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规范广播节目语言 提高媒体宣传水平
规范广播节目语言 提高媒体宣传水平
广播是推动全社会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窗口,担负着重要的社会公众引领和示范的职责,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水平代表了传媒语言的规范程度。目前广播节目语言总体上较为规范,但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除了时下人们普遍关注的滥用网络用语、随意修改成语等现象外,在省市广播节目中还存在着节目语言过度方言化(或港台腔)、语音缺陷、词汇使用不当、语法修辞失误、缺乏正确的语言态度等语言不规范的现象。尽管有些问题是老生常谈,但由于广播工作特殊的传媒属性,这些现象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一、当前广播节目主持人语言失范的主要表现(一)滥用网络用语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严重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网络用语也呈井喷之势不时从广播电视节目中传出,“十动然拒”、“累觉不爱”、“人艰不拆”等新型网络用语层出不穷。去年年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对此,有些人击掌相庆,也有些人不以为然,觉得这是因咽废食、削足适履。
其实,持否定态度的人,多是忘记了广播电视节目除了担负舆论宣传、社会导向功能外,还担负着推广、普及普通话的义务和引导受众正确使用规范语言的示范责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宣传提纲》中对推广普通话工作思路做了这样的表述:“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为榜样……”。如果广播节目中经常随意使用一些临时起意,通过缩略、拼装而形成的新潮网络用语,就失去了国家通用语言的严肃性和一贯性,容易造成文化断代和语言混乱等社会影响,不仅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和广播事业的长远发展,也背离了大众语言的结构、运用等固有规律,拉开广播与普通听众的距离,后果不堪设想。
(二)方言化及港台腔广播
近年来,在省市广播电台一些自办节目中,出现了大量的方言节目。有人认为,方言广播可以拉近节目与听众的距离,更加平民化、生活化,其实这只是浅表和片面的认识。在广播节目中少量运用方言,可以增添节目活力,强化主持人的个性色彩,但过度宣扬方言节目,无形中会增加当地人的语言优越感,使外来人口和非方言区听众相对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广播媒体是党和政府连结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面对不同受众群体的态度应该是平等的、无排斥性的。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各地城市外来人口迅猛增涨,人口流动已经成为当前的一种新常态。如果广播媒体依然过度宣扬方言节目,相当于无形中不断提醒这些非方言区的听众:你不懂本地方言,你融不进当地社会,你无法平等分享公共信息资源和其他资源,这必然会降低外来人口的精神归属感和安全感。显然,这是违背媒体宣传初衷的。因此,方言话广播不值得提倡。
港台腔广播也是方言化广播的一种形式。有的节目为了追求流行和时尚,刻意模仿港台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嗲声嗲气,夸张造作。为此,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主持人自律公约》,严禁主持人在节目中使用港台腔,收到了一定效果,但近几年港台腔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不能不引起足够重视。
港台腔广播主要表现在:
1、滥用“好”、“有”、“到”、“然后”、“没有”、“还好”、“其实”等词语,如“这个蛋糕好好吃哦!”、“你有去过北京么?”、“她被吓到了!”。
2、改变原有字词发音。如液(yâ)体说成液(yì)体,徘徊(huái)说成徘徊(húi)。
3、表示感情色彩的语句重复,如“我真的好想好想你啊”、“今天下了好大好大的雪”。
4、添加多余的尾音后缀,如“真的没有了啦”、“人家只是开心的啦”。
5、词语速读连音,如“表(不要)”、“酱紫(这样子)”等等。
两岸三地文化同宗同缘,但受历史因素和地域文化影响,港台节目语言的发展有其特殊性,我们要研究其发展规律,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不能盲目模仿,更不能照搬照抄。
(三)语言过于随意
近些年,随着广播互动节目增多,有些主持人喜欢在节目中随意进行个人观点的陈述和表达,信口开河。有的主持人喜欢公开谈论自己的生活琐事或者同事的喜好、隐私;有的主持人喧宾夺主,经常打断或者是曲解嘉宾的表述;有的主持人经常出现“这个”、“然后”等口头禅,直接影响节目的流畅性和整体性;有的主持人为显示自己的幽默,在谈论跳河自杀的社会新闻时,竟然说“嫌水凉喊救命多丢人哪!”“嫌水凉你为什么不去跳楼啊!”;有的主持人为彰显自己的个性,在节目中公开说:“没钱你碰什么女人啊?你就是找站街女(妓女)也是要付费的啊!”;„„这些节目播出以后一度引起社会的非议,甚至引起听众的反感和愤怒,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主持人在节目中语言过于随意,根本原因对自身的角色定位理解出现偏差,忘记了自己的职业角色,将主持人角色与个人角色混为一谈。
“节目主持人是在大众传播活动的特定节目情境中,以真实的个人身份和交谈性言语行为,通过直接、平等的人际交流方式主导、推动并完成节目进程、体现节目意图的人。”(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简而言之,节目主持人其实是以自然人身份出现的扮演媒介传播角色的职业人。从某种程度来说,主持人是公众意识的创造者。
我国节目主持人的社会性还表现在追求社会效益第一位,这是我国的广播事业与西方商业台的本质区别。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广播媒体承担着义不容辞的重任。
