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表

时间:2019-05-15 08:0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题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题表》。

第一篇:解题表

怎样解题表——波利亚

怎样解题表

第一步:你必须弄清问题。

1.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要确定未知数,条件是否充分?

2.画张图,将已知标上。

3.引入适当的符号。

4.把条件的各个部分分开。

第二步:找出已知与未知的联系。

1.你能否转化成一个相似的、熟悉的问题?

2.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叙述这个问题?

3.回到定义去。

4.你能否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5.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条件?

第三步:写出你的想法。

1.勇敢地写出你的方法。

2.你能否说出你所写的每一步的理由?

第四步:回顾。

1.你能否一眼就看出结论?

2.你能否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论?

3.你能否把这个题目或这种方法用于解决其他的问题?

波利亚和他的解题表

乔治·波利亚(G.Polya,1887-1985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上中学时,他就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学生。但每当遇到较难的数学

题时,他也时常感到困惑:“这个解答好像还行,它看起来是正确的,但怎样才能想到这样的解答呢?这个结论好像还行,它看起来是个事实,但别人是怎样发现这个事实的?我自己怎样才能想出或发现他们呢?”

波利亚带着一连串的困惑与1905年走进了布达佩斯大学,并在那里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波利亚先后到哥廷根大学、巴黎大学、瑞士联邦工学院进行数学研究或任教。1940年移居美国,并在斯坦福大学任教,直到退休。

无论在学习期间或任教期间,波利亚始终不忘研究少年时学数学所遇到的困惑。1944年8月,波利亚终于将他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世,这就是名著《怎样解题表》。该书出版后,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全世界。直到今天,该书仍被各国数学教育界奉为经典。

“怎样解题表”就是《怎样解题》一书的精华,该表被波利亚排在该书的正文之前,并且在书中再三提到该表。实际上,该书就是“怎样解题表”的详细解释。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将解题过程分成了四个步骤,只要解题时按这四个步骤去做,必能成功。同学们如果能在平时的做题中不断实践和体会该表,必能很快就会发出和波利亚一样的感叹:“学数学是一种乐趣!”

怎样解题表

第一步:你必须弄清问题。

1.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条件是什么?

满足条件是否可能?要确定未知数,条件是否充分?或者它是否不充分?或者是多余的?或者是矛盾的?

2.画张图,将已知标上。

3.引入适当的符号。

4.把条件的各个部分分开,你能否把它们写下来?

第二步:找出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如果找不出直接的联系,你可能不得不考虑辅助问题。你应该最终得出一个求解的计划。

1.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

2.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

3.看着未知数!试想出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或相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

4.这里有一个与你现在的问题有关,且早已解决的问题。

你能不能利用它?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你能利用它的方法吗?为了能利用它,你是否应该引入某些辅助元素?

你能不能重新叙述这个问题?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重新叙述它?

5.回到定义去。

6.你能否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我能不能想出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比的问题?你能否解决这个问题的一部分?仅仅保持条件的一部分而舍去其余部分,这样对于未知数能确定到什么程度?它会怎样变化?你能不能从已知数据导出某些有用的东西?你能不能想出适于确定未知数的其它数据?如果需要的话,你能不能改变未知数或数据,或者二者都改变,以使新未知九和新数据彼此更接近?

7.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条件?你是否利用了整个条件?你是否考虑了包含在问题中的所有必要的概念?

第三步:实行你的想法。

1.勇敢地写出你的方法。

2.你能否说出你所写的每一步的理由?你能否清楚地看出这一步骤是正确的?

第四步:回顾,验算所得到的解。

1.你能否一眼就看出结论?

2.你能否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论?

3.你能否把这个题目或这种方法用于解决其他的问题?

(转自中学试卷网论坛)

第二篇:怎样解题表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

一,你必须弄清问题

弄清问题

未知数是什么?已知数据(指已知数、已知图形和已知事项等的统称)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满足条件是否可能?要确定未知数,条件是否充分?或者它是否不充分?或者是多余的?或者是矛盾的?

画张图。引入适当的符号。

把条件的各个部分分开。你能否把它们写下来?

第二,找出已知数与求知数之间的联系。

如果找不出直接的联系,你可能不得不考虑辅助问题。

你应该最终得出一个求解的计划。

拟定计划

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

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

看着未知数!试想出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或相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与你现在的问题有关,且早已解决的问题,你能应用它吗?

你能不能利用它?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为了能利用它,你是否应该引入某些辅助元素?

你能不能重新叙述这个问题?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重新叙述它?

