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及其实现途径..(范文)

时间:2019-05-14 21:3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及其实现途径..(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及其实现途径..(范文)》。

第一篇: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及其实现途径..(范文)

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及其实现途径..宋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摘 要: 要保证新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当前首要是抓紧可

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这种能力建设的要义是: 技术能力的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社会资本积累的强化;政府 作用的加强;等等。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能力建设;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 F1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820(2004)01-0006-05

一、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新疆作为资源大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主要依靠 资源优势开发与转换战略, 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的 时期, 经济总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人们日益享受 着工业文明的恩泽和雨露。然而, 科技进步和经济 发展使得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 破坏的外部性问题, 却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 破坏因素。可持续发展不是不要发展, 而是在发展 中采取积极的措施, 调整发展战略, 减少向自然界 的征服或索取, 增加对自然界的投入, 改善自然资 源的供给条件。新疆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不断拉大 的形势要求我们应审视度势, 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 过度消耗资源、损害环境为代价, 单纯追求经济数 量的增长, 一味以强调发展经济来赶超发达地区、缩小差距的传统发展模式, 走经济与环境保护相协 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个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 用状况决定着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增长 与环境保护之间应该表现为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会提高, 对环境改善的投入也会增大, 完全可能提高环境资 源的总量水平。新疆目前的发展趋势恰恰是经济在 持续增长, 但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自然资源的供给条件越来越恶劣, 环境仍在继续 恶化。

新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具有现实的必

要性, 而且具有国家政策实施的紧迫性。西部大开 发是党中央在世纪之交做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它与国内外 传统的开发模式不同, 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把生态环 境建设和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提到了突出的位 置。国务院在部署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时, 明确要求 从保护和改善生态入手, 切实把发展经济的指导思 想转到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上来, 转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上来, 以改善生态环境带动经济社会繁荣。在西部大开发 中, 新疆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然而现阶段的突出 问题是, 资源优势还难以充分发挥, 生态破坏和环 境问题积重难返, 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要求我们不 可能继续沿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只有 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 统筹规划, 通盘考虑, 以生 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开发建设的根本点, 把人

口、资源、环境纳入大开发的总体规划, 科学把握环 境与发展的关系, 以此作为推进新疆可持续发展战 略的指导思想。中央于2002 年11 月8 日召开的党 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明 确指出: “..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 地位, 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 国策..”,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 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才能有效地促

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由于可持 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 强调人的实际生活福 利的提高, 强调发展的后劲以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 对人类生活的支持作用, 关系到子孙后代, 而这一 切都依赖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改善和提高。因此为 确保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转变 传统发展模式为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二、能力建设是新疆实施可持续发展 的制度和技术保障

新疆资源环境突出特点是新疆自然生态系统

2004 年3 月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r., 2004 第32 卷第1 期Jo urnal of Xinjiang Univer sity(So cial Science Editio n)Vo l.32, No.1..收稿日期: 2003-10-14 作者简介: 宋岭(1943-), 男, 新疆塔城人,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研究。的生物存量少、系统结构简单、稳定性差、易遭受破 坏并难以恢复, 表现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特征。加之人们在长期拓展绿洲进程中, 缺乏对生态系统 保护、恢复重要性的认识, 那种不合理、不科学地利 用自然资源的经济活动使新疆生态系统继续恶化;新疆长期以来流域规划落后, 随意截流引水造成下 游水环境状况改变, 导致绿洲萎缩、湖泊消失;过度 砍伐造成山区天然林资源锐减, 对平原荒漠林的破 坏也十分严重。据新疆生态环境现状首次调查结果 表明: 绿洲扩大、沙漠扩展、土地次生盐碱化面积增 加同时并存。森林覆盖率经历了锐减到提高的过 程, 但森林分布及生态功能下降的趋势仍未扭转;草地严重退化, 草地面积仍在逐年减少;水域缩小, 河道断流, 湖泊萎缩;农药、化肥、农膜使用量逐年 增加, 残留地膜对土地的污染日益严重;矿产开发 对土地破坏和水资源污染已逐渐显露;新疆生物种 减少。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沙尘暴频发使绿 洲内大气降尘居高不下..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 由于新疆缺乏合理的资源管理体制及存在环境外 部性所致。而环境外部性和公共资源管理问题被普 遍认为首要的是产权问题。产权作为经济制度的核 心, 涉及到经济活动的规范、行为准则以及作为监 督实施产权的国家管理等。没有合理的经济制度和 明确的产权关系, 就无法确定经济代理人的经济利 益、责任和行为准则, 对于向公共资源开发中的“搭 便车”现象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源低效使用等问题的 解决便无从着手。明确了产权, 国家必须有效地行 使、监督产权的实施, 因而必须建立一套规范和规 则, 以便有效地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由于能力建设 强调制度建设, 强调体制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作 用, 由于制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以便维持经济运 行的稳定性, 同时必须有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使 其能适应和及时解决由制度本身在新的环境下产 生的问题。由于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 础, 它的利用程度和水平决定于知识和技术发展水平, 一般而言, 知识和技术水平越高, 自然资源利用 的多样性也越大, 从而为区域分工开拓着越来越广 阔的领域。同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知识通过信息 及控制技术能有效地改造一个地区资源组合特征, 强化其优势资源的地位, 从而实现区域分工的深 化,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这对于依靠优势资源开 发利用与转换战略的新疆来说尤为重要。经济发展 过程中为了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需要改进生 产技术, 及时掌握新技术、吸收新知识的高素质人 才, 并需要由良好的机制来获取技术、知识信息。因 此, 知识信息的获取能力、学习能力、技术吸纳消化 能力、信息快速处理能力等,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 天, 对国家、地区的发展是最基本的因素。如果新疆 缺乏能够适应社会进步的人才库, 就很难最终实现 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需要 投资, 也就是需要强调教育的作用, 强调对人才的 引进和培训, 因而需要有效的体制发挥培养人的能 力和发挥人的能力。然而, 不容乐观的是, 新疆存在 严重的“孔雀东南飞”现象。据有关统计, 改革开放 以来, 新疆流失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 人等就有21 万人, 相当于现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 术人员的1/ 3;自1990 年以来, 新疆每年考入内地 大专院校的1.2 万多名学生中, 回到新疆工作的不 足20% [2]。另外, 新疆人事部门总结流失人才呈现 的特点表现为: 流失的专业技术骨干多;从南疆和 边远地区调往内地发达地区的多;考取内地院校的 研究生、大学生留在内地的多, 人才外流意愿趋势 越来越强。当然, 这与不良的用人制度是分不开的。因此, 人力资本的投入直接关系到新疆可持续发展 能力建设, 没有足够的人才, 可持续发展就会失去 依托。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 这一点。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并存的条件下, 各国与 地区间经济实力较量的背后, 是科技实力的较量, 而科技实力较量的背后, 则是教育和人口素质的较 量。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就要借鉴发达国家和 地区成功经验, 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培训等途径开 发人力资源, 实施人才超常投资战略, 从而增强新 疆的人力资本、自我积累能力, 盘活存量。惟此, 才 能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为从资本的增值 速度看, 人力资本的增值速度远高于物质资本的增 值速度。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用比较成熟的计算 方法对1900—1957 年间美国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的收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计算和分析。发现 57 年中, 美国的物质资本投资额增加了4.5 倍, 而 同期收益值只增加了3.5 倍;人力资本的投资额仅 增加了3.5 倍, 其带来的收益值却增加了17.5 倍, 大大超过了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值[3]。同时人力资 本理论认为, 人力资源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 掌握了一定知识和技能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即人 才资源才是一切资源中头等重要的资源。然而新疆 教育投资力度明显不足: 1998 年新疆教育事业费为 251 205 万元, 占新疆国内生产总值2.25% , 占新疆 财政支出总额的17.2%, 两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 水平。但由于新疆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国国内生产 总值1.4% , 财政支出仅占全国财政支出总额的 1.9% , 使得新疆财政中的教育事业费在全国仅排

