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贵夫人信佛的故事

时间:2019-05-15 09:5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位贵夫人信佛的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位贵夫人信佛的故事》。

第一篇:一位贵夫人信佛的故事

一位贵夫人信佛的故事

年前,住在台北市我们十多个男女道友,远去台中慈明寺求受菩萨戒,先后经过七天,过著同出家人一样的生活,这是值得我回忆的一页。

有一天上午,我们正在寮房休息,和我们同来求戒的余老居士夫妇,陪同几天前向我们募款放生的那位贵夫人来我们寮房闲谈,她很健谈,在谈话中,说出她信佛的一段奇特因缘,内容有趣而感人,算是由十字路走上卍字道路的故事。

这位贵夫人是一个富有人家的淑女,又进了耶教创办的大学,接受了新科学训练,也参加过星期日耶教的礼拜。可是她的妈妈却是一位正信的佛教徒,且是佛教界的一位大护法,整天忙于佛教社会慈善事业。老太太的这些行为,看在这个时髦小姐的眼里,当然很是别扭,有时就要对她的母亲不礼貌的说几句讽刺的话,发发小姐脾气。偏偏对方又是她生身最亲爱的母亲,也是不敢过分的放肆。而老太太不管女儿说什么难听的话,她老人家只当耳边风一般,并且老太太有她的哲学,她老人家也有其一套乐观的想法,可以说是一种智见。她想著,一旦将来因缘成熟,相信自己的女儿,一定会改变信仰,投向佛陀,因为她认定她的女儿也是有佛性的。

有一次,她害了一场大病,也吓坏了她的妈,弄得老太太寝食不安,为她祈祷,求佛菩萨慈悲加被,只怕宝贝女儿,有什么三长两短。

那时她的病不但相当严重,简直到了与死神搏斗的光景,她好像已经走进鬼门关,也体会到一个人将要死的那种挣扎滋味。好似乌龟脱壳一般,身心上感受著无比的痛楚,陷于恐怖颠倒之中。当她快要死的时候,下气是接不了上气,她的妈看到这种情形,失魂落魄,心如刀绞,由于母女亲情,一心一意想救女儿活命,口里不断念著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心慌意乱,拼命地用拇指头,硬按住她的人中(嘴上唇),她是痛苦万状,心里很明白,却是口里喊叫不出。幸好,她糊里糊涂的又活转来。

这位贵夫人来台后,三四年来,不幸患了一种严重的恶疾—血癌,医师束手,当她被送入荣民总院时,经医师诊断后,即婉拒其住院的请求。我们知道,医院中除非患者是无钱或缺少病房,或是缺乏某科系的医师及设备等外,一旦拒绝病患者的住院诊治,岂不等于宣告等待死亡吗?据说患血癌者,每日全身都感到痛苦难挨!这是她第二次与死神搏斗的情况,心里无限悲哀!认为不易活命。

人莫不畏死,莫不有求生欲望,能够活下去,是人人所祈求的,尽管环境如何恶劣,总是想要活下去。所以,一个人能多活一些时,是不放弃活下去的机会。盖求生是人们的本能,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大概就是如此吧!她,被死神唤醒,在万般痛苦,无可奈何之下,一天,她忽然间心里生起一个念头,也许是她前生有善根,也许是她有了忏悔心,也许是她认为信奉上帝并不能解决她的病痛和死的苦恼,也许是她学佛的因缘成熟,突然会想到昔年她的母亲虔诚信佛,拜佛,念佛的情形,简直像电影般在她眼帘中一幕一幕映现著,于是自言自语说:我这个绝症,为什么不去求佛菩萨的加被呢?

她也曾听母亲说佛是最慈悲的,能拔苦与乐,只要人们有坚定的信心,自然而然会和佛菩萨的悲愿相应,业障病魔也就自会消除,得大解脱。她想著,与其这样等死,倒不如一心一意来称诵圣号,祈求佛菩萨的垂佑加被,或者可望解除痛苦,于是她决定放下一切,也不管身上的苦楚,日以继夜地虔诵观音大士圣号。