回到定义去。

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比的问题?你能否解决这个问题的一部分?仅仅保持条件的一部分而舍去其余部分,这样对于未知能确定到什么程度?它会怎样变化?你能不能从已知数据导出某些有用的东西?你能不能想出适合于确定未知数的其它数据?如果需要的话,你能不能改变未知数和数据,或者二者都改变,以使新未知数和新数据彼此更接近?

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已知数据?你是否利用了整个条件?你是否考虑了包含在问题中的所有必要的概念?

第三,实行你的计划。

实现计划

实现你的求解计划,检验每一步骤。

你能否清楚地看出这一步是正确的?你能否证明这一步是正确的?

第四,验算所得到的解。

回顾反思

你能否检验这个论证?你能否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果?你能否一下子看出它来? 你能不能把这结果或方法用于其它的问题?

第三篇:怎样解题表

欧美的数学家曾经呼吁:学数学的人,要读读波利亚;不学数学的人,也要读读波利亚。《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是国际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论述中学数学教学法的普及名著,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波利亚认为数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会年轻人思考,他把“解题”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才能和教会他们思考的一种手段和途径。本书是他专门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后的结晶。全书的核心是他分解解题的思维过程得到的一张“怎样解题”表。作者在书中引导学生按照“表”中的问题和建议思考问题,探索解题途径,进而逐步掌握解题过程的一般规律。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解题分四步走:第一必须理解题意。许多的学生在刚开始解题时,囫囵吞枣,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对题目的理解不完整,这可能是解题过程中最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常常强调学生一定要细读题目,仔细审题,清楚的理解题目的意思,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第二: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联系,拟定方案,根据题意,寻找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抓住总体思路,再研究细节问题。如题:李大伯上山采药,上山时他每分钟走50米,18分钟到达山顶,下山时,他沿原路返回,每分钟走75米,求李大伯上下山的平均速度。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告诉学生要抓住一条总的思路: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再根据这一思路,分析理解总路程,求出总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最后求出未知量平均速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时的总思路,这样学生才能轻松的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不管条件如何千变万化,也能将注意力集中在要点上进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学生解题的能力无疑也将得到大大的提高。第三:执行你的方案,在执行你的方案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仔细检查每一个步骤,要能让解题者自己清楚的明白每一步的含义及正确性。

第四:检查已经得到的解答.这样的结果是正确的吗?我再将答案放入问题中进行第二次思考,你还有别的更简单的方法得出这个结果或结论吗?或者在以后的解题中,你是不是对此类型的题目更加熟悉了呢?在别的什么题目中,你能利用这个结果或这种方法吗? 这样的解题思维让我受益颇大,每一步都对我们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何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能力,教师的价值在此可得到充分的体现。作者在此书中还提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观点:学好数学不只在于练习、操作、演算,最重要的是从心底萌发出的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与自我归纳理解后的解题思路。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我一定要活学活用,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现将自己的初步认识作简单介绍。首先,要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联想及系统思维等。学生掌握了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突破思维定势,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独特性。我想,这种发散性思维训练,对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是有很大帮助的,这实际上就是教学生逆向思维。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求得富有独特性的答案。其次,设计发散思维的作业练习,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根据发散思维的特征,可以设计多向思维的一套题目,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学会克服思维定势。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备课中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常常会让我们意料之外,激动不已。当然也更使我们懂得我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重要性。

第四、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广阔性思维。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通向创新的翅膀。”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教师应创造条件,正确诱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老师传递出的思维信号,使学生的想象有如天马行空,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引导上,做出合情合理而又丰富多彩的回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诱导他们转换角度,多方思考、探询多

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生。我们教师千万不可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

第四篇: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

怎样解题第一步:弄清条件

第一:你必需弄清问题

未知是什么?

已知是什么?

条件是什么?

满足条件是否可能?

要确定未知,条件是否充分?或者它是否不充分?或者是多余的?或者是矛盾的?

画张图,引入适当的符号。

把条件的各个部分分开,你能否把它们写下来。

怎样解题第二步:拟定计划

第二:找出书籍数与未知数之间的联系,如果找不出直接的联系,你可能不得不考虑辅助问题。表中列出了了若干辅助问题,在遇到困境时你可以逐一把这些问题搜索一遍,每个问题的解决都可能是朝向胜利的关键一步!你应该最终得出一个求解的计划。

你以前见过它吗?

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

你是否知道与些有关的问题?

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

看着未知数,试想出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或相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与你现在的问题有关,且早已解决的问题,你能不能利用它? 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你能利用它的方法吗?

为了利用它,你是否应该引入某些辅助元素?

你能不能重新叙述这个问题?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重新叙述它?

