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境中的词汇教学
语境中的英语词汇教学 安晓凤
甘肃省古浪县民权初级中学 2010.12.20 目录
第一章: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目前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二)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完全按照课本教单词
3.词汇教学方法单一
4.孤立教学词汇
第三章: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一)语境的理解
(二)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的作用
1.利用语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概念意义
2.利用语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语体意义
3.利用文化语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词汇的文化意义 第四章:语境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
(一)利用实物和图片创设语境
(二)利用身体语言创设语境
(三)利用比较创设语境
(四)利用语言描述创设语境 第五章:结语
第一章: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词汇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教学对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也是英语教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 1976)说过“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如果把语言结构比作语言的骨架,那么词汇为语言提供了重要的器官和血肉(Harmer 1990)。由此可见,词汇是语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大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长期以来,词汇教学一般被置于“发音、拼法、词性、意义”的框架中,很多情况下忽视了词存在的特定语言环境,孤立地教词,以致造成学生的词汇学习因缺乏语境意识而思维简单,学习中缺乏积极的联想,只靠机械性地将英语单词与中文意思一一对应记忆。学生在头脑中混乱地大量堆积词汇,却未能掌握正确应用单词的方法,造成实际能力较低的现象。英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可塑性很强的语言,词义对语境的依赖性强。功能语言学家主张把词义用法和整个社会文化联系起来,将单词在语境中定位,赋
予单词活力,从而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第二章:目前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历来是一个难点,词汇教学方法陈旧,效率很低。本章主要谈论的是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目前常用的词汇学习法有简单的音、形、意讲解法,构词法、分类法、循环记忆法等,这些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对单词的记忆都起到了作用。但这些词汇记忆法只是向学生呆板枯燥地灌输词汇知识,要求学生朗读生词表,评出生词,提供对应的汉语释义,继而进行繁琐的讲解。这种教法让老师的讲解占用了过多时间,不仅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英汉词语存在一对一的的对应关系。而且将词汇教学孤立于语境之外,致使学生接受的是支离破碎的语言知识,没有深入到词汇内部,词汇的记忆是孤立的、二维的、机械的和缺乏意象。当语境发生变化,词义和句义随之变化,学生就难以理解,而且学了词汇不会运用,英语交际能力差,总是没有明显的进步。显然,就目前在英语词汇教学上我们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
(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原本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本应该由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理解、思考、猜测、归纳和总结的词汇或规律,都由老师完成了。教师只注意到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完全按照课本教单词
在课堂教学中只教课本上出现的单词,没有联系学生生活,适度地扩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词汇.适当扩大一点课外的相关内容、适当的引申,可以不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精神,让学得好的同学多学一点。
3.词汇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单词、大部分学生都是以听和记笔记为主,被动的接受老师的灌输,缺乏具体运用的过程,学习的知识没有被及时地消化。这种单
一、被动的教与学方式,教学活动和练习比较少,而且偏重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造成恶性循环。
4.孤立教学词汇
孤立地教词汇,不注意单词使用的语言环境,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老师在教单词时,经常是一个单词一个意义讲解,学生不知道英语单词并非都与汉语单词相对应,很多单词在各种搭配或语境中有较多的不同意义与用法。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由于受英汉词典释义的影响,往往对很多词的使用范围产生误解。例如His mother went last year.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他母亲去年去了某地”和“他母亲去年死了”。如果语境明确,或者了解实情,这句话就很容易理解了。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不同语言的词义范围问题,不要轻易地为英汉词典上的释义所迷惑。所以有时虽然学生记住了一个单词的某一个意义或用法,换了一个语境或上下文,又不知所措了。很多单词好像学过,却不知其义,因此词汇学习成了学生学好英语的拦路虎。
第三章: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一)语境的理解
首先提出语境这一概念的是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在他看来,语言是人们的行为的方式,语言与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语言不能独立于语境而存在。语境与语言的密切关系,语境对理解语言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起一定的解释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制约性。语境理论使词汇教学结合语境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词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般将语境分为语言性语境(linguistic context)和非语言性语(Extra-linguistic context/Context of situation).语言性语境指一个词与所存在的其他的词、短语和句子所构成的环境,包括一个段落、一个章节甚至一本书。又称狭义语境,小语境或上下文。非语言性语境涵盖人物、时间、地点以及整个文化背景,又称广义语境或大语境。
(二)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的作用
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利奇所说 “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No context ,no text。”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充分利用语境,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各种意义。
1.利用语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概念意义。
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是词义的核心,它直接地、明确地表示所指对象,概念意义事实上就是词典中列出的词的意义(汪榕培,卢晓娟,1997)。词的概念意义一旦固定下来,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英语中一词多义的词非常多,有的词在词典里有好几个义项,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会出现岐义。例如: She can't bear children.她是不能“忍受”孩子还是不能“生育”孩子?
He is drawing a cart
他是在“拉”车还是“画”车?
