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学考试重点

时间:2019-05-15 08:0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礼仪学考试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礼仪学考试重点》。

第一篇:礼仪学考试重点

礼仪学考试重点

第一部分、理论知识(此部分容易出大题)

第一章

一、礼仪学的核心概念是礼的概念,其它基本概念还有仪、礼仪以及礼貌、礼节等

二、在我国古代礼有三层基本含义: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 三、十三经中的三礼是:

《周礼》典章制度:专谈古代政治书,《仪礼》、礼节仪式:记录战国以前贵族的生活礼节仪式 《礼记》道德规范:接近广义的礼

四、礼仪的概念来源:源自法语ETIQUETTE。

礼指特定民族、人群或国家基于客观历史传统而形成的,以确立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首先堆满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行为方式。

礼仪是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符合礼的要求,维护扎的精神,指导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形式的总和。

具体表现形式有:礼节、礼貌、仪表、器物、服饰、标志、象征等。

五、礼仪学研究对象:理论探讨和实际应用

第二章

一、关于荀子的“圣王”说,礼和祗的形成,必然是一个从无到有,由初级到高级,由零到整的过程,决不可能在哪个圣人手里一下子变出,即使有这样的圣人,他们最多也不过是做了一些归纳、综合、集中、整理的工作。

二、1915年,波兰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期基到太平洋西部的特罗布里恩群岛进行野外考察。

三、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著作《古代社会》。

四、原始社会的礼仪特点:

1、礼仪在原始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氏族首领和酋帅都是当然的司礼,司礼们指定每次庆典举行多少天,并作好一切安排以及协同部落的首领和酋帅主持仪式,女司礼则今生于负责准备筵席。;

2、礼仪内容广泛,以各种崇拜尤为突出;

3、礼仪具有明确的实用动机,舞蹈是美洲土著的一种敬礼仪式。易洛魁部门的“三铲土”仪式,第一铲与大神有关,筹备组二铲与太阳神有关,第三铲与地母神出鬼没有关;

4、礼仪的观念是民主和平等

五、奴隶社会的礼仪特征:

1、原始社会的全民意向被尊君观点所取代。我国古代的三大祭礼为祭天神、祭地祗,祭人鬼,其中以人鬼崇拜最切合氏族的生聚和繁衍观念。

2、原始社会的民主、平等定神被奴隶社会的强制、不平等礼仪取代;

3、妇女地位下降,得不到起码的尊重

六、孔子礼仪的五大类:

1、吉礼:祭祀典礼,是事神致福的意思,对上帝、日月星辰、社稷、五岳、山林川泽以四方百物的祀典。

2、凶礼:丧葬、对天灾人祸的哀吊,即丧、荒、吊、桧、恤。

3、宾礼:指诸侯对一辈子的朝觐及诸侯间的聘问和会盟。下列朝、宗、觐、遇、会、同、时聘、殷覜等

4、军礼:指战事,包校阅、出师、乞师、致师、献捷、献俘等。

5、嘉礼:包括冠礼、婚礼、投壶礼、射礼、乡钦酒礼、立储

七、封建社会的礼仪特征:除奴隶社会的三个特征外还包括伪善和封闭

第三章

一、就礼仪的性质而言,礼仪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

二、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是一个社会对其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加以提倡或限制的准则。

三、社会规范包括两大类别

1、法律规范:国家制度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强制性是其重要特征。

2、非法律规范:即指法律规范之外 的一切社会规范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以及非国家组织的规章制度。

四、礼仪需要不断批判继承并不断推陈出新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今天和未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反对抱残守缺、顽固不化和守旧思想和态度,也要反对割断历史,搞什么另起炉灶。

五、礼仪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是指不同民族和地方的礼仪具有不同于其它民族和地方礼仪的一些特点。礼仪的民族性与地方性表现为内部统一性与外部差异性的结合。

六、民族统一性与外部差异性的关系:

1、不同民笑和地方的礼仪,既有内部的统一性,又有外部的差异性,这两方面的统一,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礼仪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2、礼仪同时也具有全人类的共通性,也正是因为这一面的存在,礼仪才能够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中发挥其指导和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

3、礼仪的民族性与地方性的许多内容,也是可以发展变化的,从而转化为全人类的共通性,丰富人类礼仪的精神宝库。

4、礼仪的民族性、地方性与礼仪的全人类共通性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补充、包容合作的关系,他们联袂共同组成一个礼仪的新天地。

第四章

一、礼仪的构成要素:礼仪的主体、客体、媒体与环境。

二、礼仪的主体包括:个人和组织两个基本类型。

三、礼仪的对像是指各种礼仪行为和活动的指向者和承受者。

四、礼仪主体和对象的关系:

1、礼仪主体和对象是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关系。

2、礼仪主体和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随着礼仪过程的转换,主体和对象的地位也会发生变化。

五、礼仪的媒体:任何礼仪行为和活动都不可能凭空进行,必须依托一定的媒介或媒体。这种媒介就是礼仪的媒体,礼仪媒体也就是礼仪符号。

六、礼仪也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人们在操作和实施礼仪行为和活动时候必然是有某种思想、意愿、情感需要表达和传递,这些礼仪的内在要素就是礼仪的内容,这些内在要素的表现方式,亦即诉诸人们的感官物理表现就是礼仪的形式。

七、礼仪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礼仪内容和形式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虽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他们在礼仪或礼仪媒体中的地位却不是完全一样的。

2、礼仪内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决定地位,礼仪形式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服从地位于

3、礼仪内容决定形式,礼仪形式服从于礼仪内容。

4、礼仪的内容和礼仪的形式的主次要位置也不是绝对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这两个方面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采取相应适当的办法,及时进行调整,以避免出现礼仪失误。

八、礼仪的交际符号分为:言语交际符号和非言语交际符号

九、礼仪媒体可划分为:人体礼仪媒体、物体礼仪媒体和事体礼仪媒体。具体操作礼仪时,不同类型的礼仪媒体往往是交叉结合使用。

十、心丧和无体之礼:只是不采用其种仪式媒体,实际上不过是进行了媒体的选择和替换,礼仪的媒体发生的转移。总之任何礼仪都必须使用媒体,不使用媒体的礼仪是不可能存在的。

十一、礼仪的环境:任何礼仪行为和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进行。实施礼仪行为和活动的特定时空条件就是礼仪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十二、礼仪环境对礼仪的制约作用体现为:实施何种礼仪由礼仪环境决定,具体礼仪如何实施也要由礼仪环境决定

第五章

一、礼仪的规律:约定俗成、等级相称、时空有序、客随主便

二、约定俗成,指各种礼仪规范都城是在社会生活中共同认定,众所习用而形成的。维护礼仪规范的办法只能是社会成员的认同、认可和主动服膺。

三、等级相称指礼仪是划分为一定等级的,礼仪的等级与礼仪主体和客体的等级必须相称。即礼仪的等级关系必须与礼仪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等级关系相称。

四、等级相称律的要求:从根本上说,就是礼仪的规模、规格、形式都恰如其分、既不能贵用贱礼也不能贱用贵礼。等级相称律并不否定现代礼仪的平等精神和相互尊重的原则,相反,平等精神和相互尊重的原则还可以促使礼仪主体和客体更全面的遵从等级相称率。

五、时空有序指一切礼仪行为和活动中的时间、空间顺序都是有意义的。他的实质是礼仪主体和客体各自的地位、权力、尊严和荣誉的问题。

六、时空有序时空有序律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实施礼仪行为和活动时,对于其时间和空间的顺序切不可掉以轻心,务必高度重视,妥善处理。

七、客随主便指处于客位的礼仪当事人必须遵循处于主位的礼仪当事人所有地的礼仪规范。划分是根据礼仪行为或活动所在地域来划分的。

八、客随主便的要求:遵从何种礼仪规范有了一个共同的认可选择标准即处于客位当事要暂时放弃固有的一套礼仪规范转而学习关遵循比较陌生的新的礼仪规范。这种“客随主便”精神就是现代礼仪中相互尊重的精神,是对客随主便律的真正理解和最准确的把握。

