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论文——论我国公民选举权的实现(5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09:3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宪法论文——论我国公民选举权的实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宪法论文——论我国公民选举权的实现》。

第一篇:宪法论文——论我国公民选举权的实现

论我国公民选举权的实现

李洋笑

摘要:宪法规定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而在现实生活中公民对于自身选举权的行使并不积极、国家对于公民选举权的保障也不够确实。就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比的方法,对各民主国家的全民投票选举现象进行了描述,进一步对其基础和政策层面进行比较,特别是通过对其各国公民投票选举制度与中国选举制度的比较,来论证我国选举制度的缺陷,并为我国改善选举制度提出自己的意见,还对其可能实行的领域进行了自己的制度设想。指出要确实实现公民的选举权,确保公民能够通过投票选举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 选举权 选举制度 投票选举 民主

打开网页百度选举权,在第一条百度百科里看到这么一小段描述:选举权是人民通过宪法创造的权利,是与人民主权联系最密切的权利。从与人民主权“最密切”这一点上来看,选举权无疑是我国公民政治权利中最重要的一项权利。选举权,最为通俗的阐释是选择与推举领导者的权利,是公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民主权利。对于我国来说,选举的对象是人大代表,而代表被选出之后最重要的权利就是去推选领导者。可以说,公民对于选举权的行使可以当作一个国家政治民主程度的风向标,一个国家的公民如果连最基本的选举权都无法行使,那么这个国家也就无民主可谈了。

为了从各个层面来阐释选举权,本文特别选取了选举权的英文单词之释义:Suffrage一词源自拉丁文suffragium一字,意即“投票”。①从最原 ① 王士伟.《古希腊城邦民主制论稿》,2005年版,P107。

始的字面思不难看出,最初的选举权一词是直接等同于投票这一行为的,而在如今的政治里,投票这个行为只能被归类在选举制度之内,选举权与选举制度是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在很大程度上选举权的实现是离不开选举制度配合的。一个良好有序高效的选举制度是公民行使选举权的重要保障和制度基础。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各民主国家的选举制度虽然各有特色,但是不难发现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各国的选举制度归类起来都可以用一个简约而不简单的概念来阐释:它们都是由本国宪法所规定的细节,用以将人民决定的领导者和政党的选择付诸实现的投票制度。①不论是我国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制度,还是西方国家的大选都离不开投票,因此从上至下的分析,要想确保公民选举权的实现,最根本最基础在于投票选举的制度保障。

本文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选举权的理论基础和选举权发展的历史沿革;第二部分了解欧美民主国家的选举权现状和选举制度设计,描述我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和现状,将我国选举制度和欧美国家的制度设计进行些许对比并分析我国选举制度所存在的缺陷;第三部分提出自己对于如何改革选举制度以确保我国公民选举权得以实现的意见,并在其可能实行的领域提出自己的制度设想。

一、选举权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沿革

(一)选举权的理论基础

在18世纪初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间兴起的启蒙运动奠定了近代国家关于公民投票选举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卢梭“主权在民”的理论。卢梭认为:主权是不能转移的,也是不能够被代表的,主权本质上是由公民构成的,而每个公民的意志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因此他坚持认为“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②卢梭强烈的抨击英国议会,认为只有人民亲自批准、制定的法律才能体现公平和民主,才是合法合理的,要求实行民主制,让公民通过投票来实现每个公民的意志,即以投票方式行使选举权。虽然卢梭的“主权在民”理论 ①② 唐晓.《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2002年版,P98。[法]卢梭.《社会契约论》,2004年版,P127。

中并没有直接的提出“Suffrage(选举权)”这一词,但是在主张民主选举这一点上,却和现代选举权的内涵是不谋而合的。然而,卢梭的理论在实践上却有着不可忽略的缺陷,那就是并非所有的问题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公民都应当完全地享受投票选举的权利。应当说,选举权是大多数公民应当而且是必须享有的权利,但是卢梭片面的强调“主权在民”实际上忽略了行使选举权对于公民素质所必须的要求。

同一时期,法国启蒙思想家孔多塞提出了著名的“孔多塞陪审团定理”(本文对于孔多塞定理是否存在悖论的争论不作分析)。根据孔多塞定理,假设某一集体的成员在两个方案中进行正确选择的概率平均高于二分之一,那么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增加,进行正确选择的概率将无限趋近于一。打个比方,假如一个知情的公民所获得的信息正确率为百分之七十,而公民的素质决定他能够客观而公正的做出选择,那么三个公民做出错误选择的几率是0.3*0.3*0.3=0.027,而如果参与选择的公民数量无限增多,那么做出错误选择的几率将会无限地接近于零,也就是说做出正确的选择之概率会无限的接近于一。虽然孔多塞定理对于条件的要求较高,但是却为公民平等的行使选举权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随着时间推移和对于选举权的理论研究加深,现代学者提出一些新的观点例如:

1.正确信息的来源

为了使公民所取得的信息正确性更高,政府应当向人民提供充分的信息和参与讨论的机会,尽量减少政党或其他组织对信息的歪曲。必须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保障社会信息、新闻的畅通和真实性,这是选举权所指向的价值目标实现的最基本前提,也是大多数现代学者所共同倡导的。

