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文阅读的解题技
八年级语文阅读训练
散文阅读的解题技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自我感悟。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六、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3)对比烘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七、散文的思想内容
散文中深刻的意蕴是依附于含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写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与环境之间 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叙事散文,可以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场面细节把握作品内容;写景状物抒情,要分析行文线索、写法、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关于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一)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4)品味散文的语言。
(二)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1)字词含义: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之”。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表现手法还有:对比衬托,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发展性考题(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2)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梭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一)散文阅读
《母亲的菊花》
(1)自从去年冬天父亲去世后,母亲便再没有拍过照片。我知道母亲是怕睹物伤情,因为以前的照片都是他们两人的合影。
(2)这一年开春,长期憋闷的竹鞭爆开了,几十只尖钻捅破泥层,玩命似地往上蹿,母亲看着那节节飙升的绿势,眉目间有些开朗了。我说:“妈,拍张照片吧。”母亲叹口气,刚有些活泛的脸色又黯淡下去,“等等吧。”我没敢再说话。
(3)仲夏时节,门前的景象壮观起来,整个麦地忽拉一下就变了颜色,千丝万缕的金线在天地间交织。母亲眯缝着眼,瞅着那一地金黄,脸上的表情生动起来。我说:“妈,来张照片怎么样?”“再等等吧。”她的目光投向远方,我想,她大概又想起父亲来。
(4)风泼过来像一碗冷水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田地里仰躺着一大片割倒的庄稼,一眼望去顿时空旷了许多。一种繁华落尽的感觉侵袭过来,我以为母亲的心情是不能好了。不想回屋后,发现母亲眉宇间竟隐约着几分喜气。“再等几天,给我拍张照吧。”我先是觉得惊喜,因为母亲终于能让她的心灵从阴影里迈出步来,摊在阳光下晾晒。同时我也有几分疑惑,母亲究竟在等什么呢?一天,母亲对我说:“那菊花该开了吧,什么时候开了,你就给我照张相。”
(5)我顿时明白母亲等待的是什么了。父亲生性爱花,常说养花可以怡情冶志,多年来一直汲汲此道,倒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清芬和愉悦。园前屋后,常见黄桃白李迎风摇曳,天井阳台,更有杜鹃、山茶步步生姿,窗台上的一盆文竹,檐角垂下的几线薜荔,无不透出盎然的生机和喜悦。但在这么多的花品中,父亲最喜爱的,还是后园篱下的几丛菊花。他一生淡泊名利,专心做学问,还有一手好书画,画菊是他的擅长,疏疏几笔,白纸黑墨,却透出凛凛的秋意和风骨。他常说菊花飘逸清高,最具品格。我幼时承欢膝下,耳濡目染,对这花中君子,向来有种偏爱。母亲与父亲相处日久,受到的影响想必会更深吧。于是从这一天开始,我与母亲一起展开了等待。
(6)树叶是最先落下的,一片片在风中悬舞;然后是牵牛花,再也发不出那每个清晨都要吹响的生命的号角;后来连不时迸绽美丽火花的月季也消沉了。光秃秃的枝头上挂满了一颗颗糖葫芦似的圆珠。时光一天天地流走,篱下那些菊花的花蕾却探出嫩绿的头,有些还鼓胀开来,咧开惊喜的小嘴。母亲注视着菊花,眼中的笑意越发深了。如果说所有的等待都是一种惩罚的话,那么我想也许会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等待花开,等待美丽的绽放。一日晨起,我没有看见母亲,推门出外,却见母亲站在篱旁,两朵菊花早吐露开来,黄灿灿的像两张嗔喜的笑脸。以后的几天里,我们的等待已经变成一种享受,因为随时都会有惊喜撞进我们眼中。
(7)终于有一天,母亲对我说:“替我拍张照吧。”我默默地拿起相机陪母亲走了出去。在秋天的阳光下,那些菊花明亮而安详,细长蜷曲的花瓣里涌动着一个个金黄的漩涡。母亲站在花前仿佛受到感染,我赶紧按下快门,留住了这永恒的瞬间。以后的日子里,母亲常常捧着那张照片端详,脸上也有了舒展的笑容。
(8)篱下的菊花到底输给了时间,次第在枝头萎谢了。当最后一朵美丽也在时光中老去,我惊讶地发现那么多的黄花竟没有一朵从枝头落下。“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坚守的,正如母亲对父亲的深情。
(9)母亲的菊花在沁凉的秋风中,在萧索的枝头上,紧紧凝结着不肯掉落。1.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母亲的菊花”有什么含义。(3分)
2.从(2)(3)(4)段对母亲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拍照这件事的哪三种态度?(3分)
3.选文(5)段的插叙部分有什么作用?(4分)
4.选文(6)段中画横线的语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对表现菊花有什么作用?(4分)
5.选文(7)段空白处略去了母亲的神态描写,请结合语境补写在下面。(不超过30字)(3分)
6.选文(8)段中说“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坚守的”,除了本文所表现的美好感情,你认为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坚守?(至少写出三点)(3分)
(二)枕月而眠
张儒学
①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在乡下枕月而眠。
②那是一个多么惬意而美丽的夜晚,乡村的夜静静的,明净的月光照在静寂的田野上,我却十分悠闲地躺在父亲承包的鱼塘边的小屋里,看着布满星星的天空,枕着落在水里的月亮,心中却情不自禁地吟咏着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③那是夏天的一个周末,我回到乡下老家看望父亲。尽管乡下树木密集、空气清新,但火辣辣的太阳似乎要把一切都烤焦似的。乡下人除了早晚上坡干点必要的农活外,多半都呆在家里,或者在院前的竹林下乘凉,都尽力去寻找最凉爽的地方呆上一时半会,合合眼打个盹,也是乘凉的一种方式,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④我的父亲乘凉的最好去处是他承包的那个鱼塘,因为要喂养和照看鱼塘里的鱼,父亲就在鱼塘边搭起一个简陋的棚子,棚子是用竹子编的,父亲还用稀泥巴在外面涂了一层,这样就冬暖夏凉。冬天把门关上,里面升上一个炉子,不管外面下起多大的雪,里面也一样的暖暖的;夏天只要把门打开,凉凉的风就轻轻地吹拂着小屋,里面凉悠悠的就是天然的“避暑山庄”。棚子里虽然只能放下一张床和几个小凳子,但在这空旷的田野上,在这宽宽的鱼塘边,在这清清的水面上,别有一番风味。
⑤也许我早就知道父亲鱼塘边的小屋冬暖夏凉,我一到老家就直往父亲的鱼塘跑去,只见父亲的小屋里正坐着几个人在高兴地聊着天。他们见我回来了,就赶忙叫我进去坐,他们仍天南地北地聊着,我却在屋里坐着乘凉,也许是我在城里吹惯了空调,回到乡下尽管手中的扇子扇个不停,还是感觉到很热,全身都被汗水浸透,可来到这小屋里,一会就感觉到凉悠悠的。
⑥不一会,那几个跟父亲聊天的人走了,父亲就与我聊起天来。在这清清的鱼塘边,时不时有鱼儿游出水面,在清澈透明的水里游来游去,时不时弄出“叮叮咚咚”水声,父亲看着顽皮的鱼,高兴地说:“这些鱼,多可爱,我看见它们就像看见你们小时候一样,多高兴多快乐呀!”我说:“听说你这鱼塘承包期快满了,还承包么?”父亲说:“当然要承包,只要在这鱼塘边一坐,心中就有一种快乐和踏实的感觉哟!”我似乎明白了父亲的心情,虽然我们都劝父亲不要再承包这鱼塘,因母亲常年在城里帮着做生意的弟弟带孩子,也想叫父亲去城里享享福,可他总以有鱼塘走不开为由一再拒绝。
⑦晚上,父亲说我怕热就在鱼塘边的小屋里睡,他回家去睡,我高兴地接受了父亲的这一安排。这是一个多么静寂而美丽的夜,当人们在唤回未到家的鸡鸭之后,月亮便渐渐地沿着那山顶升起,虽然农家小院的灯火通明,但还是挡不住这月光的明净,那皎洁的月光照在那片静静的田野上,好一幅山村田园美景。我走出小屋,站在鱼塘边,看着月光映照下的水面,如身临仙境一般。
⑧夜已经很深了,我不知是因为这山村的静寂而沉思,还是因为月光下的山村夜色而陶醉,却无法入眠。尽管我躺在这凉爽的小屋里,但眼前却是被月光点缀的鱼塘美景,我透过这一片清清的水面,看见落在水里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更明更大更亮。我想起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我再低头一看,落在水中的月亮就慢慢在向我靠近,此时,月亮似乎就在我枕下„„
(《郑州日报》2010年8月25日,有删改)
8、文章描绘了一幅幅淡而温馨的画面,请根据文章⑥-⑧的内容把下列画面补充完整。(6分)乡人夏日乘凉
乡亲鱼棚闲话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9、“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在乡下枕月而眠”一句中的“枕”字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父亲为什么舍不得离开鱼塘?(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开头引用了李白的《静夜思》,结尾引用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写了夏夜、月色、家乡和作者的心境,你认为哪一个是主要的?请阐述你的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
⑴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⑵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⑶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⑷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⑸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个小帐篷。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围裹着,宛如一团团漂浮的彩云。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
⑹当时,尽管我对那些蜂箱充满了好奇,可是嗡嗡嘤嘤的蜂群却令我望而生畏,只能远远地观望。有一次,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我的野蛮举动,被一位放蜂的老人发现了。他疾步赶过来,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之后,他蹲下身,捡起一只奄奄一息的蜜蜂放在手心。他的眼神溢满怜惜。过了许久,放蜂老人才把目光从那只蜜蜂的身上移开。他看着我,说话的声音轻了很多,“孩子,你看它们活得多么不容易啊。”我听了之后,惭愧地低下了头。但一直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放蜂老人养着数不清的蜜蜂,为什么会因为一只蜜蜂的意外死亡而伤心呢?这个谜,就像放蜂老人那充满怜惜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挥之不去。
⑺后来,村前的那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盐滩和纵横交错的沟壑。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些远道而来放蜂的异乡人。
⑻去年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十梅庵森林公园观赏槐花。在山脚下,我们遇见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当时,有几只蜜蜂不慎飞落到帐篷附近的怡个小水洼里。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⑼我在一旁看见了,有些不解地说:“你不怕被它们蛰伤吗?”他憨厚地一笑,而后幽默地说:“应该是它们害怕呀!你看,它们辛辛苦苦积攒的口粮,不是都被我剥夺了。”
