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财政“十二五”财源建设规划

时间:2019-05-15 11:5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区财政“十二五”财源建设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区财政“十二五”财源建设规划》。

第一篇:区财政“十二五”财源建设规划

财源建设始终是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加强财源建设是突破我区财政困境,增强财力保障,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做好“十二五”规划,对推进全区财源建设,壮大财政实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区财政状况及财源特征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区持续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兴区、城建拉动”战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化解和减小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与影响,做大做强经济总量,提高发展水平,强化税收征管,促进了区级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取得较大发展,为全区人员经费的按时足额发放、机构正常运转、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高于gdp增速。从到,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41,360万元增加到54,396万元,实绩增收13,036万元,年均增长14.68%。在同一时期内,全区gdp由122.28亿元增加到152.71亿元,年均增长11.7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年均增幅比gdp年均增幅高出近3个百分点。

(二)三产对财政增收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区实施“三产富区”战略,按照“拓展南部,延长东部,改造旧城”和“城郊建市场,城区建商场”的思路,以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为重点,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到辖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90.8亿元,占全区地方生产总值152.71亿元的近60%。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纳税金额,都在三次产业中居于榜首地位。

(三)部分税种逐步成为财政收入的支柱。随着我区工业和商贸流通业、文化娱乐业、服务业等行业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增值税、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税种的税源基础,使这些税种获得较大数额的实绩增收,对全区财力的持续、快速增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区财源建设和财政保障主要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艰难

(一)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支柱财源缺乏。一是从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看,全省是20 %,全市是16 %,而我区仅为 5.47%,明显低于省、市水平。说明我区国民经济的产出率还比较低,各项产业对财政的贡献不高。二是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2.39 %,比重过高,地方有效财力受阻,财政收入质量有待大幅提高。三是辖区内无大企业、大税收,税源零散,缺乏支柱财源。

(二)投入产出效益不佳,新兴财源贡献不多。,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22%,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为13%,没有达到以投资增长拉动经济发展,加快培植和夯实地方财源的预期目标。

(三)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和尖锐。一是财源建设面临的减收因素较多。市区税收体制和财政收入分享体制存在不尽合理之处,导致我区财源建设推进乏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举步维艰;受国家增值税转型、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和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下调等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影响,相关主体税种税基缩减,-,我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种均未完成预算任务,收入增量大幅减小,直接影响了我区中央转移支付补助和既得财力。二是由于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区财政除了保障全区人员工资性增资因素、社会保障支出、维持机构运转等财政刚性支出以外,还要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支出压力迅增。地方财政收支差额除依赖税收返还外,大量的政府性基础设施工程和经济建设发展所需资金要依托举债和上级补助,因此,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和尖锐,财政平衡如履薄冰。

(四)政府性债务负担重、偿债压力大。从1998年至今,我区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步伐,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通过政府性贷款进一步满足群众对社会公共产品的需要,有效刺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区政府负债规模日益增大,政府债务已达14.7亿元,从起开始进入还贷高峰,2011年就需还本付息近2.7亿元,偿债压力过大,政府性债务运作风险已凸现。

三、“十二五” 财源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握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及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八大建设”和“中部崛起”战略部署,以加快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以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为立足点,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力加快财源建设步伐,在全市提升承载能力、加速工业化进程、壮大第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四个方面率先取得突破,为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奋斗目标:按照省市对我区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增长速度要略高于全市13%增速水平,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区预期目标是: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5%以上。

类 别

计划目标(万元)

年均增长速度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13.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71000 80585 91464 103812 117826

财政总收入

113964 129349 146812 166631 189126

四、加强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经济决定财政,推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断开辟和壮大财源的基础。只有加快财源建设步伐,才能确保收入稳定增长。一是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培植新兴财源,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加快做大财政“蛋糕”。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财源建设“奖、贴”激励机制,着力提高全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三是要壮大融资平台,增强融资能力。以存量资产为依托,财政投入为引导,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放大政府投资效应,整合投资资金,形成资金合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拉动我区的gdp增长。四是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加强政府与银行的合作,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信贷的“放大”作用,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等经济组织的发展,做大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主体财源。五是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的项目投资,加强对财源建设项目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的法制保障,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六是加强财源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统一部署调度,全区齐抓共管,确保财源建设推进扎实有效。

(一)突出三产主导地位,优化和巩固支柱财源。做优三产,使我区成为黔北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基本建设成为集商品、资金、技术、信息、旅游、娱乐、服务为一体,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覆盖面广、辐射力强、较为统一和完善的商贸流通体系,形成以物流带动人流,以人流带动资金流、信息流的良性循环机制和商贸流通繁荣局面。

1、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楼宇经济”是一种“隐藏”在商用楼宇中的高级经济形态,产生的财富效应非常突出。着力盘活闲置的楼宇,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楼宇业主更新经营理念,以出让、租赁等方式引进有实力的开发商来开发,引导楼宇业主“腾笼换鸟”,增大楼宇经济总量;着力在南部新城开发和老城片区改造中,优先打造高档商务楼宇,并在特色品牌上进行规范引导,发展专业楼宇,形成规模效应;着力引进现代商务会所、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大型建安房地产开发公司及广告策划、信息网络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证券公司等现代新兴服务业和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总部或品牌总代理机构、营销中心、财务中心和研发中心;要设立楼宇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增强发展楼宇经济的引力,并为楼宇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2、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遵义市中心城区地域优势,积极发展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打造遵义中部地区最大的信息服务中心;应在各类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高档商务楼宇里,发展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组成的中介服务业;应以物流为中心,进一步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围绕杭州至瑞丽高速、黔渝快速铁路、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的建设在新店子、南宫山、外环路、忠庄片区大力发展物流基地。以体育文化中心为核心,依托遵义“转折之城、会议之都”城市名片,大力发展商务会展、特色会展等会展业,同时力争在城区引进规模大、档次高的会展中心;积极发展教育培训、国际商务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

3、改造和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按照区委、政府“拓展南部、开发东部、改造旧城、发展集镇、建设新村、服务新区”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商贸业。一方面是要立足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着力打造全市商业中心。重点是继续推动大型商贸企业扩张规模,支持老城步行商业街扩容提质,加快南部新城道路延长线的建设,加快新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和专业市场建设。围绕构建大市场、促进大流通的思路,加速物流产业向前发展,积极建设和培育“一个中心、五个商圈、六个专业市场带”。加快建设遵义新世纪建材大市场、遵义特色食品大市场、遵义物流中心工程及物流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黔北蔬菜中心批发大市场建设,加快坪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启动南宫山集装箱物流基地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是要立足树立特色和品牌,按照“一街一特、一区一品”的要求,积极支持餐饮休闲业做大做强。以民俗名食等特色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形成类似“上海城隍庙” “南京夫子庙”一样集餐饮、旅游和娱乐一体的特色品牌,并争取组建一家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股份制餐饮旅游公司。全面整合全区的酒吧、歌厅等文化资源,鼓励这些企业组织行业协会,并通过“政府引导,协会指导,市场调节”的方式,形成龙头企业,推进连锁经营。三是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星级宾馆,完善城市功能,留住游客,真正为我区旅游经济发展、消费增长和财税增收带来实质效应。

