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这类天象,掌握他们的规律性,用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我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的日数的分配、月和闰月的安排等,还包括许多天文学的内容,如日月食发生时刻和可见情况的计算和预报,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预报等。一方面说明我国古代对天文学和天文现象的重视,同时,这类天文现象也是用来验证历法准确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测定回归年的长度是历法的基础。我国古代历法特别重视冬至这个节气,准确测定连续两次冬至的时刻,它们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回归年。
根据观测结果,我国古代上百次地改进了历法。郭守敬于公元1280年编订的《授时历》来说,通过三年多的两百次测量,经过计算,采用365.2425日作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这个数值与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相同,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够测算得那么精密,实在是很了不起,比欧洲的格里高列历早了300年。
我国的祖先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时,就已经懂得按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时间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周而复始的东升西落运动,使人类形成了最基本的时间概念— “日”,产生了“天”这个最基本的时间单位。大约在商代,古人已经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后、下午、黄昏和夜晚这种粗略划分一天的时间概念。计时仪器漏壶发明后,人们通常采用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后,“昼长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后,“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科”;春分、秋分前后,则昼夜各五十刻。尽管白天、黑夜的长短不一样,但昼夜的总长是不变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包括天文学在内的现代自然科学的极大发展,最早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文艺复兴时期大致从14世纪到16世纪,大体相当于我国明初到万历年间。这200年间,我国天文学的主要进展至少可以列举以下几项:翻译阿拉伯和欧洲的天文学事记;从公元1405-1432年的20多年间,郑和率领舰队几次出国,船只在远洋航行中利用“牵星术”定向定位,为发展航海天文学做出了贡献;对一些特殊天象做了比较仔细的观察,譬如,1572年的“阁道客星”和1604年的“尾分客星”,这是两颗难得的超新星。
我国古代观测天象的台址名称很多,如灵台、瞻星台、司天台、观星台和观象台等。现今保存最完好的就是河南登封观星台和北京古观象台。
我国还有不少太阳黑子记录,如公元前约140年成书的《淮南子》中说:“日中有乌。”公元前165年的一次记载中说:“日中有王字。” 战国时期的一次记录描述为“日中有立人之像”。更早的观察和记录,可以上溯到甲骨文字中有关太阳黑子的记载,离现在已有3000多年。从公元前28年到明代末年的1600多年当中,我国共有100多次翔实可靠的太阳黑子记录,这些记录不仅有确切日期,而且对黑子的形状、大小、位置乃至分裂、变化等,也都有很详细和认真的描述。这是我国和世界人民一份十分宝贵的科学遗产,对研究太阳物理和太阳的活动规律,以及地球上的气候变迁等,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彗星,各国学者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史籍和地方志中都有记录。实际上,我国还有更早的哈雷彗星记录。我国已故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在晚年考证了《淮南子·兵略训》中“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这段文字,认为当时出现的这颗彗星也是哈雷彗星。他计算了近四千年哈雷彗星的轨道,并从其他相互印证的史料中肯定了武五伐纣的确切年代应为公元前1056年,这样又把我国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的年代往前推了800多年。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朝古墓内发现了一幅精致的彗星图,图上除彗星之外,还绘有云、气、月掩星和恒星。天文史学家对这幅古图做了考释研究后,称之为《天文气象杂占》,认为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不仅画出了三尾彗、四尾彗,还似乎窥视到今天用大望远镜也很难见到的彗核,这足以说明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是何等的精细入微。
我国古代对著名的流星雨,如天琴座、英仙座、狮子座等流星雨,各有好多次记录,光是天琴座流星雨至少就有10次,英仙座的至少也有12次。狮子座流星雨由于1833年的盛大“表演”而特别出名。从公元902~1833年,我国以及欧洲和阿拉伯等国家,总共记录了13次狮子座流星雨的出现,其中我国占7次,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931年10月21日,是世界上的第二次纪事。从公元前7世纪算起,我国古代至少有180次以上的这类流星雨纪事。
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学成就
1、日食记录:流星,新星和超新星,彗星,五星连珠,太阳黑子,石刻。
2、历法:治历方法,节气,《太初历》、《大明历》、《大衍历》、《授时历》。
3、天文著作:《甘石星经》、《灵宪》。
4、天文仪器:圭表,日晷,漏刻,浑仪,浑天仪,地动仪,浑象,简仪,仰仪,水运仪象台。
5、著名天文学家:甘德,落下闳,张衡,祖冲之,张遂(僧一行),郭守敬,沈括。
6、著名地理学家:裴秀,郦道元,徐霞客,魏源。
7、天文地理学成就:制图六体,风的观测和仪器,降水的观测和仪器,湿度的观测和仪器,地震仪的发明,云的观测和云图集,《水经注》,《徐霞客游记》,《海国图志》。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文学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文学
摘要:本文首先从天文学的萌芽和发展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同时描述了我们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接着介绍了在古代天文学中重要的分支,星象学的具体分类,下来介绍了天学机构的组成了职责,最后写了我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看法和认识,以及我对古典文化的态度。
关键词:中国古代、天文学、星象学、天学
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悠久,所取得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农学、中医药学、天文学和数学四大学科之中,特别是在天文学方面,因为古人对科学的研究并不十分透彻,所以对天文事件非常的关注,同时也用天文来指导农业生产,因而古代的天文观测以及天文解读方面有着很大的成就。