有一天晚上,她在朦胧中,做了一个稀有的梦,梦见万丈金色的光芒照耀著她,她在光中看见身高数丈,金色身,威仪相好观世音菩萨圣像,她很聪明,赶快地问讯趴在地上顶礼。庄严、慈祥的菩萨,竟摸著她头顶,并且向她说:“你的病是你多生业障,由于你信心虔诚,可以解除你的病苦,明天有位乡间郎中,会来为你医治。”说罢,一会儿菩萨金色身相隐没在光中不见了,那耀目的金光,也跟著渐渐消失,她受到菩萨的启示,感激之余,马上向著空中虔诚礼拜,待醒来时,原来是个梦境。

次日,果然有一个乡下老人来她家,说他是郎中,听说这家里有病人,特来看病的,家人马上把那位乡下人引到病床边,只听他对病人说:“您不舒服吗?我带有草药给您敷上,试试看如何?”“好!好!”她当即频频点首,表示感激。那位乡下人,掏出草药敷在她手膀上,奇怪,当时她的身体就感到很舒服。那位乡下人敷完了药,也不要药钱,就提起药箱笑嬉嬉地走了。说来奇怪,从此,她的病一天比一天好,约半年后,她的身体竟渐渐康复了。这好像神话一般,真是不可思议的奇迹。我问贵夫人,病愈后是否曾去医院做过检查?她答:“有,曾特意去荣民医院体检过,结果身体健康情形令人满意,连医生也不解我的恶症是怎样会好的?”我又说:“那您大难不死,必有厚福,这完全是您一片虔诚信心,所以感动观世音菩萨慈悲加被。”她很恭敬的合著手掌说:“是的,我有生之年,为报答菩萨的恩惠,愿为佛教社会慈善事业,奉献我一切力量。”她说这话,还特意加强语气,并夹带著爽朗的笑声,使我们寮房戒兄们听了,都为之感叹不已。

第二篇:冼夫人故事

冼夫人

冼夫人(522-602),南北朝时高凉郡人(今电白县山兜丁村人),梁高凉太守冯宝妻。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文武双全,韬略高超。在中央王朝(自汉元帝始)放弃了对海南岛的实际统治权580年之后,冼夫人奏请梁武帝在海南设立崖州,恢复对海南岛的实际统治。并接受皇帝任命,亲自主持海南岛归属中央政权的重建工作。冼夫人身逢乱世,历梁、陈、隋三代,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决心不变。从冼夫人建议设立崖州到她的孙子冯盎总管海南3州12县止,将近110年时间,海南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作为南越俚僚(黎族)首领,冼夫人身体力行,促进民族团结,做了许多好事。在治理如今的两广地区和海南岛期间,冼夫人惩治贪官,平定叛乱,鼓励农耕,发展生产,开创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世世代代深受两广地区和海南人民爱戴景仰。

南方天气湿热,蚊虫鼠蚁多,容易感染疾病。有一年,天逢大旱,瘴疠流行,周围村中许多人得病,不用多少天,此病迅速传播至雷洞村。冼首领为了控制此病的扩散,必须想办法在医治病患的同时,对健康者进行预防处理。为此,冼首领召集各洞都老会议,商讨对策。会上,有一位年过九旬的都老说,他年轻时村里也曾出现过此病,后来人们到西山上挖开冰洞,取出冰水,水中溶解有一种特殊药物,可以让大家饮用;同时又要用此冰水淋浴,可以降低体温,病即可除。

西山位于雷垌村西南约1.5公里处,是一座非常陡峭的高山,人迹罕至。山中有个洞穴,相传就是冰洞。但年深月久,冰洞崩塞。冼首领带领一批年轻人上山凿井,经过七天七月夜的苦战,终于开出冰洞,并从岩中深处抽出冰水。沁人心肺的冰水取出来给大家饮用后,果然收到奇效。很快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此取水。冼首领见井水不够用,又命人在离此300米远的地方打第二口井;后来再在距此1000米远的地方打第三口井。据说此三口井是连心井,沿着第一口井井底的石壁可爬到第二口井和第三口井。第一井和第三井内都有流水声,水从第一口井吐出,水质清澈透明,甘甜可口。由于水源充足,附近几条村出现的疫情得到了有效的防治。西山因被凿了三口井,也改名为大天井。

由于冼夫人为海南及整个岭南的发展,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出了卓越贡献,周恩来总理称她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2000年,江泽民总书记在高州视察冼太庙时,赞誉冼夫人是“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指示要发扬冼夫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篇:信佛利弊

