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丰富多彩--多种知识途径解决历史教学问题的一些尝试

时间:2019-05-15 09:4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历史课丰富多彩--多种知识途径解决历史教学问题的一些尝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历史课丰富多彩--多种知识途径解决历史教学问题的一些尝试》。

第一篇:让历史课丰富多彩--多种知识途径解决历史教学问题的一些尝试

让历史课丰富多彩

-----多种知识途径解决历史教学问题的一些尝试

导读:历史的内容包罗万象,几乎包括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如何全面了解历史的内容,我们不能单凭历史论历史,还要善于从其它知识的视角来认识历史。

人类进入新千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呈异彩绽放之势。在这种形势下,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不朽精神、优良的文化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正确认识并吸收其他文明有益的营养,培养面向新世纪中华文明的传人,是历史课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历史学科教学一定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成为适合新时代发展的合格人才。为中华民族繁荣,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贡献。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这并不意味着老师不重要了,相反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要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素养。这不仅是历史本专业的知识、能力的素养,而且应当包括跨学科、多专业的知识、能力的素养。

在多年的历史课教学实践活动中,我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在历史教学中光靠单纯的历史专业知识是不够的。综合运用跨学科、多专业的知识,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历史认识的疑难问题,还可以使历史课变得多姿多彩,可以弥补单纯历史教学的不足。是提升历史教学生动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好方法。使历史课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

一、历史需要文采点缀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华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的说法,揭示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古代许多杰出的史学家,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如司马迁、班固等。一些史学名著,同时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史记》就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最好的文史结合的经典范例。从中摘取那些文学的奇葩、绝唱,恰当的运用到历史课堂中,能够大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如讲到秦统一六国的内容,当讲到荆轲刺秦王一节时,学生通过反复吟诵荆轲易水边的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体会当时的意境:凛冽的北风狂吹,萧萧的风声中,易水冰冷刺骨,河岸边送别威猛的壮士将要前行。通过景物、气氛来渲染、烘托中心人物,让学生感受到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

在讲到陈胜吴广起义时,我引用《史记•陈涉世家》对陈胜的描述: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让学生总结陈胜的特点:是啊!大雁、天鹅能够振翅翱翔于蓝天,岂是那些整日扑腾于枝头草丛,只求温饱的燕子、麻雀们所能理解?后来尽管有大泽乡的天时地利之便,但是若没有年少时候的壮志,想来也不会于高坡之上振臂一呼、揭竿而起的。给学生创设一个意境,他就能把历史人物的形象印在脑海,在认识历史人物的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励志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也与历史密切相关,为学生们所熟知,用好这些材料无疑能够极大丰富历史教学的内涵。

就拿汉语词汇中的成语来说,绝大部分都是出自历史的典故,历史的文学的精华集于一体,如:卧薪尝胆、一鸣惊人、退避三舍等。讲到这些相应的内容时,我就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搜集整理资料,以故事会的形式完成相应知识内容的学习。很多学生都能以很高的积极性参与其中,通过一个成语就能记住一段历史。有些历史内容也可以用成语故事来贯穿始终,如讲东晋时的“淝水之战”一节,让学生用“投鞭断流”、“草本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故事的讲述,便可全面了解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主要事件、内容等要素。

恰当运用一些诗词、名句能够帮助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如:讲秦始皇一统六国的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我引用李白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让学生仿佛见到了秦王猛虎般的声威逼人,扫除战国离乱的浮云,一个“挥”字,一个“决”字大显何等有力,何其果断。在激扬文字之间,天下归秦,四海一统。讲到明朝戚继光抗倭时,我就点出他的诗句“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使戚继光舍己为国,英勇杀敌的形象跃然纸上,学生也能受到他高尚节操的感染,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在讲“长征”一节内容时,我安排学生以一首《七律•长征》配乐诗朗颂开篇,渲染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怀着激情感受长征的壮举,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讲到对辛亥革命的认识评价时,我就引用了鲁迅在《阿Q正传》中的描述:“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带兵的也是先前的老把总。”阿Q的革命观点:“革命就是杀头,革命就是要什么有什么。”让学生据此分析:辛亥革命是怎样一场革命?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辛亥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换汤不换药,是旧势力的改头换面而已,民众对革命认识不清,对革命的理解是盲目的”。最终就很容易得出:“辛亥革命是场不彻底的革命”这一结论,这样课堂教学目标很容易就实现了。

文学与历史的有机结合,营造出浓郁的文学色彩。不仅使单纯的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异彩纷呈,而且把枯燥的历史问题尽可能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展示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

二、用政治的理论拨开历史的迷雾

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历史问题就是昨天所发生的政治问题,对于历史和政治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认为,今天的历史内容包括了过去所有时期的社会政治问题,而且是构成历史的主干。今天我们所总结出的政治理论规律,正是来源于历史的政治实践。

