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词汇教学非常重要,只有依靠词汇的积累,学生才能够逐渐学会使用句子,最后写出优秀的文章。这是小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积累过程,对于小学生日后的语文素养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通过对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进行分析,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地位;作用
一、词汇教学的地位
1.词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词汇积累是小学语文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指标。小学处于人生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基础打好了,即词汇量积累够了,能够促使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因为词汇教学对学生日后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影响非常重大,词汇教学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1]
2.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
语言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它伴随着人整个一生的发展。在小学阶段,我们强调学生对于词汇的积累,即是为了让小学生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国汉语词汇,也是为了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将所掌握的词汇组成句子,从而将句子组成文章或者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等加以利用。所以说,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如果词汇教学没有做好,学生的词汇积累就难以达到目标,在日常的使用和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就容易产生词穷的现象,限制了学生整个人生发展。
3.词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前提
我们都知道,婴幼儿一般都是先学会走然后才学会跑和跳的。阅读教学也是,只有词汇教学完成了,阅读教学才能够正常进行。如果没有词汇教学作为前提,阅读教学就就无从下手,学生们缺乏对于词汇的理解和词汇的积累,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出现只认识字而理解不了词或者整个句子的意思,使得阅读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影响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二、词汇教学的作用
词汇教学能够促进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阅读教学是在小学生词汇积累的一定水平之后进行的,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词汇量积累,缺乏对词汇的理解能力,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难以顺利理解文章整体意思,对句子的结构、语法等理解的也不是很准确,并且产生了理解困难的现象,使得阅读教学难以正常顺利进行。[2]而通过词汇教学,能够使学生迅速积累基本的词汇,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得阅读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三、在阅读教学中提升词汇教学的方法
1.通过对教材编写目的的充分掌握来设定词汇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对不同的词汇设定了不同的教学目的。小学语文教材旨在让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素养,让学生识字,会词,能够造句并且写出简单的文章。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理解难度的词汇进行不同的要求,来体现学习的主要目标。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词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掌握教材的编写目的,通过对不同教学目的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侧重,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掌握和基本理解的区分,按照学生的理解能力来对词汇进行教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词汇教学效率。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加深对词汇的理解
很多教师发现,但对地对学生进行词汇教学导致学生很难理解词汇的意思,在学生理解了词汇之后也不会对词汇进行运用,没有办法将词汇组成句子,更不用提组成简单地文章了。但是在阅读中让学生对词汇进行理解能够加深学生对词汇的印象,提升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很多学过英语人的都有这样的感觉,单独记每个英语单词很费劲,难以理解其意思,就算理解了,也不会使用,但是在阅读中学习单词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小学语文的词汇学习也跟英语单词学习一样,需要在阅读中来进行,强化对词汇的理解。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词汇时,需要进行对阅读进行精细讲解,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词汇要详细讲解其意思,用法以及词性等,使得学生能够即理解词汇的意思也能够掌握词汇的用法。其次,让学生用在阅读中学习到的词汇进行造句,充分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得学生会使用词汇。很多老师在对学生讲解了词汇的意思之后,就开始进行下一个词汇的讲解,没有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理解,以及深化记忆,造成学生知识学习后的很快遗忘。我们通过让学生在学习后进行造句训练,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让学生对一些词汇量大的精彩文章进行背诵
很多学生都讨厌背诵课文,但是背诵是增加学生日常词汇和语言积累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积累词汇,形成一定的语感,从而提升词汇的运用能力。背诵是以阅读为基本方法,让学生熟读成诵的方法。
背诵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积累大量的词汇,一般文章都有很多词汇组成,熟练背诵一篇文章能够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能记忆大量的词汇,使得词汇记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词性以及用法,学生在背诵中能够通过词汇在句子中的位置以及作用来掌握词汇的词性以及用法,并且印象深刻;背诵能够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感,促使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背诵是提升语感的重要方法,使得学生能够知一通百,对其他词汇的学习产生帮助。[3]
四、小结
