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游记小品两篇》教案 北师大版

时间:2019-05-15 08:1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游记小品两篇》教案 北师大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上册《游记小品两篇》教案 北师大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游记小品两篇》教案 北师大版

《游记小品两篇》(2课时)

课前预习:

自主阅读,整理生鲜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流利地朗读课文。相关课程标准: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文中字词,理解文意。

2.品读课文,透过作者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同。评价任务: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及停顿。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翻译文章。3.背诵文中重点段落。4.讨论两篇文章的异同。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

我们伟大的祖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才子,像“唐宋八大家”、“三苏”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袁中道的文章。

二、自主学习

1.组内分享预习成果,有感情地朗读袁宏道、袁中道的《游高梁桥记》,然后开展分组朗读比赛。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羸马 微泮

飚风

缙绅 鳞鬣 窈窕 趺坐 微岚 喧嚣 邸

砾砾 噫

貂帽

怒诟 烟霾 着重裘

3.借助注释、工具书翻译文章,把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做好标记,组内解决,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字。. 委积道上 谭锋甫畅 侑 鳞鬣 窈窕 着重裘以敌之 而犹不能堪苟非大不得已 而仆仆于是

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

②翻译下列句子

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

明确:当时柳梢刚发芽,山中有淡淡的雾气,河水与河堤一样高,两岸音乐不断。

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颠倒而无计算也。

明确:写下我着迷于仕途钻营却不知羞耻,本末倒置却不去算计。

杨柳尚未抽条,冰微泮。

明确:杨柳还没有发芽,冰稍融化,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

明确:枯树枝被刮落到地上,枯树呼啸,乱石纷飞。

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

明确:多次求官却没有得到,结果也显而易见。

予以问予,予不能解矣。

明确:我问我自己这个问题,我不能回答了。

4.整体感知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①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描绘了高梁桥怎样的景色?请结合具体语句回答。

明确:袁宏道写的《游高梁桥记》,赞美高梁桥三月初的景色,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丝管夹岸,景色宜人。

②袁中道的《游高梁桥记》描绘了高梁桥怎样的景色?请结合具体语句回答。

明确: 袁中道的文章,所写是三月中旬的景色,他的文章,竭力强调北京春日风沙大、寒气凛冽、飙风袭人的凄凉之景。

三、合作探究

1.袁宏道和袁中道的《游高梁桥记》都写了高梁桥,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侧重写景,后者侧重议论。前者以美景抒发愉悦之情,后者以“沙尘暴”引发人生感悟。2.袁宏道和袁中道所游季节同为艳春三月,可是所写景致和感受却大相径庭,原因是什么? . 明确:袁宏道仕途顺畅,心情愉快,游京师胜景很开心,最后怀着留恋之情游罢“极乐寺”而返。袁中道屡次求官未果,心情苦闷,对生活在“烟霾沙尘之乡”的京师表示悔恨和无奈。

四、反馈总结

袁氏兄弟的两篇游记,写的都是同一个地方景致,同一种季节月份,却有不同的观感和取舍,这就印证了“境由心生”的古语,也告诉我们了“言为心声”的道理。

五、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标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特级教师教学建议中对本堂课的要求是:1.粗知文章大意,着重理解其中精彩的句子;2.积累若干常见的文言词。因此,在设计本堂课时,重点在字词句上下功夫,加强对文言字词的积累。不足之处时,在对文章精彩句子的赏析不够细腻,仅仅从描绘了高梁桥怎样的景色?这个问题入手引出,处理的粗枝大叶,力度不够。建议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重点落实到词句中。.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泰山日出》教案 北师大版

泰山日出

泰山日出

(两课时)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以及本文的背景资料。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通读的基础上,可以体味和推敲优美词汇的意义和作用”。“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丰富语言的超强表现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体会在特定历史时期,作者如何借写日出来抒发对社会光明的强烈渴望。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泰山日出》。

2、难点:如何使读者体会出对旭日光明的描写是表达了对社会光明的渴望。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

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自古以来从不乏有人会赞美它,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们今天将学习的徐志摩《泰山日出》虽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让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4、释题:

本文选自《巴黎的鳞爪》。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5、再次品读课文,学生齐读。

6、分组讨论:

1.本文值得品味的词语或句子。

2.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 3.练习二,比较徐志摩、海涅、姚鼐对云海的描写,谈谈你更喜欢谁的描写,为什么?

