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该做怎样的老师
我们该做怎样的老师
各位老师:
你们好!本人已从教十多年了,在很多老师面前只能算个新手,但我已经腻了,作为一个老师,特别是一个语文老师,我感到困惑而无聊。当你讲得唾沫横飞的时候,很多学生冷漠地观望,觉得自己激情飞扬,完全是自作多情;有个学生一个学期不做语文作业,甚至根本就不来,考试却并不比那些认真听讲的学生差,很有些觉得是对自己教学的一种讽刺;拿到试题答案的时候,觉得很难自圆其说,但为了适应标准,生拉硬扯,很有些得尴尬,甚至背脊生凉。还有很多的时候,我心悲凉,我很早听一位年长的老师说过,“前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是报应。我本以为是那位老师的愤激之辞,后来和很多老师交流过,很多人知道这句话,可见并非那位老师的首创。近年,更有“误尽苍生”和“过街的老鼠”之说,简直是千夫所指,你说作为语文老师,悲凉不悲凉?
我常想,是什么使我们悲凉?仔细想来,可能是我们条分缕析,用文章学的理论,把生动的文章剖析得杀猪似的大卸八块,除了旁观以外,却很难有美的感受,为了防止学生作壁上观,于是我们千方百计,设计各种问题,组织各种形式,美其名曰“诱导”,很多情况下是“引诱”,时间长了,学生不吃这一套,烦了,厌了,语文课成了休息课,成了可有可无的课。我们谆谆教导,写作应当如何如何,可是他写作并非“心中有所郁结而发之于外”,只不过是为了应付而作,于是作文语句不通,感情虚假,责骂他为何狗屁不通,学生说,“老师,我真的无话可说。”我们还有最后一招,试卷,作业。你要分数吧?你要升学吧?于是考题,讲题,可是这绝非语文的目的,怪不得洪禹平老先生在《误尽苍生》里这样说,“为此,我想先要认真了解一下实情。我请人为我找来一些高中语文课本以及相关的“教参”、考卷。长夜孤灯,我将这些资料认真看了一遍,有些“教参”和考卷,我是翻来复去看了几遍才能大体上看“懂”其中的含义和思路。它们给我的总的感觉是烦琐而荒唐,试题花样层出不穷,出题考人成瘾成癖。就我所见的这些资料看,情况要比那三篇文章说的还严重得多。这实际上已不是误人子弟的问题,因为所有的老师都得用这种课本、“教参”教书,都要想尽办法让学生们能对付这种试题,还有天下所有当父母的,都得为这种烦琐荒唐付出财力、精力。所以我说,这是一件误尽天下苍生的大事!诚如我那位堂兄说的,要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呼吁,请他们在日理万机中把这件事也当作一“机”过问一下。”
那么,当什么样的老师,交给学生些什么样的东西,才会使我们少些悲凉呢?这个问题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和老师的价值取向等很多因素相关,这里,我说说我的感受,我想,应该是交给学生终生有用的东西,即能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东西。我们的一切语文课,应该是以此为终极的目标,尽一切努力,采用一切的方法,争取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而不是止步于其他的任何一个目的。所以,在讲解《祝福》的时候,应该更多地把情感投注在对祥林嫂的同情、对旁观者的愤怒上,而不是对作者写作技巧的分析上;对《边城》的分析,应该着眼于翠翠的善良、孝心等美好的品性上,而不是沈从文小说的特点上: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讲解应多关注于孔子的思想,而不能止步于词句的含义或人物的性格;对《归去来兮辞》的讲解应多关注陶渊明清高平和的心态,而不能止步于词句或行文的特点。
有人会问,难道《祝福》的行文特点不突出吗?难道沈从文的小说特点不应该让学生知道吗?我想,知不知道没有什么妨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爱,绝不是对作家行文特点的喜爱,很多是对人物形象的喜爱,进一步可能是对语言的喜爱,但是这些文学或文章学的专门知识,可以留给那些对文学有兴趣的同学,对于面向全体同学的基础教育,没有必要为了少数同学的需要而花费过多甚至不必要的时间。
长期以来,对于课堂的形式争论很多,批评“满堂灌”的落后,欣赏你来我往的“对
话”,推广分组式的“合作”,我想,这种形式之争,实在是无关紧要,凡是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即能促使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促进形成健全人格的形式,都是好形式,反之,就不是好形式。《百家讲坛》哪位老师不是“满堂灌”,却赢得了全国无数观众的喜爱;平日整天的唇枪舌剑,未见得有多少收获;课堂上的分组,正好是学生课堂上闲话的最好时机,未见得有多少创新的结论。
当前有高考的压力,我知道很多愿望难以实现,但是为了我了良心的安稳,做得了多少算多少。
总之,精英教育的归精英教育,基础教育的归基础教育。我们能看到学生多一点健全的人格,多一点人文的素质,我们就多一份欣慰,少一份悲凉。
以上,是昨晚急就的,难免存在诸多问题,思路不清,讲述不明,请各位老师包涵。
第二篇:我们该做什么样的老师
