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教育论》笔记
《现代教育论》
提请大家注意:
在复习笔记的过程中要认真对照教材来复习;
本笔记是教育学基础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认真看即可,不必死记硬背,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具体考试范围要等考前一到两周全校统一公布,我会及时与大家联系,大家不必焦急。杨老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定义: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三、教育形态包括: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中最著名的是《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对教育学的创立做出最重要贡献的是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特,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二、随着各国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来自教育学内部的批判,由赫尔巴特创立的教育学在19世纪末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主要有: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
三、当代教育学的状况: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四、学习教育学的价值:反思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教育功能
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过重的学业负担、唯智是举的做法,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
《现代教育论》
制度。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正在向终身教育制度发展,并将成为完善的终身教育制度。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自身独特的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一)经济: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
(二)政治:掌握着政权的统治阶级必然要掌握教育权,决定着谁能享受教育、谁不能享受教育,决定着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享受教育的类型、程序和方式。统治阶级的这些要求既体现在他们的教育观念上,又体现在他们的教育制度上,而且必须借助教育制度加以保障和实现。
(三)文化:教育活动既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又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功能,如文化选择、文化传承、文化整合与文化创造等。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制度。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与现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1、大学和高等学校:源自12世纪的中世纪大学
2、中学:源自欧洲文艺复兴前后出现的以学习“七艺”和拉丁文或希腊文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如英国文法学校或公学、德法两国的文科中学以及之后在欧洲出现的以学习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为主要课程的实科中学。
3、小学:源自文艺复兴以前西欧的行会学校和基尔特学校
4、初级中学: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如英国现代中学、法国市立中等学校、德国初级中学
5、职业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发展职业教育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6、高级中学:第三次工业革命后,从20世纪中叶起,各发达国家的教育都经历着一个进一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高教育水平、普及完全中等教育的时期。现在,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已普及了高中教育,其他发达国家也正在普及高中
7、短期大学和大学: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现代生产、现代科技的大发展,随着高中教育的逐步普及,高等教育也走向了大众化。美、日、德、法、俄、英等国适龄青年升入高校的已达同龄人的1/5~2/3。有的升入短期大学的比例很高,例如美国短期大学和四年制大学的学生数就大致相等
8、研究生教育机构:随着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研究生教育机构已成了不少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20世纪中期以来,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的国家的研究生以高于本科生的速度的2~4倍增长
9、幼儿教育机构:二战后,各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逐步走向普及。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即从以保育为主走向以教育为主。幼儿教育机构在不少国家已被列入学校教育系统,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并将成为终身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0、成人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以在生产上运用科学技术为特征的大生产的产物。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1、双轨学制(以欧洲为代表)
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
《现代教育论》
2、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二、学生的地位
1、学生的社会地位
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三、学生的发展
即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1、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2、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生理成熟提前;学习目的的多元化、实用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增多
第三节 师生关系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及其调节
1、师生关系的类型
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关系;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标的心理关系。
2、师生关系的调节
社会调节:主要包括法律和道德调节 学校调节:主要是学校规范的调节
教师调节:主要是内在心理和精神的调节。其原则是教学相长、人际和谐、心理相容。
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2、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3、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含义
《现代教育论》
1、课程即教学科目
2、课程即学习经验
3、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4、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二、课程理论流派
1、经验主义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以巴格莱为代表)
(1)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来编订课程、选择教材,有利于学生继承和掌握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2)学科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集体智慧的反映。
(3)通过学校课程来传递知识,易让学生掌握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推动社会进步,有利于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
(1)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2)学生应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因为社会是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实验室。
