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细胞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故事
细胞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故事
细胞是微小的,细胞生物学所面对的第一个实际问题是如何才能看见细胞。在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第一次是细胞成为可见的物体。以后几百年内关于细胞的一切知识都是用这种简单装置发现的。光学显微镜的发展依赖玻璃透镜制造技术的改进。1665年Robert Hooke向伦敦皇家学会报告他曾经观察一片软木,发现它由大量小腔室组成,他称这些腔室为“cells”。“cell”这个名词沿用至今。细胞的发现得益于光学显微镜的研制和发展。第一台显微镜是荷兰眼镜商詹森(Hans Janssen)在1604年发明的。
■ 1665年,英国的物理学家胡克用自己设计并制造的显微镜观察栎树软木塞切片时发现其中有许多小室,状如蜂窝,称为“cella”,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细胞,不过,胡克发现的只是死的细胞壁(图1-1)。胡克的发现对细胞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其后,生物学家就用“cell”一词来描述生物体的基本结构。
■ 1674年,荷兰布商列文虎克(Anton van Leeuwenhoek)为了检查布的质量,亲自磨制透镜,装配了高倍显微镜(300倍左右),并观察到了血细胞、池塘水滴中的原生动物、人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精子,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完整的活细胞。列文虎克把他的观察结果写信报告给了英国皇家学会,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充分肯定,并很快成为世界知名人士。
谁首先发现了细胞,罗伯特·虎克还是列文虎克?
约有200年,直到19世纪,光学显微镜才开始广泛用来考察活细胞。细胞生物学明确作为一门学科出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许多人为此做出了贡献。
最早认识到活细胞各结构作用的是Rudolf Brown。他研究兰科和萝摩科植物细胞,发现了细胞核。Rudolf Brown于1833年指出,细胞核是植物细胞的重要调节部分。德国植物学家Matthias Schleiden于1838年发表了著名论文“论植物的发生”,指出细胞是一切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1938年的一天,Theodor Schwann 与Matthias Schleiden在共进晚餐后一边享受着他们的咖啡,一边谈起了他们在细胞方面的研究。Schleiden向Schwann描述他所观察到的有核的植物细胞,Schwann非常吃惊地发现他在动物的组织中观察到的细胞与Schleiden所观察的植物细胞之间的相似性。于是这两位科学家立即赶往Schwann的实验室研究那些动物组织切片。一年后Schwann发表了关于动物与植物细胞的著作,但在他的论文中并未提到其他任何人的帮助,包括1938年Schleiden的工作。在此书中Schwann总结了关于细胞的三个结论:
1、细胞是有机体结构、生理与组织的单位。
2、在组织结构中,细胞以独特实体与构成组分双重存在。
3、细胞由非细胞成分所形成,类似于结晶的过程,也就是说细胞是自然发生的。我们现在知道前两个论断是正确的,但第三个显然是错误的。
施旺最为人纪念的功绩是他的《显微镜研究》(Mikiosko-pische Untersuchungen;Mic-roscopical Researches, 1839)一书。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现代生物学所有观点中最重要的观点。同时期马西斯·施莱登(Mat-thias Schleiden)也提出这个观点,即“细胞的结构可能相当广泛存在,或许是所有有机物质构造的一个普遍原则。”
1838年施莱登提出所有植物组织都是由有核的细胞构成的。施旺运用新引进的消色差显微镜继续研究从几种不同的动物身上取下的组织。他推测纤维导管等并不是直接由分子组成的,而是由细胞组成的。他把细胞的形成过程看成有几分象结晶形成一样。细胞并不是由其他细胞形成的,而是由细胞间液“营养液”凝集而成。他更错误的一个观点是认为细胞物质即施旺氏细胞胚基(cytoblastema)是无结构的。
尽管有这些错误,细胞理论还是很快为人们接受。而且很快就对之作出了修正。1841年罗伯特·雷马克(Robert Remak)第一个描述了细胞分裂,1855年鲁道夫·微耳和(Rudolf Virchow)已能提出他的新教条:“所有的细胞都是由细胞而来的。”细胞胚基的观点当然也进行了修改,被改称为原生质(protoplasm),1861年马克思·舒尔策(Max Schultze)证明它具有明确的特性和结构。
尽管施旺获得这些功绩,他的发酵研究结果受到了当时化学权威人士如尤斯图·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和弗里德里希·维勒(Friedrich Wohler)的粗暴批评。特别是在这两人1830年发表了一篇恶毒攻击的文章后,施旺感到不可能在德国继续工作了。他在比利时谨慎地履行着自己的专业职责,并发明了一些有益于采矿业的设备。然而他对生理学所做的最杰出的贡献实际上已终止了,直到19世纪60年代巴斯德(Pasteur)的研究结果公之于众后,才证明了施旺的正确。Theodor Schwann 与Matthias Schleiden提出细胞理论以后,1858年,德国医生和细胞学家Rudolf Virchow(1821年一1902年)提出:“细胞来自细胞”这一名言,也就是说,细胞只能来自细胞,而不能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这是细胞学说的一个重要发展,也是对生命的自然发生学说的否定。这个推断经过了激烈的争辩,最后于19世纪60年代为Louis Pasteur的实验所证实。
Rudolf Virchow(1821~1902):德国病理学家、政治家和社会改革家。1821年10月13日,魏尔啸生于波美拉尼亚湾的希费本(即现在波兰的斯维得温)。1843年获柏林大学医学博士。1849年起他担任维尔茨堡大学病理学教授,在Schleiden和Schwann的细胞学说影响下,系统论述了细胞病理学理论,强调“细胞皆源于细胞”,所有的疾病都是细胞的疾病,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体液病理学决裂,极大地推动了病理学的发展,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1858年,他的《细胞病理学》出版,成为医学的经典。
自从细胞病理学说(cellularpathology)创建以来,人们得以在常规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疾病的组织病变,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这一方法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并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和病理学本身的发展,作出了举世公认的划时*代的重大贡献。细胞病理学成为现代医学理解疾病病因、过程和结局的基础,引起了医学的生物学基础的一次革命。
魏尔啸还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被公认为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医生,应与自希波克拉底以来各个时*代的名医并驾齐驱。他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关心社会大众健康和公共卫生事业,把政治改革的思想与医学改革相结合,并且倡导医学教育改革。1848年他被当局派遣赴西里西亚调查斑疹伤寒爆发,他认为大众健康的恶化应归咎于恶劣的社会条件,政*府应负责任。所以他说:“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而政治只不过是大规模的或更高级的医学”。“医生是穷人的天然代言人,社会问题应主要由他们去解决。”