4、加快发展旅游业,努力建设旅游强区。按照“突出一条主线、实施两翼展开”的思路,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突出内容特色化、方向城郊化、管理规范化、景点精品化四大特点,着力开发一批特色明显,吸收力强的旅游产品,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功能和服务接待水平,注重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强力推进红色旅游,配合推进遵义会议会址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老城长征文化体验园建设,进一步拓展遵义会议会址红色旅游发展空间,力争把区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区,把老城建设成遵义地域文化特色的休闲旅游区。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推进忠庄勤乐水果示范基地、巷口镇观光游憩区开发。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生态观光和田园农耕体验,自然山水观光和温泉度假、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以及节会活动等旅游产品, 推进农业观光旅游板块开发。三是加快推进金谢海通乡油路、金鼎山集镇和景区配套设施、大板水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接待中心、农具陈列馆、龙泉村乡村全国旅游示范区、金鼎山镇莲池休闲庄和黔北风情街等旅游文化项目建设。四是彰显精品旅游,围绕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大板水森林公园实施“六个一”工程(一山:金鼎佛教名山,一园:大板水森林公园,一湖:海龙生态湖,一镇:金鼎山特色旅游集镇,一村:龙泉黔北民居村落,一泉:海龙温泉)。根据城市文化和品位,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科学定位和布局,实施一批休闲服务旅游项目,发展和提升城市旅游,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旅游产业格局和旅游产品体系。力争至2015年,旅游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29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8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1%和25%。

5、围绕交通枢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深化运力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全面整合交通资源,逐步扭转货运市场“小、散、弱”的局面。重点发展快速货运,促进大型物件、危险货物、冷藏保鲜货物等运输,逐步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引导道路货运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变单一运输方式为多种运输方式,拓展客运站场服务功能,做到资源共享;加强和完善以城市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农村、干支相连、长短结合的客运网络。基本实现道路旅客运输市场规范化、干线客运高速化、城乡客运公交化、运输主体规模化。

(二)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壮大和增强工业财源。做强二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引导工业发展,加快工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壮大以资源节约型、轻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实现工业经济重新崛起。

1、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构建多元化工业经济结构。根据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先发展以生物工程、现代中药制药、中药材成品加工为主体的医药工业;巩固和提升以钛、镁、铝为主的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以精细化为主的化工工业;加快发展以新型建筑材料为主的建材工业及新材料产业;着力发展以农副产品、特色食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为主的食品工业。力争在2015年,初步形成多元化工业经济支柱,增强工业经济抵御风险能力。

2、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充分利用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抓住国家科技部批准我区为全省两大新材料基地之一的契机,将我区的工业发展向坪桥新型材料基地、忠庄高新技术产业园、忠深大道湘江工业园、忠深大道农民工创业园及小商品加工和食品加工园集中,形成新的发展极,壮大经济总量。其一,按照“主业突出、一区一业”的思路,形成“一园一特色,一园多板块”的格局。抓好忠庄工业园和坪桥工业园规划建设,做好下游产品的开发和延长产业链。其二,大力实施“退二进三”、“退城进园”战略,引导企业向工业集聚区搬迁。通过搬迁与技改的结合,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延长产业链,形成新的生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调整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严格控制并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限制并淘汰落后工艺与装备,积极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传统技术产业的科技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同时,以循环经济基地为载体,依托优势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打造一批循环经济龙头企业,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4、以迅速壮大中小企业为目的,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上市。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就意味着一个高速增长的主体财源,同时还将吸引一大批的配套企业,并具备着较强的口碑效应。区委、政府要制定一些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的政策,重点激励和帮助如:遵义氯碱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董酒有限公司、百花药业等符合条件的好企业尤其是非公中小企业积极上市,使其成为区内财源建设的新亮点。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全区中小工业企业达到300家,实现产值300亿元。

(三)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实一产,应依托区位优势,紧紧围绕遵义城市需求,面向城市的“菜蓝子”、“餐桌子”,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发展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带动型农业,围绕龙头企业,重点抓好商品蔬菜、特种养殖和经果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做实做稳农村经济。力争到2015年,全区农民基本参与并受惠于“四在农家”创建活动;5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小康型,6个以上的镇进入市列经济强镇行列。

1、调整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城市市场和龙头加工企业需求,按照“一村一品、一点一特”的思路,创建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特色产业带,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和聚集带建设,使原来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逐步多元化。因地制宜,引导农民顺应城市消费需求调整养殖结构,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奶牛、生猪、肉牛、羊、禽等规模养殖业,力争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做大做强蔬菜、中药材、茶等特种种植产业,如:发展海龙、金鼎、忠庄葡萄和草莓基地,巷口、长征镇糯玉米基地和特色花卉盆景基地,在西线四镇发展无公害蔬菜和订单蔬菜,力争经济作物占农物的比重在50%以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力争全区三分之一的生产用地向大户经营者和有能力的生产者流动。探索集体用地流转机制,发展1至2家龙头企业,打牢“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和扶持力度,全面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发展农业经济,力争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

2、夯实基础,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强化“四有五通三改三建”工作措施,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道路建设,重点加快村组公路的提升改造和硬(油)化,提升村组公路的技术标准,确保村组公路的硬化率达50%以上,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夯实基础。积极抓住市政府实施“六个一百”工程的契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深入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使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一个较大的飞跃。突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瓶颈问题,全面完成病险水库治理和农村人均半亩口粮田水利建设,确保农村人均保灌农田面积达0.5亩以上。抢抓政策机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采取集团帮扶、部门帮扶、社会帮扶等多种形式,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有效解决对农业农村的投入问题。每年财政安排1000万元,引导社会资金,以遵松路两侧为重点,打造海龙、金鼎山“四在农家”示范带,形成乡村旅游亮点,力争每村有2-3户农家乐。

3、推广科技,发展“科技型”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科技增收,有针对性地抓好科技推广应用,向科技要效益,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区财政安排创业资金300万元,鼓励各镇因地制宜建设农民工创业园(带、点),促进农民工创业。重点扶持遵义市乳业制品有限公司、遵义黔兴有限责任公司、仁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金鼎饲料有限公司、遵义祥星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向集团发展,提高企业综合开发“精、高、新、深”系列产品能力,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带动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财源建设夯实基础。