利处

一.佛教的“六和敬”能推进社会和谐

佛教“和”的思想,皆由“因缘和合”而成,认为“和”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用现代人的理解来说,即万事万物相互依存,需要和谐相处。佛法要长久地传承下去,须依靠广大真实的信仰者,尤其需要清净和乐的僧团。因而早在佛陀时代,僧团里就形成了“六和敬”的伦理要求。

“六和敬”,又叫“六和合”,即“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行、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其中“见和同解”、“戒和同行”与“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质要求,“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和合的外在表现。“见和同解”指拥有共同认可的律治,“利和同均”要求社会财富公平分配,“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谐与团结。只有思想的统一、经济待遇的均衡、佛教戒律的共同遵守,才能有和合清净的僧团出现,才会有平等、和谐、民主、自由的团结,才能负担起住持佛法的责任。“六和敬”精神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完全相通的。和谐社会一定是民主、法制的社会, 是行为规范的社会。“戒和同行”体现的就是民主管理僧团的律治精神。律治意义上的平等,对立法者、执法者、守法者同样具有法律约束意义,否则必影响到大众的团结;和谐社会必定是有着共同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目标的社会,“见和同解”正是追求拥有一致的团体精神或公共精神的呼吁。一个团体或社会,虽然其成员的思想各有差异,从事不同的社会活动,但是必须有基本的伦理价值观和团体精神,才能保证团体的生命力与社会动态的稳定性。所以,道德、宗教、人文等精神所提供的超越性价值,可以引导人们在物质利益之外寻求生活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超越个人私利的局限,认同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形成最基本的公共精神;和谐社会肯定是利益分配均衡的社会,“利和同均”实现的就是财富的公平处置。在一个集团或社会中,必须防范人性的堕落与过于自私,必须对利益作出适当的调剂、节制。不但如此,更要提倡布施,即慈善救济的慈悲精神,扶危济贫、互相救助,使困难、弱势群体得到帮助。佛教的这些基本伦理道德与和谐社会的热爱集体、遵纪守法、爱心奉献、平等民主、造福人类社会等价值规范不谋而合,具有相当的一致性,有利于建立和谐安详的社会秩序,促进和维护社会安定

二、佛教伦理思想有利于人际道德和谐

(一)佛教的平等观为人际和谐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当今社会,以权凌人,巧取豪夺,贫富悬殊,不公正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佛教则主张众生平等,因果平等,生佛平等,要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融洽共存,人与人友好相处的关系,为和谐社会中的人际和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佛教所说的“众生”包括人与一切生灵,众生平等指众生的地位是一致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然,佛教的平等观首先体现在人与人的平等。若世人只分善恶,不分等级,人人祛恶扬善,平等相待,天下必然太平。

佛教的因果平等,是指各人自造其因,自食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会种因不食果,也不会无因而受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所以佛教以因果平等思想教育人们弃恶从善,多做有益于社会大众的事,不做杀、盗、淫、妄等伤天害理的事,这样社会才会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由此可见,因果平等思想造就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社会中的安定有序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佛平等是指众生与佛本来平等,只要众生精进修持,去妄存真,则终有成佛的一天。简言之,生佛平等的思想就是要众生明白要成佛先做人的道理。有了这种佛理指导,众生就不会妄自菲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二)佛教的“报恩心”推进道德和谐 由于因缘说的存在,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无不产生自因与缘的结合,万物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因此,对于恩的看法,相对于由长及幼的施恩观念,佛教更强调相互间的感恩与报恩。佛教强调报“四重恩”,即报答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和三宝恩。一个人来到世间,首先是父母的生养哺育,才能长大成人。因此,我们要报父母恩。有了这种观念,就会有和睦的家庭、孝顺的儿女;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来自众生之因,我们每天的工作、劳动,都是对众生的报答。有了报众生恩的思想,才会有人与人的平等观念,才会互相关爱,共建文明的社会;报国土恩,就是要爱国,报答生养我们的国家。对佛教来说,佛、法、僧三宝使人们取得智慧、证得菩提、获得解脱,因此,三宝之恩不可不报。从以上可以不难看出,佛教教导的报四重恩,与建设和谐社会也是一致的。