第22 位,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人才资源的有效开 发与合理配置是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的关 键,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从可持续发 展的内涵来看, 可以概括为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

第1 期宋 岭: 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及其实现途径7 社会持续三者的统一。三者能否统一, 则取决于人 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程度、人力资源尤其是人才资 源的素质, 以及人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控制能 力, 只有人力资本才能从根本上调整三者关系以达 到平衡。

新疆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着双重挑战: 一方面 要大力发展经济, 同时另一方面又要保护生态环 境。物质资本的积累只能够促进部分问题的解决, 但在时间上始终是“滞后”的和被动的。这一切都是 对能力建设的挑战。然而对于经济高速发展是以部 分损害和牺牲自身生存环境的新疆来说, 要实现可 持续发展, 强化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 重视能力的 人才建设, 无疑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基础和 前提。

三、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现实途径

就新疆来说, 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 重点及其实现途径主要是:(一)要重视技术能力的提高

技术能力是影响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及市

场竞争力的根本因素。在现代经济增长中, 技术和 知识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在20 世纪 初期, 在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 科学技术对国 民经济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仅占10%-15% 左右, 而到20 世纪中期则上升到40%, 70 年代以后又上 升到60% 以上, 80 年代上升到70%-80%以上。90 年代又上升到85%以上[ 5]。技术能力建设将对一个 国家或地区产生结构的优化,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人口素质等发挥重大作用。然而, 新疆的技术综合能力建设相对比较低, 综合实力在全国尚处于落后地位, 科技事业的发展 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还存 在着一些阻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不利因素, 相关政 策尚未能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合力, 企业还没有真 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 大 部分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还游离于企业 之外, 科技资源的配置还没有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 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不健全, 导致科 技成果产业化速度缓慢;科技投入的总量小、增长 慢, 科技融资渠道不畅, 科技队伍结构和配置不合 理, 人才不足与人才积压的现象同时存在, 高层次 人才流失严重, 研究与开发人员尤其是学术、技术 带头人较少, 缺少聚集人才的设施和重大项目。例 如, 新疆2001 年用于科研与开发经费支出仅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0.22% ,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09%, 同年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8.5 万 人, 万人拥有量仅为205 人。直接从事科学研究与 开发的科技人员6 500 人左右, 占社会劳动力总数 仅0.06% 左右, 大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 12。而环 保系统的科技人员则更少, 全区仅有372 人[4]。可 见, 技术能力建设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是影响 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提高新疆的 技术能力呢? 第一, 技术能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 知识和信息积累能力的反映。因此, 对于新疆, 要有 强的技术能力, 必须使之建立在知识不断积累和储 存的基础上。这主要表现在技术的获取、消化、吸收 与二次创新等方面。对于新疆目前的情况来看, 大 量的应该是二次创新, 主要是做好新技术的获取消 化和吸收工作。同时, 要努力克服新疆科技投入过 低和社会科技力量分散, 分布不合理以及企业科技 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第 二, 技术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 资本的积累, 只有通过对人力资源开发即进行投资(如教育、培训)后形成具有一定技能、技术水平和 熟练程度的劳动力, 也就是转化为人力资本, 才能 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人力资本的存量越 大, 即劳动者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和生产能力越高, 劳动力的质量便越高;劳动者质量的提高, 一方面 会提高劳动边际生产力, 另一方面可提高要素更有 效率的组合和运用的效率, 还会改变物质资本生产 效率, 减弱或抵消资本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 将使 资源在既定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人力资 本是技术能力的活载体, 只有保障新疆人力资本载 体足够大, 质量足够高, 可持续技术能力建设才成 为可能。

(二)要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人, 内核是国民素

质。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依靠全体民众的艰 苦努力去实现,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也要依靠全 体群众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无论是管理体 系, 还是法制体系、教育体系、科技体系以及公众参 与体系, 都是由人来建立, 并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同样是为了实现新疆地区每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 人既是目标 主体, 又是决策主体与行为主体, 人的思想、观念与 行为贯穿于可持续发展全过程, 因此公众的可持续 发展意识、觉悟和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 正因为如此, 《中国21 世纪议程》在加强能力建设 的综合措施中突出强调了全民参与的问题。因此, 在新疆可持续发展中建立公众参与体系很有必要, 如加强公众意见的法律地位, 建立环保民间团体, 推动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保护。真正做到充 分发挥各种团体以及公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 性, 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与机制, 促使每一个人自觉 地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并将之从伦理层面上升 到全民自觉的行动, 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 8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

在制度上保证他们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及 其实施过程。与此同时, 政府官员首先要强化可持 续能力建设的意识, 确保政府官员在执行可持续发 展过程中, 有更大的动力。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 新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三)要强化社会资本的积累

