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河流域与波斯建筑教案
电子教案
第 4 周第 1 次课 总第 3 次课
课题: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建筑
教学目标:
1、理解两河流域、波斯历史文化背景对当地建筑特点产生的影响。
2、了解并学会比较萨尔贡王宫和波斯波利斯宫的特点。
3、学会运用分析、比较等手法剖析代表建筑物的深层文化原因。
教学重点:
1、萨尔贡王宫的装饰特点及波斯波利斯王宫的建筑特色。
2、两河流域、波斯历史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教学难点:
1、从两河流域及波斯的文化背景分析,进而理解其建筑物蕴含的文化气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笔记本、笔 教学方法:
讲述法、分析比较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古埃及的建筑,古埃及曾经创造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其建筑深深打上了那个时期文明的烙印,并留下了光耀千古的金字塔和神庙建筑遗迹。今天我们将学习两河流域与波斯的建筑。
与古埃及相同的是,这个地区几乎与古埃及的文明同时进行,并发展成了其璀璨的文明,对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两河流域被《圣经》称之为圣地,其伊甸园传说就位于此地。
提问:两河流域指的是哪两河流域? 【新授】
一、两河流域及波斯文化背景分析
1、地理位置、当地环境、民族文化、精神信仰分析
展示两河流域地图,《苏美尔和阿卡德》、《古代巴比伦和亚述》
电子教案
教师讲述:两河中下游冲击平原,地势较低。常年多暴雨,气候炎热潮湿。盛产石油。这里民族众多,有阿摩利人、亚述人、埃兰人、喀西特人、胡里特人等70多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苏美尔人、阿卡德人、、迦勒底人等多个民族先后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随着民族接触、入侵、融合过程。
思考:这么多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中,他们的建筑会有什么反映?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作总结:民族的融合必然使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影响和交融,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其建筑必然打上了民族融合的文化烙印。
思考:两河流域地处平原,多雨潮湿,石料是稀缺的建筑材料,那么他们会选择什么样的材料用于建筑?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作总结:由于缺乏良好的木材和石材。当地人们用土坯和芦苇作材料。以粘土为基本材料,他们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由于洪水的泛滥,土墙体被浸泡酥解,房子倒塌,形成土堆,几经反复,房子下面一般都有几层土台,由此引发了高台上的纪念性建筑形制和凸堡夹着大门道的型制,为延缓土墙体的酥解,形成了多重表面装饰手法,对后世影响巨大。古西亚人创造了可用来保护与装饰墙面的面砖与彩色琉璃砖。
古代西亚处在原始的拜物教阶段,世俗建筑占主导地位,没有古埃及建筑那种神秘、压抑的宗教气氛,帝王的权威主要用武力和财富来表达,反映到建筑上即非常重视装饰——陶钉、贴面砖、琉璃砖和石雕的应用。
思考:与古埃及的建筑相比,两河流域的建筑更加注重当前的生活享受,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古埃及重视死后的世界,法老在世便开始修建巨大的陵墓,以用于死后可以继续享受,相信灵魂可以通往天国,达到永生。而两河流域民族众多,战乱不断,人们更在意现实生活,统治者为了炫耀自己的统治不惜花费巨大财力和人力建造自己的宫殿,装饰极其豪华。
二、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历史分期及建筑特点(教师讲解)
(一)历史分期
1、苏美尔——阿卡德文化(代表建筑是古城堡、观象台(山岳台)
2、古巴比伦 公元前1785年,汉莫拉比皇帝统一两河流域,建
电子教案
立巴比伦王国,代表建筑是古城堡。
3、亚述帝国
公元前900年左右,两河流域沦为埃及和亚述帝国的附庸。代表建筑是观象台、萨尔贡王宫。
4、新巴比伦
公元前625年,迦勒底人征服亚述,建立新巴比伦王国。代表建筑是新巴比伦城
5、波斯帝国
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占领了这一区域并向东到达了中亚和印度河流域。后被马其顿王国所灭亡。代表建筑是波斯波利斯宫。
(二)两河流域和波斯建筑的特点
1、从建筑材料和结构体系看——以粘土为基本材料,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
2、从宗教背景看——处在原始的拜物教阶段,世俗建筑占主导地位,没有古埃及建筑那种神秘、压抑的宗教气氛;
3、两河流域帝王的权威主要用武力和财富来表达,反映到建筑上即非常重视装饰——陶钉、贴面砖、琉璃砖和石雕的应用;
4、从建筑布局上看——没有局限的对称关系。
三、两河流域及波斯建筑实例
(一)观象台(两河流域特有的建筑)图片比较:金字塔
观象台
思考:它们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学生进行图片比较,并说出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教师进行讲解并总结:
1、造型:
在外形上与金字塔很相似,但建造的材料不同观象台有坡道或阶梯可以登高,而金字塔却不可在心理上,金字塔给人以压抑、神秘的感觉,而观象台则无。
2、构造:
分四级,各级土台外层用火砖砌成,而且砖色不同第一级黑色象征地下世界;第二级红色象征人世,第三级青色象征天堂,最上一级白色象征太阳;塔的上层是一个小神庙祭室。
(二)萨艮王宫
电子教案
建于公元前8世纪,亚述帝国时期。位于都城夏鲁金(Dur Sharrukin)西北角的卫城里,人工砌筑高18m高台上。南部院落,东侧行政部分,西侧庙宇;北部为其正殿与后宫部分,东侧为院落,西侧为正殿正门。
