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四大经验

时间:2019-05-12 01:1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四大经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四大经验》。

第一篇: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四大经验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四大经验

房宁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植根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历史环境、现实国情,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起点和基础;而满足当代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则是推动和塑造当代中国民主的决定性因素。

当今世界各国实行民主政治的历史原因是有差别的,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英国民主政治最早起源于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因此权利保护成为英国民主的起点和重点。法国民主政治起源于社会内部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出现在上下层阶级革命斗争之中。因此争取自由成为法国式民主的主题与鲜明特色。美国民主诞生于反抗外来压迫的独立战争,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等特殊原因,美国独立建国时较之欧洲国家有较大的制度选择和建构空间,即实行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双重开放。

中国民主政治的起点是外来殖民主义侵略引发的民族生存危机,救亡图存是中国近现代一切政治建设的历史起点和逻辑原点。在挽救民族危亡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产生了民主政治的诉求,出现了最初民主实践。在新中国建立后,寻求国家的快速工业化,建立富强的新国家,成为新的历史任务。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题,也由此从救亡图存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在长期和反复的探索中,中国民主建设取得了自己的重要经验。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思考与比较,民主的中国经验中有四条尤为重要和值得人们关注。

第一,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把保障人民权利与集中国家权力统一起来。

从18世纪欧美工业化时代,到日本19世纪的明治维新,再到20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人类工业化时代民主政治的实践经验共同验证了,保障人民权利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发展动力。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自由,权利的开放和保障,激发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国经济出现了历史性的飞跃。这是中国民主政治产生的巨大社会推动力的结果。

然而,权利保障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集中国家权力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最具特色之处。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是国家权力集中的制度体现。西方舆论将中国模式称为“威权主义”,即经济自由与政治专制的结合。但中国模式与威权主义有根本不同:中国现行政治体制,并非以一人、一党、一集团的一己之私为目的之体制,中国现行政治体制是用以集中资源,统筹安排,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战略性发展之体制。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选择协商民主为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

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经验证明,在该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开放社会参与的权力通道,会导致“分配性参与”,其结果是社会的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通常会导致社会冲突和动荡。

中国重点发展协商民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选举民主给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增加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一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扩大社会共识。协商的本质是寻求利益交集,寻求最大“公约数”。二有利于提高民主质量,让各种意见充分发出,通过交流讨论使各种意见取长补短,避免片面性;也有助于把“服从多数”和“尊重少数”统一起来。三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降低政治成本。

第三,随着经济社会进步,循序渐进不断扩大和发展人民权利。

民主的本意是实现多数人的统治,为什么推行和扩大民主会在一些国家导致混乱?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权利的扩大超过了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承载能力,形成了权利超速现象。权利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西方的权利观,或认为权利与生俱来,即所谓“天赋人权”;还有认为,权利是法律赋予的,法定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但西方的历史经验也证明,权利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社会进程,宪法和法律本身就是一部权利实现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权利观认为,权利不是观念的产物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权利是伴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和增长的。人们只有在具备了条件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享有相应的权利。中国主张要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进步,逐步地发展和扩大人民的权利,逐步提高人民享有各种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的质量。

第四,在民主建设和政治改革中,采取问题推动和试点推进的策略。

从比较理想的状态设想,民主政治和体制改革应预先进行准备和计划,然后付诸实行。这也被称为“顶层设计”。这在历史上亦有先例,如:法国大革命后的《人权法案》,美国独立建国后创制的美国宪政体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代表的新中国的一系列政治制度等。这些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机遇,这就是社会革命开辟的历史新起点和发展新空间。而改革与革命不同,不是“推倒重来”。形象地说,革命好似“新区开发”,而改革好似“旧城改造”。改革时代的“顶层设计”是罕见和困难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策略被形象地称为“摸着石头过河”,即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是通过实验分散进行而不是轻易采取“一揽子”方案。所谓从问题出发,是将改革的起点设定于具体问题,从现象入手。在尚未认识事物本质的情况下,圈定本质的范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改革的尝试,通过部分地解决问题,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改变。

