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权法学教案
人权法学教案
2011年 人的定位
1、逻辑定位:全 分 灭,人不是全,是分,既有可能接近全,也有可能变成灭。
2、数字定位:0 1 10000(万)
3、时空定位:人有可能永生,也有可能永灭,永生则超越天地,达到宇宙,永灭则随地球灭亡,不只是根,种都不留
4、宗教定位:神 人 物 魔鬼
5.、国家定位(社会定位):天国、天体国、地域国、地狱国、灭国
美国独立宣言 5 法国人权宣言 6 7 绪论
一、人权与人权教育回顾
二、本课程教育安排
三、参考书目
一、人权与人权教育回顾1 人权在21世纪将受到空前尊重 古代:人权在东方古老而模糊,在西方古老而浪漫 天地万物人为贵,一人为大
神照自己的形象和样式造人,让他管理全地近代:三阶段 宣言与法案 宪法 现代与当代 尊重和保障 执行与发展
一、人权与人权教育回顾2 人权法在法律体系中的作用 人权法与宪法、约法
人权法与行政法、民法和刑法 人权法的应然法与实然法 个人与国家(组织)的分工 人格权先于身份权基本原理
一、人权与人权教育回顾3 人权法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要象神一样生活 人权法学与哲学、宗教学、社会学 4 人权法的研究方法 唯物辩证法 自然玄同法 恩典传递法 5 本书架构 本课程教育安排
一、教育环节3+1 研习计划 期中作业 期末考核 +临时抽查
二、主要教育内容 人权概念的提出和产生 中国的人权观与人权法 人权的内容
人权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
三、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3 阅读书目1 夏勇 :人权概念的起源 2 沈宗灵:西方人权学说 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 4 亨金:自然权利与历史 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 6 道德经 圣经 《富国律——三十年内国家成王称富之规律法律》 8《货币战争123》
资料下载QQ:453869408,QQ群:东兴信徒会(1)109820585 人的定位图 第一编 人权一般原理第一章 人权的概念
一般认为人权是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享有或应当享有权利。
它包括二层含义,一是指其法律权利,一是指其道德权利。“它涉及如下四个方面...” 17 第一节 人权的主体
一、个人
人人有资格享受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世界人权宣言》
二、社会群体
一般指在社会上受到歧视或不公正对待的人群。如老人、儿童、妇女、残疾人、同性恋者19 “
三、民族、一国人民、全人类” 20 “
四、人权主体的历史性” 21 第二节 人权的内容
一、人权内容的含义
即人权的客体,是指人享有和应享有的权利。不是所有的权利都是人权。人权中的权利有其特有的含义,第一,权利的主体泛指一般人,即只要是人就可以享有人权。第二,人权是一种人应当享有的权利,而不是一个道德问题。第三,人权具有不可转让性。第四,人权还受到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主要是指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二、权利的社会文化制约性 第三节 人权的三种存在形态
一、应有权利
是人权的最初形态,它是特定社会的人们基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传统而产生出来的需要和权利要求。是人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
二、法定权利
法定权利是通过法律明确规定或通过立法纲领,法律原则以宣布的,以规范和观念形态存在的权利。(无罢工自由的规定,54宪法后无居住与迁徙自由的规定)22日,英国伦敦希思罗机场的英航罢工人员打手势 24 “3月23日,人们手持...” 25 “
三、实有权利” 26 第二章 人权的本原第一节 西方学者的人权本原论
一、古代的“自然权利”说
自然权利乃是正当理性的命令,它依据行为是否与合理的自然相谐和,而断定其为道德上的卑鄙,或道德上的必要。
二、近代的“天赋人权”说
三、西方的“法律权利”说和“社会权利”观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 28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29 第二节 当代中国学者的若干观点
一、“斗争得来”说
二、“商赋人权”说
三、“国赋人权”说
四、“生赋人权”说第三节 人权源自人的本性
一、人的社会属性
二、国际人权文书的观点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世界人权宣言》
人的“权利源于人身的固有尊严”
——《公民和政治权利公约》、《经社文公约》
“人权和基本自由是全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一切人权都源于人与生俱来的尊严和价值” ——《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
“
三、自然属性(人性):...” 32 第三章 人权的分类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 “消极权利”与“积极权利” 基本人权与“非”基本人权 “三代”人权理论
第一节 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
一、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含义
个人人权是基于个人基础之上的,每一个人都应享有的人权,其权利主体是个人。集体人权是相对于个人人权而言的,是指某一类人所应享有的人权,其权利主体是某一类特殊社会群体或某一民族与某一国家。
二、有关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争论
三、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相互关系
“第二” 35 “三代人权的争论” 36 第三节 “消极权利”与“积极权利”
一、积极权利与消极权利的含义及其区别
所谓积极权利是个人要求国家加以积极所为的权利,这类权利主要是指各种社会福利权利或各种收益权利,如公民的工作权、受教育权、社会救济权、保健权、休假权、娱乐权等
消极权利是指一种自由状态,这种自由只要不受国家的干涉即可实现,是一种免于他人干预的权利。
“二者的区别” 38 “
二、自由权与社会权不对应...” 39 “私权、非经正当程序...” 40 “也是有成本的,为了...” 41 “家有尊重公民受教育的自由...” 42 “第四” 43 “
二、明示权利和默示权利” 44 第四章 人权的属性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人权的政治性与超政治性
第一节 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一、国际人权文书与中国政府的立场
世界人权会议重申所有国家庄严承诺依照《联合国宪章》、有关人权的其他国际文书和国际法履行其促进普遍尊重、遵守和保护所有人的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的义务。这些权利和自由的普遍性是不容置疑的。
在国家级和国际级促进和保护人权和基本自由应当是普遍性的 ——维也纳宣言
人权有共性,即普遍性,联合国通过了几十个关于人权的国际文书,就是普遍性的一种体现 ——田进
“
二、人权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基本...” 47 “
三、人权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理论依据” 48 “