社会资本在某种意义上是制度资本的扩展或

超出经济学范畴的一般性概念, 它是指一系列的规 范、网络和组织, 为人们接近决策资源提供便捷的 途径。作为“共同行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能力 建设, 不能离开社会资本和积累。强化社会资本的 积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和保障。因为, 社会资本包含着信息获取途径的畅通及信息交流 与共享机制运行, 良好的合作与参与机制可以提高 经济部门的决策效率, 它就像一个社会稳定器能够 自动建立一种强化机制以保证那些涉及互动或共 同行为的期望能够实现, 社会资本包含了集中决策 的机制, 这是提供公共物品和管理市场过程外部性 的一个必要条件, 公共物品上的“搭便车”问题可以 通过集中决策, 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 最大限度地 提高个人、团体和组织的生产力。社会资本具有渗 透和溢出效率社会资本如同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 人力资本一样, 其价值在于与其它类型资本的结 合, 使其它类型资本及其生产力的结合更为有效。世界范围来看, 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在社会资本积累 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新疆社会 资本积累能力相对其他能力更低。因此, 吸取他人 的经验, 新疆必须在确保完善的市场机制, 合理的 制度安排, 科学的法律框架有效率的政府组织前提 下, 为社会资本的不断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而 加快新疆可持续能力建设的步伐。

(四)可持续能力建设必须强化政府的作用 在自由资本主义运行方式下, 人们通常信奉小 政府, 也就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 政府不应过多地 干预经济事务, 而应尽可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 功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后, 政府的作用应该加 强还是削弱? 总的来说, 人们普遍认为, 在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后, 政府的作用将不是削弱, 而是加强。因为, 一是可持续发展是合并生态效益的高效发 展。即某项经济活动的收益应扣除环境与自然资源 的损耗, 这就要求重构传统的价格体系, 进而建立 起合理的环境与资源价格体系, 然而单凭市场的力 量是不够的。从世界经验看, 资源价格的确定, 在多 数场合下的资源使用费只能通过政府实施。此外, 与环境和资源价格体系有关的资源定价、资源核 算、环境资源管理监测等任务只能由政府承担。二 是政府在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投入方面可以充 分运用税收和补贴杠杆, 有效地抑制所谓高消费、过度的资源耗费型的经济活动, 对浪费资源和造成 环境污染的各种经济行为给予高额税收, 而对于产 生积极的外部经济效果的经济活动应给予奖励。新 疆在资源发展规划、环境保护、国土整治、环境资源 教育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投入不足。其重要原因之 一, 就是税收制度的薄弱。三是由于环境与自然资 源通常是公共物品, 而要做到对自然资源的资产化 管理, 使社会各主体对环境与资源的有偿使用要做 到合理, 其重任只能由政府来担当。政府在形成维 护、共享和共建公共物品的社会经济机制方面的功 能是其它任何力量所不能替代的。而这些又都是可 持续能力建设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一个力量 薄弱的政府是难以承担此重任的。总之, 在一个可 持续发展的社会里, 政府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6]。(五)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需要全社 会的长期共同努力, 也更需要有一种预先安排或设 计来为全社会所遵守, 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社会经 济发展规划时, 把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等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融合或渗透在有关的社会经 济发展目标和经济政策中, 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 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中, 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目前,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在制订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 都是这样做的, 这对于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可持续 发展战略实施和增进可持续能力建设具有重大意 义和指导作用。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和兴起之前, 中国政府 实际上已将一些包含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容纳入

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如今, 《中国21 世纪议程》已 在“九五”计划和2010 年规划的制定中得到了充分 的体现。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 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 并对国土资源保护和开发, 环境和生 态保护等规定了具体的指标和要求。

新疆在制订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虽然也体现

了可持续发展思想, 但总体上看, 体现在发展规划 中的融合和渗透力不足, 目标不够明确, 过于原则, 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新疆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 候, 不可利用的荒漠或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占60% 左右, 森林面积很少, 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14% , 新 疆水土资源的空间组合不平衡, 新疆水资源主要集 中在西北方, 而和田、东疆和天山北麓大量缺水, 新 疆绿洲荒漠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日趋严重。针对新 疆封闭性、干旱性和脆弱性的特殊生态环境, 加之 新疆人口增长过快, 对环境资源的压力加大的特 点, 新疆必须制定具体的, 带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 并在实施和落实中, 不断提高新疆可持续建

第1 期宋 岭: 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及其实现途径9 设能力。

结合新疆的区情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

求, 增强新疆可持续能力建设, 制订社会经济发展 规划时应该充分体现以下内容:(1)大力发展科学 技术, 实施“科教兴新”战略, 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科 技支持能力。同时, 要在新疆研究开发清洁生产工 艺和产品, 促进循环经济。(2)应用经济手段保护资 源和环境。按照资源有偿使用原则, 制定合理的自 然资源价格体系,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 作用。(3)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促使资源优化 配置, 制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计划, 提高废物资 源化水平,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节约原材料, 制定出 积极开发新能源、新原料, 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治理 环境污染的具体措施。同时, 要加大对自然环境的 投入, 解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科技问题, 缓解 由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可持续 发展的制约和压力。(4)建立健全有利于可持续发 展的地方法规和经济政策, 加强与可持续发展有关 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 促进可持续法律法规 的实施。新疆地方政府要根据国家法律, 制定地方 环境与发展的配套法规, 以完善与可持续发展有关 的立法体系。要有效地正确处理、协调可持续发展 战略实施中的各行为主体错综复杂的关系, 必须依 靠法律加以规范。(5)在国家人口政策的大框架内, 确定新疆适宜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使人口自然增长 率不超出区域的资源承载能力。与此同时, 要加强 各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公众参与能力, 确保人 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 考 文 献] [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新局面[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2] 李隆超.加快乌鲁木齐市人才资源开发为实施西部大 开发战略服务[ J].改革与发展, 2002,(8).[ 3] 徐世义.2020 年新疆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M ].乌鲁木 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2.[ 4] 新疆统计年鉴.(1997-2002 年)[ Z].北京: 中国统计出 版社.[ 5] 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6] 赵丽芬.可持续发展战略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社, 2001.[ 责任编辑: 刘志友] Xinj iang'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 ity and the Means of Real ization SONG Ling(Col leg e of Economics and Manag ement, X inj iang Uni ver sity, Urumqi, X inj iang , 830046)Abstract: The cha ng e of eco nomic development m ode to sustainable develo pment one is to ensur e the aim of ov erall w ell-off society to be r ealized in Xinjiang.At present, what is to be done is to build the ability o 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ability means the uplifting o f techno log ical abilit y, the reinfo rcement o f public par ticipation, the str engthening of social capital accumula tion, the streng thening o f go ver nment functio ns, and so o n.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uilding o f sustainable dev elo pment ability;means o f r ealizat ion 10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

