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醉翁亭记 第一段讲义版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u偻lu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还是同以前我们说的一样,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来讲解。一是字意;二是结构;三是心性。
当然我们也要知道这三个方面是相互统一的。这三个方面,是一不是三,一定不要隔裂开来。
字意我们随着以后的展开会一一来讲,现把大体的结构展现一下。
本文的结构更重要的是画面的结构。在我以前讲的作文八法里,讲的就是一个禅意。换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物与物的关系在心意中的关系。所以这里面我们要知道几个物理上的变化:
一是山水的关系或者讲是山水的变化; 二是明暗的变化;这一点有如岳阳楼之明暗变化一样。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一正一反的对比,是在写作中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手法。
三是四季之变; 四是动静之变。
这四个变化可以说是物理上的,是自然界的,这是一条明线。还有一条暗线,就是两个字一是醉一是乐。把这两个字再扩大就是醉与醒,独乐与众乐。前四个明线的对比与后两个暗线之对比就构成了我们今天要讲的结构。
第一段: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读古文读历史,随手打开地图册,滁洲是地名,在安徽,也是作者被贬的地方。当时范仲淹与欧阳修同朝为官,范在朝廷政治改革,欧阳大力支持。但遇到权臣迫害,也跟范仲淹一样遭到贬谪。
滁洲在长江以北,这个地方多为丘陵,风景小巧秀丽,远点说江南,苏州园林,过去的苏州,大多是一些高官流放被贬之地。因这历史所以苏州园林要至少具备三个条件,钱,闲,文化,不具备想搞这园林不容易。滁洲距江苏的南京、扬州都很近,从地缘文化的角度讲,他们就有很大的相似性。
说这地理是说北方文学或者再大点,北方文化,多豪放为代表。南方文化多以婉约为代表。所以我们讲这个文章的时候,就能感到小巧婉妙。又不失说理层层深入。
唐宋八大家都从孟子中钻出来的。讲一条江的上中下游。中游地理地形地势自然天成,所以不用什么人工建筑。——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般已过万重山,没有人工的痕迹。而岳阳楼和醉翁亭都是人工建筑,是地理决定的,因中游山势落差大,自然的因素更大,且也不好有人文建筑,而下游一般是平原,山水之势平缓,所以人文建筑相对容易一些。
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峰是什么意思?从地理上来讲就是海拔落差较大。比如台湾旅游为什么风味独特?一个重要原因是海拔落差大。一年四季在同一个季节,因海拔不同,感受不同的风景、气候。即:山顶是一个风景气候,山腰是另一个风景气候,山底又是另一风景气候。
环,小石潭里的环合,就是圈,我们讲北京有三环四环,就这个意思,即滁洲这个地方四周全是山,环滁皆山也,环与皆相对应。四面环山。
我们读古文,一定得读出动感来,读出画质来,中国字本身就是形象字,用字来作画,中国画是用墨来作画,形式不同,道相同。中国画要讲禅意,文字也要讲禅意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在西南方向,那里的山峰,诸——之于,与焉——于之,正好相反,我们讲,求诸他人,把这个诸就可以换成求之于他人。
在孟子里学过一句话,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万取千焉,千取百焉,把这个焉字换掉 就是万取千于之 千取百于之。就是从万里取千 从千中取百,这个细微一定要明了。
林当然好理解 是树。广义的讲 是植物 这个也是细微之处,不要一看林就以为是树林,以为是树林说明读书品古文不到位。
为什么植物不是树林呢,因为作者这个时候写作的视角是在滁洲的中心,看西南之方,是一个远距离的观察,是不可能看清树的具体的样子的,所以后一个字壑更能说明问题,这个字,大意讲的是沟。沟壑同义。