因此,广播节目主持人要珍惜自己的话语权,在制作节目时,应当根据社会(包括媒体意志、特定节目的要求、观众的期待等等)对他约定的各种行为规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不仅要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还需要保持和强化个性特征,显示出个性魅力——做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不能被受众左右自己的情绪,更不能将节目视为尽情展示自己的舞台。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一言一行要考虑到社会责任,自觉追求崇高,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四)、语音失误和语音缺陷
主持人语音失误和语音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知识盲点,如吐蕃(bó)错读成吐番(fān),阴霾(mái)读成阴里(lǐ)。二是粗心大意,如夏丏(miǎn)错读成夏丐(gài),亳州(bó)读作毫(háo)州。三是对某些多音字不同语境的发音混淆不清,如“标识(zhì)” 错读成“标识(shí)”、“拖累(lěi)”错读成“拖累(lâi)”。四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分,如“出租(zū)车”读成“出租(zhū)车”、“氛(fēn)围”读成“氛(fēng)围”。五是语流音变错误,包括轻声、儿话韵、“一”“七”“八”“不”变调、语气词“啊”的读音变化等错误,如“生日”的日字未读轻声,“八个人”的八读成阴平,“好可怜啊!”的啊(a)未读成(na)。六是节奏不正确,语速过快或过慢。
语速过快是导致语音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近期,广播节目中语速过快的现象明显增多。现代传播需要在单位时间里尽量密集和迅速地传播信息,但是密集是有限度的。广播节目与电视节目不同,没有字幕提示。如果盲目加快语速,不仅失去了语言的节奏感,容易造成语音错误,还会使听众听不清语言的内容。实践证明,语速达到每分钟260字时,就比较快了,超过300字时,如果不借助口形和字幕,受众是无法及时听清和理解语言内容的。(五)、词汇使用不当
广播节目在线直播的方式极大地考验了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和临场发挥能力。有的主持人由于缺乏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文化修养,在成语和词语的规范化使用上急待改进。
1、误用成语。有的主持人用 “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实际上“七月流火”是指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的意思。有的主持人说“一位莘莘学子”,实际上“莘莘学子”是群体名词,不能用“位”这个量词。
2、词语搭配不当。如:“分享一个通知”、“提高沟通艺术”、“进行一个会议”等。
3、滥用书面语。如 “据悉”、“次日”、“此次会议”、“均有提高”等用语不适合在广播语境中使用。
4、使用语音有歧义的词汇,如使用“计委”和 “纪委”,“切忌”和”切记”,“期中”和“期终”等词汇,容易引起受众的误解。
5、随意使用简称、缩写,如“GDP”、“非公经济”、“奥数”等词语,影响普通受众对传播内容的理解。
6、重复累赘。例如“一起共同来关注”、“步伐不断停步”等句式,会影响语言传播的正面效果。
7、歧视性的称谓。如“农民工”、“丐帮”、“城市寄生虫”这一类有歧视性的称谓人为地强化了不平等意识,伤害了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的尊严,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广播节目的传播内容要靠声音传达,稍纵即逝,因此广播节目语言应该力求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具体、形象,准确、规范,要避免使用生硬、怪僻、一音多义、似是而非的词语。
(六)、缺乏正确的语言态度。
作为面向大众传播的新闻媒体,广播节目主持人应该始终保持平等坦诚的语言态度,真实客观地反映事件本质,这是宣传工作“三贴近”的要求,也是新闻职业道德的要求。然而有些主持人工作久了,从业心理和语言态度发生了变化,有的主持人在节目中表现出颐指气使、高人一等的架势或是懈怠油滑的状态,对嘉宾及听众不礼貌的言辞时而冒出;有的主持人则对听众无限逢迎,大妈、大爷地叫个不停,努力满足听众的各种极端要求;有的主持人把“痞子味”十足的粗俗俚语当做贴近听众的法宝;有的主持人个人观点过于强烈,出现“呀呸!”“这人脸皮真够厚的!”等具有人身攻击性的语言;也有一些情感类节目主持人采用挑逗、刺激性的语言激起嘉宾的冲突,然后再以“正义使者”的身份故作姿态地进行调解和安慰,忽略了情感的真挚和对嘉宾隐私的人性化关怀;还有一些民生类节目主持人在与相关部门连线直播时,态度强硬、语言粗暴,直接参与或引导了事件的发展。
这些错误的语言状态打破了主持人与嘉宾、受众之间的平等关系,失去了为大众服务的真诚态度,不利于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影响了媒体的客观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影响了传播效果。主持人是节目的组织者和灵魂,构筑平等交流的谈话平台才是主持人的真正工作目标。保持清醒、自信的心理,发自内心地对嘉宾及受众尊重和包容,始终保持平等坦诚的状态,是节目主持人应有的语言态度。
二、提高广播节目主持人语言质量的策略
提高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质量,减少和避免语言失范的现象发生,是广播工作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更不能半途而废。
(一)认清责任和义务,提高语言规范的自觉性 无论是媒体,还是从业人员,都要明确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在新闻宣传中,坚持以标准的规范语言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主流意识形态和本土话语特质,在规范中不断继承与创新。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许多词语还历史地凝结着一定的文化意味和情感色彩,富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启发联想作用。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广播媒体天然承担着示范和推广规范语言的责任,对健康全社会的语言生活起着重要而强大的作用。在当今这个信息泛滥,思想碰撞导致意识形态多元化,社会价值观迷失,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媒体更要利用规范的语言工具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社会主旋律,从讲政治的高度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不能片面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影响,不能本末倒置。