1、高标准、高品位完成重点区域规划编制。完成贵州钢绳集团、遵义发电厂等6大企业原址片区和忠庄立交桥片区、桃溪寺片区等片区规划,进一步完善银河路片区、忠庄片区、南岭公园东片等的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委托和敦促供电、供水、电信、园林、水电等部门尽快编制相关专业规划,逐步建立区城市建设的规划体系。

2、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积极配合省、市政府完成杭州至瑞丽高速、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黔渝快速铁路和其他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快区内交通运输公路网络建设,依托贵遵高速、崇遵高速、g210国道、g326国道、s205省道、拟建的杭瑞高速、绕城高速大骨架网络,建设一批以经济路、旅游路为重点的骨架干线和联络线,进一步完善公路骨架网络结构。力争把新南路(302)、龙礼路(304)改造提升为城市干道,把遵松路(301)、高乐路(303)改造提升为一级或二级公路,改造提升较为落后的县乡公路。

3、加大以南部构建为中心城市核心区的拓宽力度。结合南部区位优势,继续推进忠庄立交桥片区、桃溪寺片区、忠庄片区、银河片区等组团片区开发和贵州钢绳集团、遵义发电厂等6大企业搬迁后原址开发。完成南部“三纵九横”道路建设,以及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河道、环境整治,高品位全面推进南部城区建设,完成南城体育中心、遵义市南部会馆区和东联线的改造及片区开发。结合棚户区改造,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完成北京路片区、南门关片区、凉水片区棚户区改造,配合市政府完成万里路改造、官井片区开发。结合片区开发,打造宜居环境,建设宜商区域,以有利于中心区域产业向南部转移为重点,完成官井隧道(南、北)复线建设,努力构建交通便捷、服务完备、环境优良的中心城区。

4、加快推进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集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推进西线旅游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深溪镇工业服务性集镇建设;支持长征镇、南关镇发展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和完成长征镇、忠庄镇、南关镇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不断完善集镇道路、供水、供电、污水、绿化、公厕及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及配套设施条件,加速农村人口向集镇集聚,力争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新突破,城镇化率提高到更高水平。

(五)强调招商引资质量,尽快和尽多培植新兴财源。针对我区引进的财源项目多数产出效益不甚理想的状况,继续坚持扩大招商引资,而且更要强调招商引资质量,使我区新引进的项目能够尽快产生财源且能贡献较多的财源。一是突出招商重点,把好入口关。引进一批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对财源贡献多的项目,促进产业配套发展。二是强化招商的后续跟踪和服务。力促投资履约,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项目服务机制,加强项目调度,做好相关服务,促进招商成果的尽快转化,并能产生较多的财源。

(六)创新体制和机制,激发和挖掘街镇财源。一是创新财政管理体制。按照“比例共享,各有侧重”的收入划分原则,建立健全区、镇(街)两级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对街镇新上项目区级税收部分的分成奖励实行区少镇(街)多,充分调动各街镇建设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构筑出具有特色的梯级财源。二是创新财源建设激励机制。按照“谁发展、谁受益,发展快、多受益”和“下管一级、综合奖励”的原则,尽快建立增动力、强活力的奖励机制,变“要我增收”为“我要增收”。三是创新财源建设资金扶持机制。按照税收受益和分级负担的原则以及贡献与奖励挂钩的办法,建立纳税大户奖励专项资金,对财政贡献大的纳税户,大幅度提高奖励标准,促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做大做强,增强发展后劲。

(七)加强支出管理,抓好替代税源。树立节流也是开源的思想意识,加强支出管理,调整支出结构,变重点压缩支出规模为重点提高支出效益,建立规范、科学的公共支出机制,完善财政支出的决策行为,实现决策制度化和科学化。积极稳妥推进预算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逐步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采购行为的规范性。积极贯彻公共财政理念,尽量运用市场化手段,切实解决财政供给范围过宽问题,真正使替代财源发挥效益,减轻财政支出的压力。

第二篇:区财政“十二五”财源建设规划

财源建设始终是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加强财源建设是突破我区财政困境,增强财力保障,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区财政“十二五”财源建设规划。做好“十二五”规划,对推进全区财源建设,壮大财政实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区财政状况及财源特征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区持续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兴区、城建拉动”战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化解和减小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与影响,做大做强经济总量,提高发展水平,强化税收征管,促进了区级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取得较大发展,为全区人员经费的按时足额发放、机构正常运转、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高于gdp增速。从到,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41,360万元增加到54,396万元,实绩增收13,036万元,年均增长14.68%。在同一时期内,全区gdp由122.28亿元增加到152.71亿元,年均增长11.7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年均增幅比gdp年均增幅高出近3个百分点。

(二)三产对财政增收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区实施“三产富区”战略,按照“拓展南部,延长东部,改造旧城”和“城郊建市场,城区建商场”的思路,以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为重点,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到辖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90.8亿元,占全区地方生产总值152.71亿元的近60%。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纳税金额,都在三次产业中居于榜首地位。

(三)部分税种逐步成为财政收入的支柱。随着我区工业和商贸流通业、文化娱乐业、服务业等行业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增值税、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税种的税源基础,使这些税种获得较大数额的实绩增收,对全区财力的持续、快速增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区财源建设和财政保障主要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艰难

(一)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支柱财源缺乏。一是从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看,全省是20 %,全市是16 %,而我区仅为 5.47%,明显低于省、市水平。说明我区国民经济的产出率还比较低,各项产业对财政的贡献不高。二是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2.39 %,比重过高,地方有效财力受阻,财政收入质量有待大幅提高。三是辖区内无大企业、大税收,税源零散,缺乏支柱财源。

(二)投入产出效益不佳,新兴财源贡献不多。,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22%,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为13%,没有达到以投资增长拉动经济发展,加快培植和夯实地方财源的预期目标。

(三)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和尖锐。一是财源建设面临的减收因素较多。市区税收体制和财政收入分享体制存在不尽合理之处,导致我区财源建设推进乏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举步维艰;受国家增值税转型、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和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下调等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影响,相关主体税种税基缩减,-,我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种均未完成预算任务,收入增量大幅减小,直接影响了我区中央转移支付补助和既得财力。二是由于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区财政除了保障全区人员工资性增资因素、社会保障支出、维持机构运转等财政刚性支出以外,还要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支出压力迅增。地方财政收支差额除依赖税收返还外,大量的政府性基础设施工程和经济建设发展所需资金要依托举债和上级补助,因此,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和尖锐,财政平衡如履薄冰。

(1)(2)(3)(4)(5)(6)(7)

(四)政府性债务负担重、偿债压力大。从1998年至今,我区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步伐,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通过政府性贷款进一步满足群众对社会公共产品的需要,有效刺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区政府负债规模日益增大,政府债务已达14.7亿元,从起开始进入还贷高峰,2011年就需还本付息近2.7亿元,偿债压力过大,政府性债务运作风险已凸现。

