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思修作业 正反论安乐死

时间:2019-05-15 09:2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华大学思修作业 正反论安乐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华大学思修作业 正反论安乐死》。

第一篇:东华大学思修作业 正反论安乐死

论安乐死在中国的合法化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史中,人类对死亡的观念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着。从最初盲目畏惧死亡发展到消极平静地接受死亡,最后发展到积极主动地规范死亡,人类对死亡这一自然法则的心理轨迹,反映了人类对生命价值理解的升华和对生命保护力度的加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是否接受死亡,而是如何接受。“安乐死”这一社会问题正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出现的。然而安乐死毕竟是一个涉及到医学、伦理、道德、法律、社会学、哲学等诸多领域的复杂的综合性社会问题。从它一出现,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议。这场争议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且已进入了我国并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安乐死问题在我国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问题,其本身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妥善解决,才能推动其合法化。本文以此为宗旨,对安乐死的实质、安乐死的立法理由及立法步聚、内容进行论述,以期促进安乐死在我国早日立法。

一、安乐死问题的实质

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其原意为“没有痛苦的死亡”。而安乐死的现代含义则是指“对于现代医学条件下无可挽救其生命的濒死病人,医生在患者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真诚委托的前提下,为减少病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痛苦而采取适当措施,提前结束病人生命的行为”。

根据这一概念,笔者认为,安乐死问题实际上是接受死亡法则的生命处置问题。这类行为实质上是以生命终结法则为基础的针对生命终结方式的处置。故可以将安乐死的实质界定为“生命终结的处置行为”,而不能将涉及生命处置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安乐死主要针对如何选择生命终结方式,而不是针对生命处置方式。因为生命处置方式包括的两层意思:一者为挽救生命,一者为终结生命。而安乐死不是在生命处置方式这一层面上去选择是挽救还是终结生命。它仅仅是在已无法挽救生命的前提下去选择采用何种最佳方式去终结生命。因此安乐死的实质是“生命终结的处置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优死”行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确以下几个观点:第一,安乐死是一种死亡状态,不是死亡原因,故它不能与自然病亡、病理死亡和意外死亡这三种死亡原因并列为第四种独立的死亡原因;第二,安乐死的对象是当代医学上无可挽救其生命的痛苦的濒死者;第三,安乐死是人工控制的死亡状态,其目的重在使病人“安乐”,不在使病人“死亡”。

二、安乐死在中国合法化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一)安乐死在中国合法化的必要性

1、国际安乐死运动的不断壮大 安乐死作为一种零星的社会现象古已有之,但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被提出和研究,却是在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才开始的。并在以后的岁月中愈演愈烈,发展成为一项新的人权运动-安乐死运动。

从20世纪30年代起,西方国家就有人开始要求在法律上允许安乐死,并由此引发了安乐死应否合法化的大论战。从30年代到50年代,尽管英国、美国、瑞典等一些国家有人发起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或向国会提出允许安乐死的议案。但是,由于对安乐死问题的认识不清,并且担心被人利用而导致“合法杀人”,社会上绝大部分民众反对安乐死。二战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观念的更新,赞成安乐死的观点开始呈上升趋势,有关安乐死的民间运动和立法运动也日益增多。1967年美国建立了安乐死教育学会。1969年英国国会辩论安乐死立法法案。1976年日本举行了“国际安乐死的讨论会”,宣称要尊重人“尊严的1993年2月,死”的权利。荷兰通过了一项关于“没有希望治愈的病人有权要求结束自己生命”的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安乐死立法的国家。其后两年,澳大利亚北部地区也通过了类似法案。据有关民意测验统计,进入90年代,美、法两国支持安乐死的比率分别为90%和85%.荷兰立下患致命疾病时授权医生实施安乐死遗嘱的已有10万人。而日本、瑞士等国家支持安乐死合法化的人也与日俱增。可见在一些发达国家,民众对安乐死已由不理解到理解,由反对转而支持。安乐死作为人的权利在世界范围都具有普遍意义,为其立法的工作也是势在必行。

2、我国对生命保护法律体系欠佳的现实

法律作为一种规范社会的工具,是应社会的要求产生的。就死亡过程而言,只要社会提出了明确要求,则法律就应该认真对待,尊重社会的要求。而安乐死之所以在我国作为一个问题出现,就在于它已成为社会需求的强烈表现。但是,出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对其进行规范,从而导致了对生命保护的不力。尽管在目前司法实践中将安乐死作为犯罪来处理,以此防止因实施安乐死而导致的各种弊端。但是这种“一杆打死”的做法并不符合社会要求,从而也不能使人们自觉遵守,而只是导致人们对其规避。

