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例故事
案例故事
马祖道一禅师 的故事: ① 打车还是打牛
马祖道一禅师在开大悟前,认为通过坐禅可以成佛。
马祖正在那里坐禅,谁去都不理会。怀让禅师已经开大悟了,他觉得这方法不对。怎么去引导呢?
怀让从地上拿起一个砖头,在马祖道一面前磨起来,噪音很大。马祖实在按捺不住,开始发话:“大师,你在干嘛呢?”
怀让大师答道:“我在磨镜子!”马祖奇怪:“砖头怎能磨成镜呢?”
怀让反问道:“那你在干什么呢?”马祖答道:“我在参禅哪!”
大师又问:“参禅是为了什么?”答:“为了成佛啊!”大师马上回道:“既然你参禅能成佛,那我的砖头也能磨成镜。”
马祖“哦”了一声,似有所悟,问道:“大师您说我应怎样做?教教我。”
大师举例说:“假如有一头牛拉着一辆车不动,你是打车还是打牛?”禅师答:“当然是打牛了。”“哦!你知道打牛,但你不是在打车吗?”
据说,马祖道一禅师当下大悟了。
选自《老子为道》中一个故事 ③ 团团转
吱吱叫 《老子为道》中一个故事:
马祖道一开大悟后,他不打车了,已经学会打牛。他的三位同参听说他开大悟了,都想试试他是真开悟还是假开悟。
于是三位去拜访马祖道一禅师,半路上看见一条牛拴在一棵树上。牛闲来无事就绕着树转,绳子拴在牛鼻子上,转着转着,绳全绕到树上了,牛鼻子碰到了树。它又向回转,转着转着,鼻子又碰到树了。它又回头转,就这样转来转去,团团转。三人一看,就想用这一问题去考考马祖。
他们又向前走,看到一只秋蝉的脚被粘在蜘蛛网上了。秋蝉“吱吱吱”叫个不停。这时,守了好久的蜘蛛马上扑过来,秋蝉一看,拼死挣扎,一下飞走了。三人一看,这也是个新问题,也去问问他是怎么一个道理。
三人见到了马祖道一禅师,不讲路上的情景,只问:“什么是团团转?”
禅师答道:“只因绳子系着,挣它不断。”
人在名和利中转来转去,就像是被一根绳系着一样,这个绳子就是贪、嗔、痴,人不就是被这根绳子拴着吗?舍不得放开,就这样整天围着名和利转来转去,这不就是团团转吗?
于是他们又问:“请问大师,什么是吱吱叫?”
禅师答道:“只因脚下有丝。”
人人都有忧愁,时时被愁思所困扰。生活中人们也常常叫愁,这不就是“吱吱叫”吗?
马祖道一禅师知道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已看到实物的本质,即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知其一,即知其二。
④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
大意:善于了解别的人是智慧的,能认清自己的人更高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战胜自我的人则更强大。知道满足的人富有,自强不息的人有志,不失道者能长久,身体虽死而精神不亡的人,可称之为长寿。
天使老师译为:能理解别人,所以智慧,能理解自己,所以高明。能胜过别人,所以有力量,能胜过自己,所以强壮。总是能够得到满足,所以富有。行为不脱离大道,所以有志向。思想不脱离于实际,所以幸福得长久。人死而精神不亡,所以长寿。
知人不易,自知更难。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认清的也是自己。
有人说:我自己还能不了解我自己,这不是笑话吗?其实,问题绝不那么简单。仅就才能来说,许多庸人却以天才自居,狂妄自大,不安于平凡的工作岗位;一些天才反而自轻自贱,悲观畏缩,压抑和埋没了自己潜在的优势。
我们或许每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梦想和目标,这本没有什么不好,只是这个“理想、梦想和目标”是不是在了解了自己之后而确定的呢?我们真的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和经验吗?
我们或许真的要好好的“自省”一番了,孔圣人尚且每日“三省吾身”,而生活在现代的、心浮气躁、骄傲无知的我们呢?或许现代人的通病就是不了解自己吧?!
