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体育概念辨析
幼儿体育概念辨析
摘要: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推理法、比较分析法对幼儿体育与幼儿体育游戏、幼儿体育与幼儿体育活动、幼儿体育与儿童体育、青少年(儿)体育、学前体育等多个概念进行多层次梳理和辨析,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认为倾向于使用“幼儿体育”这一概念,原因有三:幼儿体育与现有的小学体育、中学体育、大学体育、青年体育、老年体育前后衔接,共同构成了人类一生的体育内容,反映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身体活动规律和特点,符合全民健身和大众健康的思想;幼儿体育概念的使用有利于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幼儿体育在亚洲许多国家已经约定俗成,这一概念的通用有利于国际、国内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最后为“幼儿体育”做了概念界定和学理思考。
关键词:幼儿体育;幼儿体育游戏;幼儿体育活动;儿童体育;青少年(儿)体育;学前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章?号:1009-783X(2017)01-0026-05 文献标志码:A
1问题的提出
幼儿体育是一个特定人群概念,与小学体育、中学体育、大学体育、青年体育、老年体育呈现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体育规律和特点。提高人口素质,关注幼儿健康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当前,幼儿体育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多学科、多国家互通有无、共同攻关的实效性阶段。例如,加拿大幼儿体育指南就是在借鉴美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而澳大利亚的体育活动报告卡制度又是在模拟加拿大相关制度上建立起来的。2005年创办的亚洲幼儿体育学会成为亚洲各国进行幼儿体育学术交流的平台。多渠道的交流促进了幼儿体育事业的繁荣,但不同学术成果存在研究内涵和外延的不对等。“幼儿体育”“幼儿体力活动”“幼儿体育活动”“幼儿体育游戏”“学前体育”“儿童体育”“婴幼儿体育”“青少年体育”等多个概念的使用,使得理论界之间、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对话难以产生问题的共识阈。本文作者发表的《幼儿体育学:一门正在形成中的新兴学科》曾引起了学者们的共鸣,学者们纷纷表示,幼儿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现在到了厘清研究对象的时候了;因此,本研究试图对有关幼儿体育的多个概念做一理论上的梳理和辨析,抛砖引玉,以引起幼儿体育领域的讨论。
2幼儿体育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含义和适用范围。我们所探讨的幼儿体育及其相关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同时它们的语义和属性又有一定的重合和交叉,因此,在学科研究中便容易产生混淆。
2.1幼儿体育与幼儿体育游戏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不同部委先后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这些法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保证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并以“体”为先。这一思想在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首次完整地表述,在幼儿体育政策和理论实践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在所有的政策文本中,与幼儿身体活动相关,出现最多的词汇并不是“体育”2字,而是“游戏”2字。二者在学理上的区别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体育”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体育”的定义是:“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项运动来实现。”“游戏”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游戏”这样定义:“游戏是娱乐活动,如捉迷藏、猜灯谜等。某些非正式比赛项目的体育活动如康乐球也叫游戏。”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游戏与体育的区别在于二者在竞争性、娱乐性和教育性3方面的侧重点不同。幼儿游戏贯穿了幼儿的整个成长期,因此,可以这样说,幼儿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之一。当前,在体育学理界和幼儿教育界存在问题研究的不对等性,体育学理界将幼儿通过户内或者户外的身体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过程称为幼儿体育,它包括跑、跳、攀、爬、钻等身体锻炼活动。学前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则将幼儿参与的所有体力游戏和智力游戏统称为幼儿游戏,甚至在学前教育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并不认同“幼儿体育”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幼儿参与的全部为“幼儿游戏”或“幼儿游戏活动”;因此,便造成了体育学理界和幼儿教育界对幼儿体育认识的不一致、不统一,难以在同一维度探讨问题。
