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习题

时间:2019-05-15 09:3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咬文嚼字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咬文嚼字习题》。

第一篇:咬文嚼字习题

《咬文嚼字》练习题

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附带 炼字 深恶痛绝 B.斩截 玩索 孤零零 C.搅扰 迷离 枝离破碎 D.尺牍 自励 推陈出新 2.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婵娟(chán)倒涎(xián)锱铢必较(zī)B. 援例(yuán)剥啄(zhuò)清沁肺腑(qìn)C. 蕴藉(jī)灞桥(bà)举不胜举(shânɡ)D. 付梓(zǐ)斟酌(zhēn)岑寂无声(cãn)3.依次填入下文括号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他自己知道。()他想到 “推”而下“敲”字,()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与全诗调和的。

A.只要 如果 或 所以 而 并且 B.只有 因为 和 因为 还 而且 C.只有 如果 或 所以 而 而且 D.只要 因为 和 因为 还 并且 4.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_____家,文艺理论家。中国______的鼻祖,写的《___________》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朱光潜是我国现代_____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5.《咬文嚼字》从“______”的角度出发,举了大师名家在写作过程中遣词造句“锱铢必较”的事例,并通过对“推敲”典故的重新认识,让我们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________。6.阅读课文第7段,回答下列问题。(1)“咬文嚼字”的本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用得好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本段中找出对推的评价,对敲的评价,对推敲的总评价以及对推敲分析后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段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说法,符合文段内容的两项是()

A.要想通过更改一两个字就使文字顺畅或漂亮是不可能的。B.作者对“推敲”优劣的分析和观点其目的并不是要推翻韩愈。C.作者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不可知的东西,只有作者自己才知道。D.“推”和“敲”不是文字上的分别,而是意境上的分别。

E.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考虑用什么样的字词才能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问题。7.请写出本文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咬文嚼字》

著名语言文字刊物《咬文嚼字》19.一股(鼓)作气

公布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括号中的20.悬梁刺骨(股)

21.粗旷(犷)

是正确的字):

1.按(安)装

2.甘败(拜)下风

3.自抱(暴)自弃

4.针贬(砭)

5.泊(舶)来品

6.脉博(搏)

7.松驰(弛)

8.一愁(筹)莫展

9.穿(川)流不息

10.精萃(粹)

11.重迭(叠)

12.渡(度)假村

13.防(妨)碍

14.幅(辐)射

15.一幅(副)对联

16.天翻地复(覆)

17.言简意骇(赅)

18.气慨(概)

22.食不裹(果)腹

23.震憾(撼)

24.凑和(合)

25.侯(候)车室

26.迫不急(及)待

27.既(即)使

28.一如继(既)往

29.草管(菅)人命

30.娇(矫)揉造作 31.挖墙角(脚)

32.一诺千斤(金)

33.不径(胫)而走

34.峻(竣)工

35.不落巢(窠)臼

36.烩(脍)炙人口

37.打腊(蜡)

38.死皮癞(赖)脸

39.兰(蓝)天白云

40.鼎立(力)相助 41.再接再励(厉)

42.老俩(两)口

43.黄梁(粱)美梦

44.了(瞭)望

45.水笼(龙)头

46.杀戳(戮)

47.痉孪(挛)

48.美仑(轮)美奂

49.罗(啰)嗦

50.蛛丝蚂(马)迹

51.萎糜(靡)不振

52.沉缅(湎)

53.名(明)信片

54.默(墨)守成规

55.大姆(拇)指

56.沤(呕)心沥血

57.凭(平)添

58.出奇(其)不意

59.修茸(葺)

60.亲(青)睐

61.磬(罄)竹难书

62.入场卷(券)

63.声名雀(鹊)起

64.发韧(轫)

65.搔(瘙)痒病

66.欣尝(赏)

67.谈笑风声(生)

68.人情事(世)故

69.有持(恃)无恐

70.额首(手)称庆

71.追朔(溯)

72.鬼鬼崇崇(祟祟)

73.金榜提(题)名

74.走头(投)无路

75.趋之若骛(鹜)

76.迁徒(徙)

77.洁白无暇(瑕)

78.九宵(霄)

79.渲(宣)泄

80.寒喧(暄)

81.弦(旋)律

82.膺(赝)品

83.不能自己(已)