人类不仅不能完全真实客观地认识客观世界,也不能完全清楚地认识自我,因而,认识自我是人类永远也不会完成的任务。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还一再强调“人贵有自知之明”。
老子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意为: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很糟糕的。
要认清自我,就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修正对自己的认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跳出自我的圈子,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分析和评价自己。无论你是在鲜花和掌声中,还是处在人生的低谷之中,认识自己,都需要一种智慧。
在没有认清自己之前,多少人被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所带来的辛苦和疲惫所折磨!因此,只有依照自己的潜能去发展,才会有真正的成功,真正的快乐。其实这正是依照了老子“道”的哲学核心--实事求是!对客观事物如此,对我们自己亦如此。
第二篇:教育故事案例
教育故事案例
-----尊重的魅力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也是如此,由于遗传、性格、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学生身上存在很多差异。有的听话懂事,有的倔强顽皮;有的聪明伶俐,有的迟钝呆板。教师应该承认差异,尊重学生差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要善于抓住孩子的闪光点,要因材施教,下面是我教学生涯中的真实事例。
记得这是几年前的一节课,我在五(一)班上科学课,介绍到哥白尼时,突然发现一位同学颤颤巍巍的举起了自己的小手,好像还不敢举似的,我很奇怪,他今天这是怎么了?一个平时不注意听讲、不愿意学习、从来就没举过手的他难道会知道相关知识?我说:“何峰同学,你知道哥白尼是怎样的一个人吗?”
他说:“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创立者,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详尽的说明了天体是圆的。”
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对他的回答也作出肯定并表扬了他,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时我观察到他快速而又细微变化的眼神:高兴?感激?总之非常复杂,据同学们说,老师以前很少提问他,就因为他是别人眼中的“后进生”,没想到,下课时他主动跑过来:“老师您好,谢谢您提问我,也谢谢您知道我的名字。”说实在话,向他这样“出名”的学生全校教师中又能有谁不认识呢?当时我有点惊讶,没想到他会有这样的举动,于是我就想,这个学生不是不可救药的!我应该对他充满信心,拉他一把,在我的尊重、表扬以及激励下,他各个方面的表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现在这位同学已是许多学生羡慕的对象了!
人人都有追求完美、受人尊重和得到信任的需要。正因为我尊重这位学生的人格,信任他,尽管当时我感觉他不一定能知道,我还是提问了他,所以在他看来这位老师非常尊重我,不因为我各方面表现不好而忽视我,所以才会有他后来的上进!所以我说,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过去当学生调皮不听话时,有些老师总喜欢以体罚的方式以示惩戒,以威严换取尊严。但事实证明,这种所谓“尊严”,不过虚有其表。只有当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其高尚的品德和真诚的情感付诸教育,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尊重的魅力是无穷的!
第三篇:教育故事案例
教育故事案例
-----尊重的魅力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也是如此,由于遗传、性格、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学生身上存在很多差异。有的听话懂事,有的倔强顽皮;有的聪明伶俐,有的迟钝呆板。教师应该承认差异,尊重学生差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要善于抓住孩子的闪光点,要因材施教,下面是吴老师的教学生涯中的真实事例和她的心得,她是来自临川中学高二(18)班的班主任。
我常常以成绩好来评价学生,把学生的成绩看很重,学不会就会严厉的批评,最终也没见学生考得多好。现在试着从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我竟然有了意外的收获。记得上次学校要对学生体检,轮到小红的时候,她哭着不让医生看她眼,医生一直劝她她一直哭,最后只有叫老师了,她本身是我们班的一个学习好很听话的好女孩,看到此情景,我就想她当时一定很伤心,为什么不想让医生看?我问。她哭着说我原来有沙眼,上次体检的时候那个医生给我的眼弄得可疼,我妈给领着我去医院看了,我不想让他们检查。我说那你让再检查一下看看沙眼好了没有?说着医生就准备去掰她的眼,她还是哭,不让医生弄。我说好我们不检查了,尊重学生的意愿吧了一会等她的心情好了,我把她叫到一边给他讲了其中的利弊,她就自觉的去让医生检查了。