(三)佛教的善恶观促进人际和谐

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善恶。佛教从法相本性来看待善恶,认为众生都有佛性,都含有善恶因子,今生福寿是众生前世行善的结果,今生修善积德,来生才能成佛。[⑤]佛教认为众生与佛都有善恶二性,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向善以求和谐,这是人际和谐得以实现的前提。同时,佛教教义最高境界的核心是善,倡导扶世助化,劝善止恶。佛教也始终强调要以善的宗教实践和修行来消除无明、摆脱贪、镇、痴等障碍,净化本心,进入至善境界。它指明善是诸法的根本、佛的本性,将向善定为人际和谐的最高境界和修行标准,认为人际若要和谐,首先要善,即弃恶从善,这就把人们追求解脱的途径落实在现实的修行实践中。佛教的修行过程是向善、修善的过程,修善即止恶,强调人心的内省、自律。人性中有向善的潜能,再利用宗教信仰使人趋善除恶,客观上走向了向善与人际和谐的伦理目标。

(四)佛教的慈悲观念有利于人际和谐

佛教提倡大慈大悲、普度一切众生,其中大慈大悲是大乘佛教最根本的伦理原则。慈悲是佛教之根本,是佛教的特殊理念,但它与某些流派所提倡的仁爱、博爱相通又不尽相同。慈悲是不受等级、阶级限制的,也是排除狭隘的偏私性的一种境界。应当说,虽然孔子也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但佛教的慈悲观念、博爱精神,在思想上更具有感召力,在实践上更具有驱动力。因为佛教的慈悲富有实践性,重视对人的关怀、对动物的关怀、对社会的关怀,由此而大力从事社会福利、民间公益事业,在历史和现实社会中都发挥了滑润剂的作用,为弱势群体,为下层劳苦大众缓解了困难,减少了痛苦,带来了希望。这种慈悲观念是偏重于祈求佛佑和请菩萨解决实际困难,提倡大公无私,助人为乐,要为救济一切众生而施善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慈悲观念是以菩萨偶像的人格化身作为载体的,将人际和谐的理念以人格典范的形式展示出来,是社会性的人际和谐的一种体现。

弊端

一、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借佛敛财现象比较严重。

佛教寺院是传承佛祖清净法脉,清净戒脉,以戒定慧三学培育继承法脉僧才的场所,是宏法、修戒、修禅的场所,是远离红尘物欲的人间净土。体现的是一个离贪离欲的高尚道德原则。而今,佛教寺庙圣地反成了富人游玩之地,贪僧敛钱之所。从寺院出售门票延伸到一炷高香要数千元,甚至10万元。四川宝光寺的头炷香拍卖到99万元。高额的门票,昂贵的香钱,将贫苦的众生拒之寺门之外了。

俗话说“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难进来”。过去穷人无钱进衙门讨公道时,还可以进佛寺向佛菩萨诉苦。现在却变成了“天下寺门朝南开,有信无钱难进来”了,把穷苦人进寺烧香拜佛的这点权利也给剥夺了。这种做法符合佛教的教义吗?

二、经济因素冲击了佛教信仰。

随着佛教世俗化的不断加强,寺院也成为一个经济色彩较浓的场所,经济利益掺杂进佛教生活之中,使佛教信仰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如助长了一部分僧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加重了他们的名利心。不少中青年出家人更多地注重个人世俗利益,集聚钱财,享受生活,淡化了修持和佛教事业心。部分信教群众功利心比较强,受社会商品经济意识的影响,其信教倾向只是在保佑发财致富上,有功利色彩,由此也出现了不论神佛上帝,逢庙就叩头,见像就烧香的泛宗教信仰。佛教的世俗化,使传统佛教面临着信仰淡化、腐败侵蚀的危机,损害了传统宗教的声誉,不利于佛教事业的发展。

和谐社会,是一切幸福的保证,是全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但它并不是乌托邦,而是要以自己的道德,人格,并以慈悲,平等的胸怀去做而实现的。这就为佛教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契机。佛教的许多思想理念与和谐社会的需要高度契合,非常有利于佛教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对佛教界来说,应充分挖掘佛教中有益的思想资源,并根据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需要,及时作出合乎时代发展要求的调整和改革,努力使佛教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对党和政府的宗教工作来说,则要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依法管理,为佛教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实现“双赢”。

