第一篇: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以德配天:是西周统治者为了使统治合法化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天命是有的,“惟命是天常”,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有德者才能承受天命,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2、不法先王,不是礼义:不要效法先王,不承认先王的礼义。既否定和批判“先王之礼”,要打破旧思想、旧制度的羁绊,实行革新。
3、兼相爱,交相利:墨家法律观的核心,兼相爱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的爱所有的人;交相利指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争夺斗争。
4、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这是杜预提出来的立法原则。意思是:法律的文字要简明通俗,条例应明白准确、直截了当;法律的形式要单纯,概念要明确,条文要简约,不要烦密。
二、不定项选择题
1、西周时期,神权法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周公提出了(B)。A代天行罚 B以德配天 C亲亲、尊尊 D世卿世禄
2、子产铸刑书及其争论,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是(ABC)A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 B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 C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D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3、提出“民贵君轻”说和“暴君放伐”论的先秦思想家是(D)A荀况 B贾谊 C管仲 D孟轲
4、孔丘将礼视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具体表现在(ABCD)。
A.主张“正名” B.主张“礼乐征自天子出” C.主张“父子相隐” D.反对“铸刑鼎”
5、荀子的隆礼重法学说是建立在(B)基础之上的。A.性善论 B.性恶论 C.性无善无恶论 D.好利恶害论
6、墨翟推崇“天志”的目的在于强调法律的(C)。A.权威 B.来源C.公正和平等 D.基础
7、墨翟认为政治首先要解决的“三患”是(ABC)。A.民饥 B.民寒 C.不得息 D.民死
8、下面关于道家的政治法律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有(ACD)。A.反对礼仪、否定忠孝 B.崇尚兼爱,诅咒战争
C.抨击法令,追求自由 D.主张“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
9、在法家中,第一个提出“刑无等级”原则的是(D)。A.李悝 B.齐国法家 C.韩非 D.商鞅
10、关于“法”的起源,法家认为(AB)。
A.人类社会之初并没有法B.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C.法天造地设的神物D.法权神授
11、董仲舒维护皇权的《春秋》法统说,包括(ABC)。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更化论”C.“罢黜百家”,统一思想 D.“天人感应”与天罚论
12、在“德礼”与“政刑”的关系上,朱熹认为(ABCD)。
A.二者都是“天理”的产物B.二者都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C.二者的目的都是“存天理、灭人欲”D.二者应作为统一体来看待
13、王安石的变法理论和变法口号可归结为“三不足”,下列不属于“三不足”的范围的是(D)。A.天变不足畏 B.祖宗不足法 C.人言不足恤 D.变法不足惧
14、黄宗羲认为表达“天下之人”的舆论和代表民意参政的机构是(B)。A.政府 B.议会 C.学校 D.参政院
15、.“中体西用”是张之洞思想的核心。它表现在法律主张上,就是(ABCD)。A.坚持维护以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B.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的统治方法 C.要求用变形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D.“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简述礼治的基本原则及特征?
①礼治的基本原则:“亲亲”和“尊尊”。
(1)“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中心的尊亲属;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2)“尊尊”就是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贵族,不得违抗;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不许犯上,不得僭越。周公倡导“亲亲”、“尊尊”,实际上是要维护王权和族权的统治。(3分)②礼治的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1)所谓“礼不上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
(2)所谓“刑不上大夫”是指,刑法的锋芒是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3分)
礼与刑在对象上虽有所不同,但“礼不上庶人,刑不上大夫”是相对的。礼所规定的义务,庶人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个别奴隶主贵族严重危害奴隶主阶级的整体利益时,也要处以刑罚。当然,那使用刑,他们也常常享受各种特殊照顾。
2、简述商鞅的变法理论?
①商鞅驳斥了“法古无过,循礼邪”的传统观念,指出自古以来根本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礼法,法令制度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他提出了“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口号。②商鞅通过对民乱国亡是循守旧礼的必然结果的分析,指出吸有变法更礼才能强国利民。③商鞅指出必须根据时代要求、社会现实和民情风俗来更礼变法。④商鞅用历史进化观点来作为其说明变法必然性的理论依据。
3、简述道家“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
(1)道是宇宙的本体,主宰着天地万物。(2)道充满于天地,普遍且无私。(2分〕
(3)道有内在体系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4)与仁义礼法相比是最高原则。(1分〕(5)道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寡制众,有无往而不胜的力量。--古代最早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
4、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董仲舒的出现,反映出地主阶级的法律思想已初步完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已经形成。它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皇权至上,法自君出。这是封建王朝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②应经合义,礼法融合。(2分〕
③“三纲”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制订封建法律的根本原则。④德主刑辅,先教后刑。(2分〕 5简述梁启超的“三权分立”学说?
