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十二五规划 全文

时间:2019-05-15 08:30: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市松江区十二五规划 全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市松江区十二五规划 全文》。

第一篇:上海市松江区十二五规划 全文

一、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和“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之年,也是上海世博会举办之年。一年来,全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手抓迎博办博工作不动摇、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不放松,全力推进办世博、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按照区委提出的“五个确保”的要求,完成了区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发展指标和任务。

(一)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积极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提升制造业能级。确立智能电网、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先进重大装备四大产业发展方向,其中智能电网、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已经获得市认定。强化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漕河泾松江高科技园区建设全力推进。提升传统产业能级,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点,成为全市首批实践区;启动沪松公路沿线整治和开发,莘莘学子创业园等传统产业区功能提升改造前期准备有序推进。全年主动调整劣势企业266家,腾出土地2826.5亩;五年内累计已调整820家,腾出土地12012.5亩。制定关于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措施,设立和争取科技创新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全面加速,全区已有小巨人企业3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80家。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活动,推动企业改制上市,锐奇工具在创业板上市;全年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11.56亿元,同比增长67.9%;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12.45亿元,企业融资难得到有效缓解。加快服务业发展。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已经成为市郊重要的休闲度假基地,辰山植物园建成开园,西佘山实行免费开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旅游巴士建成运营,天马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稳步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游客802万人次,同比增长49.6%;实现旅游收入50.1亿元,同比增长52.8%。进一步优化商业布局,加快培育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规划方案基本形成,广富林文化展示馆项目进展顺利。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市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各项规定,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0.048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5%,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区经济在加快转型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900.48亿元,可比增长15.8%,比“十五”末增长97.3%;工业总产值4337.61亿元,同比增长29.3%,比“十五”末增长103.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2.16亿元,同比增长16.4%,比“十五”末增长124.6%;财政总收入233.7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7.33亿元,同比增长14.9%,“十一五”期间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3.5%和15.1%。

(二)圆满完成迎博办博松江任务,城市建设和管理再上新台阶。我们举全区之力,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协调一致,善始善终做好各项工作,圆满完成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和世博会松江各项任务,为上海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作出了积极贡献。城市运行秩序井然。深入开展“三五”集中行动、区市民巡访团巡访等活动,进一步规范跨门店经营和户外广告,加大违法建筑查处力度,全力开展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沿线环境整治,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在迎博测评中泖港镇连续9次位列全市各镇第一、方松街道先后2次位列全市街道第一。安保工作严密细致。加强口岸查控,圆满完成佘山专项工作和世博安保任务,公安沪昆高速公路枫泾道口工作组被评为上海世博会全国先进集体。强化食品安全监管,7个定点中心厨房为世博园区安全提供食品3226吨。外事和接待工作扎实周密,完成13个结对参展方国家馆日、荣誉日和特别日的观众组织。舆论宣传和社会动员积极有效。全区近11万志愿者辛勤奉献,为世博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城市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强。松江新城总体规划再度修编,“两规合一”全面落地,完成一批控制性详细规划,松江新城率先初步建成,南部区域为新一轮发展拓展了空间。克难攻坚,高效完成松江段动拆迁任务和松江南站11个配套项目,确保了沪杭高铁顺利通车。80万伏特高压、松卫公路新建、人民北路延伸、嘉松南路改建等一批重大工程竣工。以轨道交通9号线南延伸全面开工为契机,加快老城改造步伐。松江体育中心站地下停车库启动建设,完善地铁上盖物业规划方案,启动上海实验电炉厂等地块改造规划论证。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动拆迁全面推进,市河两岸治理稳步实施。松江工业区二期和3个小区积水点改造竣工,完成6426户居民天然气改造,已建成50家标准化菜市场。乐都路架空线入地工程竣工。完善公交线网,实行城区内公交线路单一票价,市民出行成本降低,日均客流量同比增加4.8万人次。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加强水源地保护,完成松江污水处理厂一、二期技术改造,松江东北部污水处理厂二期开工建设。小昆山水厂建成试运营,水质深度处理设施在市郊率先启用,居民饮用水水质全面提升。成立区应急救援支队,加强防空防灾和气象能力建设,被评为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单位,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三)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全年农业总产值19.13亿元。深化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经营,完善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全区家庭农场达到960家,经营面积11.89万亩,占全区粮田面积的73%;其中种养结合家庭农场37家。探索建立“机农结合”互助模式,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坚决落实市政府下达的菜地种植面积及上市保有量计划,全力保障蔬菜等农副产品供应和价格稳定。休闲农业进一步拓展。制定出台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实施意见,加大土地整治复垦力度,成功创建全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模范区。出台有关土地出让净收益区域统筹和土地复垦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初步形成了实施方案。小昆山镇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实施“百镇千村”清洁保洁行动,整治黑臭河道、村沟宅河83条(段),改造农村危桥62座,完成2847户村庄改造工程和18个村改居地区环卫设施改造。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实施以来已完成培训6469人,宣传普及79938人。加大专业农民培训,五年累计培训19150人,农民就业技能得到提升。积极推进“难点村”治理,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完善老年农民退养补助政策和土地退养政策,五年内农保养老金标准由每月69.3元提高到359元,征地养老生活费标准由每月320元提高到680元。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实时结算系统,投保率达到100%。农民健康体检费用补贴从每人60元提高到120元,全年共体检39906人次。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预计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381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126元,同比增长10.8%和11%,分别比“十五”末增长70.6%和65.8%。

(四)统筹解决民生问题,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把促进就业放在民生工作的首要位置。扶持创业带动就业,五年新增就业岗位21.5万个,新办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1930户,帮助成功创业1266人。开通松江大学城人才服务网,积极搭建公益招聘平台,健全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安置机制,开展就业援助和春风行动,帮助一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人员、长期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获得就业岗位。泗泾、泖港、永丰等街镇完成“万、千、百人就业项目”整合试点。全面贯彻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劳动合同签约率,工资集体协商覆盖20.5万人,成立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土地换保障,五年内37439名涉地农民落实镇保。扩大综合保险覆盖面,外来从业人员参保数达到439733人。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全区已建成131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受益面进一步扩大,已有307户家庭享受廉租住房补贴。加快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泗泾拓展基地成为全市首批入住基地,完成第二批大型居住社区规划选址,泗泾洞泾基地启动建设。完善社区市民综合帮扶,加大慈善救助力度,全年发放各类救助金额8900万元。深化为老服务,新建一批老年活动室,全区已有养老床位4060张,为7234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落实各类优待抚恤政策,双拥优抚工作得以巩固。加强救助管理,全年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等各类对象914名。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成功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

(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公共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引进优质资源,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合作创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松江一中创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通过中期评审,新疆班开班。将农民工同住子女学校纳入区域教育管理体系,全面完成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三年行动计划,41065名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与产业经济联动发展,上海城市科技学校被推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学校。发展终身教育,成立全市第一家开放学院。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启动新一轮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卫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完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继续实行基本药品零差率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全年近258万人次享受优惠,减少药费支出1680万元。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完成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城区建设和爱国卫生工作全面推进,加强重点疾病防控,完成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任务。完成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经过五年卫生综合改革实践,卫生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各级医疗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提升,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显著缓解,医患关系明显改善。文体事业健康发展。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全区已有6家建成启用,其余9家正抓紧建设。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原创歌曲《永远在一起》获得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积极推进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被授予全国突出贡献集体奖。成功举办佘山元旦、重阳登高和端午龙舟赛等系列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已建成13个社区公共运动场、22个健身苑和424个健身点。民族、宗教、档案、地方志、外事、侨务和对台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国资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完成183户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其中100户企业基本完成关停并;106家委办局下属企业实现政企分开,初步建立国资国企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国有资产资本控制机制和业绩考核制度,松江民生村镇银行经营效益位列全国村镇银行第一。设立6.29亿元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资金,探索股权多元化经营模式。深化农村集体资产改革。继续完善新桥镇集体资产改革实践,推动中山街道改革试点,成立了首家工商注册的中山地区农民集体资产联合社。加强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政府理财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乡财县管”、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电子集中采购等试点改革有序推进,规范和加强政府性投融资监管。坚持内外并举,加强招商引资,全球500强企业采埃孚亚太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落户松江,全区已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09家;五年累计引进合同外资38.16亿美元,实际到位31.48亿美元。有效引导企业稳定出口创汇,预计全年完成出口创汇400亿美元,同比增长42.4%,比“十五”末增长153.5%。进一步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全年新增民营企业11821户,同比增长47.3%;五年累计实现税收363.68亿元。完成对口支援都江堰龙池镇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启动对口支援新疆巴楚县工作。深化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合作和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七)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贯彻落实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部分地区启用一门式平台系统办理业务。社区综合保险实现全覆盖,社区资源逐步向居民共享开放。深化“两个实有”,积极探索实有人口长效管理机制,推进标准化人口综合管理工作站建设。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松江工作全面展开。深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模式,已与98个外省(市)区、县签订双向互动协议。加强出生缺陷一级预防,为2500多对新婚夫妇开展优生健康知识培训,全区婚检率达80.1%,名列全市第一。被推荐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社区家庭文明指导中心建设推进顺利,完成28290名妇女培训。加强社区红十字服务,推进博爱村(居)委会创建工作,完成1228名救护员培训和10544名群众的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加大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和隐患排查治理力度,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五年累计完成农民工安全生产知识培训165141名,安全生产形势总体有序受控。完成“五五”普法,“法律六进”工作继续深化,大调解格局逐步完善。坚持区领导联系基层制度,加大疑难信访化解和领导下访、包案工作力度,一批突出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严格落实校园安保措施,农村平安创建工程顺利开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稳定有序。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政府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政府标准化管理工作,政府42个部门全部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审核认证。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作用,28家企业协会实现政社分开。积极推进告知承诺和网上并联审批,完成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建成网上办公门户。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行政执法行为不断规范;加大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管理,政府合同法律审核制度入选市“依法治理”十佳优秀案例。积极探索公职律师队伍建设。扩大政府信息公开,全年主动向社会公开信息4369条。政风行风测评向基层站所延伸,加强政务公开检查,开展区级机关绩效评估。完善财政资金和公共资金监管系统,实现区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推广应用全覆盖。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团体、国有企业“小金库”和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检查,重点部门、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资金监管和审计力度进一步加大。探索科级干部考核和选拔任用管理办法,推进科级干部跨部门、跨系统竞争上岗,公务员素质稳步提升。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面对上海办好世博会、松江加快自身转型发展等重大考验,全区人民齐心协力、砥砺前行,取得了新的成绩,确保了“十一五”发展目标的顺利完成。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松江区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松江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松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松江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和挑战,工作中还有不少不足和薄弱环节。一是改革创新的毅力和推进能力亟待增强。松江已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转型、社会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碰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研究还不深,推进改革的办法、途径也不多。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亟待加大。经历国际金融危机,松江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工业面向国内生产占比偏低,较多企业处在产业价值链低端,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有待加强,经济的抗风险、抗波动能力有待提升。三是新形势下协调平衡群众利益、解决民生难题的能力有待提高。面对社会利益多元、社会组织多样、社会矛盾凸显,我们在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时,考虑还不够深,谋划不够细,民生政策的连续性、系统性还不强。四是人口规模和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刚性约束日益凸显,商务成本攀升,人口老龄化加快,应对人口激增准备不足导致公共资源配置不够,人口综合管理的办法不多,有效性、针对性还有待增强。五是政府自身建设需要加强。政府职能转变任务仍十分艰巨,政府部门工作方式方法亟待改进,依法行政能力有待提高,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主动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1年主要任务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当前,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复苏,但影响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但宏观管理中“两难”问题增多。松江正处于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既要增强机遇意识,善于用好机遇,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切实防范风险,努力开拓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九届市委十三次、十四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三届区委十二次、十三次全会部署,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贯穿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各环节,深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全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改革创新,加快结构调整,加强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为松江“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建议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8%,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环保投入相当于生产总值的3%,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以内,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十方面的工作:

(一)下大力气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水平,鼓励和引导提高核心竞争力。利用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效引导和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加快老工业小区整体改造和莘莘学子创业园功能提升,推进松江出口加工区功能叠加,推动松江工业区向国家级综合型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转型。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重点建设智能电网、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先进重大装备四大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佘山环球企业中心和时尚硅谷等项目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完善延伸产业链,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提升服务业质量。推进天马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和漕河泾松江高科技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总部经济、专业服务等服务业。主动对接虹桥商务区,以沪松公路沿线整治和开发为引领,推进东北片地区的经济转型。深化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综合服务和配套功能,启动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加快广富林文化展示馆建设,基本建成广富林博物馆。加大会务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介力度,促进商、旅、文、体、农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特色商业街、社区商业、中华老字号品牌建设。加强市场监管,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完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健全家庭农场扶持政策,大力推进秸杆还田、种养结合,强化农资、农机、农技服务。落实市政府下达的蔬菜种植面积和上市保有量计划,加大资金补贴和设施建设力度,确保蔬菜供应和价格稳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实施农田灌溉泵站改造。推进泖田生态园建设。加快推进横山粮库迁建和老旧粮库改造。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上市前农兽药残留批批检测措施。

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持续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切实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监督管理。对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执行65%的节能标准。完成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着手制订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配合市开展黄浦江上游水源一级保护区清拆,积极推进二级保护区所有排污口纳管。建成松江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工程。启动通波塘南段等一批景观河道建设。实施垃圾填埋场终场覆盖、绿化种植等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积极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试点,启动生活垃圾焚烧厂规划建设。加强截污纳管,强化重点排污企业的环境监管。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加强源头污染控制。

(二)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鼓励支持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努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步增长机制,推进公共创新平台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搭建科、银、企合作平台,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深化产学研合作,组建研发联盟,提升科技合作水平。充分发挥松江大学城优势,鼓励大学师生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

加快推进人才高地建设。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以人才需求目录为导向,加大引才引智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创新人才、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在住房、子女就学、就医等方面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扩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搭建高校毕业生人才服务平台。

(三)加快建立健全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大力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全面加强城市管理。巩固和放大世博管理效应,加快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完成全区“十二五”规划纲要与各专业规划的衔接工作。认真编制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和各专业规划,加快新城、园区、大型居住社区及新农村建设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强化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管理,推进管线综合规划。完善网格化管理常态长效机制,推进人口稠密地区城市综合管理大联动试点。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筑。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区域公交枢纽规划,加快轨道交通沿线公交换乘站点和城区港湾式候车点建设,推进松江大学城站P+R停车场对社会开放。围绕“科技防范示范城”创建目标,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城市图像监控系统布局建设,建立全时段监控、全区域覆盖的城市科技防范体系。

全力维护城市安全。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逐步提高城市运行的安全度。突出政府监管责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确保安全生产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健全公开、公正、公平的招投标交易市场,坚决禁止转包和违法分包。探索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制,加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防控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启动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完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切实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完成松江新城总体规划修编报批,启动南部区域建设,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推进轨道交通9号线南延伸工程。继续推进沪杭高铁各项配套工程。配合推进金山支线、电网建设等国家和市重大工程。加快松卫公路二期、九新公路、卖新公路、松蒸公路、沪松公路拓宽及人民南路、辰塔路南延伸工程建设。推进供水集约化,关闭、归并小昆山水厂服务区域镇级水厂,启动车墩水厂建设,进一步提高供水水质。深入推进防空防灾一体化,启动中山中路休闲绿地、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两处人防工程和新城区室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加快老城改造步伐。推进戴家浜、保养场地块改造,实施上海实验电炉厂、黑鱼弄等地块动拆迁,完成12万平方米旧住房整治和2万平方米危旧房修缮,探索直管公房、不成套公房改造试点,不断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推进轨道交通9号线南延伸沿线同步建设项目,加快松江体育中心站地下停车库、文化综合大楼工程建设,启动乐都路汽车站搬迁改造,着力解决老城区道路拥堵现象和居民区停车难问题。推进尚书坊文化园等建设。加快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性开发,仓城地区重点推进“一河一路一点”项目改造;府城地区重点推进云间路改造。

(四)加大“三农”工作力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稳步推进集镇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优化调整建设用地布局,调控集镇发展规模。加快老集镇改造步伐,统筹资源配置,完善功能配套。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积极推动自然村落归并,有效引导农民进入小城镇居住。合理配置集镇建设用地指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深入推进小昆山镇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实施危桥改造工程,强化城区与镇村交通联系。深入开展“百镇千村”清洁保洁行动,切实提升农村环境质量。推进农家乐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完成3000户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对专业农民生产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科学种田和养殖水平,稳步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全面推进新农保试点,提高农保养老金、征地养老生活费标准和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报销额度。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合理界定事权的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区与镇、街道、园区财政管理体制,调动地区发展积极性。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增加一般转移支付规模,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管理。

(五)远近结合、统筹兼顾,更加重视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促进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援助,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稳定就业。全面落实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机制。加强就业指导和政策扶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拓宽高校毕业生等就业困难人群就业渠道。强化劳动保障监察,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落实涉地农民社会保障。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外来从业人员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稳步推进综保转入城保。进一步落实医保总额预付制,完善医保服务体系。建立居民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完善分类救助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市稳定物价的各项措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健全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为7500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新增养老床位300张。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开展全国残疾人“阳光家园”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管理、运营机制,新建公共租赁住房64万平方米。加快推进动迁安置房建设。着力解决最困难市民的住房问题,提高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比例。落实市经济适用房相关政策,加快推进大型居住社区及其配套建设。贯彻落实调控措施,强化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六)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深化国资国企开放性、市场化重组。组建区国有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积极构建进退有序、流转顺畅的国资流动体系。探索国有公司多元化经营,推进国有资本向工业地产、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及沿线开发、旅游、商业、产业产权投资等领域集聚。积极履行出资人职责,进一步完善国资国企监管体系,建立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人才选拔任免机制。加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资金管理,增强国资国企发展后劲。

深化农村集体资产改革。推广新桥镇和中山街道集体经济股份化改革试点经验,稳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与管理,规范资产收益分配,确保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制定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办法,提高使用效益。

促进非公经济加快发展。创新服务方式,加大扶持力度,着力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准入、资金融通、自主创新、人才引进、项目审批等突出问题。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创业型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改制上市,促进企业做强做大。

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引导外资投向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适应内外需求,用好两个市场,引导企业大力拓展国内市场,优化外贸结构。继续做好巴楚、马关、丘北、定日的对口支援工作,落实都江堰龙池镇灾后援建长效合作机制。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深化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往来合作。

(七)顺应人民群众需要和期盼,进一步发展社会事业 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坚持育人为本、促进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全面落实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扎实推进强师兴教计划,完善绩效考核,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松江一中力争创建成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启动教育中心建设。推进职业技术教育与产业经济联动发展,整合终身教育资源,办好办实开放学院。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规范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加强对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监管。

继续深化卫生综合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加快区中心医院、泗泾医院等医疗机构建设,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推动区中心医院上等达标。加强卫生人才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卫生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体育、人口计生、妇女儿童等社会事业。开展全民健身年活动,举办区第四届运动会,全力做好国内外重大赛事的服务保障工作。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巩固人口计生综合改革成果,健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长效机制。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全面推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开展优生促进工程,加强人口早期教育和独生子女社会行为培养,提高人口素质。继续推进妇女儿童、红十字事业发展。完成松江烈士陵园改建工程,努力再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八)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大力传承办博精神,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倡导全社会普及文明礼仪,逐步革除市民不文明陋习,提升市民素质,促进城市文明。加大科普宣传针对性,启动区民防科普教育馆建设,扎实推进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管理和利用,加大文化队伍建设和优秀文化项目的培育力度,不断挖掘、传承和弘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举办松江建县1260周年及《平复帖》邮票发行纪念活动,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发挥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作用,加大对区内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推进泰晤士小镇创意产业集聚区、仓城胜强文化创意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整顿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创造繁荣有序的环境。

(九)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制订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成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无线信号覆盖,启动“城市光网”建设,光纤入户实现城镇区域全覆盖;完成“无线城市”三年工作目标。稳步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基本完成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推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大力营造可信可靠的信息网络环境。

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运用新兴网络和信息技术,推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加快推进城市交通智能化,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完成教育专网建设,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评估体系。启动市健康信息网工程松江试点,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强化政务信息共享,深化法人领域电子政务应用,推广办公门户应用,完成企业行政审批平台建设。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一步推进“两化融合”实践区工作,完善“两化融合”项目管理。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继续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推动信用产品在政府、企业间的应用,引导企业增强信用意识。

(十)加强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健全社区管理服务网络,规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完善社区居民生活服务体系。继续推进社区综合保险。加强住宅物业管理和业委会建设,激发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两个实有”全覆盖常态长效机制,加强户籍人员居住地服务和管理。研究制定人口综合管理办法。深入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落实社区注册志愿者制度,推进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

鼓励社会各方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社会和谐。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积极做好对台和侨务工作。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分类指导,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大力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制度,深入推进“法治城区”创建工作。启动“六五”普法,贯彻落实《人民调解法》,进一步拓宽人民调解领域,夯实安置帮教基础。加强和改善信访工作,完善重信重访、第三方参与信访、信访核查终结等制度,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着力构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平台联动机制,防范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关于《上海市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区委、区政府对制定“十二五”规划工作高度重视,早在2009年就部署前期研究工作。在全区开展“十二五”规划大讨论,努力使规划的编制过程成为凝聚人心、形成共识、探索思路、解决难题的过程。三届区委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关于制定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区政府据此制定了《上海市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下面,我就两个问题作简要说明。

(一)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考虑

“十二五”期间,是松江深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全面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纲要(草案)》根据区委《建议》,立足“十一五”发展基础,着眼“十二五”发展形势,提出“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和建设“四个中心”的总体要求,紧紧把握虹桥商务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松江新城功能完善为核心,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坚持以民生保障为根本,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初步建成工业经济发达、服务经济繁荣、新城功能完备、环境生态友好、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现代化新松江。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松江,既是市委、市政府对松江的明确要求,也是松江人民的殷切期盼。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松江站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把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切实做到以创新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十二五”发展要贯彻六个基本要求,这就是必须切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必须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经济结构和效益不断优化,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乡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纲要(草案)》还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主要目标和40项具体指标。一是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区生产总值增幅,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3%。三是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质全面提升,现代化基础设施框架初步形成,城市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四是民生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新增公共租赁住房320万平方米以上。五是生态条件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提出上述目标的主要考虑,体现市委、市政府对松江的战略定位和要求,与2020年松江要基本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松江目标相衔接,适应发展转型的要求,更加突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科技创新、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体现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二)“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提出了八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下面,作简要说明。