但如果将上面的句子分别扩展成:
She can't bear children if they are noisy.(忍受)
He is drawing a cart on the paper.(画)
通过提供上下文,这些词的意思就一清二楚了。之所以岐义消除,就是语境在起作用。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注意提供足量的上下文语境,使学生养成在语境中掌握词的概念意义的良好习惯。
2.利用语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语体意义。
语体是适应题旨和语境的需要为实现交际功能而形成的语言运用体式。不同词汇的使用反映了不同的外部环境或场合的意义。在英语中有些词的概念意义相同,却在具体的语境下不能置换,下面以利奇(Leech)的两个典型句子为例:
They chucked a stone at the cops, and then did a bunk with the loot.(他们把一块石头朝警察扔去,然后带着钱溜掉了。)After casting a stone at the police, they absconded with the money.(他们向警察投掷一石,然后携款潜逃。)
在上面的两个例句里,第一句可能是两个作案者后来谈论其作案情况时说的话,所以比较随便,用到了cop, chuck, loot, bunk 这些口语词语甚至俚语。而第二句中,很可能是警长在向上司汇报案情,所以用词正式,如 cast, police, abscond, money.由此可见,言语交际的对象、场合的不同影响着词汇的选择。通过语境让学生了解词汇的语体意义,也有利于掌握近义词。
3.利用文化语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词汇的文化意义
很多词汇,不仅有其本意,还有其文化意义,只了解词汇的本意,不了解其文化意义,就无法真正了解词句的某些真实意义。正如胡文仲先生曾说过,“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胡文仲,1994)。英汉两个民族由于不同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等使得英汉民族在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角度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汉语中的“力大如牛”在英语里却表达为“as strong as a horse”,因为在以前英国经常用马来拉车犁地,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还比如,在中国人心目中,东风象征着春天、温暖之意,东风报春;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象征着寒冷,令人不愉快,所以英国人讨厌东风,却喜欢西风,因为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因此有所谓“西风报春”之说。
因此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词汇的文化内涵,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结合起来,不仅会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第四章:语境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
在语境中进行词汇教学时首先应避免孤立的记忆单词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也对英语失去了兴趣。其次在没有任何语言环境下记忆单词往往就忽略了单词的实际运用。语境中的词汇教学从词汇的语义、应用方面让学生充分掌握词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精心创设真实有趣的语境,(一)利用实物图片创设语境
借助实物和图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当然老师是选择实物还是图片,要根据具体的单词来选用。比如在上《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2的内容时可以准备夹克衫、尺子、钥匙、地图、钢笔、橙子等实物,让学生们观看这些实物并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练习,然后问学生What's this in English?学生回答了It is...后再提问What color is it?让学生把生活学习用品和颜色联系起来,建立对应关系,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方便用实物的用实物,不方便使用实物的用图画,如《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3的内容时,我们可以准备一些有关动物的图片,如老虎、熊猫、长颈鹿等,然后可以做对话练习如What's this?/Do you like it?/Why?来巩固学习本单元要学习的有关动物的词汇和一些用来形容动物的形容词。
(二)利用身体语言创设语境
《Go for it》教材中的部分词汇,尤其是一些动词,一时很难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绘,借助其他教具又费时费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借助一定的动作来完成。例如在教学《Go for it》的词汇turn on, turn off时可以做开关教室里的灯。再如在教学across和through这两个介词的区别时,就用手和笔做一个笔从手背上过去的动作,示意across,另一个笔从指缝中穿过的动作,示意through。当然身体语言还包括微笑传递,眼神接触,手势语言,耸肩表意等。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恰到好处的耸肩和手势都可以创设一个极其宽松的教学情境,这些无声的语言会感染和鼓励学生,给他们信心、力量已经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利用比较创设情境 在同义词、反义词、同根词、近形词和近音词(包括同音词)之间总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的,我们不防借助于它们之间的联系来进行语境的创设,以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在这里还是借助高、矮、胖、瘦之间的关系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比较大头爸爸和小头儿子(多媒体画面),请用所给词的反义词填空。
1.The father is very_________(short).And he is fat and __________(light).2.The son is_______(taller)than Yao.And he is________(fatter)and________(heavier).这两个小题就是从所给信息中辨别、理解所学词汇并体会其用法,它们的语境是很清晰的,学生一看题目要求和所给信息,练习巩固词汇的目的很容易达到。类似的考查题目还可以设计成单项选择题,或首字母填空等。总之一个原则:设计的问题要合理,语境要充分体现出要考查的词汇之间的关联。
(四)利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
设置语言情景--“词不离句”。顾名思义,就是把词汇教学融入到句子学习之中,以句子为载体,在完整的语境中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词汇的意义。这也可以作为实物与图画情景的延伸环节。例如:在“What does he look like?”话题中,呈现了词汇look like, hair,face leg,long,short,yellow,white,black,tall,short,fat, thin, heavy, light,之后,用句型设置这样的情景:--What does he look like?--He is fat and heavy./He is thin and light.假如配以相应的名人、影星的图片、视频和简笔画,不用任何的解释,关于描述长相的词汇都表达得十分明确了。也可以用Riddle创设语言情景来进行词汇教学。比如教学bike时让学生猜谜语: I have a very useful thing.It has two wheels, but it can run with them, it has no mouth, but it can talk, and it helps me go to school and go home on time every day.What is it? 这种谜语情景趣味性强,激趣作用相当明显。