第六章

一、社会方义礼仪的四个基本原则:相互尊重、诚信真挚、顾全大局、不卑不亢

二、礼仪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平等关系,是社会主义礼仪本质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社会主义礼仪的本质特征,还体现在礼仪内容的定向上。

三、相互尊重是社会主义新型礼仪最重要的原则,因为这是社会主义礼仪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礼仪的显著标志。

四、诚信真挚,就是心诚、守信、感情真实热烈

五、顾全大局,指一切礼仪行为和礼仪活动就要符合小局要服从大局的原则精神,以大局为重。

六、不卑不亢,是社会主义者的必备品质一精神状态,这种品质和体现于礼仪之中,即构成社会主义礼仪不卑不亢原则之中。

第二部分 常识与规范

第七章

一、仪表举止是人的外在表现,包括容貌、衣着、装饰、举止、表情等

二、仪表包括:容貌、风度、衣着、修饰。

三、着装与体形:胖人适合穿西裙,避免百褶、喇叭裙;腰部过粗的人不宜穿紧身裙,四、着装与脸型:应该根据自己的脸形用“相反相成:的原则去选择领子的式样,所长避短。

五、全套服务:深色西装配白衬衣、黑皮鞋、黑袜子。着装时,我们要扬长避短,又要体现个人风格;着装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给人以视错觉的造型艺术。

六、男子在正式场合的服饰:穿上下同色、同质的毛料中山装、西装、民族服装,不可穿茄克、牛仔裤等便装或短裤背心。男子穿西装一定要系领带。任何时候男子在室内都不能戴帽子和手套,尽量不要戴墨镜。

七、戒指的戴法:戴在食指上意求婚、中指意在恋爱中,无名指意已婚,小指上意独身。

八、举止有度:指一个人的举止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即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九、举止得当:是指社交者能根据各种举止具有的特殊礼仪意义,在社会交往中,在适当的场合里,正确运用这些举止,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

十、表情是指内心情感在面部或身体姿态上的表现,由人的神经支配。

十一、表性温和、储蓄叫色温,以理智战胜感情冲动叫制怒,色温需制怒,易怒则难色温。

十二、面部表情中最突出的是眉眼传情,眉毛有20多种表情,在汉语中表达眼睛的司就在四五十个。

十三、面对面谈话,谈判、讨论时,眼睛最好注视对方,如果较多交谈者在场,最好以环视的目光有意识地顾及到在场和每位公众。

第八章

一、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尊敬称呼时,就用您二位或您二老来代替“您们”。

二、若职务中有“副”字,就在称呼时去掉副字

三、在缅甸“吴”是先生或伯叔的意思,“郭”是大哥的意思,“貌”是小弟的意思,缅甸人和印尼人只有名没有姓。

四、介绍:先把年轻人介绍给年长者,把男士介绍给女士、把职位低的给职位高的,如女方是你的妻子,则应先介绍对方,后介绍自己的妻子。介绍女士给男士时,就先征求女方的同意。商业场合,不分男女,社会地位较低的人总被介绍给社会地位高的人。

五、握手的顺序:主人先伸手,年长者与年轻人之间,年长者应先伸手,身份、地位不同等者之间,应由身份和地位高者先伸手,女士和男士之间应由女士先伸手。

六、人多时,握手次序一般为:先女士后男士,先长辈后辈,先近处后远处。

七、寒暄的作胙不能从信息意义上来理解,它主要功效是联络感情,保持良好的社会联系。

八、避讳的话题:生理上的缺陷、家庭不幸、个人不体面的经历或现状、九、西方人的言谈七忌:年龄、婚姻、收入、住址、经历、工作、信仰

十、拒绝的方法:无效回答、移花接木、诱导反问、先扬后抑法

第九章

一、邀请可分为口头邀请和书面邀请

二、口头邀请分为当面邀请和电话邀请

三、书面邀请分为信函邀请和请帖邀请

四、请帖也叫请柬,是为请客面发出的通知书,它既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表时邀请者对此事的诚意和郑重态度。

五、辞行时期:造成不要拖得太久,宁愿和对方在兴趣最浓的时候分手,也不要拖到无话可谈时不欢而散。

六、日常接待时,注意礼节,主人应请其坐上座,自己坐在一帝陪同,并委派家人或下属送茶,茶水应浓度适中,量度适宜,通常说“浅茶满酒”。

七、送客礼节:一定要等客人先起身后自己再起身相送,同时家里人也应起身道别,送客应送至房门口或楼梯口,如果是送至电梯的,等电梯门关上再走。

八、迎送的规格:东道主应与来访者身份对等。

九、鸣礼炮:二十一响最高规格,用于欢迎外国元首,十九响欢迎政府首脑,十七响欢迎融总理

十、陪同乘车:陪车时应请宾客坐主人的右侧,上车时应让客人从右侧门上,主人从左侧门上,如果夫妇同乘车应男宾坐右侧座位,并让女宾先上车。主人亲自驾车,副驾驶为首位。主人驾车,主人夫妇应坐前面。

第十章

一、信封上的称为和信内的称为通常是有区别的,信封上的称为是对邮递员而言。

二、电话通讯礼仪:必须讲礼貌、要说好起始语、多为对方着想、称呼应准确、尽量控制语调、注意相互呼应、记住事件要点、不应忘记道别、重视通话效率、要有时间观念。

贝尔在发明电话机后,想用“哈希里”作为庆答用语,可发明大王爱迪生建议用“哈罗”。

三、如果通话时电话突然中断,应当由先打电话的一方重拨。

四、商业信的正确形式是必须将收集人的地址放在信头的左边,在称谓的正上方。

五、西方人的信封写法与中国不一样,一般是将收集人的地址写在信封的右下方,先写收信伯姓名,然后是门牌号,接下来是所在地区、国家,各占一行。寄信人的地址写在正面的左上角或背面。

第十一章

一、会议来宾应客随主便,来宾应遵守会议的相关规定,听从组织者或主持人的安排,切不可流露出漫不经心,高傲自负的神态。会议听众应遵守纪律、二、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

三、国旗法的相关内容:不得升挂破损、污损、褪色和不合规格的国旗、升旗可举行升旗仪式、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国旗升起过程中,参加者应当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并可以奏国歌或唱国歌。

四、“沙龙”是法文SALON的音译,即会客室和客厅之意。从17世纪,西欧贵 族中常聚到某些私人客厅谈论文学、艺术、政治问题,因此形成社交聚会的一种形式。

第十二章

一、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不习惯当着客人打开礼物,是为了尊重对方,经免对方因礼轻而感到难堪。

二、西方人的馈赠习俗:总是对送礼者表示感谢、总是当面拆看礼物同时对礼物表示赞赏、他们十分看重礼品包装。

三、馈赠时机:日本人送礼最多是每年的12月和七月中元、美国人在12月25日圣诞节、法国人初次结识送礼很不适当,应等下次重逢的适当时机再送、英国送礼就在晚上餐厅用完餐或看完戏后、在整个西欧到别人家作客应在到达时送礼。日本第一次见送礼

四、美国法律对送礼有严格规定,业务交往中送礼的费用只能免减税收25美分,美国官员送礼只能是美国制造。

五、阿拉伯人的送礼习俗:喜欢中国礼品、喜欢美国和德国的产品、一般都 是赠送贵重礼物也希望收到贵重礼物

六、阿位伯伯禁忌:第一次网页不送礼,避免行贿之嫌、不要送不值钱的不能向阿拉伯人的妻子送礼、不要只有一人在场的情况下送、不送带有动物形象的东西。

七、重视“礼”的感情价值“礼虽然是以物的形式出现,但正常的赔礼更重要的是体现一定的精神价值和感情价值,即发于情而献于礼,此,赠送礼品要诚心,不要虚礼。

八、送人千金不出投其所好。第十三章

第二篇:交际礼仪考试重点

交际礼仪

交际礼仪:人们在交往活动中约定俗成的各种行为规范及其实施程序。

礼节: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和惯用的各种行为规范之总和。礼貌: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良好的言谈和行为。