科学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松江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为主的外延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我们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科学发展的主题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不再片面追求速度,把重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放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放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上来,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一是突出全面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大力提升制造业能级,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二三产业共同驱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二是突出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三是突出城市建设和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建管并举、管理为重、安全为先,加快把世博经验转化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快城市化进程,着力打造上海第一个功能完善的郊区新城。四是突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发挥新城和集镇对农村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集镇和新农村建设。五是突出可持续发展,把节能减排放在重要位置,推行低碳发展模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建设。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松江发展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挑战,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为“十一五”乃至更长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诸多外部环境不利影响,松江实施了一系列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全力保增长、调结构,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总量较快增长。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900.48亿元,年均增长13.2%(图一)。全区实现财政收入233.7亿元,年均增长13.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7.33亿元,年均增长15.1%。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98.35亿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期末的1.6:71.1:27.3调整为“十一五”期末的0.9:68.1:31.0。在复杂的环境下能保持较快增长,成绩的取得十分不易。

工业不断做到做强。201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4337.61亿元,年均增长15.3%,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例达到七分之一(图二)。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584.01亿元,年均增长11.1%。预计实现工业利润150亿元,年均增长20%。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75%,高新科技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9.3%,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主导产业获得长足发展,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80.7%。园区内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80%,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体现。“十一五”时期累计调整劣势企业820家,腾出土地12012.5亩,工业结构逐步优化。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2010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9.32亿元,年均增长1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2.16亿元,年均增长17.6%,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上海欢乐谷、辰山植物园、东方佘山索菲特大酒店等一批功能性项目相继建成,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初步形成亮点。2010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实现802万人次,是“十五”期末的3.4倍(图三)。一批总部经济型、科技创新型企业和现代物流企业落户。积极推进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松江高新产业园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发展。“十一五”时期,房地产投资累计达到620.5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近2倍,房地产销售面积累计1440.79万平方米,比“十五”时期增长41.7%。

2、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建各类学校26所,改建各类学校26所,通过回购和专制增加公办教育资源6所,校安工程有序推进。“十一五”期末,教育总资产达到32.6亿元,比“十五”期末增加173.2%。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喝书本费,农民工子女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教育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全力推进卫生综合改革,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建设,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健康城区建设,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全市率先实行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加强医疗资源整合,新建、迁建和改建区妇幼保健院、方塔中医医院、乐都医院等5所医院。积极开展“万部图书、千场电影、百场文艺下农村、进社区、到工地、入军营”活动。群众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五年新增公共体育场地面积36.9万平方米,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认真组织特奥会相关赛事和服务工作,参与“汇丰银行”杯高尔夫球世界锦标赛等体育赛事举办工作。加强社区资源整合,第一批单位的体育、文化、教育设施资源有序面向社区,实现共享开放。社会养老事业快速发展,新增养老床位1546张,共为7234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全面加强人口计生工作。深入推进科普工作。加快发展残疾人失业。大力推进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完成两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台湾事务、侨务、外事、地方史志、档案等各项事业有新进步。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开展职业培训,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落实促进非农就业各项措施。“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镇社会保险事业进一步巩固。全面实施小城镇保险制度,解决了37439名离土农民的社会保障。通过衔接镇保养老金,征地养老生活费从“十五”期末的320元/月提高至“十一五”期末的680元/月(图四)。稳妥推进征地养老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抗大病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外来人口综合保险参保人数超过43万人,是“十五”期末的2.2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分别由“十五”期末的300元/月和2340元/年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450元/月和3600元/年。

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10年末,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达到26381元和14126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1.3%和10.6%(图五)。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70.05亿元,年均增长21.3%。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4岁。城乡居民文化娱乐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十五”期末的4.2%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6.2%。

3、城镇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松江新城建设有序推进

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对外交通更为顺畅,轨道交通9号线开通运营,南延伸工程全面启动。沪杭高铁投入运营,金山铁路支线复线工程启动建设。G15沈海高速、S32申嘉湖高速建成通车,G60沪昆高速改建完成。高速公路里程由“十五”期末的65.3公里增加到“十一五”期末的122.3公里。城内道路交通条件大幅改善,松浦二桥、松浦三桥建成通车,完成辰塔路新建,龙源路、人民北路延伸,沈砖公路改建等工程。新建道路641公里,“十一五”期末道路总里程达到1586公里,路网密度为2.62公里/平方公里。供电设施不断加强,建成2座220千伏变电站喝16座110(35)千伏变电站工程。供水设施加快建设,新建20万吨/日小昆山水厂,松江自来水公司二水厂水质深度处理设施在市郊率先启用。防汛保障能力得到增强,松江境内黄浦江、斜塘、园泄泾、大泖港“一江三支”防汛通道建设基本完成,区域内市级防汛墙全面建成。

新城建设有序推进。引进优质卫生资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启用。满足社会教育需求,一批幼儿园、中小学等教育设施投入使用。大学城体育中心、方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开放。广富林文化展示馆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开元地中海商业广场等一批商业设施相继建成。泰晤士小镇特色风貌区落成,三湘四季、文翔名苑等一批中高档住宅建成。加强规划引导和控制,松江新城南部区域和国际生态商务区启动规划和建设。配合沪杭高铁松江南站启用,推进一批路桥基础设施建设。

老城改造稳妥实施。推进交通排堵保畅工程,完成中山中路、荣乐路、谷阳路等道路改造工程。乐都路等道路架空线入地工程竣工。基本完成城区供水旧管网改造。完成27000多户老城区天然气管网接装改造工程,松江城乡家庭用气普及率达97%以上。松江科技馆改造、平高世贸地块综合改造、原民防地块改造等项目基本竣工,红宾院危旧房屋综合改造完成。中山中路休闲绿地项目有序推进。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一河一路一示范点”改造启动。辟建停车专用车位,缓解老城区停车难问题。加快推进旧房综合整治,“十一五“时期累计完成旧房综合整治144.5万平方米。

集镇建设稳步推进。规范调整集镇建设规划,完成一批镇级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不断推动集镇的建设发展。推动九亭等镇规划调整,实施一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启动小昆山镇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

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率达到82.1%。完成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两规合一”工作。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公交出行成本进一步降低(图六)。加强社区“三中心”建设,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城市网格化管理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区全覆盖。加快城市绿化建设,五年新增绿地278公顷,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力推进拆违工作,五年拆违累计超过305万平方米,市容环境明显改善。区域食品药品安全有序可控,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强化。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全面提升。以《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为抓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圆满完成了奥运会、世博会期间的安保和服务任务。社会平安建设取得新成效,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

4、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农村发展条件不断改善

现代农业积极发展。“十一五”时期,累计建成设施粮田4.54万亩,设施菜地1.5万亩,形成了以浦南为重点的主要农产品集中生产区域。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家庭农场发展至960户,经营面积11.89万亩,占全区16.29万亩粮田的73%。通过发展家庭农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大幅提高。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区粮食储备基地,完成一批粮食烘干设施建设。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实现较快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积极实施整洁村创建,完成11624户村庄改造和116个村的环卫设施改造,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完成48个经济薄弱村道路改造765公里,危桥改造613座。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浦南地区供水管网改造完成,浦北地区供水管网改造积极推进。实施农村水环境治理工作整治黑臭河道152条(段)226公里。建成117个村级社区事务代理室,实现村级卫生室、综合文体活动室、小超市全覆盖。农村地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8个。

农民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农保养老金逐年递增,从“十五”期末人均每月68.3元提高至“十一五”期末的359元(图七)。2010年,去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投保率达到100%,农村养老保险投保率实现全覆盖。建立了由区级医院、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组成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区级统筹和村卫生室就诊“三费”减免政策。提高各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保障农村居民有序就医。

5、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十一五”期末,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较“十五”期末下降2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率达到36%。水污杂物化学需氧量较“十五”期末消减了30%,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制度,加强源头污染控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地、节水、节电、节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力度,五年累计淘汰落后产能项目703个,节约标煤29.64万吨。一批建设早、产出低、污染重的印染、毛纺、小化工、小钢铁、小冶炼、小铸造行业基本退出,上海沪江铁合金长、“三金”(金宝山、金泉山、金腾山)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相继关停,区域整体改造不断推进。

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全面完成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2010年,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04%,重点监管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率达到99%以上。叶榭、泖港、新浜三座污水厂建成并投入使用,松江污水厂和东部污水厂扩建全面完成,建成污水收集管网433公里,新增污水纳管单位4142家,全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6.1万吨/日,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积极推进垃圾初级分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3%。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6、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保持稳定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区级、镇级机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区与街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招投标工作机制不断健全。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顺利完成。国资国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新松江置业(集团)公司重组和区国资经营公司、城投公司组建工作,不断完善国有(集团)资产管理办法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新桥、中山先后成立农民集体经济联合社。社会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实施城乡教育、社区卫生经费、农保资金区级统筹。建立完善土地储备机制,成立区土地储备中心。

继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2010年出口产品总额预计达到4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4%,占全市出口产品总额的比例达到五分之一。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五年累计引进合同外资38.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48亿美元。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区新增民营企业3.5万户,民营经济累计实现税收363.68亿美元,占全区税收的比重达到42%。加强与长三角及国内其它地区的交流合作,顺利完成对汶川地震灾区及其它受灾地区对口支援工作,继续加强对西藏、新疆、云南等地区的帮扶与协作。

7、政府服务不断改善,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不断改善政府服务。建成区企业服务中心“一站式”网上申报系统,完善“115市民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实行并联审批,实施行政审批岗位AB角工作制,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应用,取消和停止征收5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深入推进政府标准化管理,全区42个政府部门通过IS09001质量体系审核认证。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工作深入推进。

坚持依法行政。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公开行政执法主体、执法依据和执法事项,严格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推进政府合同法律审核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和行政监察、审计,全力推进“三个更加注重”试点。加强教育、医疗、物业管理等专项治理,规范窗口服务,促进政风行风进一步好转。逐步探索审计结果公开,不断加强审计监督。全面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深入贯彻《公务员法》,严格执行公务员录用制度,建立公务员绩效考核机制,完善科级干部的考核及选拔、任用、交流等机制,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和履职能力稳步提升。进一步推进新录用国家公务员勤政廉政宣誓和处级干部任前廉政法规知识考试制度。

主动接受各界监督。强化政务公开工作,加强政府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的舆论监督,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松江区政府门户网站获得中国政府网站优秀奖。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书面意见和政协提案,实施区政府领导领衔办理重点意见和提案制度。

过去的五年,是松江经济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五年,是城市在快速发展中逐步提升功能的五年,是社会在转型中成就最为突出的五年,是人民生活在不断提高中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的五年。

