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边塞诗派BCA学案
《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京》BCA学案
主备人:尹萍萍 审核人:褚海堂 使用时间:2012 11
学习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2.了解高适、岑参的生平,理解两首诗的内容和主题。3.了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及艺术特点。
B案
一、走进作者
高适(700—765),唐代边塞诗人。二十岁时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此后,在梁宋一带过了几十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期间,曾和李白、杜甫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天宝八年,他已经将近五十岁,才由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任封丘县尉,他不甘做这个“拜迎长官”“鞭打黎庶”的小官,弃官去河西。由于河西节度使的推荐,掌幕府书记。安史之乱后,受到朝廷重用,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期骑常侍,因而后人称为高常侍。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二、边塞诗的产生及边塞诗派
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三、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四、边塞诗的类型
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3.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4.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五、边塞诗的表现手法
边塞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白描等。如王翰的《凉州词》中写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的“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句就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突出了当时战士庆功场面的紧张与激烈。而在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也同样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此将作者内心的愁苦,思乡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又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的“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则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楼兰一词原为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则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C案
一、检查B案预习效果。
二、阅读《燕歌行》,研讨以下问题。1.本首诗写了一次失败的战斗过程,找出能表现这个过程的语句并说明诗中揭示战败的句子有哪些。并根据战斗的过程来划分文章层次。
2.“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作用是什么?
3.从“铁衣远戍辛勤久”到“寒声一夜传刁斗”主要写的是什么?写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什么?
4.“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李广的突出特点是作战勇敢,爱护士卒。诗人说“至今犹忆李将军”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意思。
5.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突出特点?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对表达主旨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京》,研讨以下问题。1.找出诗中描写恶劣天气的句子,看看它们主要写的是哪个方面?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2.最后一句“车师西门伫献捷”中的“伫”字士什么意思?它说明了一种什么情况?
A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5年高考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二、阅读下面三首诗歌,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张籍(2006年高考天津卷)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结合诗句,说明前两句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面?
2.诗的后两句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试对其精妙之处作简要分析。
度破讷沙①(其二)(2012年高考湖南卷)
李 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pì tí)泉:泉水名。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诗。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1、“汉将辞家”说出发;“下榆关”“逶迤碣石间”说行军经过;“猎火照狼山”是说战斗开始;“半死生”是说战斗过程的惨烈;“未解围”是说战败被围;“一夜传刁斗”是说被围之后的困守。揭示了战斗失败原因的句子有“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揭露了将帅的生活腐化、盲目轻敌、不恤士卒的罪恶。
2、描写了塞外衰草连天、孤城落日的情景,用以烘托残兵败卒的凄凉心境。
3、这八句重点写兵败困守中,士卒内心的痛苦和处境的危险。写这一部分,目的在于谴责那些骄傲轻敌、不恤士卒的将军。因为正是将军们造成了士卒今日的困苦。
4、借李广的爱护士卒来鞭挞将军们的骄横和不恤士卒。
5、对比。诗中除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是具体的对比外,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守凄苦是对比,士兵的辛苦久战与将领的临战失职等都是对比,这些对比都有力的揭露了将帅的罪过。
三、1、写气候恶劣的句子一是前边写风大,二是后边写严寒,前边的“碎石大如斗”都被吹得“乱走”是夸张,后边的“旋作冰”也有些夸张。它们都强调了天气的恶劣,反衬了唐军的英勇无敌。
2、“伫”是久立等候,献捷即上交战利品和俘虏,要等很长时间,说明献捷的人多和战利品多,表明战绩辉煌。
A案:
一、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手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二、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为主,虚中有实。
三、1、“誓扫”“不顾”表现了将士英勇杀敌的豪迈气概和献身精神。“五千”表现了战斗牺牲的惨重。这两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2、“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荡开一笔,另辟新意。“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已成枯骨的凄凉,一边是梦中相见的欢愉,虚实相对,现实与梦境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也包含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家人的无限同情。
第二篇:盛唐边塞诗派
第三章