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半公开的或隐蔽的对病人采用类似安乐死的做法虽然比比皆是,但法律由于自身的不完善,各种制度还没有建立,故对此却显得无能为力。例如,我国大多数医院公开规定拒收晚期癌症病人,放弃对其救治,这实际就是一种不作为的安乐死方式。我国卫生部关于对晚期癌症病人一再放宽使用麻醉药物限度的规定也是在一定范围内对安乐死变相的认可。另外,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医院因缺乏必要的昂贵医用器械或药品而停止对病人积极地救治而导致其死亡,或者病人家属因费用太高而根本不送病人入院治疗而放任其死亡的情况也时常发生。这些现象虽然普遍存在,但是由于社会关注不够,法律规范和监督不力,人们往往对此习以为常,很少有人对此提出疑议,至于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就更不用提了。这种因立法空白导致的社会实际操作上对生命处置的放任不利于对人们生命的保护。因此,在我国制定一部有关安乐死的法律,完善对生命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大对生命保护的力度,不但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安乐死在中国合法化的可能性

安乐死问题研究尽管在我国起步较晚,是在80年代中期因一起医疗纠纷案件引发的。但随着社会对其越来越关注,国内理论界对安乐死的研究也在一步步深入。这有利于人们真正认识安乐死的社会价值,并推动安乐死立法运动在我国的发展。笔者认为,目前我国要将安乐死合法化,理论上要先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必须论证安乐死非罪化;第二是须证明安乐死合理化,即符合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与人道主义原则。这两个问题奠定了安乐死立法的道德基础。

1、安乐死的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安乐死非罪化是安乐死合法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先解决它,才能帮助司法机关正确断案,不被形式上的假象所蒙蔽,以避免公民(主要是医生)因对病人实施人道的安乐死而被错误追究刑事责任,从而有利于实现对公民人权的保护。

首先,我国现行刑法将罪刑法定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受罚”。我国现行刑法中没有明文规定实施安乐死的行为或类似行为是犯罪,因此将其作为犯罪处理缺乏法律依据。

其次,根据我国刑法理论对犯罪本质的规定,任何一种犯罪都必须具备三个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及应受刑罚性。这三个特征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而社会危害性是三个特征中最基本的特征,也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故一个不具备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当然不具备犯罪的其余两个特征。笔者认为以安乐死是“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因为如果说安乐死行为是犯罪的话,则根据在于说它侵犯了人的生命权。但是笔者在前文已提出安乐死不是对生命的处置,而是对生命终结的处置,是行为人依病人承诺对病人死亡方式采取的人工调控。它不是对生命权的侵犯,相反,它是在尊重病人生命权的基础上的对病人死亡方式采取的优化处置。采取这种优化处置,不但可以解除绝症患者的痛苦,保持其人格尊严,而且可以减轻社会与其家属的物质、精神负担。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行安乐死不但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反而对社会有益。基于此,实行安乐死的行为因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也就当然不具备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性。因此,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不是犯罪。最后,根据故意杀人罪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来看,安乐死-特别是采用作为方式实施的安乐死-虽然与故意杀人罪的客观方面有某些相似,但在本质上二者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行为,不能混为一谈。第一,二者客体不同。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人的生命权。即使是出于同情等动机而实施的帮助自杀行为也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权。因为被害人非必然死亡之人(不是指终极意义上的死亡),行为人可以采取规劝或其它措施去避免死亡的发生,但行为人不但没有采取措施去避免,反而主动促使其发生,故其行为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权。安乐死则没有侵犯病人的生命权。因为安乐死的适用对象都是特定的患有不治之症的垂危病人。他们的生命在短期内已确定将终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实施安乐死只是遵守这一法则而对病人的生命终结方式进行人工优化。因此,安乐死不侵犯人的生命权;第二,二者主观方面不同。故意杀人的行为不论其杀人的动机是为情为仇或其他,其直接目的都是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行为人都具备主观上的罪过,而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人往往是在病人主动请求下,出于同情、怜悯等心理,按严格条件和程序对其实施安乐死,其直接目的仅是解除绝症病人不堪忍受之痛苦,因而主观上无罪过,因此,从犯罪构成的角度讲,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实施安乐死不构成故意杀人罪,也不应当将其作为其他任何名义下的犯罪来处理。因此,除刑法理论上应对其正名以外,司法机关在实践中应该停止将其作为犯罪来处理,以避免错误地使有关当事人承担刑事责任。

2、安乐死符合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和人道主义原则。

安乐死合法化的最大障碍在于安乐死问题的提出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医德及人道主义原则相违背。然而,众所周知,伦理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是与非的观念和行为的总和。在一定社会中人们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会形成不同的道德。而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人们的道德评价标准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因此,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人们的道德观念不断发生变化时,评价安乐死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标准也不能僵化不变。