2.公民的必备素质

由于实现选举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最后的选举结果尽可能的趋于理性,因此在公民的整体素质达到某一标准之前,要对公民的投票选举权进行一定的限制。对于一些难以判断的价值的问题和对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依赖性较高的问题,则不适合进行全民投票决策。在充分保障公民选举权的同时,我们在设计公民投票制度时必须进行充分的调研,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公民投票、也不是所有的公民投票的结果都是好的。在这一点上,现代学者对于我国是否适合全民投票选举存在很大的争议。

(二)选举权的历史沿革

选举权(Suffrage)一词最初源自于拉丁文suffragium一字,suffragium在拉丁文中的意思即“投票”,可见选举权最早出现的形式即使以投票的形式进行的。早在前六世纪古希腊时期的雅典文明,投票这种表决形式就已经出现并一直被当作民主的必要特色,最早的投票在雅典用于决定是否要驱逐犯错的市民离开。①

现代选举权最早发轫于西欧的资产阶级革命之中,早期的现代民主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萌芽,而这个民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选举权。从选举出现至今将其概括起来,选举权的发展始终有两条主线贯穿于其中: 1.从限制选举发展为普选

从限制选举发展到普选制可以说是现代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选举权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所谓限制选举是指,参与者不但要具备必须的公民身份,而且在政治、经济或者社会地位上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获得选民资格;而普选则是指凡是具有公民权利者,即可获得选民资格,不受经济政治条件的限制。在维基百科中如是描述:普选一词用以描述投票权不受族裔、性别、信仰或者社会地位所限制的选举方式。选举权的发展从限制选举到普选代表着选举权的覆盖面积逐渐覆盖了所有的公民,尽管普选也存在限制性普选制度(如1893年的新西兰和1906年的芬兰都实行限制性普选制度),但与限制选举相比已经是极大的进步了。

在历史上主要的西方国家都有过限制选举的规定,英国层在19世纪30年代规定城市选民资格为收入10磅以上的房屋主和年付10磅以上的访客;农村选民的资格为收入10磅以上的土地持有者和年收入50磅以上的土地出租者。美国、葡萄牙还有澳大利亚还对选民的受教育条件进行过限制:美国个别州的选举法中曽规定公民若想取得选民资格必须经过文化测验;澳大利亚的个别州还曾规定只有从特定大学毕业的公民才能够获得选民资格享受选举权。更为普遍的则是性别条件的限制,主要是限制女性公民的选举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各国妇女享有选举权的少之又少。然而 ① 魏凤莲.《古希腊民主制研究的历史考察》,2010年版,P353。

跟随着民主政治发展的脚步,选举权的进步也随着限制性条件的逐步减少而向着各个方面前进和发展。最显而易见的就是选民数量的增多,如英国从18世纪享有选举权的成年公民比例为5%,1928年之后享有选举权的成年公民的比例提高到了90%。①除此之外,选民的范围在阶级上,性别上以及种族上都有扩展,甚至在选民的合法年龄上也有所放宽。在1893年新西兰首次赋予公民有限制的普选权之后,各国都逐渐的开始赋予本国公民普选权。

2.从不平等的选举权到平等的选举权

平等的选举权是指票票等值,不因投票人的收入、财富、或者社会地位等条件而有所差异;而选举权不平等是指每个选民所拥有的票数不等或者所投的票效力不等,选举权的不平等也是选举权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例如英国,在英国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着同一个选民可以投多票的制度,该制度规定投票的票数由选民的固定资产数量或者所经营的营业场所数量来决定,有的选民甚至可以在一次选举中投上数十票。英国还曾经实行过根据纳税数量多少来决定投票效力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之下选民选票的价值实际上是不同的,纳税较多的选民所投的票价值高出许多。

这种不平等的选举权在19世纪之后逐渐得到校正,英国在19世纪初调整了选民投票效力的规定,将这种票值的差别控制在了2倍以内,并在20世纪中期废除了一直以来的复票投票制度,确立了“一人一票”的原则。大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人民广泛开展了为争取平等选举权而进行的斗争,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手段的改良,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平等的选举制度。如今世界上除了中东的部分君主制国家以及非洲落后地区之外,大多数国家的选举权已经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妨碍选举权的一些关键性问题都已经得到解决。

二、国内外选举权现状之比对与反思

(一)欧美国家(美国为例)的选举权和选举制度

放眼当今世界的选举权现状,在欧美民主比较发达的国家,公民投票 ① 张慰慈.《英国选举制度史》,2009年版,P143。

更多的是一种经宪法规范的常态的制度,人民能够以公民投票的形式对领导人、法规、国家重大政策的变动进行积极参与。虽然公民投票耗费了较大的成本,而且各国一般都有投票率下降的现象,但总体来说,公民能够通过行使选举权来影响政府决策这一点仍受到了一致的肯定。打个比方,美国人民可以通过间接选举的方式来选择本国的总统:首先,由每个州公民选出与本州国会议员数量相同的选举人组成选举人团,再由各选举人同时在各州首府投票选举总统。

美国的选举可以看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举,不论是议员还是总统的选举,都需要在群众面前进行竞选演讲来介绍他们的执政理念,让大家都接受并支持自己。这种公开透明的竞选使得每一个参选人背后的东西不论是污点还是优势都被放到了放大镜下,他们的生活作风、工作态度也被公之于众,这样一来就有利于选民获得参选人更为真实的信息,保障选民的知情权,也使得参选人在参选成功之后无法违背自己曾经在选民面前做出的承诺。可以这么说:在美国,公民通过行使选举权通过这一票的诉求来让统治阶级听到自己的声音——这就是公民选举权所应当具备的价值。