因此,我们运用政治学科中的辨证法的一些基本观点如: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必然性和偶然性、继承和发展等一些辩证关系,来破解很多历史政治事件、疑难问题,就像打开宝库大门的金钥匙,能够大大便利学生对于事件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到世界历史中的文艺复兴这一节内容时,很多学生会将“复兴”作为关键词,复兴什么?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也难怪就连当时的欧洲人也认为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对于这一迷局,我引导学生分清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表面上看是通过许多文人学士的努力,希腊罗马的文化光辉重新为人们理解和认识。当时的欧洲人认为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活,所以就叫文艺复兴。但这些只是外在的现象,实际上这场运动是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帜,真正的核心是资产阶级要求社会变革,追求思想解放,宣扬个人精神自由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才是内在的本质,让学生明白只有辩证的揭开现象认清本质,才能正确认识文艺复兴。我在讲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共赴国难,这些内容时,学生们对于国共又一次合作很不能理解。这是因为:在前面的历史学习中,学生己经了解到:自1927-1936年十年间,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革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还要主张释放蒋介石,进而还能够和国民党二次合作呢?就连当时陕甘宁根据地的大部分红军指战员对此都十分不理解,他们中的很多人主张杀掉蒋介石,以报血海深仇。对此,我运用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观点,帮学生认识这一政治事件。首先让同学们辨明1927-1936年的主要矛盾是国内国民党反革命与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之间的矛盾,这中间虽然有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但这是局部危机。而到了1936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进一步扩张,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也日益遭到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越来越不得人心。因此,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国际上中华民族反侵略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矛盾。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毅然放弃了十年的仇怨,与国民党第二次携手合作,共赴国难。通过这种主要矛盾变化的分析,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也找到了最本质最根源的问题: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以民族大义为重,不计私利,为了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体现了崇高的民族责任意识。

又比如,讲到中美关系的恢复这一内容时,我用辩证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的关系,指导学生理清这一复杂历史事件的脉络。纠正有些同学认识上的错误:认为中美关系的恢复全有赖于兵乓球事件的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我首先全面介绍了历史上的中美关系:建国前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建国后,朝鲜战争中中美直接交锋;

5、60年代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长期敌视新中国。到70年代初,为什么美国能够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我接着给学生介绍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世界局势大背景:国际上美苏冷战争霸中,美国处于不利地位,面对苏联的咄咄强势,美国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急于寻找新的强大战略盟友。那我们中国就愿意和美国这个多年的仇敌和好吗?我又引用了1969年中苏珍宝岛事件这个材料,让学生明白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到直接的武力对抗,局势已然到了最为严竣的时刻。我再适时引用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敌人的敌人有可能是我们的朋友”。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认识到:中美双方面临着共同敌人的威胁,因此中美关系系正常化是两国共同的战略需要,这是必然因素,是中美关系和缓的前提。而兵乓球事件只是个偶然事件,要让学生明白即使没有兵乓球事件,中美关系也可能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沟通。这个事件的发生起到了相当于催化剂的作用,为中美双方的接近提供了一个契机,加速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这样,通过必然中有偶然,偶然事件又是必然的因素在起作用的辩证关系,让学生对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有了全面的认识,避免了对事件片面,错误的认识。准确抓住事件最本质的因素。课堂实践证明巧妙运用政治的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清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从而正确把握历史的规律。

三、在地理的田野上寻找历史的坐标

一切人类文明都产生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地理就是历史的土壤。作为历史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地理时空概念,通过地理知识的解读分析,可以得到历史问题的答案。

世界历史在讲到古希腊文明一节时,我就从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入手。首先让学生依据地图说出希腊的地形特点:半岛,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多良港,地势崎岖不平,仅有的小块平原相对隔绝。接着和学生一起分析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经济形式:临海,多良港使得航运发达。地势崎岖,平原狭小,不适合种粮食,但适合种葡萄、橄榄。葡萄酒、橄榄油等特产经过航运运到海外换回所需要的粮食,这决定了希腊的海外贸易发达。最终找到经济形式所决定的政治特点:繁荣的商业贸易,成为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小块平原的相对隔绝又造就了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林立。同样用地理的概念也可以总结四大文明古国成因的共同点:都有大河冲刷出广袤肥美的良田,发达的农业基础上建立起庞大的专制帝国。同学们最终得出了结论: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不同的文明方式。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配套编印了历史地图册,课本也是图文并茂,为我们提供了最好最便捷的辅助工具,因此用好课本地图、插图、挂图以及填空图等材料中的地理知识、技能,也能为我们认识历史事件提供最直观有效的帮助。

在讲述抗美援朝一节中,我的做法是对每一个事件的讲解都结合挂图来进行。从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进程,重要战役等都指导学生从地图上把握重要的知识点。如讲到三八线的由来,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就又能发现新的问题,即军事分界线和三八线是不同的两条线。通过教师的对照讲解,学生就能直观的了解三八线是二战结束时美苏两大国打败日本分割占领朝鲜后,按地球北纬38度纬度线划分的理论分界线。而军事分界线则是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南北双方实际控制线,两者不是一回事。如果在此不做这样的图上分辨,则学生很难区分两者的差别,就会导致过去很多人总是把三八线与军事分界线混为一谈的错误出现。接着讲朝鲜战争的进程,从志愿军入朝参战,一次战役到五次战役,都紧扣图示,每一事件都按图示进行解析,这样能使学生很好理解事件的进程、局势的变化,又容易记忆。