回到定义去。

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问题?

一个更普遍的问题?

一个更特殊的问题?

一个类比的问题?

你能否解决这个问题的一部分?

仅仅保持条件的一部分而舍去其余部分,这样对于未知数能确定到什么程度?它会怎样变化?

你能不能从已知数据导出某些有用的东西?

你能不能想出适合于确定未知数的其他数据?

如果需要的话,你能不能改变未知数或数据,或者二者都改变,以使尊长未知数和新数据彼此更接近?

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已知数据?

你是否利用了整个条件?

你是否考虑了包含在问题中的必要的概念?

怎样解题第三步:实现计划

第三:实行你的计划

实现你的求解计划,检验每一步骤。

你能否清楚地看出这一步骤是正确的?

你能否证明这一步骤是正确的?

怎样解题第四步:回顾

第四:验算所得到的解

验算所得到的解。

你能否检验这个论证?

你能否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果?

现在你能不能一下了看出它来?

你能不能把这一结果或方法用于其他的问题?

若条件或结论做些改变,又将如何解决?

第五篇:运用波利亚_怎样解题表_

百度文库专用

运用波利亚“怎样解题表”

有效实施数学解题教学

(原载《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08年第11期)

时红军严晓凤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解题是最重要的活动形式之一。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命题的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和技能技巧的获得以及学生智力的培养和发展,都必须通过解题教学来实现。而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题方法和套路,本文初步探讨了如何运用波利亚“怎样解题表”有效实施数学解题教学。

【关键词】

怎样解题表解题教学数学问题

乔治·波利亚(G.Polya,1887-1985年)是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数学解题方法论的开拓者.他十分重视解题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并对解题方法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绘制出举世闻名的“怎样解题表”,被各国数学界奉为解题宝典.“怎样解题”表的主要内容,分为“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四个阶段。弄清问题,即明了已知数、未知数和条件;拟定计划,即找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联系或者考虑辅助问题,并具体拟定一个求解的计划;实现计划,即实现求解计划,检验每一步骤;回顾,即验算所得到的解,并将结果和方法试着用于其他问题[1]。每一个阶段又有一系列启发性问句。譬如:未知数是什么,(在证明题中要求证什么),已知数据是什么、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你能利用它吗、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你能利用它的方法吗、你能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果吗,等等。

数学解题教学不同于平常的概念教学,它是运用前面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一些特殊方法来解数学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的数学素质,是目前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本文试图对如何利用波利亚“怎

样解题表”有效实施数学解题教学作初步探讨。

一、“弄清问题”阶段,重述问题,教会学生形成正确的审题方法

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问题的文字叙述。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满足条件是否可能?要确定未知数,条件是否充分?或者它是否不充分?或者是多余的?或者是矛盾的?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重新叙述题目,并能够指出问题的主要部分。

其次,要教会学生形成正确的审题方法。数学问题的给出是通过“数学语言”达到的。符号语言简洁抽象,图形语言直观形象,而文字语言则通俗易懂。教师可以教学生利用数学语言的转换来培养学生好的审题习惯,形成正确的审题方法。例如:对于文字应用题,可以指导他们借助图像、图表将题目中条件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将冗长拗口的文字叙述,直观的体现在图上,一看就能明白。这样用简洁明了的图形呈现的视觉形象进行问题表征,能简化看似复杂的问题,减少工作记忆的负担。再如:对于几何题,要求他们尽量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标在图上,这样文字与图形相结合,就不用看一下题,看一下图,分散时间和精力了。

另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挖掘已知条件与所求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挖掘题

3nn中的隐含条件。如计算C383n+C21n,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也有学生用组合数公

式展开后一看烦琐而丢笔,其实在组合数公式Cm中隐含着限制n38n3n可求得n=10.条件mn且mN,nN,所以先解不等式组即3n21n

二、“拟订计划”阶段,充分暴露思维过程,传授解题策略

很多时候,解题的过程并不是从已知条件到问题目标,而是从问题目标层层向上反推的过程,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分析课文内容似乎顺利流畅,讲解例题、习题似乎一气呵成。然而,这种表面上的“顺利流畅”,其实掩盖了教师备课中的深入思考,也可能掩盖教师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曲折或失误。这就容易给一些学生造成错觉:“为什么老师这么聪明,我这样笨?”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形成。

有些教师愿意向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当学生问到某些较困难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和学生共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学生们不但有机会学习数学教师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还有机会了解,原来数学教师在解决问题时也会遇到挑战,也会经历曲折与失误。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观,树立自信心是十分有益的。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哥尼斯堡大学学习时,他常常把

