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美》教学反思
让课文的思想内涵烙印在心里
——《论美》教学反思 阳城五中 刘芳萍
这篇课文非常短小,语言隽永,要想真正让学生理解“美德最美”似乎不难,但真正从心里承认作者的观点,恐怕又是另一回事了。许多同学学课文都是反正你课文说的都对,我说好就行了,这其实是一种冷漠,对课文思想内涵的麻木冷漠。
针对作者的观点,比如:“有些老人显得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我试图联系生活,让学生找到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学生平时没有观察的习惯,一下子僵住了,我就给大家讲了一个我自己的生活中小小的经历——
那天晚上夜色已经很浓,我和刚三周岁的小女孩因为有事要出来,在刚出了大门的一段马路上,小家伙跑的太快突然跌倒,肯定是绊倒的,我快走过去果然发现她的脚底有一块长砖头。我把孩子弄起来,很是安慰了一会,但她仍然在哭,说明是跌重了,正在无奈之间,对面走来一个陌生男的,他走到我们这儿弯腰捡起了那块砖头扔到了附近的垃圾点上,然后走了。他这一个举动引起了女孩的注意,她立刻不哭了,我说:“他真是好人啊,把砖头搬走了。”小家伙也说:“人家是个好人,把砖头拿走了。”后来我们上了车,她还在说:“他真好呀,把砖头拿走了。”我也应和着:“是呀是呀,做个好人多好,像人家那样。”我才又回忆起捡砖头的男子,约莫60岁左右,是他那不经意的举动,在那个晚上足足感动了我俩很久。
后来,我给学生读了《读者》上的六六的一篇文章《比素质教育更重要的》——
文章主要讲一些所谓素质高的小学生,他们个个不乏才艺,但在餐桌上的表现却差强人意,作者说,“在孩子神采飞扬上舞台表现以前,在台下要先学会含蓄与收敛”,“人的憨厚与谦让,温柔与和谐,比所有的钢琴、绘画、体操都重要”“很多素质,其实并不需要花大价钱,注意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就可以塑造出彬彬有礼的孩子。”
文章长了点,在课堂上我只是摘要讲了点,读了点。学生学的很有兴趣,他们的兴趣,来源于我的兴趣,老师饶有兴趣地讲,学生都不好意思没兴趣了吧。
“ 美德最美” 的思想学生在生活的故事中感受,思想教育“润物细无声”。整堂课被生动的故事氤氲的湿润润的,总比干巴巴就课文说课文好。也许有的人还要说我没有进行议论文知识的渗透,但我却认为这节课学生的收获已经很大了。
因为,课文的思想烙印在学生的心上。
第二篇:论美教学反思
《论美》教学反思 王维
《论美》是一篇杂感,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找出课文的主要观点,并就观点说出自己的理解,能够自主地发表见解,能够尝试写一小段有观点,有见解的文字。我在这课的设计中,有几个方面处理的比较满意:
第一,选准关键知识能力点,教学目标明确。我们班学生普遍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低,我意在指导他们在学议论性文章的时候不要有畏难情绪。整堂课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在课堂上,学生的读、写、感受、说、听的训练很扎实,很好的完成了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
第二,在问题预设和生成方面,这节课显得比较突出,在设计问题时,本意是将“美的言行与美得德行结合起来才是最美”作为引导,然后强调“美德最美”的主旨,但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主旨的把握比较到位,一下子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但也有同学将课文的第一小结作为文章主旨的,这就表现出对文章内容的不熟悉,鉴于这种情况,在原有教案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生成教案,让同学们寻找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激烈的探讨过程中,学生对美也有了新的感受,在请学生谈感受时,有的学生想的更多,感受更深刻,还有同学提出“和谐也是美”的看法,这就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了。
第三,这节课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都很充分。这节课根据需要安排了几次讨论,基本上都是在先自己准备,然后讨论的形式,因此能做到每人都有话说,每个问题都有价值,在每次讨论结束后,能够选出中心发言人发表小组意见,其他组成员能认真倾听,并对不同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但是对这节课,我还是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如设计的有些问题过于简单,不能使学生对美有本质的认识,也不能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升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在小组讨论中分工不明,造成部分同学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激发,我还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第三篇:《论美》教学反思
《论美》教学反思
《论美》——17世纪著名散文家弗兰西斯·培根的经典之作。全文只有五百多字,却将“美貌与美德相结合,才是真正的美”这一真理淋漓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但在备课前,很多老师都对我说,要真正上好这一课其实并不容易。
黑格尔曾评价培根,说他“拥有着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他的著作中充满了最美妙、最聪明的议论。”“他的话常被人家引为格言”。因此我在备课时,确立的教学重点就是通过品味这些有哲理性的格言句子,把握文章的主旨。在试讲时,我选用了一下五句句子,让学生们进行重点品味:
1,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2,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3,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4,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5,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一节课,几乎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我都在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品味这五句话的内涵及寓意。这节试讲课结束后,我总体的感觉就是:我似乎已将这五句话从课文中分解出来,单单从语言,甚至语法的角度去分析,没有一种驾驭文章的整体性。此时,师傅给我的建议是:可以从作者的论证角度入手,将句子的品味融会于写作框架,即作者通过哪几句有哲理意味的句子来论证“把美的行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美”这一主旨。于是,我用重新设置了这一环节,将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加了进来并引发学生对“何为朴素背景”的思考。在这个品味句子的过程中所列出的句子涵盖了每一自然段作者向要表达分论点的关键性语句,并且在第二次试讲中,我注意到了句子的品味与整篇文章的关联,从而把握住了文章的整体性。
但是,这第二次试讲也并没有想象中的成功。我在结尾处的拓展练习中,设置的是“名人论美”,即选取几位名人对美的看法的句子,抽掉其中的关键词让学生们去思考、填充。但课堂的反响并不如我所愿,原以为可以激发他们对语言深入品味的兴趣,但却不成功。来听课的张立茂校长和语文组长赖静老师帮我分析:这一环节的设置使学生们丧失了信心甚至兴趣,因为不管怎样,他们的答案都无法与原句相吻合,致使整节课以失败收场。何不以在新课导入时所举的“人造美女”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美”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与联想,并感悟真正的美。
我恍然大悟,其实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真正意义的所在。语文,它不应该是应试的八股文,语文教学最大的职责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授,是启发学生热爱生活、懂得生活,并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带有自己的思考态度去学习,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思辨,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能力。正式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的发言非常踊跃,他们迫不及待的要发表自己对“人造美女”,对“美”的看法,何为真正的美,已沁入他们的心灵。为人师,就是要点亮心灯,打开尘封的宝藏,营造出平稳的心境,真正的课堂是师生智慧与灵性的对话,是放飞心灵、生成思想的睿智,是心灵与心灵的会晤,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这次公开课,我受益匪浅,感谢所有来听课的老师对我的指导,作为一名新教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学的还很多,语文课永远不能脱离整体、脱离生活。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教师人格的形成,要靠长期的阅读、学习与自我探求。我将在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成长!