仪式:指行礼的具体过程和程序。

交际礼仪的特性——文明性 共通性 多样性 变化性 规范性P9

TPO原则:T是时间,P是场所,O是情况(Occasion),要求所穿服饰与所去的时间、地点

和环境因素相一致,从而使你在所到之处,让人感到恰如其分,易被人接受。

戒指,左手各手指含义:食指——未婚或求婚 中指——热恋 无名指——已订婚或结婚小指——独身者

右手戴戒指纯粹是装饰,无特定意义

常见手势语表示的意义:P62

(1)OK的手势(2)伸出大拇指手势(3)“V”字形手势(4)伸出食指手势

(5)捻指作响手势

介绍的基本原则——尊者优先了解情况

1.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2.先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3.先将未婚女子介绍给已婚女子

4.先将职位低者介绍给职位高者5.先将家庭成员介绍给对方6.集体介绍的顺序(少数人礼让多数人)

交流式的自我介绍:也叫社交式或沟通式自我介绍,是一种刻意寻找与交往对象进一步交流

与沟通,希望对方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与自己建立联系的自我介绍。

中餐宴会组织安排(原则应用)P144

面门定位、以右为尊、以远为上、以中为尊

中餐过程注意事项P147

西餐上菜顺序:开胃菜——面包——汤——主菜——点心甜品——咖啡

涉外交往的基本原则;P343

信守约定、不必过谦、讲求次序、尊重隐私、女士优先

涉外礼宾次序:按身份与职位的高低排列按字母的顺序排列按通知代表团组成的日期先后排列视实际情况变通

第三篇:护理礼仪考试重点

1仪容礼仪的基本原则:(—)适度性原则-----适当的修饰程度、适当的修饰用品、适宜的修饰技巧

(二)协调性原则-----与服装协调;与年龄协调;与身份、职业相协调 ;与季节、时间协调;与场合、环境相协调

(三)表现个性原则

(四)仪容与素质统一原则 2礼仪的基本功能

1、礼仪与人际交往礼仪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2、礼仪与公众形象礼仪是建立良好公共形象的前提,是公共场所文明的标志

3、礼仪与职业,礼仪是职业的要求,是事业成功的条件

4、礼仪与对外交往

3握手的正确姿势 面向对方而立,头部微低,上体微微前倾约15°,右手手掌与地面垂直,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成65°角,四指并拢,掌心微凹,手掌和手指全面接触对方的手,稍稍用力一握。握手的时间一般持续1~3秒。

4握手的礼则——尊者居前在上下级之间,上级伸手后,下级才能伸手相握;在长辈与晚辈之间,长辈伸手后,晚辈才能伸手相握;在男女之间,女士伸手后,男士才能伸手相握;在主客之间,主人伸手后,客人才能伸手相握

5待客的礼仪要求 待客之前精心准备 迎来送往体贴周到待客态度把握分寸6拨打电话礼仪 :

1、拨打电话的时间选择 不在晚十点后早六点前,如没有重要的事情,节假日也不宜打电话给别人

2、通话时间长度最好不要超过三分钟

3、通话内容规范

4、通话时的语气态度语速要适当放慢,声音不宜过高

7护士言谈礼仪1言谈的基本特征------内容多样、双向沟通、相互包容、随机应变、真实自然 2言谈中的主题-----既定的主题、高雅的主题、轻松的主题、时尚的主题、擅长的主题。言谈的方式--------双向共感、神态专注、措辞委婉、礼让对方、适可而止 在交谈中一个人的每次发言,最好不要长于3分钟,至多不要长于5分钟。

8护理操作中的礼仪规范

(一)操作前的礼仪

1、充分的准备

2、得体的仪容举止

3、礼貌的言谈、清晰的解释

(二)操作中的礼仪

1、和蔼的态度,真诚的关怀

2、娴熟的操作技术

(三)操作后的礼仪

1、亲切的嘱咐和安慰

2、诚恳的致谢

9患者进入病区后的护理工作礼仪1新入院患者的接待礼仪热情接待、细致介绍2患者住院中的护理工作礼仪自然大方、亲切温柔、敏捷准确、技术娴熟、及时满足患者的需要

10患者出院时的护理工作礼仪1出院前的祝辞 2 细致的出院指导3 出院时的送别礼节

11上级检查工作时的礼仪:应主动起立、问好表示欢迎;陪同领导检查工作,对于领导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回答,必要时提供领导所需的材料;展示谦恭的姿势(或礼帽的让座),聆听上级的指导,必要时要做好记录;送别领导。

12·护士在端治疗盘时的正确姿势;双手握于方盘两侧,掌指拖物,双肘尽量靠近身体腰部,前臂与上臂呈90°,双手端盘平腰,取放和进行中都要平稳,治疗盘不触及护士服

13·如何做一个有效的倾听者①以真诚、尊重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②学习如何在沟通过程中集中注意力

③注意沟通技巧,不随意打断对方,不要急于判断④注意使用积极非语言性沟通行为,礼貌、舒适的姿势,点头,和“嗯”等回应,及时反馈⑤仔细体味弦外之音,以了解对方的主要意思和真实内容 14·在出院患者的工作礼仪中应注意哪些 ①出院前的祝辞,出院表示祝贺,对医院工作支持和配合表示感谢,对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表示歉意,表达出院后一如既往的关怀②细致的出院指导,指导和帮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介绍当时病情、用药、休息与活动、随访时间等③出院时的送别礼仪;主管护士将患者送至门口或车上,嘱咐多保重,并向患者行握手礼或挥手礼等告别

15·在接待新病人入院时,如何让患者从护理礼仪中感受温暖

①仪表端正,举止行为规范;起立面向患者,面带微笑,简单询问病情②自我介绍简洁明了;安排患者进入自己的病床单元或落座,同时根据不同的年龄采取不同的自我介绍方式,介绍时注意自己的职责、姓名以方便患者寻找,称呼患者时尽量用患者喜欢的称呼,尽量满足患者被认识的需要③介绍仔细、语言文明得体;细致介绍患者同室病友,病区环境、病房设施,病室制度等,注意语气和措施,尽量多用“请”“谢谢”避免用“不准”“必须”等命令式语气。介绍完毕应礼貌离开,如“你先休息,我会随时来看你的,有什么需要随时通知我”

16·简述集体交接班时交班者与接班者应遵守的礼仪规范交班者应保持衣帽和发型整洁,不宜穿拖鞋,赤脚或蓬头垢面,无论站立还是坐姿应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交班时声音洪亮,吐词清楚。接班者保持良好的仪态,仔细倾听交班者报告的内容,避免在接交班过程中交头接耳或干自己的私事 17·作为一名面试者在面试时应遵守哪些应试礼仪①遵时守信②对接待人员以礼相待③进入面试室要先敲门④主动向面试人员问好⑤必要时进行握手礼⑥对方“请坐”时再入座⑦自我介绍的礼仪

18作为一位面试者,在面试时如何进行得体的自我介绍①准备充分②充满自信,举止大方③语言幽默,轻松自然④注意自尊和自谦⑤内容有针对性

19·非语言沟通的主要类型;仪表、体态、表情、体触

20·治疗性沟通分为;准备与计划阶段、交谈开始阶段、交谈进行阶段、交谈结束阶段 21·治疗性沟通的影响因素①护士因素;职业情感、专业知识与技能、沟通技巧②患者因素;疾病程度、个人经历、文化程度、心理状态、生活习惯

22·面试求职时的常用技巧有哪些;遵守时间、充分准备(形象准备、资料准备、专业准备)、善用“敬语”、重视细节、留下精彩 23·护患交谈中常用的语言有哪些;指导性语言、解释型语言、劝说性语言、鼓励性语言、疏导性语言、安慰性语言、暗示性语言 24治疗性沟通是以病人为中心,护士帮助病人进行身心调适,使病人从疾病状态向健康方向发展,能应对应激、调整适应,并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技巧。目的(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2)收集资料。(3)促使病人参与治疗护理,积极合作。特点护患双方围绕与健康有关的内容进行有目的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沟通。实施过程(1)准备与计划阶段:包括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明确交流目的和内容,制定交流的提纲,提供适于交流的环境。(2)沟通开始阶段:应尊重病人,有礼貌地称呼病人,主动介绍自己,并说明交谈的目的及所需时间,协助病人取舒适的体位。(3)沟通进行阶段:应以病人为中心,鼓励病人交谈。交流时除采用一般性沟通技巧外,还可采用其他沟通技巧(4)沟通结束阶段:在沟通结束时应对病人表示感谢。25握手:握手时手指微向内曲,掌心稍呈凹陷;双方距离适中,力度适当,时间一般为1~3秒左右;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能斜视他处或东张西望;握手时,应让妇女、长辈、身份高的人先伸手;与异性握手,男方应在女方伸出手后及时回握,但不可用力,一般象征性的轻轻一握即可。

