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孙中山:一生嗜好革命与读书
孙中山:一生嗜好革命与读书
领袖人物中,真正能读书,读得多,读得深入、对中西文化都用心体悟而又能经世致用者,孙中山是其中一个。
当年,有人给孙中山取了个绰号“孙大炮”,谓只会吹牛之意。比如胡适一直认为孙中山能说会道,但肚子里未必有学问。有一次,胡适去拜访孙中山,两人茶叙座谈,胡适见屋里满架的书,心中疑惑孙中山是否翻过。一会儿孙中山有事走开,胡适随手从书架中上抽出一本,打开一看,书里圈圈点点,几乎每一页上,孙中山都有重点画线和各种批注。又抽了好几本看,居然没有一页不是这么样。胡适很惭愧,后来对人说起这件事,他说:“孙先生可是一门不可轻视的实炮”。
一名收藏过孙中山书籍的人说,他有一册中山先生读过得《大学》,书里有很多批注,在“明德亲民”、“格物致知”等处,孙中山批注尤多。1922年底一天,孙中山见报上一则美籍律师佑尼干在沪逝世,由美籍领署代为拍卖其藏书的消息,便要全部收购。这批书送到他的寓所后,不到三个月,孙中山去了广州,很多书已经落下批注。《瑞士政府》就是其中一本。
孙中山燕居之遐或办公之余,总能静下心读书,每每手不释卷。不论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文学和哲学各种书刊,都能潜心阅读。在指挥作战的时候也带书。旅行时候行囊里最多的是新出版的各种书籍。他对各种社会的思潮了解的很早,也很深。
当年孙中山流亡英国伦敦,生活相当的困难,受人资助才能延续生活,但他时常把仅有的一些钱用来买书,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当时称为“民约法”)、富兰克林的自传、拜伦诗集。他对人说:“生活苦一点没关系,两个小面包,可以当一顿饭吃,一两顿饭没吃没关系,可不看书就受不了”。
他特别喜欢研究海陆地图,因著作而需要,常请人代购买。孙中山对世界地理特别是中国地理极为熟悉,所以在他写《建国方略》时,提出了全国修建铁路20万公里、公路百万里的伟大构思以及疏导黄河,治理淮河的水利工程和如何建设个各大港口等一套实业计划。今天看来,他们的这些构想,扔相当切合中国实际,是相当高明的。
又一次有人问孙中山,“每次我们看见你,说不到三句话,你就讲革命,究竟你的革命之外,还有别的嗜好呢”孙中山回答:“我一生的嗜好处了革命外,只有读书,我有一天不能读书,就不能够生活·”·。
1956年,毛泽东谈到孙中山先生时说:“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的当前社会状况,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情况方面,知道他是虚心的”
孙中山为研究平均地权说,曾仔细一研究德国人在青岛实行的土地公有办法。有请了两名日本顾问协助研究,也无成果。于是他致函一些党员,说自己研究如何解决中国土地问题,没找到有效办法,要求大家一起来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孙中山读书最大特点,是勤以思考,学以致用,不拘泥、不僵化、既不盲从迷信,也不是轻视前人的思想成果。他的“五权宪法”和民权思想等,都与他读书广泛深入思考有关。比如他的“五权宪法”理论,既批判吸纳了洛克、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又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监察制,考试制等)。孙中山在许多场合的演讲中多次表示:他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这三个主义,“和美国大总统林肯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亨’三层意思,完全是想通的”。孙中山有非常大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无论对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他都都能既不义气用事、毫无道理的横加排斥,又不迷行和妄从。孙中山的书法气势雄浑。他的书体源自颜真卿《东方先生象赞》,浑朴沉着,柔中寓刚。他给人题字,总是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气魄恢宏。如“天下为公”四字,神凝骨重,人谓“既无馆阁甜熟之习,有无江湖悍犷之气”。
第二篇: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集贤县第七中学张昆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我说课的内容有:
一、教学理念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五、重点难点
六、教法特点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一、教学理念
• 在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中,教材将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放到了中心位置;新课标积极倡导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
• 因此,我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或者通过情景模仿和解释现实问题等方法来学习历史课程。
• 所以对于该课的设计,我从教学设计情境化、历史知识基础化、能力培养重点化、知识情感一体化,教学时代化这五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和实践。
二、教材分析
•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选自部编教材历史八年级第三单元第一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屈辱历史,和一部国人的自救运动的事实,这为过渡到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教材(第38页到41页)主要通过“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等内容来呈现,书本系统的介绍了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政治思想,并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感情,是本书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三、学情分析
• 鉴于学生初次学习中国近代革命史,这一历史时期的国情比较复杂,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
• 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讲故事、看视频、看图片,演小品等直观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本堂课的学习。
四、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孙中山忧国忧民、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增强学生民族意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能力目标 :
通过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合归纳的能力。
3、认知目标:
孙中山的早年革命活动?