综上所述,词汇教学在小学生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词汇教学意义重大。我们通过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词汇教学,通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需要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注重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提升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 黄慧丽.小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4期
[2] 褚调玲.小学语文教之我见[J].语文学刊 2010年08期
[3] 刘均芳.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6年06期
第二篇:浅谈阅读在数学教学中地位与作用
浅谈阅读在数学教学中地位与作用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平台中心小学梁旭泉
【内容提要】提及阅读,大部分教师会不由地联想到语文、英语教学。但实际上,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阅读已不再是语文教学的“专利”,数学教学同样需要阅读。
关键词:数学阅读教学课堂
数学是一种语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而语言的学习室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上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呢?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和探讨。
一、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的系统性及科学性
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在小学、中学各个阶段中阅读数学课本或其这它有关的课外书籍,对于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及能力的培养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阅读不是单纯的看、读,而是在看、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去感知、去体会,从而抓住所学知识的本质,这是阅读的实质所在。这就要求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要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逐步改进阅读的方式,从“听、看、读、问、讲、评”分层次、分阶段地培养学生阅读的系统性、科学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理解达到扎实、灵活、深入地步。一个儿童对于知识的掌握首先是通过身体各器官的各种动作来加强记忆的。
儿童认识事物要经过体验、语言、图画、符号这四个过程,所以对于儿童学会阅读数学课本,一个教师如何找到一种合理的、科学的阅读方法来辅助教学非常重要的。
我们知道孩子用的数学教科书只涉及图画符号,并不是从孩子的体验和口头语言开始,这需要教师要把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和教科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低年级,儿童由具体事物一下子过渡到书本,作好这个衔接,就要结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将体验和语言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抽象逻辑思维。对于简单的图形,要让学生 1
多看、多动手、多动嘴,眼、手、耳同时并进,对于数要多读多写,比如认识“3”字这个数时,让学生拿三根小棒,边动手边念,先摆三条线段———,再摆一个三角形,使学生对数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单一的。小学中许多基本的数学概念象多、少、一样多、比---多、比---少、长短、圆的、平的、直的等离不开体验,语言这个重要环节,教学中万万不能忽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读未被忽视,老师常常让学生读习题、例题、数学概念、运算性质,读的形式也很多,但单凭读、背去记一些数学概念,在实际应用中,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机械的、单一的。不能举一反三,“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这句话学生是熟了,但换一种说法,“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学生往往不能顺口说出。所以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以前的工作及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将游戏寄于数学中,多用直观教具,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多角度、多层次的和全面的认识。当然对知识的理解不能停留在体验和语言上,而要深刻在脑子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熟悉了学校生活,熟悉了课本,对数学语言特点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数学的,由听、看、读上升到问、讲这一阅读高级阶段,要教会学生问知识的由来、作用、用途、区别及地位。有了这些作基础,便于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学生看的过程中,自己归纳总结,将所学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构成系统,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对知识的理解、感受、体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表达中教师作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语言数学化、科学性。作为教师都有这样的机会,把数学教给别人有助于自己对数学理解得更透。孩子们需要有类似的机会,多让他们讲、讨论、评价,彼此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那么对知识的掌握,将达到一个深的境界。
二、阅读、语言能力的训练要渗透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在通常的数学教学中,阅读所占的地位是很少的。低年级老师要求学生读题、读课本。高年级老师很少要求学生读课文。低年级老师常常说:“看谁读得好,声音响亮。”高年级老师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思路。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只是机械阅读,去完成任务。如果一个学生在阅读中不能感知一些事情,就不是真正的阅读。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数学知识,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流畅的、有理解的阅读,没有学会在阅读中思考,进行举一反三。尤其在高年级,学生虽然读了很多书,但不知如何去读数学课本,只流于表面,看不清实质,许多问题的答案就在书本上,学生却看不出来,这些都是因为学生没有学会阅读,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把阅读的系统性、科学性渗透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课堂教学是各个教学环节的中心,在每堂课里如何调动学生听、看、读、讲、评的积极性,要根据课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方法。如讲授课,在这类型课中,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要是听、看、记。这里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初级阶段。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将自己阅读课本、分析教材的基本思路、方法通过内容讲解传授给学生。
