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美术教案第十一册(全册)

时间:2019-05-15 08:1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美术教案第十一册(全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美术教案第十一册(全册)》。

第一篇:人教版美术教案第十一册(全册)

远近的奥秘

课时:2-3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工具: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 教学过程:

第1节课 感知透视(基础知识)

一、引导阶段 1/17页

结合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分组欣赏、讨论课本和老师提供的图片,理解什么是透视现象。

二、发展阶段

1、小结透视现象所产生的规律。

2、什么是视平线和消失点。(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

3、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区别。(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教师用几何形体示范什么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4、课堂作业根据学习要求,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观察,注意体会物体的透视变化规律。

三、课后整理

1、回家收集相关的一些建筑、风景等图片,巩固知识。

2、准备好第二节课的工具材料。第2-3 节课 体验透视(课堂实践)

一、引导阶段

1、检查课前准备

2、回顾透视的基础知识点

二、发展阶段

1、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

(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4)、整理画面。

2、讲评作业

(1)、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进行评比。(以是否准确表现出透视变化为标准)(2)、老师统一点评。2/17页

三、拓展阶段

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

风景写生

课时: 3-4 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如何把透视和构图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第1 课时)

欣赏、分析课本图例,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师:“同学们学习了基本的透视知识。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他们是如何运用哪些透视方法的。”巩固、加深对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点透视)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特点。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欣赏课本第2页下方的图片,了解白色方框的作用,师:“这些方框我们称之为取景框,在风景写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就象照相机的镜头,照出来的景色美不美和拍摄者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所以画面的美不美和你们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师展示“回”字形的取景框。并介绍其使用方法。同时介绍在没有取景框的情况下,可用双手架成“口”字形进行取景。

以图片或照片资料为例或通过对窗外景物的观察,讲解风景写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风景写生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的概念。如何利用取景框进行取景构图。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中房屋的各条棱边会有什么变化。如何在画面中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欣赏一些风景画和学生习作。3/17页

步骤:观察——取景——构图——描绘——修改——收拾完成

(二)发展阶段(第2-4 课时)

1、取景构图实地风景写生

选择操场或顶楼阳台先集中引导学生进行取景,观察建筑物的透视变化,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开进行实地风景写生。老师巡视辅导,及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作业点评。

会动的剪影

(设计、应用)课时:3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

2、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3、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课前准备: 4/17页

1、搜集有关皮影的图片、文字资料。

2、准备黑色卡纸、针线、竹条、剪刀、刀片等用于制作剪影的材料。

3、选择几个传统剧目或故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所选择的剧目或故事,内容和情节应简单、易懂。第1-2 课时

一、引导阶段。

1、学生之间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皮影的图像和文字资料,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皮影知识。

2、分组讨论皮影戏中人物的造型特点。(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3、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图例、技法点击栏目中的剪影人物制作过程,想一想皮影该如何制作。(1)第一步:剪出人物造型。(2)第二步:用针线缝上手臂、腿。(3)第三步:装上木棍。

二、发展阶段。

1、将学生根据剧目或故事,分成8组,分小组进行构思、合作创作。(提示学生要根据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来考虑人物的造型特点。)

2、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3、未完成的可以在课后接着制作。

4、准备下节课的表演,想一想改怎样表演。(剪影表演)

课前准备:布置环境

一、8个小组将自己制作的剪影,轮流进行表演、展示。体验民间皮影艺人的表演技能。

二、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点评。

三、总结: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感。

四、拓展:用透明胶片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试着制作彩色的皮影,在课余,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

水墨画——动物(第1-2 课时)

目标:复习、巩固水墨画的基础知识。即,工具材料,用笔用墨。学习几种动物的画法。

重难点:训练学生的用笔、用墨。用笔用墨的技法、技巧,以及动物的造型。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几张小动物的照片。准备好笔、墨、宣纸等。教师准备几幅小动物的图片。教师准备范图。教学过程:

简要地复习国画的基础知识和用笔用墨等作画技巧。

教师出示几幅动物的水墨画,并结合课本的范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a.欣赏灵活多变的用笔,加深中锋、侧锋以及点笔的了解。b.欣赏用墨焦、浓、重、淡、轻五色,加深学生对墨色的了解。c.构图以及动物的造型。

d.欣赏名家名作,了解名家的风格及其代表性作品。了解几位画坛大师,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3.教师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了解作画的全过程,并归纳出步骤: 6/17页

讲解归纳动物的大形体。讲述调墨、调色。

分步作画,讲解画动物的先后顺序。修改调整完成。

4.布置作业,画两幅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麻雀、虾。5.老师巡回指导,主要是用笔、用墨以及动物的造型。6.征集作业、讲评,提高审美能力。

(三)课后拓展

收集徐悲鸿、齐白石等画家的资料,了解马和虾的画法。水墨画——动物

(第3-4 课时)

目标: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画的小动物。学习螃蟹和松鼠的画法。重难点:笔墨的掌握和使用小动物的造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收集松鼠和螃蟹的图片。准备作画用的工具和材料。教师准备好范图以及工具材料。课堂教学:

请两位学生上台画麻雀和虾,老师进行讲解,指出优缺点及应改正的地方。老师现场示范讲解松鼠及螃蟹的画法,并归纳出作画的步骤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让学生直观感受作画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布置作业,画松鼠和螃蟹。

教师巡回指导,主要是动物的造型及笔墨的处理。征集作品并讲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课后拓展

要求学生画一幅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水墨画。

形体切挖

课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实例、制作材料

生: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 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师问: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课件)8/17页

师: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欣赏课本范图,讲解结构)

2、发展阶段

⑴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

⑵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⑶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

3、本课练习

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5、作品展示

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

6、拓展

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

我们做乐器

课时:2-3 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乐器及乐器的发展,学习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乐器。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乐器 9/17页 难点:设计乐器 教具准备:

教师:课件(有关青铜编钟、藏族大鼓、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乐器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学生:准备制作乐器的竹筒、铁管、铁盒、陶泥„„。教学过程:

第1-2 课时

(一)、引导阶段

1、教师播放几段乐曲让学生欣赏。

2、请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乐器发出的乐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青铜编钟、藏族大鼓、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乐器的不同音效。

3、请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乐器的资料。

4、教师出示图片并简要介绍乐器的发展、乐器的种类,并让学生欣赏不同的乐器发出的不同的音效。

5、原始社会(用兽骨、陶泥等制作乐器)-----奴隶社会(青铜制作精美的乐器)-----封建社会(乐器的用料、工艺更为讲究,多样如:青铜编钟、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至今(居住在我国西南(云南、贵州、四川)和西北(青海、宁夏、甘肃、新疆、西藏)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仍旧是用手工来制作乐器。如 :藏族大鼓,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韵味。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出示乐器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乐器的形状及特征。

2、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材料设计乐器,教师讲解乐器的制作方法。

3、学生思考先画出自己的设计草图并进行小组交流。

4、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构思进行启发性的讲评。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利用竹筒、铁管、铁盒、陶土等材料制作乐器。下拉加载上一页 百度文库更多下载收藏分享搜索 交流与评价:

1、展示学生制作的乐器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构思及制作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问题,自己是怎样解决的。

2、师生交流评价。

3、布置下节课工具。

第3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形和声方面继续加工乐器,让自己的乐器更好。

2、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3、学生展示乐器

①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吹一吹自己的乐器。

② 师生交流----比一比,谁的乐器造型好,谁的乐器能发出优美的声音。③教师评价,小结。

4、课后拓展

让学生尝试用更多的材料和方法制作乐器。

宇宙之旅

课时:2-3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宇宙飞船的主要结构。

2.学习和利用各种废弃物制作宇宙飞船。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养成收集有关宇宙飞船的信息与资料习惯。2.利用各种废弃物制作各种宇宙飞船。教学难点:

了解和掌握飞船的主要结构。教学用具: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上天的影片,自制宇宙飞船的教具模型、挂图等。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多途径搜集相关载人飞船与宇航员的知识。2.同时并准备一些废弃材料(塑料瓶、纸盒、彩纸等)。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组织教学。

2.欣赏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中国首位宇宙员杨利送上了太空后的一段影片,并讲解有关“神舟五号”的发射情况。让学生通过直观的了解,亲身感受中国人民实现了千年来的飞天梦。3.导入课题。

4.引导学生欣赏宇宙飞船图片作品,感受作品所体现的“宇宙飞船的形状特征”。

5.鼓励学生说说形状特征是如何的?除了影片的宇宙飞船,你们是否还知道有关其他宇宙飞船的知识吗? 6.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二.发展阶段

1.各组学生把各自搜集相关宇宙的各种资料及图片进行展示然后回答。2.师生共同找出飞船的主要结构,师边讲边演示各种各样宇宙飞船的主要结构造型。

3.师总结学生们搜集到有关宇宙飞船的相关知识,讲述宇宙的多种造型特征与设计原理,以及有关载人飞船、载人航天器组成的知识。

4.师重点边讲边演示自做的教具模型一一分解几种宇宙飞船的主要外型结构部件。

5.分组欣赏了解宇宙飞船的主要外型组成部分。

6.启发每个小组应积极动脑,有创意地并要符合宇宙飞船的基本造型特点制作一艘宇宙飞船。

7.学生分组进行绘制草图。8.师到各小组给予指导。9.各组学生开始制作活动。

三、展示评价阶段

1.组织学生欣赏各小组展示自己组的作品,由各组组长阐释本组所制作宇宙飞船模型的特点与优点。2.引导学生自评与互相评。

3.收拾与整理:学生整理桌面与地面,保持教室环境整洁。四.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回家有机会制作卫星城,有一定的场景,有多种形状的卫星,并配以一定的交通工具与自然景物。

电脑美术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课 时:1 课时

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打开电脑并进入操作系统画图程序的界面。2 指导学生采用界面上的绘画工具进行绘画和复制、粘贴游戏。3 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操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采用界面上的绘画工具进行绘画和复制、粘贴游戏。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采用界面上的绘画工具组合新颖的画面。作业设计:利用复制、粘贴的功能组合画面。并且可以用改变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电脑绘画,并且用画图软件画了很多漂亮的画,那么你们用画图软件画过那些画?都用到了画图软件中的那些工具? 生:铅笔工具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幅同学的电脑作品,是一只小鸟,可是它很孤单,它想让同学们为它找一个同样的伙伴,可以用什么办法去找呢?

(二)新授阶段

生:用手来画,画一个和它一样的。生:用电脑绘画。师:用那一种方法更简单? 生:电脑绘画

讨论:从画图软件中的那里可以找到?去找找看!(让学生上讲台来找给大家看。)

师:请同学们试一试,一起来制作更多的。生: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电脑绘画有趣吧!老师也非常喜欢用电脑绘画。想不想和老师共同完成一张电脑画? 生:想。

师:我来操作,你们帮我思考。(讲解绘画过程)

(三)学生创作 教师辅导

(四)互评

中国画和油画

课时:2 课时 教材分析 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唐朝的《五牛图》也是最早的纸本作品,到张大千的墨山水也经历了由古典到现代由工笔到重彩写意人物都经历了几个阶段。

2.油画由西方传入我国,但是我国近现代的油画作品也有了长逐的进展,由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到装饰味十足的戏剧人物,也是写实与抽象相互穿插。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绘画的发展史,和中国绘画都有着那些的表现技法。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们的知识和对美学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创新目标:让学生主体参与,在绘画作品中找到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在哪儿里。德育目标:在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都有一种喻意在里面。让同学们知道我们学习了这一课不但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意识,也让同学们明白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

重 点:首先,我们在接触中国绘画的时候就应该明确它的绘画工具都有哪些?各种不同的画法都能体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其次,每幅美术作品都有一定的喻意,它的涵义是什么?

难 点:通同学们看作的同时要想,安表现的是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创新点:让同学们去发现,去想去激发他们潜在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发掘艺术的真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空白点:通过讲解让学生们自己理解。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把自己的国画作品带入课堂,让同学们能更进一步更真实的看到国画作品让学生们有信心相信自己也会做的更好。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一、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首先,把自己准备好的国画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把他们的目光吸引过来。接下来看过作品后大家都知道那些是国画哪些是油画,问一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就来告诉大家。

二、创设条件.自主参与

分别的介绍作品的内容和具体要表现的含义。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把画面设计成什么样子的呀?你都想在画面上画什么呀?

例:如果我是作者,我就要把天空画成红色的,因为它向征着热情等等。三.组织教学。体验发现。

大家可以看一下罗中立的<父亲>>这幅作品,我们通过这幅作品能想到什么呀?他的手里拿着饭要什么呀?大家可以一起来讨论相互的交换一下意见。16/17页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通过今天的美术课大家都掌握了什么知识,要想表现作者不同和心里情感。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向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我要画一幅作品,我应该怎样去体现。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让同学们自己去总结作品用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同时在掌握了最基本的中国绘画的工具和分类外我们更应该进一步的去挖掘更加深刻的东西。

六、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在了解中国绘画的同时让他们自己去书店或家里找一些有关中国绘画的书籍,去总结其创作意图。

第二篇:人美版第十一册美术教案

人美版第十一册美术教案

德育纲要要求

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爱美情趣。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阶段目标(第三学段)

造型?表现l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设计?应用l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l欣赏?评述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扽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综合?探索l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1凝固的音乐--------建筑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凝固的音乐--建筑”,了解建筑与音乐的内在联系,运用立体构成的某些技术技法创造具体的造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了解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在材质、造型特点上有什么不同?了解美术的门类有很多,建筑是其中的一个。使学生审美能力不断提高,更新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习。

重点难点 认识古代建筑的一些建筑特点及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相比较有什么变化?能够把自己喜欢的建筑描绘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你觉得美术有哪些门类?”学生根据平时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回答。

课件展示美术各门类图片,创设一种置身于美术世界中的氛围,引起学生兴趣,形成美术除绘画外还有许多门类的初步认识。其中我们展示的中国古代建筑图,大家肯定不陌生。同学们说是什么建筑?对,是我们的天安门城楼。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具有音乐美感的建筑艺术。

出示课题 凝固的音乐--------建筑

二、讲述新课

大家肯定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建筑怎么会跟音乐有联系呢?

欣赏课本中故宫的门、故宫的云龙大石雕等图回答问题。

1、你知道浮雕上的图案的意思么?

2、大门上的门钉、铺手除了装饰作用以外,还有其它的意思么?

3、你留意过古建筑屋檐上的仙人走兽么?你知道他们叫什么呢?

我们了解了关于古代建筑的一些知识及造型,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外国建筑有什么特点?欣赏凡尔赛宫殿内景及科隆大教堂、泰姬陵等古建筑。

回答问题,1、中国古代建筑与外国古代建筑在材质、造型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教堂是西方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不同地区、不同宗教的建筑展现着不同的风格。

建筑与音乐的关系。运用立体构成的某些技术技法创造具体的造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具体的建筑分析。

随着时代发展,建筑有了巨大的变化,你认为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相比较,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欣赏现代建筑图片了解。

三、学生作业

你家乡最古老的建筑是什么?你最喜欢的建筑是那座?把它画下来或用文字记录下来。

四、教师点评

五、教后反思:

第二课《有特点的人脸》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课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了解中国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学习人物画。

应会:学习中国人物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毛笔、墨、色参照有特点的人脸图片画一幅能突出人物五官和表情特点的肖像画。

2、隐性内容与目标

一、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情感。

二、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中锋、侧锋、淡墨、重墨在人物画中的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人物画的传统与创新。

难点:掌握墨色浓淡程度,能准确地表现人脸、五官的比例知识,进而创作有特点的人脸。

教学准备

课件、毛笔、宣纸、墨汁、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眼力大比拼

出示几张著名人物的脸部特写:刘欢、李咏、肥肥、成龙……

请学生说说这几位人物的脸部特点,包括发型、脸型、眼睛、鼻子、嘴巴等。

2、欣赏漫画

出示其中几位人物的漫画像,说说这些漫画是怎样表现人物脸部的。

小结:要抓住人物脸部特点来表现。

3、欣赏国画肖像并与照片相对比:鲁迅、阿Q、齐白石、观鱼图。

师:不是只有漫画可以表现有特点的人脸,中国画的写意手法也可以画出生动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画写意人物。

4、板书课题《有特点的人脸》

二、讲授新课

1、以马三立为模特,分析人物的脸部特点。

脸形:中国画家咏我们最熟悉的汉字总结出绘画头部的理论,其中头部的基本形分别为:国、申、田、由、甲等。

说说课本中的人物脸形分别属于哪种基本形?

五官的特征:眼睛、眉毛、鼻子、嘴巴、耳朵……

发型的特征、皮肤的特征、其他装饰(眼睛,耳环等)。

2、讲解人物脸部的结构比例。

“三停五眼”“三停”:发际线——眉毛——鼻尖——下颚

“五眼”:左外耳孔——左眼角=左眼长=两眼之间的距离=右眼长=右眼角——右外耳孔

3、用一个词形容书中人物脸部的表情,思考自己会怎样来表现这些有特点的脸。

4、学习马三立肖像的具体绘画步骤,注意墨色的浓淡及用笔的灵活,控制好画面的水分,掌握脸部的比例。

(一)用中锋蘸淡墨勾出人物轮廓和五官。

(二)用侧锋重墨画出人物的头发。

(三)用淡赭石加水染出肤色。

三、学生实践

1、作业要求:参照有特点的人脸图片,用中国画表现一幅人脸的作品,注意突出人物的五官和表情特点。

2、第一课时画草图,第二课时上色完成。

2、教师辅导学生作画。

四、总结评价

1、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2、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情况:

授课班级 六(1)六(2)六(3)

授课日期

授课情况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课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了解中国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学习人物画。

应会:学习中国人物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毛笔、墨、色参照有特点的人脸图片画一幅能突出人物五官和表情特点的肖像画。

2、隐性内容与目标

一、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情感。

二、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中锋、侧锋、淡墨、重墨在人物画中的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人物画的传统与创新。

难点:掌握墨色浓淡程度,能准确地表现人脸、五官的比例知识,进而创作有特点的人脸。

教学准备

课件、毛笔、宣纸、墨汁、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三停五眼

“三停”:发际线——眉毛——鼻尖——下颚

“五眼”:左外耳孔——左眼角=左眼长=两眼之间的距离=右眼长=右眼角——右外耳孔

2、展示学生优秀草图,分析表扬。

二、讲授要点

1、同学们在作业中要注意的几点:

A、抓住人物的脸部特点来画。

B、表现出一定的表情。

2、师点评部分需要改进的作业。

三、作业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作业。

2、色彩的运用要恰当。

3、同学们修改作品,继续完成作业,教师指导点评。

四、教学总结

1、展示学生优秀作业,学生互相点评。

2、鼓励有进步的,绘画细致的同学。

五、课后拓展

可以用学到的方法为家人写生。

六、教后反思:

3、戏曲人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欣赏戏曲表演等活动,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

2.运用水墨画的基本技法表现学生喜爱的戏曲人物。

3.通过欣赏和表现戏曲人物,让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戏曲人物图片、戏曲人物有关故事等资料;准备水墨画的相应工具。

(教师)课件、各种戏曲人物造型图片,小组学习任务图片(将一张完整的水墨戏曲人物图片按小组撕成若干张碎图片),水墨画工具。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进入学习状态。

(1)欣赏京剧开场音乐进课堂。

(2)组织纪律,安定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2.导入激趣。

(1)谈话导出小组学习任务。(请各小组长领取小组学习任务图片)

(2)小组任务:尝试用水墨表现各自小组领到的纸片上的图像。(提示:引导学生运用中锋、侧锋来表现线条,注意墨色

浓淡的变化,同时探索墨破色、色破墨等基本水墨技巧的运用)

(3)各小组展示作业,表扬能用中锋、侧锋来表现线条,并注意墨色浓淡变化的同学,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4)揭示碎片的完整图案,揭示课题《戏曲人物》。

3.感知引趣。

(1)分小组交流各自收集和准备的有关戏曲资料,表扬准备了资料的同学;

(2)教师小结有关戏曲表演及戏曲人物的知识;

(3)欣赏戏曲表演片段,学生感受并模仿戏曲表演的动作造型,体验其表演特色;

(4)欣赏艺术作品中的戏曲人物,观察分析如何用水墨表现戏曲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主要特征,体会夸张、变形的艺术作

用。(提示:关良的《武松打虎》笔简意劲,用夸张、变形的水墨造型抓住戏曲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引导学生观察和体会水墨语言 的大胆运用。)

4.尝试探趣。

(1)作业要求:用水墨的形式表现自己最喜爱的戏曲人物;

(2)依据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心中的戏曲人物形象进行大胆自由地造型表现,教师在巡视中给予学生鼓励与及时提示。对发

现的普遍问题,如构图大小、用墨浓淡、形象拘谨等,给予及时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

5.评价延趣。

(1)即时用数码相机或摄影机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自评、互评,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

(2)教师总体评价优点及存在问题,评价要点可以是水墨语言的自如运用,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表现等方面。

(3)欣赏不同的材料表现的戏曲人物,体会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课后请学生关注身边的戏曲表演,并尝试运用更多的材料来表现戏曲人物。

6、教后反思:

第4课 图形的魔术组合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学习夏加尔《我和我的村庄》的表现方法,将生活中看似没有关系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变成一幅奇妙的作品。本课主要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教学目标:

1、欣赏夏加尔的作品感受他带给我们童话般的奇妙世界。

2、学习夏加尔的表现方法,将生活中看似没有关系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变成一幅奇妙的作品

3、改变思维方式,利用提供的图形组成新的形象。

教学重点: 任选一组课本提供的图形组成新的形象。

教学难点:改变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想。

教学准备:范画若干、若干图片、彩色笔、记号笔。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作欣赏

1、《我和我的村庄》(油画)夏加尔(俄国)你们看,今天的绘画有什么特点呢?

2、你能总结它的表现方法吗?

颠倒的人物、房屋,动物眼中映射出的蓝天,像花草一样握在人手中的果树……画家对故乡的种种美好回忆叠映在一起,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童话般的奇妙世界。

3、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把生活中看似没有关系的物象组合在一起,也能变成一幅奇妙的作品呢!

4、揭题:图形的魔术组合 板书

二、新授

1、出示图形

2、小组合作讨论:这些图形进行组合排列可以组成哪些新的图案?

3、图形的组合方法

根据需要重复图形、放大图形、缩小图形、重组图形。

4、总结:看,在同学们的笔下,不同类别的图形变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他们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改变思维方式,来了个“脑筋急转弯”。

a)学生作品欣赏

5、练习

a)任选一组课本提供的图形组成新的形象。你也可以自己创作一组图形进行创作。生活中的小物件,动物、植物、花卉、照片、风景、人物都可以是绘画的主题。看谁画的形象最有创造性!

b)注意

根据需要重复图形、放大图形、缩小图形、重组图形。

最后上颜色时注意色彩的对比。

3、说一说,你将用哪一组图形来表现什么?

4、练习、辅导。

6、作品展览和评述

a)学生活动:你觉得教室里同学们的线描作品哪张最吸引你呢?

b)自己找找优缺点,为同学提点建议或者帮他修改一下作品。

c)教师点评。

d)修改、评优。

7、布置下节课的准备工作

8、教后反思:

第5课 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

教学目标:

欣赏感受线描画的独特魅力

1、学习线描的表现形式:线条的粗细疏密排列,点线面合理安排

2、完成一幅用线画具有黑白对比效果的作品

教学重点: 感受线描画中线条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掌握线条的粗细疏密排列,点线面合理安排

教学准备:范画若干、粗细黑色或兰色水性、若干图片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范画导入,揭示课题

2、你们看,今天的绘画有什么特点呢?

3、你能总结它的表现风格吗?

