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备课时间
备课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节: 总课时:
1.毛主席在花山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的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2、了解课文中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重点:通过课文的具体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学习难点:通过课文的具体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提问:“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要让学生说出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读一读自己所画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3.检查朗读情况。
二、合作探究:
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了学懂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先自己思考,再和组内同学讨论,记下讨论结果。
2.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对学生的问题归纳整理。
师生共同归纳出:
(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4)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4.师生共同解决以上问题。
教师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提议先理解第(4)个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三、拓展延伸: 体会文章写法
1.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四、巩固提高:
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五、学(教)后反思:
第二篇:《认识时间》二次备课
《认识时间》二次备课教学设计
东关小学 郭涛
教学内容: 课本90~92页。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钟面,能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
2、了解时、分的含义及关系,使学生知道1时=60分。3.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5.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些比较特殊的时刻,正确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学会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些比较特殊的时刻,正确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教具准备:
电脑、电脑课件一套、实物钟一个 学具准备: 学具钟面模型一个 教学过程:
(课前小游戏:报数接力,以开火车形式让学生5个5个报数5;10;15;20;)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要和一个老朋友一起上课,它每天都挂在教师里,滴答滴答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们的好帮手,大家猜猜它是谁?
生:一起回答钟表
师:是的,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认识时间。
师:同学们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接触过时间呢?现在老师来考验一下大家。
师:
1、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上面有几个数呢?(12个数)
2、这根又细又长的针是什么针?(分针)
3、又粗又短的针呢?(时针)
4、时针分针行走的方向是什么?用手比划给我看,这叫做顺时针。
5、出示第一个钟面:8时。你怎么知道钟面上表示的时间是8时呢?
以前学过,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把时间记录下来有两种写8:00 8时
6、出示第二个钟面:8时半
师:那如果既不是整时又不是半时,生活中我们可以怎么来描述时间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二、直观演示,探索新知 第一关:认识钟面。(任务一)
师:要认识这样的时间,首先我们要了解钟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显示的钟面,互相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1.小组观察交流,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结果,教师课件演示认识钟面 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数字1到
12、大格、小格。
(1)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演示:一个数字对应一个大格,共有12个大格)
(2)每个大格有里多少个小格呢?我们来看从数字12到1之间的大格有几个小格?(演示,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从数字1到2有几个小格呢?也是5个小格。小结:每一个大格都有5个小格。
(3)用一小格一小格数的方法数。那么,从数字12到1之间有5个小格,从12到2之间有几个小格呢?到3呢?(课件演示)刚才是一格一格数的。
(4)用5格5格数的方法数。如果5格5格数你会吗?从数字12数到3,请同学们打开书到81页,接着数一数并填一填。
(突出5格数的方法,为后面学习认几时几分打基础。)小结并板书: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数,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有60个小格。
第二关:认识时、分。1.认识时
(1)你知道吗?不仅钟面上有那么多秘密,我们的时针也藏着许多秘密,教具演示:闪动时针,并且时针从数12走到数1。时针发生了什么变化?那么时针走这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多少?(板书:1小时)那么时针从1走到2是几小时,从4走到几是1小时?从几走到6是1小时?你还能说说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吗?
2.认识分
(1)认识1小格是一分。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明明的钟面,课件演示:闪动分针,并且分针从12起走动1小格。你发现了什么?分针走过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多少?(1分)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就是1分。(2)感受1分钟有多久(课件演示1分钟,放音乐)1分是多长时间呢?请你看着大屏幕静静地感受一下。(课件演示1分钟,放音乐)
(3)认识一大格是5分。课件演示: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12到1有5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走5小格的时间就是5分)
(4)那分针从12走到2是几分?走到9、11呢?你是怎么想的?那分针走一圈呢?(分针走一圈是60小格就是60分)板书:60分。
3.认识时分的关系
我们学习了时、分,那时针与分针有啥关系吗?聪明的聪聪和明明把时针和分针安装在同一块小闹钟上了,请你仔细看(演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你发现了什么?1小时=60分板书:=(读一读)
(三)第三关:认识几时几分。
1、认识几时几分
教学9时5分:(出示9时5分)请看像这样的时间你认识吗?你可真厉害,对啊,现在时针不是正好指着9,而是超过了9一些时间又还没到10,所表示的时间就是9时多。那么到底多多少呢?这就要看分针了:现在分针从12走到了1,分针走过了多少分呢?(5分)因此,现在所表示的时间就是9时5分。所以看时间时我们就先看时针再看分针。
2、读写钟面时刻
教学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一个是文字表示法写作9时5分,一个是电子表表示法(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如果表示分的数不满10分,要用0占位。)写作9:05。
3、教学6时25分 课件出示时间:6时25分,先看时针6时过了是 6时多,再看分针指向5,从12到5经过了几分?(25分)所以现在是6时25分,再出示两种表示方法(6时25分、6:25)
小结:认识不是整时的时间时要先看时针是“几时多一些”,再数数分针过了多少分就是几时几分。
4、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我是小医生(改错题)。(2)读出钟面所表示的时刻。(四)第四关:拨钟游戏。1.教师拨钟,学生时间。2.教师说时间,学生拨钟。
3.小组合作,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拨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
4.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间,并说说你在这个时间干什么?