词汇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这个环节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整个教学的质量问题,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大力气,让我们的学生轻松的掌握词汇,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离不开语言情景,因此,外语作为我们的第二外语,本身就缺乏语言习得环境就更需要情境设置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就应该借助实物、图像等各种手段合理设置语境,为学生提供在课堂上使用语言的机会。同时把要学的语法、词法知识等内容及语言技巧融会于语言情景中。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中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NUNAN(1999)曾说:“根据语言习得的规律,语法知识的记忆不能保证语言使用的正确,必须有大量语言的输入才能使得学生掌握学习的语言。即使语言学生已经能背诵语法的规则,仍然不一定能在实际使用时正确地运用。”学习者能理解一项语法规则与他们是否能内化并运用这项规则并不是一回事。学习者实际上需要的是不仅有在不同情景的及不同语境反复接触含有这项语法规则的实践机会,而且他们还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这些固定的表达方式,从而逐渐发展自己的语言系统。然而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使语法教学远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使语法成了空洞的死的条条框框。情境教学已成为教学方法的主流。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法教学力求情境化。由于学生的想象力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学在向学生介绍抽象的语法现象时,不同的学生头脑中会呈现出不同的画面,自己就给该语法项目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时老师就可以创设一个较真实的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第五章:结语
语言的价值在于交际,交际的功能决定了话语与语境的密切关系。多数词具有不止一个意义,离开了语境,其意义往往是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只有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境里,词语才有鲜活的、确切的、完整的意义。因此研究语境对词汇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意识到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且能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创设语境,在语境中呈现词汇,在语境中讲授词汇,加强操练,使学生能掌握这一方法,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作为学生,要在平时的词汇学习中,将课堂学习的这一套路用于实践,避免孤立地死记硬背单词,将单词放在句子、段落、文化等具体的语境中记忆,这样不但了解了词义,而且掌握了词的用法。只有这样学习积累的词才有生命力,才能在交际中派上用场,实现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永生.语境的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汪溶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章彩云.情景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5]赵庆兰.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景创设方法谈.[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9(2)
[6]梅梦寒.有效语境与英语教学.[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9(6)
[7]曲江波.浅谈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7(3)
第二篇:依托语境的词汇教学实践研究
依托语境的词汇教学实践研究
2010.12 FLTS
常万里
依托语境进行词汇教学已经成为初中英语教师的共识。然而,在当前的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对语境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创设的语境与教学主题关联性差;一节课中的语境多而杂,缺乏主题语境;学生运用语境学习词汇的策略缺乏相应的指导等。
现行教材的编写多围绕中心话题展开,在特定语境中让学生感知和学习新的语言知识。采用“观察——探索——巩固——运用”词汇教学模式,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语境中的语言现象探索词汇的用法和意义,并配以多样的练习进行巩固,最终达到学生能在语境中灵活运用词汇的目的。
一.创设词汇教学的语境应考虑的四个原则
1. 相关性
语境的设计必须和目标词汇关联性强,注重情境与当堂课主题的契合度
2.适度性
阐释性
真实性
二.依托语境进行词汇教学需要注意的四个关键点
1.从单元角度研究和分析教材,站在语篇的高度,从语篇入手,在语篇中结束(常万里,2010)
2.注重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关注课堂上的精彩生成。手段,如演讲、小组活动、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自编练习或试卷、辩论、社会实践和调查、师生互动以及互联网的使用等。
3.注重课堂示范,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教师要创设各种语境呈现词汇、巩固词汇、运用词汇并检测词汇学习效果,还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侯敏华,林周婧,2009)
4.设计多样的词汇练习,促使学生对所学词汇产生认知深度。加强词汇运用层面的练习设计,如会话、英汉互译、补全句子或半开放式写作等。
2012.06《对一节高中英语阅读研讨课中词汇处理的反思》李露霞
阅读课中有效处理词汇、实现与文章阅读的合理结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语言知识分析
复习为主的词汇,这类词汇教学是通过阅读前的热身问答、阅读中的提问和阅读后的小组报告增加复现率,进行相应的词汇复习。第二类是以理解和运用为主的词汇,第一次接触的词汇,可能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可以在阅读前通过转述法(Paraphrase)、图片直观法、语境设置等引导学生理解词汇,阅读中通过语境体会词汇,阅读后让学生通过运用掌握词汇。第三类是以教授构词法为目标的词汇,阅读中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构词法,并适当进行拓展。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的语境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境
[摘要]语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上下文语境、时间语境、地点语境、心理语境、家境语境还是社会文化语境都对学生理解文章、体会文章内涵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随时引导学生注意语境,帮助他们准确地理解语言,以便提高教学成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境
一、导语
“情随意转”、“时过境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语境之重要,前人早有所见。做为语文交际圈三大内容构建之一的语境是人借助语言文字完成语用交际的场所,研究语文交际圈教学,研究语境应为首要。
《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对语境也有多处做了要求与说明,仅以阅读板块为例:
在阶段目标之中,第一学段阅读之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阅读之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阅读之四:“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第四学段阅读之四:“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之八:“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前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其中的“上下文”、“生活实际”、“文化背景”等都是语境研究所要涉及的内容。那什么是语境呢?
