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翻译的复习教案
文言文翻译的复习教案
清油河镇初级中学 江学树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掌握几种实用的技巧——留、删、换、调、补、贯。
2、运用方法翻译课外文言文语段。
3、让学生逐步体验竞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并能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教学难点:学生体验竞争,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情。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更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为中考做准备。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技巧。
二、热身运动
1、朗读《东施效颦》原文。
2、四人小组讨论《东施效颦》的大意。
3、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译文,请大家指出其翻译上的不足之处。我们这节课打算用男女生竞赛的形式,看看谁表现最好,最后夺魁。
4、错误主要在四个方面:
1)关键词不落实。2)省略成分补充错误。3)代词指代不准确。4)望文生义太死板。
三、小试牛刀(明确标准、方法指导): “二标准”: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那么,我们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到底怎样达到“二标准”呢?我们可以用“六方法”,“六方法”听起来好像复杂,其实就是六个字,一个标准三个字,两个标准六个字,简言之,就是“留删换”、“调补贯”。
四、闯关训练(典型例题解析)
(一)字字落实留、删、换
翻译下列的句子(女士优先,女生必答)
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方法:留——表示时间、地点、人名、官职等专用名称可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B、翻译下列的句子)(男生必答)
1、夫战,勇气也。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方法:删——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C、改错题(抢答题)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错误译文:率领妻子来到这走投无路的地方。
2、属予作文以记之。
错误译文:用属于我的作文记这件事。
3、将军身被坚执锐。
错误译文:将军身穿铁甲,手拿武器。
方法:换——将文言词语替换成与它意义相同或相当的现代汉语词语。(单音词——双音词,古义——今义,通假字——本字,词类活用词——活用后的词)。
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二)文从句顺调、补、贯 A、抢译题
1、何陋之有?
2、甚矣,汝之不惠。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方法:调——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其实,要想所翻译的句子做到“文从句顺”,单单一个“调”字,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补”字。B、抢译题
1、一鼓作气,再而衰。
2、可以一战
方法:补——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
C、看来,用了以上五种方法,好像翻译已不存在问题了,事实上也并不尽然。我们试着用前五种方法翻译下面的句子看看:(抢答)
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用前五种方法是无法翻译的,幸好的是,我们还有第六个方法—— 方法:贯:指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翻译。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小结:从现代汉语看来,文言文之所以不能“文从句顺”,较主要就是在于其句式的特殊和省略的运用,所以“调”和“补”对翻译是很重要的;“贯”虽然作为备用方法,但它的“结合语境”的精神还是极为要紧的。简言之,“文从句顺调补贯”。
(三)总结:打个比方,如果说留删换是看看有没有少了零件的话,那么调补贯就是怎样把这些零件重新组装成一台机器。
五、实战演练(陕西2011年文言文阅读)
1、四人小组讨论文段的大意。
2、学生上黑板给画线句子翻译,并用括号说明用了前面所学的哪一种方法。
3、完成文后习题
六、总结全课
今天所学的文言翻译的方法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祝同学们中考成功!