4、揭题:线描画 板书

二、新授线描画,感知学习线描画的绘画形式

1、《鸭子》、《鱼》欣赏,你能感受线条的魅力吗?这些线条分别是怎么表现鸭子和鱼的纹样的呢?

(小组探究)(汇报)

2、线条的种类:点(大点、小点);线条(点的延长);面(点的聚集和线条的增粗)……

8、感受作品中线条所产生的对比效果

(1)《门神》《印第安人》对比,你发现有什么不同?(线条的粗细不用;线条的疏密排列不用;线条的各种样式不同……)

(2)《门神》《牛仔裤》对比,你能发现同样是线描作品,他们又有什么最明显的不同呢?(黑白色块)

(3)想一想,这些黑白作品在画面中有什么作用呢?

(4)哪幅画对你的启发最大呢?能不能谈谈你的感受呢?(可以和色彩画想比较)

(小组讨论相互的感受)

(5)小结:我们手中的画笔就像乐器,那黑白的色块、疏疏密密的线、错落有致的点,犹如跳动的音符演绎出优美的旋律。刚才我们所看到了线描作品,都是以生动丰富线条表现出变幻多姿的视觉世界。

三、练习

1、如此魅力的表现手法,你也先过来尝试一下吗,那你想画什么呢?

2、生活中的小物件,动物、植物、花卉、照片、风景、人物都是你绘画的主题呢!

3、练习用线描述物体,力求表现物体的质感,讲究线的疏密粗细、黑白对比。

4、作画步骤:

(1)构思

(2)起稿

(3)线描

(4)调整

5、练习

6、辅导

四、作品展评

五、课堂小结

第 二 课 时

一、作品展览,进行评优

1、学生活动:你觉得教室里同学们的线描作品哪张最吸引你呢?

2、为你的好朋友提点绘画建议或者帮他修改一下作品

二、优秀作品展示,激发创作激情

3、优秀作品欣赏,强调黑白对比

4、比较自己的绘画作品,找出存在的优缺点

三、继续创作绘画作品

四、辅导

五、教后反思:

6、《自制小相框》(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认知:运用多种材料制作新颖漂亮的小相框,研究“立”起来的方法。

2、智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大胆创新的能力。

3、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动手制作的细心品质。

教学重点:材料的的创新与小相框的多种造型的设计。

教学难点:研究小相框支架的设计。

教学用具:生活中的小相框实物;各种制作材料,收集生活中的可利用的废旧物品。(冰棒棍、牙膏盒等)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人,揭示课题。

1、课前师生准备小相框的实物。

研究:用途、外型、色彩、图案。

2、揭示课题。

二、探究活动。

1、小组研究:

(1)可以用什么材质来制作自己的小相框?

(2)什么样的相框造型与色彩能更好的烘托你的照片?

(3)怎样将相框的背板固定在相框上?

(4)参考收集到的资料,研究如何更好的为相框设立支架。

2、学生发言:

结合实物、图片、教材,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考一系列问题,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

三、实践活动:

作业:自选材料,设计制作小相框,装点自己的生活。比一比谁的相框更新颖、更漂亮。

四、作业评价:

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提高审美能力。

评选设计之星。

五、小结拓展:

可以将相框放在什么地方?还可以用其他的材料来制作吗?

六、教后反思:

7、色彩的调和(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习色彩调和方法,感受色彩的变化。

2、智能:了解色彩调和知识,提高学生色彩审美感受能力。

3、情感:感受色彩调和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色彩调和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了解色彩调和的方法。

教学难点:以更多的方法进行色彩调和,完成色彩调和的作业。

教学准备:水粉用具。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欣赏色彩调和的作品《鸡冠花》

在淡淡的阳光照耀下,红色的鸡冠花与绿叶和谐地相互辉映,使画面浓艳却不浮躁。

2、提问:你能从这样的色彩搭配中体会到色彩调和的美感吗?

3、小结:色彩调和通常指的是色彩的量比关系和秩序关系应该符合视觉审美的心理要求。在保证色彩变化丰富的同时,也应注重色彩关系的协调统一。

二、研究活动。

1、欣赏色彩调和范画。

教师介绍两种简单的色彩调和方法

调和方法A:混入同一种黄色调和,作品为黄色调。

调和方法B:混入同一种灰色调和,作品为灰色调。

2、学生思考: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来调和色彩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

3、实践学生的想法。

三、艺术实践。

想一想,学生作品用了什么方法使色彩调和?你也试着创作一幅色彩调和的作品。

四、展示作业。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评价作品。

1、介绍你画中的色彩调和的方法。

2、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

3、你认为自己画的优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足?

课后记:

第8课:《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习色彩知识,了解邻近色的画面色彩效果。

2、智能: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力。

3、情感:感受色彩带来的美感,激发色彩创作的愿望。

教学重点:了解邻近色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邻近色组织创作色彩和谐的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色相环、水粉用具、学生优秀作品。

教学过程:

一、分析色彩。

介绍邻近色:邻近色就是色相接近的颜色。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青、青与紫、紫与红。

二、研究体会。

欣赏课本中的作品《红土地》、《顾盼》。

1、小组研究。

数一数,《红土地》用了几种颜色?

《顾盼》用了哪些邻近色?

不同的邻近色带给你哪些不同的感受?

2、小结:以邻近色为主的绘画作品,给人色彩和谐统一的感觉。要想画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其方法之一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

三、欣赏感受。

1、欣赏优秀的学生色彩作品。

2、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四、艺术实践。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五、展示评价。

1、组织小组展示作业。给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字。

2、组织评价作业。介绍自己的画中最得意之处。

六、课后拓展。

和谐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可以应用。

课后记: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七、教后反思:

8、《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习色彩知识,了解邻近色的画面色彩效果。

2、智能: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力。

3、情感:感受色彩带来的美感,激发色彩创作的愿望。

教学重点:了解邻近色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邻近色组织创作色彩和谐的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色相环、水粉用具、学生优秀作品。

教学过程:

一、分析色彩。

介绍邻近色:邻近色就是色相接近的颜色。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青、青与紫、紫与红。

二、研究体会。

欣赏课本中的作品《红土地》、《顾盼》。

1、小组研究。

数一数,《红土地》用了几种颜色?

《顾盼》用了哪些邻近色?

不同的邻近色带给你哪些不同的感受?

2、小结:以邻近色为主的绘画作品,给人色彩和谐统一的感觉。要想画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其方法之一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

三、欣赏感受。

1、欣赏优秀的学生色彩作品。

2、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四、艺术实践。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五、展示评价。

1、组织小组展示作业。给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字。

2、组织评价作业。介绍自己的画中最得意之处。

六、课后拓展。

和谐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可以应用。

课后记: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七、教后反思:

第九课 箱板上的新发现

课时1课时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显性目标应知:学习利用瓦棱纸进行有趣的艺术活动

应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隐性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

重点利用瓦楞纸的特点,掌握在瓦楞纸上镂空造型的技法和多层瓦楞纸与色彩卡纸拼贴等方法。

难点层次感和画面整体效果的把握

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瓦楞纸、刻刀、颜料等

教学过程第一节

教学流程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教学调整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准备上课。

二、回忆交流

我们曾经尝试过用哪些方式方法进行创作?(结合实物欣赏)学生讨论回忆:绘画、剪贴画、版画等。

三、导入新课以前我们都是用商店里出售的“正式”材料进行创作,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纸箱板。撕开表面的牛皮纸,你会发现里面藏着弯曲排列的瓦楞纸。搜集资料并反馈。

四、分析思考瓦楞纸和其他的纸张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用纸板箱创作时我们应该发挥它的哪些特点?避免哪些不足?小组探究。

撕一撕:箱板上的瓦楞纸不止一层,两边还夹有光滑的牛皮纸,可以撕出不同的层次;纸箱的厚薄不同,里面的瓦楞纸也不同;箱板纸层之间粘接的牢固度不同,撕出来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五、艺术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接力游戏的创作活动,教师参与活动,并给予合理建议,以引导完成作品。

选取一张瓦楞纸或纸箱板备用。接力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块箱板,全班合作完成):

1.几位同学分别在纸箱板上撕出或刻出自己喜欢 的形象或肌理。

2.撕到一定程度,滚油墨或刷色,挑选合适的角度在大纸上印制。

3.继续撕刻,改变底版,再在大纸上印制。

4.调整构图,直至全班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

六、评价展示展示作品,引导学生评议。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箱板上的新发现

教后反思:

第10课 参观劵的设计

教学目标:1.使学生基本了解参观券的一般知识、特征,并掌握有关设计知识。

2.发展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艺术创新能力,扩展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关于券面的尺寸大小、构成的形式、内容等应该有所规定。有的必须严格,如券面总体尺寸——长宽各多少,其中存根留多少,副券占多少,或者只要求设计正券券面,其余略去。至于构图形式是横是竖,选取什么图饰内容和表现手法等,则可宽泛、灵活一些。再

则,对文字内容,也必须作出明确规定,如名称、票价等。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掌握有关基本常识,必须提出适当的要求进行制约,使他们的思维能自由地,但又有目的地运行。要多鼓励学生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去完成作业。

教材分析:本课编排了数枚参观券供欣赏、借鉴。从中我们不难了解设计参观券的基本形式和内容。首要的是名称,如“故宫博物院”、“武陵源游览券”……以及与其相应的图饰,图饰往往占居券面的绝大部分面积;其次是票价和有关注明等。总体形式是以图为主,以文为辅。券有正反两面,以正面为主,有的在反面印有导游图,或印有关要求乃至广告等。为了方便各种类型的参观者,有些券面还附加了英文或其他文字。

教具准备:参观券(实物)数枚,启示设计思维的图片若干

学具准备:作业用纸,直尺,铅笔,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一张参观券说:大家都知道老师手上拿的是一张参观券。参观券是参观展览或参观名胜古迹时,用来表示已付参观费的凭证和留作纪念的纸片。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设计参观券。

板书课题:设计参观券

(二)传授新知。

1.参观券的设计形式。

请同学们把书翻开,书中为我们介绍了两种设计形式,是哪两种?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并板书:设计形式:(1)摄影;(2)绘画。

2.参观券的构成。

参观券主要是以图为主,再配上必要的文字而构成。

(板书:构成:以图为主,文字为辅)

图是指参观券的图案纹样,其内容一般是供参观的内容或景点,具有纪念意义。(板书:纹样:内容,景点)

文字主要由地点、名称、票价等组成,(板书:文字:地点,名称,票价)字体可采用美术字、行书、隶书、篆书等。

(三)学生作业。

提出作业要求:选择本地区的一处名胜古迹,设计一张参观券。

出示几张范画粘于黑板,供学生设计时参考。

教师巡回指导,对设计得较好的同学及时提出表扬并展示其作业。

(四)展示优秀作业,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设计参观券

设计形式:(1)摄影;(2)绘画

构成:以图为主,文字为辅

纹样:内容,景点

文字:地点,名称,票价

(五)教后反思:

第11课 神秘的礼盒

课时1课时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显性目标知道礼盒的结构、形象、功能,了解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道理。

隐性目标感悟利用改变常规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重点了解礼盒的结构、形象、功能,学习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相关知识,利用综合材料设计制作礼品盒。

难点利用综合材料,创新制作礼品盒。

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课件、纸盒、各种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节

教学流程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教学调整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准备上课。

二、导入新课

欣赏夏加尔作品《我和我的村庄》,讨论:

这幅画上画了什么?

你感觉与以前看到的作品有什么不同?给你什么感受?

你能用自己带来的这些物品进行魔术组合吗?

展示组合得巧妙的作品。

板书课题。学生欣赏。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课前搜集自己身边的小发卡、造型新颖的糖果、学习用具等物品放在一张纸上小组同学互相摩,分析哪些部分组合得巧妙。

三、讲授新课布置讨论题:

1.课本上的这些作业是怎样进行的魔术组合的?

2.你认为哪些地方组合的巧妙?

3.你还想怎样组合?

教师用课件演示几种与课本不同的组合方法。学生实践课后拓展巡视辅导。

组织学生小结、评价。

展示几种利用废弃物组合的新形象,引导学生回家可以试一试。

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评价自己及他人的作品。

四、实践活动练习绘制。把自己的创意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可以单色绘画,也可用彩色表现。

五、总结评价1.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2.提出改进意见。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板书设计

图形的魔术组合

夏加尔《我和我的村庄》

教后反思:

12、故事中的人

课型 工艺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用粘土塑出一个故事中的人。(了解)

2、抓住人在故事中的特有姿势,塑出运动中的动态。(练习)

3、努力表现出人的美。(接受)

重、难点 重点是用泥土塑出自己熟悉的人的姿势。

教学准备 教师:泥塑“故事中的人”的不同作品投影片若干、范作、彩泥及泥塑工具等。学生:课本、彩泥及泥塑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讲故事

1、观察投影中的人物。

2、出示教师的泥塑作品。师:今天,我们用橡皮泥塑故事中的人。

二、教学新课,指导泥塑故事中的人。

1、请一位同学来摆一个姿势的造型在黑板上演示。

2、小结:用粘土塑一个运动着的人,首先要塑出个完全的人,即有头躯干,上肢和下肢。然后,依照人在运动中的不同姿态,适当将头躯干四技作适当的扭转。弯曲,就可塑出千变万化的姿势。给人物穿上与故事中的角色相符合的衣着。

2、教师示范。

三、提出作业要求,学生塑造,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讲评。

作业 A类作业:参考书中的图片及范作,能用彩泥塑出一个故事中人的动态,人物造型较生动、结构稳定。

B类作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用彩泥塑出一个故事中人的动态,人物造型生动、结构稳定。

板书 课题*《故事中的人》 幻灯屏幕

四、教后反思:

第三篇:人美版第十一册美术教案

1、凝固的音乐--------建筑

教学目标 :

1、通过欣赏“凝固的音乐--建筑”,了解建筑与音乐的内在联系,运用立体构成的某些技术技法创造具体的造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2、了解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在材质、造型特点上有什么不同?了解美术的门类有很多,建筑是其中的一个。

3、使学生审美能力不断提高,更新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习。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古代建筑的一些建筑特点及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相比较有什么变化?能够把自己喜欢的建筑描绘出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你觉得美术有哪些门类?”学生根据平时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回答。

展示美术各门类图片,创设一种置身于美术世界中的氛围,引起学生兴趣,形成美术除绘画外还有许多门类的初步认识。其中我们展示的中国古代建筑图,大家肯定不陌生。同学们说是什么建筑?对,是我们的天安门城楼。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具有音乐美感的建筑艺术。

出示课题 凝固的音乐--------建筑

二、讲述新课

大家肯定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建筑怎么会跟音乐有联系呢? 欣赏课本中故宫的门、故宫的云龙大石雕等图回答问题。

1、你知道浮雕上的图案的意思么?

2、大门上的门钉、铺手除了装饰作用以外,还有其它的意思么?

3、你留意过古建筑屋檐上的仙人走兽么?你知道他们叫什么呢?

我们了解了关于古代建筑的一些知识及造型,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外国建筑有什么特点?欣赏凡尔赛宫殿内景及科隆大教堂、泰姬陵等古建筑。

回答问题,1、中国古代建筑与外国古代建筑在材质、造型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教堂是西方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不同地区、不同宗教的建筑展现着不同的风格。建筑与音乐的关系。运用立体构成的某些技术技法创造具体的造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具体的建筑分析。

随着时代发展,建筑有了巨大的变化,你认为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相比较,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欣赏现代建筑图片了解。

三、学生作业

你家乡最古老的建筑是什么?你最喜欢的建筑是那座?把它画下来或用文字记录下来。

2、有特点的人脸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应知:了解中国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学习人物画。应会:学习中国人物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毛笔、墨、色参照有特点的人脸图片画一幅能突出人物五官和表情特点的肖像画。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情感。

3、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教学重点:学习中锋、侧锋、淡墨、重墨在人物画中的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人物画的传统与创新。

教学难点:掌握墨色浓淡程度,能准确地表现人脸、五官的比例知识,进而创作有特点的人脸。教学准备

课件、毛笔、宣纸、墨汁、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眼力大比拼

出示几张著名人物的脸部特写:刘欢、李咏、肥肥、成龙„„

请学生说说这几位人物的脸部特点,包括发型、脸型、眼睛、鼻子、嘴巴等。

2、欣赏漫画

出示其中几位人物的漫画像,说说这些漫画是怎样表现人物脸部的。小结:要抓住人物脸部特点来表现。

3、欣赏国画肖像并与照片相对比:鲁迅、阿Q、齐白石、观鱼图。

师:不是只有漫画可以表现有特点的人脸,中国画的写意手法也可以画出生动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画写意人物。

4、板书课题《有特点的人脸》

二、讲授新课

1、以马三立为模特,分析人物的脸部特点。

脸形:中国画家咏我们最熟悉的汉字总结出绘画头部的理论,其中头部的基本形分别为:国、申、田、由、甲等。

说说课本中的人物脸形分别属于哪种基本形? 五官的特征:眼睛、眉毛、鼻子、嘴巴、耳朵„„ 发型的特征、皮肤的特征、其他装饰(眼睛,耳环等)。

2、讲解人物脸部的结构比例。

“三停五眼”“三停”:发际线——眉毛——鼻尖——下颚

“五眼”:左外耳孔——左眼角=左眼长=两眼之间的距离=右眼长=右眼角——右外耳孔

3、用一个词形容书中人物脸部的表情,思考自己会怎样来表现这些有特点的脸。

4、学习马三立肖像的具体绘画步骤,注意墨色的浓淡及用笔的灵活,控制好画面的水分,掌握脸部的比例。

(一)用中锋蘸淡墨勾出人物轮廓和五官。

(二)用侧锋重墨画出人物的头发。

(三)用淡赭石加水染出肤色。

三、学生实践

1、作业要求:参照有特点的人脸图片,用中国画表现一幅人脸的作品,注意突出人物的五官和表情特点。

2、第一课时画草图,第二课时上色完成。

2、教师辅导学生作画。

四、总结评价

1、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2、提出改进意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应知:了解中国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学习人物画。应会:学习中国人物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毛笔、墨、色参照有特点的人脸图片画一幅能突出人物五官和表情特点的肖像画。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情感。

3、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教学重点:学习中锋、侧锋、淡墨、重墨在人物画中的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人物画的传统与创新。

教学难点:掌握墨色浓淡程度,能准确地表现人脸、五官的比例知识,进而创作有特点的人脸。教学准备

课件、毛笔、宣纸、墨汁、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三停五眼

“三停”:发际线——眉毛——鼻尖——下颚

“五眼”:左外耳孔——左眼角=左眼长=两眼之间的距离=右眼长=右眼角——右外耳孔

2、展示学生优秀草图,分析表扬。

二、讲授要点

1、同学们在作业中要注意的几点: A、抓住人物的脸部特点来画。B、表现出一定的表情。

2、师点评部分需要改进的作业。

三、作业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作业。

2、色彩的运用要恰当。

3、同学们修改作品,继续完成作业,教师指导点评。

四、教学总结

1、展示学生优秀作业,学生互相点评。

2、鼓励有进步的,绘画细致的同学。

五、课后拓展

可以用学到的方法为家人写生。

3、戏曲人物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欣赏戏曲表演等活动,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

2、运用水墨画的基本技法表现学生喜爱的戏曲人物。

3、通过欣赏和表现戏曲人物,让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戏曲人物图片、戏曲人物有关故事等资料;准备水墨画的相应工具。(教师)课件、各种戏曲人物造型图片,小组学习任务图片(将一张完整的水墨戏曲人物图片按小组撕成若干张碎图片),水墨画工具。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进入学习状态。(1)欣赏京剧开场音乐进课堂。

(2)组织纪律,安定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2、导入激趣。

(1)谈话导出小组学习任务。(请各小组长领取小组学习任务图片)

(2)小组任务:尝试用水墨表现各自小组领到的纸片上的图像。(提示:引导学生运用中锋、侧锋来表现线条,注意墨色

浓淡的变化,同时探索墨破色、色破墨等基本水墨技巧的运用)

(3)各小组展示作业,表扬能用中锋、侧锋来表现线条,并注意墨色浓淡变化的同学,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4)揭示碎片的完整图案,揭示课题《戏曲人物》。

3、感知引趣。

(1)分小组交流各自收集和准备的有关戏曲资料,表扬准备了资料的同学;(2)教师小结有关戏曲表演及戏曲人物的知识;

(3)欣赏戏曲表演片段,学生感受并模仿戏曲表演的动作造型,体验其表演特色;(4)欣赏艺术作品中的戏曲人物,观察分析如何用水墨表现戏曲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主要特征,体会夸张、变形的艺术作

用。(提示:关良的《武松打虎》笔简意劲,用夸张、变形的水墨造型抓住戏曲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引导学生观察和体会水墨语言 的大胆运用。)

4、尝试探趣。

(1)作业要求:用水墨的形式表现自己最喜爱的戏曲人物;

(2)依据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心中的戏曲人物形象进行大胆自由地造型表现,教师在巡视中给予学生鼓励与及时提示。对发

现的普遍问题,如构图大小、用墨浓淡、形象拘谨等,给予及时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

5、评价延趣。

(1)即时用数码相机或摄影机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自评、互评,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

(2)教师总体评价优点及存在问题,评价要点可以是水墨语言的自如运用,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表现等方面。

(3)欣赏不同的材料表现的戏曲人物,体会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课后请学生关注身边的戏曲表演,并尝试运用更多的材料来表现戏曲人物。

4、图形的魔术组合

教学目标:

1、欣赏夏加尔的作品感受他带给我们童话般的奇妙世界。

2、学习夏加尔的表现方法,将生活中看似没有关系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变成一幅奇妙的作品

3、改变思维方式,利用提供的图形组成新的形象。教学重点: 任选一组课本提供的图形组成新的形象。教学难点:改变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想。

教学准备:范画若干、若干图片、彩色笔、记号笔。教学过程

一、名作欣赏

1、《我和我的村庄》(油画)夏加尔(俄国)你们看,今天的绘画有什么特点呢?

2、你能总结它的表现方法吗?

颠倒的人物、房屋,动物眼中映射出的蓝天,像花草一样握在人手中的果树„„画家对故乡的种种美好回忆叠映在一起,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童话般的奇妙世界。

3、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把生活中看似没有关系的物象组合在一起,也能变成一幅奇妙的作品呢!

4、揭题:图形的魔术组合 板书

二、新授

1、出示图形

2、小组合作讨论:这些图形进行组合排列可以组成哪些新的图案?

3、图形的组合方法

根据需要重复图形、放大图形、缩小图形、重组图形。

4、总结:看,在同学们的笔下,不同类别的图形变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他们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改变思维方式,来了个“脑筋急转弯”。

a)学生作品欣赏

5、练习

a)任选一组课本提供的图形组成新的形象。你也可以自己创作一组图形进行创作。生活中的小物件,动物、植物、花卉、照片、风景、人物都可以是绘画的主题。看谁画的形象最有创造性!

b)注意

根据需要重复图形、放大图形、缩小图形、重组图形。最后上颜色时注意色彩的对比。

3、说一说,你将用哪一组图形来表现什么?

4、练习、辅导。

6、作品展览和评述

a)学生活动:你觉得教室里同学们的线描作品哪张最吸引你呢? b)自己找找优缺点,为同学提点建议或者帮他修改一下作品。c)教师点评。d)修改、评优。

7、布置下节课的准备工作

5、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

教学目标:

1、学习线描的表现形式:线条的粗细疏密排列,点线面合理安排

2、完成一幅用线画具有黑白对比效果的作品 教学重点: 感受线描画中线条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掌握线条的粗细疏密排列,点线面合理安排 教学准备:范画若干、粗细黑色或兰色水性、若干图片

第一课时

一、范画导入,揭示课题

2、你们看,今天的绘画有什么特点呢?