天文学最早的发展是在原始社会,那个时候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非常有限,因而一些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就被归结为了神的安排,所以占星术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了。拥有占星术的人都是一些能够和天上神仙交流的巫师,尽管这些都是统治阶级为了统治而做的一些事情,但是占星术确实是古代天文学的开端,而且古代的天文学家绝大多数都是占星家,因此可以说占星术的发展对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与成熟时期是在封建社会,这一时期的天文学的发展主要是天文观测,天文仪器的建造以及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在天文观测方面,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是哪个国家都不可比拟的,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在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中就已经记载了太阳黑子的存在,甚至在甲骨文字中就已经对太阳黑子有了描述,这是非常罕见的;对于流星雨的研究,我国古代至少有180次以上的这类流星雨的记事;同时我国古代天文学还能够非常精确的预测日食、月食和五星会合等天文现象。在天文仪器的建造方面,西汉时期的落下闳改进了赤道式浑仪在中国历史上用了2000年;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制图学家、诗人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够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郭守敬设计和监制的新仪器有: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星晷定时仪等12种仪器,当然在中国历史上绝对不会只有这几个天文学家对仪器建造有贡献,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天文学家们无私的贡献。而在历法方面就有更多的天文学家付出过贡献了,在这里我不可能将每个人都列举出来,但是我相信他们所做的贡献是我们绝对不可能遗忘的。在历法中最著名的有张衡的《灵宪》、郭守敬的《授时历》、甘德与石申的《甘石星经》、一行的《大衍历》以及祖冲之的《大明历》等。这些历法能够指导我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农业生产,对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已经简单的介绍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萌芽和发展,下面我想谈谈中国古代的星象学。在中国古代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称七政,也叫七曜。其中金木水火土合起来又称五纬。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这是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木星常称为岁星,简称岁;水星又叫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又叫镇星或填星。古人选取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星宿作为坐标,其中东南西北各有七宿,古人便将这每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因而有了: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斗扣女虚危室壁、北方玄武:斗扣女虚危室壁、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而北斗七星在古代天文学历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星象学中认为每个人甚至每个国家的命运都是与天上的星象相互关联的,当天上星象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就可以认为世上会有与之相对应的事情将要发生,用来观测星象的东西称之为星象罗盘,直到现在我们还是会看到有些算命的或者风水先生会用罗盘来确定一个人的运势或者一个地方的风水如何。当然在中国古代并不称之为星象学,星象学这个称谓是从欧洲传到中国的,在中国主要是以天学为主的,还兼有算命和风水学。
天学在古代为天子所垄断,天学机构及其直接象征观象台也为皇家独占,其他任何地方或个人都不能建立,天学机构的在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名称。比如秦朝、汉朝是太史令,到了唐代之后就成为太史监、司天监等,在明清时期就变为了钦天监。古代天文机构多设有天文、历法、漏刻等分职机构,其中负责观察天象的部门地位更为特殊,它不仅与参验历法的推算结果有关,具有重要的科学功能,而且与占验人事的吉凶祸福有关,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天学机构的主要工作首先为天象的观测记录与报时、其次是观天一起的研制和管理、还有修订历法,编算历书历谱并印制发行。
中国古代天文学因为是为了统治者服务的,并且由皇家垄断不准民间私习,因而发展并不客观,因此限制了中国天文学更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不管怎么说古代天文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处于世界前列,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所以古代天文学尽管有很多的缺陷,但是它在那个时代的先进性是不能被否定的。
在这篇论文的最后,我想说说我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认识。中国古代天文学总是带有很大的神秘性,一个原因应该是那个时候的人们对于大自然本身就有一种敬畏心理,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任何不能解释的事情都归于上天的安排,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科技对于我们现在来说还是一个谜,所以在很多方面我们不能仅仅凭借我们现在的科技比那个时候更先进就看不起中国古代文化,相信古人的智慧有的时候甚至比我们更加的高,我们在学习现在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对古代文化多学习学习,相信也许会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的。固步自封本来也就不适用与现代的科学家,所以就必须汲取所有能够得到的知识,同时也应该怀着开放的心态来对待科学。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天文人物 http://、星象学 http://baike.baidu.com/view/158811.htm、中国古代天文学史 陈遵妫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 徐振韬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第三篇:浅谈天文学之射电天文学
浅谈天文学之射电天文学
摘要:天文学是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天文学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宇宙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普及天文知识,对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大学、中学都普遍开设了天文学课程。现在,我们学校也同样开设了天文学选修课,这为我们这些从小就对天文产生好奇、现在对天文依然抱有兴趣的人开了一扇圆梦的窗口。
关键字:天文 星系 射电 望远镜
引言:自小就对天文方面颇感兴趣,但一直都没机会深入了解这方面的内容,课本上对天文方面的知识都是浅谈辄止,而我们也就只有通过看看课外书籍或者新闻来了解那神秘的未知世界。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升天与着陆,让我们看到了以前遥不可及的星际并不是梦想。嫦娥奔月一直只是作为一个神话故事,而浩瀚的宇宙亦是那么的遥不可及,而今飞天梦想的实现,宇宙以不再是秘密!
一:天文学的性质
当您抬头仰望天空时,您知道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是什么吗?一些是行星,但多数为恒星,还有一些是巨大的星系,每个星系中都有成百上千亿颗恒星。天文学就是研究宇宙中的行星、恒星以及星系的科学。天文学家的任务就是解释我们在夜空中所看到的各种天体,他们还致力于了解其他一些东西,例如,恒星的年龄以及他们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等等。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现在天文学按研究方法分类已形成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大分支学科。按观测手段分类已形成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几个分支学科。
同时天文学是简洁,优美的,令人陶醉的!不少人认为天文学离现实生活很远,其实这也对,但说的不够严谨!天文学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而且还是一门自然哲学,吸引无数人研究!总的来说,天文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天文学的发展历程象征着人类文明的成果与辉煌!