自己置于危险困难境地,对要讲的内容总是现想现推。这样一来,就使得同学们有机会瞧一瞧高明的数学思维过程如何进行,数学家是如何接受困难挑战的。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有时候,失败的教训往往能让成功的过程更加深刻。例如,求函数yx24x22x10的最值。第一次探索:解析式右边含根式,常用方法是将两边同时平方,得

y22x22x142x24x22x10,经过一次平方后右边仍然含有根式,还得再次平方。可是再平方一次后会出现x4项,运算非常麻烦。因此不得不转入第二次探索阶段。

第二次探索:通过观察发现右边的被开方式是二次式,能配方。

配方的结果是yx24(x1)29,进一步变形为y(x0)2(02)2x(1)]2(03)2

由此可看出,这个式子表示直角坐标平面内x轴上的点P(x,0)到两点A(0,2),B(1,3)的距离之和,通过画图就可以找出最小值,判断无最大值。这种解题方法确实巧妙,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然而不向学生暴露探索过程,学生只能陶醉在美的享受中,而受益甚微。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在解题时由“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自觉地培养自己。

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数学解题过程进行分析、归纳,把解题过程概括、提炼,形成数学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传授中学数学解题常用的解题策略:模式识别、问题转化、以退求进、正难则反等等。

三、“实现计划”阶段,加强基础教学,善用一题多变加深和提高解题能力

1、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规范运算过程。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品质。在运算训练中,要抓好教师板书、学生板演、平时作业等环节,对解题格式、解题过程要作严格的规范;要帮助学生克服运算的惰性,鼓励学生敢于运算、合理运算、认真运算,不怕麻烦;要帮助学生克服不认真审题、不认真分析的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2、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强化运算基础。在教学中要注重基本知识的讲授,要帮助学生加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区分邻近概念,对基本公式、法则透彻掌握。如运用公式和法则的错误:(ab)3a3b3,loga(MN)logaMlogaN等。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理解—掌握—熟练的要求,编写一些使用概念较多、形式

较灵活的习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从而为运算能力的提高夯实基础。

3、在教学中利用变式教学,将题设条件或结论作相应的变化,按照一定的梯度设置变式题。如对那些铺垫题、迁移题、深化题的练习,会使学生快速反馈,并能通过变式练习,将所学知识串成一线,联成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达到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魅力。如在讲解二次函数闭区间上的极值时,设置变化题组:(1)铺垫题:求下列函数的极值。①yx22x3,x[0,3]②yx22x3,x[2,0]③yx22x3,x[2,3];(2)迁移题:求函数

(3)深化题:求函数ysin2x4acosx3,x[0,3]yx22ax3,x[1,3]的极值;的极值。显然,通过题组的练习,使学生总结归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极值的求解方法,得到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了数学解题能力。

四、“回顾”阶段,加强解题后的反思教学

所谓解题后的反思是指在解决了数学问题后,通过对审题过程、解题思路、解题途径、题目结论的反思来进一步暴露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开发学习者的解题智慧,以达到事半功倍,提高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的目的。教师可以在课堂小结,单元复习时,适时地对某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关键点或要素进行概括、强化和揭示,对它的内容、规律、运用等有意识地适度点拨。在解题后,教师可以训练学生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反思:

1、反思审题过程。对审题过程进行反思,就是在解题活动完成后,对自己最初审题时在理解题意过程中是这样“获取信息”进行再思考。特别是对那些有过反复曲折过程的问题进行反思,比如获得过哪些信息?遗漏过哪些信息?为什么会遗漏这些信息?题意中的哪些信息是自己比较清楚的,哪些信息自己还不清楚?为什么不清楚?是被题目表面形式所迷惑,还是遗忘了?对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哪些关系没有发现,关系转化是否有错误?对条件和结论是否作过适当讨论?讨论是否全面?以后在理解题意时应该怎样去做?等等。

y3集合N例如:设集合M(x,y)|(a21)x(a1)y15,a1,(x,y)|x2

且MN,求实数a的值。错解:M(x,y)|(a1)xy2a1,要使

(a1)xy2a1无解,所以a满足条件MN,就是使方程组2(a1)x(a1)y1

5a112a1,解之,得a1。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集合M的转化是215a1a1

否是等价变形?它与由x3得出x6有何本质区别?由方程组无解得出2

a112a1的根据是什么?(两条直线平行)(a21)x(a1)y15一215a1a1

定表示直线吗?

