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教师授课的语言技巧
浅谈教师授课的语言技巧
[摘要]教师授课的课堂语言关系一节课的成败。授课的语言要“甜”,充满教师的激情,饱含知识营养,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语言的速度要得当,要考虑教学年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语言的响度要适当,要时时从听者的角度着想。讲课要有节奏感,语音要清楚流畅,语调要抑扬顿挫,说话要快慢适度。
[关键词]语言技巧
授课语言
心理修养
甜言奔涌
语言速度
响度
个人耳感
节奏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大家都深知要讲好一堂课很不容易。从问题的导入,内容的过渡,时间的把握,课堂结构的安排是否合理等,都需要费尽心思去斟酌。但课堂语言对一节课的成败也有很大的关系,那么,课堂语言的技巧有哪些呢?
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甜”
有些教师的课堂语言比较生硬,语气粗重,平板冷淡,少情寡味,犹如教堂里扯长嗓音的诵经声,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也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影响。为此,有必要强调一下,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甜一点。这里的“甜”,是指充满教师的激情,饱含知识营养,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言语,是让学生在甜美、欢悦的感情所造成的氛围中,集中精力,认真学习的言语。
第一,语言的“甜”,源自对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爱。只有爱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了解到学生的喜怒忧乐、兴趣爱好、希望要求。作为心声的语言,才能温和、亲切、甜美。有人对教师这个职业一腔怨气,对工作抱应付态度,动辄生气,迁怒于学生,又怎会有“甜”言奔涌?从教十余年来,我渐渐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看到学生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喜欢他们。缘于这份爱,学生评价我的课堂语言甜而亲切。因此,首先要爱学生、爱职业,有道是言由中出,甜自爱来,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要注意心理修养,善于控制和表现自己的情绪。无论在课外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在走进教室之前,一定要使自己恢复常态,不能把自己恶劣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更不能向学生流露甚至发泄。这种高度的情绪控制力首先来自于平素的心理修养,来自于高度的职业道德。在教室里,每个教育者,都是属于教育事业的,属于教育对象的;即使在课堂上碰到了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甚至有不遵守纪律现象,也应该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绪,和蔼、亲切,讲出“甜”的话语来。
记得刚上班时,一看到学生捣乱,我就会怒上心头,禁不住狂风骤雨训斥一番,弄得学生颜面扫地灰头土脸。现在想起仍觉得很后悔。我们有义务教育他,但是也要维护学生的尊严,注意方式。可以把他叫出来用甜的语言教导他,这样即维护了他的尊严,同时也会赢得他的感激和尊重。
第三,注意揣摩言语技巧,运用语气、语调、节奏等把话说得更“甜”一些。甜的言语,除了浸透了感情之外,一般还表现为语气亲切,柔软,但不失庄重感;语调低一点,但不失其速度与生气;语感儿童气足一些,又没有矫揉造作之嫌。话中洋溢着与学生一道探寻知识奥秘的兴味。这就需要学点儿童心理学和儿童语言,尽量把自己失去的童心寻回一些儿来,使自己的口语对儿童的口味。唯其如此,才能使学生听出“甜”味来。
第四,要注意表情的运用。人们的面部表情是丰富多彩的,它最复杂、最敏感,也最微妙。甚至很难用语言表达的细微深刻的感情,都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不但要听,还要看。要让学生感觉出语言的“甜”味来,无疑表情可以帮你大忙。如果你面目慈祥可亲,情感表露丰富,会大大加强言语“甜”的效果。上大学时,一位姓顾的老师教我们《理论力学》课,这门课深奥晦涩,但是我们整节课都听得很专注,而且能学会。为什么呢?因为顾老师和蔼可亲,眼神中含着笑意和鼓励,谆谆善诱的语言洋溢着快乐,像叙家常一般,在不知不觉间,每一个知识点像潺潺的泉水一般流进我们的脑海。因此,且不可忽视面部表情的作用,特别是眼神的运用。要让学生从你的眼神中看出深厚而动人的感情,倾心而热烈的嘱托,热情而深沉的关怀。
二、教学语言的速度要得当
教学语言的速度“快些慢些”,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学,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并且,这“快些慢些”之间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学问。