七、总结男女生的成绩,表扬胜出的一组,激励全体同学。附课堂练习题: 文段一: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庄子•天运》
注:①病心:心口痛。②颦:皱眉头。③里:邻居。④美之:认为她美丽。⑤挈:带;领。
1、请指出下面这一段译文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译文:西施得了心病总在家里皱眉头,家里的丑女看见西施皱眉觉得很美,回家也捂着心皱眉,有个富人想见见她,但西施坚持不出门。贫穷的人见到了她,却带着妻子离开她。她知道皱眉头的美丽,却不懂皱眉头为什么美丽。
文段二:陕西2011中考文言文阅读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抚百姓,示仪轨 抚:安抚,抚慰()(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益:利益()(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亲:亲人()(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 爱:爱戴,拥戴()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4.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
第二篇: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知识网络】
翻译文言文以直为主,以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字句进行,翻译要尽量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法和原文一致。中学生文言文练习、测试,翻译题一般都要求直译。直译主要用“对、换、留、删、补、调”等方法。
(一)“对”,就是对译法,严格按照原文的词义、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要尽可能地把原文的单音词,对应地翻译成以这个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二)“换”,就是替换法,用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句去替换原文的词句。运用替换法,可以是用现代汉语的词语去替换那些不宜用对译法翻译的文言词语。
(三)“留”,就是保留法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国号、年号等,可以保留不译。
(四)“删”,就是删除法,这就是翻译文言文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可以删除原文中的某些词语。例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有的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
(五)“补”,就是增补法,增补原文省略句中被省略,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六)“调”,就是调整法,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文言倒装句的语序,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互文见义句等。
有些不好照字面直译的,或者表达不出原意的,或者是修辞义的(比喻、借代、委婉说法等),如:“下车”、“视事”、“乞骸骨”等,那就只能按照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找一个相应的说法来翻译,这就是意译。【考点透视】
一、考纲指要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④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帮助理解。
要掌握文言句子翻译的三条原则——信,达,雅;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
二、命题落点
采用主观题型是对文言文综合考查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考查文言文真实阅读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翻译题一直作为常考、必考内容。文言文翻译考查中,对于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进行全面的考查。【典例精析】
例一(2005福建卷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要以直译为主,实词翻译要到位,虚词用法要准确,注意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总之是综合能力的考查。(1)句“王”,作动词,称王。(2)句“困于故苏之上”,是被动句;“于勾践”,介宾后置,要移到前面作状语。(3)句注意“之”的用法,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翻译。
答案:(1)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2)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3)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例二(2005浙江卷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或“哪里”,“顾”在句中应译为“顾念”,“惜”应解释为“怜惜、爱惜”,因为语境是借对褒城驿荒芜残破、无人过问来说明社会现实吏治败坏和官制不善的。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1.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 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①其叔父数言之于嵩。
译:_______________ ②太祖口貌如故。
译:_______________ ③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译:_______________ 2.海鸟曰:“爱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礼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①越哉,臧孙之为政也!
译:_______________ ②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译:_______________
3.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①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联与之共有府库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犹惜其有功,不之罪。
译:_______________
4.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①诚然,卿不朕欺。
译:_______________ ②间召问群臣臧否。
译:_______________ ③濂惟举其善者对。
译: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他的叔父屡屡到曹嵩跟前提及(太祖之事)。
②太祖嘴脸容貌像平时一样。
③只是在叔父跟前不受宠爱,因此被欺瞒啊!
2.①臧孙施政,失了分寸啊!
②现在无缘无故地加以祭典,不是施政所适宜的 3.①顺德果真能够有益于国家的话,我可以和他共享(内廷)库房中的(财产)。②还是念及他有功于国,没有降罪于他。
4.①确实如此,爱卿没有欺骗孤家!