第二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及相关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义可描述成:“一个特定系统在规定目标和预设阶段内,可以成功地将其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稳定地约束在可持续发展阈值内的概率”,即“一个特定的系统成功地延伸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美国的汉森、约纳斯(1996)也有相似的定义,他们将可持续能力直接解释为:“一个系统,可以达到可持续状态的水平。

“发展度”以社会财富的增长、理性需求的满足、生活质星的提高为其基本识别。发展度构成了可持续能力的“动力表征”,是可持续能力不断提高的发动机。它的内涵是:(1)社会财富增长的度量;(2)发展质星提高的度量;(3)理性需求满足的度量(4)创新能力培育的度量;(5)文化内涵进步的度量。

“协调度”以环境与发展间的平衡、效率与公平间的平衡、物质与精神问间平衡为其基本识别。协调度构成r可持续能力的“公平表征”,是可持续能力不断优化的调节者。其内涵是:(1)人际、代际、城际、区际之间的协调;(2)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协调(3)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协调;(4)自由竟争与有序规范之间的协调;(5)开拓创新与有效继承之间的协调。

“持续度”以人均财富的世代非减、投资边际效益的世代非减、生态服务价值的世代非减为其基本识别。持续度构成了可持续能力的“质星表征”是可持续能力不断维系的促进剂。它的内涵是:(1)逼近“三零状态”即生态赤字为零、环境胁迫为零、生态价值与生产价值之比率变化为零;(2)向自然的索取与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充分建立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机制;(3)充分尊重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同时担负为后代扩大文明积累的责任;(4)逐步实现“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1992年里约会议通过的联合国《 21世纪议程》,对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有如下的明确阐述:“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其生态和地理条件下人民和体制的能力,具体地说,能力建设包括一个国家在人力、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资源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和增强。能力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对政策和发展模式评价和选择的能力,这个能力的提高过程是建立在该国家人民对环境限制与发展需求之间关系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所有国家都有必要增强这个意义上的国家能力”。这一概念至少包含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含义:第一,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调了科学技术的能力,即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知识和技术能力;第二,重视人力资本与体制资本(或者更广义上的社会资本)的积累,强调人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自然过程的认知和把握能力、对问题迅速反应及解决能力等;;同时也强调体制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即不同的体制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会有不同的效果;第三,国家所处的自然条件、资源储备等自然系统的供给能力。

归纳起来,可以给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给出这样一个定义:能力建设是指建立国家、地方、机构和个人在制定正确决策和以有效的方式实施这些正确决策方而的能力,它包括人们不断改善能力效率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方、机构、个人在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所有努力之总和。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国情,以及在生态基础、自然状况和地理条件下,如何认识国家发展成本,如何选择国家发展道路和如何进行国家的制度建设。在这方面,中国的决策层在审慎思考各种情况之后,对未来发展道路做出了决断:沿着可持续发展之路,将

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整体体关系置于综合平衡之中,实现“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整体效益最大化。我国按此决断规划了发展战略、具体行动和一系列的体制保证,使中国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内容

(1)生态环境能力建设

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和从础,其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然而,生态环境问题在许多地区特别是城市表现得较为突出,它已经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人口急剧集中,产业集中,社会经济活动强度逐渐增大,导致住房紧张、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到公众健康,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对围其它地区也会带来较大破坏;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结果,还可能大规模改变上地、大气、水体、生物、资源、能源的性质和分布,引起一个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资源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给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分配和利用带来巨大影响,甚至干扰全球生态系统的发展进程与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生态环境能力建设是一个地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2)基础设施能力建设

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活动与人民生活活动的基本要素和载体,是保证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骨架和脉络,也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交通设施、通讯设施、供电供水设施、水利设施、地下管网设施、公众娱乐休闲设施、环境卫生设施、灾害防御设施等,它们在保证一个地区生产资料和产品的顺利流通,以及信息的快捷、准确传输,改善区域投资环境,保证资源、能源的供应,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地区安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反,如果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力或遭受破坏,势必会导致区域功能的减退、低下甚至瘫痪。因此,加强从础设施能力建设,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而言,一个区域的社会与经济越发达,其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就越健全,功能也越强大。

在社会化功能服务能力建设方面,要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建立健全社会化产业化服务体系,包括工农业生产过程的技术服务体系、物资服务体系、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旅游餐饮服务体系、购物服务体系、教育服务体系、健康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社区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以形成社会联动共建机制,增强区域的社会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区域国民经济与社会的整体效率和服务质量。

(4)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科技创新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科技创新念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原创动力、国际竟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市场化和个球化的不断发展,未来区域经济和市场的竟争,实质上是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体制的竟争,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环节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体制的创新。可持续发展是以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为依托的。因此,加强科技与体制创新能力建设,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关键在于人才。没有人才,发展科技和经济就无从谈起。因此,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培养人才是发展现代科技和经济的首要步骤。要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从

地或实验区的建设,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或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加工农业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把发展高新技术与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扩大技术储备,提高科技竟争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人民素质与精神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需要人的参与,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和推动者。因此,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解决人的问题,从人开始,在人自身上做文章。解决人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大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力度,控制人口增长,保持适度的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规模,以及合理的人口结构;另一方面,坚持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并切实解决人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这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

同时,解决人的问题,还需要解决人的思想意识问题。一方面,通过科技文化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教育等多种形式,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另一方面,可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十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文明礼貌新风,不断提高居民的人生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增强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6)法制与体制能力建设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战略,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和后盾,必须要有政府的参与,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法制能力建设时,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要求,建立健全有关的政策与法令制度,包括产业投入政策、经济调节政策、科学技术政策、组织管理政策、资源开发利用政策、环境保护政策,以形成一个完整配套的、协调平衡的综合管理政策与法制体系。同时,要加大可持续发展的法制政策的宣传、教育与执法力度,切实把各项政策贯彻落实下去。

体制建设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体制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体制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效益。加强全方位的体制改革,进行体制与制度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向体制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在体制能力建设时,要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全面推进各项体制改革,逐步巩固、完善和深化企业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住房体制改革、教育科技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逐步改革现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或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因素,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技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保障关系

