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作品是:(A《山海经》)。
2、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A《春秋》)。
3、主张兼爱、非攻的是下列哪个诸子流派:(A墨家)。
4、汉代传授《诗经》的“四家诗”是(C齐、鲁、韩、毛)。
5、《战国策》在编纂体例上属于(A国别体)。
6、谢灵运的五言诗被评为:(B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7、“初唐四杰”的审美追求是:(B提倡刚健骨气)。
8、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的是:(C 《黄鹤楼》)。
9、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的文学主张是:(D不平则鸣)。
10、下面诗句所评对象为陶渊明诗的是:(D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1、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散文资料汇编是:(A《尚书》)。
2、《诗经》的“风”、“雅”、“颂”是按什么来进行分类的:(D音乐)。
3、“画蛇添足”出自下列哪部作品:(B《战国策》)。
4、下列属于散体大赋的是:(C《子虚赋》)。
5、鲁迅称下列哪部作品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A《史记》)。
6、南朝诗人徐陵最擅长的诗体是:(A宫体诗)。
7、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抒情长诗是:(B《西洲曲》)。
8、我国最早的一篇文学理论批评作品是:(C曹丕《典论〃论文》)。
9、下列哪位作家山水游记的语言“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继承《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所发展,为游记散文奠定了稳固的基础:(B柳宗元)。
10、“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是下列哪位作家提出的“诗美理想”:(A陈子昂)。
1、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是:(A曹植)。
2、南北朝时期“善为哀诔之文”的作家是:(C潘岳)。
3、被钟嵘奉为“太康之英”的是下列哪位作家:(A陆机)。
4、“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下列哪部书的创作宗旨:(B《史记》)。
5、我国古代第一首文人五言诗是:(C班固《咏史》)。
6、钟嵘评价下列哪位作家的诗是“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D阮籍)。
7、苏轼称谁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C王维)。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作者是:(A元稹)。
9、南唐词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李煜)。
10、现存唐传奇中最早的一篇:(A《古镜记》)。
1、“风骨”作为文学评论的标准之一,最早由谁提出?(A刘勰)
2、以下哪首诗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诗?(A《燕歌行》)
3、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被誉为“七子之冠冕”的是(C王粲)
4、《咏怀诗》82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它的作者是
(C阮籍)
5、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是(B陆机)。
6、钟嵘《诗品》中评价“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的是哪位作家(B左思)
7、南朝民歌,纤细委婉,风格清丽,成就最高的是(C《西洲曲》)。
8、山水诗开创者并确立山水诗派的第一位著名诗人是(C谢灵运)
9、“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出自谁的《代白头翁》(C刘希夷)
10、“以孤篇横绝全唐”并被人称为“初唐青春的颂歌”的是A《春江花月夜》)。
1、在《修竹篇序》明确提出诗歌革新主张,标志着初唐诗歌的结束,盛唐诗歌的到来的是(A陈子昂)
2、《小石潭记》的作者是(B柳宗元)
3、第一个大量写词的词人是:(B温庭筠)
4、词所配的音乐名称是:(D燕乐)
5、第一部文人词集是:(B《花间集》)
6、“重光”是哪位词人的字:(C李煜)
7、《柳毅传》的作者是:(A李朝威)
8、《进学解》的作者是:(A韩愈)
9、下列人物是《长恨歌》主人公的是(B唐明皇与杨贵妃)
10、“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作者是:(D李商隐)。
二、【多项选择题】
11、以下属于《战国策》别名的是:(ABCD)。[A] 《国策》 [B] 《事语》 [C] 《长书》 [D] 《短长》
12、以下属于语录体著作的是:(AB)。[A] 《论语》 [B] 《孟子》 [C] 《庄子》 [D] 《老子》
13、屈原的代表作有:(ABCD)。[A] 《九章》 [B] 《九歌》 [C] 《离骚》 [D] 《天问》
14、以下属于王维的诗句的是:(ABCD)。[A]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B]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C]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5、下列属于杜甫的名句的有:(ABC)。[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C]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D]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1、以下属于儒家学派的人物是:(AB)。[A] 孔子 [B] 孟子 [C] 墨子 [D] 庄子
12、下列属于纪传体的是:(CD)。
[A] 《左传》 [B] 《国语》 [C] 《史记》 [D] 《汉书》
13、下列属于现实主义作家的是:(BC)。[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李商隐
14、以下属于李白的诗句的是:(ABCD)。[A]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C]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D]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5、下列属于文学理论作品的是:(ABCD)。[A] 《文赋》 [B] 《诗品》 [C] 《文心雕龙》 [D] 《二十四诗
品》
11、“春秋三传”包括:(ABC)。[A] 《左传》 [B] 《春秋公羊[C] 《春秋谷粱[D] 《吕氏春秋》
传》、传》
12、以下属于道家学派的人物是:(AB)。[A] 老子 [B] 庄子 [C] 韩非子 [D] 孟子
13、贾谊的代表作有:(ABD)。[A] 《过秦论》 [B] 《论积贮疏》 [C] 《论贵粟疏》 [D] 《吊屈原赋》
14、以下属于边塞诗人的是:(ABD)。[A] 岑参 [B] 高适 [C] 张若虚 [D] 王昌龄
15、以下唐传奇小说属于唐中期作品是:(ABCD)。[A] 《李娃传》 [B] 《霍小玉传》 [C] 《南柯太守[D] 《枕中记》
传》
11、以下属于古诗十九首的是:(ABC)。[A] 《明月何皎皎》 [B] 《行行重行行》 [C] 《青青河畔草》 [D] 《上山采蘼芜》
12、以下属于建安七子的是(BCD)。[A] 蔡琰 [B] 陈琳 [C] 孔融 [D] 刘桢
13、“元嘉三大家”指的是(ACD)。[A] 鲍照 [B] 左思 [C] 谢灵运 [D] 颜延之
14、以下属于陶渊明的散文的是(ABD)。[A] 《五柳先生[B] 《桃花源记》 [C] 《归园田居》 [D] 《归去来兮传》 辞》
15、以下属于志怪小说的是:(AB)。
[A] 《搜神记》 [B] 《幽明录》 [C] 《世说新语》 [D] 《西京杂记》
11、江淹的代表作有(AB)[A] 《恨赋》 [B] 《别赋》 [C] 《芜城赋》 [D] 《哀江南赋》
12、以下属于大历十才子的是:(ABCD)
[A] 李端 [B] 卢纶 [C] 吉中孚
13、以下属于“古文运动”的理论的是:(BCD)[A] 夺胎换骨 [B] 务去陈言 [C] 气盛言宜
14、以下属于爱情婚姻类唐传奇的是:(ABC)
[A] 《李娃传》 [B] 《莺莺传》 [C] 《霍小玉传》
15、以下属于狭义类唐传奇的是:(ABC)[A] 《红线传》 [B] 《虬髯客传》 [C] 《昆仑奴》
[D] 韩翃 [D] 文从字顺 [D] 《枕中记》 [D] 《南柯太守
传》
三、【填空题】
16、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作品。
17、唐人小说之称为“传奇”,始自晚唐(裴铏)的《传奇》一书,宋以后人遂以之概称唐人小说。
18、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2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6、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