26站姿:

1、基本要求------挺、直、高、稳

2、手的摆放------双手垂握于下腹部、双手相握于中腹部、一臂垂于体侧,一手置于腹侧

3、禁忌站姿-----全身不够端正、手脚随意乱动、表现随意散漫

27坐姿:

1、基本坐姿-----上身挺直,头部端正,目视前方;双手掌心向下,叠放于大腿之上,或是放在身前的桌面上,或一左一右扶在座位两侧的扶手上;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之间均呈90°;脚尖对向正前方或侧前方,双脚可以并拢、平行,也可一前一后;只落座椅面的1/2~2/3,避免身体倚靠座位的靠背。28行姿:基本行姿-----昂首挺胸,全身伸直;起步前倾,重心在前;脚尖前伸,步幅适中;直线行进,自始至终;双肩平稳,两臂摆动;全身协调,匀速行进

第四篇:《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5个)、填空(2*8)、简答(5-6个)、辨析(1-2个)、论述(1-2个,主要是土地退化、可持续利用、粮食安全这三个方面)

第一章

绪论

1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

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2辨析

(1)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景观

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

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2)土地和土壤

土地和土壤不同,土壤是土地的构成部分中诸多自然因素的一种。

(3)

土地与国土

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的总称:领土、领空、领海。

土地的概念要狭窄一些,海洋不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土地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国土是一个政治概念,二者是在不同层面上作出的不同定义。

(4)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

3土地的特性(填空)

1)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有限性、不可代替性、多功能性

2)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不动产特性、增值特性

4、土地的含义: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

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简答)

5、土地科学学科体系

主要二级学科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学,土地管理学

四者关系: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土地利用是目的,是为了持续发展生产并持续获取需要的各类产品;土地管理是国家为达到土地利用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的手段。

6、有关土地资源学的理论(填空)

土地资源伦理观,土地资源系统理论,土地资源过程理论,土地资源价值理论,土地资源辩证理论,土地资源产权理论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1、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填空)

1)

自然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

2)

社会经济要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

v

社会、技术、经济有哪些要素:

影响土地资源社会属性的因素人口、土地制度、社会需求、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

影响土地资源经济属性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等;

影响土地资源技术因素包括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等。

2、气候要素:主要是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焚风等)。

3、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填空)气候要素是地带性因素

光照和热量的三大指标:光照强度、长度、时间

3、根据降水变化全国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填空)

4、填空)衡量热量的指标:

(1)温度:≥0℃温度:一般代表了耐寒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如春小麦(春小麦适宜在无霜期为120天~150天,大于或等于10℃活动积温2600℃~3400℃的冀北、辽宁、内蒙古等地种植)。

≥5℃、≥10℃、≥15℃。

(2)积温:连续大于等于某一温度(0℃、10℃)起到连续小于等于某一温度(0℃、10℃)止的时期内每天平均温度的和,称某一温度的积温。相似的积温在不同地区存在不等效问题

l

农业常用≥10℃积温。一般代表了喜温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如玉米、棉花。二者的积温数分别代表现两种作物在当地成熟的可能性,以及一定种植制度的选择和适宜性。我国平均为1600-9000

℃。

(3)无霜期:每年初霜期与终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它与温度生长期有关,但是两者并不相同。

v

农作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0℃——农耕期。土壤开始解冻,田间作业开始。耐寒作物(春小麦、莜麦、马铃薯等)

≥5℃——喜凉作物的起始温度。喜凉作物(柑橘、油茶等)

≥10℃——喜温作物的起始温度。喜温作物(米、棉花等)

5、降水量的空间变化(填空)

400mm等降雨量线——自大兴安岭起,经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林、兰州、玉树、那曲、日喀则。以西、以北为牧区,以东、以南为旱作农业区

800mm等雨量线——东自青岛起,向西到淮北,然后循秦岭经川西到青藏高

原东南角。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

6、土地地貌指标:海拔高度是划分地貌类型的重要指标(填空)

7、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填空)

7、植被的生态环境效应

(简答)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调节气候,保护环境(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1、净化空气,保护环境

•植被是二氧化碳贮存库和调节器,释放氧气;吸收大气中有害气体;降低噪声,达到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资源污染。

2、防风固沙,改良土壤

•降低风速、改变风向与风沙流结构,林网内的沙尘减少80%,大气混浊度降低35%。改良土壤,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加粉粒和粘粒,改善土壤结构,形成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与肥力特征。

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截留大气降水,减缓水滴的下降速度,减轻降水对地表的激溅侵蚀,减少地面径流。同时,植被增加了地表的粗糙度和对地表的保护,加强了土粒之间的固结程度,使地面径流流速降低,土壤人渗增加,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地下径流量,削减洪峰流量,增加枯水期流量,减轻土壤侵蚀强度。

2.地表水系是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9.森林土(发育完善):有机物残落层、腐殖质表土层、沉淀心土层、母质层。(填空)

耕作土(比较完整):耕作层、犁底层、母质层。坡地没有犁底层和心土层。(填空)

10.(记住)有明显的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热量)、经度地带性(降水)和垂直地带性(温度、降水)。

11.生物多样性:狭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广义的还包括景观多样性。

12.(记住)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其中的生境主要是指构成生态系统要素之一的无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水文等。它不仅是生物群落乃至生态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而且生境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3.(掌握、重点)生态系统是特定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和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或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温度、湿度、土壤、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等)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4.地表水系是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15.土壤要素特征A、土壤剖面及理化性状B、土壤的综合性状综合(a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的含量和组分

b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的含量、土壤水分的排泄与补给c土壤的适宜性)C、我国土壤的分布

16.土地报酬递减律: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因素限制律的作用,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投入劳动和资本,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就会递减的现象。

第三章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1、土地分类、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土地类型演替的概念

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并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归并,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类型演替:是指土地类型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当各种自然,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或作用时间到达某一时段时,土地类型属性发生变化的过程,由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

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2、土地类型演替的分类:

根据演替原因分为:自然演替、人为演替;根据演替性质分为:时间演替、空间演替;根据演替过程分为:节律性演替、非节律性演替;根据演替方向分为:正向演替、逆向演替

3、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

辨析题

(1)基本概念

(2)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源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3)土地类型的划分是一种自然资源的分类,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依据除了考虑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性而进行分类

(4)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

(5)土地类型强调综合属性,土地资源类型强调可利用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包括了土地资源类型。相同的土地类型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适宜性等。

4.土地类型命名法(填空)

(1)植被+土壤+地貌命名法,三命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植被(土壤)+地貌命名法,如草灌丘坡地、黄红壤山坡地;地貌命名法,如丘陵、山地等。

(2)群众习惯的名称。川地、塬地、梁地、沙田、围田、坑田等

(3)利用方式+覆盖特征命名。耕地、林地、牧草地等

(4)用地名+土地类型命名.以澳大利亚、英国为代表。如澳大利亚的“纳珀比土地系统”或“沃伯顿土地系统”

4.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包含哪些土地类型,它们各占多大面积比例,即某区域与同级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关系.常用如下一些数量指标来表示:1)面积比2)频率比3)分异度4)多样性指数5)优势度

3、国外土地类型分类系统

前苏联:把景观作为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最大一致性的自然区划单位。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地方、限区、相。

澳大利亚:土地系统,土地单元,土地点

英国:土地系统,土地面,土地素

4、我国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及依据:

土地纲:以影响土地地带性分异的水、热、气候因子组合特征为分类依据,具体指标为>10℃积温和干燥度。

土地类:在土地纲内具有相同地貌类型的一类土地,其分类以综合反映大中地形和岩性类别的地貌类型为依据。

土地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土地分类单元,在土地类内具有相同小地貌、土壤类型(土类或亚类)、植物群落的一群土地.以小地貌类型、土类或亚类、植物群落或利用方向作为分类依据。

土地相:具相同景观(地形;岩性、土壤、水文、植被等相对一致的一组土地,根据土属类型、植被种群或利用方式差异划分。

土地面:土地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是具有相似生产潜力的一片土地,分类依据为土种、坡度、坡向等。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

(1)我国20世纪90年代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2)我国试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

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

建设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共建设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公共仓储用地

未利用地:未利用土地,其他用地

(3)国标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

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

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

1.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概念)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用于:综合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

2.(填空)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的调查。大体分为土地利用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权属调查。

2.土地类型调查的目的(简答)

(1)建立土地数据库,为土地利用决策服务;

(2)为土地评价服务;

(3)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4)土地科学研究服务;

(5)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服务

3.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其他资料的收集、用品准备等

外业调绘:路线调查、制定土地分类系统、室内预判。

内业工作:资料整理分析、遥感图象转绘、面积量算、编制专题成果图、编写调查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

3.(掌握、考试)土地资源调查方法

(1)准备工作:关系到调查的质量和进度(2)室内预判

(3)外业调绘(4)内业转绘

(5)面积量算(6)成果汇编(7)

编写报告

4.(记住)土地资源动态监测

是指对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的变化方向、速度、特性及其规律性等进行监测。

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

1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考的少):又可称土地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

2(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评价的基本特征(填空):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水平。

(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评价的实质:农业用地: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城镇用地:对土地使用价值大小的鉴定

3土地评价的特点(简答):

(1)必须有特定的目的(2)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

(3)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

(4)评价的结果应该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

(5)评价要进行多因素分析

4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填空):多样性原理、可比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系统分析原理、相对性原理、限制性原理

土地评价的方法:直接法、间接法、归类法、数值法

归类法:该法以针对一定利用方式的土地质量优劣为依据,判断其生产力大小(或适宜性与适宜程度,潜力高低等),也即根据各类土地在生产实践上的相似性与差别,对土地类型再次进行组合、分类和排队,并作出相应的解释或结论

5.土地资源评价阶段:1)阶段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和确定2)土地用途的要求3)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4)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5)比配

6土地生产力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持续生产出被人类需要的生物产品的能力

7土地生产潜力指在一定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潜在的生产力。

5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或者根据土地的属性进行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

6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方法:

(1)

定性法:按土地对各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排序,进行分级。

以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为主。该评价系统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

潜力级是潜力评价中最高的等级,其含义是限制性或危害性的相对程度相同的若干土地潜力亚级的归并。

潜力亚级是具有相同的限制因素和危险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同亚级的土地,其土壤与气候等对农业起支配作用的限制性因素是相同的。潜力级中的I级因无限制因素故不划分潜力亚级。

潜力单元,是潜力亚级续分,是对于一般农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经营管理具有大致相同效应的土地组合。即一个潜力单元,对于植物的适宜性和经营管理技术都很近似,性质较为均一,具有相似土地利用潜力和相似管理措施需要的土地结合。

(2)

定量法:定量法实际上是指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与土地生产潜力发挥程度的评价。

8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是指某块土地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一定的用途条件)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作出等级的评定。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FAO《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分为四个等级——适宜纲;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我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分为纲(土地适宜性纲)、类、等、型(土地限制型)4级。

7土地潜力研究方法:

1实验法

典型调查分析

3机制法

机制法:即根据作物生产力形成的机理,考虑光、温、水、土等生态因子及作物截光特征和光合途径的综合作用来估算作物生产潜力。它一般根据作物将自然界和人工投入的能源转化为化学潜能的层次,进行逐步衰退计算。

Pa=Pf·T·W·S=

PT·W·S=

PW·S

式中:Pa为土地生产潜力,下限值;T,W,S分别为温度、水分与土壤有效系数;Pf是光合潜力,理论值;PT是光温潜力,上限值;PW为光温水生产潜力或称气候生产潜力(填空)

机制法:

温度有效系数的确定

Pt=Pf×f(t)

Pt——光温潜力Pf——光合潜力f(t)——温度有效系数或称温度衰减系数

光温水生产潜力是光温生产潜力受水分条件限制而出现衰减的结果。主要是根据一个地区气候过程中的水热配匹来确定其水分有效系数(W)。

9比配: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或土地质量的改造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比配的过程:

1)确定土地用途或利用类型2)选择参评因子

3)编制参评因子适宜程度分级表

4)通过对照比较,确定评价单元的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5)对评价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进行比较,选最小的等级作为这个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

10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土地资源经济评价方法:

(1)

毛利分析法:此方法适用于土地改良费用和其它基本建设投资费用不大的土地利用项目。

(2)

贴现现金流通分析法:此方法适用于土地改良费用和其它基本建设投资费用较大的土地利用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1、土地经济效果(土地生产率)指标

2、土地经济分析指标类

3、土地经济效果分析指标类

11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的比较(辨析),即回答前面总结的它们各自的概念。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1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承载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口限度。即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总量,可以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背景、意义

(1)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背景:

①土地能够而且也只有土地才能够生产出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

②土地具有生物生产力,并且不同类型的土地其生产力不同,相同类型的土地生产不同生物产品的能力也不同;

③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生产力是有限的;

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口,其食物结构及生活方式不同,对土地的需求利用不同,但对最低热量和蛋白质的生理需求是一致的,并且是可比的。

(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①查明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能力;

②确定和预测区域性粮食安全;

③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农业生态区法(Agricultural

Ecology

Zone,简称AEZ):按相同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划分农业生态区,在根据各生态区作物种类及种植制度、耕地资源、灌溉条件、投入水平计算生产潜力。(概念填空)

农业生态区法的计算

第一步:是根据“一定的生产条件”计算出土地生产力;

第二步:根据“一定的生活水平”计算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数量,即土地资源承载力。

因此,从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出发,可以认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核心就是土地生产力。

4农业生态区法的研究步骤:(简答)

(1)

土地资源调查:气候资源、土壤资源、土地数量、作物种植制度、土地利用现状等。

(2)

划分农业生态区:包括光温土生态区图和光温水土生态区图。

(3)

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在农业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分区图,计算出两个生态区图的某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即光温生产力(灌溉农业生产力)与光温水生产力(旱作农业生产力)。

(4)

统计出每个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力

(5)

确定投入水平

(6)

计算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一、农业生态区法的内涵(AEZ法)

按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或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完成。

土地划分为

农业生态区(单元)

土地评价单元

和制图单元

特征

:生产条件、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相对一致,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相似,自然生产潜力相似。

人口承载力取决于农业生态区内,自然生产潜力、灌溉条件、投入水平和人均粮食消耗。

三、农业生态区法的特点及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AEZ法)

(1)农业生态区法的特点

农业生态区法方法先进,结果比较准确;

农业生态区法机制合理、思路严谨;

农业生态区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2)农业生态区法在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农业生态区法所需的有关参数要根据实际情况修订;

我国目前的土地资源评价结果不能满足土地资源

承载力研究的要求;

投入水平只是生产条件的标志,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试验田式的投人产出。

5实现粮食安全对耕地保护的要求:(填空简答)

(1)扩大耕地面积;

(2)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水平;

(3)增加粮食进口量

6耕地保护的内容:(填空)简答

(1)耕地数量或面积的保护

(2)耕地地力的保护

(3)耕地环境的保护(大气、水、土壤)

7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对策:(简答)

(1)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2)完善耕地使用制度;

(3)增加对耕地的基本建设投入;

(4)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

8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一个双重概念,既包括数量上的平衡,也包括质量上的平衡。通过“占一补一”的实施政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耕地数量上的平衡容易实现,而质量平衡就比较困难,所占的耕地与所补的耕地在质量上保证等同比较困难。因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不仅只是数量上的简单占补平衡,它的实质是通过加快宜农耕地后备资源的整治和开发,“开源”与“挖潜”并进。