而在讲红军长征一节内容中,更是离不开地图的配合。我设计的教学方案是以大幅的《红军长征示意图》作主要舞台,主题定为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感受红军长征举世无双的壮举。我先要求学生找出长征经过哪些省份?大部分同学能按照进军路线找得出多数省份,再经过老师的补充就很完整了。在初步的检验识图能力后,我引导学生开始图上长征:我们从中央根据地出发一路走来,学生们记住了跨越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突破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等长征中的重大事件。配合学生搜集的资料,老师的讲解,学生们理解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对重大事件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所感染,认识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

地理知识的准确运用,不仅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而且为学生建立历史的时空概念提供了依托。在沧海桑田的地域时空中去追寻历史的足迹,无疑会增强学生学历史的厚重感。

四、用科技知识点拨历史、解开千古奥秘

自然科学知识在很多人看来是与历史不相干的,但是人类文明的历史原本就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历史。历史课中有许多涉及科技方面的内容,教师如能用科学知识解疑释惑,不仅能够达到认识人类智慧的目的,而且解疑释惑的过程本身就能强烈的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述先民的智慧都江堰一节中,如何了解先民的智慧,我就从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进行突破。对于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宝瓶口的开凿,我先着意加深学生对于工程困难程度的印象,如玉垒山遍布坚硬的岩石。接着诱导学生对比古今技术条件的巨大差异,学生得出结论:今天开山的工具有风镐,炸药还有大型的挖掘机械等,而在战国那个年代,这一切都没有。如此一来,学生迫切想知道古代人是如何凿开坚硬的岩石的。这时我就让学生自己思考方法,从生活实践中找出不借助现代化工具能使石头开裂,而且古人也能做到的方法是什么?有些班级学生能想到火烧等办法。我就适时联系物理学科中热胀冷缩的原理,帮学生完善,解读古代人所用的方法:先用火烧岩石,再以冷水浇淋,这样可以使岩石在巨大温度反差变化中爆裂。学生最终明白了,高大的玉垒山,是如何被一层层剥开一个大口子,修成宝瓶口的。学生自然得出我们的先民具有高超的智慧的结论。这远比任何的空洞的赞扬要有效地多。

再比如,讲到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这一节内容时,我将重点放在学生对“人”字形线路和“竖井施工法”的科学原理的理解上。我首先问有从银川坐火车到北京的经历的同学,到了青龙桥车站有何感觉?学生回答:“好像列车又原路返回了”,我适时点出这就是“人”字形线路的独特之处。这里我特别注重两个演示图的作用:(见文后附图)图

一、图二各分a、b两幅,示意、标注完全一致。图一a、图二a是线条简图适合于板书使用,图一b、图二b适合于多媒体课件使用。

图一a、b解释“人”字形路线,它像是一个横着放的“人”字,A点到C点之间是一个较陡的山坡,火车是不能直接上下坡的。B点是青龙桥车站,火车上坡时先从C点运行到B点,然后火车车尾变车头倒开再从B点运行到A点,下坡时顺序刚好相反。这样的好处是大大减缓了坡度,使火车能顺利上下坡。这时学生也就明白了火车在青龙桥车站为什么像是原路返回了的原因,因为火车确实倒回去了,但却没有原路返回,而是拐到另一条道上去了。图二a、b 为居庸关隧道修建示意图,A、B之间为高大的山梁,火车要通过这里,必须要开掘隧道,一般的做法是在A、B 两点之间对挖开凿。而詹天佑当时为了赶工期,加快施工的进度,创造性的使用了“竖井施工法”。这一开创性的做法是在C、D 两点处开挖竖井(当然实际上不止两处),由C、D 两点的竖井下去以后,又分别向相反方向双向开挖(如图中箭头所示),这样就同时增加了数个工作面,能够使多个工作班组同时工作,从而大大加快了工程施工进度。

在学生全面认识了这两项工程的原理,并得知这两项工程的成功实践,在世界上都具有开创性贡献,使世界铁路工程界为之折服。就不仅由衷的钦佩詹天佑的聪明才智,也认识到在中华民族那个不幸的时代,詹天佑的聪明智慧大涨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使洋人再也不敢小瞧我们中国人。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受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懂得历史学科内容浩繁、多样。面对各类不同的知识内容,教师应当运用掌握的各科知识,适时引导学生综合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俗话说:“欲求水流远,源泉须博深”,为了更好的展示历史课的丰富多彩、广博深奥,势必要求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要只做本专业的“专家”。对于自己不懂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要向专业教师多请教,做他们的学生。也要和学生多联系,动员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改变教师“闭门造车”式的教学方式。使历史教学适应为21世纪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