语境即语言环境,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基础和条件,这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情景和人之间产生的。任何思想的交流都离不开与说话者有关的语境。在语文的阅读材料中,尤其是文学作品中,语句的意思跟上下文,以至与整部作品的背景知识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下面几种语境因素.二、语境因素 语境包括以下几种
1、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语境指的是词、短语、句子或篇章的前后关系,是指特定语言成分的前言后语。上下文可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也可帮助学生消除歧义。例如:
“祥子!”她往前凑了凑,“我有啦!” “有了什么?”他一时蒙住了。
“这个!”她指了指肚子,“你打主意吧!”
愣头愣脑的他“啊”了一声全明白了。(老舍《骆驼祥子》)
其中“我有啦”的意义,只有依据下文“指了指肚子”及祥子与虎妞之间的特殊关系,才“全明白了”。这是下文补充交待了言语的情景后,才使言语意义得以明朗。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山中避雨》中有这样一句话: “有生以来,没有尝试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写的是避雨山中的琴韵之趣.这种趣味给作者的印象感受为什么如此之深呢?这也是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的关键.单看这句话,学生肯定无法理解。教学中,激起学生的疑问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回顾上下文,反复阅读。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作出评价后再谈自己的看法:远离尘器,避雨荒山,让作者看到了纯朴天然的景物美,纯真和谐的人情美,让他感到了音乐的巨大作用。
雨中空蒙的山色,静静的小茶店,茶博士坐在门中,悠悠地拉着胡琴,这一切,就如画家手中淡淡几笔勾勒出的山水画,而一曲《梅花三弄》,又使这幅疏淡的山水画,平添了无穷的意趣美和醇厚的朴素美。这是一位画家,文学家,美术家和音乐教育家眼中才能感到的趣味和美啊!一把胡琴、一首乐曲,不仅让两个女孩转忧为喜,纵情歌唱,而且让村里的人都来了,村里的青年都齐声歌唱,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可见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在这种感染力的驱动下,人们真挚纯然的感情情不自禁地得以抒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得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和谐和睦,这真下让作者感到了纯真和谐的人情美,感到了音乐的巨大作用。所以他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通过这样联系上下文,学生就不难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2、时间语境
语言的产生总跟一定的时间相联系。从古至今,语言在发展变化,这要求理解词语或句子时,注意时间概念。如《天安门诗抄》中有这么一首:
黄浦江上一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 请指示,是拆还是烧?
诗中的“江桥摇”,是借谐音喻指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这样的情境意义,粉有联系当时的时代才能悟出。所以在教学此类课文时,就要介绍好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隐含的意义。
另外,古汉语中的一些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都应注意时间语境。甚至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评价也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是一篇古代散文,由于当时的年代距离现在很久远,学生要理解课文,这也涉及到时间语境的问题了。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教师首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陶渊明的资料,然后教师概括,让学生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从而让学生理解他产生“世外桃源”这种理想社会的思想和社会作用。
二、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有关文言话语上(尤其是“ 交通”、“问讯 ”、“绝境、“ 间隔”、“无论 ”、“ 妻子”等古今词义有差别的词语)帮助学生建立古今词义存在的意识,从而少犯以今律古,以今释古的毛病。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呢?老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A、桃源人为避战乱,为何只带妻子而狠心地丢下儿女?(“妻子 ”为“ 妻子和儿女的”的意思。)B、他们来此“ 绝境”不是自寻死路吗?(“ 绝境”的意思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辨析古今异义是本文重点之一,若教师直接讲授,学生无兴趣,印象也不深,现将“ 交通”、“问讯 ” 等词语的理解转化为以上问题,既省时省力,又能激发兴趣。
3、地点语境
地点作为语境因素,指的是语境所产生的地点。是以说话人所处的位置作为参照点的。在很多的情况下,言语的意义与特定地点密切相关。
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方言词语以及体现地方特色的环境描写的语句、理解时应该结合地点语境。另外,在使用语言时,也应注意场合之分。王占馥教授说得好“不同的交际场合,决定着不同的内容、目的、方式和特点,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场合,决定着谈什么,不该谈什么,该怎样谈。”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开头的这一段话“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这段话写出了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