四、人权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理论...” 49 50 “民主这个旗帜,我们一定...” 51 “要大力揭露西方宣传...” 52 “宪法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 53 第二节 人权的政治性与超政治性
一、人权的政治性
1、何谓政治?“政者,事也”,“治者,理也”,指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的意思。“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是众人的事,治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孙文)。
““如何理解政治呢?...” 55 “
2、从应然的角度来看...” 56 “故人权的政治性是指人权...” 57 “
二、人权的超政治性” 58 “
2、某些人权内容的超...” 59 “非洲难民儿童” 60 61 62 第五章 人权的实现第一节 人权实现的义务主体
一、国家
人权实现的义务主体首先是国家。国家具有尊重、促进和保障人权实现的作用和义务。
1、社会契约说
2、天赋人权说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独立宣言》
“杰弗逊;独立宣言纪念馆...” 64 “
3、国际人权宪章” 65 “《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66 “
三、本公约每一缔约国...” 67 “第三” 68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69 “
三、发展中国家,在适当顾到...” 70 “
二、国际组织” 71 “
3、同大规模粗暴侵犯...” 72 “联合国大厦、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会议” 73 “
三、非政府组织” 74 “秦刚表示大赦国际的报告...” 75 “《大赦国际说,美国把世界当作“大战场”》” 76 “
四、个人” 77 第二节 人权实现的司法保障机制
一、司法独立 司法是正义的守护神,是维护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据人民网报道,***日前代表重庆市委市政府看望干警时,说了番值得深思的话:“过去的一年,政法战线的同志们在„扫黑除恶‟斗争中,一身正气,依法办案,心系百姓,勇往直前,„敢同恶鬼争高下,不向霸王让寸分‟,为民除害,大快人心!这场斗争不仅打击了黑恶势力,清除了腐败分子,也改善了重庆的发展环境,提振了全市人民的精气神。”
重庆审李庄的二审法官在最近立一等功后获奖感言时说,“敢与恶魔争高下,不向霸王让半分”。
正义女神 79 “正义女神” 80 “
二、无罪推定” 81 “12月30日上午,北京律师...” 82 “
三、法律平等” 83 第三节人权实现的社会条件
一、市场经济(计划经济,螺丝钉)
二、民主政治(专制、独裁)
“
三、法治国家” 85 第六章 人身人格权
人身人格权是指人对其人身人格所享有的与人身人格不可分离的权利。主要包括生存权、生命权、人身安全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等。
第一节 生存权原理
一、生存权的提出
门格尔 1886 《全部劳动权史论》《魏玛宪法》
“
二、生存权的理论依据” 89 “
3、享有劳动并获得报酬...” 90 “中国提高贫困标准线,...” 91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去年就贫穷问题...” 92 93 第二节 生命权 94 “
一、生命权的含义” 95 第三节 人身安全权
一、人身安全权的含义
是指人人享有生命、健康和身体完整性不受侵犯的权利。
二、人身不受侵犯(屈臣氏非法搜查案、罗德尼·金诉洛杉矶警察局案)
三、健康不受侵害
健康权是公民享有的身体健康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包括健康维护权;劳动能力保持权;健康利益支配权。
第四节 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权,即身体活动的自由,是指公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为和不作为的权利以及人身不受他人约束、妨碍、强迫和控制的权利。
一、不受非法拘禁
二、住所不受侵犯
三、通信自由
第五节 人格尊严权
一、基本含义
人格尊严,是指公民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内在价值和尊严。
二、姓名权、肖像权
姓名权包括姓名决定权、姓名使用权和姓名变动权 肖像权是以自己的肖像所体现的利益为内容的权利。
三、名誉权、荣誉权
名誉权是公民享有的就其社会价值而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
荣誉权是公民保有自己正当取得的荣誉并从中获得物质和精神利益而不受他人非法剥夺的权利。
四、隐私权
隐私,即私人生活的秘密,包括个人的人体秘密、性关系秘密以及其他生活情报秘密。隐私权就是公民对其个人的人体秘密、性关系秘密以及其他生活情报秘密的自由决定权。
第七章 自由权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人权宣言》 法的理念是自由 ——黑格尔
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人也同样具有这个权利 ——孟德斯鸠
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须对社会负责。在仅只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独立性在权利上则是绝对的。对于本人自己,对于他自己的身和心,本人乃是最高主权者。——密尔
第一节 自由权原理
一、自由与自由人权 哲学上的自由、人权上的自由、法律上的自由
二、法律上的自由权
(一)法律与自由
1、法的本质是自由,自由是法律的灵魂
2、无法律亦很难保障自由
(二)自由的整体性与自由的不等价
1、自由的一种形式制约着另一种形式
2、自由的不等价
3、自由的不可自弃
“
(三)自由的限制” 101 第二节 信息自由
一、知情权与信息自由的含义 知情权,是指有关主体有获知与他有关的情报信息的权利。
信息自由,是指公民有权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公开信息,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
二、知情权的历史发展
三、信息公开制度
第三节 表达自由表达自由,是指有将自己的思想表达于外,不受任意干涉的权利。表达的载体不仅有语言、文字、图象,而且还有动作、各种行为。故表达自由主要是指言论自由,但它比“言论”自由涵盖面更广,不限于由语言、文字形成的言论,还包括象征性的语言,如形体动作、图象、音乐,也包括一些组织、团体使用的标识
一、表达自由是所有政治自由的前提
遏阻思想、希望和想象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畏惧加剧压迫,压迫滋生仇恨,仇恨威胁一个稳定的政府。只有自由讨论人们的苦难陈述、救助吁请,才能引导我们走向真正的安全。……坚信理性的力量会贯穿公共讨论,他们竭力避免法律强制之下的沉默——那是以力量压服的最坏形式。看到多数统治可能造成的暴政,先贤们增补了美国宪法,使言论和集会的自由得到保障。——BLACK
“象我们这样的自由政府...” 104 “
二、言论自由” 105 “
(二)言论自由的要义” 106 “
(三)言论自由的限制” 107 “
三、新闻自由” 108 109 第五节 宗教自由
一、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
指按照自己的意愿,不受外力干涉而自由决定个人宗教信仰和参与宗教仪式的权利。
二、宗教信仰自由的历史
