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5 09:2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写写帮整理)

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教学对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因素。笔者认为,情感因素是作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它具有调节行动的功能和信号交际的功能。所谓调节功能指情感作为动力,有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的作用;其信号功能即通过表情实现的交际功能,包括肢体表情、言语表情和面部表情。

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要正确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就必须靠真挚的情感去体验。

首先,情感和认识过程紧密联系,认识是情感的基础,情感依赖于认识。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人们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但情感又作用于人的认识,既可以推动,也可以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例如,对一种事物的喜爱,能促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去认识它,了解它;相反,如果我们讨厌一种事物,就可能性不去理睬它,甚至就在眼皮底下也视而不见。

其次,饱含情感地认识事物,使事物也染上感情色彩。而带上感情色彩的事物,往往更容易为我们认识和接受。例如:在险滩处处、重峦叠嶂的三峡间行船本是件辛苦的事、惊险的事,可是在《早发白帝城》一诗中,由于李白当时是途中遇赦,满怀喜悦,所以使选种也充满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欢乐气氛。又如,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古井》一文,作者由于喜爱古井,而觉得乡亲们取水经过家门前时,“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似的。”这样,作者将原本抽象、呆板的事物变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最后,文章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所以说,语文不但具有工具性,而且有情意性。一篇好好的文章总是倾注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文章就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一般。而许许多多的文章都是在作者激情如注的情况下诞生的。例如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被称为唐朝著名爱国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当时由于“安史之乱”,国家四分五裂,民不潦生。作为因战而流离失所的诗人,渴望祖国统一,返回故里的心情是非同一般的,当听到“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祖国得于统一的消息,而极流泪,欢喜欲狂,于是挥笔写下了这流传千古、饱含激情的好诗,可见,情感对文章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缺乏情感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情感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由于小学獐情感容易受到具体事物的支配,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有关教学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辅导学生写一篇介绍暑假生活的作文。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的心理,以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自己暑假生活里经历过的一些事,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然后让学生想想自己暑假生活里经历过的事情,这时学生往往就有一种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心理。这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把自己的小故事讲出来。当然,事情一旦叙述清楚,再动笔把它写下不来,就不再困难。

2.引导实践,培养学生情感。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观察实践,认识生活,才能为作文解决源头问题。例如写一个劳动场面的作文,首先必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劳动锻炼。只有经常参加劳动,才能对劳动的艰辛有所认识,对劳动成果的甘甜有所体验,对劳动快乐有所感受,文章的内容才比较真实、充分,而且有真情实感。如果平常没有参加劳动,只能三言两语写自我服务劳动,或者从有限的几次卫生大扫除中去搜索枯肠,就写不出饱含激情的好作文。作文同生活的关系是密切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直生活作文的道路,克服作文教学脱离生活,脱离学生实际的弊病,把各种实践活动引进作文中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旅游、搞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参加各种活动和体育活动等,从而丰富学生习作的内容,培养学生作文的情感。总之,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都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写。

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稳定学生情感。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保持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一个外在要让学生喜欢写作文,首先要让学生热爱教作文的老师。为此,教师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解除苦恼,和他们一起阅读课外书,一起讨论读后感,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敢于大胆地把一些真实的事情、心理真实的感受写到作文中去。从而做到作文内容的真实具体,有真情实感,也使学生更加喜欢写作文。

4.肯定成绩,深化学生的情感。

根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成就需要。小学儿童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学业成就范围内。在作文过程中,肯定学生成绩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热情鼓励原则、区别对待原则和个性培养原则。注意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都予于热情鼓励和适当表扬。为使学生有更多成功的体验,我们可以经常创设一些让他们表现的机会,如:片断练习、即兴作文、口头作文、活页作文等。一旦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优点,就给予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作文中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就一定会更深层地喜欢一写作文。

由此可见,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喜欢作文的情感是至关重要的。做到了这一点,你也将体会到作文教学成功的喜悦。

第二篇:古典诗词教学重视学生人格情感培养

古典诗词教学重视学生人格情感培养

摘要:语文教育与人格教育有着天然的血亲关系,具有积极向上精神和高雅趣味的古典诗词充实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凭借传统文化中的古典诗文对中学生进行情感人格培养。培养学生一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豪迈开阔的胸襟。二热爱大自然,追求人性坦率豁达,自然纯真。三 学会与生命对话,感悟生命意义,珍惜生存价值。四 激发爱国热情,注重亲情,友情,正确看待爱情。另外,诗歌教学要突出人格情感教育还应从两方面努力。让古典诗词的美育真正穿越课堂,走进学生心灵世界。

