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三章学 生

时间:2019-05-15 09:0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第三章学 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第三章学 生》。

第一篇:教育学第三章学 生

第三章

第一节 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

一、遗传决定论 有人认为,人性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一)基督教的“原罪说”

这是西方中世纪教育史上一种典型的儿童观,它视儿童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就是人生的目的,教育就是尽快赎罪的手段。“原罪说”扼杀了儿童活泼的天性、灿烂的童年。

(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这种儿童观认为,儿童发展的目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已由人性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了。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材料。金质者最为高贵,他们的发展目标是治学和管理国家,因而他们需要接受最高级的教育;而银质者,其发展目标是武士,只需接受初等教育就够了;铁质者的天资最差,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无须接受什么教育。铁质者需要的的不是才能的开发,因为他们没有才能的天赋条件,他们只需掌握某种劳动的技能,养成服从的品性就足够了。

(三)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我国古代儿童观是围绕对人性的认识展开的,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认为,人具有基本道德的萌芽,即善端,包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儿童的发展就是让这些本来存在的萌芽能够生长。孟子主张注重教育内容对儿童的影响,其目的是引发儿童固有的良知、良能。

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认为,人对物的欲求是人性,而人性是恶的。荀子这种对人性的看法,导致了他注重教育对儿童的改造和外塑功能。

韩愈提出性三等论。韩愈认为,“学而愈明”为上等,“可导而上下”的为中等,而下等品性的人,只有用刑罚来控制他们的行为。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二、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决定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环境决定论虽然否定遗传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某种外在于儿童主观控制的某种因果关系的制约。

(四)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洛克主张“教育万能”,他指出,儿童犹如一块“白板”,到他们长达成人后,是好还是坏,有用还是无用,感到幸福还是痛苦,主要是由他们所受的教育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

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在华生眼中,儿童生活于其中的环境,就像一个模具,儿童个体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这个模具的形状。而这一模具的形状,则取决于提供给儿童的、完全可被控制的学习与训练的内容。

(五)怎样正确认识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素质在儿童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确信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在起决定作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之为养育论。

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

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具有重视教师权威、书本知识和学校纪律等特点。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控制儿童学习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来达到控制儿童发展的目的。

“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

三、辅合论

辅合论,也称之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辐合论认为,心理的发展不是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不是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辐合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是明显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被确定为教育者必备的知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被视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原则依据;同时,教育实践中也加强了对教育内容、方法选择方面的控制,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设计与控制。

无论是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还是辐合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因素论,都没有对这些影响因素如何转化为儿童的发展的机制做出科学的解释,当然也就不能说明作为发展主体的儿童自身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皮亚杰和杜威的思想,推进了儿童发展观的进步与成熟。皮亚杰的贡献在于明确地揭示了儿童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应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而杜威则在肯定儿童主体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环境条件的特点对于儿童主体发展的意义,提出对环境,尤其是对教育这一特殊的儿童生活环境的改造与控制,使其能适应儿童发展的倾向,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

学生观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具有可塑性 2.学生是有发展需要的人:多方面发展 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主要的任务是学习

(二)学生的权利[联合国大会《儿童权利公约》] 1.生存的权利 2.受教育的权利 3.受尊重的权利 4.安全的权利

(三)童年期学生的发展任务

1.发展基本的阅读、书写、计算技能 2.发展有意注意的能力

3.发展借助于具体事物进行推理的能力 4.发展社会性情感 5.发展意志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6.建立起对自己的完整态度 7.学习与同辈的相处

8.学习分辨是非、发展良知、德性 9.发展对社会、集体的态度 10.培养创造意识

第二篇:《教育学》教案(学生用)

《教育学》教案

教版)

版本: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高

主编:傅道春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次:2005年第一版 1

绪论: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

1、概念(即是什么的问题):

对教育含义的理解,关键是对“教”及“育”二字的理解。字源学考察:

a甲骨文:教

“孝”字最初的写法,原就是“老”与“子”两个象形的上下合体,“攵”旁,甲骨文写法是上“卜”下“又”,卜,象征棍棒鞭子。“又”,是手,即爪,抓、握的意思。两者合并,其意为通过使用棍棒的方法,把经典的东西教给小孩子。b拉丁文:E-ducare 其中E为“出”之意;ducare为“导”之意,两者合并,意为导出、引出。

由此两种字源的考察可以看出中西方教育本意的区别

结论:

①教育是影响人的活动(含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广义理解

单指学校教育——狭义理解

②相关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媒介(中介)——本教材也是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去阐述教育学的所有问题。

2、起源(即怎么来的问题): ①、生物起源说:

1886年,法国勒图尔诺《动物界的教育》(或称《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提出动物界(以昆虫为例)存在教育。

1925年,英国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一书认为“高等动物如狗和猿,它们的生活在许多方面是我们的模型”。②、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的模仿”。③、劳动起源说: 这主要是苏联和我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观点。讨论题:

动物界是否存在教育现象?

3、发展:

①原始状态的教育:

原始社会分为原始群阶段和原始公社阶段,共延续200万年之久。

特点:

⑴教育活动融合于社会生活和实际活动之中。

到公社阶段,除了生产活动之外,还有公共事物、宗教等活动,有竞技、舞蹈、唱歌等艺术活动,也有神话、传说等。

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a 生产知识和技术:

b战争与护卫知识与技能:

c政治、宗教、艺术知识: ⑵机会均等,教育普及:

⑶教育形式及手段简单,可归结为“耳濡目染”。②古代学校教育: 学校产生的条件:

⑴剩余产品的出现——出现剩余人员;

⑵有一定量的间接经验;

⑶记载和传递的工具(文化工具,如文字、书籍等)。表现(按社会形态):

奴隶社会:庠(养羊之地)、序(军事机构)、瞽宗和泮宫(土子学校)