盛唐边塞诗派 唐代边塞诗概况 《全唐诗》有边塞诗2000余首 时间跨度长作家众多 初唐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陇头水》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盛唐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李颀崔颢 中唐卢纶钱起李益李贺刘长卿白居易······ 盛唐边塞诗派 组成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王翰李颀 原因 北方人多有从军游幕经历 时代精神的鼓舞 热衷于人世间的功名富贵 动辄以公侯卿相自许 盛唐边塞诗内容 一描写战争场面宣扬大唐赫赫军威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吐谷浑原为人名是4世纪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后转为姓氏和族名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高适《塞下曲》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王昌龄《少年行二首》其一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高适《蓟门行》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青海湖雪山指甘肃省的祁连山脉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 《雁门太守行》 中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雁门郡名现在山西大同东北一带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玉龙宝剑名 二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独特奇异的风土人情
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高适《营州歌》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胡天八月即飞雪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火山五月火云厚《火山云歌送别》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 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 ···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雄奇苍茫生机勃勃充满浪漫主义情调 奇崛的语言 夸张的手法 丰富的想像 新奇赞叹的情绪 乐观高亢豪迈昂扬的感情基调 雄浑壮美的意境 中唐边塞风光 李端《关山月》 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 回轮照海边分彩上楼长 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 只应成影外万里共胡霜 写实倾向明显 浓厚的感伤色彩 苍凉凄清黯淡萧瑟 三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思乡的忧愁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nuò 无奈无限情不自禁 《长生殿》那君王一见了欢无那 中唐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盛唐 壮阔的画面 激越悲凉的情感 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中唐 凄凉的景物凄清的情感哀感悱恻的艺术效果 塞上曲
耿湋 惯习干戈事鞍马初从少小在边城身微久属千夫长家远多亲五郡兵懒说疆域曾大获且悲年鬓老长征塞鸿过尽残阳里楼上凄凄暮角声 深沉压抑凄惨绝望 四民族和睦 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高适《睢阳酬别畅大判官》 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高适《九曲词三首》其三 陈子昂《感遇》其二十九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拳跼兢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代表诗人1高适 高适性格狂放不羁志大才雄 他的诗歌具有沉雄深厚的特色 历史背景 开元26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旧唐书·张守珪传》开元26年守珪裨将赵堪白真陀罗等假以守珪之命逼平庐军节度使乌知义令率骑邀叛奚余烬于潢水之北····及逢贼初胜后败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事颇泄 塞下曲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以古体见长尤擅七言歌行与五古 吸收汉魏古诗简老遒壮的特色气势浑雄而飞越自如在驰骋纵横中以筋骨取胜气骨遒上磊落奇俊 多叙述议论直抒胸臆激昂斩截 代表诗人2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以真实而新奇的物象入诗描写细致淋漓神奇瑰丽 擅长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形式接近乐府但自立新题 用韵节奏上不拘一格韵位繁密频频换韵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代表诗人3王昌龄 字少伯曾任江宁丞龙标尉 七绝绪密而思清深婉而隽永 七绝圣手 王世贞称盛唐七绝唯李白与王昌龄为神品 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少伯深厚有余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不淫余尝谓古诗乐府后惟太白诸绝近之《国风》《离骚》后惟少伯诸绝近之 《诗薮》 《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写景壮阔 深沉的历史感对一代一代重演的民族战争的历史悲剧进行深入的思考 意脉细密曲折风格雄浑激越 哈萨克族五岁行骑马礼 尚武精神与北方血统边塞战争不断 有基本上一韵到底的《白雪歌》也有两句换韵《轮台歌》或三句换韵的《走马川》 有气势誓死报国的决心压抑隐喻战争失利《雁门太守行》原为乐府诗题 燕脂形容战场上战士的鲜血晚霞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一样凝成夜色中浓艳得近似紫色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九岁常居洛以一首《雁门太守行》谒见韩愈得到赏识和举荐 有微讽也有赞叹有忧郁感伤但更多的是雄迈高亢尤其突出广大士兵保卫边疆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 爱好和平不是穷兵黩武 高适性格狂放不羁志大才雄 使他的诗歌具有沉雄深厚的特色 北方人游幕经历李颀未曾游边地王翰经历不详王昌龄年轻时中进士前曾游历边塞到过泾州萧关宁夏固原临洮一带崔颢一窥塞垣说尽戎旅风骨凛然王之涣遭诬构拂衣去官遍游大河南北 艺术概括力强不着眼于具体的战事而是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各个视角上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深刻的内涵饱满的热情突破边塞诗就乐府旧题加以敷衍的固有程式 高适《燕歌行》 诗家夫子 性格豪迈长于七言思致缜密宜于短章构思精巧新奇手法婉曲多变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积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诗镜总论》
第三篇: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
一 代表诗人及代表作
1、高适
(1)生平:字达夫,渤海人。高适绝大多数优秀的诗歌就是写在北上蓟门、浪游梁宋这一时期。后被封为渤海县侯,圆了封侯的梦想,是盛唐诗人中最为显达的一个。
(2)代表作:《燕歌行》《塞下曲》
(3)特色:高适诗歌的特色。慷慨悲歌,充满了对社会和人生的批判与反思。擅写七言歌行,诗歌质朴,以气骨见长。
2、岑参:
(1)生平:江陵人(湖北)。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杜甫等五人曾一起登上大雁塔,各有诗作纪游,成为诗坛佳话。岑参再度出塞,入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中,供职约三年。岑参边塞诗的佳作多数写于这一时期。文集即《岑嘉州集》。
(2)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
