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顾恺之人物画的再认识
传世中国人物名画鉴赏
姓名: 班级: 学号: 学期: 指导老师:
关于顾恺之人物画的再认识
〔摘 要〕:顾恺之于《画论》提出“以形写神”这一核心观念,开创了人物画线描笔法的先河。其传世之作《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中的人物塑造淋漓尽致地凸显出顾恺之人物画的传神艺术境界,而身处不同时代的顾恺之与吴道子人物画的不同线条笔法分别表现出他们的不同脾性。顾恺之人物画传神意境的特点对后世艺术创作的极大影响,画中“形”“神”兼备,外在形体和内在精神使得画更具内涵和感染力,而其所提出的“以形写神”则是画论的核心理论,是绘画艺术史的一座丰碑。
〔关键词〕顾恺之;人物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中国艺术人物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瑰宝。世称才绝、画绝、痴绝的“三绝”画宗顾恺之就人物画的艺术特质,提出了“以形写神”等中国画史经典理论,这一理论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空前的独创性,它揭示出画家在艺术创造中,认识美、追求美、探索美、体现美的独到见解及艺术造诣。
顾恺之人物画“以形写神”的美学内涵:“形”指艺术表现对象之外形或现象的一面,而“神”指艺术表现对象之内在精神、本质的一面。“以形写神”意为通过对艺术表现对象的形貌的刻画描写,达到对其内在精神、本质的的呈现。形神之间关系的讨论源自庄子哲学。庄子主形残而神全,《淮南子》等沿其馀波,讲“神”为“君形者”,以为拘泥形似而伤其神:“画者谨毛而失貌”,“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顾恺之论“以形写神”,形神关系首先是在艺术中的绘画领域展开的,而后这一观念扩展到文艺领域的各个方面。它的提出还与当时玄学的思辨成果相关。言、意关系的讨论产生了寄言出意的观念,以言为意的表现及象征工具。而“以形写神”通过外在形貌的刻画达到内在神明体现的观点,与它恰相对应。在当时及后世的诗学批评中,“形”的概念运用非常普遍。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重要特点
(1)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仅是满足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如明代“写真”代表作——曾鲸的《张卿子像》,作者在传统肖像画法强调“墨骨”和“传神”的基础上,融合西洋画法创造了更重墨染和体积感的“凹凸法”,为中国传统肖像画开辟了新路子。画中描写了杭州名医张卿子的肖像,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这位医学家不求名利、和善坦荡的神态风貌。
(2)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善于运用长卷的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实而细致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及其人物活动。《韩熙载夜宴图》属于传统的长卷式的人物画外,场面更为繁广的应推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3)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高度的笔墨技巧与技法的多样性。
例如,上面谈到的人物画,从画法上讲都属于工笔画。其中有工笔重彩,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也有工笔淡设色,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曾鲸的《张卿子像》。应当指出的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既有如上述的刻画工细的工笔画,还有画法洗练纵逸的简笔人物或写意画。后者的代表作以梁楷的《李白行吟图》最为典型。寥寥数笔就把大诗人李白那种才华横溢的风度神韵,刻画得十分传神,真可谓笔简意赅。
顾恺之对中国画史的突出成就在于他的人物画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生动传神。笔法如春蚕吐丝,形神兼备。他的画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打破了以前那种以宗教题材为主的风气,成为伟大祖国艺术宝库里最宝贵的遗产。