魏尔啸1902年9月5日因心力衰竭逝世,终年80岁。原生质理论:
早在1835年杜雅丁(Dujardin)把低等动物根足虫和多孔虫细胞内的粘稠物质称为肉样质。1839年,捷克生理学家浦肯野(J.E.Purkinje)把填满细胞的胶状液体定名为原生质(生命的原始物质)。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法国植物学家默尔用原生质概括细胞中的所有内含物(包括细胞质和细胞核)。德国解剖学家舒尔策(M.Schltze)在他的原生质理论中强调指出,原生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并证明在所有的细胞里,不论是动物或植物,也不论它们的结构是多么复杂还是非常简单,它们的原生质基本上都是相似的。十九世纪末,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 Henry Huxley,1825—1895)给原生质下了一个定义:原生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接下来的一百余年中,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对细胞的研究主要局限在细胞和部分细胞器的形态结构观察和细胞化学成分分析方面。在这一时期中,研究者利用实验细胞学技术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如提出了原生质理论,研究了细胞受精和分裂,发现了中心体、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1896年,Edmund Beecher Wilson发表了《The Cell in Development and Heredity》一文,该论文全面地总结了细胞学说创立后半个世纪中细胞研究的主要成就,反映了当时细胞学的发展主流及其在整个生物学中的地位。也正是由于细胞学的发展,以致后来被重新发现的孟德尔定律、摩尔根发现的连续性遗传现象,以及动物胚胎发育的现象等生物学问题才有了合理的解释。正如Wilson所说:所有生物学的答案最终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因为所有生物体都是,或曾经是,一个细胞。1925年Wilson所绘制的细胞模式图总结了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和细胞的超微结构(ultrastructure)研究为契机,大量现代物理学和化学的新技术被应用到细胞的研究中,将细胞研究带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家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和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此时,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与细胞内的大分子的结构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非常密切,细胞的研究必然要从细胞的微细结构深入到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水平,从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多个层次来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细胞中重要的生命现象,尤其是增殖分化的机制、遗传信息的传达和信号的传递与调节等。研究集中于细胞的生命活动与亚细胞成分的生物分子的结构变化的关系,将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引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细胞生物学研究在最近4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60年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的Francois Jacob与Jacques Monod提出蛋白质合成的操纵子(operon theory)学说。1961年,英国生物学家Peter Mitchell建立了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的化学渗透学说,1968年美国生物化学家Marshall Nierenberg阐明了遗传密码在蛋白质合成中作用,这两项工作分别获得了1978年和1968年的诺贝尔奖。1969年美国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Robert Huebner和GeorgeTodaro创建了癌基因学说。70年代是细胞生物学研究成果丰硕的时期,1970年美国病毒学家Howard Temin和David Baltimore发现反转录酶,他们因此获得1975年度诺贝尔奖。1972年美国科学家Singer和Nicolson提出生物膜的液态镶嵌模型。1976年德国的细胞生理学家Erwin Neher和Bert Sakmann发现了细胞质膜上的离子通道,获1991年诺贝尔奖。1977年Itakuru首次将高等动物的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SRIF)基因引入大肠杆菌中表达,稍后德国遗传学家Christiane Nusslein-Volhard等阐明了同源异型基因在控制生物个体发育中的作用,并获1996年诺贝尔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细胞生物学研究获得了更多出色的成果。1997年英国科学家Ian Wilmut等将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去核的卵细胞中,成功制造了克隆羊。同年,美国科学家Karolin Luger等用高分辨率的X射线显示了染色质和核小体核心组蛋白8聚体的原子水平的结构。1998年美国科学家James Thomson和John Gearhart获得了无限增殖和多分化潜能的人类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hESC),这一工作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奖。翌年,美国科学家Gunter Blobel创立细胞内蛋白质运输信号学说,阐明内质网蛋白质合成机制,获1999年诺贝尔奖。随后,美国科学家Sydney Brenner、.Robert Horvitz 和John Sulston发现并描述了在器官发育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关键基因和调节规律,共同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奖。美国科学家Peter Agre和Roderick MacKinnon发现了细胞膜水通道并在离子通道结构和机制的研究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获得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以色列和美国科学家Aaron Ciechanover、Avram Hershko和 Irwin Rose因对细胞内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机制的研究获得2004年诺贝尔奖。值得强调的事,2000年美、英、日、法、德、中6国学者共同完成了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1990年开始至此,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的测序任务提前完成,这是人类自然科学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一件大事。2004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联盟(The International Human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在Nature上撰文宣布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完成。2005黑猩猩基因组测序完成,与人类基因组比较,发现97%的序列相同。而就在前不久,美国哈佛干细胞研究所、马萨诸塞州的怀特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和日本京都大学3个机构的研究人员成功将实验鼠的普通皮肤细胞转化成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新型细胞。这一干细胞领域的重大突破有望帮助科学家绕过伦理、道德纷争,为治疗性克隆扫清更多障碍。他们的研究成果分别刊登在的《Nature》与《Cell》杂志上。