三、“十二五” 财源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握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及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八大建设”和“中部崛起”战略部署,以加快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以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为立足点,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力加快财源建设步伐,在全市提升承载能力、加速工业化进程、壮大第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四个方面率先取得突破,为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奋斗目标:按照省市对我区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增长速度要略高于全市13%增速水平,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区预期目标是: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5%以上。

类 别

计划目标(万元)

年均增长速度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13.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71000 80585 91464 103812 117826

财政总收入

113964 129349 146812 166631 189126

四、加强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经济决定财政,推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断开辟和壮大财源的基础。只有加快财源建设步伐,才能确保收入稳定增长。一是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培植新兴财源,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加快做大财政“蛋糕”。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财源建设“奖、贴”激励机制,着力提高全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三是要壮大融资平台,增强融资能力。以存量资产为依托,财政投入为引导,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放大政府投资效应,整合投资资金,形成资金合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拉动我区的gdp增长。四是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加强政府与银行的合作,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信贷的“放大”作用,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等经济组织的发展,做大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主体财源。五是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的项目投资,加强对财源建设项目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的法制保障,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六是加强财源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统一部署调度,全区齐抓共管,确保财源建设推进扎实有效。

(一)突出三产主导地位,优化和巩固支柱财源。做优三产,使我区成为黔北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基本建设成为集商品、资金、技术、信息、旅游、娱乐、服务为一体,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覆盖面广、辐射力强、较为统一和完善的商贸流通体系,形成以物流带动人流,以人流带动资金流、信息流的良性循环机制和商贸流通繁荣局面。〖1〗〖2〗〖3〗〖4〗〖5〗〖6〗〖7〗

1、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楼宇经济”是一种“隐藏”在商用楼宇中的高级经济形态,产生的财富效应非常突出。着力盘活闲置的楼宇,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楼宇业主更新经营理念,以出让、租赁等方式引进有实力的开发商来开发,引导楼宇业主“腾笼换鸟”,增大楼宇经济总量;着力在南部新城开发和老城片区改造中,优先打造高档商务楼宇,并在特色品牌上进行规范引导,发展专业楼宇,形成规模效应;着力引进现代商务会所、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大型建安房地产开发公司及广告策划、信息网络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证券公司等现代新兴服务业和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总部或品牌总代理机构、营销中心、财务中心和研发中心;要设立楼宇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增强发展楼宇经济的引力,并为楼宇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2、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遵义市中心城区地域优势,积极发展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打造遵义中部地区最大的信息服务中心;应在各类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高档商务楼宇里,发展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组成的中介服务业;应以物流为中心,进一步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围绕杭州至瑞丽高速、黔渝快速铁路、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的建设在新店子、南宫山、外环路、忠庄片区大力发展物流基地。以体育文化中心为核心,依托遵义“转折之城、会议之都”城市名片,大力发展商务会展、特色会展等会展业,同时力争在城区引进规模大、档次高的会展中心;积极发展教育培训、国际商务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

3、改造和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按照区委、政府“拓展南部、开发东部、改造旧城、发展集镇、建设新村、服务新区”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商贸业。一方面是要立足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着力打造全市商业中心。重点是继续推动大型商贸企业扩张规模,支持老城步行商业街扩容提质,加快南部新城道路延长线的建设,加快新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和专业市场建设。围绕构建大市场、促进大流通的思路,加速物流产业向前发展,积极建设和培育“一个中心、五个商圈、六个专业市场带”。加快建设遵义新世纪建材大市场、遵义特色食品大市场、遵义物流中心工程及物流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黔北蔬菜中心批发大市场建设,加快坪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启动南宫山集装箱物流基地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是要立足树立特色和品牌,按照“一街一特、一区一品”的要求,积极支持餐饮休闲业做大做强。以民俗名食等特色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形成类似“上海城隍庙” “南京夫子庙”一样集餐饮、旅游和娱乐一体的特色品牌,并争取组建一家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股份制餐饮旅游公司。全面整合全区的酒吧、歌厅等文化资源,鼓励这些企业组织行业协会,并通过“政府引导,协会指导,市场调节”的方式,形成龙头企业,推进连锁经营。三是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星级宾馆,完善城市功能,留住游客,真正为我区旅游经济发展、消费增长和财税增收带来实质效应。

4、加快发展旅游业,努力建设旅游强区,范文《区财政“十二五”财源建设规划》。按照“突出一条主线、实施两翼展开”的思路,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突出内容特色化、方向城郊化、管理规范化、景点精品化四大特点,着力开发一批特色明显,吸收力强的旅游产品,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功能和服务接待水平,注重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强力推进红色旅游,配合推进遵义会议会址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老城长征文化体验园建设,进一步拓展遵义会议会址红色旅游发展空间,力争把区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区,把老城建设成遵义地域文化特色的休闲旅游区。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推进忠庄勤乐水果示范基地、巷口镇观光游憩区开发。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生态观光和田园农耕体验,自然山水观光和温泉度假、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以及节会活动等旅游产品, 推进农业观光旅游板块开发。三是加快推进金谢海通乡油路、金鼎山集镇和景区配套设施、大板水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接待中心、农具陈列馆、龙泉村乡村全国旅游示范区、金鼎山镇莲池休闲庄和黔北风情街等旅游文化项目建设。四是彰显精品旅游,围绕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大板水森林公园实施“六个一”工程(一山:金鼎佛教名山,一园:大板水森林公园,一湖:海龙生态湖,一镇:金鼎山特色旅游集镇,一村:龙泉黔北民居村落,一泉:海龙温泉)。根据城市文化和品位,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科学定位和布局,实施一批休闲服务旅游项目,发展和提升城市旅游,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旅游产业格局和旅游产品体系。力争至2015年,旅游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29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8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1%和25%。(1)(2)(3)(4)(5)(6)(7)

5、围绕交通枢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深化运力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全面整合交通资源,逐步扭转货运市场“小、散、弱”的局面。重点发展快速货运,促进大型物件、危险货物、冷藏保鲜货物等运输,逐步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引导道路货运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变单一运输方式为多种运输方式,拓展客运站场服务功能,做到资源共享;加强和完善以城市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农村、干支相连、长短结合的客运网络。基本实现道路旅客运输市场规范化、干线客运高速化、城乡客运公交化、运输主体规模化。

(二)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壮大和增强工业财源。做强二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引导工业发展,加快工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壮大以资源节约型、轻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实现工业经济重新崛起。

1、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构建多元化工业经济结构。根据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先发展以生物工程、现代中药制药、中药材成品加工为主体的医药工业;巩固和提升以钛、镁、铝为主的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以精细化为主的化工工业;加快发展以新型建筑材料为主的建材工业及新材料产业;着力发展以农副产品、特色食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为主的食品工业。力争在2015年,初步形成多元化工业经济支柱,增强工业经济抵御风险能力。