顾恺之的《论画》一文,谈到前人所画的:小列女、周记、伏羲神农、汉本记、孙武、醉客、穰苴、壮士、列士、三马、东王公、七佛、夏殷与大列女、北风诗、清游池、竹林七贤、嵇轻车诗、陈太丘二方、嵇兴、临深履薄等作品,都是评论这些画中人物形象和神情表现的优劣。而全篇最前段,特别谈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里他指出理解对象的深入的程度以人物画要求最高,对于山水画也很重要。东晋兴宁年间(公元三六三—三六五年)顾恺之在金陵(今南京)瓦棺寺所画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凭几忘言之状”,画出了维摩诘的病容及病中与人对谈时的特殊神色。这一幅维摩诘像,虽没有流传下来,但受到称颂。同时,这一记载也说明中国流传的佛教图像,不是完全模仿外来的艺术。另外,顾恺之曾在画裴楷的肖像时,颊上加了三毫,据说他就是这样简单地借助于细节,加强肖像的神态。也有记载,他故意把谢鲲画在岩石中间,可见他曾企图用环境来烘托人物的性格。而且我们知道他在揣摩如何表现嵇康的诗句的时候,他体会到:画“手挥五弦”弹琴时的外形姿态,虽然是手的细小动作,也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画“目送飞鸿”,想凭目光的微妙表现传达出对于天边云际有所眷恋的、捉模不定的迷惘的心绪,则是比较难的。这些就都是顾恺之作为一个人物画家,企图细致地描绘微妙的心理变化时,真正认识到了自己工作的界限。另外,他也曾明白地谈到“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提出了描绘眼睛是人物画艺术中的最重要的技巧。以上都说明顾恺之代表了这一时期人物画艺术的新发展。
顾恺之的作品真迹,今已无传。只有若干流传已久的摹本。其中最精美的是《女史箴图》(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和《洛神赋图》(宋代摹本,故宫博物院藏),都很能说明顾恺之时代的画风和艺术水平。
顾恺之的代表作之《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 此幅作品原为清宫藏画,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流落到英国。《女史箴》是晋代文学家张华所写的一篇旨在劝说妇女如何立身处世,修养品德的文章。
该图按故事内容分段作画,近似今天的连环画。线条柔软而缠绵,就像是蚕丝一样细密流畅。这种线条的出现与篆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后人也逐渐将这种画风娴静的线条,不再赋加色彩使之独立成为画种,谓之“白描”。“白描”工夫也成为了中国画的一种基本功。这幅画较好的注重了人物的内心的精神状态。
女史,是宫廷中侍奉皇后左右、专门记载言行和制定宫廷中嫔妃应遵守的制度的女官。箴是规劝、告诫的意思。那时候,西晋皇帝昏庸无能,贾后耍阴谋,专朝政,引起宗室诸王不满。张华作《女史箴》,用韵文形式,以女史的口气写宫廷规箴。规劝教育宫廷中妇女遵循封建道德,宣扬对主当忠,对神当敬,对夫当从的女性箴条。同时,也列举历史故事来讽喻放荡而堕落的贾后。顾恺之就以这篇文章作画题,展现了他的绘画艺术。
《女史箴图》为绢本设色,宽25厘米,长249.5厘米,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藏。该图按故事内容分段作画,近似今之连环画,全卷内容原为十一段,每一段画一个故事及小楷书写的箴文,现仅存九段。由于作者顾恺之对贵族妇女的生活比较熟悉,所以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国古代贵族妇女生活的一些真实的侧面。
该作品在绘画技巧上,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中间一位丰采奕奕的贵族妇女正在对镜梳妆,左边的侍女在为贵族妇女梳理发髻。一块圆形的铜镜放在一个特制的镜架上,铜镜旁还有长的、圆的等不同形状的的梳妆盒。画面右边还有一贵族妇女,正左手持镜,右手整理并欣赏着自己的发髻。顾恺之的突出成就在于他的人物画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笔法如春蚕吐丝,形神兼备,在这幅画里每一个人物的神情、方位及衣裙飘扬的动态,都将画的重心引向中心,使每段情节成为连贯的一体,巧妙地运用了中国画对布局的处理。从这些人物的身姿仪态中透露出了这些古代
图1 女史箴图 宫廷妇女的身份和丰采,较好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精神状态,完整地呈现了顾恺之的创作思想与绘画技巧。
画家善于用细线勾勒人物,我们看到,画面里的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人物衣带飘洒,形象生动。女史们那下摆宽大的衣裙修长婀娜,每款都配以形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飘带,显现出飘飘欲仙,雍容华贵的气派。在整个画图上,都以细线勾勒,只是在头发,裙边或飘带等处敷染颜色,稍加点缀,显得柔软而缠绵,就像是蚕丝一样细密流畅。而配景所画的山石、树木均勾勒无皴,与人物的比例则大小不称,画风格外古朴,色泽非常鲜艳。画家创作《女史箴图》所采用的游丝描手法,使得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亮丽、活泼,其卓越的绘画语言是图2 女史箴图 无懈可击的。这种线条的出现,也影响后人逐渐将这种娴静的线条不再赋加色彩,使之独立成为一个画种,谓之“白描”。“白描”工夫也成为了中国画画家的一种基本功。
顾恺之的代表作之《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是以古代有名的诗人曹植用神话隐喻着失落了爱情的感伤的诗《洛神赋》为依托,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重要作品。
图3洛神赋图