我们入细的分析,如果我们面前有山,或是我们有一点绘画基础,我们就要知道这个林,是突出的部分,这个壑是凹进的部分,这两个字就是轮廓。即讲的是西南方向的山,轮廓造型明暗等更显很有美感。凹凸有别错落有致,我们不是在讲字,我们是在讲画,尤,有两个意思,一是怨天尤人,就讲的是责怪,埋怨。二是尤其特别。说女人跟尤物一样,讲的就是特别。这些细字,要好好的抠住。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先是远景,---环滁皆山也。后是中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再是近景---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下面还有 特近景,所以我们要看到 写东西 跟做事情是一样的,要有先有后,要秩序,讲逻辑。有条理。先放油,再炝锅,再放姜,再放菜。不能乱了秩序,做菜要有一个好手艺,除了料除了火候之外,秩序非常重要,但会被很多人忽略。同样的东西 同样的料 为什么作出来口味不一样 大体上讲 秩序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说 西红柿炒鸡蛋 佐料 就是那几种 为什么有人做的好吃 有的人做的不好吃 秩序很重要同样的 写文章 这个秩序重要性 也不例外
蔚然,有成语叫蔚然成风,就是茂盛的意思。深秀(不要粗粗就过,金刚经的开经偈是武则天写的,第一句,无上甚深微妙法,这个深字讲的是一个甚深的道理,一定经入微入细的去观察。这才叫深,观察到细处,还不够,还要到微处,到微尘处。所以我们换一种境界来理解,这里的深秀二字就是作者更进一点的来观察,所以才看到有座山的容貌不一般,)是甚深之色。这就是琅琊山,这就是从远到中到近景,视角所观所察一步步深入。一点点入微入细。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在这座山里,一直走上六七里地,就可以听到水声,怎么听到的呢?渐闻,渐 值得玩味,不是突然听到的,是渐渐,就有了动感。水声什么样?是潺潺,我们学过有涓涓声,汩汩声,还有浩浩荡荡之声,潺潺是有动感的,一开始,是偶尔听到一两声,后来是若有若无,再后来是听的真确了,所以这渐字,有动感,描写准确。不是一下听到的,是渐闻。这就符合我们在山中听到声音的习惯。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什么叫泻?——从上自下,这个流水从两个山峰之间落下。作文八法里提过,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可以描写的,前面,用了潺潺声,是作者听到的酿泉之声,从两峰之间一落而下,这是作者看到的酿泉之形,我们的孩子,有时写东西觉得没有可写,这是因为不会用色声香味触法来写,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峰回路转它的意思其实就是转路回峰,什么是路转,就是拐个弯,路转了,人就拐了,就可以完完整整的看到山峰的整体了,我们去爬山,走山路就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山腰的一边,走着,看不到另一个高山峰,但是走到山路拐弯处,原来挡着视线的屏障不见了,就可以看到另一座山峰了,这里就有意思了,什么意思呢,我们平时说,爬上高处,才可以看到众山,但另一种智慧是不必登上高处,只需路转,就可见山峰回。登上高处必竟是少数人,但不能说,只有这少部分人可以体会景致感受成功。换个角度变个视野,同样可以。所以说成功的人,不一定是数学 英语 物理拿到过冠军的人,登高用的是蛮力,路转,用的是巧劲,这个境界要好好体会。
作者被贬理应落魄,但作者依智慧,山峰回路转,在这个地方,同样取得了政治经济民生的成就,作者的境界,智量就更大了,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一拐弯,不撞南墙,一换眼界,一换思路,所以就有一别致的景象在眼前,翼然有两个字要讲一讲,翼就是翅膀,所以这个翼与临字,就是巧然搭配,临空之意,为什么会临空呢,因为如翼,然字怎么讲,读古文常读到这个然字,可能一晃就过了,比如我们讲恍然大悟,这个然怎么讲,就是状,再翻译下,有一座亭子,如同有翅膀一样,临空于流泉之上,这样就准确了,那个,我们再引早译成这个亭的亭角是翘起来的,如同羽翼一样,是不是就准确了,所以中国古人惜墨如金,简单几个字,同样可以把事情描述的很准确,这就要求功夫在身上了,所以我们要求孩子写作文,一开始不是说写了多少字就叫好,不能说写的长就叫好,而是要学会让孩子准确的表达,写的少不要紧,写的准确,才是功夫,同样的,刚才我们讲了,作文是用文字来画画,如果我们有孩子上画画班,上美术班有写生课,就会感受到,让孩子画的准确——才是功夫,当然这个准确不是像照相一样的准确而是把看到的通过自己的手,表达准确,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这个亭叫醉翁亭,是山中的僧人智仙所造,这个亭的名字,是太守自己起的,是自称的,前面我们讲过,作者因为政治事件,被贬到这里当太守,所以这里讲太守自谓也,就是指本人,为什么在自谓——后文会讲到,为什么自称叫醉翁,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作者也就是太守本人,作为一方之主,常请客人来此饮酒,饮少辄醉---辄,当就讲,喝的不多就醉了,我们有个成语叫浅尝辄止,这里的辄便是“就”的意思,作者动不动就醉了,并且作者年事最高岁数最大,所以就自称醉翁,这个翁就是岁数大的意思。在孟子里我们还学过一个字叫叟。