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语文为学教案
《为学》教案
课
题:为学 教材分析: 《为学》用蜀鄙之僧的故事阐发了难与易的辩正关系和事在人为的道理。这篇文章是一篇文言文,对于蜀鄙之僧的故事学生基本上能够自己翻译,但对于文章的第二和第四自然段,须教师加以引导。学习目标:
1、流利地背诵课文,明确“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证据和“为、语、恃、逮、怠、屏、迄”的意思,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认识蜀鄙之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4、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学情分析:
对于这篇文章,只要教师加以点拨,学生不难翻译。但前提条件必须是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所以,在课堂中,要加大学生诵读的力度,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抽查巩固。教学方法:导读为主兼用讨论法,自我发现法。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及重点的卡片,课堂交流。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步入学校的大门已近七、八个年头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谈一谈学习知识时的感受,特别是升入中学以来在求知过程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说得很好,每个人接受新知识都要有一个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过程,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过渡呢?用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训来说,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课文《为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检查预习的情况,教师出示小黑板。给下列的字注意并解释。
速
意迄
屏 鄙
恃
钵
语
2、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注意倾听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读时的节奏。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纠正和巩固字音。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仔细朗读课文,并思考。
教师:本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示子侄”是什么意思?
2、再读全文一遍,说说从什么地方你能看出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晚辈们写的。(自由发言)按:以下所列要点用问题来启发,必要时应再诵读课文中的某些语段,让学生仔细品味。
3、再读全文一遍,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对于侄们的希望是什么?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②作者告诫子侄们最重要的话是哪几句?
现在,我们该懂得这篇文章出名的原因了吧?请大家说说。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请一位学生把“蜀之僧去南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以段为单位,每个学生讲一段,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出示投影,将重点词句及难句对学生再次进行训练。(亦-------也,逮------及,赶得上,怠------懒散,迄-----等到,屏------摒,常-------常规,语------对„说,钵-----和尚用的碗,之------到„„去,恃----凭借,犹------仍然,还,鄙------边境)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学生来概述段意。
4、学生朗读第一段,并分析排比句的艺术效果。
5、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有钱的和尚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语气有何不同?
6、把握文章主旨
提问,两个和尚同时面对着困难,“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
7、请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另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因为有决心而成功的,没有决心而失败的。”(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对于本文,你是否有不懂的问题?找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六、本课小结
初读文言文,同学们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要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读准字音,注意文言实词的积累。七.布置作业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练习背诵全文