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在他的父亲曹操的决定下,为他的哥哥曹丕夺去。甄氏在曹丕那里,没有得到稳固的爱情死得很惨,她死后,曹丕把甄氏遗留的玉镂金带枕给了曹植。曹植在回归他自己的封地的路上经过洛水,夜晚梦见了甄氏来会他,悲痛之余作了一篇《感甄赋》,塑造了洛神(传说伏羲的女儿,在洛水溺死后为神)的动人形象,也就是被他美化了情人的形象,甄氏的儿子曹将它改名为《洛神赋图》。《洛神赋图》在古代曾被很多画家画过,而且有很多宋代摹本,都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卷,人物形象基本上类似,只在构图上有景物繁简的不同。那一景物较简的,在风格上具有更多的六朝时代的特点。画卷的开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从在洛水之滨遥望,那寄寓着他的苦恋的、美丽的洛水女神,出现在平静的水上。画面上远水泛流,洛神含情脉脉,似来又去。洛神的身影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的情意。这样的景象正是诗人多情的眼睛之所见。曹植在原来的诗篇中曾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来形容洛神在水上的飘忽往来。这两句充满柔情密意和微妙的感受的诗句,成为长期传颂的名句,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画中的诗意。这一富有文学性的《洛神赋图》,描写了人的感情活动,所以在古代绘画发展上有重要的地位。
顾恺之所作人物画,善于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运用“铁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细线,人物五官描写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充满艺术魅力。晚年笔法如春蚕吐丝,似拙胜巧,傅以浓色,微加点缀,而神采飘然,饶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其表现出来的“吴带当风”的风动,体现出线条本身雄健的力度,错落有致的形式美感,传达出他书写用笔时感情的宣泄。“立笔挥扫,势若风旋”,行笔过程抑扬顿挫,构成的线条增强了自身的质感,立体感和运动感,给人以奔放的气势感,较顾恺之平缓匀速的线条更加灵动潇洒,却输顾恺之用笔的一种从容、细腻、精致。
顾恺之与吴道子的风格比较
顾恺之与吴道子作为古代人物画的突出代表,其人物画用笔线条风格迥异。“或问余以顾、陆、张、吴用笔如何?对曰: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急,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吴道子线描风格的形式,受时代书法的影响,用笔渗入草书的精神与笔意,使人物画线条发展到“吴带当风”的线描样式。
线描的用笔正如人的不同脾性,顾恺之的“紧劲联绵”是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由温婉;吴道子的“蒓菜条”式的用笔则富有活泼,奔放,雄壮的个性。顾恺之与吴道子用不同样式的线条各自塑造了符合时代精神的人物形象,对象的结构与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从顾恺之《画论》中的传神论、中国古代人物画特点、顾恺之与吴道子人物画的不同线条笔法、《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中的人物塑造特点这几方面得出顾恺之人物画的传神艺术境界,顾恺之人物画传神意境的特点对后世艺术创作产生的极大影响,画中“形”“神”兼备,外在形体和内在精神使得画更具内涵和感染力,而其所提出的“以形写神”则是画论的核心理论,是绘画艺术史的一座丰碑。
[参考书目] [1]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上)[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8 [2]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下)[M]。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8 [3]单国强.明代绘画史[M]。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4 [4]陈绶祥.魏晋南北朝绘画史[M]。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 [5]张治安.中国画与画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6
第二篇:再认识素质教育
再认识素质教育