阅读教材相关资料,回答:为什么王宫是建立在18米的高台上?王宫的建筑布局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并讨论,教师提示并总结:由于洪水的泛滥,土墙体被浸泡酥解,房子倒塌,形成土堆,几经反复,房子下面一般都有几层土台,由此引发了高台上的纪念性建筑形制和凸堡夹着大门道的型制,为延缓土墙体的酥解,形成了多重表面装饰手法,对后世影响巨大。王宫布局功能明确,多重院落,满足功能要求,内向布局,防御性强,并且布局灵活,没有古埃及那种集中式或中轴式的平面布局。
思考:人首翼牛像有什么特点,与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有什么关联? 学生讨论,教师分析总结:同样也是一种守护神,墙裙的在门洞两侧及碉楼转角处有人兽翼牛像(五腿兽)。正面圆雕,侧面浮雕。它运用了全面法则,使观众从任何一个方面都能看到神兽具有四条完整的腿。
(三)巴比伦城门与空中花园 展示巴比伦城门图片:伊什达门
学生分析城门特点,并指出其装饰有什么特点?
教师归纳:大门形制:一对上面有雉堞的方形碉楼夹着拱门。拱门门道两侧有埋伏士兵的龛。这种门制为西亚大型建筑物普遍采用。建筑上非常重视装饰——陶钉、贴面 砖、琉璃砖和石雕的应用
展示空中花园的图片,教师并介绍空中花园优美的传说。
设计手法:立体造园手法,结合屋顶花园的造园方法,起伏之势、错落之美(人造小山),是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四)帕赛波利王宫
波斯时期最著名的是大流士一世起建造的帕赛玻里斯宫(公元前518—450年),宫殿以非常奢侈的方式炫耀财富,而没有宗教气氛。宫殿台高12M,面积450*300M,一半人工搭建,一半凿山而成。宫殿大体分三个区,北部是两个仪典性大殿,东南是财库,西南为后宫,三者之间以一座“三门厅”作为联系的枢纽。两座仪典大殿的结构之轻,空间之宽畅,在古代世界中居于第一位(后面一座叫“百柱殿”)。
电子教案
思考:通过图片欣赏,指出帕赛波利王宫的柱头有什么特点? 特点:柱头占柱高的2/5,较大,虽然艺术水平很高,但是过于纤细,不符合结构逻辑。柱头上的一对公牛有亚述人的影响痕迹。
思考:柱头上的各个造型有来自于亚述的牛头形象,有成对的漩涡形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可讨论分析)
思考:百柱厅与古埃及的神庙住厅比较,各有什么特点?
与古埃及多柱大厅对比
明亮、幽暗 轻快、沉重 敞朗、堵塞
与古埃及帝王对比
世俗性 实际性
【课堂小结】
本次课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与波斯的建筑,了解了其文化宗教对建筑物的影响,通过与古埃及的对比,掌握了部分建筑的特色,还有两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进行思考,一个是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帕赛波利王宫的三门厅结构特点极其作用。一个是观象台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普遍建筑,表达了人们什么想法。这个问题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去了解。
【作业布置】
预习古希腊这一章节。
第二篇:1.1《古代两河流域》教案(华东师大版第一分册)
上海市延安中学 施洪昌 王立善 [教学目标]
1.知道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该地区国家产生的时间、政权的更替、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汉穆拉比法典》;理解楔形文字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以及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理解《汉穆拉比法典》在行使国家职能中的作用及重要的历史价值。
3.大江大河滋养孕育出古代东方文明,受惠并传承上古文明的今人应该理解和欣赏古代文明成果,同时懂得善待大自然,合理开发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道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重点与难点]
难点:《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分析。
1.两河流域是现知产生国家最早的地方,国家的出现适应了当时两河流域生产发展的需要和阶级关系变化的需要,并在王国的更替中走向完善。“古代两河流域”作为本教材的开篇之作,让学生理解该地区国家产生及其职能,不仅能高屋建瓴地把握两河流域古代文明,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国家的产生是人类在社会组织形式上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的历史概念。故为重点。
2.分析文献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和方法,高一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故为难点。[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以伊拉克“文字发明5000年的庆祝活动”的材料导入。
2001年,伊拉克举行“文字发明5000年”的庆祝活动,纪念楔形文字的诞生。5000年后的今天,闪米特人的后裔仍为祖先发明的楔形文字深感自豪。今天的课,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一古老文字诞生地--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
2.新月沃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摇篮
提供“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地图”(见ppt),分析古代两河流域地理环境特点。
提问:古代两河流域是指哪个地理范围?为什么此处被称作“新月沃地”?