为更好地区分“幼儿体育”“幼儿游戏”和“幼儿体育游戏”,有学者试图从“游戏”中剥离出“体育游戏”,指出“体育游戏是熔体力开发和智力开发于一体,有鲜明教育学意义的现代游戏方法,体育游戏既不是组织松散的一般性游戏,也不是控制严格的一般体育教学和训练,而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进行体育教育的专门手段,以体力性活动结合智力活动,有浓重娱乐气息的身体联系和思维练习方法”。从以上体育游戏的概念可以看出,体育游戏并不等同于体育,幼儿体育游戏也并不等同于幼儿体育。幼儿体育游戏仅是幼儿体育的手段或形式之一,它们侧重于竞争性、娱乐性和教育性,是幼儿通过走、跑、跳、投、钻、爬、攀登、平衡等身体基本动作,有规则、有结果、有角色、有情节、有竞赛性质,调动感知觉和运动器官,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幼儿体育的内涵和外延都要大于幼儿体育游戏,二者的关系是种属关系。种属关系,也即真包含关系、上属关系等,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的关系。其中:外延大的概念叫属概念,或上位概念;外延小的概念叫种概念,或下位概念。幼儿体育与幼儿体育游戏之间的种属关系如图1所示。
关于幼儿体育游戏,在我国台湾地区使用的术语为“幼儿运动游戏”。台湾地区于2004年开始推动幼稚园运动游戏方案,并成立了推动幼稚园运动游戏方案委员会,幼儿运动游戏方案成为体育政策的策略之一。这也进一步说明,幼儿体育游戏(运动游戏)和幼儿体育之间是种属概念。需要强调的是,台湾地区“运动游戏”相比于大陆“体育游戏”更强调“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活动,弱化活动的竞争性,强调游戏的参与性”。
当前,幼儿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研究最为活跃的论题。例如:首都体育学院王凯珍对3~6岁家庭幼儿体育游戏的内容、活动时间、游戏环境等做了详尽调研和理论探讨;辽宁师范大学全海英从幼儿体育游戏的组织开展、体育游戏的创编入手进行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的张烨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了隔代抚养幼儿和非隔代抚养幼儿在体育游戏参与行为方面的差异。在我国台湾地区,学者们做了大量有关幼儿体育游戏的研究。台湾国立体育学院杨宗文从制度角度探讨幼儿体育游戏开展的价值和政策理论;台湾长庚科技大学黄静惟以台湾地区3195所幼稚园为研究对象,调查幼儿运动游戏课程的实施情况,研究指出,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实施运动游戏课程的幼儿园比例开始由2002年的78%提升至85.88%。在日本,研究者们创编出大量的幼儿体育游戏活动,并就幼儿体育游戏用具做了探索性研究和市场开发。
2.2幼儿体育与幼儿体力活动、幼儿体育活动
幼儿体育至今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目前,在国内有幼儿体育、儿童体育、幼儿体育活动、幼儿运动等不同提法。那么英语语系国家如何表述这一概念?加拿大学术界用“Physical Activity“表述这一概念,学者大多将其译为“幼儿体力活动”。根据加拿大运动生理学协会(CSEP)颁布的加拿大幼儿体力活动指南(Canadian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Years/Children),婴幼儿(出生~1岁)每天应进行几次地面互动游戏。学步儿(1~2岁)和学龄前儿童(3~4岁)每天至少应该有180 min不同??度身体活动时间,以促进个体的运动技能,年龄到5岁的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时间应该至少达到60 min。
美国同样用”Physical Activity"表述幼儿体力活动,这一表达见诸于多个政策性文本,例如《美国促进儿童和青少年体育运动综合性指导》(The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指出儿童和青少年每天应该参加60min或更多时间的体力活动。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和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强健幼儿的骨骼和肌肉,降低他们未来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减少心理焦虑和压力,同时对幼儿和青少年注意力、记忆力、课堂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澳大利亚模拟加拿大于2005年开始实施“体育活动报告卡制度(The Physical Activity Report Card)”,目的就在于增加本国青少儿体育活动的参与,鼓励澳大利亚人改变传统的生活习惯,减少就坐行为。在这一制度中,澳大利亚官方同样采用“Physical Activity”表述。
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使用的“幼儿体力活动”概念相比于我国“幼儿体育”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较大差别。“幼儿体力活动”指幼儿在个体、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建筑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的身体活动。它的内涵和外延均大于幼儿体育。
与此同时,在国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庄弼在比较了多个概念之后提出,“幼儿体育活动”是较好描述幼儿体育目标和内容的概念,他认为“幼儿体育活动是指对幼儿(3~6岁)进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培育及发展的过程”,幼儿体育活动这一概念较“幼儿体育”更少的竞技性,强调了幼儿体育的活动性和游戏性体验。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张莹也多次通过幼儿动作发展研究幼儿体育活动的内容和设计。