(二)我国的选举权和选举制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治的民主化与现代化进程正在不断推进,选举制度也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不得不说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进程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对政府和群众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许多中国公民心中至今仍然潜藏着顺应大局、不问政事的思想,而许多官员头脑里也没有人民公仆执政为民的概念,因此中国公民的选举权也被很多国外学者贴上了“虚假”的标签。

1.我国选举权的历史沿革

以放眼历史,中国选举权的发展史可以看作一部血泪史。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所有的官爵一律都是世袭制,据我所知最早能够跟选举扯上一点联系的要属汉朝的察举制,察举制就是指各地方官员通过考察,将所谓品德高尚、才高八斗之人推荐到朝廷做官的举荐制度。这项制度类似于选举而不同于往常之处在于:它首次将外界对于一个人的社会评价作

为了一个人是否可以当官的标准,并不像以往将血统和战功作为评价一个人是否可以做官的唯一标准;并且是通过他人的推荐步入仕途,也就是说贤德之人可以被他人选中而做官,多多少少有一点选举的意味。到了隋朝,科举取士的产生取代了外界的评价,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一直作为政府任用官员的主要标准,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了封建社会的晚期。可以说我国近代选举思想的产生是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一起来到中国的,经历了西方坚船利炮的洗礼和中国封建制度的退潮,民国时期现代选举思想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起了无产阶级的选举制度。1954年中国有了第一次全国大选,参加投票的人数超过2.5亿,超过了登记选民总数的80%,同年完成了第一次普选选举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政府。1954年9月第一次全国人代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我国的政权第一次建立在了选举的基础上,①选举权发展向前迈出了史无前例的一大步,中国也从此跨入了全民普选的国家行列。

2.我国选举权的现状

首先从我国选举权的平等性与普遍性来看。所谓平等性即是我们所说的“一人一票、同票同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年满18岁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并且每个公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次投票权。至于“同票同权”,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已经通过了城乡居民同票同权的宪法修正案草案,这意味着将实行城乡按照相同的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尽管目前国家政策对军人和少数民族选举人大代表仍然给予特殊照顾,但大体上看来我国的选举权是平等的。至于选举权的普遍性,我国除了未成年人和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成年人以外都无差别的享有选举权,因此我国现阶段不享有选举权的人是很少的,可以说普遍性在我国的选举制度中已经基本得以实现。

目前我国的选举权从选举的形式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间接选举权,这一类包括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大选举上一级人大代表和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各级人大选举本级人民政府、法院、检察院领导,以及国家领导人的选举。还有一类是直接选举权,县级、乡级人大代表和村级领导都 ① 史卫民.《中国选举进展报告》,2010年版,P73。

适用直接选举,由选民直接选出。

(三)中外(美)制度比对下我国选举制度的缺陷

建国至今我国的选举制度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是一个封建传统久远,现代选举制度建立不久的国家,再加之人口众多地域广博、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程度不高,因而导致我国的选举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

1.缺乏公正公开性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选举过程中存在诸多违规违法行为,选举程序不透明缺乏公开性。

众所周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的一切行政机关和领导人都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产生的,可以说人大代表的选举就如同美国总统大选、议员选举一样重要。人大制度归根结底是代议制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人大的选举是自下而上一层一层选举的,因此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显得极为重要,因为最基层的人大代表选举直接关系着上一级人大代表选举的质量,也关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基层人民心中的形象和地位,然而在基层选举中虚报选民、计票不实等暗箱操作和违规问题却层出不穷。

对比美国的选举制度,不管是总统选举还是议员的选举,都是花费了很大人力物力进行宣传的,在公平的基础上候选人之间进行竞争之后决出胜负。在那样一个竞选环境中,每一个候选人的信息都被摆放到了选民面前,选民的知情权得到了保证,并且选民与候选人之间不存在政治地位上绝对的控制关系。反观中国的选举,候选人究竟家境如何、学历如何对于选民来说都一无所知,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候选人与选民之间的关系都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或者存在社会地位上的高低,如此一来就算选举中存在违规和暗箱操作,作为弱势一方的选民们也只能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2.制度的可操作性较低

其次,我国选举的程序还不够完善,可操作性较低。

选举权的实现离不开一套真正确实可行的选举制度,然而在我国的法

律制度里普遍的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这一点在选举里也有体现。①例如:我国的选举法对于选举委员会的规定过于简单,仅仅规定了县乡两级人大选举要成立选举委员会却没有对其职责和工作原则进行规定;我国选举法对于选民登记的规定也过于简单以至必须要用地方性法规来对其进行规范,这样粗略的规定直接导致了选民的选举权得不到确实保障;选举法对于代表候选人做出的限定也过于宽泛,并且对竞选的过程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样就导致了候选人与选民之间沟通不够,选民的知情权也就没有了保障。

这一点上,美国虽然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但是在选举制度上还是采取了统一的规定,并且美国的选举制度规定较为细致,比如:选举过程中必须进行竞选演讲等。

3.民众的参与程度较低

最后,中国公民对于选举活动的参与程度也不高。

在中国,许多公民一辈子没见过选票,包括我自己至今也还未触摸过选票,这些情况都说明我国公民对投票选举的参与程度还不高。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除了群众自身缺乏参与热情之外,政府的工作缺失和选举制度的缺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是因为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公民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来行使选举权;二是由于我国人口流动性较大、加之人口众多,导致选民登记困难。如此一来就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对选举一无所知,或者常年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在外奔波,他们很难获得选民资格。