施雯 2004年12月
第四篇:论教学反思
论教学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反思(REFLECTION)的讨论激荡着国际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reflectteaching)似乎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标准,但令人不安的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观念落后,对教学反思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冷漠和无知,是摆在教育战线面前的严峻现实,这对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对提高我们教学的整体水平是极其不利的。本文从教学反思的内涵、教学反思的意义、教学反思的类型和方法、教学反思后的重新建构等方面粗略论述教学反思,以供参考。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作为一个日常反思概念,人们容易将“反思”等同于“反省”,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在我国,“反省”观念由来已久,孔子提倡“仁”的观念并强调士人的内省能力,反省一直是儒家弟子的自我要求,例如在《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人们一直强调通过反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而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考虑。”[1]而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1983年发表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一书的影响。在书中,斯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或失败标签的超越。[2]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3]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反思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的,谨慎地经常地将研究结果和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反思是对各种有争议的“优秀的教学观”进行深入地思考并依次做出选择,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首先是教育者的理念。教育理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正确的理念导致正确的行为,错误的理念导致错误的行为。如果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等方面落后的话,那么,他的工作精神越投入,对学生的伤害往往越大。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反思的就应该是自己的教育理念。理念不转变,只是对行为加以矫正,当然这对行为也起修正作用,但是,往往原有习惯化的不合理行为还会经常出现。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它着眼于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拥有和改善,反对和批判传统教师培训模式中只注重对教师的一般性知识的传授,如对公共知识、专业知识(所谓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所谓条件性知识)的占有和相应学历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似乎是不可能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
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实践证明,凡善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在教学中,一旦教师熟
悉教材,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中,处在经验性思维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和惰性教学之中。因此,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的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回顾和展望。你可能倚着窗口,遥望星空,夜不能寐。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多进行教学反思,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
三、教学反思的类型和方法
我们尽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成功的教学观摩课,在这些观摩课上教师和学生配合得天衣无缝,探索式、讨论式、自学式等等操练样样俱全,加上多媒体演示,教学者为之兴奋,听课者为之激动。然而,在一年教学中,这样的课又有多少呢?在实际教学中能够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反思,开展反思性教学的教师并不多,好多教师还是凭着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上呢,还是将教学注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这是现代教育思想转变的重大原则问题。当然,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不可能存在一个标准的模式,因为反思本身就具有情境性和不确定性,反思只能针对具体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而在可能的条件下展开。
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现把反思类型和反思方法结合在一起作简要介绍。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横向反思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个体反思和总结法,“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集体反思和对话法,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4]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除了同事之间的集体反思外,还可请教育教研学者介入,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后的重新构建
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我的重新构建。教师构建自己的认识方法,构建自己对各种事物和观点的理解,构建自己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能够比较客观看待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然后寻找解决的办法和策略,再监测实施策略的效果,真正地做到对教学的客观评估。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学生,并且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教师的主动建构过程中,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是相辅相成,处于同等重要地位。只有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教师才能成功地建构自己。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姜文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6页.
2.洪明:《西方“反思性教学”的兴起与成因》.《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6期.第32页.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4.洪明:《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
(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五篇:论教学反思
论教学反思
论教学反思1
《劳动歌》是美国动画片《白雪公主》的插曲,歌曲演唱的是7个小矮人劳动时的情景。在聆听歌曲之前,我先请学生讲了白雪公主的故事,引起学生听音乐的兴趣。接下来就开始聆听乐曲,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初听全曲,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听完乐曲后,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有的说听到锤子敲打的声音,有的说听到钻石发光的声音,有的说听到小矮人劳动时发出的“嘿嘿”的声音。
2、播放动画片片段,复听全曲
在观看影片时提醒学生关注音乐,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学生就能更理解音乐。
3、第三次聆听,结合自己的理解,表演小矮人劳动时的情景
通过前两次的聆听感受,学生已经能初步体验音乐的情绪及表现的劳动情景,在这一次的表演中,学生把小矮人劳动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想趁着学生激情还高,引入下一个学唱歌曲的环节。不料学生还没等音乐完全结束就嚷着再来一次。学生是因为好玩,还是因为别的呢?在这个时候我是应该给学生再听一次,还是按照我的设计学唱歌曲了呢?我在今天这节课中选择了学唱歌曲,但学生的情绪并不是很高,这样对我的教学就有了影响。在下节平行班的课中不知道会遇到什么问题,期待着。
论教学反思2
一、教师反思力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教师的反思力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纲要》、《指南》的教育评价内容也凸显了反思性教学的理念:“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教学反思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幼儿教师不能仅仅只满足于自己获得的经验,而应该对经验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以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就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教学水准上,从而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成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专家引领与各级培训固然必不可少,但幼儿教师开展自我的行动性研究却是内在的、自发的行为,而诱发教师行为研究的“催化剂”则是教学实践和学习交流中引动的教学反思,对教学中具体问题的直觉反思是平时养成的反思习惯的基础。
(二)教学反思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通过培训、落实和实践,已取得了应有的成效。但在目前,相当一部分的老师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这些倡导的理念为何不能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呢?原因就在于部分幼儿教师仍依赖过去传统的教学经验。怎样才能使这些倡导的理念真正成为教师实践中采用的知识理论呢?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经常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掘教学的育人功能,促进幼儿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做幼儿个性健康的促进者,使每个幼儿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使新课改理念落到实处。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幼儿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有许多途径,比如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开展教研活动、集体讨论等,但更直接、更有效的方法是进行教学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即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解析,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批评,与优秀教师对照,找出差距,弥补不足,努力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力地推动自己走向成熟。
二、提升教师反思力的策略
(一)关注幼儿主体地位,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更是体现教学活动质量的主体。实践证明,善于反思的教师能借助于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来分析和判断自身所确定的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采用的组织形式、投放的材料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等是否适宜,并思考存在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从而减少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盲目性和错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最终实现有效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
(二)提高科研意识与保教质量