从发达国家幼儿体育政策文本表述及我国学者的概念界定和研究实践可以发现:“幼儿体力活动”之一概念强调幼儿身体活动的多维影响因素和全面的身体活动水平和活动能力;“幼儿体育活动”这一概念侧重于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活动过程,关注幼儿体育活动与组织,这是对幼儿体育概念的工具性认识。
2.3幼儿体育与儿童体育、青少年(儿)体育、学前体育
幼儿体育研究者将研究对象限定于儿童的幼儿阶段。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指出“幼儿”就是指从3岁到6、7岁的儿童。这一时期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又叫幼儿期。又因为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所以又称学前期。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这类人群的年龄划分不尽相同,因此,相应的研究对象表达术语也各有不同(见表1)。
综览我国幼儿体育研究与实践成果,出现了幼儿体育、婴幼儿体育、学前体育、幼儿园体育、儿童体育等多种年龄阶段有交叉,但又有根本性区别的研究术语。
2.3.1儿童体育
“儿童体育”这一概念经常会出现在不同的场合,儿童体育究竟指哪一个阶段的体育取决于对“儿童”这一概念的认识。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少于18岁”。美国《1997年儿童法案》同样将“儿童”定义为“低于18岁的人”。根据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儿童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根据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的观点,儿童包括乳儿期/哺乳期(0~1岁),婴儿期/托儿期(1~3岁),学龄前期/幼儿园时期(3~6、7岁),学龄初期/小学时期(6、7~11、12岁),少年期/学龄中期(初中时期)(11、12~14、15岁),青年初期/学龄晚期(高中时期)(14、15~17、18岁)。从以上对儿童年龄的界定,可以看出,儿童体育是一个属概念,它涵盖了青年期以前的未成年期,年龄跨度大,适用于对特定人群和特定事项的研究,特定人群如“留守儿童体育”“残疾儿童体育”“民间儿童体育”等,特定事项如“儿童体育培训”“儿童体育主题公园”“儿童体育保健”等。
2.3.2青少儿体育(青少年体育)
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青少年体育组织和活动、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成为大众体育研究的关键词。有研究者认为青少年体育涵盖了幼儿体育,部分政府管理部门也同样将幼儿体育管理纳入到青少司(处)政府管理范畴,那么,幼儿是否包含在青少年中?一般认为,青少年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人群,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在体育领域,按照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要求,参赛选手年龄限制定为14~18周岁。若从以上2个划分维度来看,幼儿不属于青少年之列;但在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阶段而又要保证幼儿体育有效开展及幼小体育顺畅衔接和管理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可将“青少年体育”延展更名为“青少儿体育”,便于理论研究、实践开展和管理决策。
2.3.3学前体育
关于“学前体育”,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曲阜师范大学解毅飞认为“学前体育,通常是指起始于0岁,终止于6岁末(入学后)的体育教育和身体活动。用终身体育的观点看,胎儿体育乃至胎儿体育之前的父母的优生准备,即零岁体育,都属于学前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概念类似于“婴幼儿体育”。北京师范大学刘馨认为幼儿体育就是学前体育,“幼儿体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类似于学校体育,但幼儿体育又具有独特性,它是融幼儿保育和教育为一体的特殊的教育领域。而且,在对学前儿童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时,还需把‘体育’放在首位”。这2位学者对“学前体育”的认识代表了2个具有重合的不同年龄段的体育:0~入学前、3~入学前,这2个阶段都是“学前”,但在学理上具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从已有研究来看,更多学者将学前体育对应于学前教育,特定为“3~6岁(6岁末,也即入学前)”的体育。
第二篇:两会概念辨析
一、党的会议
1、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的十六大”
2、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简称中央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简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解释: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意思是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的第五次全体会议)所谓几届就是第几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例如,十七届就是第十七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所谓几中就是这一届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们在这一届任期内所召开的第几次全体会议,例如,五中就是第五次全体会议。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就是我们平时简称的“中央”、“党中央”或“中共中央”。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