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另含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这里写了醉翁亭四周的环境,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写这些是为后面借解释亭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奠定全文写景抒情基调服务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和感悟,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4、心理语境
话语的意义与主观现象的认识关系密切,所以理解话语的意义时,不能忽视话语内容的心理语境。
例如鲁迅的《祝福》中有这样的两个句子“祥林嫂 ,你放着吧!”和“ 你放着吧, 祥林嫂!”四婶第一次喊“祥林嫂 ,你放着吧!” 祥林嫂“讪讪的”,有些难为情。因为即使在祥林嫂自己看来,先后死了两个丈夫,儿子又被狼吃掉,已是个晦气,不干净的人。自己是没有资格去动祭礼的。她为自己的举动感到难为情。后来她花钱捐了门槛,认为自己是个“干净”的人了。于是,在第二天年的大年夜,就放心去做以前由她做的摆祭礼的事。四婶还是来了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的断喝,这是她万万想为到的。以致她“像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由此可见,四婶的话对她心理打击之大。
四婶的前后两句话,对祥林嫂产生的不同影响,是祥林嫂不同心理语境所造成的。
贝利的《第一千个球》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简直羞得无地自容„„这时我倒想起许多事——我似乎见到父亲每星期一拐一拐地走上足球场,膝盖肿得像西瓜那么大;我似乎看见他为了养活一家,在毫无怨言地清理便盆打扫地板。我两眼盯着地板,真希望地上开个洞把我吞下去,埋葬我的羞惭。”这段话是贝利的父亲发现少年贝利吸烟,贝利羞得简直简直无地自容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它写出了贝利听到你父亲的谆谆教导后良心受到谴责,内心受到煎熬,亲情胜地过一切,决心埋
葬过去的心理活动。教学课文时,教师可用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办法让学生深入领会心理活动描写在传记文章中的作用。首先由教师和学生分角色朗读贝利和学生的对话,再由学生讨论,认识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对表现人物的个性十分重要。
5、家境语境
家境作为语境,在文学作品中时有可见。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往往与家庭生活环境有关。
林黛玉、贾探春、薛宝钗同为金陵十二钗,她们性格迥异。《刘姥姥游赏大观园》中三位姑娘的居室布置,充分反映出人物的不同性格。而她们的性格之所以迥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们各有不同的家境。
林黛玉自小失去双亲,寄居在外祖母家,因此不得不时时小心,处处留意。其潇湘馆布置所突出的一个“小”字,正是她性格的写照。这是林黛玉的家境形成了她封闭的性格。而薛宝钗家资万贯,尽管跟林黛玉一样同住在亲戚家,但她根本无需依靠姨妈王夫人的资助,再说她还有母亲和兄长呵护,因此她性格很开朗。贾府三小姐探春的性格更是跟豪门相吻合。这从她居室的“阔朗”可见一斑。由此看来,家境也是语境因素之一。
另外,仍然以贝利的《第一千个球》为例:球王贝利小时候因好奇喜欢上吸烟,他父亲发现少年贝利吸烟时,并没有打骂孩子,而是把他拉过去,好像朋友之间的谈话似的向儿子解释,如果抽烟喝酒的话就踢不好球的道理,然后让他自己决定今后怎么办。贝利羞得简直无地自容。从那一天开始,贝利始终没有碰过香烟。贝利不仅球技出众,而且心理素质很好,这与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教学时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当时贝利的父亲要是打骂他,可能会激起他的反抗。今天的贝利可能就是一个恶习难改的烟鬼,而不是“足球之王”。可见,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乃至事业上的成功与否都有很大的影响。
6、社会文化语境
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文化背景也是语境的一种。在言语交际中,应该考虑对方的文化生活习俗等因素,不然会影响交际效果。
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某些指称意义相同的词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如汉族人与回族人对猪的褒贬不一致。中国人常以海燕、龙作为勇敢的比喻,而欧美人却把它作为有灾难、凶恶之喻意。中国人常以狗作为坏人的喻体,而欧美人却把狗看成忠诚的朋友。诸如此类,在语言的理解和交际中都应注意。
鲁迅的《祝福》写到祥林嫂被卖嫁给贺老六时,“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拜成天地„„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撞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 有人认为,这是祥林嫂同旧势力搏斗,反对剥夺她的自由意志,要决心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我们得知道,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可没那样的觉悟,她完全是在封建贞操节烈观念支配下的行动。她反对得越厉害,就越能说明她受封建文化毒害之深,也就越能衬托她命运之悲惨。