3、你能总结它的表现风格吗?

4、揭题:线描画 板书

二、新授线描画,感知学习线描画的绘画形式

1、《鸭子》、《鱼》欣赏,你能感受线条的魅力吗?这些线条分别是怎么表现鸭子和鱼的纹样的呢?

(小组探究)(汇报)

2、线条的种类:点(大点、小点);线条(点的延长);面(点的聚集和线条的增粗)„„

3、感受作品中线条所产生的对比效果

(1)《门神》《印第安人》对比,你发现有什么不同?(线条的粗细不用;线条的疏密排列不用;线条的各种样式不同„„)

(2)《门神》《牛仔裤》对比,你能发现同样是线描作品,他们又有什么最明显的不同呢?(黑白色块)

(3)想一想,这些黑白作品在画面中有什么作用呢?

(4)哪幅画对你的启发最大呢?能不能谈谈你的感受呢?(可以和色彩画想比较)(小组讨论相互的感受)

(5)小结:我们手中的画笔就像乐器,那黑白的色块、疏疏密密的线、错落有致的点,犹如跳动的音符演绎出优美的旋律。刚才我们所看到了线描作品,都是以生动丰富线条表现出变幻多姿的视觉世界。

三、练习

1、如此魅力的表现手法,你也先过来尝试一下吗,那你想画什么呢?

2、生活中的小物件,动物、植物、花卉、照片、风景、人物都是你绘画的主题呢!

3、练习用线描述物体,力求表现物体的质感,讲究线的疏密粗细、黑白对比。

4、作画步骤:(1)构思(2)起稿(3)线描(4)调整

5、练习

6、辅导

四、作品展评

五、课堂小结

第 二 课 时

一、作品展览,进行评优

1、学生活动:你觉得教室里同学们的线描作品哪张最吸引你呢?

2、为你的好朋友提点绘画建议或者帮他修改一下作品

二、优秀作品展示,激发创作激情

3、优秀作品欣赏,强调黑白对比

4、比较自己的绘画作品,找出存在的优缺点

三、继续创作绘画作品

四、辅导

6、《自制小相框》(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认知:运用多种材料制作新颖漂亮的小相框,研究“立”起来的方法。

2、智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大胆创新的能力。

3、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动手制作的细心品质。教学重点:材料的的创新与小相框的多种造型的设计。教学难点:研究小相框支架的设计。

教学用具:生活中的小相框实物;各种制作材料,收集生活中的可利用的废旧物品。(冰棒棍、牙膏盒等)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人,揭示课题。

1、课前师生准备小相框的实物。研究:用途、外型、色彩、图案。

2、揭示课题。

二、探究活动。

1、小组研究:

(1)可以用什么材质来制作自己的小相框?

(2)什么样的相框造型与色彩能更好的烘托你的照片?(3)怎样将相框的背板固定在相框上?

(4)参考收集到的资料,研究如何更好的为相框设立支架。

2、学生发言:

结合实物、图片、教材,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考一系列问题,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

三、实践活动:

作业:自选材料,设计制作小相框,装点自己的生活。比一比谁的相框更新颖、更漂亮。

四、作业评价:

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提高审美能力。评选设计之星。

五、小结拓展:

可以将相框放在什么地方?还可以用其他的材料来制作吗?

7、色彩的调和(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习色彩调和方法,感受色彩的变化。

2、智能:了解色彩调和知识,提高学生色彩审美感受能力。

3、情感:感受色彩调和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色彩调和带来的美感。教学重点:了解色彩调和的方法。

教学难点:以更多的方法进行色彩调和,完成色彩调和的作业。教学准备:水粉用具。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

1、欣赏色彩调和的作品《鸡冠花》

在淡淡的阳光照耀下,红色的鸡冠花与绿叶和谐地相互辉映,使画面浓艳却不浮躁。

2、提问:你能从这样的色彩搭配中体会到色彩调和的美感吗?

3、小结:色彩调和通常指的是色彩的量比关系和秩序关系应该符合视觉审美的心理要求。在保证色彩变化丰富的同时,也应注重色彩关系的协调统一。

二、研究活动。

1、欣赏色彩调和范画。

教师介绍两种简单的色彩调和方法

调和方法A:混入同一种黄色调和,作品为黄色调。调和方法B:混入同一种灰色调和,作品为灰色调。

2、学生思考: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来调和色彩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

3、实践学生的想法。

三、艺术实践。

想一想,学生作品用了什么方法使色彩调和?你也试着创作一幅色彩调和的作品。

四、展示作业。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评价作品。

1、介绍你画中的色彩调和的方法。

2、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

3、你认为自己画的优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足?

8、《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习色彩知识,了解邻近色的画面色彩效果。

2、智能: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力。

3、情感:感受色彩带来的美感,激发色彩创作的愿望。教学重点:了解邻近色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邻近色组织创作色彩和谐的美术作品。教学准备:色相环、水粉用具、学生优秀作品。教学过程:

一、分析色彩。

介绍邻近色:邻近色就是色相接近的颜色。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青、青与紫、紫与红。

二、研究体会。

欣赏课本中的作品《红土地》、《顾盼》。

1、小组研究。

数一数,《红土地》用了几种颜色? 《顾盼》用了哪些邻近色?

不同的邻近色带给你哪些不同的感受?

2、小结:以邻近色为主的绘画作品,给人色彩和谐统一的感觉。要想画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其方法之一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

三、欣赏感受。

1、欣赏优秀的学生色彩作品。

2、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四、艺术实践。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五、展示评价。

1、组织小组展示作业。给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字。

2、组织评价作业。介绍自己的画中最得意之处。

六、课后拓展。和谐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可以应用。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9、箱板上的新发现

教学目标

1、应知:学习利用瓦棱纸进行有趣的艺术活动

2、应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3、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

教学重点:利用瓦楞纸的特点,掌握在瓦楞纸上镂空造型的技法和多层瓦楞纸与色彩卡纸拼贴等方法。

教学准备 瓦楞纸、刻刀、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回忆交流

我们曾经尝试过用哪些方式方法进行创作?(结合实物欣赏)

学生讨论回忆:绘画、剪贴画、版画等。

三、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都是用商店里出售的“正式”材料进行创作,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纸箱板。撕开表面的牛皮纸,你会发现里面藏着弯曲排列的瓦楞纸。搜集资料并反馈。

四、分析思考

1、瓦楞纸和其他的纸张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2、用纸板箱创作时我们应该发挥它的哪些特点?避免哪些不足?

3、小组探究。

撕一撕:箱板上的瓦楞纸不止一层,两边还夹有光滑的牛皮纸,可以撕出不同的层次;纸箱的厚薄不同,里面的瓦楞纸也不同;箱板纸层之间粘接的牢固度不同,撕出来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五、艺术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接力游戏的创作活动,教师参与活动,并给予合理建议,以引导完成作品。

选取一张瓦楞纸或纸箱板备用。

接力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块箱板,全班合作完成):

1、几位同学分别在纸箱板上撕出或刻出自己喜欢的形象或肌理。

2、撕到一定程度,滚油墨或刷色,挑选合适的角度在大纸上印制。

3、继续撕刻,改变底版,再在大纸上印制。

4、调整构图,直至全班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

六、评价展示

展示作品,引导学生评议。

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10、参观劵的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基本了解参观券的一般知识、特征,并掌握有关设计知识。

2、发展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艺术创新能力,扩展审美情趣。教具准备:参观券(实物)数枚,启示设计思维的图片若干 学具准备:作业用纸,直尺,铅笔,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一张参观券说:大家都知道老师手上拿的是一张参观券。参观券是参观展览或参观名胜古迹时,用来表示已付参观费的凭证和留作纪念的纸片。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设计参观券。

板书课题:设计参观券(二)传授新知。

1.参观券的设计形式。

请同学们把书翻开,书中为我们介绍了两种设计形式,是哪两种?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并板书:设计形式:(1)摄影;(2)绘画。2.参观券的构成。

参观券主要是以图为主,再配上必要的文字而构成。(板书:构成:以图为主,文字为辅)图是指参观券的图案纹样,其内容一般是供参观的内容或景点,具有纪念意义。(板书:纹样:内容,景点)文字主要由地点、名称、票价等组成,(板书:文字:地点,名称,票价)字体可采用美术字、行书、隶书、篆书等。(三)学生作业。

提出作业要求:选择本地区的一处名胜古迹,设计一张参观券。

出示几张范画粘于黑板,供学生设计时参考。

教师巡回指导,对设计得较好的同学及时提出表扬并展示其作业。(四)展示优秀作业,总结全课。板书设计:

设计参观券

设计形式:(1)摄影;(2)绘画 构成:以图为主,文字为辅 纹样:内容,景点 文字:地点,名称,票价

11、神秘的礼盒

教学目标

1、知道礼盒的结构、形象、功能,了解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道理。

2、感悟利用改变常规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了解礼盒的结构、形象、功能,学习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相关知识,利用综合材料设计制作礼品盒。

教学难点 利用综合材料,创新制作礼品盒。教学准备 课件、纸盒、各种制作材料。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展示礼品盒,引入新课:神秘的礼盒。观看礼盒的外观及内部,了解礼盒的基本结构。

三、讲授新课1.观看课件。

引导观察欣赏各种礼盒的外包装及内部物品。

分析:

(1)礼品盒由几部分组成?

(2)礼品盒的造型有什么特点?

(3)外部包装那些地方有新意?

(4)礼品盒的作用及意义? 观看课件。

交流分析后回答问题。2.组织小组交流“送给爸爸妈妈的礼盒”。你想送给爸爸妈妈什么礼物?

根据自己准备的纸盒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思路。小组交流:

1、说一说自己爸爸妈妈的喜好。

2、介绍送给他们的礼物—自制小工艺品。

3、看书:

(1)看一看书中的作品使用了那些制作材料?

(2)说一说你认为有创新设计的作品。分析书中作品使用了哪些制作材料,找出有创意的作品。

4、提问: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提出问题,师生共同交流。

四、实践活动 作业要求:搜集生活中的盒子,选用适当的材料,为送给父母的小礼物设计一个精美的礼盒。

辅导要点:

盒子的选择;内部设计;外部装饰。整理、选择材料进行设计、制作。

五、总结评价

1、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2、猜想你的爸爸妈妈看到礼盒会有什么反应。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说一说爸爸妈妈看到礼盒会有什么反应。

12、故事里的人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用粘土塑出一个故事中的人。(了解)2、抓住人在故事中的特有姿势,塑出运动中的动态。(练习)

3、努力表现出人的美。(接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用泥土塑出自己熟悉的人的姿势。

教学准备 教师:泥塑“故事中的人”的不同作品投影片若干、范作、彩泥及泥塑工具等。学生:课本、彩泥及泥塑工具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讲故事

1、观察投影中的人物。

2、出示教师的泥塑作品。师:今天,我们用橡皮泥塑故事中的人。

二、教学新课,指导泥塑故事中的人。

1、请一位同学来摆一个姿势的造型在黑板上演示。

2、小结:用粘土塑一个运动着的人,首先要塑出个完全的人,即有头躯干,上肢和下肢。然后,依照人在运动中的不同姿态,适当将头躯干四技作适当的扭转。弯曲,就可塑出千变万化的姿势。给人物穿上与故事中的角色相符合的衣着。

2、教师示范。

三、提出作业要求,学生塑造,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讲评。

作业 A类作业:参考书中的图片及范作,能用彩泥塑出一个故事中人的动态,人物造型较生动、结构稳定。

B类作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用彩泥塑出一个故事中人的动态,人物造型生动、结构稳定。

板书课题 《故事中的人》

13、笔的世界

教学目标:

1、明确笔的功能和外形之间的联系,了解笔的形状与手形的联系。

2、欣赏各种款式的笔,了解笔的每个部分的功能,并联想出各种新颖的笔形和功能。

3、学习设计搞的绘制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笔的功能,并根据手的形状设计出笔的外形。教学难点:设计一支新颖的笔,用设计稿的形式完成。课前准备:各种各样的笔,彩纸,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一支款式新颖,功能多样的笔,提问,你能猜出它有多少用途?

2、出示课题:笔的世界

二、新授:

1、请学生把收集到的笔集中起来,举办一个“笔的世界”展览会。

2、请学生上台介绍一下自己的笔有些什么功能,哪个方面设计的比较新颖。

3、实物投影出示书上作品,讨论,哪些地方设计比较新颖,有创意。A、用日历表装饰又美观又大方。B、上粗下细显的非常可爱。

C、握笔的地方设计的很圆润,保护手长时间写字时手指不疼痛。D、凹凸有致的笔型顺着手的外形,握笔非常舒适。E、夜光笔,随身带着可以当小电筒。F、米老鼠的耳朵会动是按钮的功能 你还能说出那些其他新颖的功能呢?

三、分析笔的组成部分:

笔尖,握笔处,笔杆,笔头,可围绕这几个部分进行设计。

四、教师师范:

1、根据四个部分设计出笔的外形

2、把需要增加功能的部分进行变形,添加。

3、用图表的形式添加各部分的说明文字。

4、涂色。

五、学生进行创作。

六、举办“新颖的笔”设计作品展,评出最佳外形奖,最佳功能奖和综合奖。

14、电脑美术——漫画肖像

教学目标:

1、漫画艺术的魅力,知道漫画艺术根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

2、试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设计一个自己拼贴,的漫画肖像。

3、把自己的照片利用电脑软件进行变形,与其他图片进行拼贴,组合成一幅有趣的画面。

教学重点:学习漫画人物的变形方法,能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一个基本的脸部形状。教学难点:利用电脑软件进行人物变形,并进行拼贴。课前准备:各种人物变形的漫画,每个同学自己的照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感受漫画的魅力。

二、交流

1、说说你所知道的印象较深的漫画。

2、老师这里有一些漫画。如:《三毛》、《父与子》等。

出示漫画的概念:漫画是卡通的一种,它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它还是一种艺术的夸张,夸张与变形突出了人的个性特点。

3、漫画种类有很多,今天我要学习的是肖像漫画。

三、比较与发现

1、下面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肖像漫画。

2、出示比尔﹒盖兹的照片和漫画作比较: 问:“这是谁?”(学生介绍)

“有何区别?”(鼻子大、头发乱、身体小)

出示罗丹、凡高、毕加索的肖像漫画。(因为夸张了某一特征,所以整个比例变了,就是变形了)

出示:夸张与变形是漫画的重要表现手法。学生欣赏其它漫画肖像。(如:成龙、陈佩斯等)

结论:肖像漫画是强调人物形象特征,甚至加上动作、表情来夸张表现。

1、展示教师漫画

问:“这是谁?”“老师是怎么画出来的?” 出示步骤:

1)脸型(出示各种脸型的变化)有〇△□等。2)五官,画在形状的中间。3)头发

2、表情

出示:喜、怒、哀、惊等漫画肖像

问:“影响表情的因素有哪些?”(五官的变化)所选表情也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特征。

四、练习

对你感受最深的一个人设计一幅肖像漫画。

五、展评(要求:幽默夸张,突出个性,表现手法多样)

1、小组自评

2、学生全体评

3、教师小结

六、教师示范,先利用自己的照片进行变形,然后找合适的图案利用拼贴模糊的效过,创造出新的图片。

七、学生创作

八、展评欣赏

15、神州风采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华民族有着许多宝贵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文化。2.能与同伴相互交流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胜、故迹、物产以及艺术和民俗等。3.对祖国壮丽的河山与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关心祖国的发展。

教学重点:知道中华民族有着许多宝贵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对祖国壮丽的河山与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关心祖国的发展。教学难点: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用绘画的方法表现一幅画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遗产的含义

1、文化遗产是历史和艺术价值都非常出色的建筑遗址以及雕塑、绘画等遗产。

2、自然遗产是自然景观和陆地及海洋的生物和植物,或者是包括地貌等在内的森林和山峰等的遗产。

3、复合遗产是具有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方面条件的遗产。

二、引出课题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独具中国特色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一看到一说到这些,都能让人想到中国。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呢?(出示课题,板书)

三、了解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和民俗艺术。

1、采用中国地图、画和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引入课本中心内容:通过欣赏来了解祖国的锦绣山川——万里长城、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颐和园等,并且体会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所形成的不同的风格。

2、展示长城等有建筑图片。

它们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奇迹。

1、小组交流讨论。

师:除了这些,我们还有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民俗艺术、秀丽的河山以及雄伟的建筑,人们一看到它们,就想到中国。让我们小组讨论一下,比比谁知道的多。(出示)(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指名答)3.归纳总结。师:你们说得都很好,老师也上网找了一些图片,你们看,这是我们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兵马俑(出示图片),它是秦始皇的陵墓,在西安。你们看这是青铜器,它是我国古代器皿(出示图片)。还有我国的艺术国粹-京剧(出示图片)。我国的艺术瑰宝-书法(出示图片)。

再给大家介绍一些我们祖国精美的民间艺术:有剪纸(图片)、草编(图片)、风筝(图片)。

最后看看我们祖国雄伟的建筑:北京天安门(图片)、故宫(图片)、上海东方明珠(图片)、金贸大厦(图片)。

四、了解中国特色的自然遗产

来看看祖国秀丽的河山:书本提供图片

及事先准备长江、黄河、珠穆朗玛峰、我国最大的贵州黄果树瀑布等图片。(略)

五、激发感情,祝福祖国

(1)我们的祖国取得过许多辉煌的成就,你们知道有哪些吗?(小组交流)(2)作为神州大地上的一分子,你想从哪里去表现祖国的神圣和美丽呢?

六、学生作业

七、作品展评

16、家乡的老房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家乡民居、建筑的一些特点与变化。

2、能力目标: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探究建筑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与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建筑艺术的精美和家乡劳动人民的智慧。教学准备:

1、课前观察自己住的房子,并把它的样子画下来。

2、收集各个地方不同建筑、民居的照片、图片、邮票等资料。

3、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了解家乡房子的特点和变化

1、展示作品,了解家乡房子的特点

课前大家都观察了自己住的房子,并把它的样子画了下来。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2)在绘画、欣赏和评时的观察中,你觉得我们住的房子有什么特点? 小结:我们住的房子大多是楼房;也有的是平房,或者说砖瓦房,红红的瓦,白白的墙,这一切构成了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此外,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老房子,让我们去看一看。

2、通过比较,感知家乡房子的变化

(1)(出示制作的“老房子”课件)想一想:我们家乡有没有这样的老房子?你喜欢这样的老房子吗?它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青青的瓦、灰灰的墙、展翅的屋檐、雕花的房梁„„)

(2)同桌交流(可以结合课下搜集的照片或图片进行交流); ①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老房子?

②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说说你当时的感受。(3)全班交流。

生1:在我的老家农村见过这样的老房子,当时给我的印象就是历史久远。生2:我也是在老家见过这样的老房子,觉得非常得好奇,回家总喜欢到那里去看看。师小结。青青的瓦、灰灰的墙、展翅的屋檐、雕花的房梁、门前的石狮子,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古老、新奇。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江南水乡,让我们一起来画我们家乡的老房子。

二、画一画家乡的老房子:

A、讲解线条画

(1)勾画外轮廓形及比例。(2)从主要部分入手。(3)线条明确,有密变化。(4)明暗对比强烈。B、讲解色彩描绘的方法。

(1)在初步概括的线条画基础上作色,线条不要有明暗变化,只要线条明确。(2)线条、色彩画分两种清淡,稍有色差及鲜灰变化。

(3)以色块为主的,线条只要框出结构即可,色块鲜明,对比强烈。C、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学习用线条描绘老房子的特征。(1)遵循原则:整体——局部——整体

(2)讨论用线的方法:是自然曲线好,还是笔直的好?

2、色彩描绘方法。(1)线条结合法。(2)色块表现法。

3、小组讨论总结线、色描绘方法,并想一想自己适合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D、交流,好的作品上台交流。

17、家乡的小吃

教学目标

1、应知:了解有关本地区饮食文化,如家乡小吃的历史,特色和绘制方法

2、应会:尝试采用和工具来制作一份家乡小吃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有关本地区饮食文化、历史和习俗,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有关本地区饮食文化历史和习俗,加深对本地区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尝试多种表现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资料 课前准备

1、了解家乡的风味小吃,和一些风味小吃的做法。

2、了解一些有关家乡的风味小吃的故事。向父母、爷爷奶奶询问家乡的风味小吃,有机会参加一些美食活动。

带一样自家做的风味小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位南方的朋友要来我家做客。他特别向尝尝我们家乡的风味小吃,不知道该拿什么招待他好。

同学们够热情的,这些很多都是我们家乡的有名的小吃。出示课题:家乡的小吃 学生回答:

猫耳朵、太谷饼、莜面考姥姥、刀削面、头脑、拨鱼儿„„

三、探究学习

1、在我们山西有许多的风味小吃,你知道的有哪些?

(出示课件)

你还知道哪些风味小吃?同桌相互说一说。

2、你感兴趣的风味小吃有哪些呢?有关于它的的故事吗? 把你课前了解到的风味小吃写下来。然后互相交流。教师小结。

3、提出质疑:

这些特产为家乡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今天我们要用现有的彩泥、彩纸等材料,把我们家乡的特色小吃制成模型,并配上说明,进行宣传,使我们的特色小吃不仅能在本区推广,而且能走向世界。

在制作中你会遇到那些困难?还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老师或者大家的帮助?

4、书上的图片给你哪些启发?

5、我们这些小吃虽然在本地很有名,但是外地人不一定知道味道如何,用什么方法来宣传自己呢?

