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二下第四单元学生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生学案
16、云南的歌会
(一)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_____族,湖南_______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课文选自《______________》,“云南的歌会”,中心语是“歌会”,又专指“云南”,文章具有极强的地域色彩。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迤()西 譬()喻
糯()米 蹲()踞().....忌讳()酬()和 铁箍()熹()微 ....2.解释下列词语。引经据典: 譬喻: 忌讳: 扶摇而上: 别开生面: 酬和: 悠游自在: 若无其事: 熹微:
淳朴: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四)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17课 《端午的鸭蛋》
一、检查预习结果: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门楣()苋菜()籍贯()硝药()腌腊()络子()大襟()车胤()2.解释下列词语。门楣: 莫名其妙: 籍贯: 城隍: 肃然:。曾经沧海难为水: 与有荣焉: 囊萤映雪:
二、导入新课及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学习课文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18.吆喝 萧 乾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铁铉()囿于()隔阂()饽饽()商贩()秫秸()吹嘘()吆喝()小钹()荸荠()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
饽饽:
秫秸:
随机应变:
合辙押韵:
油嘴滑舌:
囿于:
隔阂:
吹嘘:
吆喝:
二、导入及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________(1910~1999)原名萧丙乾,________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请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四、课文赏析
(一)朗读课文第1至3段,学习赏析第一部分。
思考: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二)默读课文第4至10段,学习赏析第二部分。
思考1: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思考2: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五、小结
本节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春 酒
一、导入: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是极喜庆的字眼。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准备些象征来年幸福、美满的东西,如春糕、春馍、春酒等。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枸杞()门槛()过瘾()炮制()酬()谢 煨炖()两颊()家醅().2.解释下列词语。一马当先: 顾名思义: 如法炮制: 兴高采烈: 过瘾:
挑剔:
三、作者简介: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她是从散文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的。她出版了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30余种,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菁姐》《琦君寄小读者》等。
四、学生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
五、合作探究,赏析课文。
1.文章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
2.作者回忆儿时过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件事,有何意义?
3.文章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
六、课文小结:
这是记忆中的乐园,这是心灵的“理想园”,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濛。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我们。“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开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逝去的一切是多么清晰而美好地在作者的记忆深处招摇,撩惹起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那么,作为读者,我们该如何面对那逝去的时光呢?请拿起手中的笔,为过去摄影吧!
20课
俗世奇人
《泥人张》
《泥人张》塑造了一位有着独特技艺和性格的民间奇人的形象,人物都刻画得形神兼备。课文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极富表现力。学习时,应注意把握人物的形象,理解“俗世奇人”的大本领大智慧。
(一)导入
作者,__________,当代优秀作家、画家、文化活动家。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__》。他长于天津,近年来,他为保存中华民族地域文化而奔走呼号,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的《泥人张》也是其中的一种行动。
(二)自由朗读,检查字词。
阔绰 撂 怵 抠 戳(蛮)横
(三)再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1、本文读来充满风趣,有些单口相声的味道。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
2、那么,下面我们带着一个问题“请以泥人张和海张五之间的交锋为中心”自由朗读文章。简要的复述故事的情节。
(四)巧妙的情节安排
思考:
1、面对“海张五”的侮辱,“泥人张” 首先是漠不作声,他会怎么样呢?一般人会怎样呢?