也是老头的意思,愚公移山里也有一个配角叫智叟,都代表年数大的意思,所以这里这个醉翁亭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作者讲了三个理由,一是常会饮于此,二是饮少辄醉,三是而年又最高,一是常会饮于此---亭,二是饮少辄醉--醉,三是而年又最高--翁,所以这个亭就叫作醉翁亭,讲到这个饮字我们又要提一个问题了,这个饮酒是好啊还是不好啊,这个醉是好啊还是不好啊,这是个问题,我们在这里讲个故事,三国大家可能都看过,醉又没有真正酩酊大醉。里面有一个庞统,当时在孙权那里不得重用,用来孔明写了一个推荐信,让他拿着这个信投刘备。他来见了刘备。但也是有点恃才。所以没有拿出这个书信。刘备看他长的不是帅哥。看不起他。但又碍于他的大名给他一个小地方让他去管。后来又派张飞去考察他,张飞刚去,就听他庞统经常喝的大醉,很生气要捉拿他,办他不作为,后来就看庞统办公,三下五除二,几个星期的公务,一两个时辰就办好了,于是就报告刘备,刘备才知道庞统很厉害,我们学孟子,梁惠王 赏花赏鸟赏秋香,也问孟子说:贤人亦乐此乎,孟子回答,先贤而后乐此,所以 我们通过这个 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贤人喝酒 好啊,说明政治上有建树,贤人才人空喝酒啊,如果不贤的人,就不好了,正事还没办呢 全让这酒给耽误了,所以讲没有绝对的。要看谁,看什么情况,都是态度。总的来说 用时下流行的话讲 喝的不是酒 是态度,也是寂寞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个醉翁之意不在酒讲的是因为什么而醉?不是酒之醉意,而是山水之醉。我们知道一句话,叫酒不醉人人自醉。醉有两个意思,一层意思是迷。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醉的,都是迷的。
谁敢说自己清醒的,是不迷的呢?不迷那是佛陀的境界。用佛理来讲,这个醉也好,这个迷也好,就是痴字。贪杯是贪,贪财就不是贪了嘛。同样是贪,是痴,这是一个高境界。
我们就作文来看,相反的意思是这个世界是没有一个醉人的,除非自己愿醉。作者就是自己愿意醉,因山水而醉,不因酒而醉。这个境界与李白的境界有所区别。李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李白是借酒消愁,是乐以忘忧,是借酒消忧。所以作文章本身来讲,作者表达了一个更深的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表明自己要学古代贤圣,因为古代贤人讲的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个意思我们要体会到。寄情山水 纵情物外 乐山乐水 来表明自己与自然为伴的高洁之心。这是作者要表明的。
所以讲,写景不为景,写景是为了写心,这是我们讲古文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这个乎字,可以稍讲一点。这个字就是于字。在过去这两个字是一个字。讲到这里,我们顺带讲一下汉字的发展。我们知道中国字较早一点的是甲古文,因为书写工具和书写的材料没有现在这么丰富。那个时候书写的工具是石头金属等利器,而书写的材料是骨头,所以那个时候的文字是锋利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你用刀在石头上刻字。比如说刻个一字,起头和收尾都是尖的,尘的起头是为了好契入,尖的收尾是力道好收。到了秦统一了文字,就有了小篆。这个小篆的笔划就较甲古文更圆融了。这是因为书写材料发展的原因。
但是那个时候还是以硬质为主,所以笔划就不能象我们现在这样有点、、有撇、有捺,分的非常清。大家想象一下是不是这样的。如果在石头上刻字,一点有的时候会刻成一横。再到汉代,主要是以隶为主。隶书的特点主要是以横为主,一横三折。慢慢的到了宋就有了活字印刷,有了纸张,所以就有了楷书,一点一横就会分的更清。再后来就发展了行书与草书。书法的发展与书写工具与书写材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是在商代因为没有软质的书写工具,只有以刀代笔,所以是不可能有行书与草书的。只有当毛笔等软质工具出现才有可能出现行书草书。
这就是讲,为什么这个于与乎,在过去是同一个字。再比如,过去的王与玉,也是同一个字。后来到了汉代左右,这个王与玉的差别,是用王的三横的长短不同来分别开。呵,讲到这个乎,我们额外远扯了一些。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里重点要体会这个寓字。这个寓字我们现在有一个词叫寄寓。还有一个词叫公寓。什么叫公寓?暂时住的地方叫公寓。这个寄与这个寓是同意,是假托,暂托。