近30年来对生命活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飞速的进展,但尚远远不能圆满地揭示生命现象的许多细节,而且,希图应用现有知识推进生命过程的体外重现工作也困难重重,因此,从细胞生物学的“完整细胞功能”的角度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需求非常突出。目前,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完成,分子水平的整套基因的测序结果已经公布,接下来大量反复而艰难的基因功能分析、调控机制等研究也将主要在细胞水平上进行
第二篇:细胞生物学学习心得
细胞生物学学习体会
通过网络课程学习,有幸聆听到王金发教授对《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讲授,使我不仅学到了细胞生物学专业新的知识与研究技术、方法,而且在教学方面也受益非浅。下面就我的学习谈一些体会。
一、全面学习了细胞生物学的专业知识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包容量大、发展迅速的学科。内容涉及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内膜系统区室化形成及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信号转导;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细胞骨架体系;细胞增殖及其调控;细胞分化、癌变及其调控;细胞的衰老与程序性死亡;细胞的起源与进化;细胞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
(一)对细胞生物学的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
1、细胞通讯方面
记得第一次听王老师的课就是讲授细胞的通讯,在多细胞生物中,细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生活在细胞社会中,它们必须协调一致,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它们的协调是通过细胞通讯来完成的。细胞通讯是通过信号分子与受体的识别,从而在靶细胞内产生一系列反应的过程。信号分子有第一信使和第二信使之分,第二信使位于细胞内,由第一信使与受体识别后最先在胞内产生的,它主要与细胞内受体作用,所以受体也可分为表面受体和胞内受体。信号分子与受体的识别作用具有特异性。细胞信号传递所发生的反应有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快速反应是信号分子与受体作用后直接引起细胞内的一系列代谢反应;慢速反应则需要引起基因表达,再表现出各种代谢反应。细胞通讯过程是个复杂的过程,一个细胞的周围有上百种不同的信号分子,细胞要对这些信号分子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反应。信号转换的研究在近年很热门,但进展缓慢,主要是因为信号转换的复杂性,不同信号的组合产生的效应是不一样的。
2、蛋白质的合成和分选机理
蛋白质的合成是在核糖体上,有两种合成体系,一种是在细胞质中游离的核糖体上,另一种是在膜旁核糖体上合成,它们合成的蛋白质将分布到不同的部位,如细胞膜、线粒体、核膜、细胞外等部位。这个过程叫蛋白质的分选,与信号肽和导肽有关。蛋白质的分选主要通过核孔运输、跨膜运输、小泡运输方式进行,重点了解小泡运输的机理。
3、细胞周期调控
由周期蛋白和周期蛋白依赖蛋白激酶的变化进行调控,认识了成熟促进因子MPF的本质,MPF由两个不同亚基组成,一个亚基是蛋白激酶,一个亚基是周期蛋白。还认识了细胞周期中的三个关键点的重要性,但目前对于细胞周期调控中的机理还不完全清楚,如周期蛋白是什么时候合成,由什么在操纵?如果能够完全弄明白细胞周期调控的机理,则肿瘤疾病的治疗是完全有可能的。
4、了解了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目前细胞生物学五大研究方向: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细胞衰老;信号转导;DNA的损伤与修复。而最近几年的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是:RNA干扰、功能基因组学等。细胞生物学的核心问题是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上结合起来。
二、对于教书育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王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在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基因工程方面有深厚的造诣,讲课深入浅出,对问题分析透彻,注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在这次学习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更从王老师的授课中学到许多教学方法。
(一)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式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超越知识学习本身,实现了教学目的的提升,达到既教书又育人。“为了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了每个学生的都能成才”。这一教学理念自始至终贯穿在王老师的每一节课中。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王老师的每一课教学、能力训练目标十分明确。在授课中经常提出各种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设计抢答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坚持教学相长,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的实事求是精神。在课堂上只讲重点、难点,讲思路、方法,讲学科发展前沿。同时提供英文原版书给学生阅读,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被动接受转到自我钻研的轨道上来。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丰富了课堂的信息量,增强直观性,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微观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细胞一般是肉眼看不见的,其生命活动更无法用肉眼看见,单纯用口很难讲得清楚。