2、反思解题思路。做完一道题后,应考虑能否根据该题的基本特征与特殊因素,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联想,找到更多的思维通路,也即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广阔性。一般的,学生学会的第一种解题思路是老师交给的,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信和依赖这种思路,然而在解题实践中,解题的思路常常不止一条,当原来的惯用思路受阻时,学生就会开始迷茫。这就需要老师在解题教学中,指明多种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找出新的解题思路,这有助于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由局部向整体发展。同时,在做完一道题后,应认真分析解题过程有没有思维回路,哪些过程可以合并或转换,还有没有更好的解题途径?这样的反思,有助于缩短解题长度,从而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促进中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例如已知|a|1,|b|1,求无穷数列:1,(1+b)a,(1bb2)a2,(1bb2b3)a3,„的所有项之和。大多数学生从分析通项入手来解答:an= 1bn

n1an1b(1bbb)aa(ab)n1,所以所求数列所有项之和为1b1b1b

1bS(1aa2an)[1ab(ab)2(ab)3] 1b1b

111b1 1b1a1b1ab(1a)(1ab)233

该法符合学生思维特点,易于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但解题过程较长且有一定的计算量,易于出错。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将已知题目与过去学过的知识比较联系,若注意到题中含字母a恰好构成等比数列,联想到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便可得到如下简洁解法:设

S1(1b)a(1bb2)a2(1bb2b3)a3,则aSa(1b)a2(1bb2)a3(1bb2b3)a4,两式错位相减,即可求得S。通过这一反思,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灵活、广阔的方向发展,提高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3、反思题目结论。事实上,就问题解决的一个周期而言,问题是问题解

决的端始,而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意味着一个新问题的产生。在做完一道题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思考该题所得出的结论:能否检验这个结论?能否以不同的方式来推导这个结论?能否在其他的问题中应用这个结论?能否从其它的角度重新审视题目,将问题的结论进行推广?这样的反思,有助于提高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如已知圆(x2)2y21与抛物线y22px(p0)有公共点,求p的范围。这个问题在众多学生心目中是一个简单问题,他们知道两曲线公共点的问题等价于两曲线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有实数解的问题,从而容易由方程组有解得出0,进而求出错误答案0p2或p2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否从图形上检验你的结论?为什么p2不可能?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最终发现方程组有解且1x3,从而得出正确答案(0p2)。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谈到:在你找到第一个蘑菇时,继续观察,就能发现一堆蘑菇。在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组合,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总结、提炼和升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平台,优化解题过程。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使学生完成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过程,提高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

【参考文献】

[1] G.Polya著,阎育苏译.HowtoSolveIt[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4.[2]刘云章,赵雄辉.数学解题思维策略———波利亚著作选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3—4

[3]苗建成.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反思能力[J].数学通报, 2007年46卷1期.54—56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上传、处理,尽在:http://shop63695479.taobao.com/

下载解题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题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波利亚与怎样解题表

    波利亚与《怎样解题》表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杨松扣 乔治·波利亚(George Polya,1887-1985)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先后在布达佩斯、维也纳、哥廷根,巴黎等地攻读法律、语言、数学......

    解题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生诚信教育 【摘 要】让农村的孩子知道如何去做一个诚信的人,是他们人生建筑的基础工程.在农村小学生的人生初级阶段,强化诚信教育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发挥家......

    真值表解题

    1、根据下列条件,列出真值表,并据表回答:甲,乙,丙三人的名次. 甲,乙,丙三人争夺围棋比赛前三名,小毛预测:如果甲是第一,那么丙是第二:小田预测:甲是第一,当且仅当丙是第二.......

    解题总结

    解题总结 一、圆: 1、圆中的直角三角形:垂径定理、直径、切线、 2、圆中的角:弧,非圆周角、圆心角:利用三角形内角和转换成圆周角、圆心角,再利用弧。 3、圆中含弦的问题往往不止......

    怎样解题

    《怎样解题》是由著名美国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写得一部经久不衰的畅销书,虽然它讨论的是数学中发现和发明的方法和规律,但是对在其他任何领域中怎样进行正确思维都有明......

    解题方法(5篇)

    1.函数思想: 把某一数学问题用函数表示出来,并且利用函数探究这个问题的一般规律。这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数学方法。2.数形结合思想: 把代数和几何相结合,例如对几何问题用代数方......

    应急应变解题

    应急应变解题"三部曲" 在公务员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那么在招录公务员的面试环节中相应地设置应急应变类试题是十分必要的,应急应变能力即要求考生“对事......

    数学:解题心得

    数学:解题心得 探索法:即“尝试”,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 ① 代入特殊值 ②分析特殊情况(考虑极端) 注:任何难题,都不要寄希望于通过空想得出答案,而要代之以积极的探索,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