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美》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苏教版九年级第三单元
《论美》教案设计
西平县杨庄中学
于 洁
2008年11月
《论美》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怎样宽题狭做,集中谈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
2、懂得要把握主旨,就要先辨明论题;
3、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人生美、世界美的主题,提升学生对美的感悟力,升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美(回忆导入)
1. 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最美?可以结合我们所学或所见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来谈谈你对人的美的认识。
提示:
(1)容貌之美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做观罗敷。”
-《陌上桑》
“一双丹凤眼、两变柳叶吊梢眉,身材苗条,体态风骚”
—曹雪芹《红楼梦》
(2)神态之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徐志摩《沙扬娜拉》
(3)形体之美
“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
得很可爱论证了美德之美——外形美难于保持来论证了美德的重要。
3.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美德最美的”?
提示:
举例论证:举例能使人信服。
“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两位画家„„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
“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印授着愧悔的往年”
比喻论证:能使枯燥的说理文章显得生动有趣。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对比论证:观点更为鲜明突出。
老人与年轻人作对比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与“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作对比。
4.师总结。
三、评美(思维拓展)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所学课文中的美的人物几乎都是完美主义者,或拥有美的心灵或拥有美的外貌,或两者具有。其实人是一个复杂体,人性是由许多方方面面组成的,绝不是这两者简单的组合,例如大家所熟悉的《天龙八部》,其中一个人物形象大家肯定已经烂熟于心,那就是阿紫,阿紫出身藏污纳垢的星宿派丁春秋门下,虽然也聪明过人、美貌如花,但心如蛇蝎,行事乖戾,手段毒辣,从来不计后果,残害他人成了她的至乐。她折磨游坦之的过程,让人毛发直竖。但阿紫对姐夫萧峰的爱,又不得不令人敬佩,当她抱萧峰的尸体跳崖的时候我相信大家都被她的行为所震撼了,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一刻的她是美的,美在于她对爱情的执着对爱情的守护。那么下面我就以此为例,从《天龙八部》说开去,结合你所了解的人或者就是你自己,谈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去看一个人呢?
第二篇:论美国法(本站推荐)
Script>内容提要:美国法并不象人们所通常认为的那样具有英国法的特性,这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造成的。美国的双重法院体制、民事陪审机构和一些民事诉讼制度、法官和律师的地位与作用甚至独具特色的法学教育体制的形成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背景。在继承英国法的部分传统时,美国法也受到欧洲大陆法较大的影响。
主题词:联邦法院 陪审团 法学教育 发现程序
在学习和研究美国法时,人们常常喜欢使用“英美法系”一词,因为美国法和英国法的关系非常密切。许多美国律师也倾向于认为,美国私法的古老的英国根基是他们作为职业律师的尊严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美国法律并不象我们甚至一些美国人所认为的那样具有英国性。人们所认为的美国法和英国法的一体性掩盖了许多东西,正如它所揭示的那么多。
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是大多数美国法律和政治机构以及法律传统是在十八世纪末作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产物而形成的。美国公法与英国公法几乎截然不同,尽管二者都是用英文写成的。当时的联邦宪法和州宪法的起草人绝大多数属于仇英派和亲法派。因此,他们建立的政治分权机构所反映的思想更多地具有法国性而不是英国性。
独立战争的胜利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了一个难得的短暂的瞬间,它使人们在一个相对空白的基础上制定法律、设立法律机构成为可能,而极少需要尊重现成的传统和期望。尽管在当时也不得不做一些妥协,而且正是这些妥协造成了当今美国法律的许多令人沮丧的复杂的地方。譬如,联邦法院和州法院行使广泛的共同司法管辖权的双重法院体制就是十八世纪政治斗争的一个苦果。如果当时人们有机会去选择一个比它简单的司法体制,则任何一个明智的人都不会选定这样一种体制。但是,如果没有这一笨拙的妥协,当时就不可能建立联邦。
因此,要想理解美国的法律机构,我们必需首先弄清楚1783年的美国,在这一年英国承认了前十三个殖民地的独立。这十三个殖民地当时的人口约三百万,他们大多数居住在离大西洋一百英里并沿着海岸线延伸一千英里的范围内。殖民地的大多数法官和许多律师是在英国受训的,他们忠于英国王室,大部份在独立战争期间逃往加拿大。在1783年之前,在十三个州新成立的法院任职的一些法官完全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1 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和十九世纪早期,美国各州废弃了要求败诉当事人支付胜诉方律师费用和允许不熟练的律师基于案件胜诉而提出支付律师费的诉讼请求的英国做法。
2那些半职业化的十八世纪的州法院不愿意执行英国债权人的权利。一些参加过独立战争的人这么做部分是为了抛弃自己对忠于王室的英国人所欠的债务。在各州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英国是以这些债务能够得到清偿为条件承认独立的。在1787年之前,乔治三世的皇家海军有可能恢复其讨债人的作用。此年相聚在费城以组织一个更为强大的中央政府的那些人无不为这一问题而深感头痛。于是他们中的许多人赞成建立一个能更可靠地执行英国债权人的权利的全国性的法院系统。但是对中央政府的极大的不信任使这一步没能付诸实施。如果联邦宪法规定设立全国性的法院,则该宪法就得不到批准。于是,妥协的结果便是设立一个最高法院,并授权国会设立其下属法院,这些下属法院的管辖权将由宪法和设立它们的立法文件给予严格的限制。
欧洲国家很快就发现了这一历史与当代欧洲的相似之处。人们发现为一定的目的建立一个欧洲法院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在1948年提议由其取代各国法院,则欧洲共同体将遇到难以克服的阻力。在1787年到1789年的美国存在着同样的阻力。于是,随着欧洲法院作用的逐步扩大,它在不断地为将越来越复杂的内容带给欧洲共同体法律的双重司法管辖的令人困惑的结果所困扰。
甚至这一双重司法管辖的妥协在当时的美国也是阻力重重。在批准宪法的辩论 中,特别是在纽约和宾夕法尼亚,建立全国性的法院的思想遭到激烈的反对,尽管其管辖权受到限制。3 因此有必要以作为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权利法案》的形式作进一步的妥协。现在看来似乎很奇怪,当时《权利法案》的条文所最迫切要求的是在民事诉讼中获得陪审团审判的权利。而补充规定到宪法中的这一机构的作用在当时是,现在也仍然是保护各州人民的权利不受联邦法院的侵犯。这是司法权在专业法官和业余法官之间的一种分配,这与广泛存在于那时设立的其他法律机构之间的许多分权没有什么不同。