学生说出这些风味小吃的特点。指名说一说,其余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看书讨论,提出初步设计方案。

学生欣赏广告宣传图片,了解其内容应包括名称、制作方法、特色口味、产地及其生产日期。

四、艺术欣赏

动手用彩泥、彩纸制作一些家乡的小吃,并为它制作一张卡片,写明它的情况。学生制作。

五、小结

我们自己动手用彩泥、彩纸制作一些家乡的小吃,和同学们一起开个风味独特的“尝鲜会”吧!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评价。同学之间互相欣赏评价。

六、课后延伸

展示祖国各地特色小吃。

18、家乡的艺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家乡艺术了解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2、学习民间艺术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依照家乡的乡土艺术制作一件作品,制作材料有困难可用绘画完成。教师准备:课件、民间艺术品 学生准备:制作工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泥人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授课

邀请对泥人发展比较了解的老人讲解泥人的源起传说与记载 惠山泥人确切的起源时间,现在已很难推断。

在相关的传说中,最早的一则是战国时期,据传孙膑流落吴地以做泥人为生;后来孙膑出任齐国军师,以泥人泥马布阵,研究兵法,破了庞涓的“五雷阵”。因此旧时艺人们供奉孙膑为祖师爷。但这则传说至多只能视作吴地泥人的原始。

北宋文人苏东坡曾在纪行诗中发出过“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水米胜珠”的赞叹,有人视此诗中就蕴涵了用惠山泥土制作泥人的信息。而至南宋,江南一带盛行在七夕供奉小塑像,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因此有人将惠山泥人的肇始期定于宋代。

但关于惠山泥人的最早文字记载始见于明代。与此同时,惠山泥人的另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也是追溯至明初。据称,明洪武年间,军师刘伯温夜观星象,发现无锡惠山有旺盛的灵秀之气,将出文臣武将大乱江南,于是来到惠山脚下教百姓捏泥人,欲以泥臣泥将泄去惠山的灵秀之气。

明季文人王季重在《游惠锡两山记》中有“买泥人、买小刀戟以贻儿辈”的记载。比王季重稍晚的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愚公谷》中也写道:“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锡山,进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碗、泥人等。”由此可知,在明代末年,惠山泥人已作为商品在当地店铺出售,并渐趋成熟。

因此,现在一般将惠山泥人的起源年代定在在明代之前。佛教溯源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木东先生曾画过一幅惠山大阿福的造型衍生图,指“大阿福”的形象是从唐代惠山寺石经幢之高浮雕结伽趺座佛像及宋代惠山寺金莲桥之浅浮雕牡丹童子图案中衍生而来的。石经幢与金莲桥现仍保存在锡惠公园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前往一看,大阿福的造型与头部造型与之十分相似。

传说大阿福又叫“沙孩儿”,对于大阿福姓沙,有人将之理解为,沙即沙门,“沙孩儿”实则佛门里的沙弥僧,大阿福也就是惠山寺里的小和尚。而传统大阿福早期的制作工艺,就是用“单片印模”来刻制泥胚,而这种造像方法,直接采自唐朝传入我国的小型佛像制作工艺--“善业泥”。由此可见大阿福的起源与佛教有关,早期的大阿福可能就是用作供奉的。在乔锦洪写的《早期惠山粗货泥人》一文中也称:“据老艺人讲,最初的泥人是专为寺庙制作的小佛像,用于回赠前来进香的施主,所以早期泥人造型大多面目端庄、盘膝而坐,带有佛塑中‘结跏趺式’的痕迹。”

可以说,佛像造型是早期惠山泥人的取材之本。作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惠山寺,香火旺盛,佛像如林,泥塑艺人们在长期观察中体会到佛塑造型具有立体感和动态感。他们在创作泥人时试加运用,效果颇佳,在后来的泥人创作中也出现了“手捏佛道”这类专门的泥人品种。据悉,清同光年间的艺人周阿生,不仅从观察中领悟到佛塑艺术的精妙,而且与佛塑艺人朱谷生相交甚厚,得其指点,慈禧寿辰时,由他造型、经艺人陈杏芬彩绘的 “蟠桃会”,被地方官吏用作贡品,被公认为泥人上乘之作。

三、欣赏制作泥人的录象

清晰的了解制作过程,进一步对泥人艺术的感知。对装饰花纹、装饰色彩、装饰手法有更多的感受。

四、欣赏各地民间艺术作品

民居木雕(清)浙江 凤翔的马 陕西 陈家祠砖雕(清)广东 泥咕咕 河南 面花 山西 剪纸 陕西 刺绣 贵州

五、学生作业

可以动手试试做做,也可画一画。

六、展示评价

19、家乡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初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与发展概况,对家乡某一方面的过去与现在有比较深入的认识。知道自己家乡的标志性景观,并能作简单介绍。

2、能用手绘小报、文字、绘画等形式综合表现家乡的变化。能够与同学合作,搜集、整理资料,进行采访、调查活动。

3、通过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与发展,进一步认识家乡,激发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教学重点:

1、搜集资料,走访调查家乡的历史与发展。

2、通过一至两种形式表现家乡的历史与发展这一主题。难点:对自己家乡的历史与发展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资料收集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家乡的历史与发展的资料或图片。

二、创设情景,激趣导人

谈话式导入:我们的家乡阳城县东冶镇,这里人杰地灵„„ 这就是我们的家乡,听完介绍后你能用什么词汇来描绘我们的家乡?

今天让我们师生一起走进我们的家乡——东冶。

三、探索尝试

我们的家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她有哪些风土民俗,又有哪些人文轶事呢?下面我们以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每组了解家乡的一个方面。

一组:东冶的传说 二组:东冶的经济情况 三组:东冶的名胜古迹 四组:东冶的风情民俗 五组:东冶的人文轶事

传说主要介绍“石柱峰”的由来。

名胜古迹主要介绍“磨滩”、“枪杆”、“西冶”。

风情民俗重点放在地方特产上。

人文轶事重点介绍抗战英雄,劳动模范等 自学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说一说最感兴趣的和最感动人的事情。现如今我们的家乡在我们东冶人的辛勤创造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看东冶新貌 :

东冶的建筑风格: 东冶的文化教育: 东冶的社区发展: 东冶的交通工具: 东冶的旅游资源: 引导学生感受。

你们希望我们未来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集体商量一下,用各种形式(手抄报、文字、绘画等)描绘我们家乡的未来。

四、展示交流,拓展升华。

相互交流

现如今,我们家乡以她悠久的古道风云、迷人的名胜古迹、古朴的风土人情吸引着八方来客,我们相信将来我们的家乡一定会更加美好。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不同途径搜集有关资料。

边听故事边思考 古老、神秘、人杰地灵

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家乡的历史、名胜古迹、风情民俗和人文轶事

第四篇:语文A版第十一册全册教案

1、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教学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教学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②过渡:(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 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景。)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a.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b.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

擎 檐 瞻

qǐnɡ qínɡ zhān yán

擎着:往上托;举。(造句练习)

瞻仰:恭敬地看。(造句练习)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②质疑解疑: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

时再解决。

三、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①练习分段。

a.默读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b.学生讨论。

明确: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3段:阅兵式盛况。

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②披文入境。

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什么?

明确七个镜头: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③合作研读。

请选拍相同镜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口头准备)。

四、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②小组合作完成解说词:将讲解说词准备成文字稿(可以结合收集的课外资料)。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快速阅读全文,说说课文大意。

二、研读交流

交流给“难忘镜头”配写的解说词。

①交流“大典前的会场”的解说词。

a.出示相关图片,小组代表解说,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他们的解说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b.出示填空,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年月日在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估计总数__________。会场在___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

c.说说从他们的解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可以从天安门广场布置和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场景来谈。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出示: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体会参加大典群众的激动和热切的心情。)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体会开国大典时盛大的场景。)

d.试背给你留下印象较深的语句或段落。

②交流“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的解说词。

a.小组代表解说,出示相关图片、录像。说说听了他们的解说,你有什么感受?

b.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请你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你的感受。(出示对比句)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2)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c.通过展开思维想象,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请你展开想象,当听到毛主席庄严的宣告时,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全中国人民和海外的中华儿女又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心情呢?

明确:毛主席的宣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这句话震动了全中国,震动了全世界,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激动、自豪。

d.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在典礼进行中,有几处写了掌声?从这三次不同的写法中你体会到什么?

当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表达了人民对毛主席的无比热爱。)

当国旗升起,礼炮响起时,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会场上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表达了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

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表现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毛主席的拥护。)

e.试背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③交流“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的解说词。

a.小组代表解说。

b.观看相关录像资料。

c.评价解说词。

读读下列语句,再评价哪组的解说词配写得好。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这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后无比幸福的心情。)

d.试背给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④交流”大典结束”的解说词。

a.小组代表解说。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也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三、回归全文

过渡:1949年的开国大典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岁月流转,中国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中国科技的发展了,我们也实现了飞天梦;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我们也要举办举世闻名的奥运会了„„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每到她生日这一天,我们就用最真挚的形式为她庆祝!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地回味那令人难忘的日子吧!

四、布置作业

①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可以抄录有关句子。

②收集毛泽东主席的生平资料后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对他如此地崇敬、热爱?

2、七子之歌(节选)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学理解积累本课词语。2.让学生通过查阅背景资料和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感受激荡 诗行间的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强烈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澳门”一节。[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诵读这首诗歌的过程中,了解有关历史,体会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强烈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背诵第一节。[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诵读这首诗歌的过程中,了解有关历史,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强烈情感。[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七子”的历史资料。阅读闻一多的诗作。《七子之歌》歌曲磁带。[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今天,咱们一起来听一首歌——《七子之歌》。2.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3.这是澳门回归祖国之前诞生的一首歌,这优美的音乐,这深沉的情感,把我们带入了歌中描述的境界。你明白歌曲中蕴涵的内容和情感吗?我们仿佛听到,澳门在呼唤祖**亲,在呼唤回归。你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了1999年迎接澳门回归而作,它在1925年就诞生了。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七子之歌》。

5.这首诗歌的名字来源于诗经中的一首诗,表达儿子对母亲抚育劳苦的感激和怀念。

二、初读诗歌,把诗歌读准读通

1.这首诗作者是谁呢?(闻一多)

简介作者闻一多。可以由学生根据搜集的有关资料来介绍。

1925年3月,留学美国的闻一多先生,亲身经历美国的种族歧视,深为祖国遭受

外国列强侵占、为同胞所受的侮辱而愤怒。他更加思念祖国,渴望回归。为了抒发这种迫切愿望,诗人创作了组诗,并取名为《七子之歌》。

2.理解题目的意思。“七子”指的是什么?根据搜集的资料,了解“七子”是指: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作者把它们比作祖国的七个儿子。

3.教师范读诗歌。

4.自由读诗歌,读准生字读音。边读课文边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画记出来,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也可以先读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读准字音,再读课文。如果课文中除了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5.同桌互相听读诗歌,将诗歌读准读通,交流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

6.指名读生字“澳、虏、啕”,组词,如:澳门、俘虏、号啕

7.指名读诗歌,注意读准“襁褓、啖、嗍、号啕、狞恶”的字音。

8.交流诗歌中不理解的词语,如:

妈港:葡萄牙人给澳门起的名字。

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狞恶:(面目)凶恶。

号啕:形容大声哭。

三、再读诗歌,把课文读流利

1.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读一读诗句。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3.学生就课文质疑。

如:这首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四、指导学生写字

1.观察本课要书写的6个字,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澳:左右结构。右边部分是“奥”字,不要多一横。

虏:半包围结构。第三笔不要把“横钩”写成“横”。

2.自由书空写一写。

3.写字并组词。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价。

五、作业

1.把这首诗歌读流利,读给家人听。

2.找找相关的历史资料,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认读生字。

听写生字、新词。

2.“七子”指的是什么?(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出示地图:指出这七个地方。)这七个地方如同祖**亲的七个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澳门》和《香港》,走进诗歌的情感世界。

二、诵读理解,体会感情

1.学习“澳门”一节。

(1)请一位同学读第一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自己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澳门离开母亲太久了,怀着渴望回归的强烈感情)

(2)从哪儿体会到的?(板书:太久了,梦寐不忘,我要回来)

在这三百年里,他们抢去的是“我”的肉体,但抢不去的是什么?(“我的灵魂”、那颗中国心)

理解“梦寐不忘”。(睡觉做梦都不忘记)

(3)你还从哪儿能体会出来?(“我要回来”)你能在读中让大家都体会到儿女漂泊在外渴望回家的那种强烈感情吗?谁还想来试试?(齐读)同学们,你们了解澳门吗?

澳门,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侵略者在澳门犯下的罪行令人愤慨,中国同胞所受的侮辱令人愤怒。那种想念祖国、渴望回归的情感在闻一多的笔下跃然纸上。同学们能有感情地读这首诗吗?(指名读、教师范读、男女生分读。背诵)

过渡:“澳门”这一节诗表达了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的强烈的感情。“香港”和“澳门”是有着同样经历的“孩子”,也是多么想回到母亲的怀抱、感受母爱的温暖哪。

2.学习“香港”一节。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自学“香港”这节诗。

理解诗中的词语,可联系上下文,也可以查字典,或同学讨论。

有感情地读:小组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读、小组成员齐读、男女生分读、每人一句表演读等。)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孩子”如今回到祖**亲的怀抱了吗?什么时候回归的?(香港:1997年7月1日。澳门:1999年12月20日)

2.出示香港、澳门回归资料。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此时此刻,如果闻一多先生还健在,当他看到香港、澳门回归,他会有怎样的心情?是的,祖国统一不仅是闻一多先生几十年前的心愿,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四、作业

1.把这两节诗的生字词写两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澳门一节。板书设计:

七子之歌(节选)离开太久

身份虽微

澳门香港

梦寐不忘

地位险要

我要回来!9

3* 詹天佑

教学目标:

1.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边读边想,适当作记号。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阻挠”等11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周密”、“藐视”造句。

3.能理清段落的层次,了解先概括介绍,后具体叙述的篇章结构。

4.感受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詹天佑是怎样克服修筑京张铁路的困难的。

难点: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社会背景和自然地理环境。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近代的百年的屈辱史中,曾经涌现出了很多的爱国人士,像虎门硝烟的林则徐,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我们中国的伟大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投影出示詹天佑的图片以及简介)

请一位同学根据投影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詹天佑。

(学生介绍)

刚才这位同学的精彩介绍让我们对詹天佑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那么他到底为什么会被称为伟大的爱国工程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詹天佑》。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问题,快速朗读课文,找出答案。

(投影出示问题:(1)詹天佑是怎样的人?用波浪线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2)本文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写詹天佑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叙述这件事的?)

(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课文主要写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这件事,课文2到6自然段具体写这件事。)

2.认识过渡句,理清段落层次。

(1)课文哪几小节写詹天佑接受任务前的情况?哪几小节写詹天佑接受任务后怎样完成任务?

(2)“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给课文分段,用“‖”作记号。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3自然段。第三段:4—6自然段。第四段:第7自然段。)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默读第2、3自然段,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投影给出的提示一起学习、讨论。(投影出示问题)

3.请个别学生回答:

(1)当时的情况怎样?

(帝国主义的阻挠)怎样阻挠?“要挟”什么意思?

(要挟: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

那么在这里,帝国主义是利用我们什么弱点,强迫答应他们的什么要求呢?

(2)当地的情况怎样?我们可以从外国报纸的一句话可以看出

“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这句话我们还能看出什么?

(外国人对中国人民十分藐视,认为中国人是不可能修成这条铁路的。)

还能从课文的哪里看出这点?

(“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这样的工程的。)

(3)全国的反映如何?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轰动)

你想象一下当时中国人民会怎样议论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

(詹天佑真是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啊!)

表现了人民怎么样的心愿?(殷切希望铁路修筑成功)

有谁能根据投影的提示,把这个问题连起来回答一遍,注意当时和当地的情况?

(请2到3人回答)

4.这一段对当时的环境的描写,对表现詹天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衬托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齐读)四.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已经看到了帝国主义藐视中国的丑恶嘴脸。那么,詹天佑是怎样修筑京张铁路,给帝国注意者一个有力的回击的呢?

二、学习第3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段,边读边思考:

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可以同桌互相探讨一下。

请一位同学来讲讲

(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2.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1层,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来轻声把第4节读一遍,在书上找出答案回答,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理解。

(投影出示问题:詹天佑为什么要勘测线路?詹天佑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分别表现了詹天佑的什么精神?)

学生划找——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探讨

3.经过詹天佑的亲身勘测,周密计算,终于完成了第一步的勘测工作,接下来他要怎么办了呢?我们继续来学习下面的课文。

大家知道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今天我也想请同学们都来当一会小工程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第3段的第二、三层,并请同学们根据对文中“两端凿进法”,“中部凿进法”和“人”字型铁路的理解,画出一个简单的铁路施工示意图,画在我发下的纸上,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后一起画,也可以单独完成,下面开始。

教师巡导,并指定几个画的比较好的同学拿上给大家参观。

4.刚才同学们的设计都非常棒,大家都可以当小工程师了,如果你长大以后也想像詹天佑一样成为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那么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努力,打好基础。

5.那么老师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了“两端凿进法”,“中部凿进法”和“人”字型铁路,请大家来看看。

(投影出示动画)

詹天佑的这些设计真是巧夺天工啊,那么从这些设计我们又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请个别学生回答

(是一个拥有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的人)

6.那么同学们,这段中对当时自然环境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衬托了詹天佑杰出的才干)

小结:因此,我们在读文章时,不仅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还要注意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只有弄清了当时当地的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理解人物。

三.略讲第4段

就这样,詹天佑忍辱负重,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杰出的才干,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筑任务,给予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板书:回击)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的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注意要读出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自豪的感情。并思考,为什么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人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这句和课文哪个部分照应?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最后一句中“伟大”一词和第一段哪句相照应?

(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和“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照应)四.总结

同学们,火车将离开青龙桥车站,沿着詹天佑首创的“人”字形线路驶向八达岭,望着越来越远的詹天佑青铜像,让我们再一次怀着对詹天佑无比崇敬,以及自豪的心情,一起来把课文最后一段来读一遍。

选读一 “神州”五号飞船着陆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飞船着陆时人们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之情。

3.感受课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准确生动的写作特色。[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准确生动的写作特色。[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神舟”五号的资料。[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我们参加了隆重庄严的开国大典,我们聆听了悲怆激愤的七子之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到2003年10月15日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看,“神舟”五号就要发射升空了!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此时你心情怎样?

3.飞船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后,马上就要着陆了,想亲历这让人激动紧张的时刻

吗?让我们一起去现场。

4.板书课题:“神舟”五号飞船着陆记

二、自主阅读,交流讨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自己不理解的新词,不会读的字画记出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同学讨论交流解决。

2.交流“神舟”五号的相关资料,如新闻、通讯、访谈、图片、诗歌散文等,结合课文阅读,对课文描述的新闻事件,谈谈自己的了解。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一段“神舟”五号顺利返回地面的录像,这样,学生通过看视频,结合课文阅读,就能比较好地理解课文描述的场景。

3.分组进行阅读比赛,交流阅读体会。

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就课文内容、课文语句、课文情感提出问题,每组选派代表向对方组提问。可以是字的读音,可以是词语的理解,也可以是课文内容的了解和写作上的特点。

如,甲组: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

由乙组回答,组内成员可以相互补充,问题解决后,再由乙组提问,正确地回答出一个问题,给该组加分,两组轮流提问解答,最后累计分数。如果两组都无法解答的问题,老师引导解决。

老师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会。

提问:你有什么想法?你的心情怎样?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是怎么理解的?

课文哪些地方让你紧张?读到飞船顺利着陆,你想说什么?

三、小结拓展

1.对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的情况进行小结,总结学习方法。

2.我国航天航空事业正蒸蒸日上,继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飞船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后,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带着中国航天员又一次造访太空。这在世界航天领域,也属先进。也许,不久的将来,中华儿女还会创造出更激动人心的航天神话。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关注这方面的信息。

3.写一写:想象我国或世界的航天前景,写下来。板书:

“神舟”五号飞船着陆记

通过黑障区——空中探索——顺利着陆

语文乐园一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生字新词,巩固积累词语。引导学生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去理解。

2.指导学生通过《开国大典》中掌声的描写,了解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体会通过正面、侧面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情绪的表现手法。

3.将古诗名句补充完整,积累古诗。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花影》,能理解诗歌大意,初步体味其所描写的情境,并熟读成诵。

5.指导学生围绕主题搜集整理“七子”今昔变化的资料,并就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和句段。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能理解诗歌大意,初步体味其所描写的情境,并熟读成诵。

3.指导学生围绕主题搜集整理资料,学习写调查报告。[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围绕主题搜集整理资料,学习写调查报告。[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趣引入:今天,有几位曾熟识的朋友再次来到我们的教室,想跟大家见面。考考你们是不是还记得它们。你们可要做好准备,集中注意力,看清楚它们都是谁!

2.出示词语:号啕。读一读,记一记: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号”读第二声)你怎么记住这个词?它出现在我们本单元学过的哪篇课文?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号啕”一词口头造句?

3.出示其他词语。

指名读,齐读,检查词语是否读准。

说说“脂膏”“藐视”等词的词义。

4.指导书写。

观察词语,指名学生当小老师,说说这些词写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如:“脂膏”中的“膏”字书写时要注意它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高”第六画是“点”第七画是“横勾”。

5.熟记这些词语,听写要求会写的词语。

二、金钥匙

1.过渡:重新和老朋友见面,还积累了更多的词语,收获真不少。今天语文乐园要交给同学们什么样的金钥匙呢?

2.找到《开国大典》中描写掌声的地方。

这里有夸张,有比喻,有的正面写,有的侧面说。

3.说说哪些句子有夸张,哪些有比喻,哪些是正面写,哪些是侧面说。

4.能用上夸张或比喻描述一件事物吗?如:这里的操场只有巴掌大。(夸张)

三、填一填

1.过渡:刚才我们领略了《开国大典》的热烈,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古诗句中漫步。

2.自由读一读,填一填。

3.读古诗,发现填空的规律:所填都是花名。依次填:梨花、红杏、桃花、白莲。

4.背一背这几首诗。

5.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花”的诗句?

四、古诗诵读

1.过渡:梨花、红杏、桃花、白莲„„这么多可爱的花儿,被诗人争相吟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也和花有关,想读吗?

2.读文题:花影(板书:花影)

谁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简要介绍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3.自由读一读这首绝句。

4.指名读,集体正音,读准几个多音字:重(chïnɡ)、教(jiào)、将(jiānɡ)

5.读出古诗节奏韵律: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6.理解古诗大意。

重重叠叠:指无数花影交叉叠映。

瑶台:指美玉砌成的台,言其华丽。

几度:几次。

教:让。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为什么扫不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7.带着自己的体会诵读这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语文生活”

1.朗诵诗歌《七子之歌》。

2.引入。

《七子之歌》表达了诗人闻一多对台湾、香港、澳门等七块土地的深深眷念,诗人的爱国热情令人感动。你了解这些地方的今昔变化吗?同学们一定搜集、整理到了许多有关的资料,等着向大家作介绍吧!

二、分小组合作讨论

1.检查资料搜集、整理的情况,可以是文字、图片或者录像等。检查学生是否用笔记本、卡片等把有用的资料抄写、描述下来;是否有学生做剪报;是否注明资料的出处。

2.分小组,先把大家找到的资料汇总在一起,分成几个类别,比如关于香港历史的为一类,关于香港回归的为一类,关于香港现在的情况为一类。

可以有别的分法吗?

(还可以把香港的今昔图片放在一起,文字资料放在一起;也可以把资料分为两大块——“今”与“昔”。)

3.要求:

组内介绍时,一人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听完后作必要的补充,或质疑。组长对每个成员的发言进行综合,将相同的资料放在一起,把每个地方的资料放在一起。

每位同学发言时,除了说出“七子”之一的变化,最好还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是搜集资料过程中的感受,也可以就资料发表自己的感想,还可以是说了或听了的感受。

三、全班交流

1.每个小组推举三四个同学,在班上向同学们介绍整理好的资料。每人介绍一类资料;最后由一个同学作总结,注意说出今昔的变化。

2.组织学生评价。

从语言是否流畅、态度是否大方、资料介绍得是否完整清楚、是否说清楚自己的感受等几个方面评价。也要对听的同学进行评价。

3.总结。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人民当家作主,帝国主义列强再也不敢来侵略我们。香港、澳门两地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怀抱。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被赶出台湾。但目前台湾与大陆尚未统一,我们深信,祖国最终定会实现完全统一。

第三课时

一、激趣引入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研究了许多问题,成了研究专家了,怎么让别人了解自己研究的问题呢?那就要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听上去很艰深,实际上我们都写过。

2.引入:我们四年级时学过写读书报告,大家一定还记得读书报告有一定的格式和内容要求,需要写出作品的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内容简介、读书收获及心得。今天我们来学习写另一种报告——调查报告。

二、了解调查报告

1.什么是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某一问题,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所写出的真实地反映情况的书面报告。一般包括调查的目的、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时间、调查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

2.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

(1)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如“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如“为什么香港能回归祖国”。

(2)正文。

先要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再与以往的历史相比较。

然后详述调查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可以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也可以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三、结合本单元习作要求指导写作

1.提示写作的内容。指名读课本中的要求:

把你们了解到的情况写出来,比如地理位置、被侵占的过程、回归的过程、现在的情况,等等。

也可以把你们的看法、感想也写下来。

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写,每个部分加一个小标题;也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写;还可以附上有关的图片。

2.小组合作,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讨论调查报告的提纲。

3.举例指导。

指名简单地介绍自己的写作提纲,相机指导。

四、习作

1.提示学生抄写的格式。写好习作的标题,注意打好标点符号,尽量减少错别字。

2.学生习作,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

第四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评习作

1.回忆习作指导课上的习作要求。

2.谈话:中国有句古训:“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今天的作文评改课,就先来自查自省,给自己的作文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如何?