王老师参考了大量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配上英文原版书的彩图,把细胞的各种精细结构及各种生命活动反应过程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更易理解,同时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讨论探索,教学效果非常好。(三)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细胞生物学是门实验的学科,学科的发展是通过不断地实验研究和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逐步积累起来。王老师在授课中注重讲解前人实验设计的思路,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敢想,勇于实践探索。鼓励学生自由选题,查阅资料,组织学生专题报告会,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钻研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在授课中注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技术的介绍,注重研究方法的培养。
在授课中经常介绍诺贝尔医学/生理奖的成果,并要求学生预测明年诺贝尔奖的专业领域,引导学生注意现代生命科技的发展趋势。
这次的网络学习,使我受益终生。在此,请允许我向王老师说一声谢谢,您不仅在知识、教学让我收获甚大,更重要的是在您的身上始终闪耀着一种人民教师乐于奉献、对教学工作高度负责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我,鞭策着我,使我不断努力学习,我也体会到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真正含义,不断提高的责任感将指导着我终生学习。
第三篇:细胞生物学小结
细胞小结
通过前三章的学习,让我对细胞生物学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高中也曾学过关于细胞的一些知识,但是并没有这么系统,这些天的接触让我真正明白了细胞生物学所要学习和接触的内容。细胞生物学是在细胞水平上研究基本的生命活动,是一个在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和重大生命活动及变化规律的学科。我们会学习细胞的基础知识,如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核等,也会对研究这些内容的技术方法作进一步的了解。绪论为我们介绍了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史,细胞生物学是一个交叉学科,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我们也了解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让我们对细胞生物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希望进一步去了解这些新的未知的东西。
细胞生物学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学科,看不见的细胞建构起一个个各异的个体,引起我们浓厚的兴趣。当然,细胞生物学对我们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掌握扎实的细胞生物学知识,从而研究一些疾病的发生和预防,给人类带来福音。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学好细胞生物学,那么怎样学习细胞生物学呢?这些天的学习也让我有了一定的认识。
细胞生物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所以首先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学科,不要一成不变。发展自己的抽象思维,学会用动态的观点来认识问题。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结构的存在就意味着其对应着相应的功能,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将其结合,这样才会学的轻松快乐。同时,细胞生物学是一个实验性的学科,光学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在实验室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与巩固,当然,细胞生物学的很多成果都是出于实验室,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实验的重要性,在实验中锻炼自己的技能,夯实实验基础,为以后进实验室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人说,21的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虽然这么说,生物的发展却也不瘟不火,作为一名生物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积极探求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同时也学到更多课本之外的知识。
第四篇:细胞生物学学习心得
细胞生物学研修心得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前沿学科,他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等相互渗透与交融,他是生命科学的出发点,也是其汇聚点,可见他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性。在高校作为生物学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如何将它上好,显得尤为重要。而通过王老师课程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具体总结如下:
(一)教书和育人相结合。
教学不但是教授一门课程的知识,还需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教授书本知识或者与所上课程相关的知识,而不会教学生应该怎样做人,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觉得思想教育应该是辅导员老师的事。而事实上一般平均300学生左右才配备一名辅导员,单单依靠辅导员老师的力量,那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思想教育他依赖于每一位老师,贯穿于我们的教学课堂中,耳濡目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与时俱进,与学生共享最新进展。
细胞生物学作为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他的成就日新月异,所以正如王老师课上讲的,我们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并且将最新的研究进展引入课堂,而不能单单的只教授书本的知识,书本知识只是最基本的知识,但是他永远落后于前沿知识。而作为一名教师,更要随时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的知识,不能只当复读机。
(三)课堂中融入生活中的趣事,调动学生的兴趣。
细胞生物学课程知识点多而且散,大多数内容比较枯燥泛味,学生上课经常会不集中精力,所以利用一些与所讲内容有关联的生活中趣事,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确实可以大大提高上课效率。在以往的教学中,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所以以后要学会,加以运用。