②间或召见询问大臣们的好坏优劣。
③宋濂只是列举那些与自己交好的臣子回答。
新课标教学网(www.xiexiebang.com)精品资料
第三篇: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掌握几种实用的技巧——留、删、换、调、补、贯。
2、运用方法翻译课外文言文语段。
3、让学生逐步体验竞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并能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学生体验竞争,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更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为中考做准备。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技巧。
二、热身运动
1、朗读《东施效颦》原文。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庄子•天运》
2、四人小组讨论《东施效颦》的大意。我们这节课打算用男女生竞赛的形式,看看谁表现最好,最后夺魁。
3、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译文,请大家指出其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译文:西施得了心病总在家里皱眉头,家里的丑女看见西施皱眉觉得很美,回家也捂着心皱眉,有个富人想见见她,但西施坚持不出门。贫穷的人见到了她,却带着妻子离开她。她知道皱眉头的美丽,却不懂皱眉头为什么美丽。
4、错误主要在两个方面:
1)关键词不落实。
2)省略成分补充错误。
3)代词指代不准确。
4)望文生义太死板。
这些都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大忌:想当然,甚至靠想象;译出之后,句子却是不通的。
那么,文言文的翻译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呢?下面让我们来小试牛刀,一起去寻找答案。
三、小试牛刀(明确标准、方法指导):
第四篇: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掌握几种实用的技巧——留、删、换、调、补、贯
2、运用方法翻译课外文言文语段
3、让学生逐步体验竞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并能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学生体验竞争,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更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为中考做准备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技巧
二、热身运动
1、朗读《东施效颦》原文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庄子·天运》
2、四人小组讨论《东施效颦》的大意我们这节课打算用男女生竞赛的形式,看看谁表现最好,最后夺魁
3、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译文,请大家指出其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译文:西施得了心病总在家里皱眉头,家里的丑女看见西施皱眉觉得很美,回家也捂着心皱眉,有个富人想见见她,但西施坚持不出门贫穷的人见到了她,却带着妻子离开她她知道皱眉头的美丽,却不懂皱眉头为什么美丽
4、错误主要在两个方面: 1)关键词不落实 2)省略成分补充错误 3)代词指代不准确 4)望文生义太死板
这些都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大忌:想当然,甚至靠想象;译出之后,句子却是不通的 那么,文言文的翻译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呢?下面让我们来小试牛刀,一起去寻找答案
三、小试牛刀(明确标准、方法指导): “二标准”: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那么,我们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到底怎样达到“二标准”呢?我们可以用“六方法”,“六方法”听起来好像复杂,其实就是六个字,一个标准三个字,两个标准六个字,简言之,就是“留删换”、“调补贯” 字字落实留、删、换 文从句顺调、补、贯
四、典型例题解析
(一)字字落实留、删、换
A、翻译下列的句子(女士优先,女生必答)
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方法:留——表示时间、地点、人名、官职等专用名称可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B、翻译下列的句子)(男生必答)
1、夫战,勇气也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方法:删——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C、改错题(抢答题)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错误译文:率领妻子来到这走投无路的地方
2、属予作文以记之
错误译文:用属于我的作文记这件事
3、将军身被坚执锐
错误译文:将军身穿铁甲,手拿武器
方法:换——将文言词语替换成与它意义相同或相当的现代汉语词语(单音词——双音词,古义——今义,通假字——本字,词类活用词——活用后的词)
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小结:对文句的每个字,我们运用这三个方法,就不会有遗漏和增多了,能做到“字字落实”了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正如古代的美女西施一般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恰到好处,就是美
(二)文从句顺调、补、贯 A、抢译题
1、何陋之有?
2、甚矣,汝之不惠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方法:调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其实,要想所翻译的句子做到“文从句顺”,单单一个“调”字,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补”字 B、抢译题
1、一鼓作气,再而衰
2、可以一战
方法:补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
C、看来,用了以上五种方法,好像翻译已不存在问题了,事实上也并不尽然我们试着用前五种方法翻译下面的句子看看:(抢答)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用前五种方法是无法翻译的,幸好的是,我们还有第六个方法—— 方法:贯:指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翻译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一般说来,最后一个方法总是最有用的,有些同学看了这个方法就很高兴了,以为前五个都不行了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这个“贯”不能随便使用,否则容易像开头所讲的《东施效颦》的翻译一样因为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不过,这种情况在中考时,不大可能会遇到,所以大家不必太过担心 小结:从现代汉语看来,文言文之所以不能“文从句顺”,较主要就是在于其句式的特殊和省略的运用,所以“调”和“补”对翻译是很重要的;“贯”虽然作为备用方法,但它的“结合语境”的精神还是极为要紧的简言之,“文从句顺调补贯”
(三)总结:打个比方,如果说留删换是看看有没有少了零件的话,那么调补贯就是怎样把这些零件重新组装成一台机器
五、翻译口诀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通假古本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六、闯关训练
1、看谁最快说出这篇古文所说的故事——惊弓之鸟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裂而陨也 注:〔京〕高大〔孽niè〕 通“蘖”,这里兼有“病”和“孤独”两义〔陨yǔn〕从高处掉下来
2、四人小组讨论文段的大意
3、学生上黑板给画线句子翻译,并用括号说明用了前面所学的哪一种方法
七、总结全课
就文言文翻译而言,这六个字并不是根本所在,而只是一种技巧文言文翻译的根本还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尤其是实词的积累和辨析,这是硬道理古文功底好的人,他未必要学习什么“留删换调补贯”,却仍然能翻译得很好
但是,对文言功底有限的我们而言,尤其针对考试来说,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我们无疑是很有用的,特别是遇到较难的题目和译成之后校对时 今天所学的文言翻译的方法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祝同学们中考成功!