再如陈鲤庭的剧本《放下你的鞭子》,课后有思考与练习(1)、汉子和香姐流离失所,卖艺街头,汉子还要用鞭子狠心地抽打自己的女儿,这合乎情理吗?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剧中青工是怎样一个人物?在当时的社会里,这样的人起了怎样的作用?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因为是剧本,教学时可用活动的等式进行。先让学生读顺文,读懂意,说说课文的时代背景。检查完预习情况后,教师再作总结:首先介绍街头剧的特点,街头剧又称话报剧,是一种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样式,因常在街头演出而得名。街头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鼓励性、时效通俗性,它所反映的往往是当时的最热门的话题。《放下你的鞭子》是街头剧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剧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况,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发出了强烈的控诉。剧中父女两人的遭遇,在战争初期具有广泛的概括意义,容易激起观众的感情共鸣和民族义愤,曾经产生了很大的宣传教育作用。另外,还要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相继沦陷,大批东北人被迫逃进关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的烈火燃遍了全国。广大民众急需发动和组织起来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应运而生。它不管在哪里演
出,无不激起观众对日寇的极大的仇恨,不知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因为看了这个街头剧深受感染和教育毅然奔向了抗日的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街头剧,成了团结民众,发动民众,鼓舞民众奋起抗日的有力武器。
学生通过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课后的练习自然就理解了。但要深入理解课文和把握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像青工这一形象的特点,还要通过“听读”---“研读”---“欣赏”这一活动过程来教学。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语言跟语境是密不可分的,离开相应的语境,是无从实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不注意语境,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境分析和使用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和神奇,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占馥《语境与语言运用》,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2、老舍《骆驼祥子》
3、丰子恺《山中避雨》
4、无名《天安门诗抄》
5、陶渊明《桃花源记》
6、鲁迅《祝福》
7、贝利《第一千个球》
8、曹雪芹《红楼梦》
9、陈鲤庭《放下你的鞭子》
In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Regardless of the context is the
context, the context of time and place context, the context of psychological, family or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all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ontext of the article, experience plays a decisive connotation of the article.As a result, teachers in secondary schools teaching languages, at any time to help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context, to help them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Key words] language, teaching, context 作者签名:莫良梅
第四篇:法律语境中几组日语词汇的意义用法
法律语境中几组日语词汇的意义用法
摘要对于日文法律文献的理解和翻译,不同于普通的日语文章。虽然有些日语词汇看起来很普通,而且在一般的日语文章中似乎区别不大,但是对于法律文献而言,无论是翻译还是制作法律文本,其使用精度要求都更高。本文主要选取了几组常用的近义词和反义词,通过对比对照的方法,来阐明对待法律文献的理解和翻译必须精益求精这一问题。
关键词法律语境日语意义用法随着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经贸往来的不断深入,与法律有关的事务也日益繁重,特别是经贸合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业务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趋势。因此,一方面有必要阅读了解日本有关的法律文献,另一方面需要翻译或制作有关的法律文件(比如:合同、章程等)。而法律文件又不同于一般的日语文章,其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其文本的严密性,也就是说,在逻辑上不允许有任何一点误差或矛盾。因此,法律文件的制作或翻译,对于遣词造句的要求是更高的。下面选择几组法律文献中常用的词汇,对此问题加以说明。1「または」「若しくは」在一般性文章中,这一组词汇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法律文献中,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如果是单纯的两者选一或三者选一,就使用「または」,即:「AまたはB」、「A、BまたはC」。但是,如果A和B属于同一范畴,而C属于另一范畴的话,则使用「A若しくはBまたはC」的表达形式。例如:○個人の名誉又は生活の平穏を害するおそれがあるもの。/可能会危害个人名誉或生活安定的。