我们该做什么样的老师? 什么样的老师才受学生欢迎? 什么样的教师才能最有效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古人云: “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热爱、崇敬之情感时,教师的传道授业便能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的铸造学生的灵魂。这样的教师才是成功的教师。而要达到这种程度,我认为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把品德、学识、情感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学生,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一、爱岗敬业 教育事业是一项需要用生命去热爱、去呵护的事业。也是一项需要生命激情的事业,如果一位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那么他表现出来的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乐于奉献,甘于清贫,耐得寂寞,不为名利所支配,远离世俗之浮躁,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体现了人民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爱岗敬业具体表现就是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二、关爱学生 教师的教书育人,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是无可比拟的,他不同于炼钢工人干上几个小时就能看到火焰般的铁水,他可以很快的尝到收获的快乐。教师却要等上几年、十几年,要面对几十个活生生的人,要把很多的知识、道德、人性等一些有形无形的文化一点点地输入给学生,这需要一种奉献,并又要在奉献中忘我。我们以“爱与创造”建起了育人的平台,学校倡导要用真情、真爱、真心去关注学生,呵护心灵,营造一个处处充满爱的校园。这不是简单的儿女情长,更不是盲目的感情堆砌,“一个都不能少”,也决不能成为一句空话,他需要教师时刻关注你的教育对象,关心他的一切,包括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丝情绪,趴桌子的学生你要把他叫起来;课堂溜号了,你要提醒他; 犯错误了,再指出错误的同时,更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潜能; 学生有不懂的问题,你不管再忙再累,也要放下手中的一切,不厌其烦地为他解答,并不失时机地鼓励他,树立孩子的自信,这种平凡中的关爱伴随着我们整个教育生涯。“为师不忘少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换位思考,我们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其实“有了学生才有教师的岗位”的反思,让教师也学会了感恩。有了感恩才有了对事业的忠诚,才有了对教育对象的无私的爱。其实这也是不容易的,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家,有孩子,有一大堆的家务要料理,可我们首先要教好这些孩子,这是第一位的,家长把孩子非常信任地交给了学校,做为教师来不得半点疏忽,如果玩忽职守那是对人性的亵渎。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我深深懂得,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还需要教师奉献师爱。“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这句话深深震撼了我!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
三、无私奉献 选择教师职业在我国就意味着是一种奉献,没有这点精神就不宜做教师。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的内涵随着外延的不断扩大而越来越深邃。“教师”已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的名称,而是一种使命的代名词,它承担着培养祖国后代、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因此,教师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到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其实,教师之所以有别于其他职业,重要一点就是教师在道德意识上比其他职业有更高的水准,有更强的示范性。这就要求为人师表者,必须具有奉献精神,不计个人得失,要有博大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不能以任何理由推托对学生的教育责任。
总之,现阶段要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必须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对任何微小的有损教师形象的缺点错误都要认真改正,时刻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对照和要求自己。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一个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三篇:今天,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父母
今天,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父母
——虎妈和狼爸教育方式有感
说到爱孩子,似乎没有比中国父母更“爱”孩子了,为了孩子,父母代办一切生活琐事,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决策他们人生的重大事项,升学就业成家等等;父母提防他们人生中所有可能的错误,以使他们顺利成长。父母排除一切干扰,督促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此以严格苛刻,甚至棍棒训斥等极端的教育方式,但是这样就是爱孩子吗?