八、总结男女生的成绩,表扬胜出的一组,激励全体同学
九、布置作业:完成文段三、四
附课堂练习题: 句子翻译练习文段一: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庄子·天运》
注:①病心:心口痛②颦:皱眉头③里:邻居④美之:认为她美丽⑤挈:带;领
1、请指出下面这一段译文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译文:西施得了心病总在家里皱眉头,家里的丑女看见西施皱眉觉得很美,回家也捂着心皱眉,有个富人想见见她,但西施坚持不出门贫穷的人见到了她,却带着妻子离开她她知道皱眉头的美丽,却不懂皱眉头为什么美丽
文段二: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裂而陨也 注:①京:高大②孽〔niè〕 通“蘖”,这里兼有“病”和“孤独”两义③陨〔yǔn〕从高处掉下来
1、请补出题目
2、翻译划线句子,并在括号内说明用了前面所学的哪一种方法 1)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2)然则射可至此乎?()3)先生何以知之?()
文段三:
文段三: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请补出题目
2、翻译划线句子,并在括号内说明用了前面所学的哪一种方法
(1)使我长百兽()
(2)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文段四:
多多益善
上常与信言诸将能不(fǒu),各有差(cī)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 “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注:(1)常,通“尝”,曾经
(2)不,通“否”
(3)禽,通“擒”,擒获
1、上常与信言诸将能不
2、将几何?
3、何为为我禽?
4、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一、导语设计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初中阶段在我们的教材中共有45课是文言、古诗词,其中有35课是精读篇目。在这些篇目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每一课都令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美。今天着眼于中考,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
二、中考文言文的分量
文言文在中考中占多大的分值呢?05、06年中考,文言文、古诗词单独设题,即试卷的第一大题,分别为14分和16分。而07年中考试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满眼尽是文言、古诗词!你们原来的语文老师刘芳老师是一个工作的有心人,听说她在去年中考刚一结束时就让大家做了07年的中考试卷,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吧,07年的中考试卷带给每一个考生的是一次别开生面的经典文化的学习之旅。我统计了一下,07年在54分的阅读题中,考查同学们文言、古诗词记诵积累的有12分,直接或间接考查文言、古诗词的题目共38分。那么,在国人日益重视传统文化的2008年中考中,文言、古诗词会占多大的分值呢?我不是命题者,我没有能力给大家一个数据精确的回答!但是我敢肯定的说:分值一定不会少!
三、研试题析考点明题型
在中考语文命题说明中,考查文言、古诗词的共有这样4个考点:
1、运用准确的停顿、重音、语调朗读。
2、根据语言环境调动记诵积累。
3、文言词语的积累和理解。
4、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这4个考点会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在我们的试卷当中呢?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透过以往的中考试题自己来分析分析。
昨天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是老师将05、06、07年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古诗词试题集合在一块儿,供大家给排队来了。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题,思考一下:中考中文言、古诗词部分老师会出什么题?老师会考我们什么?
四、文言文复习专题一:文言文的翻译
明白了中考中文言、古诗词考什么出什么题,下一步我们就要有的放矢,逐个击破。明确自己该怎么答题!