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积极参加教学研究,主动挖掘和关注日常教学中可能存在的研究问题,是当代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教师能够从活动反思中逐步学会教学,从“操作型”教师转变为“科研型”教师。此外,活动反思的价值不单指向个人,也指向其他教师。通过集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切磋与交流,每位教师都会从各自不同的经验中获益,利用对多种经验的学习与反思,可以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审视,从而从不同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整体上推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增强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
反思是教师对教育事件进行理性选择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态度。我园教师在活动开展后,针对活动目标实现、重难点突破、幼儿表现等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思考和判断,总结好的实践经验,发现教法中的不足之处,主动寻找改进和提升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教师对教法的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但是在开始要求教师写教学反思的时候,教师的感受不一:有积极参与者的感受,希望做好我自己,品味其中研究的快乐,感受创造的幸福;但是也有的教师进行反思是迫于无奈,感到增添了更多的苦和累。对此,我园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反思交流活动,让教师们看到同伴在交流中说出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体验到了快乐,激发了教师反思的内部动力,增强了反思的信心和勇气。教师的反思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从开始对教育活动预案设计问题,根据孩子兴趣需要动态生成问题、自我经验问题;逐渐深入到对隐藏在活动中的这些问题以及活动设计思路(如将运水的活动目标主要定为“学习与同伴协商、合作的技能、愿意动脑思考运水工具的合理使用方法”等)背后的各种观念(如儿童观、课程观、知识观等)进行反思与评价,甚至还要对“背后”的背后进行追问,这即是反思与评价的根基性。
总之,反思是一种现代教育思潮。它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回过头来看过去,看自己原先所走过的路,所做过的事。如何使自己的观念不断地体现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中,那就需要学会自省,学会反思。如:每个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正确,教育教学方法是否正确,是否会换位思考题等问题。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与反思,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更新观念。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以专业的眼光去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求知,善于实践,积极反思,就会成为一名符合现代幼儿教育需要的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管理者和教师。
作者:黄红梅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冯晓霞.反思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学前教育,20xx,(4)
[2]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论教学反思3
今天,《论教养》这篇议论文。在授课中,他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紧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觉得在以下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学实际中借鉴:
一、注重了基础知识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并学以致用。有的同学能够恰当运用全部词语连词成话。我的适时表扬更使他们找到了写作的自信和乐趣。
二、抓住了教学重点进行引导,使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真正在读,真正在品,使这篇本来枯燥抽象的议论文学起来不再乏味,而是充满了情趣。在兴趣中,同学们自自然然的读懂了课文,也明白了议论文要以理服人,要靠事实说话的道理,并且争先恐后的讲述事例来证明文中的观点。他们悟出了议论文的三部分:引论、本论、结论。尤其可喜的是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意识到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包括自己。只要经常保持好奇心,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进行研究,自己也会有新发明、新创造出现,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较好的凸显了三维目标。
三、较巧妙的突破了难点。我的课程导入使学生直接进入了本文的论题:“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同学们深入文本,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自己所遇到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也弄清了作者的观点是“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而不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只不过是作者的一个引子。
四、有效地实施了阅读与写作的链接。课堂的引导和学习,使学生领悟了如何写简单的议论文,也懂得了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意识到议论文要靠事实说话,要以理服人。于是水到渠成的布置了紧扣本课主旨写作议论文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觉得这是一堂扎实有效的课。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可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绝非一日之功,九年级又面临升学压力,课程紧、任务重,为此,特提出此教案与大家讨论交流,从而弄清九年级的语文课究竟如何上才能更务实更高效。
论教学反思4
摘 要:“教学反思”是教师上完课后对所教科目的回顾和与反思,它可以反映出教师授课后课堂所出现的效果体现。优秀的教师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得出经验,提高自己。优秀的教学方式主要由师生沟通、同事切磋、换位思考、自我反思组成。
关键词:经验;反思;沟通;切磋;思考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上完课后的感想和体会,还能再现一堂课中的成功和失败。课后进行适当的回顾、小结,并把它们写下来,这样不仅有助于以后的教学,还可以用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曾提出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由此可见,课后进行反思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我是如何做的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做法。
首先,每上完一周课,我总是利用课余时间把我们班的各学科长召集起来共同交流,让他们畅所欲言,不要拘束,说出他们的想法和看法,并把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给教师提的意见都记录下来。这样就能随时了解学生的一些真实情况,及时解决教学中的一切问题。例如,学生提出有些学困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对学习不感兴趣,对教师常常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复杂心态,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又不敢说,生怕别人嘲笑。于是,我就在课后找他们谈心,总能了解到他们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比如:有位学困生上课从不发言,但我发现和他交流后,他开始课堂上发言,而且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成绩明显有所好转。有时候还主动和我讨论他在做某道题时的困惑及他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学习过程,发挥他们的优势、特长。教师的冷淡、责怪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了自信心,他们就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当然对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作为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看来,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其次,对于同一节课,同一个班级,不同的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往往不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此,我平时都是在备课组之间相互听同事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从同事那里,我学到了不少自己讲课时涉及不到的问题。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要适中,不同的班级要进行不同的调整。不仅要传授给他们知识,而且还要培养他们有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后,我每上一节课,总是先想一想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做学习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每备完一课,写完一节教案,我都静下心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再去理解一下这堂课。然后和我的学科长讨论一下这节教案,让他就本节课提出他自己的一些观点。如果没有什么大的出入,就由学科长组织本节课,我会以学生的身份参与课堂,这样才能体会到教学中的得与失。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大胆尝试,实践证明我的教法不仅得到学生的认可,而且在同事之间也有好评。我的课堂不再是以前那样死气沉沉,而是真真正正地活了起来。
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能力和业务水平才会提高。比如,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否科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和“闪光点”?这堂课最大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在哪里?这堂课今后在备课和教学时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带着这些“沉重”的反思,我及时处理与总结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如:课堂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做法,通过教学中的相互探讨,对教学中好的教学方法,认真做好教学笔记,对自己在教学中不足的地方,及时纠正,取别人之长弥补自己不足。对好的教学模式加以推广,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认真记录,共同研究。对于教学中的闪光点,记录下来并加以推广;对于教学中的疏漏,及时记录课堂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在我的努力下,学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向学生提问时,学生再也不是忙于翻教材,寻找答案,而是思如泉涌,踊跃发言。
总之,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我,使自己的有效经验得以升华,缺点和不足得到修正,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才会不断地提升。如果我们能把反思结果运用于实践,且不断改进实践,长期积累,就一定会获得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
论教学反思5
我这次参加社区优质课比赛,执教的是吕叔湘先生“短文两篇”中的一篇——《论“基本属实”》,这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名篇。这篇文章批评是报刊文字用词不当。讲好这篇课文,能尽显语文教师的语言功底,体现语文教师咬文嚼字、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我在执教这篇课文时,基本贯彻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导入新课以后,我先让学生齐读一遍课文,然后不失时机的设计了三道阅读思考题:1.“基本”的意思是什么,“基本”一词该怎样用?2.“菜内有蝇基本属实”,为什么说这句话有问题?3.这种说法出于什么心理?我们应该提倡什么态度?
回答了这三个问题,统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整体把握了。
二、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语体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同说话一样。”吕叔湘先生的《论“基本属实”》这篇文章,完全达到了这一境界。所以这堂课,我利用这一难得的语言材料,在指导学生朗读诸如“乍一看,没什么,再一想,不对头。”、““基本”这个词基本有用,但不是到处可用。”等句子时,吕先生通俗易懂、朴实清新、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学生都感悟到了。
三、不和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是许多讲公开课的老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是,我不采用廉价的表扬取得这种效果。诸如,朗读课文,学生读得声音洪亮,比较熟练的优点我及时予以表扬。但存在语速过快,节奏不清的缺点,我也明确的指出来.