孩子是有思想的,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需要是得到别人的理解、别人的关心、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呵护,他们不会把你的好心当做驴肝肺的。保护我们的孩子吧!给孩子一些自尊吧!这样孩子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人人都有追求完美、受人尊重和得到信任的需要。正因为我尊重这位学生的人格,信任他,尽管当时我感觉他不一定能知道,我还是提问了他,所以在他看来这位老师非常尊重我,不因为我各方面表现不好而忽视我,所以才会有他后来的上进!所以我说,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过去当学生调皮不听话时,有些老师总喜欢以体罚的方式以示惩戒,以威严换取尊严。但事实证明,这种所谓“尊严”,不过虚有其表。只有当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其高尚的品德和真诚的情感付诸教育,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教育故事案例
-----关注的魅力
任何人都需要他人的关注哪怕是只有四岁的儿童,他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必须意识到他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甚至更应该付出更多的心血去关注儿童。我是江西师大的一名教育经济管理的研究生,下面是我的所见所闻。
我有一个可爱的小侄子,今年4岁,每年只要放五一或国庆长假我都会回家看看我的妈妈和正在读幼儿园的小侄子。
2013年的五一假我早早地回到家,可能是许久没有看到我的妈妈的缘故,或是刚考上研究生的欣喜,我一回到家便讲个没完没了。妈妈也听得不亦乐乎。这样虚寒温暖大概半个小时后,我妈妈记起了我的小侄子,便大叫起来,但没有听到那个小家伙的应答。妈妈大叫了大概10多次之后仍无应答,于是便担心起来。我和妈妈急着到处寻找,把整个家都找了一遍,随后便跑到外面继续寻找。
最后,我们急匆匆的再次跑回家,就看到我的小侄子跑到外面冲我们傻笑,当我们问到‘为什么躲起来,不作声时?’他回答道,‘我是故意躲起来,你们一直讲话,都不理我,你们下次还这样,我要躲得更久„„’這番話让我寻思良久,哪怕只是一個只有4岁,还在上小班的儿童,他也是这么地需要他人的关注、关怀、关爱!后来,我每次都会警醒我自己,让我自己牢牢记住:不管在任何时候,一定要关注每一个人,要尽量记住每一个人的名字,不要随意地忽视某个人。
以后不管在哪个场合,我都会注意到我的小侄子,让我的小侄子自己做决定,如果他的决定是错误的话,再和他讲道理,事实上,他总是能或多或少地接受这让我很惊讶!
我深深地明白,连公园的每一朵花甚至是一棵草都需要我们的关注和保护,更何况是一个人,何况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让我们关注在场的每一个人,让我们的爱洒落在每一个角落。
教育故事案例
-----让孩子漂亮起来
自从我的侄子出生第一天起,他总能给我们家带来快乐,今年夏天,我在家呆了一个星期,一天早上我看到我小侄子在穿衣服,他先脱掉睡衣,我不禁笑起来,这小家伙小小年纪就一定要穿睡衣,否则都不睡觉的。接着他从床上下来,仔细地穿好我妈妈给他拿好的衣服,穿好上衣之后,他拒绝穿那条裤子,这让我很好奇,只见他走到衣柜前,不停地找衣服,过了好一伙儿他才拿出裤子,我终于明白了,原来他是想穿一整套衣服。只见他认真地穿好裤子,生怕弄脏了。
后来,妈妈和我说起,他就每天都记得穿这套衣服,就算洗掉了,也要等这套衣服干了,换上这套漂亮衣服。妈妈还补充到,当他穿这套衣服的时候可听话了:再也不坐地上以免弄脏;吃东西的时候也格外小心,绝不滴在身上等等。这时,我也在一旁偷偷观察,比昨天比还真不一样。他很高兴、很小心翼翼、时不时地看看自己的衣服,偶尔还要拍一两下。当他的小伙伴们来找他玩时,他还要特地介绍一下他的漂亮新衣服。他显得特别的自豪和骄傲。
在我看来,他现在就是一个特别听话,特别爱干净的好孩子。更让我不可思议的是,一整天他都在爱惜着他的新衣服。他那副小心翼翼、自豪的表情就像一个小大人。其实每个小孩都是爱干净、爱整洁的,他们都是乖孩子。其实,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不需要打骂,不需要天天唠叨,仅仅一件漂亮干净的衣服就能让他们收敛,变得干净起来。因为每个小孩都是一个干净漂亮的小天使。
第四篇:案例故事
2、老驴的重生 把困难踩在脚下 【故事】
有一天,一个农夫的一头老驴,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
农夫绞尽脑汁想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老农毫无办法。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但回头一想,虽然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折去救它,不过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再说顺便把这头老驴给埋了,也免得它如此痛苦,毕竟它陪伴了自己多年,也作出过不少的贡献。于是,农夫拿来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当这头老驴看到主人要把自己活埋时,开始嗷嗷大哭,农夫也陪着掉泪,场面十分凄惨。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过后,这头驴子突然安静了下来。
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它开始镇定地将泥土奋力抖落在地,然后站到抖落的泥土之上!驴子刚才的沮丧和悲哀此时已经荡然无存,眼神中分明对农夫的“好意”表示心领神会和感激之情。农夫也突然明白了什么,于是拼命地往井里铲土。就这样,驴子将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站上去,再站上去。很快,这只老驴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在众人的惊讶之中快步地跑开了!【感悟】
人生下来注定要同困难打交道。困难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在和困难的搏斗中,或是困难吞没懦夫,或是强者征服困难,古今中外,无一例外。