在新世纪2013年9月9日,总书记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际访问发表的“给教师最亲切的慰问”让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感慨万分,在感动之余,我再次感受到一名人民教师的无上光荣与自豪,也再次感受到了肩上担当的使命与责任,同时更加坚定了在平凡岗位上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执着信念。习主席的一番话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行动指南,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好似响雷,震撼了中华大地,从国运兴衰和和民族复兴的高度,向我们提出了教育的各项要求。我结合实际,认真地学习和深刻地领会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谈话精神,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再认识。
本人正在认真地贯彻和落实谈话精神,通过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思想教育,来努力推进素质教育。主要工作和措施如下:
一、减少作业量
素质教育与搞题海战术的应试教育相比,作业要明显减少。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喜欢的事,培养特长,发展能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如何让学生“松绑”呢?那我们老师就要“加负”了。“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我做到:每天课前深入钻研、精心设计,力求课堂上高密度教学,力争使学生当堂吸收、消化,当堂完成课堂作业,中午学生就没有书面作业了,晚上也只有精选的少量作业。这样,学生就轻松多了。
二、学生是主人
“应试教育”历来把学生看作是填装知识的“布袋”,“素质教育”则主张把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区学习。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人,师生是平等的。我做到:
1、提倡学生质疑。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设疑,学生当然也可以提问质疑,而且更理想。
2、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教育核心是能力的培养,掌握一定的知识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因此,培养能力必须落到实处,渗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成为教学过程的支柱。
3、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管理。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实践证明,“班干部”的“学期制”不符合“自主型”管理原则,得到锻炼的人只是少数,不能很好地培养多数学生的责任感。因此,今年我有计划的推行班级干部“轮换制”,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都有锻炼的机会,真正使学生成为主人。
三、培养兴趣特长
通过肩负,把支持课余时间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但小学生年纪小,还不会合理地安排、充分地利用时间。这又需要我们老师积极地引导和指导,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兴趣,发展其特长。我鼓励学生每天多看课外书、新闻联播、有意义的儿童电视节目,来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周末举办数学小报语文小报及各类专刊,来培养对学科的兴趣。
四、加强思想教育
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过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因此要加强思想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主题班队活动是向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每节班队课,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主题班队教育,若发现不良行为,就及时加以纠正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来实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们学校已经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如艺术节、读书节、劳动节、体育节等。我们只要认真工作、耐心教育,一个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大好局面就一定会展现在我们眼前。
第三篇:朝鲜战争再认识
朝鲜战争再认识
提起“朝鲜战争”,总有一种刻板印象。往往脱离不了中学教材里那几句简单粗鄙的结论,简化为一场社会主义中国同美帝国主义之间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正义与邪恶之战。脑中涌现的全是慷概激昂的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的悲壮画面,画面里豪情万丈的铁血男儿抛头颅、洒热血,精忠报国,视死如归。