17、(变文)是寺院僧侣向听众作通俗宣传的文体,一般是通过讲一段唱一段的形式来宣传佛经中的神变故事。
18、继上官仪之后出现在武后时代的宫廷诗人是号称“文章四友”的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19、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0、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2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4、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6、(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17、钟嵘评价“儿女情多,风云起少”形容的是西晋(太康)文学。
18、“竹林七贤”指的是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
19、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出自(曹丕)的《燕歌行》。20、《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它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21、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五十一岁以前写的一千三百多首诗编为四类:一.讽谕、二.(闲适)、三.感伤、四.杂律。
2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6、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7、人生得意须尽饮,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8、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9、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6、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7、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8、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9、(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20、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四、【名词解释】
26、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创作上的共同特点。
1.四人的创作个性是不同的,所长也异,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2.他们自负很高,名高而位卑。
3.他们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
4.都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他们的创作特点有:
一、重视抒发情怀和不平之气,面向市井,写个人生活情怀,也写沧海桑田的感慨,思索人生的哲理。二、四杰往往用七言歌行来铺叙抒情,夹以议论,篇幅可长可段,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练中显示出流宕和气势。
三、当时渐趋于成熟的五言律,对偶的整齐、声律谐调,表现感情具有稳定性,而四杰的五言律也透露出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四、四杰诗风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
26、乐府最初指音乐机关,汉初已经有乐府,汉武帝时扩大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这样它就转化成了一种带有音乐性质的诗体。到了唐代,乐府逐渐脱离了音乐,而更关注社会内容,白居易倡导了著名的“新乐府”运动,乐府从而又转变成了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
26、花间词派:得名于词集《花间集》。五代时期,赵崇祚把晚唐五代词风相近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共五百首,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因为这些文人都奉温庭筠为祖进行词创作,词风大体相近,“花间词派”由此而得。花间词是供歌妓伶工演唱的曲子词选本,是齐梁宫体与晚唐五代倡风相结合的产物。内容大多是冶游宴乐,男女私情,风格也都难逃辞艳情柔得窠臼。
21、《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21、大历十才子:指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其出处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所载,计:李端、卢纶、钱起等十人。但后来一些文献记载都有所不同,因此,大历十才子又成为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大历诗人的诗风清丽空静,省净纤巧,但内容贫乏。其中成就最高者当推卢纶、钱起。
五、【简答题】
27、汉赋发展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和代表作。
(1)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是所谓“骚体赋”,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枚乘的《七发》等;
(2)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扬雄的《甘泉》、《河东》、《羽猎》、《长杨》,班固的《两都赋》等;
(3)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张衡的《二京赋》、《归田赋》,赵壹的《刺世嫉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等。
28、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
(1)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诗歌锤炼严谨、沉郁顿挫,同时又融合和齐梁诗歌的浓艳色彩。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艺术风格。
(2)长于用典,使诗歌内涵丰富,深邃。(有时也使诗歌晦涩难懂)(3)诗歌意象丰富、多义,诗歌具有朦胧美。
27、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变化。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怀抱。《白马篇》是他前期诗歌的代表作。诗中那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的游侠儿,显然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融注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在其前期诗中,也有不少描写宴饮游乐的诗歌,均为他邺下时期生活和情趣的真实反映。
曹植后期的诗歌在内容和风格方面与前期大不相同。后期诗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其代表作《赠白马王
彪》是他“愤而成篇”的传诵千古的赠别诗。此诗集中抒发了诗人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满腔悲愤;痛斥了监国使者一类小人离间他们兄弟关系的丑恶行径;对曹彰的含冤而死表示的沉痛的哀悼;表达了自己在岌岌可危处境中的忧生嗟叹;对白马王曹彪表示了深情的宽慰和劝勉。
28、《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1)想象奇幻,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善用譬喻,大量采用神话、寓言故事,寓理于形象中。
(3)语言如行云流水,文中多用韵,声调铿锵,具有和谐的节奏美感。
27、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1)李贺诗歌想象丰富特异、构思奇诡,给人一种神秘、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
(2)朦胧凄冷的意境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和审美的情趣。
(3)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奇趣冷艳的特征表现深刻的生命底蕴。(4)齐警峭拔的语言艺术,给人以美的感受。(5)多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28、《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长于抒情,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且能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2)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从而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突出鲜明。