三、阅读过程特点要适合数学特点
我们知道数学创立一系列科学而又精确的符号语言,这种符号语言结构是多层次阶梯式抽象结构,它体现了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走上这个阶梯。首先,要掌握定理、公式、概念的阅读。在数学中,把很多由词和语言表达的定理、运算公式法则变成符号关系式。如分数的基本性质、面积公式等。人们利用这些符号关系式进行数学上的推理、运算、这样就使数学具有确切性、简单性和通用性。符号关系式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高度概括总结。所以在阅读中要掌握它们的深刻内涵,抓住客观世界的联系,才能掌握概念、定理、公式的实质。这就需要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的来源和用途。在上课前,要以适当的速度“先读”,对要学的内容有一大致的总体的认识,并在头脑中收集与内容有关的感性材料,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建立表象。接着是“慢读”,看书中的注解、抄下定理、定义、公式。做适当的笔记并写下体会,在表象的基础上进行进行连加逻辑思维,初步探索发现结果。接着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再读”,初步掌握公式中字母符号代表什么量,在什么情况下这个公式成立等,要求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彼此交流经验质疑问难,进行争论,说出自己的意见,把思想加进词和符号中去,通过教师的讲解,掌握概念、公式在实际中的应用。在复习中,我们要求学生能利用概念、公式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这样就能避免学生不会利用公式解题及用错公式的现象。
其次是例题、习题阅读,对于例题,通常教师把它们抄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学生当时听懂了,但下来却不会做题,同时也表现在不会书写做题格式上。这里因为他们没有理解这类题的实质,也没有仔细地读题,自己去分析例题,学生在读题中,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性质的习题。
2、什么条件给出了。
3、利用这些条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4、解决问题的过程及书写格式。
习题是考察学生掌握知识一种手段,一些学生做题时,本来不太难的题,却不知如何下手,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很好读题、审题、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和不知条件,所以认真读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尤其是应用题,更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分清量与量的关系,同样在阅读中考虑上面四个问题。文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同样适合于数学。
数学课本由概念、定义、公式、习题、例题等结构构成的,由于数学本身的特点,使阅读数学课本与其它文科有着本质的区别,数学课本的每一节、每一章、每一单元、每一册都有其阅读方法和特点。掌握这门课的难点和重点。每一节都要让学生细读,每一单元要有重点地看,每一册要有系统的读,新课前要预习,练习题要让学生养成读题的好习惯。
四、阅读能力的提高对数学能力的促进作用
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高低差别很大,比其它学科更为明显,数学是全面发展学生智力的体操,而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一种手段,如果撇开流利的阅读技能去要求学生掌握知识,那么只能使学生的智能变得迟钝。阅读能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通过阅读,我们学会思考,而思考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使学生对知识的感觉性更敏锐。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障碍很多,这更需要阅读,尤其是数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通常老师总是反复地讲,学生反复地练。这样做,无形之中给学生造成一种压力,使学生强硬地、机械地理解它们是,其效果是不尽人意的,但是如果我们先教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思考,那么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就能自己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继而发展了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一种手段,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常常对学生说:“你不必看课外书,只要把课本上的内容弄懂就行了。”这种见解是错误的,学生学习越困难,越需要阅读,通过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阅读是使学生达到顺利学习重要补救手段。
五、数学教师要加强自身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一个教师的阅读能力好的话,对知识的理解就会细致、深入、全面、加上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中小学数学课普遍存在着枯燥、沉闷气氛,从而造成学生对数学的惧怕心理和厌倦情绪,这就极需要数学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掌握教学语言和生活语言的尺度,既要达意,又要传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数学课生机、活泼,学生在生动中掌握知识,那么从哪些方面进行阅读、语言训练呢?简单来说: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学好普通话,使自己的语言规范化。掌握概念与现实的联系,使教学语言形象化。掌握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使教学语言准确化。充实教材,使数学语言趣味化。
所以教师要充实自己,多读与自己所教内容有关的课外书籍,这样教学内容就丰富了,教师自己的语言表达也就丰富多彩,学生听起来也津津有味。
总之,教学中要打破课堂上沉闷的局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数学教师也要善于运用借代、双关、比喻等修辞手法,形成一种幽默、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受到启迪和教育。
第三篇:试验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验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药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科学,它的研究手段是实验,所以,药理学实验课在整个药理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可以通过实验结果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关键词:实验;药理学;地位和作用
中专卫校药理学实验可分为学生操作、教师演示# 种方式。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学会认识药物作用从何而来的科学方法,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通过实验,还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发展学生智力起着重要作用。