几十年来,西方国家的民众对安乐死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由反对到支持的历程。我国由于对安乐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人反对,认为它不符合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和人道主义,这是很正常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伦理道德和人道主义,摒弃其中不适合时代需要的陈腐观念,吸收顺应时代发展的合理因素,按现代的伦理道德和人道主义原则去重新评价安乐死问题。首先,传统的道德观念认为“好死不如赖活”。这种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因此有人不同意让绝症患者选择死亡方式,不同意他们借助安乐死寻求解脱。这种观念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合理吗?不!因为现代人的道德观念认为死亡是人生的必然现象,一个人不但有生的权利,也应当有死的权利。人们渴望“优生”,也需要“优死”。当一个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的病人在病痛难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时,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为其缓解痛苦。我们必须从病人利益出发,不应该为所谓的“社会公益和医学进步”而把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发现救命良方,从而忽视病人万分痛苦的客观现实。当一个理智的绝症患者为了不再忍受病痛折磨,选择了以安静方式离开人世,从而保持其人格尊严时,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反对这样做呢?毕竟,这种做法比那种靠人工方式维持生命从而延长病人痛苦的历程更符合现代的道德规范和人道主义啊。其次,受传统封建道德思想束缚,许多病人的子女迫于社会压力,在眼看着自己父母倍受病痛折磨时也不支持父母实施安乐死。因为怕被社会视为“大逆不道”或“不肖子孙”。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毫无效果的救治,在给自己带来巨大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在浪费有限的社会医疗资源。这种做法符合现代伦理道德吗?显然不!现代的道德观念认为生与死的社会价值也是道德评价的标准之一。具有社会价值的死亡是符合道德,反之则否。将有限的资源耗费在不能治好的人身上,从而使其他更多的能够被挽救的人失去治疗的机会,这不但违背了公正原则,也不符合社会价值观。因此,我们应当支持安乐死,从而一方面可以减轻病人家属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宝贵的医疗资源尽可能合理地使用到有价值的地方,这种做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最后,传统的医德认为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对垂危病人要想方设法抢救,这样医生才尽到职责。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常常是忽视了患者本身的需要,忽视了患者倍受病痛折磨的现实,这真是合乎医德吗?笔者不以为然。笔者认为医生“救死扶伤”时不但要保护病人的生命,同时也要重视减轻病人的痛苦。“救死”的概念是指尽可能挽救可以挽救的生命,而非指挽救死亡。对那些倍受痛苦折磨而在现阶段又拿不出有效救治手段加以解决的绝症病人,要顾及其根本利益及当前利益。道德的做法是在病人同意的前提下解除病人的痛苦,而不是采取徒劳无功的办法去增加 病人的痛苦。传统的医德只讲义务,而现代医德则更注重价值,注重尊重病人的尊严和权利。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建立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当我们以逐步形成的新的道德规范去审视安乐死问题时,不难发现,安乐死并不违背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和人道主义原则。因此安乐死合法化有其自身的道德基础,也能够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普通接受。

三、安乐死在中国立法的几项建议

(一)进行安乐死的宣传教育

实施安乐死因为涉及人命,必须慎重行事免出偏差。在我国现阶段,应该在立法前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从而为立法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宣传的内容包括:

1、安乐死本质的宣传

安乐死不是对生命的处置,并不解决生死问题,它实质是对生命终结的处置行为,是对死亡方式进行优化的行为。它是死亡过程的文明化。

2、安乐死目的的宣传

安乐死并不是提倡早死,而是在生命已无法挽救的情况下,尊重病人的意愿,为其提供消除痛苦的医学服务。

3、安乐死价值的宣传

安乐死一方面可减轻家庭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因此要明确研究安乐死是人类的一种文明追求,是人类死亡的文明化,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实施

虽然安乐死急需社会为其提供法律援助,但是我国目前还存在着诸多影响其立法的客观因素。首先,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医疗水平有很大差异。因此,对安乐死上关于“现代医学上的不治之症”的确认,需要达到一定水平,具备一定医疗条件的单位作出。其次,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差别较大,对安乐死的接受程度也不相同。因此,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安乐死的条件还不成熟。但可以在具备条件的省、市制定地方性法规,试点性施行,分层次过渡,从而逐步在全国推广开来。待时机成熟时再制定一部适合中国国情的安乐死法律。这样做的好处是循序渐进,避免因条件不合而导致安乐死的滥用,从而造成“合法化杀人”,破坏现存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安乐死的实施条件、程序与法律责任

1、安乐死的实施条件

(1)安乐死的适用对象

这是实施安乐死最关键之处。必须符合下面两个方面:

一、根据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判断,病人患有不治之症,已无法挽救其生命;

二、病人在临近死亡期间,伴随有难以忍受的剧烈的肉体和精神痛苦。对本项条件有两点需要特别说明。第一、这里适用的对象是伴有不堪忍受的痛苦折磨的濒死绝症病人,不包括不可逆性的植物人、无脑儿及先天性重度痴呆儿。因为这些人没有不可忍受的痛苦,也非临近死亡的濒死病人,故不能对他们适用安乐死。第二、患者的痛苦包括了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这里因为痛苦是患者个人的自我感受,与人的主观精神有关。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肉体上痛苦不堪但精神上仍然保持乐观向上的人会提出安乐死的请求。我们也反对病人并无肉体的痛苦,只因精神苦闷而寻求轻生。因此患者提出请求的基础须是肉体与精神都痛苦,两者缺一不可。

