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解题心得
数学:解题心得
探索法:即“尝试”,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
① 代入特殊值 ②分析特殊情况(考虑极端)
注:任何难题,都不要寄希望于通过空想得出答案,而要代之以积极的探索,为“灵光一闪”做准备。
一、几何·解题·步骤(难度越大,效果越好)
1、画图:①准确画图 ②考虑全面(图形有几种情况)③大小适宜 ④信息归于图
2、观察、测量
① 观察:即用眼睛测量,得出量之间的关系的猜想。
猜想内容:边与边的数量、位置关系;角与角数量关系。
② 测量:进一步探索观察所得猜想。
3、倒推:将所证或测量所得猜想都化作已知,来推得结论与已知相衔接(即用“等效于”)。
4、最常用几何解法:勾股、方程、相似。
5、最常用几何辅助线:连线、垂线。
6、当遇到困难时:
①再仔细审题。
②分析哪些条件已充分利用,哪些还没有,再寻找突破点,不要发呆,积极探索。③有条理的使用草稿纸。
7、整体代入思想:当遇到复杂的数量关系时(如二次方程),可将所求用字母表示与其衔接。
三、思想
①三心合一:信心、细心、耐心。
②仔细审题,抓住每一个字符。
③锻炼思维能力和严谨细致才是数学学习的根本。
④可建立数学本,记录知识点、注意点、易错点。
⑤复习:1>错题、知识点回顾2>模拟卷训练。
四、考试策略(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①选择题不能错,双倍专注“X”“√”“”。
②划记题干,慢、审题;一般不跳题。
③答案疑惑时,逐字审题,重新计算。
④似曾相识时,需特别谨慎,切忌想当然。
⑤理清思路再写,注意书写,注重过程规范。
⑥一定要检查!检查时换一种思维角度。
⑦注意单位。
第二篇:小学数学解题心得
小学数学解题心得:
上小学三年级的侄女在做数学作业时,有一题是这样的:
一个数被另一个数除,商是3时,余数是10。除数、被除数、商三个数的和为163。问除数、被除数各是多少?
一看这题目,感觉有点难,如果用方程来解应没问题,但关键的是侄女才上到小学三年级,不可能领会方程的含义。只能另想办法。首先要在和数163中把商和余数减掉:163-3-10=150。150为除数和被除数的和,它们的关系应是3的相除后余10,所以应再以150-10=140为求倍数关系。这里很关键的一点就要引入一种我自己认为解小学数学题很重要的方法和技巧“份”。我们可以把商是几就当几“份”来处理。“份”数再加1得到的数去除倍数关系的数。这是“份”是3,3+1=4。140÷4=35。这里35为其中的一个数,另一个数为150-35=115。验算:35+115+10+3=163。证明解题正确。
解到这里,突然感觉现在小孩子学习任务真的很重了,想想我们这些60代的人在知识上也许已不能再去在小孩子面前充什么老师了,呵呵。当然,希望真正的小数数学老师能给出更好的解题方法来。
第三篇:数学经典解题方法
1、配方法
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十分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2、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3、换元法
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属于R,a≠0)根的判别,△=b2-4ac,不仅用来判定根的性质,而且作为一种解题方法,在代数式变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至几何、三角运算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韦达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已知两个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等简单应用外,还可以求根的对称函数,计论二次方程根的符号,解对称方程组,以及解一些有关二次曲线的问题等,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5、待定系数法
在解数学问题时,若先判断所求的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数,而后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等式,最后解出这些待定系数的值或找到这些待定系数间的某种关系,从而解答数学问题,这种解题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它是中学数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6、构造法
在解题时,我们常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构造辅助元素,它可以是一个图形、一个方程(组)、一个等式、一个函数、一个等价命题等,架起一座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解题的数学方法,我们称为构造法。运用构造法解题,可以使代数、三角、几何等各种数学知识互相渗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第四篇:一般数学解题方法
初中数学解题方法之我见
1、配方法
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十分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2、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3、换元法
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不仅用来判定根的性质,而且作为一种解题方法,在代数式变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至几何、三角运算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韦达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已知两个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等简单应用外,还可以讨论二次方程根的符号,解对称方程组,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5、待定系数法
在解数学问题时,若先判断所求的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数,而后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等式,最后解出这些待定系数的值或找到这些待定系数间的某种关系,从而解答数学问题,这种解题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它是中学数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第五篇:数学证明题解题方法
数学证明题解题方法
第一步:结合几何意义记住零点存在定理、中值定理、泰勒公式、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等基本原理,包括条件及结论。知道基本原理是证明的基础,知道的程度(即就是对定理理解的深入程度)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推理能力。如2006年数学一真题第16题(1)是证明极限的存在性并求极限。只要证明了极限存在,求值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没有证明第一步,即使求出了极限值也是不能得分的。因为数学推理是环环相扣的,如果第一步未得到结论,那么第二步就是空中楼阁。这个题目非常简单,只用了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之一:单调有界数列必有极限。只要知道这个准则,该问题就能轻松解决,因为对于该题中的数列来说,“单调性”与“有界性”都是很好验证的。像这样直接可以利用基本原理的证明题并不是很多,更多的是要用到第二步。
第二步:借助几何意义寻求证明思路。一个证明题,大多时候是能用其几何意义来正确解释的,当然最为基础的是要正确理解题目文字的含义。如2007年数学一第19题是一个关于中值定理的证明题,可以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满足题设条件的函数草图,再联系结论能够发现:两个函数除两个端点外还有一个函数值相等的点,那就是两个函数分别取最大值的点(正确审题:两个函数取得最大值的点不一定是同一个点)之间的一个点。这样很容易想到辅助函数F(x)=f(x)-g(x)有三个零点,两次应用罗尔中值定理就能得到所证结论。再如2005年数学一第18题(1)是关于零点存在定理的证明题,只要在直角坐标系中结合所给条件作出函数y=f(x)及y=1-x在上的图形就立刻能看到两个函数图形有交点,这就是所证结论,重要的是写出推理过程。从图形也应该看到两函数在两个端点处大小关系恰好相反,也就是差函数在两个端点的值是异号的,零点存在定理保证了区间内有零点,这就证得所需结果。如果第二步实在无法完满解决问题的话,转第三步。
第三步:逆推。从结论出发寻求证明方法。如2004年第15题是不等式证明题,该题只要应用不等式证明的一般步骤就能解决问题:即从结论出发构造函数,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推出结论。在判定函数的单调性时需借助导数符号与单调性之间的关系,正常情况只需一阶导的符号就可判断函数的单调性,非正常情况却出现的更多(这里所举出的例子就属非正常情况),这时需先用二阶导数的符号判定一阶导数的单调性,再用一阶导的符号判定原来函数的单调性,从而得所要证的结果。该题中可设F(x)=ln*x-ln*a-4(x-a)/e*,其中eF(a)就是所要证的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