3.学生认真阅读自己的习作,就作文中的字、词、句、标点,仔细地检查修改。

4.对照调查报告的内容、格式等,检查评价自己的习作。

5.综合自己的写作态度、写作质量,写出恰当的、比较具体的自我评价。

二、引导学生互相评改习作

1.过渡:大家最擅长的恐怕还是给别人评判,热心的同学也很高兴能批评别人的习作,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评价别的习作,实际上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接下来的作文评价,我们要评价别的习作。

2.提示评价要求。

本着尊重他人的观点,认真阅读,细心检查,热心指出缺点,不吝啬地赞美习作的优点。

最好是将自己的意见写在作文的后面,不贸然修改。

3.将学生按学习小组分,每组互评习作。由一人读,其他人提出评价意见,组长写下评语。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典型习作。

三、推荐典型作文,集体评析

1.佳作放送。

小组推荐读到的最好习作,朗读出来,大家一起学习习作的优点。

2.典型习作分析。

从发现的典型习作中挑选一篇,用投影仪展示出来,或朗读。集体评改这篇习作。

四、总结

1.对本次习作的质量进行评价。

2.对自评、互评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4、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并能默写。3.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会面。[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两首诗的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而深沉的感情。朗读背诵这两首诗。[教学准备] 课文图片、相关拓展资料。[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乐游原头春尚早,百舌新语声卑卑。”„„

教师背诵有关乐游原的诗句引出课题。

2.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

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

(2)指导朗读一、二句。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

学生自由想象并表达。

(3)指导读第三句。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

(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与学生交流。

(3)情境设置:师扮演车夫,询问惆怅的客人(学生)——

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没?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惆怅伤感、人生失意、忧国家大势将去等。)

(4)指导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

4.读诗韵。

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四、拓展积累

1.唐诗素描——让学生以诗人或是旁观者的身份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

2.背诵默写本诗。

3.你还读过诗人李商隐什么作品?师推荐欣赏《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

板书: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登原遣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触景生情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这天有什么习俗?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相关知识。

2.入题。而今又到重阳,诗人王维十五岁就往京都长安求学,两年没有回家了,他也想家,那难以遏止的思念流淌成一首朴素无华的小诗,打动了许多游子的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小诗。

3.读题,解题。忆——思念、想念;山东——此处指诗人家,在华山之东。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读写“茱”“萸”二字。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我独自在外乡,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时,佩戴茱萸,会发现身边少了一位兄弟吧。

三、品读感悟

1.轻读诗句,找出题目的中心字——忆。全文围绕这个“忆”字写了诗人的什么心情?你是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体会到的?

交流:心情——孤独、思亲怀乡;

表现——倍思亲、遥想。

2.品味孤独与思念:

(1)齐读一二句,哪些词写出了诗人王维的孤独和寂寞?品味“独”“异”二字。

(2)是什么原因使得17岁的王维“倍思亲”呢?为何愈是佳节,诗人便愈是感伤?“倍”“每逢”二词说明了什么?

创设情境想象:王维还会在什么日子或佳节,思念亲人呢?

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和感受吗?联系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3)指导朗读,读出孤独感和对异乡的深深的思念。

3.品味缺憾与期盼。

(1)齐读三四句,思考:

重阳节兄弟们一起登高时,是怎样的欢乐情景?在欢笑的同时有没有觉得缺了点什么,那是缺什么呢?品味“遍”的圆满与“少一人”的缺憾。

(2)角色体验:

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情此景,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采访诗人王维:你如何知道远方的亲人们正在思念自己呢?客居他乡,你又有什么样的心声?

(3)指导朗读,读出你的遗憾与期盼。

4.学生练习朗读全诗。

四、延伸拓展

1.背诵默写本诗。

2.你还了解王维什么?师补充诗人简介及推荐其作品。

3.搜集其他思家怀乡的作品读一读,丰富积累,如《月夜》《杂诗》等。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异乡异客

每逢倍思亲

孤独与思念

遥知

遍插少一人

遗憾与期盼

5、骑马上天山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能理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教学重点] 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

[教学准备] 课前引导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天山的诗文、图片等相关资料;情景音乐磁带。[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用文段,创境导入

1.“天山不仅给人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而且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它有丰饶的水草,有绿发似的森林。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它像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又像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无论谁读到这样的句子,都不禁对文中的所描述的地方——天山充满了向往之情。

2.今天,天山不再遥远,我们有幸随著名作家碧野一道“骑马上天山”,去领略天山美丽的风景,去亲近她明媚的面容。揭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词,认一认,记一记。

2.同桌分读课文,互查字音。

3.认读生字词语,重点指导:疆、撇、蹄。

4.默读全文,边读边标出文中提示游览路线的句子。

三、自主阅读,理清线索

1.理清路线:碧野先生仿佛是我们的向导,带着我们畅游天山,你能找到提示我们游览路线的句子吗?指名读。

他游览的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

2.自读品味:顺着这条线路,作者饱赏了天山哪些景物?选择你所喜欢的一两处景物美美地读一读,勾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与收获,或者是疑问。

交流,质疑解疑。

四、主题展示,丰富认知

1.天山留给你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呢?——奇、美。

你了解天山吗,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它的资料呢?

2.“美丽的天山”主题展示——学生展示有关天山的资料。

师相机补充出示天山图片,介绍天山。

3.诗人笔下的“天山”也令人神往。诵读积累有关天山的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

“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清;洪亮吉

“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汪曾祺

4.小结,评价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五、课后研读,丰富积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词句之美。

2.练写生字,积累本课优美词句及诗词。

第二课时

一、感知美

1.碧野先生写道:“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那近在脚下的天山又如何呢?

2.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天山,去感受天山最真切的美。入题。

二、亲历美

1.小组合作,出示学习任务:

(1)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天山的什么美景?有什么特点?

(2)这个片段(或句子)有何独特的韵味?

(3)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感受表达出来?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雪峰、密林、野花三个片段进行发言,相机引导。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朗读思考:这段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

文中是怎样形容云影的?你认为形容得贴切吗?

你还能找到类似描写手法的句子吗?想象雪水、浪花的景象,说说你还会怎样形容它们?

讨论:写了天山的寂静为何还要写溪流、游鱼的活跃?

请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配乐齐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思考交流:描写了天山的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

文中是怎样形容出塔松的特点的?

出示塔松图片,你还有什么奇妙的形容?

讨论:文中说马蹄溅水、几声鸟鸣“增添了密林的幽静”,这样写是不是互相矛盾?

男女生比赛读。

(3)学习第四自然段。

自读思考: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此时的你正骑马走在花海之中,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渴望?

交流感受。

快把我们的心情读出来吧。指导读,配乐读。

3.升华:置身于溪流花海之中,满眼的明媚,扑鼻的芳香,怎能不使人心情舒畅、浮想联翩呢?难怪作者对天山赞不绝口呢。

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对天山的赞美。

三、延续美

1.天山如此美景,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搜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天山写几句赞美的话,或写一首小诗。你还可以变幻成天山上的一片云、一条小鱼、一朵花等,以它们的口吻来写也很好。

2.师生展示作品,交流,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3.摘抄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课外读读《天山景物记》以及碧野的其他作品。板书:

5、骑马上天山

炎暑 → 秋天 → 春天

雪峰高大

雪峰:雪水壮观

奇、美 溪流清澈

密林:广大、稠密、幽静

野花:艳、大、多、高

6*威尼斯之夜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领会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威尼斯之夜的特点与魅力,体会作者对这个城市的无比喜爱,激发学生关心国外风土人情、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了解威尼斯之夜的特点与魅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领会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威尼斯的相关资料图片,配读的音乐磁带。[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1.中国的江南水乡之夜幽静而美丽,今天,我们将随一位外国作家,去领略异国水城之夜的恬静与优雅。

2.入题,读题,设疑问:从题中你有什么感兴趣的或想知道的?

3.梳理学生问题,相机出示作者及威尼斯相关资料,与学生交流。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词,认一认,记一记。

2.同桌分读课文,互查字音。

3.认读生字词语,重点指导:蔚、镀、膏。

4.学生朗读文章最后一句,思考:作者对“威尼斯之夜”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是哪些情景给了她平静、安谧、静止的感受呢?过渡到探究课文。

三、品读感悟

1.听读感受:师配乐朗读,请学生闭目倾听并感受,威尼斯的夜晚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喜欢其中的什么情景?

2.理清结构: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威尼斯的夜晚有哪些主要特点?你能找到提示我们主要特点的句子吗?指名说,朗读。

3.自读品味:

(1)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特点来展开描写的?

(2)选择你所喜欢的一两处景物读一读,勾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与收获,或者是疑问。

4.交流反馈。

5.朗读回味。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和朗读,你想说些什么来夸夸威尼斯的夜晚、赞美威尼斯的风景?

把你感受到的威尼斯的美读出来。自由练读,配乐朗读。

四、拓展提升

1.你还想了解威尼斯的什么?课后查阅相关图片资料,感受威尼斯神奇的魅力和迷人的风情。

2.找几篇外国文学作品读一读。板书:

威尼斯之夜

妩媚、可爱

平静、安谧、静止

清新、恬静

选读二 埃及金字塔见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外观特点及建筑方法。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古埃及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不幸命运的同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体会金字塔外观特点及建筑方法。

2.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的同情。[教学准备] 埃及相关图片资料。[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到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

2.入题,读题。出示埃及金字塔的空中俯瞰图象,激趣:“要是你来到埃及金字塔跟前,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让我们带着好奇与向往,开始今天的探险之旅,揭开金字塔神秘的面纱。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本课的重难点词语,认一认,记一记。

2.同桌分读课文,互查字音。

3.提出重难点字词,认读。

4.轻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你从中了解到关于埃及金字塔的什么知识?课文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由交流。

三、研读感悟

1.齐读第一自然段,提出研读专题:为什么说“巍峨的金字塔,是世界古代建筑的一个奇迹,是埃及的象征”呢?以金字塔的“外观结构”和“建筑方法”为主题,分小组选题后合作研读,再在班上汇报交流。

2.小组分工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1)金字塔的外观结构有什么特点?它的宏伟和精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找出作者的观察点,理解重点句子,指导领会句子的说明方法。

指导朗读。

(2)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齐读第四自然段的设问句,交流有关建造方法的几种说法。

4.拓展提升。

(1)建造金字塔是一项浩繁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计数的。齐读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谈谈你的感受。

假如你是当初建造金字塔的一个体力劳动者,你会有什么想法?

假如你是当初金字塔的设计者,你会怎么想?

(2)小辩论:为了给一个帝王建造陵寝,有多少人陪葬在沙漠中啊!你认为这样的牺牲值得吗?

你想对埃及法老们说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结合我们看过的电影、电视或读过的书籍,说说你所了解的埃及。

2.阅读有关埃及金字塔及中国长城等古代建筑的课外书。

语文乐园二

[教学目标]

1.熟读积累词语,达到识记书写与理解运用的要求。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阅读理解课文。

3.熟读积累“歇后语”,感受传统语言形式的魅力。

4.理解《天净沙•秋》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曲子。

5.写一处自己熟悉和喜爱的景物,训练和考察学生的阅读积累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观察美、发现美、描写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积累词语和歇后语,学习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2.理解《天净沙•秋》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曲子。[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课前搜集的歇后语,相关阅读资料。[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趣入题

2.出示第一组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同桌互读。

质疑解疑:这些词语你哪些地方不懂或者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识记。

3.出示第二组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同桌互读。

质疑解疑。

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词语进行说话练习。

学生上台书写演示,共同订正。

书写练习,识记。

4.你还积累到了哪些描写景物的好词语?向大家推荐。

二、金钥匙

1.激趣入题:“金钥匙”有着神奇的魔力,谁拥有它,谁就掌握了解读课文的密码,找到理解课文的捷径。

2.自读题目,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3.回读第五课,体会题目所说的意思,说说你的看法。

4.交流,第五课《骑马上天山》的解读“密码”是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5.举一反三,试着运用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来读读本单元其他的课文,说说你的体会。

6.小结。试试“金钥匙”的魔力,运用这种方法再读读课外其他文章。

第二课时

一、歇后语

1.激趣入题。(师创设情境时用上一两个歇后语。)

2.初读感知:自由读,指名读歇后语。

3.你了解歇后语吗?它有什么样的格式与特点?

师生交流歇后语的相关资料。

4.熟读成诵。

5.这些歇后语你读懂了哪些?还有不懂的吗?

6.创设情境练习用歇后语说话。

7.拓展:歇后语接力赛。

二、古诗诵读

1.导入。

在“语文乐园”里,我们去了“词语超市”,积累了好词语;又拿到了一把“金钥匙”,收获真不小,现在我们来领略一首元曲的魅力。

2.读题。

指名读题:天净沙·秋。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唐诗宋词元曲”,散曲在元代,是成就最高的艺术形式。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等。“天净沙”是元代散曲小令中的曲牌名。“秋”,才是这首曲子吟咏的主题。

3.简介作者。

白朴:元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墙头马上》《梧桐雨》。

4.指名读这首小令,正音,理解词语。

①残霞:晚霞。②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5.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作者在曲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哪些景物表现了秋天的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6.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作者描写了十二种景物,每一句基本全由名词构成,好像在为我们呈现一幅幅的秋景图。)

7.读读想想:这首曲前后有什么变化?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秋景图?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描写秋天萧瑟凄冷的情景。而“一点飞鸿影下”转出“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样一幅活泼鲜明的图景。)

8.一边想象曲中描绘的图景,一边读,读出这首曲的韵味。

9.指名读,集体试背。

第三、四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天山胜景令人向往,水城威尼斯让人留恋,埃及金字塔神奇而迷人„„其实,并不是名胜名景才美,美无处不在,有句话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

眼睛。让我们做一个善于观察和发现的人,一起来感受生活中的美,描绘生活中的美。

二、明确写作要求

1.出示写作提示,学生边读边思考,题中向我们提示了什么?并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

2.交流:

(1)写你熟悉和喜爱的一处景物。

如果你生活在乡村,可以写苍翠的山岭,阴凉的树林,平静的水库,潺潺的溪流,一棵老槐树,一座菜园,一个池塘,一座小桥,一个院子„„

假如你生活在城市,可以写市政广场,街心花园,小区绿地,一个公园,一所学校,一段林荫道,一个大院„„

除了写景物,还可以写人们在其中的活动,还可以写四季的变化、晴雨晨昏的不同。

(2)要求:

不要面面俱到,可以选两三个有特点的地方来写。

注意观察,如果方便,习作的时候还可以专门去观察、感受。

也可以在习作前阅读其他写景的文章,看别人是怎么写的。

题目自拟。

三、交流拓展思路

哪个地方的风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美在哪儿?有什么样的特点?指名说说,再在小组内交流。

四、学生酝酿写作

1.提示:确定好自己的写作内容,可以打腹稿,也可以列出写作提纲。

2.选取有特色的几点来具体详细地描写,不必面面俱到。

3.从以前读到或者学过的文章中受到启发,学习把自己的文章结构处理得更好,把事物的特点刻画得更生动,把语言写得更美。

五、学生完成习作

7、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

[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本课1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汉字,借助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自主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体会童年校园生活的纯真与快乐。

4.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文辞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重点]

1.正确读写生字,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感悟童年校园生活的纯真、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理解,达到情感共鸣。[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学校是我们的另一个家,我们在那里感受成长的快乐。在校园里,我们有时会享受成功,有时会遭遇失败。在我们渐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会哭、会笑。哭笑之间,理想和信念在我们心中悄悄萌芽。校园是我们童年记忆的摇篮。今天我们就走近《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跟着课文一起回顾我们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

板书: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

指导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要求:听清楚诗句中生字、多音字的读音,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学习生字。

要求:把诗句读通,读准。

3.检查与反馈

(1)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

(2)出示词卡指导,并用重点词语扩句。

4.指名读诗。

读自己喜欢的诗句,说说读出了什么感受?想怎么朗读?

(1)我们喜欢在林子里静静地倾听,倾听那神秘而又有趣的声音

指导:这两行诗揭示了儿童对大自然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心理。要指

导学生读出好奇、神秘的感受。

(2)我们听翠绿的叶子轻柔地呼吸,我们听幼笋无声地爆出地心

指导:这两行诗表现了儿童充满诗意的幻想,赋予了翠绿的叶子和幼笋以人的特征,而这一切都在悄然无声中发生。朗读时要指导学生读得轻,读得优美。

(3)我们听云雀的歌儿从叶片滑落,我们听蚂蚁的号子清脆又迷人

指导:在这两行诗中,云雀的歌儿变得有形,歌儿从叶片上滑落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而蚂蚁像人们一样在劳动中吹起了号子,在集体中快乐地生活。这些充满纯真的想象,要指导学生读得优美,读出儿童探索大自然的欣喜与快乐。

(4)我喜欢在林子里写作诗歌,你喜欢在林子里构思散文;你佩服我诗歌里和谐的节奏,我佩服你散文里蕴涵的神韵。

我们常常在林子里采一篮篮蘑菇,为生物组饲养的小兔送去美味的山珍;我们常常在林子里捕捉一只只彩蝶,为我们的实验室献上美丽的标本。

指导:这两节诗描绘了校园活动精彩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活动中的快乐。

(5)校园门口的树林是童年的摇篮,每一棵树每一株草都充满温馨,那里有我们稚气的笑语和真诚的眼泪,即使明天长成大人,也不会失去那份纯真。

指导:这一节诗要读出孩子心中真切的感受,读出童年校园生活中的温馨、快乐与纯真。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学生观察汉字:

你发现了什么?你准备怎样记住这些汉字?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掌握一定方法来记忆。

2.观察汉字的结构。

3.示范:

蕴:“蕴”字笔画较多,注意下部左右写得稍紧凑些,笔画间隔匀称。

饲:“饲”与“词”、“伺”的读音与字形都要区别开。

4.请个别学生示范。

5.指导练习。

四、作业

1.抄字组词,抄写词语。

2.搜集有关校园生活的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词语复习

光临 倾听 滑落 神秘 标本 和谐 佩服 轻柔 摇篮 温馨

2.回顾: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里有什么?我们在那儿做什么?

板书:神秘的声音童年的足迹

二、感悟诗歌意境,指导朗读

1.浏览课文,哪些小节描绘了树林中神秘的声音?哪些小节描写了我们在树林的活动。

2.合作学习: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四人一小组交流感受,再把自己的感悟大胆地读给小组的其他同学听。

3.反馈与交流:

(1)指导感悟、朗读课文1、2小节。

A.哪些同学研读了课文1、2小节,指名读文。

B.树林里有什么声音?那些声音是怎样的?

“叶子轻柔地呼吸”、“幼笋爆出地心”、“云雀的歌”、“蚂蚁的号子”中,哪些是真实存在的声音?哪些是想象出来的声音?给你留下什么的感受?

小结:“叶子轻柔地呼吸”让人感受到叶子成为了有思想的生命体,令人充满好奇;幼笋向往着光明,克服了重重困难,迸发出生命的活力而“爆出地心”,令人充满敬畏;“云雀的歌”美而清脆,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蚂蚁们整齐的“号子”,表现了在集体生活中成长的快乐。这些声音伴随着孩子们成长。

C.听到这些声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什么?

D.感悟品读相关诗句。

E.指导朗读1、2小节。

(2)指导感悟、朗读课文3、4小节。

A.指名读3、4小节。

B.思考:“我们”在校园门口那片树林里展开了什么活动?

C.在这些活动中会感受到什么?

小结:“我们”在林中“写作诗歌”、“构思散文”,相互激励,共同成长,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我们”“采蘑菇”、“捉彩蝶”会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我们在活动中感受了校园生活的美好、纯真与愉快。

D.用快乐、满足的语气,有感情朗读第3、4小节。

4.升华情感,指导创作

(1)在校园生活中,还会发生些什么?

(2)观看学生校园生活录像。

(3)指导创作:

在校园的________,我们________,我们________,我们________,我们________。

三、升华情感,总结全文

1.校园生活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

2.出示第5小节,有感情地朗读第5小节,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

3.这节诗歌能表达你对学校生活的全部感受吗?你还想说什么?

继续创作:

校园是童年的摇篮,校园是________。

4.小结: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是童年的摇篮,它孕育了孩子们最纯真的梦想。校园是我们的另外一个家,远大的理想就在这里萌芽。让我们记住这美好的时光,让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展翅飞翔。

四、作业

1.背诵诗歌。

2.继续完成诗歌续写。、板书:

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

神秘的声音

有趣的活动

童年的摇篮

8、我的第一首诗

[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本课8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正确书写8个字,借助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自主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背下来。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这句话的含义。

4.促进学生与本文“对话”,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也能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教学重点]

1.认识掌握本课新字新词,自主积累,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这句话的含义。[教学难点]

体会“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的含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1.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2.介绍作者背景。

巴德·舒尔伯特是本杰明•舒尔伯特之子,1914年3月27日生于纽约,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所出版的作品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3.小结:《我的第一首诗》讲的是巴德·舒尔伯特小时候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通过这件事情,作者学会怎样对待批评与表扬。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品读。

二、自由读文,自读自悟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楚字音,然后用自己的一句话说说对课文的整体感受?

2.学生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读书)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加上批注,标记有疑问的地方。

3.反馈:读读你感悟最深的句子,说说你的感悟或者提出你的疑问,大家一起来讨论。(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到第二课时解决。)

4.朗读初步指导:

(1)指导读母亲和父亲的评价及“我”的反应。如,母亲的赞美、父亲的严肃、“我”听到母亲表扬后盼望父亲回来的心情,都应努力读出来。

(2)课文最后两段,是作者对两种评价的冷静思考和独到见解,是成年后的理性认识,也应有别于前面的朗读。

三、指导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生字,注意正音。

鼎(dǐng)指导读准后鼻音;骚(sāo)平舌音;辅(fǔ)不能读“hǔ”。

2.出示词卡指导,并用重点词语扩句。

3.指导写字。

(1)指导观察汉字字形与结构。

(2)示范:

鼎:是个象形字,笔画比较复杂,中间是个“目”字。

嚷:共20画,右边笔画较多,注意写紧凑,笔画间隔要匀称。

(3)请个别学生示范。

(4)指导练习。

四、作业

练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第一次。第一次作文,第一次写字,第一次成功,第一次失败„„面对这些第一次,我们都会获得来自于父母、老师、同学或者其他人的不同评价。说说你记忆最深刻的第一次。

二、梳理课文

1.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特写的第一首诗,也得到父母的评价,是怎样的评价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母亲真美

父亲很糟

2.同学们品读这两种评价,你发现了什么?同一首诗为什么会得到截然不同的评价呢?这一切还得从故事开始说起。

三、合作学习1至13自然段

1.分组合作学习。

同学们在上节课就初步研读了故事内容,这一节课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继续研读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讨论人物的心理活动,分角色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2.通过学习,你认为哪些句子要重点研读,为什么?怎么读?怎么表现?