(3)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衬映烘托,且言近旨远,含蓄蕴藉。
(4)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却又异常精炼,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22、简述《离骚》的艺术特点。
一、诗歌形式和语言
《离骚》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新诗体。这种形式的产生与楚地的歌曲与民间歌谣有密切联系。楚歌句式参差不齐,且采用“兮“字放在句中或句尾。《离骚》采用这种形式,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且《离骚》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增加了生活气息。
二、开创文人鲜明个性的创作。
《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诗中反复咏叹明君贤臣,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之情,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光辉形象。以生命来捍
卫自己的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并且对奸佞之臣进行猛烈的抨击,“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三、《诗经》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了《诗经》中“比”的特色,同时又创造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地象征比喻系统,增加了色彩美和形象美。
四、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它不是按照现实的本来样子去描写现实,而是更多的表现作者由于社会现实的刺激而迸发出来的激情,表现作者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和反抗,现实的叛逆精神。《离骚》吸收了上古神话浪漫主义精神,构造了一个神奇的神话世界,望舒先驱,飞廉奔属,蛟龙为梁,在这些神圣形象的支撑下,更使得形象突出鲜明
22、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
(1)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2)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
(3)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抗议。
(4)讽刺统治者卖官的政治丑剧和权门豪家的荒淫生活。
23、什么是风、雅、颂?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土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
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23、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
六、【论述题】
29、论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
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
(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4)浪漫主义的色彩。
29、论述《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思想内容:
1、社会政治诗(怨刺诗,讽刺诗)
2、爱情婚姻诗
3、史诗和颂歌
4、战争徭役诗
艺术特点:
1、风雅精神——-现实主义,简单朴素,白描手法,真实反映生活。
2、赋比兴手法
3、长于抒情,且能情景交融,表达抒情主人公真实的感情。
4、复沓的形式,和谐的韵律,押韵,换韵,错落有致。
5、语言准确、优美、形象、生动。
29、论述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地位:爱国诗人,开创了诗歌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影响:(1)文学创作:a、创造了一种新诗体——楚辞体。
b、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寄情于物”,“托物以讽”。
C、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表现——夸张、想象、(2)人格想象——爱国精神,坚贞理念。
24、论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以及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
艺术特点:(1)、语言平淡自然,却醇厚蕴藉。(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2)、诗歌内容丰富,且富有意境美。(情景事理的和谐统一)影响:(1)、人格影响,士大夫精神的家园——(不为五斗米折腰等)
(2)、对田园诗的开拓
(3)、艺术手段——平淡之宗,且创立了许多鲜明意象(菊花、飞鸟等)
24、论述山水诗的起源。
第二篇:中国古代史复习试卷
中国古代史上(远古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C1、距今约五六千年前,活动在黄河流域一带的半坡原始居民最有可能吃到的粮食作物是
A.小麦
B.米饭
C.小米
D.玉米
B2、在下列氏族公社人类遗址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
A.山顶洞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C.半坡原始居民
D.父系氏族公社遗址
A3、孙中山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中的“轩辕”就是指被称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他是
A.黄帝
B.炎帝
C.大禹
D.秦始皇
D4、夏朝统治中心在今天的
A.河北北部
B.山东南部
C.陕西东部
D.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A5、列关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名称和建立者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朝、禹
B.夏朝、启
C.商朝、汤
D.商朝、武王
C6、我国古代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开始于 A.尧传位给舜
B.舜传位给禹
C.禹传位给启
D.商汤灭夏
B7、西周时,周王通过
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C8、西周的手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制陶业
B.纺织业
C.青铜器制造业
D.煮盐业
A9、下列典故与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有关的是
A.尊王攘夷
B.退避三舍
C.卧薪尝胆
D.纸上谈兵
A10、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B.牛耕的推广
C.肥料的使用和适时耕种
D.大兴水利工程
D11、我国古代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其地理位置处在战国时期的A.齐国
B.楚国
C.赵国
D.秦国
B12、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在
A.黄河流域
B.岷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辽河流域
D13、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甲骨文已相当成熟
B.金文刻在青铜器上
C.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D.小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A14、《论语》记载“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中所指春秋时第一位霸主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B15、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