2、只见他从鞋底抠出一块泥巴,飞快的捏出“满脸狂气”的海张五,但海张五并不服,道一句“贱卖都没人要”。故事并没有结束,“泥人张”又会怎样呢?没想到第二天街市上一排排地摆着泥人“海张五”,还旁批“贱卖”,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泥人张”的智慧。
提问:你对故事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看法?(故事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
(八)课堂小结
《泥人张》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个性奇特的泥人张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值得人深思的是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点什么?从冯骥才先生充满睿智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九)、作业
《泥人张》这篇短文情节性较,具有浓厚的戏剧性,请同学们把它编写成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
《好嘴杨巴》
一、整体感知——讲述“好”:
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
七、李鸿章。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二、重点研读——探究“好”:
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请您分别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
1.从说话的难度看。
2.从这句话本身看。
3.从说话的效果看。
4.从他人的角度看。
小结: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说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认识到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地看问题。)
四、深入理解——评价“好”:
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
课外阅读:
《受人欢迎的一句话》
自古就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明训,讲话确实是一门艺术。如何说话才能受人欢迎?以下是我的四点建议:
一、为受窘的人说一句解围的话。助人不只是金钱、劳力、时间上的付出,说话也可以帮助别人。例如,有些人处在尴尬得不知如何下台的窘境时,你及时说出一句帮他解围的话,也是助人的一种。
二、为沮丧的人说一句鼓励的话。西谚云:“言语赋予我们的功用,是在我们之间作悦耳之辞。”什么是悦耳之辞?就是说好话。说好话让人如沐春风,让人生发信心。遇到因受挫而心情沮丧的人,给他一些鼓励,一些鼓舞信心的话,就是以言语给他人力量。
三、为疑惑的人说一句点醒的话。荀子说:“增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遇到徘徊在人生路口的人,对生命有以后的人,及时用一句有用的话点醒,有时会改变他的一生,甚至挽回一条性命。
四、为无助的人说一些支持的话。无助的人信心不足,需要他人给于肯定才有力量。这样的人经常生活在别人的善恶语言中,一句话可以决定他的心情好坏。面对无助的人,我们应该多讲给于鼓励的话,让他为自己生发信心,肯定自我。
《语苑》曰:“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话不在多,而在贴切与恰当。孟子说:“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如果所说浅近,但是用以深远,就是一句好话。所以,话要谨慎说,才不会让人觉得轻薄,甚至招怨。
期末复习方法
1、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思想倾向,重视基础、重视课本,做好基本题,练好基本功,拿到基本分。
2、要重视归纳总结,对做错的题目要及时纠正。我建议每个同学都要建立一个错题记录本,一个典型问题总结本,把做题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有价值的知识点记下来,养成分析错误,提高自己的好习惯。
3、要努力培养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老师的统一安排下,强化专题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4、要突出“五练”,这“五练”是练规范、练速度、练重点、练技巧、练能力。练规范是指在解答计算题、实验题、问答题、论述题时,要坚决做到审题规范、解答规范,做到思路明确、书写认真、步骤清晰;练速度就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题目,而且一定要保证会做的题目要拿满分;练重点就是要加大重点题型、重点专题、重点知识点的练习力度,熟练掌握这些内容的基本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规律;练技巧是指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分析各类题型的隐含条件,巧妙选择解题方法,掌握常见题型的解题技巧,提高考试技术;练能力就是要通过练习逐步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能够沉着冷静地解答好每一个题目。
5、要注意分清相近、相似、相关内容的区别,搞清它们之间的联系,系统地强化综合性的内容;做到做一个题目,学一种方法,会一类,通一片,对那些错的题目要贴上纸重新做一遍,空着的题目要补做。
6、要及时查漏补缺。复习过程中,假如发现了知识的缺陷,要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及时弥补,对知识的掌握要系统全面,不留死角,不留遗憾。
7、要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人说,考试三分靠水平,七分靠心理素质。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谁的心理素质好,谁就肯定会发挥出高水平,肯定能取得好成绩。希望同学们要把每一次考试都当作高考,这样到考试时就不至于因为紧张、害怕而影响考试发挥。复习中一旦考试不理想,也不要灰心丧气,而要立刻调整好心态,投入到高效的复习中去。平常考试不理想,对于加强我们的学习来说,不完全是坏事,因为自己的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更能够引起我们的注意,正好借助这个机会弥补上,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对待考试要做到“不烦恼、不害怕、不着急、不骄傲”,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成绩和名次。
8、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同时要积极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保证复习效率,保证考试时拥有充沛的精力和积极的心态。
同学们,我们的目标已经明确,实现目标的条件已经具备,今后的关键就是付诸行动。让我们团结起来,以必胜的信心,发奋的努力,扎实的作风,坚韧的毅力,共同书写人生的新辉煌,共同书写罗定实验中学的新辉煌。同学们,胜利一定属于你们,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第二篇:初二下第四单元教师
16、云南的歌会