对联邦法院的不信任不是没有理由。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那些被任命为联邦法官的人都属于统治阶级的成员,他们与英国的带假发的法官只有些微相似之处。在18世纪是这样,在今天仍然如此。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联邦法官都不是欧洲、日本或朝鲜法官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人员。他们之所以被选为法官,部分是因为他们的政治观点与任命他们的总统的一致,且不为必须批准这种任命的美国参议院所反对。要记住的是,总统不会寻求把一个被其同事看成是技术律师的人任命为联邦法官。因为业务能力并不是在美国法院从事司法工作的主要任职条件。
19世纪早期的美国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约翰·马歇尔使律师和其他人对其肃然起敬。他领导的法院开始了最高法院书面意见的使用,这与英国法中的分开表述的习惯不同。在面对许多重大的政治问题时,他们能够说服人们相信他们的判决是对宪法和其他具有决定意义的立法在技术上有效的解释。在1815年之前,外国观察家开始发现美国人对法律的特有的迷恋以及喜好诉讼的倾向,那些在其他国家的人看来不适合诉讼的事情在美国都可诉诸法庭进行诉讼。19世纪30年代托克维尔发现美国的律师和法官已经有某种程度的贵族化。他对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评价并不很高,只是认为他们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很大。当欧洲社会被一个凝聚力强的社会阶级的权力和影响所稳定时,事实上美国各州几乎既没有被这种凝聚力所困扰,也没有被它所支持。
因此,律师和法官填补了一个政治空间。Timothy
第三篇:论美 教案
论美 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当前初中语文教育片面强化提高与分数有关的内容,忽视基本素质培养的情况,学生的考试分数虽有所提高,但基础文化、基本学习能力、基本的心理素质、基本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未得到有效的同步提高,成功教育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发展的教育,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教育。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互联网为平台,培养学生自主搜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教案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论美》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我围绕“美”字来做文章,设计了“谈谈美”、“读懂美”、“欣赏美”和“完善美”这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并以朗读贯穿始终,旨在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寻找美的意义,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去发现美,创造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让本节课成为一节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学生感悟美的真谛,让学生展示美丽,获得成功体验的语文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能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2.能体味文章中精妙睿智的语言,并说出自己的看法。3.联系实际或相关知识,表达自己的对美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 1.检查自学情况
主体活动:①课前学生通过百度词典,搜索讲学稿上要求注音的字词,并了解词语的意思。②学生自主上黑板板书讲学稿课前自学内容,其他学生检查板书是否正确,如有错误学生帮忙改正。
2.导入新课,谈谈美
想一想,你认为诗词歌赋中哪些文字描述的人物形象最美? 主体活动:①学生通过百度搜索寻求答案。
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20542.htm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网址:
http://baike.baidu.com/view/2943360.htm?fromenter=%CA%AB%A1%A4%CE%C0%B7%E7%A1%A4%CB%B6%C8%CB ②学生交流分享。3.整体感知,读懂美
①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
②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主体活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中心论点,并简要阐述论证过程。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回答时可择取自己能够独立阐述的小节进行分析,其他学生可自由补充,教师只在所有学生回答完毕后帮助理清全文思路。4.精读课文,欣赏美
我欣赏的句子是: 给我的启示是: 主体活动:学生默读课文,在讲学稿上写下能够引起自己共鸣的句子,以及这个句子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完后组内交流,由小组进行推荐,全班进行交流。5.再读课文,完善美
我想将事例放在第 段,例子是: 我的理由是: 主体活动:
①学生再读课文,根据每小节阐述的主要观点,补充论据,让文章论证更有力,组内展示,讨论,评价,小组整合成果后全班交流,分享。
②教师出示一个事例,学生通过视频具体感受“美的德行”的要义所在。最后齐读课文,升华对美的感悟。
网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3NDA2NDA=.html 片段一:
师:同学们能为课文锦上添花,为文章丰富一个事实论据,更加有力地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吗? 生:我想将事例放在第2段,例子是居里夫人是个很漂亮的女子,但她的美不仅体现在外表,更多的而是她的内在美,靠着自己的坚持不懈,吃苦耐劳,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她的美是内外兼修的永恒的美。我的理由是第2小节论述的中心是外在美与内在美可以统一,我举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师:老师也为课文准备了一个论据,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老人——白芳礼。(播放视频)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很多学生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师:白芳礼老人美吗? 生:美!(异口同声)
师:老师被老人深深感动着,老师也看到许多同学泪流满面,你们能理解老师为什么要将这个故事放在课文中吗?
生:白芳礼老人挣下35万元人民币,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可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他的美好品德就像朴素背景下熠熠生辉的宝石。生:老人把房子卖了,承包了一个小售货亭,作为“白芳礼支教公司”,可他依旧过着蹬三轮的生活,并且在售货亭旁搭了个铁皮棚子,寒来暑往,他在里面住了五年,这种“坚持”不是人人都能经受的,可老人把好事做到了生命的尽头,虽然老人没有让人羡慕的外表,可他用他的言行,他的善举告诉我什么叫做真正的美丽。
生:白芳礼老人在大雪纷飞的一天蹬着三轮把他每天积累的500元钱放在饭盒里,交给学校 的老师时说了一句:“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这个细节我特别感动,老人不是天生富有的,他的钱也是一毛,两毛省下来的,可他并没有哀怨生活的清贫,而是把生活的全部奉献给了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在他的身上折射了人性的大美,这种美是让人刻骨铭心的。