A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B17、提出“温故而知新”主张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B18、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C19、庄子代表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C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孔子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孔子提出了“仁政”学说
D.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D21、下列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书的是 A.《春秋》
B.《诗经》
C.《尚书》
D.《论语》
B22、秦王赢政顺应历史潮流,最终灭掉东方六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是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220年
A23、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
A.陈胜、吴广
B.刘邦、项羽
C.刘秀
D.曹操
C24、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大规模地反击匈奴取得胜利的帝王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汉武帝
D.唐玄宗
D25、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刀形币
B.蚁鼻钱
C.铲形币
D.圆形方孔钱
A26、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A.西起临挑,东到辽东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长平,东到临挑
D.西起临洮,东到长平B27、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A.树立秦的形象
B.加强思想控制 C.限制人们的言论
D.禁止儒学传播 C28.为解决运输上的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开凿的灵渠把哪两大水系连接起来:①长江②黄河③珠江④淮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A29、西汉第一个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D30、汉武帝为了提高儒家学说地位采取的措施是 A.巩固中央集权
B.建立了明确的人才举荐制度
C.颁布了推恩令
D.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
C31、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项是 A.中央盐铁专卖
B.削藩
C.推恩令
D.发行五铢钱
C32、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展同西域友好关系
B.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况 C.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联系
C33、西域地区正式归属汉朝中央政权管辖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辟
D34、公元105年,总结劳动人民经验,改进了造纸术的是 A.张仲景老派 B.华佗
C.黄帝
D.蔡伦
A35、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是 A.司马迁
B.班固
C.司马光
D.孔子
B36、下面对《史记》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C.《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史学名著
D.《史记》是一部文学名著
B37、《史记》叙述了
A.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
B.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C.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历史
D.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历史
B38、下列史学著作中论及当时统治者的是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B39、秦汉时期杰出的雕刻作品是
A.马王堆汉墓画
B.秦始皇兵马俑
C.龙门石窟
D.敦煌莫高窟
D40、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夏期
B.西周C.商朝
D.秦朝
D41、西汉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是在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C42、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制造于 A.夏朝末期
B.商朝初期
C.商朝后期
D.西周初年
D43、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专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A44、《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书总结了秦汉以来农业生产经验 ②该书有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 ③提出了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思想
④为北魏贾思勰所著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B45、维系一个统一的大帝国,通畅的交通是不可缺少的条件。秦统一以后,在交通方面采取的措施有:
A、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B、统一车轨,修建驰道
C、修筑万里长城
D、设置专门管理交通的官职
D46、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共同之处在于:
A、开创大一统的局面
B、重视改革政治制度 C、发展官办教育事业
D、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D47、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称号与夏、商、周的“王”称号相比,本质的不同是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B、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
C、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D、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表现
B48、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D49、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下列制度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等级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世袭制
C50、秦统一后,右图的字体成为全国的标准字体,称为: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第三篇:中国古代史
一、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1.时间:俱进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2.标志:栽培谷物、驯养牲畜
3.意义:标志着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是人类实现的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4.发现了大量农作物的化石(南稻北粟)
5.农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
2.文化遗址,满天星斗:
12生产力发展
3、中华文明的起源分布特点:多元性
集中(核心)区域: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第二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从大同时代到小康之世:天下为家 禅让制世袭制
夏王朝已建立一整套国家机器(例:设官分职,设军队、监狱)
2.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1.大型宫殿建筑与政治权力有必然联系
2.经济以农业为主,兼有畜牧业手工业(制陶.冶铜已迈入青铜时代
3.青铜工艺不发达
4.阶级矛盾尖锐