关键词:古典诗词

人格情感

语文教育

朱光潜先生说:“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和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 具有积极向上精神和高雅趣味的古典诗词充实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古典诗词的美育穿越课堂,走进其心灵世界。这样不仅能发展他们良好的语文能力、审美能力、而且能提升他们的积极情感,培养起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其意义重大。

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教育应重视中学生这一特殊关键时期。语文教育与人格教育有着天然的血亲关系,在促进人格的形成上有天然的优势,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古典诗词加强他们人格情感的培养。古典诗词是中国历代文人的成长史,发展史,心灵史。整个古典诗词反应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发展史,呈现出古代文人墨客独特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文情感因素影响着一代代人。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有大量的古典诗文,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凭借传统文化中的中学古典诗文对中学生进行情感人格培养。

一 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豪迈开阔的胸襟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相对稳定,统一的时期,唐代诗歌大多数积极向上,激进健康,关注现实,对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李白是唐朝诗人中最富有想像力,不畏挫折的人格美的代表。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他的乐观,自信。尽管“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行太行雪满山”,现实和理想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诗人仍然执著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无论他身处战乱的年代,现实多么残酷,直到晚年都心系国家命运。唐代的诗人还有豪迈的胸襟。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李白的《将进酒》,《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在悲歌慷慨中见精神气魄,从中见时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屈原《离骚》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了诗人虽身处污秽时代,却坚持九死不悔,永远求索的伟大精神。

二 热爱大自然,追求人性坦率豁达,自然纯真

古代的智者、仁者从自然山水的形象中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质相通的特点,通过歌咏自然景物来体现自己人性的坦率豁达,自然纯真。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一种近似虚无缥缈却又实实在在,一种看似真真切切却又如入雾里云中、镜花水月之感,叫人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及。意境之朦胧,情思之怅惘,人格意境令人几多迷醉,几多神伤。陶渊明更是以充满睿智的内省态度来观照一切,独具慧眼地将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当作生命意象来观赏玩赏”。“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诗中的飞鸟、池鱼、野菊、孤松、岫云实为诗人艺术人格的化身。自然意象承载着的是他那颗刚正不阿、淡泊名利的心,而主宰着自然意象的无疑是诗人熠熠生辉的人格意境。

三 学会与生命对话,感悟生命意义,珍惜生存价值

生命意识是人格一个重要方面,生命教育也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部分。现代社会在各种压力的影响下,教育工作有时也会偏离人性主题,中学生的生命意识越来越淡薄,应该利用古典诗词体现古人生命意义的感悟,生命价值的珍惜对中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古人对话,与时代对话,与生命对话,反思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使学生形成丰富而舒展的个性,正直而刚健的人格,形成独立,自由的价值主体。

《孟子 告天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儒家的忧患意识在于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孔子“修己以安百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文化不仅是对国家民族的关注,更体现修身养心的自我完善,通过学习和反省,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的结果最高呈现就是“仁,义,理,智”,“仁”,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生命价值有乐观的态度,充满博爱的精神。

与儒家文化看中人的社会性不同,道家文化看中人的自然性,抛开社会功利关怀个体生命。在个体生命价值上高扬强烈的自我意识,追问个体生命的终极意义,认为个体生命的价值高于社会责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提倡保持人格尊严的前提下,珍惜生命,善待自我,顺其自然。

四 激发爱国热情,注重亲情,友情,正确看待爱情

古代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我们用心体会就会被其无限魅力所吸引,情感受到无限感染和激发,心灵受到涤荡和震撼。屈原的《离骚》“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中激烈的感情是对祖国灾难的担忧,是民生疾苦的同情。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诗中洋溢的爱国热情必会感染到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友情及交友之道历来受重视,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荀子也说:“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之,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些优美的诗句使学生感到友情的珍贵,体悟友谊的真谛。

亲情是人间至情,这种血脉相连,心灵相通的情感是最难割舍的。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无限慈爱,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客居他乡,对兄弟,亲人深深思念溢于言表。