84.尤(犹)如猛虎下山 85.竭泽而鱼(渔)

86.滥芋(竽)充数

87.世外桃园(源)

88.脏(赃)款

89.醮(蘸)水

90.蜇(蛰)伏

91.装祯(帧)

92.饮鸠(鸩)止渴

93.坐阵(镇)

94.旁证(征)博引

95.灸(炙)手可热

96.九洲(州)

97.床第(笫)之私

98.姿(恣)意妄为

99.编篡(纂)

100.做(坐)月子

第三篇:咬文嚼字读后感

《咬文嚼字》是一份严肃、严谨而可读性强的杂志,本人虽然已经较长时间不再从事文字工作,但是仍然爱看这一类杂志和文章。最近一期(2007年第4期)的《咬文嚼字》,有四篇文章各有一处说法不确,现特提出不同看法,愿与四位作者商榷。

第十六页《应是“奈河桥”》说:

“奈河”是佛教所传地狱中的河名,河上有桥名奈河桥。

谢按:关于奈河桥引用较多的是《宣室志》的记载:

董观,太原人,善阴阳占候之术。唐元和中,与僧灵习善……行十余里,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于地府耶。”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

观其语文,近乎道教;但是道教经典中也难以找到有关奈河桥或奈何桥的记载(或者有记载但本人未曾见到)。迄今并无佛教三藏记载奈河桥或奈何桥的发现,灵习也说奈河是“俗所谓”的,因此,说“‘奈河’是佛教所传地狱中的河名”没有依据。

《错把“行拘”当“刑拘”》一文(第二十一页)认为:

被行拘者是影响治安管理的人,有错误行为,但其行为并不构成犯罪。

根据有关教材:

行政拘留是指法定的行政机关(专指公安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人,在短期内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种行政处罚。行政拘留是最严厉的一种行政处罚,通常适用于严重违反治安管理但不构成犯罪,而警告、罚款处罚不足以惩戒的情况。

因此被行拘者不只是影响治安管理的人,其行为性质更不是社会规范意义上的“错误”,而是法律规范意义上的“违法(一般违法)”。

在第二十九页,作者先引了一段他认为有语病的文字:

宋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宋任渊注:“峪书此诗后云‘京、洛间……(中略)蜡梅’”

然后作者说:

宋人任渊注释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用的是黄庭坚的诗后语,可见这段注释是黄庭坚自己的话。“峪”下加了人名线,表明黄庭坚自称“峪”。

谢按:宋人任渊注释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的确“用”了黄庭坚自己写的诗后语,但这段诗后语是从“京、洛间”开始,到“蜡梅”结束的,《汉语大字典》的编写者已经用引号标明了。而“峪书此诗后云”这几个字,却是注释者任渊的话。所以应该说“这段注释是任渊引用了黄庭坚自己的话”,而不能说“这段注释是黄庭坚自己的话”,这样,“峪”也就不是黄庭坚自称,而是任渊对他的称呼。至于作者说“‘峪’下加了人名线,表明黄庭坚自称‘峪’”,也是没有依据的,因为人名线并不表明这个人名是用于自称的。当然,《汉语大字典》的编写者没有检查出“山谷”两个字被印成“峪”字,其失误已经被作者指出,这里不再重复。

最后来谈谈《伯夷与子牙无干》一文(第三十五页)。作者说:

子牙即姜子牙,是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名尚。曾在昆仑山跟元始天尊学道,后奉师命下山辅佐周室……

谢按:姜尚是历史人物,关于其事迹,正史多有记载,《伯夷与子牙无干》一文也正是想伯夷和姜尚之间的关系才阐述起姜尚的生平的,但不知道为什么竟然说姜尚“是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还拿那些荒诞不经的小说情节来介绍他的身份。

以上是本人的几点浅陋见解,不敢说都没有穿凿和谬误之处。标题《咬咬〈咬文嚼字〉》有点狂妄,其实只是想显得好玩一点,编者、作者、读者或将原谅我乎?