⑽随后,我与他攀谈起来。原来蜜蜂们虽然酿出了甘甜的蜜液,可是大多时候它们食用的却是兑了少许蜜液的清水。然而,它们从来不因此抱怨和偷懒。每一只蜜蜂在每一天都会尽心尽力的采蜜,一直到它们生命的终结。
⑾放蜂人一年四季大都在外面奔波,一路追赶花期。有时候因为走得仓促,总会有些外出采蜜的蜜蜂,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蜂。
⑿从此,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最终大都暴尸野外。它们的牺牲,只有放蜂人知道。因此,每一只蜜蜂都值得放蜂人爱惜。在守着它们的时候,放蜂人尽力不让每一个小生命受到伤害。
⒀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出去。他看着那几只小生灵,欢快地融入到前方的蜂群里,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⒁他的神情,蓦然使我联想起许多年前那位放蜂的老人。刹那间,曾经压在我心里的谜团,悄然释放.......⒂此刻,已经从回忆中走出的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飞去的方向,心头则充溢着一种久违的感动。它能否穿越这漫长的的寒意,寻找到花香四溢的家园?
(作者:矫友田,选自《阅读》2012年第4期,有删改。)22.理解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4分)
(1)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
(2)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
23.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1)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 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2)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
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24.文章多次使用了照应,请写出其中一组。(2分)
2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3分)
(四)流泪的蓑衣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的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的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但是,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选自2012年第3期《散文选刊》)
18.品味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下文,看看蓑衣的“辉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9.蓑衣的泪水里蕴含着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简要分析。(4分)
20.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6分)①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第三段中“。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父亲是否无情地忘记了蓑衣?
21.文章以“流泪的蓑衣”为题有什么好处?(可从构思、表达效果等方面赏析)(4分)
山东临沂答案
18.(3分)①从久远的古代就倍受重视;②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经常感受着父亲的温暖(若答“与父亲相依为命,为他遮风挡雨”也可以。)(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19.(4分)①自古至今倍受重视的喜悦自豪;②与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③感受父亲温暖的感动;④被闲置的无趣和寂寞;⑤被遗忘的失望与伤心(答对4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20.(6分)①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解人意、感情深沉的人(说明:从父亲听从劝说去陌生的城里生活看出他善解人意;从父亲生活艰辛但从不抱怨,怀念故土但不表露看出他感情深沉)(3分,每个要点1分)②没有忘记(1分)因为:①父亲多年在农村劳作,与蓑衣接下了深厚的感情;②文末,了解父亲的“我”断定父亲不会忘记;③修缮房屋预示着父亲将来还要回老家,那时自然会看、会想、会披蓑衣的。(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21.(4分)①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②蓑衣竟会流泪,题目新颖富有悬念,能激发阅读兴趣;③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1.是园中的菊花,1分;是父亲的象征,1分;是母亲对父亲的深情,1分。
2.推托、拒绝。1分。主动要求,1分。盼望,1分。
3.交代了母亲菊花开再拍照的原因。1分;写出了父亲的高洁品格。1分;揭示前文设置的悬念,1分;突出了选文的中心,1分。
4.写出了秋天万物凋零的特点,1分;起反衬作用,1分;突出了菊花耐寒、不萎落(或有风骨、执着)的特点。2分。5.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示例:浅浅的微笑先是在唇边,尔后,眉角、眼梢都有了笑意。内容符合语录境,1分;是神态描写,1分;语言通顺,1分。
6.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示例:友情等美好的情感;理想、信念、追求;正确的观点,正义和真理;原则、守则、法律法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等。写
8、父子塘边聊天 “我”塘边赏月 “我”枕月而眠
9、枕有亲近(拥抱、相伴)之意,表现我惬意(欢愉、悠闲)的心境 孩子:求生的坚定意愿,也含有对父亲的安慰。
10、(1)父亲看见鱼,就像看见孩子小时候一样,感到高兴快乐。
(2)父亲在鱼塘边一坐,心中就有一种快乐和踏实的感觉(或父亲留恋故土)
11、开头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结尾表达作者陶醉于月色时的喜悦
12、认为写月色为主,可从文题,开头结尾引用了李白的咏月诗,全文描绘一幅动人的山村月夜图景等方面加以分析。
认为写夏夜为主,可从文题,全文主要写山村夏夜,表达对家乡夏夜的热爱等方面加以分析 22.(1)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1分);对自己儿时的无知之举感到后悔(1分)。
(2)徒劳,白费力气(1分);为流浪蜂寻找家园不得而心生怜惜之情(1分)。23.(1)运用景物描写的方法(1分),为下文写放蜂人来此放蜂做铺垫,与后面槐树林被人们
砍伐殆尽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
(2)运用动作(细节)描写(1分),写出了放蜂人对蜜蜂的怜惜、呵护与喜爱(1分)。24.(1)最后一段与开头前三段形成照应。(2)第⑺段槐树林被砍伐殆尽与第⑷段对茂密的槐树林的描写形成照应。(3)第⒁段压在心头的谜团释放了与第⑹段对放蜂老人为蜜蜂死亡而伤心的不解之谜形成照应。(可概括写出,也可抄原句回答。2分)
25.文章通过对放蜂人善待蜜蜂、怜惜蜜蜂的叙写(1分),表现了蜜蜂酿蜜的艰辛和食蜜的稀少(1分),抒发了对蜜蜂那种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精神的钦佩之情(1分)。(或:文章以物喻人(1分),借辛勤酿蜜的蜜蜂(1分),赞扬那些像蜜蜂一样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的人(1分)。)甘肃
第二篇:锁定中考目标 掌握解题技要 2
锁定中考目标 掌握解题技巧
尊敬的各位领导、家长、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我姓孟,是腾大教育的初高中专职语文教师,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家分享中考语文方面的解题技巧。因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作一汇报,一、十年中考语文试卷简介:我市中考语文试卷由三大部分组成。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其中包括:
1、汉字的识字与写字(1个选择,3分)。
2、成语的正确使用(1个选择,3分)。
3、病句的辨析与修改(1个选择,3分)。
4、文言文选段中实词或虚词的运用(1个选择3分)。
5、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等(1个选择,3分)。
(二)、阅读与赏析(共50分左右)。其中包括:
1、课外文言文阅读分析12分,选择2题,各2分,实词解释4分,句子翻译2题各2分。
2、古诗词赏析4分,2题各2分。
3、说明文4分左右,2题各2分。
4、议论文4分左右,2题各2分。
5、叙事或写景抒情类散文15分左右,一般4——5题。
6、根据课文默写10分。
(三)表达与交流(共66分)。其中包括综合性学习(6分)和写作(60分)
二、十年中考多数学生欠缺或失分较多的题目与原因简析。
1、我市现代文阅读评价一般考三篇(段)文章,一是说明文阅读与分析;二是议论文阅读与分析;三是散文阅读与分析。其要求日益凸现下列特点: 一是阅读选文的时代性。所谓时代性是指选文新颖,能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和精神。如11年说明文《太空电梯》,选文介绍的是最新的科研成果,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一些议论文的选文同样也注意到了体现时代的新观念。这样的选文和试题,融时事介绍、思想教育与学业考查为一体,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特点,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考试内容的文化性。近几年来,“文化类试题”如雨后春笋般地走进中考语文试卷,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传承了人类优秀的文化。如07年散文《绿色之恋》等选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体验。
三是试题材料的地方性。近几年我市06年散文《江南的雪》、11年散文《雨丝如期而至》、12年散文《丰收岭绿岛》等,选择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章,既能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能力,还能考查学生对与语文相关的本土的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的知识,渗透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四是拟题载体的生活性。近几年来我市拟题选择阅读材料时,越来越注意到考生对材料的认知程度,考虑到试题的载体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往往会选择一些关于老师、关于父母、关于情感、关于学习、关于美德、关于习惯、关于成长、关于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材料。如05年散文《玉兰花的回忆》这些材料考生比较熟悉,贴近生活,具有亲近感,易于激发考生的阅读兴趣,易于阅读能力的发挥。五是能力测试的综合性。
近几年来,命题者特别强调考查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从过去单纯的字、词、句的考查,转到侧重于对内容的理解,对文章及表现手法的综合考查。如考查考生对文章背景材料,文章的主旨、层次,以及为表现主旨所采取的艺术手段、方法的总的了解等。在综合考察这些能力的同时,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展示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迁移拓展能力,往往成了命题者追求的试题境界。六是考题形式的开放性。如08年中考题第14题,“阅读本文‘如果人类长此以往摧残大象,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的句子,你得到什么启发? ” 总之,近几年来我市的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既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又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既考查了学生的阅读感悟,又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运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又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神奇。因说明文和议论文较简单,在此不作赘述。