2011年,两起典型的教育案例“虎妈”和“狼爸”在网络引发了一场育儿观念上的激烈纷争。华裔美籍的“虎妈”坚持严格教育,将两个女儿送进了名校和卡内基音乐大厅。香港籍商人“狼爸”用“棍棒”把三个孩子打进了北大。与之相反的案例是另外一位著名的“猫爸”,他采取宽松的的个性化教育,将女儿也培养进了哈佛大学。这些 “成功教育”案例引发了中国家长及教育专业人士的热议,一些父母们聚焦于“哈佛、北大”等字眼,恨不得一棒子也把孩子打进这些高等学府,也有一些专家和家长在反思这种进入名校是否就是教育的成功,以及父母是否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规划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在国内某著名网站上有一个 “父母皆祸害”小组,这是一个拥有近3万多成员网络讨论小组,这些 80后子女用如此惊悚名字形容50后父母,认为他们用自己的生活思维来规定子女的前途路线,过度束缚和控制,从而造成了80后子女的叛逆、焦虑以及紧张的家庭关系,因而认为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是“祸害”!
当然不能说虎妈和狼爸就是在害孩子,因为他们的孩子走进了心仪的高等学府,享受到了付出的回报,体验了一种特别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成长历程。虎妈的大女儿曾在以公开信的方式为母亲辩护:“我承认我有一位不可违抗的母亲,但现在18岁了,即将离开老虎笼上大学,我很高兴你和父亲如此教养我们。许多人指控你只会培养不会自我思考的机械化小孩,但我的看法相反,我认为你的严格作风让我们更独立;每个人似乎认为艺术属于天分,但你却教育我们,即使是创意亦需努力;另一个我经常听到的批评,是指你造成子女视野狭隘,但事实上,你和父亲却教导我为求知而求知,不附带其他条件或目的。”但在一个针对虎妈
和狼爸教育方式的讨论会上,有一位女儿抱怨她的母亲没有像虎妈和狼爸那样用强制的手段督促她学习钢琴,或许她日后也会有一番成绩。她的母亲回答,是有父母这样做,可是孩子离家出走了,而你说你要跳楼。是的,在孩子的快乐和生命面前,学钢琴成大家,读名校得高薪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因此,狼爸和虎妈的做法是否可取?是让孩子按照我们设定的路线一帆风顺的去成长还是让他们在试错的过程中自主去抉择人生道路?对孩子的未来而言是快乐的人生重要还是成功的人生重要?是否培养成功的孩子才是对他们的爱,才是对他们的人生负责?中西方主流教育观念中有着迥然不同的观点,比如,中国父母认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培养孩子成为成功人士,获得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名望,比如体面工作、高薪收入。西方认为要培养孩子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社会人。中国父母推崇学历教育,希望“授业”和“传术”,强调学会、学到、学以致用,结果导向。比如,在幼儿时期学习数数和加减法。通过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的训导式学习,避免错误和争论,千万不要行差踏错,悔悟终身。西方父母希望“传道”和“解惑”,强调理解、和体验,过程导向,比如,让孩子体验多与少,长与短。而西方的父母考虑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理念,提倡尝试,宽容错误,在课堂、家庭和社会,在与父母、老师、同伴的互动,甚至争执和冲突中学习,犯错才能让孩子成长。
虽然近几年来随着中西方社会的文化交汇和融合,教育观念在不断的碰撞和发展,但上述迥然相异的教育观念在中西方得到普遍认可,都认为这样的方式才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事实上也确实没有孰优孰劣之分。首先,从一个社会整体上讲,对孩子负责任的父母,首要是让孩子能在未来社会中生存、被社会需要和得到尊重,中西方社会环境的差异使得父母要按照社会实际来培养孩子。比如,在过去的中国,封建社会重仕农轻工商,因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文革期间打倒臭老九,手艺人吃香,“有艺在手,生活不愁”,所以辍学当学徒工比比皆是;现在科技兴国,知识改变命运,所以“千军万马闯独木桥”。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如果反其道而去培养孩子,父母觉得那真是在害孩子。在当下的国内环境中,当孩子进入学校和成年后,学习和工作的自主权限是非常有限的,标准答案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是已定好的,不容许太多的质疑和异议的,特立独行