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1.商朝是我国信史的开端
2.商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
事件:商汤灭夏
位置:定都亳(河南商丘)
重大事件:盘庚迁殷(河南安阳)
3.政治体制(内外服制):实质:是一种松散的联盟
影响:方国的向背直接影响商朝的兴衰
4.手工业(青铜器)制作代表: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
功能(鼎)饮食器
礼器
王室贵族身份地位的标识
国家社稷政治权力的象征
5.文化发展(甲骨文): 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是研究商朝的第一手资料
是汉字的前身
第四篇:世界古代史
2012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北师大版)
四、世界古代史(约500-100万年前的非洲南方古猿--1453年拜占廷帝国灭亡)八年级(下):
第五单元人类祖先的基业
(一)史前时期的人类(原始社会):
1、人类的始祖:距今约500—100万年前的非洲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
2、晚期智人:距今约三四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人类。
3、三大人种:
(1)目前世界上主要有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三大人种。
氏族的管理者;丈夫居于妻方;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没有贵贱贫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形成稳定的集团;财产由父系继承,有贵贱贫富之分,产生了阶级。
(二)上古人类文明(奴隶社会):
6、大河流域的文明(东方文明):
(1)古代埃及(非洲):
①流域名称:尼罗河流域;
②产生时间:约公元前3100年;
③文明成果:
a金字塔(最著名的历史遗产,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埃及法老的陵墓); b象形文字(属于真正的文字,比楔形文字稍晚发明)。
(2)古巴比伦(西亚):
①流域名称: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②产生时间:约公元前1894年
③文明成果:
a《汉谟拉比法典》(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第一部世界上体系完备的奴隶制成文法典);
b楔形文字(属于最早的文字,公元前4000年代末发明)。
(3)古代印度(南亚):
①流域名称:印度河流域;
②产生时间:约公元前2000年
③文明成果:
a古印度种姓制度(等级制度):从高至低排列:婆罗门(宗教祭祀)、刹帝利(掌握军政大权的贵族)、吠舍(从事农、牧、商的普通雅利安人)、首陀罗(最底层
数字。
(4)古代中国(东亚): ①流域名称:黄河、长江流域;
②产生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③文明成果:
a商朝的甲骨文、青铜器。
b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东汉;印刷术—唐朝、北宋;火药—唐朝、北宋;指南针---战国、北宋)等。
7、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处于大河流域,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便于农业、畜牧业发展。
8、蓝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西方文明):
(1)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和发源地,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基本
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的方式产生;
②每个公民都有机会成为陪审员、议员、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
③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
11、日本的大化革新(日出之国):
(1)时间:646年
(2)主要内容:
①经济上:实行“班田收授法”由国家将天下公田班给公民;实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
②政治上: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 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性质:它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朝、唐朝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4)影响(作用):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基础。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12、穆罕默德与阿拉伯(新月之乡):
(1)伊斯兰教:
①创立时间:
7世纪初;
②地点:阿拉伯半岛(麦加);
③创始人:穆罕默德,(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通称“穆斯林”);
④教义:安拉为宇宙天地间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
⑤经典:《古兰经》;
⑥标志:一轮新月;
⑦作用:促进阿拉伯民族的统一。
(2)穆罕默德的贡献:创立伊斯兰教和建立伊斯兰国家。
(3)穆罕默德的继承者们把阿拉伯国家扩张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①时间:8世纪上半期(732年)
②内容:把土地有条件地分封给贵族,确立了西欧封建制度。
(2)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封君封臣制(基础是封土制);
(3)西欧封建等级制: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有封地的职业武士,成为骑士是中古西欧男人的梦想和最高荣耀);
(4)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⑥标志:十字架; ⑦基督的意思是“救世主”。
(7)丕平献土:
①经过: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当上法兰克国王,为了报答教皇,他把罗马附近的拉文地区送给教皇。
(10)琅城起义:
①时间:1112年;
②经过:法国琅城为争取城市自治权向琅城主教和国王购买,后来主教和国王出尔反尔,琅城人民发动起义,打死主教,打败国王军队。国王不得不再次给琅城颁发城市自治特许状。③意义:使琅城获得城市自治权,促进城市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11)西欧城市兴起的意义:
①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
②政治上,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加速了国家的统一;
③文化上,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基础。
(12)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恩格斯;
堡,古老的拜占廷帝国灭亡。(5)拜占廷帝国衰亡的原因:
①帝国经济的衰落(查士丁尼的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其丧失了经济基础;
②帝国自身的固步自封也使其不得发展,逐渐落后。他们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民的优点和长处。
(6)拜占廷帝国兴衰带来的启示:
①一个不善于学习和吸纳其他优秀文明的国家,必将被历史所淘汰;
4②只有善于学习、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③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
时代;
③罗马为争夺地中海世界与迦太基爆发的布匿战争-----
罗马取胜,促进罗马发展。
(3)文明冲突的作用:客观上传播文化、扩展文明,但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
17、和平交流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
原因:暴力冲撞虽然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但是它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很大。而和平交流(作用)带来的是物质财富的互通有无,精神文化的交汇更新,所以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
②罗马圆形竞技场;