日常生活中,每位教师各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彼此说话的速度总是有差别的。比如,年轻教师说话比较快,连珠炮式;老年教师说话往往缓慢,“挂慢档”;女教师讲话,常常比男教师快;这些都是指“生活语言”来说。至于“教学语言”则属于一种专门的工作语言,它在许多方面与生活语言不同。就拿速度来讲,不论是什么年龄、性格、籍贯、性别的教师,一旦进了课堂,上了讲台,就不应该用日常的生活语言习惯速度去讲课,而必须受课堂教学自身规律的制约,受与教学有关的诸多因素的支配,不得有任意性。
凡有事业心、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语言速度进行一番科学的分析与检验,都应该认真地探索和把握最科学、最合理的教学语言速度。
有些教师上课时说话的速度过快,看起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学生听课的效果并不好。我们学校有一位女教师,敬业精神首屈一指,但是讲课的语速太快了。上一句尚未听清,下一句又叽里咕噜出来了,学生们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来听课,久而久之就疲惫不堪了。这正是因为发送信息的频率太高,使听课人的大脑对收取的信息处理不迭,势必形成信息的脱漏、积压,导致信息传收活动的障碍甚至中止。
反之,假使教学语言速度过慢,远远跟不上学生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弊病同样很大。因为,那不仅会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更坏的结果是将导致教学对象精力涣散。我上大学时教《测量》的一位教师,说话的速度很缓慢,慢悠悠说完了上句,沉吟片刻又说出了下句,时常有的学生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这是因为大脑对所收到的信息已经完成了选择,进行了反馈或储存的处理,这时仍然没有新的语言信息传送过来,一再地脱节、等待,持续时间一长,感官和大脑皮层细胞自然会引起倦怠,从兴奋转入半抑制状态。在心理上也会呈现出厌倦疲乏的反应,降低听课的兴致与效果。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确定和把握教学语言的合理速度呢?
一般地讲,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教学对象的年龄因素——这是确定教学语言速度的重要依据。给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教学语言的合理速度有明显差别。对中学生、大学生,其感官功能、大脑发育情形与负荷能力都逐渐成熟,呈现出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迅速的特征。这时,他们说话、思维和举止动作都是速度很快的。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教学语言的速度就得与之相适应才是合理的。
其次,是教学内容因素——这是确定教学语言合理速度的又一重要依据。即,在同一年级,对同一批教学对象,讲不同学科的课或者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由于教材有深浅难易之分,教学语言的速度也应有快慢之别。比如,讲述的速度一般快于讲解的速度;讲浅显易懂的内容一般比讲艰深繁难的问题时说话快。
再次,是教学环境因素——这也是制约教学语言速度的条件之一。例如,在小班上课与在合堂教室上大课,教学语言速度就有差别;上内堂课与上外堂课也不同。空间大、距离远,语言速度就要相应地放慢。另外,课堂内外环境安静不安静,有无噪音干扰等等,也对教学语言速度有影响。
三、教学语言的响度要适当
由于性格、气质、体质、语言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每个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说话的高、低、强、弱各不相同。有的爱粗喉咙大嗓门儿,有的总是柔声细语。各种语言习惯,在生活中一般并不妨碍思想交流。但是,上课堂讲课,说话的高、低、强、弱就是个不能不讲究的重要问题了。如果响度不当,不光对授课效果有影响,而且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有关系。响度合理是理想的教学语言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一切运用有声语言的场合应当讲究的问题。
教师上课,传授知识,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活动。为提高教学效果,不能不努力寻求教学语言的“合理响度”,也就是使自己说话的音高、音强、音长达到和控制在最适当的程度。具体标准是使坐在每个位置上的学生都能毫不吃力地听清楚教师讲的每句话,发出的每个音节,并且耳感舒适。如果达不到或超过这个合理响度,就会妨碍信息传递,影响听课的效果。
不少教师自恃声音“宏亮”,即使在小课堂上课也习惯于放开嗓门,像在大会上讲演。殊不知这种习惯的坏处实在很多:首先是讲者不必要地做多余的功,无谓地消耗能量和精力;其次,由于学校教学区的建筑结构,不论楼房平房,总是一排排教室毗邻连接的,当这屋上课时,那屋也在上课。如果某个教室里教师讲课声音过大,对四邻是很讨厌的干扰,对整个教学秩序也起着破坏作用。再者,对本班的学生来说,超过所需响度的讲话会使听者感到太受刺激,心神不宁,影响收取信息和及时反馈。这个学期,学校聘请了一位很有实践经验的老工程师讲课,他的声音简直如雷贯耳,学生应该听得很清楚了吧?其实学生苦不堪言,尤其是第一排的学生,不听觉得可惜,听得话又震得耳朵难受。
反之,如果教师说话声音过小,达不到必须的响度,后面几排座位上的学生就听不清,不能顺利地收取到教师发出的全部语言信息,当然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讲课的弊端就是声音太小,后面的学生总提意见。声音不能覆盖全堂,不仅降低了教学效果,同时也好像自己自信心不足似的。