工作中,我们经常感觉到困难重重:社会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残酷,企业文化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复杂,甚至是各种不幸和灾难的打击,可能已经让你觉得身心憔悴,万念俱灰,你因此认为人活着实在是太累,太难,甚至差一点点就放弃了与困难斗争的勇气。然而,强者与懦夫的区别就在这里。因为真正的强者懂得,逃避永远不能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唯一办法就是勇敢地面对,积极地思考,然后将它视为磨练自己意志和锻炼处事能力的机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征服它,战胜它!
一次次,当你从困难前面走过,你终于明白,原来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想想自己曾经经过的种种挫折和灾难,你终于发现,正是这些困难和挫折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相比之下,今天这一点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记住这个故事,它会让你永远把困难踩在脚下,助您迈向成功的颠峰!
张三李四
积极工作就会得到赏识 【故事】
张三和李四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他们拿同样的薪水。一段时间后,不知道怎么回事,张三青云直上,又是升职又是加薪,而李四却仍在原地踏步。李四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张三之间的差别。
“李四,”老板开口说话了,“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一会儿功夫,李四便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又问。
李四没问,于是赶紧戴上帽子又跑到集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袋土豆。” “价格呢?”老板继续问他。
“您没有叫我打听价格。”李四委屈地申明。
“好吧,”老板接着说,“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别出声,看看别人怎么说。”于是老板把张三叫来,吩咐他说“张三,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张三也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他一口气向老板汇报说:“今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口袋,价格是两毛五分钱一斤。我看了一下,这些土豆的质量不错,价格也便宜,于是顺便带回来一个让您看看,”
张三边说边从提包里拿出一个土豆,“我想这么便宜的土豆一定可以赚钱,根据我们以往的销量,40袋土豆在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全部卖掉。所以我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您回话呢。”
此时老板转向了李四,说:“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张三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李四无语。【感悟】
任何一个企业都迫切的需要那些主动、负责的员工。优秀的员工往往不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安排工作,而是主动去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做好计划,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
问题在于,有一些人对待工作总是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他们把自己当成一台机器,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即使发现领导的工作安排有问题,他们依然按照错误的安排执行“份内”的工作,一旦出了问题,他就将所有的责任推给领导——其理由就是“这是领导的安排,我只是按上司的意图执行工作,因此我没有责任。”这就是缺乏责任心和主动精神的表现。这种不负责任,消极工作的态度往往是因为他们对工作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使然。如果一个人在思想上总认为自己在为别人打工,他就不可能做到积极主动和具有责任感,也永远得不到老板的赏识。事实上,工作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份薪水,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为人处事的能力,这些都有益于我们整个人生和事业的成功,这些价值和我们所获得的薪水相比高出千万倍。如果我们将薪水看得过重,认为拿一分钱干一分活,这样反而忽略了自己的进步,丧失了可能获得的成长的机会,这才是你最大的损失。有了这种意识,我们自然就会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和无限的动力,积极主动地做好每一件工作。
不要担心没有人赏识,不要总是感觉怀才不遇,你要相信 “是金子总会发光”,是人才一定会得到老板的重用,只要你一步一个脚印,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工作,机会一定就在眼前。
一、积极的信念
1、孪生兄弟的不同命运 【故事】
有这样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小时候生活在同一个家庭,过着同样的生活,并且同样只受过短短五年的教育。但当他们长大后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状况,哥哥经过努力终于成为一家大型企业的董事长,并且还有一个美满的婚姻和三个可爱的孩子,他每年都会拿出大量的金钱来做一些慈善事业,因此赢得不少赞扬和荣誉。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弟弟后来成了一个靠偷窃和勒索为生的瘾君子,并且因强奸罪被送进了监狱。