党的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就是第几届中央委员会。现任中央委员会是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所以称为“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
党的中央委员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全会”或“中央全会”。一般来说,每一届中央委员会总共召开五至六次全体会议,分别简称为“一中全会”、“二中全会”、“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等。“
二、人大会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简称: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开的第三次会)
2、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
(简称: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解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的人大常委会委员开的第22次会)
三、政协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简称: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解释:政协全国委员会第十届委员开的第三次会)
“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每届任期5年,每年举行一次全体会议。
第三篇:“生态红线”与“生态底线”概念辨析
“生态红线”与“生态底线”概念辨析
【摘要】目前,“生态红线”与“生态底线”属于生态环境领域的热点概念,但在理解与应用上也出现了多元化。在学术研究方面出现多元化有利于加深相关认知,但如果在政策法规方面出现多元化则会带来一些混乱。厘清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避免各地政策法规制定中出现争议,更加科学地推动生态文明的进程。【关键词】生态文明 生态红线 生态底线【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红线”与“生态底线”两个概念的应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缺乏相对明确的界定,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混乱。有研究者认为,“虽然生态红线这一概念在政界及媒体均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其实质意涵仍不清晰,生态红线成了一团乱麻”①,也有研究者形容为“生态红线:概念未落地,部门争画线。在具体内涵上,各有解读”②。这给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亟待加强相关研究。在国内,研究生态红线的文献有一些,但主要是讨论如何划定生态红线区、如何用法治守护生态红线等方面的内容,而有针对性研究生态红线与生态底线概念的文献则很少,并且,这些数量很少的文献也主要是对生态红线概念的研究与分析。如,文献“生态红线概念辨析及其划定策略研究”③、“耕地红线与生态红线概念比较”④、“城市生态红线的内涵及划定方法研究”⑤等。在底线研究方面,研究环境底线的文献有一些,但专门研究生态底线概念及内涵的文献则极少,主要是结合“底线意识”进行研究分析。在生态红线与生态底线两个概念关系的研究方面,主要是讨论如何“严守底线,不碰红线”,如何“划定红线,守住底线”等,专门研究生态红线与生态底线两个概念辩证关系的文献则几乎没有。在国外,由于没有“生态红线”与“生态底线”两个概念,因此,也缺乏相关研究文献。有少量提到以上两个概念的外文文献也主要是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如,“中国海洋空间规划方法比较:海洋功能区划与海洋生态红线”⑥。而且,这些数量极其有限的外文研究文献几乎没有涉及两个概念的界定与分析。显然,在专门研究分析“生态红线”与“生态底线”两个概念方面,国外文献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深入研究辨析“生态红线”与“生态底线”两个概念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保障国内相关政策科学性的需要,也是推动公众深刻认知与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红线”与“底线”认知的多元化在生态环境与资源领域,对“红线”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把红线看作是一个空间概念。根据环境保护部印发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生态保护红线是指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二是把红线看作一种警戒数值概念。这种观点认为红线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数值,突破红线的数值,就要受到政策法律的惩罚,类似可耕地数量红线。三是把红线看作笼统的政策约束力。对于一些政策法规禁止的行为,人们一般也泛称“政策法规红线”,既包括具体的空间与数值概念,也包含一些制约人们行为的规定。在“底线”的理解方面,主要观点也有三种:一是把底线看作是一种相对模糊的目标诉求。二是把底线看作是一种数值概念,不同生态指标都有着明确的底线阈值。三是把底线作为空间概念来理解。其中,武汉市法制办发布的《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条例(征求意见稿)》具有典型性。