8保护耕地的措施:(简答)

①集约利用与有效开发相结合,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②严格控制城市扩展规模,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

③严格控制村镇居民用地,引导村镇居民集中居住,退宅还田

④进行土地整理、整治,提高土地生产率

⑤积极治理“三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9、影响我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问题:

1)耕地数量持续减少,耕地质量退化严重

2)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抗灾能力差,种粮效益低

3)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成为约束耕地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因素日益凸显

4)农业科技投入少,科技推广能力不足

(粮食安全论述)

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利用)的概念

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对土地进行的开发、利用、改造与经营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

1.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

土地利用阶段

1)原始型

简单土地利用,人地之间是依存关系

受制于土地

2)自给型

有目的的利用、改造土地,人地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

受制于人地

3)商品型

以人为中心的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

“征服”土地

4)可持续

人地之间相互和谐的土地资源利用

人地协调

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

通过技术、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的类型、结构、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利用合理,土地资源本身的功能能够得到连续不断的发挥的土地资源利用。

5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1)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主要指土地资源必须以一定的种类和面积存在于特定的区域,才能保障发展的需要。

(2)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稳定和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能力是其根本目标。

(3)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正相关

(4)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填空题)

生产性原则(保持和加强生产);稳定性原则(减少生产风险程度);保护性原则(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可承受原则(具有社会承受力)

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

概念:

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

关键:考虑土地利用在将来的发展变化趋势

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设计

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设计是根据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在分析其土地利用的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按照持续土地利用的原则,提出一整套适合该区域的土地生态改良措施与土地利用优化方案。

8比较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系列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妥善安排各项建设工程用地而提出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方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以一定的行政区划为单位,根据国土宏观战略规划的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与生产力,实行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农、林、渔、牧、工等)之间的调整与分配,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所进行的长期的,战略性的总体布置和统筹安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对土地利用某一方面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

内部设计也称详细规划,它是根据专项规划要求,以及土地资源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平面布局和工程设计

5.(掌握概念)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管理

在已经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来的土地类型的变化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属、行政界线等变化情况进行调查(或变更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行为。包括监测内容、监测手段、技术程序以及监测分析。

第八章

土地资源保护与整治

土地生态系统的概念

是由土地中的生物、环境等要素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土地生态系统的特征:(1)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

(2)开放的动态系统;

(3)自然过程最活跃的场所,人类活动的基地;

(4)具有自我调节和补偿的功能。

2.(记概念)土地生态设计: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

土地退化(论述)

3.土地退化的涵义:土地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原因: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不利自然因素导致土地功能的衰减、土地生态系统简单无序

土地资源退化的类型: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土地污染;性质恶化;贫瘠化

土地资源退化的类型: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污染、性质恶化、贫瘠化。

4.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受水力侵蚀(简称水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而随地表径流或土壤水分损失的现象。

原因:我国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有社会经济原因。首先,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其次,我国又是一个季风气候的国家。第三,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古国,垦耕历史久远,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导致耕地大量开荒,是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防治措施:1)工程措施,山坡修建梯田;2)生物措施,是恢复土地资源生产力的根本;3)耕作措施,少耕免耕。

工程措施主要通过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降低地面坡度,截短坡长,减少土壤侵蚀。不宜修梯田的地方,可以采取顺坡梯田、鱼鳞坑和等高耕作等水保耕作措施。

生物措施就是通过种草植树,建设水土保持林,利用植被降低雨水对土壤的冲刷,这是恢复土地资源生产力的根本。森林可以一方面通过林冠减少雨滴对地面的溅击,另一方面通过林下植被败叶的截留、吸收作用以增加降水的就地入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土壤侵蚀量,同时也涵蓄更多的水分。“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总面积389.2万km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共造林742万hm2,其中防护林390万hm2;被列为全球环境建设重点的太行山绿化工程;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在东南半壁16个省开展的亿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

耕作措施可以通过作物留茬,增加地表盖度或燥度,减少降雨对地表的冲击,降低地表水流速,从而减少土壤侵蚀。少耕免耕,秸秆还田,都能增强土壤的抗蚀性能。

5.土地沙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植被,地面失去覆盖,使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防治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栽培措施

沙漠化防治必须通过增加地表粗糙度(如营造防护林等),降低近地面风速;固定流沙,控制沙源;改变地表状况,如改变地表微起伏状况、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沙粒之间的胶结性等。

其防治措施可以概括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栽培措施。

生物措施是主要措施,主要是通过营造防护林带和防护林网。另外,种草或栽培低矮灌木,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度也是有效的防风固沙措施。

工程措施的作用基本上同生物措施,具有见效快的优势。

耕作栽培措施,对于耕地,留茬免耕。对于放牧草场,控制载畜量。

6.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人为活动不当,引起土体内和地下水中的水溶性盐类随土壤毛细管上升水流向上运行,在强烈蒸发条件下,在土体内,尤其是在土壤表层累积,因而使原来非盐渍化的土壤发生了盐渍化,或增强了原土壤的盐化程度,从而影响一般植物的正常生长的过程

原因:不合理灌溉与水库、渠道、稻田渗漏——地下水位提高,含盐的地下水借助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或者灌溉水本身含盐量高,水分被蒸发后,留下盐分,从而造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防治措施:

1健全排水系统,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以防止含盐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达地表;

2控制合理的灌溉定额,发展节水灌溉,避免大水漫灌造成地下水位上升;

3控制灌溉水水质,避免因灌溉高矿化度水造成土壤积盐;

4在已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地方,排水洗盐,或种植抗盐作物,5淡化地下水,六是采用平整田面,减少田面的不平衡的蒸发积盐面

6、土地污染防治

1)土地污染的原因

“工业三废”的排放,大量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塑料地膜使用(“白色革命”)。

2)土地污染的防治

措施

土地污染的防治必须“以防为主”,从治理污染源着手,防治土地污染和水污染并重。

其防治措施:

一是控制和消除工矿业“三废”排放;

二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新措施,逐步减少农药用量和使用高效低毒易分解的农药;

三是推广平衡施肥法,防止地下水的硝态氮污染和富营养化;

四是对于已经污染的耕地,可以采取剥离表土的措施去除污染,不能去除污染的耕地,要坚决退耕。

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的含义: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农田。

基本农田保护的意义:(简答)

(1)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需要;

(2)减轻人地矛盾;人均耕地,世界0.25,我国0.12,临界0.05,低于临界666个区县。2020年人口达15亿

(4)减少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的非农建设占用)占用。

(3)防止耕地总体质量下降。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盐碱化等

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为依据,以行政、经济、法律、工程、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调整改造综合整治,达到改善土地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整和治理。

土地整理的意义

(1)土地整理是我国土地国情的客观要求

(2)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平衡的主要途径

(3)土地整理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人多地少,耕地质量差,后备资源不足;建设用地需求大;退耕量大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质量,增加产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道路、水利、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新农村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土地整理的任务

(1)在农村

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调整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

•提高城乡现代化建设水平

(2)在城镇

通过对土地进行整理

•解决城市发展用地

•改善城镇生活居住条件,减少城镇外延占地

•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率

•恢复土地的景观功能

土地整理的内容(可能考)

农地整理

(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

(2)调整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

(3)农地改造

(4)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

(5)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6)规划地界、确定权属

(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城镇用地整理

(1)内部挖潜,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建成区内的闲散地

(2)对已被利用的土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城市功能

(3)在用途、布局与产出率等方面重新进行优化配置

12.土地复垦:指对生态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

对象:占用农业用地和破坏土地:直接挖损的土地、地表塌陷地、废弃物堆积压占而废弃的土地、化学污染而废弃的土地、遗弃的土地、荒芜工程地

标准:1)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面2)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3)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

第九章:中国与世界土地资源状况

1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简答)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立法和执法、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3)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基本农田

(4)增加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土

(5)实施土地资源宏观生态开发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长江的南水北调工程等)、实施防护林改造工程(三北防护林、长江北美洲防护林等)、草原建设。

