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一例自卑情绪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自卑情绪?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针对一例自卑情绪问题的案例,采用认知疗法和行为训练的方法。结果显示:来访者的自信心得以提高,同时人际关系明显得到改善,有效地提高了来访者对自身以及对生活状态的满意感、幸福感。咨询效果良好,也表明了运用认知疗法和行为训练的方法能够改善来访者的自卑情绪,提高来访者的自信心。关键词:自卑情绪;认知疗法;行为训练
1.资料收集 1.1一般资料
余某,女,20岁,未婚,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出生于云浮市一个农村家庭,家中三姐妹,自己是老小,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成绩一般,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是家里唯一上大学的学生。1.2主诉
出现莫名的抑郁情绪,感到自卑、焦虑,持续一月。1.3个人陈述
觉得自己长得矮小不漂亮,所以从小玩伴较少,爸爸有时会打骂她们,所以自己从小性格温顺,但由于身体较弱,所以在家做事不多,妈妈对自己较为保护。自己是家里唯一上大学的学生,所以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很大,时常对自己说20岁的大学生啦,该懂事了,在家要求她有大学生的样子。自己也希望能够与众不同,出人头地。但由于之前一直没有做过太多事的缘故,自己一做起事情来,就遭到妈妈的批评,这让自己觉得压力很大,同时看到周围与自己同年龄的人都已为人妇,做起事来也有模有样的,更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回到学校,看看自己身边的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自己却没有一样技能可以拿得出手的,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而不敢表现自己,还担心自己用语不当无意中会得罪同学,所以和同学交流较少,不敢主动与他人讲话,老师上课提问紧张得说不出一句话,觉得很丢脸,由此更加自卑,觉得活了二十年的时间自己竟然什么都不会做。希望自己能够像别的同学那样开朗、自信,上课能自如的回答问题,能与更多的同学交往,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1.4个人成长史
足月顺产,身体健康,未曾患过严重疾病。
小时候由于爸爸有点家暴,所以从小性格温顺,特别听话,以避免挨打。由于在家排行老三,是女孩,所以爸爸对其不好,妈妈接受家中没有男孩的事实,对其较为包容,但妈妈性格较为急躁。自己现在有时做事不顺情绪就比较暴躁。学习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未曾和他人发生过争斗。
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考上了大学,抱着对大学及自己人生的美好憧憬来到大学。入学后生活朴素,不太懂得打扮自己,家里人对自己的期望较高,自己也很努力的学习生活,期末成绩排名全班第一,却担心自己以后维持不了这个成绩而忧心。性格较内向,只与宿舍人交流,很少主动与其他人聊天。害怕参加班级或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觉得自己做得不如别人好时会丢脸。1.5观察及他人反映
(1)咨询师了解及观察到的情况
衣着整洁朴素,身材瘦小,思路有些混乱;面部表情略显紧张,谈话时求助者感到不自在,低着头,不敢看咨询师。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助。来访者自小体弱多病,所以个性较为依赖他人,平时休闲时喜欢画画,参加了学校了漫画社,此次报名参加了学校举行了漫画比赛。这是为了使自己摆脱不好的心境而参加的。目前,觉得自己的这种不良状况影响学习而来求助于咨询师,希望在咨询师的协助下能够调整状态改变自己,拥有快乐积极上进的生活。
(2)同学诉述
性格较为内向,平常较少与同学主动交流,偶尔脾气较为暴躁,少与人发生争执,求助者近一段时间整日无所事事,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大家一起玩话语很少,经常做寝室玩手机或看看书,感觉其情绪较为低落。
(3)辅导员诉述
大一上学期学习认真努力,与其谈话得知该同学有理想,做事踏实,为人不张扬,但性格内向、文静,学期末成绩全班排名第一。但这一学期她情绪明显低落很多,去宿舍找其谈话时,得知因担心自己无法保持以往的好成绩而忧心,同时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其他同学而自卑。
2.评估、诊断与分析 2.1求助者心理评估及诊断
该案例的资料来自摄入性会谈、观察法、测验法,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可信。
该求助者目前的身体和社会功能状态如下:(1)生理状态:从小体弱多病,早醒,脸易红。
(2)心理状态:自我效能感低,对人对事悲观消极,情绪低落;但无伤害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不自信感到忧心、焦虑。
(3)社会功能状态:性格内向导致人际关系不良,几乎没有朋友,近期回避与人交往。但日常生活无碍,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但做事效率低下。
2.2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原因分析
(1)生物原因分析:小时体弱多病,导致自不如人的自卑感。20 岁,是各类心理问题的易发年龄。但近几年来身体健康,无其他躯体疾病,排除躯体精神病的原因。
(2)社会原因:初二同学的一次恶作剧觉得自己受到嘲弄;几乎没有朋友,家人对其不理想导致社会支持系统薄弱。
(3)心理原因:性格内向,人际关系不良,对自我的评价过低,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如:自己一无是处,无论是什么事,别人做的都比自己好)。2.3心理测验
针对来访者症状选用SCL-90 自评量表测试,结果显示: 总分:187,躯体化: 2.3,强迫: 1.6,人际关系: 2.8,抑郁: 2.0,焦虑: 2.2,敌对: 1.1,惊恐: 1.0,偏执: 1.1,精神病性: 1.0,其它:2.9。依据“咨询告知”原则,以上资料的采集均征得求助者同意。2.4评估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及心理测验结果, 该来访者无智力障碍,性格内向,自我要求较高。有轻度焦虑、抑郁和轻度人际关系问题,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不良情绪属于对生活事件的正常应激反应,反应强度在正常范围内。人格无明显异议,思维合乎逻辑,内容无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为一个月左右,时间较短,没有幻觉、幻想等精神病症,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2.5初步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自卑、焦虑、抑郁情绪。诊断依据:
(1)病程标准:一个多月
(2)症状学标准:情绪低落、人际关系较差、学习焦虑。(3)严重程度标准: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反应可以理解且能够找到相应的原因,内容未泛化。入学体检报告没有异常,说明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无重要病史,无家庭精神病史和遗传病史。2.6鉴别诊断 2.6.1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病与非病源测,精神病的特点是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不主动就医伴有幻觉幻想,行为异常等。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幻想等精神病状,因此可排除精神病。2.6.2与神经症相鉴别
神经症的特点是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痛苦无法自行化解,反应事件与初始事件不相关,内容出现泛化,病程大于三个月或一年。该求助者的精神痛苦程度与社会功能受损病不严重、病程不足三个月,问题没有泛化。根据许一新教授对临床评定方法,评定不足6 分,因此排除神经症。
2.6.3与严重心理问题想鉴别
严重心理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反应剧烈、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失去理性控制,反应对象被充分泛化,病程大于两个月,不超过一年。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也没有泛化持续时间不足两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3.1咨询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 与来访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近期目标:缓解焦虑抑郁的情绪,改善精神状态;帮助求助者调整不合理的认知,增强其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信。改变来访者对内向与自卑的看法,改善紧张情绪和人际交往。
长期目标:促使求助者积极乐观的看待人与事,增强其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完善人格。3.2咨询方案的制定
3.2.1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
咨询方法:认知疗法,放松训练
咨询原理:目前,来访者的心理与行为差异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是一般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以达到消除不来那个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对此类问题是最有针对性和治疗性的。
放松训练是以一定的暗示语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方法。对于治疗焦虑紧张、失眠有较好的疗效。3.2.2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 每周一次, 每次60分钟左右。咨询收费: 按照相关规定,学校咨询免费。
4.咨询过程
4.1诊断、评估与建立咨询关系阶段(2次)
本次咨询的主要目的是收集来访者的基本资料,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探寻其改变的意愿,具体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运用倾听和共情技术与求助者交谈,收集临床资料,初步找出求助者自卑情绪产生的关键点,缓解其焦虑。在上级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进行SCL-90 的施测,以便根据临床资料初步确定一个具体、可行、积极的、双方可接受的、可评估的咨询目标。
根据第一次咨询收集到的资料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小时候,因为父亲有家暴的倾向,使得自己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愤怒但为了避免挨打,形成做事小心谨慎,性格温顺偏内向,实际好强的个性,刚入大学家人对自己突然之间的高期望使得自己感觉压力很大。对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作用。
二、性格内向、好强,刚进入大学尚未适应大学生活,过分看重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弱点,再加上上课时自己表现令自己失望便得自我感觉更加恶化。存在不合理的认知,对自己的全盘否定使自己产生自卑、抑郁情绪。失去家庭支持使得来访者无力摆脱困境,于是出现人际交往不良的现象。于是决定采用认知疗法和行为训练法来改善来访者目前的善状况,来访者接受,并约定每星期四晚咨询,每次一小时。4.2咨询阶段(4次)
首先,缓解来访者焦虑抑郁的情绪。根据上次咨询的结果告诉来访者她的主要问题所在,并向她介绍认知疗法,启发她认识到个人认知对自己情绪的影响,并结合引起焦虑抑郁的事件,对自己的认知方式进行初步分析,一起探讨求助者不正确的认知观念,使其通过调节认知观念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因为求助者的朋友不多,所以鼓励其以写日记的方法找出生活和学习上令自己开心以及不开心的事情,对这些事情的感受和想法。同时鼓励求助者多与宿舍人聊天。
会谈摘要:
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事是让你很开心的呢?
来:很少吧!我觉得我基本都是在不开心中度过的,考试全班第一名时,感觉有点小开心,不过很快又不开心了,害怕没法保持。
咨:你觉得每次考试都拿第一才达到自己的要求? 来:是的。我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我不能成绩差。咨:那平时什么事会让你特别不开心呢? 来:想到自己处处不如人时,就特别地不开心。
咨:你会把你的这些开心与不开心跟别人比如家人或同学分享吗?