5、揭开宝箱激趣,并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五、小结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现在下课时间是多少?(8:50)那我们一节课是多少分?1小时有多久?1分钟有多久?(体验)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有60个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1时=60分
第三篇:高一数学集体备课时间
1.高一数学集体备课时间:每周一第六节;每周三第三节
2.教案:写在教案本上,按新授课各个环节:
1、忆(3分钟)
2、导
(1分钟)
3、学(15分钟)
4、讲(20分钟)
5、练(5分钟)
6、结(1分钟)书写或标注,集备时按上述环节议、定。
3.周一集备三课时
⑴集合的含义
⑵集合的表示系
⑶集合间的关
第四篇:备课时间第周星期
备课时间:第()周星期()
教出时间:第()周星期()总()课时
21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1.认识“檐”“饰”等5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重点难点:
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2.课文挂图及投影片。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两组投影片。
第一组:林立的高楼、漂亮的汽车、热闹的广场。
第二组:低矮的砖瓦房、小河里畅游的鸭鹅、穿着朴素的人们。(也可以用书上的几幅插图代替)提问:看到这两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所了解到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3.有一位作家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板书:21乡下人家)
二、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2.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三、汇报交流,了解自学情况
1.指明认读生字、生词。注意“巢”不要读成“cáo”,冠字在本文的“鸡冠花”一词中读 “”。
2.指名部分同学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尽量读通顺。3.交流默读所得,找出全文的中心段落(最后一节)。
四、朗读理解
1.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2.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让学生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
3.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之美的语句并做上记号,在旁边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读,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
4.小组交流自学所得,为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五、指导书写生字
1.生齐读生字,并且说说在书写时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
2.教师重点范写“冠”“率”“搬”三个比较难写的字。注意字的结构,摆放要匀称。
3.学生练写:抄写生字、生词。
备课时间:第()周星期()
教出时间:第()周星期()总()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
二、自主读文
自由读课文,想象描绘的画面,回顾自读课文时获得的收获,为交流做准备。
三、全班交流:你从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乡下人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散发着的独特、迷人的美?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以第一节内容为例,可以抓住以下两个教学点进行。1.“别有风趣的装饰„„”
(1)理解“别有风趣”和“装饰”的含义。(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2)在这里“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请学生读一读相关描写。)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
2.“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1)“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城市里)
(2)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想象一下“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的景象,说说你的感觉。(3)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4)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四、整理回顾,想象拓展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齐读最后一节。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3.想象一下,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吧,说给同座听一听。
4.全班交流。
五、激发兴趣,布置综合学习活动的任务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学习活动吧!
2.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4.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第()周星期()
教出时间:第()周星期()总()课时
22牧场之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4.搜集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资料。5.实物投影仪。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教学难点:略读课文,学生自读自悟 教学过程:
一、导题
荷兰以郁金香、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同学们,你们了解荷兰吗?(请2~3名同学交流有关荷兰的图片或资料)的确,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让我们随作者一同走进这优美、恬静的地方吧!