回答: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和和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此处被称作“新月沃地”的原因在于,两条河流的泛滥为这个大干旱地区带来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且该地区形状为新月形。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引发学生对地理环境与古代文明之间关系的初步思考。
提供相关史料,进一步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国家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见资料附录)
问题:从材料一和二来看,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什么?
回答:泛滥的洪水带给人们灾难,但是也带给人们可靠的收成和建筑房屋的材料。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定居生活的所在。
阅读材料三(见资料附录)
问题:大型的灌溉工程是否能够以一家、一人之力就可完成的?灌溉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什么客观要求?
回答:不能。灌溉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大型灌溉工程的修建需要大规模集体协作的生产方式,加强了较大范围内居民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化程度,加速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形成的过程。(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引导学生看教材,教师需对其中道理做一解释。两河流域国家的形成还有因生产力发展导致的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及其尖锐等因素,因缺乏充分的可供学生阅读的史料,干脆留待学习《汉穆拉比法典》一目时作补充分析。)
提供相关史料,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王国更替频繁的原因,并交代具体表现。
问题:为什么说“游牧者不可避免地会和定居者发生冲突”?从教材看,这种冲突的表现何在?结果如何?
回答:适合于定居生活的古代两河流域对于周围的原始游牧民族有极强的吸引力。从教材看,这种冲突的表现就是王国的频繁更替。这种频繁更替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但是也在客观上刺激了国家职能(军队、法律等)的健全和发展。结果国家政权不断得以加强,并不断趋于完善,两河流域由分散逐渐走向统一。
国家政权机构的完善、农业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为古代两河流域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以此引出下面的内容。)
4.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
问题:《吉尔伽美什》的史料价值何在?
回答:其一,《吉尔伽美什》中的内容,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文中的部分内容(洪水的传说),说明两河流域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其二,《吉尔伽美什》本身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学水平。
回答:楔形文字书写用的芦苇和泥板都是就地取材。楔形文字是国家形成和行使职能的条件之一,其本身又是两河流域文明的成果。(由此引出《汉穆拉比法典》)
5.《汉穆拉比法典》
《汉穆拉比法典》的保存,得益于楔形文字。通过解读《汉穆拉比法典》的相关条文,分析其中反映的古巴比伦王国社会状况。简单介绍汉穆拉比及其法典(参见[资料附录·参考资料2])。
阅读材料六(参见教材[文献选读])。问题:《汉穆拉比法典》反映出古巴比伦王国哪些社会状况?《汉穆拉比法典》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
古代巴比伦已确立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巴比伦国家运用国家权力维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财产保护法规定,保护私有财产,保护商行、保护寺庙的财产,保护军队和士兵的财产......。
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阶级关系。巴比伦王国已形成自由民与奴隶的阶级对立,自由民中又形成平民与贵族的等级区分。存在奴隶反抗逃亡等现象。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严禁奴隶逃亡及藏匿奴隶、盗卖奴隶的行为;对不同人量刑程度不一,明显保护贵族利益。因而不平等,阶级歧视尤甚,对奴隶的处罚要重得多。
古巴比伦王国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农业、商业、婚姻、财产继承等。
6.全课小结:
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出现国家的地方。两河流域国家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有关,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与私有制、阶级的产生相伴随。苏美尔人最早在此建立国家,此后是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王国的更替和战争使得国家政权机构日益趋于完善,由分散走向统一。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以楔形文字和《汉穆拉比法典》为代表的文化成果。
而这一切的产生,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存在,两河的泛滥没有尼罗河那般的富有规律,但她毕竟哺育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对当时的人们既是挑战又是恩施。[资料附录]
一、阅读材料