来:不会,我不能让他们知道这些。
咨:既然你不想让他们知道,那你可以尝试写写日记,把开心与不开心的事情记下来,如果能与宿舍同学或朋友分享的话就最好了。
第二步,引导求助者正确的认识内向与自卑的区别,求助者认为自己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性格内向,影响其人际交往。所以希望自己能够变得外向,认为外向的人就是积极乐观的。通过澄清内向与自卑之间的区别,引导其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内向外向主要指人的精神指向,比较关注内心的是偏内向,比较关注外部世界的是偏外向。关注内心的人着力发展自我感,首要面对的是如何喜欢自己;关注外在的人着力发展能力,首要面对的是被人喜欢与被环境认同。当一个内向的人试图变得外向听时候,就可能会失去自我内心的安宁,也失去了命运的眷顾。并以实际生活中以及影视中内向但自信的人为例,使其认识到内向性格的好处所在。鼓励求助者列出自己的优点所在。
会谈摘要:
咨:你觉得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来:我很差,没什么优点。身边的同学都是多才多艺的,能力也很强。
咨:如果你觉得自己很差,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来:觉得自己差,还有原因? 咨:那当然!如果自己真的差,那为什么差?如果自己是有优点的,为什么会认为自己差? 来:我认为我是真的差,文艺不行,体育也不怎么样,没法跟其她人比。
咨:我发现你有很多优点,有礼貌,说话有条理,表达清晰,思维很好。
来:真的?(抬头看着咨询师)咨:真的!你身上还是有优点的,可是你为什么看不到呢? 来:我从来没发现自己还有这些优点,也没考虑过在自己身上找优点。
咨:问题就在这里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的,可是我们却没有发现。
来:你的意思是说,我对自己了解的不够? 咨:是的,可以说你对自己了解得很少。就算了解一些,也是片面的。来:了解很少?片面的? 咨:甚至是错误的。我们有时候对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也就是所谓的认知偏差。
来:„„那我要怎样更好地认识自己呢? 咨:你回去认认真真地想你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在一张纸上写下你发现的你身上的优点。
第三步,改善求助者的人际关系,因为自卑的原因求助者不愿与更多的接触,因为个性要强,追求完美,在归因方式上,倾向于内部归因,觉得是自己努力不够。这次咨询主要是告知求助者放松训练的过程,因其认真配合的态度所以鼓励其总结其他人人际交往的技能,鼓励其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因为求助者已经开始接纳自己并且遇事也能从积极的方面进行考虑,接下来最重要的是求助者的实际行动。因此与求助者协商,咨询时间改为两周一次,给其自己帮助自己的时间。
会谈摘要:
咨:你现在对自己的优点有所认识了吗?
来:我还是觉得自己没多少优点,同学们都能歌善舞的,我啥都不会。一定要找优点的话,可能文笔还行。
咨:那你有没有把你这个优点发挥出来呢? 来:没啥好发挥的呀。
咨:你可以多写写文章,甚至投投稿什么的,你还可以加入《理工青年》等,去编辑校刊、系刊啊!这样你非但可以发挥你文笔好的长处,还可以在团队中跟人交流、合作,结下友谊。
来:我怕我做不好。
咨:你一定可以做好的,一步一步来,你先尝试写文章去投稿。来:那我试试吧!
第四步,鼓励来访者多与家人沟通,寻求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体会家庭的温馨。4.3结束巩固阶段(1次)
本阶段主要回顾咨询过程,让求助者总结自己的变化,收获。肯定求助者自己的努力,鼓励其不断完善自己。再次对求助者施测SCL-90并反馈测评结果:躯体化1.0,强迫1.2,人际关系1.8,抑郁1.4,焦虑1.6,敌对1.0,惊恐1.1,偏执1.2,精神病性1.1,其它1.5。结果表明,来访者的抑郁、焦虑及人际关系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
5.咨询效果的评估 5.1求助者的评价
现在的自己心里平静了很多,不会考虑太多还未发生的事情,而是专注于现在,遇到麻烦事时也知道跟同学聊聊,性格内向也有很多好处,比如说与人相处时善于倾听,能够理解别人,可以时刻反省自己,并做改进。5.2他人评价
辅导员反映来访者这段时间更为开朗,能参与班级活动,主动报名参加系里举行的英语比赛。室友反映来访者更愿意向她们敞开心扉,聊天时主动参与,不再像以前一样自己一个人坐着。5.3来访者社会适应状况改变
来访者能够自主的安排学习和休闲时间,心态较稳定,偶尔情绪不好急躁也可以自己调整了;与人交往不再紧张,上课老师提问不那么紧张。5.4咨询师的评估
回访和追踪的结果表明,基本达到预期的咨询目标。该咨询协助来访者接受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了自信心,使来访者学习和生活更加开心。5.5心理测验结果
SCL-90:躯体化1.0,强迫1.2,人际关系1.8,抑郁1.4,焦虑1.6,敌对1.0,惊恐1.1,偏执1.2,精神病性1.1,其它1.5。测验结果表明来访者的心理健康状态良好。以前的主要症状已得到有效改善。
6.结语
本次咨询是我工作以来咨询过程相对完整的一次,在把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中,有很多新的收获和思考。现总结如下:(1)求助者来到咨询室时,手里拿着一张已经写好的材料,我一看里面有太多的不合理信念以及普通的事情。但对于求助者来说这些都是困扰她的问题,对于其他人来讲的小事情在求助者看来却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大事情。所以此次咨询收集一般的资料,通过共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取得了求助者的信任。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理解是良好咨询的第一步,这远比任何的咨询技术重要。
(2)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但在咨询的过程中我认为需要让求助者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有更多的机会来巩固那些刚刚建立起来的认知过程和正确的认知观念,进一步学习使用新的思维方式和正常的情绪行为反应。只有当求助者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做到完全依靠自己来调节认知、情绪和行为时,咨询才算达到目的。如果求助者建立的合理认知不运用在实践当中,任何咨询都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此与求助者协商咨询改为两周一次,引导求助者自助。
(3)认知疗法即要纠正求助者不合理的认知,这就需要咨询师对该事件有良好的认知方式,这样才能指导求助者。但在运用此治疗法时我发现很容易陷入“说教”状态,导致我和求助者的地位变得不平等,违反了平等原则。于是在督导的启发下,在接下来的咨询过程中,注意避免“说教”,而是启发求助者自己发现问题所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找出正确的方法,并对其想法表示肯定,巩固良好的咨询关系,增进良好的咨询效果。
(4)由于第一次做长期咨询,面对求助者偶尔反复的情绪,内心会有一种挫败感,这需要咨询师对求助者的这种反复情绪要接纳并耐心引导求助者运用之前咨询所获来自行分析目前的状态,找出释放不良情绪的合理途径,维持良好的咨询,增进咨询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 Robert L.Leahy 著,张黎黎等译.认知治疗技术—从业者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郑日昌等主编.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二篇:自卑心理咨询案例
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之案例分析报告 一例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