反观美国,列举几个选举宣传口号便可看出美国政府是极力倡导和鼓励群众参与投票选举的:“以前不让你们投票你们又是游行又是示威,今天让你们投票反倒不投了,这样不好”;“请记住,即使你投票日不能去投票站,同样可以在选举委员会提前投票或函投”。②标语通俗但充满了号召力,倡导每一个公民参与投票,并且告诉公民“即使投票日不能去”也可以“提前投票或函投”。面对一个如此热情的政府,相信每个公民都会盛情难却。

并且,美国的中期选举或大选都安排在固定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去参加投票选举是每个公民的权利,政府为了保障公民能行使选举权,规定在 ①② 谢毅敏.《我国选举制度的历史、现状和改革探析》,2005/4/15,P29。

关中人.中国和美国选举口号的对比,《和讯评论》,2006/11/7,P1。

这一天公民离开工作岗位参加投票选举仍然享有正常工资,任何单位和企业都不可以克扣工资限制公民参加投票选举。而中国的选举制度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每年的选举时间,更没有为选民们提供制度上的保障,这使得中国公民想要给自己支持的代表投上一票难上加难。

三、如何保障我国公民选举权的实现

判断公民选举权是否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公民的诉求是否能够通过选举权的行使得到实现,要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离不开一套完备的选举制度的保障。针对上述的我国选举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度改进从而使我国选举制度更为完备。

(一)透明候选人提名和介绍,建立竞选制度

由于人大代表的选举规则的规定较为模糊,给了某些官员操纵选举的权力,从而导致候选人信息不透明,选举失去了公平公正的性质。很多地方的基层选举情况表明选民小组在筛选候选人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是将官方和团体提出的候选人留下而将选民提名的候选人筛掉。因此,完善候选人的提名制度,尤其是介绍显得尤为重要,允许适当的候选演讲和辩论并在选举委员会的组织下让候选人和选民交谈接触,都是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要想选举得出最理性的结果就必须向选民提供足够真实可靠的信息。

此外,还应当建立适当的竞选制度,在选举中各个候选人相互竞争更有利于增加选举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使选民对候选人有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使选民或者代表们的投票更慎重、更理性,减少盲目投票的情况,也能增强候选人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如果没有竞选,差额选举的优势就得不到发挥,选民无法感觉到自己选票的作用,代表也无法听到选民的诉求,如此一来实现公民的选举权就成了一种形式和一句空话。

(二)成立独立的选举委员会

选举委员会是我国选举活动的主持机构,目前我国法律对选举委员会的规定较为简单,没有规定选举委员会的组织原则也没有规定选举委员会的职能职责。我认为应当成立一个独立的机关,这一机关应当长期而稳定的负责选举活动的主持工作,体系的设计可以仿效人大常委的设置,成员

需经过上一级人大任命,为求稳定,任期可以设计为10年或者更久(长期担任被任命职务)。并且适用回避制度,当候选人员与委员会成员有直接利害关系时委员会成员必须回避,从而保证选举委员会的中立。

建立这样一个独立的选举委员会对于一个国家的选举活动良好地运行非常重要,起码在出现和解决纠纷时,政府不会首先处于纠纷之中,尤其是在基层选举活动中,这对社会稳定和选举公平都很有利。

(三)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

直接选举相对于间接选举来说是一种直接民主,民主形式更先进,民主程度也更高。目前我国人大直接选举已经扩大到县一级,但是在县一级甚至乡一级政府部门的直接领导人仍然是通过间接选举即同级人大选举选出的,这样一来就为基层全面实现公民的选举权设置了障碍。

除了政府领导的选举应当扩大为直接选举外,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也应当适用直接选举,接受选民的直接监督。众所周知我国的选举制度和美国国会的选举制度是不同的,美国国会的议员是各州人民通过直接选举选出的,而人大代表则是一层一层逐级向上推选的,这样的选举模式会直接导致级别越高的人民代表离基层选民的距离越远,使得人民代表听不到人民的诉求,这样逐级选举的模式可能导致多数人的选举变成少数人的选举,滋生专权和腐败,最终会架空人民的选举权。只有逐步施行直选,才能让国家听到选民的声音,保障公民选举权的实现。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点外:加强公民的普法教育,加大选举的宣传力度,做好流动人口选民登记工作,保障流动人口的选民资格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也是需要长时间下功夫才能看到成效的。不断改革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不相适应的选举制度,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举措。唯有坚定不移的推进选举体制的改革,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选举制度,保障好每一个公民选举权,才能真正使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得到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冯莉.中国选举——理论与制度[D].上海:复旦大学,2005:11-17.[2]陶文昭.选举权发展的历史审视[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7:19-22.[3]陈永森.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0-47.[4][清]魏源.海国图志[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37-41.[5]傅思明.现代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的发展[N].学习时报,2003/03/17(4).[6][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10-121.[7]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Z].2010-03-15.[8]周叶中.宪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94-309.[9]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中外选举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95-112.[10]谢毅敏.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现状和改革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19-23.12