雅典和斯巴达:青年之家

封建社会:以唐朝为例,学校分官学、私学和书院三大类。

特点:

a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b脱离生产劳动: ③现代教育: 特点:

a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普及性——义务教育 c形式多样化 d培养目标的通才性和全面性。

二、教育学

1、概念

先从教育要素入手:

师、生、中介——相互影响的、动态的——教育情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矛盾——内在规律是什么?——教育学之概念P11

2、产生及发展

前提:教育学实质就是对教育活动进行研究,认识的过程。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必须先有教育的现象、事实等,达到一定量的累积,方能产生教育学及发展教育学。①萌芽阶段:

主要特征:教育的学说、理论混合于哲学、政治、伦理思想等之中。表现:

国内:《论语》P13孔子思想的合集;《学记》P14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阐述了许多社会教育问题,总 结了经验,提出了理论及方法,但主要是从学方面来进行阐述。

国外:《理想国》P13:柏拉图总结了古希腊教育经验,提出了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教育内容。《雄辯术原理》昆体良论述了儿童教育问题,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②初步形成阶段:

主要特征: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表现:

国外:《大教学论》P14是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教育的本质和教学组织形式、原理等。③发展阶段:

主要特征:以其它学科理论,尤其是以心理学指导研究教育学。表现: 国内:《新教育大纲》 国外:《普通教育学》P14、《民本主义与教育》P15《教育学》等。④现代化阶段: 主要特征:

一、教育学与其它学科渗透(联姻)加强,形成新学科:如教育哲学、教育伦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

二、新科学技术、信息论、系统论及控制论等指导教育学的研究。表现:P17。

第一章

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本章主要阐述教育的个人及社会作用,指出现社会与教育功能之深层关系。

一、教育功能概述:

1、涵义:是指教育的作用(影响),即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具有非确定性(范围、性质、方式和程度等)

教材重点研究两个较为深远的方面,即教育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

2、教育功能的历史变化: ①古代:政治伦理的教化。把人的地位、作用、行为在政治上加以定位。

②近代:追求个性的发展。体现人的潜在能力。

③现代:放眼社会的改造。功能的形成更趋于合理化。

④当代:功能多元化的争论。功能是多方面的(人、民族、世界、家庭、政治、经济、文化、生物界、自然界等),每个人都有对于教育的理解。

3、教育功能的基本分类: ①筛选功能(分层功能)、协调功能(性能)

②个体功能、社会功能(对象)③基本功能、派生功能(层次)④正功能、负功能(性质):

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1、个体发展概述: ①涵义P28 ②特征:P29—30 ③影响因素:

a、遗传——前提条件 b、环境——客观条件 c、教育——主导条件

2、教育影响个体发展的表现 ①个体社会化

关键词是“社会化”,其有两个表现:学习社会文化知识、接纳社会文化知识。讨论题:你所接受的教育会影响你的社会化吗?表现在哪里? ②个体个性化

主要是指人体的独特性,是指心理上的特点(社会本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a、自我意识、认识,正确认识自己;充分运用自己的条件

b、个体特征: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

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主要研究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教育是社会的一个组成要素,必然和社会的各个因素产生联系,一方面反映社会 需要,被社会制约,另一方面又满足社会需要,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正如教育就像根植于社会这个大地中的一颗大树,时时从社会大地中吸取营养,又时时结出丰硕的果实奉献给大地。

1、社会制约教育的表现 ①社会物质生产的制约性 a制约教育的水平与速度 b制约教育的结构、目标 c制约教育的内容、方法等 ②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性 a制约教育的性质、教育制度 b、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等

2、教育对社会的功能表现 ①经济功能:

a、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人才:儿童仅是可能、潜在的生产力————现实生产力。

b、整理、传播、发展科学: 据研究:靠资本及劳动者数量占据提高经济效益所占比例:一战前约67%,一战后至1957年约32%,近几十年来 约80%是依靠新技术及教育。

c、劳动力再生产的工具:主要是使现有劳动力不断掌握及熟练新技术。②政治功能: a维系政治稳定:

b对社会制造舆论:宣传政纲、方针、路线、政策等 ③文化功能:

文化:广义,指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狭义指精神的或观念性文化文化,必须学而得知。

a保存、传递功能(承、传)b传播文化功能(融合): c创造更新功能、创新

四、知识经济与教育

1、什么是知识经济?

是一种经济,但知识含量极重,其经济成分包括:劳动力、资金、土地、知识等。特征: ①知识角度:更新、增长、应用

②经济角度:依靠知识(尤其是科学技术)

③结构角度:

产生结构:服务是第三产业,主要提供知识、信息、技术服务;

就业结构:服务从业人员增加,技术及脑力型岗位增加,短期就业、兼职工作增加。

2、知识经济对教育的要求:

①量:数量,可以理解为“做大“ ②质:质量,可以理解为“做强” ③终身教育:时空特性,可以理解为“做长”

第二章

当代中国教育

中国教育源远流长,其道路亦是曲折的,本章主要阐述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的基本理论,中国式的表现及中国特色化教育——教育的现代化。

一、中国的教育目的

1、什么是教育目的?

目的是行动所需要达到的结果,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具体表述:P58 说明:

①实质是培养人才的标准问题,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②受社会因素特约。如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等

③不能等同培养目标,是一般和个别之关系

注:教育目的:培养人的总的共同要求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专业)的具体要求

2、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①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的问题实质是人的发展问题,即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什么样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这是最根本的,还包括道德、情感、志趣及意向的发展。

基本观点:P61-62 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P62-64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四有新人

三个面向

3、教育目的的历史变化

P60 ①1957年 ②1985年

③1995年(教育方针)

4、教育方针的正确理解及实施 第一:“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指明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及服务方向,这是根本性的问题。第二:“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指明了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经历了“结合— 分离—结合”的过程 第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教育目的。它规定所有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及要求

二、中国的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是什么?P67 亦称作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依其性质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及设置的实施机构的总称。教育实施机构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及其领导体制。

其中各级各类学校机构,即学校系统是教育制度的主体,也称作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亦称作学制,规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横向的联系。

