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现途径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现途径
民主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明成果,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一种价值观,也是现代文明国家的显著标志。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仍面临着挑战,需要不断完善。
第一,构建新型政治文化。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作用,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没有体现现代民主精神的新型政治文化作为动力支撑,很难建构起牢固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厦。失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首先必须构建新型政治文化,充分发挥政治文化的基本功能和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中国各族人民的正确选择。想并为人们所认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体系。在构建新型政治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传统在政治文化现代化中的作用,重视在走向政治文化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对政治文化变迁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本土政治文化与外来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既要反对全盘西化论,又要反对国粹论;既要正确认识西方政治文明与西方霸权主义的关系,又要正确区分政治现代化与西方化的概念,既要立足于本民族的特点,又要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同时还应该自觉防止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从而构建出新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体系。
第二,积极培育市民社会。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规律表明,市民社会的强大、繁荣和成熟,能够培养和深化民主价值文化,把市场经济对政治发展的要求转化为现实,直接推进民主进程。首先,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经济领域加大市场取向的改革力度,建立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巩固市民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为市民社会的成长壮大奠定物质基础。其次,培育社会中间阶层,鼓励社团的组织的发展,加快市民主体的形成和扩大,为市民社会的发展奠定社会基础。各类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既可以缓和国家与社会、个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防止它们的激化,同时又能实现国家与社会间的相互平衡,对国家产生一定的权力制约,保护市场经济的运行不受更多的直接干预。最后,充分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发挥国家的政治推动力,促进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共生共强。
第三,努力扩大基层民主。新时期我们要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作为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全面实施,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为发展民主政治奠定坚实基础。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培育农村基层民主文化,坚持向人民群众灌输民主意识、民主观念、民主行为和习惯,提高对扩大基层民主的思想认识,不断增强民众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参与意识,把民主的思想和原则从理论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当中。其次,要理顺政治关系,维护当地民众的权益,保证国家政策得到妥善落实。
要认真处理好民众和基层自治组织之间关系,自治组织来源于民众、授权于民众、服务于民众,其决策权和管理权与民众分享并受到民众的监督。处理好基层自治组织和基层政权的关系,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处理好基层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证基层自治组织能力的发挥,维护执政党的良好形象。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而党的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根本保障。
在民主政治建设上,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中国各族人民的正确选择。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必修一涉及到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主要是第四和第六单元,一个是中国人探求民主道路的探索,一个是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更多的学生对视频材料比较认可,从中获取的知识也较多,因此选择了一些与教材相关的视频资料作为课堂的补充,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很好的让学生对教材上死板的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在处理第四单元的时候,选择《虎门销烟》、《19世纪中期的中西方》、《辛亥革命》片段等融入课件中。第六单元,选择了《开国大典》烘托课堂气氛,感受新中国的成立。
民主是一种发展的趋势,旧中国从专制里走出来,新中国建立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同样是民主政治,第六单元可以和第四单元进行比较。中西方的民主制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探究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民主的内涵。体会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情感升华:民主制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民主制的发展需要更长期的过程。
第三篇:从实际出发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从实际出发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作者:房宁
文章来源《求是》2013年第23期
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根据本国的历史和国情,探索和建设符合本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民主制度,是许多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伴随着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探索,民主政治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中国历史与国情的特殊性,中国的民主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随着中国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模式日益引起世界的关注,系统地总结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经验,既是继续发展和完善中国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对于外部关注中国民主政治的一种回应。
西方宣扬民主是“普世价值”,刻意回避各国民主政治实践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各国的民主制度都是与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紧密结合的,各国走上民主政治道路的原因是具体的,有差别的,民主政治在各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英国民主政治最早起源于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因此,“权利保护”成为英国民主的起点和重点。法国民主政治起源于法国社会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发端于下层阶级反抗上层阶级的斗争之中。因此,争取自由成为法国民主长久的主题与特色。美国民主诞生于独立战争,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等特殊因素,美国独立建国时较之欧洲国家有更大的制度选择和建构空间,使得许多源于欧洲的民主观念与政治原则在新大陆上表现更为突出。