第二篇: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一堂历史课的教学尝试之心得体会

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一堂历史课的教学尝试之心得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关键在于创新,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新课程价值追求。如何创新历史教学,众多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应该高招很多,各不相同。笔者近期在高二理科班的历史必修III教学中作出了一次教学尝试,旨在充分发挥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相结合的精神,仅供参考。

教材:历史必修III第八单元第3课《(19世纪以来)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

教法:教师辅导学生上网收集整理资料,并制作课件,最后由学生组织课堂教学

一、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主人的必要性

1、时代发展的需要——信息化社会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改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信息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继物质与能量之后的第三个被开发对象在社会生活更方面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因此,对专业信息的掌握(如对历史中客观史实的了解)已经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士的权限。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当代中小学生能够在网络中获取大量专业信息。而这一切远比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知识要丰富、精确和深刻得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意识到时代对于教育的影响,适当改变教学方式,才能不断成长进步,与时俱进。

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开始挑战教师的权威,对教科书上的史实不置可否,甚至指出教材中的错误(如人教版历史必修III第七单元第1课《(近代以来)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引言部分存在明显的物理理论常识错误,而历史教师几乎都发现不了这样一个常识错误)。那么,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呢?

2、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主体变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当代中小学生已经远非昔比,各方面知识储备比较丰富,在课堂上表现十分活跃,更有甚者敢于向教师挑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置疑。固然,这类学生通常不得教师的喜爱,甚至可以说是教师课堂教学中较为头疼的“顽症”所在。但是,当堂呵斥学生,只能引起更多不满和消极对抗,不利于学科教学,当然也不是一位新时代教师的做法;“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课后好好讨论”这句话说的次数多了,教师的权威也会受到质疑。

笔者认为,处理此种情况的最好办法,首先是教师自我定位的改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仅仅将自己定位成知识的权威,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可行性已经微乎其微了。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观念束缚,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只要能够因时制宜地发挥主导性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甚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这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最佳选择。

3、新教材新教法——专业史的增加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提供了空间

有位南京市特级历史教师说过,一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指出教材中的错误(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III第七单元第1课《(近代以来)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引言部分存在明显的物理理论常识错误),而他却一点也不知道错在哪里。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新课改的今天其实一点也不让我们感到惊讶,因为太多的专业史教学(物理、生物、文学、美术、音乐、影视等)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也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要想胜任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必须时刻给自己“充电”,这是笔者对自身的一个最基本要求。但是,毕竟,短时间的理论提升,还是不及长时间研究的专家。

“为什么光速是永恒不变的?”相信很多历史教师是解释不清的,更不要说弄清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题了。如果对于这些理论本身一知半解,甚至一点都不明白,又怎么能够给学生讲清楚“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这样一个重要意义呢?!“老师,为什么教材要将罗丹的《思想者》归为印象画派呢?”“贝多芬的作品中哪些属于古典主义,哪些属于浪漫主义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很多历史教师都会一脸茫然。但是,要知道,这些专业史的知识或许是历史教师的难题,但它们对于某些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相信很多教师在课间走在教室里的时候,都看到过有些学生面前摊放着的大厚本专业书籍吧?为何不尝试着利用学生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呢?!本着这一想法,我开始打算尝试让学生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二、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主人的可行性

事实上,我的这次尝试真的成功了!而且更让我料想不到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讲竟然是那样的精彩,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环节以后再续。以下主要谈一谈“学生课堂”的可行性问题。1、21世纪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已经今非昔比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个难题。人教版教材中(历史必修III第108页)指出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按照教学要求,这属于学生识记内容,因此我强调这一点需要掌握。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一位学生突然发话:“老师,有科学家提出光速不变是错误的”(后来,我上网查找到,2002年8月8日确实曾有学者经过天文观察和数据分析研究对光速不变理论提出过质疑)。本来我可以避而不谈,毕竟这不是我的专长,但另一位同学紧接着冒出了一句:“唉,我本来就没有搞明白为啥光速不变,这下好了,不需要明白了!”(典型的幸灾乐祸,事后有同学断定他没参加物理奥赛班)。这下全班炸开锅了,你一言我一语地,我一看这种局面出现了,而想救火,我是没这水平了:“大家课后去问问物理老师吧,我们接着看下面的内容。”课堂教学是顺利进行了,但是明显感觉出学生在后面的教学中热情大大减弱。应该说,这节课没有成功,但确实也并不是我当时所能控制的。但让我感到安慰,更让我大受启发的是下课时发生的事情。

下课后,坐在前排的一位同学从抽屉里翻出一本很厚的物理学专著,从中找出光速不变的原理解释和公式表达给我看。当时我大受感动,看得出来,围观的很多同学在他的讲解下也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事后,我开始明白,其实现在的学生所掌握的很多信息和知识已经是我们所无法企及的了。这也为我的“学生课堂”尝试提供了可能。