(二)保持敬业精神,自觉提高业务能力。
广播节目主持人要想做到语言规范、业务精湛,必须时刻保持高度敬业的职业精神,在每一个字词句的语音、使用上都做到准确规范、一丝不苟。
自觉提高业务能力。加强汉语语言研究,仔细雕琢语言结构和表达的细微之处,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加强文学修养,使练口才和练笔才同步发展,提高语言的美感;坚持认真备稿,熟悉掌握稿件内容和语言形式;正确处理直播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关系,剔除自然形态的生活语言不规范的成分;在直播中保持态度平和、严谨,敬重话语权,不低俗、不媚俗。
(三)慎言谨行,自觉提高个人修养。
古人云:“德之所在,言行所表。”主持人如果在生活中养成信口开河、爱说粗话、爱讲低级笑话的习惯,在直播节目中就难免会流露出来,长此下去必然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这是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主持人既是党的喉舌,又是公众人物,要格外爱惜自己的羽毛,在生活中也要检点自己的行为,即使离开话筒和直播间,也要严格约束自己,努力培养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业余爱好,慎言慎行,慎微慎独。
(四)经常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素质培训
随着主持人队伍的多元化,很多没有经过规范的专业语言训练的人走上主持岗位,虽然大多参加过各种业务培训,但在语言规范方面普遍不够重视,对此,媒体要经常性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素质培训,强化主持人的纪律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全局意识,提高业务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提高语言规范的自觉性和掌控能力。
(五)完善审音、听评制度和主持人管理制度
加强对主持人语言规范的督导和监管,重视节目播前审查、直播监听以及播后听评工作,对节目中语言不规范的现象及时发现、迅速纠正,对于不按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的节目坚决停播处理。强化主持人管理,改革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侧重主持人内涵、阅历和素养的考察;建立科学的主持人评估体系和管理规则,建立奖惩分明的竞争机制。
深入推广普通话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和时代发展的潮流,一个国家所采用的标准语言的严谨与规范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这个国家文明发展水平。广播作为语言传播和汉字使用的主渠道,要积极推广和传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充分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丰富的语言魅力。广播节目主持人只有潜心学习,了解语言文字的渊源,了解语言文化历史知识,提高语言文化素质,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才能真正说好普通话,办好广播节目。
参考书目:
1、“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现状和规范研究” 张丰 孙力平周琼《新闻界》2009.1
2、“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高质量语言探究”王玲莉《今传媒》2013.1
3、“论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规范 ——以方明的语言规范观和审音工作为例” 刘卓 《中国广播》2012.7
第二篇: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一、加强法律学习。一是基本法律系统学。对《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国家基本大法,进行系统学习,建立健全法制知识的基本框架;二是联系工作重点学。对涉及部门工作业务的《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重点学习;三是新的法律及时学。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了许多新的法律,如《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等要及时地进行自学,并就有关条款的理解,积极与司法部门进行探讨和交换意见,以求理解得准确、全面、深刻。
二、推进建章立制。一是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单位内部重大问题决策规则、决策程序以及决策监督制度等机制。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单位有关信息公开制度,方便公众对公开的政府信息的获取、查阅。建立健全行政许可的配套规章制度和相应标准规范。
三、规范执法行为。建立健全有关行政处罚、行政许可以及日常行政执法的案卷评查制度,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有关监督检查记录、证据材料和执法文书进行立卷归档。完善行政执法的规章制度和标准,包括完善行政执法人员的资格制度,建立行政执法的定期汇报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程序,建立执法过错追究制度等。
第三篇:提高网络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水平