梁启超借用西方资产阶级倡导的“三权分立”原则,结合我国情况,创造了他自己的三权分立说,即由国会行使立法权,由国务大臣行使行政权,由独立审判厅行使司法权。(3分)
他把统一“三权”的统治权称为“体”,这是不可分的。由国会、国务大臣、审判厅分别行使“三权”称为“用”,这是可分的,即所谓“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这就是说,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体”是完全相同的,君主立宪里的“君主”同君主专制里的“君主”一样,享有最高的权利。所不同的是“用”,即在三权使用上,立宪政体对君主有某些限制罢了。(4
四、论述题(15分)
1、试论述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论?并结合实际谈谈对当前“以德治国”方略的认识?
1、德,在西周时是一个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为一体的综合概念。儒家对“德”的继承和改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二是提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主的权力,高于国家及法律,是区分“仁君”与“暴君”的标准,是执政、司法的指导方针。表现在法律思想上,儒家进一步发展了“明德慎罚”的思想,主要表现在:
(1)德刑并用,以刑辅德。儒家认为德和刑都是主要的统治方法,但应该以德为主、刑罚只是德教的辅助。孔丘首先提出了这一观点。孟轲将德治思想发展成为更加完整系统的“仁政”学说。荀况对于“德治”思想也有新的发展。他一方面认为道德准则高于一切,应该按照德行的高低来分配权力和财产,主张君主应该严格服从德行。另一方面认为统治者只有减省刑罚,注意教化,施以恩惠,即以德服人,才能富国强兵,成为霸主。儒家虽然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但从不否定刑罚的必要性,当教化不起作用时仍主张诉诸暴力,使用刑罚。孔丘的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同时,仍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提倡“君子”既要“怀德”,又要“怀刑”,怀即注重之意。还主张根据形势的需要命名用宽、猛两手,“宽以济猛,猛以济宽”。
(2)注重教化,以德去刑 儒家所谓的教化,系指向人民灌输宗法伦理和等级观念。孔孟从性善论出发强调教化的功能。孔丘认为人生来便具有相似的本性,君子小人的道德区别是后天习染而形成的,因而可以通过礼义教化使小人弃恶从善,成为君子。孟轲进而将性善、道德与政治一体化。荀况虽然主张性恶论,但他强调人性是可以改变的,“涂之人可以为禹”。为了使人改恶为善,就必须通过礼义教育来“化性起的”,防止恶性发作。在儒家看来,教化本身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防止和消灭犯罪现象,巩固封建统治。孔丘期望通过“德治”,“胜残去杀”,达到“无讼”的境界。强调审判案件不仅仅是惩罚制裁,而且也是一种教育的手段。这种“以德去刑”的教育预防思想,是儒家的创造的贡献。(3)儒家慎杀,先教后刑儒家提倡“仁政”,因此反对酷刑滥杀。儒家的恤刑和慎杀,主要表现于按照礼义原则对于犯罪行为从宽处理。恤刑慎杀还基于儒家对犯罪根源的认识。他们认为由于执政者往往不能先教后刑,使民众出于无知而身陷其罪,所以应该从轻论处。民众犯罪是“上失其道”的结果,因而对刑罚的使用应该慎之又慎。(10分)
2、个人看法。(可结合实际适当给分,最高不超过5分)
第二篇: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以德配天
2、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3、兼相爱,交相利
4、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
二、不定项选择题(下面各题所给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西周时期,神权法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周公提出了()。A代天行罚 B以德配天 C亲亲、尊尊
D世卿世禄
2、子产铸刑书及其争论,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是()A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
B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 C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D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3、提出“民贵君轻”说和“暴君放伐”论的先秦思想家是()A荀况 B贾谊 C管仲 D孟轲
4、孔丘将礼视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具体表现在()。A.主张“正名” B.主张“礼乐征自天子出” C.主张“父子相隐” D.反对“铸刑鼎”
5、荀子的隆礼重法学说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A.性善论 B.性恶论 C.性无善无恶论 D.好利恶害论
6、墨翟推崇“天志”的目的在于强调法律的()。A.权威 B.来源
C.公正和平等 D.基础
7、墨翟认为政治首先要解决的“三患”是()。
A.民饥 B.民寒 C.不得息 D.民死
8、下面关于道家的政治法律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有()。A.反对礼仪、否定忠孝 B.崇尚兼爱,诅咒战争
C.抨击法令,追求自由 D.主张“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
9、在法家中,第一个提出“刑无等级”原则的是()。A.李悝 B.齐国法家 C.韩非 D.商鞅
10、关于“法”的起源,法家认为()。A.人类社会之初并没有法
B.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法天造地设的神物 D.法权神授
11、董仲舒维护皇权的《春秋》法统说,包括()。A.《春秋》“大一统”思想 B.“更化论” C.“罢黜百家”,统一思想 D.“天人感应”与天罚论
12、在“德礼”与“政刑”的关系上,朱熹认为()。A.二者都是“天理”的产物
B.二者都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C.二者的目的都是“存天理、灭人欲” D.二者应作为统一体来看待