科技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人类为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全面地了解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类活动可能损害或增进地球生命支持能力等的过程,科学可以提供依据,使社会在决策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制定和选择环境与发展政策,技术则可以提供有力的实施手段。科学技术能使人类弄清地球的承载能力及其各个部分负担的极限,弄清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可能产生的增进或损害自然体系的影响,以及可能招致的自然对人类产生的正负效应,人类离开科学技术的帮助就会失去方向,茫然无措。

高技术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核心。高技术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中的硬件,它可以在资源、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要想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持续发展,只有依靠高技术这个硬件才能为其作出贡献。高技术能为管理,教育,法制,公众参与提供支持手段。在当代社会要想实现人类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有良好的管理,较高水平的教育,公民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群众的积极参与,而高技术的发展则为这些条件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技术支撑。高技术可以形成新的产业,开拓新的市场;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减少,限制污染;可以在环境保护、防灾、资

源开发等方面大有作为。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保障关系

文化发展对可续发展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思想保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其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阵地意识上,另一方面,还体现在维护社会稳定上。当今世界,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发展要通过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力虽和振奋精神的功能,调'节社会盾后,整合民族力量,协调社会运行,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其发展目标。

文化发展对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具有精神动力作用。主要体现在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上。文化发展通过强化民主法制建设,增强人们的民主观念、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通过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调节相互之间的关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活动,制裁和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一个稳定的、有序的社会环境。

文化发展对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还具有智力支持作用。文化发展通过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开发人们的智力,强化人们的创新意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培养、储备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制度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保障关系

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和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是个人与资本存量之间,资本存量、物品与劳务产出、收入分配之间的一种过滤器。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人或组织)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因此,制度创新或制度变迁能够提高生产率和加速经济增长。制度创新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其原因在于一个效率较高的制度的建立,能够减少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使劳动、资本、技术等因素得以发挥其功能,从而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经济增长。

1.从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够保证经济可持续性的经济制度,不仅仅是指物质生产领域的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变革,而且包括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生产和生态生产等领域的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变革,使之都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物质再生产、精神再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和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生态资本相互增殖,从而确保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的过程和最终实现还包括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管理创新。管理既涉及国家层次的管理,又涉及企业的管理。要正确定位各有关创新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管理功能,引导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系统框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和目标模式来研究和解决我国目前发展遇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一条必要和可行之路。

第三篇: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型与途径

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型与途径 摘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前途和未来,新疆地理位置及气侯条件决定了新疆地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盲目追求经济目标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该文分析指出新疆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领先大开发与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创新思维方式,改进发展思路,挖掘资源潜能,增强发展能力,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与机制。通过科技先导,充分发挥区域综合优势,从根本上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新疆;途径

前言:

在现代化进程中 ,随着经济发展 ,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可持续发展作为谋求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持续协调问题的唯一途径 ,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1]。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由于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之间的协调 ,较好地实现了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结合 ,近年来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力关注。不仅发展中国家 ,即使发达的石油农业国家 ,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和理解也不断加深。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2]。

新疆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属荒漠绿洲,一方面水资源不足,一方面农业灌溉的水资源利用率仅为50%。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气候干旱,自然条件独特,高山与盆地相间的地貌特点对干旱区气候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弃耕地面积达33.4万平方公里,潜在弃耕地面积达40万~50万平方公里。有关专家统计分析,人类自己造成的作用率为85%以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改善灌溉条件的途径中不尊重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没有把整个农业看成一盘棋,各自为阵、急功近利。近年来,新疆各种灾害频繁、危害日益严重[3]。2009年,塔里木河、叶尔羌河和提仔那甫河流域出现严重缺水,导致部分农业大户绝收或放弃种地。同时,由于在病虫害防治中过多使用化肥农药等,而忽视了农防和生防,农田病虫害频发,毒害了野生动物和土壤微生物,削弱了农业生态系统支撑生物多样性的能力。生态系统是复杂的系统,需要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为支撑。但目前农业生态理论研究滞后,系统研究更少。因此,新疆农业生产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不仅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的有效措施,更是提高生态效益的重要途径。新疆农业的发展现状

1.1农业生产资源的破坏日益加剧

新疆是一个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本来就极其脆弱,加之长期以来人为地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超载过牧等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全区农业生产资源的严重破坏

[4]。主要表现为:

1、沙漠化趋势加快。目前新疆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99.5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2%,其中沙丘地43.04万平方公里,戈壁占32.64万平方公里。据资料,近40多年来,全疆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大了5万多平方公里,87个县(市)中已有53个直接受到沙漠化的影响和威胁。

2、森林植被锐减。新疆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少的省区之一,森林覆盖率为1.68%,仅相当于全国森林覆盖率的1/8。天然林中平原荒漠林所占比例最高,然而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和破坏,使分布在北疆准噶尔盆地的荒漠灌木林和分布在塔里木地区的胡杨林,到80年代末的30多年中分别减少了68%和84%。全区平原荒漠林与河谷次生林减少了23%,森林的锐减,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异常,许多珍稀动物面临灭绝。

3、草场退化严重。目前,全疆草场严重退化面积达1.3亿多亩,近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20%,草场鼠害、虫害面积从1982年的1.31亿亩发展到近年的2亿多亩。90年代同50年

代相比,新疆天然草场鲜草量减少了40%,草原生产力普遍下降30%~70%。

4、水资源时空配置差,而人类利用中的不合理不协调更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新疆绿洲生命之源的水资源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水资源从总量上看是丰富的,但水资源的分布不平衡,严重制约着新疆土地资源的利用。其二,目前全疆地表水引用已超过480×108m3,引进程度并不低,但由于灌溉工程不配套,防渗条件差,平均渠道利用系数大多为0.35~0.45,亩均毛灌定额800~900立方米(不少地区高达1000~2000立方米/亩),比作物生育期实际需水量约高2倍,水资源损失浪费十分严重。其三,流域内水的利用不公平。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上游过量引水必然造成下游绿洲萎缩、河流缩短、河谷林衰败、湖泊干涸、绿洲周围土地沙漠化[5]。