药理学实验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专卫校的学生,是从初级中学过渡而来,他们在初中阶段学到了不少自然科学知识,有了对自然界粗浅的认识,并充满神奇的遐想和对知识的渴望,而对医学这门科学,尽管日常接触的不少,但真正了解的却不多。大多数学生对化学、物理感兴趣,而对生理、生物不感兴趣,对医学更是陌生。由于年龄的特征,他们的学习兴趣易激发也易转移,有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失去学习兴趣。教师要把握好“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构成学习动机的一种动力的时机,除了正面教育外,直观有趣的药理学实验更能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苯巴比妥抗惊厥作用》这一实验,同批号同样的药物———尼可刹米,按,3 分别对 只相同体重的小白鼠行腹腔注射,结果是“, 分钟前给了苯巴比妥的一只安然无恙,而没给苯巴比妥的另一只却惊厥死亡,学生看到了苯巴比妥的作用,也感受到了药物作用的神奇力量。又如:病理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讲这一内容时,正逢雨天,气候较冷,感冒的学生不少,找一位由于感冒体温升高了的学生,和一位正常体温的学生,分别服用同等剂量的复方阿司匹林片剂,结果是感冒发烧的学生通过药物的作用出了汗降了温,另一位正常体温的学生却无任何感觉和反应,这使学生感到进行药理学实验很有趣味。
药理学实验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提高学习效果理论来自实践,实践可以再次验证理论,药理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有助于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如大剂量的阿托品能扩张外周及内脏血管,解除小血管痉挛这一概念,讲完后学生总是似懂非懂,半信半疑,因为从理论上推理,阿托品阻断4 受体后,血管平滑肌至少不收缩,但也不能扩张。如进行一次这项实验,让学生亲眼看一看,然后再指出阿托品对血管的特殊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而且印象深刻,牢记不忘。
药理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积极思维,就必须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只有积极自觉地观察,才能获取正确信息,发展思维,获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认识药物的规律。如《有机磷酸酯类的中毒解救》,在这一实验时,学生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实验家兔中毒后:烦躁不安;大小便失禁,唾液腺分泌增加;瞳孔缩小;肌肉震颤;呼吸困难。解救时,每班个实验小组,分别用不同的方法,第” 组不给任何药物解救,实验家兔会由烦燥不安转入抑制状态,并且呼吸困难越来越严重,最终死亡。第# 组给阿托品解救,其它症状很快消失,但有反复情况,而且肌肉震颤一直存在。第’ 组用解磷定解救,所有症状均可消失,但作用出现得很慢。第% 组既用阿托品又用解磷定,大小便失禁、唾液腺分泌增多的现象很快消除,尤其瞳孔看着往大散,肌震颤、烦躁不安也逐渐减轻。分析这些观察到的不同现象,联系学过的理论知识,学生就会总结出有机磷中毒时,什么情况下该选什么药物,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地用于临床。
药理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演示实验结果是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基础。教师进行操作,其目的是让学生观察、领悟、模仿,但是如果只让学生看实验,听讲实验,模仿实验,或者观看录像上进行的实验,还是远远不够的,不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要提高学生独立操作的技能,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体会看到实验结果时的心情。
操作技能是指一系列实验动作的合理、完善、协调的活动能力,它必须在具体活动中形成、体现、发展。药理实验按部颁计划要求,共开设个,学生亲自做这些实验,不仅可掌握动物的捉拿法,仪器设备的使用法,各种途径的给药法,还可为今后的临床课学习,以至于临床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例如:反复练习小白鼠尾静脉注射法和家兔耳静脉注射法,就可提高学生静脉注射的实际操作技能。
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药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临床所用的药物,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不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实验成功用于临床的,就是从实验室中实验成功用于临床的。所以,不可忽视药理学实验在药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第四篇:电磁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电磁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电磁现象是自然界存在着的一类极为普遍的现象,它涉及到非常广泛的领域.人类对电磁现象的观察与了解虽然可以追溯到十分遥远的古代,但是真正对它们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却是从16世纪下半叶才开始的,其代表性的成果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御医吉尔伯特(W.Gilbert,1548~ 1603)在1600年出版的《论磁》。不过,他的全部研究也还是停留在定性的阶段上.只是到了17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从艺术转向科学,特别是从18世纪起,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人类才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逐渐地展开了积极的实验探索和定量的研究.电磁现象的性质和规律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这种研究成果的应用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日益展现出重大作用和无限活力;与此同时,在本是荒漠的知识原野上建造瑰丽的科学殿堂的过程,也凝炼和升华了人类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架起了一代又一代人们攀登新的科学之巅的金桥.
于是,电磁学成为一个令人神往的课题、整个物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就是在中学物理教材中,电磁学的知识也占了很大的篇幅,而且涉及到了电磁理论的众多领域.那么,概括地说来,在中学物理课程中,电磁学的教学应该使受教育者获取哪些教益呢?
(1)电磁现象的本源——物质的电结构
人类很早就知道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公元16世纪,吉尔伯特在研究这类现象时首先根据希腊文中的“琥珀”创造了英文中的“电”(Electricity)这个名词,用来表示琥珀经过摩擦以后具有的性质,并且认为摩擦过的琥珀带有电荷.后来,人们发现有很多物质都能由于相互摩擦而带电,并且带电物体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的作用.大量的实验研究还表明,摩擦后的物体所带的电荷只有两种,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B.Franklin,1706~1790)把它们分别命名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根据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我们可以确定物体所带电荷的数量.物体所带电荷的数量叫做电荷量.为了同时表明物体带的是哪种电荷,通常把正电荷的电荷量用正数表示,负电荷的电荷量用负数表示.实验表明,正、负电荷放在一起可以互相抵消电性.正、负电荷互相完全抵消叫做中和.
在19世纪30年代以前,人们以为电荷是一种连续的流体,它的量值可以连续变化.但是,在1833年前后,人们从法拉第(M.Faraday,1791~1867)电解定律中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电荷存在着最小单元.后来,斯通尼(J.S.Stoney,1826~1911)把负电荷的最小单元命名为“电子”.