„„ 【反思和分析】
这节课学生的表现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因为课堂上活跃着一种氛围叫“快乐”,学生学得快乐,我也被快乐感染着,为什么师生都有收获并且能够相互促进呢?思考良久,我想是因为我把课堂尽可能地归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释放自己的美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是成功教育一次成功实践。
1.成功教育主张积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诱导学生尝试成功, 促使学生主动内化教育要求,启动和形成学生自身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所以在设计课堂的时候,我就确定了让学生做主课堂的教学构想,因为想要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就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因而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并没有固定、唯一的评价标准,出发点便是让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角度,并且都能够有话说,其中穿插的课前网络搜索更是激发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学生的内驱力得到了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
2.成功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基本特点是“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教师要善于设置高质量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景中,使学生精神集中专一,思考问题系统深入,学生在主动参与、独立思考、问题讨论中,不知不觉地萌发了参与意识,形成了参与能力,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的效应。我在设计问题时正是考虑了这一点,在开始让学生自由谈论诗词歌赋中哪些文字描述的人物形象最美,这时候学生通过搜索得到的结论多为外在的易显的美,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内涵之美,最终通过增加事实论据这一环节思辨体会文章所倡导的内在的品德之美,理解美的本质。如“片段二”呈现的例子,学生可以迅速的调动自己积累的知识,作为文章观点有力的支撑,并经过教师视频的引导,对“美”有了具象而深刻的理解,这种自主参与的过程性的学习领悟是其他教学环节取代不了的,学生正是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了主体性,才会成功到达成功的彼岸。
3.成功教育坚持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其立足点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促使学生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不足,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在这堂课上,我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课堂避免了教师的满堂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师生互动互学,一起探索真理,共同开发,使整个学习活动成为一个动态发展、不断生成、富有生命力的创造过程。
在这堂课上,没有了“师道尊严”的框架约束,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思想之美”,“表达之美”,“合作之美”,“自信之美”,看到学生投入、积极地参与,听到学生智慧、灵动的感悟,我因他们在课堂上绽放的美丽,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快乐,学生也因为主体地位的体现感受了成功带来的喜悦。
第四篇:《论美》教案
《论美》教学设计
明祖陵中学
张芹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2、通过制作格言卡来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论证方法.3、通过师生交流,实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并且学会在生活中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论证方法.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学会在生活中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教学方法、手段】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幻灯片展示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论美》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这样说:“学学牛吃草--读书要讲求智慧,读书有精读与泛读,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就得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如同牛的‘反刍’一样,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而本文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作《论人生》,是经典著作,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本文是一篇随感,初二时学生已经学过这样的文章,正好可以结合这篇文章加深学生对杂感这种文体的理解,这篇文章写法虽然在条理上不够分明,却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哲学家对“美”的
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熏陶的绝佳范本,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教学设想】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能满堂灌,而是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认为在本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把学习权、话语权交给学生,教师要通过独特的设计和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反复研读、品味课文,探寻美的真谛,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去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让本节课成为一节对学生进行美学熏陶、教育的语文课。此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所限,不宜在课堂上涉及太多美学范畴下的概念、理论,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切实联系自身生活实践的积极性。【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导入
分享身边美(畅所欲言)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1、了解培根.2、培根眼中的美.(找出中心论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的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美”作了哪些论述?在这些论述中,作者的核心的观点是什么?