1.2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农业上过量地施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化学物质造成的污染。目前我国化肥施用量跃居世界第一位,1997年新疆每亩耕地平均用量达39.7公斤。但由于化肥不合理使用,化肥有效利用率极低,只有25%~35%被作物吸收,大量残渣存留在土壤中,致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酸化现象日趋严重,造成地力衰退。“八五”期间新疆每公顷耕地平均用药量2公斤左右,近年来施用量逐年增多,特别是牧区灭蝗,使很多农畜产品中农药含量严重超标。由于地膜已由瓜果、蔬菜向粮食作物扩展,故地膜的使用量逐年上升,1997年地膜覆盖面积达37.7%,但地膜回收量却寥寥无几,使大量碎膜残留在土壤中,因难以分解导致土壤通气透水性降低,甚至使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二是来自农业外部。由于城市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牧区蔓延,各工厂矿山和乡镇企业的“三废”排放量也大幅度增加,使生态环境由点污染向面污染转变。大量的“三废”一时还难以有效地治理,将增大对生态环境容量的压力,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致使许多重污染工业区周围的农田和草场因工业“三废”污染而失去了农用价值,许多矿区也因不合理的开采而引起沙漠化和地力衰退,直接影响着农畜产品的产量增加和质量提高。

1.3 人口快速增长给耕地、环境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

新疆素以“地广人稀”著称,“地大物博”也曾是新疆人的自豪和骄傲之所在,然而,在这片164×104hm2的广袤土地上,沙漠、戈壁、荒漠的面积占到60%以上,可供各族人民繁衍生息的绿洲经济区仅为7×104hm2,分布在两大盆地边缘。95 %的人口集聚在占总面积4%的绿洲上,按绿洲面积计算的绿洲人口密度约为277人/平方公里,是按全区土地总面积计算的人口平均密度的26倍,比全国人口平均密度13人高出264人,其中部分城市,如:喀什市、石河子市、乌鲁木齐市等绿洲人口密度高达千人以上。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水资源的限制,新疆耕地面积自1960年以来始终在310万公顷左右,虽经历年不断垦殖,也只抵消非农占用耕地之所失,没有明显的增加。随着人口递增,人均基本农业生产资源量持续下降。全区人均耕地占有量由60年代的0.4 公顷,减少到目前的0.18公顷,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一些人口密集的绿洲,如吐鲁番、和田地区人均耕地分别由1960年的0.26公顷、0.28公顷下降到0.09公顷、0.14公顷。

另外,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很低,也是制约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疆12岁以上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为15.5%,6岁以上人口初中、小学人数占80.4%,高中、中专人数占14.6%,大专以上仅占2.6%,这种文化构成将严重影响先进技术、先进知识的传播和接受。

1.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脆弱,缺乏后劲

据统计,农业基本建设投入在新疆基本建设总投资中的比例,以1978年为最高,达15.58%,1994年下降到2.3%;又如新疆财政支出构成中,1981、1982年农业比重分别为23.65%、17.68%,而1995年和1996年为8.8%和8.4%。农牧民个人由于收入水平不高,再加上农牧业比较效益低而缺乏投入的积极性,将农业生产要素逐步向高效益的非农产业转

移。由于农业投资减少,造成农田水利等设施老化失修,使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干旱与洪水交叉、交替出现成为影响新疆农业生产的心腹之患[5]。构建生态农业的实践模式

2.1治理开发型

这是一种通过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因地制宜、利用“ 四荒 ” 改造 ,实行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相结合 ,达到全面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代表类型:新疆沙漠绿洲生态农业 ,青海省民和县生态农业建设 ,江苏省海安县生态农业建设等[6]。

2.2 示范引导型

这是一种通过建立农业生态示范园(场)区 ,吸收传统农业精华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以多种技术类型装备农业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合理组织生产的农业生态系统。

代表类型:新疆“ 红色生态农场 ” 模式、城郊型生态农业模式、旅游观光型生态农业模式等[6]。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片面注重经济效益 ,忽视环境效益 ,因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为此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未来农业发展的道路。各种替代农业生产方式,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农业等相继提出[6]。

“生态农业”一词最初是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1年提出的,1981年英国农学家M.K.Worthingt on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系统[3]”。此后美国又提出持续农业的概念。1991年联合国粮食组织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上通过了“丹波宣言和行动纲领”,宣言提出“持续农业发展”(SARD)的新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 ”大会以后,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并在不同的水平和层次上进行研究与实践。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7]。

我国农业的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我国传统的有机农业中就孕育着生态农业的雏形和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就是生态农业的实践[4]。中国的生态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它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8]。

加强环境保护是实现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从目前情况看,新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少数地区矛盾尖锐,已经严重影响着新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走综合治理的路子,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第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牧区环境保护执法监督机制,强化环保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把农牧区环境保护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第二,有效控制城市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要加强资源与环境的动态监测与管理,坚决控制新的污染源,实行新上工业项目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老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限期治理和关闭那些工艺落后、管理不善、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而有效地遏制环境污染由城市向农牧区扩散的势头。第三,搞好水源、森林、草场等保护,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加强农用地膜使用和回收管理工作,减少“白色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组能力[9]。

综上所述,建设生态农业对于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加强环境保护、统筹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甫宁.农业政策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2] 黄志斌,吴椒军,张本照.当代产业的知识化与生态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0.[3] 汪卫民.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和实践[J].生态经济,1998(6):5.[4] 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5] 阿德力汗.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初探.新疆农业, 2007.[6] 陈贤银,胡家英,韩正清.论可持续农业的制度障碍和创新路径[J].生态经济,2005(5):9559.[8] 万伦来,黄志斌.绿色技术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生态经

济,2004(6):25-27

[9]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第四篇: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乌蒙论坛年第期■乌蒙笔谈现旅游收入亿元。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将更加凸现。建设生态文明是黔西县发挥后发优势的战略决策是黔西县今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利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共贵州省毕节市委副书记熊灿平什么是“生态文明”简单地说就是指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保持自然界等领域原有的和谐、平衡。我们可以从老祖宗的生活中找到“生态文明”的影子。《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这些经典的记载来自于人类千百年的社会实践值得我们尊重和借鉴。但是由于对可持续发展缺乏清醒的认识一段时间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倍美国的近倍印度的倍。目前我国仍有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总值的超过了的经济增长。十七大报告及时提出“生态文明”概念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标志着我们党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思路正在转变提醒着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治理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毕节是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倡导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在生态建设方面作了积极努力。年来毕节试验区森林面积从万亩增加到年的万亩覆盖率从年的增加到。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毕节试验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是人民群众提高幸福生活水平的共同愿望。加快毕节试验区建设我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自年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以来全区各级各部门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站在发展的新起点上去年贵州省委提出了“生态立省”的战略和“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新思路所以必须在毕节市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注重教育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增强环境意识的透明度扩大公众环境知情权积极推进绿色消费节约能源资源倡导绿色文明提高生态道德水平。在全市范围内普及生态学原理和基本知识使人们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形成全社会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

