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摘 要】所谓学习动机,是指推动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和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引起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这种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情感和愿望的影响下并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强化。一方面,学习动机可以通过学习活动被逐步地引发和形成;另一方面,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的学习动机既可以由内驱力激起,也可以由外部刺激引发。
【关键词】学习动机;激发;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在课堂思考的过程中发言不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不容易激发。作为教师的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和有效策略呢?
一、向学生提出要求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
学习《形状与体积》时,要求每个人备一个橡皮泥。“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起学生对学习的需要,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解决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首先让学生在室外站成一排,在队伍的正前约20米处放一堆垒球,让学生同时从队伍中冲出,拿到垒球返回原地,看谁先返回。活动过后,学生随即提出抗议,说这样不公平,因为每人走过的路不一样。然后我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保证每人走过的路程相等呢?”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需求,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并根据在刚才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积极讨论,充分发表意见。经过反复验证自己的想法,吸取别人的合理化建议,纷纷提出应站在以垒球为中心的圆形时才能保证每人所走过的路程相等,取得了好的效果。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提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能更好的学习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出探索的欲望来。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们用故事导入新课“我们学校有366多个小朋友,如果每个小朋友都过生日,那么至少有两个小朋友的生日是同一天。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直说不知道,这时我们抓住时机,“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从而导入新课,适当的勾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活与学习是紧密相连的,两者是不可分离的。例如:组织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组织班会,既交给了他们使命感,又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没有需要,就不会有行为的目标;相反,没有行为的目标或诱因,也就不会有某种特定的需要。作为学生,为实现某一目标的初始动机,如果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能不断获得成功,品尝了学习成功的快乐,那么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更能自觉维持这一学习行为的持久与落实,甚至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导致信心不足,如果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及亲友或同学能及时做有针对性的工作,那么学生就能坚定学习信念、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反思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习动机“矢志不移”,不会因学生不断“失败”轻易改变自己良好的学习动机,而使学习行为得以维持等。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出版社
[2]陈旭远.《推进新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如下困难:教师的情绪感染,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和效果;学生的学习辛苦、紧张、竞争激烈,再加上来自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自身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常常会出现对立消极的情绪;学生已有的内敛、闭塞、依赖、只求稳准不求冒险的性格;有些学生只会按照老师、家长的命令、指示行动,要让他(她)自己开展活动,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处入手。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引起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圆的定义”的教学,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圆形的实物接触得也较多,小学又学过一些与圆有关的知识,对圆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圆的本质特征。如果教师此时问学生“究竟什么叫做圆?”,他们很难回答上来。不过,他们对“圆的定义”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3.给予成功的满足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4.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数学或数学史学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
5.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一般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6.及时反馈,不断深化学习动机
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角度看,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控制。学生学习的情况怎样,这需要教师给予恰当地评价,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矫正学习中的偏差。教师既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反馈,也要注意及时对作业、测试、活动等情况给予反馈。使反馈与评价相结合,使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尔后,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技术性问题,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句话,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他们常常对新颖的东西感兴趣,对运动变化的东西感兴趣,对相互矛盾的东西感兴趣,对笑话、幽默故事感兴趣,对美的东西感兴趣,对实验、操作感兴趣,对竞赛和游戏等感兴趣。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三篇: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本站推荐)
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关心了解每一个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上好课的前提。我们知道备课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备学生,备学生就是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品质,每个学生由于基础不同,能力不同,对知识理解与掌握不可同步,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适合学生学习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才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能接受的活动。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主动探究思维空间。教师要精心筛选、设计思维空间比较广阔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增强问题的开放性、探索性、应用性、隐蔽性;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维和实践活动,要使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积极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质疑,鼓励学生争辩、讨论、交往,给学生提供观察、调查、表达的机会,凡是能说的尽量都让学生自己说,能做的尽可能都让学生自己做,暂时不能说的要让他们认真思考,暂时不能做的也要让他们努力去做。在探索和自主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2、教师要贯彻平等原则
