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公民监督的途径

时间:2019-05-14 13:2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现公民监督的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现公民监督的途径》。

第一篇:实现公民监督的途径

2004年2月17日,新华网授权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把党内监督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提出“要以对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为重点,敢于监督、正确监督、有效监督,真正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切实保障普通党员的监督权利。”全国各地政府纷纷学习《条例》,重新认识了“监督”

二字的意义。其实,党内监督固然重要,党外监督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毕竟在全国,党内人士和普通群众比起来,在人数上还是九牛一毛的。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国民经济总值和人均值都节节高升,中国的发展进入到了日新月异的阶段。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家的发展更加迅速。全国各地都响应党的号召,投入了大笔的资金用来建设城市,用来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全国上下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伴随着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双发展,与之而来的问题是健全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特别是群众的监督职能必须提高到必要的水平。这样一来,国家才不会出现蛀虫,国家的建设才能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开展,才能让全国的人民信服,获得全国劳动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目前,南京为了迎接城市运动会,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城市面貌大改样。我们的建邺区也正赶上了这一趟发展的高速列车,力求借此机会打造出南京的“浦东”,让河西成为南京一条新的风光带。奥体中心的建设、多处市民广场的建设、各种楼盘的耸立、各条主要街道的翻新,以及区政府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这一切的变化都让我们河西新区的人民感到振奋,感到欢欣鼓舞。但是,在改革之中,作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职能部门学习三个代表,学习人民的好支书李元龙,大搞精神文明的建设,那么,是不是政府的所有的举措都深得老百姓的支持了呢?是不是所有的职能部门或掌权人都不带一点“灰色”的色彩呢?我想这也是全河西新区的老百姓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早在1987年的时候,国家党内部官僚主义横行,中国共产党就提出“要把反官僚主义的斗争深入开展下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切实加强和完善群众监督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已经认识到了群众监督的重要性。在1987年8月11日,《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官僚主义非要到东窗事发、酿成重大事故,才能被发现?否。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对这些机关、这些干部的一举一动都看得很清楚,也早有意见,但他们无法对这些机关、这些干部进行有效的监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官僚主义日趋恶化。在不少地方和单位,一些领导干部的权力大得很哩。”当时是这样,现在又如何呢?举个小例子来说,电视上经常提到市容打人的事情,是确有其事?还是言过其实?再比如说,被市容没收的那些小商贩的东西最后都到哪里去了?还有,我们经常发动捐款,那捐出的款项最后落实到谁的手中去了?真的收到了吗?如果群众的心中还存在这些问题,那么政府的工作就没有能够取得人民的完全信任,这是政府工作没有积极地邀请群众监督的原因,使政府的一些举动变得模糊不清,透明度不够。现今,河西大开发,廉政勤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公民监督作用,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对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公民监督是群众路线在廉政勤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具体运用。公民是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主体。引导、支持公民参与反腐倡廉,就是调动公民发展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2.公民监督是遏制和预防腐败现象蔓延的有效措施。近几年来,国家整治了不少例腐败的案例,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发挥了群众监督在反腐斗争中的积极作用。并且,很多的腐败案例的信息获取也都来自于最地层劳动人民的举报和指证。3.加强公民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根据这一条例,群众就有监督的权利。公民监督是群众反映意见的直接途径,是国家机关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不过,虽然党历来强调党的干部必须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在许多的方面,所谓的“群众监督”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徒具虚名,并没有发挥实效。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但是综上所述,不能够真正地发挥群众监督的实效,政府机关不能够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做事,是有很多的弊端的。那么,到底该如何实现公民监督呢?第一,健全法律法规,保障行使监督权利的公民的人身安全,让市民敢于去监督。公民监督之所以不能够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民的一种畏惧心理。从古就有这么一句话叫做“民不与官斗”,很多人是因为害怕监督