中国民主政治的起点是外来殖民主义侵略引发的民族生存危机,救亡图存是中国近现代包括民主在内的一切政治建设的历史起点和逻辑原点。在挽救民族危亡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产生了民主政治的诉求,出现了最初的民主实践。新中国建立后,寻求国家的快速工业化,建立富强的新国家成为新的历史任务,民主政治成为调动人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政治机制,民主政治建设的主题从救亡图存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民主政治是人民的选择,但选择不是任意的,人们只能在历史任务和国情条件等客观因素设定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选择。中国的历史和基本国情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当代中国面临的根本任务仍然是快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中国的基本国情要求在工业化、现代化阶段的政治制度与体制,必须能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国家、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又能集中民力和民智,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有效调配资源,保卫国家安全和保障社会安定团结。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来说,只有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这两方面基本需求,才是一个可供选择和有生命力的制度,才是一个真正为中国人民所需要的制度,因而也才是一个真正民主的制度。
经过长期奋斗和探索,中国人民已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初步掌握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律,这就是把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活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了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在中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民主政治就失去了主心骨,人民当家作主就成了一句空话。
在长期探索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丰富而重要的经验。
第一,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把保障人民权利与集中国家权力统一起来。权利保障是中国民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充分的经济、社会自由,权利的开放和保障,激发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资源禀赋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条件下,由于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中国经济出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中国民主建设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权力的集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根本途径和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即“共产党领导”是国家权力集中的制度体现。权力的集中,保证了中国实现更具效率的集约化发展。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选择协商民主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内容。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的重要形式。工业化阶段是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社会矛盾大量存在,易于发生冲突和动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诸多经验证明,在工业化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开放社会参与的权力通道,可能会导致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
在工业化阶段重点发展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经验。重点发展协商民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选举民主给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增加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扩大社会共识;有利于提高民主质量,避免片面性,把“服从多数”和“尊重少数”统一起来;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降低政治成本。
第三,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循序渐进扩大和发展人民权利。保障人民的权利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但人民权利的实现和扩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主政治之路充满了坎坷和曲折,甚至遭遇“民主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民权利的急遽扩大超过了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最大承载能力,形成了权利超速现象。
马克思主义的权利观认为,权利不是观念的产物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伴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和增长的,并非与生俱来,也不是单纯靠政治斗争争取来的。权利在本质上是历史的、相对的。人们只有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享有相应的权利。因此,中国发展人民权利的根本之道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权利的发展创造条件,带动人民权利的扩大和发展。这是中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权利意识不断上升的复杂社会环境中依然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经验之一。
第四,在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采取问题推动和试点推进的策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改革策略被形象地称为“摸着石头过河”,即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尽可能地通过实验、试点,逐步推广。这是中国改革和民主建设一项成功策略。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进民主政治责任重大,也具有高度的风险。改革一旦失误,后果严重,甚至难以补救,各国历史上这样的教训不少。改革过程中存在一些失误是难免的,但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则可以承受,失误或失败还可以加深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有利于找出更加科学、正确的方法。
三
回溯历史,观察现实,无论在西方还是发展中国家,探索和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民主形式都不会一帆风顺,而要受到诸多历史与现实条件的制约。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之路也是如此。对于中国民主的未来发展,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又要客观冷静,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以往经验,实现积极稳妥的发展。在今后一个时期,考虑到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等诸多历史与现实条件制约,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策略应该是积极稳妥地扩大和推进有序政治参与和民主协商,建立、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
第一,分层次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是政策性参与,即通过民意征询系统,把国家的法律与政策建立在征询和反映人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之上,通过征询人民群众的意愿,使党的执政方略和各级政权的政策法规能够准确反映和代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实行分层次的政治参与是保证政治参与有序性的关键。民主政治需要有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但信息不对称、经验不对称和利益局限性在客观上限制了人民群众进行政治参与的范围和能力。分层次政治参与方式是克服和超越群众参与局限性的根本方法,它以利益相关性、信息充分性和责任连带性为标准设计和确定政治参与的主体、对象和方式。通过区分不同的政治事务,以利益相关程度、信息掌握程度和责任连带程度为尺度,引导相关性强的群体及代表进行分层次的政治参与。这既从总体上保证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又可防止参与的无效与混乱。
第二,推进协商民主,提高协商民主质量。党的十八大首次确认协商民主概念,提出完善协商民主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推进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未来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发展协商民主,需要进一步扩大协商民主范围,推进协商民主的体制化、制度化建设,提升协商民主的质量。在未来发展中国式协商民主的进程中,社情民意的客观、准确、全面的发现和反映机制是一项重要相关制度,应纳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议事日程,加速建设中国的社情民意调查系统。