通过实验、试点逐步推广,也是中国改革和民主建设的成功策略。任何改革都必然要面对风险,但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冒没有退路的风险。政治体制改革一旦遭遇重大挫折甚至全面失败,国家和人民就要承受不可弥补的损失,几代人的生活就有可能被毁坏。前苏联的改革与崩溃亦可谓殷鉴不远。因此,改革试点可以规避整体风险,可以规避颠覆性风险,本身就是退回机制的一部分。改革难免失误,只要在一定范围内则可以承受。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所长,此文摘编自新著《民主的中国经验》。)

2014-01-09环球时报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必修一涉及到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主要是第四和第六单元,一个是中国人探求民主道路的探索,一个是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更多的学生对视频材料比较认可,从中获取的知识也较多,因此选择了一些与教材相关的视频资料作为课堂的补充,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很好的让学生对教材上死板的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在处理第四单元的时候,选择《虎门销烟》、《19世纪中期的中西方》、《辛亥革命》片段等融入课件中。第六单元,选择了《开国大典》烘托课堂气氛,感受新中国的成立。

民主是一种发展的趋势,旧中国从专制里走出来,新中国建立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同样是民主政治,第六单元可以和第四单元进行比较。中西方的民主制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探究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民主的内涵。体会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情感升华:民主制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民主制的发展需要更长期的过程。

第三篇:从实际出发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从实际出发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作者:房宁

文章来源《求是》2013年第23期

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根据本国的历史和国情,探索和建设符合本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民主制度,是许多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伴随着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探索,民主政治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中国历史与国情的特殊性,中国的民主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随着中国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模式日益引起世界的关注,系统地总结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经验,既是继续发展和完善中国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对于外部关注中国民主政治的一种回应。

西方宣扬民主是“普世价值”,刻意回避各国民主政治实践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各国的民主制度都是与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紧密结合的,各国走上民主政治道路的原因是具体的,有差别的,民主政治在各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英国民主政治最早起源于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因此,“权利保护”成为英国民主的起点和重点。法国民主政治起源于法国社会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发端于下层阶级反抗上层阶级的斗争之中。因此,争取自由成为法国民主长久的主题与特色。美国民主诞生于独立战争,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等特殊因素,美国独立建国时较之欧洲国家有更大的制度选择和建构空间,使得许多源于欧洲的民主观念与政治原则在新大陆上表现更为突出。

中国民主政治的起点是外来殖民主义侵略引发的民族生存危机,救亡图存是中国近现代包括民主在内的一切政治建设的历史起点和逻辑原点。在挽救民族危亡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产生了民主政治的诉求,出现了最初的民主实践。新中国建立后,寻求国家的快速工业化,建立富强的新国家成为新的历史任务,民主政治成为调动人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政治机制,民主政治建设的主题从救亡图存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民主政治是人民的选择,但选择不是任意的,人们只能在历史任务和国情条件等客观因素设定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选择。中国的历史和基本国情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当代中国面临的根本任务仍然是快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中国的基本国情要求在工业化、现代化阶段的政治制度与体制,必须能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国家、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又能集中民力和民智,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有效调配资源,保卫国家安全和保障社会安定团结。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来说,只有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这两方面基本需求,才是一个可供选择和有生命力的制度,才是一个真正为中国人民所需要的制度,因而也才是一个真正民主的制度。

经过长期奋斗和探索,中国人民已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初步掌握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律,这就是把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活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了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在中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民主政治就失去了主心骨,人民当家作主就成了一句空话。

在长期探索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丰富而重要的经验。

第一,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把保障人民权利与集中国家权力统一起来。权利保障是中国民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充分的经济、社会自由,权利的开放和保障,激发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资源禀赋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条件下,由于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中国经济出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中国民主建设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权力的集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根本途径和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即“共产党领导”是国家权力集中的制度体现。权力的集中,保证了中国实现更具效率的集约化发展。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选择协商民主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内容。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的重要形式。工业化阶段是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社会矛盾大量存在,易于发生冲突和动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诸多经验证明,在工业化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开放社会参与的权力通道,可能会导致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