我市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在于叙事或写景抒情类散文的阅读与分,分值15分左右,历年平均得分在一半左右。如12年梁衡的《丰收岭绿岛》、11年卢会龙的《雨丝如期而至》、1 10年罗兰的《桃源依旧在》、09年单占生的《挖野菜》、08年的贾平凹的《泉》、07年葛道吉的《绿色之恋》、06年鲁涛的《江南的雪》、05年卢玮的《玉兰花的记忆》、04年徐薇的《幸福铃声》、03年席慕容的《燕子》等,均为叙事或写景抒情类散文,与江苏省其它12个地级市的中考现代文阅读分析相比,难度较大。尤其是11年的《雨丝如期而至》更是难度超常,去年我市中考考生走出语文考场真可谓是“哭声、骂声、叹息声声声相应”。究其失分原因一是读不懂文章;二是搞不清文章的叙事、写景或抒情的线索;三是理不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四是对叙事或写景抒情类文章的阅读知识点储备不够,脑中空空,解题时当然不能“探囊取物”;五是缺乏系统训练,缺少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2、十年中考作文简析。我市中考作文一般是材料加命题或提示语加命题(半命题)形式,分值60分,平均分43分左右。作文内容主要涉及“少年抒怀”、“真我风采”、“成长励志”、“多样生活”、“道德修养”、“涉世之初”、“学习空间”、“五味表情”八大专题。如12年《幸福就是现在》、11年《快乐,来自———》(成功、梦想、信心、坚持》、10年《难忘的决定》、09年《文学是灯》、08年《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07年《在——的引领下》、06年《门其实开着》、05年《精彩——》、04年以《珍惜》为话题的话题作文、03年《读后感》。少数学生文学积淀较厚,喜欢写作。但绝大多数同学厌弃作文,不喜欢动脑。越不喜欢作文,其写作水平就越差,越差就越不喜欢作文。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在平时,还有不少同学一到作文课就头痛,或一写作文,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拿作文选抄写应付。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同学过于懒惰;二是部分同学写作时总感到无话可说;三是有些同学不知道如何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四是多数同学书写潦草,致使得分较低。
3、课外文言文阅读分析。我市中考文言文考的都是与课文难易度相等的课外文言文,人物传记类选段居多,分值12分,平均分6分左右。如12年《司马朗》、11年《伍子胥》、10年《范蠡》、09年《钱泳》、08年《周芳容至孝》、07年《田单即墨之战》、06年《王翦将兵》、05年《张君与放鹤亭》、04年《魏文侯与虞人期猎》、03年《吴起》。究其失分原因一是对课内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的句式掌握的不够扎实牢固,有关知识储备积累不够;二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系统化训练;三是对课外文言文语段分析的解题思路或方式方法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
三、作文技法简介——记叙文构思六“一”诀
1、一槌定音的开头。开篇二三句或点出记叙重点,埋下行文线索,或明确主题思想、奠定感情基调。这样的开头,简洁洗练,直截了当。如朱自清先生《背影》一文的开头,堪称一槌定音的典范。首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我记得是他的背影。”交代写作缘由、定下感情基调、点明文章主旨。短短两句,即成为全篇回忆父亲背影十分清晰的总枢纽。再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开篇点题,引出本文所要描写赞美的对象,奠定全文的抒情基调。
2、一线穿珠的结构。以主要人物的活动或品质为主线,组织典型而各有侧重的情节,统一服务于中心。这种结构避免了行文的旁逸斜出,使文章重点突出。魏巍《我的老师》分写七件小事:假发怒、教跳舞、观蜜蜂、教读诗、依恋师、化纠纷、梦寻师,皆由热爱、感激、思念老师这条感情线索贯穿起来,从而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3、一波三折的情节。“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一个中心事件的文章,若能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做到张驰结合,起伏变化,则可扣人心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当鲁达听到金氏父女的哭诉后,怒火中烧,要“打死了那厮再来”时,情节陡起,似乎高潮即将到来,但作者却巧妙地让史进、李忠两个“三次五回劝的他住”。这样有急有缓,掀起波澜;当鲁达送走金氏父女,“径到状元桥来”,惩强除恶的好戏似乎就要上演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写鲁达在郑屠肉铺前坐了下来,三戏郑屠。这样一放一收,又掀起波澜。简单的一个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写得如此精彩,情节的一波三折功不可没。再如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写祖孙 2 三代、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的情景,也可谓是“尺水兴波”的典范。
4、一字传神的细节。人物性格的塑造、作者感情的抒发,都离不开一字传神或一针见血的细节。如鲁迅先生的《社戏》写孩子们归航途中偷豆,阿发“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阿发“往来的摸”,有比较鉴别之意,显现出他聪明而无私的童贞,传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佩喜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写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这里的“摸”,表钱数不多之意。特定的动作正是孔乙己生活窘迫、穷困潦倒、遭遇悲惨的写照,传达出作者对他的哀伤同情。同为“摸”字,作者却在不同的地方赋予各异的含义,且凝练传神,可见匠心。
5、一语反复的扣题。文章以关键语句反复扣题,显得内容紧凑、中心突出。魏巍先生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由这样三个板块扣题:一是开头,在书写自己在朝鲜的感觉后,以“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扣题;二是主体,在展示了三个典型事例后,分别以“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吗?”“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你们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扣题;三是结尾,在号召人们热爱战士后,以“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扣题。以上扣题句将“战士”与“谁是最可爱的人”联系起来,反复出现,强化了人们的认识。
6、一箭双雕的收尾。就是说文章的结尾既自然结束全文,又巧妙引发思考。《驿路梨花》结尾写道:“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个结尾既实写自然梨花,又虚写雷锋精神,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意蕴丰富。
同学们,中考的战鼓已经擂响,箭在弦不得不发。或许有的同学正在因为自己成绩不理想而彷徨,或许有的同学会因为时间的短暂而叹息,或许有的同学仍不以为然地打发着不多的日子。或许你在以往的多次考试中折戟沉沙。但你是否想过,人之一生有谁会一帆风顺?没有“山重水复”,哪来“柳暗花明”?我们要手指青天,仰天而啸。
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你们的父母正为即将到来的中考心急如焚,你们的老师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数以万计的竞争者正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想把你们打败在去高中、重点高中的路上,中考,容不得我们有一丝迟疑!中考,容不得我们有片刻懈怠!中考,容不得我们有半点闪失!中考,我们必须胜利!因为,我们是最强的!我们要以高昂的斗志,百倍的信心、坚定的毅志、扎实的基础、高超的技能,全身心地奋战中考,以优异的成绩,向家长、向腾达教育的领导、老师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三篇:【语文】散文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类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语境义)【答题步骤】
①本义入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上文中找到相关语境。
②关键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③思路延伸得情感。通过类比联想,借鉴同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找到答案
2.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概念,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
②分析结构抓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看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③抓关键词句,概括要点。从体现几个层面的关键句子入手,抓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3.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审清题意明区域。看清答案从段中找,还是从全文找。
②整体把握,分清层次。给段落或文章分层次,找全词语的内涵层面。③锁定关键词。由体现词语层面的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4.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②立足全文,锁定区域。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各个区域,锁定关键句。③归纳概括。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出答案。
5.需要概括含义要点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地位,审清题意。分析题干要求,看清需要概括含义的词语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段落中心词。
②分清层面,概括信息。立足全文,分清词语包含的层面意思,总结概括出含义要点。
6.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
②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可能便捷地理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
③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
7.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②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③瞻前顾后断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④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8.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锁定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干提示,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在文中对应的位置,从而缩小搜索答案的范围。