(2)安乐死的适用前提

基于对生命神圣性的尊重,原则上除患者本人以外的其他任何人和单位都不能提出对濒死患者实施安乐死。因此,作为实施主体的医院绝对无权主动对病人采取安乐死。但是在特定条件下,当病人神志不清,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时,病人的近亲属(指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同胞兄弟姐妹)基于与病人的血亲关系,可以提出为病人实施安乐死的委托,并将该委托推定为病人本人的意思表示。同时,必须确信该近亲属的委托为真诚之委托,并仅仅是基于解除患者难忍痛苦之目的而无其它不良之企图。

(3)安乐死的实施主体

安乐死只能由达到一定级别的医院中的有一定资格的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了严格的鉴定、审批程序后实施。其他人员虽基于善良动机实施仍为非法。

(4)安乐死的适用条件

必须是医生对为病人消除痛苦的一切必要且可实行的措施均已采用过而仍不能制止病人痛苦时,为达到解除患者不堪忍受之痛苦的目的而不得已实施。

(5)安乐死的适用方法

必须符合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道主义原则。能达到使患者安然无痛苦离开人世的基本要求。

2、安乐死的实施程序

基于安乐死的特殊性,立法时必须对实施程序进行严格规定,以防止个别人钻法律空子。笔者认为实施程序可分为三个部分:

(1)申请程序

必须在具有相当级别的医疗单位的确诊意见和必要的医疗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患者神智清楚时应由其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如果患者已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可由其近亲属提出,申请须无不良企图且由全体近亲属一致同意。同意意见应以书面作出并经公证方为有效申请;如果患者无近亲属,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为其提出申请。

(2)审查程序

对申请的审查应设立专业审查与司法审查两道程序,从而保证审查的科学与公正。专业审查应由具有专业知识并达到一定水平的若干人数以上的人员组织进行,对所患不治之症进行复诊,尽可能防止误诊发生。经确认无误后,在规定期限内将意见告知患者或全体的亲属推出的代表,并再次询问,如果仍坚持的,则在规定时间内将全部材料移送司法审查。司法审查至少应由地市州以上的司法机关承担。由法医和专职审查人员共同进行,由法医提出鉴定意见,由审查人员共同决定是否批准。在批准前还必须再询问一次,得到真诚的口头表示后才能作出决定。批准决定须由审查小组成员一致通过才能生效。生效后一定期限内将决定内容通知患者本人或近亲属代表。

(3)操作程序

必须严格地按司法机关批准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操作执行。操作必须秘密进行不向社会公开。操作人员必须是专职的医护人员,并有近亲属代表在场见证。操作完毕后,所有参加人员都应在有关材料上签字,并加盖医院和司法机关的公章。所有材料应送交司法机关归档,其他人员不得擅自保存。

3、违反安乐死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擅自实行的刑事责任

出于善良动机,医护人员或近亲属未经申请或审批程序对绝症患者实施安乐死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但可酌情从宽处罚;出于卑劣动机,近亲属迫使患者提出或主动提出申请并获准的,则对其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应从重处罚。

(2)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职责的刑事责任

审查人员未认真履行责任,以致造成重大医疗事故,严重损害医疗机构与司法机关声誉的,应对直接责任人员以玩忽职守罪论处;违反安乐死的法定适用方法,以残酷方式实施的,应对操作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恶劣的可以玩忽职守罪论处。

(3)民事责任

对有上述违法犯罪行为的个人或单位,可以由受害人或其近亲属提出民事赔偿请求,包括医疗费、丧葬费以及其他相关费用。

总之,我国目前有关安乐死的规范还很混乱。笔者在此撰文的宗旨在于呼吁尽快立法。这样才能使其从目前的无序状态走向有序,从而既有利于个人也有利于社会。

反方: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史中,人类对死亡的观念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着。从最初盲目畏惧死亡发展到消极平静地接受死亡,最后发展到积极主动地规范死亡,人类对死亡这一自然法则的心理轨迹,反映了人类对生命价值理解的升华和对生命保护力度的加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是否接受死亡,而是如何接受。“安乐死”这一社会问题正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出现的。然而安乐死毕竟是一个涉及到医学、伦理、道德、法律、社会学、哲学等诸多领域的复杂的综合性社会问题

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的死亡。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痛苦的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

在我国对安乐死的定义为: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20世纪30年代起,西方国家就有人要求在法律上允许安乐死,由此引发了应否合法化的大论战。