又比如,学生回答“要说二加二基本等于四,或者说某某和某某基本不结婚,基本不生孩子,那就近于说笑话了。”一句的语言风格时,只回答出幽默风趣的特点。我又补充道:“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在语言文字领域是绝对的权威。但他没有摆出学术权威的架式,板着脸孔训人,而是化刻板严肃的训斥,为风趣幽默的批评。我们要学习吕先生的学者风度和大家风范。”
这番话又把学生引到学风如文风、文风如作风的做人高度,深刻挖掘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四、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
吕叔湘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10月。二十多年来,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电视广告铺天盖地,电脑网络异军突起,店铺招牌鳞次栉比,都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语言文字使用混乱的情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在课堂的后半部分,我把学生的视线从课本引向了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让学生模仿吕叔湘先生的文章结构和语言特色,写一篇批评社会上使用语言文字不规范的评析文章。
这一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也像吕叔湘先生一样,运用手中的笔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堂课我努力想变枯燥乏味的语言文字学习为生动活泼的使用规范语言教育,但这个目标还没有完全达到。今后我要努力提高自己驾驭课堂和调剂课堂气氛的能力。
论教学反思6
美国教育工作者有这样一种认识:“教育机构根据学生修完课程并考试合格来颁发毕业证书,这一事实并不意味教育机构的目的完全是传授知识”。他们认为,“虽然人们习惯了把人看作主要是理性的动物,但新近的思想提请人们注意人的无意识的欲望和情操,那些欲望和情操是掩蔽的有时甚至支配人的理性。”因此学校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是在朝着理想的目的训练天赋能力的过程中形成的。世俗的至善是将自我奉献给高于自我的理想——为真理和他人而献身。”(哈佛委员会《论中等教育》)
在这种教育观念影响下,美国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语文教育目标的认识并不只限于工具性方面,而且还意识到它关系到“民主制度精髓的集体思想和判断的基础”。在有的语文大纲中还明确语文教学要担负“交流情感、思想、观点、价值取向、经验和信息”的任务,认为语文教育是“实现培养有见识,能思考的公民这一教育中心目的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正因为如此,在美国中学语文课本的编写中十分重视对课文内容的选择。笔者见到的各种美国语文教材,无不贯穿着美国社会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有许多课本都选有美国光荣历史和英雄事迹的文章,在每篇课文后面,一般都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提示:A、听说读写的技巧;B、理解和分析课文问题;C、欣赏能力的培养;D、课文内容对人生有哪些好的启示。
美国的语文教师十分注意利用课文,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一次,笔者去纽约州布法罗市一所中学听语文课。这节课讲授的课文内容是历史和传说中的英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讨论神话传说中的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们具有的优点和弱点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教师很重视挖掘课文内容,正在与学生结合课文讨论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英雄行为,从古代说到现代。教师提出的讨论问题如下:
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英雄行为?
古代英雄和英雄行为是什么样的?
现代英雄和英雄行为是什么样的?
假如英雄生活在你们中间,你能否与他友好相处?
学生们根据不同的认识来回答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帮助学生既弄清了课文内容,又树立起正确的作人标准。这节语文课的强烈思想政治性是笔者始料不及的。笔者赴美国考察前,总以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校教学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到美国后才发现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这位语文教师之所以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是严格按照美国纽约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其实,任何国家的学校教学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语文课更是如此,关键在于是否恰当和得法。
笔者还看到过一份有关美国语文教学研究文章中介绍的一段教学实录:
师:泰瑞,“生活并不总是水晶阶梯”诗中这一行,作者指的是什么?
生1:是指生活并不总是很完美的,有时会有些困难。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识呢,泰瑞?
生1:是这样的,诗歌中提到妈妈说她生活的阶梯上有些“假缝”。
师:分析的很好,泰瑞。在实际生活中“假缝”指的是什么呢?乔依。
生2:那种使人伤心的事。
师:对的,乔依。你生活中曾经有过这种难过的事吗?
生2(想了一下):去年秋天我不能成为足球队队员时。
师:那确实是令人难过的,乔依,但你不能屈服。我今天早晨还看见你在外面练球呢。
老师接着介绍休斯写的短故事《谢谢你,是我的》。这篇课文叙述的是一个老妇人的钱包被人抢去,又被好心人夺回送还给她的故事。对于课文中的生词,老师让学生通过上下文和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来理解,然后引导说:“设想一下,你是那位老妇人,晚上很晚了下班往家里走,一个人从你身边跑过去,抢走了你的钱包。想一想,写下你最突出的感受”。所有学生都在沉思。然后学生们写道:“恐惧”、“愤怒”、“讨厌”、“孤独”、“疯狂”。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接下来的三页,了解故事最后的结局,体味善与恶。最后,布置学生写作文,比较休斯写的《谢谢你,是我的》和上一星期所学的海明威的短故事,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美国教育工作者也十分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育。他们反对在教学中将认知教学同审美教育割裂开的做法。对于这种割裂开的做法,有的学者批评说:“这里似乎存在着两个互相排斥的世界:一个是掌握知识结构的世界;另一个是为生活的质的方面,为感情的抒发,为探究想象的实在而保留的世界。这不仅歪曲了艺术的性质,而且模糊了艺术对于人的经验的深刻意义。认知学习由于缺乏审美的方面而变得非个性化和专业化,无感情的知识和无理智的激情之间的裂缝加宽了;于是,在精神上把握认识世界的各种方式就显得困难了。”基于这种认识,他们反对把语文仅仅当作是掌握文字基本技能的学科。认为这样只能使认知与感知、情绪与想象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
美国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选有大量的文学体裁的课文。美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认为文学的教学是审美教育的最好范例。他们认为,作为教师的批评家,就是一个“提供新的知觉并赋予它们新的价值的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觉力,能够对具体作品的性质作出评价,使学生能够看懂或听懂这些艺术作品。而这些正是学生获得审美素养的必要基础。这些启蒙工作最好是由语文教师来进行。
纽约市的语文综合课程纲要强调“文学是力量和美二者的结合。它是人类经验的一面镜子。它可以反映人类的动机、冲突、价值取向和传统。”这份纲要要求纽约地区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教学生讲故事、朗诵诗歌。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提出了“提高欣赏文学的能力”的要求。在小学三年级,要求学生能够做到“被故事所渲染的特殊情调深深吸引”。在小学五年级,要做到“通过人物的特点来认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讨论能把所有人连在一起的共同情感和渴望的文章”,“体会诗歌的音乐感,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七年级(初一)能够“应用文学讨论自我和社会。”九年级(初三)能够讨论“文学中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十一年级(高二)能够“评价文学作品中提出的道德伦理问题。”十二年级(高三)能够“以文学作品和个人经历为基础进行判断”。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美育,美国教育工作者提倡语文、音乐、美术和其他学科的教师统一开展工作。他们认为,对于个别艺术形式的感知是不够的。教师要检验各种见识和活动方式能否适用于学生对于已创作出来的事物、物体和事件的识别力和理解力。教师要努力创造出一种使学生将艺术与理解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工作者有这样一种见解:“审美‘态度’就是不断活动,不断探索和检验——它与其说是态度,还不如说是行动:创造和再创造”。
笔者在参观美国中小学时,经常看到教室里摆满了学生的绘画和手工创作。这些都是学生们在学习完语文之后,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发挥想象力,在语文、美术老师指导下完成的艺术作品。笔者曾看到有近半面墙大小的四季图,这是学生们根据课文描绘出的一年四季的景象:在春雨的滋润下绿树茁壮成长,农民正准备耕作;夏季阳光普照,蜜蜂正在勤劳地采蜜;秋天落叶纷纷,但五谷丰登;冬天白雪皑皑,各家各户的房子烟囱正在冒着热气。笔者还看到,在许多教室后面的玻璃书柜内外都摆满了用硬纸、塑料、布头制作的各种小木偶。这些小木偶其实都是语文课文中的人物,从王子、公主到强盗,甚至宇宙人应有尽有。这些都是实践上述教育见解的产物。
美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还认识到,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而且要善于帮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来提高审美的素养,“如果教师能够使学生们将他们所看到和所听到的东西摆脱事物一时的使用价值以及世俗意义,那么学生们就可以接触到他们从来不可能意识到的事物的形状、质量、色彩的明暗和音调、音色”。为了做到这一点,美国语文教师特别重视对学生审美的观察和想象力的培养。他们认为,观察影响着我们所见东西的构造;想象改造着我们所观察的东西。
最后,要说明的是,美国语文教育之所以重视美育。是和他们下述的这种认识分不开的;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许多社会因素迫使人们被动地按照陈规旧习来思考的时候,由审美活动培养起来的思想开放和探索精神才可以使人突破常规和老一套,去探索许多生活领域意义的新方向。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更接近于发现如何获得自由。
论教学反思7
《煮酒论英雄》教学反思20xx年12月6日是我们顾路中学第十四届教学节骨干教师教学展示活动日。本次活动是为贯彻浦东新区教育局“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的工作要求。聚焦课堂,关注教学的各个环节,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方法,通过区骨干教师教学引领,推动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作为区语文骨干教师理所当然要上一节公开课。我执教了一节《煮酒论英雄》,对师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我基本满意。