二:射电天文学的概述
射电天文学是通过观测天体的无线电波来研究天文现象的一门学科。由于地球大气的阻拦,从天体来的无线电波只有波长约1毫米到30米左右的才能到达地面,绝大部分的射电天文研究都是在这个波段内进行的。射电天文学以无线电接收技术为观测手段,观测的对象遍及所有天体:从近处的太阳系天体到银河系中的各种对象,直到极其遥远的银河系以外的目标。射电天文波段的无线电技术,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才真正开始发展。对于历史悠久的天文学而言,射电天文使用的是一种崭新的手段,为天文学开拓了新的园地。
三:射电天文学的起源
1860年,苏格兰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一个理论,预言整个辐射家族都与电磁现象(即电磁辐射)有联系,而一般可见光只是这个家族中的一小部分而已。25年以后,即在麦克斯韦因患癌症过早去世7年后,才找到了证实他的预言的第一个确实的证据。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H.R.赫兹从感应线圈的火花中制造振荡电流,结果产生出波长极长的辐射,比一般红外辐射的波长长得多。H.R.赫兹探测到了这些辐射。这些辐射后来称做无线电波或射电波。波长可以用微米(1/1000000米)来量度; 可见光的波长从0.39微米(极紫)到0.78微米(极红)。接下去是近红外辐射(0.78~3微米),再就是中红外辐射(3~30微米),然后是远红外辐射(30~1000微米)。从此开始便是射电波:所谓的微波从1000~160000微米,长波射电波长高达几十亿微米。辐射的特性不仅可以用波长来表示,也可以用频率来表示。频率就是每秒钟产生的辐射的波数。可见光和红外辐射频率的数值太大,因此在这两种情况下通常不使用频率来表示。但是,对射电波来说,频率降低到比较低的数字,因而得到广泛地应用、每秒钟1000个波叫做1千周;每秒钟1000000个波叫做1兆周。微波的范围从300000兆周到1000兆周。一般电台使用的射电波波长都很长,都低到千周的范围。在赫兹发现射电波后的10年期间,光谱的另一端也有了同样的扩展。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意外地发现了一种神秘的辐射,他称之为X射线,结果证明,X射线的波长比紫外辐射的波长短。后来卢瑟福证明,与放射性有关的γ射线的波长比X射线的还要短。于是,牛顿最初的光谱得到极大的扩展。如果我们把波长每增加一倍看作是相当于1个8度音程的话(如同声音那样),那么我们所研究的全部电磁波谱大约等于60个8度音程:可见光在靠近光谱的中心部分,仅占1个8度音程的范围。有了比较宽的光谱,我们对恒星的认识当然会更加全面。例如,我们知道,太阳光中包含着大量紫外辐射和红外辐射,这些辐射大部分被我们的大气吸收了;但是1931年非常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探索宇宙的射电窗口。贝尔电话实验室的一位年轻的无线电工程师央斯基,在研究经常伴随着无线电接收而产生的静电时,偶然发现了一种非常稳定的噪声,这种噪声不可能来自任何通常的噪声源。他最后断定,这种静电是由来自外层空间的射电波引起的。最初,来自空间的射电信号似乎在太阳方向上最强,但一天天过去后,接收到的最强信号慢慢地从太阳方向移开,并且在天空中环行一圈。到1933年,央斯基断定,这些射电波来自银河,特别是来自靠近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方向。到1933年,央斯基断定,这些射电波来自银河,特别是来自靠近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方向。于是射电天文学诞生了。
四:射电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radio telescope)是指观测和研究来自天体的射电波的基本设备,可以测量天体射电的强度、频谱及偏振等量。包括收集射电波的定向天线,放大射电信号的高灵敏度接收机,信息记录、处理和显示系统等。基本原理 经典射电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和光学反射望远镜相似,投射来的电磁波被一精确镜面反射后,同相到达公共焦点。用旋转抛物面作镜面易于实现同相聚焦,因此,射电望远镜天线大多是抛物面。射电望远镜表面和一理想抛物面的均方误差如不大于λ/16~λ/10,该望远镜一般就能在波长大于λ的射电波段上有效地工作。对米波或长分米波观测,可以用金属网作镜面;而对厘米波和毫米波观测,则需用光滑精确的金属板(或镀膜)作镜面。从天体投射来并汇集到望远镜焦点的射电波,必须达到一定的功率电平,才能为接收机所检测。目前的检测技术水平要求最弱的电平一般应达 10 —20瓦。射频信号功率首先在焦点处放大10~1,000倍,并变换成较低频率(中频),然后用电缆将其传送至控制室,在那里再进一步放大、检波,最后以适于特定研究的方式进行记录、处理和显示。天线收集天体的射电辐射,接收机将这些信号加工、转化成可供记录、显示的形式,终端设备把信号记录下来,并按特定的要求进行某些处理然后显示出来。表征射电望远镜性能的基本指标是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前者反映区分两个天球上彼此靠近的射电点源的能力,后者反映探测微弱射电源的能力。射电望远镜通常要求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高灵敏度。
当代先进射电望远镜有﹕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00米望远镜为代表的大﹑中型厘米波可跟踪抛物面射电望远镜﹔以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瑞典翁萨拉天文台和日本东京天文台的设备为代表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以即将完成的美国甚大天线阵。贵州平塘的射电望远镜FAST是现在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
在贵州平塘县一个叫大窝凼的山沟里,正在建设世界上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这个望远镜叫FAST(Five-hundred-meterApertureSphericalradioTelescope),已于2011年3月在我国正式开工建设,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大窝凼的三座山峰形成一个天然“灶台”,可以将FAST这口“大锅”稳稳架在“灶台”上面。
如果射电望远镜足够大,那么就连外星人的电视信号都探测得到——假如外星人真的存在而且爱看电视的话。
4年前,在美国佛州奥兰多市举行的“光学工程国际协会”研讨会上,一位天文学家说:“从理论上说,如果外星人的确有电视节目的话,只要将足够大的射电望远镜对准外星人的星球,就能够接收得到。”
据了解,与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300米望远镜相比,该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了约10倍。FAST建成之后,将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二三十年。
不过大窝凼的村民都叫不惯FAST这个有些拗口的名字,而是给它取了一个颇为形象的名字:天眼。
五:射电天文学的研究方法
对于研究射电天体来说,测到它的无线电波只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人们还可以应用颇为简单的原理,制造出射电频谱仪(见太阳射电动态频谱仪)和射电偏振计,用以测量天体的射电频谱和偏振。研究射电天体的进一步的要求是精测它的位置和描绘它的图像。一般说来,只有把射电天体的位置测准到几角秒,才能够较好地在光学照片上认出它所对应的天体,从而深入了解它的性质。为此,就必须把射电望远镜造得很大,比如说,大到好几公里。这必然会带来机械制造上很大的困难。因此,人们曾认为射电天文在测位和成像上难以与光学天文相比。可是,五十年代以后,射电望远镜的发展,特别是射电干涉仪(由两面射电望远镜放在一定距离上组成的系统)的发展,使测量射电天体位置的精度稳步提高。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前期,在英国剑桥,利用许多具射电干涉仪构成了“综合孔径”,系统,并且用这种系统首次有效地描绘了天体的精细射电图像。接着,荷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相继发展了这种设备。到七十年代后期,工作在短厘米波段的综合孔径系统所取得的天体射电图像细节精度已达2″,可与地面上的光学望远镜拍摄的照片媲美(见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射电干涉仪的应用还导致了六十年代末甚长基线干涉仪的发明。这种干涉仪的两面射电望远镜之间,距离长达几千公里,乃至上万公里。用它测量射电天体的位置,已能达到千分之几角秒的精度。七十年代中,在美国完成了多具甚长基线干涉仪的组合观测,不断取得重要的结果。