三、对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护 各国宪法一般规定:
1、宗教与国家分离
2、宗教与政治法律分离
3、宗教与教育分离
4、国家对任何宗教结社的宗教团体一视同仁,禁止赋予某宗教团体以特权
5、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
6、宗教团体与宗教事物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四、我国宗教自由的概况
第六节 创作自由与学术自由
一、创作自由
是指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表达和完成科学与文学艺术作品,不受非法干预的权利
二、学术自由
是指公民有按自己的志趣,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不受国家或他人的非法支配和控制的自由
“反向歧视?加州大学董事会...” 112 113 第九章 民主权 114 115 “通常我们指民主即人民主权...” 116 “民主的基本特征就是允许...” 117 第一节 民主权概述
一、民主权利
民主权利简称民权,是人民主权的具体体现,是相对于公权力而言的公权利,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国家意志的形成和实现的支配权
二、民主权利的内容
选举权;参政议政权;监督权;自治权
三、服从多数与保护少数原则
第二节 选举权和参政议政权
一、选举权 选举权、被选举权、罢免权
选举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或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被选举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被选举为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选举的基本原则:普遍、自由、平等、秘密投票、直接
“
二、参政议政” 120 第三节 自治权
一、自治和自治权
自治即自我管理、自我统治。是指人们自己管理自身事务,并对其负责的一种状态。自治权,是指人们享有的管理其所属社区或行政区域内部事务的权利
“
二、自治权的实践” 122 “(4)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制度” 123 第四节 人民自决权
一、概念:是指所有人民都有自决的权利,他们凭这种权利自由决定他们的政治地位,并自由谋求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二、历史发展
列宁。各民族均有权建立国家,只有民族统一的国家才是合法的。威尔逊。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选择他们愿意接受其统治的主权者的权利。非殖民化运动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
“
三、国际人权宪章对人民...” 125 “
四、人民的定义” 126 第十章 国际人权保护
罗斯福四大自由的演说言论和发表意见的自由 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
崇拜上帝的自由 不虞匮乏的自由 免受恐惧的自由
朝鲜战争 131 南京大屠杀
第一节 人权国际保护概述人权国际保护是指由国际社会通过一定的机制对人权进行保护,即国际社会按照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根据国家自愿承担的条约义务和国际法所赋予的普遍国际义务,对基本人权的某些方面进行合作与保证,并对侵犯人权的行为加以防止和惩治。人权国际保护的方式:一是强制性的监督和制裁;二是非强制性的指导和协助方式。
“人权国际保护的特征” 134 “人权国际保护的历史发展” 135 “二)有限发展时期” 136 “2.废奴运动:奴隶贸易...” 137 “1815年一些欧洲国家在维也纳...” 138 “3.人道主义规则” 139 “约》)。该公约是国家...” 140 “(2)规定战俘地位...” 141 “4.劳工保护。1886年5...” 142 第二节 国际人权法的概念和渊源
一、国际人权法的产生与发展
1920年《国际联盟条约》、1945年《联合国宪章》“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1966年《公民和政治权利公约》、《经社文公约》标志国际人权法体系的形成。
二、国际人权法的含义
是指国家之间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促进和保护人权的,具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称。
“
三、国际人权法的体系” 144 “1943年10月30日,中、美、英、苏...” 145 “
2、国际人权宪章” 146 “
(二)区域性国际人权...” 147 “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 148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 149 “第三” 150 “
一、人权理事会(Human Rights...” 151 “改选后的2009-2012年度人权...” 152 “主要职责” 153 “
二、人权理事会咨询委员会...” 154 “
三、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 155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 156 “
四、人权公约监督机构...” 157 “
五、非政府组织委员会...” 158 第四节 世界人权宣言
一、世界人权宣言的产生
《世界人权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1948年12月10日第三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是有组织的国际社会第一次就人权和基本自由作出的世界性宣言。《宣言》由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起草,并由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正式提交联合国大会,在一系列修正案的基础上,大会经过认真讨论、审议后予以通过。
《宣言》是国际人权宪章体系的第一个文件。它明确提出了联合国系统人权活动的基本原则。《宣言》在序言中称:鉴于“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及“各会员国业已誓愿同联合国合作以促进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和遵行”,因此制定这一宣言。序言中还说,宣言作为所有人民和国家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期望每一个人和社会机构努力促进权利和自由的实现,并通过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措施,使这些权利和自由得到普遍和有效的承认与尊重。
159 “
二、世界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 160 “
(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 161 “
三、《世界人权宣言》的...” 162 第五节 国际人权“两公约”