第二篇:论我国公民道德素质

论我国公民道德素质

在现代社会里,国际间的激烈竞争都是以经济实力作为后盾,所以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地位。随着社会的物质财富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休闲娱乐生活。与此同时,由于信息量的增大,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愈来愈频繁。这样,不仅公共场所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而且人们在公共场所接触的机会也增多了,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树立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美好道德的国度,有着优秀的道德传统。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可贵的道德观。孔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的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思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我们的祖先崇尚美好道德,对于我国古代优秀的道德思想我们要学习继承。新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基;建国后雷锋、焦裕禄等优秀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世代传颂。今天我们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却止步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的现象。

清华大学保送研究生刘海洋,将硫酸和硝酸混合液泼向动物园的三只熊,目的是为了验证熊很笨但嗅觉很灵敏的命题是否成立。作为一名全国高等学府的保送研究生,他就没学习过江总的清华百年校庆的讲话。非也,只是长期的道德淡漠已经令其成形了思维定势。可悲吗?是的,可悲,是全体大学生的可悲。在泰国的皇宫里,厕所中挂着用汉字写的“厕后请冲厕”的标志,在英国的大街上有用汉字写的“不能随地吐痰,不能随地乱扔垃圾”的标志,在英国的餐馆里有“不能大声喧哗”的汉字字样。也许看到这些,我们很生气,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自己,外出的国人旅游时不注重自己的行为,给国人脸上抹了黑,败坏了我国的国家形象。

对一个民族或国家来说,公民道德素质如何,直接与该民族或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达程度息息相关,因此,公民道德是民族和国家的形象。据日本某公司的董事长说,曾经在日本进行过两次调查,一次是调查没有去过中国的人,问他们想不想到中国去旅游?几乎是100%的人说愿意去中国;一次是调查到过中国的人,问他们还想不想再次到中国去? 80%的人都不愿再到中国去。当问其原因何在时,这些人一致的看法是,公共场所很脏,服务态度不好,饮食不讲卫生,到处是噪音,使人心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脏乱差。有一次,某学校组织到公园去旅游,到湖中去划船,本来水面上是干干净净的,可是有的人把喝过饮料的废瓶就直接往水里丢。有些人的文化程度很高,甚至还曾是领导,年龄也老大不小的了,却做出了这种缺乏公民道德素质的举动。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公共厕所臭气熏天,原因在于上完厕所不冲水,形成恶性循环。曾听说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国人曾到法国旅游,在该国一个公园看到这样一幕:一位大约三、四岁的小女孩在一片草地前停下脚步,并没有踩上去,而是小心翼翼地绕道而行。于是他问小女孩?为什么你没有踩草地?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说:因为小草很美啊!要是我踩了它,它就不美了!小女孩的回答并不是因为妈妈不准或者要罚款之类,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道德与美的内在关系,也反映了先进的社会道德观念。可以想象,小女孩所受的道德教育在无形中引导其学会爱护自然乃至尊重他人,建立和谐美好的 相互关系。所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才可指导人的一言一形,才能有益于大众。

我认为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士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再去学其他的能力。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增说过这样一句话:“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同样对于我们的国家,要想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只体现在我国的GDP增长了多少,经济实力有多么强大,更体现在我国国民的道德素质上。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同样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所以,要在认真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净化社会风气,让民众生活在一个对公民道德有正确舆论导向的社会。让小朋友耳濡目染的是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有钱万事通的流毒,只要有了大的社会环境,和从小的正确熏陶,公民道德才有可能不断提高。希望我们能共同努力,切实搞好我国的道德建设,重塑我国的国家形象,让中华民族以自信,文明的面孔屹立在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第三篇:论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论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执政党能否成为宪法监督的对象

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是法学界尤其是宪法学界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存在的缺陷比较大,不能适应我们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已成为影响我国宪法权威的瓶颈问题,在目前我国所处的环境之下,既有强烈的完善宪法监督制度的需要,也有进一步完善宪法监督制度的必要和条件,并不是理论界的杞人忧天或无病呻吟。

从理论上讲,任何的制度都是不可能尽善尽美,因为创设制度的人本身是不完善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这样说不意味着要人们放弃对制度进行完善的追求,也不是要否认同一类型制度之间的可比性。仅仅意在使人们明白,制度的完善并不是一劳永逸之事,一项制度的优越、合理只是在特定的时间、背景而言的;一项制度存在的缺陷也不可能是全面的,而是和其他同类型制度的优越之处相比较而言的。宪法监督的范围,就是宪法监督机关行使宪法监督权力指向 1的具体目标。宪法监督的对象是“违宪”,作为违宪的表现形式有两个基本方面:法律、法规的违宪和行为的违宪。在这里,法律、法规违宪撇开不说,针对行为违宪作论述。我国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一个分歧,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所采取的行为是否有可能发生违宪?执政党能否成为宪法监督的对象?