提高网络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水平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大任务。对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来说,提高科学化水平,就是要坚持从世情、国情、党情实际出发,着眼全局、把握大势,使宣传思想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当今时代,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深刻改变着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外环境,深刻改变着信息传播方式和舆论形成机制。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高度重视网络媒体兴起带来的重大影响,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提高网络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水平。
适应网络发展新趋势,在加强服务中立主导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化特征愈益显著。而汹涌澎湃的网络大潮更是推波助澜,不断增强这一趋势。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征,使各种思想观点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网络技术优势,加紧对我国实施意识形态渗透,网上争夺与反争夺、渗透与反渗透、演变与反演变的斗争将长期存在。网络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拓展了信息传播渠道,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推进了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导致各种信息错综复杂、真伪难辨、良莠不齐,信息便利与信息陷阱、积极思想与消极言论、正确观点与错误倾向并存,构成了特殊的网络舆论场。
网络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网络的广泛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使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提高网络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适应网络发展新趋势,在加强服务中立主导,把树立科学思想放在首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文化问题;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创作更多反映现实生活、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广泛开展人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适应网络传播新特点,在平等互动中显效应
和传统媒体不同,网络是一个双向乃至多向的交流平台。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人们不仅可以获取信息,而且可以发布信息。网络表达的开放性和民主性,使人们可以在交互式讨论和多对多传播中实现平等交流。网络传播的虚拟性,使网络成为不加编辑裁剪的发散性信息源。网络信息的海量
化和网络生存的多样性,使人们行为的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同时,网上和网下的互动日趋频繁,对传统的宣传思想工作方式形成挑战。
众多的信息来源渠道,不仅使公众获得了充分了解情况、独立进行思考和判断的必要条件,而且提升了公众的公共意识,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育成熟。提高网络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勇于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改变过去那种“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机械灌输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交流,在思想碰撞中实施有效引导。应积极利用网络传播新渠道,大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提高理论武装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运用网络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识,善于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收集舆情、集中民意、引导舆论,推动网上民生问题的网下解决,在与网民沟通交流中构建党委、政府与网民的“连心桥”。
适应网络普及新要求,在融入渗透中下功夫
通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使网络走向社会大众,进入寻常百姓家。任何个人、团体和组织都能以低廉的成本,极为便捷地在世界范围传递信息。网络信息的即时性以及超文本链接,使网络信息传播具有迅速扩散性,并产生令人难以预料的连锁放大效应。网络上的电子公告版、新闻组、论坛、博客以及通过网络发送的手机信息等,都成为这种连锁传递的工具,其传递速度、规模和影响范围大大超越了一般大众传媒。网络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加大了信息管理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网络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姿多彩。网络的自由下载和上传功能,扩大了受众接受信息的自主权,拓展了受众的信息发布能力,改变了社会舆论形成机制。
网络的组织动员功能,对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时效性、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网络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切实掌握科学方法,更加注重宣传效果,善于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信息传输的覆盖面。应充分发挥高科技集成优势,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到各种文化活动载体和精神文化产品中,渗透进人们日常工作和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适应网络媒体新环境,在整合协调中促提高