根据该条例,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分为“生态底线区”和“生态发展区”。这里的“生态底线”就接近《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所界定的“生态红线”概念。在生态环境与资源领域,对于“红线”与“底线”关系的认知,也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把红线等同于底线。目前,社会各界持“底线就是红线”观点的人较多,如,有观点认为,“红线亦即底线,通常具有约束性含义,表示各种用地的边界线、控制线或具有低限含义的数字”⑦。一些政策文件也基于此观点提出了政策规定。要求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这种并列提法实际上就是把底线等同于红线,只是应用领域的不同。从字面上理解,由于一个地区的环境最大容量可以通过客观地计算得出,因此,环境质量一般同“底线”概念相连。同样,一个区域的资源承载力也可以计算出来,最大承载力就是“上限”。而生态保护则是通过划定不可逾越的保护范围(“红线”)来实现相关部门人为确定的保护范围及目标。另一种观点认为红线不同于底线。这种观点认为红线是受法律保障的空间概念或数值,而底线是经过科学计算得到的数值,或者是一些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目标诉求,属于学术概念。二者的区别在于,突破红线属于违法,突破底线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如,有观点就认为,“守住生态底线要靠法律红线”⑧,显然,该观点就认为底线不具备天然的法律约束力,需要另外的法规(“红线”)来保障。
第四篇:·近义词的辨析方法、有关概念
·近义词的辨析方法、有关概念
1、近义词的辨析方法:
近义词的比较辨析,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
⑴ 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同;如:轻视 藐视 蔑视 鄙视//希望 期望 渴望
⑵ 词义范围大小不同;如:边境 边疆//事件 事情
⑶ 具体与概括不同;如:船 船只
⑷ 词的感情色彩不同;如:成果 结果 后果//教诲 教训
⑸ 语体色彩不同;如:生日 诞辰 吓唬 恐吓//黎明 拂晓
⑹ 适应对象不同;如:爱护 爱戴
⑺ 词的搭配关系不同;如:执行 履行//含糊 模糊
⑻ 词的语法功能(用法)不同;如:阻碍 障碍
⑼ 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收集 搜集
⑽ 注意词的临时意义。如:“他比阿Q还阿Q”中的第二个“阿Q”
2、有关概念:
a词义包括词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
b词的色彩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分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三种;语体色彩主要从口头语或书面语、一般用语或特殊用语两方面来看。
c单纯词的理解:单纯词不能分拆成一个一个语素理解,单个语素(汉字)没有意义,只有组合成一个单纯词才有意义,或每个语素有意义,但与组合成的单纯词意义毫无相关。
第五篇:幼儿体育
幼儿体育
摘要:在幼儿自身发展过程中,体育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学前期间,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体育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增强和提高幼儿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当前幼儿体育活动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体育运动对幼儿健康和成长有着重要性,这是绝对不能轻视的,我们应该从物质和心理环境两方面着手创设我们的幼儿园体育活动环境。
关键词: 中国幼儿体育发展现状
学生中有20%的孩子超重,大部分是由于营养过剩和缺乏锻炼而造成的,这也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主要原因是由幼儿体育教育不能完全实施造成的。幼儿体育就其意义来说,是促进幼儿健康、增强体质的教育,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体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但目前我国幼儿教育总体水还不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与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幼儿教育事业投入不足;一些地方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尚不到位;有的地方幼儿教育管理力量薄弱。不少家长对幼儿教育存在认识偏差,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将早期教育等同于智力开发,拔苗助长,直关心幼儿的知识积累,忽视幼儿全面的素质教育,轻视幼儿的体育教育,导致幼儿体质健康问题也十分突出。特别是城市幼儿的体质问题更严重。比如北京市的幼儿体质监测显示,幼儿普遍出现身体素质下降、肥胖率上升;烟台市体质监测发现幼儿体质出现大滑坡。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体育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增强和提高幼儿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如何能推动幼儿教育进一步发展,如何增强幼儿体质,是需要我们认识思考并合力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对幼儿体育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可喜的是,学校体育界已经关注到这点,并且开始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要从素质教育高度认识幼儿体育教育的重要价值,扭转忽视体育的倾向。教育和健康是人力资本发展的两大基石。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幼儿体育教育无疑是实现将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工程。由于幼儿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幼儿体育是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制约我国幼儿体育发展的瓶颈