(6)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2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简答)

(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

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3)

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方法的研究

(4)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

(5)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6)

加强土地保护,防止生态恶化

(7)

控制人口,实施计划生育

3.世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3)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方法的研究

(4)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

(5)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6)加强土地保护,防止生态恶化

(7)控制人口,实施计划生育

5.实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目标的关键措施:

1)建立有效保护耕地资源的机制

2)建立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3)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4)构造开发和保护有机结构的土地永续利用模式

5)实施西部土地开发利用战略

6)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资源有效配置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4.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5.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评分人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

盆地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方式。

评分人

三、简答题(共4分,每小题1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指标是评价因子性质的量化表示。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中选因子的指标分级体系。它反映每个评价因子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评价对象质量差异的对应关系。由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聘请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完成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每个因子的指标分级都要力求有科学依据,避免采用等差级数机械处理的方法;

(2)各因子间划分的等级数目不强求一致;

(3)特别注意反映出评价因子的最佳评价条件和临界条件;

(4)某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程度,自然灾害,排水条件等,要寻找较好的量化方法。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由于土地治理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在土地治理中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2分)

(二)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宣地进行土地治理。

土地治理是在特定的土地开发利用区域内进行的,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条件、开发历史、土地利用方式等也不尽相同。(2分)

(三)综合措施与主导措施相结合。

由于土地的性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必须坚持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综合措施与主导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与重点治理相结合。(3分)

(四)改造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人类对土地的开发、保护和管理的过程,就是使土地生态系统不断完善和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治理土地就是人为地促进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在进行土地治理时,必须将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作为重要目标。(3分)

3.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1)生产性原则生产性原则。生产性原则即实用性原则。土地资源评价是为生产的实际应用服务的(2)综台性原则。由于土地是自然综合体,土地类型又是综合了地表环境中所有自然要素的组成部分,其质量高低都是其内部各要素物质与能量特征及其外部形态的综合反映,是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土地评价必须要以综合性原则为基础。(2分)

(3)主导因素原则。土地质量一方面受土地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及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另一方面,土地各因素之间对土地质量的影响程度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条件下是不相同的,因而不能等量齐观。所以,在土地评价中既要研究各因素的综合影响,更要注意其中对土地质量起主要限制作用的主导因素的突出作用。

(4)针对性原则。土地资源评价必须以一定的土地利用为前提,评定土地资源在某种用途下的生产能力大小或适宜性高低

(5)比较性原则。

(6)相对稳定原则

。尽管土地的自然、社会条件不断发生变化,土地的经济价值也随之变化,但土地各等级之间的差距是相对的。因此,土地的各质量等级将保持相对稳定性。

4.简述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了中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1)土地资源清查土地资源(1分)

①土地数量清查(1分)

②气候清查。(1分)

③土壤清查。(1分)

(2)划分农业生态区(1分)

(3)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1分)

(4)统计出每个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力(2分)

(5)确定投入水平(1分)

(6)计算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人口承载力(1分)

(答出要点,按要求给分)

四、论述题(共20分,每题20分)

1.试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之间的关系。

答:由于土地资源为人类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和场所,土地资源保障了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产的基础和条件,土地资源为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提供了本源,因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由于认识上的不一致,存在着五种关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模式。(2分)

(1)边缘经济发展模式(1分)

该模式的特征是经济发展很少或不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土地资源供给的制约,认为经济发展中土地资源的供给是无限的,不需要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行特殊的保护,国民经济各部门完全可以通过市场经济原则获取土地资源。(2分)

(2)土地资源限制极端模式(1分)

该模式的特征是认为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供给是有限的,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计划方式获取土地资源,保护士地资源是第一位的,经济发展是第二位的。(2分)

(3)土地资源服从经济模式(1分)

该模式的特征是认为土地资源的供给并非无限,但土地资源的供给配置要服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保护工作由社会经济各部门或用地单位或个人自行负责。(2分)

(4)经济服从土地资源模式(1分)

该模式的特征是经济发展应服从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置,要有利于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保护。(2分)

(5)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1分)

该模式的特征是把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保护和经济发展视为相互支持的两个系统,是土地资源一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保护与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彼此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的不断发展的和谐体系。(2分)

在以上五种关系模式中,第一与第二种关系模式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极端形式,第三和第四种模式则是第一和第二种模式向第五种模式迈进的过渡状态。(1分)第五种模式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平衡点,也是由第一种模式向第三种模式和第二种模式向第四种模式不断发展的方向。(1分)显然,第五种模式是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等各项工作应埠求的目标。(1分)

以下可以删除

名词解释

土地:指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科学:是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矛盾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于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景观:是由各个在生态上和发生上共轭的、有规律的结合在一起的最简单的地域单元所组成的复杂地域系统,并且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过程的总体。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自然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影响土地经济生产潜力的因素。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类型的区域形成因素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规律、区域生产潜力的合理利用,开发与保护措施等内容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地下水:指埋藏于地面以下的水分,即埋藏于疏松的沉积物空隙中和坚硬的岩石裂隙中的水分。

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拥有的土地经济形式。它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承载一定生活水平下饿人口限度,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所供养的人口数量。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满足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保证一定的规划期内人们对农田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的格局,以及权属关系上的总和。

土地资源调查:指运用土地资源学的相关知识,借助遥感和测绘图等技术手段,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填空

1土地的特征是指(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土地质量的动态性)

(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土地用途的多宜性与多用性

土地的不可替代性和社会性

2地下水的类型包括

包(气带水),(潜水),(层间水)

3平原类型包括

(扇形地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

4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系统分析)法,(现代技术运用)法,(景观生态分析)法,(社会经济分析)法

5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包括

(土地自然区位),(土地经济区位),(土地交通区位)

6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

(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7海拔高度对土地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的再分配

8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

(支撑),(养育),(净化)三方面

9土地资源外出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

(路线勘察),(制定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

10土地类型的划分方法有(景观法),(参数法),(过程法)

11中国的土地分类系统有

(土地纲)

(土地类)

(土地型)

12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典型调查分析),(机制法)

13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生态要求)和(土地资源特征)的比较

(土地报酬)是指生产过程中的投入生产要与经济生产力所获得的产品数量

简答题

1,灌溉水田与水浇地有何区变?

答:二者兼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但前者主要是种植水稻等水生物,包括水旱轮作,后者主要种植旱作,但不包括菜地。

2,土地类型的划分方法有哪些,目的是什么?

答:景观法

参数法

过程法

目的第一是土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第二是通过划分土地类型可以监视土地类型发生发展规律和各种土地类型组合的区域性差异,也为分析各类型土地的自然特性,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可能。

3,土地与土地类型的关系?

答:土地包括了气候、水文、地质、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或者还有人类活动结果在内的一个历史综合体,在空间上是一个垂直的立体剖面。土地类型是不论面积大小,其性质为均一的单元土地。

4,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答:目的第一是为土地税收服务

第二是为调整承包土地和征收补偿费提供依据

第三是为土地交易服务

第四是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第五是为估计土地经营好坏服务

依据第一是5土地资源的生产力

第二是土地资源的适宜性

第三是土地资源你的限制性

5,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是什么?

答:生产性

稳定性

保护性

可行性

可承受性

6,土地整理规划及其工作的程序是什么?

答:第一是基础资料的调查分析

第二是确定土地整理单元

第三是偏制土地整理规划方案

第四是土地整理规划方案饿报批

第五是土地整理的组织实施及保障措施

第六是土地整理的检查验收

四,论述题

1,中国土地资源的优势和不利因素如何看待?

2,外国土地复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3、划分土地资源评价单元有哪四种方法?各有何特点?