基于这样的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朝鲜战争给我们留下的更多的是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似的历史辉煌。而对这这场战争的“反思”却没留下任何的空间和余地,以至于在战争结束后60年的今天,中国一大批年轻人对当今朝鲜半岛的局势和认识感到十分迷茫和困惑。这困惑表现在:教科书给我们当年灌输的关于我们所大力支持的小兄弟朝鲜的伟大决定和当今朝鲜的政治丑态对比如此突出,而我们所对抗的敌人——韩国,其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实在让我们大为不解。以至于网上很多年轻人总是这样发问:当年的朝鲜战争到底是中国输了,还是美国输了?有的人甚至断言南朝鲜赢了这场战争,其理由是现如今南朝鲜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势力和北朝鲜落后的生产力和独裁统治之间的尖锐对比。
关于网友对朝鲜战争所做的结论当然轻率幼稚,其推理也显得不和逻辑。不能将现如今两个国家的政治格局和经济实力的差距用作推断当年朝鲜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这涉及到特定的历史中各种因缘巧合和偶然因素。对这一点我并不感到奇怪,奇怪的是在战争过去60多年后今天,对这一问题竟然还是如此的模棱两可,莫衷一是,没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判断,这在这个自诩为擅长修史的国家实在荒唐透顶了。和另一场战争一样,从我们中国人在这两场战争结束后的反应来看,我们中国人的确缺乏一个重要的品质,那就是对战争本身的“反思”。胜利的确很容易冲昏我们的头脑,一场战争,不管正义之战也好,还是侵略之战也罢,失败和战胜都需要我们去反思,一个真正强大和优秀的民族,对待战争,不应该像儿戏一样,胜利便高唱赞歌,将敌人弱视如蝇虫蝼蚁,失败之后便低吟哀歌,将自己贬低为草芥之徒。“手撕鬼子”这样的戏我们看得是看得够多的了,翻开历史的前一页,视自己为“东亚病夫”之辈匍匐在敌人膝前的画面也还清晰可见。
对于战争的反思,我们是多么缺乏和不足啊!我们应该“反思”,我们“需要”反思,我们“必须”反思,一个不会反思的民族,会有什么出息。推而论之,我们何止对朝鲜战争缺乏反思啊,甚至对抗日战争,以至以前的国共内战,都没有过真正的反思。上升到一个高度,我们甚至可以说:
“我们民族是一个对历史都缺乏“反思”的民族”!
这里谈“朝鲜战争”,那我们便就从“朝鲜战争”本身谈谈,我想,更多的人,特别是官方,是时候对这场战争反思的时候了,没有对战争真正的反思,就谈不上对历史的反思。官方的确是出于好意的宣传,为鼓舞民心民气计,为宣扬积极乐观计,不过最后怕这“好意”不一定得到“好处”。宣传多了便成了麻痹,麻痹多了便麻木,麻木过了就麻烦了,这麻烦就是愚昧啊。所以,民间也罢,官方也罢,是时候让我们国家的孩子的历史教科书上那几句“大大提升了民族自尊心,提升了国际地位,鼓舞士气......”之类的空洞的话语删掉的时候了。这话本身没错,可是它抽象,虚幻,空洞,或者它只展示了有利的一面,却掩盖了另一面,(也许那一面更有意义),这另一面是——战争的残酷。光辉掩盖了残酷,一代代小年轻们便把那几句话背得滚瓜烂熟,因为那时常是考试重点。
可真正翻开历史那一页,我们会发现,历史不忍细读啊!一个粗线条的概括朝鲜战争便是:南北朝鲜交火(北朝鲜先出兵)——美国介入——金日成求救——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中国出兵。
我们传统的印象便是如此的简单,简单的甚至有点草率了。哟略一看,看似美国顺其自然的出兵,中国理所当然的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而毅然出兵,“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无可非议。但仔细的去分析去细读深思时,不由的会惊叹其中国与国,人与人,意识形态对立之间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政治博弈与人性冲突。
现在试图从这次参战的国家中分析一下这场的战争的政治博弈以及其中隐藏的事实以探其根本。
对于中国出兵和美国出兵。也许是官方意识形态的原因,我们一直对其了解比较暧昧晦涩,以为美国的出兵和中国的出兵都是出自两国之本意而心甘情愿,可何曾想到其中竟然暗流涌动,步步为营。首先看美国:这场战争最开始以金日成带领的朝鲜人民军突袭韩国为开端,而不是南韩最先发动攻击。美国一开始并不想贸然出兵也不知道北朝鲜会出兵南下,可当金日成的部队开到38线以内并攻下汉城时,美国再也不能坐视不管了。这很不利于他在亚洲政治版图的控制,更重要的是美国意识到其强劲对手苏联在北朝鲜背后的怂恿和出谋划策,意识到了危险。美国当然知道也认为这是苏联在摸自己的屁股以探其虚实,看看这头美洲豹是否有雄风和胆量敢接招。当然这时的美国出于对其眼前亚洲政治利益和与苏联竞争的关系所以不得不而不得已出兵了。