教师要树立这样观念:每一个学生都是愿意学习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愿意努力学好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能学好的,只要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头,学生是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教学时间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教师讲,学生练”,为了在45分钟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常常将回答问题选择成绩较好的学生,成绩一般或成绩较差的学生形成课堂教学与已无关,教师不会关注自己的想法,学习中心理上产生懈怠,不能积极思维,长期以往产生好生越好,差生越差两极分化的严重现象。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差异一要承认学生差异的客观性,最新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并非单一的,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心智优势,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追求学生平均发展,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优发展;二要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要尽可能把学生的潜力发掘出来,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创造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第四篇: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策略
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策略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根本动力,它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为避免过多地失败,而不愿去主动尝试;有些学生虽然智商不差,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另外,一些学生由于过度焦虑而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知识,从而使学习成绩下降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是一个主动过程,对于学习最好的激发乃是对所学材料的需要。”可见,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
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呢? 1. 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利用设疑激励法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因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让学生产生认知的需要,激发其学习动机。
在每节新授结束后,适当安排一些模仿性练习来巩固新知,拓展延伸,这也是很有必要的,设疑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如,教师在教《三角形的分类》时,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后,安排了一个游戏:“猜三角形”。(1)露出三角形的一个直角;(2)露出三角形的一个钝角,学生都能准确判断。(3)露出三角形的一个锐角、两个锐角,学生都不能准确判断,直至露出三个锐角时,学生才异口同声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问:为什么(1)和(2)你能准确判断,而(3)则不能呢?学生说:因为直角只有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钝角也只有钝角三角形中有一个,而锐角在三类三角形中都有。教师接着追问,为什么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钝角三角形中也只有一个钝角呢?通过这样的设疑,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这样的课堂设疑,学生一开始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却又很渴望知道“答案”,于是学生便会自主地去学习,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
2.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可以说,激发学习动机的关键就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他们常常对新颖的东西感兴趣,对运动变化的东西感兴趣,对相互矛盾的东西感兴趣,对笑话、幽默故事感兴趣,对美的东西感兴趣,对实验、操作感兴趣,对竞赛和游戏等感兴趣。要激发学生这种学习动机,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
3.自主探究,激发学习动机
即以“群言堂”为特征的一种集思广益的方法。它是运用围绕中心的主题,进行讨论的形式,大家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启迪,相互修正,相互补充,使思维活动发生连锁式反应,诱发出很多新见解、新观点,直到获得创造性方案或设想。“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自主探究是在短时间内产生认知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激发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手段。
4.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就是为了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体验成功就是让学生从成功中获得激励,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增强学习的动机、热情和信心,主动去争取新的成功。因此,在整堂课上,从开始到结束,针对不同学生状况,要创造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功的机会。有的学生基础差,有的学生好动,可以有选择地多让他们回答,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其有成功的愉悦感受;有的学生表现出色,可以让他们回答一些略有难度的问题。通过这些成功体验,满足了学生需要,增加了学习的信心,促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5.开展竞赛,激发动机
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比一比结果如何,形成良性竞争势态。教师要对突出的学生当众表扬,实现全方位立体信息反馈与评价,使学生得到需要满足,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我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一般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教学中可以适当引进竞争机制,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意识的游戏和比赛活动把知识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如: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问题时,看哪个小组先得出结论:课堂上回答问题看哪行举手的同学多,且回答正确率高等等,造成一种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的气氛,使学生内心潜在的动机和需要转入兴奋状态,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6.正确评价,激发动机
评价手段应是一粒石子,用它打破之潭死水,激起一道道希望的涟漪,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希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师适合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但如何评价呢?我总结如下四点:
(1)评价要及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应注意抓住评价的时机,该及时鼓励的就毫不迟疑,不宜立即评判的就不能过早定论。教师的评价,应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和热情为终极目的。一位教师在执教某一公开课时,因自己紧张而未及时给予一位回答问题的学生应有的评价,而在老师想起并再次给予补偿式的评价时,全班的学生竟都“哄”的笑起来了。因为在学生看来这位回答问题的学生完全被老师给“忽视”掉了。只有及时、有效、确切的评价,才能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我的老师,老师是熟悉我并时刻关注我的老师。
(2)评价要恰如其分。
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学生多作肯定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比如,对较优秀的学生,适当的批评可能会更有效,而对一贯受训的学生,赞许则更有显著作用。对自信心差的学生则应多鼓励、表扬,而对过于自负的学生,则应提出更多的要求。这就是说评价要尊重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
(3)评价要具体化。