网络技术推动着传统媒体的整合与创新,对整个世界的传播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的融合不断催生新型文化业态,各类文化业态之间相互交错、相互影响。新型文化业态的生成不仅是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而且提供了思想文化建设的新阵地。我们要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据文化制高点,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就必须紧跟信息时代文化业态发展潮流,着力推进我国文化业态创新。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既凸显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也为发展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业态提供了契机。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引擎。
协调各方、整合资源,是提高宣传思想工作效能的重要途径。当前,新型文化业态的迅猛发展,为实施文化产业重组和整合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提高网络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大力加强科学管理,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力的政策扶持,高起点、全方位推进文化创新和文化业态创新,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产品占领文化市场;采用多种合作方式大力开发社会资源,协调各种现代传媒,实现优势互补,在强化资源整合中出生产力、出效益;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推进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促进文化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重组和融合;增强新型文化业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原创文化产品,占领网络文化市场。
适应网络宣传新格局,在学习提高中尽责任
在网络时代,如何有效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如何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全面实施对文化市场的调控,如何大力加强对网络传播行为的管理,如何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监督的功能等,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考验着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勇气。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客观、理性、宽容的态度,积极回应网络带来的挑战,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和主导权,积极开发、应用先进的网络传播技术,着力构建富有时代特色、为人民群众接受的思想文化传播体系,不断扩大、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覆盖面、影响力。
科学化同制度化、规范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提高网络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着力完善科学的工作制度。宣传思想战线要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模范,通过学习提高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的能力,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克服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推进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的扁平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促进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应用,提高宣传思想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熟悉现代网络传播技术手段、掌握宣传科学和宣传艺术的宣传思想工作者队伍。
第四篇:重视语言规范 提高民族素养
重视语言规范
提高民族素养
---关于语言规范的调查报告
中央电大剑阁分校2011汉本学员周林和 高居相 戚松山 唐小蓉 梁小菊
语言规范是指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所应共同遵守的语音、词汇、语法、书写等方面的标准和典范。语言规范化指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在某一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分歧或混乱的现象中,找出甚至确定大家都应遵循的规范,指出那些不合规范的东西,通过语言研究的著作如语法书、词典、语言学著作等明文规定下来,并通过各种宣传教育的方法,推广那些合乎规范的现象,限制并逐渐淘汰那些不合规范的现象,使人们共同遵守语言规范而进行有效的交际,使语言循着一条统一的正确道路向前发展。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语言交际随之扩大和频繁,语文生活日渐丰富和活跃,语言文字应用中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行后,各地在语言规范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如何做好语言规范方面的工作等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汉语言本科学员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成为推广规范语言的基层勇士,应该成为语言专家研究语言规范的得力助手。在中央电大以及地方电大老师的指导,我们5人组成一个小组,对各自所在区域的语言规范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然后进行情况汇总。