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居于执政党和领导核心的地位,其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是政治上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即便是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也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享有宪法监督权力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政治上的被领导者能否监督其政治上的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能否将中国共产党纳入到宪法监督的对象之中,自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此问题,人们在认识上存在肯定和否定两主张。

持肯定主张的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采取的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二者之间在政治上也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在性质上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那么,作为代表全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应该

能够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监督,因为中国共产党也不能违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集中体现或代表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但是,从现实的情况看,有些党员,特别是有些党组织的领导人,由于种种原因,违反宪法的行为时有发生。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我们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政权机关,但由于对党的领导作了不恰当的理解,党的组织并没有完全退出对具体国家事务的管理,形成了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状况,使党组织逐步国家机关化了,国家机关只是党组织的执行部门而已。中国共产党的章程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虽然宪法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党的活动范围,但却明确地规定了国家机关的职权范围。党组织必须尊重和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关于各国家机关的职权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定,否则就属于违宪,拥有宪法监督权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当然有权对其进行监督。

持否定说的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不能作为宪法监督的对象。理由是:从宪法的规定来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只能对由其选举或任命产生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党的组织并不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产生的,因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能将

中国共产党纳入其宪法监督的范围;宪法第5条规定的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只是一般性或原则性地规定国家要坚决追究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从中并不能得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监督的结论。更何况,宪法规定的是“追究”而不是“监督”。如果承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监督中国共产党,等于是认可以党代政、党政不分。对党组织制定的文件、做出的决议,即使其中有错误,甚至是违宪的内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也不能直接加以撤销或宣布其无效,而只能提出批评建议,建议党的组织自己进行纠正。

我认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和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也应当受到宪法监督机关的监督,并不能将其排除在宪法监督之外。如果我们否认应对中国共产党遵守宪法情况进行监督,实质上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可以不受宪法的约束,可以超越于宪法之上。如果是这样的话,不仅宪法的最高权威不能实现,就是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党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也会成为空文。从否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应成为宪法监督对象的学者主张来看,根本上是混淆了工作监督和宪法监督的界限。另外,试想一想,社会团体都是公民根据宪法规定的结社自由来结成的,但社会团体都要受到宪法监督机关的监督,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因为社会团体不是由宪法监督机关组织的而放弃对其活动的合宪性进行监督。

话又说回来,在我国,无论是建立宪法监督制度,还是加强宪法监督工作,都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任何企图消弱或者摆脱党的领导的思想和做法都是错误的。但是,另一方面,又必须改善党对宪法监督工作的领导,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特别是依宪治国的统一。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就要求党必须坚持依法执政,依法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要求必须消除一些党的组织和党员不尊重及违反宪法和法律的现象,从而切实保证“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规定得到贯彻落实。

第四篇:论我国公民监督制度的完善

论我国公民监督制度的完善

内容摘要:公民的民主监督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是国家权力监督的力量源泉。其作为我国整个监督制度的基础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但由于相应机制的缺失还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公民监督不断完善的根本出路在于使其制度化、法律化。本文并对实现公民监督的途径作了一些探讨。

关 键 词:公民监督;监督制度;法律

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为止。”为此,国家应建立全面而有效的监督制度,以防止行政人员腐败,同时也要维护宪法所确立的国家权力运行秩序,树立宪法权威。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27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可见,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方法,公民监督承担着防止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从“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现代国家监督体系的基础。正如毛泽东所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能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2003年发生的“非典”事件、孙志刚案件等事件更充分暴露出了我国权力监督机制的不足。人民要求政府信息公开,依法行政,加强公民监督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因此,研究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加强我国的公民监督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2][1]

一、我国公民监督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一)我国公民监督的现状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专制社会里,行政是唯一的、全部的国家事务,君主高高在上掌握最高统治权,他通过分官设职划分中央及地方的权力,建立了自上而下的一整套的行政机构,高度集权,在这样的社会里自然不存在如近代的分权民主监督制度。新中国的建立使我国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同时确立了人民民主原则,从而使我国的公民监督成为现实。

所谓公民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遵守宪法、法律、政策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权利。其实质是在民主基础上实现公民权利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从本质上看,是具有人民性和社会性。公民监督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宪法及法律的形式对其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成为了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公民所享有的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是不可剥夺的“法定的权利”,而国家饥关及其工作人员接受公民的监督的义务是必须承担的“法定的义务”。

公民监督权的行使方式可分为直接形式和间接形式。如果说上述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是我国公民监督权的直接行使方式的(其中包括公民通过一定的渠道,如新闻舆论的监督、社会团体的监督),我国公民还可以通过自己选出的人民代表组成的国家权力机关来行使间接监督权。由此可见选举制度和监督制度构成了现代民主政治的两大支柱。孙中山先生就曾把代议民主制比作一台机器,选举权是机器的发动力,而监督权是机器的制动力。人们要有效地利用机器,那么就必须既要有发动力,又要有制动力。首先,公民通过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实现了对国家权力的委任,因此选举制度与人民代表制度构筑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其次,公民通过直接或间接行使监督权,实现了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因此监督制度应当是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我国公民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虽然从纵向比较看,我国现行公民监督制度有所发展和完善,但不可否认,公民监督制度还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突出表现为公民监督不力,阻滞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要解决公民监督不力的现状,首先应找准问题并进行一定的成因分析,然后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第一,程序法的缺失使公民监督的行使缺乏可操作性。尽管现行宪法规定了宪法的制裁性以及制裁措施(如第5条之规定)。但由于缺少具体的程序规定,公民监督工作实际上无法有效进行。威廉·道格拉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权利法案的大多数规定都是程序性条款,这一事实决不是无意义的。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人治之问的基本区别。”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指出了法律程序的重要作用。但程序的重要性及其价值在我国历来就不被重视。如去年曾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处女卖淫案”,实质上就是行政机关在行政过程中缺乏程序规制和约束,以致侵害公民人身自由的一个典型案例。