同盟会的形成和三民主义内涵?
五、重点难点
本着八年级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孙中山在不同年龄段的革命事迹,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教学难点: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这一历史时期的国情比较复杂,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有一定难度。
六、教法特点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联系历史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5分钟)
1、以“孙大炮”引出话题(孙中山当时的绰号)
2、让学生分组讨论孙中山为什么会获得这样的绰号
3、通过阅读书中小字部分,大体了解孙中山的英雄事迹 并鼓励猜对绰号的同学。
(补充板书: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孙中山早年活动
(一)少年时,国外求学 ——“医人”“医国”
1、首先通过讲述孙中山少年时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孙中山少年求学的经历(板书:国外求学 “医人”“医国”)
(二)青年时,忧国忧民,寻找救国出路。、学生继续阅读P39第一小段,孙中山是如何救国的?
(板书:上书改革——转向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三)壮年时,武装革命 坚韧不拔。、学生继续阅读P39第二小段,采用何种手段推翻清政府?
(板书:成立团体——广州起义)
情景小品
• 组织三个学生分别表演孙中山,孙中山救治的病人,李鸿章,来体现孙中山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救国理念的变化。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四)思想传播
1、通过阅读课文P39第四段并填写PPT中的表格了解资产阶级革命著作(板书:章炳麟 邹容 陈天华)
(五)政党成立
1、通过阅读课文P40第二段并填写PPT中的表格了解与政党相关的知识(板书: 时间、纲领、指导思想、机关报、性质)
(六)拓展延伸
1、出示兴中会的旧址,学生感受进行武装革命 的阻力。
2、引导学生观看视频,看出孙中山为了革命付出的努力和生活的艰辛。)
节选自电影《孙中山》 教学视频:孙中山
3、小结:(对照板书进行总结)引出“天下为公”革命思想,一心想着让人民大众过上好生活,取得伟大的贡献。
(七)课堂小结,回归生活,提升感悟。
对照板书再次总结孙中山的革命、爱国精神;同时播放全国各地、海外华侨用不同形式来纪念孙中山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辈的敬仰。教学视频:纪念孙中山
第三篇:嗜好读书的心情日记
年已不惑,没什么业余爱好,这半辈子来唯一的嗜好就是爱看书,一捧着书本,就不能从里面出来。为此,妻说我是个书呆子,业余时间不帮她一把,儿子怨我没带他出去玩,只顾自己。我说你们都是白说,我这已是“恶习”难改了。几十年来,无论是下乡当知青,还是在大学读书和在波涛滚滚的大海上,书一直是我的亲密伙伴。
爱读书这一良好习惯归功于母亲。记得儿时刚上学,母亲就告诫我:“人从书里乖”。为了学“乖”和变聪明,便发奋读书,做完作业后找小朋友借小人书看,或是找母亲要几分钱,到街头图书摊边一坐,直到母亲叫唤吃饭才回去。上小学五年级时适逢城镇人口下乡,我们全家人便在乡下过了几年。那时家里很穷,要用鸡蛋换盐吃,母亲要我发愤读书,还说只有读好了书,才不会受穷。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文革”中度过的。在那几年中,我在油灯下读完了《水浒》,《西游记》,《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安娜卡列尼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十多本长篇小说。这些书和书中的主人翁对我后来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乡下过了四年后,我们全家返城了,而我高中毕业后却又要作为知青下乡,一人插队在远离县城的一个偏僻的小林场。每天白天我是背朝青天面对黄土挖山种田,晚上,林场的人都回去了,只有另一个人留下和我守林。夜幕降临后,孤独和寂寞与我相伴,幸好有爱读书的习惯,便点燃油灯,在萧瑟的山风声中捧起一本书,一直秉读到深夜。为了借一本《红楼梦》,我曾在夜间走二十多里山路,到一位长辈那儿才借到此书。那时高考制还未恢复,是靠选拔推荐当工农兵大学生。但我仍然不丢数理化,坚持温习保存的课本,心想科学知识在什么时候都是有用的,说不定以后还是会恢复高考的。在三年的时间里,我白天劳动,晚上一人在山谷中的小屋里点亮油灯,今晚看小说,明晚看数理化,穿插着用脑。由于有书相伴,觉得时光倒过得挺快的。
入伍一年后,军队恢复了高考制,我很顺利地考入了海军潜艇学院。在四年大学学习期间,我课余时间经常泡在图书馆里,在军事、天文、地理、科学和文学的书海里邀游,为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事指挥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毕业后我在潜艇上历任航海长、副艇长和政委,长年在大海上晃荡,工作之余,我仍爱捧着文学书籍,并产生了写作的念头。于是,便将自己身边的生活试着写散文,还斗胆向报社投搞。没想到初次投搞就发表了,这一下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从此,在业余时间里写作的劲头就更大了。在写作的同时,我没有忘记给自己“充电”,买了许多现代作家的著作深夜秉读,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了提高。以前从没有做过作家梦,没想到经过这八年的积累,我在军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四十多万字的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和新闻作品,成了海南省作协会员,去年,我还出版了个人文集《蓝色的梦》。
我已调入机关几年了,虽然工作很忙,但未因此而放弃读书,闲遐之余仍是倘佯在书海里。我想自己虽已步人中年,但处在这个知识更新快、信息来源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如果不看书,不学习新的东西,我这个老大学生将不如现在的小学生懂得多。