②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文本中的相关区间中,一般都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性词语、句子。抓住它们,便找到了答案的核心内容。
“表达技巧”鉴赏
1.从审题入手,善于从题干及选项中获得答题的信息
要善于揣摩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准确地找到答题的切入口,从而比较准确地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区间
在题干中,常常会指明问题的区间和考查目的及要求。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很快找到答题的切入口。
阅读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题干上,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重要途径。
2.掌握答题技巧,从内容上把握答题的要领
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必要前提。要进一步找准答题的信息区间,筛选并整合答题的内容,还需学会答题技巧,善于借助原文内容,把握答题的要领
命题所涉及到的信息区间,它可以是一个小节,可以是两个小节,也可以散见于全文的相关区域。“概括”就是根据命题要求,运用求同思维从不同的信息区间,抽象出相同点。这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有些考生由于寻找相关信息的失误,而导致概括的内容完全脱离命题的要求;由于运用概括方法的不当,而导致概括的内容舍本逐末,或不够全面。由此可见,掌握准确寻找相关信息的方法,提高分析综合的能力,在概括中注意到概括角度的一致性、涵盖内容的全面性,就能减少答题的失误。
解答表达技巧类试题时,一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虑,侧重内容的一般是证明观点,或者增强表达效果,侧重形式的一般是使用什么手法和表现方法?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具体,不要笼统地贴标签
3.语言的运用,力求准确、精练、概括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要的考查形式,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题目,所以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整合好的内容准确、精练、概括地表述出来,就显得非常重要。
①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组织答案。
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到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就能“抠”出答案来。当然找出的词语、句子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需经过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比较接近标准答案。
②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从适宜的角度作答。
即:怎么问就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有时在原文摘取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的内容,但不能从命题者所“问”的角度作答,如果直接使用会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定要紧扣题目的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排列组合,特别注意用句式的变换来重组,使之成为与命题提问角度相契合的答案。
③ 语言表述力求精练。
这对于受字数限制的表述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高度概括的题目,当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的相关信息之后,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对于解释、阐述、评价性的题目,我们可删去描述性的修饰语、较长的限制语,或合并同类项,或改字缩词,或使用指代词,使语言的表述高度浓缩,以符合题目的要求。顺便提醒,对于不受字数限制的题目,不妨多答些(不能过份),在踩“点”给分的批阅方式中才能避免吃亏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首先必须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述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法。再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
“表达作用题”类
1、人称表达类
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下表: 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2、修辞方法类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名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
比喻
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夸张
表达感情更强烈 拟人
表达亲切,有情趣 对偶
整齐,有节奏感 排比
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反复
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反问
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设问
突出强调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3、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下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插叙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4、行文段落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下表: 开头段 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 承上启下(或启下)
结尾段 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如前例答为:①照应开头,呼应前文;②深化主旨,说明恩师高尚的品德将代代相传
5、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表: 象征
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 衬托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 扬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渲染
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以小见大
小中见大,表现人、事(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6、物象类
(1)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
考角度如下:
开头结尾的谋划
详略主次的安排
行文线索的贯穿
过渡照应的勾连
伏笔悬念的设置(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
①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 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④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部分重要作家散文风格
鲁迅:观察冷峻,讽刺辛辣,批判严峻。
巴金:真挚朴实,富有激情,寓深刻于平淡。
季羡林:“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本色天然,朴实无华,小中见大。
冰心:清婉明丽。
秦牧:知识丰富,观察细致,构思精巧,文采精丽。
李乐薇:写景优美,诗情画意,超凡脱俗。
林清玄:恬淡自然,蕴涵哲理;醇厚浪漫,宽容博爱;朴素浅易。
贾平凹:清淡古雅。
毕淑敏:比喻形象,文笔流畅,情感真实,富含哲理。
史铁生:沧桑内敛。
余秋雨: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篇幅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第四篇:高中散文阅读训练及解题指导
散文阅读方法点拨及题型解析
散文阅读方法点拨及题型解析
执教 熊老师
【阅读点拨】
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题材,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初中阶段常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这种文体的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给同学们介绍一种阅读散文的方法:透“形”抓“神”法。
一、透“形”
理出作品选取的材料,概括文章的要点。做这类题目,可抓住文章的写作对象,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内容相近的段落进行合并概括。
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理好“形”和“神”的结合点——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常见的散文线索类型有: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的见闻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某一具体事物。考题常以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文章选择材料的依据来出现。
把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散文通常以抒情为主,往往是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形成夹叙夹议的笔法,考试有时会让考生来体会其作用,尤其是景物描写的作用,这就必须在了解表达方式各自的前提条件下,联系文章的具体进行分析。
二、抓“神”
品味语言。这是散文的一大考点,可从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句式的整齐变化,修辞的灵活运用等角度来分析。散文的语言不是一般意义上语言文字的精炼和优美,更在于作者的个性同语言美所共同融合的独特美感,所以品味散文语言还需从情韵上去推敲,体会其深层含义,抓中心词分析其比喻义或引申义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
关注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在了解散文的写作背景及中心内容的基础之上,注意把握文中关键语句:注意那些抒情的句子和发表议论的语句;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体味作者透过字里行间所持的对人生对世事的认识和情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了解表现手法。感情、人生哲理须有所寄托,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这是写抒情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另外针对诸如渲染、衬托、铺垫、象征、对比、以小见大、侧面暗示、卒章显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前后照应等,考前必须要有与此相关的知识和理解,否则很可能会连题目都看不懂。