有意思的是,当记者问到他们为什么会有今天的结果时,他们的回答居然惊人的相同:我出生在一个破碎的家庭,我有一个冷酷无情的爸爸,他嗜酒如命且毒瘾甚深,有好几次差点把命都送了。他的脾气十分爆燥,经常打我妈妈。因为在酒吧里和一位看不顺眼的酒保斗殴,我爸爸稀里糊涂地成了一名杀人犯。因此,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四处流浪。我有这样一位老子,我还能怎样? 【感悟】
很多人认为一个人的命运主要是受到环境的影响,有什么样的遭遇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观点。影响人生命运的不是环境,而是你对人生抱有什么样的信念!就如故事中的孪生兄弟,虽然他们的家庭环境一模一样,但由于信念不同造成了他们完全不同的命运。
不少年轻人总是认为自己的公司不好,是公司的环境和落后的管理使得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他们妄想如果自己是在一个世界一流的公司,就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且得到公司的器重。事实上,他们在怀疑和妄想之中已经走进了一个可怕的陷井:天天懒懒散散,无精打采,工作起来马马虎虎,不负责任,除非万不得已,他们绝不多做一件事情,并且时时想着伺机跳槽。以这样的心态又怎么能够得到领导的欣赏呢?
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们从积极的方面去思考这种现状,你会发现,世界上任何一个顶尖的公司也都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逐步规范和完善的过程。正是因为公司目前的管理现状还有待于改进,这才是你施展才华的大好机会。如果你能为公司的规范、发展和壮大立下汗马功劳,你还用担心得不到老板的器重吗?
3、你在做那种和尚 【故事】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寺庙里。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面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了好朋友。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中他们一起挑水的日子一晃过了一年。突然有一天,东面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西面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意。哪知道第二天、第三天、直到过了一个月仍然见不到朋友下山挑水。他很担心对面的朋友可能生病了,于是决定到东面的寺庙里去找他,看看是否能帮上什么忙。
等他到了东面的寺庙,看到他的老友居然正在门前悠闲地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也没有生病。他很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喝水吗?”
东面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着西面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一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井水来了。” 【感悟】
我们的“工作”有如和尚挑水的任务,而“打井”就象在工作中和业余时间不断地学习。如果我们整天在办公室工作就是打打电话、发发文件、做些驾轻就熟的服务性工作;如果我们总是强调自己工作很忙,不愿意挤出时间来学习; 如果我们安于现状,得地且过,成天醉生梦死,花天酒地,那就等着挑一辈子的水吧。
每个人都有一种良好的发展自己的愿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大多数的人总是难以实现这个愿望。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毕业后是一个普通的职员,工作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仍然是一个普通的职员。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人生的悲哀。学习是前进的基础,是提高自我素质的基本途径。所有原地踏步的人的一个共同的弱点不是知识的贫穷,而是他们缺乏一种对知识再学习的能力。据美国研究表明,一个1976年毕业的大学生到1986年,他的知识就基本老化。有人估算,目前人类社会获得的科学知识,90%以上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的。未来30年,人类的科学知识总量将在现在基础上再增加100倍。特别是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的职业人士今天都已经明显感觉到了这种知识更新的速度正在加速,时常感叹“三天不学习就会落后于人”了。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席专家路易斯·罗斯也曾说过:“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像鲜奶,纸盒上贴着有效日期。工程技术的有效期大约是3年。如果时间到了,你还不更新所有的知识,你的职业生涯很快就要腐蚀掉了。”
4、心中的顽石 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谈 【故事】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花园中摆着一颗大石头,宽度大约有四十公分,高度有十公分。到花园的人,不小心就会碰到那一颗大石头,不是跌倒就是擦伤。儿子问:“爸爸,那颗讨厌的石头,为什么不把它挖走?”