(一)导入新课: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身份。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课文选自《沈从文散文选》,“云南的歌会”,中心语是“歌会”,又专指“云南”,文章具有极强的地域色彩。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î)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酬(chïu)和 铁箍(gū)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譬喻:打比方。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淳朴:诚实朴素。
(四)默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板书)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学生自评、互评。
(六)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17课 《端午的鸭蛋》
一、检查预习结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苋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1)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2.解释下列词语。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入新课: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一、(第l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富有地方特色,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二、(第2~3段):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写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三、(第4~6段):说端午的鸭蛋--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充满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18.吆喝 2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铁铉(xuan4)囿于(you4)隔阂(he2)饽饽(bo1)秫秸(shu2jie1)商贩(fan4)吹嘘(xu1)吆喝(yao1·he)小钹(bo1)荸荠(bi2 qi2)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入: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五、小结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19 春 酒
一、导入: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是极喜庆的字眼。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准备些象征来年幸福、美满的东西,如春糕、春馍、春酒等。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整体感知: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gǒu qǐ)门槛(kǎn)过瘾(yǐn)炮制(páo)酬(chïu)谢 煨炖(wēi dùn)两颊(jiá)家醅(pēi)2.解释下列词语。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落幕:闭幕。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三、作者简介: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她是从散文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的。她出版了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30余种,代表作有《橘子红了》《七月的哀伤》《菁姐》《琦君寄小读者》等。
四、学生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
五、合作探究,赏析课文。
1.文章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
明确:文章主要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如今自泡八宝酒等四件事。本文的构思非常精巧。作者在文末巧设文眼,却又不露痕迹,作者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家乡的味道”这个焦点上。
(层次划分:1-4段喝春酒;5-8段喝会酒;
9、10段写我对母亲及家乡的思念之情)2.作者回忆儿时过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件事,有何意义? 明确:这几件事显示了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民风之美:新年虔诚地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添了几许神秘;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兴奋、快乐;家家邀饮春酒、贺喜道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
人情之美:家家户户轮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大家起会捐助;正月里会首置酒表示酬谢,母亲让出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通明,人人兴高采烈。寥寥几笔,淳朴的民情便流淌开来。3.文章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
明确: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品味交流:
20课
俗世奇人
《泥人张》
《泥人张》塑造了一位有着独特技艺和性格的民间奇人的形象,人物都刻画得形神兼备。课文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极富表现力。学习时,应注意把握人物的形象,理解“俗世奇人”的大本领大智慧。
(一)、导入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请同学展示搜集到的民间奇人的故事说一说。(学生活动,师适时点评)
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位俗世奇人,他就是冯骥才笔下的泥人张。(板书课题)
作者,冯骥才,当代优秀作家、画家、文化活动家。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珍珠鸟》。他长于天津,近年来,他为保存中华民族地域文化而奔走呼号,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的《泥人张》也是其中的一种行动。
(二)自由朗读,检查字词。
阔绰 撂 怵 抠 戳(蛮)横
(三)再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1、本文读来充满风趣,有些单口相声的味道。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泥人张和海张五之间的交锋)
2、那么,下面我们带着一个问题“请以泥人张和海张五之间的交锋为中心”自由朗读文章。简要的复述故事的情节。(板书:海张五 泥人张)
(海张五挑衅泥人张----泥人张捏泥像还击----海张五出口讥讽----泥人张贱卖海张五)
(四)巧妙的情节安排
问题设计:
1、面对“海张五”的侮辱,“泥人张” 首先是漠不作声,他会怎么样呢?一般人会怎样呢?