《煮酒论英雄》是九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明清小说选读”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这篇课文有古白话文的特色,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原文的习惯,必须多读课文,习惯古白话文,渐渐融入其中,慢慢体会曹操、刘备的性格特征。学习运用自然环境烘托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我觉得这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紧扣教学目标,目标基本达成,教学过程中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和培养,并和中考考点相联系,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较恰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重点突出,即如何刻画人物性格;课堂上注重朗读,采用了多种朗读方法,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琅琅书声”。学生学习较投入,师生互动比较融洽。
我深深体会到,要上好语文课,要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一、要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使课堂真正以“学生为本”,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师生平等、和谐、民主、互动,在教与学中共同感悟、共同体验,营造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
二、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有效性,要注意少而精。维其少,才能重点突出,引发听者的重视;维其精,才可能在师生互动中起到强化、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渐入课文的佳境,渐入学习的佳境。
三、语文学科要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课件不在于多,而在于恰当。这节课我使用的PPT一共七张,主要是背景简介,所选标目(回目):“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及课堂小结等。《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语文学科板书要合理、清晰,重点要突出。要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或总结性等。
附板书设计:
煮酒论英雄
曹操:骄横多疑老谋深算野心勃勃
对话(环境)
刘备:胸怀大志深谋远虑随机应变谨慎沉着
论教学反思8
还记得第一次的教学演示,由于没有接受相关的教学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因此在第一次的教学演示中存在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学设计的构思与描述——没有设计在10分钟的知识内容;其次是没有任何的板书;第三是语言表达不够连贯通顺等其他的问题。
通过接近一个学期的教学论的学习,学到了许多相关方面的知识,在教学技能上有了更多的了解,第二次的教学演示相对于第一次来说,有了很大的改观:首先,在教学设计方面,实打实的设计了15分钟的内容,并且有相关的情景带入,不显得突兀。但是比较可惜的是——由于还是有些许紧张,在语言方面不够连贯,通顺在内容上有点偏多,没有深入的探究,显得有些填鸭式教学,最后在课程结束时没有对所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其次,在板书方面,做到了又板书,在板书过程中尽量不完全背对学生,但板书没有合理的规划,时板书显得凌乱潦草;再者,合理的利用视频等多媒体工具,但是在过程中没有对视频进行有效的讲解;
总体来说,经过对教学论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教学技能上有了些许进步,虽然还是有诸多的问题存在,但是我相信,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最终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
论教学反思9
论文摘要:新课程的化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认真做好教学反思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论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反思。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探讨。
我们使用人教版化学教材已四年,对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各种各样的报章书刊,还有专著都说了很多很多,让人看了为之鼓掌,但就如何在课堂上实施,结合每节课如何做,却没有现成的答案,何况学习的主体(学生)各不相同,他们的学情各不一样,这都给教学带来难处。在新形式下如何“教”,我感觉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学反思,我想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我认为教学反思不仅仅是课后反思,还包括在课前反思,教学过程中反思,而且要注意他人的反思,相互交流反思内容。《走进新课程》一书对反思是这样说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标把发展学生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带来的是教育教学的新气息,同时将教育者的责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新课标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教学更应富有创新性、探索性和指导性。
一、课前反思: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方法
课前反思很重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反思主要反思过去的得和失。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却有说不完的话题,如人教版《化学.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计算),并且我认为学生也很有必要掌握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说教学中有必要下功夫让学生掌握它。教材中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内容是在“科学视野”中出现的,学生需要掌握吗?我们打开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化学.1》,在第二单元的“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节中有讲解,并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那么这部分知识我们能不让学生掌握吗?因此“我们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将它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中,来合理制定这一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与拓展计划,综合拟定教学、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目标)”,教学反思《论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反思》。我们必须查阅相关教材(各种版本),综合拟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落实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中反思:注重学生反馈,控制教学进程,优化师生行为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其实是我们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课前备课了、准备了,课前想好了你要问学生的问题,但学生却“一问三不知”,这说明你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你就得改,就得变。我们可以反思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否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处理问题。我在教学中实践“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我实践—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沿着一级级的情境台阶去养成“问题意思”,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营造学习氛围
魏书生激发学生学习www.dtjj.com.cn/amdb/动机的“绝活”,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什么都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留作业、批改作业、出题考试,全都商量着进行。这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主习惯,也是他在教育教学中刻意追求的境界。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的动向,重视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讲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情趣。让教学过程活跃起来,要让学生动起来。
2.优化教和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我们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据科学测算,现代学校只能使学生获取一生所需知识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发现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寻找新的突破口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产生激情的冲动。
3.发展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在教学中学生不合作、不理会,启而不发是常有之事。学生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上,要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创新力的开发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更应采用多样活泼的方式,借助多种媒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对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以养成学生全面进取、不断创新的习惯。有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提供假信息,从反面刺激学生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论证的根据,在反复磨炼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标准》中的模块教学,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
三、课后反思: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和失,为以后的教学服务
课后反思,总感觉是亡羊补牢,其实不然,我们不但要反思我们教学过程中过失和不当的地方,还要反思成功的地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启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师生配合是否默契,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我们都要加以回顾和总结,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新课程教学大纲.