第二篇:实现公民监督的途径

2004年2月17日,新华网授权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把党内监督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提出“要以对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为重点,敢于监督、正确监督、有效监督,真正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切实保障普通党员的监督权利。”全国各地政府纷纷学习《条例》,重新认识了“监督”二字的意义。其实,党内监督固然重要,党外监督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毕竟在全国,党内人士和普通群众比起来,在人数上还是九牛一毛的。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国民经济总值和人均值都节节高升,中国的发展进入到了日新月异的阶段。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家的发展更加迅速。全国各地都响应党的号召,投入了大笔的资金用来建设城市,用来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全国上下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伴随着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双发展,与之而来的问题是健全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特别是群众的监督职能必须提高到必要的水平。这样一来,国家才不会出现蛀虫,国家的建设才能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开展,才能让全国的人民信服,获得全国劳动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目前,南京为了迎接城市运动会,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城市面貌大改样。我们的建邺区也正赶上了这一趟发展的高速列车,力求借此机会打造出南京的“浦东”,让河西成为南京一条新的风光带。奥体中心的建设、多处市民广场的建设、各种楼盘的耸立、各条主要街道的翻新,以及区政府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这一切的变化都让我们河西新区的人民感到振奋,感到欢欣鼓舞。但是,在改革之中,作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职能部门学习三个代表,学习人民的好支书李元龙,大搞精神文明的建设,那么,是不是政府的所有的举措都深得老百姓的支持了呢?是不是所有的职能部门或掌权人都不带一点“灰色”的色彩呢?我想这也是全河西新区的老百姓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早在1987年的时候,国家党内部官僚主义横行,中国共产党就提出“要把反官僚主义的斗争深入开展下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切实加强和完善群众监督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已经认识到了群众监督的重要性。在1987年8月11日,《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官僚主义非要到东窗事发、酿成重大事故,才能被发现?否。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对这些机关、这些干部的一举一动都看得很清楚,也早有意见,但他们无法对这些机关、这些干部进行有效的监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官僚主义日趋恶化。在不少地方和单位,一些领导干部的权力大得很哩。”当时是这样,现在又如何呢?举个小例子来说,电视上经常提到市容打人的事情,是确有其事?还是言过其实?再比如说,被市容没收的那些小商贩的东西最后都到哪里去了?还有,我们经常发动捐款,那捐出的款项最后落实到谁的手中去了?真的收到了吗?如果群众的心中还存在这些问题,那么政府的工作就没有能够取得人民的完全信任,这是政府工作没有积极地邀请群众监督的原因,使政府的一些举动变得模糊不清,透明度不够。现今,河西大开发,廉政勤政建设和反~斗争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公民监督作用,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对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公民监督是群众路线在廉政勤政建设和反~斗争中的具体运用。公民是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主体。引导、支持公民参与反腐倡廉,就是调动公民发展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2.公民监督是遏制和预防~现象蔓延的有效措施。近几年来,国家整治了不少例~的案例,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发挥了群众监督在反腐斗争中的积极作用。并且,很多的~案例的信息获取也都来自于最地层劳动人民的举报和指证。3.加强公民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根据这一条例,群众就有监督的权利。公民监督是群众反映意见的直接途径,是国家机关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不过,虽然党历来强调党的干部必须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在许多的方面,所谓的“群众监督”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徒具虚名,并没有发挥实效。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但是综上所述,不能够真正地发挥群众监督的实效,政府机关不能够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做事,是有很多的弊端的。那么,到底该如何实现公民监督呢?第一,健全法律法规,保障行使监督权利的公民的人身安全,让市民敢于去监督。公民监督之所以不能够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民的一种畏惧心理。从古就有这么一句话叫做“民不与官斗”,很多人是因为害怕监督举报后会产生对自己极为不利的影响,而放弃了自己行使监督的权利。因此,要想公民监督能够顺利开展,就必须健全法律法规,保障这些参与监督的公民的安全。第二,加强思想文明建设,让普通市民树立自己的“主人”角色,让市民认识到自己应该去监督。自家的事,每个人都很热心、很负责;公家的事,能偷个小懒就偷个小懒。而且,千万不要“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很多市民都抱有这样的心态,没有把自己当作是这个国家、这个城市的主人,那又何谈“监督”呢?因此媒体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加大公民的思想文明建设,帮助普通公民树立“自己就是这个城市、这个区县的主人”的思想,提高市民参与政府工作的积极性。第三,从领导层做起,广纳~,让市民乐意去监督。有很多时候,许多热心的市民针对政府提出的某项决定,提出自己的看法,阐述其中的不足,但领导层却不能够弯下腰来,走进群众,不能够采纳市民的意见。久而久之,公民的热情就被消耗光了,就不愿意再积极地投身到其中去了。所以,政府可以适当地制定一些开放日,让普通市民进入政府机关参观公务员工作,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时,政府也能够听听市民们的意见。最后,在国家制定出政策、方针、法律,以此来保障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加大方法教育,让全国大众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能行使权利、该行使权利,要如何去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高速发展。我们的河西新区,也应该在这一方面积极进取,争取取得更大的发展。