第三,建设和加强权力制约和民主监督体系。权力制衡的基本原理是相同或相似的权力主体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而民主监督的基本原理是授权者或被代表的主体对于委托者或代理人的监督和制约。权力制衡和民主监督是两个性质不同、功能相近的制约与监督政治权力的管理机制,在未来的民主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加强。
历史和现实经验一再昭示,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实践经验而不是根据“本本”或西方的价值理念,这是建设和发展中国民主政治的根本之道。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探索,中国已经形成适应当前发展阶段、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比较系统的民主政治制度体系。我们坚信,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继续探索前进,中国的未来将是光明的,大有希望的。
第四篇:从实际出发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从实际出发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2014-03-08《求是》房宁
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根据本国的历史和国情,探索和建设符合本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民主制度,是许多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伴随着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探索,民主政治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中国历史与国情的特殊性,中国的民主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随着中国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模式日益引起世界的关注,系统地总结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经验,既是继续发展和完善中国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对于外部关注中国民主政治的一种回应。
一
西方宣扬民主是“普世价值”,刻意回避各国民主政治实践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各国的民主制度都是与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紧密结合的,各国走上民主政治道路的原因是具体的,有差别的,民主政治在各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英国民主政治最早起源于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因此,“权利保护”成为英国民主的起点和重点。法国民主政治起源于法国社会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发端于下层阶级反抗上层阶级的斗争之中。因此,争取自由成为法国民主长久的主题与特色。美国民主诞生于独立战争,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等特殊因素,美国独立建国时较之 欧洲国家有更大的制度选择和建构空间,使得许多源于欧洲的民主观念与政治原则在新大陆上表现更为突出。
中国民主政治的起点是外来殖民主义侵略引发的民族生存危机,救亡图存是中国近现代包括民主在内的一切政治建设的历史起点和逻辑原点。在挽救民族危亡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产生了民主政治的诉求,出现了最初的民主实践。新中国建立后,寻求国家的快速工业化,建立富强的新国家成为新的历史任务,民主政治成为调动人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政治机制,民主政治建设的主题从救亡图存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民主政治是人民的选择,但选择不是任意的,人们只能在历史任务和国情条件等客观因素设定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选择。中国的历史和基本国情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当代中国面临的根本任务仍然是快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中国的基本国情要求在工业化、现代化阶段的政治制度与体制,必须能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国家、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又能集中民力和民智,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有效调配资源,保卫国家安全和保障社会安定团结。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来说,只有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这两方面基本需求,才是一个可供选择和有生命力的制度,才是一个真正为中国人民所需要的制度,因而也才是一个真正民主的制度。
二
经过长期奋斗和探索,中国人民已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初步掌握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律,这就是把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活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了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在中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民主政治就失去了主心骨,人民当家作主就成了一句空话。
在长期探索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丰富而重要的经验。
第一,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把保障人民权利与集中国家权力统一起来。权利保障是中国民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充分的经济、社会自由,权利的开放和保障,激发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资源禀赋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条件下,由于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中国经济出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中国民主建设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权力的集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根本途径和实现形式。中国共产 3 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即“共产党领导”是国家权力集中的制度体现。权力的集中,保证了中国实现更具效率的集约化发展。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选择协商民主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内容。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的重要形式。工业化阶段是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社会矛盾大量存在,易于发生冲突和动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诸多经验证明,在工业化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开放社会参与的权力通道,可能会导致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
在工业化阶段重点发展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经验。重点发展协商民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选举民主给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增加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扩大社会共识;有利于提高民主质量,避免片面性,把“服从多数”和“尊重少数”统一起来;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降低政治成本。第三,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循序渐进扩大和发展人民权利。保障人民的权利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但人民权利的实现和扩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主政治之路充满了坎坷和曲折,甚至遭遇“民主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民权利的急遽扩大超过了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最大承载能力,形成了权利超速现象。
马克思主义的权利观认为,权利不是观念的产物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伴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和增长的,并 4 非与生俱来,也不是单纯靠政治斗争争取来的。权利在本质上是历史的、相对的。人们只有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享有相应的权利。因此,中国发展人民权利的根本之道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权利的发展创造条件,带动人民权利的扩大和发展。这是中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权利意识不断上升的复杂社会环境中依然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经验之一。