一、“两公约”的产生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通过了以联合国国际人权委员会起草的国际人权法案为基础的《世界人权宣言》;1949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召开第5次会议讨论制定经社文权利公约;1950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6次会议上决定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规定在不同的公约当中。其实对于此,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是有不同观点的:发展中国家认为两类权利应该规定在一个统一的公约中,而西方国家则认为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应该优先于经社文权利,所以应该分开规定,最终采纳了后者的意见。1951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7次会议上开始起草经社文权利公约;1954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10次会议正式完成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经社文权利公约》的起草;1966年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21次会议正式通过了这两项公约,163 “1976年1月3日《经社...” 164 “
二、《公民和政治权利公约” 165 “1.自决权” 166 “本公约缔约各国,包括...” 167 “2.生命权:” 168 “3.不受奴役和强制劳动...” 169 “4.人身自由” 170 “5.迁徙自由权” 171 “6.公正审判权” 172 “(3)在判定对他提出...” 173 “(4)对少年的案件,在...” 174 “7.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 175 “8.言论自由” 176 “9.集会、结社自由” 177 “10.住宅、家庭、婚姻权、...” 178 “11.儿童权利” 179 “12.政治权利” 180 “13.平等” 181 “《公约》对某些权利的享有...” 182 “人权事务委员会” 183 “选举” 184 “任期:委员任期4年,但...” 185 “职责或职权” 186 “
三、《经社文公约” 187 “适足食物权主要指:(1...” 188 “
3、健康” 189 “监督机构:人权委员会” 190 “人权委员会通常于每年
3、...” 191 “人权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92 第十一章 国家主权与人权
一、国家的概念
是指定居在特定的领土之上,并结合在一个独立自主的权力之下的人的集合体。构成国家的四要素:固定的居民;确定的领土;政府;主权。
二、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193 “二)基本义务” 194 “
三、主权概念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95 “强制性限制是指如果一国...” 196 “
四、不干涉内政原则...” 197 “
五、国际社会可以干预...” 198 “本课程到此结束” 199 200
第二篇:同性恋研究课题报告-人权法学
人权法学—关于同性恋人权问题的研究
课题组任务分配名单
统筹全局(组长):
陆文琼
PPT主讲人和课题报告总结:
王 震
寻找资料组:
李丽花、谢争艳、宋 纠、陈云祥、章施琴、周 冉、徐小丽
制作ppt组:
郑桂萍、王 震
人权法学—关于同性恋人权问题的研究
一、国内同性恋案例
(一)江苏首场男同性恋婚礼举行 同性恋婚姻权利困局再现(组图)
张真和英梓的婚礼现场,这对恋人收获了300多人的祝福
张真和英梓交换戒指
人权法学—关于同性恋人权问题的研究
反串女角的英梓在表演
二)北京两老年同性恋者披婚纱完婚,但是被儿子阻挠破坏
京两老年同性恋完婚(人权法学—关于同性恋人权问题的研究
北京两老年同性恋完婚
(三)10月27日,安徽芜湖第一对les(女同性恋)的公开婚礼,新人自称“吉先生”,那一位叫“雪琴。这对女同性恋在一家酒店举办了婚礼,现场并引来了众多媒体。
二、已承认同性恋合法化的10个国家:
人权法学—关于同性恋人权问题的研究
荷兰(2001)、比利时(2003)、西班牙(2005)、加拿大(2005)、南 非(2006)、挪威(2009)、瑞典(2009)、葡萄牙(2010)、冰岛(2010)、阿根廷(2010)
以荷兰为例:2001荷兰的《家庭伴侣法》正式生效。由“同居法”变成正式的真正的同性婚姻法。
《家庭伴侣法》中所指的“伴 侣”,既包括“同性伴侣”,也包括“异性伴侣”。对于同性伴侣来说,登记的同性伴侣 将会和婚姻中的夫妻双方一样,在退休金、社会安全保障、继承和扶养方面享有 同样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但同性伴侣无权收养子女;对于异性伴侣来说,该法为那些既想暂时结为伴侣、但又不想缔结婚姻关系的男女提供了法律保障,它实际上是一部“同居法”。
2000年12月,荷兰参议院通过一项法律,允许同性恋者 结婚并领养孩子,该项法案于2001年4月1日正式生效,使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 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该法不但允许同性恋者结婚,而且可以完全享有与 异性婚姻相同的所有权益。因而,它是一部真正的同性婚姻法。有资料显示,仅在该法生效的当月,就有386对同性伴侣在荷兰结婚
三、同性恋的合法性分析:
同性恋是人权法的应有之义。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人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是不能被剥夺的。《世界人权宣言》称:“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或其他身份等任
人权法学—关于同性恋人权问题的研究
何区别”。
同性恋不违反宪法。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每个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显然,同性恋者要求其婚姻的合法化和他们作公民享有权利并不矛盾和冲突,同性婚姻不应该被法律所禁止。《民法通则》第103条规定:“公民享有婚姻自主权,禁止买卖、包办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同性恋公民和异性恋公民享有平等的婚姻自由,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共利益,应在法律上保障同性恋者的婚姻自由。现在所缺失的是在具体婚姻家庭立法层面保障这些基本原则的实施。
人权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是自由和平等,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从自由和平等的角度出发,支持同性婚姻有理可依。“法不禁止即自由”原则是现代法理的基本原则,我们通常所说的“法律下的自由”已蕴含了“法不禁止即自由”的要义。法律上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对同性恋行为加以禁止。从法理的角度来说,既然法律没有明文禁止,同性恋爱、结婚又属于公民私权利的范畴那么法律就应当对此给予宽容、国家权力也不应当不当干涉,同性恋者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
平等与非歧视原则是人权规范架构中的一个基础性原则,它遵循着“人皆而自由,在尊严及权利上均各平等的理念,反对基于任何法定理由的排斥。”法律并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大多数人的权利,它要保障的每个公民的权利。如果一部法律单单是为了维护社会中多数人权
人权法学—关于同性恋人权问题的研究