是高风险的个体行为,所谓枪打出头鸟。宽松和包容的家庭教育氛围可能培养出老师眼里不听话的学生、上司眼里不懂事的下属,反而影响其对学校和社会的适应,造成孩子与他人的冲突,社会认同感差。而聪明、勤勉、谦恭的品行是能得到赞扬的,成绩好的孩子会受到追捧,也促进了孩子对知识的热爱和探索,积极向上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千军万马闯独木桥固然过于残忍,但不论是否闯过这桥,何尝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关于成功和失败的最佳体验呢?而在西方,西方社会价值的多元化给了西方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更多的自主选择,家庭教育中的宽松和包容能锻炼孩子的自主决策能力,因此当孩子进入学校和社会后,面对学业和工作的自由选择,包括升学、就业、交友、成家等这样重大的人生路口,孩子们也能独立作出决择。但由于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宽松包容的成长氛围以及价值多元化的渗透,也导致西方教育的“反智主义”在中小学比较盛行,成人文化中的毒品和性对于教育也是很大的干扰。
其次,从孩子的个体上讲,对孩子负责任的父母,要让孩子在成长历程中感受到爱、关怀和尊重,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营造未来幸福而不仅仅是成功的人生。父母应该按照契合孩子个性的方式去培养他们。比如,对于服从型性格的孩子,应以主导式为主,如果采取放任的方式,孩子反而无从选择,甚至容易受到不良事物的影响;而对于叛逆型性格的孩子,则应该以宽松的方式,协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施以威权,有可能在表面上压服了孩子,一旦孩子可以独立自主时,他们就会做逆反的事情。再如,对于一些资质平常的孩子,严格要求和较多知识的传授对于保证孩子的成长有高度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基本的教育质量和水准,让这些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切实的进步,获得自信。而对于一些创新能力强的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则尤为重要,约束和管制会使得他们的才能被抑制甚至扼杀。即便是同一个孩子的不同成长时期,“爱”的教育方式也得因时而异,比如在婴幼儿期期,自由宽松的方式促进儿童自我发展,在少年期,适度的民主和约束有助于培养自信和自律,而在青春期,则科学引导和平等对话才能彼此尊重减少亲子冲突。父母还要意识到避免不恰当的抚育方式对孩子未来造成的影响。一些心理学观点认为成人的一些心理或行为问题都可以从幼年经历上找到根源,比如成年人焦虑和自卑可能源自于幼年时期严格管控和过度批评等,责任感缺失可能源自于父母疏于照顾和自由放任等。
“子不教,父之过”,子女的教育责任被沉甸甸的压在父母的肩上。在今天这个社会,如何教育孩子确实是一个很让父母头疼和困扰的问题,父母在子女教育过程中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承担什么样的角色?西方式民主还是中国式专制?导师式指导还是朋友式引导?作为父母如何去教育孩子才不是害孩子?这个话题没有标准答案,虎妈和狼爸的方式也不具备普遍意义,即便是“虎妈”,在对她两个孩子的教育选择上,也并没有把对第一个女儿的教育方式全部复制到第二个女儿身上,大女儿比较乖巧,二女儿比较叛逆,所以她对大女儿相对专制,对二女儿相对民主。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爱孩子的父母,一方面要了解社会环境和发展需求,去引导孩子学会必备的生存技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得到社会需要,体现社会价值,培养社会适应性强的孩子;另一方面要了解和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以及不同成长时期的特点,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施以教育,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尊重,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行和精神面貌,实现个人的价值,培养幸福感强的孩子,而不仅限物质生活的成功。这才是最合适的家庭教育方式,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第四篇:我们该做一个怎样的中学历史教师
我们该做一个怎样的中学历史教师?