第三篇:政府职能及实现途径

政府职能及实现途径

一、政府职能

1.以实现社会公平为原则

政府职能就是政府运用政策手段来维护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政府职能的原则和目标,政府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实现社会公平为目的。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能做的事交给市场,市场做不了的事就要交给政府。

同时,市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要由政府纠正。由于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追逐,很难做到有序的市场环境,这就需要政府出手,运用政策或行政手段,维护社会秩序,为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2.提供公共物品

社会需要公共物品和公共劳务,但是市场经济不能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和公共劳务,这时就需要政府来提供。

【案例】

教育机制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如果完全交给市场来做,必然有

相当一部分人上不起学,无法接受教育。所有国家的基础教育,完全是由政府出钱,政府有权要求所有适龄孩子履行接受教育的义务。

那么大学,各个国家就不一样。大多数国家有两种形式的大学,一种是私立大

学基本靠筹资;另一种是公立大学,由政府出资来兴办。就连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即使到了大学这样的高等教育阶段,也还是要有很大比例的公办学校。

政府出资提供教育,才能确保全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提高。

二、如何实现政府职能

想要实现政府职能,除立法外,还可以采取两种重要手段:

1.通过政府管制

微观经济学有一门分支叫管制经济学,研究的就是政府该如何对经济进行管制。管制就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经济运行,来改变个人和企业的行为。

政府管制主要有四种类型:价格管制、进入管制、进出口管制和环境管制。

价格管制

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当某些商品的价格与整个社会利益相违背时,政府就要出手进行干预。

【案例】

房屋租售价格管制

某城市由于供应少需求大,每间房屋每月租金可达1500元。但该城市整体收

入水平有限,1500元的租金可能导致一些低收入者露宿街头,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

于是,政府对价格进行管制,规定房租的租金每月不超过800元,以确保绝大

多数人能够居有定所。

政府不仅要对价格上限进行管制,也要对价格下限进行管制。如果某种商品社会需求量小,工厂接不到订单,工人们的每月收入不可能维持基本生活,此时政府就要对最低工资做出规定,确保工人们能够挣到足够的钱保持温饱。

任何国家都存在相类似的政府管制措施。由于价格和收入水平涉及整个社会利益,因此不能完全放手给市场,必须在政府的监管调控之下有序进行。

进入管制

进入管制就是企业要进入某一行业,或个人要进入某一职业,都要经过政府批准。进入管制职能的形式有两个:

第一,资格管制。要求企业进入的资格,如医生、律师等特殊职业,都有严格的入职资格考试。

第二,数量管制。政府对进入总量进行管制,如控制出租车的总体数量,避免产生恶意竞争等。

进出口管制

所谓进出口管制,就是国家对于出口的东西和进口的东西,要从国内的利益出发,实行管制的政策。比如,美国的高科技出口中国,就要经过美国政府批准。

环境管制

环境管制就是政府为了保护环境,而进行一些必要的管制。比如,规定汽车排放标准、立法保护各类资源及珍稀野生动植物等。

社会经济的平稳高效运行,既不能缺少市场竞争,也不能脱离政府管制。政府管制要以维护经济秩序、保护人民利益、体现社会公平为原则,该管的管,不该管的要放手。一些不恰当的政府管制,不但无利甚至有害。