③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特点:哥特式建筑---基督教建筑,这种建筑风格成为以后许多教堂的范本); ④阿拉伯的麦加清真寺(特点: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上述建筑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的智慧、非凡的创造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5)希腊科学家:
①阿基米德:古希腊著名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成就)发明阿基米德定律和杠杆定律;他还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为保卫祖国贡献巨大才智。
②欧几里得:古希腊著名数学家。几何学创始人,著作《几何原本》,被明末徐光启翻译到我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翻译的西方名著。
第五篇:古代史名词解释
1殷墟:河南安阳,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未知的最早的都城。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未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证明了我国悠久的历史。
2国人暴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国人在高压政策下,「道路以目」。召公虎规谏厉王,但监谤更甚,国人忍无可忍,于公元前841 年,举行暴动,攻入王宫,厉王仓皇逃奔彘,公元前828 年,厉王死于彘。宗周无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
3牧野之战:经过观察和试探,周武王联合诸侯国展开进攻。在商朝国都朝歌郊外的牧野,双方展开激战,由于商朝军队出现倒戈,商朝大败。不可一世的商纣王最后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4盘庚迁殷: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盘庚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盘庚面对贵族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5葵丘会盟:葵丘会盟据《左传》、《史记》等史书记载,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元前651年曾两次在葵丘与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相会结盟。规定不可里壅塞水源;不能阻碍各地粮食流通;不可改换嫡子;不可随便杀死大夫;要尊贤育才;不让士世袭官职;同盟国都要言归于好等。葵丘会盟主旨在于和平修好,让各国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而不同于通常的战争之盟,6焚书坑儒:焚书政策,李斯建议,始皇帝支持,保留技术书籍,保留一套关于思想、历史、政治的书籍,民间拥有书籍违法。
7推恩令:推恩令,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名义上是施德惠,实际是剖分诸侯王的封地以削弱他们的势力。
8文景之制: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社会经济逐渐发展,社会比较安定,史称“文景之治”,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被人们称颂的时代。基本上适应了生产的发展,使社会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其目的是扶植地主阶级,发展了地主经济,对农民有一定作用。
9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诸侯国发动的叛乱。诸侯王在封国内征收赋税,掌握了极大的权力。为此文景两帝采用贾谊、晁错的建议,逐渐削弱王国封地,打击诸侯王势力。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派周亚夫率军镇压,不足三月,就平定叛乱。景帝趁此机会,将王国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削弱。
10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为了巩固新建的东汉封建政权,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措施。(光武帝针对前朝教训,做了轻法、除霸、平狱、释放和恤民等五大工作,调整了统治阶段内部关系,又尊贤重学,褒扬气节,从谏如流,注重农业生产,加强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11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曹操死后,曹丕采纳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择朝廷官员兼任本籍中正官,负责察访人才,加以品评,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魏晋之际,中正官全由士族担任,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
12三长制:三长制是北魏中期为控制户籍,及取代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基层政权组织。给事中李冲建议实行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称为三长。(三长必须由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的人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户口数量,征收赋税(户调),调发徭役,维持治安。废除宗主督护制和实行三长制,沉重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三长制之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所征租调有所根据及确立准则,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几倍,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一时天下称为便利。大索貌阅: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开皇五年(585),隋政府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唐代继承隋法,并进一步制度化。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纳高熲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高低,重新规定应纳税额,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豪强地主占有劳动人口,造成税负不合理现象。玄武门之变: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但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战争中功勋卓著,受到李建成及弟齐王李元吉的联合排挤。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于是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设伏,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在位时年号为贞观。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开元盛世: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任用贤能(如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改革吏治(完善科举制,设立采访使,实行京官与外官互调的政策),发展经济(厉行节约,查清户口,兴修水利),提倡文教(诗赋取士,殿试县令),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共29年。安史之乱:唐安禄山、史思明发动起兵,反对唐朝的叛乱。玄宗后期,政治黑暗,中央实力削弱,藩镇握有重兵。叛乱历时七年余,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陈乔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政变。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赵匡胤即回师大梁逼后周皇帝让位建立宋朝。高粱河之战:北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亨元年,979年),在宋辽战争中,宋太宗赵光义率军攻辽,在高粱河被辽军击败的一次重要作战。雍熙北伐:986年(雍熙三年),宋军再度分兵三路北伐。最初,宋中、西两路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地方。但随后宋东路军在岐沟关被契丹主力打败。通过高梁河与岐沟关两次决战,契丹在军事上掌握了极大的优势。雍熙年间最大的事件是宋太宗决定收复北部16州而发动的雍熙北伐,但是这场战役以北伐军败北告终。澶源之盟:是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附近。