我们还有一个成语,叫寓教于乐。教是本,乐是形式。所以作者讲,这个山水之乐是本是真乐。只是假托在酒醉之中罢了。酒之乐是形式是假体,山水之乐是本质是真体,这个要读懂。明白了这个寓字才好理解什么叫寓教于乐。才好理解三本文中,什么是真乐?什么是假托之乐?主与次,形与体,就分明了。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里两句话,前句说明后一句,后一句来说明前一句。互为解释,表达就更充份了。这样的用法,比如我们说,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这样两句就把全文的意思表达更加充份了。
第二篇:《醉翁亭记》
文言文复习笔记整理:李景堂
《醉翁亭记》
一、作者:欧阳修.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其他作品有《朋党论》《秋声赋》,《欧阳文忠集》,词集有《六一词》、《近体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编》。史学成就有《五代史记》(《新五代史》),二、注释:①深:幽深。②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形容亭子四角向上翘起。③临:靠近④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⑤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⑥负者歌..于涂:背东西、挑担子的人⑦时:季节⑧陈:摆开⑨暝:昏暗⑩秀:秀丽。
三、主旨:与民同乐,它集中体现在第三段,因为第三段集中写了人的活动,是醉翁深意之所在。
四、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五、本文中“也”出现了21次,有三种用途:
①、陈述(用于指述景物)
②、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③、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共用了25个“而”字,其中表示转折获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事连接词语而有调整借走作用的则可轻读。
六、全文的核心命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本文的主旨句:醉能同其乐
七、翻译句子: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她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树荫,秋风浩荡,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八、本文涉及的成语:
A、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地方
B、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C、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九、问题解答:
1、太守为何而醉?
①、美丽的山间景色;
②、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
2、“乐”字如何贯穿全文?
文章开始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喻一个“乐”字,接着便借“山水之乐”道出全文的主线。下文承“山水之乐”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接下来便描绘出一副太守与民共享山水之乐的风俗画,至全文结穴处,用“醉能同其乐”画龙点睛地勾画出全文的主旨。
3、你怎样理解“太守醉也”中的“醉”?
答:写醉其实是在写乐。
十、段意:
第1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第2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第3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
本段几种“乐”的情境: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十一、为什么自称“醉翁”的欧阳修“意不在酒”?
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答: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十二、这篇文章写三种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太守之乐是重点。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的描写同太守之乐有什么关系?