2、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充分利用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抓住国家科技部批准我区为全省两大新材料基地之一的契机,将我区的工业发展向坪桥新型材料基地、忠庄高新技术产业园、忠深大道湘江工业园、忠深大道农民工创业园及小商品加工和食品加工园集中,形成新的发展极,壮大经济总量。其一,按照“主业突出、一区一业”的思路,形成“一园一特色,一园多板块”的格局。抓好忠庄工业园和坪桥工业园规划建设,做好下游产品的开发和延长产业链。其二,大力实施“退二进三”、“退城进园”战略,引导企业向工业集聚区搬迁。通过搬迁与技改的结合,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延长产业链,形成新的生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调整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严格控制并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限制并淘汰落后工艺与装备,积极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传统技术产业的科技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同时,以循环经济基地为载体,依托优势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打造一批循环经济龙头企业,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4、以迅速壮大中小企业为目的,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上市。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就意味着一个高速增长的主体财源,同时还将吸引一大批的配套企业,并具备着较强的口碑效应。区委、政府要制定一些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的政策,重点激励和帮助如:遵义氯碱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董酒有限公司、百花药业等符合条件的好企业尤其是非公中小企业积极上市,使其成为区内财源建设的新亮点。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全区中小工业企业达到300家,实现产值300亿元。

(三)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实一产,应依托区位优势,紧紧围绕遵义城市需求,面向城市的“菜蓝子”、“餐桌子”,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发展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带动型农业,围绕龙头企业,重点抓好商品蔬菜、特种养殖和经果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做实做稳农村经济。力争到2015年,全区农民基本参与并受惠于“四在农家”创建活动;5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小康型,6个以上的镇进入市列经济强镇行列。「 1」 「 2」 「 3」 「 4」 「 5」 「 6」 「 7」

1、调整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城市市场和龙头加工企业需求,按照“一村一品、一点一特”的思路,创建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特色产业带,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和聚集带建设,使原来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逐步多元化。因地制宜,引导农民顺应城市消费需求调整养殖结构,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奶牛、生猪、肉牛、羊、禽等规模养殖业,力争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做大做强蔬菜、中药材、茶等特种种植产业,如:发展海龙、金鼎、忠庄葡萄和草莓基地,巷口、长征镇糯玉米基地和特色花卉盆景基地,在西线四镇发展无公害蔬菜和订单蔬菜,力争经济作物占农物的比重在50%以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力争全区三分之一的生产用地向大户经营者和有能力的生产者流动。探索集体用地流转机制,发展1至2家龙头企业,打牢“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和扶持力度,全面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发展农业经济,力争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

2、夯实基础,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强化“四有五通三改三建”工作措施,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道路建设,重点加快村组公路的提升改造和硬(油)化,提升村组公路的技术标准,确保村组公路的硬化率达50%以上,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夯实基础。积极抓住市政府实施“六个一百”工程的契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深入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使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一个较大的飞跃。突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瓶颈问题,全面完成病险水库治理和农村人均半亩口粮田水利建设,确保农村人均保灌农田面积达0.5亩以上。抢抓政策机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采取集团帮扶、部门帮扶、社会帮扶等多种形式,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有效解决对农业农村的投入问题。每年财政安排1000万元,引导社会资金,以遵松路两侧为重点,打造海龙、金鼎山“四在农家”示范带,形成乡村旅游亮点,力争每村有2-3户农家乐。

3、推广科技,发展“科技型”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科技增收,有针对性地抓好科技推广应用,向科技要效益,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区财政安排创业资金300万元,鼓励各镇因地制宜建设农民工创业园(带、点),促进农民工创业。重点扶持遵义市乳业制品有限公司、遵义黔兴有限责任公司、仁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金鼎饲料有限公司、遵义祥星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向集团发展,提高企业综合开发“精、高、新、深”系列产品能力,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带动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财源建设夯实基础。

1、高标准、高品位完成重点区域规划编制。完成贵州钢绳集团、遵义发电厂等6大企业原址片区和忠庄立交桥片区、桃溪寺片区等片区规划,进一步完善银河路片区、忠庄片区、南岭公园东片等的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委托和敦促供电、供水、电信、园林、水电等部门尽快编制相关专业规划,逐步建立区城市建设的规划体系。〖1〗〖2〗〖3〗〖4〗〖5〗〖6〗〖7〗

2、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积极配合省、市政府完成杭州至瑞丽高速、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黔渝快速铁路和其他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快区内交通运输公路网络建设,依托贵遵高速、崇遵高速、g210国道、g326国道、s205省道、拟建的杭瑞高速、绕城高速大骨架网络,建设一批以经济路、旅游路为重点的骨架干线和联络线,进一步完善公路骨架网络结构。力争把新南路(302)、龙礼路(304)改造提升为城市干道,把遵松路(301)、高乐路(303)改造提升为一级或二级公路,改造提升较为落后的县乡公路。

3、加大以南部构建为中心城市核心区的拓宽力度。结合南部区位优势,继续推进忠庄立交桥片区、桃溪寺片区、忠庄片区、银河片区等组团片区开发和贵州钢绳集团、遵义发电厂等6大企业搬迁后原址开发。完成南部“三纵九横”道路建设,以及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河道、环境整治,高品位全面推进南部城区建设,完成南城体育中心、遵义市南部会馆区和东联线的改造及片区开发。结合棚户区改造,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完成北京路片区、南门关片区、凉水片区棚户区改造,配合市政府完成万里路改造、官井片区开发。结合片区开发,打造宜居环境,建设宜商区域,以有利于中心区域产业向南部转移为重点,完成官井隧道(南、北)复线建设,努力构建交通便捷、服务完备、环境优良的中心城区。

4、加快推进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集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推进西线旅游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深溪镇工业服务性集镇建设;支持长征镇、南关镇发展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和完成长征镇、忠庄镇、南关镇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不断完善集镇道路、供水、供电、污水、绿化、公厕及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及配套设施条件,加速农村人口向集镇集聚,力争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新突破,城镇化率提高到更高水平。

(五)强调招商引资质量,尽快和尽多培植新兴财源。针对我区引进的财源项目多数产出效益不甚理想的状况,继续坚持扩大招商引资,而且更要强调招商引资质量,使我区新引进的项目能够尽快产生财源且能贡献较多的财源。一是突出招商重点,把好入口关。引进一批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对财源贡献多的项目,促进产业配套发展。二是强化招商的后续跟踪和服务。力促投资履约,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项目服务机制,加强项目调度,做好相关服务,促进招商成果的尽快转化,并能产生较多的财源。