今天,我们进行文言文复习的第一个专题:文言文的翻译。我仔细研读了在06、07 年中考结束后的宜昌市试卷分析,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文言文翻译题有一定的选拔性,学生能得分多,但能得满分的不多。我们的中考试卷集结业和升学两重功能于一体,每一个想的高分的同学必须赢在选拔性的试题上。我们要的不是能得分,而是得满分!
说到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方法与程序,这三年来同学们一直都在不知觉的运用着,只是没有把它系统归纳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做这项工作。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1、字字有着落,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做到“信”、“达”,“雅”
信—不走样(译文要符合原意,不歪曲,不遗漏)
达—无语病(译文要合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有文采(译文要尽量做到美一些)
(二)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
关于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其实,同学们更是早已了然于胸了,都至少已经有了三年的实战经验了,只是没有总结而已,下面我们在试着翻译这三年来学过的文言文中的句子来总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
补: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
调: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删: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换:文言句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应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置换。
留:人名、地名、年代、官名、物品名等可直接用,不用翻译。
(三)文言文翻译的大致程序
了解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在答题过程中我们怎样去运用更能让我们不丢分呢?大家不妨按照这样一个程序去做: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再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关键字词。
4.对文句中的一些特殊情况进行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四)文言文翻译口诀:
最后老师一厢情愿的想送给大家一则翻译文言文口诀,不知大家想不想要吗?想要,就请大家用心的大声朗诵一遍: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
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局;
领会语气,句子流畅;对照原文,务求直译。
(五)实战演练
好了,我们已经总结出了怎样答文言文翻译类试题,下面我们就来实战演练一番!请同学们完成试题回放中的翻译题。
做完以后我们可以自己检测自己是否能得满分,问自己两个问题:
1、我是否做到了让原句中字字有着落?
2、我译出来的句子是否语句通顺,符合现在的语法规范?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满分一定属于你!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总结并演练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一般方法、大致程序以及文言文翻译口诀。中考中文言文试题确实有难度,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在后期的复习中不放弃不抛弃,中考时记住:我易人亦易,我比别人不大意;我难人亦难,我比别人不畏难!6月的中考舞台,一定有你们精彩的亮相!
第五篇:文言文翻译的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翻译常见误区
2、学习文言文翻译要求和翻译方法。学习重点:
1、2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首先,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
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④调动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比较推断,帮助理解。★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
1. “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即译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优美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在具体翻译时,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三、翻译常见误区
(一)、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例如:沛公军霸上 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
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混淆虚实。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例如:特与婴儿戏耳。译:特地同小孩玩耳朵
“特”是副词,在此作“不过”讲,不能译为“特地”;“耳”是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而已”、“罢了”,不能误作实词,错译为“耳朵”;这里“特”、“耳”连用,构成固定句式“特„„耳”,可译为“不过是„„罢了”。因此,“特与婴儿戏耳”,应译为“(我)不过是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二)、漏译
1.省略成分不增补。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补出却没有补译出来。例如:触草木,尽死。译为:蛇触及草木,全死了 2.该译词语被“遗忘”。原文中本该译出的词语,保留未译。例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译成:假如我不干这捕蛇的差事,那么早就病了。这里就漏译了“病”字。如果把这个“病”字译出,原文后一分句译成“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这样处理,译文就完整、准确了。
(三)、硬译
1.照搬注释不变通。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成:猪牛羊、珠玉、丝绸,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这里的“牺牲”,是指猪、牛、羊祭祀用品 2.倒装句式不调整。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译成:寻找一个人可以派他去回复秦国的。忽视了原句定语后置的特点,未调整原句的语序就硬译。
(四)、赘译
翻译游离原文,任意发挥,译而无据。
例如:秦人开关延敌。译成:秦国人大摆空城计,打开关门想引诱敌军进城。这里的所谓“大摆空城计”等,就游离原文太远了。翻译一定要紧贴原文。
四、明了雷区,落实考点
定好词性,译准词义;注意句式特点,理清句间关系。
(一)定好词性,译准词义;
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为考察重点。
例:
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译文: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译文:我从齐安坐者船行驶到临汝。(名状)
3、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4、舍相如广成传舍。译文:安置相如住在广成传舍。
5、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6、赵王以为贤大夫。(认为„„是)
7、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8、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练习:
1、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2009安徽)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4分)(2009福建)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3、语迪曰:“卿向不欲吾与国事,殆过矣。”(2009广东)(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4、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分)
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5、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分)
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6、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7、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8、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二)、注意句式特点,理清句间关系。例:
1、此人力士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行将为人所并
5、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8、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9、何厌之有?