从1906年开始,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R.A.Millikan,1868~1953)用油滴实验历时11年测出了电子的电量,用e表示电子电量的绝对值,密立根测出的数值为e=1.60×10-19 C.迄今为止,各种实验证明,电子是自然界中具有最小电荷量的可以单独存在的粒子,任何带电体和所有带电的微观粒子*的电荷量都是电子电荷量的整数倍.这表明电荷的量值只能取一系列分立的数值而不能连续变化,电荷的这一性质叫做电荷的量子性.
近代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证明,通常所见的各种物体(实物)由原子、分子所组成的,而原子则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质子的电量和电子的电量等值异号.在正常状态下,原子内的电子总数等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总数,因而宏观物体或者物体的任何一部分包含的电子总数和质子总数是相等的,所以不显电性.
质料不同的两种物体互相摩擦之后所以都会带电,是因为两物体互相摩擦时,每个物体中都有一些电子挣脱原子核的束缚并运动到另一个物体上去.所以净效果是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便显示出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就显示带负电,而且两者的电荷量必然等值异号.
应该注意的是,某一质料的物体分别与其他一些质料不同的物体摩擦时,得到或失去电子的情况是不同的,在与某些质料的物体摩擦时可以得到电子,而在与另一些质料的物体摩擦时则要失去电子不。仅仅是摩擦起电,我们所观察到的所有电现象和磁现象,都是基于物质具有上述的电结构以及其中的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而产生的,所以我们说,物质的电结构是自然界电磁现象的本源.
根据物质的电结构,我们容易理解,对于一个物理系统,如果没有净电荷出人其边界,该系统的正、负电荷的电荷量的代数和将保持不变,这就是已被实验证实的电荷守恒定律.应该指出的是,代物理学研究表明,在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电荷是可以产生和消失的.例如,一个高能光子与一个重原子核作用时,该光子可以转化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这叫做电子对的“产生”;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在一定条件下相遇,又会同时消失而产生两个或三个光子,这叫做电子对的“湮灭’.但是,在已观察到的种过程中,正、负电子总是成对出现或成对消失,而光子又不带电,所以这种电荷的产生和消失并不改变系统中的电荷数的代数和,因而电荷守恒定律仍然保持有效.
(2)电磁过程是构成自然界各种纷繁复杂过程的基本过程之一
在早期的电学实验研究中,主要是在实验室中用摩擦起电机和莱顿瓶进行的,因而主要是对于静电现象的研究或对短暂放电现象的研究.面对人们当时对大气中雷电现象的诸多迷信,富兰克林受到莱顿瓶放电的火花的启示,于1749年4月提出了“雷电是不是云层摩擦产生的电现象”这样一个科学问题.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他以著名的风筝实验引“天电”到地面,使人类认识到“上帝之火”的雷电与实验室中的电现象并无二致.1791年之后,由伽伐尼(A.Galvani,1737~1798)在1780年解剖青蛙时的偶然发现所引起的电化学效应的研究,终于导致伏打(A.Volta,1745~1827)在 1800年制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产恒定电流的电源——伏打电池,使电现象的研究开始由“静电”发展到“动电”,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1820年,奥斯特(H.C.Oersted,1771~1851)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它的逆效应——电磁感应定律也在1831年被法拉第发现,人类开始认识到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存在着联系.当法拉第在随后的一次讲座中介绍这种物理科学的成果时,在场的英国财政大臣格拉斯突然问道:“但它到底有什么用呢?”法拉第看了一眼财政大臣,认真地回答道:“啊,阁下,也许不久你就会收它的税了.”不错,电磁感应定律和电流的磁效应为制造更加有效的电源和动力机提供了科学依据,展现了电磁现象的规律在技术上可以获得重要应用的崭新前景.
与此同时,电流的化学作用如电解等也得到了有效的利用.特别应该提到的是,由于伏打电池、温差电偶等电源可以产生恒定电流,而电流磁效应又使测量电流的强弱成为可能,于是人们有可能对电流的传导规律进行研究,这就导致欧姆(G.S.Ohm,1787~1854)在 1826年至 1827年发现了欧姆定律.与此相关的、以欧姆定律为基础的电路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也就“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了.
1866年,西门子(E.W.Stemeus,1816~1892)发明了可供实用的自激发电机;19世纪末人类实现了电能的远距离输送,电动机在生产和交通运输中广泛被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工业生产的面貌.
在法拉第等人工作的基础上,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C. Maxwe11,1831~1879)建立了电磁学的理论体系,得到了今天以他的姓氏命名的电磁场方程组,并推论电磁作用以波的形式传播.从这一理论中得出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光在真空中的实际测定的传播速度相同,促使他预言光是电磁波.