4、存在主义课程论(以奈勒为代表)(1)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2)教材是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学生主宰教材。
(3)知识和有效的学习必须具有个人意义,必须与人的真正目的和生活相联系(4)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
(5)注重发掘学生的人生价值,注重学生的情感反应
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以多尔为代表)
特点: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
第二节 课程组织
一、课程目标的含义
二、课程目标的特征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筛选法、参照法
四、课程标准的定义
五、课程类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六、校本课程的定义: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七、校本课程的开发操作模式:成立团队—环境分析—目标制定—方案拟订—组织与实施—评价与修订
八、课程评价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九、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1、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政治变革对课程变革的制约表现为: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厘定;制约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制约课程的编制过程
2、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经济因素对学校课程变革的制约表现为: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变革;市场经济发展影响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课程目标综合性和课程结构的优化
3、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文化模式影响课程变革;文化变迁影响课程变革;文化多元影响课程变革
《现代教育论》
3、科学规划单元课时
4、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
5、防止教学时间遗失 第三节 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二、教学策略的特征:指向性、操作性、整体综合性、调控性、灵活性、层次性
三、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第一,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第二,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第三,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第四,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第五,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四、教学策略的运用原则: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第二,要树立整体的观点;第三,要坚持以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为主;第四,要寻求教学策略的多样化配合和变通运用。
五、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
1、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阶段;提供适当的变式练习,使学生在规则适用的条件下表现出相应的行动,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技能
3、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一次只教给学生少量的策略和策略性知识,并且每一种都要教好;教会学生使用有效的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要突出策略教学的成功之处;激发学生学习策略性知识的内在动机;在具体情境中教策略;坚持长期教学
六、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讲授策略、对话策略和指导策略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一、按照不同的标准,学生生活有不同的分类。按照生活的环境可划分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文化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按照生活的场景可划分为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按照生活的规范性可划分为制度化生活和日常生活
二、在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攻击、退缩、焦虑、恐怖
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各种表现:校园暴力触目惊心,欺侮现象日渐增多;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吸食毒品、网上欺凌、不良“短信”)
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落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问题是当前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导致心理障碍和行为规范失控。其中,最典型的原因为社会道德的失范、文化市场的失控、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失误
五、“重要他人”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的概念,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互动性重要他人”是指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是指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
六、学习压力:是指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可测定、可评估的异常反应
七、为了让教育回归生活,学校该如何做?第一、重建教育观(包括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教学观、时空观);第二,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第三,学校重心的转移(包括学校教育实践重心的转变、学校教育目的的转变)
第九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现代教育论》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
一、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尊严感
二、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由教育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三、教育行动研究质量取决于多种方法的运用,教师要掌握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资料收集法等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世界各国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共同特点: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重视提高师资水平;教育公平渐成教育改革的主题
二、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一)学前教育
纵观当代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有三个共同倾向:保护儿童权利,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学前教育趋于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重视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培养
(二)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年限逐渐延长;初等教育的生师比逐渐合理
(三)中等教育
增加入学机会;中等教育结构的改变;中等教育内容的调整和充实
(四)高等教育
规模的扩大;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
三、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一)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