一次在外听课,一位数学教师在执教“相似形”时,学生每答对一个问题,甚至没答对的,他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语言,好在哪里,哪里有些不足。学生在获得老师对他(她)的具体的评价后,学得特别认真,而且有一种投入的激情写在他们的脸上。这样,他的课堂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在走神,回答问题精彩纷呈!为什么呢?因为多元具体的评价让课堂多采。
一般来说,被评价的行为越具体,效果越好。教师应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首先指出其优点,然后再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勉励其改之。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进一步学好的信心,同时产生努力改正不足的愿望。如“你的回答说的真具体,不仅说得详细,而且又有条理,真棒!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学生听了我对他们的表扬以及评价,信心大增,也知道哪里要改进,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合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来激发他们的内源性动机或外源性动机,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的目的。当然,我考虑得可能还不够全面,对于其他的一些策略,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于学生发展,也是可以采用的
第五篇: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动机
物理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动机的思考
李全文
中学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时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以实现课程总目标为出发点,着眼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进行教学,从而实现学生从知道有学习的需要到学习动机的产生到实现学习的理想预期目标这一完整过程。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要做到: 1.使学生明确学习物理的目的
学习目的是指学生进行学习所需要达到的结果或实现的目标。学习动机作为促使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动力,就是以某种学习目的为出发点。学习目的作为产生和保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中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例如,在给学生上第一节物理序言课时,对学生进行学习物理的目的教育,通过举例说明物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的。作为21世纪的青年应该学好物理,掌握过硬的科学技术,为祖国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促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初始学习动机。
2.增强课堂学习的动机 在学生产生了学习需要以后,要利用课堂把学习需要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这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明确课堂学习的目标和意义
每上一节课就首先要向学生讲明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即学生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学习内容。其次要向学生解释本节课学习内容的价值,也就是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实践的联系。最后还应该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应用,指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例如,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这节内容时,首先应明确“理解和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这节课的知识学习目标”,其次要说明万有引力定律与 实际生活的联系,如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意义等。
(2)利用新颖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是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中得到激发的。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使用新奇的知识补充单调的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展现单调无趣的教学内容,这些都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进行物理课堂教学: ①引用物理学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学史记载了人类前赴后继揭开千古自然之谜的史实,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故事。这是一笔对知识学习、方法训练以及激励人格都相当有用的重要教育资源,运用得当,对教育学生成长会有相当价值。
②
运用实验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的可视性、动手性,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a.在讲授新课时,可以以实验导入。例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先把相同质量的纸片和纸团在空气中同一高度自由释放,指导学生观察,引出问题后,用毛钱管演示羽毛和钱币同时从真空管的一端由静止落到另一端的过程,观察现象,有针对性地提问,这样一开头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了气氛。
b.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例如:在讲冲量、动量时,教师可以用鸡蛋来做实验。把鸡蛋从高处自由落下,让其掉在海绵上面,鸡蛋安然无恙。学生必然联想到生活中不小心把鸡蛋掉在地上的情景,这样发现了问题就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好奇,急于弄清其中的原因。
c.引导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大自然的奇妙和规律性。许多学生都喜欢上实验课,因为可自己动手或验证或探究物理规律。在实验中,教师如能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感受科学,让学生通过眼前的实验领略自然界的奇妙和规律性,就会使其产生持久的学习积极性。
③联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兴趣。结合日常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用课堂所学的原理、规律加以解释,并揭示出物理原理,学生会表现出相当高的兴趣。如:讲自感时联系日光灯的发光过程讲解,讲光的折射时联系“海市蜃楼”讲解。这样使学生感觉物理并不陌生,它活生生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从而增强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
④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形象地表现人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微观现象宏观再现,也可以把宏观现象纳入我们所能感知的范围,小到粒子结构,大到天体运动,都可以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赋予形象地表述,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
大多数学生总是在主动地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中产生烦躁。当今,我们在提倡“研究性教学”,即由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变为以学生自主研究、自由创造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理念的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在探索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创新的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4)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
学生不仅愿意主观参加课堂学习活动,而且期望自己的学习行为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示以满意的微笑、点头称赞以及口头表扬,都会给学生增强新的动机力量。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某种积极学习行为没有任何反馈,将无形中降低学生的学习劲头。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消极的反馈,诸如嘲讽、不正当的批评等,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给以及时的肯定,以鼓励学生敢于想问题、提问题,不怕犯错误,充分利用外在动机力量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使和增强学生内在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