○特許権者、専用実施権者又は通常実施権者は、経済産業省令で定めるところにより、物の特許発明におけるその物若しくは物を生産する方法の特許発明におけるその方法により生産した物(以下「特許に係る物」という。)又はその物の包装にその物又は方法の発明が特許に係る旨の表示(以下「特許表示」という。)を附するように努めなければなならい。/专利权人或者专利特定实施权人或者专利一般实施权人,须依据经济产业省之有关规定,在专利发明中的物品或按照生产物品的专利发明中的方法生产的物品(下称“与专利有关的物品”)或在物品的包装上明示该物品或方法的发明属于专利的字样(下称“专利表示”)。上述法律条文中的「特許権者、専用実施権者又は通常実施権者」这一语句,使用了「A、BまたはC」这一表述形式。因此,属于三者选一。而「物の特許発明におけるその物若しくは物を生産する方法の特許発明におけるその方法により生産した物(以下「特許に係る物」という。)又はその物の包装にその物又は方法の発明が特許に係る旨の表示(以下「特許表示」という。)を附するように努めなければなならい。」这一语句,使用了「A若しくはBまたはC」的表达形式。说明由「若しくは」连接的前后两项属于同一类,都是所谓的「物」,而「又は」后面所连接的是「物の包装」,属于另一类。该语句中的「その物又は方法の発明」这一表述形式,是「AまたはB」的形式,属于两者选一。2「及び」「並びに」如果说上述的「または」和「若しくは」与英语的「or」有关的话,这里的「及び」和「並びに」则与英语的「and」有关。这两个接续词的意义用法与上述的「または」和「若しくは」有相似之处。若是单纯两者或三者并列的话,可使用「A及びB」、「A、B及びC」的表述形式。但是,若A为一类,而B和C为另一类的话,则使用「A並びにB及びC」的表述形式。例如:○第139条第1号から第5号まで及び第7号の規定は、審査官に準用する。/第139条第1项到第5项以及第7项的规定,适用于审查官。○董事長、副董事長及びその他の董事は、高級管理職を兼任することができる。/董事长、副董事长以及其他董事可兼任高级管理职务。○経営管理部門には、若干名の部門経理を置き、それぞれ合弁会社の各部門の業務並びに総経理及び副総経理が委託する事項につき責任を負わせ、且つ、総
経理及び副総経理に対して責任を負わせる。/经营管理部门设若干部门经理,分别负责合营公司各部门的工作以及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交办的事项,并对总经理
和副总经理负责。
上述前两个例句中,使用的是「A及びB」、「A、B及びC」的表述形式,属于单纯的„两者或三者并列。而最后一个例句中,使用的是「A並びにB及びC」的表述形式,可以看出:「並びに」所连接的前后项属于不同类别的,而「及び」所连接的前后项属于同类别。3「みなす」「推定する」
这也是一组近义词。能不能在法律语境中正确把握这一组词,可以说是很关键的。当法律条文中使用「みなす」的时候,表明这是一种法律规定,不可作出与该条文相左的解释。而使用「推定する」的时候,其表达的意思是:虽然法律大体上(姑且)是那么认为的,但是,当事人如果能够举出相反的确凿的证据的话,则可以推翻原有的结论。例如:○次に掲げる行為は、当該特許権又は専用実施権を侵害するものとみなす。/下列行为视为侵害该专利权或专用实施权的行为。(表明“下述行为”是列举出来的具体的侵权行为,是一种规定,不容置疑。)○反証がない場合、無罪と推定する。/没有相反的证据的话,则推定为无罪。(表明当事人如果能够举出相反的确凿的证据的话,则可以推翻原有的结论。)4「者」「物」这两个词的读音一样。但是,在法律语境中,其意义用法还是应当注意的。从法律意义上讲,所谓的“人”包括“自然人”以及“法人”。不管是单单表示“自然人”还是单单表示“法人”或者是两者都表示的情况下,都可以使用「者」这一词语。“自然人”和“法人”都具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与此不同的是,要表示民法上的属于私权的客体即动产、不动产之类的物品的时候,一般使用「物」。例如:○審判を請求する者は、次に掲げる事項を記載した請求書を特許庁長官に提出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请求审理者,向专利厅厅长提交含有以下内容的请求书。○質権は債権者が債務者または第三者(物上保証人)の所有物を占有し、最後はその物から他の債権者に優先して弁済を受けうる権利である。/质权就是债权人占有债务人或第三者(财产保证人)的财产,债权人有就其占有的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
5「以上」「以下」
这两个词在法律条文中主要用来表示数量界限。当表示含有一定的基准数量并多于该基准数量的时候,使用「以上」;当表示含有一定的基准数量并少于该基准数量的时候,使用「以下」。例如:○第60条または第101条の3の規定に違反した者は、500万円以下の罰金処する。/违反第60条或第101条第3款的规定者,处500万日元以下的罚金。(这里的“500万日元以下”应包含“500万日元”)○この法律の規定により宣誓した証人、鑑定人又は通訳人が特許庁またはその嘱託を受けた裁判所に対し虚偽の陳述、鑑定又は通訳をしたときは、3月以上10年以下の懲役に処する。/依法宣誓了的证人、鉴定人或译员如果对专利厅或专利厅委托的法院进行了虚假的陈述、鉴定或翻译的话,处3个月以上10年以下的徒刑。(这里的“3个月以上”包含“3个月”、“10年以下”包含“10年”)当然,如果是不包括基准数量的话,可以使用「未満」「こえる」。例如:○第70条または第103条の6の規定に違反した者は、100万円未満の罰金に処する。/违反第70条或第103条第6款的规定者,处不到100万日元的罚金。(这里的“100万日元未満”不包含“100万日元”)○第90条または第100条の1の規定に違反した者は、六月をこえる懲役に処する。/违反第90条或第100条第1款的规定者,处超过六个月的徒刑。(这里的“六月をこえる”不包含“六个月”)另外,像「以前」和「以後」也是法律条文中常用的表示时间界限的词语。其意义用法与上述的「以上」「以下」类似。在此不再赘
述。总之,不论是阅读日语的法律文献,还是使用日语从事法务工作,都需要在语句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上下功夫,同时,通过经常阅读一些法律文献,积累一些有关的常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
[1]清水英夫.『法律がわかる事典』.東京:日本実業出版社,1980.[2]牧野和夫.『知的財産法講義』.東京:税務経理協会,2007.[3]曽我貴志.『中国契約マニュアル』.東京:中央経済社,2006.[4]末川博.『岩波基本六法』.東京:岩波書店,1970.