2、建立教育制度的依据 ①政治、经济制度 ②社会生产力水平:古代有小学及大学之分,后期出现了专科学校。

③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参考年龄界限及年龄特征制定学制,越是了解其规律,学制就更加合理。

3、中国教育体制的变化

①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现代学制。初教10年 中教4年 高教6年

②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宗旨是:忠君、尊孔、尚武、尚实 教育年限:小学9年、中学5年

高教6-7年,还有实业学堂(入学年龄为6岁)③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

教育年限:初小4年(义务教育)高小3年

中学4年 大学预科3年

本科3-4年

六岁入学,共18年 ④1922年“壬戌学制”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亦称“6.3.3学制” 教育年限:初等6年(初小4年 高小2年)

中等6年(初中3年 高中3年)初中可设职校,高中分科

高等4-6年

共16-18年

⑤新中国教育制度 P70 A 1951年

B 1958年

大办三类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读学校、业余学校 C 1985年

教育体制改革

4、现行教育基本制度

①学校教育制度

②职改、成教制度

③考试制度

④学历、学位制度

⑤督导、评估制度

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阅读、自学

第三章

教育的基本要素

本章主要探讨影响教育活动正常运转的诸多因素,主要对其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及教育影响作了详细的分析。教材P2阐明了教育的概念,亦指出了其 包含的三个要素:

教育者——教育影响——受教育者(教师)(中介之总和)(学生)

说明:

①各要素都存在矛盾。其主要矛盾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

②三要素是同时存在的、缺一不可,既存在直接作用,又存在间接因素的影响。③学生要素始终是教师工作的对象以及教育影响的承受者(服务对象)。

一、教师

A、教师的职业情感(情感结构):

职业情感源于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包括:

一、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公德。

二、职业上的道德(敬岗爱业、示范性、合作性、耐性等)

职业情感主要是:理解学生;和谐相处;自我意识;教育期望。B、教师的智能结构:

知识方面:①专业知识

②广博的文化修养③专业理论知识

④必备的图音 体劳知识

能力方面:①预见能力

②传导能力(口语能力)③管理控制能力

④教育机智。

C、教师的角色结构: ①“教员”角色

②“医生”角色 ③“研究者”角色 ④“领导者”角色 ⑤朋友角色 ⑥“管理者”角色 ⑦“拯救者”角色 ⑧“榜样”角色 D、教师的劳动特点: ①复杂性 ②示范性 ③创造性 ④长期性 ⑤延续性 ⑥隐含性 ⑦艺术性 ⑧集体性

二、学生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重要性表现: ①学生参与方能完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

②通过反馈,使教师了解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

A、学生的本质属性(特性)①是一个社会人。②是一个特殊的人:

B、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生):

①年龄特征:向师性、独立性、可逆性 ②存在气质及性格差异: C、师生之间的关系: ①什么是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社会人际关系。学校中的人际关系,种类繁多,学校中每个人都不断为其所扰困,起主导地位及核心地位的是师生关系。②师生关系之内涵:

一是师生彼此所处的地位不同———角色关系

二是师生彼此相互交往——心理关系

角色关系:一工作关系:侧重于因完成教育任务而产生。二组织关系:侧重 于因地位及职责而产生。

心理关系:一认知关系:教学是一种心理信息的传递,但双方各有优弱势,故可理解为心理上的交换双向。二情感关系:情感是心理交往的重要因素,心理交往是以情感的相互影响、感染、激励为基础的。

非正式关系:主要由业余爱好及兴趣等形成,彼此关系相对平等,心理距离近乎。

③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a民主平等:社会地位上的政治平等、人格平等。

b爱生尊师:爱生与尊师相互影响。c心理相容:协调一致,相互接纳。d教学相长:互相交流,互相补充等。

三、教育影响 A、教育内容:

表现(德智体美劳等); 体现(教科书、教参、相关资料等); 形态(物质的、精神的、符号的、行为的等)

B、方式、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现场教学、复式教学);

教学方式(传统方法、图例讲解法、掌握学习法、发现法、图示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

电化教育(幻灯、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摄影器、实验室)C、教育媒介(主要是指传递中物及其变化的因素)—载有信息及知识。

各种媒介存在区别:刺激在感官不同;表达能力不同 D、教育环境——影响教育活动的客观条件。

主要包括人、物、时、空等因素。

第四章

学生素质与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征:

1、教育对象“大众化”:其实是教育大众化服务方向

2、教育内容“宽广化”:其实是全面发展,先从人的素质结构谈起。

3、教育方式“内驱化”:其实是动力问题,强调自主学习素质教育之概念 P134

一、学生心理素质与教育

1、心理素质之结构:

认知品质:感知觉、记忆、思维等 情感品质:深刻性、稳定性、效能性、倾向性等

意志品质:自制性、果断性、自觉性、坚持性等

个性品质:即个性倾向及个性心理特征。

2、心理素质的制约因素,即影响人心理发展的因素:

①先天因素即遗传因素

②后天因素:

a 环境因素:主要是自响及他响 b教育因素:以教师为主要影响源

3、心理素质的培养: ①心理品质

②健全人格:健全人格标准:P152 ③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科学素质与教育:

1、科学素质的结构:所谓科学素质是指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及运用科学知识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素质。

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三个部分。①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认识自然界的知识

人文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本身的知识 社会科学知识——认识社会的知识 以上三类内容包含客观性及推理性知识;是科学教育的基础。②科学方法:

就学生角度而言,主要有:

逻辑推理方法(归纳法及演绎法)思维认识方法(分析法及综合法)具体方法(调查、观察和实验等)③科学精神:

主要是指掌握知识及应用知识过程 中所应具备的一些品质。比如说求知欲、意识、态度、合作等品质,包括科学兴趣、科学态度及科学意识。

2、制约科学素质教育的因素 ①政治经济制度

②教师的科学知识存、取水平③学生的水平及动机

3、科学素质的培养

①大量学习科学性的知识。间接性、量大、正确的。

②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及科学方法 ③动机的纯正性。

三、学生道德素质与教育

所谓道德素质是指:掌握道德规范、要求,并在此基础上①评价自身言行②评价各种道德现象③调节道德关系这一过程中形成及发展起来的素质。

1、道德素质的结构:

知:道德认识。是指对社会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

情:道德情感。是指感知、理解、评价客观事物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意:道德意志。是指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是一种远大的精神力量。意志的层次水平P165 行:道德行为。是指在知、情及意的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是一种综合的表现。

2、道德素质教育的过程

①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这四个要素的统一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②道德教育过程的开端性问题 ③道德教育过程的反复性问题:

④品德教育依靠教师指导团体、个人的活动和交往。⑤自我教育

a必要性:道德品质是由规则、规范内化而成,必须加强自我教育。

B自我教育的内涵: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

⑥道德教育实质是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3、道德素质的培养

①一般的培养模式:见教材P171-174 提高认识——丰富情感——锤炼意志——训练行为

②着重理解几个问题: a道德认识的提高是前提: b道德行为的养成是关键。

四、学生审美素质与教育

1、结构:所谓审美素质是指人在有一定文化素质、美学基础理论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进行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发展及形成的文化素质。①审美意识:即审美观

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把握或者说是人们从审美角度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判断及评价。②审美能力: a感受能力:整个审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得以萌生的前提。

b想象能力:对审美对象的改造、组合,从而创造新对象的能力。c鉴赏能力: d理解能力:主要是思考、识别、判断及评价能力。

2、审美教育过程的分析

主要是阐明了审美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教师,教育客体—学生以及教育媒介—审美内容之间的关系。

3、审美素质的培养

学校范畴的审美对象主要是包括艺术、社会生活美及自然美。

五、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教学是基本途径:

2、班主任工作:

3、团队会活动:

4、课外活动:

第五章

课程

一、课程之涵义: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目前主要指教学科目、课外活动。

广义:教学科目、课外活动及教育环境(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等)狭义:单指学科或学科总类

二、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1、历史上形成的知识或文化

2、社会

3、儿童

三、课程的类型: 课程作为一种教育化、再生性文化,具有四个方面特性: ① 规定性与可选择性的统一 ② 学科与经验的统一 ③ 分科与整合的统一 ④显性与潜在的统一

因此,从不同角度可有不同的分类。

1、从形态上分:可分为分科课程与整合课程P296 ①分科课程(学科课程):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门学科,规之以顺序、学习时数及期限。②综合课程(整合课程):属于新课程理 念。把分科后的各个要素与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

③活动课程: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而组织的课程,以活动为特征。④核心课程

2、显性课程与隐蔽课程P200

3、校本课程P340

四、课程的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原为“教学计划”,是关于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见P202

2、课程标准:原为“教学大纲”,是指各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具体内容P205

3、课程资源:原为“教材”

第六章

教学过程与组织

本章节主要分教学过程与教学组织

两个部分,其中教学过程又分教的过程(规律、原则与方法)和学的过程(特点及方法),教学组织又分为管理和评价两个方面。常识:

1教学概念:见教材P195 ①从结构上说:由师生共同组成,以教材为中介

②从任务上说: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发展,形成一定的品德 ③从地位上说: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学校工作应以教学为主:

一、教学过程:见教材P197

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①教师、学生

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③教学环境:各种外部条件

a物质条件:班级环境、教学用具、图书设备、文体器材等

b班级组织状况、学校管理水平、教师素质等

c心理条件

2、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①基本知识、技能(最基本的功能)②能力: a智力(一般能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

b自学能力:阅读能力、总结能力、提出问题能力、改进学习方法能力等 c创造能力

d实际操作能力:使用学习工具的操作能力、使用手工劳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服务及制作的能力

③个性(学习兴趣、积极情感、良好意志品质)

3、教学过程的流程问题 ①、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③、巩固知识——形成系统

④、运用知识——形成技能

4、教学过程的规律

①是两种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

②教学相互依存的规律——师生课堂教学中的关系问题

③、④见P230

二、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1、教学原则:

含义:教学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及理念。

来源:教育经验及实践、教育目的 ①循序渐进原则:

a含义:以学科知识内在逻辑顺序及学生认识发展顺序进行教学 b贯彻:

⑴依教材的序进行 ⑵依认识的序进行 ⑶破序操作问题 ②实践性原则:

a含义:重视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 b贯彻:

⑴活动课程不能少

⑵学习新概念和原理时,把书本知识及现实生活实际结合

⑶引导学生把知识用于实际,以形成技能。

③因材施教原则:

a含义: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b依据:针对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以及是从实际出发之表现 c贯彻:

⑴研究具体学生:包括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意向发展及个性特长等

⑵组织形式上:集体教学与小组学习、个别学习等有机结合 ⑶标准多样化。④巩固性原则:

a含义: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及技能,使之保持在记忆中。

b贯彻:充分运用记忆规律

⑴学习新教材:感知清晰,理解深刻,尽可能建立多种联系。⑤教育性原则:

a含义:知识与品德教育相结合

b依据:教育目的以及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c贯彻:

⑴各科教学有机渗透:思品课、语文课、社会课、自然及教学,音乐及美术等 ⑵教师形象

⑶教学内容理解准确

2、教学方法 含义:

是如何教及如何学的问题,也就是教师及学生为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所采取的工作方法、方式,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影响因素:

①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科技的进步。②教学理论派别。如现代派与传统派 ③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分类:

①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 a讲授法(讲述法):

讲述(叙述、描绘事物及现象。如介绍

作者、时代背景、植物的外貌特征等)、讲解(解释、论证教材。如解释概念、论证公式、法则等)

讲读(边读边讲解。如边阅读边讲解字词、边读边串讲课文)优点:

⑴短时间获得较多的系统知识

⑵教师易于控制教学教程和易于发挥主导作用

⑶易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缺点:

⑴未能对所学内容作出反馈 ⑵学习积极性不易发挥

b谈话法: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

可分两类:

启发式谈话(主要用于传授新知识)复习式谈话(主要用于巩固或检查学生所学知识)优点:

⑴可调动学生积极性(因问题而激发)

⑵提高思维能力及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⑶可及时获知信息反馈。缺点:

⑴比较费时间

⑵所学知识不够系统 ⑶缺乏全体性 c讨论法:就某个问题交换看法、互相启发,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类别:成对交换意见、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优点:

⑴增加学生口语表达机会

⑵利于分析、比较各种意见,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⑶发挥学习积极主动性 ②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

a演示法:出示可被感知的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演示材料分类:实物、标本和模型、图片(图画、照片、图表、地图等)、教师演示的实验、教师做的示范动作、幻灯、教学电影、录像等。

b参观法: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用于验证已学知识。

种类: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优点:

⑴丰富直接经验

⑵利于理论结合实践 c实验法:独立操作仪器、观察事物变化以获取知识,形成技能。③以指导学习为主的方法:

a练习法:教师指导下做各种练习。分类:

以场所分:课堂练习、课外练习

以技能分: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创造性练习。

b自学法:掌握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培养良好自习习惯。

小学生应掌握的几种读书方法:精读与浏览、使用工具书、写读笔记。

3、学习过程

本节主要分三个部分:

⑴学习的分类和过程 ⑵学习活动的组织 ⑶学习方法指导

⑴学习的分类和过程: ①学习的分类

a知识的:以理论知识为主(包括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

b技能的:以知识的运用为主 c能力的:以一般能力为代表

d品德的:以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为主。②学习的过程:

a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流程较一致

b技能学习的过程:以讲读练习方式进行

c能力学习的过程:以思维能力培养为主 d品德学习的过程:知、情、意、行四个成分及其关系、开端性问题。③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

主要是从教师角度如何合理选择学习方式及学习时间安排等方面作探讨,40 教材内容较翔实、具体。④学习方法指导: a什么是学法指导?

对正在使用的学习方法进行诊治、诱导

b学法指导的内容:学习内容指导和学习过程指导。

c学法指导的途径: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家长指导等 d学法指导的方式 :

系统传授式:把学法当作一门课程

专题讨论式:学科渗透式、学习诊断式、经验交流式

4、课堂管理与组织形式

①课堂管理:维持合宜行为——增进课堂教学效果

②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a学生行为方式: b教师行为方式:

⑴强制性因素:学生无法改变的一些外在因素。

⑵亲和性因素:教师的个人因素

⑶操作性因素:

③教学组织形式:

a班级授课制是基本组织形式 主要特征:P268班、课、时 优越性:

⑴提高效率——普及教育成为可能 ⑵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 ⑶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及启发 局限性:

①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个别差异 ②主要以接受现成知识为主

⑶学生缺少分工、合作(学生分别对教师负责)

对班级授课的改良方法:

道尔顿制:不分班级、无教学时间表、把教学大纲分为10-12份,按月完成。

小导师制:设计教学法、分层教学、小

组合作教学、小班教学、复式教学

b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

P270-272 作业、辅导、讲座、参观 c教学运转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后辅导——成绩考评 d课的类型及结构 类型:

以任务划分: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单一课、综合课

以方法划分:讲授课、讨论课、演示课、复习课、自学课等

结构:主要是综合课的结构。P269

5、教学评价

⑴内涵:价值判断 ⑵对象(范围):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以及教学效果(最主要的)

⑶分类:总结性评价——回顾式、形成性评价——前瞻式、诊断性评价——解剖式

⑷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指标 P276

第七章

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

一、教学艺术 具体划分为: ① 信息传递艺术(语言及非语言方式)② 环境调控艺术(客观环境、心理环境)③ 方法优化艺术

④活动应变艺术(失误、事变等)

二、教学风格: 具体划分:P303

第三篇:教育学专业学生必读书目

教育学专业学生必读书目

一、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2、《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译 者: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5、《教育的经济价值》【美】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6、《终身教育引论》[法]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版.??

7、《明日之学校》(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

8、《民主主义与教育》(写于1916),[美]杜威,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1版

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杨汉麟译,作者:(英)伯特兰?罗素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1年6月

10、《爱弥尔》[法]卢梭,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 1978年版

11、《教育过程》(美国,布鲁纳)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

12、《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吴文侃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1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美国]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14、《孩子们!你好!》苏联,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先生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2月,(《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

15、《学习,别听学校的》(德国,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注:此书为德国中小学教师必读书)

16、《和老师的谈话》(赞科夫)[苏]JI.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7、《多元智能》[美国]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出版

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英国)斯宾塞著颜真译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19、《教育诗》[苏]柯著磊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20、《大教育论》1957年,[捷克]夸美纽斯,人民教育出版社加以修改,用《大教学论》的书名重新出版。

21、《普通教育学》[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2、《教育论》(英)斯宾塞《教育论》HerbertSpencer1820--1903),19世纪下半期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胡毅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23、《科学与教育》(此书写于1893年)【英】赫胥黎(1825――1895),人民教育出版社版1990.24、《教育漫话》(汉译世界教育名著丛书)[英] 约翰?洛克著/ 徐诚、扬汉麟译/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年:199925、《成功智力》[美国]R.J.斯腾伯格俞晓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26、《人的教育》,福禄倍尔(福禄倍尔:幼儿教育之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7、《审美教育书简》,席勒著,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28、《早期教育与天才》[日]木村久一,海南出版社,1977年版,王传璧译,邵道生校

29、《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单中惠杨汉麟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12月.30、《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主杨鑫辉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二、理论视野

31、《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32、《陈鹤琴教育论著选》,吕静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33、《爱心与教育》,李镇西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34、《顺生论》(张中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望道杂纂――顺生论外编》(张中行著。2000年3月由群言出版社出版)

35、《科学家论教育》(苏州大学教授周川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36、《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1996年,教育科学出版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37、《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72,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38、《第五项修炼》[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杨硕英/审校.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日期:2002年8月1日.39、《向瑞吉欧学习什么》(《儿童的100种语言》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08.40、《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英)埃德蒙?金著,王承绪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41、《有效的管理者》(杜拉克)求实出版社1985年版,吴军译.42、《中国教育思想史》郭齐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6.43、《外国教育思想史》单中惠,陕西教育出版社.??