(六)创新体制和机制,激发和挖掘街镇财源。一是创新财政管理体制。按照“比例共享,各有侧重”的收入划分原则,建立健全区、镇(街)两级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对街镇新上项目区级税收部分的分成奖励实行区少镇(街)多,充分调动各街镇建设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构筑出具有特色的梯级财源。二是创新财源建设激励机制。按照“谁发展、谁受益,发展快、多受益”和“下管一级、综合奖励”的原则,尽快建立增动力、强活力的奖励机制,变“要我增收”为“我要增收”。三是创新财源建设资金扶持机制。按照税收受益和分级负担的原则以及贡献与奖励挂钩的办法,建立纳税大户奖励专项资金,对财政贡献大的纳税户,大幅度提高奖励标准,促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做大做强,增强发展后劲。

1234567

(七)加强支出管理,抓好替代税源。树立节流也是开源的思想意识,加强支出管理,调整支出结构,变重点压缩支出规模为重点提高支出效益,建立规范、科学的公共支出机制,完善财政支出的决策行为,实现决策制度化和科学化。积极稳妥推进预算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逐步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采购行为的规范性。积极贯彻公共财政理念,尽量运用市场化手段,切实解决财政供给范围过宽问题,真正使替代财源发挥效益,减轻财政支出的压力。

第三篇:区财政“十二五”财源建设规划

区财政“十二五”财源建设规划

财源建设始终是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加强财源建设是突破我区财政困境,增强财力保障,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做好“十二五”规划,对推进全区财源建设,壮大财政实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区财政状况及财源特征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区持续实施“工业

强区、三产兴区、城建拉动”战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化解和减小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与影响,做大做强经济总量,提高发展水平,强化税收征管,促进了区级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取得较大发展,为全区人员经费的按时足额发放、机构正常运转、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高于gdp增速。从到,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41,360万元增加到54,396万元,实绩增收13,036万元,年均增长14.68%。在同一时期内,全区gdp由122.28亿元增加到152.71亿元,年均增长11.7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年均增幅比gdp年均增幅高出近3个百分点。

(二)三产对财政增收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区实施“三产富区”战略,按照“拓展南部,延长东部,改造旧城”和“城郊建市场,城区建商场”的思路,以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为重点,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到辖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90.8亿元,占全区地方生产总值152.71亿元的近60%。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纳税金额,都在三次产业中居于榜首地位。

(三)部分税种逐步成为财政收入的支柱。随着我区工业和商贸流通业、文化娱乐业、服务业等行业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增值税、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税种的税源基础,使这些税种获得较大数额的实绩增收,对全区财力的持续、快速增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区财源建设和财政保障主要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艰难

(一)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支柱财源缺乏。一是从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看,全省是20 %,全市是16 %,而我区仅为 5.47%,明显低于省、市水平。说明我区国民经济的产出率还比较低,各项产业对财政的贡献不高。二是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2.39 %,比重过高,地方有效财力受阻,财政收入质量有待大幅提高。三是辖区内无大企业、大税收,税源零散,缺乏支柱财源。

(二)投入产出效益不佳,新兴财源贡献不多。,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22%,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为13%,没有达到以投资增长拉动经济发展,加快培植和夯实地方财源的预期目标。

(三)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和尖锐。一是财源建设面临的减收因素较多。市区税收体制和财政收入分享体制存在不尽合理之处,导致我区财源建设推进乏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举步维艰;受国家增值税转型、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和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下调等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影响,相关主体税种税基缩减,-,我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种均未完成预算任务,收入增量大幅减小,直接影响了我区中央转移支付补助和既得财力。二是由于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区财政除了保障全区人员工资性增资因素、社会保障支出、维持机构运转等财政刚性支出以外,还要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支出压力迅增。地方财政收支差额除依赖税收返还外,大量的政府性基础设施工程和经济建设发展所需资金要依托举债和上级补助,因此,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和尖锐,财政平衡如履薄冰。

(四)政府性债务负担重、偿债压力大。从1998年至今,我区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步伐,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通过政府性贷款进一步满足群众对社会公共产品的需要,有效刺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区政府负债规模日益增大,政府债务已达14.7亿元,从起开始进入还贷高峰,2010年就需还本付息近2.7亿元,偿债压力过大,政府性债务运作风险已凸现。

三、“十二五” 财源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握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及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八大建设”和“中部崛起”战略部署,以加快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以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为立足点,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力加快财源建设步伐,在全市提升承载能力、加速工业化进程、壮大第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四个方面率先取得突破,为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奋斗目

第四篇:财政十二五规划”开

一、以稳定增长为目标,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在大力培植财源的同时,狠抓收入征管,加强税源监控,把财政收入任务分解到各部门,明确责任,落实措施,精细征管。深入研究因经济波动和税收政策调整影响财政收入的各种因素,规范税收秩序,多管齐下,堵塞漏洞,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确保2011年完成财政总收入任务为5亿元,增长19.6%,地方财政收入3.038亿元,增长8.2%,到2015年,实现财政总收入8.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5亿元。

二、服务全县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财政政策和资金引导产业转型提升,大力培植税源经济。一是继续支持经济发展。采取收入返还、奖励扶持、资金补助、项目支持、贷款贴息等措施,加大工业企业、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投入,支持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赣崇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突出产业扶持,支持章源、耀升公司等钨矿产品深加工支柱产业升级发展,培育壮大小水电、林产加工、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二是以争取资金为抓手,千方百计增加可用财力。进一步加强与省市财政部门联系,多方了解项目申报信息,督促、帮助各业务部门做好项目申报、资金争取工作,尤其是把转移支付资金的争取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抓好落实,努力增加地方可用财力,保证工资发放、机构运转、项目建设以及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支出的需要。三是认真落实家电下乡、摩托车下乡财政补助政策,保证国家惠农政策有效实施。