材料一:苏美尔人的诗歌 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希罗多德说,在美索不达米亚,小麦的收成是播下种子的200倍。普林尼说,一年可收获两次小麦,此后还可以长出优质的饲料,棕榈树繁茂,水果种类众多;至于建筑材料,美索不达米亚有一种可以制成砖的粘土。
--h·g·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三:为了适应河水泛滥期易涝,非泛滥期易旱的自然条件,这里的古代居民从公元前4000年前后就开始修渠筑堤,进行人工灌溉,并逐步形成了不同规模的灌溉系统。--教材 第2页
材料四:正当人们在这片广阔的江河流域上定居、繁衍生息的时候,在这些条件优越的地区以外,土壤不那么丰腴而且更容易受季节改变所影响的地方,正在出现的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人口虽少却更有活力的民族--原始游牧民族。游牧者不可避免的会和定居者发生冲突。
--h·g·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五:在这首史诗(《吉尔伽美什》)中,乌鲁克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被描绘为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他骄傲暴戾,引起诸神不满。诸神创造巨人恩奇都去惩罚他。但两人在决斗中却成了朋友。此后,吉尔伽美什改恶从善,为民除害,立下许多功绩。他的英雄行为引起女神伊斯塔尔的爱慕,但他拒绝伊斯塔尔的求爱,触怒诸神。诸神用夺取恩奇都生命的办法来打击他。吉尔伽美什为朋友的死十分悲痛,决心去寻找长生不死之方。他历经千难万险,得到永生的仙草。但在归途中,仙草却被蛇偷吃,结果无功而返。
--吴于廑 齐世荣 《世界史》上卷78页
二、参考资料
1.关于《贝希斯顿铭文》和罗林生
1835年,英国学者罗林生在今伊朗西部发现刻在古都埃克巴坦那西南的贝希斯顿(behistun或bisutun)大崖石上的铭文。用古波斯文、新埃兰文和巴比伦文三种楔形文字刻写。铭文右上方刻有波斯国王大流士和他打败的九个被缚的反叛首领的浮雕。罗林生把它制成拓本,仔细研究。1847年,他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后与巴比伦文相对照,又读通了亚述、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原来,这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建立的记功石刻。碑上记载大流士镇压贵族高墨达政变和各地暴动,以及他夺得王位的经过事迹。罗林生的发现不仅证实了古代波斯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读懂了楔形文字,从此获得解开两河流域历史之谜的钥匙。
2.《汉穆拉比法典》的特征
法典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等级制度,奴隶地位低下,没有人身自由。
法典的完备性和系统性。法典涉及到刑法和民法,债务、财产等内容。关于安全保障和处罚的规定具体而细微,例如法典规定,“如果没有抓获拦路的强盗,遭抢者须以发誓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区的市长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如果是一条生命(已失去),市长或地方长官须付银子--明那(币制)给死者亲属”(第23、24条)。还有关于非常具体的劳动报酬、工具及责任事故的追究,可参见于法典第215至241条。法典第127至195条。还有关于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的法律。
法典具有可操作性。法律条文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并否定血亲复仇等原始风俗的合法性等特征,说明巴比伦王国的文明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
法典具有权威性。法典生动而尖刻地诅咒了以后任何敢于篡改法典的统治者,并声称该法典是作为神的命令永施于人间的大法。[板书设计] [训练设计]
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条件有哪些?古代两河流域各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有哪些?
参考答案: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和是古代两河流域国家赖以产生的地理环境,灌溉农业的发展则加速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产生。
文化成果: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汉穆拉比法典》等。
第三篇:波斯市场教案
波斯市场教案
苏溪三小
卢俊强
【教材分析】
《波斯市场》是英国作曲家凯特尔贝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管弦乐小品,它描绘了一位美丽端庄的公主在侍从的簇拥下经过波斯市场的所见所闻,通过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波斯集市繁华喧闹,五彩缤纷的景象。
【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使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与鉴赏力;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通过自信表现和相互合作,加深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1.熟悉乐曲,能指出乐曲中各乐段所表现的情景。2.听辨音色,能说出各段音乐中的主奏乐器。
4.能为不同的主题音乐,选择适当的乐器伴奏,创编合适的动作表演。教学过程:
一、导入:听TFboys的《波斯猫》进教室。
二、分段欣赏管弦乐《波斯市场》。
1.聆听主题2(乞丐的歌),知道《波斯猫》和这一主题的联系。演唱形式?(男生合唱)演唱主题2。
揭题:介绍《波斯市场》波斯的地理位置,风俗文化。简单了解作曲家。
2.聆听主题1(骆驼商队),想象描绘的场景? 主奏乐器?(短笛)加串铃伴奏,双手拍腿律动。
3.聆听主题3(美丽的公主)想象描绘的场景? 主奏乐器?(大提琴 单簧管 竖琴)用适当的动作模仿公主。
4.聆听主题4/5(魔法师和玩蛇人)想象描绘的场景?
主奏乐器(短笛 单簧管 双簧管)
加铃鼓伴奏,模仿魔法师和耍蛇人。5.聆听主题6(酋长巡视)想象描绘的场景?