分段进行。步骤是:自由练习背诵,归纳段意(见第一课时),然后检查,而以诵读指导贯穿其间。下面只列出指导要点: 第一段指导要点:
1、包括两次设问:前一次问“天下事“,是就一般情况设问:后一次问“为学”,是就学习设问,这是正意所在,要用递进的口气。
2、两次自答,有正有反,正为宾,反为主,有示警之意,要强调“不为”“不学”两句,使有对比色彩。第一段指导要点:
1、也从正反两面说道理,却是正为主,反为宾,从以曾参传孔子之道为例可以看出,作者的正意是,天资差能努力学习就能取得成就,“不逮”“旦旦而学”“久而不怠”诸语应重读。下一层,说“反”,虽轻诗,但须有批评意。
2、“传之”后当作一顿,然后用深沉感叹语气读最后一句。
3、本段中虚词较多,大多与语气有关,要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领悟(教师能领读一遍最好),也有要讲的,即“其与昏与庸”中的“其”(加重语气)和“卒于鲁也传之”中的“也”(人肯定之义,但要轻轻)第二段指导要点:
1、采用调讯,可分三小层:先指出二僧有贫富之别,接着写二僧对话:最后说事情的结果。要层次感。
2、对话应摹拟人物语气,贫者有信心,有勇气,富者骄而惰。注意“子何恃而往”一句瓣后语气不同:前以问为主,而有轻视意。则纯是蔑视口吻。第四段指导要点:
本段为全文核心,语气变化频繁。
1、“西蜀”句是承上作结,先叹路远难行,后赞贫僧之志。“之”,轻读而语气舒缓。“也”,轻微感叹,“而”先抑后扬,有转折意,须重读。“焉”,收束语气。
2、“人之”句,正意所在,劝勉子侄之意。
3、“是故”作一顿,以下皆训诫之辞,要读得庄严。“可恃而不可恃”句,重在“不可恃”,所以可叹。“可限而不可限”句重在“不可限”,所以示训。“自败”示诫,“自力”示训,皆当重读。
让学生记住重点字词句的意思,教师检查。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几句话,并与原文作,说说这样改写好不好。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恐柴粮不足,故未成行。子何恃而往?”贫者曰:“事所恃者,志耳,子姑待之!”遂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所历告富者。富者曰:“子诚勇者,吾恨不与子俱往也!” 小结:改文将富者未能行的原因以及听贫者南海之行的叙述后的心理状态都直截了当地说了出来,就没有品味的余地了:贫者说“吾所恃者„„”这番话有点向富者挑衅的味道,不合乎人物性格,“遂行”一语多余,原文“自南海还”已经表示他过去了。
问:从比较中你能看出文言叙事的特点吗?(简洁、典雅,有许多言外之意要用心品味。)
三、课堂小结
蜀鄙之僧尚知“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学过本课后能有所启迪。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感想。
五、教后记
第二篇:语文教案-为学-教学教案
重点: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
难点:学生对文章写作特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
通过自学解决字词,教师提示个别难句。
二、正字音
三、通过自学掌握字词。
四、学生表演二僧至南海一段,加深理解记忆。第二课时
一、提问字词,复习旧课。
二、分析
1、明确这是一篇议论文,结构是提出论点,进行论证,得出结论。让学生找出本文论点。
2、第二段如何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昏庸与聪敏的辩证关系,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再用曾参传圣人之道加以佐证,非常有说服力。
3、第三段如何论证?
4、分析二僧之南海之事。找出去之困难的体现,僧贫者能至和僧富者不能至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样?
5、最后一段怎么样扣住论题再论证?
三、谈启示并结合自己实际谈谈感想。
1、难事做于易,繁事做于细。再难的事情,只要去做,总会完成,而再易的事情,如果水去做,也不会有什么收获。
2、是天资聪明与愚钝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惟在勤奋努力与否。如果努力了,必将有所收获,否则一事无成。
设计思想
对于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强调学生自学为主,教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要加强诵读的落实。用一课时对论证方法这一教学重点用讨论法进行落实。
板书设计 为学
清 彭端淑
一、提出论点
天下事:为之:难→→易 人之为学 学之,难→→易
不为:易→→难 不学,易→→难
(普遍真理)(本文论点)
二、道理、举例论证
1、道理:资,材 学而不怠→→不知昏庸
屏弃不用→→无异昏庸
2、举例:鲁传圣人之道
三、比喻论证
二僧:贫者:为之→→至
富者:不为→→不至
四、总结结论:
人之立志:恃材自败
恃勤自力 需“为”需“学”
教案点评:
对于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强调学生自学为主,教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要加强诵读的落实。用一课时对论证方法这一教学重点用讨论法进行落实。探究活动
活动:故事改写
建议:本活动可利用作文课进行。
例:
很久很久以前,四川某个庙里有两个和尚,这两个和尚,一个比较富有,另一个很穷。
有一天,富和尚起了个念头,他想:普陀山是我佛门圣地,哪天我若能去朝圣,也就不枉做一个佛门弟子了。
由四川到普陀山,路途遥远,在古代,交通非常不便,沿途必定困难重重。富和尚左盘算,右盘算:要到南海去,得雇条船才行,这一路上不知道要多少花费呢,万一钱不够用,怎么办?他犹豫再犹豫。一直都不敢有所行动。
巧的是,穷和尚也想到南海朝圣,他便把这想法告诉富和尚说:“师兄,我打算到南海去朝圣,你以为如何?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富和尚大吃一惊,问:“你没钱,哪来的盘缠呀?”