经过五年的发展,松江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序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松江新城在上海、在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日益显现。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去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松江的关键时期,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都将有新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布局深刻调整,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为松江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而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仍将持续,外需不振和国际贸易壁垒不断增加,则对松江外向型经济发展构成严峻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向好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尤其是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松江未来发展转型带来契机。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也会对松江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发展重心向郊区转移以及虹桥商务区的建设,都为松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松江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升级重要时期,已经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发展环境和庞大的企业集群,积累了一定的发展实力。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土地资源,积极盘活闲置土地,加快发展转型尚有较大发展空间。松江正处于城市功能提升关键时期,松江新城初步形成,人气日益集聚,功能不断完善,为城市发展和品质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松江的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工业面向国际生产占比较大,早起进入松江的企业较多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加工贸易型企业增加值率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有待加强,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刚性约束日益凸显,商务成本攀升,人口老龄化加快,人口激增导致社会管理成本持续上升;城市功能有待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社会诉求日益多元化,两个“二元结构”矛盾交织,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所有这些需要我们必须以更加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以更加求实稳健、奋发有为的姿态,着力突破发展中的重点难点,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色、松江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

第二章 知道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和建设“四个中心”的总体要求,紧紧把握虹桥商务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松江新城功能完善为核心,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坚持以民生保障为根本,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初步建成工业经济发达、服务经济繁荣、新城功能完备、环境生态友好、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现代化新松江。基本要求是:

必须切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二产、三产并举,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必须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拓展和完善松江新城和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功能,稳步推进新城南部区域规划建设。加快推进老成改造。扎实推进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发展城市经济,促进是产城融合,加强城市综合管理。

必须深入推进城乡统筹。注重浦南、浦北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探索解决农民的保障问题。推进农村小集镇建设,引导离土农民居住向城镇转移。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和管理。

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注重把世博理念和世博经验转化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

必须坚持可持续反战战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加强人口调控,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各领域改革,着力解决改革开放和转型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继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切实承担对口支援的责任,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动力和活力。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松江。“十二五”的目标是:深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全面统筹城乡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经济结构和效益不断优化,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乡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具体为:

1、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投资达到适度规模,消费实现较快增长。到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达到17%。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区生产总值增幅,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旅游业加快发展,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科技投入不断加大,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5%。

3、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质全面提升

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交通更加便捷,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到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90%,区域路网密度达到2.98公里/平方公里,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到5辆,建成一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

4、民生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人均生产总值增长。到2015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享受社会化养老服务人数达到15000人。残疾人康复服务实现全覆盖。来松务工人员同住子女全部免费接收义务教育。

5、生态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环境更加优美

积极推行低碳发展模式,持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到2015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下降,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

三、空间布局

结合各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区位特征,按照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要素集聚、开发有序的要求,着力形成“一城一带两翼三片”的区域发展格局。

一城两翼——松江新城,包括两翼产业区。以松江新城为核心,依托东西两翼产业基地,推动城市与产业园区的良性互动,实现产城融合。

东北片——以沪松公路沿线的整治和开发为引领,主动对接虹桥商务区,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将沪松公路沿线打造成引领松江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发展带和虹桥商务区功能的重要拓展区。

西北片——依托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功能性项目和周边山水人文资源,努力建设成为上海、长三角区域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浦南片——是上海市水资源保护区和松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创建现代农业生态区。

第三章 经济发展与资源配置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反战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推动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二三产业共同驱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坚持把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作为“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首要任务。对已有一定优势的电子信息、现代装备、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五大主导产业,鼓励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提升产业能级。对食品、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传统优势产业,以突出品牌、效益、就业和市场需求为重点,着力打造新型都市产业。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质量攻关,推进品牌建设,不断扩大国内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产业梯度转移发展趋势,引导行业和企业调整。积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为依托,突破技术瓶颈,扩大产业规模,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加快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软件与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高新科技产业化,加快智能电网、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先进重大装备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布局和建设。

提升产业园区发展水平。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原则,依托企业集群发展,不断优化园区功能和结构。着力提升松江工业园区服务功能,推动向综合型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积极推进出口加工区的转型升级。适度加快松江西部工业园区开发。基本建成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松江高新产业园。实施莘莘学子创业园改扩建工程,充分发挥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继续加强对传统产业园区的改造。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积极发展具有产城融合性质的各类城市综合体。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依托现有工业基础,延伸工业产业链,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服务化专业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打造上海西南综合物流园区。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业。培育和壮大教育培训产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

打造旅游休闲产业。充分挖掘利用松江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城市风貌等特色旅游资源,促进商业、旅游、文化联动。加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建设,促进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和新城北部区域联动发展,进一步提升度假休闲、会议会务、运动娱乐、康体疗养等功能,配套一批商务餐饮、购物体验等休闲服务设施,不断丰富旅游休闲产品内容。积极推进天马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上海欢乐谷二期项目建设。积极开发和推进水上、古镇和乡村旅游。努力开发各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快旅游产业人才培养与集聚。

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盘活和利用存量资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城市商业业态,满足各类人群不同的消费需求。完善商业布局,加强新城商业中心建设,加快发展具有较高品质的综合性商业。鼓励发展社区商业与新市镇商业,培育特色商业街区。在充分节约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提升发展现有各类专业市场。继续推动时尚娱乐、体育健身、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进一步丰富人民生活。

三、建设现代化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完善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浦南农业区的形态布局。进一步稳定和规范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扩大农业规模化经营。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创建各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稳定粮食生产,加强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畜禽、水产、瓜果、花卉等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加强耕地保护,保持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

健全农业发展服务体系。健全农贸、农机、农技等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农产品物流销售体系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提高农业发展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完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粮食烘干和收储、农产品储运冷链、蔬菜配送等方面的服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农业科技生产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专业化农民。

拓展农业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服务,积极开展农产品推介活动,打造农产品品牌。在浦南地区规划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加工区域。鼓励绿肥种植,实施粮田轮作,提高“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比重,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种源农业,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发展浦南地区都市农业休闲产业,凸显农业生态和服务功能。

四、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推动科技创新。继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聚焦国家级科技园区和重点产业功能区,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提升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水平,努力引进重大科技成果并在松江实现转化。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步增长机制,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科技创新的产业化发展。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积极推动科技研发成果产业化。

加强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开发。大力推进人才强区战略。以引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为载体,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应用人才,重点引进、集聚一批面向市场、瞄准产业前沿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大学城优势,加强继续教育,推进地校合作、校企合作。全面落实人才培养、引进、激励相关政策,探索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选拔培养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集聚松江创新、创业。实施各类人才培训工程,打造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城乡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进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严格执行土地法规,优先保障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合理用地需求。加强分类指导,通过市场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产出最大化。以多种方式推进土地资源回购再利用,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整体用地绩效。

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深化细化国家、市和区促进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稳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规范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设立和运用各专项发展支持资金,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开展节能减排,有效促进各产业发展。

第四章 城市建设与管理

以松江新城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服务与管理,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打造上海第一个功能完善的郊区新城,成为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

一、聚焦松江新城建设

推进新城南部区域建设。以“生态、宜居、活力、创新”为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功能和承接市区人口转移功能,加强规划修编与引导,重视环境建设和集约用地,不断优化城市功能与空间布局。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完成上海西南次级交通枢纽站等工程建设。加快区域道路网格建设,优化公共交通系统,保证交通便捷畅通。加强水务、供电、供气、电信、环卫等市政公用设施配套和生态景观工程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合理配置社会公共资源,推进一批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高等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进一步集聚符合新城产业定位的产业项目,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打造影视文化创意基地,着力发展中高端商务商贸中心。到“十二五”末期,基本建成新城南部区域核心区(图八)。

完善新城综合服务功能。着力完善新城北部区域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不断增强集聚和辐射作用。依托区位交通、产业基础、消费支撑、生态环境等综合优势,扎实推进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建设并形成建设框架,打造成为松江新城的核心商务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及新城示范性居住区,充分体现松江城市发展新高度。

加快老城改造步伐。强化规划引导,加快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以轨道交通9号线南延伸为契机,加强重点区域和项目建设。基本完成中山西路老城改造,推动危旧房屋改造,增加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绿化面积和商业商务设施。辟建停车位,缓解居民停车难问题。着力解决老城区道路交通拥堵现象。积极推进仓城、府城和泗泾下塘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规划与建设,传承历史文脉。继续加大老城改造财政支持力度。不断优化老城区居住环境,进一步凸显老城的繁荣繁华。

推动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加强规划控制和引导,大力推动新城南部区域、泗泾、洞泾、佘山、叶榭等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建设。合理配置社会公共资源,夯实各类服务管理配套设施,建设大型居住社区公交配套设施。积极争取和承接中心城区优质资源的输出转移。着力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打造适宜的居住空间和多元的居住模式。探索建立大型居住社区管理模式。

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优化区域路网系统。进一步完善对外交通体系,推动国省干线公路及高速公路匝道的建设,加强区域干道对外衔接,推进与周边地区连接道路建设。优化区域路网系统,加快跨高速公路、黄浦江、铁路、区界的通道建设。完善城区道路网络,推进连接新老城区、组团城镇、产业园区、大型居住社区之间路网系统的建设,建成松江新城南部区域局部路网骨架。到2015年,初步形成以松江新城为轴心、4环4联12射的总体路网结构和规模,实现区内交通连环成网,对外交通顺畅通达,综合交通高效便捷(图九)。

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全区综合交通规划的实施,完成轨道交通9号线南延伸工程,加强轨道交通9号金山支线沿线站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公交基础设施,进一步推动区域内公交枢纽站、候车站、公共停车场等设施的布局建设,完成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旅游集散中心规划建设,实现公交枢纽站点全覆盖。探索发展城市有轨电车。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公交网络,着力解决市民出行难问题。加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衔接,并以出租汽车等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努力建成内外衔接、布局合理、城乡一体、运行有序的公共交通体系。

加强能源建设和保障。积极推进城市输电通道和电网建设,规划建设4座220kv变电站和32座110(35)kv变电站,进一步提高供电能力。完善天然气管网输配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浦南地区天然气主干管网开通,具备接装条件的老城居民区实现天然气全覆盖。加快水务设施建设。关闭14座街镇水厂,全面完成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实现供水集约化,城市供水能力进一步提高,供水水质达到国家新标准。加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工业区、房产区、集镇区雨污水分流、污水纳管,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推进老城区、新城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水上游览水系配套建设,加强浦南西片外河防汛墙建设,完成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防洪除涝工程,完善松江东部工业区排水系统,加强城区积水点改造,进一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水、除涝能力。

加快环卫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环卫设施配置和建设,推进生活垃圾综合处置设施和大型中转站建设,完善生活垃圾集装化转运系统,规划建筑垃圾中转场和电子垃圾转运场,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垃圾处置系统,提高城市的自我消化能力。

三、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探索开展城市综合管理“大联动”运作机制,整合行政执法和社会协管力量,加强跨部门协调衔接,推进城管执法与专业执法有机结合。强化网络化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实现全区管理信息的互通共享。延伸网格化管理区域,建立全时段监控、全区域覆盖的城市管理体系。加强技防能力建设,基本完成技防设施全覆盖,建立维护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管理,推进管线综合规划。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养护,扩大作业服务市场开放度,强化政府财政保障。加强区域和道路两侧空间形态、景观的规划,实施新城灯光工程。加强违法建筑整治和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扎实推进砖桥贸易城改造。切实加强交通秩序管理和市容环境整治,有效防治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和群租、黑车等影响市容环境的突出问题。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建立健全市民参与机制。探索乡镇城市化地区综合管理模式。

完善城市综合应急体系。完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有效抗击各种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完成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加强卫生防疫机构软硬件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拓展气象服务覆盖面。开展城市建筑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基本建成城市室外应急避难场所。