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谈感受。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揣摩咀嚼出文章的一二处精妙之笔,才算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这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答题的关键是,一要能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打开思路,从多角度去思考:从描写对象上;从对人物的情感上;从阅读内容和表达技巧上;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等等。二无论从哪方面,都必须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和态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真题解析】
美丽乌龟(叙事散文)
我见过一只非常美丽的乌龟。它的壳和头都是翠绿色的,翠绿色的壳上有着咖啡色的花纹。它的背高高地隆起,就好像是一个篮球的半圆,弧线优美光滑,一点也不像一般的乌龟那样扁平。最
散文阅读方法点拨及题型解析
奇特的是乌龟的嘴很大,两边的线条翘起,像一直在微笑;眼睛炯炯有神,直直地对人注视,一眨不眨。
是在一位朋友的画室里看见那美丽的乌龟的。我对朋友说:“这辈子没见过如此美丽的乌龟,可惜没带相机,下次一定要来帮它照相。”
朋友向我谈起这只乌龟的来历。他在巴西旅游时,第一眼看见就爱不忍释;他没想到世界上竟有这样美的乌龟,于是百般恳请,出了高价才从原主人处购得。
但是,这用双手才能环抱的大乌龟,重达30公斤,怎么带回来呢?通过了动物出口的种种检验,才从海运将它用货箱托运了回来。
“巴西到台湾的货轮开了三个月才到,我心想,万一它死掉了,就留着做标本。没想到开箱的时候,它好端端的,明亮的大眼睛突然张开,吓了我一大跳。”朋友说。
过了一个月,我去看朋友,带了相机想去拍那只美丽的乌龟。万万没想到的是,朋友说:“乌龟死了,这是它的壳,我留下来作纪念。”
航行超过万里、在木箱里靠着一息都能存活的乌龟,怎么会死呢? 朋友说:“我到南部去开展览,离开一个星期,想想不能每天喂它,离开的时候放了三把熟透的香蕉,回来后少了一把,乌龟却死了。后来找了一位兽医来看,他说乌龟是撑死的,它把一大把香蕉一口气吃了。”
我和朋友抚摸着巴西乌龟留下的壳,内心感慨不已。在极度的黑暗中在饥寒交迫中还能存活的乌龟,在翠绿的花园的水池旁却因为吃得太饱而亡故了。可见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哪!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洁说明本文的写法。(10字以内)解析:这是属于对散文“形”的考查,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表达方式,然后才能答题。“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书面或口头的“写作”方式。这条题目启示我们,散文阅读必须掌握一些与散文阅读有关的文体知识。参考答案: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
2.从情节梳理的角度,概括本文中的故事。(20字以内)解析:这是对概括散文要点的考查。答题时紧紧抓住“乌龟”这个材料和线索梳理情节,很快就可以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一只乌龟,经远洋来而无羌,后来却吃香蕉撑死了。或购得乌龟,运回乌龟,乌龟撑死。也可以这样概括:买乌龟,运乌龟,喂乌龟,乌龟撑死。
3.从表达目的的角度,完成下面的评析。
本文以小见大,通过一只巴西乌龟的故事来表达作者对____________ 的感悟。解析:此题“关注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查。做这条题目要善于注意那些发表议论、揭示文章主旨的关键语句,如“可见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
散文阅读方法点拨及题型解析
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哪!”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人类选取生活方式的感悟。参考答案:人生或生命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说本文中的“对比”。
解析:本题是对文章表现手法的考查,属于欣赏层次的检测。题目中要求说说“对比”,但没有要求我们说出与什么有关的对比。文章以乌龟为中心材料和线索,这“对比”一定与乌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围绕这一点来发现“对比”。
参考答案:先写乌龟经三个月的远洋而来,以为它死了,没想到它居然好端端的,写了它不畏恶劣环境的顽强的生命力,后来写它出人意料地被香蕉撑死了。这样,强烈地对比,突出了“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呀”这一主题。5.从“忧患与安乐”的角度,写一句话表达你读了乌龟的故事之后的感悟。
解析:本题要求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谈感受,为探究类的题型。近几年中考中这类考题日渐增多,且有继续加大的趋势。
参考答案:生命在困苦中坚韧,在安逸中委靡。
【随堂练习】
溪流(抒情散文)
贾平凹
我愈来愈爱着生我养我的土地了。
就像山地里纵纵横横的沟岔一样,就像山地里有着形形色色的花木一样,我一写山,似乎思路就开了,文笔也活了。
甚至觉得,我的生命,我的笔命,就是那山溪哩。虽然在莽莽的山的世界里,它只是那么柔得可怜,细得伤感的一股儿水流。
我常常这么想:天上的雨落在地上,或许会成洪波,但它来自云里;溪是有根的,它凉凉地扎在山峰之下。人都说山是庄严的,几乎是死寂的,其实这是错了。它最有着内涵,最有着活力;那山下一定是有着很大很大的海的,永远在蕴涵的感情,永远是不安宁,表现着的,恐怕便是这小溪了。
或许,它是从石缝里一滴儿一滴儿渗出来的;或许,是从小草的根下一个泡儿一个泡儿冒出来的。但是,太阳晒不干、黄风刮不跑的。天性是那么晶莹,气息是那么清新;它一出来,便宣告了它的生命,寻着自己的道路要流动了。
正因为寻着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艰辛的。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的铜的韵味
散文阅读方法点拨及题型解析 的声音;它从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白练般的颜色,它回旋在穴潭之中,便有了自己叵不可测的深沉。
它终于慢慢地大起来了,要走更远的道儿;它流过了石川,流过了草地,流过了竹林,它要拜访所有的山岭,叩问每一次石头,有时会突然潜入河床的沙石之下去了呢。A于是,轻风给了它的柔情,鲜花给了它的芬芳,竹林给了它的凉绿,那多情的游鱼,那斑斓的卵石,也给它增添了美的色彩。
它在流着,流着。它要流到哪里去呢?我想,山既然给了它的生命,它该是充实的,富有的;B或许,它是做一颗露珠儿去滋润花瓣,深入到枝叶里了,使草木的绿素传送;或许,它竟能掀翻一坯污泥,拔脱了一从腐根呢。那么,让它流去吧,山地这么大,这么复杂,只要它流,它探索,它就有了自己的路子。
我是这么想的,C我提醒着我,我鼓励着我,我便将它写成了淡淡的文字,聊作这本小书的小序了。
1、试理出文中对于山溪描写的顺序。
2、谈一谈溪流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
3、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地描写溪流?
4、文章最显著的特色是什么?
5、品析语言:请从文章A、B、C三处中任选一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
我来赏析()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句子仿写:生命像奔流的溪水,由孱弱到强大,把甘露奉献给大自然。
7、“读了《溪流》一文后,你想说些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或社会实际,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领悟。(30字以内)
参考答案:
⒈以时间为序,从小溪的过去写起,写小溪的现在,再想象它的未来。
⒉溪流最初是孱弱的、细柔的,但它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不停地向前奔流着,在它艰辛的行进途中,有一中让人感受到不可阻挡的生命的力量。后来,它慢慢地大起来了,收获了许多。最后又无私地奉献自己,但它仍不停地探索。概括起来就是,不怕艰辛,执著追求,勇于探索,真诚奉献。⒊作者如此详细地描写溪流,是给读者展示溪流的品质,展示溪流强大的生命力,借溪流来象征人生的意义,让人们感受溪流不断奋进,勇于探索的精神。
或: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溪流的描绘,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奉献的一般规律,歌颂
散文阅读方法点拨及题型解析
了溪流不怕艰辛、执著追求、勇于探索、真诚奉献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蓬勃向上、不断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⒋物我两融,处处写山溪,处处写“我”,把“我”和山溪联结在一起。山溪的成长,也是“我”的成长,“我”在文学道路上的成长。山溪与“我”以及我的写作道路在生命的姿态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⒌A生命还在于不断汲取,不断进步,不断壮大。B从两方面谈了生命的意义还在于奉献:扬善除恶。
C我已经和溪流融为一体,处处写山溪,处处写“我”,把“我”和山溪联结在一起。山溪的成长,也是“我”的成长,“我”在文学道路上的成长。山溪与“我”以及“我”的创作道路在生命的姿态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⒍生命像茁壮的树苗,由瘦小到挺拔,把身躯奉献给人类。老师像燃烧的蜡烛,由青春到苍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学生。
⒎溪流的历程告诉我们:生命始于卑微、渺小,继而生长、强健,成长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无数的坎坷和磨难,但人生的历程始终是丰富多彩的。生命的本质就是进取、奋斗,就是拼搏,就是奉献!
【备考指导】
散文因其语言的优美、涵义的丰富、思想的真切、主题的深刻而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头戏。同时,也正因为上述特点而成为阅读考查的一个难点,因为它的“散”,初中生有时候还难以迅速地把握。我们以为,对于散文阅读的备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首先要知道考什么。从考查的内容来看,近几年主要是考查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从材料的来源看,所选材料都来自课外,以整篇全选者居多;从测试的题型看:以理解分析、简述和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主观题、表述题为主;从测试的形式看,又以整体阅读、鉴赏阅读为主。我们宜综合近两年来中考的散文阅读题,梳理出散文阅读的常规考点及创新题型,做到成竹在胸。
其次要知道怎样考。应明确知道考点,精心设计试题,抓住三“以”、一“规律”。“三以”是:一以课本为例,二以培养语感为切入点,三以揣摩语言为突破口,四以课外材料为检测点。一“规律”:即“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规律。
散文阅读方法点拨及题型解析
【妙题回放】
心田上的百合花 林清玄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林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关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a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C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
2、根据上下文判断,“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句话应放在第④段a、b、C哪个位置?
3、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5、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含义?
6、百合己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或“野草”,该怎样做?