到底怎样科学、合理地把握教学语言的响度呢?这要靠教师自己善于体会揣摩,善于在实践中总结。话是讲给教学对象听的,要时时从听者的角度着想。这里,不可忽视的一个标准,是讲课者本人的耳感。即自己讲话同时,自己的耳朵也在听着。自己说话声音高低强弱,音响效果怎样,自己的耳朵就随时在“监听”和检验,有一种现象很有趣:大凡耳聋或听力弱的教师往往习惯于用过响的声音说话。这正表明,个人的听觉对于个个把握说话响度的重要。
有经验的讲课,总是很自然地借助个人耳感,根据课堂空间大小,最近和最远的学生座位与讲台间的距离,听课人数的多少,教室有无天花板,门窗是开是关,课堂内外噪音大小等等各种与音响有关的因素,以及个人声音的特点,把握个人说话的合理响度,追求响度的最佳效果。
对有声语言来说,响度合理的是保证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效果的最重要条件之一。要掌握得好,既需弄清许多复杂的原理,又需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应当充分重视,切切实实地下些功夫。
四、讲课要有节奏感
语言节奏是指讲课时语音、语调的高低和说话的速度。
首先,语音要清楚流畅。教师明快清晰的语音,能博得学生的好感,为拨动学生的心弦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使用普通话讲课,避免难懂的俚语和乡音,只有教师讲课字字清晰,学生才能声声入耳。
其次,语调要抑扬顿挫。这种语调高低的交迭伴随着感情的起伏,就形成了一种节奏。这种节奏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神经,就能导致大脑皮层不断产生兴奋,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感情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高尔基说得好,“在距离近的地方要避免使用同样的字眼、声音和音节。”语调只有高低相别,错落有致,学生听起来才能精神饱满,兴趣盎然。
再次,说话要快慢适度。一般来说,说话速度要根据讲课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
对重点内容要反复地讲,以期使学生加深印象;对难点要缓慢地讲,让学生有回味咀嚼的过程。有时这一点我就没处理好。在学习习近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这一节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力系,而且力系的合成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会不断用到。尽管我在讲述力系合成时刻意放慢节奏,但是从反馈回来的信息看,我讲的还是偏快,立即反映出学生在上课时并没有彻底理解合成公式的内涵。
对一般内容要简明地讲,使学生了解概要。我的学生曾对我说,如果课堂上老师讲课节奏太慢,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下降,学习热情会冷谈下来。比如在我的一节课中,我采用快节奏的方式讲课。因为这一节中知识点少,而且学生在初中已有所了解,内容较少且枯燥。我就多举例子多设问,并让整节课节奏紧凑,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被我吸引着,这样的节奏既省时间,又能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迅速转入新的知识点学习中。
因此,适当的讲课速度能使学生在教学节奏中把握最重要的东西。如果一律用同等速度平铺直叙,那就会机械呆板,使学生一片茫然,不得要领。
综上所述,良好巧妙的教学语言,即要“甜”,又要有恰当的速度、响度、节奏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第二篇:教师语言技巧
教师语言技巧
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是教学艺术的一个基本且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离不开运用教学语言这一有力的工具,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的知识海洋,开启他们的心智,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作为一名教师,其课堂教学语言不但要力求规范清晰、准确严密、生动形象,而且还应该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把握合理的速度、响度、节奏感技巧,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甜”
有些教师的课堂语言比较生硬,语气粗重,平板冷淡,少情寡味,犹如教堂里扯长嗓音的诵经声,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也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影响。为此,有必要强调一下,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甜一点。这里的“甜”,是指充满教师的激情,饱含知识营养,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言语,是让学生在甜美、欢悦的感情所造成的氛围中,集中精力,认真学习的言语。