二、读文
1.边看插图,边读导读。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默读课文,重点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想一想为什么这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与全文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三、交流
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3.指名板书。
四、品味
1.带着你个人的感受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2.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积累抄写你最喜欢的词句,并试着背一背。
六、运用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用“是„„也是„„”“仿佛”“悠然自得”写一句话。3.找一篇优美的文章读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第()周星期()
教出时间:第()周星期()总()课时
2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4.背诵。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3.默写两首古诗。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第()周星期()
教出时间:第()周星期()总()课时
24*麦哨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丰富生动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教学难点: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4)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三、感受全文,积累语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第()周星期()
教出时间:第()周星期()总()课时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复习词语
1.从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2.听写词语。
3.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二、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屏幕显示三个句子)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屏幕上出现诗句)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备课时间:第()周星期()
教出时间:第()周星期()总()课时
第二、三、四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 展示台
一、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二、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三、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将自己知道的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b.教师个别指导。c.同桌互相交流。d.推荐代表交流。e.师生共同评议。f.独立进行修改。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的文字、画面或照片。
第五篇:备课: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
备课: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
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 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 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
“对 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当我第一次阅读这个故事时,就被这句话深深地震撼。想想自己也是一名教师,每天都要备课,每天都要拿了教科书去课堂上课,我花 了多少时间呢?在张家港市教育局制定的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和学校制定的相关计划中,对教师教学“七认真”常规检查,尤其是备课都有明确详尽的标准,要求我们做到:备课认真,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恰当、合理、贴近学生实际,无漏备、脱节现象。要按时撰写教学随记,数量足、质量高等等。
新的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怎么来备课?以我个人的体会看,我认为,备课应该把握好课前的“三读”和备课中的“三动”。
备课前“三读”
一、广泛地读教育学著作。
古人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讲的是做事情必须打好基础的道理。同样道理,教师备课前应该认真地做好知识的储备。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每天给自己定一个规矩,定时间看书,看一些数学家的原著。像:《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原 理和方法》、《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等等,看这些专著,对于了解数学发展史,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的一 些心理变化规律,系统地解读教材,很有好处。当然,与书籍交朋友,重要的是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有好处,让书籍浸润自己的心灵,伴 着书香成长,以丰富自己的精神底蕴。倘若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那么,备课时就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而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看问题。
很多青年教师认为备课很简单,看不看书没有关系,平时多浏览一些教学论坛,下载一些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平时多摘录一些名师的教学设计,上网再搜索一些优美的教学片段,以为自己备课时鼠标一点,“东西”拿来,就可以应付课堂教学,应付各级各类的教学检查,其实不然,很多老师也曾经尝试过,拿了别人的教案进 行试教,但是成功者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我们看到的教学设计只是外在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而特级教师、名教师备课的意图没有好好揣摩,就以为自己学到了真 本事,足以应对课堂上出现的临时状况,那是很危险的。我们模仿的只是他教学过程的一个形式,真正的神在哪里,在大师的头脑里。没有对大师精神的领略,没有 对大师设计意 图的把握,我们就永远达不到那么一点高度。当然,我们指的读书,应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数学老师不一定专读数学史方面的书籍,而应该博览群书,不断拓展自 己的知识视野。象我平时不仅喜欢看数学特级的专著,也喜欢看一些语文大师的书籍,看一些语文特级的课堂教学。像窦桂梅老师的《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 “捉虫手记”》一书,我觉得看了非常有启发。
在本书中,有窦老师深入挖掘教材时的一些想法和体会,尤其是她对于 自己的课堂具有一种反思精神,她对自己进行过这样的批评:教师应该自觉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和策略,以及应对方法。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啊!你看,窦老 师为什么能成长得这样快,正是每节课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经常在梳理自己的课堂。
还有,读了特级教师李烈写的 《我教小学数学》,里面有一些脍炙人口的小故事,如《每节课前的三分钟》,她建议老师们课前三分钟要创设内环境,激发“生长点”,做好情感准备和知识准 备。她说有的老师一上课就先“算账”,专门评价前一天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张三错几道,李四错几道,使学生一上课就产生一种惧怕心理,这是一种教学气氛的自 我破坏„„唉,对照一下自己,我有时候不也这样做吗?我是希望引起学生的重视,但不知道这样的做法违反了课堂教学的规律呀。
你说,经常用心地读这样的书,我们不就是和大师在对话吗?不就在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吗?
当然,我们平时也应该读一些非专业的 书,因为老师首先也是社会人。象《读者》、《视野》、《杂文》等等。读这些书,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使自己滋生灵气。看的书杂了,我们就会觉得在知识的大海 里,所任教的学科仅仅是沧海之一粟,我们会感觉所教给学生教科书里的那么一点点知识,对于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仅仅是一些最最基本的东西,还有理由不想 方设法教好吗?
二、系统地读教材。
数学论坛上曾经组织过“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教材、走进教 材?”的话题讨论,很多老师对此反应热烈。有的老师说:过去,我们曾视教材为“圣经”,奉若神明、顶礼膜拜,不敢越雷池一步;今天,我们视教材为“例 子”、“线索”,俨然一个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在具体的操作中,有的老师无视教材的内在特点和规律,任意调整、增删、整合教材,这是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到 了另一个极端?