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有序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城市光网”,推动“无线城市”建设,提升城市信息服务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以“感知、高速互联、智能应用”为特征的智慧城市。强化政务信息共享和电子档案管理,提升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书评。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推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营造可信可靠的信息网络环境。

第五章 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

第二篇:松江区精神文明建设“十二五”规划(讨论稿)

松江区精神文明建设“十二五”规划(讨论稿)

《松江区精神文明建设五年发展规划(2011—2015)》是本区未来五年精神文明建设战略性、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是未来五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本区精神文明建设各类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部分 “十一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历程回顾

“十一五”期间,松江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共松江区委、区政府和区文明委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成功创建上海市文明城区的基础上,围绕争创全国文明城区的目标,以特奥会、奥运会和世博会等特大型活动的举办为契机,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有了明显提升,为促进松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是公民道德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公共道德水平明显改善

以迎办特奥、奥运、世博为契机,围绕影响城市公共秩序和文明形象的重点难点,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活动,动员全社会关注公共道德,改善公共秩序,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形成公共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高潮;聚焦社会公德,以整治顽症陋习为重点,开展系列宣传整治活动,公共秩序、环境卫生和窗口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稳步提升。结合松江实际,开展了具有时代特色、松江特点的系列先进评选活动,表彰先进模范,弘扬文明新风,形成了学习先进,争当模范的社会风尚。

二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创建质量水平大幅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面贯彻新版创建标准,推动系列文明创建再上新台阶。创建成功一批全国、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市、区两级文明村和文明小区的覆盖率分别达到63.6%和47.8%。系列文明创建在数量、质量和覆盖面上有了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间,松江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聚焦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开展了大量的专项创建活动,文明创建领域进一步扩大,形成大创建格局。同时,以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为重点,开展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弘扬新风系列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出现新气象。三是统筹资源形成合力,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进一步优化

建立了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各级党政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健全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利用传统节庆、重大纪念和重要事件,开展爱国爱乡、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丰富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活动内容。统筹社会资源,创新活动载体,制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等5大系列的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拓展了未成年人社会实践的舞台。四是加大设施建设和品牌培育,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加大了文化建设的力度,建成包括程十发艺术馆、松江城市规划馆等一大批区级文化场馆和基层镇、村文化活动设施。加大了文化服务配送力度,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市民提供公益、便捷的文化服务,极大地丰富了松江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围绕挖掘、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有重点、分阶段加强对优秀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与弘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农耕文化、广富林文化、云间二陆等系列专题方面做出做了大量工作,丰富了“上海之根”文化内涵,扩大了松江优秀历史文化的影响力。以建军80周年、撤县建区1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等大型纪念庆祝活动以及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全区性群众文艺活动,弘扬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主旋律,丰富了人民精神生活。

五是扎实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终身学习全民学习渐成风尚

建立完善了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工作格局。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推进区教育系统、大学园区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全体市民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强了学习型社会的组织载体、阵地载体和活动载体建设,扎实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组织开展了三届读书节活动,健全了社区教育的三级网络建设,常态化开展了东方讲坛、市民星期五课堂等公益性市民学习活动,开通了松江区终身教育网,为市民群众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机会和便利的学习的平台,营造了“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

六是健全工作机制和把握活动契机,志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加强制度化建设,健全了志愿者工作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成立了在区文明委领导下,由区文明办统筹协调的区志愿者协会,发展了111支志愿者队伍,全区各级各类志愿者总数达11万多人。把握迎办特奥、奥运、世博等重大活动契机,广泛动员,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行动,深入推进志愿者服务基地、品牌项目的创建工作,深入挖掘松江志愿者资源,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和专业人才进入志愿者队伍,已形成爱心家园、百姓义工等品牌团队和“爱心周末”等一批品牌项目。结合松江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创新社会动员机制,组织志愿者参与公共管理、社会援助、社区文艺、健康卫生等方面的活动和工作,拓展了志愿者服务领域,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十一五”期间松江精神文明建设做到了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又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既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又敢于创新、形成特色,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松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为“十二五”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松江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同创共建的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品牌的影响力凝聚力还不够强大,阵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还不均衡等一系列差距和不足,有待于我们在“十二五”期间予以突破和解决。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松江的关键时期。松江精神文明建设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必须坚决贯彻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市委和区委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和政策,必须总结弘扬在迎办世博过程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必须清醒认识、积极应对松江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立足科学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大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综合素质的新提高。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文明委的部署要求,在区委、区文明委的直接领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任务,以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核心内容,加快推进松江精神文明建设,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和有效资源,为构建和谐松江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支撑。

二、总体目标

在巩固上海市文明城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提升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实力,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着力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提高创建质量扩大创建覆盖面;着力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弘扬志愿者精神;着力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着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松江文化软实力;着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全面提高市民素质,为现代化新松江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谐的文化支撑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工程

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在全社会形成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的良好社会风气,着力提升核心价值引领的“主导力”。一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积极挖掘传统节日和革命纪念日蕴含的丰富道德内涵,展示改革开放成就,组织“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精神。二是深化公共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载体来发挥阵地作用,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多种手段并举搭建多样化的参与平台。扩大后世博精神文明的效应,增强和实践节能环保、尊重生命、志愿服务、公民意识、创新能力等“世博理念”。三是发挥重点人群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党政机关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抓手,培育党员干部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让党员和公务员、教师等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人群。通过宣传“可爱的松江人”、“感动松江”道德模范等先进事迹,进一步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四是着力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宣传和遵守村规民约为重点,依托社区学校、东方讲坛等阵地,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现代文明教育,大力宣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改革开放的成就,鼓励广大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拓创新、勤劳致富,建设美好家园。

二、深化精神文明创建特色活动,实施文明创建示范工程

在巩固各项创建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精神文明创建标准体系新要求,加强分类指导,创新载体,拓展领域,掀起新一轮精神文明创建高潮,努力提升松江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夯实基础。一是丰富文明单位创建内涵,拓展创建领域。按照《2010版上海市文明单位创建标准》,丰富创建内涵,力争市、区两级文明单位和区级文明机关数每届递增10-15%。积极引导两新组织根据自身特点主动参与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力争到2015年,“两新”组织在文明单位的创建比重达到15%。突出文明单位的社会责任培育、企业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创建,不断提升文明单位社会责任意识和文明单位创建水平。依托文明单位信息化测评体系和文明单位风采展示平台,加强相互交流,提高基层创建水平,推动创建长效管理。

二是提升文明社区(镇)创建质量,创新创建载体。按照新版标准,力争到2015年市级文明社区(镇)创建成功率和覆盖率达到100%。注重长效机制,突出志愿者活动、公共服务项目、市民参与率、特色品牌创建等在评选体系中的比例;注重社区文化建设,突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群众文化生活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注重社会监督,探索新闻媒体、职级部门、网上巡访团三级监督机制,将各类社会评估意见融入考评体系。

三是扩大文明村(小区)创建覆盖面,提升创建质量。按照新版标准,力争到2015年市级文明村(小区)数每届分别递增2-5%,区级文明村(小区)数每届分别递增10-15%。以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文明楼组等为抓手,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千家万户,动员全体村居民参与创建活动。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民间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区和谐。

四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提升。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深入开展移风易俗,除陋习、树新风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挥基层社区文化中心的辐射作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结合数字电影工程、图书馆和农家书屋建设、东方资源配送中心服务等,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关注进城农民,探索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统筹城乡文化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实施志愿服务长效发展工程

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是松江后世博志愿者工作的目标。要总结世博志愿者工作经验,强化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巩固和扩大志愿服务队伍,努力形成服务基地、服务项目、服务活动三个层次的工作载体,使有意愿参与服务的志愿者和可供选择的服务项目有效对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在区文明办领导下由区志愿者协会统筹、协调、组织、指导全区志愿者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志愿者登记、培训、评估、激励等系列制度,推动志愿者活动有序、有效进行。

二是发展专业服务。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基地、品牌项目的创建工作,深入挖掘松江志愿者资源,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和专业人才进入志愿者队伍。创新社会动员机制,推进公益社团组织的发展。调研社会需求,探索、培育和鼓励团队和个人开展专业化服务,建设服务品牌。三是拓展服务领域。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群众需求,组织志愿者参与公共管理、社会援助、社区文艺、健康卫生等方面的活动和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清洁城市、交通文明、文明游园、市民巡访、窗口服务、社区服务等志愿服务项目,吸引和凝聚更多市民参与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社会化。四是巩固城市巡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市民巡访团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区、街道(镇)、村(居)委会三级市民巡访体系,充分发挥市民巡访对系列文明创建和专题创建工作的进行社会监督、出谋划策的积极作用。

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工程

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部署,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健全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一是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增强各级党政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重视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工作,发挥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作用。充分发挥松江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作用。二是丰富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内容。充分利用传统节日资源和松江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爱乡主题教育。以心理、安全、历史、科学等为专题,组织编写青少年健康成长系列丛书,用贴近青少年的语言和形式,开展系列专题教育实践活动。

三是加强社会活动阵地建设。统筹松江社区、大学园区、工业区等社会资源,提升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益场馆的服务水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阵地建设,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推广“少年之家”,推动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实现共享,为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广阔的舞台。

四是不断净化优化成长环境。以加强校园周边食品、文化、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和整治为重点,为广大青少年学生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以净化网络和手机环境、加强网吧管理、净化荧屏声频为重点,大力整顿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软实力提升工程

立足群众文化需求,注重松江文化特色,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服务工程,丰富发展群众文化,努力提高松江文化品位,繁荣松江文化,取得新的成绩。

一是加快文化阵地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成老城文化艺术中心、广富林文化遗址博物馆等一批区级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包括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东方社区信息苑、农家书屋等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村级综合文体活动室,进一步完善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配送能力,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的软件支撑和服务管理水平,提高利用效率。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培育壮大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实力。以培养一支与松江和谐文化建设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为目标,以区文联为纽带,更加充分地发挥团结、凝聚各类文艺人才的作用。在发掘、培养本土人才的同时,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快培养松江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引进松江文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形成合理人才梯队和后备力量。培育领军人物,发展骨干队伍,扩大业余爱好者团队。发挥职能部门、专业人才、专业团队的辐射力、影响力,加强对基层文艺队伍的培训和指导,逐步提升群众文艺的整体水平和群众文化生活的精神品位。三是保护、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塑造松江文化品牌。继续推进以云间二陆、董其昌、程十发等为代表的松江书法,以松江顾绣、什锦细锣鼓等为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广富林文化、仓城文化、府城文化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上海之根、浦江之源、上海之巅”为代表的人文和自然文化,形成一系列具有松江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历史文化、民间文化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

四是开展文化展示和交流活动,扩大松江文化影响力。继续承办好各类文化赛事,引进高品位文化项目,提高松江城市文化地位。以文化产业为载体,强化品牌意识,开发松江文化旅游特色产品,推动松江旅游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依托上海文化大都市的舞台,立足自身特色,加强文化交流,广泛举办展示展览活动,扩大外宣内宣力度,推动松江文化在影响全国的同时面向世界,走出国门。