4.练习三,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体指出其中最生动的部分。

7、小结全文:

文章通过诗话的语言,神奇的想象,将个人的内心灵思和对风景的体验幻作祝祷的巨人,热情的赞颂了他对东方文明的热爱之情。

第三篇:北师大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

第一课 感受青春律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明确处于青春期的我们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的一些变化,并且能够正确认识这些变化。掌握青春期的某些重要心理特征及其了解青春期的某些行为特点。

二、能力目标:能够正确的处理青春期的三个主要心理矛盾。能够主动的适应生活中的某些变化,并且积极主动的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培养自己的自我调节能力,学会设计自己的青春之路。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教学重点:青春期是人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期。

教学难点:自己的人生要向哪些方向走和自己对青春的理解是有关系的,所以要掌握青春的方向,体验,感受青春的美好,形成珍惜青春的良好生活态度。

教学时间:3课时(机动2课时)

第1站: 青春多美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新学期开始了,现在我们已经是八年级的学生了。请大家自己关注一下周围的同学,和上学期相比,同学们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学习新课

八年级的同学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青春期也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的身心会产生许多变化。

1、青春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1)身高快速增长;(2)体重迅速增加;(3)体力增强;

(4)性特征正在逐渐突现;

(5)男生女生的性别差异越来越明显:男生:身体增高显著,喉结突出,开始变声,会逐渐长出胡须,喜欢“逞英雄”,不甘人后;女生:嗓音变得细润,身体的女性特征逐渐明显,更加在意自己体态、容貌上的的改变;(6)还会萌生性意识。

2、青春期也是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

我们会对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产生兴趣,用我们的经验去理解、去分析,并逐步上升到逻辑论证,从而使思维能力、智力水平逐步提高。

3、青春期还是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

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更加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懂得自尊,也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尊重。

我们常常在自信和自卑之间摇摆不定。

我们也会努力控制自己,自控能力不断增强。

4、青春期的情感、情绪十分丰富。

更加重视感情,珍惜友谊。情感和友谊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情绪起伏比较大,情感表达比较强烈。

青春期的三个主要心理矛盾是什么? ①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想独立自主可又不具备独立自主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想摆脱依赖,却又不具备充分的生活自理能力;想让大人把自己当成年人对待,可许多言行举止依然带有孩子气,以至于想摆脱依赖,却离不开照料和帮助。

②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向家人和老师关闭自己的心灵,希望,希望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和思想空间,又感到家长和老师不理解自己,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向他人倾吐心声。

③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在对自己和异性的变化感到惊奇并感兴趣的同时,又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不安、害羞,或者恐惧和不知所措的心理。正确认识青春期的问题和特点,才能走好青春路。

三、小结

四、作业:青春期的三个主要心理矛盾是什么?

第3站 青春圆舞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青春在不知不觉间悄然到来,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该怎样面对青春,怎样度过我的青春的?上节课:我们遇到的烦恼有很多,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看看该怎样处理?

二、学习新课

1、我们要主动适应生活中的变化。

面对青春期的种种困惑和难题,我们不能回避,不能畏惧。当遇到从未经历过的变化时,要沉着应对;当面临从前未曾遇到过的新问题时,要冷静分析。我们要学习自强自立,自主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学习与同伴、朋友相处,发现自己的兴趣,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

2、我们要积极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案。

对于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惑,我们要主动和老师交流,积极与父母沟通,争取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道理,同时又要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碰到自己拿不定主意的事情,不妨向成年人讨些经验,因为他们有更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智慧。我们不知所措的事情,他们也许会有好办法。还可以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从书本上获得答案。当然,我们也可以在日记里倾诉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让日记成为自己最忠实的听众。

3、我们要学会设计自己的青春路。

人生道路十分漫长,而关键处只有几步。正确理解和把握青春期,能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面对青春期的变化,我们需要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决不能沉溺于个人的情绪中,要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思考自己的成长,设计自己的青春之路。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需要积极适应社会,创造生活。只有找到个人成长

1、你认为女(男)生性格中的优点是什么?

男女有别是千真万确的。除生理上巨大的差异外,比如性格与气质方面,男性刚强、坚毅、豁达、粗犷、豪壮激烈、暴风雨式等,女性端庄、文静、温柔;情感丰富细腻,体验敏感,易同情人等。男性粗心、果断、有独立性、大胆决断等。女性细心、敏捷、有耐性,易受暗示,缺乏决断等。因此,男女交往取长补短,互相提高。比如女性善于具体形象思维,男性较擅长逻辑思维。

2、讨论:你欣赏怎样的男生(女生)?为什么?