二、大力实施生态工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发展生态农业。按照生物链规律组织农业生产延长产业链。将绿色理念置入从土地整理和土壤改良、种子选育、作物栽培、保水施肥、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形成“种养———加工———运销”配套的产业链。以养殖为龙头以沼气池建设为中心联动粮食、果业、渔业等产业在吸收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沼气发酵残留物沼肥综合利用实现大农业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增值和良性循环。积极发展生态食品推广应用低残留、高效、无毒农药和生物防治推动一批乡镇建立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申报一批无公害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创建一批农产品品牌。完善水利设施增强供水能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用水效率。二是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发展生态林业。坚持绿化与美化结合造林与开发结合继续推进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坡造林加强封山育林和水系源头保护禁止滥垦乱伐、陡坡开荒保护天然林资源调整林业结构促进森林生态功能和产业功能的乌蒙论坛年第期协调发展。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加强以荒山绿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等为主的生态公益林工程建设加强森林火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积极发展用材林、花卉苗木配套发展木材、果品加工工业。三是实施富农工程发展生态养殖业。加强林地、荒山荒坡、草场资源保护和适度开发利用稳步发展肉牛、肉羊产业建成一批优质畜牧产品基地。推进养殖畜禽粪便集中处理减少环境污染。综合利用畜禽废弃物打造畜禽养殖加工———粪便、污水———有机肥———优质无公害蔬菜循环链条实现生态养殖。四是实施生态工业工程发展生态工业。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发展水电产业因地制宜开发沼气等新能源积极推广煤矸石、粉煤灰以及其他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建立废渣———建筑材料循环实施主要工业产品用水定额和节约用水专项规划推进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淘汰落后用水设备、工艺和技术强化“排污许可证”制度创建一批废水零排放企业。加大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培育环保型链接项目。

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推进体制机制建设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为实现毕节试验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那种粗放的开发资源和发展经济的战略转移到合理保护、集约式开发资源、发展经济的战略上来。彻底放弃大量消耗资源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维持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和利用资源减少生产和生活行为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协调与平衡最终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毕节———以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为例中共贵州省毕节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谢平贵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体现了我们党的高瞻远瞩和强烈的责任感。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热爱自然、呵护生命、重视生态、保护环境以实际行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此结合毕节试验区的实际就生态文明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生态文明建设是指科学上的生态发展意识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以及由此保障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毕节是一个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年全区个县中有个国家贫困县、个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比例高达全区农民人均粮食不到斤人均纯收入仅元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人复垦指数高达人民很难走出“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又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地区境内沟壑纵横、切割较大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之后断言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石山区”。十九世纪末期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根据毕节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构想后经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年月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可以说建立毕节试验区是科学发展观的“试验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二十年来全区封山育林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增加到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平方公里占全区水土流失面积的土壤侵蚀量减少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年的元上升到年的元解决了大部分人民的温饱问题加快了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步伐。毕节试验区建设不仅使全区人民开始摆脱了“人口膨胀、经济贫困、生态恶化”的恶性循环困境而且是科学发展观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与发展循环经济结合起来众所周知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转■乌蒙笔谈

第五篇: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与实现途径

浅析我国大型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与实现途径

摘 要针对目前我国大型煤矿企业浪费现象严重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不同开采阶段、不同宏观分类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以及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的5 条途径。关键词矿区 可持续发展 模式 途径

In large shallow coal enterpris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and realization ways

AbstractBased on large coal enterprises in China at present situation of waste

phenomenon Put forward different phase,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ing macroscopic strategic mode,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ing 5 pathway

KeywordSmin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ModeWay

1引言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煤炭开采和燃烧工艺的现状和水平,导致矿区环境逐渐恶化,大气污染严重,地面塌陷和矸石堆积带来严重的土地资源破坏。据统计,全国己有40 万公顷塌陷土地,煤矸石堆积已达30 亿吨,并以每年2 亿吨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煤炭开采已造成19% 的溶岩水资源被矿井排出,加上每年2800 万吨洗煤废水、每年298 万吨火药厂废水的排出,污染了江河湖泊等水资源。我国煤炭行业的甲烷排放量占世界煤炭开采排放总量的1/3~1/4。其中,大型煤炭企业由于规模大,产量高,其所占比重较高,已成为制约矿山发展的主要阻碍。

日益资源枯竭的煤炭矿山企业的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因煤炭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的地表破坏、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系统的破坏,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矸石、废气及其它废弃物对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这些都是在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大型煤炭矿山企业对的资源开发而逐步形成的城市或城镇,因资源枯竭、地面沉陷、水土破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造成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有时后者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尤为严重,如我国东北的阜新、抚顺就是因煤炭资源枯竭而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阻滞。

这些情况表明,如何解决我国大型煤炭矿山企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每一个大型煤炭企业必然要面对的重大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每个企业的必然选择,也只有走可持续发

1展的道路才能根本解决上面所陈述的这些问题。

2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根据可持续发展和矿区的定义,矿区可持续发展可定义为:在矿区矿产资源开发中,采用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提高矿产资源采收率和减少环境资源的消耗,合理利用矿区内的各种资源,使矿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经济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环境优化型的新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在经济上的重要表现就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循环经济要求经济的增长必须以资源有效利用和绿色生产技术来实现。

煤炭循环经济模式是针对传统经济模式的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点而提出来的。传统的经济发展不仅耗费大量的资源,而且也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不仅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急剧下降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速度也满足不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3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

3.1 不同开采阶段的战略模式

(1)新建矿区实行业主赎权模式。矿产资源所有者将一定井田范围内的探矿权和采矿权通过招标有偿出让,并与获得采矿权的业主签订承租合同,合同内容包括订立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例如对于生态环境有损害的井田开采,必须规定业主同步保护和修复治理的责任义务。实行“业主赎权”制,将市场机制引入到矿产资源管理的行为中来,有利于规范矿山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对矿产资源及辖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行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推行“业主赎权”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矿产资源的科学评价。