第五篇:旅游礼仪考试重点 3

旅游礼仪考试重点

一.东西方礼仪差异:

1.时间观念2.自我观念3.谦虚观念4.等级观念5.优先观念6.法制观念7.好客观念8.创新观念 二.礼仪修养的培养:

1.加强道德修养2.提高文化素质3.自觉学习礼仪知识,接受他人礼貌教育4.积极参加礼仪实践5.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旅游礼仪的原则:

四.1.真诚尊重原则2.自律从俗原则3.自信适度原则4.平等谦虚原则(一.明确平等的含义

二.尊重别人的人格是平等的前提)5.求同存异原则6.互利互惠原则 五.礼仪的功能:

1.教育功能2.沟通功能3.协调功能4.塑造功能5.维护功能 六.餐桌礼仪五忌:

1.忌带气用餐2.忌用餐是分心3.忌用餐时高谈阔论、大声说笑4.忌狼吞虎咽5.忌硬性劝酒 七.电话礼仪:

1.通话时间(一.双方约定时间

二.对方方便时间)

2.不到万不得已不选(一.周一上午和周五下班前

二.晚上10:00和早上7:00以前)3.通话的内容 4.通话时的举止表现 5.电话公务

6.接电话时(一.选择适宜的通话时间

二.注意通话时间的长短)

八.前厅服务礼仪:

九.1.预订服务礼仪:(1.热情的接待2.耐心了解客人的情况3.耐心介绍客房类型、设备设施以及价格4.客房满员时要向客人致歉5.帮助客人填写订单6.电话要礼貌接听,认真记录7.遵守预定的承诺

2.接待服务礼仪:(1.热情的问候2.主动提供服务3.顺序依次办理4.实事求是地耐心介绍客房5.精神饱满)

3.门厅服务礼仪:(1.热情问候:鞠躬、称呼问候2.规范接车,护顶服务,细心开门的程序3.撑伞迎接4.扶助老弱病残5.帮助提携行李,先征求意见6.观察顾客的物品7.主动帮客人招呼车辆)

4.闻讯礼仪:主动迎接问好

5.结账服务礼仪:(1.当场核对2.准确无误3.迅速办理4.价格折扣政策要认真主动执行5.当不能满足客人时,要耐心解释并致歉)八.TPO原则:

1.T-time:时间

2.P-place:地方、场合和职位 3.O-object:目的、目标和对象

九.3A法则:

1.Accept:接受对方(1.不为难对方,不让对方难堪2.谈话不为难对方,不轻易补充对方,不随意更正地方)

2.Appreciate:重视对方(1.欣赏对方,多看对方的优点,不当众指正缺点)

3.Admire:赞美对方(1.懂得欣赏别人实际是在欣赏自己,是自信的表现)十.电梯礼仪:

1.平面移动电梯:单行右站2.无人驾驶升降电梯:先进后出 十一.介绍礼仪:

1.自我介绍时:(1.应先向对方点头示意,得到回应后再做自我介绍2.不用太过详细,话太多,不可故意自我炫耀自己的名誉和地位3.介绍类容:单位、部门、职务、姓名)

2.(1.应酬式2.工作式3.交流式4.礼仪式5.问候式)

3.注意介绍时的表情手势:为他人作介绍时,手势动作要文雅,无论介绍哪一方都应手心朝上,手背朝下。

4.介绍别人时:尊者先知,长者先知,上极先知,女士先知 5.被人介绍时:坐着需站起来

十二.握手礼:1.尊者决定的原则

2.角色的原则(伸手的先后次序主要决定于职位、身份;而在社交、休闲场合,则取决于年纪、性别、婚否)

3.主客原则(接待访客时,主人先伸手;客人离开时,客人先伸手,前者表示欢迎,后者表示再见)

4.握手时间2-3秒 十三.客房服务礼仪:1.迎客准备礼仪:(1.进入工作状态2.掌握客情3.整理房间4.调节好客房的空气和温度5.准备好香巾和茶水6.晚间服务7.VIP服务)

2.进入客房的礼仪:(1.敲门2.开门3.问候4.请勿打扰的处理)3.客房整理服务礼仪(1.按照程序2.开门打扫3.注意客房情况4.注意安全5.定期检查6.安全检查7.注意观察8.客房禁忌)

4.开夜床服务礼仪:(1.按时2.不打扰3.避免误会)5.重要客人服务礼仪:(1.掌握详情2.房间特殊服务3.迎接)6.残疾人服务礼(1.问候2.引领3.入座4.入住登记5.用餐6.尊重)7.(来访客人服务礼仪:(1.管理闲散人员2.访客登记3.保护房客4.客人外出访客入房要严格辨认5.遵守时间)

8.客房钥匙服务礼仪(1.核对身份2.反锁房门3.访客登记)9.醉酒客人服务礼仪(1.留意注视2,。酌情处理)

10.处理意外事故礼仪(1.宾客致伤2.突发性疾病3.客人物品丢失)十四.宴请的5M原则:

1.money:费用(1.量力而行2.节俭)2.meeting:会客

3.media:环境(1.卫生2.交通方便3.安全)4.music:音乐

5.menu:菜单(1.个人禁忌2.宗教禁忌3.本国特色4.地方特色5.民族特色6.餐馆的特色)十五.职业女性着装五不: 1.黑色皮裙不能穿 2.正式场合不能光腿 3.袜子不能残破 4.不能鞋袜不配套 5.不能出现三截腿

十六.次序礼仪:(尊重别人就是尊重别人的选择)1.排序规则:遵守惯例(按汉字笔画排列)

2.行路次序:一.(1.把墙让给客人2.客人不认识路时,要在客人的左前方1-1.5米处,为客人引路3.身体侧向客人4.客人是熟人时,让客人选择路线)二.(行进中:1.左侧低于右侧2.并排走时,中间为上)三.(进出房门:1.客人先进先出2.就坐时先坐先起)

3.座位排序:(1.前排高于后排2.中央高于两侧3.在中国传统中左高右低,在国外右高左低)

4.宴会排座:(1.面门为上2.居中为上3.以右为上4.前排为上5.以远为上)

5.会客排序:(1.自由式2.主席式3.相对式4.并列式:关系平等,亲密友善)

6.轿车次序:(1.客人任选2.当主人开车时,副驾驶为上座3.专人司机开车时,司机后排对角线位置4.后排右座)十七.交谈礼仪中是人隐私的五不问: 1.收入不问 2.家庭状况不问 3.健康状况不问 4.年纪不问 5.婚姻状况不问

十八.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十九.用餐十忌 1.餐前玩餐具 2.用嘴吹汤

3.张嘴咀嚼,发出声音 4.嘴里有食物还说话

5.乱扔用过的纸巾、骨刺、剥菜等 6.用餐过程中宽衣、解领带 7.斟酒太满、标准的是酒杯的2/3 8.逆时针斟酒 9.主人致辞时用餐

10.剔牙时不用手和餐巾掩口

二十.宗教礼仪、客源国礼仪、少数民族礼仪至少两种的掌握

下载礼仪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礼仪学考试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业银行经营学 考试重点

    1.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各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2.商行性质①......

    食品包装学考试重点总结

    1.包装: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贮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品的总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

    传染病学考试重点缩印

    【机会性感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定寄生部位而到达其它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如大肠杆菌进入泌尿道或呼吸道。 【......

    学校体育学考试重点

    1、学校体育:以学校为主的教学环境中,以身体运动卫生保健为手段,采用体育课、课外活动等多种组织形式,来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有目的、......

    内燃机学第三版考试重点

    一 名词解释(中、英文) 内燃机四冲程柴油机示功图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平均有效压力过量空气系数机械效率有效功率有效热效率指示功有效燃油消耗率充量系数残余废气系数扫气系数......

    影像学考试重点总结

    1脊柱结核的X线表现:脊柱结核主要引起骨松质的破坏,其表现主要有:1.锥体塌陷变扁或呈契形2.较早引起软骨板破坏,侵入椎间盘,使锥间隙变窄。甚至消失,使锥体相互嵌入融合而难于分辨......

    预防保健学考试重点

    09临床C班预防保健学上课时强调的重要部分 整理:成玄璇 ★声明:以下内容只是老师上课时强调的比较重要的内容,不是针对考试画的重点! 绪论部分: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

    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合集)

    医学影像学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 脑实质的MRI:T1WI脑髓质信号稍高于皮质,T2WI则稍低于皮质. 脑脊液,信号均匀, T1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水抑制像呈低信号. 颅骨板障和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