——“国培计划”短期集中培训后的心得体会
绥江县第一中学何雨芳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与此次由文山学院实施的“国培计划”——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紧缺薄弱学科初中历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让我可以借此平台感受多位历史学领域的专家和教育界的知名学者的富有理论性、专业性知识的熏陶,可以与来自全省各地区站在中学历史教育“第一线”的同志们就教学实践展开广泛的交流,相互借鉴经验,不断拓宽视野。虽然此次培训之旅只有短暂的半个月,但如此具有含金量的交流互动,对我的影响将会是长期的、深刻的;让我开始以全新的视角,从全新的角度去更全面地认识中学历史教育的规则以及中学历史教师该履行的职责。现将我在此次培训后,就“我们该做一个怎样的中学历史教师?”这一问题的心得体会简要归纳如下:
一、作一个有“底线”的历史教师
初中历史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及能力这座“大厦”构建过程中的奠基阶段。中学历史教师更是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历史宣传者和历史知识普及的实践者。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它讲究时间上的纵线联系(即历史发展的线索)与社会各领域各因素间的跨度联系(即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等之间的横向联系)的有机结合;它是已经过去的客观存在在人的意识里的主观反映——因此,历史学具有突出的“不确定性”的特征。正因为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历史学在不同时期,来自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历史学研究者都会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历史学价值观,这些观点各有特色,有的甚至根本对立,但却不能妄下“谁对谁错”的评判!那么,作为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体制的国家中的一员中学历史教育实践者,面对如此“琳琅面目”的价值观“市场”,我们又该如何抉择?这是摆在新中国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面前必须首要解决的“方向性”问题!在此次培训中,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根据11年出台的“新课标”的要求以及中国的实际,系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学历史教师可以有自己独到的历史观,但在我们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则必须要有一个“底线意识”,即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要体现国家意志,教国家认同的历史,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真正反映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的我们必须时刻告诫自己:在没有找到更为科学的指导理论和价值观之前,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真、善、美!
二、作一个会“投其所好”的教师
“没有兴趣,则没有课堂!”——“新课标”强调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也更看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历史知识的生成;因此,兴趣是高效课堂得以实现的前提,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江习的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当前中国的中学历史教育则遇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甚至有的学生还产生了“历史无用”的错误认识,讨厌历史课,讨厌历史教师。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学历史教育的实践者们该怎样去“投其所好”才能重新抓住学生的心呢?现将我的一些看法简要介绍如下:
首先,必须扭转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局面,真正将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中国的历史教学中长期以来都是“讲授法”一统天下,“满堂灌”更是长期占据教
学方法中的主流;而历史科目则在学生眼中成了一门典型的“背多分式”的学科,既枯燥又无趣,使学生丧失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讲,必须首先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认清它不但不利于教育,反而容易滋生学生惰性的弊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做到合理有度的“放权”,组织并指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跟着教师“动”起来。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该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有机整合,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物激趣、活动激趣、以新激趣、猜谜激趣、悬念激趣、情境创设激趣等多种手段可供中学历史教师来合理选择和利用;同时,像归纳法、比较法、置疑法等教学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抓心”的有效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越来越注重创新,我们应该以历史教学的“新”,去抓取学生关注历史知识的“心”!