【试题解析】
第1题的解答要求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借百合花写人的特点(采用拟人的散文阅读方法点拨及题型解析
修辞,把花当作人来写,阅读时,可以把百合花当作某类人来理解)。
答案:“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着的特点。“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两词各1.5分)这两个词语的表达作用都结合了文段的主题回答的。
第2题是一道考顺序的题目,前一句的“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是选择答案的关键提示语。后句也有很强的提示作用。答案:C。
第3题不是简单的修辞判断,而是考修辞的表达作用,不同修辞,表达作用不同,要积累常见修辞的表达作用。答题时,可以选自己有把握的修辞种类来回答。
答案:排比、拟人、反复。(答对其中两个给2分,答对一个给1分)表现了百合信念坚定,追求执着的形象。(每个要点1分,共2分。)
第4题是考线索和写作手法的。线索是作者选材、组织材料的脉络。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写作手法,要在于平时积累。
答案:线索:百合的成长过程。或:百合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过程。(1分)写作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均可)(1分)。第5题是考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答案:百合花的精神令人感动,作者从内心流露出赞美之情。或“百合花的精神令无数人感动,触动人们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意思相近即可给分)。第6题是发展性考题。拟人化的手法,其实就是写人的。
答案:第一问:答到“嫉妒、诋毁、心胸狭窄”意思即可。(2分)第二问:言之成理即可给分,否则酌情扣分。(2分)
【精题演练】
①做医生的邻居跟我讲了个事儿:他的一个病人,挺年轻的姑娘,患了干燥综合症。这是一种很罕见的病,就是身体分泌的那些汗液、胃液和唾液都越来越少,导致人消化困难,必须借助专门
散文阅读方法点拨及题型解析 的导管将类似胃酸的物质输入体内,才能稍稍缓解;更残忍的,这种病人不能见阳光。阳光就像一台榨汁机,会很快耗完病人的体液,就像在榨取一个鲜嫩的苹果,导致病人呼吸衰竭。现在的医术还无法彻底治疗这种病症,在谨慎地反复会诊之后,他们诊断,这个姑娘最多还能再活10个月。②姑娘的病房,窗帘是日夜拉上的,只有镍灯发出淡淡的冷光。只有月光很暗淡的夜晚,病人才可以在护士的陪同下到院子里散步。
③医生说,他从没见过那么苍白的脸,却也从没见过那样明亮的眼神。每次他进去的时候,都看见那个姑娘在专心致志地涂指甲油,鲜艳通红的那种,和她的苍白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④两个多月后,我在网上看到一份资料,说国外有个患干燥症的病人,生活在避免阳光直射的环境里,活了3年之久,希望这则消息可以使这个姑娘宽慰一些,我打印下来,去找那个医生。
⑤医生听清来意,摇摇头,说没有用了,她已经去了。看着我惊讶的样子,医生叹口气:“她突然坚持去天山旅行,我们通知了她的父母,但谁也劝不住。后来听说她根本没爬上去,只是在天山脚下的草原骑马,病情当场发作,救治无效,就没了。挺可惜的,才22岁,听说恋爱都没谈过„„” ⑥身患绝症的年轻女孩,让自己的生命提前在明媚的阳光下凋谢,该有着怎样的勇气和决心?
⑦医生又说,她和你一样,喜欢读书写东西,在整理病人遗物的时候,整理出来一大堆各种颜色的指甲油,每种颜色外面都贴了张小纸条,是她自己给那些指甲油起的名字。其中,淡蓝色的,叫做“豆蔻”;银色的,叫做“妖精”;而大红的那支,她起了一个很古典的名字,叫做“与子偕老”。听得我心酸。
⑧阳光和生命相比,当然生命重要。但在某些关键时刻,阳光显得那样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甚至用生命去换取也心甘情愿。
⑨她鲜红的指甲油,也许一直是她心底下鲜红的太阳。可是,她不能舍弃的,不仅仅是一种可以检测生命硬度和质量的阳光,还有尘世每日升起的太阳。
⑩我们健康人每天都能看到、触摸到阳光,就像看到、触摸到很多其他美好的事物一样。只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选择了疏忽,而非珍视。
1、下面三项中,你认为哪一项最适合做文章的标题?为什么?
A、《生命啊,生命》
B、《阳光啊,阳光》
C、《阳光与生命》
2、作者善于运用一些修饰语来传情达意。例如:(1)用“ ”来修饰姑娘的脸,说明
;(2)用“ ”来修饰阳光,借此来比喻 等等。
3、文中多次提到姑娘用的指甲油,由指甲油我们可以联想到姑娘 的精神面貌。
4、第⑨段画线句中,你认为“生命的硬度”是指,“生命的质量”是指。
5、第⑤段中说姑娘“突然坚持去天山旅行”,你是否赞成她的这一行动?为什么?
6、对于阳光、空气、水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我们健康的人常常会熟视无睹地“疏忽”它们的存在。读了本文后,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珍视”它们?为什么?
附参考答案:
1、C 本文作者从姑娘生命的历程中体会到虽然生命重要,但“阳光显得那样不可缺少、不可替代,散文阅读方法点拨及题型解析
甚至用生命去换取也心甘情愿”的道理,引导人们去“珍视”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不是单纯地说“生命”或“阳光”一个方面。(不求文字统一,言之有理即可)
2、(1)苍白 姑娘身患绝症,身体虚弱
(2)明媚(或:鲜红)世上一切最美好的事物。
3、有强烈的爱美之心,更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意对即可)
4、人坚强的意志
人崇高的精神。
5、可赞成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用顽强的精神来感受阳光等大自然的美好;也可不赞成,因为她也应该珍爱生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无论赞成与否,言之有理即可)
6、(答案为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
一、题型感受 不知有花
①那时候是五月,桐花在一夜之间,攻占了所有的山头。历史或者是由一个一个的英雄豪杰叠成的,但岁月——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所缔造的。
②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守口如瓶,一旦花开,则所向披靡,灿如一片低飞的云。
③车子停在一个客家小山村,走过紫苏茂盛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的桐树下。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温柔,仿佛战马一旦披上了绣帔,也可以供女人骑乘。而阳光那么好,像一种叫“桂花蜜酿”的酒,人走到林子深处,不免叹息气短,对着这惊心动魄的手笔感到无能为力,强大的美有时令人虚脱。
④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你们来找人?”“我们——来看花。”“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由于她并不在求答案,我们也噤然不知如何接腔,只是相顾愕然,如此满山满林扑面迎鼻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
⑤但风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忽然,我懂了,这是她的家,这前山后山的桐树是他们的农作物,是大型的庄稼。而农人对它们,一向是视而不见的。在他们看来,玫瑰是花,剑兰是花,菊是花,至于稻花桐花,那是不算的。使我们为之绝倒发痴的花,她竟可以担着水夷然走过千遍,并且说:“花?哪有花?”
⑥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快看那落日!”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
⑦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⑧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⑨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
1、标题“不知有花”是从反面落笔的,请从文中摘取关键语句正面解说它的主旨。
2、文章前三个段落极写桐花之美,从下文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请简要说明。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语“夷然”描写的是什么?
4、第⑥段写少年时候看晚霞落日,是否游离了主题?说说你的看法。
5、第⑦段和第⑨段中,画线的两处“暗暗嫉妒”,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散文阅读方法点拨及题型解析
6、从文中自选一个写景的句子,品析它的妙处。
句子: 品析:
散文阅读以简答题为主,另外,有时会出现填空题、标记题、判断题、选择题等。《不知有花》答案:
1、是花的主人,与花相亲相融
2、反衬,用我们“为之绝倒发痴”(或“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反衬山村农妇“视而不见”(或:不为所动)
3、表情(答“神态”也可)
4、没有游离主题,叙述少年看落霞落日,是为了引出老尼面对晚霞落日的态度,用以衬托农妇对桐花的态度。说明这些融入自然造化的人,心理是一样的,这种写法正是散文“形散”的特点体现
5、第一处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的议论,第二处的作用是收束全文,同时呼应第一处
6、本题根据学生答题实况评改
二、梳理考点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根据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可分为叙事类作品、抒情类作品和感悟类作品。散文的考点通常有:
把握文章线索,理清写作层次;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作者的感情变化要注意体会;
3、理解重点词句的理解及含义的体会;
4、体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5、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
6、写出从文中得到的感悟、启示。
三、答题指津
阅读散文步骤如下:
1、整体理解作品。辨清散文类型、写作的话题,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
2、抓线索、理思路。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的红线,理清线索,也就是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散文的线索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或是作者的感情、文章的标题。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从整篇文章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一定要注意文章结尾议论抒情的句子,它可能就是点明中心的句子。
4、揣摩词句、品味语言。一方面要从语言本身去揣摩,另一方面也要了解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情。
四、实战演练 被遗忘的稻草
①那码得整整齐齐的一垛稻草被人遗忘了,堆在田埂上,像一只浇了冰后丢在堤岸上的桶。收完了谷,那堆在田里的捆捆稻草就被人们拖回家去,垫栏或者喂牛,灶里的湿柴燃不着时,也会抽一把塞进去,然后哄的一声蹿出火苗——但是这一垛稻草却被人们遗忘在田埂上了。或许是一板车拖不下了,那板车上的稻草已经装得像一座山。人们预备着过几日再来将这些稻草挑回去。
散文阅读方法点拨及题型解析
②但是那块田已耕好,油菜也栽上了,人们该忙的已经忙完,那一垛稻草却仍然堆在田埂上。
③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也抹在这一垛稻草上,于是那枯黄的稻草透出一层明黄,像已经熟透了的季节。耕牛从田埂上一路啃食而来,这一垛稻草就会兴奋地在微风中颤动她的枯草,似蜻蜓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那耕牛的嘴一路啃来,对着那颤栗的稻草望也不望,因为堤旁地上的黄草比她有汁浆。
④田里的油菜栽上了,又一天天地生长,枯瘦的油菜叶渐渐丰腴而肥硕,田里的草也长了出来。终于盼来人们到田里为油菜除草——说不定人们会发现这一垛被遗忘的稻草。人们歇息时,会从稻草堆上抽一把稻草垫在堤上,坐下来抽一根烟,或者吃着送到田里的午饭,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还有一垛稻草!”稻草便会为人们记起她而高兴,垫在堤上的稻草会咔咔作响,让人们垫坐得更舒适一些。然而人们留下一些烟灰,撒下几粒米饭,散着一团稻草,走了就再也不见踪影。
⑤那一垛稻草已为人所遗忘。风吹,雨淋,金黄的稻草渐渐变得灰白。夜降的霜突然而至,那堆稻草仿佛一夜间白了须眉。
⑥无遮无拦的稻草,就在田埂上腐烂。高高的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一场大雪,欲将大地履如平地。然而那一堆尚未被消磨尽的稻草,却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如一颗不屈的心,欲破雪而出。
⑦冰雪消融,堤土长出了如针的新草。春天到了,田野还是一片淡青色,但在那堆着稻草的地方,腐草中已伸出了一朵油菜花,像一只金色的喇叭,高高地昂向天空,报晓这春天的到来。
1、文中的哪些具体内容可以说明稻草被人遗忘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颤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大雪之后,稻草“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说明了什么?