(2)在采矿区实行制定环境标准,依靠科技进步,采、治、监并行的模式。在采矿区的开采布局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为实现“绿色矿区”的目标,应在减少环境损害方面下功夫。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在采矿区制定出环境保护的标准,使企业的生产计划按环境标准要求制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条带开采、离层带注浆、复垦、无矸石山开采、瓦斯与煤同采等新技术,尽可能减少环境损害。执法部门要加强监督力度,实行“采、治、监并行”的开发模式,使企业在生产收益与环境补偿的平衡点上运行,为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与此同时,企业要延伸以煤为主的产业链,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在煤矿进入衰退期时,有替代的新兴产业。

(3)衰退矿区实行政府主导、重建环境的模式。对于已进入衰退期的矿区和报废矿井,一方面积极寻找接替资源和发展非煤产业,另一方面则是寻求多种途径和方式,做好矿区的重建工作。科研和司法部门必须建立起对矿区环境损害的评估制度,划分矿区损害的类型,然后有针对性地建立起一整套环境修复、整治和综合利用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为各级政府制定报废矿区环境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这个重任只能由政府来承担,这也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一个特点。

3.2 不同宏观分类矿区的开采战略模式

(1)人文型矿区实行绿色开采战略模式。人文型矿区是指矿区具有适合人类长期居住的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和文化条件,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针对人文型矿区的基本特征,以煤炭资源开发开采为主导的矿区可持续发展,应推行绿色开采战略模式,即在矿井设计、煤炭开采和矿物运输等过程中,充分考虑矿区地缘(包含地理及相邻关系)、经济和生态环境等[1]

因素,把资源开采全过程形成的熵增负面影响控制在矿区发展具有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同时,使矿区各子系统在资源开采—环境保护—矿区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平衡架构下高效协调运行。

(2)生态型矿区实行生态开采战略模式。生态型矿区也可称自然型矿区,是指矿区仅具有人类居住的基本条件,但难以形成极化集聚效应,使矿区成长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对于生态型矿区应推行生态开采战略模式,即在矿井设计、煤炭开采和矿物运输等过程中,重点考虑开采前和开采后矿区生态环境的一致性。

(3)索取型矿区实行一次性开采战略模式。索取型矿区是指矿区处于人类无法长期居住的区域,如沙漠、高原、高寒、高热、山区等,这些矿区完成采矿使命后即撤走人员,因此,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水平实施基准只能选择不可发展类。对于索取型矿区应推行一次性开采战略模式,即在矿井设计、煤炭开采和矿物运输等过程中,重点考虑最大限度地回收矿物资源,同时尽可能少地给矿区及其周边造成环境灾害。

4矿区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

矿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同时,必然为矿区内环境保护、社区

[2]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形成资金积累,这是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依托和保证。

4.1 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步伐

(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动煤炭企业改制。大型煤炭企业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互相参股等形式,改制为多元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对国有中小煤矿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股份合作、出售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2)组建和培育大型或特大型煤炭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组建与发展企业集团是融转机建制、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发展壮大矿区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

4.2 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实现煤与非煤协调发展

优化矿区产业产品结构,由单一的煤炭生产向煤炭深加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发展多种经营方向转变。依托煤炭资源优势,通过吸收外资、多元持股、与下游产业的企业联营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煤-焦、煤-建材等高耗能、高附加值产业,实行多元化经营,并逐步延伸产业链。这是实行渐进替代型多元化发展模式,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保持矿区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战略,也是矿区经济由产品经营走上资产经营轨

[3]道,从煤炭行业向非煤行业渗透发展的有效方法。

4.3 依靠智力支持,永续经济增长动力

煤炭矿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以科技发展和应用为主导的智力支持系统,具体体现在职工文化教育素质、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企业管理与决策水平三个层面上。其中,企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又成为推动矿区发展的智力支持内核。

4.4 完善现代营销网络体系,提高营销管理水平

企业应当以自己的优势或可能拥有的优势去打开相应的最有利于优势的发挥,最能实现企业盈利目标的那部分市场。为此,要建立灵活、高效的企业营销组织,造就一支懂专业技术、懂经营核算、懂法律法规、通营销技巧的销售队伍,选择安全、畅通、快捷的营销渠道和制定灵活有效的销售政策。

4.5 努力提高煤炭企业的资本和国际化经营水平

矿区经济的增长依托矿区内煤炭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而煤炭企业实力的增强离不开资本经营和企业发展的国际化。资本经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核心手段。如果没有资本的大规模、高效率

运作,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煤炭企业集团是不可能的。煤炭企业的资本经营有实业资本经营、金融资本经营、产权资本经营、无形资本经营等多种形式。煤炭企业资本经营水平的提高,依靠企业决策层和专业人才的正确运筹,并和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相结合。

加入WTO 使我国的企业置身于一个完全开放、统一的全球市场体系下,外国企业和资本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对我国市场的进入,使国内的市场竞争实质上已经跨越国界延伸到世界市场。因此,煤炭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也成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能够利用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借助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壮大自身的实力。在巩固煤炭出口市场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到境外投资建矿、办厂和劳动力输出,以及与国外公司合资、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并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参考文献

1姜福兴、耿殿明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矿区”模式.科技导报,2002 ,2 2王家诚主编.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1).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 年版

3范维唐等.关于实施3 项重点洁净煤技术工程的思考和建议.科技导报,2002 ,3 4潘伟尔.2001 年煤炭经济运行评析, 2002 , 07 , 12

http :/ / www.xiexiebang.com

5耿殿明.精益化管理断想.大众企业管理,1996 ,10

下载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及其实现途径..(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及其实现途径..(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合集)

    浅析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作为新疆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状况如何对新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新疆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生态旅游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组织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

    房地产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房地产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房地产业正处于新一轮发展的高潮,房地产开发价升量增、供需两旺,新一轮的房地产开发可谓“如火如荼”,全国的住宅开发、竣工面积及销售价格更是......

    浅谈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实现途径

    浅谈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实现途径摘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十七届中纪委四次全会又提出了“提高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等重大命题。科学认......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现途径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现途径民主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明成果,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一种价值观,也是现代文明国家的显著标志。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民主......

    政府职能及实现途径

    政府职能及实现途径一、政府职能1.以实现社会公平为原则政府职能就是政府运用政策手段来维护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政府职能的原则和目标,政府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实现社会公平为......

    浅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摘要] 21世纪是知识和科技的时代,相对落后的中国农业的发展面对众多 因素的束缚。农业想要抢占21世纪的发展舞台,必须走产业化经营与充分利用 人力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浅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摘要]21世纪是知识和科技的时代,相对落后的中国农业的发展面对众多因素的束缚。农业想要抢占21世纪的发展舞台,必须走产业化经营与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