二、新课学习:

1、我们开始懂得男女有别 ①发掘女性自身的优势。

优势: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女性有交往能力优势,较强的管理能力;女性比男性更细致,遵规守纪方面做得更好等。

女性注意:转变依赖心理,娇气心理,要自尊、自爱,不断提高充实自我,找准自己在社会中适宜的位置。

②正确认识男性的社会地位。

优势:往往是一家之主,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某方面享有特权;交往面较广,承担更多的责任,心理压力较大。男性注意:克服“大男子主义”,不强求男人做到的女人一定能做到,有事业心,责任感,体贴别人,做生活中的强者。

③培养刚柔相济的人格。

刚柔相济的人格,既不是要求女性“男性化”,也不是要求男性“女性化”,而是强调“弹性”和“整合性”。也就是指男女应该有的特质。这种意识从小培养,从而建立平等的两性关系。独立自主,积极进取,有责任感,有爱心,乐于为家庭付出等健康人格。

2、异性能够成为朋友 ①智力上取长补短。

②心情上愉悦,互相激励前进。

中学生异性交往中对异性产生神秘、好奇、向往的心理感受,同时,也自然产生接近异性的心理倾向,因此满足这种心理,会使人增加愉快、轻松、美好、和谐 的关系,使男女双方精神焕发,感受到激荡心灵的愉悦感,从而激发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③性格的培养与发展。

生活中,既与同性交往,又与异性交往,则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便会是豁达开朗,情感体验较为丰富,个人意志较为坚强。交往对象多会有个体差异,故应取长补短,从而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3、异性同学间的交往是必要的。青少年在与异性交往时,力争做到: 首先,要端正态度,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淡化对对方性别的意识。思无邪,交往自然就会落落大方。

其次,要广泛接触,避免个别接触,交往程度宜浅不宜深。广泛接触,利于我们认识、了解更好的异性,对异性总体把握,并学会辨别异性。

第三、交往关系要疏而不远,若即若离,把握两人交往的心理距离,排斥让彼此感到过于亲密和引起心绪波动的接触。

第四,要把握好“自然”与“适度”两个原则。

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与对方友好相处,正常交往。这样,既不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和感情,又不会影响彼此的交往和友情。

3、我们要更多地参加集体活动。

三、小结

教学反思:

第三课

诚实为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诚实品德的感受和对诚实意义的教学,使学生明确诚实是一种重要的交往品德,在交往中应当以诚实的态度认真对待各种人和事,从而得到锻炼和成长。诚实无论对自己、对与他人交往还是对社会生活都有着巨大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养成诚实的品德,做到诚实待人。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诚实,还要理解诚实的价值、意义,更要落实到行动中去,为让学生掌握如何才能做一个诚实的人打好基础。

3、情感及价值目标:交往实践在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与人的交往离不开一定的道德规则,人正是通过在交往中不断践行一定的道德规则来形成自己稳定的道德人格即品德。此从内容结构上来说,本课从体会诚实走向学会诚实待人,教育学生正确看待何为诚实以及诚实的价值,从而让学生养成诚实的品德、做一个诚实的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诚实守信积极意义。使学生掌握做一个诚实的人应该学会做哪些方面。

2、难点:让学生意识到“老实人并不吃亏”;履行承诺,做诚实的人。教学时间:2课时

第2站 诚实待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想驿站:

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做,才能和志清一样受欢迎呢?

如果有一个人以很严厉的口气批评你,而你也知道他说的是对的,你该怎样做?

二、新课学习

1、我们要真诚待人。

诚实的人,都是以一颗真诚的心、诚恳和坦率的态度,真心实意地与周围的人交往,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获得真正的友情。

诚实就是为人诚实、待人诚恳、对事业忠诚。具体说来,做一个诚实的人,就是要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不搞两面派;就要讲究信用、重诺守信;就要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知错必改,绝不 文过饰非。

2、我们该如何做到诚实待人。(1)做诚实的人必须履行承诺。

诚实地做人做事,就要对自己的承诺负责,答应过的事情一定努力做到。在作出承诺的时候,我们要考虑自己的能力限度和现实条件,不要轻率地允诺一些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在实现承诺的时候,我们就要老老实实地按自己的允诺去做,而不以各种借口推脱责任。“君子一言、驷马难追”。(2)做诚实的人要坚持实事求是。

诚实要求我们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违心地说假话、做错事。

(3)做诚实的人就要敢于承担责任、认真改正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应该正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失误。自己犯了错误,就要坦率地承认错误,不矫饰,不逃避。只有勇于承认错误和改在错误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理解和尊重。(4)做诚实的人,也要讲究策略。社会是复杂的,做人做事都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当说真话会伤害他人或危及公共利益的时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讲究方式和方法。我们应该诚实待人,但是也不能因此放松警惕,忽视了自我保护。

三、小结

四、作业:

1、我们该如何做到诚实待人?