答:作者描写山水之乐,游人之乐是对太守之乐的陪衬。写山水之乐,是表现他贬官谪居滁州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生活态度。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众宾欢中反衬自己的乐,因为享受山水之乐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是非同寻常了。写太守之乐,此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十三、为什么说在本文中“醉”字是中心?
答:此字在文中出现过六次。中心人物是“醉翁”,这个中心人物游乐的中心场所是“醉翁亭”。作者政治上受排挤,贬为滁州太守。他明知自己“四十未
为老”却偏要自号“醉翁”。“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一个“醉”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抑郁的情怀,蕴含着全章的主旨。
十四、写作技巧
①、写景层次分明,并且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
②、语言精炼,意蕴丰富。
本文不过四百多字,却写出了复杂多变的景物和情境。如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及四时景物变化,都言简意深,片语传神。语句凝练,语意精警含蓄,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像“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多为后人沿用。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在欧阳修的基础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欧阳修论文,主张“言简而意深”(《论尹师鲁墓志铭》),他特别推崇他的老友梅尧臣论诗的一句话,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见《六一诗话》),而这篇游记,可以说完美地体现了他的创作观点。
第三篇:《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一、重点字词
[环]环绕[蔚然]茂盛的样子
[临]靠近[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名]取名,命名[意]情趣 [寓]寄托[开]散开 [暝]昏暗[芳]香花 [秀]繁茂[伛偻]提携
[渔]打渔[杂然]乱七八糟的样子 [陈]摆开[丝竹]指音乐
[弈]下棋[觥筹]觥:酒杯;筹:酒筹 [苍颜]脸色苍老[颓然]醉醺醺的样子,形容醉态 [翳]遮盖[谓]为,是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快乐
二、重点句子译文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译文: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译文: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7.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8.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译文: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9.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译文: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10.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译文: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1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1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
三、理解性背诵
1.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2.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4.写四季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5.写夕照全景的句子是: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6.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7.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与民同乐)
8、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是哪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
9、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环滁皆山也。
10、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什么? 太守与宾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四、阅读探究
1.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课后练习)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是“与民同乐”。2.第三自然段描绘了四幅图画。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情怀。
4、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5.列举出本课两个成语
峰回路转、觥筹交错、醉翁之意不在酒、前呼后应、水落石出
6、比较阅读
(1)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五柳先生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醉翁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其兴致不在酒而在山水。(2)《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导学练习)相同的是:它们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抒发了与山水同乐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是: 《岳阳楼记》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规劝友人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第四篇:第一段总结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根据登封市教育体育局文件精神,按照君召乡中心学校统一部署,海渚小学迅速组织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深入的学习,确保在为民服务、改进作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教育教学工作夯实基础。现将前阶段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积极发动,组织认真学习。