【案例】

要命的法案

在美国,有一种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叫红嘴啄木鸟。为了保护它,美国国会通

过一项法案:凡发现有红嘴啄木鸟的地方,方圆数公里内的树木一律不准砍伐。

林业者们原本将自己的林地划分为若干区域,轮流砍伐,既不耽误树木生长,又有不菲的收入。可法案一出,很多区域的树木不能再砍伐。随着红嘴啄木鸟越来越多,林业者们的损失却每年多达上百万美元。被逼无奈的林业者开始大面积驱赶红嘴啄木鸟,不让它们在树林落脚,有的红嘴啄木鸟被累死,有的红嘴啄木鸟被人杀害。结果,红嘴啄木鸟的数量比法案出台前还要少。

政府在施行管制职能时,要以社会公平和社会利益为目标,去除不合理的管制措施,使经济运行更加顺畅。比如,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上台后,废止了三分之一不合理的政府管制政策,才有了美国以后的经济繁荣。

2.制定经济政策

除了实行政府管制,制定经济政策也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有效手段。比如,政府制定税收政策、反垄断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

从根本上来说,政府管制具有强制性,企业必须服务;但经济政策具有引导性,企业可以服从,也可以不服从。

第四篇:公民的基本权利及维权途径

公民的基本权利及维权途径

1.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身体组织、器官的完整、生理

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的健康所享有的权利。

维权途径: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非法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请求国家保护。任何非侵 侵害他人生命健康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人格尊严权:公民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这

一权利表现为自尊与他尊两个方面。

3.名誉权:名誉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

4.肖像权:公民依法享有的对自己肖像支配的权利。

维权途径:当肖像权受到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必要时可 提起诉讼以讨还公道。

5.姓名权: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维权途径:

第五篇:浅析公民的法律意识及其提高途径

公民法律意识及提高的途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公民的法律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法制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普及法律常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与过去相比,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众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对如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有关的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有了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觉悟,人们的法制观念初步形成。但是,这些成绩与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公民的法律意识仍然处在较低水平。因此,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仍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

一、公民法律意识加强的实际意义

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司法、执法水平和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参与法律监督的积极性,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第一,法律意识在完善立法工作,促进有法可依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依法办事的前提是有法可以,没有法,或者法残缺不全,那么依法办事就无从谈起。第二,法律意识在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中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常言说得好“已不正,不能正人”、“打铁先要自身硬”,执法人员不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就会表现出执法素质差,执法水平低,就会造成执法不公、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等现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再好的法律也无济于事。法律意识是国家司法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法律,准确、及时适用法律的必要因素。司法人员在办案中,如果是不知法、不懂法或者对法律作出歪曲理解,那么势必会造成冤假错案。因此,司法人员也要具备较高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第三,法律意识是公民守法、依法办事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法律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和要求。建国来的司法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公民的法律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法制建设。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只有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之“水”涨了,依法治国之“船”才能真正地高起来。

二、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并存

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础,从这方面讲,我国社会主义的法治之路才刚刚起步。由于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在我国居于统治地位,因此,我国公民对现行法律的态度总体上还是积极的。与上述积极态度相反,由于非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我国公民又对现行法律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消极态度,表现在他们对相

当一部分法律规范和司法机关持不信任态度,宁愿依赖政策或某些行政职能部门,因而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现行法律调整对象的被动地位,不懂法也不愿主动去了解、咨询法律,从而用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交织

中国几千年封建意识以及建国后极“左”思想的影响,使公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与时代精神相冲突的若干传统观念相交织的状况,特别是产生有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与法律意识滞后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公民仍习惯于按传统观念参于社会生活,评判他人与社会、解决纠纷及维护自身权益、甚至给“权大于法”以相当程度的认可,视法为维护道德的武器,致力于“无讼”来维护社会的安定,特别是封建统治者“言出法随”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存在,给某些公民造成了一种畸形的法律观念,“领导人讲的话就是法”。这表明,法律权威的削弱和法律观念的动摇成为法制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法律权利意识弱于法律实用意识。