第二,宪法关于公民监督规定的抽象性使其缺乏适用性。宪法的适用性是宪法的生命所在,而在公民监督实践中,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受国家机关或其工作人员侵犯时,宪法只规定公民有向有关机关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而未规定受害人有宪法诉讼的权利。而由国家机关自己纠正错误并为受害人提供救济。效果显然是有限的在司法实践中,1955年和1986年最高法院所作的司法解释都认为宪法不能作为法院论罪科刑的依据。因此,四川成都蒋某诉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侵犯平等权案,青岛三名高中毕业生状告教育部侵犯公民平等受教育权案等等被拨回起诉,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法治观念的淡薄及现有体制的状况使公民监督权难于行使。我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一个权力本位的国家,人治传统深深地扎根于国民意识之中。首先,在我国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3]

社会环境下,一些领导干部的“官本位”和“权力政府”的思想还相当严重,他们把宪法和法律往往当作其治国治民的工具,至少也只是强调国家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对承认和采取措施鼓励和保证人民大众的政治参与与监督,不是顾虑重重,就是干脆排斥。其次,我国民众监督和参与选举的积极性和发挥的作用还远非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一方面就监督而言,公民并未享有一定的“知情权”去知晓政府相关部门对公民的来信来访是否处理,如何处理,处理结果是什么,再加上一些举报人权益受侵犯的先例使得公民不愿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利。另一方面就选举而言,许多公民由于受“权力至上”思想的影响而忽略“权利意识”,认为选举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至于选举什么人那是当权者的事情,再加上现实中所选代表与选民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公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更为降低。这种状况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公民个人监督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淡化。

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公民监督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离我国十六大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

二、对完善我国公民监督制度的探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国的推进,尤其是在加入WTO后,作为整个监督体系基础的公民监督制度的作用更加突出。联系国外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

(一)我国公民监督实现的根本途径在于其制度化

邓小平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并进一步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作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在此他既强调了群众监督的重要性,也阐明了一个“好”的监督制度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已确立了信访制度、举报制度、批评、建议、控告及申诉制度,对实现公民的民主监督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真正建立起我国的公民监督制度还需要在我国建立并逐步完善下列制度。

1.实现公务活动的公开化

2003年“非典”事件促使人们反映最强烈的就是政府信息公开化问题,因为政府信息公开是公众对政府进行有效制约的前提条件,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也是防止腐败减少“权力寻租”的治本之策。政府信息公开的义务与公民的知情权是相对应的。一年前,“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已写进起草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并且该条例已提交至国务院法制办正式进入了立法程序,从而将使公开信息变成了政府的义务。

2.推广听证制度

听证制度,是国家机关在作出公务行为之前,给予当事人就重要事实发表意见,作出解释[4]的机会,通过公证、公开、民主的讨论和质证,达到公务行为符合公众利益要求的一种法定制度。1996年,出台的《行政处罚法》正式确立了法定的听证制度,使当事人有权正式参与行政案件的调查、陈述和申辩。后来出台的《立法法》、《行政复议法》把对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监督也纳入了立法听证、行政听证范畴。但目前我国听证制度的发展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行政听证中,听证范围设定比较严格,只适用于个别严厉的行政处罚。即在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前,才举行听证。这是难以将听证的效果达到最佳的,因此,扩大听证的范围是十分必要的。

3.确立司法审查制度和违宪审查制度

司法审查是司法对立法活动进行监控的活动,一般通过特定司法机关宣布某一通过的法规规范在所有案件或某一具体个案中不适用而对立法权实施的一种监督方法。目前,我国司法机关通过对法的适用对立法权进行的是一种有限的监督,尚未建立起个人可以直接针对违法或违宪的法规和规章,以及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申请法院进行合法性审查的制度。我国《立法法》第9O条第2款规定了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同宪法或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2003年5月14日3位中国公民依法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务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但这一审查制度由于程序法的缺失以及违宪审查说到底是宪法性问题,而不是立法的问题,因而任何法律包括《立法法》都没有资格来解决宪法的事情,使得其在实践中的落实尚是一个未知数。

4.建立我国的行政监察专员制度[5]

人大可在征求群众或社会团体意见的基础上从非政府官员中选出行政监察员,专门受理公民的申诉,并享有对申诉有关的事项进行调查的权力,有向行政机关提出建议的权力,行政机关必须对行政监察专员的建议作出答复或处理。行政监察专员必须定期向人大和公众报告调查结果。为充分发挥该制度的实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吸收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的参与,一方面他们也属于“公民”的范畴;另一方面这样可以发挥他们的“专长”从而有利于对公共权力的监督的效力和效果的实现。第二,应确保这样一个前提,政府官员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应极少,最好是前届政府官员不得被选为人大代表,否则容易出现监督者被被监督者所控制的现象。

5.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新闻舆论的法律监督,是由新闻媒介进行的法律监督,媒介是公众的一个部分,是公众的代表,媒体同样享有公民的权利,这是对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在法律监督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也是人民群众的监督在新闻、出版领域中的体现。新闻媒体由于社会生活无孔不入的报道而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少人“不怕上告,只怕见报”,有些国家甚至称新闻媒体为“第四政府”可见其威力。但长期以来报喜不报忧的宣传模式,使批评报道由次要地

位降到几近于零,不敢触动实质和深层次的问题,即使报道也要经过某一级批准,客观上起着压制批评的作用。因此,我国为完善舆论监督应尽快制定新闻法,对新闻监督的性质、内容、范围、权限、方式等作出相对明确的规定。同时制止新闻本身的违规等等。