第一,语言的“甜”,源自对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爱。只有爱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了解到学生的喜怒忧乐、兴趣爱好、希望要求。作为心声的语言,才能温和、亲切、甜美。倘若对教师这个职业没有感情,对工作抱敷衍态度,动辄生气,迁怒于学生,又怎会有“甜”言奔涌?只有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才会看到学生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喜欢他们。缘于这份爱,教师的课堂语言才能甜而亲切。因此,首先要爱学生、爱职业。有道是言由中出,甜自爱来,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要注意心理修养,善于控制和表现自己的情绪。无论在课外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在走进教室之前,一定要使自己恢复常态,不能把自己恶劣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更不能向学生流露甚至发泄。这种高度的情绪控制力首先来自于平素的心理修养,来自于高度的职业道德。在教室里,每个教育者,都是属于教育事业的,属于教育对象的;即使在课堂上碰到了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甚至有不遵守纪律现象,也应该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绪,和蔼、亲切,讲出“甜”的话语来。如果一看到学生捣乱,就怒上心头,禁不住狂风骤雨训斥一番,肯定不会有和风细雨的语言。我们有义务教育他,但是也要维护学生的尊严,注意方式。可以把他叫出来用甜的语言教导他,这样即维护了他的尊严,同时也会赢得他的感激和尊重。
第三,注意揣摩言语技巧,运用语气、语调、节奏等把话说得更“甜”一些。甜的言语,除了浸透了感情之外,一般还表现为语气亲切,柔软,但不失庄重感;语调低一点,但不失其速度与生气;语感儿童气足一些,又没有矫揉造作之嫌。话中洋溢着与学生一道探寻知识奥秘的兴味。这就需要学点儿童心理学和儿童语言,尽量把自己失去的童心寻回一些来,使自己的口语对儿童的口味。唯其如此,才能使学生听出“甜”味来。
第四,要注意表情的运用。人们的面部表情是丰富多彩的,它最复杂、最敏感,也最微妙。甚至很难用语言表达的细微深刻的感情,都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不但要听,还要看。要让学生感觉出语言的“甜”味来,无疑表情可以帮你大忙。如果你面目慈祥可亲,情感表露丰富,会大大加强言语“甜”的效果。有些课的知识深奥晦涩,但是学生们整节课都听得很专注,而且能学会。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和蔼可亲,眼神中含着笑意和鼓励,谆谆善诱的语言洋溢着快乐,像叙家常一般,在不知不觉间,每一个知识点像潺潺的泉水一般流进学生的脑海。因此,且不可忽视面部表情的作用,特别是眼神的运用。要让学生从你的眼神中看出深厚而动人的感情,倾心而热烈的嘱托,热情而深沉的关怀。
二、教学语言的速度要得当
教学语言的速度“快些慢些”,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学,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并且,这“快些慢些”之间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学问。日常生活中,每位教师各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彼此说话的速度总是有差别的。比如,年轻教师说话比较快,连珠炮式;老年教师说话往往缓慢,“挂慢档”;女教师讲话,常常比男教师快;这些都是指“生活语言”来说。至于“教学语言”则属于一种专门的工作语言,它在许多方面与生活语言不同。就拿速度来讲,不论是什么年龄、性格、籍贯、性别的教师,一旦进了课堂,上了讲台,就不应该用日常的生活语言习惯速度去讲课,而必须受课堂教学自身规律的制约,受与教学有关的诸多因素的支配,不得有随意性。凡有事业心、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语言速度进行一番科学的分析与检验,都应该认真地探索和把握最科学、最合理的教学语言速度。教师上课时说话的速度过快,看起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其实学生听课的效果并不好。
讲课的语速太快了。上一句尚未听清,下一句又叽里咕噜出来了,学生们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来听课,久而久之就疲惫不堪了。这正是因为发送信息的频率太高,使听课人的大脑对收取的信息处理不迭,势必形成信息的脱漏、积压,导致信息传收活动的障碍甚至中止。反之,假使教学语言速度过慢,远远跟不上学生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弊病同样很大。因为,那不仅会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更坏的结果是将导致教学对象精力涣散。例如,老师说话的速度太过缓慢,慢悠悠说完了上句,沉吟片刻又说出了下句,时常有的学生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这是因为学生大脑对所收到的信息已经完成了选择,进行了反馈或储存的处理,如果这时仍然没有新的语言信息传送过来,一再地脱节、等待,持续时间一长,感官和大脑皮层细胞就会引起倦怠,从兴奋转入半抑制状态。在心理上也会呈现出厌倦疲乏的反应,降低听课的兴致与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确定和把握教学语言的合理速度呢?