摘要:本案例是一自卑心理的案例。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整理,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离婚女人形象不好”所至,主要症状表现为: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该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有急切的求医欲望。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采用针对此类问题最有针对性和效果的认知行为疗法。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和他人反映,心理测验结果,咨询师的评估:焦虑情绪缓解,自卑心理显著改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自卑,一般心理问题,不良认知,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刘某,女,36岁,某公司职员,会计,高中文化,离异,汉族,无宗教信仰,目前与父母同住一普通社区。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性格文静、内向,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在家排名最小,父母均为农民,上有一姐,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子女顺其自然管教,气氛宽松,促成求助者任性、固执,脾气急躁,姐姐平时也让其三分。幼时经常能主动与父母交流;曾听母亲说起一女邻居有婚外恋导致离婚,自此对离婚问题怀有负性想法,认为女人离婚不光彩。读初三时有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意,求助者嫌其相貌丑陋而拒绝,并以此作为笑料在父母面前述说,遭到父母的责怪,认为不应嘲笑别人短处。自此很少主动再与母亲交流,但有些话愿意跟父亲说。觉得父亲虽为农民,但身材高大,脸相俊朗,而且善解人意,不轻易发火,还比较幽默。求助者数次在姐姐跟前表示,将来嫁人就要嫁爸爸那样的男人。为此曾遭到姐姐的讥讽,说求助者有恋父情结。24岁那年,偶遇初中毕业、做司机的小学同学林某。林某生性活泼,爱开玩笑。求助者无意间发现,林某1.8米个头,有几分父亲的“遗传因子”。两人相爱了,半年后结了婚。好景不长,求助者生完孩子不久,就发现丈夫有了外遇。规劝不成,继而发生争吵。争吵中林某常将其打倒在地。求助者想尽办法挽回,情况仍愈演愈烈,万般无奈之下,在孩子3岁时,两人离了婚。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有一与其有类似离异经历的女友。
3.精神状态: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情绪焦虑易紧张,有一定自制力但易激动,言行一致,人格较稳定。
4.身体状态:近两个月睡眠较差。
5.社会功能: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容易分心,考勤状况良好。
6.心理测验结果:1)SAS:标准分55;2)SDS:标准分56;
3)SCL-90:总分156,人际关系敏感2.2,抑郁2.4,焦虑2.1。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1.主述:离婚后,求助者摆脱了暴力阴影,但认为离婚是可耻的事。其一同样经历的要好女友,也持相同看法。也因此求助者对婚姻毫无信心,从不主动交男朋友。一直对外界刻意隐瞒离异一事。后来,一同事偶然得知她的事情,并告诉了其他同事。求助者知道此事后,心里很不安,开始觉得同事以异样的、甚至鄙视的目光在看自己,而个别同事有意无意问起其家庭的事,更让其感到是故意羞辱自己,觉得更加抬不起头来。在持续的心里压力下,工作开始分心,脾气急躁,单位领导和同事开始对她有了看法。她认为,领导和同事将她工作上的一些差错与她的离异问题作了因果联系,感觉呆不下去了,自感压抑,无法解决,前来咨询。
2.个人陈述:“离婚已有四年了”;“从小就认为离婚对女人来说是可耻的事”;“社会对于离过婚的女人,总是有偏见”;“我现在有点怕上班,怕他们问我离婚的事”;“有时觉得不要离婚好,有
一个表面完整的家庭,人家也不会说三道四了;但是想想那种难受的滋味,还是离了好”;“不想再结婚,形象太受影响了”。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1.母亲诉述:有1个多月了,我女儿感到累,认为在现在的单位上班没劲,想换单位。问她为什么,她也不愿说。我也在想这情况是不是跟她离婚有关。离婚后,孩子、房子都给了男方,她跟我们住在一起,在家总是唉声叹气的,说是命不好遭离婚。以前她下班后喜欢到朋友那里去,但现在一下班,就把自己关在房里,总是看书听音乐,她那些朋友也都不来了。人家给她介绍男朋友,她也不感兴趣。
2.咨询师了解及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在婚姻上对自己要求很高,自小认为女人离异不光彩,是丢人的事情。坦言只要没有暴力,即使没有感情,也愿意维持婚姻。谈及前夫时,情绪激动,泣不成声。领导和同事过去对自己很友善,工作上有点小差错也不计较;自从他们知道自己离婚后,他们总是不给自己好眼色看,自己觉得在单位里成了“坏人”。要好女友的同样经历和观点,加强了其对离异问题的负性评价。只想离开目前的单位,对人的敏感也仅限于目前单位的同事,无泛化。求助者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应答切题,情绪略焦虑,面色忧郁。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偏内向、孤僻、较难适应外部
环境;胆小、固执,任性,依赖性强,敏感,易受暗示,情绪不稳定。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上存在错误的观念;心情压抑;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引发的躯体症状表现为睡眠不良。病程不到两个月。
2.诊断: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并且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该求助者病程的症状表现(如焦虑,睡眠障碍等)不足三个月,精神痛苦程度不甚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损害,内容尚未泛化。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可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
3)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在近期(被同事知道离婚以后)发生的,内容只局限在公司,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可以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不主动就医,伴有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等。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神经症的特点是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问题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或半年。该求助者的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并不严重,病程不足3个月,评分不足6分,问题也没有泛化。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两个月。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也没有泛化,持续时间不足两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病因分析
1)生物学因素:该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
2)社会性因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离婚)
3)心理因素:存在不良认知(女人离婚不光彩);个性特征偏内向、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缺少人际沟通。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经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改变该求助者认为“女人离婚不光彩”的看法;改善该求助者焦虑情绪和人际交往状况,使其心理测验结果恢复正常水平;改变该求助者的睡眠状况;平衡与他人比较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纠正其负性情绪和错误认知。