爱情是古往今来永恒的话题,《诗经》中的《静女》表现男女相恋时的纯真情感。《关雎》描写一位男子偶遇“窈窕淑女”一见钟情,于是“寤寐求之”,但并未得到回报,“辗转反侧”,幻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美妙境界。这种真挚的爱情会感染到学生,领悟到相爱不是耳鬓厮磨,朝朝暮暮,而是心灵相通,情感相融,使处于豆蔻年华的他们正确的对待爱情。

另外,诗歌教学要突出人格情感教育还应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是选好篇目,挖掘诗歌意象本身的审美特质;另一方面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层体悟创作主体的人格意境,激发学生的人格情感。

一、挖掘诗歌本身特质,优化组合诗歌篇目,进行以诗人为核心的专题探究。启迪学生由教材读本拓展学习范围,搜集诗人的创作经历、不同时代的代表作品,设立学习专题。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经常与作品本身的风格流派有关,这也大大增强了这项探究工作的可操作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古典诗词的类别无外乎咏物诗、怀古诗、田园诗、山水诗、送别诗、行旅诗、边塞诗等等。

二、鉴赏中激发想象,升华感情,催生理想。诗歌鉴赏是极富个性极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只有在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对诗歌的意境产生丰富的联想时,思维才会深刻,感情才会高尚,理想才会萌发。要达到这一理想的教学效果,应注意三方面的引导。

1、精心设立美读目标

专题学习之前对教材中每首诗都要设立一个美读目标,美读目标的设定会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会在鉴赏中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

2、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培养想象力。

利用意象,挖掘审美潜能。扣住古诗词中的实词,调动生活经验,想象这些词语所展示的景观,这是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充分重视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想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种景物在“直”、“圆”、“大”、“孤”的立体曲线中互映互衬,很难不引起审美主体对苍凉浩瀚的大漠风光的情思涌动。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想象一下漂泊在天涯的游子身处其境怎能不睹物思乡,愁肠百结呢?古诗词中能传情致意,供我们想象各种景观的实词真是不胜枚举,充分调动内在的情感去展现诗歌的意境,美便成为能感知的“真景”。

3、从文本意象的审美意境中体悟创作者的人格意境,以陶冶性灵。诗词欣赏是一种具有认识性的活动,它必须通过理性的分析、综合和判断,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古诗词欣赏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诗词的主旨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理性渗透的定向引导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十分有效。好似陶渊明的“隐”,杜甫的“迂”,李白的“飘逸”,如果不放在封建时代的文化、政治大背景中去认识,学生看到的只是“个性美”,却无法认识个性在挣扎或反叛中展现的“人格美”。“美”产生的快感能因美识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后,他们再读这些诗,新的经验促使他们产生新的联想,鉴赏的再创造是没有止境的。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慧。”确实,篇幅短小、构思灵巧的诗歌作品,往往是诗人灵感和艺术创造的结晶。古典诗歌“充满洋溢着的是我们中 华民族的一种美好的精神,一种品格,一种操守和修养”,“带着一种兴,带着一种强大的感发的力量的,是能够呼唤起你的心灵深处的很多的美好的感情和高尚的意趣的,是生生不已的”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这是提升青少年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及塑造健全人格的良好素材。通过古典诗词教学使学生受到人性的陶冶,心灵的滋养,人生的启迪,真正发挥语文教育的价值,实现“为人生”的语文教育目标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编千家诗》 中华书局出版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诗的主观及客观》

第三篇:作文教学要重视修改能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要重视修改能力的培养

药王洞初中——张瑶

说起作文教学,每位教语文的老师都感到头痛。因为指导了学生半天,讲了很多,可是作文交上来一看,却不尽如人意。自己辛辛苦苦地把成堆的作文改出来,发到学生手里,可本子发下去,学生根本没有多少人看。这些都是我们做语文老师心中的“难言之隐”。我教语文已有十多年了,我觉得现在使用的苏教版语文,正带着我们走出把大量时间花在批改的困境中。教材在每单元作文训练中都安排了修改专题。我认为这可以好好利用一下,尝试走出一条“ 教师批改与学生修改互补”的新路子,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近年来,我坚持组织学生自己来修改作文,不仅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且使我们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教改的方方面面。下面就说说我的所作所为吧。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修改。