(3)特色:岑参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高适比较,岑参的边塞诗思想性不强,而是以艺术上的奇伟壮丽著称,奇是岑参诗歌艺术的最大特色。内容奇特,想象奇特,造语亦奇特。所描写的多为西域特有之景象,为内地人所未闻见。值得注意的是,岑参描写的景色实际上是非常艰苦的自然环境。
岑参的边塞诗善于夸张,富于想象,高适的诗有着很强的理性,岑参边塞诗有丰富的感性。高适是边塞诗派中的杜甫,岑参则是边塞诗派中的李白。
和高适类似,岑参以七古、七绝见长,正如同王孟最擅长写作的是五律和五绝。
3、王昌龄:
(1)生平:京兆人。有“七绝圣手”之美誉。因曾任江宁尉,故被称作王江宁。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他和当时著名的诗人几乎都有交游,孟浩然、李白、岑参、常建等都存有赠他的诗篇。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2)代表作:《从军行七首》《长歌行》《出塞二首》
(3)特色:王昌龄的边塞诗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其着眼点往往不在于具体的战事,而是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各个视角上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深刻的内涵,饱满的热情,突破了六朝以来边塞诗主要就乐府旧题加以敷衍的固有程式,使之更富于生气。
4、赏析
(1)高适《燕歌行》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描写了一场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特色:第一、多层次、多侧面的对战争进行了全景、立体式描写。第二、大量运用了对比和转换时空的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加深了诗歌艺术的复杂性,使慷慨的感情转为深沉。第三、将汉魏诗歌的悲凉慷慨与初唐七言歌行的婉转流利融为一体,同时,以律句入歌行,在歌行发展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2)王昌龄《从军行 》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是乐府旧体,王昌龄一共写了七首,这是其中之一。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小诗,笔法简练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的处理了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局写景,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第一,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技法极高;其二,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结合得非常巧妙,通过描写家中妻子的思念将万里之外征夫的思念绾和在一起,天衣无缝,绝妙异常;其三,描写愁情中有气骨存在,仍是非常明显的盛唐气象的反映。(3)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是一首闺怨诗。实际上,闺怨这种题材应该看作是边塞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边塞诗的一种女性补充,是女性的边塞诗,因为它所揭示的是征戍、战争对于女性的影响。这首诗是闺怨诗中最有影响的一首。
这首诗的好处在于:少妇心理变化的真实描写,以绝句写心理,而又写得如此真实,如此的微妙,又如此的富于变化,在古诗中是很罕见的。
从上述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昌龄七绝的一个特点,就是善于转折,并将转折之后的主体写得惊心动魄,写成千古名句。类似的作品还有《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和《芙蓉楼送辛渐》,仅从在极小的篇幅中极富变化这一点讲,王昌龄就无愧“七绝圣手”的称号。
5、唐代边塞诗派兴盛的原因:
(一)疆域广阔,前往边塞的机会增加。
(二)唐代的尚武风尚。
(三)唐玄宗的开边政策。
第四篇: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
别董大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作者:高适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 从风一夜满关山。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碛中作
作者: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过碛
作者:岑参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注:王七即王之涣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七首。其一
作者: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芙蓉楼送辛渐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从军行
作者: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陇西行
作者: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第五篇:边塞诗鉴赏学案
边塞诗鉴赏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学习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什么是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
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二、边塞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1.初唐诗风: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2.盛唐之诗风: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3.中晚唐诗风: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4.宋代之诗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总的来说是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
三、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卢纶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王维的《老将行》、《陇头行》贝反映了将军有功不赏的不平。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
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私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四、艺术风格
有的豪迈旷达——醉卧 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五、常用手法
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赏析方法 1.词句分析法
2.形象分析法
附: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七、方法点拔:
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
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八、考题链接
(2007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九、实战演练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一、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答
二、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
在讲此专题时,发现两课时讲不完,课堂练习应该改为课后练习。这样会落实一些。建议上课几天后再用,让学生有一个复习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