10、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文言固定句式:要套用它的固定结构来翻译,而不要一字一字地抠。
1、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2、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其李将军之谓也?
4、无乃尔是过与?
5、何辞为?
6、其皆出于此乎?
★关注复句句间关系及其词语,并落实译准 表假设:苟 若 使 倘 即 诚 如 必 脱 表转折:然 而 乃 则 但 顾 第 特 ★要忠实原句的语气
原句是疑问语气、反问语气、无奈语气、推测语气等语气的,翻译后,要保持原语气。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商量语气 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委婉推测语气 岂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能讥笑我吗?)——反问语气 ★注意修辞翻译
1、借喻,就是不出现要说的本体而用一个形象的喻体来直接表述的修辞方法。这种方式为古代学者所乐用,能使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译出它的本体或将其译成一个明喻,这样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本意。
(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金城千里:(2)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2000高考)美锦: 2.借代的翻译
借代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称代要说的事物,对借代的翻译就是要译出所代的事物。(1)“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口舌:(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缙绅(4)“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2005全国)口腹: 3.委婉的翻译
因有所顾忌,或因谦恭,或为了求雅,古人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是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是委婉。对委婉句的翻译,就是变委婉为直言。(1)、有所顾忌,《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山陵崩:(2)、为求雅,权起更衣。更衣:上厕所。(3)、再如外交辞令的委婉,《赤壁之战》中的“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4)、再如为了谦恭和避免冒犯,不说皇帝年轻(因为年轻往往意味着不懂事或阅历浅),而是说“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传》)4.互文的翻译
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合而见义,这种辞格就叫互文。不管是本句互现(同一句的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现)的翻译,还是对句互现(上下句中有某个词语互文见义)的翻译,均应遵循由分而合的原则。(1)、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就要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2)、白居易《琵琶行》里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译为:(3)、《捕蛇者说》中的“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一句译为:(4)、《孔雀东南飞》中的“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译为:
除此而外,古文中还会使用其他的一些辞格,如夸张、比拟等,翻译时也应根据辞格本身的特点,恰当写出译文。练习:
1.批龙鳞,逆圣听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4.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五、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具体翻译方法主要有:删、留、增、替、调
① 删除原词,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助、连接作用的虚词,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译成现代汉语时,不能硬译,应该删除不译。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为: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译为:
②保留原词:凡是文言文中的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在翻译的时候,都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例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译为: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译为:
③增补词语:现代汉语中以复音词为多数。这些复词又大都是由文言词汇中的单音词发展演变而来。翻译时,应该把文言之中的单音词增补为相应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例如: 秦孝公据(占据)崤(崤山)函(函谷关)之固(坚固),君(君王)臣(臣下)固守以窥周(周朝)室(王室)。
廉颇为赵(赵国)将(大将),伐(讨伐)齐(齐国)。《廉颇蔺相如列传》 翼日进(进献)宰(县宰),宰(县宰)见(见到)其小(弱小),怒(愤怒)呵(呵斥)成(成名)。《促织》
另一种情况是,因为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常常出现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数量词等现象。为了使译文通顺畅达,语意明白,翻译时就要把这些省略的句子成分或某些内容补充出来。例如: 子曰:“隐者也!”子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隐者)行矣。《论语二章》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权以(之)示群下。《赤壁之战》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替换词语: 有些词语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有些词语古今是同一个词,但表示的意义有差别。在翻译中遇到这些词语时,都要把它们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例如: 为(是)赵宦者令(头目)缪贤舍人(门客)初,鲁肃闻(听说)刘表卒(死去)。
故天子一跬步(一小步,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关天命,不可忽也。⑤调整词序
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大体相同,但由于古今汉语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句式相比发生了变化,在翻译时要根据古今汉语语法变化的某些规律,对原文的词序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它们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例如: 句读之不知 惟命是从 会于渑池 古之人不余欺也。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巩固练习段落翻译:
1、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④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译文:小时侯拜陈实为师,因道德高尚为乡里称道。
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译文:甘愿接受任何处罚,但请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译文:盗贼害怕我知道他做了坏事,这是有羞耻心的表现。④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译文:王烈派人寻找,就是原先那个偷牛的人。
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译文:有的人到路上就返回来,有的人看到他的家就回来。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1)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译文: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谁哀怜我。(2)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译文:假使先生您不是没有吃饭,难道还能哀怜我吗?