做好批改示范很重要,首先利用好作文评讲课。学生作文,每次出现的问题总是多方面的,但我在评讲中做到每节课只侧重一点或一个方面,不求面面俱到,但要重点突出。这样有利于学生修改自己作文时目标明确,从而提高修改效果。侧重点可围绕此次作文的训练目标制定,也可围绕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通病进行确定。同时要调动学生参与,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应该是师生共评。每次我都拿出一到两篇学生作文,投影到屏幕上,让大家讨论怎么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虽然他们的意见不一定准确,但我认为过程比结果重要。无论是欣赏优秀作文,还是分析作文的得失,我从来不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学生自己看出得失来,推敲出结果来,品出“味道”来,从而促进学生修改能力的提高。

另外把批改分成两步走。把批改由老师一个人完成变成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发挥两者之间的联动效应。学生的观念中总认为自己把作文做好就没有自己的事了,批改是老师的事,所以要在思想上先转变。我的做法是“批而不改”,所谓“批而不改”就是帮学生找到问题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为自己独立修改做好过渡。教师的“批”就是在认真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发现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然后学生再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和所加的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写出自己的认识。

其次要让学生懂得修改。

做好修改指导必不可少,修改的关键是在于能否发现问题。怎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我告诉他们根据写作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先查中心是否明确;再查材料是否典型,内容是否具体、生动;其次查层次是否分明,后查语句是否通顺;末查有无错别字、标点是否规范正确。同时要求坚持用符号修改。再辅以反复的阅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修改也是这样,把文章多读几遍,有时问题就自然发现了。在修改时要做到认真,对于拿不准的不要轻易下笔。下笔的一定是拿得准的。“宁可放过,也不错过”,不要出现以错改错,甚至以错改对的情况。对于有疑惑的地方可以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交流解决,还可以去向老师请教。同时在修改中要注意保持卷面的整洁美观。

第三要敢于让学生动手修改

这一步骤的实施需要有计划的进行。我在训练中,重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新课程强调“合作互助”,一般来说每个班级都成立了学习小组。我就把任务分解给组长,让他来负责组织小组的修改工作。我们平时的作文有大作文和小作文(平时的练笔)之分,我们把小作文的批改留给小组来完成,给学生大量的锻炼机会。每个小组的修改由组长来组织:先自改,再互改,同时把修改意见与作者及时交流,最后我来把关。大作文修改,我有选择的改一部分,同时留给每个小组一到两篇集中修改。每个组员都参与修改,但最后的“总批”必须是大家的共同意见,是整个小组的集体智慧。

修改是个长期锻炼的过程,不要奢求几次就有可能见效,贵在长期坚持。所以每次起点要低,要逐步提高,本着“由简到繁”的原则,分阶段实施。同时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或互改。当然这个“放”,并不等于老师可以撒手不管,而仍要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反复实践去把握自改方法。这方法就是初读改错漏;复读改病句;再读改篇章。重过程,轻结果。

为了激发学生这方面的兴趣,我们又在班级中多次举行了专项修改比赛,如:改错别字,改病句,改标点等。看谁改的速度快,正确率高。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修改热情和水平都大大提高了。

最后要与课堂教学结合

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离不开课堂教学, 教材中的文章,每篇都堪称典范。每一段,每句话,甚至一词一字,都是经过作者的深思熟虑,千锤百炼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谋篇布局、谴字造句等多种方法,教师要注意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及时的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还要注意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模仿课文的写法技巧大胆尝试。坚持读改结合,以读促改。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摘记片段)出门向前,拐过几个弯,走过宽阔的柏油马路,便是我现在的学校了。这里有一银色的大门”。

进入校门之后,沿着中路向前走一百米左右,就来到我们的教学楼前了。我们七(5)班教室在三楼中间,教室里,有两块长长的方形黑板,前面的黑坂上写着八个蓝色的大字:“自尊自强,自信自爱”,格外显眼。

老师看书入神的时候,我们是很高兴的,有几个胆大的,便用橡皮作战斗武器,相互打架呢!我是穿珠儿,把线往针孔里穿过去,穿成一个漂亮的形状,读的书多了,穿的珠却少了,因为我把一些小点的都赠给了好友,她们倒喜欢的,可能是没见过吧!把我给的珠,有的挂在书包上,有的系在笔杆上,怎样的都有,还挺珍惜。不过,不知道她们以后是不是还会留着。