(四)应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活跃课堂氛围。
该门课程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他有很多专业术语,如果上课一味的就很严格的运用专业术语上课,学生很快就会觉得课堂沉闷,没有意思,而且有些知识点也不易理解,而如果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或者打比方的方式,就更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并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五)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思维导图这种基本技能,其实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用它来进行归纳整理知识,不但直观易记,而且在整理的过程当中我们对所学的知识已经进行了自我梳理与消化,所以应该强化这种技能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自己可能会运用,但是却很少人像王老师那样,要求学生自己来做思维导图。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有一定差异的,所以让学生自己梳理归纳做出的思维导图肯定更利于学生自己的学习与记忆,成效会更加的显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扬长避短。
以上是我通过向王老师的学习几点比较深的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吸取精华,灵活运用到课堂中,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争取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让学生越来越自发的爱上细胞生物学。
第五篇:细胞生物学 说课稿
《有丝分裂》教学设计及分析
尊敬的各位专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丝分裂》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本课教材分析
《有丝分裂》是人民卫生出版社高职新教材第 4 版第九章第1-2节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细胞的基本概念和分子基础”和“细胞膜”,“细胞内膜系统”,“核糖体”,“线粒体”“细胞核”等等,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这节课用时两个学时,在《细胞生物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细胞生物学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细胞周期的概念和分期;
掌握有丝分裂的概念和分期,以及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
了解细胞增殖的特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培养学生点滴积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勇攀医学知识高峰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认知特点、已有认知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胞周期的概念和分期;
有丝分裂的概念和分期,以及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
难点: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四、教法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依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在“将抽象知识寓于形象的教学,使难于理解的书面知识变得浅显易懂”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讲授,让学生深入学习本节知识,系统掌握相关理论。
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丝分裂属于真核生物细胞增殖最主要的方式,仅仅依靠语言的描述,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引用了大量的多媒体图片和动画,使有丝分裂的分期以及各个时期的特征一目了然,更使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形态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了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加深了学生印象,帮助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一堂课,图文并茂,改善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3、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课堂是教的过程,更是学的过程,课堂互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中我采用大量的比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DNA复制发生在S期,那么,复制前后DNA的数目之比为1:2,这样,使显微镜下的微小结构更形象更具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4、总结法: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总结具有相似性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复习,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教给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针对这节课的特点,利用理论实践一体化,使学生有以前的以听为主,转到主动参与时的思考为主。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1、从对以前知识的复习来引入新课:
通过复习“微管可以通过形成中心粒和纺锤丝参与细胞分裂”推出“什么细胞分裂?”,“纺锤丝在细胞分裂中有什么作用?”,开始新课的讲述。
2、新授知识:
采用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新旧知识结合,重点重复的方法,突出重难点。
3、能力训练:
知识点尤其是重点难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达到学生课堂上就能理解并熟记本节知识点,尤其是重点难点,并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灵活运用本节知识的目的。
4、总结: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5、多媒体教学:
巧妙使用图片,动画与链接,增强知识的连贯性与形象性,降低抽象性。
6、布置作业:复习已学知识,预习下一课。
我的说课结束,敬请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药理教研室:郭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