爸爸回答说:“那颗石头从你爷爷时代起,就一直„生‟在那儿,它的体积那么大,不知道要挖到到什么时候,挖这块石头,不如走路小心一点,还可以训练你的反应能力。”
过了几年,这颗大石头留到下一代,当时的儿子娶了媳妇,当了爸爸。有一天媳妇气愤地说:“爸爸,花园那颗大石头,我越看越不顺眼,改天请人搬走好了。”
爸爸还是这样回答:“算了吧!那颗大石头很重的,可以搬走的话在我小时候就搬走了,哪会让它留到现在啊?”
媳妇心底非常不是滋味,因为那颗石头不知道让她跌倒多少次了。第二天一早,媳妇带着锄头和一桶水,将整桶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她下定决心,即使是发上三天两夜的功夫也要把这块石头撬出来搬走。十几分钟以后,媳妇用锄头把大石头四周的泥土搅松。但谁都没想到,几分钟以后她就已经把石头撬松并挖了起来,看看大小,这颗石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都是被那个巨大的外表蒙骗了。【感悟】
一张地图,不论多么精确,它永远不可能带着它的主人在地面上移动半步;一个国家的法律,不论多么的公正,永远不可能防止罪恶的发生;任何宝典也无法让你真正的成功或是创造财富。只有行动才能使地图、法律、宝典、梦想和目标具有现实的意义。
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见到一些“行动的矮子”,虽然他们想法很多,但总是不见其行动,他们要不是武断地认为某件事根本不可能有结果,就是说行动的时机还没有来临,总之,他们会为自己的拖延找到千百种借口。我曾经见过这样一位人力资源经理,他在新到一个公司时和我大谈特谈公司的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是如何的不够规范,并且信誓旦旦要为公司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但事隔一年,这家公司还是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问其原因,他说自己每天都被陷在一些人员招聘和劳动纠纷处理的事务当中,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制度化建设。就是这种毫无道理的借口让他找到了碌碌无为的理由。试想一下,他把不该做的事情全部做了,该做的事情一件也没有去做,公司何时才能走向规范?
阻碍我们行动的,往往是心理上的障碍和思想中的顽石,而不是事情本来有多么的困难。如果你认为一件事情值得去做,立刻行动,不要拖延,最后你就会发现你确实能够做到。因为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谈,拖延才是让你停步不前的根本原因所在。
10、索桥三人行 用自信克服恐惧心理 【故事】
有一处地势险恶的峡谷,涧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几根光秃秃、颤悠悠的铁索横亘在悬崖峭壁之间,它是通过此地的唯一路径,经常有行者失足葬身涧底。
有一天,一个盲人、一个聋子和一个耳聪目明的年轻人来到桥头,他们需要从这几根铁索桥上攀走过去,别无选择。经过短暂的商议,三个人开始一个接一个抓住铁索过桥了。盲人心想,我眼睛看不见,不知山高桥险,可以心平气和地攀附。聋人说:“我的耳朵听不见,不闻脚下的咆哮怒吼,恐惧相对会减轻许多”。于是,盲人和聋人便从铁索桥上走过去了。
那个健全的人一边自我激励一边鼓起勇气开始过桥。刚走出十几步路,当他看到桥下的险象,听着咆啸的水声,想象着自己从桥上掉下去的各种惨状,内心变得越来越恐惧起来。再看看距离对岸起码还有50步路那么远,他的信心立刻崩溃了,双腿也开始发软。他决定停下来放弃过桥,于是拼命地抓紧手上的铁索,慢慢地转过身去。然而,就在此时,他一脚踩空终于从铁索桥上跌了下去,随着一声惨叫这位健全的年轻人便一命呜呼了。【感悟】
恐惧是自信的敌人。如果一个人在某件事情上很自信,那么他在这方面基本上就不会有恐惧;反之,如果缺乏信心,恐惧心理就会更加强烈。人们恐惧SARS但不恐惧感冒,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人们对感冒的治疗有信心,但对SARS却完全没有把握。
恐惧心理的消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它将严重地阻碍人们行动的勇气,而且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例如,有的人恐惧某种疾病,他可能丧失与病魔斗争的勇气;有的人恐惧成功,他在差一点点就能成功的路上放弃了所有的努力;有的人恐惧上司,与公司上司接触时会变得语无伦次、动作拘谨等等。经验告诉我们,人们经常怕这怕那,实际上在所有这些担心当中,只有百分之几的事情会发生,而且远远不象当初想象的那么可怕。大多数的事情,往往是人们自己把困难夸大了,将一些问题想得过于严重了,从而徒增恐惧,自己把自己吓得止步不前,甚至倒下。经历过SARS恐慌的人们发现,人是如此的脆弱,有关SARS的传言(由此产生的恐惧)令很多人失去了理智判断。然而,也只有经历过恐慌的人们才能知道,人又是多么的自信,因为人们经受过生与死的考验,而始终没有放弃对生命的热爱。正是这种必胜的信念让我们战胜了恐惧,也战胜了这场灾难。