麦克斯韦的理论和预言被德国物理学家赫兹(H.Hertz,1857~1894)1888年的实验所证实.从此,由波波夫(A.C.ΠΟΠΟΒ,1859~1906)、马可尼(G.Marconi,1874~1937)、布劳恩(F.Braun,1850~1918)等人所开创的无线电通讯与广播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电磁过程不仅渗透到物理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研究各种物理过程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同时,它也是研究化学和生物学一些基元过程的基础.今天,人们已深切地感受到,无论是人类自身的生活,还是科学技术活动以及物质生产等各种纷繁复杂的过程,都不可能离开电磁过程.并且人们深信,在人类社会的未来,电磁理论的绚丽之花仍将盛开.
(3)电磁场是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是从18世纪后期开始的,为科学界公认的杰出成就当属库仑(C.A.Coulomb,1736~1806)于1785年设计精巧的扭秤实验,这个实验得出了两个静止点电荷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与它们的电荷量乘积成正比的科学结论.
30多年之后,在奥斯特电流磁效应的启示下,安培(A.M.Ampere,1775~1836)做了一系列电流相互作用的出色实验;毕奥(J.B.Biot,1774~1862)和萨伐尔(F.Savart,1791~1841)进行了长直载流导线对磁极作用力的实验.他们从这些实验的分析中得到了电流元之间相互作用力的规律.
此后,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也许称得上是19世纪最伟大最杰出的电磁学发现,因而也使法拉第成为“科学巨人”.对于电磁现象的广泛而深人的研究使他深信,在带电体和磁体的周围存在着某种特殊的“紧张”状态,并用电场线和磁场线来描述它们.他认为场线是物质的,且弥漫在全部空间,是它们把相反的电荷和相反的磁极连结起来,也就是说电力和磁力不是通过空虚空间的超距作用,而是通过电场线和磁场线来传递的.就这样,法拉第形成了他特有的电场和磁场的观念.
电磁感应定律和场的观念为电磁现象的统一理论准备了条件,而其大功告成者则是英国卓越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麦克斯韦构想了一种媒质模型,研究了这种“媒质的张力和运动的某些状态的力学结果”,“并把这些结果与观察的电磁现象相比较”,以此来体现法拉第的场线思想.他所设想的媒质被称为“电磁以太”.此外,他还认为变化的磁场在其周围的空间激发涡旋电场,而变化的电场引起媒质“电位移”的变化,这种“电位移”的变化与电流一样在周围的空间激发磁场.他把前述的电磁现象的实验定律以及场线思想和它的涡旋电场、位移电流概念天才地用数学公式明晰地表示出来,写下了他不朽的方程组.其公式简洁和对称的美感,引起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们的赞叹,以致于玻尔兹曼(L.Boltzmann,1844~1906)称许道:“这种符号难道不是出自上帝之手吗?”
麦克斯韦在把握住电磁现象本质后,舍弃了电磁以太模型,明确提出了“电磁场”的概念.他写道:“我所提议的理论可以称为电磁场理论,因为它必须涉及电或磁物体附近的空间”.通过对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求解,可以研究电磁场的运动状态、电磁场的能量和动量以及电磁场可以独立于场源而存在和传播等问题,这就表明电磁场不仅仅是一种描述电磁现象的方法和手段,而且和实物一样,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即电磁场是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如此,有一件事情还不免令当年的物理学家们疑窦丛生,这就是从麦克斯韦的论文中仍然看到“电磁以太”或“宇宙以太”的影子.例如,他写道:“电磁场是空间中处于电状态和磁状态下的物体及其周围的空间”,它充满着一种“各处弥漫的,密度虽小而确实有密度的,能够发生运动,并能以很高然而有限的速度将运动从一处地方传递到其他地方的介质”.然而,人们却不无遗憾和困惑地发现,要用描述气体、固体和液体这些常见介质的方法来描述这种宇宙以太的性质,简直就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这方面的所有尝试都将导致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矛盾.
例如,光的偏振现象无可置疑地表明光是一种横波,即光所涉及的是一种横向振动,而横向振动只能在固体中存在和传播,因此必须把以太看作是一种固态物质;又由于光波的传播速度很大,而波的传播速度又与传播波动的介质的刚劲程度有关,这就要求以太是一种刚性极大的弹性固体介质.然而,倘若真是这样的话,即如此坚硬的以太充满了整个宇宙空间,那我们又怎么能够在地球上跑来跑去,鸟儿又怎能在空中自由翱翔,行星如何能够千百万年地绕太阳转动而并不明显地遇到阻力呢?