3、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忍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译文: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可是我见到有人读了几十卷书便自高自大,欺侮长者,轻视同辈人。这样,别人自然像对仇敌一样恨他,像对鸱枭那样讨厌他。像这样拿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学。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君子的修行,用安静来修养身心,用俭朴来修养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会使心志明达,不宁静就不会实现远大目标。学习须宁静,要有才干就要学习,不学习就不会增加才干,没有志向就不会成就学问。
5、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译文:和坏人交往,就如同进入盛有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就闻不到它里面的臭味;和好人交往,就如同进入盛有兰花的屋子,时间长了就闻不到它的香气。
6、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译文:当初我所以为难,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既然已经收到他搭乘我们的船,难道可以因为危急而抛弃他吗?'(2)译文:当时的人们用这件事来评这下华歆、王朗品德的优劣。
7.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 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①其叔父数言之于嵩。
译:他的叔父屡屡到曹嵩跟前提及(太祖之事)。②太祖口貌如故。
译:太祖嘴脸容貌像平时一样。③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译:只是在叔父跟前不受宠爱,因此被欺瞒啊!8.海鸟曰:“爱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礼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①越哉,臧孙之为政也!
译:臧孙施政,失了分寸啊!②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译:现在无缘无故地加以祭典,不是施政所适宜的 9.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①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联与之共有府库耳。
译:顺德果真能够有益于国家的话,我可以和他共享(内廷)库房中的(财产)。②犹惜其有功,不之罪。
译:还是念及他有功于国,没有降罪于他。10.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①诚然,卿不朕欺。
译:确实如此,爱卿没有欺骗孤家!②间召问群臣臧否。
译:间或召见询问大臣们的好坏优劣。③濂惟举其善者对。
译:宋濂只是列举那些与自己交好的臣子回答。
11、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后汉书 冯异传》)(1)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译文: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夸耀自己。(2)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译文:军士都说希望隶属于大树将军,光武帝因此十分推重他。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文:看见路边李树结的果实很多,把树枝压弯了。(2)取之信然。
译文:取来尝一尝,果然是这样。
12.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⑴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译文: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呢?' ⑵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译文:我改为习武,刚练好武艺,重用武士的君主又死了。
13.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⑴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译文:你是不贤能的人,生命不值得珍惜。⑵嗟乎!道其不济夫!
译文:唉!我的主张大概不能实现了
14.余病痞(肚子里生的硬块)且悸,谒医视之,曰:'惟伏神(中药名,外形像芋)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余戍然惭,忾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乎人者众矣,又谁辨焉!⑴召医而尤其故。
译文:把医生叫来责问这是什么缘故。⑵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
译文:那个卖药的人欺骗你而把他的老芋头卖出。
15.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⑴少却,吾恶紫臭。
译文:往后退,我讨厌紫衣的气味。⑵于是日郎中莫衣紫,译文:在当天宫中侍卫近臣就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