(二)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三)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
(四)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
四、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全民教育、教育民主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个性化
第二篇:现代教育技术笔记
1、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教育终身化;学习社会化。
2、传统教育三大基石的裂变:1.阅读方式的变革:A.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B.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C.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2.写作方式的变革A.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B.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C.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D.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一体化 3.计算方式的变革:A.从数学计算走向用基二代码和二进制的数字化模拟和高速运算B.文字的数字化使计算机从语言上升为文化,并使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支柱(读、写、算)融为一体.C.图像、声音、影视的数字化使人类进入了“虚拟现实”中的计算机仿真世界;并使数字化成为人类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重要文化方式、生存方式、教育模式!
3、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冲击1.教学观念:新的教育观它包括:现代教学观;现代师生观;现代人才观;学习时空观。
2.教育的内容;3.教学环境;4.教学的方式;5.教育方法;6.教育制度。
4、技术定义:“技术一般指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该定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有形的物质设备、工具手段和无形的、非物质的、观念形态的方法与技能。
5、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狭义的说,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所运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
6、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育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和实践。
8、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1.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分支学科。A.从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历史上来看,它是在视听教育及程序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从其内容和知识结构来看,教育技术学也是教育学科的内容。C.国家也将教育技术学列入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
2.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着眼于改善现实和未来的教育,开发出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技术和系统,通过实际、反复评价其效果,将其改善得更加完善。教育技术学是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3.教育技术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点在于达到既定目标(即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采用的方法——系统方法,所着重研究的是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操作方法和方法论。教育技术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思想就是“系统方法”。所以,教育技术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除此之外,教育技术学还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学科、工具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特点。
7、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视听媒体传播教学;个别化教学;远程教学;教学设计。
9、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信源、信宿、编码、信道、译码、干扰、前馈和反馈。
10、教育传播基本模式: “香农—韦伯”模型;哈罗德?拉斯威尔传播模型;贝尔洛的SMCR模型;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型。
11、传播的基本类型:1.按信息的接受者分。A.人的内向交流;B.人际传播;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2.按传播媒介的内在特质分。A.人际领域B.广播领域C.文献领域
12、教育技术与教育传播的关系:在教育传播活动中,不论是知识与技能的传与受,还是思想情感的交流与沟通,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在什么环境下,教育者为了什么目的,将信息
以什么符号和序列,通过什么途径和媒体传送给学习者,在他身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怎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率等等,这些方面与教育技术所研究的要素和领域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将教育传播的理论与成果应用于教育技术的各个实践领域,可见,教育传播能够为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整体的传播模式,而且有关教育传播的研究也为教育技术理论向纵深发展开拓了一种途径,即可用传播学的角度与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也就是“多维视野”。教育传播的发展将继续推动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13、认知发展是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体的过程和现象。
14、认知结构:所谓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话来讲,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广义地说,认知结构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15、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
16、斯腾伯格认知发展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个体的认知结构、认知发展机制、认知发展阶段以及认知发展的条件等几个方面。1.关于认知结构的观点:认知结构有三种成分组成: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2.关于认知发展机制的观点3.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4.关于个体认知发展的条件
19、教学媒体类型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结合媒体、交互媒体四类。
29、多媒体课件的功能: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好的交互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提供多种学习路径。
32、多媒体课件的评价标准:科学性;教育性;技术性;艺术性;辅助性。
33、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的总称。
34、课程基本分类:学科课程;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问题课程;活动课程
17、学习风格的研究几种主要研究。
(一)有关学习风格认知因素的研究,1.格雷戈克学习风格分类: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分为具体─序列、具体─随机、抽象─序列和抽象─随机四种类型。
2.考伯的学习风格分类: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划分为善于想象的、善于吸收的、善于逻辑推理的、善于调和的。