研读“母亲”:

妈妈边读边嚷了起来:“真美!巴德,真是你写的吗?”(惊喜、欣赏、赞美)

“不过,本,巴德创造了一个奇迹,”妈妈劝慰道,“他写了一首诗,写得美极啦!”(赞美)

“本,你有时就是让人闹不明白。”妈妈生气了,“巴德还小,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生气)

研读“父亲”:

终于,我听见爸爸将诗稿放回盘子里,直截了当地说:“依我看,写得很糟!”(严格、批评)

“世上的劣诗已经太多了,”爸爸却很固执,“孩子写不出诗来也不是什么坏事,并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他非当诗人不可。”(固执、严厉)

研读“我”:

我面红耳赤地承认了,心里充满了骄傲。(开心、骄傲)

我简直等不及了——(着急、以为会得到赞美)

在他读诗时,我的脸几乎要埋进了盘子里!诗只有短短十行,但爸爸似乎读了好几个小时!(紧张、担心)

我抬不起头来,眼中顿时涌出了泪花!(伤心、难过、失望)

3.学生表演故事。

4.评价交流。

5.小结。

三、精读14—16自然段

1.讨论:通过同学们精彩的表演,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知道了母亲的评价让“我”期待与欣喜,父亲的评价让我失望与难过,同学们喜欢哪种评价呢?

2.作者的第一首诗究竟写得怎样?“我”是什么时候有那样的认识?在课文什么地方?读一读。

3.很多年过去了,对于这件事情,“我”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指名读。

4.理解句子:

(1)我感到庆幸,我从孩提时代起,既有爱说“真美”的母亲,又有爱说“真糟”的父亲!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首先我不能怕批评,不管这些否定意见来自何方,也不管这些“宣判”多么令人心碎,我决不能因为别人的否定而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而另一方面,我又得在一片赞扬声中克服内心深处的自我陶醉!

作者庆幸什么?这段话怎么理解?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小结:在赞美中不迷失自己,在批评中不轻视自己,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追求真实存在,不为外力所左右。

(2)“真美”„„“真糟”„„这些似乎完全对立又相辅相成的话语,一直伴随着我。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

读一读句子,说说你的感悟。

小结:赞美使人陶醉,批评使人沮丧,而这两种声音一直伴随作者成长,作者在这两种评价中需要竭尽全力保持平衡——既不骄傲、也不泄气,因此学会自我判断,走向成熟。

5.小结:母亲的表扬是对“我”的鼓励,是她给“我”带来了写作的力量,成为“我”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的批评是在提醒“我”不要骄傲、自满,不断发现问题加以改正。这两者的结合,成就了“我”,使“我”成为一名作家。也使“我”学会怎样正确地看待肯定与否定,使“我”学会“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源自于父母深深的爱。

四、拓展与延伸

1.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课文给你的启示。

2.读名言,写名言,促进感悟。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你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巴德;舒尔伯特

3.你能抄写类似的名言吗?你也可以自己写写有意义的话。

4.总结。

五、作业

写一则读后感。板书:

母亲:真美

父亲:很糟

我正确对待

驾稳风帆

9、怀特森先生的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本课6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汉字,借助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自主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崭新的怀疑精神”对学习与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精神。[教学重点]

1.正确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崭新的怀疑精神”对学习与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坚持真理的精神。[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根据实践经验感悟文本,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怀疑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坚持真理的精神。[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讲故事:在冰川期,有一种叫“凯蒂旺普斯”的夜行兽,它有惊人的夜间视力,这种动物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绝迹了。至于这种动物的其他一切都没有留下来,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野兽?它又究竟是怎样灭绝的呢?同学们猜猜看。

2.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你们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都相信有这样一种野兽的存在。少年时期的大卫•欧文同样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结果在测试中考了不及格,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怀特森先生的课》。

板书,读题。

二、朗读示范,整体感受

1.让学生听录音示范,要求听清楚课文中生字以及多音字的正确读音,然后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2.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受。

三、自学生字,扫除障碍

1.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方法指导:可以同桌相互讨论;也可以借助字典、词典理解字词;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2.教师检查,正音。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开火车认读。

凯蒂惕崭某骇

(2)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引导学生识记。

(3)指导写字。

学生观察汉字的字形,说写法。

教师示范难度较大的字。

簿:笔画较多,注意字形紧凑,上下结构的字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毅:注意左边最后两笔的位置,不要遗漏。

四、自由读文,引导质疑

1.学生自由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2.学生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例如:

(1)怀特森先生为什么“捉弄”学生?

(2)为什么上怀特森先生的课每次都是不寻常的探险?

(3)怀特森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4)什么是“崭新的怀疑精神”?

(5)为什么其他老师不习惯被怀疑?

五、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针对课堂中提出的没有解决的问题继续思考。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怀特森先生的课,了解了他的教学思想,了解了他的教育与引导的方法。同学们通过自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有一部分在上节课已经解决,有一部分遗留了下来,现在继续讨论。

二、释疑解难,感悟文本

现在我们将这些问题综合、归纳,然后继续讨论交流。

1.提炼(或者由老师抛出)关键问题,指导学生学文。

出示问题:

问题一:怀特森先生教会我们什么?

问题二:怀特森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问题三:什么是“崭新的怀疑精神?”怎样与“不信任的怀疑”或“无端的怀疑”相区别?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分小组合作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课文内在的含义。)

3.检查与反馈。

(1)怀特森先生教会我们什么?

哪些同学读懂了第一个问题?怀特森先生教会我们什么?你从课文哪儿知道的?读一读相关句子。

读书:

①我希望你们从这件事当中学到点儿什么„„就大胆地说出来。

②他不肯放过我们„„他才罢休。

③我没有什么重大的科学发现„„这么做有时候是很有趣的。

思考:从这些句子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小结:从这些句子中,我们知道怀特森先生想教育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对周围的事物要辩证地看待,追求真理,并拥有坚持真理的毅力,以及一旦认为别人错了,有说出来的勇气。

(2)从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中你能说说怀特森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吗?

(怀特森先生是一个对学生严格、循循善诱、热爱教育、具有超前的教育意识的人。)

三、小组讨论,感悟真谛

1.分小组讨论:什么是“崭新的怀疑精神”?怎样与“不信任的怀疑”或“无端的怀疑”相区别?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与感受。

3.从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四、作业

1.书写课文中的生字。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朋友听。板书:

怀特森先生的课

敢于怀疑

勇于纠错

坚持真理

选读三 大自然的教科书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大自然的教科书”带给作者的感悟,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进一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热爱生活。

3.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片段训练。

[教学重点] 感悟课文内容,写读后感或展开片段训练。[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展开片段训练。[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成长的小故事。[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许多老师。在家里父母是我们的生活启蒙老师;课堂上有向我们传播知识、启迪智慧的老师;大自然也是我们最忠实的老师,当然,虫子也能成为我们的教科书。

板书:大自然的教科书

2.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二、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引导读文

1.同学们有很多想知道的问题?那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

2.交流: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帮助?全班交流。

3.通过刚才“质疑——解疑”的过程,在学习方法上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阅读的课文中,边读文边思考才能读懂课文。带着问题读书,是最有效率的读书方法。)

4.小组合作学习。

现在我们把刚才的过程反过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然后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出几个问题,这些问题要具有概括性,能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

5.检查反馈,比一比谁的问题最有价值?

梳理主要问题:

大自然的教科书给作者什么启示?

这种启示怎样来的?

这些启示的作用是什么?

6.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三、了解写作特点,展开片段训练。

1.学生读文。了解写作特点。

(课文采用了“叙述+议论”的方法回忆了与虫子有关的四个生活片段,完整地表达了“大自然的教科书使我从稚嫩走向了成熟”的体验。)

2.学生交流感受:你从生活中得到过什么启示?是怎样来的?这些启示对你有什么促进作用?

3.指导学生写作。

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写一个小的片段,要求真实、生动。

4.片段展示与交流。

四、总结

这篇课文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五、作业

1.继续完成片段练习。

2.指导阅读“学校”主题的相关文章。

语文乐园三

教学目标

1.体会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

2.学习格言警句,大体了解意思。

3.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4.具体、有条理地写出自己调查的内容。教学准备

1.小黑板。

2.学生课前调查。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趣导入。

2.出示第一组词语,多种方式认读。

3.出示第二组词语,互读,练写。掌握后听写检查。

二、金钥匙

1.齐读题目提示。

2.说说这种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

3.小结:用具体事例、简洁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

4.找一找本单元课文中类似的句子,并读一读。

三、格言警句

1.出示格言警句,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2.全班同学一起读。

3.分小组比赛读。

4.说说句子的大意。(与好人一起,好像进入摆满芝兰的屋子,日久天长,自己也变得香了;与坏人一起,好像进入盛放鲍鱼的店铺,日久天长,自己也变臭了。)

5.试着背诵这句格言。

6.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这方面的格言警句?说一说。

四、古诗诵读

1.出示古诗,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2.齐读。

3.自由读。

4.说说诗句的意思。

5.说说古诗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样的景色,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6.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7.尝试背诵全诗。

8.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话都告诉我们获取知识、了解世界最方便的办法是阅读书籍,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交流关于同学们课外阅读的情况。

2.齐读习作提示,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内容:把关于课外阅读的调查结果、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写下来。

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内容具体,有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二、学生交流

1.小组交流。

(从哪里获得图书,有多少藏书,每学期花多少钱买课外书,每星期课外阅读时间有多少,读多少书,最爱哪一类书,怎么才能让同学们读到更多更好的书„„)

学生交流时,可以按以上问题进行,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或者就其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交流。

2.全班交流。由小组长推荐讲得好的同学向全班同学说说。

3.点评:哪些地方说得好,哪些地方说得还不够清楚,进行补充。

4.教师小结,提醒学生学习同学的优点,完善自己不足的地方。

三、学生再次整理笔记

注意将问题进行梳理并总结调查结果、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学生习作

第三课时

一、选择一两篇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修改讲评

主要围绕这些方面讲评:是否说清了调查的结果、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的结果是否真实可信;发现的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否切实可行。

二、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围绕以上讲评的问题进行修改,也可以在讲评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增加一些独到的见解或者建议。

三、同桌互相修改

互相改正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或者完善不足的地方。

四、誊写

注意书写工整,格式正确。

10、献你一束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和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失败者痛苦的内心世界,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插叙的作用。

4.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有什么含义。教学重、难点:

体会失败者的内心世界,了解插叙这种叙述方式.

通过女服务员说的话,体会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 教学准备:

学生:格尺、字典。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初读激趣

(一)读课题,初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课题,初步感知献花的真诚。

2.指名读文章,出示读书方法。

(二)汇报交流

1.初读课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法指导】:一些写事的文章,可以结合文章题目,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识字学词:

【重点指导】:易错字词读音、重点词语理解、运用。

[小结]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失败者、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二、再读课文、披文入情

1.出示自学提示:文章向我们讲述是怎样一个失败者?

【学生】圈一圈、画一画、点一点、适时进行文本批注。

2.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换自学结果。

三、品读文本、感受内心、解读深意

1.品读失败者的沮丧、愧疚:

(1)勾画文本内容,读出相应的句子。

【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谈体会和感受,感情朗读文本。

【学法指导】抓住“垂”“怕”等重点词语深入体会和感受失败者痛苦、沮丧的内心世界!

(2)联系第三自然段,进一步理解失败者痛苦的内心世界!

(3)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失败者所承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压力:

3.出示拓展文本:

(1)体会文本中的运动员所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压力。

【学生】朗读文本,体会运动员的心理压力,感受运动员的不易。

(2)出示文本中的语句:

“愈赢就愈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更重。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精神的压力。”

【学生】结合体会,有感情的朗读。

四、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一)出示6—11自然段对话部分。

1.思考:这花该不该献给这样的失败者呢?

【学生】圈一圈、画一画、点一点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和词语,结合这些句子和词语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练读对话,升华体会和感受。

2.结合学生体会,适时出示录像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运动员所付出的努力、用尽的汗水和力量。

【学生】通过品读,交流对于失败与胜利的更深理解。

(二)体会“奇异的力量”。

这“奇异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奇异的力量”指的就是女服务员给予失败者的安慰、理解、肯定、宽容„„

五、升华情感、总结全课

(一)这冯骥才的疑问,你现在有答案了吗?你能将这句话换种说法吗?

出示文章首尾句:

首句:“鲜花,理应是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会献给这暗淡无光的失败者?”

尾句:“怎么?花,理应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学生】把反问句变成陈述句和感叹句。

花,送给凯旋的英雄,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二)课堂练笔。

1.如果我是她的追星族„„

2.如果我是一位曾经多次报道她凯旋的记者„„

.如果我是她的亲朋好友„„

第二课时

一、导入回顾、质疑解惑

上节课我们感动于失败者痛苦的内心世界,感动于他的悲情故事,更感动于女服务善良、宽容的心。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

二、品读文本、升华心灵

(一)品读“她”曾经辉煌时机场欢迎的场面:

1.品读相关语句,体会曾经辉煌时机场欢迎的场面。

【学生】结合第四自然段中的“许多、塞、抱不住、空前、死死纠缠、几十束花------”等相关的词句体会场面的热烈。

2.那时的她心情又如何?指导有感情朗读。

(二)对比体会两年后的今天机场大厅场面:

【学生】结合第5自然段相关词句,体会机场里无人关注时,她的失落。

(三)体会插叙的作用。

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两年前的空前热烈的场面?

【学生】通过相关段落内容的对比,体会插叙的作用。

(四)结合文本,谈谈对胜利与失败的理解。

【学生】

1.整理有关失败的古今名言名句。

2.结合收集的有关失败的名言谈谈你对胜利和失败的理解和感悟。

三、拓展感悟、回归主题

1.出示本单元主题──礼物,指导学生体会礼物的深意。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实际,进一步体会礼物的真谛。

(1)献礼物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真挚的情感。

(2)礼物可以是有形的礼物,还可以是无形的礼物。(一个拥抱、一次赞许、一句祝福的话语„„)

(3)礼物呈送的人不一样,呈送的方式也不一样。

2.感悟生活中的特别的礼物

【学生】小练笔:特别的礼物

四、拓展阅读、感悟心灵

出示:《失败的力量》

《雨后见彩虹》

《亲吻你的铜牌》《回忆失败,不是我的风格》

第五篇: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十一)[教学要求]

1.认真观察图画,懂得“勤于收集资料”和“不懂就问”都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问题,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

3.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1.优秀资料若干。

2.课外阅读材料每生一份。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使学生明白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1.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同学们:

(1)老师打算写一篇关于南京历史文化的文章。请问同学

们,老师现在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2)老师的一个朋友要参加“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辩论会,她该提前做些什么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等)

2.引导学生谈谈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3.老师小结:收集资料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

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当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好习,陨。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1页的图。

(1)上面一幅图的女同学在哪儿?在干什么?

(2)圆形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3)下面一幅图上的男同学在做什么?

2.指导观察第2页上的图片。

(1)第2页上面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在干什么?你觉得

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认真观察第2页下面的图,然后,清你说说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资料。(可以通过看报刊、网络、参观展览、采访和访问来收集资料)

除了这些,你认为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收集资料呢?

(小组讨论,交流)

3.讲授收集资料常用的方法。

第3页上面的四幅图,都是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那么收集资料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呢?

(1)做摘抄笔记。把你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来,可以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摘抄。为了便于查阅,分类不要杂乱。

(2)制作资料卡片。这样有利于资料分类。

(3)拍照片。把一些不能持续的画面或不能保留的事物拍成照片。

(4)编辑剪报。把收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来积累。

三、引导观察第3页下面的一幅图,学生畅谈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一、观摩收集的资料,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

1.展示优秀的收集资料的作品,让学生仔细观摩。

2.教师告诉同学们,这些都是收集资料的主人优秀的学习{

果。

3.学生展开讨论:我们从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做?

二、引导学生尝试收集资料

1.分发课外阅读材料,每个学生一份。

2.学生阅读材料,收集资料。

要求:

(1)认真阅读材料。

(2)用上常用的四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3.教师巡视指导,多作点拨。

4.学生小组交流所收集的资料,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

三、教师小结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重在鼓励,希望同学们宝在坚持,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

第三课时

一、指导看第4页上的图,让学生感知“不懂就问”的重要性

1.齐读“不懂就问”。

2.指导学生先按从上到下,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

(1)第1幅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干什么?

(2)第2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分别在干什么?

3)第3、4幅图表现的是哪里?怎么知道的?有哪些人?/I们正在干什么?

(4)看第5页左上方的一幅图,这是在哪里?两名同学正在干什么?老师呢?

(5)看第5页右上方的一幅图,这几名同学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

(6)最后两幅图表现的是哪里?同学在干什么?老师又分矧在做什么?

二、组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问”

1.看完第4、5页的8幅图后,你明白了什么?

(1)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地向他人求教。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同学„„一句话,问所有懂的人。

(4)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也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卜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其他问题。

(5)留心处处皆学问。

2.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会怎样?

3.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办?

三、发出号召,希望学生早日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长江之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

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

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乳汁

灌溉 2.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些。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引读。

3.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4.交流:

(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精读第1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7

.(2)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 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 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3)默读第1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4)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①“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

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②‘‘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1节。

指导背诵第1节。

6.精读第2节。

(1)听录音,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2.学会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挂图,指识聂荣臻将军,教“聂”、“臻”的读音。

在电影电视或者课外书籍上看到过聂将军的请举手。

这些电影、电视的片名还记得吗?讲有关聂将军的什么事?聂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略作介绍:聂荣臻(1899—199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一生功勋卓著。今天我们学习一则有关他的故事。(板书:2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二、初读指导

1.默读。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弄懂它们的读音,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提问,明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在抗日战争中,聂荣臻将军关心和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的事,然后检查生字词学习的情况。

(1)出示词语:

聂荣臻

残忍

无辜

照料

流露

惊恐

和蔼

小勺

拘束

拽着

至仁至义

(2)指名读,帮助学生正音。齐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残忍:狠毒。

惊恐:惊慌恐惧。

无辜:辜,罪。没罪的意思。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至仁至义:至,最。最仁爱,最讲正义。

有始有终: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

(4)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并给生字正音。想想文章中有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5.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四人小组讨论)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八路军战士从炮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聂将军无微不至地关心两个日本孤女。

第三段(第4、5自然段):写聂将军设法将两个日本孤女送往日军指挥部。

第四段(第6自然段):写由亲友抚养长大的日本孤女专程来中国看望并感谢聂将军。

(板书:救出——关心——送归——感谢)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字词。

2.《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一文是分几段来写的?

二、精读训练

1.理解课文第一段。

默读,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提示时间、人物和事情。

2.理解课文第二段。

激发思考:聂将军是如何对待这两个日本孤女的?

(1)理解第2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议:

聂将军知道这件事后,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聂将军的这段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理解第3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议:

聂将军是如何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孤女的?

这一自然段中哪些词语是描写聂将军的音容举止的?

(“先抱起„„找奶吃„„慈爱地拉过„„亲切地问„„和蔼地说„„一口一口地„„喂„„”)

(讲读时,指点观察插图,加深理解)

通过这些词句的描写,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结第二段。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聂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3.理解课文第三段。

(1)理解第4自然段。

“然而”表示什么意思?

聂将军为什么决定把两个日本小姑娘送回日军指挥部?

从这件事看出聂荣臻将军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

(2)理解第5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给自然段分层。

照相、放梨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

聂将军的信中“本着”、“至仁至义’,、“必当’’这些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信中这段话与前文什么地方相呼应?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聂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结:这一段通过写聂将军设法将两个日本孤女送往日军指挥部一事,表现了聂将军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4.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名背诵第3自然段。

二、继续精读训练

1.理解第四段。

2.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联系上文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三、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四、感受聂荣臻将军的人格魅力

五、完成课后练习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维斯瓦河

疾驰

蜡烛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二、精读指导

三、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

瓜分:

深渊:

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

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

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

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

肺:右边末笔是“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

①咏唱送别曲

②老师的叮嘱

③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神情。

自由读、女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殷切。

③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a.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b.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巴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女生读。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

想想如何记忆。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我们精读了文章前三段,说说分别写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2.读读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为什么。

二、巩固背诵第二段,交流记忆方法

讨论记忆线索:

告别亲人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

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三、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名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刃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契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您,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与世长辞”:

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

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

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三、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

练习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找出词语中用错的字,并加以改正。

3、读句子,画出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词。

4、在句子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5、熟记12个成语。

6、读背《示儿》这首诗。

7、说话:学会解释。

8、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第一句话。

(2)要求学生观察字的行款、间距和标点的位置。

(3)这些字你认为有哪些在书写时应引起注意?

(4)教师重点指导书写“生”、“之”两个字。“生”字笔顺在 这里变成了:,卜个牛生。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引导学生弄清楚题目的具体要求。

(先找出词语中用错的字,再把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

2.指导。

(1)指名读第一行的两个词语,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并用笔把用错的字找出来,在下面画上横线。

(2)想一想:是什么原因把“安”错用成“按”,把“垦”错用成 “恳”的?

(引导学生从音、形、义这三个角度来思考,分析错因,提高辨

析能力)

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找出第二行的词语中用错的字,并进

行正误比较,分析病因。

3.练习。

(1)让学生把每个词语中用错的字改正过来,填写在括号里。

(2)填好之后,再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用错的原因。

4.反馈。

(1)请两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每人一行),看他们能否正确地

修改出用错的字。

(2)同桌互相校对。

(3)指出全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并适当地增加一些改

错字训练。

参考答案:

笆装机器(安)

开垦荒地(垦)

刻服困难(克)

欣尝音乐(赏)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引导学生弄清楚本题的要求。

(一是读句子,弄明白句子的大概意思;二是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括号里选择一个符合句子要求的词,然后画去那个不恰当的词)

2.指导。

(1)出示第一句话。

①“夸奖”是什么意思?(称赞)‘‘炫耀’’是什么意思?(夸

耀自己,认为自己了不起)

②“夸奖”与“炫耀”有什么区别?

③请把这两个词分别放到句子中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看哪个词比较符合句子的意思。

用同样的方法指导练习第二、三句话。

3.练习。

(1)让学生把每句话中括号里的不恰当的词画去。

(2)仔细读句子,体会选择的词是否符合句子的要求。

4.反馈。

(1)指名逐句回答。

(2)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3)齐读,完成练习后的三句话。

参考答案:

(1)孔雀展开大尾巴,(夸奖

炫耀)自己的美丽。

(2)妈妈对我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

无微不至)。

(2)我一定牢牢地记住老师的谆谆(教导教训)。

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是什么。

2.指导。

(1)出示第(1)小题。

①请学生自由读句子,仔细地体会前后两个分句之间的联系。②想一想,这两个分句之间可以用什么关联词语来连接。

(这两个分句之间既可以用“无论„„都„„”又可以用“不管 „„总„„”来连接)③让学生把关联词语放到句子中去,仔细地读一读,揣摩体会所用的关联词语是否恰当。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第(2)小题。3.练习。

(1)让学生根据前后两个分句之间的联系,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2)填好后认真地读一读句子,仔细体会所填的关联词语是否恰当。4.反馈。

(1)同桌互相检查填写情况。(2)指名逐句回答。(3)齐读这两句话。

(4)指出全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适当增加一些矫正性训练。参考答案:

(1)“无论„„都„„”或“不管„„总„„”(3)尽管„„还是„„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要求。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2)教师范读正音。

(3)学生自由读,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4)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5)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几条成语的意思: 赴汤蹈火:汤,开水。蹈,踩。形容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叱咤风云:叱咤,怒喝。一声怒喝就使风云变色,形容声势威力极大。卓尔不群:卓尔,超出——般的样子。不群,跟一般人不一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3.练习。(1)自由读。

(2)同桌互相练背。4.反馈。(1)指名试背。‘(2)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1)指名读题。告诉学生,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诗。

(2)请学生说说本题练习的要求。(一是朗读,二是背诵)

2.指导。

(1)让学生小声地、自由地练读,要求读通,读顺,读正确。

(2)指名试读,教师注意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

(4)让学生试说诗的大意。

(5)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

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

烈的爱国热情)

(6)指导学生朗读。(要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死去/元知/万事窒,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练习。

(1)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自由练读。

(2)指名读、齐读。

(3)练习背诵。

(4)指名试背、全班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检查背诵。

(指名背,表扬当堂能背诵出来的学生)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 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具体训练要求。

2.指导。

(1)启发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被别人误会。这时

你是忍气吞声,还是适当地做些解释呢?面对别人的误会,我们应

该如何解释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会做解释。

(2)让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弄清楚做解释要注意的问题。

(引导学生注意解释时要态度诚恳,心平气和地把事情的原

委说清楚)

(3)让学生从题中提供的三种情况中,任意选择一种,认真阅

读,领会,并要想清楚以下的一些问题:

①向谁解释?