还有的老师说: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教材。对于编者而言,都是具有厚实的理 论与实践水平的教师群体组成,所以一册教材的编写不是随手拈来、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深思熟虑、系统地分析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编排的。作为教师应 该理清教材思路,理解编者编写意图,尽量读透教材中所蕴藏的所有知识、情感、价值观等层面上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要挖掘和超越教材,做到既忠实教材,又不 能拘泥于教材,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创生出最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题目,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体验和感悟,真正做到“走出教材”,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看来,我们在阅读教材前,先要做好两个准备:一是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二是对教材体系的整体把握。有的教师往往拿到一 册教材,不去看看前面已经讲了什么内容,后面会涉及到什么内容,就事论事地去分析自己任教年级的数学知识,这样在教学时容易将知识零碎处理。
2003年,我参加市学科带头人的展示课活动,上六年级《统计》一课。在拿到教材后,仔细地进行了教材分析。我 觉得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增加简单的统计内容是近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的。本课的教学,我是在学生低年级学过简单的统计基础上来组织教学的,力图向学生介绍统计最初步的知识。学会对身边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描述和分析。会看、会分析简单的 统计表和简单的统计图,能掌握一些数据的处理技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同时,进行了这样的学情分析:学生在低年级时,已经 初步掌握了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并且知道了统计的一些小知识。知道了对一些数据要进行分类统计,会用一些简单的方法记观察的结果。而且,学生在小学四年 的数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一些能力,为今天的教学打下了一定基础。
于是,我确定了这样4个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2.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能结合身边的事例选择内容进行简单的统计。3.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4.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的设计理念是:
新 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使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 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理解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本课的教学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合作交流,力求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联,体会统计的目的和意义,掌握统计的方法,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先分析学生在一至四年级学习了哪些内容,对于统计有了哪些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来设计六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水平。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还 有,新的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中,三年级上册已经引进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了解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后,每一份可以用一个分数表示,而三年级下册中,同样有分数这一内容。它主要研究有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中,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用分数来表示。我想到了五年级,会真正让学生去理解“单位1”,这就把分数这 一内容分成为了几个有机部分,让学生渐渐加深理解和感受分数的意义。那么,对于三年级的分数,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心中有数了。
当 然,有老师可能会想:自己身边不是有教学参考书吗?大致浏览一遍教学建议,看看推荐的优秀教案,不就可以备课上课吗?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教学建议,只是 建议,当我们上课时,会有意想不到的状况发生,师生的互动会出现新情况,学生的提问不可能就是你教案中写的哪些问题,这就需要老师驾御课堂的能力。假如每 个老师看了教学参考书,看了优秀教案可 以上出精品课,那么全国只要几个特级教师就可以了。编写几套参考书,撰写一些教学设计,每个老师复印下载„„事实上这只是空想。精彩的课堂缘于教师本人对 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掌握,缘于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三度开发,更缘于教师在课堂上根据预设的内容与学生实际学习时产生矛盾时的处理策略„„所以,一个数学教师 不管教哪个年级,应该对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建议教师的备课用书最好能是合订本,而不是分册的。这样老师们能掌握这个知识体系,再来研究自 己所任教年级教材的编排意图,对照新理念,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去处理教材,解读教材,在对教材的深加工时,真正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等目标的统一,实现多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会最合适自己。
三、客观地读学生。
备课不仅要进行教材分析,还应该进行学情分析。由于每个老师担任的年级不同,对于这门学科每个学段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要求、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就不一样。所以在备课时,我们也应该客观地读学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水平,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来设计教学过程,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充分预设,这样会使自己的备课更有针对性。
备课做到“三动”
一、动笔写一写。
很多年轻老师喜欢写简案,每当听特级教师的课,教师寥寥数语,就点拨到位,启发得当,以为教学设计只要大略地写出一个教学过程,就可以临场发挥,创生教材,其实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因为特级教师平时一直在课堂磨练,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已经看得多,有了足够的迎战准备。而作为青年教师,缺少课堂经验,备课纸上写得少,说明对于课堂可能产生的状况预设少,在教案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对学生启而不发,便满堂灌。有时候面对学生临时出现的情况只能搪塞过去,倘若备课时动笔写一写,许多情况也就迎刃而解。