2.近期目标:坦然面对外界议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认知,增强其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树立自信心。
4.最终目标: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离婚后自我形象的不认可。其原因是在其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在“离婚形象不好”的错误认知模式主导下,不能有效地应对离异、外界议论等应激性社会事件.而具有同样经历的女友的感受,使其错误认知和不良行为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认知和个性的偏离。不过,求助者目前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只是一般的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对此类问题是最有针对性和有效的。为此整个过程应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式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并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成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
2.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左右
咨询收费:每次50元
心理测验收费:SAS,SDS 20元/次;SCL-90 60元/次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任务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一般临床资料;
3)紧张、焦虑与人际敏感行为的临床评估,有关心理测量;
4)确定主要问题,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完成情况
1)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倾听求助者的诉说,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获取了求助者的信任和理解;
3)收集求助者临床资料,了解其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4)求助者独立完成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90项症状清单的自测;
5)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其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咨询师告知其为一般心理问题,进一步说明其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目前其睡眠障碍就是躯体化表现之一,需定期进行心理治疗;
7)布置咨询作业:认真思考咨询师的谈话并提出问。
2.心理咨询阶段
任务
1)加深咨询关系;
2)识别负性自动想法;
3)学会合理评价,提高自控力;
4)认知行为干预。
完成情况
1)反馈咨询作业:认为咨询师说的有道理,从理性上能接受“女人离婚并不丢人”,但不知为什么就会这么想问题;
2)说明认知行为治疗原理;
3)认知分析;
4)结合认知行为治疗原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就上述认知分析环节进一步商讨:早年女邻居因婚外恋导致离异而形成的错误认知模式,因此解决其心理问题的根本在于改变这一认知模式;
5)与求助者进行角色扮演(咨询师扮演同事、求助者扮演自己),观察其情绪反应,让其描述具体想法;
6)咨询师与求助者探讨婚外恋问题。让其意识到婚外恋并不都是不合理的,引导其重新审视当年女邻居的婚外情形象;
7)布置咨询作业。
3.结束与巩固阶段。
任务
1)学会合理评价,对紧张/焦虑的自我管理;
2)继续识别负性自动想法;
3)加强与同事各方面交流。
完成情况
1)反馈咨询作业:让求助者详细描述心烦意乱的情境,以及与同事接触的感受并解释自己何以有这种感受;
2)与求助者进行角色扮演,这次由求助者扮演同事、咨询师扮演求助者。让其观察“求助者”在何时产生情绪反应并进行分析;
3)进一步分析负性自动想法,明确行为与认知的关系,引入“合理观念“,重新看待自我形象(离异女人);
4)布置咨询作业。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张和敏感了;觉得离异不是像自己以前认为那样不好的事情,不再像以前那样自卑,开始重新和朋友交往,在面对别人评论的时候也没觉得什么不舒服。”
2.他人反馈:同事认为刘某变得开朗了; 刘某的母亲也说刘某下班后不再把自己关在房里,也不提换工作的事情了。
3.心理咨询师评估:求助者已基本纠正了不良认知;自卑心理得到了克服;情绪症状(自卑、紧张、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得到了改善;躯体症状(睡眠不良)已消除;能够较坦然地面对外界议论,轻松的和同事相处。
4.心理测验结果:1)SAS:标准分48,2)SDS标准分51,3)SCL-90:总分146,人际关系敏感1.9,抑郁2.0,焦虑1.8。
总结:本案例中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离婚女人形象不好”所至,因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和症状标准,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可行的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所定的咨询目标进行评估可知: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得以缓解,自卑心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人格进一步完善。
第三篇:小学生情绪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小学生情绪问题心理咨询(谈心)案例报告
小宇轩,男,汉族,10岁,小学三年级学生,身高1.3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主要问题】
注意力不集中,特爱哭,任性,学习成绩和同龄孩子相比较差,从开学至今症状持续四个月。【求助者主诉】
我是这个孩子的班主任,自从见到他的第一天起,我就努力地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环境,适应学校生活,可是努力的结果不尽人意,这个孩子依然天天哭,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影响课堂纪律。我也多次和家长沟通,家长也很无奈。和同学的关系也不融洽。期中摸底检测中刚及格。【个人成长背景】
他是独生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小时候得过一场重病,经医生全力抢救才保住了这个孩子,所以家人对这个孩子百依百顺。一旦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就哭就发脾气。
【咨询老师印象】
这个孩子是被班主任领进咨询室的,衣着整洁,一脸的不情愿,对话中眉头紧锁,目光始终不愿正面与对方接触,总是左顾右盼,语言清晰但十分简短。对咨询表现的极不耐烦。【分析与诊断】
(一)孩子的身心状态:
1、精神状态: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爱哭。
2、身体状态:爱发脾气,经医学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3、社会功能:只有一个好朋友,不快乐,影响别人学习,需要帮助。
(二)诊断:
这个孩子表现出爱哭、任性,情绪不能自我调控等症状.从严重程度看,反应强度不甚强烈,,没有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这种只有几个月,而且目前症状有减轻的倾向,可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1)生活事件:生重病。