其次是中国,从未披露的官方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开始并未有出兵的想法和冲动。甚至一开始毛泽东就不曾得知金日成和斯大林在背后眉来眼去要演这一出戏,直到战争打响之前,毛泽东并未有事先得到消息。虽然苏联一开始也在暗示毛泽东出兵,但毛泽东一直谨慎考虑,不置可否。金日成求救时,毛泽东还告诫叮嘱他,此时作战的不利因素太多,不可贸然出兵。甚至在朝鲜战争结束后,虽然官方宣布了胜利,但毛泽东仍然认为出兵朝鲜是极错的行为。在1956年的中共八大上,毛泽东说:“抗美援朝”是我党七大后犯的第一个历史错误。1957年又说:“斯大林、金日成对中国刻意隐瞒发动战争的时机及作战计划,最后,中国却被牵连进战争,这是错了,绝对错了。”由此可见,中国在当时也是由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不得已而做出的决定,事后的后悔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出兵实在情非得已。
再次是朝鲜和韩国。这次战争虽名之“朝鲜战争”,其实真正的叫较量却不在南韩和北朝鲜之间,这两个政权背后的政治力量才是博弈的关键点。意识形态的对立致使两个政权的对立,但这意识形态对立的背后仍然是美苏两国政治博弈的一个缩影而已,犹如东柏林和西柏林。而金日成为何有此种底气敢贸然出兵,背后必然有一个巨大的推动因素。虽然当时南韩李承晚政府的军事实力的确不如北朝鲜,但其背后是强大的美国作为支撑,也是不容小觑的,所以金日成背后的推动因素便是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纵观战争始末,南韩也罢,北朝鲜也好,都是围着两个超级大国走,自己所能左右的局面太小了。
在朝鲜战争中,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事实是虽然苏联在两军交战中并未投入太多的军力,仅仅是派发了空军参战,但苏联却是朝鲜战争的最大推手并且起了主要作用。从这场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伟大导师斯大林的嘴脸,一开始竭力怂恿金日成参战,而后步步为营诱使美国出兵,最后在将中国也牵涉进来。将这一切一切串联起来,我们似乎斯大林下的这盘五行阴阳棋下得巧妙精彩。苏联一直未曾派遣正规军参战,派来的空军既然也是身穿中国军队的军服,手握中国的国旗佯装中国军队,俨然一个局外人的态度似的,以此可见斯大林的用意和野心。毛泽东还算是个明白人,在战争结束后,一直表态出兵的错误,多次指责斯大林
和金日成应该为这次战争负责。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在这次战争中——
“中国和美国都是被“拖”入这场战争的,都情非得已” “南韩和北朝鲜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的更多的是一个“傀儡”的角色”、“苏联无疑是这次战争中的最大得利者,坐收渔翁之利也!”大家都被斯大林玩了一把。
对美国而言,这场战争至少在表面形式上是输了,正如朝鲜战争期间担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五星上将布莱德雷说:“假如按照麦克阿瑟的战略计划,把在朝鲜的战争延伸到轰炸中国东北和封锁中国海岸,那将会是在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对中国而言,虽然在官方宣传中一直突出其积极意义,但是仔细分析,可以看出此次战争对中国不利的影响。首先是妨碍了中共军队收复台湾,错失了良机。其次是战争令国内经济损失严重,国库空虚。
苏联是最大赢家,斯大林成功逼迫中国出兵对抗美国等盟军,也借此出售大量二战剩余军事设备赚取资金物资,中国直到1965年才清偿完所有欠款,中国官员战后又抱怨苏联是“死亡贩售商”(merchants of death),在朝鲜战争期间出售大量劣质枪炮弹药给中国[265],战争令中美爆发直接冲突,而苏联未正面介入。战争削弱美国实力,把美国超强的国力军力从欧洲铁幕一线的争夺转移到朝鲜战争的泥潭,为苏联争取时间在二战后的废墟上治疗战争创伤,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此段来源,维基百科】
中国,朝鲜,美国,在这次战争中更像是被苏联手中的棋子,做了无辜的炮灰。
后记
以上关于朝鲜战争论断,有的属于读书学习中和开学师时老师所讲解的关于朝鲜战争的认识,有的是我个人的一些论断。在这里我力图从一个新的,全面的,客观的,中立的角度去看待朝鲜战争,但限于本人非历史专业出身,历史基本功也不扎实,难免有事实错误和价值判断失误的地方,在此声明,以期谅解。但我并不是想谈论朝鲜战争本身,我更多是想通过一种这样客观,全面的角度去探究以阐明我们应该对待历史的真正态度,同时也有感于中国在教育界历史教科书等多方面历史教育和历史认知的荒谬折射出这个民族对待历史所缺乏集体态度,那就是——
“从历史中学会反思。”
1205031047 新闻班张伟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七日星期三凌晨02:56
第四篇:分数再认识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过程。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会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分数知识充满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 由分饼的过程引出假分数和带分数。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吧,今天他遇到了一些与分数有关系的难题。
猪八戒去化缘,第一天化到了1张饼,平均分给师徒4人,该怎样分?每人得多少张饼呢?”