2、只见他从鞋底抠出一块泥巴,飞快的捏出“满脸狂气”的海张五,但海张五并不服,道一句“贱卖都没人要”。故事并没有结束,“泥人张”又会怎样呢?没想到第二天街市上一排排地摆着泥人“海张五”,还旁批“贱卖”,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泥人张”的智慧。
提问:你对故事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看法?(故事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
[生动、吸引人,悬念迭出,一波三折,待看到结尾时,不得不使人眼前一亮,脱口称绝]
好嘴杨巴
一、导入新课——引出“好”:
(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板书:杨巴)
(说明:“一句话”与“好嘴”——课始教师就有意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利用张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讲述“好”:
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
七、李鸿章。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1.学生自读课文,分头准备;
2.组内互讲,取长补短;
3.班内复述,鼓励模仿用天津话讲述;
4.师生共同点评。
(说明:这种转换人称的创造性复述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转化”中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心理的把握。)
三、重点研读——探究“好”:
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
全班讨论:
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 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3.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
4.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就让人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教师小结: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说明:这是文章的重点,力求使学生认识到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地看问题。)
四、深入理解——评价“好”:
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
(说明: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教师小结: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杨巴的回答又是多么无奈:明明是李中堂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这种机灵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五、拓展延伸——想象“好”:
想象一段故事:杨七和杨巴的相识。模仿文章的“津味”语言风格讲述,突出人物各自的本领,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说明:这种补白式的阅读,是一次集人物理解、情节把握、语言运用的综合训练。可以先思考完成练习二中3、4两道小题,体会一下“津味”的语言
第三篇:初二第四单元讲课稿
A Lesson Plan for the Warming up in Unit 4 Book 1 for
Grade 8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tudent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Grade 2.Lesson duration: 40 minutes.Teaching objectives: By the end of the lesson,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1.To say in English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part: subway, bicycle, train, bus, bus station, train station, a station, walk
2.To Master the sentence pattern “how…”and the use of “take a/the…(by …).” 3.To improve S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and exchanging information skills.4.To combine the language knowledge with the practice and to exchange information and learn the team spirit.Teaching contents: Transportation
1.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part.2.The sentence pattern “how…”and the use of “do”.Key teaching points:(1)The vocabulary: subway, bicycle, train, bus, bus station, train station, a station, walk.(2)The sentence pattern of “how”.The difficulties of teaching: To discuss and describe what traffic tools to be used to go to the destination.Teaching procedures 1.Review the content of last class.First of all, I will use a question sentence”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to help Ss to review the last class’ content, the simple ways of transportation, such as, walk, bus, bike, etc.2.Learn the new words Some pictures about transportation will be showed for my students.This is the content of this class.Ss should guest what it is in the picture, such as, subway, airplane, spacecraft, and motorbike.After all these words, I will lead them to read them again.3.Practicing the words
I will make conversations with them and show them PPTS so as to teach them how to use verb phrases: “take a/the …” and “by…”.Here I will ask Ss some questions to use the words we have learned just now.The questions will be:
How do you get to the cinema? How do you get to Beijing? How do you get to America? How do you get to the Moon? 4.Summarizing the target language
Here I will summarize the features of the language we have practiced that is how to ask people how to get to a place.A: How do you get to …?