(2)社会支持:家人对他的过分溺爱。
(二)心理原因:
(1)个性因素:从小随父母生活,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
(2)认知原因:大家都必须围着我转,我的要求必须得到满足,大家必须关心我。【谈心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调整认知方式,转变观念, 帮助孩子认识到这样做对自己不利的一面;(2)改善孩子情绪低落、爱哭的精神状态;(3)帮助孩子改变现状,缓解心理压力。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孩子的个性,帮助其建立健全人格,使其尽快适应学校生活。【谈心方案】
(一)方 法:合理情绪疗法 【谈心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咨询关系阶段
1、第一阶段即第一次谈心。主要是摄入性会谈,运用真诚,共情等技术,鼓励孩子倾诉,收集资料,通过对症状评估、分析,做出诊断,双方共同确定谈心目标,制定谈心方案。
2、第二阶段:实施合理情绪疗法进行谈心的阶段和领悟阶段。对不合理信念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分析,使孩子领悟到是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引起了不良情绪,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布置家庭作业,让孩子找出自身的优点,树立自信心。
3、进入合理情绪疗法的修通阶段,为了减轻或消除孩子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咨询老与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进行了辩论。
4、最后一次谈心求助者的情绪大有好转,不良情绪出现的次数明显减少。咨询老师对他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教给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随时、随地、主动地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使之内化成自己的一种习惯,并且教给孩子及父母学会了自信训练和放松技巧。【谈心效果评估】
通过几次谈心,孩子的情绪状态也明显好转,一天之内哭的次数明显减少,能坚持上好课,能走出教室做课间操,有了更多的好朋友,基本上适应了学校生活。
时间:
第四篇:小学生情绪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小学生情绪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小宇轩,男,汉族,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身高1.1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主要问题】
注意力不集中,特爱哭,任性,学习成绩和同龄孩子相比较差,从开学至今症状持续四个月。【求助者主诉】
我是这个孩子的班主任,自从见到他的第一天起,我就努力地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环境,适应学校生活,可是努力的结果不尽人意,这个孩子依然天天哭,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影响课堂纪律。我也多次和家长沟通,家长也很无奈。和同学的关系也不融洽。期中摸底检测中刚及格。【个人成长背景】
小宇轩是独生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小时候得过一场重病,经医生全力抢救才保住了这个孩子,所以家人对这个孩子百依百顺。一旦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就哭就发脾气。【咨询师一般印象】
这个孩子是被班主任领进咨询室的,衣着整洁,一脸的不情愿,对话中眉头紧锁,目光始终不愿正面与对方接触,总是左顾右盼,语言清晰但十分简短。对咨询表现的极不耐烦。【分析与诊断】
(一)孩子的身心状态:
1、精神状态: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爱哭。
2、身体状态:爱发脾气,经医学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3、社会功能:只有一个好朋友,不快乐,影响别人学习,需要帮助。
(二)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三)诊断依据:
对照症状学标准,这个孩子表现出爱哭、任性,情绪不能自我调控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反应强度不甚强烈,,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病程只有几个月,而且症状有减轻的倾向,可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生物原因:这个孩子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二)社会原因:(1)生活事件:生重病。
(2)社会支持:家人对他的过分溺爱。
(三)心理原因:
(1)个性因素:从小随父母生活,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
(2)认知原因:大家都必须围着我转,我的要求必须得到满足,大家必须关心我。【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调整认知方式,转变观念, 帮助孩子认识到这样做对自己不利的一面;(2)改善孩子情绪低落、爱哭的精神状态;(3)帮助孩子改变现状,缓解心理压力。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孩子的个性,帮助其建立健全人格,使其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咨询方案】
(一)方 法:合理情绪疗法 【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咨询关系阶段
1、第一阶段即第一次咨询。主要是摄入性会谈,运用真诚,共情等技术,鼓励孩子倾诉,收集临床资料,通过对症状评估、分析,做出诊断,双方共同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咨询方案。
2、第二阶段:实施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咨询的阶段和领悟阶段。对不合理信念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分析,使孩子领悟到是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引起了不良情绪,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布置家庭作业,让孩子找出自身的优点,树立自信心。
3、进入合理情绪疗法的修通阶段,为了减轻或消除孩子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进行了辩论。
4、最后一次咨询求助者的情绪大有好转,不良情绪出现的次数明显减少。咨询师对他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教给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随时、随地、主动地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使之内化成自己的一种习惯,并且教给孩子及父母学会了自信训练和放松技巧。【咨询效果评估】
通过咨询,孩子的情绪状态也明显好转,一天之内哭的次数明显减少,能坚持上好数学课和体育课,能走出教室做课间操,有了更多的好朋友,基本上适应了学校生活。
第五篇:女生自卑心理咨询案例(本站推荐)
女生自卑心理咨询案例