六、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

将学习型社会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载体,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公平开放、机会均等的终身教育体系,引导广大市民更新学习观念,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一是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领导和指导下,建立健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相应的体制机制,完善组织网络,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形成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市民个人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依托国民教育体系,完善社区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推进继续教育、加强农村教育、促进老年教育,推广网上教育,推动松江社区、大学园区和工业区的资源共享,为广大市民学习提供便利的服务,努力形成“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良好局面。

三是广泛开展学习活动。以“读书节”为载体,广泛开展全区性全民读书活动。依托系列文明创建体系,推进社区、单位、行业开展各具特色的读书学习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单位员工和全体市民参与学习、热爱学习、享受学习。

四是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引领和示范,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和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和发展。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格局。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形成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

按照区委、区政府部署,由区文明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各方积极参与,推进《精神文明“十二五”规划》的落实。区文明办制定精神文明创建计划和目标,负责指导协调、服务联络、动员部署、督导推动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各有关单位要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列入规划、纳入目标、进入管理、融入流程,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确保精神文明建设有序开展。

二、形成多方联动的同创共建机制 整合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工作研究,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各类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的作用,实现松江社区、工业区和大学园区的“三区联动”,整合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等文化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努力形成共建共享的大文化格局,为松江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形成广泛深入的社会动员机制

依托各类宣传阵地,围绕重点事件、重大活动、典型人物,弘扬精神文明建设理念,营造良好氛围。通过持续不断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志愿者社会化动员机制、松江志愿者网站等方式,广泛动员松江市民参与到城区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提升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

四、形成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完善投入机制,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对精神文明建设在资金上予以保障,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重点项目的扶持,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设施作为群众文化主阵地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广泛吸引公民、企业和各种组织投资文化产业。

五、形成科学公正的评估监督机制

依据全国文明城区测评体系、全国文明城市(城区)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等,在区级层面探索制定公民人文素养指数、政府管理文明指数和国民幸福指数等,逐步完善松江区精神文明建设综合考评体系。区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对照测评标准,结合责任签约和工作实际,制定相应考核目标和量化指标,严格自我监督和检查考核。

第三篇:松江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松江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推动本区民政事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与可持续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民政部、上海市政府《部室共建国家现代民政示范区合作协议实施方案》和《上海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共松江区委、松江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松江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市民政局“以人为本、以人和为目标”的总体要求,坚持“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保基本”的总体思路,以“体系完善、措施有效、多方联动”为工作着力点,推动现代民政发展,形成社会建设格局,为松江经济社会转型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理念。围绕松江社会发展全局,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接续人的社会关系、恢复人的社会功能、增加人的社会资本上下功夫,切实发挥民政部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调节器、稳定器、服务器的作用。

2、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理顺机构设臵,协调部门关系,建立合作机制,扩大社会参与,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工发展为核心,形成“三社互动”,切实发挥社会救助、老龄事业、双拥工作、社区建设、社会组织“五大平台”的作用。

3、坚持科学发展、讲求实效的工作方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市局规划和松江实际,合理设臵民政事业发展步骤,精心安排民政事业建设项目,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整合资源,注重实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确保“十二五”规划任务落到实处。

三、总体目标

围绕区委、区政府和市民政局“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深化现代民政建设,拓展现代民政领域,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推进民政事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提升民政事业现代化水平,努力构建与松江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行政体制改革相配套、与社会建设要求相衔接的现代民政体系。

救济救灾方面:完善救助政策,健全救助体系,强化救助统筹,优化救助手段,规范救助程序,形成以基本需求为导向、以物质救助为基础、以发展救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形成与本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救助帮困工作格局;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探索适合松江特点的城市社区综合减灾模式,提高城市备灾减灾水平。

基层政权建设方面:推进村(居)民自治,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深化社区服务,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探索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建设,深化公益项目招投标工作;加强村(居)委会干部、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多领域发展,培育专业社工机构;完善行政区划管理,深化撤村撤队建社区工作,探索大型居住区社区建设模式。

双拥优抚安置方面:统一城乡优抚标准,促进优抚工作转型,构建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相适应的优抚工作社会化体系;深化退役士兵 2

安臵改革,完善以技能培训为基础、以就业服务为支撑、以自主择业为方向的市场化安臵服务体系;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化军民共建活动,推进拥军优属规范化、社会化进程,形成双拥组织网络化、工作制度化、活动经常化、拥军社会化的双拥新局面。

社会福利和老龄事业方面:整合社会力量,盘活现存资源,不断完善“9073”养老服务格局,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稳步推进老年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为老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其他保障制度相衔接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福利,完善优惠政策,拓展社会福利服务范围,努力实现共建共享的现代民政福利普惠制度。

社会组织建设和发展方面:以加快社会组织发展为导向、以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目的,逐步完善社会组织政策体系,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结构,提升社会组织服务能力,探索建立新型政社合作关系,形成与本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组织发展、管理、党建新格局,争取本区户籍人口每万人拥有8个社会组织。

社会专项事务方面:坚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实现科学决策、规范管理和文明服务;推行结婚颁证仪式,新建松江区婚姻登记颁证中心,加强婚介机构管理,推进婚姻收养登记规范化建设;深化殡葬管理,推行葬式改革,促进丧葬文明进步,完成松江区殡仪馆改扩建工程;坚持依法救助、文明服务,实现救助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网格化。

四、主要任务

(一)健全救助帮困机制,完善核灾救灾体系。

1、理顺组织机构,完善核对机制。加强街镇社会救助机构和救助队伍建设,积极消除由于政府机构改革、新秩序尚未完全形成导致的街镇组织机构关系不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积极争取恢复各街镇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设臵,确保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编制内人员100%到位。加强松江区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建设,建立居民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机制,将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纳入民政工作体系建设总体规划,适时将居民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拓展到城乡低保、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一次性救助领域,建立分层次、多类别、高效率、运转灵活的居民家庭收入核对运行机制。

2、深化分类施保,完善救助政策。逐步突破按收入核定贫困的规定,以困难群众基本需求为导向,以家庭刚性支出为指标,构建分类、分层、分级的新型核贫体系。探索解决“支出型贫困”的具体办法,形成以“救助套餐”为特征的分类施保措施,满足困难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基本需求。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缩小城乡救助差距,城乡低保标准化(以农村标准为1)从1.5: 1缩小到1.2:1,低保标准不低于本地人均消费支出的20%,逐步实现救助标准和政策的并轨。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探索提前介入机制,取消病种限制。逐步归并整合综合救助、综合帮扶及其它救助政策,研究非本市户籍常住人口救助问题,加强综合帮扶。

3、健全救助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完善社会救助帮困“一口上下”机制,社会各部门的帮困资源须根据贫困对象实际需求通过区社会救助事务中心或各街镇社会救助部门统筹实施。加强对各街镇社救所应用“一口上下”信息系统的指导,及时掌握全区社会救助帮困工作情况,建立社会救助帮困工作统计评估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体 4

系内部整合,加强各专项制度间的互通、互联、互补,提升制度整体效能。加强社会救助与其它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形成梯次递进的保障结构。建立健全同财政、劳动、卫生、教育、房地等“一口上下”救助帮困相关部门的沟通机制,促进社会救助工作与相关业务政策之间的衔接互动。

4、发展慈善事业,引导社会互助。推动落实《松江区慈善事业发展指导意见》,引导开展多样化公益活动,合理配臵募集资源,落实税收优惠等政策,动员社会各界投身慈善事业,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社会救助工作中拾遗补缺的作用,提高慈善救助实效。加强慈善组织能力建设,培育专业队伍,提高慈善工作专业化水平。健全社区市民综合帮扶制度,规范综合帮扶工作,在“一口上下”运作机制内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应急性、临时性、项目性帮困救助。巩固彩票销售良好势头,加强彩票市场管理,形成诚信品牌。动员社会力量继续做好帮困送温暖和走访慰问工作,实现“四季如春”、“节日加温”。继续做好“送温暖、献爱心”衣被募集工作,对口支援灾区和贫困地区。

5、实施综合减灾,完善核灾救灾体系。创建若干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市级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探索适应松江特点的城市社区综合减灾模式。建设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开展灾害信息员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不断完善核灾减灾体系。

(二)深化基层政权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1、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深化村(居)务公开。完善民主选举制度,规范操作程序,至“十二五”期末,居委会直选比例达100%,村委会海选比例不低于90%,村委会暂缓选举率不高于5%,逐年提高居委会成员属地化比例。规范民主决策机制,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培 5

育居民自治意识,坚持村(居)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制度,扩大村(居)民在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参与度。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和村(居)委会自治功能、基层社会管理功能,理顺居委会、业委会关系,引导业委会运用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等处理物业管理事务。探索来沪人员融入社区工作,为来沪人员提供就业指导、法律咨询、职业技能培训等基本服务,吸纳来沪人员有序参与居(村)民自治活动。居委会建设达标升级、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全覆盖,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强化民主监督制约机制,增强意识,畅通渠道,提高村(居)委会工作透明化程度。完善民主评议村(居)干部制度,建议有关部门将民主评议纳入考核体系,做到评议结果与考核结果联系、评议结果与干部报酬挂钩。做好村(居)务公开工作,规范内容、丰富形式、健全机制。创新民主监督载体,发挥村务监督小组作用,确保村(居)务公开及时、真实、有效。

2、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拓展社区服务方式。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拓展社区服务功能,深化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以市民服务要求为出发点,打造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平台。探索街镇对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一头”管理体制,深化“一门受理”,40%以上的街镇实现“一口受理”,稳步推进“全年无休、全区通办”。构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综合性和普惠型服务。成立松江区生活服务协会,并在全部街镇成立协会分会,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需求,明确生活服务中心功能定位,在条件成熟的街镇成立3-4家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拓展公益招投标项目内容,探索多模式服务项目,扩大受惠群体,扩大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及其他社会服 6

务范围。培育一批公益性社会组织,探索公益项目由多形式的组织承接。持续推进既有项目,努力做到公益招投标项目街镇覆盖率100%。拓展项目资金途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益项目。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能力,推进社区事务代理室、为农综合服务站建设。加强村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生产、生活服务需求,争创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

3、加强社工队伍建设,推进市民志愿服务。加大村(居)委会干部队伍培训力度、改善工作环境、优化工作条件,激发村(居)委会干部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退居二线或刚退休的党员干部、基层活动团队负责人志愿参与居委会工作,加强居委会骨干力量。鼓励属地高校毕业生通过法定程序进入居委会队伍,培育年轻人服务社会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对村(居)委会成员的分级、分类培训,重点做好村(居)委会副主任、委员的培训工作,建立村(居)委会骨干成员培训机制,培养一批领军人物。加强村(居)委会村务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完善社工职业制度,探索社工教育培训、职业资质、实务督导、考核评估等职业制度,持证社工争取达到300人以上。推进社会工作多领域发展,深化社会工作在民政、司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人口计生、民族宗教等领域的专业服务,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1500人。开展区校合作,培育3-5家专业社工机构,发挥专业机构政策研究、督导评估、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作用,提高社工服务项目运作能力和机构管理水平。落实《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网上注册志愿者数达到5万人。探索志愿者招募、注册、7