第四篇:人为什么信佛

吃素信佛了。我说的那个“信”,不是那个简单的相信,而是一种执着和迷恋。

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自幼接受的是唯物主义教育,对于那些佛教道教,我把它统统归于迷信一类,从不沾染。

现在家中有了“香火”,口无遮拦的我自然也要装出一付虔诚之态,在妻子面前不敢乱说乱做,唯恐有违佛教戒律。可是,心底里仍然觉得自己是个伧夫俗

子,对于佛的禅意,难以“会心”。

在我的印象里,佛总是和寺院和(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僧人联系在一起的,而那些佛教寺院全在佳山秀水之间,松柏苍翠,云雾飘渺,游人如织。此刻,我有点惘然,佛竟然有这等力量把市井中的芸芸众生吸引到秀美的山水中来,吸引到自然中来。佛教难道让人认识到人不过是自然的一分子,体会“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意境?那高山秀水一定就是佛所说的自然法则了。高山象征尊严,松树象征坚毅,湖泊象征静谧,花朵是谦卑和温顺的典范……这一切的自然景物,一定是为人而生,为佛而生,都在含蓄唤起我们内心的觉悟。p>可是,有几人能如此觉悟呢?不要说埋首市井的芸芸众生,或在名利场上的衮衮诸公,即便是披裟执杖,出入宝殿的坐禅僧人,会心的也极少。本是清静的佛家寺院,也被那些庸俗的功名利禄所消融,功德箱变成了募捐箱,出门化缘变成了送钱上门,靠着一二尊泥塑菩萨,日进斗金,与坑蒙拐骗何异?

有一类佛家僧人,穿着不净,但六根清静;大字不识,却世事洞明;经书翻得少,事情做得多;保谦恭之态,不生嗔恨之心;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这类僧人可谓真正成佛了,只可惜,只能在娱乐影片中见到了。

穿越名山秀水之间的我等众生,步入宝殿,双手合什,在佛面前,也不过是装模作样的虔诚和忏悔一番,内心中的“三戒”和“五行”,在走出佛殿后,便烟消云散了。

佛家说,佛就是觉悟的众生,众生就是执迷的佛。烧香拜佛,求签占卦,诵经坐禅,双手合什,吃素放生的何其多,却依然是众生,不是佛……

第五篇:安庆贵夫人婚纱摄影员工培训协议书

安庆贵夫人外派培训服务协议书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根据平等自愿的原则,达成以下培训协议,此协议与劳动合同具有同等法律作

用,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对方均有追究赔偿损失及法律责任的权利。

一、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根据乙方自愿申请和公司有关部门的推荐,甲方同意乙方参加培训学习,具体学习应遵从课程老师安排。

2.本次培训由甲方为乙方提供培训学习费用预计元人民币(大

写)(具体甲方所提供的全部培训费,包括路费、食宿费及其它各类实际

发生的费用等按完成培训后,乙方所报销的实际票据统计)。另包括培训合作单位公司提供的服务,约合人民币元。

3.甲方负责为乙方提供办理参加培训的必要手续和条件。

4.在乙方参加培训期间,甲方负责为乙方协调各方面与培训相关的关系,做好乙方生活

安排,以便很好的完成培训任务。

5.培训结束后,甲方组织有关培训部门对乙方的培训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6.对参加完培训之后的人员,甲方将其做为技术骨干在今后的后备干部提名、任职、待

遇等方面,将予以优先考虑。

二、乙方的责任与义务

1.乙方自愿参加甲方组织的培训学习,愿意接受甲方所

提供的条件与费用,并遵守本协议的所有内容和甲方的《外部培训费用管理制度》。

2.培训期间,乙方需努力掌握培训的相关知识或达到培训的目标要求,乙方在培训中务

必掌握技术要点,并做认真详细的记录。

3.培训期间,乙方必需服从培训组织领导的工作、学习安排,遵守公司、主办单位或委

托培训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积极维护公司形象和利益,遵守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如果由

于自己不慎或故意行为导致自身或甲方利益受损的,所有赔偿均由乙方承担。

安庆贵夫人婚纱摄影人事部 1

4.乙方参加完培训之后,必须服从甲方安排,到甲方所规定的岗位上工作,乙方为甲方服务年限为年,即从年月日至年月日,若因甲方公司内部变更,需缩减合同时间,则以甲方变更为准。