导致事情失败和悲惨结局的原因往往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走过铁索桥)有多么的困难(盲人和瞎子都过去了),而在于存在于人们(年轻人)思想当中心的这种恐惧——这就是故事向我们提示的深刻的道理。
永远的坐票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故事】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坐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找过去。
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的车厢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通常的情况是,往往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有若干的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
他告诉我们说,大多数乘客容易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有的人即使想到了,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他们为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已经感到非常满足,极不情愿为了一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感悟】
记得一位伟人说过“天才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确实如此,无论我们干什么事,要取得成功,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人终其一生一事无成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件事情上坚持过。
做人力资源的人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求职者,在他们的简历当中,他们所从事的行业跨度很大,工业、商业、贸易业、服务业无所不包;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也没有方向,行政、人事、业务、市场、策划似乎无所不能。我们不排除当中有个别能人属于通才,但更多的情况是因为这些求职者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他们总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找工作,找到什么工作是什么工作,找到什么单位就是什么单位,只要薪水不错他们就会怦然心动、欣然前往。他们频繁地跳槽,频繁地变换不同的职业,似乎无所不能,实际上无一见长。不同的职业生涯就如同一列列长长的火车,既然你选择了这列火车,只要你坚持去找,就一定能够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如果你坚持不懈,你还可以从硬座转到硬卧甚至是软卧。但千万记住一点,那就是不要因为这里人多而改搭其它的列车,因为其他列车同样是“人满为患”,更重要的是它将要去的地方并不见得就是你的目的地。认真分析自己的性格和优、劣势,好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坚持到底,必有作为!
第五篇:故事 案例
习惯:
一个不甘心自己命运的年轻乞丐,总想有一天能够发达起来。可好几年过去了,他还是穷困潦倒。最后,他心灰意冷,只好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一位未卜先知的智者身上。于是,他带上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攒下来的一笔钱,找到了那位智者。
“尊敬的先生,请你指点一下吧!我十余年后会不会还像现在这么穷?”智者稍稍抬头看了一眼乞丐,说:“年轻人,我说出来你不要不高兴,十年之后,你还是像现在这么穷。”乞丐听了非常难过,于是掏出一些钱递给他,恳求智者:“老先生,你再看看我二十年后有没有希望?”智者有些感动了,认真地看了看他说:“你二十年后还会这么穷。”乞丐感到更加伤心了。最后,他把所有的钱都掏了出来,跪在智者面前十分虔诚地说:“老先生,我就靠你了,你再给我指点一下吧,我三十年后会怎么样呢?”无可奈何的智者只好又看了看乞丐,很同情地说:“你三十年后不穷了。”
年轻人为之一振,高兴地从地上蹦起来:“哇!我终于有希望了。那么,尊敬的大师,再请问一下,到那时我能有多少钱呢?”
“年轻人,你三十年后不穷了,是因为你已经习惯了。”智者拍了拍年轻乞丐的肩膀飘然而去。
多么有深意的话啊!其实,人生就是一种习惯,勤奋是一种习惯,懒惰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是一种习惯;富裕是一种习惯,贫穷也是一种习惯……关键是,当你已经习惯于一种角色时,还会有更高的追求吗?
说话的艺术——请客
有一个人为了庆祝自己四十岁生日,特别邀请了四个朋友,在家中吃饭庆祝。
三个人准时到达了。只剩一人,不知何故,迟迟没有来。
这人有些着急,不禁脱口而出:“急死人啦!该来的怎么还没来呢?”