利,那么这部法律就是不完善的,不能因为同性婚姻不符合大数人心目中的道德标准就否认同性恋者应当享有的权利。
四、辩证看待: 反对同性恋的理由:
第一、同性恋容易导致一些恶性传染病的流行,同性恋往往没有固定的伴侣,或者有多个伴侣,这是导致传播某些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第二,同性恋行为会破坏正常的婚姻制度,影响人类正常的繁衍。如果一个民族出现大量的同性恋,必然导致人口的衰退,国家的衰亡。
第三,同性恋行为的“公开化”会对许多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大多数人是没有同性恋倾向,随着同性恋文化的逐渐公开化,许多青少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容易受到影响,大多数人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同性恋。
虽然禁止同性婚姻是违反人权的行为,但是,这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同性婚姻这个问题其实牵涉到的是一个个体解放和集体利益的一个关系。首先,人权的发展确实是要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实现个体需求,但是这个需求存在着一个前提:即这个需求的发展不能妨害社会契约中更多的人的利益。从这个方面来讲,同性婚姻是不得到鼓励的。我们都知道,婚姻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人体种族的延续,也就是维持我们政府论中所说的这个所谓的“社会”的存在。试想,如果
人权法学—关于同性恋人权问题的研究
人类的发展都难以为继了,又何谈什么个体人权?其次,同性婚姻从人类发展的长时间看,他必然缺乏持续的条件,只是在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高层阶段产生的一种奢侈型享受性消费,但必然难以取代异性婚姻这一人类本质欲求。政府作为要维持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工具,必然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首先肯定这种与人类本身发展需求不协调的趋势,又鉴于政府很难掌控同性婚姻的发展,所以各国政府对于同性婚姻的态度也是很模糊的。所以,即便我们得出“同性婚姻权是一种人权”的观点,在当代,我们也不能把这种观点整齐划一地推向全世界。随着人权话语地位的提高,人权状况慢慢成为评判行为合法性的普遍标准,人权观念得到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认同,人权制度也得到国际社会的法律支持。相信同性婚姻也会慢慢地得到人们的认可。
五、如何保障同性恋人权
(一)立法保障。虽然目前我国同性恋群体权利无法保障的根本原因在于主流社会观念对同性恋现象的不认同,但立法的缺失更加大了这种不认同,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的完善来保障其权利的实现,从而实现从制度认同向观念认同的转变。立法的过程应是循序渐进的,通过借鉴国外同性恋立法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我们认为应分三个阶段。
1、制定专门针对同性恋群体权益保障的单行法律。如《反歧视法》和《同性恋者权益保护法》。同性恋者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的歧视。
2、修改刑法关于性犯罪的若干规定,以保障同性恋者的人身权。
人权法学—关于同性恋人权问题的研究
如前文所述,刑法规定的模糊使得同性恋者的性犯罪行为得不到法律的制裁,司法部门处理该类案件只能依据少量的司法解释与内部文件,这就给办案带来一定的困难。单纯因为实施非法性行为者与受害者的性别相同就不能对实施非法性行为者进行刑事处罚,这显然不符刑法基本原理,也使同性恋者人身权的保障处于一个不确定的状态。
3、制定规范同性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法规。基于中国国情,本组成员认为这类法规范的制定应分两步走。
第一步,制定规范同性伴侣关系的法规。我们这里强调的是伴侣关系,而不是婚姻关系。因为从中国目前对同性恋的社会认同度以及法律环境来看,用立法确认同性婚姻关系的时机尚不成熟,而仿照西方国家制定“注册伴侣法”或“同性伴侣法”来满足同性恋者在婚姻方面的需要,不失为一种折衷的好办法。根据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法学博士M〃克斯特尔对西方国家同性恋关系立法模式的分类,我们认为中国目前宜采用登记伙伴式的立法模式。在此模式下,由专门的登记机关(如民政部门)对有共同生活意愿的同性恋者,予以登记,保护他们之间的合法权利不受第三人的干涉和歧视。同时规定伙伴关系存续期间双方的权利义务。伙伴关系的解除也须向法定部门(如法院)提出申请。这样就为以后制定同性婚姻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步,用婚姻法的形式确认同性关系。这是在人们对同性恋现象和同性恋群体的认识逐渐趋于理性,社会对同性恋群体有极大包容性的情况下采取的立法模式。人们对婚姻主要存有心理、情感、生理、生活四个方面的需求,同性恋者已被证明非医学疾病,其与异性恋者同
人权法学—关于同性恋人权问题的研究
样存在上述四个方面的需求,所以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且法律所保障的婚姻是许多合法权益的源泉,包括优惠税收、继承权和保险资格;移民权和监护权;因他人疏忽导致伴侣死亡后的采取法律行为的权利;到医院探望的亲属优先权,殡葬决定权,等等。这是通过制定同性伴侣法规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将同性婚姻写入婚姻法是大势所趋。
(二)司法保障。在现有立法对同性恋权利的保障出现缺失和空白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通过司法途径对其正当权益实施保障。要做到以下两点。
1、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同性恋者作为一个“自然人”应享有的诉讼权利,不可在判案过程中掺杂不正确的道德判断,而影响同性恋者实体权利的实现。
2、法院对涉及到同性恋的案件,依据现有法律规定灵活处理,做到判决结果的合法公正。如对于正在同居的同性恋者来说,他们的利益在目前的法律框架里是有保障的,他们享有公民应当享有的一切权利。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可视为共同购臵财产,按照民法中关于共有财产的规定来处理。至于继承问题,虽然不能以配偶的方式继承,但仍可通过遗赠的方式送给对方。同时,同性恋伴侣还可以对自己财产的归属作约定,比如生前立下遗嘱等,只要这种约定真实,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就具有法律效力。
(三)社会保障。立法的完善和司法工作的改进只是制度上对同性恋群体权利的保障,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改变全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歧
人权法学—关于同性恋人权问题的研究
视态度。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重视社会保障对维护同性恋者权益的作用。