第四篇:《咬文嚼字》教师版

《咬文嚼字》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归纳概括文章所用材料,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并能在品味语言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3.领会作者提出的“咬文嚼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的主张,明确“咬文嚼字”的真实含义。4.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5.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的学习和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教学难点】

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歇后语:口吃报纸|书架上的老鼠--咬文嚼字 灯谜:书虫|啃书|秀才会餐--咬文嚼字 故事导入:

1930年5月,阎锡山、冯玉祥结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伐蒋介石的中原大战。阎锡山和冯玉祥的两支部队预定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以求一举聚歼河南的蒋军。可是,由于冯玉祥的参谋在拟制命令时,误将“沁阳”写成了“泌阳”,这场战争就没能在原计划的河南省的“沁阳”境地开战,而是弄到了河南省的“泌(bì)阳”。沁阳在河南的西北部,即黄河以北,而泌阳则在河南的西南部,这一北一南相差200多公里。结果,冯玉祥的部队误入泌阳,殆误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时机,使冯阎联军处处被动,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后人就戏称这场中原混战是“败在一撇上的战争”。若不是多了这一撇,或许中国历史的部分章节就要改写了。

可见这一字之差就可以使你所想要表达的内容相差万里,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就一定要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态度,在写作的时候细细锤炼,朱光潜先生就把这种锤炼称为“咬文嚼字”。解题:

那“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呢?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推敲的意思,这个成语的意思: 形容过分斟酌、推敲字句,现在多用来讽刺死抠字句、不领会文章精神实质的人,有时候也用于讽刺当众讲话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等。走进课文:

(一)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自行浏览文章,思考并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的呢?用文中语句回答(第三段)。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这就是说,作者在这里贬词褒用,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认为“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谨言精神。

2、文章的观点性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什么?(第八段)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言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注:本文的基本观点在第三段也有(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彼此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一5),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强调咬文嚼字的实质是思想和感情的调整。

郭沫若改台词(句式改变)

王若虚改句(字数增减)

韩昌黎改诗(字眼不同)

第二部分(6一7),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善用字义联想(《惠山烹小龙团》

三、四两句的剖析)

误用字义联想(“套板反应”)

第三部分(8),是文章的小结部分,点名了文章的主旨。(点明咬文嚼字的目的,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关系:可以看出第一部分讲的是什么是咬文嚼字,第二部分写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第三部分写咬文嚼字的目的,三者之间有严密的逻辑顺序。

(第二种分法分四个部分: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二)分析第一部分(1一5):

(1)找出其中所举的例子并思考这些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郭沫若改台词: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你是”与“你这”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句式已经发生变化。前为判断,后为感叹。从后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在特定的语境中“你这……”会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大半表示深恶痛绝,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一般用在骂人的时候,不适合用在赞美的情景中。和“有” 性质完全不同,“有”在这里表示陈述,没有情感的变化。

启示:由此例看来,我们一定要慎用字词,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八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这个例子说明连郭沫若这样的大家用好一个字也要颇费周折,甚至有些地方用得不妥,可见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仔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和治学精神。

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翻译: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虎就射去,箭头没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又重射,却再不能射进石头里了。要注意重点词语“以为”:把……当做;“因”:于是;“终”:终究。)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王若虚把“三石”去掉,简洁多了,但却比原文少了韵味。“见草中石,以为虎”并不是“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了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了。

由此例可见,文章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文章字数不同,意味也不同。文字的好坏,主要是意味、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所以用简用繁,需要我们斟酌。(八字: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韩愈、贾岛“推敲”: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想用“敲”字(来替换“推”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一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都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韩愈代替贾岛定“敲”字,历来传为美谈。“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抓住了万籁俱寂中,老僧(或许正是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这一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闹衬静。有了敲门的动作和声响更显出四野的静谧荒寂,不露痕迹的切中了题目中的“幽居”二字。而“推”字 “自掩自推”的“冷寂”,不仅让“鸟宿池边宿”显得无理,意蕴也浅的多。

作者不盲从,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推”字写的是独自步月归寺的冷寂场合,而“敲”写的是月夜访友的热闹场合。“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而“敲”就显得他拘礼些。所以选“推”还是“敲”重要的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和全诗调和的”。

由此可见,文章中字眼不同,意境也就不同,我们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感情。

(“敲”: 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剥啄有声,打破岑寂,平添搅扰。“推”:自掩自推,独往独来,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冷寂,无声。)(八字: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2)作者举以上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咬文嚼字?找出文中的原话来回答。

以上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字的背后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这就是我们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时都要“咬文嚼字”的原因,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三)拓展训练:炼字