六:结语
近几十年来,随着观测手段的不断革新,射电天文学在多个层次中发现的天体射电现象,不仅是光学天文的补充,而且常常超出原来的想象,开辟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由此看来,天文学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人类定会在无边的宇宙中不断的展望和迈步。
第四篇:天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
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
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天文学毕业论文选题(1308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起,具体可以联系
二、论文参考题目
我天文学会退出国际天文学协会
天文之梦——2013年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天文专题营 杭州市高级中学:天文社里的小小天文家 非天文专业诺奖得主的天文学贡献
天文光谱学 天文光谱中的原子和分子物理入门,第2版 结合天文观测角量测的机载惯性/天文深度组合算法 天文类科技馆在天文课外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流星雨观测”天文夏令营点燃苏州青少年天文激情 天文专家称“六星连珠”是普通的天文现象 河北科技馆天文讲座和路边天文观测引发夏日激情
中职学校利用模拟天文软件开展天文兴趣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学天文:观日食,探天文 天文学家和天文学史专家
空间天文探测器和天文卫星的专名及其中文名 澳天文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出炉
北京市海淀区图强第二小学“金牛杯”天文竞赛复赛成功举行 追星逐日“学霸”眼中的天文风景 科学酷职业之天文学家
新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天文普及教学探索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尽研天象气象地磁地震 慧眼独具通解古历 堪称学贯中西融会古今
天文馆馆长:外星人肯定存在 张衡:不只是天文学家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中国最早天文气象台及观测系统 致敬天文学 飞翔的天文台
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
开启引力波天文物理高级探测器新纪元英 “金牛杯”天文竞赛 初赛成功举行 备战2015全国天文奥赛的总结和感悟 传统天文历法与中国文化的原点 小学科学课程天文内容教学浅谈
瑞士品质·见证最美的时光 天文台表介绍 P天文学、地球科学 原创天文艺术展
欧米茄隆重推出世界首款至臻天文台表星座系列尊霸腕表 2014年天文大事记 天文情怀 科学精神 天文情怀 科学精神
扑克牌中的天文地理历史知识 英国老人打破天文观测纪录 天文学家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 天文观测:来自星星的你 谈古论今“天文表”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一场天文选修课 精密时钟天文学之子
《科学》《科学画报》与中国近代天文学 SCI—E收录的天文学天体物理学期刊介绍 3D打印天文望远镜
基于计算机辅助天文定位系统的优化算法研究 消除大气对天文观测的影响 山河两戎:唐代天文学家的地理观念 占星术与天文学的纠结和对撞 天文仪失而复得的背后 徐家汇天文台剪影 玛雅人的天文奇迹
第六届天文学名词委第四次会议在临潼召开 完美极光图荣获2014国际天文摄影大奖 天文学家送来的光棍节礼物 从地到天:丝绸之路与天文交流 天文学的发现和分类
天文学家确定一颗系外行星大气性质
黑龙江天文日活动暨流动天文馆启动仪式举办 写给哈佛天文台台长的一封信 写给哈佛天文台台长的一封信
天文学家发现太阳“失散多年的兄弟” P天文学、地球科学
天文和太空科学面临深度预算缩减幅度可达10%~15% 注重天文学的康熙帝常 我和“流动天文馆” 天文知多少
天文学家发现太阳系最冷的地方在月球上 浅论天文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素质的提高 月相,天文梦的沉淀 P天文学、地球科学 天文台住宿中心 天文学家眼里的世界
适用于中小学教学的简易天文望远镜的设计 受到天文学和物理学启发的灯具设计 给天文台写一封信 地面天文望远镜 爱天文,先爱美术
写给哈佛天文台台长的一封信 《我心爱的天文望远镜》 升格指导 棋盘里的天文数字 天文历法知多少 天文观测与探索百科全书 给哈佛天文台台长写一封信 天文学上的天狼星
张天文:书画苦旅的痴心行者 天文奇观
中外天文交流史研究方法及其流变 索尼与天文且行且清晰 中低倍率建议天文望远镜设计书 从《宋史.方技传》浅析宋代天文发展
小学生竞技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喜获奖项 地球上最好的天文观测站址 天文馆之行
我们班的“天文学家” 天文馆与傅科摆
“陪读爷爷”余天文:八旬老人为8岁患病孙子重上小学 识天文,懂地理
基于时空气合一的六十甲子天文历法研究 世界最大天文望远镜贵州FAST主体合龙 爱因斯坦如何从物理学与天文学出发创造相对论 澳开发新天文研究工具 更精确推断恒星年龄 一堂俯视星空的天文选修课
适用于中小学教学的简易天文望远镜的设计 莫奈名画的天文解读
一个天文爱好者如何改变恒星物理学 藏医学的“孪生姊妹”天文历算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天文学
Wolter I型X射线天文望远镜的光学设计 大相对孔径折射式复消色差天文望远物镜设计 中国优秀青少年赴美进行航天与天文科学考察活动 非天文专业《天体力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研究 文凭只管三天文
望远镜也许比专业 天文望远镜更有用 一本妙语连珠的天文书
第六届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 世界最大天文望远镜 马云 被天文数字包围
崇祯帝支持平民与科学家的天文历法论战 2012中国十大天文科技进展 天文科研男学在美国
天文学家观测到“宇宙最冷点” 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中天文气象的运用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结合天文学的教学尝试 天文学家初级养成
有关天文的一些不同见解和新见解
CDKF算法及其在自主天文导航系统中的应用 京房在天文学上的贡献初探 识词学天文
天文、气候与人类历史 从古典诗词中学习天文知识 浅谈汉画像石中的天文图像 天文轶事随笔 揭开史前天文学之谜
黑洞“进食”,即将上演的“天文大戏” 嫦娥奔月里有天文学知识 致思于天文
浩瀚星空之美佳能EOS 60Da天文摄影单反 留下天文学丰碑的女性 天文疑惑Top10 天文简讯 天文新发现
利用数学建模方法研究建筑光污染对天文台的影响 《中国古代天文学史大系》补记 天文难点 快乐突破
天文学家首度发现可容纳生命的行星 信息技术给天文教育一片“星空” 天文台
天文学家称外星人打造恒星引擎或暴露自身位置 圆一个最美丽的梦——“天文观测圣地”智利 惊人美丽与天文发现
天文课程基地建设中的研究性学习探索 基于CCD星敏感器的天文导航关键技术的发展 开普勒天文望远镜的十大发现 天文台为什么要依山傍水修建等 88蚂蚁me,天文学博士的成功密码 紫金之巅的天文碑刻
香港皇家天文台站建立的原因初探 逐星天际 Elqui Domos智利天文酒店
天文学家首次使用基于相对论的运算方法发现行星习近平:天文学发展对科学技术发展启示深刻 瑞士梅花表大师系列天文台GMT腕表上市 那些曾令人“泪奔”的天文照片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天文带给人好奇心 浅析科技馆如何发挥天文课外教育优势 紫金山“泪别”天文观测?