我们发现剑阁语言在标准语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方言渗入,其他语言影响,语言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合规律的分歧和混乱现象,直接影响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这就是我们说的不合规范的现象。
1、表现在语音上,与汉语普通话相比,读音分歧很多,如:角jiao—guo,朵duo—dou,沟gou—jiu等。
2、路牌路标注音不规范。如:“西安路”标牌上的拼音是“XIANLU”; “天府/广场”的拼音是“TIANFUGUANGCHANG”; 地名中的数词一般用拼音书写,“五指山”的拼音应该是“Wǔzhǐ
Shān”,而地名中的代码和街巷名称中的序数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三环路”的拼音应该是“3 Huánlù”,可是二者往往混淆。
3、不合规范现象也常常出现在词汇方面。如“塞子saizi”说成“皱皱zhouzhou”; “四季豆”说成“豆角子”;“乳猪”说成“猪儿崽崽”;“ 背心儿”说成“汗衫”;“岳母”说成“老丈妈”;“手掌”说成“耳巴子”; “那个地方”说成“那个榻榻”„„
4、词汇方面的不规范现象还表现在生造词和乱简称方面。如:“哑静、楞生、路道、土尘、拉躺、克抑”;“男牛鞋”(男式牛皮鞋)、“贾校”(贾校长)等方面。
5、不规范现象也表现在文字上。个别单位的墙报和板报上仍然在使用繁体字和生造简化字。
6、不合规范现象还表现在语言方面。如:熟语(俗语):“你不要吹牛”说成“你不要冲壳子”;“ 你是什么东西”说成“你是什么玩意儿”;“你没多大本事”说成“你算哪把夜壶?”等。
7、严格执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普通话,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经过到街头、单位、学校的深入调查,我们欣喜地发现:现在城市各单位在开会等庄重场所,领导讲话都在使用普通话;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学校,上课、集会,教师和学校领导都在使用普通话;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一般都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总的情况是:城里用普通话交流的情况比农村好;学校用普通话交流的情况比其他单位好;在单位使用普通话交流的情况比市镇街头好;年青一代用普通话交流的情况比老一代好。尤其欣喜的是:教师要取得“教师资格证”和评职称等,都要求至少达到普通话“二级乙等水平”,对小学教师要求更高。这些措施,大大推进了普通话的广泛使用和使用水平的提高。但要达到所有公民在任何场合都使用普通话交流,任重而道远。
在我国,语言规范化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采取李斯的建议,统一规定以小篆为正字,淘汰通行于六国的异体字,对汉字规范化起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对汉字进行了几次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2000年10月31日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同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十七号主席令公布,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可以说是我国近百年来尤其是近50年来汉语规范化运动的结晶,是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必然产物,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这部法律确立和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它的制定与颁行,使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行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从而必将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进一步发展。
语言规范是一个历史范畴,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仅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而且还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语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合乎规范的,在另一个历史时期就可能发生变化,不再是规范的了。这是因为语言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不论什么时候凡是符合发展规律的现象都是规范的。确定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规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考虑到它的稳定性和继承性,又要看到它的发展和变化。语言在不断发展,新质要素在逐渐积累,旧质要素在逐渐衰亡,必须重新肯定经过考验的语言成分,淘汰过时的东西,而新的语言现象的出现,一般是从个别人或个别集团的使用开始的,在开始时可以是不规范的,但大家都跟着用,用得广了,时间长了,也就约定俗成了,也就成了新的规范。从少数人的使用到多数人使用,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则它一般是合乎语言的发展规律。不论是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还是衰退消失的语言现象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逐渐的,要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就出现一种中间过渡的现象,或是两种现象并存,这就需要确定哪种现象是发展的,是上升的,是有生命力的;哪种是衰退的,无生命力的,必将消失的现象,并把前者定为规范,大力推广。如现代汉语普通话一些词的读音的变化,新的读音是发展的趋势,但旧的读音还没有消失。例如:“缔结”原来的读音是tī,现在是dì;“秘密”原来的读音是bì,现在是mì;“收获”原来的读音是hù,现在是huò;“说客“原来的读音是shuì,现在是shuō;“暴露”原来的读音是pù,现在是bào等,现在经过审音,确定后一个读音为规范音。