(1)为下面的诗句添加动词突出特征:学生先说出答案及原因,老师再来讲解。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轼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黄庭坚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明确:“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一种柔美之感。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意境。

(2)你认为填入哪个字能准确地体现诗题中的“早”字?(数、一),说明原因。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明确:“一”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的诗意。

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一字师”。第二课时

故事导入: 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

体会这三个人所说的话的不同意味。(学生讨论)

明确:“吃在中国”说的是: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意思是:想吃美食,到中国去!“在吃中国”是动宾短语,作家感叹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针砭深刻!可见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这就是我们要“咬文嚼字”的原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该怎样“咬文嚼字”。进入课文:

(一)分析第二部分(6、7)

(1)请同学们看看6、7两段写了什么内容?用其中的关键句来回答。并找出6、7两段里面所举的例子,第6段:

“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直指意义--燃烧体冒烟

联想意义--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

《惠山烹小龙团》

三、四两句的剖析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A: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

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B: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

品茶,赏月

C:诗中表达诗人什么的情趣?

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D: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

明确:说明善于运用联想意义,会使文章更加丰富、有蕴藉。

(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更意蕴丰富,更适合文学的语言。“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连起来。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就显得很平庸,不会有这样的想象。)

第7段:

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套板反应?有什么弊端?

明确:套板反应是运用词的联想意义时,看到一事物立即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并毫不斟酌的使用它们,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文中有)

前面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引用了一系列的例子:

王嫱、西施--“柳腰桃面”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很多,学问渊博。)、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采)

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

叙别离--柳岸灞桥(灞桥:桥名,本作霸桥,在长安东,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做买卖都有--端木(即子贡,孔子的弟子。他“能言善辩,善经商,家累千金”。)遗风

用铅字排印书籍──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虫蛀,先把青竹简用活烤干叫杀青。后来泛指写定著作。)

(联想意义如果进入习惯,就会让你只想起一些套语滥调,而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最后就会形成“套板反应”,与艺术无缘。套板反应的最大弊病在于它束缚了语言的判断,也束缚了思想情感的鲜活表现,是文学创新的最大仇敌,是一切文学向前发展的最大障碍,就读者来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所以我们不能进入套板反应,要养成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的谨言精神,要“唯陈言之务去”:让语言跟着思想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二)分析第三部分(8)

1、什么是“咬文嚼字”?为什么要咬文嚼字?怎样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目的是 什么?

明确:(1)咬文嚼字就是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态度。

(2)因为文字和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所以要咬文嚼字。

(3)咬文嚼字要有严谨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4)目的是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原文: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主旨句。)

(三)主题:

本文标题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意义来讲,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即过于斟酌字句,或说死抠字眼儿而不顾及精神实质的现象。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在表里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

(四)能力提升

请同学们在下列句子中填入恰当的词语并说明为什么。

牙买加百米飞人博尔特以9秒58这一令人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百米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三次打破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的巨星。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骄傲 ; 自豪 ; 令人叹服;快的让你不敢相信,以致头晕眼花。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眩晕”

总结: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多观察留心身边的事物,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一棵树上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真正认识事物的特点,语言也就新了。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要刻苦自励。也希望大家再以后的写作中能有这样一种勤奋的态度。

(五)拓展探究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找出《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谈谈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中心论点: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是否矛盾:不矛盾。

《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囿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六)练习

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参考答案:

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鸟儿清脆的鸣叫着,树下的清澈的泉水欢快的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的鸣叫着,树下的柳树叮叮咚咚奏着曲子流向远方。

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的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的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的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令人烦躁的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的鸣叫着,树下寂寞的流水懒洋洋的流向远方。

第五篇:咬文嚼字 学案

高二对口学案

编写:刘晓蓓

《咬文嚼字》学案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明确文化随笔依然有套路可循

2、明确举例,议例和论点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养成锤炼字词的语文习惯

教学过程

1、导入 :故事:三个等级

据传,清代有三个胸无点墨的花花公子,在严父的威逼下进入了科举考场,其一抄了题目后开了个头就写不下去了,其二只抄了个题目,其三连题目也没抄,干脆白卷一张。主考官是位很有学问而又风趣幽默的人。批阅到这三个大草包的卷子时,感到令人啼笑皆非。细想,觉得还是有区别,于是将其分为上中下三等,批语分别为“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同僚向主考官请教,为何同是三个字,仅换了位就分成了三等了呢?回答是,“放狗屁”意思还算是人,只是放狗的屁,三者中算上等;“狗放屁”说明已属狗,但除放屁外,尚能看家护院,还可列中等;“放屁狗”则是除了放屁外,再也没有别的用处了,自然列为下等!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我们得要咬文嚼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看看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从中我们又能受到什么启发。