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影响下的学生天文活动 朱进:学点天文,就不会相信“末日说” 哈雷彗星,天文邮票里的明星
中小学天文教育中人文素养的渗透和提升 开普勒天文望远镜的十大发现 天文小制作
初中古文化常识系列解读之——天文历法 天文疑惑Top10 广西天文馆项目顺利启动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建设 广西天文馆项目顺利启动 八大天文之谜
第六届天文学名词委第二次会议在宜昌召开 小天文迷集结号:全球观星活动开始啦!天文地震
一种基于UKF的天文组合导航滤波算法研究 实现天文之梦
2013年值得关注的几个天文事件 上海市科协邀天文学家辟谣“末日”说近期的天文新发现 洛韦尔天文台的新探索利器 介绍你看一本天文学的书 天文望远镜使用法则 八大天文之谜
南极天文学的“中国篇章” 学点天文,就不会信“末日说”
北京天文馆长辟谣“末日说”:12月21日非常普通 2012天文摄影师奖获奖作品欣赏 雅典古天文之旅
2011“中国十大天文科技进展” 中学天文科普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
对高中物理教学中拓展天文和航天知识的思考 中国天文在南极 智利出品天文酒店
“钟理和”小行星与鹿林天文台
宇宙射线: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天文发现 现代天文学与诺贝尔物理学奖 八大天文之谜
高职院校天文公选课教学实践与探索 介绍你看一本天文学的书
《晋书·天文志》纪日正误商榷及“其”字句试析 天文学八大谜团
致敬天文台——芝柏1966系列Palladium限量全历表 天文新发现
面向公众的城市天文台 天文学家发现钻石行星 等 美国国家公园里的天文活动 天文学没有淡出人们的生活 世界最早的天文钟复原模型 中国天文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推动亚洲天文学走向更高水平泰国国家天文台与天文研究所 亚美尼亚的天文学 印度的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 天文界的“奥林匹克”圆满落幕 托马斯·约翰逊让无数人圆梦天文 天文学研究促成了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天文学研究促进了人类宇宙观的七次飞跃 天文学研究奠基了现代自然科学两大理论体系 天文学与现代自然科学 天文学家的国际组织 天文达人
后阳台上的天文课 太空中的天文台 当一个小小天文学家 恒星爆发使天文学家兴奋不已
学校天文望远镜漂流进学生家庭思考实践 中学生天文科技素养调查研究报告 八大天文之谜
南极将有首个中国天文台 串联天文邮票 寻觅方寸之妙 把天文数字扔进粉碎机
拉卜楞大寺的丁科尔扎仓及其拉卜楞地区的藏传天文历算学传承研究 天文学和占星术
地震与日月地三体天文系统的关系初探 八大天文学之谜
开发中学天文科技STSE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条目选登 关于上好天文公选课的几点思考
世界最大天文望远镜真厉害,快来围观!天文学在航海上的应用
初中古文化常识系列解读之天文历法 玛雅人的天文奇迹
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岩石行星被恒星热气汽化奇观 中国学者称发现世界上现存最古老天文观测仪 落选天文世纪工程 五月香氛天文馆。
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岩石行星被恒星汽化奇观 多普勒效应在天文上的应用 非理工大学生之天文知识初探 中学天文科普教学活动初探
南开大学的科学素质教育课:天文学概论与宇宙掠影 古多贡人天文知识是何人传授的? 用蓝天文化推进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建设 索菲亚飞行天文台 自主招生选拔天文“苗子”
京师同文馆开设天文算学专业引发的** 墨西哥金字塔上的“数字天文”
智利天文台拍到“人脸”星云,轮廓清晰可见等 贝伦赛丽III系列天文台对表演绎爱情的极致升华 日常生活中的蹩脚天文学
天文集邮方兴未艾苏联太空邮局曾独步天下 天文集邮方兴未艾苏联太空邮局曾独步天下 中国出资1亿美元参与建最大天文望远镜 浅谈中学开展天文社团活动的思路与方法 高中校园天文活动“112”模式构建
天文学专家解密星座学说 自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2011年“天文摄影师”作品 我天文学会退出国际天文学协会
天文之梦——2013年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天文专题营 杭州市高级中学:天文社里的小小天文家 非天文专业诺奖得主的天文学贡献
天文光谱学 天文光谱中的原子和分子物理入门,第2版 结合天文观测角量测的机载惯性/天文深度组合算法 天文类科技馆在天文课外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流星雨观测”天文夏令营点燃苏州青少年天文激情 天文专家称“六星连珠”是普通的天文现象 河北科技馆天文讲座和路边天文观测引发夏日激情
中职学校利用模拟天文软件开展天文兴趣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学天文:观日食,探天文 天文学家和天文学史专家
空间天文探测器和天文卫星的专名及其中文名 澳天文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出炉
北京市海淀区图强第二小学“金牛杯”天文竞赛复赛成功举行 追星逐日“学霸”眼中的天文风景 科学酷职业之天文学家
新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天文普及教学探索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尽研天象气象地磁地震 慧眼独具通解古历
天文馆馆长:外星人肯定存在 张衡:不只是天文学家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中国最早天文气象台及观测系统 致敬天文学 飞翔的天文台
堪称学贯 中西融会古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
开启引力波天文物理高级探测器新纪元英 “金牛杯”天文竞赛 初赛成功举行 备战2015全国天文奥赛的总结和感悟 传统天文历法与中国文化的原点 小学科学课程天文内容教学浅谈