1、广泛开展关于同性恋现象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改变人们对同性恋的陈旧观念,消除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歧视,加强社会大众对社会生活多元化的认知以及兼容心态。只有学会接受别人,学会理解和平等对待少数特殊群体的存在,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和理解少数族群利益和需求,才能逐渐将包括同性恋者接受到整个社会生活大环境中,2、政府和社会在对社会公众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要对因被歧视而产生心理障碍的同性恋者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有关专家曾对生活在大中城市、受过良好教育、相对年轻和“活跃”的男同性恋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30% 到35% 的同性恋者曾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9% 到 13% 的人有过自杀行为,超过半数的人由于不被理解,感到很痛苦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通过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使他们学会在目前的困境中如何调整心态,规划人生。
3、建立同性恋群体自己的社团。结社自由具有保障公民个人权益的重要宪政价值。
一方面,社团可以为同性恋者提供医学服务和心理指导。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同性恋者从被动接受帮助转变为主动争权、维权。其一,同性恋者的权益一旦受到侵害,可由社团出面同侵害方交涉。因为社团是个人的联合,个人做不了的事,社团或许能因其人力、智慧、财富、影响上的优势而轻易实现。其二,同性恋群体可以
人权法学—关于同性恋人权问题的研究
通过社团实现政治参与,影响关系到自身权益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在民主制度下,谁也对抗不了多数。” 通过民主程序而制定出的法律也可能侵害少数人的利益。同性恋社团作为其成员的利益代言人,可以向公共决策层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使政府从同性恋群体的权利和利益着想,对法律政策做出修正,从而从制度层面保障同性恋群体的正当权益。值得高兴的是,我国首个由同性恋志愿者组成的民间组织—浙江同志爱心工作组已于2005年8月14日成立。该组织将协助卫生部门在同性恋人群中进行艾滋病防治干预,同时设立“健康情感热线”,为“圈内人”提供帮助。但这样的组织目前数量很少,而且其组织规模和工作内容都有待扩充。
第三篇:人权计划
经国务院授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月11日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这是我国第二个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为了持续全面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这个计划对今后四年中国人权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作出了规划。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分为导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权利,人权教育,国际人权条约义务的履行和国际人权交流与合作,以及实施和监督等七个部分。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人权事业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继续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放在首位,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高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保障水平,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同时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全面保障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对保障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对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权教育和培训,在全社会传播人权理念,普及人权知识;对继续认真履行已参加的国际人权条约,积极开展国际人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均作出了详细的计划,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介绍了第一期行动计划制定和实施以来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状况。它指出,自2009年《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颁布实施以来,中国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保障得到全面加强,各领域的人权保障在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上不断推进,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四篇:人权案例
案例一: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同性婚姻合法
83岁的美国女同性恋者艾迪斯·温莎在加拿大与自己的同性伴侣克拉拉·斯拜尔结婚并一起生活42年。这42年间两人财产共享。2009年,斯拜尔去世,给温莎留下所有财产作为遗产。美国《联邦婚姻保护法》将婚姻定义为一男一女的结合,根据此法,如果温莎嫁给了一个男人,她将无需缴纳遗产赠予税;但因为温莎的伴侣是一个女人,美国联邦法律不承认这种跨国同性婚姻,因此她不得不上缴36.3万美元的遗产赠予税,无力支付的温莎遭政府控告。由此,温莎认为《联邦婚姻保护法》对已婚伴侣有两种不同的差别待遇,破坏了美国宪法“人皆平等”原则存在歧视,从而反诉美国政府,全案走向最高法院。
2013年6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宣布了由9名大法官以5-4的法官意见作出的裁决,认为《联邦保护婚姻法》将婚姻只定义为一男一女组合的条文违宪,《联邦保护婚姻法》“侵犯”了美国12州和华府可能结婚的同性伴侣获得福利的平等保障。同性婚姻在美国联邦层次上实际正式合法化。
案例二:这是一个监护制度缺陷导致的悲剧,涉及法律、伦理、医学等问题。本案除引起公众极大愤慨之外,还暴露出我国法律的一个空白——福利院应如何行使监护权?
2005年4月中旬一名为“青年医生”的网络帖子:“前天,医院来了两名少女,是南通市儿童福利院送来的,两名智力有障碍的女孩子,大约十三四岁。有人告诉我,她们是来做阑尾切除手术的,我当时就奇怪,好好的切什么阑尾?后来,她们看的是妇科。昨天,她们进行了手术,天啊,被切除的竟是子宫„„手术是在福利院再三要求下做的,福利院的人说,两名女孩最近来了初潮,收拾起来非常麻烦,以后性成熟之后会更麻烦,反正她们也不能结婚生育,现在切了她们的子宫,省了许多麻烦。”
此案于2005年6月3日、12月9日经两次开庭审理尚未判决。引人注目的是,医院专家组认为,给智障女切除子宫“已成约定俗成的惯例”。
两次开庭,福利院院长、副院长及两位主刀医生的律师均为他们作了无罪辩护,检察院对4人的公诉罪名仍是故意伤害罪。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残疾人是否享有和健康人平等的公民权利——人身权、生育权?监护人是否有权决定切除残障人的人体器官?