在工业化阶段重点发展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经验。重点发展协商民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选举民主给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增加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扩大社会共识;有利于提高民主质量,避免片面性,把“服从多数”和“尊重少数”统一起来;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降低政治成本。

第三,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循序渐进扩大和发展人民权利。保障人民的权利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但人民权利的实现和扩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主政治之路充满了坎坷和曲折,甚至遭遇“民主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民权利的急遽扩大超过了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最大承载能力,形成了权利超速现象。

马克思主义的权利观认为,权利不是观念的产物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伴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和增长的,并非与生俱来,也不是单纯靠政治斗争争取来的。权利在本质上是历史的、相对的。人们只有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享有相应的权利。因此,中国发展人民权利的根本之道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权利的发展创造条件,带动人民权利的扩大和发展。这是中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权利意识不断上升的复杂社会环境中依然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经验之一。

第四,在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采取问题推动和试点推进的策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改革策略被形象地称为“摸着石头过河”,即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尽可能地通过实验、试点,逐步推广。这是中国改革和民主建设一项成功策略。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进民主政治责任重大,也具有高度的风险。改革一旦失误,后果严重,甚至难以补救,各国历史上这样的教训不少。改革过程中存在一些失误是难免的,但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则可以承受,失误或失败还可以加深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有利于找出更加科学、正确的方法。

回溯历史,观察现实,无论在西方还是发展中国家,探索和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民主形式都不会一帆风顺,而要受到诸多历史与现实条件的制约。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之路也是如此。对于中国民主的未来发展,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又要客观冷静,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以往经验,实现积极稳妥的发展。在今后一个时期,考虑到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等诸多历史与现实条件制约,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策略应该是积极稳妥地扩大和推进有序政治参与和民主协商,建立、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

第一,分层次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是政策性参与,即通过民意征询系统,把国家的法律与政策建立在征询和反映人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之上,通过征询人民群众的意愿,使党的执政方略和各级政权的政策法规能够准确反映和代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实行分层次的政治参与是保证政治参与有序性的关键。民主政治需要有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但信息不对称、经验不对称和利益局限性在客观上限制了人民群众进行政治参与的范围和能力。分层次政治参与方式是克服和超越群众参与局限性的根本方法,它以利益相关性、信息充分性和责任连带性为标准设计和确定政治参与的主体、对象和方式。通过区分不同的政治事务,以利益相关程度、信息掌握程度和责任连带程度为尺度,引导相关性强的群体及代表进行分层次的政治参与。这既从总体上保证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又可防止参与的无效与混乱。

第二,推进协商民主,提高协商民主质量。党的十八大首次确认协商民主概念,提出完善协商民主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推进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未来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发展协商民主,需要进一步扩大协商民主范围,推进协商民主的体制化、制度化建设,提升协商民主的质量。在未来发展中国式协商民主的进程中,社情民意的客观、准确、全面的发现和反映机制是一项重要相关制度,应纳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议事日程,加速建设中国的社情民意调查系统。

第三,建设和加强权力制约和民主监督体系。权力制衡的基本原理是相同或相似的权力主体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而民主监督的基本原理是授权者或被代表的主体对于委托者或代理人的监督和制约。权力制衡和民主监督是两个性质不同、功能相近的制约与监督政治权力的管理机制,在未来的民主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加强。

历史和现实经验一再昭示,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实践经验而不是根据“本本”或西方的价值理念,这是建设和发展中国民主政治的根本之道。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探索,中国已经形成适应当前发展阶段、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比较系统的民主政治制度体系。我们坚信,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继续探索前进,中国的未来将是光明的,大有希望的。

第四篇:从实际出发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从实际出发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2014-03-08《求是》房宁

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根据本国的历史和国情,探索和建设符合本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民主制度,是许多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伴随着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探索,民主政治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中国历史与国情的特殊性,中国的民主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随着中国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模式日益引起世界的关注,系统地总结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经验,既是继续发展和完善中国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对于外部关注中国民主政治的一种回应。