2、讨论:善意的谎言 教学反思:

1、诚实与信任的关系

诚实和信任是不可分的,只有诚实的人才能获得信任。一个人,只有诚实地对待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别人才会信任他,才会把事情托付给他,因为他能够对别人托付的事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2、信任的的意义

(1)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信任。

信任他人,可以使我们获得一种安全感;得到他人的信任,我们可以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信任他人是对他人的肯定,他人的信任是对他人的肯定,他人的信任是对自己的认可。

(2)信任是人们感情的重要纽带,可以使交往更为顺利。

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有助于建立彼此的信任。相互信任可以增进人们的情感。信任能够减少猜忌,消除疑虑,降低交往成本,提高交往效率。

举例:以“冠生园”为例,说明不讲诚信必然会失去信任,就必然走向失败。

3、活动平台:主题讨论:我的承诺(1)填空:

1、你曾经对别人承诺过什么?

2、你兑现了吗?理由是什么?(2)分组讨论:互相谈谈感受。

(3)集中本组同学共同的感受,在全班交流。

三、小结

四、作业:

1、诚实与信任的关系是什么?

2、信任的的意义是什么?

第2站 相互信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想驿站: 想一想:如果你是小华,你会把自己的日记本交给谁?能说明你的理由吗? 分组讨论,小组发言。

二、新课学习

1、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信任他人。

生活中会面对各种问题和困难,我们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帮助、建议甚至批评。有值得信赖的人,有可以和自己分享快乐、分担烦恼的朋友,我们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古语中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就是说明信任的重要性。一个人是否值得信任,主要看这个人说的做的是不是一样,能不能说到。对一个

1基础,对于自己、与他人交往和社会都有很大的意义。要让学生理解如何正确对待尊重的问题,并掌握如何才能做到尊重他人。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尊重,还要理解尊重的价值、意义,更要落实到行动中去,为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品德打好基础。

3、情感及价值目标:

人际交往中除了诚实和信任之外,还要让学生能够尊重他人。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尊重以及尊重的意义,要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作为一种交往的品德,其教学同样遵循知行合一、在实践上下工夫的原则,因此从内容结构上来说,本课从体会尊重走向学会尊重,教育学生正确看待何为尊重以及尊重的价值,从而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尊重是对他人的人格而言的;使学生如何掌握尊重。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到尊重是对他人的人格而言的;尊老爱幼、关爱女孩。教学时间:3课时(机动2课时)

第1站:尊重乃公德之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讨论:想一想

据你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尊重他人的现象?又有哪些不尊重他人的现象?

二、新课学习

1、什么是尊重?

(1)尊重是对他人的尊敬和重视。

尊重表现为一种感情和态度。尊重意味着重视他人的权利和尊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感受,与人为善,真诚、平等地对待他人。

(2)尊重是对他人的人格而言的。

每一个人,无论性别、身份、地位、爱好有什么不同,无论身体、气质、性格、能力、知识、智能有什么差别,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尊重他人首先意味着尊重他人的人格。

2、尊重有什么意义?(1)尊重是公德的前提。

信任是对他人品质和能力的尊重,宽容是对他人习惯和特点的尊重,诚实是对善的尊重,守法是对规则的尊重。离开了尊重,公德则无从谈起。(2)尊重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在交往中相互理解、与人为善、相互尊重,才能减少摩擦,缓解矛盾,消除隔阂,使人们心情更加舒畅,生活更加美好,社会更加和谐。

三、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材料:有的同学天资聪聪慧、成绩优异,但恃才傲物、盛气凌人。有人认为,这是他的个性,应该收到尊重;也有人认为,他不尊重别人,也不应该受到别人的尊重。

3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4)尊重他人,还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宗教和习俗。

(5)尊重要发自内心,出自真诚。

三、小结

四、作业:

1、我们应如何尊重他人?

2、当老师偶尔出错时,该怎样对老师提出批评意见?指出老师的错误,是不是不尊重老师?