论教学反思10
除法的验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因为除法计算的结果可能有余数,也可能没有余数,所以除法的验算也分为两种情况。课堂上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体会验算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意识和习惯。
在教学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看情境图,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用100元买5元的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买7元的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学生算出得数后,我接着以“你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验证?”的话题引起学生探究验算方法的欲望。因为学生对乘除法的关系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将新旧知识相联系。但是对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对学生来说有点困难,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在解决了第一个难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我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明确: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除数=被除数;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整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本节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在做练习时出现了书写不规范,格式不正确的现象,如果练习中加入一些判断题型,就会引起学生注意,避免出现这种问题。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论教学反思11
一.教学过程简述
出示例题9+3= ?让学生口答此题,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9+3=12,因为9加1得10,10加2得12,所以9+3=12。
生2:9+3=12,因为9和3组成12,所以9+3=12。
生3:9+3=12,因为3加7得10,10加2得12,所以9+3=12。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沉默
师:再想一想,想得仔细一点。
生:还是沉默。
师:你们想一想(边说边作掰手指状)。
生4:我知道了,我们还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手指。
(在座学生哄堂大笑)
师:对你说得很好,我们是还可以掰手指,这也是一个好方法。
生5:不对,这个方法是幼儿园里教的,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还用这种难为情的。
师:(显得很不自在)接着问:还有其他算法吗?
生6:摆小棒,先摆9根,再摆3根,然后数一数,一共有12根。
生7:还可以摆圆片、摆三角形……
师:把这些方法都一一罗列在黑板上,(显得很自豪)。
二. 思考
1. 教学中的算法多样化决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那样,只要学生回答出的算法多就是算法的多样化,这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新课标中的算法多样化是指在同一层面内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不同。如:本堂课的前几种算法可以称作为算法的多样化,而后面几种算法正如一位小朋友所说的是幼儿园小朋友才用的和小学生所用的方法属于不同层面的,所以称不上算法的多样化。本堂课这位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在追求新课标理念下的算法多样化,但是他的做法只停留在表面上,是为了多样化才多样化,并不是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算法多样化。
2. 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算法多样化还有一个后继步骤,那就是算法的优化,算法只有在优化后多样化才有意义,否则对学生来说加重了课业负担,而且不能得到算法多样化所带来的好处。何为算法的优化,我认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水平,在多样的算法中找到一个自己认为最好的、最为合适的、最能解决问题的算法的过程。这个和我们以前所认为的优化有着明显的区别,以前只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优化,而现在更强调从学生的层面去考虑优化。且优化的过程由学生来完成。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地优化、不断地完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不断地积累、实践不断地深入,学生已经优化的算法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如本课一学生所讲的掰手指是幼儿园小朋友才用,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还用这种方法难为情的。从中不难看出掰手指对幼儿园小朋友来说的确是一个好方法,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好方法了,也就是对于小学生在进行9加几的计算时除极个别外,他们的优化目标不会是掰手指了。
3. 需要注意的是,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也并不是要求学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种算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课标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是指集体的多样化,个体的优化。也就是说要求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多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想到或掌握这些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教师不能把全班同学所有的算法都优化成一个算法,这有违新课标的精神。
论教学反思12
反思也好、研究也好都应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其重点在“思”字上,教师反思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对自身的教育行为及其效果进行分析和思考,深究“为什么”这个“为什么”是反思实践的关键所在。在我们教师队伍中间,有的教师执教多年,却长进不快,有的教师虽然刚涉足教坛,却能后来居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者是否善于思考、探索和总结。正如名教授叶澜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
一.反思性教学的功能
(一)提升教学效果
反思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密切关注幼儿的反应和参与程度,对自己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等随时保持有意识的认识和反省,能够敏感地意识到教育活动和教育行为存在的问题,并迅速分析所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法与策略;活动结束后,能及时、自觉地反思,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教育的效果和幼儿的发展状况,找出教育活动中适宜的行为,发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不适宜的行为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力图寻找多种解决的方法;在下一个活动前,教师能够根据反思的结果,选择适宜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制定出更为合理的教育计划,促进后续的教育活动顺利进行以更好地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
刚参加工作时领导总要求我们新教师同一个内容要上两次课,当时很费解那不折磨人吗?但事实第二次总比第一次效果要好一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仔细分析,原因主要在于每上完一节课后,不管有意无意我都会总结课堂中的一些得失,从而在接下来的教学时进行调整,正是由于这些总结和调整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明白这一点之后,对课堂上的精彩之处,不管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还是某个引起了学生浓厚兴趣的做法,我都较详细地记录下来,同时加以完善,等待下次教学时拿来使用。而对于课堂上的疏漏、失误,我不但认真剖析这些疏漏、失误的原因,而且还找其他老师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经常性的反思,让我的教学少走了许多弯路。
(二)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的行为是教师教育效果最真实的写照。通过儿童行为表现教师可以清晰地检测自己教育行为的适应性,找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改进。同时,也可以深入观察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了解儿童需要,从而找到最佳教育途径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目的。
(三)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反思性教学强调学会教学,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学会学习早已为人们熟悉,而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要学会教学,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即要求老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学生,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自身获得进一点好展,直至成为学者型教师。因此,反思型教师不仅想知道自已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其原因等进行深思,总是问“为什么”。这种“追问为什么”的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有了自觉的意识,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不断提高,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也相应提高,从而加强教师的监控能力,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例如,我们要求在上每一节课时,对自已要讲什么内容,为什和要讲这些内容、沿着何种思路进行讲授这些内容等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表现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之前的计划与准备以及教学结束后的回顾。如课前预计课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构想出可能有的教学效果;课后对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教材的呈现是否清楚合理、教学是否得法等方面的分析
二、反思性教学的途径
如果说找到有效的反思评价素材是教师开展反思性评价的重点,那么运用合理的反思途径则是完成反思性评价的重要渠道。一线教师的工作量大,工作复杂,多头,所以简单易行的方法对教师来说很重要。
1写课后反思。
教案是每个老师都要写的,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在写教学反思时,不管得失成败,都应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将其记录在案。活动中教师可能因为一个可爱的头饰而让幼儿对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可能因为自己一个轻轻的抚摸而让一个爱动的幼儿安静下来,也可能因为自己的一句质问而让幼儿慌乱不已。不管是什么情景都该实话实说,以便自己在日后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时能有“本”可参。
记得曾组织过一次小班的观摩课——科学活动《蛋宝宝站起来》,活动前我在每张桌子上摆放了画有小宝宝模样的熟鸡蛋,非常可爱。活动一开始,在《我是解放军》的音乐伴随下,我带领幼儿有节奏地踏步进入活动室。一进活动室,桌上的“蛋宝宝”就吸引了大多数幼儿的眼球,几个幼儿还忍不住地走近桌子想看个究竟。但此时的我,却按部就班地“执行”着我的教案:“请小朋友帮蛋宝宝想想办法,让蛋宝宝也能够像解放军叔叔一样站起来!”任务是布置了,可没几个幼儿入耳,他们的注意力完全被桌子上的蛋宝宝所吸引,这样一来,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该如何操作,第一个要求我就花费了好多口舌才勉强说清……
课后,我对自己组织的活动进行了反思:从幼儿角度思考问题,在活动一开始就出现这样的现象,说明当时孩子们是多么渴望想去看看蛋宝宝,摸摸蛋宝宝,他们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听老师说什么了,那我应该怎么做呢?仔细回味,当时如果我应因势利导地创造条件来满足幼儿的愿望,满足幼儿对新奇材料的兴趣。在他们打乱我原有的设计时,我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先安排他们对蛋宝宝进行观察,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再提出进一步的活动要求,相信幼儿的注意力自然就回来了。
2观摩活动,教育研讨
俗话说“旁观者清”,这其实道出了同伴在群体反思中的重要价值。当教师身陷活动中时,往往会对自己的很多语言、行为不敏感,而旁观者却很容易发现其中的问题。因此,运用同伴互助的方法,不仅对教师本人,对同伴也会起到特殊的教育效果。这是很容易做实行的方法。不一定要开展大型活动才运用,同年级段、同领域或同兴趣爱好、甚至平时要好的教师之间在日常教学中随时可以开展相互点评。研讨通常是针对教师群体共同存在的问题或困惑开展讨论。它通过创设百家争鸣、畅所欲言、快乐学习的平台,遵循“发现问题—提出方案—试点实验—观点碰撞—全面推广”这种重点突破、由点及面的“实践—评价—反思—再实践”的循环线路,能促进教师的实践交流、思维碰撞及理念融会,体现合作学习的最大价值。引导教师关注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困惑或教师专业发展中普遍欠缺的能力进行团队研讨,每个教师都应积极参与,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地提出自己对问题解决的思路