瑞士品质·见证最美的时光 天文台表介绍 P天文学、地球科学 原创天文艺术展
欧米茄隆重推出世界首款至臻天文台表星座系列尊霸腕表 2014年天文大事记 天文情怀 科学精神 天文情怀 科学精神
中学物理教学应关注天文和空间技术的发展 日常生活中白的蹩脚天文学 美天文爱好者称火星有神秘建筑 汽车,移动的天文学课堂
天文学家发现4千光年外钻石星球 天文学家发现第二颗“超级地球” 欧洲南方天文台百强图片(十三)磁极偏移背后的天文现象 希望青少年立志于天文
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巨大黑洞吞下一颗恒星 数千年前的天文台
NASA天文学家发现是太阳风消弱了水星磁场 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发现自转最快主序星 中学生天文测量实验设计与实施探究 天文学家拍到太阳表面的超音速喷流 天文知识普及 探索苍穹的巨眼——射电天文望远镜 湖北省天文学会向公众破解玛雅预言 玛雅人的天文奇迹
王娜:巾帼不让须眉助力新疆天文台发展 美天文学家揭秘银河系真实颜色等
天文望远镜出租 每天兼职两小时 月赚5000元 造访格林尼治天文台
天文望远镜出租 看月亮也赚钱 湖北省天文学会向公众破解玛雅预言 时代周刊2011十大天文进展 我国第一台天文子午环
无名天文学家 实用天文学难题和陷阱的帮助指南 伽利略之前的天文英雄
天文学家拍7500光年外船底座大星云清晰照 中国南极天文观测进展顺利 已取得4项成果 5年内南极安装5架天文望远镜 天文公园里的“大件” 论中国长城的天文学特征 天文学家找到宇宙第一朵“云”
日天文学家表示首次观测到125亿光年外的碳 GAISP:一种GPU加速的天文图像相减测光算法 天文历法制陶冶金 闪烁原始科技之光 射电天文中射频干扰消除技术的研究 浅谈天文定位
NLMS算法在射电天文中的应用
“桌面天文馆”在《日食和月食》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欧洲南方天文台百强图片(十二)酷炫极趣 天文望远镜 康有为一位天文迷 欧洲南方天文台百强图片(十一)当天文遇见艺术
天文学家观测到大质量黑洞撕裂恒星 2012的天文真相
欧洲南方天文台百强图片(十)爱好天文的摄政王载沣 诗词与天文教学
欧洲南方天文台百强图片(九)欧洲南方天文台百强图片 天文专家解释为什么三伏天最热 玩天文,也能玩出财富来 天文问答指南
天文学家预言——人类将遭遇外星人 天文观测员星星狐
校本课程“天文观测之天体和天体系统”实践探索 欧洲南方天文台百强图片(八)黄天文:别了,中钢
近年高考地理天文题组中球面俯视问题探析 天文学家发现真实版“潘多拉”星球 现代天文学综述
重庆永川区科协借“红月亮”开展天文科普宣传 天文学家发现银河系新旋臂
天文学家观测到迄今亮度最高的宇宙爆炸 英国天文学家公布迄今为止最完整3D版宇宙图像 天文学与数学(上)天文学与数学(下)欧洲南方天文台百强图片(六)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 从一列数中获得的天文发现 汉画中所体现出的汉代天文学成就 趣谈古诗中的天文地史 WWT在天文教育中的应用 网络交流“给力”天文科普 对话黄天文
天文上的诺贝尔奖项 欧洲南方天文台百强图片(五)美国天文学家发现月球正在“缩水”
天文学家发现最早星系:晚于宇宙大爆炸仅2亿年 汪莱的天文学成就及其学术地位 玩天文玩出财富来 天文学家(外二首)天文观测设备 陪着儿子玩天文
天文爱好者将9张夜空照片结合制成银河全景图 玩天文玩出财富来 网络天文流言四起 天文大自然
“科学根据”没有根据天文学家驳2012末日传言 澳门科学馆天文馆推出全新3D球幕节目“物竞天择3D” 格林威治天文台的故事 飞翔的天文台
欧洲南方天文台百强图片(四)天文词汇解读
天文专家:现行“元旦”只有“62岁” 天文:科幻电影的灵感“宝库” 网络天文流言四起 5万元就能开个天文馆 欧洲南方天文台百强图片(三)天文科考支撑平台在南极昆仑站成功运行 天文学名词工作的27年 学识天文,用谷歌看自己的星座 用MapReduce实现天文星表交叉认证 基于MapReduce模型的分布式天文交叉证认 东汉天文学和中医学的发展
超级地球: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有水的新行星 陪着儿子玩天文 最不幸的天文学家
天文学家首度发现第一颗可容纳生命的行星 2010最佳天文摄影作品展 欧洲南方天文台百强图片(二)玩天文,也能玩出财富来 天文潮汐对灾害的影响 成语中的天文 围棋数有字与天文
欧洲南方天文台百强图片(一)天文奇观
基于USB的天文图像获取及实时处理系统设计 卫星眼中的古代天文台 天文网站
面向海量数据的并行天文交叉证认 看星空 学天文 乐趣多
天文时纬残差异常是一种重要的地震前兆 第十一批天文学新名词 美天文学家发现“超级地球” 《吕氏春秋》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天文台来了镜子人 天文中的数学 开展校园天文科技活动,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天文学,地球科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学习型天文望远镜等
史上最重要的科学发明: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天文与航海趣闻 天文学地球科学
小学天文课“探究活动”的设计研究 借助信息积累 培养学生天文素养 立足天文科普 着眼宇宙未来 火星天文学
解析天文盛宴背后的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 天文玩家:你的兴趣我的商机 “国际天文年”活动4月拉开大幕 汉字构形与古代天文 天文学地球和科学
现代天文学进展 宇宙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世界15座最著名的天文时钟 2010年:多少天文奇观可以期待 十年10大天文发现 天文摄影作品欣赏 天文学地球科学 世纪天文盛宴
把天文数字扔进粉碎机
浅谈如何将天文科普知识融入地理教学中 天文学地球科学
刘天文:中国外包企业应走向国际化 2009最佳天文照片:诡异的“宇宙之手” 天文学等 天文学家发现宇宙中有个疯狂“造星工厂” 几个天文知识概念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遂 用天文承载浪漫 成语和古代天文历法 天文学 地球科学 2009,精彩天文年 黄道周论《周易》与天文历算 天文学地理科学 逆境中崛起的天文学家 伽利略的天文发现及其文化影响 天文学中的电子成像