西方宣扬民主是“普世价值”,刻意回避各国民主政治实践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各国的民主制度都是与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紧密结合的,各国走上民主政治道路的原因是具体的,有差别的,民主政治在各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英国民主政治最早起源于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因此,“权利保护”成为英国民主的起点和重点。法国民主政治起源于法国社会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发端于下层阶级反抗上层阶级的斗争之中。因此,争取自由成为法国民主长久的主题与特色。美国民主诞生于独立战争,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等特殊因素,美国独立建国时较之 欧洲国家有更大的制度选择和建构空间,使得许多源于欧洲的民主观念与政治原则在新大陆上表现更为突出。

中国民主政治的起点是外来殖民主义侵略引发的民族生存危机,救亡图存是中国近现代包括民主在内的一切政治建设的历史起点和逻辑原点。在挽救民族危亡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产生了民主政治的诉求,出现了最初的民主实践。新中国建立后,寻求国家的快速工业化,建立富强的新国家成为新的历史任务,民主政治成为调动人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政治机制,民主政治建设的主题从救亡图存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民主政治是人民的选择,但选择不是任意的,人们只能在历史任务和国情条件等客观因素设定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选择。中国的历史和基本国情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当代中国面临的根本任务仍然是快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中国的基本国情要求在工业化、现代化阶段的政治制度与体制,必须能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国家、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又能集中民力和民智,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有效调配资源,保卫国家安全和保障社会安定团结。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来说,只有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这两方面基本需求,才是一个可供选择和有生命力的制度,才是一个真正为中国人民所需要的制度,因而也才是一个真正民主的制度。

经过长期奋斗和探索,中国人民已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初步掌握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律,这就是把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活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了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在中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民主政治就失去了主心骨,人民当家作主就成了一句空话。

在长期探索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丰富而重要的经验。

第一,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把保障人民权利与集中国家权力统一起来。权利保障是中国民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充分的经济、社会自由,权利的开放和保障,激发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资源禀赋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条件下,由于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中国经济出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中国民主建设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权力的集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根本途径和实现形式。中国共产 3 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即“共产党领导”是国家权力集中的制度体现。权力的集中,保证了中国实现更具效率的集约化发展。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选择协商民主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内容。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的重要形式。工业化阶段是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社会矛盾大量存在,易于发生冲突和动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诸多经验证明,在工业化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开放社会参与的权力通道,可能会导致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

在工业化阶段重点发展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经验。重点发展协商民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选举民主给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增加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扩大社会共识;有利于提高民主质量,避免片面性,把“服从多数”和“尊重少数”统一起来;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降低政治成本。第三,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循序渐进扩大和发展人民权利。保障人民的权利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但人民权利的实现和扩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主政治之路充满了坎坷和曲折,甚至遭遇“民主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民权利的急遽扩大超过了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最大承载能力,形成了权利超速现象。

马克思主义的权利观认为,权利不是观念的产物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伴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和增长的,并 4 非与生俱来,也不是单纯靠政治斗争争取来的。权利在本质上是历史的、相对的。人们只有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享有相应的权利。因此,中国发展人民权利的根本之道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权利的发展创造条件,带动人民权利的扩大和发展。这是中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权利意识不断上升的复杂社会环境中依然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经验之一。

第四,在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采取问题推动和试点推进的策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改革策略被形象地称为“摸着石头过河”,即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尽可能地通过实验、试点,逐步推广。这是中国改革和民主建设一项成功策略。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进民主政治责任重大,也具有高度的风险。改革一旦失误,后果严重,甚至难以补救,各国历史上这样的教训不少。改革过程中存在一些失误是难免的,但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则可以承受,失误或失败还可以加深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有利于找出更加科学、正确的方法。

回溯历史,观察现实,无论在西方还是发展中国家,探索和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民主形式都不会一帆风顺,而要受到诸多历史与现实条件的制约。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之路也是如此。对于中国民主的未来发展,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又要客观冷静,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以往经验,实现积极稳妥的发展。在今后一个时期,考虑到工业化发展 的阶段性等诸多历史与现实条件制约,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策略应该是积极稳妥地扩大和推进有序政治参与和民主协商,建立、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