首先人们对权利的认识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人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自己应享有的各种权利,越来越多的人们主动参加了普法宣传教育,关注广播、电视、报刊的法制节目,主动接受法律方面的宣传教育。其次,人们对权利的主张要求日益强烈,权利的主张范围在不断扩大。近年来诉诸于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越来越多,这表明人们已习惯于寻求法律援助的救济方式。近年来,关于人格权、身份权、继承权、知识产权等案件的数量增长也表明了权利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但是,我国公民的法律权利意识还存在较多问题,(四)、法律意识层次有待提高。

文化素质高的人的兴趣较为广泛,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较多,因此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就有可能较高,而文化素质低或文盲恰好相反。公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与他们自身的法律意识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讲,与公民的利益关系密切并实现程度较好的法律,他们就较容易知晓,反之就少些。我国公民中绝大多数人对法律实践的认识往往是通过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亲身感受得到的感性认识,因而难免带有片面性,对法律的认识能力也难免带有感情色彩。此外,我国公民中文化素质低下、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有一定比例,他们缺乏对法律知识了解的主动性,一大部分公民的法律意识处于片面的不系统的法律心理层次,处于法律意识发展初始状态,因而难以认识到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

三、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从以上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的列举及存在的问题可见,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呈现出多方面、多因素的不平衡状态。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在我国的确立,成为占有统治地位的现代化法律意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在我国社会生活中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并且与许多非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混杂在一起,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一)、商品经济不发达

我国目前商品经济还不发达,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自然经济,在我国农村占有较大比重。商品经济的不发达将成为影响公民法律意识的决定因素。其一,从商品经济与法和法律意识的相互关系看,没有商品的经济产生和发展,就没有法和法律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是产生民事法律的客观基础。而自然经济却不能提供民事法律之基础,在它的基础上产生的法律只能起到巩固和确立财产归属权利的作用。其二,从商品经济活动的自身特性看,商品经济是天生的平等派,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遵循等价、有偿的价值规律进行的,法律上的平等要求不过是价值规律的法律语言,由此形成平权法律意识。

(二)、特殊的历史环境因素

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某些政策、方针上的失误和偏差,致使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受到了一定影响。一是我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在依靠群众、发动和组织群众,搞大规模群众阶级斗争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群众运动,就没有革命的最后胜利。然而,由于群众运动是不依靠法律的,并且在我们发动群众时候,也只能讲明政策和有关规定,而不是用法律来严格规定约束群众,因此也就产生了群众对自己创造的、表明自己意志的法律,有时也不太尊重的副作用。二是由于法制建设的目的主要是创造一个稳定的、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因此,法制在革命战争时期和和平建设时期的地位,显然不同。

(三)、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的民族之一,有着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纵观中国法制史,这种传统文化体现在中国法律方面的显著特征有三个:一是缺乏对权利的逻辑规定和论证,权利观念极其淡薄;二是强化专制主义,权利崇拜观念极其狂热;三是宗法伦理精神和原则渗透,影响着法的价值取向,形成以家族为本位的法律观念,并成为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核心。这种宗族伦理传统使法成为一种伦理道德的附庸,这种状况必然产生重人治轻法制的思想,并成为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历史重负。

(四)、法律生活的失调

社会主义国家是法制国家,法律生活应该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国家法制健全,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生活本身协调和谐是非常重要的。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已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这为我国法律生活的协调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现实生活表明,我国法律生活要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协调,还要作出久远的努力。目前,我国的法制还不十分健全,法律还不是真正完备,法律的渗透还不太强,法律的触角还没能完全伸展到各个角落;再者,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从内容到贯彻执行还不够严谨,有些地方甚至相互矛盾。如:同一性质或后果的行为,在不同地方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应有的权威就会受到削弱,公民的法律意识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四、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培养和提高我国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时代的呼唤和历史的责任,也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结合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实际状况,认为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必须充分认识到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是顺利推进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从行政与司法来看,能否实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取决于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如果没有他们相应的法律意识,依法治国工作就难以进行。从守法与护法的角度看,公民能否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取决于公民的法律意识。我国的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要充分认识到,目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整体水平还不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任务还十分艰巨。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把它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总之,认识必须到位,行动必须自觉,工作必须一贯坚持,才能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二)、切实抓好普法教育