一般地讲,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教学对象的年龄因素:这是确定教学语言速度的重要依据。给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教学语言的合理速度有明显差别。中学生、大学生,其感官功能、大脑发育情形与负荷能力都逐渐成熟,呈现出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迅速的特征。这时,他们说话、思维和举止动作都是速度很快的。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教学语言的速度就得与之相适应才是合理的。
其次,是教学内容因素:这是确定教学语言合理速度的又一重要依据。即,在同一年级,对同一批教学对象,讲不同学科的课或者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由于教材有深浅难易之分,教学语言的速度也应有快慢之别。比如,讲述的速度一般快于讲解的速度;讲浅显易懂的内容一般比讲艰深繁难的问题时说话快。
再次,是教学环境因素:这也是制约教学语言速度的条件之一。例如,在小班上课与在合堂教室上大课,教学语言速度就有差别;上内堂课与上外堂课也不同。空间大、距离远,语言速度就要相应地放慢。另外,课堂内外环境安静不安静,有无噪音干扰等等,也对教学语言速度有影响。
三、教学语言的响度要适当
由于性格、气质、体质、语言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每个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说话的高、低、强、弱各不相同。有的爱粗喉咙大嗓门儿,有的总是柔声细语。各种语言习惯,在生活中一般并不妨碍思想交流。
但是,上课堂讲课,说话的高、低、强、弱就是个不能不讲究的重要问题了。如果响度不当,不光对授课效果有影响,而且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有关系。响度合理是理想的教学语言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一切运用有声语言的场合应当讲究的问题。教师上课,传授知识,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活动。
为提高教学效果,不能不努力寻求教学语言的“合理响度”,也就是使自己说话的音高、音强、音长达到和控制在最适当的程度。具体标准是使坐在每个位置上的学生都能毫不吃力地听清楚教师讲的每句话,发出的每个音节,并且听觉舒适。如果达不到或超过这个合理响度,就会妨碍信息传递,影响听课的效果。
不少教师自恃声音“宏亮”,即使在小课堂上课也习惯于放开嗓门,像在大会上讲演。殊不知这种习惯的坏处实在很多:首先是讲者不必要地做多余的功,无谓地消耗能量和精力;其次,由于学校教学区的建筑结构,不论楼房平房,总是一排排教室毗邻连接的,当这屋上课时,那屋也在上课。如果某个教室里教师讲课声音过大,对邻班是很严重的干扰,对整个教学秩序也起着破坏作用。再者,对本班的学生来说,超过所需响度的讲话会使听者感到太受刺激而心神不宁,影响收取信息和及时反馈。例如,有的老师讲课,倘若他的声音简直如雷贯耳,其实学生苦不堪言,尤其是第一排的学生,不听觉得可惜,听得话又确实震得耳朵难受。反之,如果教师说话声音过小,达不到必须的响度,后面几排座位上的学生就听不清,不能顺利地收取到教师发出的全部语言信息,当然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比如,有的老师讲课的声音太小,后面的学生就会总提意见。声音不能覆盖全堂,不仅降低了教学效果,同时也好像教师自己自信心不足似的。
到底怎样科学、合理地把握教学语言的响度呢? 这要靠教师自己善于体会揣摩,善于在实践中总结。话是讲给教学对象听的,要时时从听者的角度着想。这里,不可忽视的一个细节是讲课者本人的听觉。即自己讲话同时,自己的耳朵也在听着。自己说话声音高低强弱,音响效果怎样,自己的耳朵就随时在“监听”和检验,有一种现象很有趣:大凡耳聋或听力弱的教师往往习惯于用过响的声音说话。这正表明,个人的听觉对于把握说话响度的重要。有经验的讲课,总是很自然地借助个人听觉,根据课堂空间大小,最近和最远的学生座位与讲台间的距离,听课人数的多少,教室有无天花板,门窗是开是关,课堂内外噪音大小等等各种与音响有关的因素,以及个人声音的特点,把握个人说话的合理响度,追求响度的最佳效果。
对有声语言来说,响度合理的是保证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效果的最重要条件之一。要掌握得好,既需弄清许多复杂的原理,又需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特别是一线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切切实实地下些功夫。
四、讲课要有节奏感
语言节奏是指讲课时语音、语调的高低和说话的速度。
首先,语音要清楚流畅。教师明快清晰的语音,能博得学生的好感,为拨动学生的心弦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使用普通话讲课,避免难懂的俚语和乡音,只有教师讲课字字清晰,学生才能声声入耳。