44、《教育基础》(江苏教育出版社)

45、《教育心理学》

46、《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47、《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48、《儿童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美]劳拉?E?贝克著,2002年12月.49、《学习理论》

50、《教育管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赵中建译)

51、《组织行为学》(江苏教育出版社)(李瑞译)

52、《课程论》(江苏教育出版社)张斌贤译

53、《教育与心理测量》(江苏教育出版社,翻译稿)

54、《有效教学方法》

55、《领导学:理论与实践》

56、《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顾明远教授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9月.57、《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徐光兴主编,2003年6月.58、世界教育危机【美】菲利普?库姆斯著王英杰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9、《发现母亲》王东华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60、《回答未来的挑战》1984,7 [美]J.W.博特金等/回答未来的挑战--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上海人民出版社

三、教改实践

6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62、《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六大焦点问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63、《教育中国――50名流素质教育访谈》夏欣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7月

64、《素质教育学习提要》(***编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

65、《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陈向明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6、《案例教学指南》郑金洲,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7、《当代教育学》(修订版)袁振国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68、《教育理想与信念》(肖川)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6月

69、《我的教学生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斯霞著(1910-?))江苏教育

70、《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李吉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71、《向孩子学习》主编:孙云晓;副主编:康丽颖。晨光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72、《青浦教育实验》顾泠沅、郑润洲、李秀玲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73、《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毛蓓蕾)

74、《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叶澜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75、《创造性思维与教学》《创造性思维与教学》陈龙安(台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6、《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2002年1月(美国)布鲁克菲尔德普瑞斯基尔著罗静褚保堂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77、《透视课堂》(美)Thomas L.Good 等著,陶志琼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译者:2001年12月

78、《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美)里德利等著沈湘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7-179、《培养反思力》著者:(美)S.G.Paris等著译者:袁坤译定价:14.00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7月

80、《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加]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1、《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2、《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挪威]波?达林著,范国睿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3、《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美]欧内斯特?L?博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4、《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藤田英典[日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5、《中外教育小说选》

86、《中外教育诗歌选》

87、《中外教育故事选》

88、《中外教育散文选》

89、《中外教育格言选》

90、《中外教育漫画选》

四、教育人物

91、《孔子评传》匡亚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12出版,此书获得中国图书奖

92、《泛舟诲海》2001年5月(东缨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纪实文学三部曲之一

93、《中国教育家评传》沈灌群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

94、《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获1997年国家优秀图书奖

95、《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朱永新博士(市长)主编

96、《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朱永新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97、《教育的奇迹》(主编朱永新)

98、《外国教育家评传》,赵祥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99、《窗边的小豆豆》南海出版公司,黑柳彻子[日本]2003年8月

100、《仁爱一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里萨修女传》屈雅君、刘铁英编译,珠海出版社,2002年7月 101、《教师必读书导读》

增补:

1、《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皮亚杰著,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傅统先译。

2、《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1999年,维果茨基,龚浩然、黄秀兰译,广东教育出版社

3、《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教育新理念》(袁振国,2001年12月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新理念》:面向大众的教育科学图书

5、《国际教育新理念》2001年10月。由顾明远和孟繁华主编的一书,海南出版社出版了。

6、《我的教育思想》(于光远)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7、《教育社会学》吴康宁著,人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18、《教育:我们有话要说》[中国]杨东平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9、《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蔡克勇著1999年10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10、《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徐辉、徐仲林撰写1997年1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1、《一堂一亿七千万的课》(美)约翰?麦克唐纳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8月

12、《人的现代化》(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13、《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美]布兰斯福特等编著程可拉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14、《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美德书》威廉?贝内特[美],何吉贤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6、《教室的革命――语文主题活动新探索》(浙江教育出版社褚树荣老师主编)2002年9月

17、《现代课程论》(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初版/1998年第五次印刷,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1991年繁体字版)

18、《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鲁洁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

19、《名人的教师生涯》(莫愁杂志主编马建强编著)

20、《非常教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美)F.J.Stephenson 主编周渝毅2001年7月

第四篇:教育学专业学生的自我评价

教育学专业的大学生们,怎样来写好一篇非常好的大学生活自我评价呢,以下就针对这一个问题来分享一篇好的自我评价范文,仅供参考:

几年的大学生活,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沉淀和酝酿, 造就了一个充满自信,处事干练,认真负责的我。四年,厚积薄发的四年,给我的“轻叩柴扉”留下一个自信而又响亮的声音。

我所就读的教育学专业本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重视及积极培养具有良好的教育素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骨干教师。

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在大学的几年里,我一直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大学几年的学习期间,我立足本专业,认真学习,努力拓广自已的知识面,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注重自己在其它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短短的四年,我学会了很多,也知道了很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为了生存,在瞬息万变的年代中,为了上进,只有不懈的努力,因为成功属于勤者!

自强的我爱好广泛,有诚挚的合作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诚信,热情是我做人的基本原则,完善自我是我矢志不愈的追求。当然,因为初涉社会,缺少工作经验,我深知自己现在的能力与你们的要求在某些方面还有一段差距,但是我相信给我一方舞台,我将用自己的才智,毅力,执著及踏实肯干的务实精神去描绘自己最为亮丽的青春风采,写就事业的华丽篇章!