13、王安石的变法理论和变法口号可归结为“三不足”,下列不属于“三不足”的范围的是()。
A.天变不足畏 B.祖宗不足法 C.人言不足恤 D.变法不足惧
14、黄宗羲认为表达“天下之人”的舆论和代表民意参政的机构是()。A.政府 B.议会 C.学校 D.参政院
15、.“中体西用”是张之洞思想的核心。它表现在法律主张上,就是()。A.坚持维护以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 B.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的统治方法 C.要求用变形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 D.“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简述礼治的基本原则及特征?
2、简述商鞅的变法理论?
3、简述道家“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
4、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5、简述梁启超的“三权分立”学说?
四、论述题(15分)
1、试论述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论?并结合实际谈谈对当前“以德治国”方略的认识?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以德配天
是西周统治者为了使统治合法化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天命是有的,“惟命是天常”,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有德者才能承受天命,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2、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不要效法先王,不承认先王的礼义。既否定和批判“先王之礼”,要打破旧思想、旧制度的羁绊,实行革新。
3、兼相爱,交相利
墨家法律观的核心,兼相爱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的爱所有的人;交相利指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争夺斗争。
4、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这是杜预提出来的立法原则。意思是:法律的文字要简明通俗,条例应明白准确、直截了当;法律的形式要单纯,概念要明确,条文要简约,不要烦密。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B
2、ABC
3、D
4、ABCD
5、B
6、C
7、ABC
8、ACD
9、D
10、AB
11、ABC
12、ABCD
13、D
14、B
15、ABCD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简述礼治的基本原则及特征?
①礼治的基本原则:“亲亲”和“尊尊”。
(1)“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中心的尊亲属;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2)“尊尊”就是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贵族,不得违抗;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不许犯上,不得僭越。
周公倡导“亲亲”、“尊尊”,实际上是要维护王权和族权的统治。(3分)②礼治的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1)所谓“礼不上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
(2)所谓“刑不上大夫”是指,刑法的锋芒是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3分)礼与刑在对象上虽有所不同,但“礼不上庶人,刑不上大夫”是相对的。礼所规定的义务,庶人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个别奴隶主贵族严重危害奴隶主阶级的整体利益时,也要处以刑罚。当然,那使用刑,他们也常常享受各种特殊照顾。(1分)
2、简述商鞅的变法理论?
①商鞅驳斥了“法古无过,循礼邪”的传统观念,指出自古以来根本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礼法,法令制度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他提出了“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口号。②商鞅通过对民乱国亡是循守旧礼的必然结果的分析,指出吸有变法更礼才能强国利民。③商鞅指出必须根据时代要求、社会现实和民情风俗来更礼变法。④商鞅用历史进化观点来作为其说明变法必然性的理论依据。
3、简述道家“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1)道是宇宙的本体,主宰着天地万物。(2分〕(2)道充满于天地,普遍且无私。(2分〕
(3)道有内在体系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1分〕(4)与仁义礼法相比是最高原则。(1分〕
(5)道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寡制众,有无往而不胜的力量。(1分〕--古代最早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
4、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董仲舒的出现,反映出地主阶级的法律思想已初步完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已经形成。(1分)它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皇权至上,法自君出。这是封建王朝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2分〕 ②应经合义,礼法融合。(2分〕
③“三纲”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制订封建法律的根本原则。④德主刑辅,先教后刑。(2分〕 5简述梁启超的“三权分立”学说?