3.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研究: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这两个概念来源于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4.沉思型与冲动型:沉思与冲动的认知方式反映了个体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
(二)有关学习风格的情意因素的研究
1.劳特斯的学习风格分类:劳特斯将学习者学习风格划分为情感I、情感II、认知I、认知II等四种类型
2.内控与外控:所谓控制点是指人们对影响自己生活与命运的因素的看法,一般分为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
3.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
4.学习的高坚持性与低坚持性。
(三)有关学习风格的综合性研究:1.信息加工的风格;2.感知或接受刺激所用的感官;
3.感情的需求;4.社会性的需求;5.环境和情绪的需求
18、教学媒体:指在教育教学情景中所使用的承载教育信息和传递教育信息的所有工具、中介。教学媒体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将教学媒体等同于教育技术。20、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1.集中注意,激发动机2.材料直观,有利于感知3.形象具体,有利理解4.便于回忆,有利巩固5.提供示范,培养技能6.扩大教育规模7.提高教学效率8.促进教育改革9.提高教育质量
21、媒体的形态的变化规律:共同演进和共同生存;形态变化;增殖与会聚;延时采用(30年法则)
22、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nm”,意为“两者之间”。很多情况下称为“媒介”,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所利用的各种工具。
23、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原因在于它将教学看成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并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它们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24、以教为主的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
2、进行教学分析
3、确定起点行为
4、编写教学具体目标
5、设计标准参照测验
6、开发教学策略
7、选择与开发教学材料
8、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
9、进行教学调整
10、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
25以学为主的步骤:
1、教学目标分析
2、情境创设
3、信息资源设计
4、自主学习设计
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6、学习效果评价
7、强化练习设计
35、课程开发的模式:1.目标模式;A.确定教育目标B.选择学习经验C.组织学习经验D.评价教育计划
2、过程模式;
36、情景模式:情景分析;目标表述;制定教学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反馈、评价和改进。
37、理解网络课程的含义: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综合。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持环境
38、网络课程的特征:基于web的特征;超媒体的特征;交互的特征。
39、网络课程开发是指根据网络课程设计得出的脚本,运用FrontPage、Flash、Dreamweaver、Firework等网页制作软件,结合ASP、PHP、VBScript、JavaScript、SQL等语言进行制作,然后进行内部调试,再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测试,并根据反馈回来的意见修改产品,最后正式发布。它遵循计算机软件工程开发的步骤和程序。
42、教学评价的模式: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自然式探究评价模式;
45、CIPP评价模式:CIPP模式把评价看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由四个步骤或阶段所组成。
1.背景评价2.输入评价 3.过程评价 4.成果评价
47、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的过程:
1、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2、学习者特征分析
3、学习情境的设计(1)学习环境的选择(2)学习资源的设计(3)认知工具的选择和设计
4、学习活动的设计(1)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A.抛锚式学习B.支架式学习C.随机进入式学习(2)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竞争、辩论、协同、伙伴、角色扮演等。(3)指导性活动的学习
5、总结和强化练习
6、学习评价:教师评价;学习者自我评价。
48、教学资源:是指学习的支持系统、教学材料和教学环境等能够为教和学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所有物质和信息总称。
49、教学资源的类型:
1、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身上的社会财富的创造力,是可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体力、技能知识。
2、物力资源—教学媒体、教学传播系统、课程、教材、教学辅助材料和教学支持。
3、财力资源—财力是制约教学资源建设和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4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
50、教学资源的特点:分蘖性与衍生性;形式多样性;智慧密集性;使用针对性;成本廉价性。
51、Internet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基本特性: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处理数字化;信息检索超媒体化;信息来源全球性;信息传递即时性;信息共享开放性。
54、新课改的影响:一,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教育提供了新的环境和工作平台1,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2,教育技术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转变3,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4,教育技术促进新评价体系的建立二,现代教育技术给课程设计与编制带来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1,课程与教材编制者的群体化,综合化2,课程与教材的多元化,系统化3,平台化的教材4,交互化的教材5,课程的多元化载体6,课程教材设计的启发新思路 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郑和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的发展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课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兴趣经验,精选学习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3、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设性学习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55、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挑战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二,教师角色的转变三,教师行为的变革1,教学方式2,师生关系3,教学过程,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四,教师文化的变革1,走向合作与对话2,探究和反思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3,关注个体经验形成个人风格4,走出功利主义
56、新课改存在的主要问题:1,实践领域的管理体制欠完善2,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3,照搬国外的理论和经验忽视中国国情4,教育技术学科体系还不完善
57、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1,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越来越突出在媒体技术,理论基础等引用方面更趋向于整体融合2,重视教育技术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3,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4,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和情境的创设,学习活动的设计5,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6,进一步完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