我国在普通话推广方面、在文字方面、在词汇方面、在语法方面等,专家们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还存在着语言不规范的现象。因此,我们建议:进一步强化宣传;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激励机制„„确保我们语言更加规范,更加有利于交际活动,更快地提高中华民族素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第五篇:规范公务接待 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规范公务接待 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一、接待工作管理体制
安徽省公务接待工作实行集中管理的模式。根据2000年我省政府机构改革“三定”规定,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具有8项职能,其中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负责省部级(包括副省部级、部队军职)以上领导同志来安徽的接待工作,并对全省接待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多年来,省管理局一直承担来皖视察调研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领导和兄弟省区市领导、部队军职以上领导,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派出的各类检查、调研团组的来皖接待服务工作。全省17个市都设有管理局或接待办(处),具体负责本市的接待工作。绝大多数县(市、区)也成立了接待机构,配有专门人员从事接待工作。全省建立了上下顺畅、工作协调、指挥得力、运行有序、组织健全的接待网络。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领导十分重视、关心接待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导接待工作。为使接待工作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1998年制定了《关于省部级以上领导同志来皖接待工作暂行规定》,对接待工作的基本原则、组织领导、食宿安排、视察参观、乘用车辆、新闻报道、医疗卫生、安全警卫、经费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使公务接待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更加规范、有序、节俭、高效。
二、接待工作基本做法
坚持归口管理、统一安排。多年来,我省一直坚持对接待工作实行归口管理、统一安排。来宾接待经对口部门的分管省领导、秘书长或分管接待工作的副秘书长审批后,统一由我局负责安排。住房、就餐、车辆安排、接待标准、经费开支核拨等,均由我局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落实。在执行接待任务过程中,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公务接待工作的有关规定要求,严格执行安徽省接待规定,从严控制标准和规格,严禁安排高消费娱乐活动。
坚持统一标准、统一结算。由于我省各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承担的接待任务不均衡,为了减轻地方经济压力,我们从安徽省情出发,对来宾和省里陪同人员在省内调研考察发生的接待费用,由我局按照《关于省部级以上领导同志来皖接待工作暂行规定》中规定的经费开支标准,负责统一结算。所发生的接待费用,经省政府秘书长、分管副省长批准后,由省财政据实拨付到相关单位和市、县。
坚持从严要求,狠抓落实。为做好接待服务工作,我局始终把业务建设放在第一位,坚持从严要求,严格工作责任。所有接待任务实行谁主管、谁负责。从接受任务开始,到组织召开接待协调会、安排来宾食宿车辆等,都由专人负责,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对所有接待任务实行方案管理,每批接待任务,都要根据任务要求,制定周密详细的接待方案,接待方案报经省领导批准后,由接待人员认真抓好落实,任何人未经同意不得擅自改变方案,更不得随意提高接待标准和扩大开支范围,如因情况变化,确需变动接待方案,必须报请有关领导批准。
坚持严格把关,厉行节约。在接待工作管理方面,我们重点加强接待经费管理,严格经费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审核。为使各项经费开支有据可依,研究制定了《关于省级接待经费管理实施细则》,严把接待经费开支关,坚持一事一批,一事一核,一事一报,对违反接待规定和超出开支范围、开支标准的费用一律不予报销,有效地控制了超范围、超标准、超规格接待现象发生,省级接待经费连续多年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坚持内外服务,增强接待实力。我省在接待服务方面较早实行了服务结算制度,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接待宾馆、接待用车实行了货币化结算。来宾食宿费用、用车费用严格按照省物价部门核定的价格和双方商定的协议条件支付。接待宾馆、接待车队面向内外两个市场,开展社会化服务,在确保完成接待任务的同时,努力对外拓展经营,增强经营活力,提高经济效益。
三、加强接待工作的管理