主奏乐器(圆号 大号 长号)
模仿酋长巡视。
6.聆听主题 7(乞丐再现)8(公主回宫)9(骆驼商队离开)
三、完整聆听,听出音乐主题出现的先后顺序和再现主题。1→2→3→4/5→6→2→3→1→3(尾声)。
再现主题:主题 7(乞丐再现)8(公主回宫)9(骆驼商队离开)
老师随着乐曲的进行,提示各段的描写内容,用合适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乐曲。(1)A段:骆驼商队来到市场,由短笛吹出旋律,音乐由弱到强,代表骆驼商队越来越近。
(2)B段:乞丐在市场里乞讨,由男声合唱,不断反复唱着「慈悲啊!阿拉的神!」
(3)C段:美丽的公主来到市场,音乐转为舒缓柔美,由竖琴伴奏,大提琴和单簧管奏出旋律。
(4)D段:魔术师的表演,由短笛奏出。随后,由木管乐器吹出玩蛇者吹笛弄蛇的主题。
(5)E段:酋长的列队经过市场,由雄壮的铜管乐器齐奏。(6)再度听到乞丐的乞讨声。
(7)公主的旋律再度出现,代表公主要离开市场了。
(8)骆驼商队也渐渐远离,声音由强渐渐地转弱,依稀可听见公主的主题,代表远远地望见公主的身影。最后骆驼商队的旋律也越来越弱,队伍渐行渐远。
四、拓展: 播放视频,请同学们在不同主题出现时,进一步感受乐曲,认识主奏乐器,记住其音色。
五、课堂小结:
热爱古典音乐,从古典音乐中汲取营养,古典也流行。课后搜集从古典音乐中改编的流行歌曲。
第四篇:还原历史:“五行”来自两河流域
还原历史:“五行”来自两河流域
历史是文化的核心,对历史的认识一旦出现偏差,文化就会跟着出现巨大的错误和罪恶。由于中国历史早被中国知识分子篡改歪曲,因此今天流行的几乎所有文化概念都是有害的,而且这种错误思想病毒早已经被广泛宣传而深入人心,使得中国文化深度中毒。例如中国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概念,今天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五行“是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于是一些左派文人就有了坚持中国落后本土文化的理由。一时间,五四时代被批判得体无完肤的中国传统文化被神话,江湖上“国学大师”层出不穷,他们的做法使得近代中国文明的进步非常缓慢、甚至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中国流传多年的五行思想真是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吗? 金木水火土”和与西方一模一样的五星
中国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被用于中国古代的哲学、中医学和占卜。到漢代思想家董仲舒認為,木代表仁、火代表禮、土代表信、金代表義、水代表智。中国古代历法中也有水、金、火、木、土五个行星。由于五大行星在天体中是有规律运行的,所以古人又把五星称作五行。值得注意的是,这五个行星的发现和命名在西方出现的更早、更久远。
在巴比伦历法中早就有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了。古巴比伦最晚在公元前19世纪就发现了五颗游星,即金、木、水、火、土这五颗行星。关于金木水火土五颗星的记录,现在所知道两河流域最早的证据,是在乌鲁克发现的公元前3000年金星的有关纪录,五千年多前的乌鲁克,是苏美尔人在今天伊拉克南部的一个重要城市。在这里出土的泥板上发现了(金星)依楠娜星和另一个与依楠娜(闪语称为伊悉达(Ishtar)有关??的夕阳明星的文字。X 从伊拉克北部尼尼微发现的楔形文字泥片观察金星的纪录,约公元前1000年。
图引自大英博物馆,伦敦,英国
另外,两河流域出土了公元前626-539年前的文献,其中的天象占星术的泥板记录由70多块泥板组成,是一部重要的天象经典,在泥板记录中也提到了火星。
中国的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 洪范》,洪
范九畴的第一畴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在这里,中国的五行并不是历法的观念,而是一种来源不明的抽象理论。至于《尚书》的来历有不同的说法,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古文尚书》被证实是后人伪造的,而《今文尚书》传说是秦、汉之际的博士伏生传下来的。这篇《洪范》大约作于公元年100年前后。
两河流域最早出现在乌鲁克年的金星纪录在公元前3000,巴比伦已经有了公元前600年的泥版五星的天文详细记录,而中国的《尚书》只记录了五行这一词汇的简单内容。五个行星的概念出现晚于竟然五行。从五星(行)出现的时间来看,中国五行出现的时间明显大大晚于西亚的五个行星。而它们也和远古中国地区其他文化现象一样,是突然出现的,并没有一个漫长的逐渐形成过程。
一个文化新概念的形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的出现必然有其深厚的社会土壤。两河流域的历法中的五个行星概念,在两河流域并不仅仅用于占星术,而是被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天文学家利用金星的出现,纠正公务员日历,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上个世纪出现更准确的日历校正。公元前7世纪,在两河流域形成了的7天(金木水火土命名日月)一星期的制度,这个历法制度一直使用到今天。