高中女学生小颖,因上课回答问题时,被老师当众指责和同学哄笑,心理受到极大的伤害,以致产生了对学校的恐怖。心理咨询师经过收集小颖的基本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测验,与小颖及其母亲商定了阶段性的咨询目标,咨询师主要运用认知疗法帮助小颖调整认知观念,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了小颖的适应不良情绪和行为,解除了对学校的恐怖,咨询效果明显。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小颖,女,17岁,高二学生,与父母同住。父母为国家干部,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二、个人成长史
独生女,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8个月会说话,1岁会走路,3岁上幼儿园,当时能背唐诗100首,深得长辈老师喜欢。上学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又能帮助其他同学,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并成为班里的小干部,各方面表现都好,没有被老师批评过。12岁来月经,周期不稳定,身体健康,未患过重大疾病。6岁以前父母同外公外婆一起住,父亲工作忙,在一起的时间少,母亲工作三班倒,多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6岁以后跟父母同住,父母关系好,对小颖要求高。从小活泼外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做得尽善尽美。
三、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因“害怕上学三个月”而就诊。
个人陈述:诉在三个月前的一次上课时发呆,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是什么,就根据当堂所讲内容猜测回答,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被老师严历批评,当时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心怦怦乱跳,双手发抖。第二天上学时走到校门口就感觉紧张害怕、心发慌,不敢进校门,遂到学校旁边的书店看书。老师发现她没有上学,也没有请假,请家长到学校说明情况,父母回家批评了她,并要求她正常上学,次日上课时,突然觉得头晕目眩,心慌胸闷,呼吸急促,全身发抖,大汗淋漓,送到医院后很快缓解,父母不放心而让其住院一周,各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出院后只要提起与上学有关的事就很不舒服,情绪低落,惊慌,感觉气不够用,发抖,如果不去想上学的事,则一切如常。三个月来请家教在家学习,一个人在家心情不好,常为一些小事跟父母发脾气,学习效率也低,还会控制不住自己看电视、上网,考试成绩下降。渴望能够像其它同学一样正常到学校学习,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她克服对上学的恐惧心理。
四、观察和他人反映
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讲话声音清晰,情绪低落,意识清楚,接触交谈合作,言语流利,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有明确的求助要求。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都表现得比较自如,但在谈到上学的事情时,情绪明显烦恼和焦虑。妈妈反映:小颖从小活泼外向,认识的人都很喜欢她,但自尊心比较强,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自从被老师批评后,一提起上学就不高兴,身体不舒服,能在家学习,接受家教的辅导,跟亲友交往正常。
五、心理测试结果与分析:
选择测试为SCL-90、SDS、SAS。
1、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
躯体化2.3,强迫症状1.6,人际敏感2.5,抑郁2.7,焦虑3.9,敌对1.4,恐怖3.1,偏执1.0,精神病性1.6,其他1.6;总分195;阳性项目数45个。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
2、抑郁自评量表(SDS)分:粗分45分,标准分56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3、焦虑自评量表(SAS)分:粗分52分,标准分65分,提示有中度焦虑。
六、评估与鉴别诊断
1、评估:学校恐怖症倾向
评估依据[
1、2]:
(1)对上学表现出明显和持久的恐怖,恐怖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2)发作时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一想到上学就会出现惊慌,感觉气不够用等感觉恐怖的症状。
(3)出现学校恐怖有三个月的时间,且与创伤事件有关。
(4)对恐怖的处境——学校有回避行为,造成社会功能轻度受损。
(5)自己知道惧怕上学过分、不合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6)有自知力,能够主动求医。
(7)智能完整,能够在家完成学业。
2、鉴别诊断[3]:
(1)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小颖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缉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症相鉴别:小颖虽有情绪低落,但不是主要症状,也没有兴趣缺乏、自罪自责、自杀意念等症,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3)与焦虑症:焦虑症和恐怖症都以焦虑为核心症状,但两者不同。形成恐怖症的焦虑是由特定的物体或处境引起的,为了减轻焦虑有回避行为。焦虑症的焦虑是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
七、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1)求助者17岁,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孩,自尊心比较强,心灵容易受到伤害,且内容容易泛化。
(2)医院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
2、社会原因
(1)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呵护,形成了我是可爱的、完美的,别人不能批评我的错误认知。
(2)经历了对小颖来说剌激强度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自信心严重受挫。
3、心理原因
(1)个性因素: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
(2)错误观念,认为自己不应该受到别人的批评,一旦老师批评自己就受不了,感觉糟糕至极。
(3)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评价:担心上学后不会回答老师的问题,害怕同学们取笑。
(4)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被老师批评的事情一直困扰着自己。
八、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4]
1、咨询目标: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消除小颖对上学、对老师和同学的惧怕。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或积极的自我对话,以降低焦虑水平,改变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其自信心。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2、咨询方案