教学反思:

第六课 公民的权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公民、国籍等基本概念以及公民资格与公民国籍之间的关系问题,了解我国宪法和法律关于公民资格取得的具体规定,认识到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并履行相应的基本义务。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发展学生分析相关法律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能力。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意识,树立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意识和尊重他人合法权利的意识。

3、情感及价值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目标。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并据此依法享受和维护自身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 点:

1、教育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难 点:

1、如何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公民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当珍视自己的公民身份,从而在日常行为中能够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好公民。

2、如何使学生准确把握相关公民基本权利的内涵,如何透过这些基本权利本身,认识到这些基本权利与其作为中国公民的资格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更加珍视自己的公民资格。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2站 公民的基本权利

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了解公民身份与公民的基本权利之间的关系,了解自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进而形成初步的公民权利意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想驿站

想一想 :有人说:我们还是未成年人,家长有权为我们做出决定;也有人说:法律规定我们有受教育的权利,家长的决定应该服从法律。你怎么看?

二、新课学习

1、什么是宪法?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规定和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2、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主要有哪些?(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组织政权、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2)人身自由权利

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受法律保护。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生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3)通信自由权

公民拥有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权利。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4)受教育权

公民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受教育也是公民的义务。根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社会有义务使所有青少年都享受义务教育,使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政治自由权利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公民还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政治自由权利。(6)其他权利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公民还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权利,以及各种社会经济权利。

3、如何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公民的基本义务是由宪法规定的,它与普通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不同。它反映的是公民和国家之间本质的关系,体现公民在国家中的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1站 我们的权利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到自己是未成年人,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特殊保护,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一些特殊权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想驿站 想一想:看了上述图画,你有什么感受?你了解未成年人有哪些权利吗?

二、学习新课

1、什么是未成年人?未满18周岁的公民。

2、未成年人权益受到哪些法律特殊保护?(1)生命健康权不受侵害。(2)人格尊严不受侵犯。(3)个人隐私应该受到保护。(4)财产权也要受到保护。

(5)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

3、青少年的权益应当受到哪些部门的保护?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三、小结

四、作业:

1、未成年人权益受到哪些法律特殊保护?

2、青少年的权益应当受到哪些部门的保护?

第2站:正确对待权利

教学目标:

教育学生认识到国家法律不仅赋予了公民以各项基本权利,同时也要求公民能够正确对待权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讨论:(想一想:)当你遇到以下情况时,你会怎么办? 自己的书被别人长期据为己有时;去超市购物,售货员或保安人员要求对你进行

9履行义务的道理。

3、教育学生应当把法律的外在要求,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1站:认真履行义务

教学目标:

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能够做到在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作为公民的法定义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想驿站:想一想:有些同学认为:我们是未成年人,有权利享有国家的保护,还没有能力尽义务。所以,就不必为社会尽义务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理由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

1、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什么? 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国家保障我们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使我们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更加自觉地履行义务,我们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我们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必然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我们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宪法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哪些基本义务?

第四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第四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第五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第五十五条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第五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3、我们应认真履行所承担的义务。

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是我们每个公民对国家、社会和他人应尽的责任。只有履行一定的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利,只想享有权利不愿履行义务,或者想多享受权利而少尽义务,都是不对的。

三、小结

第九课

维护公共秩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秩序,而各种秩序的维持在于人们对各种相关规则的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秩序和规则都是多种多样的。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和维护各种社会秩序与规则,把遵守和维护各种秩序与规则内化到自己的行为当中,成为自己内心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要求。

3、情感态度及价值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识别正义行为的能力和追求正义的情感。正义的行为在于对社会秩序与规则的遵守和维护,破坏这些秩序和规则就会产生不正义的行为和结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基于此,本课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秩序与规则的认同感,使之追求文明的生活方式,爱护良好社会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

(一)对于社会生活存在的各种规则的正确认识。

1、规则存在的意义。

2、规则存在于社会公共生活中,也存在于我们的私人生活中。

3、规则存在的领域十分广泛,存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4、规则的存在不仅仅是约束人的行为,它更是对人的正当权益的保护。

5、规则关键在于落实到人的实践行动中。

6、规则的性质。

7、规则是发展变化的,规则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内容和形式。

8、如果规则不合理,是否还需要遵守。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1站

生活需要秩序

教学目标:

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秩序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社会生活离不开秩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北京市密云县灯节赏灯时发生的踩踏事件及贵新公路07.04.28交通事件为例,引入新课。新华网北京2月6日电 2月5日晚7时45分,北京市密云县密虹公园举办的密云县第二届迎春灯展,因一游人在公园桥上跌倒,引起身后游人拥挤,造成踩死挤伤游人特大恶性事故,37人死亡,15人受伤。

四、作业:我们应该怎样自觉维护秩序?