②解释什么?

③怎样解释?

3.练习。

(1)让学生组织好语言,低声试说。

(2)让学生同桌互相练说,教师巡回指导。

4.反馈。

(1)指名当众演练。

(2)师生共同评议。(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议:

①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是否得体;②说话是否通顺连贯;③声音是

否响亮,速度是否适当)

(3)让学生根据评议的情况修正完善自己的说话内容和方

式。

二、教学第八题(略)

第5课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4.结合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体会说话作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教具准备]

爱因斯坦画像。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人新课

1.出示爱因斯坦画像,简介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3.14—1955.4.18)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的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一个是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一个是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读读《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吧。

(板书:5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生字词。

2.(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要求掌握的:蓄

二会字:(一)撮

踱(步)噢

(2)读准字音。

(3)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

蓄:留着而不剃掉;裹:(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

(4)字形分析重点:蓄(中间部分是“玄”字);裹(“衣”拆开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中间加“果”字,表音);噢(右上方里面是个“米”字)。

(5)“嘛、呵、啥”在阅读中理解掌握。

2.理清文章层次。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文中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交往的起止。

(第一次:第1—3自然段;第二次:第4、5自然段;第三次:第6自然段)

(2)最后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互相帮助,成了好朋友)

(3)填空练习。

第一段是()自然段,写

第二段是()自然段,写

第三段是()自然段,写

第四段是()自然段,写

在课本上做段落划分记号。

3.指名四人轮流读各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完成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读拼音,写词语。

xǜ()胡子

guǒ()被子

péng()

2.课文分为哪几段?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2)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3)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样子: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

一双棕褐色的眼睛

深陷在眼窝里

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衣着: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

脚下趿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着重抓住头发“蓬乱’’

穿的衣服“又肥又长”

脚下趿着“卧室里穿的拖鞋”)

(4)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是一个反问句。你能把它换一个说法吗?(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分角色即兴表演这一段的情景。(由三名同学分别饰)(6)小结: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2.阅读第二段。

(1)过渡:上面一段写的是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巧遇上了。

(2)读课文中两个“仍是”的句子。请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仍:—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 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体会“一边„„一边„„,(‘一面„„一面„„,’在运用 时的规律。

(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口头练习用“一面„一面„„”造句。

(4)分角色读第二段,大家从这一段文章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5)小结: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3.理解第三段。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工作室内:

样乱?

4.以上三段,分别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的几次交往?说说这几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5.最后一段概写两人的交往。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因斯坦、小女孩、父亲)

第三课时

一、听写

蓬乱纳闷

踱步

冷不丁

衣衫不整

蓄着

温柔

穿戴

手把手

一塌糊涂

结合听写情况,指导正确书写。

二、讨论

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1.书面准备发言提纲。

2.组织讨论。

小结:爱因斯坦是一个最伟大的人。他不把时间花在穿戴、布置房间和收拾东西上,而是把精力完完全全地放在搞科学研究上。

三、研究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用小黑板(或用幻灯片)揭示下列句子:

(1)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2)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3)这还不简单!

L提问:这些都是反问句,能换一个说法吗?

笋生回答后小结:(1)上述三句可分别改为:①这个连衣服也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②穿衣服还不会呢,谈不上伟大。③这很简单!(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一般做法是:

原句意思是肯定的,要改成否定;原句字面意思是否定的,要改成肯定。学生如果对“肯定”、“否定”的意思不理解,可以先举例讲—讲“肯定”表示承认正面的;“否定”表示否认反面的。

四、研究写对话的形式

1.小黑板揭示下面的内容,提问:这两段话都是写人物对话,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1)他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这还不简单!”女孩将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说了出来。“能记住吗?”她问。“也许能。”

(2)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2.讨论后小结:这两段话都是写人物对话的。在形式上的不同点是:(1)把两个人说的话连着写;(2)各个人说的话独立成自然段。

五、作业指导

1.出示下面的句子,重点研究(2),用“只好”造句。

(1)他仍是衣冠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2)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读句子,理解“只好”的意思:别的没有,这是惟一的,不得不这样做。

口头造句。

2.书面作业。

(1)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2)把课文中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第6课

船长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断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后作业4中的两个句子,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灵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船长》。(板书课题)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船长是谁?文中写了他的一件事?为什么说他的灵魂是伟大的?„„)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震荡

调遣

大副

井然有序

威严

履行

深渊

忠于职守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见书本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哭泣:小声地哭。

调遣:调派,差遣。

威严:威武而又严肃的样子。

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

肇祸:闯祸。

大副:船长的主要助手,驾驶工作的负责人。

深渊:很深的水。

井然有序:形容严整而有条理,一点都不紊乱。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4.默读课文,按提纲“遇险斗自救—)牺牲”给全文分段讨论: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28自然段)

第三段(第29、30自然段)

三、作业

1.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说课文大意。(板书:遇险

自救

牺牲)

二、精读训练

1.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义。你怎样理解句中的“又”的?

朗读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这段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质的赞颂。他面对死亡,想到的是忠于职守,想到的是履行做人之道,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应怀着崇敬之情,用赞颂的语气来读)

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

2.朗读理解课文第一段。

(1)默读、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当时情形怎样?(画出有关词句)

(2)交流讨论:

“像平常一样”可见这条航线是“诺曼底”号的定期航线。

“薄雾笼罩”是事故发生之因。

“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可见事故之大,情况之危急。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万分紧急,千钧一发„„)(板书:千钧一发)

(3)朗读指导。

指名试读,相机指导。(开始时语调平缓、轻快,后来要急促,最后一句话要用紧张的语调读,因为情况危急)

指名再读,及时鼓励。

过渡:如此重大的灾难降临了,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

3.朗读理解第二段。

(1)速读,找出最能表现船长沉着镇定的一段话。

(2)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的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3)出示挂图。

(4)图文结合,理解船长的“沉着镇定”。

看图说说船长的神态和动作。(板书:巍然屹立)

指名感情朗读这段话。

看图听老师背这一段话。

集体看图背诵这段话。

(5)他真的把每一个人都考虑到了吗?

(他把自己给忘了,面对灾难,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6)哈尔威船长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哪些不同命令?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体会到他的哪些品质?

小组交流,讨论。

(7)出示: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指名读。

为什么没有人违抗他的意志?(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伟大的灵魂”指什么?(哈尔威船长面对死亡,一心想是乘客,是妇女、孩子,惟独没有想到自己安危的高尚精神)(8)指导朗读第二段。

指导:读哈尔威船长的命令时应凝重有力,作者的议论应稍慢、庄重,对话部分应急促。

指名分角色朗读。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

(板书:船长)

遇险

千钧一发

自救

巍然屹立

牺牲

二、继续精讲训练

1.出示:第20分钟到了,船长哈尔威屹立在(),犹如一尊(),()也没有做,()也没有说,随-

着轮船()。他无怨无悔,因为船上的60人()。

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又一次运用了()的权利,同桌讨论,共同填空。

指名填空,填空后齐读这段话。

找词语完成板书(以身殉职)。

2.朗读、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分角色感情朗读全文。

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哈尔威船长的?从中你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举例说明。斯(从行动和语言上来描写的,如„„)

我们今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

2.看板书总结。

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板书:忠于职守

舍己救人)

第7课

飞向月球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先

„„然后„„”写一段话。

2,能根据课后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们都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在这个神话故事中,月亮里有寒宫,有桂树,有玉兔,还有漂亮的嫦娥仙子。那么,作为天体甲球上面究竟有些什么?它是什么样儿的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和你们——起跟宇航员叔叔飞到月球上去看一看,好吗?(板书课题:7 飞向月球)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

(1)自学生字词,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广袤

嶙峋

联络

牙膏

呈现

土壤

浆糊

把食品捏成糊

棕色

扶梯

心驰神往

(2)指名逐行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I

联络:彼此交接,接上关系。

]

耸立:高高地直立。

宇航员:本课指乘宇宙飞船在太阳系内空间航行的人员。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百看不厌:长久地看,多次地看,不会产生厌烦情绪。

失重:本课指宇宙飞船在高空摆脱了地心引力而失去重量。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师相机指点。

3.默读课文,按课后提示划分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

第二段(第5、6自然段)。

第三段(第7自然段)。

三、精读训练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看图思考:读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了什么?(2)讨论交流,师评点总结为以下三点:

①在什么时间飞向月球?(1969年7月16日9点32分)

②谁飞向月球?(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柯林斯)

⑶怎样飞向月球?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理清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的经过。(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向月球加速前进;脱离地球;接近月球;平稳着陆)(板书:升天

加速

脱离

接近

着陆)

指名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的经过,语言要通顺连贯。

(3)录音欣赏。

边听录音(第1—4自然段)边回忆一下第一段的内容。

(4)设疑。

在飞向月球的过程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课文中详写了什么现象?请课后思考,下节课讨论。

四、作业

1。描红,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继续精读训练

1.继续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感兴趣。

(2)讨论,交流:

①“宇航员感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和指挥中心联络着„„(“可以„„也可以„„”、“悬着睡’’等词语写出了宇航员们在失重之后的休息情况)

指导学生朗读。

③出示投影片:“他们吃的‘饭’是特制的„„捕捉。”

这里写宇航员们失重之后的吃饭情况。作者用了一些表示先后的词语,你能找出来吗?(“先„„再„„然后”表明了宇航员吃饭的先后次序)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做某一件事的次序,想一想,然后说给大家听。

当宇航员们吃硬颗粒状食物时也这样吃吗?为了说清楚,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句子来说明?(用“像鱼儿觅食一样’’来比喻宇航员吃硬颗粒状食物的样子)(3)这些失重现象很多人都觉得特别好玩。可是,宇航员们是带着工作任务飞向月球的,这种现象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不便)因此,宇航员们的工作非常——(艰难)(4)工作如此艰难,宇航员们是怎样工作的呢?找出反映他们工作认真负责的词语。

(“仔细地检查”、“一个个”、“不时地”„„)(5)经过三天多时间的飞行,飞船渐渐接近月球,在宇航员与地面指挥中心的合作下,登月舱在月球上停稳了,这个过程容易吗?

读第4自然段,抓住“地面指挥中心命令„„”、“逐渐减速”、“慢慢下降”、“终于”等词语,体会在月球着陆的困难和现代宇航技术的先进。

(6)小结。

2.学习课文第二段(第5、6自然段)。

(1)默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写两名宇航员登上(2)指名读第5自然段,体会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样子。

“心驰神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人类想登上月球已经很久很久了)“小心翼翼”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的谨慎态度)(板书:小心翼翼

深深脚印)

假如你是宇航员,你登上月球会怎么做?(3)自由读第6自然段,思考:宇航员们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么?(板书:没有„„也没有„„只能看到„„)

指导看图,理解课文内容。

①月球上广袤的荒原上高山耸立、巨石嶙峋。

②随太阳光线角度的变化,月球表面呈现奇异色彩。

③站在月球看到的地球的模样。

指名读课文“最令宇航员百看不厌的„„飘浮在茫茫的宇宙中”)

讨论:你认为哪几个词语应重读?为什么?从这些词中你能体会出什么?(“百看不厌”、“耀眼”、“茫茫”等词语写出了宇航员登上月球看到地球时的喜悦心情,表现出对地球思念、热爱的情怀)(4)指导朗读。

人类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实现了千百年来的梦想,心情该是何等激动!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读好这一段。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宇航员们登上月球欣赏了这独特的美景后又开始了工作。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宇航员登上月球有什么收获?(从课文中找句子回答)(板书:几十种元素)(2)“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月球一定会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这句话如何理解?(人类发现月球很有开发价值,将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开发,利用月球的资源,让月球跟地球一样为人类造福)(板书:人类另一个家园)(3)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全文,激发兴趣

1.默读课文,概括段落提纲。(板书:飞向月球

开发价值

登上月球)

2.这篇课文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飞向月球、登上月球的经过,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同学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研究、设计让月球为我们服务?无穷无尽的宇宙里藏着数不清的奥秘,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将来去研究它们,开发它们,让更多的天体,更多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3. 课外收集资料,以“神奇的宇宙”为题,写一份板报稿。

练习二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对照简化字,认读括号里的繁体字。

3.读一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是不是相同。

4.修改病句,并说明修改的理由。

5.熟记12条成语。

6.朗读并背诵两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7.听教师介绍简易洒水壶的发明,抓住要点转述给同学们听。

8.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这句话。

(2)要求学生观察字的行款、间距。

(3)这些字你认为哪些书写时应引起注意的?(4)教师重点指导带有连笔的字“履”、“用”的写法,并复习“生”字改变笔顺的写法。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教师口述: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看港台影视片时,或在阅读一些书籍时,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繁体字,如同学们都挺熟悉的电(雹)、国(圃)、龙(能)。(出示幻灯片)(2)学生说出带有繁体字的句子考教师。

(3)指名读每组前面的简化字。

(4)简化字与繁体字比较。(出示幻灯片)

该(孩)

书(害)

纸(纸)

烂(煳)

让学生比较以上两组简化字与繁体字,特别注意繁、简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汉字,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发现题中还有哪些简化字与繁体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怎么去认读出这些繁体字。

3.练习。

(1)(出示幻灯片)指名认读,能读出几个就读几个。(可以多让学生站起来认读,待大多数同学读熟繁体字后,再齐读繁体字组合的词语)(2)同桌把简化字那边掩盖好,互相检查认读繁体字的情况。

4.反馈。

(1)读幻灯片上的两句含有繁体字的话。

①读害使王明榷寅韶巍到自己知巍的不足,今后虑骸多读害。

②颈鬟已白的寅,舱室王爷爷,热爱晕召、i里劲。每天圃害馆闭门,他就逛去看辗纸,看到地上有纸眼他就主动捡起,酸现室内光线暗,就主勤去阂雹烃。(2)指名读。

(3)齐读。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请学生讲清楚题目要求。

2.指导。

(1)出示幻灯片:演讲——讲演

雪白——白雪

(2)让学生读,比较前后词义一样不一样,有什么不同。教学中通过读,比较说明理由,让学生体会到组成词语的字相同,但因为字序不同,有的词义相同,有的词义不同。要注意,学生说每组词义,主要是领会,不要求机械记忆。

3.练习。

(1)默读、思考:这题中还有四组词语,比较看哪几组前后词义相同,哪几组前后词义不同?

(2)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参考答案:第一排的三组意思都相同,第二排的三组意思都不同。

4.反馈。

哪位同学还能举出一组词义相同和一组词义不同的?(可同桌合作思考、讨论,再交流)

编选——选编

人名——名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读第(1)句话。

(2)这道题毛病出在哪儿?怎么改?(学生独立修改后,交流,说明修改的理由)

参考答案:

改为:“张开泰和汤小泉是好朋友,张开泰经常帮助汤小泉复习功课。”因为原句两个“他”指代不清楚。

(3)总结学法:修改病句,一般地先读懂原句所要说的意思,然后通过语感发现病因,接着对症下药修改病句,(注意有•的要求在原句上用修改符号改,有的是把修改后的句子抄在下一行)最后读修改后的句子并与原句比较,注意修

改病句一定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

3.练习。

(1)学生试着修改第(2)、(3)句。

(2)教师巡视。(3)同桌交流再汇报。

参考答案:

(2)改为:“我断定她今天生病了

了。”因为原句中“断定”和“可能”矛盾。

”或:“她今天可能生病

(3)改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或:“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因为“人口”和“国家”不能搭配。

4.反馈。

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他喊他去他家玩,他答应了。

(2)这次期末考试我们班几乎根本没有不及格的同学。

(3)我们要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司,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学生可查词典,或教师适当给予讲解。

参考注释:

首战告捷:第一次作战就取得了胜利。

旗开得胜:军队的旗刚一展开就打了胜仗。比喻事情一开始就取得了好成绩。

再接再厉:比喻一次又一次继续努力,越来越振奋、勇猛。

直捣黄龙:黄龙,黄龙府,金人腹地,后泛指敌巢,意思是直冲向敌人的巢穴。

人多势众:人多势力大。

气贯长虹:形容气势盛旺,简直可以贯穿长虹。

背水一战:汉将韩信领兵攻赵,命士卒背水列阵,汉军前临大敌,后无退路,拼死作战,结果大败赵军,后以“背水一战”谓决一死战。

一决雌雄:决定胜负、高低。

胜券在握:有胜利的把握。

马到成功:战马一到就胜利。形容迅速地取得胜利。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听见风声、鹤声都惧怕,看见一草一木都像是追兵。形容极端恐惧,或妄自惊扰。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指名读。

4.反馈。

(1)集体背。

(2)指名背。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教师说清题目的要求。(一是朗读,二是背诵)

2.指导。

(1)查字典,把不会读的字注音,并写出它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字词解释出来。

(2)自由读这两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3)老师简介老子和孙子。

(4)指导学生通过读,弄明白两句名言的意思。

第一句名言的意思是:祸患啊,幸福正依附在它的身上;幸福啊,祸患正隐伏在它的内部。教育学生要正确看待幸福与祸患,知道辩证地看待问题,即祸患有可能转变为幸福,幸福也有可能转变成祸患。

第二句名言的意思是:知道他方(指敌人方面)又知道我方的长处和短处,不管打多少次仗都不会失败;不知道他方的情况而只知道我方的情况,就只有一半取胜的希望,而另一半则是失败;不知道他方又不知道自己一方,那每一次打仗就必然都失败。

3.练习。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练习背诵。

(4)指名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检查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明白口语交际的要求:一是要抓住重点;二是做速记;三是转述时要把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的经过说清楚,说完整。

2.指导

(1)什么是转述?转述有什么要求?结合例子,让学生明白。

(2)听这一遍介绍,要求全班同学认真地听教师介绍。

(3)教师再次介绍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

(3)讨论所记录的要点,组织同桌或四人一小组练习转述。

3.练习

(1)小组选代表转述给全班同学听。

师提示同学们听时从经过是杏完整清楚,人称交代是否明白要点提示:首先,他在雪碧瓶盖上戳了些小眼,结果水不能自动地洒出来,接着,他发现了医院挂水用 的盐水瓶,受到了启发,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原因,最后终于发明了简易洒水壶。

二.教学第八题。

8、学会合作

[写作特色]

巧妙设问,纲目分明。

课文多处运用设问,既能引起听众注意,又做到纲目分明,如“什么是合作呢?”“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是什么力量使上百位乐师,数十种不同的乐器合作得这样完美和谐?”等等,都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典型事例,验证观点。

课文运用了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交响乐团的演奏,一是从瓶中拉出七个彩球的实验;分别从要有协作精神和要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不同侧面,验证了要获得成功,必须与他人合作的观点,令人信服。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当众演讲。

2.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所举两个事例的作用和它们所强调的重点的不同。激励学生树立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等可贵的合作精神。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7 学会合作

2.齐读课题后,提问:你们都想知道什么?

3.课文中的“合作”指的是什么?

4.人们为什么必须相互合作?

5.怎样才能与人搞好合作?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孤立

典范

悠扬

倾泻

和谐

协作

顾名思义

卓有成效

情不自禁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钥匙

嘴唇

倾泻

协作

瓶子

牺牲

一幢

顾名思义

情不自禁

(2)指名读,注意读准带点的字。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而想到它的含义。

倾泻:课文指美妙的乐曲好似从乐师的嘴唇边、指缝里飞扬

出来。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

交响乐团:大型的管弦乐演奏的团体。由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等组成,参加者能达上百人。

(4)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分自然段读课文。

5.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3自然段):说明生活在世界上大家都离不开

与别人合作。

第二段(第4~6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具有协作精神

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合作得好。

第三段(第7自然段):指出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 成功。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人新授内容

二、精读训练

1.理解第一段。

激发思考:作者围绕合作,首先谈了什么?

自由朗读第一段,找出文中的重点句。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不论„„也不论„„都„„”

“只有„„才能„„”

“小„„小„„大„„大„„不„„就„„”

通过对上面句子的理解,举出在实际生活中“合作”的事例,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归纳演说词的语言特点。

小结:这一段说明了人生活在世界上,都离不开与别人合作。

2.理解第二段。

过渡: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

(1)理解第4自然段。

自由读第一个事例,随后播出一段交响乐录音,学生置身交响

乐的美妙旋律之中。乐止,介绍交响乐是由上百人用不同的乐器演

奏而成,他们是怎样合作的呢?

思考:“团体目标”的“高度统一”和“协作精神”分别形容“合 作”的什么?(合作的“完美”与“和谐”)

从这个事例中,同学们明白了什么?

(2)理解第5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议:

这个实验的目的、要求、经过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联系课文想想“依次”是什么意思。

外国专家是怎么说的?

“我在许多地方做过这个实验.从未成功。”这句话说明了么?

从这个事例,你明白了什么?

(3)理解第6自然段。

读读,想想:

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

小结:文章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例,说明只有具有协作精神和

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合作得好。

提问:为了说明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作者举了两个事

例。只举前一个例子够不够?为什么?(不够。因为只举前一个

例子只说明合作需要有协作精神,而后一个例子是说明合作需要

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只有举两个例子,才能把问题说得很全面)

3.理解第三段。

自由读,谈谈你对既要“竞争”,又要“合作”的体会。

三、总结全文

四、指导学生练习演讲

精彩片断

师:好,同学们,我们也来做一下书上的实验。(取出一只小玻璃瓶,7个穿线的彩球,线的一端露出瓶口,找7位同学上台表演,交代清

楚实验的方法,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们如何合作取出彩球,并计算时

间)(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7位同学上台做实验,其他同学边看手表边观察)

师:刚才这7位同学共用了多长时间做完了实验?

生:(齐声)12秒。

师:文中的7个小学生呢?

生:(齐)他们只用了3秒钟。

师:我们用的时间比他们长多了,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能说

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1:我发现他们刚才在拉球时,有两个同学一起往上拉,球

被卡在瓶口,出不来了。他们没有合作好。

生2:我还发现刚才在实验时有一瞬间没有人拉球,这里也浪

费了时间。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如果房子真的着火了,而你们没有

在极短的时间内逃出来,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假如遇到这种情况,你将怎么做呢?

生1:我要把大家组织好,有秩序地、迅速地逃出去。

生2:我想我要先人后己。

师:(面带微笑地说)对,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尽

力做好分内的事情,而且还要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

我牺牲的精神。你们懂了吗?

生:(齐答)懂了。

(齐读第6自然段)

[评点]通过比较,发现差距,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

才不会失之于空泛。

8.海洋——21世纪的希望

[写作特色]

本文的显著写作特色是总分说明,纲举目张,条理清晰。

比如先总提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然后从“提供”、“给予”、“冲垮”、“毁灭”正反两方面加以说明,归结到人类对海洋既热爱又

敬畏的复杂心情。

又如第二段先总提人类正迎来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新时代,然

后从矿产资源、高蛋白食品、发电、淡化海水和建设海底城市诸多

方面一一说明,条分缕析,纲目分明,给人以清晰印象,这在“结构

分析”中已图示说明了。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由于”造句。

2.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

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领会“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

海洋的新时代”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看录像。(大海)

同学们,你们了解海洋吗?海洋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关系呢?

2.揭示课题。

(板书:8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呢?