三、以促进和谐为重点,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能力。坚持统筹兼顾、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落实各项财政惠民政策。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2011年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生均提高100元标准;高中生助学金标准由800元/人提高到1500元/人;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免费覆盖范围,免学费政策的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原来的5%,扩大到在校城市学生的10%。二是积极落实省市县公共财政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农村、基层、公共社会事业倾斜,财政补贴标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主要包括:城市低保标准由280元/月提高到300元,五保集中供养人员由1920元/人提高到2400元/人;分散供养人员由1320元/人提高到1560元/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配套增加16元/人,医疗卫生、公益林补助、保障性住房、政法保障等项目都不同程度提高补助标准。三是继续加大支农投入。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统筹发展能力,坚持统筹发展理念,着力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支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四、深化财政改革,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理财水平。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管理,2011年起对全额拨款的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会计集中核算,逐步建立起运行有序、管理规范、约束有力、科学高效的财政运行机制。以科学化精细化为方向,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能力。一是强化预算执行。狠抓增收节支,确保预算收支平衡,采取积极措施强化收入征管,确保财税收入稳定增长;加强支出管理,深入推进厉行节约工作,集中财力支持重点项目和民生支出;加大预算执行力度,均衡支出进度;加强拨款管理,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提高财政性资金支付效率。二是加强财政资金整合。以项目为载体,将性质相同、资金用途相近的各渠道的资金集合起来,捆帮使用,集中投入到项目上,达到投入一处,见效一块,带动一片;以资金为导向,结合政府的产业和政策导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粘合作用和引导作用,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引导农民、企业、民间等社会资金投入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社会事业的薄弱环节。三是探索财政投资评审。成立财政投资评审中心,逐步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制度建设,充分发挥财政投资评审服务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职能,健全、完善评审机制,进一步规范投资评审行为,保证评审工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工作水平。一是加强学习培训。以打造学习型机关为目标,通过政治学习、业务培训、专题讲座等形式,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技能,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二是扎实推进发展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精简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深化“八项服务承诺”内涵,提升财政文化理念,塑造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积极进取的工作精神。三是加强财政宣传调研工作。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课题研究,做好前瞻性工作,努力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为党委、政府的决策做好服务。加强财政宣传工作,通过对股室、财政所每月定任务、每第季度通报和调整奖励标准等方式,力争2011年宣传调研工作进行全省财政系统先进行列。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加大财经检查力度和完善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维护财经秩序。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财政干部廉洁自律、勤俭节约意识,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确保财政干部的安全,以优秀的工作业绩和工作作风进一步树立财政部门新形象。

泰兴市财政局“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规划

泰兴市财政局

“十二五”时期,既是泰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发展质量的攻坚时期,也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时期,更是“学赶苏南,跨越发展”、“领先苏中,再创辉煌”的关键时期。财政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制定和实施财政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财政事业发展十分重要。按照省、市财政“十二五”规划和市第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泰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现制定“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规划如下:

一、财政发展的总目标

运用财政调控手段,促进经济结构快速调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实力持续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趋于协调,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加大“三农”、教育、科技、社保、卫生、环保等重点公共领域的投入力度,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得到较好保障。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绩效相统一的运行机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继续推进财政各项改革,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跨越、和谐发展。

二、财政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1、财政收入。“十二五”期间全市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左右,到2015年财政总收入达到20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6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34亿元和43亿元,并将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的比重保持在80%以上。

2、财政支出。财政满足社会基本公共服务需要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预算支出年均递增16%左右,到2015年达62亿元,比“十一五” 期末增加28亿元以上。

3、财政平衡。继续坚持“量入为出、量财而用”预算安排原则,不断缩小全市财政预算收支缺口。逐步建立政府偿债基金,规范债务管理,全面提升防范财政风险能力。

4、财政管理。加强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推进绩效评价工作,强化“两基”建设,着力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财政发展的重点任务

1、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特别是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创新财政

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完善并落实财税扶持措施,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生态型社会,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坚持匹配要求,完善财政体制。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根据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财政分配关系。按照省对市县的财政体制,制定并实施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市乡政府的事权、财权,规范政府间分配行为。加大对经济薄弱乡镇的倾斜力度,建立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乡镇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建立激励约束并重机制,鼓励增收节支,积极引导园区和各乡镇正确处理收入规模与结构、收入质量与增长速度的关系,着力改善结构,进一步提高质量。

3、坚持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强化公共财政是百姓财政理念,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逐步完善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大改善民生资金投入,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省核定标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推动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着力提升全市文化软实力;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社会救助救济扶持措施,支持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发展,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和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

4、坚持科学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加快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切实加强法治财政建设,规范财政执法行为。全面编制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资金预算,逐步建立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运用有机结合的预算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强化乡镇财政建设,完善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促进监督与管理的有机融合。紧紧围绕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财政监督等关键环节,提升信息化对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保障能力,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5、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推动部门预算编制从“重分配”向“重管理”转变。继续深化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按照公共财政管理要求,不断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收付为资金缴拨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财政收支行为。继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按照《政府采购法》要求,实行管、采分离。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细化支出预算,保证资金拨付及时到位,着力提高安全性和实效性。

6、坚持队伍建设,提高财政干部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道德建设,积极引导广大财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不断深化财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选贤任能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突出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外树服务型机关形象,内兴学习型机关新风,全面提高财政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继续完善财政惩防体系,着力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2010年元月十日

第五篇:加强财源建设增加财政实力

加强财源建设 增强财政实力

□ 李育智

如何加强财源建设,壮大地方财政实力既是当前财政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今后财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就鼎城区来讲,要实现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的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财源建设。

一、财政现状

近年来,全区上下大力发展经济,做大总量,提高质量,保证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2004年,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48808万元,一般预算收入15020万元,同比增长4.56%。从收入结构来看,税收所占比重上升,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73.4%。从财源角度分析,呈现以下三个特征:

1、非公有制经济成为财源的“增长极”。近年来,我们对内盘活存量资产,对外积极招商引资,非公有制经济逐年发展壮大,为财政提供的税收比重越来越高,增速明显高于平均增幅。2004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区级税收6780万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5.14%,比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近15个百分点。

2、工业财源的主导地位逐渐显现。近几年,三大产业提供的财源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呈现“三个三分之一”的均衡格局。2004年,在全区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推动下,工业企业提供税收所占比重有了很大提高,全区工业税收对财政的贡献率已超过40%。

3、重点企业对地方财政增收起支撑作用。中联集团所属武陵结构一厂、结构二厂、特力液压以及区电力公司等一批重点纳税企业是区本级财政的支柱。2004年全区入库税收过百万的企业13家,上缴税金达3809.6万元,占区本级财政收入的25.4%,尤其是财政收入的增量部分,绝大部分来源于这些企业。

二、财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质量不优。从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看,2004年,全国是19.27%,全市是15.6%,而我区仅为8.22%。这一差距反映了我区经济运行整体水平较低,质量不优。从税源结构上看,非税收入绝对数偏大,比重偏高。2004年,全区非税收入达1.3亿元,占总收入的26.6%。

2、投入产出效益不高。近5年内,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12%以上,而全区一般财政收入前三年平均增幅为8%左右,去年只有4.56%。较高的投资增长与较低的财税增幅,体现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培植地方财源近期还未见到效果。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近几年,桥南工业园和灌溪工业园基础设施累计投资上亿元,入园项目近百个,发展园区经济成为加速区域经济腾飞的主攻点。但目前工业园区对财政的贡献率偏低,特别是桥南工业园企业去年上缴税金仅400万元,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到1%。