请结合以上案例谈谈从司法独立、法律平等、程序正当、民主政治、法治国家、司法保障机制等方面,也可自选角度谈谈人权的实现。
第五篇:经济法学教案.ppt.Convertor
第一章
经济法的概念 第一节
经济法概念的语源 第二节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第三节
经济法的定义 经济法学的特点
(一)前沿性(尖端性)
传统法律和法学二元结构的破产,现代经济法的产生;经济法最能反映现代信息时代的生活;经济法为传统法学提出了挑战,引起了整个法学的变革。
(二)跨学科性。民法理论、行政法理论。
(三)结构似“松散”。各部份之间缺乏较强的逻辑联系:总则与分则,分则各部分之间--------“跳跃式”、“梯坎式”。
(四)变化快:原因------经济的发展,本身变化快;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一些方面无法而靠政策,一些方面的立法又不成熟;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法的直接影响。第一章
经济法的概念 第一节
经济法概念的语源
一、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
“经济法”一词的产生与经济法的产生 首先是两者的含义不同
其次是学科归属不同
经济法一词的产生与经济法的产生并不同步
二、经济法一词的提出和发展
1、经济法概念的语源:1755年摩莱里的《自然法典》一书中首次使用,但不是现实生活为基础的,空想社会主义。
2、经济法概念的承继:1843年德萨米的《公有法典》中提到,但与前面一样,仅是一种与现实脱节的空想,只是内容更为丰富。
3、经济法概念的雏形:1865年蒲鲁东《工人阶级的政治能力》一书中,提及经济法,是政治法和民法的补充和必然产物。已接近现代经济法的主张。
4、经济法概念的诞生:1906年德国莱特《世界经济年鉴》中使用经济法,说明有关世界经济的各种法规概况。
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经济法概念大量出现,并引起人们的研究。1922-1924期间,德国鲁姆夫《经济法的概念》和赫德曼《经济法基础》的出版,经济法一词才有了较为完整的法律含义。
我国从1979年以来,在全国人大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中以及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五年立法规划中,都使用了“经济法”这一概念;
以此同时,在我国的法学教材、专著、论文、工具书、资料中,也广泛使用了“经济法”这一概念。
第二节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要回答两个问题
经济法是否具有独立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有哪些具体的调整对象
一、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学说述评
(一)否定说
否定说认为经济法不具备特有的调整对象,人们所谓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其实都是其他部门法的调整对象,所以经济法不是一个独立的基本部门法。持该种观点的学者大多为非经济法学者。否定说类型
1.综合经济法论。即认为经济法是分属于其他各部门法的调整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综合概念。代表人物:王家福。
2.学科经济法论。即认为经济法是研究经济法规运用各个基本法手段和原则对经济关系进行综合调整的规律的法律学科。代表人物:佟柔。
3.经济行政法论。即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应全部或部分属于行政法的调整范围,对于这一部分的经济关系,或归行政法调整,或在行政法下设立一个新的行政法分支,即“经济行政法”。代表人物:粱彗星。
(二)肯定说—目前经济法学界对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独立性问题多持肯定态度 1.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说(1)代表人物: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
(2)观点:认为经济法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内容包括:微观经济调控关系;市场调控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社会分配关系。
(3)评述:首先,明确了“国家干预经济”在经济法中的意义和地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法的客观要求。其次,“需要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说法过于模糊,无法准确界定其范围。再次,具体划分的四部分内容,存在交叉。2.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行说(1)代表人物:刘文华,《新编经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观点:认为经济法是国家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制定的,有关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和市场运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系。内容包括:国家经济管理关系;市场运行关系;组织内部经济关系;涉外经济关系。(3)评述:
首先,具有许多合理和可取之处。
其次,将经济联合关系、经济协作关系和经济竞争关系,笼统的作为经济法调整对象,范围过大。
再次,将组织内部经济关系和涉外经济关系不作具体分析,笼统的纳入经济法调整对象,不够准确。
3.国家经济调节关系说(1)代表人物: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观点:认为经济法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因国家调节而引起的,以国家(其代表者)为一方主体的社会关系。内容包括:市场障碍排除关系;国家投资经营管理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3)评述:
首先,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界定为国家调节经济关系,看到了经济法国家调节的性质。其次,其内容未能涵盖国家调节市场的各个方面。4.社会公共性说
(1)代表人物:王保树,《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观点:认为经济法调整发生在政府、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和经济组织、公民个人之间的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管理关系。内容包括市场管理关系;宏观经济管理关系和对外经济管理关系。(3)评述:
首先,该学说首次提出经济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特征,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其次,“社会公共性”的概念过于模糊,以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特性的描述,替代了调整对象本身的界定。
5.经济协调关系说
(1)代表人物:杨紫煊,《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观点:认为经济法调整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特定经济关系。内容包括:市场监管关系;宏观调控关系。(3)评述:
剔除了原大经济法观点中本属民法调整的内容;
二、经济法具有特定的调整对象 理由:
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有一定的范围,而不是漫无边际。
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同其他法的部门的调整对象是有区别的、可以分开的,而不是交叉的、重叠的。
三、本书作者的观点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协调的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具体的调整对象包括: 1.市场监管关系 2.宏观调控关系 案例分析
面对亚洲金融危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为了应对国际投机“大鳄”索罗斯的市场炒作,于1998年8月动用近千亿港元入市操作;1998年9月5日,为了进一步巩固香港的货币发行局制度,减低投机者操纵市场使银行同业市场和利率出现动荡的机会,香港金管局推出七项技术性措施,这七项措施主要集中在港元兑美元的兑换保证和有关银行港元流动资金贴现方面的新措施两个方面。1998年9月7日,为了严格治市纪律,强化金融监管,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公布了严格香港证券及期货市场纪律的三十条措施。这三十条措施的实施涉及联合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和财经事务局五个机构。当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的曾荫权表示,特区政府继续坚守自由经济的政策,并且不会在香港实施外汇管制。曾荫权还表示,财政司的三十项措施与金管局的七项措施相互配合,以增强货币及金融系统抵御国际投机者跨市场的能力。试运用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相关原理来分析本案例。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市场监管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在本案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一方面动用近千亿港元直接参与市场操作,另一方面通过推出金融监管措施对香港经济实行宏观管理和调控,表明现代经济生活中,国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社会经济关系进行干预、管理和参与。按照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原理,本案中运用了市场监管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两种社会经济关系,其中,宏观调控关系又居于核心地位,实际上,在国家管理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任何一个领域都或多或少会受到宏观调控因素的渗透和影响。本案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1998年9月连续两次出台具体的管理措施,干预金融市场,是经济法调整国家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具体体现。国家管理社会经济活动所形成的以国家为一方主体,与其他各方经济主体形成的这种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不能进入民法调整范围的。且基于行政法重在调整单纯的行政管理关系,对于这些具备经济要素的纯粹的经济行政关系,如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公司企业登记管理、物价管理等,亦不进入行政法的调整范围,而是归入经济法的调整之下。