培训、评价、激励、保障等制度,维护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的合法权益。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培育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实现社区志愿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拓展社会福利事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1、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推进老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高龄纳保老年人、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标准,五年内实现城镇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社会保障全覆盖和城乡老年人社会保障一体化。加强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松江区分会的建设,加大困难老年人救助力度,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经济供养体系。完善高龄老人的医疗保健体系,落实70岁以上老人优先挂号、就诊、化验、治疗、取药措施和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检查措施,建立健康档案和家庭病床,实施动态管理,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推进老年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增1000张养老床位,新建松江第二社会福利院,每个街镇至少建有1家公办养老机构,在大型居住社区新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现标准化老年活动室村(居)委会全覆盖,继续推进民办公助老年活动室建设。

2、拓展为老服务项目,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拓展为老服务项目,深化为老服务内容,继续开展以独居老人为重点的纯老家庭老年人和高龄、困难老年人的结对关爱工作;加大居家养老服务财政投入力度,制定全区统一标准,根据老年人需要,依托养老机构、服务网点、家政公司等社区服务资源,打破地域限制,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化发展、集约化运作新模式,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快老年服务队伍社会化、专业化建设,鼓励各 8

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核发职业资格证书;科学界定居家养老服务中职业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和职责,加强对老年社工专业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改善和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探索实施老年服务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落实居家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物质待遇。

3、发展老年文体活动,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建设。以社区为网点开辟场所,增设健身器材,举办适应老年人特点的体育活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增强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实现本区所有公共活动场所免费向老年人开放;加强社区老年人文娱设施建设,加强老年活动室管理服务,规范和丰富活动内容,实行老年活动室运作经费补贴;发展老年教育工作,改善老年大学教学设施,提高镇级老年学校教学质量,推行老年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培育老年教育学科骨干;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参与途径,合理利用老年人才资源,支持老年志愿者总队工作,倡导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的互助互动,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鼓励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4、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营造敬老助老良好氛围。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依法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加强老年法律服务工作,完善老年维权网络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使老年人就近得到优质的法律服务;建立健全联合接待制度,及时处理涉老案件,提高办案效率,对困难老年人实施法律援助;完善老年人优待政策,鼓励社会各行各业提供老年人优待服务;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尊老、敬老、助老教育,动员社会各界尊重与包 9

容老年人,切实关心帮助老年人,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氛围;加强宣传和表彰先进工作,通过公开评选表彰“敬老之星”、“敬老楷模”等活动,广泛培育和树立新时代尊老、敬老、助老的模范典型,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为老龄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社会人文环境。

(四)推进优抚安置工作,完善双拥工作体系

1、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夯实双拥社会基础。探索服务和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容、途径和办法,发挥军地两个优势、整合军地两种资源、调动军地两个积极性,在齐心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下功夫,在拓展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上下功夫,在共同保障优抚群体权益上下功夫,在营造军民融合发展氛围上下功夫,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推动双拥工作进连队、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乡村;巩固双拥创建成果,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做好科技拥军、文化拥军、实事拥军、行业拥军、社区拥军、法律拥军、“两新”组织拥军,使拥军工作紧贴时代要求,实现与时俱进;建立社会化拥军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大力支持、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化拥军新格局,推动拥军工作在各部门、各系统、各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全面落实。

2、落实优待抚恤政策,推动优抚工作转型。积极探索优抚服务与保障工作社会化,统一城乡优待抚恤政策和标准;完善农村籍老退伍军人生活补助政策;落实重点优抚对象结对制度,继续做好重点优抚对象结对帮扶工作;实行义务兵优待金城乡一体化,推进优抚工作进社区,全面建立优抚社工队伍;完善临时困难补助机制,协助有关部门推进将重点优抚对象住房纳入住房保障规划工作;筹备成立区拥军优属协会,发挥其推动、组织、资助拥军优属工作的作用,努力为 10

部队战士和军烈属排忧解难;深入广泛地开展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完成松江烈士陵园改建工程,研究和制定烈士家属异地祭扫制度,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保障。

3、深化安臵改革内涵,提高安臵工作水平。结合中央、市安臵政策,继续推进安臵工作改革,在确保退役士兵工作权益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积极为退役士兵提供就业服务。加强与相关部门、企业的沟通和协调,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退役士兵教育培训体系,提高退役士兵参与劳动力市场就业竞争的能力和机会。按照“共享社区、共建社区”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化军休干部接收安臵和服务管理工作,推动服务管理思路向“重服务兼管理”转变,运用管理夯实工作基础,加大培养、提高服务工作人员的素质,通过服务提升工作水平,全面落实军休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

(五)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建立发展支持体系

1、创新政社合作模式,完善社会组织扶持体系。完善政策体系,出台与区情相适应的促进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的系列扶持政策。创新政社合作模式,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党政机关与社会组织在“人员、机构、财务和资产”四个方面基本分开,探索将可转移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让渡给有能力的社会组织承接。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通过项目招标、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等形式,规范购买行为。适时设立社会组织发展基金,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招投标和公益创投活动。健全沟通协调制度,畅通社会组织利益诉求和建言献策的渠道,打造政府扶持、发展、服务社会组织的公共平台。

2、探索枢纽式管理模式,改进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组织领 11

导,明确职能部门责任,研究解决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研究制定符合我区实际的党建工作方案,完善社会组织党建归口分级管理体制,切实增强党建工作的有效性。探索建立枢纽式管理服务模式,在经济、教育、体育、文化等领域开展调研和试点,探索将部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授权给有能力承担的联合性社会团体,使之成为相同、相近行业社会组织的枢纽。夯实管理基础,建立检查与日常监督、绩效评估与信用建设、执法查处与宣传培育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建立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机制、信息披露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公众投诉制度,形成对社会组织有效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3、整合社会组织资源,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结构。通过建、扩、并、撤等措施有效整合社会组织资源,加强分类指导,合理调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结构。强化重点领域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重点培育能促进本区经济发展、带有行业管理性质的社会团体;大力培育养老助残、社区服务、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科技、法律援助等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安老帮弱、扶危济困等慈善性社会组织;完善区、镇(街道、园区)二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建设体系。发展社区群众活动团队,引导其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文体活动。

4、规范社会组织管理,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通过开展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评估工作,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选举、议事、财务、人事等内部制度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提升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深入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深化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工作,提高社会组织公信力。通过开 12

展社会组织负责人、专职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会组织快速反应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和项目运作能力。

(六)深化专项事务管理,完善规范化建设体系

1、开展“六五”法制教育,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基本法及与民政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牢固树立领导干部、公务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思想理念,确立法大于权、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的观念,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巩固权责统一、依法办事、高效便民、诚实守信的法治民政新格局。

2、加强平安边界工作,做好行政区划管理。加强界线界桩日常检查,做好每年一次的检查维护工作,巩固勘界成果,保证行政区域界线的完整和稳定,拓展管理功效。指导各单位做好撤村撤队建社区工作,积极开展调研,充分掌握基础资料,严格要求、规范程序。开展大型居住区管理体制研究和公共设施配套、社区服务提供方式及社区组织建设的研究,合理设臵居委会,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管理,探索服务主体多元化,保障大型居住区社区建设服务质量。

3、加强救助标准化建设,提高救助服务水平。加强救助工作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对流浪乞讨人员依法救助,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与救助巡查机制相结合,坚持常规救助和专项救助相结合,坚持区、镇(街道)“两级”救助模式和民政、公安、城管“三合一”联动救助机制相结合,不断完善救助制度,加强专业化、职业化的救助管理专职社工队伍建设,提升救助服务法 13

治化、专业化、社会化、人性化、现代化水平,争创全国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单位。

4、规范婚姻(收养)登记管理,创新服务方式。深化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新建松江区婚姻登记颁证中心;促进和谐婚姻家庭建设,完善离婚“劝和”机制;推动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开展对本区婚姻登记历史数据的整理和补录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社工组织,建立收养家庭评估、回访机制,保护被收养儿童的合法权益。探索婚介行业管理新方式,明确行业性质、政府职责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诚信服务好的婚介队伍。

5、深化殡葬方式改革,完善殡葬救助举措。加大殡葬设施资金投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完成松江区殡仪馆改扩建工程。完善殡葬惠民政策,健全殡葬救助保障体系,做好殡葬服务进社区工作,扩大重点救助对象殡殓补助覆盖面,实现应补尽补。强化公墓管理,推进葬式改革,力争经营性公墓新开墓区100%小型化。以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为契机,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引导群众破除丧葬陋俗,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殡葬事业健康发展。

6、加强福利企业管理,创建新型示范基地。制定关于鼓励和促进本区福利企业安臵残疾人集中就业的扶持政策,完成福利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资格审验工作,新建5家示范福利企业基地,探索残疾人就业新模式,拓展残疾人就业新领域,逐步实行福利企业产品政府优先采购和专产政策,推进福利企业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探索引入商业保险机制,推进风险管理服务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一)规范行政管理,深化部门联动,为现代民政建设提供组织 14

保障。坚持依法行政,充分利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推进民政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动民政事务行政管理公正、公开、透明;健全现代民政协调、协同、协作机制,发挥“五大平台”作用,实现社区、社会、社工“三社互动”,转变行政方式,加大项目化民政工作推进力度;深化政务公开,规范窗口服务,推进民政信息化建设,继续创建文明行业,大力弘扬和丰富新时期民政“孺子牛”精神。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为现代民政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保证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提升服务管理能力,加快民政领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专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培育与发展;拓展人才锻炼渠道,抓好人才教育培训,提高人才素质,营造以业绩为取向、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环境,形成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

(三)提高运行效能,强化预算监管,为现代民政建设提供财政保障。根据市民政局有关要求,结合松江民政事业发展现状,合理提高民政事业资金投入水平,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金增长机制,加大福利彩票发行工作,拓宽社会化筹资渠道;强化预算监管,实行民政预算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民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提高民政资金使用实效;加强市政府、区政府实事项目推进力度,扩大民政事业资产总量,促进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篇: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5)松民二(商)初字第685号

原告上海市金石律师事务所,住所地上海市东方路800号2603室。

法定代表人唐勇,主任。

委托代理人张明,该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上海宏骏建筑装璜实业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莘莘学子创业园B座10号。

法定代表人徐俊,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孙智平、孙勇平,该公司工作人员。

原告上海市金石律师事务所诉被告上海宏骏建筑装璜实业有限公司委托合同纠纷一案,本院于2005年6月28日立案受理,依法由审判员朱金彪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因被告下落不明,于2005年7月5日转为普通程序审理。本案于2005年10月10日公开开庭进行了第一次庭审,原告的委托代理人张明到庭参加诉讼。本案于2005年10月31日公开开庭进行了第二次庭审,原告的委托代理人张明,被告的委托代理人孙智平、孙勇平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称:2003年6月18日,原、被告签订《聘请律师合同》1份,合同约定由被告委托原告为被告与上海白鹤房地产开发公司、上海山鑫工贸公司纠纷一案的一、二审代理人,代理权限为特别授权,合同第5条约定,该案以办理结果收取律师费,若该案执行标的在550万元以内,则被告向原告支付律师费50万元,超过550万元,按超过部分的30%向原告支付律师费。合同签订后,原告按约履行了合同义务,二审终审判决上海白鹤房地产开发公司支付被告650万元。但被告收到上海白鹤房地产开发公司的钱款后未支付原告律师费,故原告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支付原告律师费50万元。

被告辩称:不同意原告的诉讼请求,被告的律师仅参加2次庭审,要向被告收取50万元,属不合理收费,应按照律师收费标准收取律师费,被告是在受原告欺诈的情况下签订合同的。原告提供证据及被告对证据的质证意见如下:

1、《聘请律师合同》1份,证明原、被告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合同第5条对律师费的收取作了明确的约定;被告质证后认为,对合同无异议,但其是在受原告欺诈的情况下签订合同的;

2、(2003)沪二中民二(民)初字第70号、(2004)沪高民一(民)终字第9号民事判决书各1份,证明被告与上海白鹤房地产开发公司、上海山鑫工贸公司一案最后胜诉;被告对原告提供的上述证据无异议;

3、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代管款收据(复印件)11份、证明被告与上海白鹤房地产开发公司、上海山鑫工贸公司一案胜诉后,被告已经收到了部分款项;被告对原告提供的上述证据无异议,被告已经收到执行款200多万元;

4、上海市静安区律师收费价目表1份,证明律师和当事人可以协商收费;被告对原告提供的上述证据中的规定表示不清楚。

被告未向法庭提供证据。

经审理查明:2003年6月18日,原、被告签订《聘请律师合同》1份。该合同约定:被告与上海白鹤房地产开发公司、上海山鑫工贸公司因代位权纠纷一案,聘请原告的律师出庭代理;原告接受被告的委托,指派张明律师为被告与上海白鹤房地产开发公司、上海山鑫工贸公司因代位权纠纷案的一、二审代理人;合同第5条约定:原、被告协商一致,按办理结果收取律师费,若本案执行到标的在550万元以内,则被告向原告支付50万元律师费,若本案执行到标的超过550万元,则超过550万元以上部分按超过部分的30%向原告支付律师

费。合同同时对有关事项作了相应的约定。合同签订后,关于被告与上海白鹤房地产开发公司、上海山鑫工贸公司因代位权纠纷一案,原告的律师张明作为被告的委托代理人参加了一审、二审的庭审。2004年3月19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以(2004)沪高民一(民)终字第9号民事判决书,终审判决上海白鹤房地产开发公司支付被告650万元。嗣后,经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执行,上海白鹤房地产开发公司已支付被告200多万元。

本院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是《聘请律师合同》中对收取律师费的约定是否合理?原告是否存在欺诈?

本院认为:原、被告于2003年6月18日签订的《聘请律师合同》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且未违反法律,本院依法确认《聘请律师合同》合法有效。原告按合同的约定已经履行了自己的义务,被告的合同目的已实现,合同约定的被告向原告支付律师费的条件已成就,因此,被告应当按合同的约定支付原告律师费。被告辩称的原告收费不合理及原告欺诈被告的意见,缺乏依据,本院不予采信。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九条的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上海宏骏建筑装璜实业有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支付原告上海市金石律师事务所律师费50万元。

案件受理费10,010元、财产保全申请费3,020元,合计诉讼费13,030元,由被告负担(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交付本院)。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当事人上诉的,应在递交上诉状次日起七日内按本判决确定的一审案件受理费同等金额向本院预交上诉受理费。逾期不交的,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

审判长 朱金彪

审判员 顾国华

代理审判员孙禄君

二OO五年十一月十一日

书记员朱欢

第五篇: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人民政府

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人民政府

松泗府(字2008)6号签发人:陈 玉 龙

泗泾镇2008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点

各基层单位:

2008年泗泾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决定》和市委、区委《意见》,围绕低生育水平,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积极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育、生活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泗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主要指标

1、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达100%,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率达95%以上;

2、重点对象季访率、药具发放率100%;

3、户籍人口出生性别比控制在107以内;

4、计划生育计生干部、宣传员、咨询医生培训率100%;

5、B超、妇科已婚育龄妇女普查率达95%以上。

二、主要工作

(一)以夯实基础工作为抓手,加强人口计生工作领导

继续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各基层党政领导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到议事日程,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要与经济等重点工作同研究、同部

署,进一步明确领导责任制,真正做到认识、责任、措施、经费四个到位。要层层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并把计划生育作为创建文明单位考核指标,坚持实行“一票否决制”,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各项指标的全面顺利完成。

(二)以加强计生队伍建设为基础,不断提高综合能力素质

1、稳定计生机构队伍,推进工作开展。各基层单位要把人口计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坚持计划生育国策不动摇,配备好一支能奉献、有敬业精神的计生队伍,做到组织落实、人员保证,使人口计生政策、法规、生殖保健知识能上询下达。

2、加强计生宣传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一是要开展基层单位计生干部、协会干部、宣传员、专管员等对象的业务培训。二是严格执行人口计生工作程序,不断提高广大计生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三是要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的计生干部队伍,不断适应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的要求,努力营造团结、向上、劲足的工作氛围。

(三)以家庭计划指导室服务为载体,拓展社区科学育儿教育

1、深入开展家庭计划指导室进万家活动。一是以新一轮“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抓手,结合《松江区开展家庭计划进万家活动的实施意见》,会同卫生、教委、妇联等部门继续推进健康家庭、健康社区、健康校园创建工作。二是开展松江区社区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入户指导工作,为相关家庭提供婴幼儿养育知识等。三是与卫生、医院等部门联合开展“家庭计划指导日”活动,根据不同类型家庭需求,明确重点对象,加强分类指导,确保健康社区、人口计生四项工作指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2、规范人口计生服务站(室)的标准化建设。在去年人口家庭计划指导室基本实现的覆盖的基础上加强对综合服务站、社区人口家庭计划指导室的标准化

管理。一是要发挥咨询医生的作用,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融入社区公共服务之中。二是结合区人口委开展家庭计划指导室信息化试点工作要求,建立家庭计划指导室一户一卡制度。三是按照便民、利民的原则,进一步做到社区人口计生业务工作“一门式”优质服务。

3、加强社区科学育儿规范化管理建设。我们要在完备硬件的基础上,加强科学育儿的软件管理。一是认真实施科学育儿教育,有序定期地开展活动,使婴幼儿早期得到优质启蒙教育。二是邀请市专家、学校幼教老师对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业务指导,并整合部门资源优势,定期开展家庭教育、优生优育、亲子游园活动。三是积极宣传婚前免费医学检查的好处,并落实相关政策,积极开展出生缺陷预防工作。

(四)以人口计生宣传服务为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1、以“健康人口文化进社区”为抓手。一是要积极开展多渠道的宣传教育阵地,以公益广告、电子屏为宣传载体,宣传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传播生殖健康知识,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二是以人口学校、综合服务站、指导室为主阵地,为育龄群众提供生殖健康、知情选择、预防艾滋病等知识,进行分类指导和服务。

2、因地制宜开展计生宣传。一是结合百场电影进社区和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人口计划生育宣传,不断传播生育文化新风。二是组织社区计生文艺宣传队编排喜闻乐见的节目,以身边的事来教育身边的人。三是利用“泗泾镇计生专刊”、“社区动态”、“市民巡讲团”对人口计生工作宣传报道,使人口政策、生殖保健知识人人知晓。

3、整合资源加强部门联合。镇人口计生办联合泗泾医院预防科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教育。继续推进安全套易得性工程,建立健全娱乐场所、宾馆、流动人口集聚地的避孕药具发放和供应网络,提高避孕药具的易得性。

(五)以完善计生利益为导向机制,关心广大群众切身利益

1、认真落实奖励扶助制度。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计划生育奖励与补助若干规定》(沪府发„2006‟13号)文件精神,确保奖励政策落实。二是继续做好“扶助独生子女困难家庭”专题彩票的发放工作,筹集资金,救助独生子女困难家庭,从生育、生活、生产上关心他们。

2、落实计生免费基本项目。以落实《关于向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妇提供基本项目的计生技术服务的实施办法》文件精神,公正、公平做好计生医药费免费基本项目报销。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除了免费发放药具、医疗咨询还对符合条件的外来流动人员提供,报销计生医药费等政策服务,积极创造条件为流动人员落实计生免费基本项目技术服务政策,提高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水平。

(六)以流动人口源头管理为突破口,不断完善计生工作机制

1、开展流动人口源头互动有序管理工作机制。年内,要认真贯彻落实《松江区建立流动人口源头互动有序管理新机制的意见》,加强与劳动部门、两新组织的协调和沟通,专题研究流动人口源头双向、互动管理对策和措施,争取今年对有意向招工的企业,会同劳动部门、中介组织开展“菜单式”定向招工,实现计划生育管理关口向源头前移。

2、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一是加强日常管理力度,充分发挥计生专管员、宣传员队伍作用,对流动人口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二是加强各部门之间管理力度,按照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的要求,开展一年不少于四次的流动人口执法检查。三是各基层认真做好房屋出租人或租赁人的计生协议书签约,做到签约工作不漏户、不漏栋,确保全年计生指标完成。

3、建立泗泾镇“民峰铝业市场”等大型市场的计划生育协会的组建。整合资源,创建人口家庭计划指导室,建立“流动人口之家”,落实兼职人员加强对

流动人口的宣传、教育和服务。

(七)以宣传服务为重点,不断增强协会的生命力

1、积极开展协会的各项活动。要充分发挥会员众多、网络健全、发动广泛的优势,组织开展“母亲节”、“5〃29”计生协会成立日、“幸福工程创立12周年”、世界艾滋病日等重大纪念活动,积极开展募捐,为民排忧解难,广泛宣传服务,不断增强协会的生命力、凝聚力。

2、加强两新组织和流动人口集聚地建会工作。年内成立协会不少于二个,不断扩大协会覆盖面,从而达到流动人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同时,我们要对成立的协会,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上门送医就诊服务指导。

3、继续做好“二个项目”。一是抓深度、广覆盖,做好“全国维护妇女合法权益”项目。二是要建立青春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三是做好“预防艾滋病拓展项目”工作,加强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宣传和服务,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深入开展“五关怀”行动。关怀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关怀育龄群众生殖健康、关怀独生子女、关怀女孩成长和关怀基层人口计生工作者为主要内容的“生育关怀行动”,使人口计生工作稳步推进,向前发展。

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人民政府

二〇〇八年一月十七日

下载上海市松江区十二五规划 全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市松江区十二五规划 全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人民政府

    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人民政府 (意见)松泗府(字2007) 106号签发人:陈 玉 龙关于泗泾镇残联换届和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意见各村、居委会:根据沪松残(2007)26号文件《关于松江区镇......

    区农业十二五规划

    *****区农业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快、运行质量效果最好的时期之一。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的......

    上海市松江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范文大全

    上海市松江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检查考评实施办法(试行)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巩固“国家卫生区”、“全国绿化......

    上海市松江区东北部乡镇学前教育资源需求预测

    松江东北部乡镇学前教育资源需求预测近十年来,松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外来人口数量暴涨,造成社会公共资源短缺,其中学前教育资源的紧缺尤为突出。尽管这些年政府投入不少资......

    上海市松江区重点小学、初中、高中排名

    上海市松江区重点小学、初中、高中排名 1.松江区实验小学(人乐校区) (特色:艺术科技) 上海市松江实验小学创建于1990年,是一所在课程改革中壮大的融实验性、示范性为一体的公办......

    产业集聚区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以深化规划、创新体制、构建平台、完善功能、落实政策为抓手,大力实施投资倍增计划和大......

    松江区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摘编)doc

    松江区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摘编)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旅游法》、《国务......

    上海市住房发展“十二五”规划(五篇模版)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住房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沪府发〔2012〕10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住房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