一是要克服形式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普法教育不能只停留做表面文章、走过场上,只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取得工作实效。二是工作形式必须灵活多样。我国人口多,地区差异大,要以尽量少的投入取得最大收益,必须因地制宜,既可集中授讲,也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宣传;既可采取就地办案的教育方式,也可以采取法律服务与帮助的方式进行,要注重教育材料的典型性、灵活性、生动性。三是要注意普法教育的广泛性和针对性。普法教育要面向群众,要在机关、学校、工厂、农村和群众务工集中地点广泛进行。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

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内容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的。在文化建设上要注重发展多种形式和多层教育,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制观念。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异向,弘扬正气,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思想道德上,要用科学思想和理论武装全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建设要努力培养“四有公民”,并且要在全体公民中广泛进行“道德规范进万家”和遵纪守法宣传活动,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使群众懂得公民的权利、义务和与自己工作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促使他们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可以逐步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进而达到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法律意识的目的。

(四)、加强立法,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

国家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那么对于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显然是句空话,为此,必须做到:一要通过立法健全做到有法可依;二是自觉守法护法,依法办事。从公民角度讲,要自觉运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的权益;从执法者的角度讲,要依法不依人,依法不依权;三是要维护司法公正,通过冤、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强有力地促进司法人员公正办案,使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法定义务得到履行、违法行为得到惩罚,这样能够避免徇私枉法等司法腐败。另外,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弘扬正气、打击邪恶活动,使好人敢做好事,使坏人不敢抬头;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为此在立法上要限制居于优势一方,保护弱势一方;在实际运行程序上,应给予弱势群体更多更有效的公平救济途径,用法律为他们讨回公道,用法律改变他们的命运;以此激发人们知法、守法和护法的积极性。

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一项长期而宏大的社会工程,它既包括不同的层次和方面,又涉及各个领域和部门,也不是短期内就能奏效的。在法治城市的建设中,我们应当使这项工作制度化、系统化和长期化,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

b 5

下载实现公民监督的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现公民监督的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开题报告实现途径

    篇一:开题报告最新模板(1) 重庆科技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特定文化场域下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学 院法政与经贸学院 专业班级社会工作 社工普2008-02 学生姓名何......

    电磁兼容性实现途径及方法

    电磁兼容性实现途径及方法 这要从分析形成电磁干扰后果的基本要素出发。由电磁骚扰源发射的电磁能量,经过耦合途径传输到敏感设备,这个过程称为电磁干扰效应。因此,形成电磁干......

    实现企业文化落地途径的探讨

    实现企业文化落地途径的探讨 来源:青岛中远物流仓储配送有限公司 作者:贺恒业http://dangjian.cosco-logistics.com.cn/backend/infoview.jsp?infoID=80[摘要]一个企业如何......

    新型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新型城镇化的实现途径[摘要]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在人口红利经历‚拐点‛之时的重大选择。新型城镇化有何新内涵?人的城镇化究竟‚新‛在哪里? 1、均等化待遇:让农民进城‚进得来......

    论法的正义性及其实现途径

    试论法的正义性及其实现途径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正义的追求。正义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价值美德和价值理想。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从没停止过对正义的探讨,特......

    论增强公民法律意识的途径5篇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

    实现领导班子团结的五种途径

    强化五种观念,构建领导班子团结的思想基础领导班子团结首先在于思想意识上的统一。因此,构建领导班子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当前,对每一个领导干部来讲,必须要强化五......

    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途径

    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途径? 1. 2.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 把马克思主义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