第四,在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采取问题推动和试点推进的策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改革策略被形象地称为“摸着石头过河”,即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尽可能地通过实验、试点,逐步推广。这是中国改革和民主建设一项成功策略。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进民主政治责任重大,也具有高度的风险。改革一旦失误,后果严重,甚至难以补救,各国历史上这样的教训不少。改革过程中存在一些失误是难免的,但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则可以承受,失误或失败还可以加深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有利于找出更加科学、正确的方法。
三
回溯历史,观察现实,无论在西方还是发展中国家,探索和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民主形式都不会一帆风顺,而要受到诸多历史与现实条件的制约。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之路也是如此。对于中国民主的未来发展,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又要客观冷静,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以往经验,实现积极稳妥的发展。在今后一个时期,考虑到工业化发展 的阶段性等诸多历史与现实条件制约,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策略应该是积极稳妥地扩大和推进有序政治参与和民主协商,建立、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
第一,分层次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是政策性参与,即通过民意征询系统,把国家的法律与政策建立在征询和反映人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之上,通过征询人民群众的意愿,使党的执政方略和各级政权的政策法规能够准确反映和代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实行分层次的政治参与是保证政治参与有序性的关键。民主政治需要有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但信息不对称、经验不对称和利益局限性在客观上限制了人民群众进行政治参与的范围和能力。分层次政治参与方式是克服和超越群众参与局限性的根本方法,它以利益相关性、信息充分性和责任连带性为标准设计和确定政治参与的主体、对象和方式。通过区分不同的政治事务,以利益相关程度、信息掌握程度和责任连带程度为尺度,引导相关性强的群体及代表进行分层次的政治参与。这既从总体上保证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又可防止参与的无效与混乱。
第二,推进协商民主,提高协商民主质量。党的十八大首次确认协商民主概念,提出完善协商民主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推进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未来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发展协 6 商民主,需要进一步扩大协商民主范围,推进协商民主的体制化、制度化建设,提升协商民主的质量。在未来发展中国式协商民主的进程中,社情民意的客观、准确、全面的发现和反映机制是一项重要相关制度,应纳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议事日程,加速建设中国的社情民意调查系统。
第三,建设和加强权力制约和民主监督体系。权力制衡的基本原理是相同或相似的权力主体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而民主监督的基本原理是授权者或被代表的主体对于委托者或代理人的监督和制约。权力制衡和民主监督是两个性质不同、功能相近的制约与监督政治权力的管理机制,在未来的民主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加强。
历史和现实经验一再昭示,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实践经验而不是根据“本本”或西方的价值理念,这是建设和发展中国民主政治的根本之道。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探索,中国已经形成适应当前发展阶段、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比较系统的民主政治制度体系。我们坚信,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继续探索前进,中国的未来将是光明的,大有希望的。
第五篇: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读后感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读后感
班号2012117107姓名:杨宏玉 学号 2012111508
2005年10月19日,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白皮书从符合国情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十个方面介绍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阅读这本白皮书,让我对民主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更加充分的认识到了中国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和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比较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中国政府和人民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注入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国的民主政治既坚持了民主的普遍价值和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的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不搞三权分立和两院制议会民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民主。在中国,除中国共产党外,还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八个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显著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八个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项制度能比较好地实现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广泛的政治参与,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避免一党执政缺乏监督的弊端,又可避免多党纷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
发展民主必须牢牢抓住并始终坚持民主的实质。民主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种,我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政府要遵循人民的意志,按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和要求办事。这是民主的实质。中国民主建设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致力于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的最大愿望和要求是摆脱贫穷落后,实现民富国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领导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使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因而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拥护。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和政府管理方式,既为各国人民实现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也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政治发展都提出了严峻挑战。信息化时代呼唤民主概念和制度的创新,呼唤各国加强合作、共谋政治发展。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和合作,互相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携手并进,共同为探索和推动信息化时代民主政治的新发展,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不懈的努力。
作为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我 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互联网行业服务,以拓宽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以便更充分行驶知情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用自己的学识,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