梁启超借用西方资产阶级倡导的“三权分立”原则,结合我国情况,创造了他自己的三权分立说,即由国会行使立法权,由国务大臣行使行政权,由独立审判厅行使司法权。(3分)
他把统一“三权”的统治权称为“体”,这是不可分的。由国会、国务大臣、审判厅分别行使“三权”称为“用”,这是可分的,即所谓“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这就是说,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体”是完全相同的,君主立宪里的“君主”同君主专制里的“君主”一样,享有最高的权利。所不同的是“用”,即在三权使用上,立宪政体对君主有某些限制罢了。(4分)
四、论述题(15分)
1、试论述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论?并结合实际谈谈对当前“以德治国”方略的认识?
1、德,在西周时是一个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为一体的综合概念。儒家对“德”的继承和改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二是提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主的权力,高于国家及法律,是区分“仁君”与“暴君”的标准,是执政、司法的指导方针。表现在法律思想上,儒家进一步发展了“明德慎罚”的思想,主要表现在:(1)德刑并用,以刑辅德。
儒家认为德和刑都是主要的统治方法,但应该以德为主、刑罚只是德教的辅助。孔丘首先提出了这一观点。
孟轲将德治思想发展成为更加完整系统的“仁政”学说。
荀况对于“德治”思想也有新的发展。他一方面认为道德准则高于一切,应该按照德行的高低来分配权力和财产,主张君主应该严格服从德行。另一方面认为统治者只有减省刑罚,注意教化,施以恩惠,即以德服人,才能富国强兵,成为霸主。儒家虽然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但从不否定刑罚的必要性,当教化不起作用时仍主张诉诸暴力,使用刑罚。孔丘的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同时,仍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提倡“君子”既要“怀德”,又要“怀刑”,怀即注重之意。还主张根据形势的需要命名用宽、猛两手,“宽以济猛,猛以济宽”。(2)注重教化,以德去刑
儒家所谓的教化,系指向人民灌输宗法伦理和等级观念。孔孟从性善论出发强调教化的功能。孔丘认为人生来便具有相似的本性,君子小人的道德区别是后天习染而形成的,因而可以通过礼义教化使小人弃恶从善,成为君子。孟轲进而将性善、道德与政治一体化。
荀况虽然主张性恶论,但他强调人性是可以改变的,“涂之人可以为禹”。为了使人改恶为善,就必须通过礼义教育来“化性起的”,防止恶性发作。
在儒家看来,教化本身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防止和消灭犯罪现象,巩固封建统治。孔丘期望通过“德治”,“胜残去杀”,达到“无讼”的境界。
强调审判案件不仅仅是惩罚制裁,而且也是一种教育的手段。这种“以德去刑”的教育预防思想,是儒家的创造的贡献。(3)儒家慎杀,先教后刑
儒家提倡“仁政”,因此反对酷刑滥杀。儒家的恤刑和慎杀,主要表现于按照礼义原则对于犯罪行为从宽处理。恤刑慎杀还基于儒家对犯罪根源的认识。他们认为由于执政者往往不能先教后刑,使民众出于无知而身陷其罪,所以应该从轻论处。民众犯罪是“上失其道”的结果,因而对刑罚的使用应该慎之又慎。(10分)
2、个人看法。(可结合实际适当给分,最高不超过5分)
第三篇:中国法律思想史网上模拟练习题doc
《中国法律思想史》网上模拟练习题(3)
(6-7章)
一、判断正误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断肢体,割肌肤”为特征的肉刑是汉初文帝废除的。(√)
2.赦或赦免是中国古代对犯罪者减轻或免除刑事处罚的一种制度。(√)3.族诛和连坐均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4.在中国古代最早提出反对刑讯的是西汉的路温舒。(√)
5.“七出”、“三不去”是中国封建法律所规定的离婚制度之一。(√)6.在我国封建社会同姓是不能结婚的。(√)
7.在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转型中,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从传统向近代转型搭建了桥梁。(√)
8.在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转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会通中西,完成了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所想的输入。(√)
9.由于西方列强的欺压和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试近代中国的民主法治思想既不充分,也不成熟。(√)
10.“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务实主张是张之洞提出的。(×)11.龚自珍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2.张之洞“采西法以弥补中法之不足”的思想是洋务派变法主张的代表。(√)13.洋务派法律思想的基本主张是以“纲常礼教”为指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核心的。(×)