2、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使这一行为成为可能

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凸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全面发展”,“教师是历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居于主导地位”[1]。我们在历史课堂上不仅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应充分重视教师在其中应发挥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度,这才是新课程下历史教学所提倡的方式和方法。

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更是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否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有可能出现课堂教学中的失控局面。因此,在尝试进行“学生课堂”实验时,从教学资料的筛选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言和问题设计,再到课件资料的展示,我都一直在和学生一起精心设计。当然,学生丰富的知识储备也为我的这一大胆尝试的顺利进行奠定了一块至关重要的基石。

事实上,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学生学习历史和主动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兴趣被大大激发了出来,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效率也大大提高。而参与到课堂教学主讲的几位同学更是感想颇多,体会和收获自不必说,对于教师备课的辛苦有了一份独到的体味。

三、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主人的优越性

1、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增加了大量课堂争论,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相关历史知识的深层次把握。

“三人行,必有吾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但作为一位讲台前的教师,要想把这句话与课堂联系起来,估计难度较大。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学生也很难将自己视为比老师知道得还多的人来对待。但如果讲台前讲课的是自己班上的同学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即便是平平淡淡的一堂历史课,下面的同学也会端正坐姿,翻开书本认真阅读。因为他们希望能够在教材中找到问题,借以向台上的小老师发挥挑战。因而,课堂上问题不断,辩论不断。只看见台上台下争论得面红耳赤,台上同学大汗淋漓,台下同学热情高涨,双方争论不下时,大家都纷纷把目光转向我的身上。那种集万千期待于一身的情形,不敢说别人没有遇到过,但至少我平时确实很少遇到。通过教师的最后点拨,很多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维目标在课堂上就很快得到理解和把握,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深层次把握大大加强。

2、是对教师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也弥补了历史教师专业史不足的缺陷,开拓了师生的视野。

笔者认为,21世纪的高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会更注重历史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科学性,更注重课程形式的灵活和多样。高中历史课程实施,一定会随着历史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师生平等理念的深化而不断创新。当然,能够引起这样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使然。当前江苏省实施的历史新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已经远不是历史学科知识本身所能包含的了,范围涉及语文、政治、物理、生物、美术、音乐等各学科,已经远远超出了历史学范畴。这不仅对历史教师素养的提高提出了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们历史教学方式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当然,历史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一方面需要历史教师不断自我提升,另一方面也要求历史教师能够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在“学生课堂”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大体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发掘:一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堂活动方案,旨在能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二是在备课过程中能够随时知道学生正确、高效地解决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三是作为活动组织学生的朋友来解答他们的各种一伙,引导他们客观、公正、平静地看待活动中产生的“历史问题”,鼓励他们大胆地、积极地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才有可能获得大家的认同和支持。

3、学生课堂正好让教师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课堂学习,是新课程所强调的过程性评价最好的注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新课程评价强调要将学生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选拔性的考试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本体性功能,反对以评价的附加性功能取代本体性功能。教师在平常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教学任务所限,难以从第三方角度来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堂反映及表现,因而,所谓的过程性评价往往也是以平时作业的完成度来考察学生的平时表现,将其作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来看待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选拔性考试评价相似,并不能显示出过程性评价的特点来。

当教师完全站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外围来观察参与课堂教学的所有同学时,这确实是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学生。而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的反映以及他们的表现都一览无余地收归我们的视野。这种视野与我们平时站在讲台上来观察时是大不相同的,因而,笔者认为这样的全新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新课程强调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值得一试。

四、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主人的局限性

当然,新的尝试必然也会有些许不足:第一,它所适用范围并不广泛。历史必修III的专业史部分(第七、八单元)可以适当采用此种方式,而对于传统的历史专题课,教师讲授应该还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第二,学生备课必然会占用一定的课后时间。对于九门学科同时学习的高中生而言,这样的尝试只能是很少的一次经历。当然,相信这样的一次经历对于他们来说,意义应该是很大的。

总而言之,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我们不仅是在观念上承认它的合法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它的合理性,更应该在教学方式上体现它的客观性。以上仅为我的一点浅薄的见解,希望各位前辈专家多多批评指正。

[1] 朱汉国

王斯德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

第三篇: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梁秀玲

英语写作一直是初中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对于英语写作望而生畏,感到无从下笔,即使下得了笔,也仅仅是简单语句的堆砌,而且常常出现中文式的英语,学生的写作技能普遍偏低。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便成了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初中学生的英语习作中普遍存在着语言结构错误、空洞、用词不当、中文式英语等问题的分析,反观英语教学的实际,目前英语写作教学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1.忽视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许多老师把教学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讲解上,写作结构的分析上,一味地在语言形式上下功夫,对学生进行孤立、烦琐和机械的字、词、句的讲解与训练。这种忽视思维能力的训练脱离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实际,使学生的语言能力难以提高。

2.忽视写作训练的多样化。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互依赖的,说的能力有赖于听的能力,进而有助于写作。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手段。听和读是输入,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说和写的输出能力。部分教师忽视了写作训练要与对话教学、阅读教学、听力教学等紧密结合,孤立地进行写作能力的培养。