第五篇:课业负担与学生生活 教育学原理

课业负担与学生生活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基础教育事业的顽症,严重阻碍着全面素质教育实施和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已经给中小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救救孩子”的呼声,青少年发出了“还我童年,还我青春”的强烈呼唤。课业负担,似乎已经成为当今学生压力的代名词;似乎已经成为那些为学生伸张正义的焦点话题;似乎也已经成为间接批评当今老师的有力证据。在承受不了巨大的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教育部门也因此提出了推进课程改革,也因此,在《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中“减负”一词频频出现。课业负担在当今社会已经被默认是一座压在孩子头上的一座大山。

当下现实中的情况之一是,家长、老师太想为孩子的成长“锄草施肥”了,以至于好心做了坏事,挤占了孩子成长的空间。太想“抚育”了,每天大鱼大肉,追着喂饭,于是,厌食症喂出来了;太想“授业”了,课内课外,补习班、辅导课,于是,厌学症授出来了;太想“教导”了,每天喋喋不休,主流价值,于是,创造力教没了。而一旦我们发现孩子不想吃、学不好、无精打彩时,我们这些成年人又会极具责任感地反思自己:是不是菜做得不合口味?再做得精细点吧;是不是练得还不到位,学习时间用得还不够?再买几本资料做些习题吧。结果,我们越做越多,越做越累,而学生的情况越来越差,因为,他们已经学“伤”了。繁重的课业负担严重的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束缚在老师和家长布置下的题海中,不仅没有创新能力也缺少社会责任感。这几年的“两会”期间,年年都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这方面问题的提案,充分说明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的严重性和尽快纠正的迫切性。因此,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不降低教学质量,这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

然而,对于课业负担产生的历史根源,课业负担出现的初衷,没有太多的人一探究竟。课业负担一词已经被一棒子打死,没有太多的人关注它的积极意义。更很少有人为它申“冤”。只因为当今社会太浮躁,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去思考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课业负担太重,那就给孩子们不要布置作业。对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保持沉默,表示无语。不想和他们争论什么,因为时间是无辜的。

一、课业负担现状及原因分析

节假日游走于街市,你会发现孩子们“三五成群”,进进出出于各种辅导班。周一至周五,早上你会发现大大小小的学生扛着或拉着各式各样的书包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晚上你会发现祖国的花朵借着灯光进行着光合作用,正在茁壮成长。青少年,好一个祖国的未来。不知道有一天他会成长为参天大树一般,成为祖国的栋梁,还是会像温室里的花朵,不经过风吹雨打都已凋零。究竟为何,孩子们的成长需要付出如此代价?

1.升学考试的“指挥棒”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考试(科举)就成了筛选和评价等级的重要手段。知识和学生的关系是倾斜的,知识像物化的巨石压在学生的身上,使学生既向往又恐惧,获取精神的快乐荡然无存,而且导致学生不具备创新性,是凝固的、静止的。老师成为二传手,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将考试必备的知识记熟。一旦学生金榜题名,立即光宗耀祖;而苦学一生无法中举,则碌碌无为,穷困潦倒。这种科举考试制度在建立之初的确对政治的繁荣起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它的功利性目的违背了知识传播和人类文化传承的真正本质,不断走向形而上学。

2.家长过高的“期望值”

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是导致孩子失败的原因之一。不少家长没有反思自己的期望值是否符合孩子的实际, 是否超出孩子能承受的范围, 没有充分认识孩子在学校面临的激烈竞争局面, 却把太多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我们知道, 学生之间的比较, 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出差距, 弥补不足。只是当能力、水平相差不多时, 这种对比才有一定的可行性, 有助于激发孩子争强好胜的意识, 但相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 这种对比只能使他们无奈, 产生可望而不可及的慨叹。只能一点点消磨他们原本还有的进取心。如果家长固执地认为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促使孩子奋发努力, 提高成绩, 那为什么在如此严格要求屡屡催逼督促下, 孩子的成绩还是不如人愿, 差距依旧存在。

没有人能够否认当今社会竞争之激烈,更没有人否认弱者能够享受高品位的生活。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你不能没有一技之长,你不能不出人头地。几千年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是人们亘古不变的家庭教育追求。然而社会的竞争总得有一些牺牲品,难免殃及池鱼,不错,孩子们正在无辜的充当这一角色。竞争的思想早已物化为孩子们各式各样的辅导班,特长班。家长们忙着上班,孩子们也忙着上班。

3.教育评价单一

在这样一个多元社会中,需要的人才更显得多元化。人才多元化就要求教育目标多元化。这一切似乎都没有错,但是最根本的一条评价方式的单一化限制了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没有老师不曾想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但是考试成绩就像一个裸奔的少女一样无耻的出现在教育界。评价着每一位默默付出的老师,成绩不好,就否定了一切教育成果。在教育界中,成绩评价成为王道。就因为这样的评价存在,老师门刚开始的那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热情就这样被无情的侵蚀着。终有一天,老师们开始讨厌了,开始对教育评价产生了质疑与抵触。然而,部分老师没有看清当下教育的实事,每天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就这样奋斗在教学一线上。为了带出成绩,不惜一切代价,自己的命是自己的,学生的命也是自己的,大量的作业纷至沓来。可怜的学生成为考试这场没有硝烟战争中的战士。

对于学生而言,何尝又不是呢?考试成绩成为学生能否升入高一级学府唯一标准。每天早出,晚归,夜战的孩子们就为了能够进入如高一级的学府,承受着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一门门课程,一摞摞作业,一次次考试,带给孩子们压力已于无形之中。

4.师资力量

有这么一句话,会砍材,一把斧子足以;不会砍材,十把斧子也是徒劳。在当今的评价体系下,部分老师为了成绩,孤注一掷。由于自己教学能力一般,很多问题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讲透。导致学生掌握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为了达到掌握的目标,就不故一切向学生肆无忌惮的布置作业,妄图学生在做练习之中掌握知识点。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多见。