教学反思:

第十课

勇于承担责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氛围,都需要人们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责任产生于人们之间的相互约定,每种社会角色都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是不能推卸的;未成年人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我们要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和国家负责。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是美德的表现,是赢得他人信任、尊敬和赞赏的基础,本课力图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意识。

3、情感态度及价值目标:本课也是全书的落脚点和理论升华。中学生步入青春期,面对着交往问题,面对着走进社会认识各种社会秩序与规则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要靠学生主体意识的成长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只有成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公民,才能在交往中诚实守信,在社会生活中遵守社会秩序和规则。

二、教学重难点:

1、对责任和责任意识的正确认识与了解。

2、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1站:我们的责任

教学目标:理解责任意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讨论思想驿站的问题:上面几幅图片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东西是什么?你能否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

二、新课教学

1、责任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社会生活呼唤责任意识。无论在私人生活中还是在公共生活中,负责任的人都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尊敬和赞赏。责任既是使社会规则有序的保障,又是保证个人有所成就的可靠基础,也是为人处世所必备的基本要素。责任是没得的表现和基础。一个人没有责任感就不值得信赖,一个没有强烈责任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三、小结

四、作业:我们该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教学反思:

第四篇: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北师大版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本课的重点是虎门销烟的有关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难点是认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本课地位:就世界史的范围来说,鸦片战争是当时已经完成产业革命的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对一个正处于封建主义迟暮中步履蹒跚的古老国家----中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就中国史范围来说,它引起了中国社会一系列的变化,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从来不曾出现过的局面。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大都看过电影《鸦片战争》、《林则徐》或有关通俗读物,对鸦片战争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初二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已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讲述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了解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作用。【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编写虎门销烟的故事讲稿,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史实的了解,认识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其在禁烟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学习,认识英国发动战争是无耻的、非正义的;受到战败求和的刺激,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学习主张,这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挑战;

通过学习,认识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承古代史,下启近代史。经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铺垫,学生对近代西方列强的崛起和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经过暑假后,学生对前面的知识难免有些遗忘。为了便于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有必要用一课时的时间对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复习,分析第一单元的前言,布置收集材料的任务和课前预习的问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郫县二中八年级学生有的来自城镇,有的来自城乡结合部,有的来自农村,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但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较浓,对历史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知道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毒品及其危害的文字、图片资料。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初步了解香港问题的由来,对比香港被割让与香港回归。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用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信念。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了解,认识到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学习他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对比150多年前香港被割让与1997年香港回归,认识到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感受到祖国今天的强大,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有“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和《辛丑条约》两个子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内容。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有一些了解和认识,但不够全面,学生渴望对那段历史的了解,但对于分析《辛丑条约》带来的影响尚存在一定困难。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此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教学过程与方法】

采取以讲述法为主,辅以探究讨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我们应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张謇、詹天佑的主要成就及他们的救国热情;教学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在本单元中处于起始的位置。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本课则是中国近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步,讲述了中国近代化兴起的历程,为以后维新派实行的变法革新,革命派实施武装斗争,推翻帝制,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等救国尝试提供了经济基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能,但是本单元的历史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初二学生的思维虽然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是他们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本课历史名词的含义、洋务派的历史地位对于初二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必须具备使用表格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和初步的对历史事件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对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史的了解,帮助学生体验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艰难。

通过对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民族实业家张謇和民族科技精英詹天佑等历史人物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动手设计等等,开展研究性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结果。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思想渐趋成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学生一方面有了一定知识水平,一方面又感觉历史是副科,从心理上不是很重视,所以教者既要让他们有兴趣,学习历史知识,又要突出重点,理清知识线索。

对于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都会很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创新、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

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一、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的背景下开始的,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挽救中国。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带动下,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开民智”的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离现代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而且思想文化类型的学习又是学生感到枯燥的。因此,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前布置学生课外查找有关资料,以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课堂上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形式进行。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创新、不畏艰难、坚定改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一、教材分析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与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属于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的最后两课,第二单元的单元标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这两课所讲述的内容也是近代化所反映出的特征。这两课重点不多,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

二、课程标准

以科举制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的废除,简洁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2、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其特色和意义;

3、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联系现实,让学生了解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和现代学校的基本情况;通过观看录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废除科举制的必要性;联系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了解《申报》等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建立大众传媒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剪发辫、改称呼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时会有难度,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讲解。

二、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中,有不少学生是实践活动组的成员,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让他们去探究与本课内容中与实践活动的相关知识,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二的学生基本上已经能使用网络查询和下载资料,90%的学生已经能使用Word、WPS、以及PowerPoint等编辑和制作学习课件,但不是很熟练,但学生善于表现的个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使他们对网络教学有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学习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分析其原因