荷兰是对安乐死实行合法化的先行国家,在荷兰每年有4000人死于所谓“合法化死亡”。但是现在有许多老年人担心他们在医院会被医生“杀死”.荷兰法律规定,实施安乐死有3个前提条件:医生必须首先确认病人正在经受着“难以忍受的持续痛苦”,且当代医疗手段根本无法解除这种痛苦;医生必须采取过一切可能的治疗方法,但均宣告无效;医生必须向患者本人求证其自愿实施安乐死,而不得有任何胁迫及威逼的情况发生。只有在这3个前提均满足时,安乐死才算合法。但是,据从医27年之久的凡·沙朗医生估计,目前荷兰仍至少有一半医生秘密为病人实施安乐死。他分析说,由于报告病例的手续太过繁琐,一些医生宁愿违规操作,在不满足法定前提的情况下为病人实施安乐死。不少反对者称,即使能满足法律规定的上述3个条件,考虑到重症患者的神智往往并不清醒,他们的亲属可能会出于减轻病人痛苦的角度,催促医生实施安乐死,结果一些完全有可能被救治的病人因此而“非意愿死亡”。另外,医生也可能给未能救活病人找到“合法解释”。他们还称,按照现有法律,只要现行技术无力回天,医生就可以劝说病人放弃治疗、自动“走上绝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使医疗技术发展停滞不前。正如一位反对者所言:“杀死一个生命并不等于治疗。”

法理:公民有权选择死亡的方式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徐景和认为,《宪法》规定公民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是有特定含义的。公民个人有权选择生存的方式,在特定条件下也有权选择死亡的方式。“安乐死”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在不违背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对生命的特殊处分方式,这种处分是有严格的条件与程序的。现在欧洲一些国家所实行的“安乐死”立法都是在传统道德与现代法律之间所作的选择。因此,认为“安乐死”有背宪法,缺乏基本的构成要件。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博士宋功德提出,宪法虽然规定了“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但是,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看,做到这点有点不现实。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就说明了这一点。也有专家认为:宪法这一条款,仅仅体现了国家有帮助公民延续生命的责任,但这一点既不意味着国家可以强制公民延续自己的生命,也不意味着国家不能帮助公民结束自己的生命.伦理:“安乐死”有悖生存权利

从伦理方面讲,公民在遭遇非常的不可逆的身体疾病痛苦,自愿要求结束自己生命的条件下实施“安乐死”,本身也是合乎道德的。宋功德认为,在这方面法律应该体现人性化。但是,“安乐死”没有被确认事出有因。“安乐死”可能引致“故意杀人”。首先,在现有的法律条件下,患者自杀不会影响别人,但是,如果他本人想结束生命,医护人员及家属协助满足其请求,在《刑法》中是“帮助自杀”行为,涉嫌故意杀人罪。其二,“安乐死”如果以法律形式确认下来,可能会被一些人利用,用以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另外,在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未经法律许可而结束他人生命,有悖于生存权利的道德准则。

反对安乐死合法化的人士则认为,安乐死是违反生老病死自然规律的反自然行为,削弱了人类战胜灾难的力量和勇气。同时,确定患者是否真正愿意安乐死很困难,安乐死有被滥用的危险。

我国一些学者在承认安乐死的人道性、正义性的同时,提出我国的社会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道德素质、人道意识水平尚不足以为安乐死提供社会伦理保障;医疗卫生与福利保障体系不足以为安乐死提供可*的社会保障;医界从业人员的道德状况不足以为实施安乐死提供医疗救治上的技术保障;我国的整体社会法制状况不足以为安乐死的正确与适当适用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因而,安乐死不应该合法化。

·《人身权法论》作者杨立新:安乐死是变相侵害生命权 : 非法剥夺一个人生命的行为,在侵害个人生命权的同时也侵犯社会秩序与国家利益,是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挑战。故此,应由公法凭藉国家强制力对侵害生命权的行为作出处罚,以一体保护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的利益。

第二篇:思修作业 大学计划

我的大学计划

2016年9月1日,我跨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我的人生也翻开了新的篇章。面对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环境,我既兴奋又好奇,还带着一点点的忐忑。可我心里明白,大学,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地方,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已不再像是小初高那样的象牙塔。在有的人心里,它是知识的海洋,图书馆与阅览室里的翻书声有他们的一份,在有的人眼中,它是培养个人能力的土壤,大大小小的活动,各种各样的人来人往能让他们的交际以及处事能力得到提升,在有的人眼中„„总而言之,大学,是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认识南来北往的人,扩宽自己的视野,想做什么样的人,想过怎样的生活,这些,尽可以在大学几年时间里找寻。

大学里,我们培育自己的能力,增长自己的见识与知识,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更加理想中的形象,但在大学毕业之后,我们首先面临的就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某种方面来说,大学几年的积累,也是在为这次难关做战前准备,那就是——就业。