师:猪八戒贪吃,把4份全吃了,他吃了几分之几张饼呢?
第二天化了3张饼,师徒4人平均分,每人应分多少张饼?
(板书)师:第三天,化得了5张饼,要平均分4份,每人应分得多少张饼?
(二)动手操作,创设新知
1、活动平均分5张饼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在确定自己分的策略可行的同时,寻找其他方法,使学生掌握多种分的策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分的策略不是主要的,而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每种策略的结果都是相同的。)
2、动手操作:让生小组4人扮演唐僧师徒四人,然后用5张圆片代替3张饼,动手剪一剪,分一分(师巡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经历“假分数”、“带分数”的产生过程,并让学生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介绍分饼的方法。
第一种情况:小组演示每人先分一张,剩下的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再分,每人分到1张饼和 张饼,把它们合在一起。板书:
读作一又四分之一。
第二种情况:把1个圆片分成4份,5个圆片分成20份,每个人分5个 张饼。写成,然后把5个 张饼拼在一起就是1张和 张饼。
有的同学说还可以把5个圆片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每个都分成4份,每人拿5个 其实就是第二种情况.这两种分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帮助了猪八戒解决了难题。现在老师再填上几个分数如,我们四人分为一组观察讨论它们的特点,并对这几个分数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观察让学生总结特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分子比分母小的有(1)(板书)
分子比分母大的有(2)
(板书)分子与分母相等的有(3)
(板书)
第(1)组是真分数,第(2)、(3)组是假分数。下面我们再分组讨论一下这几组分数与1的关系。
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设计意图:通过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使生通过自主尝试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亲身体验了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重点,又使学生在学习中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举几个真分数和假分数的例子。
黑板上还有一种分数 我们观察这个分数由几部分组成?生:两部分 由哪两部分组成?生:整数和分数组成。分数部分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生:真分数。(教师讲写法,学生练习。)那么 是不是带分数?