两河流域五个行星的周期有细致的数学计算,这种星座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周期,它使用了函数、代数和几何学,迄今出土的50多万块楔形文字泥板书中,约有300块为纯数学泥板。其中包含乘法表、除法表、倒数表、平方表、平方根表、立方表、立方根表、甚至还有指数表和对数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主要数学成就属于古巴比伦人。在代数学方面,古巴比伦人已经能够解一元一次、二元一次、一元二次甚至一元三次方程,另外还发现有讨论级数问题的泥板,他们用近似值的方法算出{sqrt{2}}=1.414222[194]。在几何学上古巴比伦人把圆分为360等份,并求出π=3.125;他们在三角学方面不仅掌握计算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还知道相似直角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等腰三角形顶点垂线平分底边及内接半圆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最了不起的是他们掌握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巴比伦人还计算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七边形的面积和边长的比例。
两河流域的人们将数学引入天文学,使其达到古代的最高精度。前20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人已经能够区分恒星和行星;前13世纪巴比伦人绘制十二星座图,并命名这些我们沿用至今的星座名称,如天蝎座、狮子座、巨蟹座、双子座和天秤座;巴比伦人知道月亮和五大行星的运行周期,所以他们能够计算和预测日食和月蚀;前375年巴比伦天文学家基丁努(Kidinnu)提出太阳年的精确时间,误差仅4分32.65秒,比1887年的近代天文学家的误差还小。巴比伦人熟悉离日度、黄道和地平线的不同倾斜度和月球的纬度,所以能够计算日、月和行星的运行速度]。苏美尔时期他们使用太阴历,将一年划分为12个太阴月,并以置闰月校准年的误差;巴比伦人把一个月分为4周,每周7天,一周中的7天由太阳神、月神和五大行星的神分别主管,这即是星期的来历。而中国的五行之间,只有非常简单的相生相克的说法。值得一提的是,在远古的欧洲地区也有关于五星的神话,在欧洲凯尔特文化中,苏瓦松代表水星它又代表一个三位一体的凯尔特日耳曼神,代表了几乎所有男性的神圣权力的统一。古希腊时代的欧洲对星座的功能认识加以扩大,行星和人们日常使用的金属还有关系,例如水星属于汞。相关的五星对应的主要金属:黄金与太阳,月亮的银,铁与火星,金星铜,木星与锡,铅与土星和水星。这些可能源于远古时代炼金术和占星术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中国并没有出现。美索不达尼亚的神话丰富多彩,到了希腊罗马时代的星座神话进一步细致精彩。金星是依楠娜是拂晓之星,她具有人性化的特征,依楠娜是金星也称为伊什塔尔,就是罗马时代的女神维纳斯。在西方每一颗行星都与一个神祇对应:金星:Venus(维纳斯),爱与美之神。木星:Jupiter(朱庇特),主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同时也是光明之神、护军之神、胜利之神。水星:Mercury(墨丘利),旅客、商人甚至盗贼的保护神,又是诸神的使者。火星:Mars(马耳斯),战神。土星:Saturn(萨图恩),农神;先前也是罗马的主神。不仅如此,五大行星也都被赋予神的特点、职司、性格和性别。西方的五大行星后世即被拟人化,并与神祇和一週的日曆相对应。如金星(维纳斯,星期五):一手持镜,象徵情妇和妓女,一手拿着一根长着果实纍纍的枝条,象徵繁衍与丰饶。木星(朱庇特,星期四):猎人,手持箭矢和杖。水星(墨丘利,星期三):武士,披甲戴盔,手持利剑和军旗。土星(萨图恩,星期六):拄着拐杖,手持镰刀,象徵时间的流逝。、伊什塔尔
图引自http://viverealtrimenti.blogspot.com.au/2010/04/以星座伊什塔尔女神命名的城门(亚述语: ? : Darwaza D'Ishtar,阿拉伯语:? ?)是巴比伦内城的8个城门之一,大约公元前575年,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在城市北侧修建。
以星座伊什塔尔女神命名的城门(亚述语: ? : Darwaza D'Ishtar,阿拉伯语:??)是巴比伦内城的8个城门之一,大约公元前575年,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在城市北侧修建。这座城门供奉巴比伦女神伊什塔尔,蓝色琉璃瓦,上面交替排列着“怒蛇”(龙)和原牛浮凋。此城门为巴比伦城墙的一部分,曾被视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直到公元6世纪为亚历山大灯塔所取代。1930年代,在德国柏林博物馆岛的佩加蒙博物馆,修建了伊什塔尔城门及游行大街的重建品。它高14米,宽30米。此门其实是一个双门,今天在佩加蒙博物馆展示的只是较小的前门,后门囿于博物馆面积的限制仍保留在仓库中没有修复。实际上,自称“神州”的古代中国,是一个绝少神仙的地方,中国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没有在中国发现有相应的神话,也没有发现任何一座崇拜星辰的远古时代的寺庙。中国的五行抽象呆板显得毫无生命力,西亚有血有肉的五个神仙,在中国土地上就变成了五行枯燥的概念。而且中国文化似乎从此开始把复杂事物进行简单化、程式化的习惯。如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的“三皇五帝”,“四大美人””五讲四美“等。总之,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比,中国古代文化显得贫瘠而缺少真正的文化底蕴。司马迁山寨了西方的五行?