有 一次,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8页的例5:“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 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时,先让学生上台实际表演,弄清速度、速度和、相遇时间及总路程、路程之间的关系后,学生马上得出了两种解法:即用 65×4+70×4和(65+70)×4。我以为课堂进行得非常顺利,于是,准备进入巩固练习阶段。
这时一个学生突然问:“陈老师,线段图 一定要照书上这样画吗?如果小强和小丽在学校的同一方向,他们之间相距多少米呢?”非常好的一个问题,我随即表扬他爱动脑筋。是呀,如果按照他的想法,又 会是怎样的结果。我试着出示了线段图,从图上不难看出,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是小丽家离学校的米数减去小强家离学校的米数,列式是70×4-65×4或者(70-65)×4。有没有其他情况?我继续鼓励学生思考。还会有什么情况出现?我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学生画出了很多种线段图,有时还求不出他们两家 相距的米数。结果这节课超出了我的备课设想,到下课时,我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不过,我很开心,觉得自己特有收获。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明白,备课 前,教师倘若充分研究文本,画一画,写一写,设计出学生可思考的问题,学生就会情趣高昂,他们的个性得到了飞扬,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以落实。于是,以后教学这一相关内容时,我就会在书上作个标记备忘,以便类似的情况发生。
二、动手做一做。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我探索、体验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别人的给予、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儿童对数学的体验主要 是通过动手操作来进行的。据说华盛顿图书馆的墙壁上就贴着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去做了,就理解了。”“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是千真万确的道理。数学课堂中,常常需要动手操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在备课时,如果教师也动手试一试,做一做,看看实验的结果如何,有时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 次,我在备苏教版数学第五册《认识几分之一》一课时,看到书上的第二个例题是让学生先折出一个圆的1/2和1/4,然后再来比较大小。而我在动手折的时 候,因为想准备充分些,就多折了几个,结果发现假如我把一个圆片先对折,那么,每一份就是这个圆的1/2,再对折,就会是这个圆的1/4,再对折,就是这 个圆的1/8„„如果我不规定学生折两次,那就会出现不同的分数,这样就可以进行多个分数的比较大小,而不局限在两个分数之间。于是,例2的教学流程就成 了这样:
师:刚才我发现大家的动手能力很强,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拿出一张圆片,用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你喜欢的 1/,把它涂上颜色。展示学生作品,细致观察,比一比他们的大小。积极思考就有新发现。再观察圆片的几分之一,你又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 小。)
师:你能将这些分数按顺序排一排吗?是怎么排的?(这时让学生拿着不同的折法上台,并让他们写出自己手里的分数)
师:你的意思是1/2比1/4大,(写成1/2>1/4)为什么?学生因为动手操作中,所以知道这个分数是怎么得来的。
师:1/2是把圆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1/4是把圆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1/2的阴影部分比1/4的阴影部分大,所以1/2>1/4。
师:你还能看图比较哪两个分数的大小。(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说,因为黑板上贴出的分数比较多,比较起来就可以用不同的分数)„„
看来,老师们在备课时如果动手做一做,就不会局限于教材上提供的样本,就能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一些东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有助于设计整个课堂教学,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流程。
三、动笔算一算: 《数 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数学教材中,很多地方会出现一题多解的情况,备课时,我们的老师也应该动笔算一算,这样对于一题多解,就能引导到一题优解上来。数学老师必须抓住教材这根 绳,教会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求知、实践。例: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21页:教材在复习和倍、差倍问题的应用题时,例6运用方程解、按比例分配解、用比例解 三种方法来进行讲述。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先阅读教材,回忆倍数关系应用题的基本特征,然后让他们小组讨论,能不能想出其他解法?如果学生发现了新旧知识之 间的联系,很快能找到另外几种简捷的解法。假如找不出,那么,老师可以推荐给他们另外的几种解法。因为事先老师已经动手算了一算。还有,由于数学学科的特 殊性,有时候,教师动手做一做,还能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计算错误,提前打好预防针,做到防患于未然。
不难发现,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学校已着手改革教师的备课方式。变单一的教师独立备课为集体备课。应该承认,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改革探索阶段,集体备课确实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比如:集体备课的智慧共同攻克难关,增加同事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的机会,实现资源共 享等等。对于老教师来说,集体备课打破了过去以为备了一年的课可以享受终生的想法,他们也必须象新手上路那样谦虚谨慎。对于新教师而言,则可以获得亲手解 剖麻雀那样的精力,把自己的兴奋点集中在一个单元的备课上,从而获得更快的进步。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根据实践反复修改。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体备课,是把 教师从大量的、泛泛的备课劳动中解脱出来,专注于备课的本质研究和实践。但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应该处理好教师的个体劳动与发挥集体智慧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现成的教案与二次备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矛盾的关系。不然,集体备课就会成为课改里的另一“泡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