5.乙方严格执行公司保密制度,未经公司许可,不得将培训中所得到的专业技术外泄或传播给第三者(具体技术内容另附),培训期间所有重要技术资料均交还公司保存。

6、签订培训协议后又再次参加公司安排的外部培训者,必须重新签订协议,按照新的服务期限执行。

三、甲乙双方其它约定

1、乙方单次或年累计培训费超过500元(含),及个人自费培训结业后公司给予报销的均需与公司签订外部培训协议,并约定为公司继续服务的期限。

2、服务期限界定将外部培训结束时间作为服务期限的起始时间。实施劳动合同后,按劳动合同的终止时间作为服务期限的起始时间。

3、乙方在培训协议规定的服务期限届满前,非正常、合理原因,未经公司批准而辞职,或正常原因被公司辞退除名的,应按以下规定赔偿公司:

员工部分:

A、培训费用单次或年累计500-2000元(含),服务期限不少于1年,未满1年的应按不足年限比例退还公司培训费用。具体计算公式:退还金额=培训金额÷(1×12)×不足年限(月)。

B、培训费用单次或年累计2000-5000元(含),服务期限不少于2年,未满2年的应按不足年限比例退还公司培训费用。具体计算公式:退还金额=培训金额÷(2×12)×不足年限(月)。

C、培训费用单次或年累计5000元以上,服务期限不少于3年,未满3年应按不足年限比例退还公司培训费用。具体计算公式:退还金额=培训金额÷(3×12)×不足年限(月)。

D、因工作需要参加外部高端理论或专业技术培训,为公司服务期限不得少于3年。具体计算公式:退还金额=培训金额÷(3×12)×不足年限(月)。

2.乙方在培训期间,如出现违反有关规定,未能通过培训考核或未达到培训要求,未能取得培训证书的,由本人负担30%的培训费用。培训过程中,如因甲方或人事变动,甲方有权中断培训,所发生培训费用由甲方承担。

3、乙方在培训中获得的培训证书所有权归公司所有。

4.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协议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章):乙方:

签字日期:签字日期:

下载一位贵夫人信佛的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位贵夫人信佛的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为什么老人更易信佛

    为什么老人更易信佛? 中国农民的信仰从来都具有强烈的实用理性。中国区域差异的复杂性,决定了地方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从而塑造出了不同的地方宗教信仰实践。事实上,研究中国宗教,......

    微电影《白夫人》故事大纲

    短片《白夫人》 故事大纲 2011年北京城的夏日,闷热。车来车往、熙熙攘攘。普仁医院里,李荣,正在做着一个决定:是保老婆,还是保孩子? 张新美与李荣恋爱结婚了5年,他们是高中同学。......

    人生多难信佛向善(5篇)

    婴儿赤条条哇哇坠地,就是哭着喊着来到人世的。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烦心事、伤心事、痛心事、苦心事如影随形。对朋友、亲人、情人送上最多的祝福是万事如意,代表最美好的祝福,最......

    八个哲理故事建筑师一位夫人打电话

    八个哲理故事 建筑师 一位夫人打电话给建筑师,说每当火车经过时,她的睡床就会摇动。 “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建筑师回答说,“我来看看。” 建筑师到达后,夫人建议他躺在床上,......

    读《状元夫人下厨房》的故事有感

    读《状元夫人下厨房》的故事有感 古代人民的美德故事有许多都留传千古,家喻户晓。看了《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后,令我印象最深还是《状元夫人下厨房》的故事。在书中,这篇属于......

    《包法利夫人》

    读《包法利夫人》有感 小时候,并不喜欢《包法利夫人》,厚厚的一大本书,而且不太合乎公主与王子浪漫的情怀。 现在,读《包法利夫人》,是因为知道了它的价值,也不是为它醉心。相反,因......

    包法利夫人

    汉语0801 李莹雪 080103116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幻想是毒药 人们常说,现实和理想有很大的差距,每个人在这段差距面前采取的态度不同,有的人能振奋精神,积极地认识和面对,量......

    包法利夫人

    梦想照进现实 ——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爱玛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小说描写了她逐渐堕落的过程,写了她的梦想与现实的矛盾。读完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