开卷有益,读书使人明智,也能使人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我感到一本妇的书就好似一艘船,带着我们从狭窄的港湾,驶向了无垠的生活海洋。
第四篇:《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读书报告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读书报告
=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一书收录了“辛亥革命时期国人科学观初探”、“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评孙中山的自由观”、“孙中山宗教思想初探”、“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政党体制的选择”等文章,全面论述孙中山的功绩以及辛亥革命的影响与意义。
转眼之际,已经是过去104年了,现在的中国,变得越来越繁荣富强,但是我们也要牢记,正如孙先生所说:“革命仍未完成,同志们仍需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仍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与奋斗!
通过阅读孙中山先生从最初的行其所志,到流亡海外,再到推动新世纪新力量的出现,将革命思潮从东京发展到上海再到全中国,到最后的有志事成,成立临时政府的过程,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同时对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影响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我们在组内讨论时,许多人说这次革命并不彻底,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诚然,在一定意义上这次革命是失败的。但是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都是昙花一现。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我认为,它的成功的意义大于它的失败。它的成功经验远比它的失败教训更值得我们铭记。
我们应该看到,1911年的10月10日这一天,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震惊了全世界。孙中山领导下的革命党人成功发动武昌起义,打响了推翻帝制的第一枪。武昌揭竿而起,各省云集响应,辛亥革命势如潮水,它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从而引发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
我们应该看到,正是因为100多年前,有孙中山这样一群人,为了心中的信念,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希望,才有了如今的富强民主。辛亥革命的发生,给中国带来了巨变,同样给国人带来了最大的幸福。
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领袖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了“天下为公,振兴中华”并且一直践行着他“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决心。他是这一伟大目标的信仰者和实践者,为之付出了光辉的一生,在全中国播下了辛亥精神的种子。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础。我们更应该看到,辛亥革命后,接受这场革命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继续顽强探寻救国救民道路。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有了用先进理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中国革命出现焕然一新的面貌。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所讲“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我们都知道,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携手合作,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形成席卷全国的革命新形势,给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愿,同一切忠于他的事业的人们共同努力、继续奋斗。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辛亥革命是中国20世纪的历史性巨变,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那一腔热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畏。
作为当代的革命军人,要接好前辈的班,把辛亥精神传承弘扬下去,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作到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新人,树立科学发展观,为祖国的明天奋斗。
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需要以爱国主义为力量源泉。我们不仅要回忆历史,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明白炎黄子孙肩上的责任,将振兴中华的精神传承下去,把它转化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不断振兴和强大祖国的精神动力,同心协力建设美好的未来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和平年代,但也要牢记革命先辈的无私无畏精神,将辛亥精神传承发扬下去!