3.忽视写作后的评价与反馈。部分教师在学生的作文批改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然而很少有学生对批改后的作文进行认真阅读,反思琢磨。一是作文批改后直接发到学生手中,教学中缺少必要的作文点评环节。二是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老师在作文上打了叉叉,画了杠杠。评价和反馈的缺失,使学生丧失了经历思考、推敲、更正、重组的思维训练过程。

这些教学问题制约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限制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扩张和迁移,影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1.抓好英语写作的基础性训练。

英语写作的基础性训练是培养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基础环节,不可或缺。一是训练基本句型。基本句型是指以下五种简单句:SV、SVP、SVO、SVOC、SVOO。英语中千变万化的句子归根到底都离不开这五个基本句型。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应把这五个基 本句型作为写作训练的出发点。二是训练扩展句。

在生成简单句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句训练。这种练习主要是增强词汇表达的丰富性,强调尽量使用形容词与副词及其同义词或反义词,以避免重复。教师应抓住五种基本句型,适时引导学生扩大句式,鼓励学生利用课文中的句型造句。如:“The girl likes reading.”可扩展为“ The pretty girl likes reading novels.”或“The pretty girl likes reading novels carefully.”。

三是训练“一句多译”。

“一句多译”是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同一内容的句子。例如:表达“他的英语很好”可用以下

“His English is good.” “He is good at English.”“ He does well in English”和“ He learns English well”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激活学生所学词汇,活化学生掌握的句型结构,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增加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多条途径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最根本的是要发展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培养:

一是扩大阅读量。目前,中学生阅读量不足是造成其思维狭窄和内容空洞的重要原因之一。二语习得理论表明,最好的课堂应该给学生提供大量有趣的、可理解的、与学生有关的输入。没有一定目的语的输入,输出就很难产生。要让学生言之有物,就必须重视扩大其阅读量。大量阅读对学生熟悉词汇和句子结构有积极的作用。通过一段时间的语言输入,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对写作能起到极好地促进作用。

二是背诵范文。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作范文,这将对启发学生的心灵和激活学生的思维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课文是提供给学生的最好范文,背诵课文是一个积累语篇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它有记忆、理解、感悟、鉴赏四个阶段。背诵课文有助于学生对词汇的记忆,诵读过程中学生感悟内容,内化语言,提高能力。

三是仿写作文。写作就像盖房子一样,有了材料,要把这些材料以一定的形式堆放在一起才能形成房屋。如何把句子组合到一起,就成了写作成败的关键所在。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环紧扣一环地进行训练,可以先从仿写作文开始。如在教学“I used to beafraid of the dark”一文写作时,可从单词、词组的复习入手,为学生下一步的写作罗列出会用到的一些词组。然后,通过对知识点的复习加深学生对句型的印象。接着,让学生就课文内容完成表格Rose Tang then;Rose Tang now,对表格进行复述,达到理清全文思路的目的。最后要求学生完成How I have changed 一文。

3.注重写作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要在获得足够输入量的基础上保证学生的输出能力。

一是在对话教学中,除了听录音、对话、表演和编写相似的对话外,还要求学生把对话改写成一段短文,要求学生在改写短文的过程中注意时态、语态、人称和前后逻辑关系,从而为写作打下基础。

二是在阅读教学中,可采取两种方法训练写作。一是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必须用自己的语言,且人称、时态要做相应的变化,再让学生结合所给的问题与答案,组成一篇小短文。这样既能搞懂本意,又能用同义句表达,提高了表达能力。二是要求同学用文章中所出现的关键词、短语简明扼要地把课文内容进行总结概括。然后再让同学以提纲作为一篇文章的整体框架,利用相应段落的主题句和重点词语来完成一篇短文。

三是在听力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听懂做完听力练习之外,还让他们复述听力材料并写在作文本上。可采用边听边写、听后笔述、听写重组等不同的模式。边听边写即学生根据教师或小组长或录音念的一段文字,边听边记录下原句。听后笔述即教师播放三遍录音或将听写材料读三遍,然后让学生根据记忆写出大意,在组内检查、交流,或开展小组间的竞赛。听

写重组即教师或小组长听写一段已打乱顺序的语篇,然后各组学生在听写后重组句子,将它们组成一段语篇衔接的文字。

4.开展合作学习。语言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离开人群、离开交际是很难学好的。因此,学习英语作文,个人学习应该和同学间的互相帮助、交流、切磋相结合。在阅读材料时,学生独立进行,但在整个过程中,又互相请教,互相探讨;构思时,三五人为一组,各摆出自己的想法,集思广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纲拟好后,个人完成自己的文章;写好后,又互相交换阅读,互相评论对方的作文草稿,提出意见。这种做法有助于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而且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5.优化作文的批改,增强纠错的时效性。作文批改的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学生要是把教师批改后的作文束之高阁,教师的心血就白费了。要使批改后的作文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推敲、更正,建立一套学生明白意图的符号系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对于学生的写作错误采用符号的方式加以提醒,再由学生根据提示改正。例如学生的作文出现语法错误就划出来然后写代码G(grammar),出现词汇错误写W(wrong),拼写错误写S(spell)等,然后把作文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动脑改正错误。如果属于拼写错误,那学生就会从拼写方面考虑进行自我更正,学生改完之后再由小组互批,再上交。