虽然这篇文章不能说很好,但其模仿得颇有味道,值得圈点一番。

其次,我十分重视口头语言的训练,因此,无论在课内或课外,都要十分注意回头语言的训练,要求学生把话说通顺、完整、明白,发现语病就及时纠正。只有说好话才能写好话。

此外,在作文修改尝试中,我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学生作文修改耗时很多,效率不高,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修改水平差距大,在平时的修改训练中难以统一安排,经常出现以错改错,甚至以错改对的情况。所以安排训练效果不好,总难如愿,而且少数同学态度不端正,使工作开展显得被动。在修改中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我们说,只有从全篇入手进行修改,才能统观全局;只有从大的背景上权衡得失,局部修改才能有依据。但是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不可能一开始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而只能从小处入手,这样一来导致修改变得盲目。

尽管这项工作开展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这种尝试,不但改变教师被动的局面,减轻了教师负担。同时也收到良好效果,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这符合新课程自主学习的理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一举而多得。值得我们继续尝试、发掘。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

【内容摘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通过体验使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并能表示生活中的数,以建立数感。通过学生之间的表达与交流进一步形成数感;通过比较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使数感得到发展;通过比较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使数感得到发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把现实中的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强化数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数感

培养

在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碰到过几次这样的学生作业:“门高2厘米”、“妈妈的体重是50克”、“小红每分钟走1米”、“小明的爸爸今年18岁”·····如此荒诞的结果,让人哭笑不得。冷静地反思这一问题,其实原因还是出在我们教师身上:忽视了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培养学生数感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基于自己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 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例如: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离;到学校食堂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强数感

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会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以往的数学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简单地重复练习没有意义的题目,学生不仅感到枯燥无味,而且不了解为什么要计算,为什么一定用固定的方法计算。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方式确定结果。用什么方式更合适,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与问题实际、背景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根据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建立有利用发展学生数感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和数学素养的提高。有这样一道数学题:21人过河,每条船最多可乘5人,至少要租几条船?怎样乘船才合理?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地计算21÷5=4„„1,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学生就体会到商4和余下的1是什么意思,4表示4条船,1表示如果4条船上都坐满5人,还剩1个人也需要1条船,因此必须用5条船才可以。而对这个实际问题来讲,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还可以3条船上各乘5个人,另外两条船上各乘3人;或一条船上乘5人,4条船上各乘4人等。通过计算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创造的乐趣,也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三、在表达与交流中丰富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它与学生的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同一教学情境中,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有的学生则百思不得其解,这些表现都直接指向于人的数学气质,前者学生总是自发的倾向于通过直接的教学情境去认知数学知识,进而成为教学气质中的精髓——数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就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启发,共同进步。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可多安排些交流活动,这些交流活动对培养低年级的数感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达与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在讲“升和毫升”时,练习中要求学生会看刻度说出水的体积。图示为:一个量筒装有1000毫升水,另一个量筒装有700毫升水,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学生看图后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1升700毫升;有的说1.7升;有的说1700毫升;有的又说1又7/10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数量,通过讨论判断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说明同样表示一副图中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分数、小数、整数联系起来,知道了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与交流,对形成数感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实际测量中,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测量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出了花坛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量;有的学生先测量出一块砖的长度,在数长和宽各包含多少块砖,用每块砖的长度乘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有的学生先测出1米长的绳子,在1米1米的量;还有的学生使用走步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得、怎样做的,从不同的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的量,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四、在比较中发展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对于这样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试着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一把瓜子有多少颗?全校有多少名学生?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对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失误,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设计具体目标,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增强数感。

第五篇: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论文

摘 要:现在的中学生,处于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又精力充沛、充满活力,因此,在许多新事物、新知识上,远远优于教师。在此情况下,我们还用过去信息不对称时的做法,拿着参考书的现成结论来束缚学生,只能压抑学生的求知欲,限制学生独立思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思想上形成惰性,我们的教育结果,只能培养出一群精神侏儒,培养出一批驯服的思想奴隶。为此,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现状,加强个人素养。