4、文章第⑥段写道:“高高的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稻草都在盼望些什么。
5、作者在文章结尾写“腐草中己种出了一朵油菜花”的目的是什么?
西风胡杨
①胡杨生于西域。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烈马,腾燃的狼烟,飞旋的胡舞,激奋的羯鼓,肃穆的佛子,缓行的商队,以及那连绵万里直达长安的座座烽台„„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洗礼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曲英雄逐霸的故事,一支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一幅醉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②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40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脑的层层风沙,它是神树,是生命的树,是不死的树。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血脉贲张。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它们为精神而从容赴义,它们为理念而慷慨就死。虽断臂折腰,仍死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痕伤累累,仍显现着那一腔硬朗朗的本色。
③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身后的芸芸众生,是它们生下来、活下去、斗到底的唯一意义。它们不在乎,它们并不期望人们知道它们,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④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无论是在塔里木,还是在内蒙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枯杨。它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它们让战友落泪,散文阅读方法点拨及题型解析
它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幅悲天悯人的冬天童话。
⑤然而,它们身后的人们却将这些真正神圣的勇士砍下来烧柴。短短几十年,因滥砍滥伐,中国4.2万公顷的胡杨林已变成1.4万公顷。
⑥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胡杨林外,滚滚的黄沙埋下了无数辉煌的古国,埋下了无数铁马冰河的好汉,埋下了无数富丽奢华的商旅,埋下了无知与浅薄,埋下了骄傲与自尊,埋下了伴它们一起倒下的枯杨。让胡杨不倒,其实并不需要人类付出什么。胡杨的生命本来就比人类早很多年。这凄然无语的树,只想求人类将上苍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仍然留给它们。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入地即干的沙土上,就能化出漫天的甘露,就能化出沸腾的热血,就能化出清白的正气,就能让这批战士前赴后继地奔向前方。
⑦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想哭,想为那些仍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我想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我想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我想让更多的人在这片胡杨林中都好好地哭上一哭,也许这些苦涩的泪水能化成濛濛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然而我不会哭。因为这不是英雄末路的悲怆,更不是传教士的无奈,因为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疗治,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鼓励。
⑧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1、文章以“西风胡杨”为题,联系全文,说说“西风”的具体含义。
2、文章第①段运用排比手法,将西域昔日的繁华与今天的滚滚黄沙进行对比,请简要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也许这苦涩的泪水能化成濛濛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胡杨的精神还在”,联系全文,分条概述胡杨精神的具体内涵。
5、胡杨这一形象引起了你怎样的感慨和思考?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慨或思考。
心泉
①初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寻找“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凝神倾听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从此,这一涧清泉,便在我生命的最深处。
②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漫步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里,耳畔不时传来冷冷的泉声,眼前晃动的是一溪甘冽鲜洁的清泉,以及观泉、听泉者的身影。这身影,杂夹着青石、鸟影、梅枝,掺和些月光、清风、松色。
③我曾许多次在旅途中邂逅泉,泉水像那些绿色透明的藤蔓,不时地从脚下的石缝里爬出,从头顶的峭壁上挂下来,或滴珠,或一线,或几绺,或成瀑。它在大地上漫步行走时,随时随地会把不同形状的山体的不同情态,用水质的声音演奏出来,像琴,像笛,像钟,像磐。发出的铮铮泉水声是人间最美的音乐。立于澄澈的泉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我掬泉浣面,饮泉入腹,以泉为镜,发现微涩的一张脸已“水色”丰足。
④东山魁夷说:“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人生的生存秩序——结婚、生子、柴米油盐等等淹没了它的身影。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好,失也好,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泓清泉。清泉从地层深处喷涌而出,历尽了脱胎换骨的磨砺,只剩下一
散文阅读方法点拨及题型解析
身的清白。它是尘世间最纯净的东西。从古到今,它不间断地流淌着,阅尽世间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它何曾因风霜雨雪而萎缩移易,又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适自得。眼中有泉的人,心中亦应有泉。心中有泉才能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才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的攀登,不变心性;也才能有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心中有泉的人,一生都在用心泉浇灌真善美之花。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夹着热血带着体温的生机勃勃的精神的清泉,屈子字字珠玑的楚辞;李白气概奇伟的诗歌;东坡闳肆奔放的散文;司马迁的传记,黑格尔的哲学,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钢琴曲,梵高的绘画„„这些历尽磨难的艺术家以精神的清泉赋予人类文明以尊严与高贵。也有一些心中有“圣泉”的人,以其化育万物的慈爱熔铸一个民族的精神,譬如孔子,释加牟尼,还有圣雄甘地。
⑤这些源于高贵的心灵的精神清泉,汩汩流进我的心灵,源源不断地渗入我的肌肤与内脏,在我的血管里流淌。它洗去我肺腑中的浑浊,还我以洁净;它冲刷我骨子里的怯懦,还我以刚健;它扑灭我脾脏里的躁火,还我以平和。它疏通血脉,打通经络,以便我更和谐灵敏地感应大地与天宇的生命潮汐。我呼吸天地的湛然清气与浩然正气。清泉流入我的身体,我会从心灵深处听到絮絮低语的泉声。每逢在人生的旷野上迷失,我会观照着流泉的走向,寻找前进的方向。
⑥奔波于万丈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心中都有一汪清泉。只因尘世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遮掩了它的清碧透明。生命不能承受无泉之痛,真正优秀的人生更是如此。现代人的心灵缺少清泉。这种清泉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就像爱。我等凡俗之人,当用淡泊宁静的心怀澄清心泉,用心泉冲刷人欲物欲,用心泉涤尽如尘的烦扰。
⑦观照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走向纯净;倾听心泉,让生活愈加鲜活,愈加丰盈。更重要的是创造心泉,创造精神的心泉。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1、作者阅读了王维的《山居秋暝》后,对“泉”的感知和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2、第①自然段中,作者说:“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请品味这句话中“浸”字的妙处。
3、那些“源于高贵心灵的精神清泉”给了作者怎样的帮助和影响?
4、如何理解“人生之美,正在于此”这句话?