第一,分层次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是政策性参与,即通过民意征询系统,把国家的法律与政策建立在征询和反映人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之上,通过征询人民群众的意愿,使党的执政方略和各级政权的政策法规能够准确反映和代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实行分层次的政治参与是保证政治参与有序性的关键。民主政治需要有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但信息不对称、经验不对称和利益局限性在客观上限制了人民群众进行政治参与的范围和能力。分层次政治参与方式是克服和超越群众参与局限性的根本方法,它以利益相关性、信息充分性和责任连带性为标准设计和确定政治参与的主体、对象和方式。通过区分不同的政治事务,以利益相关程度、信息掌握程度和责任连带程度为尺度,引导相关性强的群体及代表进行分层次的政治参与。这既从总体上保证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又可防止参与的无效与混乱。

第二,推进协商民主,提高协商民主质量。党的十八大首次确认协商民主概念,提出完善协商民主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推进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未来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发展协 6 商民主,需要进一步扩大协商民主范围,推进协商民主的体制化、制度化建设,提升协商民主的质量。在未来发展中国式协商民主的进程中,社情民意的客观、准确、全面的发现和反映机制是一项重要相关制度,应纳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议事日程,加速建设中国的社情民意调查系统。

第三,建设和加强权力制约和民主监督体系。权力制衡的基本原理是相同或相似的权力主体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而民主监督的基本原理是授权者或被代表的主体对于委托者或代理人的监督和制约。权力制衡和民主监督是两个性质不同、功能相近的制约与监督政治权力的管理机制,在未来的民主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加强。

历史和现实经验一再昭示,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实践经验而不是根据“本本”或西方的价值理念,这是建设和发展中国民主政治的根本之道。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探索,中国已经形成适应当前发展阶段、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比较系统的民主政治制度体系。我们坚信,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继续探索前进,中国的未来将是光明的,大有希望的。

第五篇: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读后感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读后感

班号2012117107姓名:杨宏玉 学号 2012111508

2005年10月19日,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白皮书从符合国情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十个方面介绍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阅读这本白皮书,让我对民主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更加充分的认识到了中国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和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比较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中国政府和人民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注入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国的民主政治既坚持了民主的普遍价值和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的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不搞三权分立和两院制议会民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民主。在中国,除中国共产党外,还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八个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显著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八个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项制度能比较好地实现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广泛的政治参与,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避免一党执政缺乏监督的弊端,又可避免多党纷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

发展民主必须牢牢抓住并始终坚持民主的实质。民主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种,我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政府要遵循人民的意志,按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和要求办事。这是民主的实质。中国民主建设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致力于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的最大愿望和要求是摆脱贫穷落后,实现民富国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领导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使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因而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拥护。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和政府管理方式,既为各国人民实现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也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政治发展都提出了严峻挑战。信息化时代呼唤民主概念和制度的创新,呼唤各国加强合作、共谋政治发展。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和合作,互相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携手并进,共同为探索和推动信息化时代民主政治的新发展,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不懈的努力。

作为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我 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互联网行业服务,以拓宽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以便更充分行驶知情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用自己的学识,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做出贡献

下载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四大经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四大经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大经验

    感恩回馈--写给明年童鞋的话(德勤&毕马威个人应聘经历)终于拿到了德勤的offer,在应届生潜水多时,第一次发帖,因为真的非常感谢童鞋们的无私分享,让我每一次都可以做好充足的事前准......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陕西经验(精选五篇)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陕西经验"高亚洲提出对村委会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实施有效监督,一举将“难点村”转变为“零上访村”,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

    促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共五则)

    促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公共需求供给不足的矛盾上升,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分化问题的加重,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的突出,都使我国......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现途径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现途径民主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明成果,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一种价值观,也是现代文明国家的显著标志。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民主......

    《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关于推进社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向纵深推进的同时,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开始由启动转入加快的进程。近年来,我街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为什么民主政治建设

    2.为什么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 (3)加强政......

    浅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浅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赫山街道办事处杨朝霞党的十六的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解“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对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选合集)

    高考政治专题归纳: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知识归纳】 1、是什么(含义) (1)国家制度:平等;少数服从多数→统治阶级中的多数→阶级性 2、为什么(原因、必要性)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