第五篇:《法律与革命》读书报告
《法律与革命》读书报告
法律之所以可以和革命相提并论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律的发展调整了社会关系和秩序,使社会向着一个全新的领域变革。这种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疑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革命,改变了现存的制度,使人类在越来越完善的法律中享受进步的成果。
法律最初的起源是由于教皇的革命,它使一个独立的、自主的教会国家和一个独立的、自主的教会法体系首次形成。与此同时,也使各种不具有教会职能的政治实体和各种非教会的法律秩序首次形成。教会法利用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和信仰,禁锢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使社会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力的维护。而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和对教皇不公正制度的反抗,区别于教会法的一种新兴的世俗法开始出现。由于不同世俗政治体的建立,其统治阶级或领导阶级同样需要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因此针对不同的世俗政体也就存在不同的法律形式。世俗法虽然并没有完全摆脱教会法的影响而被人认为部分在于对教会法的模仿,部分在于对教会法的抗争,但是它基本上是服从理性和良心的,这不能不说是法制社会的一种进步。世俗法首先发源于古希腊思想,其次在文艺复兴期间得到了丰富。而西方政治科学的创立者索尔兹伯里的约翰的《匿名的诺曼人》是第一部超出斯多葛学派和早期教父理论模式的有关政府的专著,它描述给我们一个市民社会的雏形,为以后各种形态世俗法的发展奠定的基础。而法治精神的植入也让我们充分意识到,世俗国家的观念和现实也就使法律传统的国家,或法治国家的观念和现实。
抛开封建法、庄园法、王室法、城市法不谈,商法在这其中的出现和发展我深有体会。11世纪晚期和12世纪是商法发展的关键时期。正是这时近代西方商法的基本概念和制度才得以形成,更重要的是,也正是这时商法才被人们看作一中完整的、不断发展的体系,看作是一种法律的体系。商法的发展是根据现实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11、12世纪农业贸易的兴起以及农业的改造为商人阶级的迅速壮大创造了机会,导致大量专门从事交换等商业活动的商人阶层的出现。与此同时,交易的方式、种类、形式等的发展必然要求新的法学为其按照秩序和正义的要求将各种商业关系制度化和系统化提供一个框架。罗马法的某些内容虽然对商事关系有一定的调整,但却没有按照一般原则使它们明确的相互联系并对它们进行分析。因此新商法体系的形成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新的商法体系有其自己的特点。第一是客观性。商法中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变得更加客观准确,较少任意模糊的条款,对商事交往惯例的承认也正式形成法律。第二是普遍性。这一时期的许多商业活动都具有世界性和国际性,规模巨大的国际集市定期在指定的或者永久性的地方举行,跨国贸易有了空前的发展,并为一般的商业交易提供了重要的模式。第三是权利的互惠性。交易程序上的公平和实体上的互利成为贸易中不可或缺的条件,人们越来越青睐于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作出双赢的交易。第四是商事法院发展。随着贸易的频繁,争议的增多,商事法院也迅速发展起来。其包括市场法院、集市法院、商人行会法院和城市法院,同时分离出专门的海事法院来处理海运商务中的纠纷。法院体系的建立不仅维护了商事公平,也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商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第五是商法的整体性。商法的发展并非片面的,而是针对整个商事交往行为的各个领域都有十足的发展。如票据、有担保的债权和联营等等。尤其值得说明的是信用制度的引用是新的商业契约激剧增加,大大促进了商业的繁荣。除此之外,商法还是随着实践的需要不断发展的法,以此来适应新型贸易的需要。
而提到联营就不能不说说我国《合伙企业法》中2006年增添的有限合伙制度。有限合伙作为合伙的一种形式,具有深远的制度渊源。其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康曼达契约,在12、13世纪随着地中海地区海上贸易的发展和扩大,单个商人已不再适合较大规模的海上冒险。而康曼达契约一般是由普通商人提供资金并以此作为担保承担有限责任,海运商人负责运输贩卖承担起与风险和责任。这种联合方式就是有限合伙制度的雏形。我国长久以来并不承认