5、阅读第④段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自己阅读或欣赏过的某一文学艺术作品,谈谈它是如何给你以精神的洗礼的。
五、参考答案
《被遗忘的稻草》:
1、(1)人们预备将它挑回去,但忙完后,稻草仍堆在田埂上。(2)人们歇息时突然记起它,但走了就再也不见踪影。(3)任凭稻草由黄变白,腐烂消亡。
2、因兴奋而颤动
3、说明稻草不肯屈服于恶劣的环境,不甘心被遗忘。
4、盼望被发现,盼望被利用,盼望实现自身价值。
5、表明那垛稻草虽已腐烂,却滋养了新的生命,它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自身价值。《西风胡杨》:
1、既指摧残胡杨的自然界的西风(或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指人类摧残胡杨的行为。
2、①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气氛; ②突出胡杨坚韧的品性和令人震撼的壮美;③警示人类要保护胡杨,保护自然环境; ④为写胡杨坚韧、悲壮的特点作铺垫,增加文章的历史感(或“厚重感”等)。
3、①对胡杨由衷的赞美和喜爱;②对人为造成自然环境恶化的状况(或“人类文明的流失”)深沉忧虑;③期望人们能关爱胡杨,拯救人类文明孕育者,使人类文明连绵不息(或“持续发展”等)。
4、①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坚韧顽强;②不贪虚名,无私奉献;③宁死不
散文阅读方法点拨及题型解析
屈的气节。
5、从人应有胡杨的素质和品格、社会进步需要像胡杨一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等方面写出感慨,或对照胡杨反思自身的缺憾,结合文中对胡杨的具体描写和自己的体验阐析。
示例: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应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追求的一种人生。读着“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这段文字,让我想起了司马迁、李时珍、哥白尼、居里夫人„„人生短暂,只有像他们那样坚忍、无私,顽强地为人类奉献最后一滴血,才能在国家、民族之林,做一棵顶天立地的“胡杨”
《心泉》:
1、在阅读中品味泉(原文有“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在生活中追寻泉(原文有“我曾在旅途中邂逅泉”);从心灵中感受泉(原文有“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泓清泉”“眼中有泉的人,心中亦应有泉”)。
2、“浸”字既再现了月光的晶莹透明无处不在,也写出了作者的深深陶醉之感。
3、还我以洁净、刚健、平和;使我更和谐灵敏地感应生命;指引我人生前进的方向。
4、人生之美,美在心泉。通过对心泉的创造、观照、倾听,人们的思想、精神更加深刻纯净,生命更加鲜活丰盈,人生更加充实美丽。
5、点出文学艺术作品的名称;简单概括其内容或主旨;说出作品对自己精神上的正面影响,体现“洗礼”的效果。
第五篇:解题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生诚信教育
【摘 要】让农村的孩子知道如何去做一个诚信的人,是他们人生建筑的基础工程.在农村小学生的人生初级阶段,强化诚信教育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发挥家庭、社会、学校,特别是学校在农村小学生诚信观念塑造中的作用,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农村小学生诚信养成教育策略。
【关键词】诚信观念 农村小学生;诚信教育;活动渗透 未来的栋梁
让农村的孩子知道如何去做一个诚信的人,是他们人生建筑的基础工程.在农村小学生的人生初级阶段,强化诚信教育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发挥家庭、社会、学校,特别是学校在农村小学生诚信观念塑造中的作用,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农村小学生诚信养成教育策略。在小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诚实守信是“为人之德”的基础核心,是为人处世的应有之义。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必须从小就要做到诚信,坚持真理,明辨是非。
诚信是人类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之道。诚信教育在个人诚信意识的养成和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诚信、团结合作教育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国教育工作中广泛存在的高分低能问题,所以把诚信、团结合作教育上升到一定高度,并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特点,探索了一些可行的方法。
一、心理健康。
因为诚信、团结合作教育不仅是一个德育问题,还与心理教育有关。一个善于与人讲诚信、讲团结合作的学生,心理往往是最正常的。那些孤僻、自卑、偏激的学生,心理都不太正常,这会给他们的交往带来很大的困难,不能与别人很好的团结合作。所以要推行诚信、团结合作教育,在进行大量宣传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农村小学生的家长有的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管;在家的家长也大都忙于劳作,文化水平较低,管理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以致孩子们有苦难言,孤僻自卑,这些心理问题都不利于孩子诚信、团结合作教育,因而必须得到重视和解决。尊重学生现有的人际关系,珍视他们的友谊并鼓励其结交更多的同伴,多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有助于学生逐渐提高社交技巧,培养移情能力和化解冲突的能力。
二、文化学习中,探索诚信、团结合作教育的方式
因为长期应试教育的结果,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受到重视,所以诚信、团结合作教育只有与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搞,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兼有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责任。因此,在学生诚信教育培养方面,教师是重要的教育者。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一般是通过言传和身教两种方式来完成。而且,身教更重于言传。因为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在他们的眼中是无所不能的,所以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榜样。我们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承诺于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这样对学生的诚信品质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言并行、行必果,守时、守法,言行一致,为人师表。以往的文化课上,本来就有一些利于讲诚信、讲团结合作的方式,比如分角色朗读课文,可以继续搞下去。课外,可以让学生分组学习,完成课下作业。这种小组可以按住址划分,住得近的学生可以结成一组。学生分组学习,当然要杜绝互抄作业,所以每一组必须指定一名组长进行监督。作业交上以后,老师要严查雷同现象,并给予适当的处分。课堂教学是诚信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我们要发挥课堂教学重要作用,将诚信教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采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办法。
现在的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每一册都有一个单元主题是关于诚信的。例
三、品德学科中渗透诚信教育
小学教材《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有很多可以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素材,比如我国法律将“诚实信用”与“平等”“公平”一起规定为生活中的三大重要原则,它要求人们在活动中不得弄虚作假、要言而有信;“诚实守信”等二十个字被《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规定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自古以来,诚信一直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和道德的要求,不管各行各业或是男幼老少,都应遵守:“诚信”二字。“诚信”二字非常重要,不得忽视,它几乎渗透到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诚实不说慌,遵守时间,大到对祖国,事业上的忠诚。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昙姝,因为他的诚实,而受到皇上的赏识和重用;学者宋濂,虽然家境贫寒,但由于他的守信,人们都乐意帮助他。
四、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活动,形成浓厚的诚信教育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化、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诚信教育。例如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注意营造诚信教育氛围,精心设计“诚信教育”长廊,让每一个地方,每一面墙壁,每一处角落都能说话,使校园形成潜移默化和具有导向性的学习教育场所。在学校校门的宣传栏、教学大楼每层走廊墙壁上可以悬挂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如毛泽东:“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实态度是根本不行的。”邓小平:“多做实事,少说空话。”周恩来:“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等。在学校里组织开展各种关于“诚信教育”的活动,比如:“诚信”专题板报评比; “诚信”手抄报竞赛;“诚信”征文比赛。少先队在“国旗下讲话”的时间里经常安排“诚信”教育的专题演讲;校园广播站充分发挥宣传作用,在校园内广播诚信教育小故事。构建诚信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地方,所以优化校园诚信环境、营造校园诚信氛围对培养学生诚信意识,促成个人诚信行为至关重要。我校大力营造校园诚信教育的文化氛围,校园墙壁展现出国学画,使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诚信教育气氛。
五、家庭诚信教育
中国有句老话:“不知其人观其子”,这说明父母诚信品行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现今,家长更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就业,对其社会责任、公德意识的培养缺乏相应的投入;有的有权有势家庭横行霸道、贪污腐败、失信他人,孩子受到不良的熏陶;有的单亲家庭或不和谐家庭中存在诸多问题,都会对小学生的学习和品行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使之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因为孩子生下来后首先接触的是父母,父母的言行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和道德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严格要孩子从小不说谎话,做错了事情要勇于承认错误,并积极地改正自己的错误;要教育孩子不能随便拿不是自己的东西,借用了别人的东西要在约定的时间内还上;见到一些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家长要态度明确,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家长不仅要对孩子耳提面命,更要做到身体力行,这样才能引导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为孩子做诚实的榜样。父母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做到有责任心,以诚待人,父母自己首先就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做好榜样。为了培养孩子诚实守信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待孩子一定要诚信,说到就要做到。因此,父母在向孩子许诺之前一定要三思,不能言而无信,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营造诚恳、互信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性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要特别重视快乐民主氛围的营造,尤其是要建立家庭成员之间的互信。孩子虽说年龄小,但是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家长的尊重和信任。他们只有在自己的家庭中受到尊重和新人,才能更加懂得如何去尊重和新人别人,以及如何取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现在学校只是关注学生的文化课,而对体育、音乐等不够重视,是搞不好诚信、团结合作教育的。学校可以举行一些比较大型的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和劳动,动员所有学生参加。这既可以使学生摆脱对电视、网络的依赖,回归到现实生活,也可以给他们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使他们变得热情、活泼、积极,进而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这些活动应该与学生的年龄阶段结合起来,适合小学阶段的的只有拔河、接力等简单活动,而那些专业性较高的项目比如篮球、足球等,只有中学才可以大力推行。音乐课上,合唱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当然,以上只是试行方案,在实行中可以结合本地情况进行改进。广大教育工作者还可以探索一些其他方法,来交流、提高。
诚信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是教育之本,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诚信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本质所在。参考文献:
[1] 傅维利,刘磊.论诚信教育的原则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4):17-19.[2] 刘琼.试论青少年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年学研究,2004(3):19-21.[ 责任编辑 张景贤 ] [3] 《教育科学》 , 2016(7):00087-0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