我们在中心学校的领导下采用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惯犯展开学习活动。集中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违法职业道德规范处理办法》、《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观看了师德报告会、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等视频。同时还学习了十八大精神,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省委省政府的若干意见,观看了电影《焦裕禄》。将群众路线的主题落到实处。
二、集中交流,重视提高成效。
在学习活动中,通过集中发言,使全体同志谈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更重要的是大家都能够结合实际。形式虽然简单,但是人人都说想法和感受,听了人人的想法和感受,这样耳濡目染大大提高了学习成效,促使教师自觉遵守教育法、教师法和职业道德规范。青年教师
李晓宁说:“有许多学习内容在学习时也没感到怎么重要,然而通过大家发言才感到重要的地方还有那么多。”由此也让大家感受到,大会发言同样不失为提高效果的一种好办法。
发言交流过程中,教师深刻交流个人的心得体会,同志们既发现了个人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别人的优点,既找到了自己的问题,也看到了别人的问题。我们通过这次学习讨论,进一步明确了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就是扎扎实实搞教书,认认真真育人,敬业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奉献是理想的最高境界。做一名老师容易,做一名好老师困难。
三、诚心诚意,征求别人意见。
在交流过程中,老师们还自觉征求别人意见,请求帮助改进自己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征求意见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不曾有过的,这一点真正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征求意见,不但活化了学习方式,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而且使大家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在点点滴滴的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我们针对问题最为广泛的是①批改与讲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②备课应付问题;③上班时间问题;④对待差生问题;⑤落实素质教育问题;⑥体罚学生问题等。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在前一阶段的活动中,组织学习还存在着工作进展不够平衡、创新力度不够大、工作亮点不够多、提要求多抓落实少、征求意见深度广度不够等问题。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深入课堂,到矛盾最集中、困难最多的地方找问题解决问题,并全面收集各类信息和资料,及时归纳总结提炼,找到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症结所在,抓住关键扭转局面。君召乡海渚小学2014年4月25日
第五篇:如何写好作文第一段
第1段:图画描述(共三句)
1-(1):总体描述图画:人物/动物/事物+动作+环境 or 人物+服装+表情(一句)1-(2):图画细节描述
(通常一句,有时也可写两句)1-(3):对图画中的文字进行翻译(一句,有时可省略这句)
第2段:图画寓意阐释兼论证(共五句)
2-(1):主题句:点出图画寓意(一句)
2-(2)(3)(4):论证段(注意:既然前面提出了观点,随后就应有相对应的原因/解释/论证。不要犯考生易犯的有论点无论据的错误)(三句)
论证段的思路:
【内容层面】论证的内容可以从如下角度选择其一
a、谈背景:即问题或现象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
b、摆事实:即已经成为普遍社会现象的事实情况
c、驳观点(欲扬先抑):先摆出与自己观点对立的他人观点,随和在反驳中提出自己观点(因为欲扬先抑是英文写作习惯)
d、讲原因:即分析问题或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好给出2-3点(注:王江涛在书上说“原因”是现在改卷老师最喜欢看到的角度,偶不置可否,大家可以多练练这个角度)
e、论后果:即分析问题或现象导致的后果,最好利弊都写。
f、“象-义”对应(书上写的是“联系现实”,“象-义对应”是我自己发明的词,因为“联系现实”容易让我产生歧义):即阐释图画寓意时把图中每个事物和现实中的象征的涵义对象联系起来(例如写道“图画上的花朵象征着现在的少年儿童,温室象征着家长的溺爱”)
备注:书上只列了五大角度,f点是单独列在后面的,但我认为这一点谈的也属于构思上的写作内容层面,所以就一起归进来了。大家也要重点练习这点,因为只要涉及图画阐释的题都要写到这个内容。
【写作方法层面】可综合运用下面的论证方法(我打算每一种方法都积累几个相应的好句型,最终形成自己的句型模板):
1、因果论证(注意:英文的逻辑是前果后因,和中文刚好相反。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段的首句应是主题句,即“结果”,后面的论证就是“原因)
2、分类论证:如果在前述的写作内容上选择了d角度(讲原因),则最好在第2段写两到三点原因或例证,然后在第3段写两点建议,这样结构更严谨。
3、定义法:采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形式,来引起阅卷者的注意(注:如果要用也最多一次)。例:What is idol worship? Idol worship is usually……
4、解释法:即换个角度把上一句的意思再说一遍(注:如果要用也最多一次)
。例:In other words,……
5、统计或事实:可以虚构一些统计数据或调查结果,来使文章有理有据。只要数据不夸张,能自圆其说即可。例:According to the recent survey/data/study/statistics by th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70% of……
6、举例论证(最常用,不多说了)
7、比较和对比:比较两者的相同点或者对比两者不同点 2-(5):小结:将2-(2)(3)(4)三句进行小结,与本段首句呼应。(一句)
第3段:结论兼建议措施段(共四句)
3-(1):结论句(一句)
3-(2)(3):针对双方或从某一现象的正反两个方面提建议(两句)3-(4):结尾或展望未来:建议用倒装句、强调句、虚拟语气(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