第五篇:论高中词汇教学的语境输入论文
新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词汇加大了难度,学生在学习词汇时常感到枯燥和厌倦,缺乏兴趣去快乐主动地学习。为了使词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词汇真正被学生理解运用,我在教学上进行了在语境中进行词汇教学的尝试,探索了在语境中进行教学要遵循的一些规律:
一、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
教师应当有针对性的灵活的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而不是将所有词汇安排在同一个时机讲解,也不是随意的将词汇安排在不同的时机讲解。应当首先挑选出适合在文中教学的词汇。这样就要求教师首先了解单元的整体目标,把握它的中心脉络,分析课文,在设计阅读教学和其他部分的教学时,找出生词出现的语境,对生词的教学时机做出判断。如果课文为生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然语境,是可以被用来作为猜测词义的语境,并且该词在课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该词的重要教学内容,那么可以考虑在文中教学。
二、输入情境知识,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和语境策略
高中学生对语境已经产生了朦胧的认识,程度高的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根据语境猜测词义的能力,并在运用词汇时考虑语境。但是我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在口语表达中,特别是英语交际中,各种程度的学生经常不能够得体的使用词汇。这种词汇使用不得体的现象同学生欠缺语境方面的知识和语境意识相关。交际环节可以被用来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当留心观察学生语言使用不得体的错误,选择恰当的时机指出来,引起学生对词汇运用的得体性的重视,同时向学生介绍语境、语用的相关理论并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伴的语言不得体的错误进行适时纠正。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语境。给语言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语境,创设紧密围绕本单元的话题的语境,来激发学生兴趣,学以致用来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
三、拓展词汇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词汇所蕴藏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赋予了词汇存在的意义,是词汇教学中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上,很多教师割离了语言知识同社会文化知识,将重要的词语搭配视为词汇教学的重点,将一些同社会文化背景相关的词汇列为非重点词汇,讲授时多是领读、蜻蜓点水,因此学生也忽略这方面的词汇。针对这些词汇,教师可以有选择的进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介绍,或是引导学生主动去搜集这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同时帮助学生借助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更好的记忆词汇,理解词义。比如出现在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的单词ivory(象牙),是课文中罗列的一些制作艺术品的材料,教师如果在单元开始时讲授这个单词,可以补充和它相关的文化知识——英语中常见的说法ivorytower(象牙塔),直译过来的“象牙塔”也频繁出现在汉语文章中,一些学生熟悉它的意义,因此可以提问学生“Whatisivorytower?”或者“Whatisusuallycomparedtoivorytower?”如果学生知道正确的答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Whyiscollegecomparedtoivorytower?Dotheyhavesomethingincommon?”,刚刚讲授过的单词表中这个单词之前的一些形容词如“rare”和“valuable”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此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运用巩固生词的机会。教师可以提示学生“Usetheadjectiveswejustlearned。”(可以用我们刚学过的形容词)。通过思考ivory和college的特征,学生对单词ivory进行了较高程度的加工,有助于记忆,同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
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课堂词汇教学中
词汇教学中很多教师一直处于中心地位,而学生一直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学生一直赶着教学的节奏,却没有真正的融入到教学中。部分学生对词汇的学习只停留在浅表面上,读、拼写,抄写例句并思考。没有或很少有机会创设语境来运用词汇,使得学生对词汇的思维加工程度较低,不利于学生记忆掌握词汇。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到课堂上的词汇教学中来,提供学生更多的运用词汇的机会,如造句或创设情境让学生叙述故事或表演对话。在文中进行词汇教学时,对可猜测的词汇,不要直接讲解其意义和用法,而是要引导学生找出猜测词义的线索,如上下文,社会文化背景、情境、构词特点、近反义词等的提示。这样既帮助学生对词汇进行了更深程度的加工,有利于学生记忆掌握词汇。
五、引导学生成为扩充词汇的主人
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针对教材上的词汇的教学已经占用了英语教学的大量时间,同时教材上的词汇量已经给学习程度较低的学生带来了较重的学习负担,因此课堂上教师不宜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来扩充大量的课外词汇。考虑到很多程度较高的学生的需要和多数学生对英语课外阅读或英语视听材料的兴趣,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难度适宜、题材宽泛的材料如体育英语、旅游英语、商业英语等或引导学生主动利用这些渠道例如英文报纸、杂志、网络和电影等来积累词汇,根据个人爱好和学习的程度学习总结词汇或其他知识用法,教师可以安排课下时间或课上少量的时间让学生轮流将自己的收获与其他学生分享,并定期对其检查。在积累词汇的过程中,学生既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又扩展了视野,增加了对英语文化的了解。
英语词汇学习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在听说读写中准确地运用词汇,所以给学生创造语境,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是提高词汇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变灌输式教学为自主式学习的切入点之一,学生在这种方式中,会发现原来英语可以这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