就业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选择,毕竟没有工作,就无法生活。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工作劳动力需求在不断地下降。比如高危行业,在越来越多的使用机器人作业。甚至还有一些传统的工业在渐渐地消失。因此就业的形式不容乐观。

2015年,高校毕业生有749万,而2016年,这个数据就达到了765万。

这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就是目前我们即将面临的就业形势,765万仅仅是高校毕业生,根据人社部的毕业生数据,如果加上中职毕业生和15年尚未就业的学生数量,今年待就业的加在一起约有惊人的1500万。而与之相反的是,每年空缺的岗位却只有当年未就业人数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少。

尽管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可是对于优秀的人才,社会上也是急缺的,所以在大学生活里,我们要努力使自己变成优秀的人。

四年的大学生活,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然而这段经历的重要性却是不言而喻的。俗语有云:机遇只会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而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我们大学生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我们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且还要设置各个阶段的小目标。万达总裁王健林不就是在创立公司时,就曾立下“先挣他个一个亿的小目标”,尽管在我们这些普通人看来觉得难以实现,可是这的确仅仅是他的一个小目标,而他日后的成就远远不止一个亿。

而后就是要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将从小的别人“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毕竟是刚刚从高中过来,思想难免放松,且加上大学更加自由,很有可能会对学习产生倦怠,所以,思想观念以及学习方法的转变就尤为关键。大学的图书馆有很不错的馆藏资源,我要把自己不足的或者说是欠缺的东西通过阅读补上去。当然,具体的本职课程(必修和选修)也不能落下,毕竟这是以后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必需品,要努力拿到更好的成绩。

同时适当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社团活动以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交流技巧,毕竟,语言交流和沟通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现在的许多大学生为了买名牌包包或是化妆品而省下吃饭钱的现象也频频出现,因此我认为作为一个大学生,不应该对生活提过高的要求,不应该处处与人攀比。我始终相信,一个生活俭朴的人在学业和事业上是会成功的。我认为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大学生,光学习自己课内的知识是不够的,所以我认为在大学四年中,自己必须学习一到两种技能,比如电脑网络技术。

大二还有一项重要的考试——英语四级考试。因此,要好好学习英语,尤其是口语。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我要争取在大二通过四级考试。

当然,作为一名医学生,一位将来的医生,我们更重要的还是将专业学好学牢。抓紧把握时间学习与中医学有关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和理论以及多方面多渠道的社会知识。学医离不开背诵识记,以及自己的领悟和实践能力,通过五年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中医医治知识,让自己更深入地去学习中医学,应用中医。同时,我也应该要学好西医学科,做到中西医结合,符合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基层的医疗概况,在自己放假期间要多向家乡那边等边远乡镇的居民宣传医疗卫生知识,多去调研自己身边的医疗情况,为自己以后所要接触的医院诊断提供一些帮助。对于渐远渐进的未来,我要在有限的大学五年的时间里努力学好专业课,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做一个合格并优秀的医疗工作者。

我相信,只要不亏对自己的本心,努力遵从以上的规划,我们一定能够在社会的浪潮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第三篇:思修作业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通过对第六章四节《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的学习,让我明白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法律意识方面非常淡薄。有鉴于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而且应当成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制观念淡薄

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如校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礼仪习惯等,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当是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更应如此。然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

2.法律知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殊不知,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

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从利益分配上讲,就是索取和付出的关系,他们之间具有统一性、平衡性的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然而,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利,只知道索取利益,不懂得履行相应的义务。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法律的权威还没有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完全彻底地树立起来。但他们深知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无所不在,无论是目前的生活、学习,还是将来参加工作,无一例外地

都要受到来自法律的各方面的调整和约束。所以作为合格的大学生,就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使自己在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等各方面,都能成为全社会的楷模。

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

1.内心心理影响

大学生活是培养法律意识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其心理上具有明显的成长特征,情绪、情感的自控力较差,喜欢用批判的、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随意性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会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

2.90后价值观的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多俗是90后,网络的普遍是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状态,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但真假难辨的各种信息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和影响。有的在主流与支流、精华与糟粕、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问题上分辨不清;有的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钱万能、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的错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就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3.法制教育的薄弱

一、是对学生法制教育的定位不准确,重义务轻权利。忽视对公民享有权利的宣传,使学生产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尽义务”的错觉。

二、是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法律条文导致教育重点错位。忽视了法律观点、法律理念、法律精神的宣传和培育,致使大学生头脑意识中缺乏现代法律意识,行为上被动、屈从地遵纪守法。