14.绝对的平等是洪秀全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15.法理派代表人物是沈家本和杨度。(√)16.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代表认为是孙中山和章太炎。(√)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提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这一命题的思想家是(B)。
A.孟子B.孔子C.董仲舒D.荀子 2.儒家“人治”思想里的“人”指的是(A)
A.圣人B.法律C.人民D.专家
3.在先秦时期,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性善”说的思想家是(A)。
A.孟子B.荀子C.老子D.曾子
4.“省刑罚,薄税敛”的法律思想是(A)提出的。
A.孟子B.墨子 C.老子D.庄子
5.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最早、影响最大的学派是(A)。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6.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思想家是(C)
A.孔子B.韩非子C.荀子D.董仲舒
7.先秦时期提出“民贵君轻”说和“暴君放伐”说的思想家是(B)
A. 孔子B.孟子 C.管子D.韩非子 8.龚自珍提出的用人思想是(B)A悬法学为上科 B不拘一格降人才 C以事实成实功,以实功成实事 D惟仁者宜在高位
9.魏源的著作很多,尤其是(C)的编成,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有较大影响.A《元史新编》 B《老子本义》 C《海国图志》 D《圣武记》 10.中国婚姻史上,第一次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把广大妇女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的政权是(B)A中华民国 B太平天国 C明朝 D清朝
11.(C)的法律思想,突出的反映出要求发展和保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较多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色彩.A洪秀全 B杨秀清 C洪仁轩 D魏源 12.张之洞法律思想的核心是(D)A更法改图 B一秉于礼 C因势变法 D中体西用 13.明确提出中国“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的人物是(B)A朱熹 B张之洞 C魏源 D王夫之 14.康有为变法维新的理论是(D)A不法古,不修今 B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C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D公羊三世说 15.谭嗣同法律思想的显著特色(D)A变法图存 B变法维新 C中体西用 D冲破一切封建罗网 16.沈家本认为(B)为审断之本.A会通中外 B“平恕” C德主刑辅 D一体同科
17.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以丰富的历史事实阐发“法贵得人”的思想主张并辅助实践的是(B)A洪仁轩 B沈家本 C康有为 D严复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孔子与子产的法律思想相比较,二人(AC)
A.都主张宽猛相济
B.都主张宽猛相济,但子产以宽为主
C.都主张宽猛相济,但孔子以宽为主
D.都不主张宽猛相济 2.孔孟所强调的“仁义”的基点是(BD)
A.父慈B.子孝C.君仁D.弟恭 3.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是(ABC)。
A.维护礼治
B.重视德治 C.提倡人治
D. 提倡法治 4.荀子礼法起源思想的重要内容包括(BCD)
A.“欲利自为” B.“人之性恶” C.“明分使群” D.“明于天人之分”
5.荀子提出的人治思想包括(ABCD)
A.有治人,无治法
B.法是人制定的 C.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
D.当法律不能适应实际情况时,要靠人的灵活运用和当机立断
6.荀子礼法起源观的前提是(AD)
A.明分使群
B.隆礼重法
C.定分止争
D.化性起伪
7.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他看来,夷之长技有(ABC)A战舰 B火器 C养兵练兵之法 D君主立宪政体 8.启超认为法律起源于(CD)A起源于“农”说 B起源于“势”说 C起源于人的“良知” D起源于“契约” 9.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政体方案为(BCD)A实行五权宪法 B制定宪法 C设立民选议会 D实行三权分立 10.谭嗣同提出三个变法方案是(ABC)A“王道”之变法 B“霸道”之变法 C学习西方的技艺培养人才 D变专制政体为立宪政体
11.中国历史上在(AD)时期出现过大的礼法之争.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清朝末年
12.沈家本认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如何得其用法之人,沈家本主张(ABC)A所有官吏“皆宜知法” B司法官吏应具有专门学识 C设置律学博士,教授法学 D设“明法科”,培养治法官吏.13.沈家本法律思想的主流具有(BCD)A革命性 B民主性 C科学性 D一定的人民性
14.下列属于封建正统思想的哲理化对封建社会后期的法律实际活动产生影响是(ABCD)A不想以前那样忌讳严刑 B“德主刑辅”“恤刑”直说束缚了统治者的手脚C倍增了迷惑性和欺骗性 D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5.中国历史上在(AD)过大的礼法之争.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清朝末年