其中有一人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对主人说:“你说该来的还没来,意思就是我们是不该来的,那我告辞了,再见!”说完就气冲冲地走了。
一人没来,另一人又气走了,这人急得又冒出了一句:“真是的,不该走的却走了。”剩下的两个人,其中有一个人生气地说:“照你这么讲,该走的是我们啦!好,我走。”说完,掉头就走了。又把一个人气走了。主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
最后剩下的这一个朋友交情较深,就劝这人说:“朋友都被你气走了,你说话应该留意一下。”
这人很无奈地说:“他们全都误会我了,我根本不是说他们。”
最后这朋友听了,再也按捺不住,脸色大变道:“什么!你不是说他们,那就是说我啦!莫名其妙,有什么了不起。”
说完,铁青着脸走了。
不甘平庸的蚂蚁
列夫离开办公桌刚一会儿,回来就发现,一只蚂蚁爬上了他刚买的蛋糕。这下他享用的兴致全没了。列夫质问蚂蚁为何破坏他的心情。浑身沾满奶油的蚂蚁慢条斯理地说,它饿了,被蛋糕的香味吸引过来,而且它食量小,一点点蛋糕就够了。
列夫听了更火了:“以你的身份,哪配得上跟我一起吃相同的东西?你应该捡垃圾吃。”蚂蚁一脸委屈:“我有我的蚁格,不想卑微地讨生活。”它说,它也想出蚁头地,但天生的不平等叫它只能不起眼儿地过日子,可它不想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所以它选择这陌生且危险的城市。这么一说,列夫心软了:“你不怕无法适应?”“只有做过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蚂蚁说,它不觉得它的生命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它相信,生命充满了无限可能。
列夫心情很沉重,这些年,他最大的困惑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却始终未付诸行动,只能原地打转,也许不会更坏,但也绝对不会更好。回过神儿,列夫准备把整块蛋糕送给蚂蚁。但蚂蚁谢绝了,它说,它已经尝过蛋糕的滋味,想再去尝点儿别的。
反面教材,关于误解:
第一件事:人与马
我们都见过,如果一只苍蝇或蚊子落在马的身体上,马会抖动局部的肌肉或是用尾巴驱赶它们。这说明马的触觉很灵敏。
初学骑马的人坐在马背上想让马往前走时,往往会做如下的动作:
1.用脚踢一下马,人想:往前走啊!(马想:你干嘛踢我?不明白,所以没动。)
2.用脚再踢一下,人想:怎么不走?(马想:你凭什么踢我?想干什么?仰了仰头。)
3.用脚又踢一下,人想:你敢不走?快走!(马想:你到底想干什么?!欺负我是吗?往后退了一步。)
4.狠狠地再踢一脚,人想:还敢抗命!嫌我踢得不够狠!快走!(马想:你凭什么打我?!开始转圈。)
5.狠狠的一鞭子,两鞭子……人想:不听话,非得揍你不行!(马想:哎呦,疼!后面有鞭子,快跑!所以往前跑去……)
6.骑马的人得意洋洋地开始享受策马扬鞭了。人想:这下知道往前走啦,不听话就得用鞭子抽!(马想:这人不讲理,他有鞭子。惹不起鞭子,快跑!……)
因为不了解马的肢体语言,人使用了错误的方法,达到了看似正确的目的。结果是:危机四伏!因为不了解人的肢体语言,马错误地理解了人的真实意图。结果是:充满敌意!
其实,对于触觉很敏感的马来说,如果它知道你的意思,腿轻轻一碰,它就会走了。简单的动作如此,高难度的动作也一样。
第二件事:人与人
在训练时,因为骑手的缰绳越骑越长,所以教练要求骑手收短缰绳。
“收缰!收缰……”反复喊了三四遍,见骑手还没有收短缰绳,于是就让骑手停下来,问他:“为什么不收缰?”骑手说:“我收了,还要怎么收啊!”教练愣了:“你哪儿收缰了?怎么收的?再收一次让我看看!”骑手又做了一次:他的手握着缰绳没动,只是往后拉了拉缰绳,胳膊肘确实往后移动了。教练乐了:“我说的收缰是把缰绳收短,是把手里的缰绳拿得离马嘴更近一些,不是把小臂往后移。唉,误会了!”
其实,很多时候教练要求我们做的动作,我们没有真正地理解,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做好、做对。
以上两件事充分说明:交流的双方如果对于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在理解上产生了偏差,就有可能因为误解而造成误会,甚至产生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