5.课业内容不平衡,课业结构不合理

有老师这样描述学生当前的生存状态:“他们有抱负,但是缺乏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他们积极向上,但是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和毅力;他们渴望更多的爱,但是往往不注意关心别人,缺乏同情心;他们追求美好的生活,但是往往不愿为之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们智力发展比较快,知识面也比较广,但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比较差;他们成人感确立比较早,但依赖心理仍然强”。即学生在认知类课程上承担的课业内容过多、负担过重,在实践操作类课程上承担的课业内容过少。学校课程结构处于失衡状态,其突出表现为:重“主课”(语数外),轻“副课”(体音美);重考试科目,轻非考试科目,在课业活动中学生记忆力的训练占据绝大多数,而思维力、想象力培养的空间却微乎其微。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可在很多情况下基本都是智育挂帅,智育成了基础教育的实质性目标,其他各育相比而言只是“附属品”而已。这样学生的学习潜能无法得到较好的挖掘。而且“这种失衡的课业要素和课业负担破坏了课业整体结构的科学性和和谐性, 影响了学生合理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构建, 并最终阻碍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学习生活中课业要素的不均衡、课业结构不合理对学生身心成长来说就是一种沉重的课业压力,给他们的身心素质造成不良影响。

二、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几点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向导。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当前,高质量的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还应该注意到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否得到了完善和提升。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单一的人才观,树立多元的人才观;转变传统的学习观,树立科学的学习观;改变片面的评价观,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观。

2.优化学生课业结构

课业负担具有“量”和“质”两个维度。不可否认,当前一部分中小学生的确承担着过重的课业负担,但这些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在于其数量过多、结构不合理,导致学生发展不均衡。对于部分中小学生来说,课业负担是过重的,降低学习难度、控制作业量和在校时间,以此来控制课业负担的量是十分有必要的,但“减负”仅仅从量上做文章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课业负担结构的不合理即“质”的问题是我们当前“减负”工作必须考虑的。这也是当前学生课业负担亟待优化的重点所在。课外作业不仅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复习、巩固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好的课外作业, 既便于教师及时获取教学信息、了解教学效果, 又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已学的知识, 提高实际运用能力。我会给孩子们布置一些比如,练字、收集资料、读课外书、给家长讲课本上的故事等。孩子们不仅不觉得累,而且很喜欢并且要安排时间让孩子们进行汇报,展示,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家长配合,锻炼学生能力

家长要客观地认识孩子, 承认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个孩子所拥有的智力背景是不同的,相同的知识不同的孩子理解接受能力也不同。只要孩子尽了最大努力, 不必要对其加重过量的作业负担,只要他达到所能达到的水平就可以了。作为家长, 要在孩子最困难的时候,(例如考试发挥不正常,成绩也不如意的时候)真正帮他一把, 扶他一下, 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将是来自父母真正的关爱和理解。这种爱的力量与孩子心底默默涌动的决心相融合, 有可能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量, 它能真正激发孩子的信心和勇气。这种精神, 才是孩子人生的一笔财富, 也是家长的幸福。

针对目前课外班火热,众多学生上各类辅导班的现状,让孩子多学点知识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谨慎选择,不要盲从,以免给孩子太大压力。那么该如何让孩子既把学校课程学好,又通过课外班促进孩子进步呢?首先,要确定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如果孩子的确在某个学科的学习上出现了问题,需要课外辅导,家长再寻求课外辅导。同时,家长要切实负起责任,千万不要把孩子交给辅导班后,就撒手不管了。此外,辅导班鱼龙混杂,有些往往夸大宣传,家长和学生在选择时要谨慎,不要浪费了金钱又耽误了时间。家长要当好“引路人”,积极引导孩子学会交往,学会自立,学会创造,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对未来充满信心和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比课外班的知识更重要。

4.开放学生生活世界

自由的缺失使教育仅仅成为一种强制的规训,从而在根本上堵塞了教化,也使得教育不再以培养精神人格为目的。因为缺少自由,人们就无法去寻找正确的生活目的,人们的心灵就永不会被激活起来,个人精神的活跃水平就会被严重抑制。因此,缺乏教育自由将给个人的健全发展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拥有宽松的学习时空,是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前提条件。如今,日益膨胀的班级规模,导致学生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日益狭窄;理想化、高标准的教学要求,使学生无暇顾及个人独特潜能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繁重的学习任务,频繁、过度的考试测验,使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变得沉重而压抑。对学生的过度管制和约束,往往束缚学生的主动精神,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想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要开放学生的生活世界,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内容。

近十年来,小学生的书包,从单肩背到双肩背,再到拉杆箱,变换了三代,儿童拖着拉杆箱上学成为一道风景线。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经衍生其它很多问题。因此,《纲要》强调要使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成长。因此,我们需要客观、冷静地分析当前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存在的形式,理性看待适度课业负担的价值和过重课业负担的危害,提出可行性的措施,并且有保障的不折不扣的实施,力保“减负”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地为孩子争取到一片合理的天空。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心社会教育,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下载教育学第三章学  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第三章学 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基础第五章教师和学生

    第五章 教师和学生 第一节.教师 一.教师职业 (一)教师的概念及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1.教师 概念: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

    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学生必读书目

    教育学专业学生必读书目 一、教育名著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2、《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

    教育学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调查报告提纲研究课题:教育学专业本科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教育学专业本科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 一、研究背景: 自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中国......

    我的校外教育学学生征文

    我的校外教育 秦村镇白庄小学 五年级 马佳琪 指导教师杨丙荣 我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在学校内老师教育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在校外父母教育着我。这些教育让我懂得了......

    教育学复习试卷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 ) A、《教师资格条列》 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 C、《教师资格条......

    教育学

    一、填空与选择 1.在西方古国博物馆和图书馆也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 2.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 3.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礼......

    教育学

    《教育学》 1.京师同文馆是我国现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2.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3.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

    教育学

    教育学 1、独立形态的高等教育,始于欧洲中世纪大学。 2、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3、19世纪初,德国人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及学术自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