2.1国家政策和社会管理社会原因 幼儿园指导纲要
2.2 传统的幼儿体育教法
1.教育观念的偏差:对体育活动的潜在教育功能认识不足。大多数农村幼儿园的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体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农村孩子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有别于城市幼儿,他们有宽阔的场地奔跳玩耍,无需专门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因此,在一日活动中很少组织幼儿开展喜闻乐见的体育游戏活动。还有一部分教师虽能经常组织一些体育活动,但对活动的目标缺乏整体意识,仅仅满足于让幼儿发展一些身体基本动作,而对体育活动中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卫生习惯的养成及社会性能力的发展等缺乏高度重视,因此不能充分挖掘体育活动的潜在的整体教育功能。
2.活动材料的缺乏:给教师组织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一方面,从总体上看,农村幼儿园或多或少有一些体育游戏器械,如攀登架、荡椅、滑梯等,但有的已陈旧,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自制的游戏材料相对于幼儿人数来说,种类及数量都偏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农村幼儿园经费较紧张有关,当然也并不排斥教师的主观因素,一些教师认为能应付一天的常规工作已相当紧张和疲劳,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自制游戏材料。
3.活动组织的单调:难以调动和提高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教师的备课笔记以及实地观摩体育活动的组织来看,大多数教师都按照现成的教材照搬照套,极少考虑幼儿的水平及差异,不重视幼儿的探索行为和自由活动,也不讲究教学艺术,因此,不能充分培养和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2.3.1幼儿的体育参与情况
2.3.3 轻视
此外,幼儿园也受到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的影响,认为孩子上学就是为了开发智力,体育活动不重要,“识字”“算术”更重要。
其实,农村幼儿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活动场地宽阔,自然资源丰富,教师更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因地制宜、精心组织开展独具特色的具有乡土气息的体育活动。具体地,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索和实践: 3 中国幼儿体育的发展趋势
幼儿体育是按照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与基本规律,促进其身体的生长发育,机体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教育。随着全球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现代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在不断提高,有些人认为,体育就是体育,它与政治毫无关系。《幼儿园指导纲要》中阐明:“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能力的发展,增强体质,发展幼儿基本动作,使他们动作灵敏、协调、姿势正确”。慕尼黑大学教授 RolfOert e 博士指出:“运动对儿童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知识的建构和感知觉的发展尤其如此。这一点会在以后的发展阶段中显现出来。"要加强领导,完善幼儿教育的管理,严格幼儿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基本要求,提高幼儿体育教育的实效 3 幼儿体育的未来发展过程
幼儿体育教育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体育教育的范围。研究证实,幼儿体育教育不仅能增强幼儿的体质健康,提高幼儿抵抗疾病的能力和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幼儿体育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显著的作用。体育对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良好智力的开发、健康审美情趣的养成有重要作用,对幼儿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也有显著影响。体育活动是对幼儿进行行为训练和行为强化的重要手段。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自信自强、顽强刻苦、遵守规则、主动进取、团结合作等行为习惯,对幼儿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幼儿体育教育是在幼儿阶段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方法。
2,1,1 幼儿身心特点