穷和尚回答:“师兄,你怎么忘了呢?化缘是我们出家人的本分,我只要带一个瓶子一个钵,就可以上路了。”
富和尚以不信的口吻说:“我这几年来,一直想雇条船到南海去,一直都没能去成,你没钱,只靠化缘,能到得了吗?”
穷和尚笑一笑,没再答辩。第二天一早,他果然带了一个瓶子、一个钵,就上路了。沿途化缘,白天赶路,夜里找座庙挂褡。终于让他是到了普陀山。
朝完圣,他高高兴兴地又沿途化缘回来。
走到山下,远远地看到富和尚,他兴奋地招手喊道:“师兄,我回来了!”
穷和尚走到山上,富和尚对他端详了一会儿,问他沿途的情况,然后很惭愧地说:“还是你行。我有上南海朝圣的心,却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的,一直没去成。你能坚定意志,马上行动,达成了愿望。唉,我真惭愧。”
第三篇:(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为学》教案——第一课时
《为学》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教学方法
阅读式、讨论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1.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一定都遇到过困难,那么面对困难,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课件出示)古人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图片,学生欣赏。播放学乐师生典型的导学成果。
2.今天我来学习《为学》,解题。(课件出示)为学即求学、做学问。本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他的子侄们努力学习的。示:给„„看。
3.(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新授
1.介绍作者的简单情况。(课件出示)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2.读文体会
(1)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生字词看注释或查字典。(课件出示词语的意思)(2)互读课文。两个学生一组,一读一听,互相纠正错误。(3)三读,订正读音。出示需注意的字,集体订正。
(4)学生再次放声读。提示:读准字音。(课件出示要求会认和要求会写的生字)(5)指导朗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课件出示)
出示下列语句,要求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多字、不错字。蜀之鄙/有二僧 贫者/语于/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6)读、译课文
两人小组互说互订正,存疑。
读、集体读并讨论,全班齐读。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老师适当点拨。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横线词的意思。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b贫者语于富者曰: c 吾欲之南海,何如? d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e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f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g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听读课文。
老师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
三、练习
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课件出示)()()()()()
鄙人有恃无恐僧侣似乎支吾 .....2.写写词语的意思。为学:()蜀:()鄙:()语:()南海:()何恃:()钵:()去:()顾:()
3.说一说课文告诉我什么道理?
四、总结课文
作者通过两问两答提出看法。为学难易的转化在于是否“为”。每一设问中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
五、作业
1.请从“人之立志“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读后感。2.推荐阅读书中两篇文章。
六、板书
为学
天下事:
为之:难→→易。贫者 学之:难→→易。
不为:难富者
第四篇:论语为学教案
论语《论学》教案
学习目的:
1、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3、通过一以贯之的学习才能达到人格的完美。
一、导入:
《论语》中“学”字共出现64次
二、讲解: 学习的意义
1、功利主义意义
学也,禄在其中矣
学而优则仕
从政,获取功名利禄的手段 巩固政治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 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
2、提高自身的知识、本领、技能、素养
三年学,不至于毂,不易得也——向善
(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
(各种工人居住于其制造场所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则用学习获得那个道)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引导人积极向上,提高社会
地位,受人尊重。
三、讨论: 充实自我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学习的意义在于“为己”而非“为人”不好学的弊端:
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放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伤害自己和亲人),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说话尖刻),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犯上作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狂妄自大)。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第二课时