此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为了应对国际投机“大鳄”索罗斯的炒作,投入上千亿港元直接入市操作,直接参与市场流转关系,同时,政府又加强金融监管,出台管理措施,对社会经济关系以间接调控监管进行调整,以扭转香港非正常金融市场的局面。这种“双管齐下”的方式,表明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面对变动不居的各类社会经济关系,国家在对经济进行调控时,手段具备了多样性,表现形式也是异彩纷呈。但是,不管社会经济关系如何变化,国家调换经济的手段如何改进,经济法作为国家调控社会经济活动的有力法律工具,总是起到修正市场缺陷并补充市场不足,从而达到干预经济、进行社会协调并达至经济“实质正义”的目的。
第三节
经济法的定义
一、对经济法这一概念下定义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经济法的定义中,要正确地概括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2.在经济法的定义中,不必列举各种法律规范共有的属性 3.在经济法的定义中,不需要列举经济法的主体 4.在经济法的定义中,不应当使用含混的概念
5.在经济法的定义中,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应该相等 6.经济法是以特定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的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也就是说,经济法调整的是经济关系,而不是其他关系。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是特定的经济关系,而不是所有的经济关系;是国家在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该定义的基本含义:
第一,经济法属于法的范畴 第二,经济法属于国内法体系
第三,经济法不同于国内法体系中的其他法的部门 第二章
经济法的地位
第一节
经济法地位的概念
经济法的地位,是指经济法在法的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第二节
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
一、为什么说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
经济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决定于经济法是否具有特定的调整对象。经济法具有调整对象的理由: 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有一定的范围
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同其他法的部门的调整对象是可以分开的
二、对于否认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的观点的评析
1.经济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连“经济法”这个名称也不科学。
2.无论是单个的经济法规还是这些经济法规的总和,都不能构成独立的法的部门。3.各种单行经济法规只是民法的补充,因此不能说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
4.财政法、土地管理法都是独立的法的部门,因此不能认为包括财政法、土地管理法在内的经济法也是独立的法的部门。第三节
经济法与相关法的关系
一、经济法与民法
(一)经济法与民法的联系 1.在调整对象方面 2.在渊源方面 3.在独立地位方面 4.在作用方面
(二)经济法与民法的区别 1.调整对象不同。2.法律关系主体不同。3.作用不同。4.调整方法不同。
二、经济法与行政法
(一)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联系 1.在调整对象方面 2.在渊源方面 3.在独立地位方面 4.在作用方面
(二)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区别 1.调整对象不同 2.法律关系主体不同 3.作用不同 4.调整方法不同
第四节
经济法的法域属性
一、公法和私法的概念
调整服从关系的法可称为公法 调整平等关系的法可称为私法
二、对否认经济法属于公法范围的观点的评析
1.不能把经济法视为经济法律的总称或经济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2.不能把经济法视为由公法规范与司法规范组成的第三法域。3.不能认为经济法只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4.不能认为“法律三元结构”的观点是科学的。
三、经济法属于公法的范围 第三章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第二节
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认 第三节
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构成 第四节
经济法基本原则的作用 第一节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各种经济法律规范之中的,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
1.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
2.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 3.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各种经济法律规范之中的根本准则 第二节
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认
一、经济法基本原则确认的标准 1.必须是一种法的原则 2.必须是一种经济法的原则
3.必须是经济法原则中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构成
一、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构成的研究概况
(一)关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各种学说 1.一原则说 2.二原则说 3.三原则说 4.四原则说 5.五原则说 6.六原则说 7.七原则说 8.八原则说
(二)对各种学说的评析
1.有些不是原则或不是法的原则
2.不是经济法的原则或不是经济法特有的原则 3.只是具体原则,不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二、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构成
(一)经济法主体利益协调原则 1.经济法主体
2.利益协调不同于利益平衡 3.国家制度不同,内容不同
(二)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法定原则 1.经济法主体法定
2.经济法主体的行为法定 3.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后果法定 第四章
经济法的体系和渊源 第一节
经济法的体系
一、经济法体系的概念
经济法体系是由多层次的、门类齐全的经济法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1.经济法体系是由经济法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组成经济法体系的经济法部门是多层次的 3.组成经济法体系的经济法部门是门类齐全的
(一)经济法体系与调整经济关系的规范性文体系的关系
(二)经济法体系与经济法学体系的关系
(三)经济法体系与经济立法体系的关系
(四)经济法体系与经济法教材体系的关系
二、经济法体系的结构
经济法体系的结构决定于作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特定经济关系的结构。
(一)市场监管法
(二)宏观调控法
企业组织管理法和社会保障法应否列入经济法体系的结构 第二节
经济法的渊源
一、经济法渊源的概念 经济法的实质语源渊源,是指经济法律规范来源于谁的意志。即经济法律规范蜡一样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经济法的形式渊源,是指经济法律规范蜡一样何种法的形式。即是指经济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二、经济法渊源的种类
(一)制定法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
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部门规章 7.地方政府规章
8.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有关规范文件
(二)习惯法
(三)判例法
(四)法定解释 1.立法解释 2.行政解释 3.司法解释
第五章
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 第一节
经济法的制定
一、经济法制定的概念
经济法的制定是指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经济法律规范的活动。狭义上的经济法的制定,是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经济法律规范的活动。广义上的经济法的制定,是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经济法律规范的活动。
二、经济法制定的现状 有关市场监管的法律 有关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
三、经济法制定的基本经验
1.要以宪法为依据,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落实科学发展观
2.要贯彻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体系最广大也没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3.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4.要加快步伐,提高质量
5.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优化经济法律,法规起草班子的结构。6.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7.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立法成果和经验 第二节
经济法的实施
一、经济法实施的概念 经济法的实施,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和国家司法机关实际施行经济法律规范的活动。包括经济守法、经济执法、经济司法。
二、经济法实施的现状
三、强化经济法实施的对策
1.深入开展全方位的经济法制教育 2.加强经济执法、司法干部队伍的建设 3.健全经济执法、司法机构
4.改革与完善经济执法、司法制度 5.建立与完善经济法责任制度 6.建立和健全监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