接待工作要始终坚持为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接待工作是一个地区对外的“窗口”,接待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形象和声誉,做好接待服务工作,发挥好接待部门职能作用,给来宾留下美好而深刻印象,对于宣传地方、扩大影响、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建设发展十分重要。因此,接待工作必须放在经济建设大环境中考量,要着力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做好服务。接待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通过周密细致的接待安排、热情周到的接待服务、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为各方来宾提供方便舒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来宾圆满顺利地完成公务,以此来提升一个地区的对外形象,营造和谐氛围,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做好接待工作应实行集中管理。接待工作实行归口集中管理,有利于强化党委、政府对接待工作领导,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和公务接待规定,能够有效避免接待机构分设造成的管理无序、多头签批、各行其是等弊端;有利于整合接待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接待服务设施、设备条件,节约经费开支,避免因重复建设、重复购置造成资源闲置、财力浪费;有利于加强接待工作管理,强化组织协调,指导全省接待服务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对接待经费集中使用,实行统一标准,能够有效控制相互攀比、竞相花钱行为,避免接待单位随意开支,造成管理失控。经费统一使用,也有利于监督审查违规开支,杜绝超标准、超规格接待现象,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做好接待工作应严格按程序办事、按规定办事。接待工作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涉及党委、政府的形象,接待工作应坚持既热情周到又务实节俭的原则,工作安排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接待服务要突出舒适方便、安全优质、高效快捷。必须建立健全各项接待制度规定,加强接待工作管理,严格按程序办事、按规定办事。我省自1998年颁布实施了接待规定以后,对全省接待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规范指导作用,接待工作管理也得到了加强,所有接待任务安排必须经过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秘书长一支笔审批,经省领导批准后,统一由管理局严格按照接待规定办理,较好地杜绝了随意开口、任意操办、超标安排等现象的发生。
做好接待工作应强化接待手段。做好接待工作应当具备必要的接待服务手段。经济发达地区往来宾客多,宾馆饭店业经营形势好,设施条件优越,服务水平高,接待部门选择定点接待单位余地较大,做好接待服务工作相对容易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宾馆饭店硬件条件相对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接待来宾尤其是接待重要来宾或遇到重大接待活动,工作起来十分困难。为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我们主张建设好自己的政务接待基地,必要的可以委托知名酒店管理公司管理,增强接待能力,强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我省一些市、县接待宾馆,在政府支持下,通过自身运作,加大投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经营状况较好,既保证了接待任务的圆满完成,展示了地区良好形象,又吸引了许多外来客户,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做好接待工作应引入市场机制。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对接待服务单位,特别是对接待宾馆由财政大包大揽,必将产生依赖思想,缺乏经营活力,终将成为包袱。做好接待工作,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我省黄山市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们结合本地实际,对定点接待宾馆实行竞争择优,促使宾馆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宾馆通过参与竞争,找出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进提高。被政府选为定点接待宾馆,对宾馆具有很大宣传优势,不仅接待政务来宾,还会引来其他外来客源,扩大了宾馆知名度,提高了宾馆经济效益,也增强了宾馆饭店的积极性。
做好接待工作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接待队伍。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接待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接待人员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务接待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作,专业性比较强,接待人员既是接待员,又是讲解员、宣传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省情、市情、县情,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很强的办事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能够一专多能。这就要求接待人员必须加强学习,不断丰富知识,勤于实践,刻苦锻炼,提高素质。近年来,我省十分重视接待人员队伍建设,初步建成了一支肯吃苦、求务实、能干事的接待队伍,接待人员普遍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政治素质良好,思想作风过硬,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正因为拥有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接待队伍,保证了我省每年接待任务圆满顺利完成,为安徽省对外树立良好形象,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