幼儿期,人处于初步的发育阶段:骨骼细小、易变形;肌肉收缩力弱;心肌收缩力小,心跳快,肺活量小;呼吸弱,神经系统易兴奋,注意不集中。就其心理特点来说,幼儿期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特征,但思维能力较差,发育不完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语言能力都相对较低,社会性较差,兴趣爱好、特长表现不明显,意志不坚定、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差,应变能力弱,情绪、个性、性格都有待于后天培养,且幼儿喜欢游戏、玩耍、好动。2.2.2.家长教师对幼儿体育的观念
但在现实教育中,家长和教师并没有把幼儿体育教育放在重点位置上。把体育放在首位,并非要成天让幼儿去体育锻炼和游戏。实习上,它指的是把健康放在首位。它不仅包括要保证幼儿有强壮的体魄,还要保证幼儿有一个健康、聪慧的大脑和健康的心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垃圾食品的过度摄入,导致幼儿肥胖率急剧上升。双向地,幼儿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就降低了。家长们应该意识到,预防肥胖要从儿童时期开始。社会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上组织的一些活动也是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社会活动一般都是大型的、有组织的,幼儿多参加这类活动,可以体验到更多平时没条件享受的高档的设备,还可以认识更多的小朋友,在达到多样化体育训练的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幼儿交流。
4解决方法
首先,领导重视是幼儿体育教育工作的得以正常开展的保障。事实上,健康是幼儿的基本权利。幼儿园保证幼儿获得体育教育,是维护幼儿基本权益的必要举措,是必须实施的,不可违背的基本准则。其次,科学、规范的管理是幼儿体育教育的取得实效的保证。按照相关规定,幼儿园要保证幼儿每天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时间保证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必须落实到每个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表。另外,还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安排合适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内容,科学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以便保证体育教育获得显著的效果。我们想能否制定一个《国家幼儿体质健康标准》,进一步明确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目标。
要采取切实措施,为加强幼儿体育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各地要从资金投入、条件建设、师资配备、活动指导、督导检查等各个方面加大幼儿体育教育的工作力度。要大力加强幼儿园体育设施器材的建设,配置与幼儿生长发育水平相适应的健身器材,体育设施器材必须符合安全标准,以便解除家长和幼儿园对幼儿遭受运动伤害的后顾之忧。要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水平,确保幼儿园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有专门的体育指导。要特别重视提高农村幼儿的健康素质,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农村幼儿园有专门的体 2 育师资,配置必要的体育设施器材。充分发挥幼儿园全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共同加强对幼儿体育工作的管理,保证幼儿体育工作的全面实施。
实施幼儿体育教育要注意与改善幼儿的营养结合起来,要注意保护幼儿的安全
体育锻炼和营养卫生,是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因素。体育锻炼将加速能量物质的消耗,因此,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合理的营养供给,对提高幼儿体育锻炼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注重营养卫生,不仅使体育锻炼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影响运动的能力,甚至损害幼儿的身体健康。
任何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本身都是有一定的危险的。教师要加强学习,掌握规律,提高预见性,将危险消除在发生之前;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做好有效的保护与帮助;要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教会幼儿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事实证明,越是保护过度,对幼儿的发展越不利;越是运动多的孩子,体能好的孩子,其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伤害越少。要针对当前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