3、稳定性不强。近几年,比较稳定的税源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邮政、电信、移动、电力等服务性行业。工业方面税源稳定的大企业数量不多,目前只有中联集团所属企业以及辰州锑品、兴达纺织、东风纺织等少数重点企业税源相对稳定,但没有形成较为宽泛的企业群体,一旦这为数不多的企业受到市场影响,财税收入将出现严重滑坡。4、增长后劲不足。在农业产业上,农业税已全部取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尚未做大,且农业企业税率相对较低,很难形成财源“气候”。在工业产业上,招商引资项目和园区内企业尚处在建设期和投产初期,产生的税收相当部分要兑现优惠政策,区直企业改制还有一个调整、启动和发展的过程,即使产生税源,相当部分要用于支付转型期的稳定和安抚。在第三产业上,一直令我们自豪的桥南经济,由于受桥南市场“12.21”

火灾的影响,近两年将处于恢复性增长时期。

三、加强财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财源建设,做大财政“蛋糕”,关键要固本开源,在继续巩固现有财源的基础上,加大后续财源培植力度,增强财政增收的后劲。当前我区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财源建设也将出现快速增长的好势头。我们要紧紧把握当前的发展机遇,在以下六个方面求财源:

1、要在思路转变上求财源。一方面要强化工业财源的观念。欠发达地区财源建设的路径,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农业财政、工业财政、后工业财政。三个阶段的依次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财源建设中带有规律性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区财政正处于农业财政向工业财政的转型过渡期,要快速完成这个过程,对于我区财源建设而言,必须强化工业财源第一位的观念,把主攻工业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工业已有一定的基础,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轻工纺织、建筑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初具雏形。只要以此为基础,形成地方工业特色,发展工业涵养财源的战略就有了充分的保证,工业财源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就会逐年提高,照目前的发展态势预测,五年内就可以达到60%以上。另一方面,要树立效益型财源观念,即在经济发展的质和量方面,要以效益为中心,兼顾速度。当前,我区在发展经济尤其是招商引资过程中,出现了重数量不重效益的现象,只要引得进来,什么优惠条件都给,且期限过长,尽管对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些企业对当地财政贡献不大。如果没有税收回报,花大力气引进的这些项目就达不到我们财源建设的目的,公共资源就没有得到合理配置。2、要在非均衡发展上求财源。著名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指出,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奥秘所在。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后续税源培植上也不可能“齐步走”。一是要利用集聚效应建设财源。当前,我们要重点扶持“两园、两廊”的发展,真正把“两园两廊”建成鼎城的“板块财源”,使其GDP和财政收入占全区总量的比重均达到30%以上。二是要发展优势产业建设财源。要调整产业结构,资源配置优先向支柱产业倾斜,扬优成势,构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支撑财源。工业上要按照规划确定的主攻方向,重点围绕四大支柱产业来配置资源;农业要重点围绕苗木花卉、无公害蔬菜、雷竹、桤木、珍珠养殖等特色产业来配置资源;第三产业要重点围绕交通运输、餐饮、批零贸易、邮电通信、房地产等产业配置资源。三是要重点培植骨干企业财源。要加大对武陵结构一厂、结构二厂、特力液压、辰州锑品等规模以上企业的扶持,加强跟踪服务,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力争形成一批产值超亿元的企业群体。同时,要科学运作,争取第三制造公司和专用车辆厂落户鼎城,增加地方税收。

3、在市场运作上求财源。一是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开发园区。在园区建设中,不仅要善于筑巢引凤,而且要敢于引凤筑巢,要实现园区开发和财源建设的“双赢”效果。二是采取市场运作的形式经营城市。加快城市建设是财源培植的重要途径,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有计划地把城市土地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做活以地生财这篇文章。当前要以桥南市场重建为契机,引导和支持高档商住小区和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要加大武陵镇基础建设投入,最大限度的实现土地资本增值。三是采取市场运作方式经营国有资产。对国有资产的处置,要通过竞价拍卖等方式,实现国有资产收益最大化,增加财政收入。4、在多元投入上求财源。一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要正确把握国家投资政策的调整,千方百计争取更多的项目投资,培植短平快税源。当前要重点抓好桥南市场的重建,以及桥南汽车总站一、二期工程等一批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源建设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项目建设,力争全区有更多的重点项目挤入国家和省计划盘子。二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要抓住海外资本和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区低成本优势,大力引进有效投资,发展开放型经济,培植长效财源。要善打政策“擦边球”,大力引进“三

来一补”企业,做大我区出口创汇“蛋糕”。三是积极启动民间资本。要通过壮大民营经济总量和规模,提高民营经济税收占财政收入的份额,优化财政收入结构。

5、要在机制创新上求财源。一要创新财政管理体制。要按照“比例共享,各有侧重”的收入划分原则,建立健全区、乡两级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对乡镇新上项目区级税收部分给其得大头的分成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各乡镇、部门建设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二要创新财源建设激励机制。要按照“谁发展、谁受益,发展快、多受益”和“下管一级、综合奖励”的原则,尽快建立增动力、强活力的奖励机制,变“要我增收”为“我要增收”。三要创新财源建设资金扶持机制。按照税收受益和分级负担的原则以及贡献与奖励挂钩的办法,建立纳税大户奖励专项资金,对财政贡献大的纳税户,可大幅度提高奖励标准,以促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做大做强,增强发展后劲。

6、要在创优环境上求财源。一是创优税费环境。目前部分招商引资项目对财源建设的作用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就是优惠政策过多过滥,有些税收应收未收。今后,要严格兑现区委、区政府制定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统一政策标准。二是创优投资环境。启动民资创业增加财源,是当前我区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要给予本地资本和外来资本平等的待遇。民资创业活跃,财源建设必然兴旺。三是创优金融环境。中小企业贷款难是制约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区委、区政府已经出台了鼓励银行支持本区经济发展的办法,我们要用活用足这一优惠政策,主动与银信部门联系,加强合作,争取商业银行对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投入,以此支持企业的发展,壮大地方后续财源。同时,要积极引导筹建本区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公司,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作者系鼎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下载区财政“十二五”财源建设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区财政“十二五”财源建设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

    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做好全省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步骤,特编制###县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一、指导思想我县财源......

    县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

    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做好全省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步骤,特编制###县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一、指导思想我县财源......

    县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

    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做好全省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步骤,特编制###县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一、指导思想我县财源......

    区农业十二五规划

    *****区农业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快、运行质量效果最好的时期之一。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的......

    产业集聚区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以深化规划、创新体制、构建平台、完善功能、落实政策为抓手,大力实施投资倍增计划和大......

    文化站十二五规划建设

    文化站建设“十二五”规划二○一○年四月 —1— 《文化站建设“十二五”规划》(2010—2015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十一五”时期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对今后五年文化建设......

    创新财源建设机制壮大县域财政实力

    创新财源建设机制壮大县域财政实力 中共城步苗族自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映林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财政收入既是体现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促进......

    区财源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更好地促进全区财源建设工作健康发展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区政协牵头组织区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和统计局等单位及部分政协委员,于月日至月底,对乡镇、办事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