宋真宗急于求和,于是与辽签订了屈辱的“澶洲之盟”。澶渊之盟是宋朝“守内虚外”的产物,是宋、辽势力均衡情况下互相妥协的结果。此后,宋、辽之间进入了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时期,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和平往来。靖康之难: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军南侵,占领开封城,掳走徽、钦二帝及后妃大臣等3000余人,满载大量金银珠宝,仪仗法物图书典籍北归,史称“靖康之难”。绍兴和议:绍兴十一年,岳飞被害,韩世忠被罢官,主战派多遭排挤,宋高宗,秦桧加紧投降议和,十一月,派魏良臣与金议和,规定南宋向金称臣,两国以东起淮水中游,西至大散关为界,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史称“绍兴和议”三通: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合称。靖难之役:明初皇族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爆发的一场内战。建文帝继位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削藩,使皇族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七月(1399),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于北平起兵,号称“靖难”。经过三年战争,燕王终于取得了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成祖,建文帝下落不明。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土木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刺也先以减少赏赐为借口,自帅一路攻打大同。是太监王振转圈,挟英宗亲征。英宗到达大同,发现战争失利,遂连忙回事,退至土木堡,被也先追及,导致被俘,史称“土木之变。”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八旗制度: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初建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凡满族成员分隶各佐领,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智能,是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满族统治阶级利用八旗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其生产意义日趋缩小。作为一个军事组织,八旗军队与绿营军共同构成清代统治阶级统治全国的工具。作为一个行政机构,在某些地区,八旗各级衙署与州县系统并存,直至清末。三藩之乱:三藩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清廷入关后需要对付李自成起义的力量和南明政府的反抗,明朝的降官是可以借助的力量。但20年后,南方驻云南的吴三桂、驻广东的尚可喜、驻福建的耿精忠等藩王已经形成很大的势力,与清廷分庭抗礼。其中吴三桂势力最大,不仅在经济上是中央政府沉重的负担,而且威胁到清政权。平定三藩,对于清廷来说,是真正完成统一、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
雅克萨之战:清康熙时我国军队驱逐沙俄侵略者的战役。十七世纪中叶,沙俄侵略者开始窜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尼布楚(今苏州涅尔琴斯克)、雅克萨(在今漠河东、呼玛西北黑龙江北岸)等地,筑城盘踞。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使彭春、郎坦率领由八旗兵和福建籍藤牌兵组成的水陆军队,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会师,驱逐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黑龙江沿岸的各族人民也积极地投入这场反侵略战争,俄军遣使约降,请许其退往尼布楚。同年冬,侵略者又重占其地,建筑土城。清政府于次年使萨布素、郎坦等再围雅克萨。后清政府获悉俄方已同意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即停止进攻,把围攻的军队主动撤到瑷珲。
尼布楚条约:即《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黑龙江条约》。1689年9月清政府与沙俄政府在尼布楚(今苏州涅尔琴斯克)签订,为中俄第一个界约。该约规定中俄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再由格尔必齐河源顺外兴安岭往东至海,岭南属中国,岭北属俄国;乌第河和外兴安岭之间地方暂定存放另议。又规定自条约签订之日起,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
1殷墟:河南安阳,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未知的最早的都城。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未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证明了我国悠久的历史。
2国人暴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国人在高压政策下,「道路以目」。召公虎规谏厉王,但监谤更甚,国人忍无可忍,于公元前841 年,举行暴动,攻入王宫,厉王仓皇逃奔彘,公元前828 年,厉王死于彘。宗周无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
3牧野之战:经过观察和试探,周武王联合诸侯国展开进攻。在商朝国都朝歌郊外的牧野,双方展开激战,由于商朝军队出现倒戈,商朝大败。不可一世的商纣王最后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4盘庚迁殷: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盘庚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盘庚面对贵族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5葵丘会盟:葵丘会盟据《左传》、《史记》等史书记载,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元前651年曾两次在葵丘与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相会结盟。规定不可里壅塞水源;不能阻碍各地粮食流通;不可改换嫡子;不可随便杀死大夫;要尊贤育才;不让士世袭官职;同盟国都要言归于好等。葵丘会盟主旨在于和平修好,让各国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而不同于通常的战争之盟,6焚书坑儒:焚书政策,李斯建议,始皇帝支持,保留技术书籍,保留一套关于思想、历史、政治的书籍,民间拥有书籍违法。
7推恩令:推恩令,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名义上是施德惠,实际是剖分诸侯王的封地以削弱他们的势力。
8文景之制: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社会经济逐渐发展,社会比较安定,史称“文景之治”,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被人们称颂的时代。基本上适应了生产的发展,使社会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其目的是扶植地主阶级,发展了地主经济,对农民有一定作用。
9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诸侯国发动的叛乱。诸侯王在封国内征收赋税,掌握了极大的权力。为此文景两帝采用贾谊、晁错的建议,逐渐削弱王国封地,打击诸侯王势力。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派周亚夫率军镇压,不足三月,就平定叛乱。景帝趁此机会,将王国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削弱。
10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为了巩固新建的东汉封建政权,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措施。(光武帝针对前朝教训,做了轻法、除霸、平狱、释放和恤民等五大工作,调整了统治阶段内部关系,又尊贤重学,褒扬气节,从谏如流,注重农业生产,加强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11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曹操死后,曹丕采纳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择朝廷官员兼任本籍中正官,负责察访人才,加以品评,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魏晋之际,中正官全由士族担任,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