3.建立成长档案:
幼儿成长档案是对幼儿作品及相关资料的有意收集以反映幼儿的兴趣、态度,对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提出预期发展的目标,使教师能有针对性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帮助,幼儿成长档案为教师提供了全面、科学了解幼儿的窗口,同时,在成长档案的创设过程中,教师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的成长和幼儿的发展是个连续体,只有教师持续不断地发展才能不断地为幼儿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经验,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4写教育随笔
一周教学结束后,写下自己教学中发生的重要事件,记录这些事件的细节,尤其是那些记忆中特别生动的细节。幼儿园的工作是繁杂的,我们下对以下一些问题的回答:在这周的教学生活里我感到最得意的是什么地方?我感到最不投入或最厌烦的时刻。我在教学中所做的事情如果给我重试的机会,哪些我将做得更好?我感到最自豪的教学活动是什么?为什么?通过聚焦这些教学事件,你将更加了解自己是如何组织教学的,更加了解自己选取或反对的教学任务的种类,更加了解自己所找到的最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式,也将更确切地理解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困境。掌握了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洞察自己非常熟悉且习以为常的教学实践,揭示自己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所采用的而非应该尊崇的教学假定和教育理念。不断的写教育随笔,不断的积累我们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和实践,不断的发现问题,尤其对于在第一线的教师来说,既是力所能的,又是非常适合的。
5家园互动
幼儿园的教师工作琐碎而繁忙,除了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外,很少机会能得到专业以外知识面的扩展,在工作中也难免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班上的家长来自于各行各业,通过向家长学习可以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如:我们班的一位余韩家长搞电脑维修,幼儿园电脑常出现问题,这时我们就束手无策了。热心的雨韩妈妈就在离园时帮我们维修,同时我们也恶补了许多电脑知识。参与儿童的活动能促使教师与家长互动,一方面教师可运用专业素质影响或支持家长的教育行为,另一方面家长可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教师的视野
三、反思性教学的内容
(一)教学设计反思
教案是每个老师都要写的,在撰写教案的基础上开展反思性评价,使教师能对照自己的设想和实践开展针对性分析,能有效提高反思评价的实效。反思评价教学目标的适宜性。
幼儿园教育强调教师能根据儿童发展随时生成或修改活动,其中教师最难把握的就是目标的适宜性。因此对目标的反思是教师提高设计活动准确性的
一个简单策略。它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抓住重点难点开展思考:我定的教育目标目标是否具体、明确、切实可行是否符合《纲要》精神?是否符合班级儿童的能力水平?本活动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什么?教育教学活动的准备是否围绕活动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否达到一致
(二)教学过程反思
教育活动组织形式的选用是否灵活适宜,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是否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是否注意各领域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等;教师的指导是否注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是否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是否为幼儿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机会;是否重视幼儿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是否灵活地处理偶发事件,具有应变能力;是否在观察和评估幼儿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时调整计划等;教师是否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是否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是否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形成师生互动等等。
(三)教学结果反思
关于教育教学活动方案的实施效果,可重点反思以下几个方面:幼儿学习后的发展状况;幼儿发展状况与活动目标的符合程度;活动产生了哪些非预期的结果;教师通过这一活动的实施获得哪些提高等等。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反思,善于反思,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才会有利于提高与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善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教师只有发挥反思意识,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须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最终,才能使教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期刊《教育研究》,20xx年第7期。
2洪明,《西方2思性教学”的兴起与成因》,期刊《上海教育科研》,20xx年第6期。
3教学自我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惠?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
4《组织中个体寻求反馈行为的研究》冯明心理学动态1999
5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化问题与建议《学前教育研究》20xx年11期
6刘庆昌,《反思性教学的两个问题链》,期刊《课程教材教法》20xx年8期。
7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山东教育:幼教版》20xx年11期
论教学反思13
摘要:本文立足于反思性教学理论,通过分析高职金融英语的教学性质和现状,指明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深刻反思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探讨了优化高职金融英语教学的具体措施,旨在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为培养“金融+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保证,以满足我国金融行业人才国际化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金融英语;反思性教学
高职金融英语是高职教育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有机结合,专业性和实用性突出,旨在培养“金融+英语”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如何运用反思性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并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对于改善我国高职金融英语的教学现状和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一、反思性教学综述
反思性教学源于美国著名哲学家与教育家杜威于1933年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提出的“反思性思维”理念,即“根据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之依据和它们所趋于导致的进一步结论,进行主动的、坚持不懈的、仔细的思考”。
中国学者熊川武教授对反思性教学理论作出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将其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这一界定,既诠释了“反思”的本质,又关注了“教学”理论与实践,呼吁教师对教学进行探究与反思,深入观察和思考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金融英语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现状
作为语言教学领域的分支学科,金融英语在我国的发展仅仅20余年。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或者金融专业都已开设《金融英语》课程,但教学现状并不令人乐观,不少仍然流于单一的语言教学形式,远未深入金融专业知识的教学层次;对于如何突出高职教育的“能力为本”缺乏重视,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金融英语应用能力,更是涉及甚少,无法满足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形势,更谈不上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二)成因分析
探究这一现状的成因,笔者认为:教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具体实施者,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影响高职金融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从事普通英语教学的教师缺乏系统的金融专业知识及业务经验,在教学中重“英语”而轻“金融”,往往单纯输入语言知识,忽视专业知识和综合语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大部分金融专业教师的英语技能(特别是口语水平)尚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强化英语技能的训练,语言的交际性和应用性无从体现。
可见,专业知识的欠缺或语言技能的薄弱足以导致教学模式偏离职业标准或岗位需求,无法实现“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明显不符合金融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性质,也有悖于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原则和“职业化”导向。
三、反思性教学的可行性
金融英语的性质和高职教育的原则决定了高职金融英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必须具备“金融+英语”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以及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重视实际岗位应用能力训练,实现职业能力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反思性教学以探索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出发点,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动力,旨在促进“两个学会”――“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高职金融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亟需教师深刻反思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分析、调整、优化教学行为,将“教”与“学”有效结合,达到教学效果提高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双赢。
四、反思性教学在高职金融英语中的应用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三方面来反思、分析和优化高职金融英语教学,旨在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和控制功能。
1、目标的反思
金融英语是金融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的有机结合,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高职教育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因此,高职金融英语教学既不是培养专业语言研究人员,也不是培养以英语为交际工具的通用人才,而是既懂金融又通英语的专业应用人才。
2、目标的明确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金融+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加速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代表着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作为高职金融英语的教师,必须积极更新教育理念,结合时代与行业的发展变化,将教学目标建立在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之上,以实用为导向,大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和实际运用英语处理相关金融业务的综合能力。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科学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1、内容的反思
现行的高职金融英语教学普遍存在“金融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技能”相互孤立以及“理论教学”与“实际业务操作”严重脱节的问题,有的把金融英语教学与普通英语教学混为一谈,仍然以语言知识的单纯输入为主;有的仅泛泛介绍金融领域的一些常识和术语,很少触及基本理论和具体业务操作;有的甚至干脆撇开金融业务操作。
2、内容的深化