在另一方面,物理规律都是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表达出来的.如果承认以太存在,而且确信电磁场不过是以太的某种振动,那就意味着麦克斯韦方程组是在相对以太静止的参考系中表述的.特别是由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导出电磁波以光速c传播,因而也就只有在对以太静止的参考系中,电磁波的传播才是各向同性的.所以这一参考系便具有了特殊的地位,而在其他参考系中,电磁场量E和B以及相应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就将要变为另外的形式了.可是人们已经知道,以牛顿定律为核心的力学规律在不同的惯性系中却具有完全相同的形式.于是不禁要问,难道电磁运动的规律与机械运动的规律真会有这种原则性的区别吗?
所有这些问题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似乎无法解开的“以太顽结”.传说古希腊国王考第耳斯用山莱英树皮打成了一个结,把自己的战车车轭绑在了柱子上.有一位圣人预言说:“谁要能解开这个考第耳斯结,他就会统治整个亚洲*。”亚历山大大帝挥剑砍断了这个结,达到了统治亚洲的目的.2 0世纪初,爱因斯坦(A.Eins tein,1879~1955)以他慎密的思考和清晰的逻辑一举砍断了“以太顽结”,把宇宙以太拧碎并抛出了物理学的殿堂,从而成为近代物理学中的“亚历山大大帝”.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题为《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物理学的相对性原理——一切物理规律,不仅是力学的,也包括电磁学的,在所有惯性系中都具有相同的形式;同时也指出光速不随参考系而改变的见解.由此,爱因斯坦不仅得出了以太是多余的结论,而且还扬弃了牛顿(I.Newton,1642~1727)的绝对时空的观念,建立了相对论时空观.
在上述的意义上,可以说爱因斯坦的成就是电磁理论研究的结果.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麦克斯韦方程组等又必须在新时空观的基础上予以分析,并赋予新的形式,从而能够成为更为简洁,也更为深刻地描述电磁场运动规律的科学体系.我们可以说,只是在这项工作完成之后,电磁场作为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以及宏观电磁场理论在科学大家庭中的权威才算完满地建立起来了.
(4)电磁作用是自然界的基本相互作用之一
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把这种研究引上科学舞台的则是17世纪牛顿对万有引力的研究.一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的吸引力称为万有引力,它是一种长程力,在所有基本相互作用中它是最弱的.由于它与质量有关,因而在微观粒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中通常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天体物理研究中,引力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倘若不存在引力,地球上的物体都将飞离地球,地球和其它行星也都将飞离太阳.甚至太阳和星系也将不复存在,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呀?
带电物体或具有磁矩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电磁作用,它的规律总结在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兹力公式之中.电磁作用也是一种长程力,其强度要比引力大得多,而且也是目前人类研究得最为清楚的一种力.原子核和电子结合成原子,原子结合成分子,分子结合成凝聚态物质都是靠电磁作用.宏观的摩擦力、弹性力、粘滞力以及各种化学作用实质上也都是电磁作用的表现.因此可以想见,如果没有电磁作用,不要说原子、分子以及凝聚态物质将不复存在,就是以化学作用为基础的生命体,包括人类自身也都将化为乌有!
后来,物理学又在原子核衰变过程中发现一种仅在微观尺度上起作用的力程甚短的弱相互作用;在质子、中子以及其它一些亚核粒子的相互作用中发现一种力程也较短的强相互作用力.
近代物理学认为,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世界中的一切过程.与此同时,构建一种能够对各种相互作用给予统一说明的理论,也是近代物理学继续研究的方向.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牛顿将天上的天体运动和地上物体的运动用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将电作用和磁作用以电磁场理论统一起来,这曾诱发了爱因斯坦试图建立一个包括引力和电磁场力的统一场论的努力,为此他不屈不挠地奋斗了近40年,终因这项任务太超越于时代,致使像爱因斯坦这样巨大的智慧也只能抱憾而去.爱因斯坦逝世10多年之后,电磁作用与弱作用的统一理论获得成功,重又推动了统一场论的研究.人们不再为泡利(W.Paun,1900~1958)所说的那种“上帝拆散的东西,凡人永远结合不上”的信条所迷们,是坚信不应该以多样性反对统一性,这足以告慰爱因斯坦的在天之灵了.
* 20世纪下半叶,物理学家们从理论上预言多数微观粒子由若干夸克或反夸克可能带有的电量,夸克和反夸克的存在已经获得了比充分的实验证据,只是至今人们还不曾利用实验手段抉设单独存在夸克或反夸克.这种情况在物理学中称为“夸克禁闭”.*实指今日欧、亚、非三大洲相毗邻的广大地区.