其次,语调要抑扬顿挫。这种语调高低的交迭伴随着感情的起伏,就形成了一种节奏。这种节奏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神经,就能导致大脑皮层不断产生兴奋,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感情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高尔基说得好,“在距离近的地方要避免使用同样的字眼、声音和音节。”语调只有高低相别,错落有致,学生听起来才能精神饱满,兴趣盎然。
再次,说话要快慢适度。一般来说,说话速度要根据讲课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对重点内容要反复地讲,以期使学生加深印象;对难点要缓慢地讲,让学生有回味咀嚼的过程。这一点如果没处理好,一节课结束,学生就很难分清本节课的重难点,从而不能深入彻底地理解本节课知识的内涵。至于一般内容,要简明地讲,使学生了解概要即可。
当然,慢的程度也很重要。如果课堂上老师讲课节奏太慢,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下降,学习热情会冷谈下来。采用快节奏的方式讲课,大多因为这一节中知识点少,而且学生在此前已有所了解,内容较少且枯燥。这种情况,就多举例子多设问,让整节课节奏尽可能紧凑,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被教师的讲课吸引着,这样的节奏既省时间,又能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迅速转入新的知识点学习中。
因此,适当的讲课速度能使学生在教学节奏中把握最重要的东西。如果一律用同等速度平铺直叙,那就会机械呆板,使学生一片茫然,不得要领。综上所述,良好巧妙的教学语言,即要“甜”,又要有恰当的速度、响度、节奏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讲究艺术,更要注意说话技巧。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声调的变化,发音轻重,速度快慢,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等都要有讲究。同时还要根据教材文本内容的主次,详略,难易程度不同,确定自己相适应的语速语调变化,力争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和谐,与教学过程和谐。避免贫乏、呆板、干瘪、枯燥的无色语言,忌讳表达含糊,阐述不明,含混不清,半吞半吐,或者具有语法错误、逻辑错误的毛病语言、无效语言,那样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武器。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可见,教师确实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第三篇:对外汉语教师授课技巧的三点总结
对外汉语教师授课技巧的三点总结
不论是对外汉语教学还是别的语种的教学,授课技巧是很重要的,选用多种教学道具或是教学媒体是很可取的一种方法,比如对话方面,如果把一篇课文用朗读的方式演绎出来时可以的,学生也可以掌握这段对话的内容,但是整个过程就会显得枯燥无趣,学生学起来也没有精神。但是如果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就会有不同的课堂效果。
A、播放对话视频:将这段对话用多媒体演绎出来,学生看到对话具有了场景性,学起来就更易于回忆模仿对话中的场景。
B、让学生选用适当的道具,自己扮演角色:比如在学习买东西的对话时,学生可以选取实物作为他们买卖过程中的货物,自然而然就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C、让学生自己走出座位,寻找自己喜欢的朋友作为这段对话的对象进行操练。
另外,对于时间的把握问题,许多对外汉语老师掌握得并不是很好,许多老师一味地寻求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选取一些难于操作的教学游戏或者是教学技巧,既耽误了时间,又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一些老师在使用某个教学游戏时,光是讲解游戏规则就花去了很长的时间,最终学生还是听得糊里糊涂,游戏也失去了大半的光彩。所以这就需要大家把握好时间,选择课程的重点和难易程度。
第四篇:教师语言技巧的重要性
教师语言技巧的重要性
第16期顶岗实习馆陶分队馆陶实验小学 科学 贾崇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干练的教育者就像卓有成就的音乐家一样,他们日积月累的苦练技巧,一旦获得技巧之后,就能运用自如,不露痕迹。”