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语句。(屏幕显示:勾画关键语句)
三、深入文本,交流探究。
1、初步了解培根的观点后,大家再思考一下:如果请你从刚才勾画的语句中找出一句你认为最精彩,做一张“美的格言卡”,你准备选哪一句?(屏幕显示:美的格言卡)
通过对关键句的寻找和品析,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现在我们齐声把这些句子再齐读一遍。(生齐读)
2、本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在论述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作用?(屏幕显示:论证方法)
请同学任意找出一处,讨论交流。
3、同学们,应该说,我们对“美”的感受已经比较深刻了,还了解了作者的论证方法。但我们对文章的探究还在继续,接下来这个环节更是我们畅所欲言的时候。(屏幕显示:质疑问难)
如果你对课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不理解,可以提出来研究。甚至说,你对有些观点不认同,也可以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我们初三有一位同学,平时喜欢奇装异服,天天都在赶新潮,学校规定穿校服,他硬是不听,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你会怎么劝说他呢?
五、教师寄语
六、布置作业(屏幕显示:作业)
八、课后反思
第五篇:论美教案
《论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最美?可以结合你所学或所见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自己周围生活中的人物来谈谈你对人的美的认识。(见后面的参考资料)
二、走近作者
作者简介:弗兰西斯·培根是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科学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三、走进课文
(1)整体感知: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能够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2)讨论下列问题:
1、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的美等等,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
明确:人的美 【板书:人的美】
2、文章中提出了人的哪些美呢?
明确:谈及了美德、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等几种美。【板书:】
3、对这些美,作者有什么观点?(刚才读课文时所画的句子)明确:观点句: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2)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
(3)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4)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5)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6)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4、培根他欣赏哪一种美?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明确:最欣赏美德,文章中心观点是:美德最美,要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板书:美德最美】
5、我们看本文作者用的笔墨不多,但语言都非常的精辟,有的比喻也很形象,如果教你编写一篇“论美语录”,你会摘录哪些句子?并谈谈个人的理解。(课后探究练习上的第二题已经列出不少了,也可以再做一些补充。)总结归纳:
①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明确: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②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明确:此,指形貌美,彼指内在美。全句意思说形貌美与内在美在同一个人身上难以并存。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正所谓上帝给予我们是有限的,给了你美貌,就可能少了些智慧,给了你智慧,就可能少了些容貌,因此最理想的状态是既拥有美貌又拥有智慧和高贵的气质。
③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明确: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
④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的规格。因为美不仅是外在形式的美,还包括内在精神气质,品德抽象的一面,它是不能订制规范的,不能画出来的。
⑤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明确: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⑥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明确: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⑦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明确:“最高的美”应指内在美,比如德行,画家怎么画得出来呢?“奇妙”在于会起变化。在内在美的照射下,一个人假如原来外貌较丑,人们也会对他改变印象,觉得他美。举例:《巴黎圣母院》
四、课文质疑
文章的开头结尾似乎自相矛盾。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告诉我们“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结尾又说“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究竟要不要外貌美?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
明确: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对“世上的许多美人”呢?不要倚仗年轻美貌,“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选择”。其实不矛盾。(结合时代背景)
五、课文小节
外表的美终归是暂时的,易逝的,只有心灵美,才是一种永不凋谢的美,是一种深沉的美。它越是经受时间的考验,越是显出美的光泽。愿同学们拥有美的语言,美的思想,美的德行,做一个美的人。
六、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