关键词:研讨式 思维方法 知识面 人文底蕴 批判精神 反思感悟

一、努力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现状

1、教师要善于用“我认为”。语文在中学所有学科中内涵最丰富,发挥空间最大,也最需要教师有思想、文化底蕴。对于课文的分析、理解,本来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一千个人读《哈姆莱特》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是文学作品的理解,在以文学作品为主的语文教学中,这一点也完全适用。既然如此,教学参考书中的观点、分析,那是编者的认识理解,只能做我们教学的参考,绝不能成为教学的依据。课堂上,语文教师必须善于使用“我认为”,以深入研究为基础,谈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言之成理,言而有据。同时,可把各家各派的观点、看法摊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没有唯一的结论,需要自己去分析、去研究,教师只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引导,让学生人人从独立思考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久而久之,学生的怀疑精神就会得到培养。

2、进行“研讨式”教学。所谓“研讨式”语文课堂教学,就是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系列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就学习中的某些问题自主地交换意见,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综合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大家都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探讨、争论为手段,宽松和谐,气氛热烈。通过研讨,促成思想、观点的碰撞,从而互相启迪,把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也就为培养思想者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3、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必须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不会茫然无措、漫天刷浆。如:形式性发问,即对于一个句子或一个命题或由这个命题所表达的思想和结构针对句子的关键词提出问题;联想式发问,即用近似、相似、相关、相当的词语去替代并作为疑问提出或对相距较远的问题加入想象成分进行提问;异向性发问,即从相反方向,使用“无”、“不”、“反”等词提出问题;反思性发问,即对命题的前提,尤其是对隐性前提的质疑,进而产生问题。

4、激励学生质疑。“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对课文的理解也会在提出疑问的同时不断地加深。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质疑多加鼓励: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时,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应组织讨论……这样学生的思维会不断地迸出火花,会学得更积极、主动。读书热情,其质疑的勇气和批判的精神会自然得到培养。

二、教师需要加强个人素养

1、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学习了解各方面的知识,不仅是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的知识,还有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的知识。知识渊博,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质疑;倘若教师只局限于课本那点东西,学生提出课本以外的问题就茫然无知,又怎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现代教育倡导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许多新问题,接触到大量新知识,扩展到许多新学科领域,语文教师不能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就会被现代教育边缘化,从而无立足之地。

2、强化自己的人文底蕴。现代的中青年教师都经历过中考、高考,学校读书时,为应付考试而疲于奔命,根本没时间大量读书,特别是一些经典书籍;踏上工作岗位,忙忙碌碌,更不能静下心来读书。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我们又怎样向学生传递人类文化、文明,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培养自我的批判精神。中青年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实施的也是应试教育,因此,教师自身就严重缺乏创造精神。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跪着教语文是必然的选择。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教师着手,教师首先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做到:一是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汲取人类文化的丰富营养;二是要深入研究所教内容,绝不囫囵吞枣、照本宣科、拾人牙慧;三是要广泛收集资料,对比研究,特别是观点对立或有分歧的争鸣文章;四是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4、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感悟。别人的思想、观点,必须经过我们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检验,通过不断的反思、感悟,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唯有如此,我们的认识才能不断深化和提高。现在,许多教育理论文章呼吁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反映的是时代的呼声、教育的呼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把它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反思我们的教育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实践,反思我们的教育艺术等,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内化,从而不断成长。反思感悟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写教学随笔、教学日记、自己的教育故事等。这同时又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语文教师应该行动起来,以新的行走方式,诞生一个有独立思想的新我。

下载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给多少,学生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小学数学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给多少,学生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老师......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推荐)

    如何塑造健全的人格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合作精神现在的中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大多数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很少经历过艰苦的日子,他们不知道创业的艰辛。一些学生花......

    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的运用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哪怕为着相同的教学目标,如果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就能产生千差万别的效果——或许扣人心弦,使学生投入其中;或许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厌欲睡;或许气氛活跃,使学生主动积......

    作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

    作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 甘肃省临洮县洮阳学区文峰小学 魏志琴 所谓个性,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比较固定的本质特征。学生一旦具备......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求教师研究如何将反映客观现实的数学知识和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重视培养学生健康、肯定、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以强大的情感动力去学习,把......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者,乃敢为天下先者也。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创新就是不迷信“名人权威”,不做书本的奴隶,不唯师命是从,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否......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共五则)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叶圣陶早就指明:“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前人的宝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