历法的形成需要长期大量艰苦的日常观测,对于历法中的每一个细节的完备,都需要人类付出需要大量的努力。而在这方面的经验和认识,中国地区是严重缺乏的。
一般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人都知道,中国的金、木、水、火、土都有自己各自对应的色彩。与中国五行相对应的颜色是: 金:白色 木:绿色 水:黑色 火:红色 土:黄色
这种抽象的五行文化概念流传很广泛,并且渗透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在这里又出现了一个与中国所有上古历史中的类似问题——缺失文化源头。这种五行搭配的色彩的理论,在中国根本无法找到其形成的来源,也没有无法找到任何根据和理论系统。五行对应的五个色彩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在中国二千多年来从来无人知晓,甚至也没有人去认真提问。显示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愚昧落后。在这种理论出现的二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才第一次彻底地调查它形成的根源。
关于五行色彩的来源并没有记录,而在《左传》《国语》中的〈郑语〉、〈鲁语〉等文献中有简单的提及。如,五方上帝之说,在《五行大义》(公元594年)里:五方上帝分别用了五种色代表,而且代表不同的方向。在中国古籍记载中,秦朝祭祀的上帝出现了四个,分别为:白帝、青帝、黄帝、赤帝。现有的五行理论相关文献,一般认为起于春秋时期的《洪范》。洪范当中已经有一些五行隐喻体系的模型出现了,但并未涉及到“五色”和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后来才与方向联系在一起,西方被指定为白色,南方为红色,这些记录可以上溯到秦国的郊祀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汉时期,天文学家司马迁把五大行星与春秋战国以来出现的「五行」学说联繫在一起,正式把五大行星命名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行配五色,木为青,火为赤,土为黄,金为白,水为黑。司马迁认为,岁星呈青色,故称木星;荧惑呈红色,故称火星;填星为黄色,故称土星;太白为白色,故称金星,辰星呈灰色,故以黑色配水星,这些在《史记?天官书》中有明确记载。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可信,因为它不但比一模一样的西方五星晚了二千年时间,而且也缺乏详细的星象观测记录的证据支持。
通过翻阅查询西方的原始记录的资料,我们发现,原来五星(行)的颜色和周期是经过两河流域人们长期观测星象的结果,它可能开始于五千多年前苏美尔人对星象的观察。两河流域文明的金、木、水、火、土五颗星也有各自的色彩,有记录显示,这几种色彩是由巴比伦人用肉眼在对天空五颗行星的长期观测记录下来的。从他们对金星、木星、火星、土星、水星观察原始记录反映出这一点。我们找到了一些巴比伦人观测记录,选出一个如下,古巴比伦人的通过观察记录的五个行星色彩记录: · 金星:白 · 木星:橙色 · 土星:微暗或灰色 · 红色:火星 · 变量:水星 · 蓝:月球 · 黄色:太阳。
值得注意的是,已发现的很多原始记录的五星色彩并不相同。看来,观察者每次看到的色彩很多时候是不同的。以上这个观测记录是其中比较普通的一个。而这似乎就是中国五行色彩的最原始来源。西方的星象记录,可能跟着历法一起被带到到了中国,被中国人煳里煳涂地把它固定下来,成为死的定律流传,被广泛利用在中国的风水和中医理论等领域中。埃及人在观察星象
人类最初观测日月星辰、制定历法是从肉眼观察开始的,从苏美尔人开始,两河流域的人们一直用一个圆筒仰头观察夜空的星体变化。古埃及人观测星象的场景
图连接http:// 巴比伦占星家用像艺术家一样的眼睛在观察天空。从外形到颜色都不放过,如果他看到一颗行星,在强大的日晕中上升,他会如看到皇冠上的宝石一般的喜悦。他将把这些看做是那一天的预兆。如果这一年的第一天的日出的时候发生这种现象,他将作為全年的预兆。由于当时的人是用肉眼对行星进行观测,对五星也出现了不同色彩的观察记录,这反映出西亚人探索自然的艰苦过程。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一根圆形的长筒子,用几百年上千年的时间依靠肉眼观测到了五颗行星的色彩,这才是五行色彩来源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以水星的色彩为例,因为每一次对水星所观测到的色彩都不同,在观测水星的色彩的记录出现了“色彩变化不定”的记录。而非常有趣的是,在色彩学里,黑色就是三原色红黄蓝的混合的结果,观察到的星座每次的不同色彩,在中国的五行里就“自然混合“变成了黑色,中国五行中的水属于黑色的结论与巴比伦的原始记录相符。
在西方大量的星象记录和与历法相联系的远古神话映照之下,中国的五行和五星的出现,不但大大晚于西方,而且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有外来移植文化的所有特征。结语
公元前2000年以后华夏人(亚美尼亚的古哈雅人:HAYER)从两河流域带来了大量的先进文化,所以出现了中国文化“早熟”的特点,中国地区的历史上出现了'越古老越先进,越近代越落后'的奇怪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中国华夏文明是外来的,而且四千年前外来华夏文明的影响在中国本土越来越微弱。
值得注意的是,五行概念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医的重要理论,既然它是西来的,中国的“中医”也是西来的,有证据显示,中医是远古时代的西医,由于中国地区文化的保守和落后才保留至今。因此,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2015年得到的诺贝尔医学奖的项目,(源自中国古籍《诗经》)也不过是把西方远古时代带到中国并保留下来的医学配方,用西方现代医学语言重新叙述了一次。资料引用
本文内容部分引自《遥远的华夏文明》(燕山大学出版社,2016/)的一个章节的片段。美索不达米亚 维基百科
第五篇:(部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0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统一后的社会基本状况。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检索关键词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