(二)我国公民监督的有力保障在于其法律化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规范国家权力,是国家权力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而“法律的基本作用之一乃是约束和限制权力,而不论这种权力是私人权力还是政府权力。在法律统治的地方,权力的自由行使受到了规则的阻碍。这些规则迫使掌权者按一定的行为方式行事。”在法治社会,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包括公民监督权在内的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有赖于国家政治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完善的体现民意的法律制度和由此形成的良好法律秩序。因此,为充分实现公民的监督权,必须强化法律对监督制度的保障作用。

首先,要制定出一套完备良好的法律规范。目前我国公民监督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尽快在立法实践中制定出如《公民监督法》、《新闻法》、《出版法》、《信访法》、《举报法》以及《程序法》等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从而使我国公民监督形成自己的运行体系,保障其监督目标的实现。

其次,在《程序法》确立的基础上,突出法律监督的正当程序作用公法意义上的法律程序,简而言之是为规范国家权力运作所做的制度设计,指的就是法律规定的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程序是公民参与的渠道,公民依据一定的立法程序、行政程序或司法程序来实现公民监督权,同时法律还通过对权力运行程序的严格设置又来保证人民平等、自由,充分地实现政治参与。

再次,进一步明确侵犯公民监督权的人的法律责任,同时把法制建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了国家对公民权利侵害的赔偿责任,但“不带剑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它毫无力量去保障一个人的安全。”因此,我国仍需在具体的法律部门中进一步规定侵权者的民事或行政责任,甚至对造成严重后果者的刑事责任。同时通过思想教育在全社会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形成良好的民主监督观念。可以说,人民民主监督意识的增强又反过来对我国公民监督权的实现起促进作用,从而大力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黄炎培.延安归来[A].8o年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3]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肖泽晟.宪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7]张智辉.法律监督机关设置的价值合理性Ⅱ].法学家,2002(5).[7][6]

第五篇:公民宪法意识调查问卷

公民宪法意识调查问卷

(以下题目均为单选)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出生年份()

A、1959年之前B、1960-1969C、1970-1979D、1980-1989

E、1990-1999F、2000年之后

3、您的学历()

A、初中以下 B、高中、中专 C、大专 D、本科 E、研究生

4、您的职业性质(包括退休之前)()

A、干部B、工人C、农民D、知识分子E、私营企业主

F、个体工商户G、军人H、学生I、职员J、其他

5、您知道现行宪法是哪一年颁布的吗?()

A、1978年 B、1982年 C、1954年 D、1949年 E、不知道

6、您家里有没有我国现行宪法文本?您有没有完整地读过我国宪法文本?()

A、有;完整地读过 B、有;没有完整地读过

C、没有;完整地读过 D、没有;没有完整地读过

7、您认为我国宪法有没有发挥作用?()

A、发挥了很大作用B、发挥了一点作用C、没发挥作用D、不知道

8、您认为我国宪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宪法文本规定的不好B、宪法实施的不好C、没有问题D、不知道

9、您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会用宪法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A、会用B、不会用C、想用但不知道怎么用D、没想过这个问题

10、您认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违宪的事情吗?

A、有一些B、很多C、没有D、不知道

11、您属于下列中的哪一个?()

A、社会主义劳动者B、社会主义建设者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D、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E、不知道

12、您属于下列中的哪一个?()

A、中华民族B、汉族C、少数民族D、都不是

13、您认为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所讲的“一国两区”中的“一国”是指()

A、中国B、中华人民共和国C、中华民国D、不知道

14、您认为我国在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中的“一国”是指()

A、中国B、中华人民共和国C、中华民国D、不知道

15、您更认同我国宪法中的哪一个特点?()

A.社会主义B、共和制C、人民民主专政D、民主集中制E、尊重和保障人权

16、我国现行宪法在过去已经修改了四次,您认为是否还有必要再次修改?()

A、应当修改B、没必要修改C、重新制定都可以D、不知道

下载宪法论文——论我国公民选举权的实现(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宪法论文——论我国公民选举权的实现(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

    法学3班0707124赵沐芙 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从我做起 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似乎不该是我这种初学宪法、法条都没背全的人谈的问题。但是正因为题目大、涉及各个......

    宪法与公民(五篇范例)

    品味青橄榄 ——公民在宪法中的酸酸甜甜 这段视频里讲了2004年的第四次修宪,这次修宪的较多方面涉及到了我们公民的个人权利问题,包括私有财产权、基本人权、社会保障等。我们......

    宪法论文

    摘要: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的发展,每种法律都会具有滞后、局限等缺陷,很难随时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以提高,经济快速成长,伴随而来的是各种经济矛盾、社......

    论我国公民的环境权(5篇材料)

    论我国公民的环境权 摘要:国际上的环境权来源已久并发展迅速。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实践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也不断加深,涉及范围包括国家根本大法和......

    实现公民监督的途径

    2004年2月17日,新华网授权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把党内监督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提出“要以对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为重点,敢于监督、正确监督、有效监......

    实现公民监督的途径

    2004年2月17日,新华网授权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把党内监督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提出“要以对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为重点,敢于监督、正确监督、有效监......

    公民教育论文

    姓名:杨斯文学号:2014644223 班级:14级思政教育2班 论和谐社会下的公民教育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加强公民教育。与此相适应,公民教育的内容要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爱国主义......

    公民意识论文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 群力实验小学 张卓玲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是21世纪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