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突出问题是身体素质下降,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达不到要求,肥胖和超重人数比例增加,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开展幼儿体育,应该针对这种情况,未雨绸缪,选择适合幼儿生理发展水平的专门体育锻炼项目进行锻炼;要利用幼儿好玩好动的特点,注意选择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创设故事化、生活化、情景化的体育活动环境和有吸引力的教法和措施,为幼儿创造一个富有乐趣的运动环境;要精心设计体育活动的难度,尽量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满足幼儿好奇、好胜、好强的心理;要让幼儿积极响应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从小培养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将来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幼儿体育教育工作,关心幼儿健康成长要联合教育、体育部门、学校、社会和新闻媒体的力量,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幼儿体育教育的改革。社会体育场馆设施应当积极向幼儿园开放,学校、幼儿园的体育场馆在节假日也要向幼儿和社会开放,充分发挥各项体育资源对促进幼儿体质健康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设施,鼓励社区组织幼儿家庭开展有益的体育活动。新闻媒体要宣传健康、科学的现代生活方式,普及体育健康知识,为幼儿体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通过幼儿园、学校、社区和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用生动形象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道理教育家长,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育子观、成才观、健康观,使更多的父母都能和孩子们共同参加体育锻炼,使家庭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符合时代的要求。< 促进幼儿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更新观念,制订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计划。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应以正确的儿童观和科学的教育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到体育活动在幼儿一日活动乃至幼儿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实际情况,全面考虑,统筹安排,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体育活动计划。一是要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安排内容,引导幼儿玩一些熟悉的游戏,如“拾稻穗”“踩影子”等;二是要注意促进幼儿体能的全面发展,如上下肢动作的协调、钻爬和平衡能力以及动作的灵敏性,不可偏废。另外,在具体设计体育活动方案时应增强目标意识,充分挖掘体育活动潜在的教育价值,根据游戏活动的特点,抓住契机,有机渗透相关的教育内容,以达到促进幼儿身体、认知、情感、个性及社会性全面发展的目标。如体育游戏“过小河”,既能发展幼儿双脚立定跳和单脚跨跳的动作,又能和数学教育结合起来$种了几棵树%,还能对幼儿进行美化家园的保护生态环境教育,真可谓“一玩多得”。
2.因地制宜,创设独具特色的体育活动环境。教师应立足实际,从农村的具体情况出发,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材料,创设颇具乡土气息和农家特色的游戏活动环境。如带领幼儿走出狭窄的教室,来到阳光充足、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在小竹林里玩“捉迷藏”“游击战”的游戏,在田野、河滩上做玩沙、玩水的游戏,还可以到宽敞的草地上翻跟斗、爬行、蹦跳等。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中,既发展了动作,又愉悦了身心。另外,教师可以因陋就简,弃“洋”求“土”,巧用废物,丰富游戏材料。如用树藤在大树上绑结做绳梯,供幼儿攀登;扯几根枯草拴在裤腰里,就成了“尾巴”。教师还可以发动幼儿及其家长共同收集自然物和旧物品,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游戏材料,如用空雪碧瓶做打仗游戏用的手榴弹,用旧挂历纸卷成纸棒摆在地上做“小河”,又可以玩“棍棒操”„„这些幼儿自己收集制作的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游戏材料,更能激发幼儿强烈的游戏欲望,因此可收到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3.敢于创新,探索多样有效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在体育游戏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拓展思维,灵活变化,使体育活动多样化、趣味化,引导幼儿探索尝试,激发兴趣。一可以通过改变游戏名称、变换游戏角色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角色变了,情节和动作也会随之变化,如把“青蛙吃害虫”改为“小兔拔萝卜”;二可以增加游戏内容,加大游戏难度,使游戏过程复杂化,逐步激发幼儿的兴趣,如在“过小河”的游戏中,先可以训练幼儿越过障碍跑,逐渐增设独木桥和山洞,让幼儿练习近平衡和钻的动作;三可以巧妙地和其他学科教学结合和渗透起来,如“送动物回家”的游戏可以和数学教育、科学教育结合起来,打雪仗、玩沙、玩水活动都可以和科学活动结合起来。尤其应注意的是,在组织体育活动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鼓励、引导幼儿去探索、尝试和创造,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充分体验和享受活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