3、学习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了解社会的变化

4、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逐步形成以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查阅、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影视录像、旧服饰,并将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加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多途径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点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编辑本组的研究成果,并分组陈述、讲解,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及网络的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以及受西方影响发生的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等变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2、我国的旗袍在今天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地位,说明了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3课,主要内容包括了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整个单元的内容设置上来看,主要讲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背景及标志。通过学习本课应帮助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及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显著区别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实施主体是八年级学生,从知识能力水平上来,须先经过初中七年级的学习,已经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历史学科的诸如:阅读简单材料,从图片、表格中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整理等基本技能;经过八年级前两单元的学习,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前的时代背景有了相当的感性认识,并能得出中国的命运历经洋务派、改良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仍未彻底改变的结论,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重要条件;从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活跃开朗热情,容易被激发出爱国的激情,尤其是升入八年级以后,学生比“小升初”时更添了一份理智,这足以使本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平台。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并能简述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包括:五四运动的导火线、过程、口号、结果及意义等,掌握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及历史意义。并通过上述教学使学生提高归纳课文和通过搜集史料中提供的信息进一步理解课文相关内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采用讲述与影像资料结合的方式对本课背景作简要陈述;通过设计矛盾冲突和制造困难的方式,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与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且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通过设计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从课本中获取知识,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鼓励其大胆发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不妥协的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黄埔军校创立的时间、地点,理解她与旧式军校比较所具有的最大特点。

2、弄清国民革命时期北伐的对象,运用《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观察进军所经过的省份以及识记一些著名战役。

3、认清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理解大革命失败的原因。【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黄埔军校的有关知识,了解她对中国近代革命的贡献。

2、通过观察《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学会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运用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对史实的学习,概括总结为什么国民革命失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大革命时代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使学生认识到先烈们的壮举是顺应时代发展、敢为人先的英雄行为,培养学生立报效祖国之志,做现代文明人。

二、教学重点

黄埔军校、北伐战争

三、教学难点:

学会识读“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及理解两个问题:①“南京国民政府”是怎样一个政府?②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四、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探究课,有效利用教科书中的文字,史料、形势图和人物肖像,以及音频、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充分展现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使历史知识贴近学生生活、鲜活生动起来,以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创设逼真的历史情景,让学生感悟惊心动魄的大革命时代。其间穿插教师的情景引导、分析讲解、多媒体辅助、图表教学、史料研讨等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竞赛,自主活动、合作探究、共同讨论等学习活动。

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教材分析

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激化。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对峙的单一格局被打破,中国近代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局部抗战时期。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日军不断发动新的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事,导致中日民族矛盾最终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课文“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讲述了三个子目: “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出现危险的开端;“不朽的民族战歌”充分表现了中国各界民众的强烈责任感;“西安事变”国共两党由对抗到合作,揭开了抗日救亡的新篇章。

二、学情分析

“九一八”刚刚过去,利用这节课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对72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日本侵华事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让学生记住历史,借鉴历史。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重要步骤,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义勇军进行曲)是抗日救亡运动中最杰出的音乐代表作品,结合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说出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主题。

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简要评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 播放《松花江上》,以东北人的特殊身份切入课堂,创设历史情境。

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通过声、像等材料直观、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原貌。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重新融入那民族危亡的时刻,加深学生对“不朽的民族战歌”的认识。

课本剧《西安事变》,学生分组讨论,分别站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内亲美派、亲日派的不同立场分析西安事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形成历史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以形成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

通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讨论,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了解日军对东北的蓄意侵略和肆意践踏行径,认识侵略战争的罪恶。

结合历史背景,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感受这首歌曲的巨大震撼力,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

通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等事实,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一、课程标准

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借助讲述血战台儿庄的史实,体会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通过百团大战的史实,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讲述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抗日战争中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史实,体会各阶层在抗日战争中威武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知道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的主要成就。【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抗日战争和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等人的资料,如阅读有关故事书籍、观看有关影片或电视剧,以备上课时使用,锻炼独自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请学生讲一讲他们所了解到的有关资料并交流看法,以提高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知识和感情的能力,并尝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从而能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通过本节课后的自我测评题目,形成学生自制表格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我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爱国激情和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个人素质,以及对祖国未来的关切。

通过交流平台、自我测评题目,提高敢于发言、善于和他人进行交流的素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难点 让学生通过具体史实,体会中国各阶层人民是怎样“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反击日本侵略者的。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课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洗雪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耻辱,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开始了一个伟大的转折。本课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书的重点。