5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是进行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单课的教学设计
60现代远程教育中技术环境包含哪些内容:1,教育硬件设施2,远程教育平台3,远程教育认知工具 61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如何进行角色转换一,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保证1,观念更新2,知识创新二,实现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途径和意义1,教学模式的转变2,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进3,教与学氛围的营造
第三篇:现代教育技术笔记
·现代教育技术 第一章 技术支持下的教育
1、教育史上的四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大约公元2世纪,学校教育出现。第二次革命:由人类文字体系出现而引起。第三次革命:印刷术出现(活字印刷术)。
第四次革命: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教育定义:是由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一种系统影响活动。
3、国外教育技术定义
AEC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4年发布的教育技术的定义(目前中国普遍认可的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两个研究对象)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五个研究任务)的理论和实践(两个研究形态)。
* 2005年,AECT发表了最新的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和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4、信息技术: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等技术的总称。
5、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拓展教师专业知识;②、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③、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开展多形式的教师教育;④、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1、现代教育技术实践领域的三大领域:a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媒体传播实践领域;b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实践领域;c以系统方法为核心的教学系统设计实践领域。
2、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斯金纳、桑代克、巴甫洛夫
观点:a学习室刺激——反应的联结(华生(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b学习成功的关键要靠强化(桑代克(猫开门的实验));c学习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斯金纳(操作性反应))。
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a小步子原则;b积极反应原则;c及时强化原则;d自定步调原则;e低错误率原则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60~70年代流行兴起)
代表人物:科勒(顿悟说)、布鲁纳(认知发现说)、加涅(信息加工学习论)
观点:a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①,而不是一种刺激反应的简单联结;b学习是领悟,而不是一种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c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内在的动机,而不是外来的强化。
发现教学策略(P36/见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80,90年代至今占主流地位)
教学方法:随机通达教学;情景性抛错教学(P142/见下);支架式教学(P142/见下)
观点:a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b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世界的真理;c知识的构建并不是任意或随心所欲;d学习者的构建是多元化的。
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美·心理学家]朱利安·罗特、阿尔伯特·班杜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50·60世纪美国兴起)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核心: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观点:a学习是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的精神活动;b学习是对学习者个人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c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习活动的中心。
3、教学理论:
发现教学理论:([美]布鲁纳)发现教学中的策略:a在组织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做到让自己的教学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点相适应,合理地安排教学序列、组织教学活动; b在具体教学设计中,要努力为学习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为学生营造强烈的问题意识; c教师要深入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并在恰当的时候启发学生,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走向深入,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 d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给予适当的强化,对于好的学习反应,教师要给予鼓励与强化,从而激发进一步的学习热情,对于不好的学习行为反应,教师要学会运用技巧来给予强化,尽量让学生在自信、自觉、自尊和自信的氛围下不断改进和完善。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教学理论中教育目标的分类:(布卢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个组成部分。学习条件理论:
加涅·五类教学目标: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 加涅的学习过程阶段(八个):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P38
4、“经验之塔理论”: [美]视听教育学家爱德加·戴尔 1946年 《视听教学法》
①a“经验之塔”理论的主要内容:人的学习既有自己的直接经验获得也有通过间接经验获得,二者都很重要,共同构成了人的学习。根据各种经验的抽象程度,将经验分为3大类。即抽象层次的经验、观察层次的经验、做的经验。P42 * ②“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 a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是最具体的,越往上层经验越抽象;b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着手,逐步上升到抽象。有效的学习之路应该充满具体经验,教育教学最大的失败在于使学生记住许多普通法则和概念,却没有具体经验做它们的支柱; c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的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形成概念。概念可供推理之用,是最经济的思维工具,它把人们探求真理的智力简单化、经济化; d在学校,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学习更为具体,从而导向更好的抽象;e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语言、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
5、拉斯韦尔模式:单向线性传播 [美]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 五W模式: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途径)、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
6、香农——韦弗模式:单向线性传播
香农、韦弗