总之,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在老师有计划的组织和耐心帮助、正确引导下,在学生长期积极密切的配合下,是能够得以逐步提高的。

第四篇:6.5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教学设计

6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教

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结合实例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有关文字或图表资料,综合分析某地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的主要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

针对某地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类的居住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键是城市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

难点: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和运用案例分析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旧: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有哪些差异? 学生回顾: 国家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 早 慢 高

发展中国家 晚 快 低

承转过渡: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是我们这节所要学习的内容。

一、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多媒体投影:图620、621、图622-623和表格。

危害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垃圾污染

噪声污染

学生阅读教材并填写表格。

危害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出的烟气;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所排放出的尾气 人们的身体健康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固体垃圾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环境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人们休息、工作和人体健康

2交通拥挤,居住条差 多媒体投影:图624和图62。

启发思考:城市化的发展还会产生什么问题呢?城市交通拥挤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交通拥挤,居住条差。城市人口的增多和汽车的增加;交通堵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浪费、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

启发思考:除了以上问题外,还会产生哪些问题? 3增加就业困难,扩大失业队伍

学生阅读教材:增加就业困难,扩大失业队伍,还会带来其他的社会问题,如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

启发质疑:城市化产生了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解决?

二、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学生阅读教材。

多媒体投影:图627“上海交通的改善”、图628、图629。分组合作讨论得出结论如下: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继续启发质疑:除了以上措施,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思考回答:如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或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大治理污染力度;进行产学研相结合和加强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等 堂练习:

1上海市为了有效地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所采取的措施是

A建立卫星城

B开发浦东新区

提高房租水平

D拓宽交通干道

2乡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带来的社会问题很多,主要有 A失业问题、治安问题 B交通问题、环境问题 住宅问题、资源问题

D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 3下列措施有违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是 A在市中心修建起大型停车场

B禁止过境货车驶进市区

鼓励市民乘坐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

D工厂安排不同的时间上下班 4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有利措施 A阻止乡村人口流入城市

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

丢弃旧城,建立新城市

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回答:

(1)AB两条曲线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__曲线。

(2)从图中可看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____,水平______;______年以后,城市化速度加快,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3)从图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__,水平______,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人们对____________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和小城镇____________逐步完善,出现了____________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________和____________回流,大城市中心区________,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4)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市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采取的措施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6读“按经济水平划分的城市人口增长图”,分析回答:

图中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曲线,请判断: 曲线A是,曲线B是,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全世界而言,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可能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不利影响的是____________,主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避免因城市化过快而造成不良后果,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措施是_________。我国则从国情出发,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城市发展方针。板书设计

一、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2交通拥挤,居住条差

3增加就业困难,扩大失业队伍

二、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第五篇: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文综组 刘秀琴

在现代历史课堂中,历史教师必须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从教学规律出发,正确地、有创见地指导学生学习历史。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奠定坚实的基础。

“授之以渔”是古人教学经验的重要结晶。由于历史学科存在过去性、综合性、史论结合等特点,学生在学习时总会遇到许多障碍。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历史课堂中,历史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外,还必须从教学规律出发,正确地、有创见地指导学生学习历史,让学生掌握最佳途径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历史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历史:

一、指导学生编写知识体系,提高学科能力

知识体系是历史教材内容的浓缩,是了解历史知识点的捷径。如果学生学会编写知识体系,既能较好的掌握历史知识,又能提高学科能力。

首先,学生在编写知识体系时,必须先对教材仔细阅读,才能找出知识点,一旦正确的把知识点整理出来,知识点就会在学生的头脑里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这样就能把握教材的脉络。如:在讲授《世界历史》上册第1课《人类的形成》时,我提示学生:这一课包括“人类的出现”和“氏族公社”两个子目,在第一个子目“人类的出现”中包括人类的形成、人类的进化、人种的差异。在第二个子目“氏族公社”中包括氏族公社出现原因及其发展过程。学生很快按照我的提示找出课文的知识点。

其次,学生在整理知识体系时,必须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通过思考才能使教材内容条理化、要点化。这就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学生在掌握编写方法后,可依照此方法去整理编写同类历史现象的知识体系,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出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历史并得出历史规律的能力。如:在讲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诞生》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后,我指导学生用图表式从时间、导火线、根本原因、过程、结果意义、性质等各方面归纳出知识体系。使学生对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有更清晰的了解并得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过漫长的、曲折的、复杂的过程”这一历史规律。