教学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分析中共“七大”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二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均有迅速的发展,探究学习的欲望强烈,有很强表现欲。关于本课的内容,学生从不同的渠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利于对本课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收集、阅读、讲解有关抗战的故事。【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共七大的召开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大会,是一次团结胜利的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应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应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援助,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精神。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共转战陕北的史实

2、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线,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得的序幕。【过程与方法】

本课的教学可采用问题解决法和多媒体教学的形式。

联系旧知识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双方的实力、战略态势,采用问题解决法,结合教学地图,探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采取的正确战略、战术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在分析全国战局变化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了解陕北战场的和山东战场的情况。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指出我军的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

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地并结合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的军事行动及其所取得的伟大的胜利,让学生深切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的智慧。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培养识图能力,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表达能力。难点:理解正确的战术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二、教学方法

通过课内外收集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相互交流,体会当时宏阔的历史场面,感受毛泽东的战略战术之高明。

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三大战役的名称、双方作战简况和战果。说出渡江战役简况和南京国民政府灭亡的时间。

分析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军战争转折阶段的战略态势、建立时间和空间概念。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初步学会从多角度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计算南京国民党政权存在的时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广大人民的感情。

重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灭。

难点: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

第五篇: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北师大版)教案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北师大版)

《生活需要秩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规则,社会生活中有哪些规则,理解遵守规则、维护秩序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和维护各种社会秩序与规则,把遵守和维护各种秩序与规则内化到自己的行为当中,成为自己内心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要求。

3、情感态度及价值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识别正义行为的能力和追求正义的情感。正义的行为在于对社会秩序与规则的遵守和维护,破坏这些秩序和规则就会产生不正义的行为和结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基于此,本课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秩序与规则的认同感,使之追求文明的生活方式,爱护良好社会环境。重点

现代社会的秩序需要规则来维护。难点

规则关键在于落实到人的实践行动中。

教学方法: 情感激励法 设疑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授课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以北京市密云县灯节赏灯时发生的踩踏事件

新华网北京2月6日电 2月5日晚7时45分,北京市密云县密虹公园举办的密云县第二届迎春灯展,因一游人在公园桥上跌倒,引起身后游人拥挤,造成踩死挤伤游人特大恶性事故,37人死亡,15人受伤。

提问:1,应当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2良好的社会秩序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

教师总结:社会是人组成的,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一个有序的环境。同样,个人的生活、学习离不开社会的秩序。

二、新课学习生活离不开秩序

让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中秩序。(公交车,图书馆等场所)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秩序,如果失去了秩序,我们的生命健康就得不到保障。人们就无法正常生活。

2,秩序离不开规则

让学生回答:有红绿灯路口,为什么车辆能有序停、开 教师总结 :秩序需要规则加以维护

3、规则是多种多样的 让学生列举所知道的一些规则。

教师总结:大体划分为三大规则:

道德;

行为规范 ; 法律

4.规则离不开人们的自觉遵守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家,在学校,在社会,遵守规则的情况。教师总结;规则离不开人们的自觉遵守.三.作业

为什么生活离不开秩序? 板书设计

生活需要秩序

1.生活离不开秩序

2.各种各样的规则

3.自觉遵守规则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游记小品两篇》教案 北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游记小品两篇》教案 北师大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静默草原》教案1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教案

    第一单元写作技巧探究 1、写作指导: 所谓描写景物,是指描写自然景物,也包括对社会景物即社会环境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大地、乡村城镇、街巷路桥、江河湖海、......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教案: 三峡

    三峡 教案 余秋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余秋雨的的成就; 重点是其文化散文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比较明确徐迟《黄山记》和余秋雨《三峡》写作目的和表达方法的不同; 情感态......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泰山日出》教学反思 初用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每次上完课后都有一些不同以往的想法。对教学《泰山日出》,我认为重点有两个,一是体会作者内心对光明和美好的向往与追求,二是品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雷雨前》教案北师大版

    第12课《雷雨前》教案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练习把握文章脉络,整体感语文章思想内容; 2.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课文语句表达,积累汉语言词汇句式,训练朗读,培训......

    2014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事实。 2.通过对比武昌起义成功后复杂形势的认识,培养学......

    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思想政治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思想政治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二站:相互信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情景:小华随身带着自己的日记本。里面,有她的小秘密。一次参加艺术节演出,换舞......

    八年级语文上册 写作 写一篇游记(最终版)

    写作指导:游记 【写作导航】 一、写景:抓住特点,一线串珠 游记与一般的景物描写存在着不同之处,做好“选”“画”“串”三方面的工作尤为重要。第一步“选”。游览一个风景点,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