二、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自学生字,会读会写田字格中8个生字

会读田字格上面两个生字。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低廉

威胁

大显神威

望洋兴叹

慷慨

敬畏

喜怒无常

无穷无尽

3.自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提示:“矿”是后鼻音,“匮”读第四声。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意思。

低廉:(价钱)便宜。

慷慨:大方,不吝惜。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敬畏:又敬重又害怕。

望洋兴叹:本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讨论:

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全文可分几部分?哪部分写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

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

第二段(第4—8自然段):写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正迎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第三段(第9自然段):写开发海洋,首先得保护海洋。

四、精读训练

1.自由朗读第一段,画出中心句。

(出示: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

2.课文通过哪些方面来写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呢?

画出有关语句。

交流:

(1)“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说说自己的理解。

(2)“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抓住“慷慨、丰富、每日不可缺”几个词)

这两句之间的分号,说明什么?这两句都是讲海洋给人类带来

的益处,因此,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

(3)“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沿海的城镇„„”

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求抓住“无情、冲垮、毁灭”等)这句是讲海洋给人类带来的可怕灾难,所以人们在热爱海洋的时,又——(敬畏海洋)

3.引读第3自然段。

4.指导朗读第一段。

要读出千百年来人类对海洋既“热爱”又“敬畏”的复杂心情,及面对它“喜怒无常”的无奈。

齐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继续精读训练

1.过渡: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已进入信息时代的我们,还会像

千百年来的人们那样“望洋兴叹”吗?(指读第4自然段)

人类是怎样开发、利用海洋的呢?

2.学习第二段。

(1)齐读第4自然段。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承上启

下)

(2)人们是从哪些方面开发、利用海洋的呢?快速读读下面几

个自然段,交流。

(板书

开发矿产资源

索取高蛋白食品

利用水力发电

淡化海水缓解水荒

建设海底城市)

(3)课文是怎样具体开发、利用海洋的呢?对照课文,根据板书,四人小组逐个自然段讨论。

交流:

①“由于„„都在闹‘能源危机’”、“—座座„„”、“一艘艘„„已驶向„„”、“„„已潜入„„”。

(人类“能源危机”,导致到海底开发矿藏)

看图理解第5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朗读第5自然段。

②“由于„„人类正面临着食物匮乏的威胁”、“21世名

的餐桌上„„来自海洋”。

(人类“食物匮乏”,导致到海洋索取高蛋白食品)

朗读第6自然段。

③“潮汐发电站„„价格低廉的电力。”

(人类用较少的价钱,获得大能量的电力)

朗读第7自然段。

④“用海水淡化„„缓解„„水荒。”

(人类遇干旱,用淡化海水的方法缓解)

“在海底建设城市„„”

(人口增长,拓宽生存空间)

朗读第8自然段。

(4)朗读第二段。

3.课文学到这儿,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人类面临困境时,把“目光转向海洋”,科学开发、利用海洋给

人类带来了希望)

根据板书,概括地说一说。

自由说、指名说。

4.齐读第三段。

为什么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

我们可以怎样保护海洋?

朗读第三段。

三、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海洋与人类有密切关系,我们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开

发、利用海洋,让它真正成为人类新世纪的希望。

四、练习

指导造句“„„由于„„”。

精彩片断

师:我们可以怎样保护海洋?

生:要减少海上污染,如海上航行的船只不将生活垃圾抛入

海中,不使用会产生废气的燃料。

师:(赞许地点头)不错。

生:不要随意开发海洋,要进行全球规划,如开采石油,哪

些地方可以开采,哪些地方不可以,都要进行精密计算,能得

到大海丰厚的回报,我长大了就要研究海洋中的规律,可以更

好地保护海洋。

师:好,希望你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海洋学家。

生:我觉得应该制定法律,让那些破坏海洋的人受到法律制

裁。

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早就有海洋法了,我看过一本书

上就有这部分内容,海洋法包括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保全等问题,还有海上争端怎么样解决等等,刚才

他们说的内容海洋法也有规定。

师:你懂的真多!同学们,为了海洋的明天更美好,就要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保护它!

[评点] 这一片断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设疑回顾,既让

学生设想如何保护海洋,又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为保

护海洋作出自己的贡献。

9.精读和泛读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浏览”

马观花”造句。

2.认识读书的重要,了解读书基本方法,学会精读和泛读,努

力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所讲的几点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一些介绍读书方法的课文,还记得吗?

(《“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掌握了好的读书方法,能使你事

半功倍。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来读一篇新课文——《精

读和泛读》。(板书课题)什么是精读?什么是泛读?一边读,一边

做记号。

二、初读指导

1.朗读课文,画出5个生字,要做到会读会写。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浏览

浩如烟海

精读

梗概

走马观花

泛读

3.自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提示:“梗”要读准后鼻音,“浏”的声母是边音。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浏览:大略地看。

梗概:大略的内容。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说说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1)要积累知识,必须读书,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精读。

(2)要学会泛读。

(3)泛读可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书刊,同时又是精读的基

础。

(4)泛读的一般方法、方式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5)精读和泛读结合,就能获得最佳读书效果。

5.讨论:全文可分几段?各段讲什么?

第一段(第1自然段):说明读书的重要和“精读”的方法。

第二段(第2~7自然段):介绍“泛读”的常识和方法。

第三段(第8自然段):说明只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就能取

得最佳读书效果。

四、指导书写

观察田字格中生字,逐个临写,提示:

浏:左中右三部分。

籍:笔画较多,左下“耒”字旁的第一笔是横。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什么是精读?朗读第一段,用横线画出。

出示: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

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

彻理解。这就是精读。

平时我们学课文,就是这样读的。

①这两句话中,哪些词语要在下面加圆点呢?也就是说哪些是关键词语?

交流,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确定。

(认真、反复、逐字逐句、深入钻研、透彻理解)

②朗读这两句话,注意关键词语。

(2)齐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1)什么是泛读?(大略地读)

(2)既然精读这么重要,为什么还需要具有泛读能力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说说自己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不可能„„更不可能„„为了„„又必

须„„因此„„”,课文用这些词语巧妙地起承转合,将要表达的 意思论说得清楚明白。课文后面的叙述中还有类似的用法,大家

要注意学习。

3.泛读有什么作用?读第3自然段,画一画关键词语。

交流:“通过泛读,可以„„从而„„获得„„”

朗读第3自然段。

(4)怎样进行泛读?默读第5自然段。

四人小组讨论:面对一大堆读物,如何泛读?

对一本读物来说,如何泛读?

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

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泛读的方法。

(5)泛读通常采用什么方式?要注意什么?(读第6、7自然

段)

讨论交流。

3.学习第三段。

引读,只要我们善于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就能达到最

佳的读书效果。

三、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中,你还在什么地方做了记号?

(精彩词画图,如浩如烟海、走马观花)

(有疑问处画问号)

2.小结:这篇课文侧重介绍了泛读,泛读的意义、方法、方

式、注意点等几方面的内容。

四、作业指导

1.课后作业5:同学们,今天语文课外活动时先泛读从图书馆借阅的书,然后交流。交流时先介绍所采用的泛读方法,再说说书的大概内容。

2.课后作业3:“浏览”是什么意思?(大略地看)可用在看

书,看市容等。

指名造句。

“走马观花”是什么意思?可用在观察事物,如参观工厂

览等。

指名造句。

精彩片断

师:平时我们学课文,是怎样读的呢?

生:老师,您总是要求我们先读几遍,读正确,读流利,遇到生

字生词还要多读几遍。

生:我补充,不光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懂,读好,每篇课

文都要读十几遍。不,几十遍。(众笑)

师:对,总之要求大家认真读,反复读。

生:还要求对重要的地方反复推敲、理解,然后感情朗读

生:老师,我知道了,这就是精读。《煮书”》就是教我们这样

读的。

师:你真会动脑筋!我们所读的课文,对我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所以需要精读。那么,是不是每篇文章每本书都要去精读呢?如

不能精读,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学了今天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我们就会清楚了。

(王丽华)

[评点] 通过讨论平时怎样读课文,导入新授,既有助于

理解精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什么是泛读和怎样泛读的兴趣。

作文3 以《苹果家族》为题写一篇介绍苹果的作文

习作指要

1.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查阅资料,使学生弄清苹果的常

见品种,栽培的历史,生存条件,营养功效等,获取写作的第一手材

料。

2.引导学生有条理地介绍苹果的品种等情况,写明常见品

种、生存条件、营养价值及几种常见苹果在外形特征、品质、类别等

方面的差异。

3.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尽力把文章写得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参观访问果园、商店认识水果品种以及

查阅有关资料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懂得:接触社会,有目的查阅资

料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来源。

2.练习按所提出的问题和所提供的卡片资料及自己在阅读

和参观访问时所获取的新鲜资料,介绍某种事物的方法。

3.借助写作练习,“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习摘抄、制

作、运用资料卡片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按顺序介绍苹果的品种等情况。

难点:把文章写得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课前准备]

1.利用活动课带领学生参观访问本地的几家水果店,认识几

种常见的苹果,看看它们的形状、颜色、品种等,了解它们的特点、产地、什么时候成熟,属于几类果等。填好参观记录表(表式见书

上第65页)。

2.组织学生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苹果的资料并做记录。

3.访问苹果园的农艺师,了解苹果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

苹果是许多人都喜爱吃的水果。它和葡萄、柑橘、香蕉并称世

界四大水果,尽管如此,苹果的种植史、生存条件、栽种地域和营养

功效等人们往往知之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教材提供的资料,结合我们的参观访问以及到图书馆查到的资料,以(苹果家族)为

题写一篇作文,来向人们介绍一下我们都爱吃的苹果。(板书:苹

果家族)

二、自学课文

1.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思考讨论:

(1)这一次作文练习的目的是什么?

(2)文章要求我们本次习作可从哪几方面去写?

(3)课文对完成本次习作有何具体要求?

2.讨论交流。

[讨论第(2)题时相机板书:苹果的常见品种、苹果的栽培

史、苹果的生存条件、苹果的栽种区域、苹果的营养功效]

过渡谈话:以上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通过学习我

对本次习作练习的目的、内容、要求都有了清楚的了解,但光这

还不够,同学们对写作的内容掌握得可能还不够全面,下面我们

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3.自学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教材提供的每张卡片回答了习作练习中提出哪一个问题?

4.讨论交流。

三.交流所得

1.思考:我们在课前参观访问、查找资料中获取了哪些资

料?它回答了作文练习中提出的哪一个问题?

2.交流讨论,并逐一分类补充到卡片中去。

四、明确写法

1.进一步明确习作要求。

以(苹果家族)为题,按所提问的顺序介绍苹果。

2.交流习作内容。

(1)分小组互相练说。

(2)指名说。

(3)评议(鼓励学生要大胆想象,避免生搬硬套卡片上的资

料,并提示学生要注意运用过渡语句•)

3.独立作文。

4.评议修改,布置学生以习作为蓝本,准备做苹果展销会上

的小推销员。

练习3

[训练内容]

这个练习共安排8道训练题,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用钢笔描红。

2.了解“一”的变调规律。

3.按要求写词。

4.照样子扩展句子。

5.熟记成语。

6.读背谚语。

7.说话练习。

8.学写毛笔字。

[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第一题(略)

二. 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引导学生弄清楚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请学生自由试读这两行词语,注意“一”的声调变化。

(2)指名读,思考:“一’’的声调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对这两行词语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悟出:第一行的前三个词语,“一’’都在词末,故仍读本调第一声;后两个词语,因“切”、“致’’这

两个字念第四声,在第四声字前面的“一”应该念成第二声;第二行词语

中“一”,后面的“杯”、“条”、“本”、“丝”都不念第四声,“一”在非第 四声字前面声调应该变读为第四声)

(3)集体读,加深体会。

(4)教师小结:“一”的变调是口头上的自然变化。拼写时,声

调符号仍按原调标注。书上这样标,是为了方便我们学习“一”的 变调规律。

3.练习。

采用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反复练读,从读中进

一步体会“一”的变调规律。

4.反馈。

(1)请学生说说在什么情况下,“一”的声调要发生变化。

(2)出示黑板或投影片,让学生认读以下词语:

万一

周一

二十一

百里挑一

一夜

一册

一遍

一阵

一把

一年

一顶

一根

一心一意

一前一后

三.教学第三题

1. 审题。

(1)指名读题。

让学生说说本题的要求。

2.指导。

(1)引导学生思考:在学过的词中有哪些词语含有看的意思?哪些词语含有“走”的意思?

(2)同桌进行讨论,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多又正确。

(3)指名回答。(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回答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

3.练习。

(1)请几位学生上黑板填写,其余学生填写在书上。

(2)让学生大声读读自己所填的词语。

4.反馈。

(1)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2)表扬做正确的同学,指出存在问题并进行矫正性练习。

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名读题。

3.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

4.指导。

(1)学生自由试读这两组句子。

(2)指名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何不同?

(3)学生进行比较,知道每组的后一个句子都是由前一个扩展

来的,分别把“高”和“安静”具体化了。

(4)后一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后一个句子显得生动具体,突出了‘“安静”的程度,表达的意思更明白。)

(5)指导朗读,加深体会。

5.练习。

(1)让学生独立思考,用笔在书上尝试填写。

(2)自由练读补充后的句子,凭借语感体会补充的内容是否

恰当,句子是否通顺。

4.反馈。

(1)指名汇报补充的情况。

(2)指出存在问题并进行矫正性练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指名读题,弄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正音。

(3)学生自由读,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

(4)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5)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几条成语

的意思:

志同道合:志向相同,意见相合。

和衷共济: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

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休戚相关:比喻彼此利害一致,祸福相连。

众志成城:大家一条心,就像坚固的城堡一样不可摧毁。

比喻团结一致,力量就无比强大。

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取有益的意见。

急公好义:热心公益,爱帮助别人。

3.练习。

(1)自由读。

(2)同桌互相练背。

4.反馈。

(1)指名试背。

(2)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请学生说说本题练习的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小声地、自由地练读,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2)指名试读,教师注意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后请学生齐读。

(4)再次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要求联系课文《学会合 作》来说说这几条谚语在意思上有何相同之处。

3.练习。

(1)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自由练读。

(2)指名读、齐读。

(3)练习背诵。

(4)指名试背、全班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检查背诵。

(指名背,表扬当堂能背诵出来的学生)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1.把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3~4人。

2.在黑板上写上“名言交流会”,并加以美化。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训练要求。

2.指导。

(1)启发谈话:名言以通俗而精炼的语言反映丰富而深刻的道理,难怪同学们在书上、报刊上看到它时,总喜欢把它抄录在自己

的摘抄本里。这样做既可以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又可以用

它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进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举行一个

“名言交流会”,待会儿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一句名言讲给大家

听,看谁讲得最精彩。

(2)你知道哪些名言?在这些名言当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3)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名言?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或说出自己从中

受到的启示、教益,或对照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教训,或说出对自己

的鼓舞、激励)

3.练习。

(1)让学生照刚才指导的样子轻声试说。

(2)学生轮流在小组里练讲,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说话的同学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声音响亮,速度适

当,听的同学要认真)

(3)小组评议每人练说的情况,并推选出代表。

2. 反馈。

3. 小组的代表上台讲述。

[要引导全班学生认真地听,并对同学的讲述作出评价,以

鼓励为主]

第八题(略)

作文4 菊花

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大量查阅材

料,以便充分而详尽地获取材料,对于查阅得来的 有关资料,按书上所提问题的顺序写下来。

2.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习作指示”,讨论交流,明确这是

介绍菊花有关知识的作文,不能写成看菊展的参观记或是菊

花的状物作文。

3.要提醒学生不要罗列资料,而是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和特点

比较鲜明的作重点介绍,其他的则应略写。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究身边事物的兴

趣,培养他们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

2.运用具有开放性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

逐步养成查阅资料、观察事物的习惯。

3.在实实在在的训练过程中,学习将查询的资料与观察所得

整理成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

难点:指导学生将查得的资料,有选择地、按

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作前准备]

1.布置学生观察、查找资料

2.作菊花幻灯片或图片。

[指导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金秋时节,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五彩纷呈的菊花把秋天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姿,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要去参观菊展,漫步在菊花的海洋中,看着千姿百态的菊花争奇斗艳,这是一件多么

令人愉快的事情呀!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菊花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花卉。令我们自豪的是,菊花的故乡就在我们中国。今天,我们好好地了解一下菊花,写一写菊花。

二.组织讨论,明确写法

1.自由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

2. 同桌讨论交流:本次习作要写什么?怎样才能写好这篇作文?

3. 师引导学生归纳写作要求:

(1)查阅资料,弄清菊花原产于哪个国家,人们根据花瓣、花型把它分

成多少类、多少型?你认识几种菊花?它们叫什么名字?它们的花瓣、花型有什么特点?

(2)按上面问题的顺序写。

(3)选择自己熟悉的菊花写,要有详有略。

三.指导观察图片

1.出示:银针、苍龙爪;狮子须、紫矛、金绣球、鸳鸯菊等几种菊花图片。

2.观察思考:这些花是什么颜色的?形状和姿态怎样?

3.同学们还认识哪些菊花,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

三. 交流查阅资料情况。

1.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哪些关于菊花的知识?

2.阅读。教师将关于菊花的参考资料印发给学生阅读。

菊花,原产于中国,是中国传统栽培名花之一。传至国外后用

为世界著名花卉。菊花以扦插繁殖为主,亦可嫁接,育种可用种子

繁殖。菊花的品种多达数千种。1982年中国菊花学术讨论会将

菊花分为5类30型,5类即平瓣类、匙瓣类、管瓣类、畸瓣类和桂

瓣类。花型也多种多样,有宽带型、荷花型、莲花型、球型、松针型、垂丝型等。

3.讨论。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菊花的哪些知识?

五、练习说话

1.按问题的顺序,说说你对菊花的了解。

2.同桌互说。

3.指名学生说,教师着重指导学生说好菊花瓣、花型的特点。

六、学生写稿,教师巡回辅导,指导学生准确用词

七、评讲

1.指名学生谈自己的习作,教师引导学生修改并给予评点。

2.学生对照习作要求,修改习作。

八、誊写

精彩片断

师:古往今来,有许多文学家、诗人,他们都非常喜爱菊花,写

出了许许多多咏菊的诗句,如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就有“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写菊的诗句呢?

生:“荷尽已无擎雨益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写出了秋菊不

畏严寒的品格。

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对菊花真是依依不舍。

生:“宁可枝头抱得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也是写菊花的,菊花萎了,可花瓣不肯飘落。

师:是啊!诗人爱菊,同学们喜爱菊花吗?你们喜欢菊花什

么呢?

生:我爱菊花,爱菊花鲜艳的色彩。我家有许多菊花,我经常

在学习之余观赏菊花,心中感到特别舒畅。

生:我爱菊花的百态千姿,菊花有的像绣球,有的像龙爪,有

的像胡须,每年公园举办菊展,我都要去看一看。

生:我爸爸是一位业余画家,他特别爱画菊,每到菊花开放的

季节,爸爸都要背着画夹去画菊。因此,我也跟着学画菊花,我画的

一幅菊花图,还得了奖了呢!

生:我爱菊花艳丽的色彩,爱菊花婀娜多姿,但我更菊花

傲霜斗雪的品格。爸爸常说:做人就应该像菊花那样不怕困难,不

怕挫折。

师:对,菊花是可爱的,菊花以她那多彩的身姿,装点着我们

这可爱的世界,菊花更以她那威武不屈的高尚品格影响了一代又

一代人,今天我们写菊花,应该学菊花的精神。

[评点] 这一教学片断,巧妙地挖掘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情感

储备,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菊花的了解,唤起了学生对菊花的情

感,从而为学生写菊花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情动而辞发”,教

者是深谙这个道理的;同时,这一教学片断还为我们指导学生与出

真情实感提供了范例。

19、螳螂捕蝉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课题。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国王攻打邻国的事。那么,“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国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2、检查下列词语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指名说,集体讨论。

乘虚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没有防备时进入。

不堪设想:堪:能够。不能想像将会再成怎样坏的结局。

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针对前面对课文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组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起因(1):吴王决定要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

经过(2~11):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1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分段熟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作业

完成习字册的书写练习。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指名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吴王的话。

(2)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却反对,吴王和大臣谁的意思正确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从“固执”这个词可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周到。从“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能够看出大臣们考虑问题很周到。)

(3)出示: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练读这句话,体会大臣们考虑问题的周到。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起因。

2、精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试用自己的话叙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2)同桌练说。

(3)指名说故事:“螳螂捕蝉”。从具体、生动这一要求来评议指导。

(4)组织讨论:少年仅仅是为吴王讲一个故事吗?你能从哪些语句找到理由。

(5)组织讨论:少年说的一番话,为什么能取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带问题读课文。互相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指名发言。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抓住感叹号指导朗读。指名读、分组读,反复练读这句话。

说书你懂得了什么?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读一读,说说这两句话的联系。

(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这是吴王看到眼前利益;诸侯国将乘虚而入,这是吴王还没想到的隐伏着的祸患。)

3、分角色朗读全文,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4、指导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出示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2)读句子,联系句子说说词语的意思。

(3)指名造句。

三、复述课文。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情况小结课文。

五、作业

造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板书:

19、螳螂捕蝉

鸣蝉图

螳螂图

黄雀图

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

患呢!

少年图

20、最大的麦穗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买天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 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 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自由读这一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2、指名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初步体会。

3、结合学生发言,出示下列句子,体会其中含义。

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1)指名读。

(2)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两手空空?结合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来时体会。)

(4)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进一步体会含义。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米亿年 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段话。

4、指导朗读第二段。注意读好难句子。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们听懂了吗?下面我们学习第三段。

三、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评议指导。

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默读这一段,找出能说明道理的重点句子,并想想其中的意思。

3、指名说句子。

出示:

追求应该战士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指名读,指导读出句子的重点。

(2)请学生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这句话的理解。

(3)最后,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四、指导学生造句

1、自由读课后习题4中的句子,体会前后两小句之间的联系。

2、指名用“虽然„„但是„„、即使„„也„„”造句,集体评议。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板书: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要抓住机遇

21、爷爷的芦笛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7~~13自然段。

3、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课文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时间

下载人教版美术教案第十一册(全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美术教案第十一册(全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全册教案 1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全册教案 1 www.xiexiebang.com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计划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小学六年级组 教案内容: 一......

    人美版小学美术第十一册教案2

    1凝固的音乐--------建筑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凝固的音乐--建筑”,了解建筑与音乐的内在联系,运用立体构成的某些技术技法创造具体的造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了解现代建......

    人美版高一美术教案全册

    人美版高一美术全册教案 目录 第1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3 第2课 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人美版第五册美术教案全册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人美版第五册美术教案全册 人美版第五册美术教案全册1、我的小天地 教学目标: 了解居室的特点和相关文化,我的......

    人美版第五册美术教案全册

    人美版第五册美术教案全册.txt每个女孩都曾是无泪的天使,当遇到自己喜欢的男孩时,便会流泪一一,于是坠落凡间变为女孩,所以,男孩一定不要辜负女孩,因为女孩为你放弃整个天堂。朋友......

    人美版第五册美术教案全册

    1、我的小天地 教学目标: 了解居室的特点和相关文化,我的小天地让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心愿去表现和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我的小天地,我的小天地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

    人美版第九册美术教案全册

    肖像艺术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在了解人物动态变化的基础上,进行人物动态速写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及形象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人物动态变化的特征及动态线的......

    苏少版国标本小学美术第十一册全册教案3

    11 册 美 术 教 案 周永强 洪泽县东双沟中心小学周永强 美术教案 第1课 我种植的植物 教学目标: 1、观察或回忆自己亲手种植的各类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态和色彩发生的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