另外,我们还要从多方位去开发和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为“主干式”的教材内容“添砖加瓦”。“没有教学的细节,就没有情节!”初中历史教学虽注重对基本历史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述,但绝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合理利用历史教科书外,还应当合理地利用其它有效甚至高效的课程资源:比如文献史料(要求精选、得当和用到位)、图片史料(合理、有价值)、视频史料(紧密联系课程内容、比较贴近历史实际的)、各种网络资源等,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枝繁叶茂,让历史“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三、作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教师
新课改、新目标、“新”教师。历史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历史价值观的多样性,使得历史学研究领域还有大量的具有争议的“热点”问题有待解决;同时,随着历史研究手段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使得许多之前的“未解之谜”一个个被攻破,大量的理论认识推陈出新,而一些相应的常被当做“常识”的传统认识则被推翻。因此,时代的不断进步,呼吁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领域出现更多的“新”教师;可是单一的生活模式和周而复始的机械性工作,常常使大批的中学老师成为所谓的“老初中生”或“老高中生”!我们都希望自己是站在学术最前沿的“新人”,我们都希望能跟上时代的脚步!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保持自己的“新鲜度”呢?
首先,定期培训是一个重要的“保鲜”途径:根据11年新课改的标准,要求对教师实现专业化,实施教师资格注册制度,强调继续教育的必要性——规定在五年内必须展开平均每年十天的集中培训学校。
另外,根据专业发展的要求每位历史教师都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给自己制定一个三年期或五年期的“自我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方向、有目标地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再次,“多读、勤思”也是重要的“保鲜剂”:“要给别人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历史是动态的历史,这就要求每一位历史教师必须在掌握各段历史的基本线索外,还应该了解每段历史的最新前沿动态,树立“终身学习”的人生理念,成为真正站在“一线”的历史知识的宣传者!
四、作一个既会“教书”更会“育人”的历史教师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课堂上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对学生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有着熏陶和启迪作用。教师在课堂让学生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获取历史知识,更要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来接受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意志品质。
因此,站在历史宣传工作“一线”的我们绝不是所谓的只会教书的“教书匠”!我们应该是也必须是真正的以“育人”为目的的“人类心灵的工程师”的这句话的实践者和亲历者。在教学实践中,每位中学历史教师都应该从“新课改”的全新理念出发,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核心,展开历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作为学校教育实践者和亲历者的我们,要学会欣赏我们所承担的工作,要树立自信以悦纳自己;更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关怀我们的学生。
综上所述,便是此次文山培训之旅后,我对自己学习所得的认识与感悟的简要归纳——培训让我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对于历史、对于教学工作、对于学习、甚至对于自我,我都将会从全新的视角,以新的态度去审视!
第五篇:今天我们该做怎样的中学生?廖婷
今天我们该做怎样的中学生?
标题:今天我们该成为这样的中学生?
看了这次PPT后,我觉得自己离一位合格的中学生还很远。我们要认真的做成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中学生。我们要认真,努力作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作到全面发展,作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六(2)班lucky star(幸运之星)小队 张辰
现在,许多中学生都不符合中学生的标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一名好的中学生呢?本人认为,做一名优秀的中学生必须遵守任何一项《中学生守则》,并按照它去做。
现在有些中学生,行为不符合中学生标准,有些中学生甚至经常去网吧,抽烟,打架,这些我们都不该学习。
探究课上,我们举行了“怎样做好中学生”的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
这就是我的想法。六(2)班lucky star(幸运之星)小队 董丽
今天我们能够成为一名中学生,能够成为古美学校里的一名古美学子,能够在漂亮的校园内读书和同学们愉快的交往,应该珍惜并引以自豪和骄傲。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相信我们的同学们能改掉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及毛病,我们也相信我们的同学能自强、自尊、自立、自信,为了学校的明天,为了自己的未来,加强修养,勤奋学习,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想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有人格的人,一个有休养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有品位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六(2)班lucky star(幸运之星)小队 廖婷
作为一名中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法则就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尊自爱,注重仪表;诚实守信,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严于律己,遵守公德。
要总结经验,为自己制定一套适合的学习方法,并运用在自己学习生活上。
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制定一个理想目标,不一定要多么伟大,只要完成了,心情一样会很开心的,因为自己尝试过了,并做到了!
还有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什么都听别人的,一定要先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再对别人的建议决定取舍。
我们要做一个文明的人,一个诚实的人,一个守纪的人,做一名优秀的中学生.六(2)班lucky star(幸运之星)小队 胡飞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