七个构成要素:信源、编码、信道、解码、解宿、干扰、反馈
7、系统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起着特定的作用。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三章 教学媒体理论
1、教学媒体(定义):载有教育、教学信息的物体,是连接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的中介物,是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
2、现代教育媒体
传统教学媒体:语言、文字、印刷材料、图片、黑板、模型和实物及教师的各种表情、体态等。
现代教学媒体:以电子技术为特征的传播媒体。*
3、麦克卢汉([加拿大]传播学家)的媒体观:
著作:《理解媒体——人体的延伸》《媒体就是信息》
媒体理论: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b媒体就是信息; c媒体有冷、热(信息量大、密度大)之分; d提出了“地球村”
4、现代教学媒体如果按照媒体媒体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分: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媒体 *
4、现代教学媒体设计与选择的基本原理:a、最大价值律; b 共同经验原理; c抽象层次原理; d 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
第四章 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处理
1、多媒体素材的类型:文本素材、图形图像素材、声音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
2、文本素材的获取:键盘输入、手写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
3、图像的分类:位图(点阵图或栅格图像)、矢量图(指令、符号、放大/缩小清晰度不变)图像的最小构成元素——像素点 基于位图的软件——Photoshop、Painter
4、图像文件格式:BNP格式(容量大、清晰度好)、GIF格式、JPEG/JPG格式、PNG格式、TIFF格式、PSD格式、EPS/AI 5:图像素材获取:网上下载、数码相机获取、扫描仪获取、屏幕截图获取
6、常见的数字音频文件格式:WAV格式、MIDI格式、CDA格式、MP3格式、MP3Pro格式、WMA格式、MP4格式QuickTime格式、DVD Audio格式、RM格式
7、获取声音素材的方法:网上下载音频素材;购买音频素材;录音拾取;从视频中提取
8、视频文件格式:AVI文件、MOV文件格式、MPEG/MPG/DAT格式、RM/RMVB格式、ASF格式、WMV格式、3GP格式、FLV格式
9、动画素材的常见格式:GIF格式(可图片可动画)、FLIG(FLG/FLI)格式、SWF格式(flash文件)
第五章 教学设计理论
1、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为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分析设计,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和程序。
2、教学设计活动的基本特征: a系统性; b理论性和创造性的结合; c计划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d具体性
3、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组成部分: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4、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理论将各类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5、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
ABCD法(马杰提出):a主体:指教学对象; B行为:指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之后,应该获得怎样的学习结果; c条件:指学生产生上述行为的环境等因素; d标准:指教学所要求达到的水平,是学习结果的行为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可用定量、定性的方法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表示。
6、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支架式、抛锚式、发现式、启发式
支架式教学策略: ①定义:是指为学习者构建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②组成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景——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策略(情景式)组成步骤:创设情景——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7、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
第七章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应用
1、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与超文本结构展现教学内容,并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记录、存储和运用的一种教学软件。
2、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过程环节:设计(选择课题、教学设计、系统设计)、制作(素材搜集、素材编辑、软件合成)、调试(软件调试、软胶打包)、应用这四个阶段八个环节。
第八章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2、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模式:情景——探究整合模式、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整合模式、研究性学习整合模式
第九章 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与管理
1、教育信息资源定义:广义的教育信息资源是指教育过程中师生所接触、获得的一切教育信息来源。
2、获取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途径:访问已知网站、使用搜索引擎、查询在线数据库
3、搜索引擎的分类:全文索引、目录索引、元搜索引擎、垂直搜索引擎、集合式搜索引擎、门户搜索引擎、免费链接列表
第十章 信息化教学系统及应用
1、信息化教学环境: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所创建的教学环境,是信息化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
2、微格教学系统的概念:微格教学意为微型化教学,通常称为微型教学。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摄像机、录音机、全场录音系统、视音频遥控系统、视音频切换机等,对学生进行某项专门训练,使学生掌握某种技能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
3、教师需要具备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a教师能够正确地传递信息; b教师能够规范合理地使用信息; c教师能够分析和辨别信息
第四篇:论群众路线学习笔记
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学习笔记
一、《邓小平重要论述》
共产党员除了应成为执行共同纲领和遵守法纪的模范之外,还需要具有纯正的作风,就是要有不怕麻烦、谦逊朴素和实事求是的作风,要有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不计其他的工作态度。--------邓小平:《克服目前西南党内的不良倾向》 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于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就应该加以反对,加以纠正;对于人民的困难就必须毫不犹豫地采取办法,有步骤、有方法地加以解决。---------------《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
区别一个工作人员是否有错误,主题要看他在工作时是否联系了群众,是否依靠了群众。----《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
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邓小平文选》第1卷
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邓小平文选》第1卷
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2卷
党的组织、党员,都要永远站在人民一边,同人民在一起,了解他们的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采取各种办法保护和争取他们的利益。---《邓小平年谱(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
二、《江泽民重要论述》
我们要在全党形成坚决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事事向人民负责,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良好风尚。--《江泽民文选》第1卷