第五篇: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地位与作用
论文
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地位与作用
院系: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班级:13级电气本科三班
姓名:王凯歌 学号:04991303009
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地位与作用
摘要:在65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要求,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和争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领导者
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组织发动者、中流批柱和英明的领导者——这是抗日战争全过程所反映的事实。一切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有全面了解而又尊重历史事实的人们,对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都公认不疑。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发动、坚持和取得胜利的。在诸多合力中,国共两党分别领导的两个抗日战场,相互配合,共同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其中,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始终高举抗日大旗不动摇,始终站在抗战前列不后退,并以共产党人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精神和抗日先锋模范作用,赢得全国人民的信赖和拥戴,成了中华民族的先锋、中国人民的脊梁,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从宏观上、本质上和发展观点看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能够代表民族利益,反映人民愿望,提出合乎时代潮流的政治主张,获得人民的信赖和响应;二是能够制定符合国情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推动历史前进,得到人民的拥护;三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得到人民的支持;四是能够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成为群众表率,得到人民的爱戴。
一、中国共产党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族抗战的倡导者、推动者和政治领导者。众所周知,日本侵略者妄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也由此开始。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高举团结抗日的爱国主义旗帜,坚定地站 2
在抗日斗争的最前列,为推动全民族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表明,如果没有共产党“真心实意地出来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那就无人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人领导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那就无从实行抗日。”同时表明,“在要不要抗战的问题上,蒋介石受了我们的领导,就是我们推动了他抗战。”从这个意义上讲,蒋介石接受了共产党的政治领导。
二、中国共产党是发展抗日力量,掀起抗日高潮的政治核心和战略指导者。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的分歧由要不要抗日转向怎样抗日的问题。由于两党代表的利益不同,参加抗战的原因和目的不同,因而一开始就提出了两条不同的抗战指导路线和军事方针,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抗日战场,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抗战局面。
共产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把全民族抗日推向了高潮,并在实践上指导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取得节节胜利。八路军首战平型关就威名天下扬,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得到了蒋介石的嘉奖,振奋了全国民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此后不久,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广泛的人民游击战争,收复大片国土,解放5千多万人民,建立大小10多个抗日根据地,抗击了近半数(约40万)侵华日军,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迫使敌人占领广州、武汉后停止了对国民党战场的战略进攻,促进了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
历史证明,“敌人进攻,国民党败退,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的对敌反进攻,战略相持阶段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败局也必将更为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在抗战第一阶段,也是共产党对全国抗战起了政治核心和战略指导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力量和坚强堡垒。为了维护团结抗日的大局,共产党作出了重大牺牲,顶住了投降反共逆流,为全国人民的抗日大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一方面及时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政治口号,开展了声讨汪精卫集团叛国罪行的斗争,制止了蒋介石集团的投降活动。另一方面制定并坚持了“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以及高度克制、忍让的“自卫”斗争等政策、方针和原则,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政策和战胜 3
敌人的三大法宝,向全国人民指明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方向。
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共产党“真心实意地出来维持抗日的大局,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危险倾向,那就会弄得一团糟。”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和敌后战场,是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中坚力量和主要战场。在长达6年左右的战略相持阶段,由于日军进攻的重点由国民党战场转向共产党战场,敌后战场成了抗战的重心,敌后军民成了坚持抗战的“脊梁”。
坚持抗战打败侵略者的历史重任落到了共产党肩上。这个时期,日本侵略者投入60%以上的侵华日军对敌后抗日军民进行反复的残酷“扫荡”、“蚕食”和“清乡”,乃至灭绝人性地实施“三光”政策和施放细菌、毒气。敌后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全国人民的抗日事业作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贡献。一是抗击了三分之二左右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减轻了国民党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二是取得了“百团大战”的伟大胜利,打得敌人惊呼要对华北“再认识”,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三是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敌后武工队等多种斗争形式,用鲜血和生命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蚕食”和“清乡”,保卫和发展了解放区。四是解放区开展了整风、大生产和练兵运动,战胜了严重困难,并为战略大反攻作了重要的精神和物质准备。五是1944年发动局部反攻和夏季攻势,对敌占城镇、交通要道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为转入全面反攻奠定了重要基础。
历史表明,“所谓相持阶段,实即解放区与敌人的相持。”其特点就是“敌人与解放区之长期反复的最残酷的战争。”如果没有敌后解放区战场与敌人相持的战争,并在最困难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下来,“那就不会有什么相持阶段,”也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国共产党则始终认为,“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是同时的,不是民族革命过去之后,再来一个民主革命阶段”。抗日战争只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阶段,进行抗日战争,不仅要驱逐日本侵略者,而且要为建设新中国创造条件。因而,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合作抗战的过程中,努力把改革国内政治、推动社会进步与坚持抗战紧密结合起来,对于要不要建设新中国、怎样建设新中国的问题从理论上和 4
实践上进行了不懈探索。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看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2、中国党史出版社,2002年
3、李伯雍、廖开顺《中日战争实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