三、是灌输式的知识传输方式收效甚微。不是学习法律专业的人对这种课没有多高的兴趣,所以枯燥的课堂学习不能给他们爱来多大影响。

三、如和养法律价值的认同感和法律信仰

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若。法律虽然是一些规则和条文,但法律规则和条文背后深深隐藏着道德关切,寄托着深切的信仰,当人们在对法律产生认同并建立了法律信仰之后,遵守法律规则和条文就会形成自觉。在法治社会中,法律之所以能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并为每一个公民所信奉,根本在于法律体现、保障并实现着正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应注重要求大学生用现代理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条文所体现的价值观,它是否充分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内在法律权威的要求,是否充分满

足了现代正义观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法律的感情和其发自内心的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大学生才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最终完成法律意识的理念升华。

2.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

一方面要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只有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以及法律监督的制度化,才能实现依法治国。大学生思想开放,其观念具有激进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就必须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创建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社会舆论、道德环境。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在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3.创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

一方面高校应该严格遵守和执行教育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学生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照规章条例办事,尤其是在学生普遍关注的学生德智体量化考核、评奖评优、贫困生资助、学生干部的管理等问题上,按规定办事,不因人而异,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法制观念。另一方面创建法治校园文化,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学法守法演讲比赛或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模拟法庭、参观考察监狱、开展法律心理咨询和法律社会调查等,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

以上便是对这学期给我影响最深的一节课所作出的辩论总结,庶子只言,勿怪!

A4纸 固定值 22磅排版 正文题目用宋体 小二 加粗 一级标题用四号 宋体加黑 二级标题用小四 宋体 正文用小四 宋体

第四篇:思修作业

1.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如何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何评价你们这一代青年的青年的理想?

答: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作为刚上法学院的一名大学生,我的理想是以后能作一名优秀的律师。我知道在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上,我将会面临现实生活中种种的困难和波折,甚至有可能因此对现实失望,会用现实来否定理想。这就会产生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但是换一个角度想,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又有哪一个理想的实现是轻而易举的呢?遇到曲折和失败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动摇理想,这样的人又有什么资格享受实现理想的幸福呢?所以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努力奋斗,创造未来,实现理想。

我们这一代青年,都有着自己远大的抱负,见证了中国迅猛发展的我们,迫切的想要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面对如今复杂多变的社会,有着独立思想的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所以我们根据实际制定了一个个自己的目标,并为此努力奋斗着。

答: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理想与现实有对立性,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超越现实而幻想未来,理想也无法包罗现实的一切,它只能近似地反映现实发展的总趋势,现实变为理想的过程还要受到社会、主体等条件的制约。因此理想与现实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发生矛盾,正是在这种冲突与矛盾的斗争中,理想才得到不断完善,才可能变成现实。其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与“实然”的矛盾。

另一方面,理想与现实又具有统一性。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理想是现实的反映,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必定要转化为现实。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不但包含着现实中应该发展的因素,也包含着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幻想和梦想。2.什么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如何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个人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社会理想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两者的关系: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用社会理想指导,规范个人理想,让个人理想融合在社会理想之中,在实现社会理想的奋斗中实现个人理想。一旦两者有了矛盾,个人理想要服从社会理想。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辨证统一和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实现的条件,违背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很难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另一方面,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包含着千百万人的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的实现要靠社会成员个体的努力奋斗。在人们社会实践的历史上,国富民强,国破家亡的经验和教训都说明了这一点。

答:个人理想是指个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道德情操和职业的方面的追求和向往,是各社会成员根据自身的主客观条件而确立的一种理想。主要包括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家庭理想和职业理想。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环境以及经历、年龄、兴趣、爱好等不同,个人理想往往有着明显的差异。

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团以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它在社会中居主导地位,是一个政党的行动纲领和旗帜,是一个国家、民族对未来美好前景的追求和向往,是一个国家、民族、社区保持良好精神风貌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实质上是个人与社会关系在理想层面上的反映,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社会理想是核心,它规定制约着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寓于个人理想之中,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

3.联系实际分析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应如何去维护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答:改革是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保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发展首先是经济,但不仅仅是经济,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稳定是前提,是发展和改革必备的政治社会条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站在这一起点上这三者之间关系的结合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作为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我们要讲原则,守法律。爱国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故要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进行。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既要体现中国人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信念,又要体现出中国公民的文明形象和风范。应充分认识和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虚心学习和借鉴别国的长处和经验,并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

答: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

改革是动力,通过对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道路。

发展是目的,我们的一切工作最终是为了求得社会和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江泽民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

稳定是前提,是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如果政治不稳定,社会不安定,那么就无法进行改革,就不能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什么事也干不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会落空。

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1)爱国应当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要讲原则,守法律,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进行。(2)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既要体现中国人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信念,又要体现出中国公民的文明形象和风范。(3)应充分认识和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虚心学习和借鉴别国的长处和经验,并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