12三长制:三长制是北魏中期为控制户籍,及取代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基层政权组织。给事中李冲建议实行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称为三长。(三长必须由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的人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户口数量,征收赋税(户调),调发徭役,维持治安。废除宗主督护制和实行三长制,沉重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三长制之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所征租调有所根据及确立准则,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几倍,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一时天下称为便利。大索貌阅: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开皇五年(585),隋政府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唐代继承隋法,并进一步制度化。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纳高熲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高低,重新规定应纳税额,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豪强地主占有劳动人口,造成税负不合理现象。玄武门之变: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但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战争中功勋卓著,受到李建成及弟齐王李元吉的联合排挤。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于是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设伏,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在位时年号为贞观。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开元盛世: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任用贤能(如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改革吏治(完善科举制,设立采访使,实行京官与外官互调的政策),发展经济(厉行节约,查清户口,兴修水利),提倡文教(诗赋取士,殿试县令),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共29年。安史之乱:唐安禄山、史思明发动起兵,反对唐朝的叛乱。玄宗后期,政治黑暗,中央实力削弱,藩镇握有重兵。叛乱历时七年余,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陈乔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政变。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赵匡胤即回师大梁逼后周皇帝让位建立宋朝。高粱河之战:北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亨元年,979年),在宋辽战争中,宋太宗赵光义率军攻辽,在高粱河被辽军击败的一次重要作战。雍熙北伐:986年(雍熙三年),宋军再度分兵三路北伐。最初,宋中、西两路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地方。但随后宋东路军在岐沟关被契丹主力打败。通过高梁河与岐沟关两次决战,契丹在军事上掌握了极大的优势。雍熙年间最大的事件是宋太宗决定收复北部16州而发动的雍熙北伐,但是这场战役以北伐军败北告终。澶源之盟:是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附近。宋真宗急于求和,于是与辽签订了屈辱的“澶洲之盟”。澶渊之盟是宋朝“守内虚外”的产物,是宋、辽势力均衡情况下互相妥协的结果。此后,宋、辽之间进入了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时期,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和平往来。靖康之难: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军南侵,占领开封城,掳走徽、钦二帝及后妃大臣等3000余人,满载大量金银珠宝,仪仗法物图书典籍北归,史称“靖康之难”。绍兴和议:绍兴十一年,岳飞被害,韩世忠被罢官,主战派多遭排挤,宋高宗,秦桧加紧投降议和,十一月,派魏良臣与金议和,规定南宋向金称臣,两国以东起淮水中游,西至大散关为界,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史称“绍兴和议”三通: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合称。靖难之役:明初皇族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爆发的一场内战。建文帝继位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削藩,使皇族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七月(1399),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于北平起兵,号称“靖难”。经过三年战争,燕王终于取得了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成祖,建文帝下落不明。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土木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刺也先以减少赏赐为借口,自帅一路攻打大同。是太监王振转圈,挟英宗亲征。英宗到达大同,发现战争失利,遂连忙回事,退至土木堡,被也先追及,导致被俘,史称“土木之变。”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八旗制度: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初建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凡满族成员分隶各佐领,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智能,是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满族统治阶级利用八旗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其生产意义日趋缩小。作为一个军事组织,八旗军队与绿营军共同构成清代统治阶级统治全国的工具。作为一个行政机构,在某些地区,八旗各级衙署与州县系统并存,直至清末。三藩之乱:三藩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清廷入关后需要对付李自成起义的力量和南明政府的反抗,明朝的降官是可以借助的力量。但20年后,南方驻云南的吴三桂、驻广东的尚可喜、驻福建的耿精忠等藩王已经形成很大的势力,与清廷分庭抗礼。其中吴三桂势力最大,不仅在经济上是中央政府沉重的负担,而且威胁到清政权。平定三藩,对于清廷来说,是真正完成统一、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
雅克萨之战:清康熙时我国军队驱逐沙俄侵略者的战役。十七世纪中叶,沙俄侵略者开始窜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尼布楚(今苏州涅尔琴斯克)、雅克萨(在今漠河东、呼玛西北黑龙江北岸)等地,筑城盘踞。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使彭春、郎坦率领由八旗兵和福建籍藤牌兵组成的水陆军队,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会师,驱逐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黑龙江沿岸的各族人民也积极地投入这场反侵略战争,俄军遣使约降,请许其退往尼布楚。同年冬,侵略者又重占其地,建筑土城。清政府于次年使萨布素、郎坦等再围雅克萨。后清政府获悉俄方已同意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即停止进攻,把围攻的军队主动撤到瑷珲。
尼布楚条约:即《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黑龙江条约》。1689年9月清政府与沙俄政府在尼布楚(今苏州涅尔琴斯克)签订,为中俄第一个界约。该约规定中俄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再由格尔必齐河源顺外兴安岭往东至海,岭南属中国,岭北属俄国;乌第河和外兴安岭之间地方暂定存放另议。又规定自条约签订之日起,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