我们常常说万事开头难,但是我们如果迈出了第一步,并且持之以恒的为之奋斗为之努力,踏踏实实从头做起总有一天能够有所成就。作为一名实习老师,在初登讲台时不免紧张,教师的一些教学用语也不能够灵活掌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对学生在课堂是的脑力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如果不能用儿童可以接受的、鲜明的语言表达清楚事物的现实和概念,因而不得不多次重复讲解,这是多么浪费时间啊。仍记得再给同学们讲解《人造地球卫星》中模拟人造地球运动时由于没有实验器材而这个情景又很抽象,我不知道该如何向孩子们表达他们比较容易理解,时间有很紧张我也没有给学生们画图写板书,最终学生也是似懂非懂的结束了这堂课,课下我认真做了反思,新的课程改革虽然让学生多说话老师少说话,但是教师在起着一个引导作用,如果老师的引到不到位且说话啰嗦不易理解学生也不能够发挥自己的想法因为这样即使说出来答案也可能是答非所问,如此看来教师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教师的语言会给学生营造不同的学习环境,如果你的语言过于严肃整个课堂气氛就会很沉闷,相反教师的语言很幽默整个课堂气氛就会很活跃很愉快,尤其小学生,应该让他们在不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下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下学习,这样不仅能够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率该能够增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孩子们的求学欲望是家长、教师、学校给与的,会因为一个教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一生。对于语言方面的感悟我的感受还是比较深刻的,最开始教学的时候我采用比较死板的话语,学生在课堂上虽不捣乱却不能够积极配合老师,现在我采用的较幽默轻松的语气教学,学生们也感到轻松了,不仅课上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还营造了一种比较好的课堂氛围,因此看来教师的语言是很重要的。
第五篇:中职教师的语言技巧
中职教师的语言技巧
四川省贸易学校东校区杨沐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塑造精神世界的巧匠,而精神世界充满了语言艺术的光芒和魅力。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拥有令人信服的语言技巧是进行教学和学生管理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可以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同时又是一个对语言驾驭非常出色,特别会“说话”的教师。
教师的语言不仅仅包括常规意义上的用嘴说的语言即声音语言,还包括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眼睛语言等特殊语言,成功地综合运用它们,会对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意外效果。
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十余年来,本人一直非常重视语言艺术的培养,针对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基础知识偏低、思想品德有待提高,又处在非常敏感叛逆的青春期等现状,现就中职教学管理中的教师语言艺术作一探讨,与大家共勉。
一、中职教师应特别注重声音语言的合理应用。
教师的声音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或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所运用的、通过人体声带声音传播的语言。正确运用声音语言,是每个教师的基本功。
首先来说说语言,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说话,其技巧和艺术性是每个人终生都学不完的。古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绝大多数的人是希望听到正面的中听的语言评价,也就是所谓的“良言”而不是“谏言”更非“恶语”了。古代的皇帝,虽有唐太宗“以人为镜”喜听“谏言”的例子,但也有商纣王、秦始皇、历代文字狱、今天的网络中有些因不当言论而招致网友“炮轰”等更多因“言”获罪的事例。说明一个道理,话没有说好,是很“杯具”的事情。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如果发出的不是适合教师身份、切合实际而又中听的语言,恐怕没有哪位学生甚至家长愿意听了。中职学生正处在十五六岁的青春叛逆期,对教师语言非常敏感。从教十余年来,曾遇上这样的案例:某位学生对上课的某老师很有意见,甚至不依不饶闹到教务处请求为他作主,原因就是这位学生认为该老师说了作为教师不能说的话。
那么,作为中职教师,到底不能说哪些话呢?我认为应该不能说粗话、脏话、污辱他人人格的话、捕风捉影的话、不切实际的话、套话大话等。粗话脏话自不必说,学生和老师虽是不同的个体,但学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有着同等的人格,仅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学生对知识理解力方面的问题,就对学生说出诸如“笨蛋”、“蠢材”甚至骂人等污辱人格的话,那是坚决不行的。至于那些未经调查核实,学生自认为很“保密”,不愿被他人触及的诸如“早恋”等话题的语言,更要找准时机和切入点,掌握说话的艺术性,才能点到而止地说。而说大话套话的教师,往往上课时听讲的学生廖廖无几,打瞌睡的居多,有人说,教师的讲课精彩程度决定学生的手机流量大小,说明他们对这种话实在是太厌烦了,只好去玩手机,当然这样的语言只能就只能是学生的催眠曲。