两千年前的“超级计算机”能知天文 关注日全食天文奇观 “日食效应”带动天文图书热 天文学家发现太阳系最怪天体 浅析中希天文神话的差异 日全食:天文盛宴 天文奇观,百年一遇 天文学、地球科学 天文学家惊爆月球八大秘闻
从中国早期天文学之反映特点浅析古代科学思想与天人文化传统 与天文奇观亲密接触
13个最伟大的天文发现(下)张衡:伟大的天文学家 天文学最浪漫
古代日食:让天文官丢脑袋 阻止战争 略谈我国环境科普和天文科普读物的出版 中国建成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大视场光学天文望远镜 托马斯·哈里奥特:早于伽利略的天文学家 古代天文学
三百年一遇天文奇观日全食 洋铭MS-900参与直播天文奇观 开启粒子天文学的新视窗 天文观测400年
基于PXA270的移动天文观测系统设计 13个最伟大的天文发现(中)天文学、地球科学 天文学
13个最伟大的天文发现(上)登封观星台: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 天文学史名词
(二)天文学家
古代天文学家——张衡 伟大的天文学家——开普勒 恺撤的天文计算仪
天文学家发现系外行星围绕红巨星运转 弘扬空天文化课堂
西水坡星图 破译6500年前的天文现象 国际天文年里的重头戏日全食“开演”啦 趣味天文币
12星座与天文(下)伽利略与天文年
北朝天文学家张子信的历史考察 天文学家发现“超地球” 望远镜和天文望远镜的诞生 天文学史名词
约翰威立出版公司物理学与天文学期刊推荐 现代天文学如何起步 2009国际天文年 12星座与天文(上)
对我国高校天文学选修课开设的思考 天文台
仰望星空 感受天文
对中小学开展天文科普活动的认识与实践 中国天文年历的前世今生 “天文数字”敲响的警钟 那些天文,竟是你的爱语
从太空俯瞰地球:十大古代“天文台” 天文望远镜的保养常识 世界九个古天文台 第十批天文学新名词
2009国际天文年:了解宇宙的最佳时机 约翰威立精选天文物理专业丛书 天文学家发现并跟踪撞向地球的小行星 黄天文:社会责任助中钢集团提升国际竞争力 黄天文 张庆伟 天文人生
在电子星图上把玩天文考古
苏联大清洗的恐惧:天文学家被活活吓死 从太空俯瞰地球十大古代天文台 2008年天文学五大奇异发现 宇宙航行和天文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足迹
望远镜和天文学:400年的回顾与展望 天文学、地球科学
约翰威立精选天文物理专业丛书 藏族天文历算学教育发展初探
戴文赛教授:规范现代天文学汉语名词的先驱者 对天文物理学几个前沿问题的思考 骡皮商如何变成天文学家? 巨石阵:天文台还是公墓? 趣味天文币——天蝎座 一组与天文现象有关的试题 天文地理软件专题
自然部落:候鸟“天文导航”之谜
“灵宝赤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三炁天文”略考 美天文学家称2025年有望发现外星人等二则 汶川地震可能与天文因素有关 天文历法谚语与住宅建设 罕见的天文奇观 天文馆
趣味天文币——天秤座
放马老汉叫板国家天文馆我捡的陨石咋就不是我的? 《简明天文学教程》(第二版)趣味性和可读性皆具 本期聚焦 天文学类教材
《天文学教程》(上下)介绍各分支学科基础知识 老汉与天文馆的夺“宝”之战 趣味天文币——巨蟹座 天文馆附近的植物园(外二篇)
动力翼套装可自由飞行·天文学家发现缩小版太阳系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遂 趣味天文币—室女座 极紫外天文学
论中越文化交流中的古代天文历法和数学图书传播 天文历法与文艺百家 龙虾与天文望远镜 趣味天文币———狮子座 天文·天气·天灾 天文奇观——月食
天文学家发现正在形成中的“第二地球” 天文光度学介绍(第二版)观测月亮 现代天文学家指南第二版 一堂天文课
天文历法与文艺百家
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评析 趣味天文币——双子座 趣味天文币——金牛座 成语和古代天文历法 汽车,最生动难得的天文课堂 趣味天文币——白羊座
嫦娥探月工程中的几个天文学术语 趣味天文币——双鱼座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文学 黄天文 奏响绿色乐章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数位远端遥控天文台 第九批天文学新名词 新一代天文望远镜大揭秘
浅谈天文潮汐对田径运动成绩的影响 《隋书·天文志·五代灾变应》勘误 乾元元年(758)肃宗的天文机构改革 黄天文 海外矿产资源大买家 例析和天文知识相关的两道中考题 古代文化常识之
(七)天文历法 绝世《天文书》
中国近现代天文事业奠基人高鲁 喜欢与天文学家开玩笑的天体 中国古代天文学掠影
观乎天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滥觞 天文学进展
美天文学家称适合人类居住行星可能有数十亿颗等 天文学书籍为何成了禁书 传统天文历算学研究的历史与现实
灰色GM(1,N)模型在天文仪器制造企业产品研制费用预测中的应用 新天文摄影的利器 美丽的天文
“赫歇尔”和“普朗克”天文卫星将揭开宇宙的秘密 刘天文 后来者居上 神奇的天文现象 一个天文学中的“缪误”
科学数据网格中面向天文应用的问题求解环境设计与实现 天文望远镜光学性能ABC 第八批天文学新名词近代天文学的始祖——第谷
欧洲天文卫星踏上探 寻太阳系外行星之旅 天文望远镜的装置 天文白痴观星器等2则 天文望远镜的选择 虚拟天文台步入应用 网络成就天文科普 天文望远镜维护需知
所见残本《唐书·天文志》一种版刻年代叙录 选择天文望远镜之实用教范准则 八极拳文化与理论研究之——八极拳与天文 下了天文蛋的母鸡 奇特的天文钟 司马迁也是天文学家
国际天文最新消息——“冥王星降级” 天文学家为林肯洗刷冤情
天空巡礼:双筒望远镜和大视场望远镜天文学 下了天文蛋的母鸡 天文摄影甘苦谈 一位资深天文学家的思考 天文馆的奇妙之旅 上了纪念币的天文学家 高天文 封兴华
天文学家公布可能有外星人的星球名单 深入天文摄影——扩大篇 中国女孩天文史上第一“女星探” GPS天文望远镜等 天文家
虑拟天文台中星表数据访问网格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第七批天文学新名词 黄天文和中钢品牌建设之路
《丹元子步天歌》中的天文学思想略析 航天器天文导航中星敏感器最佳安装方位研究 细述天文摄影 恐怖的天文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天文考古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 天文学 地球科学 统计学在天文学中的挑战 天文学、宇宙学和基础物理学