一、劝勉学习:
怎样才算得上好学呢? 子夏: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孔子: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在众弟子中,配得上“好学” 的仅有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也是孔子为其他弟子们树立的标杆。
二、交流: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孔子本人配得上好学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学习的内容
儒家思想学说,儒家以外的思想学说则难以进入《论语》所提倡的学习内容。
1、孔子教学的内容:“文、行、忠、信”;
文:文章、文献、典籍的知识。
行:德行的修为。
忠:忠诚,个人品行的修养内容。
信:诚信,以诚信立世的个人进阶。
2、孔子还提倡学易、学诗、学礼、学仁、学道等。
不学诗,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把学诗、学礼提高到关乎能否立足社会的高度。
3、儒家提醒人们不要学习异端学说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 学习的方法
1、首先重视温习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2、、要循序渐进,切不可好高骛远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虽然只是小路而已,但是也一定会有值得欣赏的景色;相反如果走得太远恐怕就会有泥泞了)
——提醒弟子们从小处学起
3、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要坚定学习信念
一以贯之
5、要勤思,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要向他人请教,“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7、不盲目,要有选择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则改之
8、不死记硬背,要发散性思考、创新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闻一以知十
第五篇:为学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要点:1明白事在人为的道理。2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要点:通过自学解决字词,教师提示个别难句。——彭端淑,清代学者,著有《白鹤堂文集》 二正字音
迄qì屏bǐng弃僧sêng钵bō 三通过自学掌握字词。
学:1学习2学问资:天资材:通才,才能怠:懈怠道:学问卒:最后鲁:愚钝鄙:边境语:告诉之:1的2他或它,代人或代事3前往,到恃:凭借,依靠买舟而下:攒钱坐船,顺流而下.越:到了去:距离顾:难道是故:因此
四学生表演二僧至南海一段,加深理解记忆.五作业,抄写课文.第二课时
一提问字词,复习旧课.二分析
1明确这是一篇议论文,结构是提出论点,进行论证,得出结论.找出本文论点.——由天下一般事(一般)引出做学问(个别),论点是“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由一个普遍真理推导出本文论点,合乎逻辑推理,都用一问一答,句子对称整齐。2第二段如何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昏庸与聪敏的辩证关系,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再用曾参传圣人之道加以佐证,非常有说服力。3第三段如何论证?
——通过故事比喻论证。故事的内容主要写对话,对话最能表现两个和尚不同主观因素,最能证明论点,证明主观因素对于事业成败的作用。
4分析二僧之南海之事。找出去之困难的体现,僧贫者能至和僧富者不能至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样?
——不知几千里远也说明去的难度。“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出僧贫者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把他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把他实现远大志向的坚定信心表现出来了,为下文“贫者自南海还”作了伏笔。贫者的关键在于他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意志坚定,毫不动摇,并且有实际行动,终于征服一切艰难险阻。——僧富者虽有有利条件,但他只是“欲”,停留在愿望上,却畏缩不前,并不会诸行动,愿望只是愿望,这样“易者亦难矣”。在他的心目中,只有客观条件,没有主观能动性,自己无所作为,还以嘲笑的口吻断定贫者也寸步难行,显示出他的自以为是的傲慢与偏见。两相对比,立意明显。最后“有惭色”的态度的改变,使本文论点更有说服力。5最后一段怎么样扣住论题再论证?
——先将故事概述一下,对比更加强烈,论证更加有力。末句回到论题上来,能上能下出结论,用反问句式更有激励作用。最后议论回应第二段,进一步说明聪敏与昏庸的辩证关系。三谈启示并结合自己实际谈谈感想。
1难事做于易,繁事做于细。再难的事情,只要去做,总会完成,而再易的事情,如果水去做,也不会有什么收获,2是天资聪明与愚钝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惟在勤奋努力与否。如果努力了,必将有所收获,否则一事无成。四板书 为学 清彭端淑 一提出论点
天下事:为之:难→→易人之为学学之,难→→易 不为:易→→难不学,易→→难(普遍真理)(本文论点)
二道理、举例论证
1道理:资,材学而不怠→→不知昏庸 屏弃不用→→无异昏庸 2举例:鲁传圣人之道
三比喻论证
二僧:贫者:为之→→至 富者:不为→→不至
四总结结论:
人之立志:恃材自败
恃勤自力需“为”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