真正学会运用党的群众路线,需要经历一个端正立场、改造世界观、锻炼工作
如果不了解实际情况,凭老经验、想当然、拍脑袋,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当作客观现实,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江泽民文选》第1卷 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力量和优势所在,也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取胜之道。-----江泽民:《以人民群众为本》
党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保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果不注意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注意克服脱离群众的现象,听任腐败现象蔓延,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也会蜕变,丧失人心。---《江泽民论有中国将色社会主义》 们领导者的责任,首先要正确决策,在决策作出以后,就要狠抓落实,干实事,求实效,不尚空谈。-----江泽民:《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胡锦涛重要论述》
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意志和革命品格;只有坚持艰苦奋斗,才能更好地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艰苦奋斗,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立志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绝不与民争利。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要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的利益。-----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不盲目攀比;要深入实际,深人群众,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搞花架子。----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使各项决策既体现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又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既反映大多数群众的普遍愿望又照顾部分群众的特殊要求。---胡锦涛:《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反对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更要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胡锦涛:《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五篇:《社会契约论》阅读笔记
《社会契约论》阅读笔记
图书简介:社会契约论(法文:Du Contrat Social,又译《民约论》,或称政治权利原理)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于1762年写成的一本书。《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逐步废除欧洲君主绝对权力的运动,和18世纪末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争。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均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思想。
作者简介: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论》等。
《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我认为至四卷组合在一起清晰的阐述了为什么需要社会契约、什么是社会契约、怎样缔结社会契约、如何运行社会契约这一系列问题。我将从这几方面对文章进行分析并分析本书对后世的影响。
一、为什么需要社会契约
“我设想,人类曾达到过这样一种境地,当时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在阻力上已超过了每个个人在那种状态中为了自存所能运用的力量。于是,那种原始状态便不能继续维持;并且人类如果不改变其生存方式,就会消灭。然而,人类既不能产生新的力量,而只能是结合并运用已有的力量;所以人类便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自存,除非是集合起来形成一种力量的总和才能够克服这种阻力,由一个唯一的动力把它们发动起来,并使它们共同协作。
这种力量的总和,只有由许多人的汇合才能产生;但是,既然每个人的力量和自由是他生存的主要手段,他又如何能致身于力量的总和,而同时既不致妨害自己,又不致忽略对于自己所应有的关怀呢?这一困难,就我的主题而言,可以表述为下列的词句:‘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文章中这一段文字卢梭表明因为自然中的种种障碍和困难,人们以他们自身渺小的力量不可能与之抗衡,所以人们寻求联合,共同在自然中生存。但是由于人利己的天性,每个人都不能完全将自己的自然权利交付给联合的集体,应为人们的利己行为,一些人会通过这个集体谋求私利。作者所处的时代正是法国专制统治时期,我认为这些专制统治者就是这些人,他们通过压榨国民来满足他们自己的私欲。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二、什么是社会契约和如何缔结契约
“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因为,首先,每个人都把自己全部地奉献出来,所以对于所有的人条件便都是同等的,而条件对于所有的人既都是同等的,便没有人想要使它成为别人的负担了。
其次,转让既是毫无保留的,所以联合体也就会尽可能地完美,而每个结合者也就不会再有什么要求了。因为,假如个人保留了某些权利的话,既然个人与公众之间不能够再有任何共同的上级来裁决,而每个人在某些事情上又是自己的裁判者,那么他很快就会要求事事都如此;于是自然状态便会继续下去,而结合就必然地会变为暴政或者是空话。
最后,每个人既然是向全体奉献出自己,他就并没有向任何人奉献出自己;而且既然从任何一个结合者那里,人们都可以获得自己本身所渡让给他的同样的权利,所以人们就得到了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以及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
文章中这段话卢梭阐述了人们如何缔结社会契约,人民把自己天生的自然权利全部交付给公共权力来获得社会权利。并且社会契约就成为社会最高“管理者”,它能反映人民的共同利益,并做出正确决策。
三、如何运行社会契约
文章三四卷花费了大量篇幅介绍了如何运行社会契约。他分析了民主制、贵族制、君主制等不同政治形式的优缺点,提出在不同国家的运行方法。他还通过立法、司法、行政、选举等政治手段来运行社会契约。他还分析了议会、人民大会、保民官、监察官、宗教等组织对运行社会契约的影响。
四、《社会契约论》对后世的影响
卢梭在政治理论上的巨大影响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所确立的平等和多数源至高权威的学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重要的鼓舞力量,《人权宣言》与法国宪法均在很大程度上是卢梭思想的产物,同时,卢梭的影响决不限于他自己的国家,在美国革命的《独立宣言》中亦可找到卢梭的理论。在思想史上,卢梭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运动之父,十九世纪初期曾把国家颂扬为“历晚上的上帝”的日耳曼主义唯心主义者如费希特、黑格尔等人受到这本书的极大影响,而正是“国家”(即所谓的主权者)在卢梭理论中的崇高地位,该书亦成了法国雅各宾专政的理论支撑,并在部分上为德国的希特勒法西斯政权提供了思想资源。由于卢梭思想兼具向民主发展与向集权发展的同样可,故后人在评价卢梭时曾有过“法国革命中的卢梭应该死,因为法国革命后的卢梭必须生”的审慎话语。以卢梭为代表的天赋人权思想在本世纪的初期传到我国,在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曾经产生过一定的思想影响。在法学方面。《社会契约论》是近代自然法学的重要思想资源,近代自然法学的主要主张如理性主义、自然状态论、国家契约论、天赋人权论与法制主义皆脱胎于社会契理论。社会契约理论不仅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家在政治上与法律上获得正当化的基础,同时亦为资产阶级国家以平等、自由为核心理念的法律制度得以确立并发达的先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了解西方的社会契约理论,将对我们透彻理解西方的法学理论构成无法克服的障碍,直至现在,西方学界仍有为数众多的学者在阐释和完善这一理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其最重要的政治学著作,亦为世界思想宝库中的得要经典之一,在本书中,卢梭国家与人民、国家与法律、自由与平等、国家与社会等角度对社会契约理论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处在革命时代的各国资产阶级皆曾把它当作福音,并在革命胜利之后参照其理论确立本国的政治、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