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首先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其次改变其对学校的恐怖行为,第三阶段是巩固与结束阶段,使求助者把在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咨询方法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为害怕上学,内在却是由于完美主义倾向和缺乏自信等认知因素造成的。焦虑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极易导致焦虑症、恐惧症等神经症的形成。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他特定的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2)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将已书面打印的双方权利和义务,交小颖及其监护人一份,告知求助者若有疑问,可随时提出。小颖及其监护人的权利、义务大概内容有:个人意愿选择、更换咨询师;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协商原则、保密原则;遵守合约等。咨询师的权利、义务大概内容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平等友好;反歧视原则;心理咨询工作的局限性;协商一致;避免双重关系;转介;保密原则等。
(3)咨询时间和费用
安排: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11次。收费每50分钟100元人民币,由医院收费处收取。
九、咨询过程:
1、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第一次和第二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在咨询开始时,充分尊重小颖,用开放性问题收集小颖的详细资料;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让小颖尽情倾诉,与小颖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完成心理测验。
2、咨询阶段
(1)分析问题
第三次咨询
目的:①加深咨询关系。
②认识其不良的认知模式。
方法:与小颖从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探讨她产生学校恐怖的原因,布置家庭作业:
①再现事件,找出当老师当众批评自己的内心想法及身体、情绪的变化情况,越细越好。
②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写在纸上,每天大声朗读5遍。
(2)治疗的实施
第四次咨询:
目的:①打破完美主义倾向,建立积极认知。
②学会放松。
方法:会谈、认知重建法、行为放松训练、积极自我暗示。反馈咨询作业:小颖说当听到要当众提问时,就立刻想到“我一定要答好”、“答不好会被同学和老师笑话”、“多没面子呀”。可越想越觉得烦躁不安,浑身紧张、发抖,越想“千万别紧张”就越紧张。小颖说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很困难,有的是问同学后得知的,大声朗读5遍后感觉挺好的,发现“原来我也有这么多有价值的东西”。认知重建:帮小颖识别造成害怕上学的上述消极思维,以及它们出现的场合,识别紧随消极思维之后的问题行为,帮助小颖制止这些消极思维,并建立理想的或积极的思维。如“我也是一个普通学生,有优点也有缺点”、“即使我没有回答好问题,老师和同学也不会笑我的”、“我相信我能行”等。行为放松训练:在咨询师的指导下练习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如:坐在椅子上,按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的顺序,先紧张,后放松的方法,通过了解紧张与放松的不同,最终体会全身放松的状态。无论何时,当出现紧张状态时,都去想放松,通过肌肉的行为放松从而达到心理放松。
布置家庭作业:
①继续大声朗诵优点并积极体会;
②回去后按照咨询师所教放松方法,每天训练1-2次,以达到2-3分钟内迅速放松全身的目的。
第五次咨询:
目的:①巩固认知重建结果。
②建立焦虑事件等级,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
方法:会谈、系统脱敏法、积极自我暗示。
过程:找出小颖上学过程中感觉恐怖的环节,按各环节的恐怖程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恐怖程度根据0-100单位计。
咨询师:现在想使用一张焦虑等级量表来测量你对上学的焦虑程度,表上有0-100单位,0是绝对平静,100是极度恐怖,即惊恐体验。那么你现在的焦虑程度大概是多少呢?
求助者:(想一想)10吧,因为我是害怕上学来找你的,跟你在一起,感觉与学习有关,所以我就感觉紧张。
咨询师:晚上准备明天要上学的东西,整理书包呢?
求助者:15-20。
„„根据同小颖的谈话,共同商定建立的焦虑等级为9级:上学前一天晚上睡前20、早上起床30、出家门40、上学的路上50、学校门口60、教室门口70、坐到座位上80、跟同学讲话90、上课老师提问100。
家庭作业:依据设计的焦虑等级,让求助者回家做想象练习,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
第六至十次咨询:系统脱敏治疗[5]
分为两个过程:
①想象脱敏。
通过想象唤起小颖对上学的焦虑状态,评估焦虑水平,然后运用放松技术进入放松状态,再次评估焦虑水平,直至焦虑水平达到最低值为止,每次可进行1-3个等级,视情况而定。
咨询师:现在开始放松,当你感觉全身肌肉已经放松之后,伸出右手食指告诉我。
求助者:(5分钟后伸手示意)
咨询师:现在的焦虑程度是多少?
求助者:0。
咨询师:好,现在闭眼想象你收拾书包,准备明天上学,情景在脑海中出现时请食指示意。
求助者:(30秒后伸手示意)
咨询师:现在的焦虑程度是多少?
求助者:10。
„„
按照以上建立的焦虑等级逐步脱敏,在想象中反复呈现情景,直到焦虑程度降到0,一次治疗可以推进几个等级,经过5至6次的脱敏治疗,小颖在想象老师提问时不再感觉焦虑紧张。
②实际情景演练
在想象训练达到目的后,由母亲陪同进行实际情景演练,从以下几个情景观察小颖的恐惧反应:从家里出发准备去上学;坐平常所坐的公交车上;走到学校门口;进入学校;走到教学楼前;走到自己的教室门前;进入教室。在每一个具体的情景中,如果小颖出现恐怖反应,则就地进行放松训练,达到完全放松状态时再进入下一个情景。
3、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十一次咨询,施测SCL-90,SDS、SAS,并与咨询前对照。对前面的咨询过程进行总结,请小颖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小颖的成长。
十、咨询效果评估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求助者症状的改善:上学时不再感到害怕了。
(2)爸爸妈妈的评价:能够主动去上学了。
(3)他人评估:老师同学反映,小颖并能够进行正常的师生及同学之间的交往,能够象以前一样上课,并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
(4)治疗后心理测验的结果:
①SCL-90:躯体化1.9,强迫症状1.6,人际敏感1.7,抑郁1.7,焦虑2.0,敌对1.4,恐怖1.9,偏执1.0,精神病性1.6,其他1.6;总分149;阳性项目数36个,除焦虑外,其它各因子分在常模范围。
②SAS:粗分40分,标准分50,提示没有焦虑;
③SDS:粗分36分,标准分45,提示没有抑郁。
(5)咨询师的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消除了小颖的学校恐怖,改变了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小颖及父母说为了以后能够较好地与老师同学交流,提出还需要继续进行长期的心理咨询,与咨询师共同商讨了中长期的咨询方案。咨询的方法以认知疗法为主,配合人本主义心理咨询,提高求助者对自我的认识水平,发掘个人潜能,逐步通过对人格的完善,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十一、总结
在本案例中,咨询员与小颖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全面地掌握了小颖的情况,取得了小颖及其父母的信任。因此在咨询中得到小颖及其父母很好的配合。小颖的智力水平以及悟性也是咨询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咨询员针对求助者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具体情况,在咨询过程中应用认知疗法协助小颖调整认识观念,从而改变了小颖的负性情绪。并采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了小颖对上学的恐惧情绪和行为,取得了良好的咨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