16.沈家本认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如何得其用法之人,沈家本主张(BC)A所有官吏“皆宜知法” B司法官吏应具有专门学识 C设置律学博士,教授法学 D设“明法科”,培养治法官吏
第四篇:中国法律思想史演讲稿
1.“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明朝之所以没能好好的治理,是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开始的。
2.“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天子认为正确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天子认为错误的不一定是错误的,即便天子也不能把自己的是非作为判断标准,而应当在学校公议事情的是非。
对于学校功能、作用的看法,是黄宗羲民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他说:“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明夷待访录·学校》,以下只注篇名)这就把学校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说得十分清楚了。学校不仅是养士的地方,还要让“治天下之具”都出于学校。天下的大是大非,不是天子说了算,而是公之于学校。两者的意见相冲突时,以学校的意见为准。
3.“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槌鼓,请起李纲。” 东汉的时候,全国有大学生三万人。他们议论国事既尖锐又深刻,不替既得利益集团开脱。当时的高干们都很怕被他们议论。宋代的时候,大学生们跪在国务院门前,击鼓请愿,要求正直的李纲同志出来主持工作。
4.“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每朔日,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 太学祭酒,即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由货真价实、数一数二的学者而不是靠抄袭论文评上教授职称的“学术混混”担任,其地位和宰相同等,每月初一,他都要给包括皇帝在内的中央领导举办一场专题讲座,同时对政府的失误提出批评,切实履行参政议政、舆论监督的职责。需要说明的是,赋予学校一定的政治功能,不等于学校“政治化”,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情。粗略地说,学校“政治化”有两种情形:一是荒废学业,天天搞运动,学校沦为政治斗争的场所和工具。其二,运动是不搞了,但没有学术自由,一切按“最高指示”办,用黄宗羲的话来说,就是“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知识分子丧失了独立的人格,丧失了对权力说不的勇气,学术沦为政治的附庸和婢女。
5.“一方之财,自供一方”;“一方之兵,自供一方”
目的是将中央的财权和军权分派于地方,用扩大地方权力的措施,减少中央集权之弊。
6.“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我们出来做官,是为天下百姓服务,而不是为君主一人服务;是为万民苍生工作,不是为一姓一朝工作。
7.“臣不与子并称乎?曰:非也。”
有的人说:“臣子难道不应该与人子一样吗?”“不是的8.“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治理天下,就像牵拉大木头一样,前面的人出力喊“耶”,后面的人就要跟着出力喊“许”,君主和臣子,就是一起拉木头的人啊!如果手不拉紧绳索,脚不踏稳地面,在前面带路的人(指君主)只是在嬉戏,而在后面跟随的人(指臣子)还认为是对的,那么就会荒废了牵拉木头的工作。
9.“出而仕於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如果出仕成为了君王的臣子的人,却不能以天下大道为行事准则,那么也不过是君主的仆妾罢了;但如果是能够以天下大道为行事准则,那就可以算是君王的帝师挚友了。
10“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其实天下的安定混乱,关键不是在于皇室一姓的兴亡,而是在于千万百姓的忧患安乐。
11.“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法愈疏而乱愈不作,所谓无法之法也。”
“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所谓“天下之法”,是为天下人民谋利防乱的公平之法,而 “一家之法”,则是专为帝王一家谋私利的专制之法。
黄宗羲所谓 “藏天下于天下者”,一方面包含着天下是人民之天下,应由人民共同治理的民治思想,另一方面则包含了治理天下之法为万民之公法的思想。
由于立法是为天下之人而不是为君王自己,法并不是君王拿来对付老百姓的,而是协调百姓之间的关系,共求大利,所以不须将法律弄得十分细密严苛,只需简约明了即可。这一法治环境就显得十分宽松和谐,因为它不是建立在君民对立的基础上,而是体现了两者根本利益的一致。
12.“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三代以下之法,一言以蔽之,是一个私字,是为帝王一家立法。法是君王拿来维护自己一家的利益、对付臣下和百姓的工具,因此,越是细密严苛,对君王就越有利。但这一做法只是君王自己的一厢情愿。因为这个一家之法是建立在君民对立、为君王一家牟利、损害百姓和天下之大利的基础上,其法越是细密严苛,这种对立状况就越是剧烈,所以黄宗羲说,天下之乱就生于这一非法之法中。一家之法乃非法之法、是乱世之源的说法,是对传统法家思想的彻底摒弃。