绝世悲情,农民天文学家与太阳系第十大行星“擦肩而过” 武王伐纣与上古天文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谁来解开“天文蛋”之谜 天文定位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伊斯兰天文学
名侦探柯南之迷惑的天文观测 岸与圈:一个天文学的隐喻
航天器自主天文导航系统的可观测性及可观测度分析 古代天文仪器词语辨考二则 天文GPS水准方法的研究 黄天文:雷厉风行的“温和派”
天文类博物馆在科普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欧洲天文学家发现超级地球等6则
天文大地网与GPS2000网联合平差的地壳形变改正研究 古天文台解读七千年前谜团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天文望远镜的自述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的研究——S—H检验对天区覆盖的影响
天文学家实用统计学 拜耳:聚合天文投资 诺贝尔奖:天文学家几多遗憾 王溪道人 《天文图》初探 道家与中国古代数学与天文学
航天器天文导航模糊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研究 实用天文观测者宇宙空间手册
探寻宇宙奥秘的人——记德令哈天文观测站首席科学家裴春传 中外著名天文台 实用天文观测资料 危害地球的天文灾害 如何使用天文望远镜 第六批天文学新名词 画中的天文学等 天文望远镜的保养常识
2003年最壮观的十幅天文照片 如何选购你的第一台天文望远镜 天文扫盲班
天文观测已检测到2002年的弱E量Niňo事件 天文偏振频谱仪 天文和地球科学前景 射电天文导论第二版
采样Ka1man滤波器在天文卫星定姿滤波中的应用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汉语天文学名词的内涵及其注释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新技术在北极星天文方位角测量中的应用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第五批天文学新名词 P天文学、地球科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天文常识”中的五大BUG P天文学、地球科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天文摄影作品赏析 P天文学、地球科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微晶玻璃与光学天文望远镜 P天文学、地球科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双筒镜天文观测 P天文学、地球科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我国将研制天文卫星
第五篇:天文学新概论感想
仰望星空,畅游宇宙
智能科学与技术
李继坤
1210663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选修《天文学新概论》的初衷就是温总理的这首《仰望星空》。仰望星空,那里写满了宇宙的奥秘;仰望星空,心灵畅游于无垠的时空。仰望星空时,一个人的心胸才会如那星空般空阔辽远;仰望星空时,一个人的思想才会如那群星般自由璀璨。正是因为对星空的渴望,对宇宙的向往,所以我才选修了这门课。
之前就已经听选过此课的同学说,这课不错,老师不仅不点名,而且平时也不留作业。选了课才知道这门课真选对了!不是因为不点名、没作业,而是因为有幸遇到了这位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并在北京天文台多年从事天文研究的教授——苏宜先生。
苏教授虽已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岁,但仍精神矍铄,对天文学充满了热情。听他的课,不需要课本,不需要笔记,要的只是一颗自由的心,随他一起遨游太空,遍历宇宙。陈寅恪曾说: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而学习天文、研究天文非思想自由之人不能为也。跟着苏老师一起,我们从地球的一草一叶出发,聆听地球与月球的窃窃私语,体会太阳与行星们的缠绵悱恻,欣赏银河系的美丽壮观,惊叹茫茫宇宙的浩瀚无垠。一路走来,我们仿佛乘坐着宇宙飞船,船长就是苏老师。我们边走边看,边看边听苏老师讲解。流星,彗星,行星,恒星,白矮星,中子星,主序星,食双星„„一路的风景让我们应接不暇。苏老师的讲解形象生动,中间还时不时地穿插一些他的有趣经历,让我们这些门外汉大开眼界。我们在时空中穿梭,追寻着宇宙的奥秘。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次在新开湖边看星星了。虽然那天晚上天气很冷,可是去的同学还是不少。苏老师拿着激光笔指着天上的星星给我们讲解这颗是什么星,那个是什么星座,怎样找北极星,如何根据星星来推算经纬度„„后来我们还用天文协会的望远镜看了星团,大家都兴奋不已。
康德说他一生只对两件事感兴趣: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大地。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可见,天文,自古就为人们所重视,而天文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也是不言自明的。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天文学有了一个大致的理解,对天文兴趣的也日渐浓厚。在我看来,我南开不应仅仅开设天文学选修课,而应该设立天文系,给那些热爱天文的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培育人才。真心盼望南开的天文系能早日建成。
最后,感谢苏老师的辛勤教导,希望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愿我南开的天文学教育能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