有限合伙制度在我国的地位,认为这有违合伙责任共担的原则。但它却是吸纳资金,发展风险投资行业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国在去年8月新修改的《合伙企业法》中正式名文规定了这种合伙形式。
对于有限合伙的具体制度和优越性在这里不再赘述。其作为成文法规定无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现行立法是否尽善尽美仍然值得探讨。在此提出以下几点供思考:
第一,第74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有限合伙人的财产份额时,应当通知全体合伙人。在同等条件下,其他合伙人有优先购买权。”而关于其他合伙人是指有限合伙人还是所有合伙人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一法条涉及到一个问题即同一个法律主体是否可以同时成为一个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如果允许普通合伙人购买有限合伙人的财产份额,则由于这两类主体在有限合伙企业中不同的地位,一个合伙人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我们很难分辨其行使的究竟是有限合伙人的权利还是普通合伙人的权利。如在实践中允许这样的情况,必将导致内部关系的混乱,也不利于第三人明晰合伙的内部状况。因此享有这项优先购买权利的人应是合伙企业内部的其他有限合伙人,以保证各人的权利义务清楚明了。
第二,第83条规定,有限合伙人转变为普通合伙人的,对其作为有限合伙人期间有限合伙企业发生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首先应明确的是,因上面所述原因,同一主体不宜同时成为有限合伙任何普通合伙人,所以有限合伙人应先转让其在合伙中的全部财产份额退出合伙,然后根据入伙的有关规定重新入伙成为普通合伙人。同时,根据权利与责任相适应的原则,此条的设定对于欲转变为普通合伙人的有限合伙人是不够公平的。该法中明确规定,有限合伙人不得参与合伙企业事务的执行和管理,不得对外代表合伙企业,如不经授权以合伙企业名义对外交易造成损失的还要进行赔偿。如此严格的权利限制使得有限合伙人除了监督和建议之外并不能左右或主导合伙企业的发展。而在实践当中,很多有限合伙人有自己主营的事业,其只是将参加合伙作为额外获利的渠道,对于合伙企业的具体事宜并不熟知更不具有决策权,可以说有限合伙企业经营的好坏与有限合伙人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因此,当某种原因使有限合伙人需要转变为普通合伙人的时候,对于转变以前的债务仍应该承担有限责任。虽然从部分资合转为完全人合的性质其信赖与联系必将更加紧密,但这并不意味着前有限合伙人就应该为他人的失误负责。其作为朋友之间互助的行为可以理解,可以此作为法条强行规定未免有点强人所难。这也不利于各类合伙人按照相互之间的意思自治自由转换,间接损害了当事人的权利。所以我认为这一条应该改为:“有限合伙人转变为普通合伙人的,对其作为有限合伙人期间有限合伙企业发生的债务以其当时出资承担有限责任,对之后发生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第三,有限合伙企业在解散的时候责任如何具体承担及剩余财产如何分配并没有在立法中显示。鉴于其具有两类主体,情况较普通合伙更为复杂,因此我认为还是应在法规中以专条明确指示,以防止纠纷的产生。首先,合伙企业在因负债过多而解散的情况下,必定资不抵债亦不可能有剩余财产。此时有限合伙人的出资作为合伙企业财产应首先以此来清偿债务,其余部分由普通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次,在合伙企业因约定或其他原因解散的时候,剩余资产应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的比例分配。但这时候可能会出现财产分配后普通合伙人获得收益而有限合伙人投资不能完全回收的情况。这样对于有限合伙人意图受益的出资目的就不能很好地保障,因此可以考虑适当返还有限合伙人出资之后再分配利润,有利于照顾各方利益。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很不成熟的一些想法。回到《法律与革命》这本书,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得出,西方的历史一直经历着一次又一次周期性的变革。每次革命都标志着社会体制的一次剧烈的变化,而每次革命都最终产生了一种新的法律体系,它体现了革命的某些主要目的,改变了西方的法律传统,促进了人类社会长足久远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