13.“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自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苟简,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冶法而后有治人。”
考“治人”“治法”之说,倡自荀子。《荀子》书称:“有治人无治法。”② 论者以为,荀子的这一论断与黄宗羲的“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恰好构成反命题,二人的观点是对立的。事实上并非如此。
何谓“治法”?何谓“治人”?荀子称:“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③ 又说:“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④ 可见,“治法”,即“良法”。具体所指,便是荀子、黄宗羲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法”、“三代之法”、“天下之法”。“治人”,即“君子”,或者说,指有德有能有位的人,亦即黄宗羲所说的“能治之人”。⑤荀子之世,去古不远。他总结三代至战国的历史经验,认为三代有圣人创制之“治法”,又有“治人”来实施这种“治法”,故而天下大治。战国之世,天下大乱,问题不在于没有“治法”,而在于缺少“治人”。所以,他说:“三代虽亡,治法犹存。”⑥ 因而,致治之方,不是“急得其势”,重新立法,而应急得其人,充分发挥像他那样的“大儒”、“治人”的作用,切实贯彻执行三代之“治法”。
黄宗羲意识到,他生活的时代与荀子之世已完全不同:“夫古今之变,至秦而一尽,至元而又一尽,经此二尽之后,古圣王之所恻隐爱人而经营者荡然无具„„”⑦ 他的结论是:“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⑧ 这里的“无法”指无“治法”,或曰无“先王之法”、“天下之法”,有的只是专制君主的“一家之法”,这是一种“非法之法”。他指出,在“非法之法”的桎梏下,即便有“能治人之人”,也难以有所作为。因此,黄宗羲疾呼,当务之急是恢复先王之“治法”。
荀子在“治法犹存”的时代重视“治人”,黄宗羲在“治法”“荡然无具”的情况下强调恢复“治法”。这两位相隔1800年左右的思想家从思路到结论都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和发展的。
首先,他们在治国先应有“治法”这一点上相同,只是荀子认为,三代“治法”在他的时代原本就存在着,黄宗羲则看到他的时代全无“治法”,须先一一恢复之。
其次,他们关于“治法”的价值标准是一致的,都推崇三代“先王之法”。
最后,他们还都认为,“治法”须得“治人”才能发挥作用。黄宗羲说,有了“治法”之
后,“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⑨“其人是也”的“人”,指“治人”。有了“治人”,“治法”才“可以无不行之意”,达到良好的实施状态。荀子也曾说,“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⑩ 两人说的是一样的意思。
梨洲所抨击的不是倡言“有治人无治法”论的荀子,而是死抱着1800年前的“有治人无治法”这句话不放的与他同时代的“即论者”。用时下的话语来说,这“即论者”就是不折不扣的教条主义者、思想僵化者。其《明夷待访录》之旨,正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荀子的“治法”与“治人”思想进行了新的阐释,以解决时代所面临的新的问题。
提出该设想的原因:
封建社会里,充斥着崇拜上帝和皇帝的迷信,维系宗法、强行族权、重视血缘的偏私,讲出身、凭门第、定尊卑的特权
君权是罪恶之源,是祸乱之本。君主自私自利,将天下视为自己的私产,无情的剥削,压榨民众。
黄宗羲认为君主应是为天下人兴利除害,而不为自己谋私利的恢复宰相,以分君权
贤明的宰相,倘若天子之子不贤,尚能以之补救。明太祖废除在想的制度是腐败的开始,宦官控制了入阁大臣,入阁大臣无法起到宰相的作用,宦官攫取了宰相的实权,导致了朝廷黑暗。所以,只有加重相权,才能避免朝廷的黑暗,是国家更加的安定。
学校议政,以限君权
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也应当是表达民意、议论朝政、帮助天子治理天下的机构。应当继承东汉、北宋时期太学生议论和干预国事的传统,提高学校的政治地位。
君主应定期亲临太学,体察民情、听从劝谏
地方分治,以治集权
分封制不利于中央政教通达与地方;郡县制易造成天下征伐不息
倘若在边境重地设立地方分镇,可以克服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弊病,对内可以促进发展,对外足以抵御防患,而且有利于防止君权的过度膨胀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加强地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君臣共治,以弱君权
天下之大,非君子一人所能治理君臣应当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
黄宗羲反对将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反对君主独断专行,强调君与臣应当相互协作,共同向天下人负责。大臣不可以只向君主个人效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本质共同点包括:
1.“经世致用”思想:
主张学以致用,关注现实问题.针对明代八股取士,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情况,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主张“工商皆本”.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明末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影响: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2.君主批判思想:
君主的横征暴敛和专断加剧了王朝的危机,他们逐渐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是诸多弊病的根源,从而无情地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影响:以顾,黄,王为代表的君主批判意识是在明清之际政治经济天崩地裂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第五篇:中国法律思想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表。A30、安人宁国
B12、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B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42、参考古今,博稽中外
C56、春秋决狱P271
C8、《春秋》决狱
D18、兼相爱,交相利
D63、道法自然P115
D64、道统P116
D74、道统论P357
F16、父子相隐
F52、父子相隐P61
F68、法令滋彰,盗贼多有P124
H17、化性起伪
H25、黄老学派
J45、节制资本
J53、兼爱P100
J72、禁奸止过,莫若重刑P174
K65、康有为P529
L11、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L5、律学
L6、理学
L67、律学P292
M4、明德慎罚
M49、明德慎罚P14-15
M75《明夷待访录》P455
M76天罚
Q54、齐物P135
Q58、丘浚P401
S
26、三纲五常
S10、神权法
S24、事皆决于法
S37、师夷长技以制夷
S44、三民主义
S55、赏誉同轨,非诛惧行P158
S62、尚同P98
S66、三民主义P569
S69、三不足P424
T19、天志
T34、天变不足畏
T40、托古改制
T41、太平之世不立刑
T48、天命
T73、天人感应P265
W14、为国以礼
W15、为政以德
W20、无为而治
W27、文武张设
W46、五权宪法
W51、五伦P45
W70、五权宪法P578
X22、信赏必罚
X57、玄学P309
X60、循名责实P42
Y1、以德配天
Y21、以刑去刑
Y28、以礼率律
Y29、以轻代重,化死为生
Y31、德礼政刑
Y32、原情定罪
Y35、一家之法
Y36、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Y43、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
Y50、以德配天
Z13、《竹刑》
Z2、宗法
Z23、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Z3、周公制礼
Z33、祖宗不足法
Z38、《资政新篇》
Z39、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Z59、中体西用P522
Z61、子产P28-29
Z7、铸刑书
Z71、章太炎P58
3问题解答与论述题
D11道家的法律思想
D6、试述董仲舒法律思想的历史地位。
F5、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H14、试评黄宗羲的启蒙法律思想。
J10“兼相爱,交相利”在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具体L1、试述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L24、试述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P43 L4、儒法两家法律思想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M3、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法令思想有哪些内容。M7墨家的法律思想S15、对沈家本的法律思想应如何评价。S16、试评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S20商朝的神权法思想T9 天志是墨家的理想法W13、试述王安石变法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W21、试论述我国古代法律思想中民主性因素W25、论述我国封建正统的法律思想有哪些内容? W3、试综合分析评价我国近代法律思想家对“代议制”的态度。P531、P539、P540 X19 夏朝的神权法思想X2、为什么荀况法律思想具有儒法合流的特点。X22、试论先秦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异同。P43+P142 Y8“一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Z12、试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法律思想。Z17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形成的原因Z18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历史形态
五、材料题
1、试根据下列材料,分析韩非法、势、术相结合的法律思想,注意分析韩非为什么不赞成单纯的法治和势治。P193
2、分析明清启蒙思想家法律思想中包涵的民主因素。
3、阅读以下两段文字材料,指出它们会别是谁的法律思想,分析其中所阐述了怎样的法律思想,对它们作也评述,并指出它们的区别。P271、P296
4、刑书、铸刑鼎的材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