那教师语言到底应该怎么讲呢?我认为,一是要注意精炼,该讲的才讲,不该讲、可以不讲的坚决不讲,避免让学生感觉你啰嗦;二是要注意语速,不快不慢,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让学生能听懂你说的每一个字;三是要充分准备,旁征博引,这样的语言才能有说服力,切忌照本宣科;四是要适当幽默诙谐,注重氛围的营造,一堂过于生硬的课,学生肯定味同嚼蜡,而适当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例子或者经典笑话,既 1
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会让课堂更加生动;五是切忌讲得过多,重复太多,学生接受知识是一个过程,不能“满堂灌”,要留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回味和咀嚼。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声音,也就是每个人的声带所发出的声音。虽然个体差异很大,但若稍加注意,教师声音仍然是可控的、可变的。现在国家全力推广普通话,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更应使用普通话,习惯成自然,关键要多说多用,不要满口本地土话,这样教出来的学生,特别是中职学生,毕业就面临外出就业,如果外出还说本地土话,出糗的可能性就会非常高,到时学生不会怨自己,只会怨教他的老师。
有一个典型的事例大家也许都知道,CCTV动物世界除了精彩的地球其他生生物之外,其吸引观众的恐怕还有赵忠祥那浑厚而磁性十足的男中音。当然,个体不同天赋有别,我们也无法达到他的水平,但至少要精彩,这样就要求教师说话时要注意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就是这个道理。无论上什么课,如果教师声音语言掌握好,达到这种要求,至少也是精彩了一半,成功了一半。
二、中职教师还应特别注重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眼睛语言等特殊语言的综合应用。
首先是肢体语言,也就是我们的四肢、身体动作所表达的含义。我们说话,不可能刻板地站在那儿嘴巴一张一合,还需要有肢体的配合,而这些肢体的配合也是很重要的。
良好的肢体语言更容易使学生亲近你,或者更容易理解你所讲解的一些知识点。常见的不良习惯有:讲课时大幅度走动、晃来晃去;多数时间埋头于讲台上的讲义教材备课本或只顾在黑板上板书;不管学生状态只顾宣讲;手舞足蹈指手划脚;声音太大满嘴喷“标点符号”而不顾前排学生的感受;不断的扶眼镜抓耳挠腮搔痒痒;手揣在裤袋里;嬉皮笑脸不严肃等等,避免出现这些不好的肢体习惯,是每个中职教师必须随时自查自纠,坚持以良好的教师形象站在神圣的讲台上,面对学生才不至于让学生记住你的某些不良习惯而传为笑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随时扫视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觉到你在注意他,既委婉地提示他认真听讲,同时也让学生有被重视的感觉。当然,适当的配合一个鼓励的颌首,一段恰当的点评,一句真诚的礼貌用语,一个淡淡的微笑,都会让学生深深地记住你。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的很多特殊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都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你要留给你教过的学生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
其次是表情语言,脸部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皱紧眉头,提出问题,学生自然知道这个问题比较重要;微笑着,说明老师在期待学生的正确回答;一脸严肃,声音突然提高,说明老师正在暗示某些学生不要走神或者学生已经犯错了,所有这些,都是教师的表情语言。表情语言要适度,因为教师表情的“变化无常”,同样会影响学生的情感,只有快乐的情感才更有助于学生学习。所以,教师也不必太过丰富,关键掌握好适当适度即可。
最后是眼睛语言,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会说话的。眉头和眼睛的配合动作能充分体现眼睛在语言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紧皱眉头直视某生,说明这学生犯错了,这时候教师不要看看其他学生,就只盯着他,配合好表情,一直看着他,“此时无声胜有声”,直到他低下头去,说明他自知理亏而“认输”了。
教师的语言技巧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知识,每个中职教师更应该随时随地特别注重,及时更改自己的不良习惯,坚持学习他人良好的说话方法技巧,这样,无论是担当班主任工作还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都会语出惊人,让学生永远记住你精彩活泼、幽默风趣而又不失传道授业的中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