B: I get to … by… 5.Pair Work Ss will be asked to talk about how they get to some place using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we have learned just now.After two minutes two or three groups will be asked to present their conversations.Purpose: exchanging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the team spirit.6.Listening Listen to the tape.Purpose: practicing the listening skill.7.Homework
Research the traffic tools of their relatives’.Prepare for the next class.Purpose: consolidating the knowledge in the text.Purpose: consolidating the knowledge in the text.Reflection:
第四篇: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字词
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字词
孕yùn育 萌mãng发 连翘qiáo农谚yàn 翩然piün rán 衰shuüi草连天 载zài途 :满路,有遍地的意思。销声匿nì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本文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次第:一个接一个。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不断循环。草长zhǎng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蟾蜍chán chú 囊náng 胚胎pýi tüi 鳞lín片
脊椎jǐ zhuÿ 两栖qÿ
濒bÿn临
分泌mì
匍匐pú
fú 孵fū化 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拍案叫绝:拍着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相安无事: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臀tún 褶皱zhþ zhîu 铱yÿ 潮汐xÿ 遗骸hái 劫jiã难 追溯sù
地壳qiào 陨yǔn石
携xiã带
尘埃üi 致密:细致周密
天衣无缝: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归咎jiù:归罪 失衡hãng
劫掠jiã lûâ 蜥蜴xÿyÿ 斑斓bün lán藩篱fün lí: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
啸xiào聚山林:旧指盗贼盘踞山林,为害一方。啸聚,形容其互相呼叫,拉帮结伙。在劫难逃:旧时迷信的人认为命里注定要遭受的灾难是无法逃脱的。现有时也用来指某种灾害不可避免。束手无策:策:办法。遇到问题,就象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物竞天择: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下来。原指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后也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无动于衷zhōng: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殷yün红
坠zhuì落
吟yín咏
绮qǐ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衰shuüi减:减弱,减退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日薄bï西山: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气息奄yǎn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第五篇:第四单元《中庸》(学生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二)《中庸》
☆学习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作家作品
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字经》中有“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的描述。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整体感知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曾子学校高二语文学案
第1段:提出“慎独”的观点阐释“中”“和”
第2~4段:阐释“中庸”
好学力行
修身的途径
中庸第5段知耻
治人
修身的意义
治天下国家
第6段:治理天下国家的“九经”
第7段:为学的程序与精神
☆问题导学
从选文来看,“中庸”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其具体的思想是什么?“中庸”的主要原则是什么?☆合作探究
讨论:结合生活实例,说说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
☆同步练习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致.中和,天地位焉
致:达到。B.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措:放下。C.小人反.
中庸
反:反对。
D.子庶民,则百姓劝.
劝:勉励,指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喜怒哀乐之未发 .A.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C.填然鼓之 .
B.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D.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从容中道,圣人也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C.好学近乎知 ..
D.吾从而师之 ..4.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尊贤,则不惑 .
D.子庶民也 .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中也者,______________;和也者,______________。(2)好学近乎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辨之,笃行之。(4)诚者,______________;诚之者,______________。6.完成下面的文学常识填空。
“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著作,其中________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天命之谓性,…………鲜能知味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率性之谓道
率:遵循。
B.发而皆中节
中:适合,符合。..C.万物育焉
. 育:繁育、生长。
D.中庸其至矣乎
.
至:达到。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作者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
为小人肆无忌惮,好走极端。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
10.请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2)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
斗且见微知著
①
斗且廷见令尹子常,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
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
②
殆必亡者也。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不
③
是过也。公货足以宾献,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④
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郧,为楚良臣。”
“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民之羸馁,日已甚矣。四境盈垒,道歹堇
⑤
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蹯,不获而死。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选自《国语》)
注:①子常:子囊(即后文的“先大夫”)之孙。斗且及后文的斗子文,都是楚国的官员。文中成王(后文又简称“成”)。②称赋:与兵赋相称。③宾献:馈赠及进贡。④若敖氏:与斗子同族。⑤放:依。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羞子文
羞:羞辱。B.是勤民以自封也
..C.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
令:美好。D.其速..怨于民多矣
勤:使……劳苦。速:招致。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9.下面对文意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B.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是因为: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他还说:中庸之道只有贤能的人才能做到,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C.作者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一样。
曾子学校高二语文学案
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作“子常必亡”依据的一项是()
①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 ②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 ③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 ④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 ⑤无礼不顾甚于成、灵 ⑥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斗且见微知著,从与令尹的交谈中看出对方一心聚敛必然招致百姓怨恨,楚国面临着亡国之灾。
B.斗子文因恤民而家无储粮,楚成王依朝廷常例送他肉和粮,并多次要给他增加俸禄,子文却避而不受。
C.子常身居高位,不能辅佐国君富民兴国,反倒聚敛不已,致使民心离散、民怨沸腾,终被百姓抛弃。
D.斗子文的智慧在于懂得为政庇民之道,不靠勤民取富,不但深得成王厚遇,而且福及子孙后代。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不是过也。
(2)四境盈垒,道歹堇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曾子学校高二语文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