带分数的整数部分能不能为0呢? 不能如果为0就是真分数了。
回答问题并说举3个带分数。小结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特点。
现在我们认识了这些分数做一个猜谜游戏:考试作弊;考试不作弊 {各打一数学名词} 假分数、真分数
我们对待学习应一丝不苟,不能弄虚作假。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些分数,看看掌握的怎样?我们做几道练习题。
(三)(出示幻灯片)巩固练习:
1.分母是6的真分数有()个,最大是()
分母是6的假分数有()个,最小是()(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检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2.读出下面的分数,再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的圈里。真分数
假分数
带分数
3.涂一涂,画一画。有重点进行指导。(设计意图,练习结合情境展开,生动有趣,有挑战性。第1、3题都进一步让学生加深理解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这样的练习,既注重了基础,又促进了发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重点的把握。还有力于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分子比分母小
真分数:小于1
分子等于分母
等于1 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
大于1
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 带分数
本节课设计的意图
体现在三点: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如在教学刚开始利用学生喜欢的猪八戒解决难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帮猪八戒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激发了自己探究新知的愿望,又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新知中。
第二,在操作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智慧往往从他们的手指间流露出来。对于较抽象的知识,安排形象的操作,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新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能使学生对新知形成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有这样的意识:能让学生动手的就让动手操作。例如,让学生动手来剪一剪,分一分,并产生了“真分数、假分数”概念,而且找出了“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这样教学,由于整个知识是学生自己借助于形象操作活动探究出来的所以大家易记易理解。
第三,注重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数学。教学时,在活动前我安排了小组讨论交流: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其他同学说一说,在这一环节上,我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找到了多种分的策略。另外我在两个活动中我都安排小组合作动手剪、分、拼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五篇:教师职业再认识
教师职业再认识
官桥小学易庭富
______学习抗震救灾英雄教师事迹心得体会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感动得你热泪盈眶,感动之后,一种无限的敬重和敬仰在心头升起,并促使人性和人的精神不断升华。
一个个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一桩桩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激励着活着的每一个人。也许,地震中,像这样舍己为人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也许,地震中,像这样英勇无畏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鲜为人知。尽管如此,但他们的所作所为,惊天地,泣鬼神;他们的精神和品德,苍天可鉴,日月可鉴。我忽然想起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这些英雄都已经死了,但我们相信,他们还活着,而且,还会永远地活着。他们不是活着的人,而是活着的灵魂和精神;他们不是活在有形的日子里,而是活在人们无形的心中„„无数革命先烈走了,但是,他们的英雄事迹永不衰败,他们的革命精神永世长存,他们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这一次,也不例外。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关爱他人是无限的;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人性的光辉是永恒的。因此,虽然有许多人在地震中舍己为人献出了生命,但是,他们的精神在瞬间释放了万仗光芒,而且,必将永世长存!
在突如其来的特大自然灾害面前,为了保护学生生命安全,有那么多的教师用自己的生命换了学生的生存。21岁的绵竹市幼儿园老师瞿万容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她身下紧紧护住的那个孩子得救了,而她却停止了呼吸;年近50岁的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张开双臂扒在课桌上,身下死死护着的4名学生都活下来了,而他却永远地离去了;小学教师苟哓超三次冲回危在旦夕的教学楼救学生,当他第三次冲进去后,一块一吨重的混凝砖块砸向他,那一瞬间,他将两个孩子藏在自己的怀中,孩子得救了,而他却永远地走了;吴忠洪、杜正香、张米亚、向倩、汤宏„„这些年轻的老师,或留下嗷嗷待哺的孩子,或留下白发苍苍的双亲,没有和心爱的人道别,在那一瞬间,他们选择了同一个姿势,紧紧拥抱着他们深爱的学生。人毕竟是人,斗不过钢筋、水泥和砖块。虽然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关爱他人是无限的;一个人用他的短暂的生命但是换得了人性的永恒光辉。
身为教师,看到地震中有那么多的学生被地震夺去了生命,非常的痛心,为他们的不幸感到惋惜,尤其是在汶川和北川的学校上学的学生。但反过来看,这些地区的孩子们又幸运的,是他们的老师用责任将他们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是
教师那种“学生生命高于一切”的使命感造就了一代优秀教师群体,在灾难面前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学生,首先保护营救的也是他们的学生,在生死关头勇敢地抛开一切,一心为了学生,他们永远是我们教师学习的楷模。
通过看在地震中英勇献身的教师的事迹,我深深地体会到“责任”二字的重大意义。我很想去做一名志愿者,在灾区为这些老师们的孩子也做点什么,但是,现实并不允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去灾区。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才能使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实践证明,履行责任是实现人生价值和赢得荣誉的阶梯,任何人都有追求荣誉的天性,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要把这种意愿变成现实,履行责任是唯一的途径。一名教师,只有尽到对学生的责任,才能是好教师;尽到对教育的责任,才能是好公民。
作为一名教师,我为他们的壮举感动的同时,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从点滴做起,进一步做好教书育人工作,要用爱心和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真心爱护学生,精心备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好每一次作业,耐心做好每一次辅导。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从方方面面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