高职英语教育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金融本身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推行跨学科、综合化、整合化的方法,充分考虑知识的互补性和整体性,使语言知识和能力融会于专业知识和能力。具体来说,要求教师:一方面,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这是学习语言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具备从事金融业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包括必备知识(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相关知识(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等)以及常用工具(如统计学、应用文写作等)。同时,关注金融创新和语言教学领域的发展,及时反映最新成果,并随着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以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反思,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必须有相应的优化措施,以适应高职金融英语的教学性质,有力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1、方法的反思
高职金融英语的教学容易陷入“以教师为中心”或“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模式,缺乏师生互动,教学手段落后,一味灌输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不利于增强学习主动性;不利于培养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不利于教师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和教学思维的创新。
2、方法的优化
教学方法的优化可以通过加强互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以及强化实训等途径来体现高职金融英语的实用价值。
从互动性来看,金融英语的专业性强,不如普通英语通俗易懂,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营造良好氛围,尽可能创造师生互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要求学生报道金融英语新闻;或组织专题讨论会,用英语分析、讨论或辩论金融领域的相关热点。这些形式既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表达需求,提高专业分析能力,又有助于其在掌握金融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锻炼语言技能。
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来看,金融英语的教学内容相当丰富,若采用传统板书形式,费时费力,事倍功半;若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运用网络和多媒体等媒介实施教学,则省时省力、事半功倍,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最大限度的获得教学资源,有效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
从强化实训来看,既然高职金融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突出“实践”二字,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训练。比如,采用模拟场景的方式,建立“模拟银行”,帮助学生熟悉柜台业务的办理流程及填写各式英文票据等操作;另外,也可以安排学生去银行实习,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体会“学”与“用”的“零距离”,实现最终的培养目标。
综上,反思性教学的应用能有效弥补教师专业素质与高职金融英语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与“学”两方面的反思可以激励教师通过进修、实习或攻读学位等方式树立在职教育、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的意识,有力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可持续发展,为培养“金融+英语”的复合型人才以及满足国际化专业人才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Dewey, J.How We Think[M], New York: D.C.Heath and Company, 1933
[2]熊川武.试析反思性教学.教育研究[J].20xx(2)
[3]李云翔.金融英语教学法初探[J].金融教学与研究,20xx.(11)
[4]谢芳.金融英语培训中语用能力的培养[J].金融与经济,20xx.(12)
[5]章玮.大学英语反思性教学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03)
[6]谭俊梅.反思性教学: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5)
论教学反思14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罗先树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一般又分为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三个部分。学习哲学常识,不仅要明确这三个部分各自的知识范围,更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三个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整体上来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即都是客观世界,只不过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论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怎么样”,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它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充满着矛盾的统一整体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它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在解释客观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时,是从唯物论原则出发的,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础上的。它把辩证法的规律首先看作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规律,把思维规律看作是外部世界的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它认为辩证法不外是人们从客观物质世界中高度抽象出来的、能从根本上反映事物固有的内在和本质联系的方法,而不是人的头脑臆想的产物。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内容、作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到思想”的路线,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坚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也就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坚持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科学正确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本质与规律,为人们提供了探索真理的正确途径。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最科学、最本质、最抽象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这种正确认识的来源是实践,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且也必然要服从认识的发展规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正是实践,才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成为科学的、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也只有实践,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上升为最完整、最科学、最全面、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由上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所说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所说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三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缺少了其中的一个方面,都会损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者从根本上是一致的,是统一的。
论教学反思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坚持好这一理念的关键是要注重 “四个创新”,突出“四个结合”,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水平。
创新教学情境,坚持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都是数学《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国共产党同配合完成任务的学习,都是积极的、科学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能一味地促长自主学习,也不能无限地使用合作学习,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科学地进行整合。学生能自主探究的就不一定追求形式上的合作讨论。只有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不同意见、研究结果多样、独立思考困难、解决策略不同、需要分工操作等确需合作讨论的问题时,才可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交流以至争论。在合作学习中,要努力提倡相互认同、相互接纳的精神,在以学生独立思考为基础,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独创性的同时,注意方法的引导和训练。从而在教学中形成一种通过教师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思考、想象和表达,构筑学生展示独特内心世界和生动活泼思维活动的有效平台,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到既发挥个体能动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的教学效果。
创新教学方式,坚持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要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接受学习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能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避免学生不走或少走弯路。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去自主探究,不但时间不允许,教学进度将受到影响,而且中差生也不具备这个能力。因此,要辨证地理解和运用接受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推行积极的接受教学。在教学中把握好“引”和“导”的度,避免“满堂灌”,避免机械重复的“讲”和“练”,正确把握教学中的“教、扶、放”的关系,以教法启发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通过接受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着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通过学生的认知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创新教学思路,坚持知识灌输与方法应用相结合。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抽象,一种模型。在数学教学时,既要体现它作为生活知识普遍性的一面,也要体现它作为思想方法特殊性的一面;既要明确反对数学教育完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建立起来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的学习活动的良好基础,但同时又必须注意防止以“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应该辨证地处理好数学思想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也是当前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必须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应用中,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水平。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意识。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同时又有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的头脑。
创新评价体系,坚持定性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结合。用考试和分数来评价学生是现行基础教学的主要特征。实施新课程教学,虽然要求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及时评价与延迟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但这并不表明要完全抛弃考试和分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不能把考试和分数当“靶子”攻击,不能让形而上学到处泛滥,把正确评价与分数评价对立起来,要正确处理正当评价与考试分数之间的关系,保持正确的心态,有机结合使用。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正确的、新颖的观点,应及时予以肯定,对考试成绩好予以表扬对差生也要充分进行鼓励。同时,要注意因人而异,因年级而异,切忌只表扬,不批评,从而形成学习成果正确的评价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