4.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注意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人生目的是人生的航标,它指引着人生的航向。不同的人生目的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为人们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提供依据。答: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它既为人生活动指明方向,又是人生活动的动力源泉,人生目的决定着人们对待生活的基本态度,也是最终决定人们如何看待人生价值的意义。确立了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其次,人生态度能够为人生目的的达成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持续不断的心理能量,起着系统能量库的作用。一般说来,积极的人生态度能够坚定人们正确的人生目标,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勇气,最终实现人生价值;而消极的人生态度也会强化错误的人生目标,三者把人生引向歧途和毁灭。

最后,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在人生观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人生目的的确立,要以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评价为依据。即一个人之所以追求自己认定的人生目的,是因为他对这种选择做了肯定性的价值评价;另一方面,人生态度的确立,同样要以对人生价值的判断为依据。人们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及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选定的那种方式才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最有价值的。

5.联系人生价值的评价理论,谈一谈你对长江大学学生勇救落水少年事件的看法。

答: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以及他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长江大学学生勇救落水少年的事件,无法用几个换几个来做值不值的讨论;他们所代表的是社会道义,所担当的是社会责任;他们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他们奋不顾身、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展示了当代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他们心系社会、关爱他人的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不为名利、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他们的精神将会影响以后的几代人。

第五篇:思修作业

童鞋们,作业来了哦。思修现在有两样作业,都要在17周交。⑴关于思修的学习总结

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⑵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德福矛盾,我们如何选择?

材料:Α一个生意人因恪守诚信而亏本了;他的邻居却因制假贩假拥有了灯红酒绿的生活。Β一个人学习刻苦,追求真才实学的大学生成绩只在中上;另一个大学生凭着临时突击,甚至舞弊却拿到了奖学金。

面对德福矛盾的情景,我们应该如何坚持我们的道德操守?

童鞋们在对上述材料讨论的基础上,自拟题目,写篇短文。(字数,字体不限)

威(543960788)19:26:01 童鞋们,作业来了哦

。思修现在有两样作业,都要在17周交。⑴关于思修的学习总结

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⑵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德福矛盾,我们如何选择?

材料:Α一个生意人因恪守诚信而亏本了;他的邻居却因制假贩假拥有了灯红酒绿的生活。Β一个人学习刻苦,追求真才实学的大学生成绩只在中上;另一个大学生凭着临时突击,甚至舞弊却拿到了奖学金。

面对德福矛盾的情景,我们应该如何坚持我们的道德操守?

童鞋们在对上述材料讨论的基础上,自拟题目,写篇短文。(字数,字体不限)

威(543960788)19:27:39 童鞋们,作业来了哦

。思修现在有两样作业,都要在17周交。

威(543960788)19:27:46

⑴关于思修的学习总结

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秦

威(543960788)19:27:55 ⑵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德福矛盾,我们如何选择?

威(543960788)19:28:02

材料:Α一个生意人因恪守诚信而亏本了;他的邻居却因制假贩假拥有了灯红酒绿的生活。Β一个人学习刻苦,追求真才实学的大学生成绩只在中上;另一个大学生凭着临时突击,甚至舞弊却拿到了奖学金。

威(543960788)19:28:10

面对德福矛盾的情景,我们应该如何坚持我们的道德操守?

童鞋们在对上述材料讨论的基

下载东华大学思修作业 正反论安乐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华大学思修作业 正反论安乐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修作业

    思修作业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题目。。。 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调查--------可缩小调查范围,比如针对贫困大学生,专科生,本科生,文科,工科,网络生活等,可根据调查的具体内容自......

    思修作业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主题二:影视观摩。 活动形式:号召大家利用课余时间从互联网上下载于丹“百家讲坛”论语心得之“人生之道”与“理想之道”,分班交流分享并选......

    思修作业

    2016年4月9日青春要爱不要“艾”志愿活动 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我经常参加校内校外的志愿服务,。同时,我作为人文学院青年志愿者大队的一员,也积极参与部门组织的志愿服务。可......

    思修作业

    印象最深的一堂思修课 在以前,语文老师总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对我们而言,这句话仅仅只是一句格言而已,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似乎没有一丝影响。而在这次的思修课上,老师所举的两......

    思修作业

    参观天津城市规划馆有感 理学院应用物理102班郭宁100141在著名美丽的意大利风情区内,坐落着一座雄伟的米黄色建筑,明快的现代格调、浓郁的异国风情,成就了这座建筑的恢宏与大气......

    思修作业

    结合达芬奇家具论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培养 达芬奇家具是国内家具高端品牌之一,1994 年在新加坡开设了首家零售店,现在中国已经有7家连锁店。2011年7月10日,达芬奇家具被指造假......

    思修作业

    观看视频环节注:还可以从《感动中国》、《道德模范》、《文涛拍案》、《今日说法》之中选取某个人物的视频进行观看并撰写观后感或心得体会。......

    思修作业

    基础课融入幸福观教育的收获和体会 “在柴老师的思修课上听老师讲幸福力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经过这几次课下来,我得出这样的结论。自己原来想象中的思修课一直是枯燥无味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