古代亚非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引以为自豪。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河流域地理位置;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出示两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找出两河是那两条河。说明西亚也曾经是人类文明之一
(二)、讲授新课: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
两条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气候特点:干旱少雨 问:这种自然条件下,该地区农业发展有什么特点?
农业发展依靠人们修建的灌溉系统。
2、文明的奠基者:苏美尔人
3、国家的建立:公元前3500年出现很多小国。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初步统一
在后来的1800多年里,两河流域几度统一,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外族所灭。
4、强盛时期: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定都巴比伦城
二、古巴比伦王国:
1、时间:公元前18世纪
2、人物:汉谟拉比
3、建立的国家:古巴比伦王国
汉谟拉比是巴比伦城邦第一王朝(又称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位国王,于大约西元前1792年继承其父王辛-穆巴利特的权力。巴比伦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星罗棋布的众多古代城邦的一员,这些城邦为了争夺富饶的农业用汉谟拉比即位及逝世时巴比伦王国领土对比地互相之间经常开战。尽管古代两河流域有很多文明同时存在,但在中东具有读写能力的人心目中巴比伦文明具有突出地位。汉谟拉比之前的巴比伦诸王已经开始着手统一两河流域中部,征服了博尔西帕、基什和西帕尔等城邦,在该地区树立起巴比伦的霸权。
4、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法典。使古巴比伦王国达到鼎盛时期。
三、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1、法典内容:《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
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282条,现存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亚洲展览馆。
《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词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汉摘谟录拉)比法典
虽然反映了法典的公正观念,但这种公正主要体现在身份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之间。
反映了当时社会里,社会地位高的阶级对于社会地位低的阶级享有特权。
反映了当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采用的刑罚十分残酷。
反映了当时奴隶主的特权受到法律的保护。
思考:法典的实质是什么?实质:代表奴隶主阶级意志的法律。
法典明显保留了一些原始时代的观念,同时,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2、《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
(1)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2)其内容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3)
法典中 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4)《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3、文化成就
(1)楔形文字 发明者:苏美尔人
发明使用的区域:古代两河流域
楔形文字发明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2)
相传,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娶波斯国公主赛米拉米斯为妃。公主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郁郁寡欢。国王为取悦爱妃,即下令在都城巴比伦兴建了高达25米的花园。此园采用立体叠园手法,在高高的平台上,分层重叠,层层遍植奇花异草,并埋设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园由镶嵌着许多彩色狮子的高墙环绕。王妃见后大悦。因从远处望去,此园如悬空中,故又称“空中花园”。
(四)本课小结:
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时期,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是 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字母文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板书设计: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
2、国家的建立
3、强盛时期
二、古巴比伦王国:
1、时间:公元前18世纪
2、人物:汉谟拉比
3、建立的国家:古巴比伦王国
三、《汉谟拉比法典》:
1、内容
2、实质
3、地位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