二、指导学生做好笔记,增强梳理知识的能力

古人在治学方面有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那就是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做笔记。善于学习者总是手不离笔。历史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地笔记训练。笔记是学生思考的激发器,是记忆的贮存器,是资料的仓库。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是可进行下列几种笔记训练。

第一,抄写笔记。这是一种较普遍的笔记训练。这种笔记可抄写有关参考书上的重要历史资料,如原文、名言、典故、数据等;也可抄写教师拟定的或有关学习参考资料上的习题,习题答案要点等;还可以抄写历史专有名词中容易写错的字或字数较多难记忆的名词,如“司母戊大方鼎”、秦王嬴政的“嬴”字,容易混淆的“戌、戍、戊”可记下口诀:“横戌点戍空心戊”,还有难记的外国地名、人名等。经过这样的抄写练习,可以加深印象、加强记忆。

第二、眉批笔记。这种笔记是充分利用教科书,在听课时或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时随手记的一种笔记。眉批笔记要求在教科书的重要句、段下边标上圆点、直线、波浪线、双线、加框等符号,或者把学习时产生的心得体会、评论、疑问等记在书页的空白处。这种笔记简单易行,边读边记,下一次在阅读教科书时,眉批笔记就能起引导作用,各种符号也能使学生很快找到要点、重点。

第三,课堂笔记。这是比较重要的笔记训练。教师在课堂讲授依据教材,但又不是照搬教材,通过备课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理和组织,使讲授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也更系统,重点更突出。所以,学生在听课时应该作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并不要求把教师所将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而是要抓住主要的,记下教师讲课的板书提纲、讲授重点或难点,记下教师补充的内容,也可记下在听课时所产生的联想、新的认识或疑问。课堂笔记要讲究方法,一页纸不必全写满,可在旁边留出一些空白,便于补充、修改。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各种符号、字母、缩写来代替不同的意思。有的讲课内容在教科书上有,可记下页码以便查找。对于听课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应在笔记中注明,便于课后及时请教老师。

三、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各科相关知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历史是包罗万象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都是历史学研究的对象。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自序》中说道:“夫其书虽以史为主,而余波所及,上穷王道,下掞人伦,总括万殊,包吞千有。”这段话亟言史学领域之广。人类历史发展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历史知识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历史知识所涉及的范围是极其广阔的,包括文学、哲学、法学、美学、音乐、绘画及自然科学等许多学科的知识。所以,必须融会贯通各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的理解历史。如:《俄国十月革命》中在介绍列宁时可让学生回忆语文课本上《诚实的孩子》,感受伟人优秀的品质;金字塔为什么要采用三角形作为出入口?则要运用数学上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回答出是为了使巨大的压力均匀分散;还有地理上地图的知识;政治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理论;哲学上内因是事物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外因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任何事物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的理论。融会贯通各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四、引导学生用所学历史知识解答现实问题,感受历史的智慧

历史的智慧,也就是我们能够从历史中获得的教益。我们之所以要了解和研究历史,不仅是因为要了解人类的过去,更重要的是历史能给我们提供借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包含前人的一切失败和成功经历。注意总结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并与当今社会生活相结合,就会使历史在现实中发挥参谋、借鉴作用,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高目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当今的环保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事实证明孟子的思想正确无误。所以,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因为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唐、宋、明朝的开放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特别是唐朝,更是世界闻名的政治、经济中心。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远远落后与欧美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还有,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台独?就可以从学过的历史来举例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不容分割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摆脱所谓的“历史无用论”的困惑,感受历史的智慧。

五、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科有其学科特点,主要靠记忆。尤其是九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如何记住大量的历史知识,并使之经久不忘?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记忆方法。这里试举几种:

1.压缩记忆法: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化繁为简,把内容压缩成少数几个字的记忆方法。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可压缩成陈、李、胡、鲁。

2.联想记忆法:是将已有的知识,加以改造或联想,赋予新的含义。如: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用“悲”“埃”二字的谐音,组成“悲哀”一词来记。

3.等距离记忆法:是根据几个历史年代间的相等差距的记忆方法,好处是只要记住了其中一个年代就可推算出其余的几个年代来。如:相距二年: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依此类推还有相距五年、相距十年等。4.谐音记忆法:是用谐音的方法,赋予人为的意义,以增添兴趣的记忆方法。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可记成北捉(涿)南鱼(余)落(洛)中心。

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在平时练习中,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有利于记忆历史知识和考试的发挥。在平时练习中要注意“小题大做”和“大题小做”。“小题”就是选择题,“小题大做”就是在做选择题时,不要局限于能选出正确答案,还要看看其他选项能让自己想起什么相关的知识,必要是要对照一下课本,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对“大”题则要“小”做,将那些长长的答案精简成组合型选择题,以方便记忆。考试时再扩展一下,就会要点齐全,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做材料分析题时要注意:读懂材料,认真审题,提取有效信息、论点明确,简明扼要、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等问题。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才是传授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

下载让历史课丰富多彩--多种知识途径解决历史教学问题的一些尝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历史课丰富多彩--多种知识途径解决历史教学问题的一些尝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