2、文体确认:明确这叫“文化随笔”,特点是“理趣”。

3、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1919年考入香港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在上海、浙江中学教书。1925年起先后留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

学,主修语言和文学,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朱光潜教授对中西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的七百多万字的论著和译著中,融贯中西,创立了自己的美学理论,在我国文学史和美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堪称一代宗师,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著名学者。

4、课文详析:

步骤一:快速阅读最后一段,回答本文的理和趣

理:咬文嚼字的道理 趣:举几个例子

步骤二:明确文中所举五个例子。

1、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2、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

3、4、对《惠山烹小龙团》

三、四两句的剖析

5、按议论文基本结构模式: 提出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拓展 :古人炼字的好例:

轻风_细柳,淡月_梅花(“轻风”缓吹,“细柳”稍显动态,“扶”字运用拟人手法,贴切地摹写出和风轻吹细柳的情态。“摇”、“舞”动态过猛,和“轻风”不符,也不能体现“细柳”的轻盈。“轻风”徐徐,若有若无,只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映”、“隐”过于直白,音节也显生硬。而“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风韵: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失色了。)

云破月来花影 红杏枝头春意_(“云破月来花弄影”中,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风弄花影,词人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弄”字化静为动,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充满生机与情趣。与“云破月来花弄影”齐名的还有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出自宋祁《玉楼春·春景》。王国维认为著一“闹”字境界全出。红杏盛开,枝头蜂蝶嬉闹,春意盎然,如把这“闹”字换成其他字眼,都没有“闹”字来得生动有活力。宋祁因此诗句被人称为“红杏尚书”。)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颈联的“坼”、“浮”两字别具神采,历来为人称道。为什么?诗人写这首诗时,正羁旅他乡,穷困潦倒,既老且病,寄身孤舟,为什么要把洞庭湖写得如此雄阔?又为什么能把洞庭湖写得如此壮观?(洞庭湖作为吴楚分野,将方圆千里之地分裂为二。这两句诗是形容洞庭湖水浩淼无际,波涛汹涌,日夜不停地把天地日月浮动在水面上。简短的十个字,融进诗人丰富的想象,写出洞庭湖开阔的视野,雄浑的气象,壮阔的气势,为历代评家所激赏。结合全诗可以看出,个人的落寞凄凉没有影响诗人对湖光水色美景的欣赏,更没有阻隔诗人对万里关山烽火硝烟的关注。忧国伤时是杜甫执着一生的情怀,正是这种伟大的胸襟,才成就了如此雄伟的意境;如此意境必须要如此精当贴切的语言方可担当)。

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下载咬文嚼字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咬文嚼字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学前导引】 “咬文嚼字”是一个成语,它一般被当作贬义词来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它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咬文嚼字》读后感

    《咬文嚼字》读后感 《咬文嚼字》读后感1 《咬文嚼字》这本书,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严谨的文字规范和对文字的重视。作者李时中在书中陈述了许多有趣的案例,引导读......

    《咬文嚼字》学案

    1、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垂涎援例适宜逻辑 B.啰嗦婵娟含糊凝练 C.斩截船索鲁莽胸襟 D.搅扰妥当流敝烟榻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英国首相......

    咬文嚼字学案

    《咬文嚼字》学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分析实例,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内涵并能学以致用 2、 培养阅读、写作中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学习重点 通过分析实例理解文中“咬文......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

    咬文嚼字学案

    《咬文嚼字》学案 刘莹2012-10-07 学习目标: 1. 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1、 归纳概括文章所用材料,品位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作者观点,并能形成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2、 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关系”的主张......

    咬文嚼字 学案

    和静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必修五导学案 使用班级:7-18班 学案编号:201410080508 编写人:金花 审核人:王晶晶 审批人:李玲莉 班级 姓名 组别 等级 人教版必修五《咬文嚼字》学案 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