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课中的寓言教学

时间:2019-05-15 09:2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小学语文课中的寓言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小学语文课中的寓言教学》。

第一篇:谈小学语文课中的寓言教学

内容摘要:

由于寓言的独特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低、中、高年级的每册课文,都或多或少地编入了此类文章。教好这些课文,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寓言的独特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低、中、高年级的每册课文,都或多或少地编入了此类文章。教好这些课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寓言的概念和特点

写作寓言的目的就是借用比较短小、浅显的故事来表达比较重要、深刻的道理。寓言这一文学体裁主要有下面三个特点。

1.寓意于“言”,“言”此意彼,“言”小意大。《刻舟求剑》讲的是古代一个楚国人在乘船时,把宝剑掉到了江里,他在船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等船靠岸后,才在有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找剑。这样找剑,当然是找不到的。作者用这样的故事,讽刺了拘泥固执,不知变化的人。

2.主题大多带有讽刺性和劝喻性,着重说明不应当怎样做或应当提防些什么。如《狼和小羊》讲的是狼为了吃掉小羊,找了很多借口,虽然这些借口被一一驳倒,但最后还是龇着牙把小羊吃掉了。作者以此来提醒人们,要看清像狼一样的残暴凶恶的真面目。

3.篇幅短小,内容单纯,故事能发人深思。《狐假虎威》讲的是狐狸借老虎的的威风恐吓群兽的故事,它能启发人们憎恨那些假借别人的权势当做自己的威风,以吓唬弱小者的人的卑劣行径。

二、寓言课文的分布及特点

小学寓言课文分布于低、中、高各个年级,其中有第三册的《坐井观天》、《狼和小羊》;第四册的《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第五册的《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课文的编排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先短后长,先简单后复杂的编排方法,把这些寓言分别编入不同年级的课文中。第三册中的《坐井观天》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大小的故事,说明像青蛙这样目光短浅,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正确是不对的。这样的寓言,低年级的儿童更容易理解。

三、寓言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方法

阅读寓言,要学会准确地把握寓意,防止“及表不及里”,或牵强附会地理解。运用寓言,要注意有的放矢、掌握分寸,防止生搬硬套、滥用误用。寓言教学,首先应注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而言,寓言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感想。其教学难点是小学生不易分清故事和含义。因为寓言讽刺的真正对象不是寓言本身的形象,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和事。一些学生在学习寓言时,往往只懂得讲寓言的故事,而讲不出寓意,或将寓言的故事情节当成寓意,这就是寓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及表不及里”的现象。因此,寓言故事应讲究教学方法。我认为寓言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引导学生感受寓言中描写的形象,寓言的寓意是包含在故事情节中并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的。学生只有在具体完整地感知寓言中的形象后,才能领会寓言的寓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分析,因为寓言的形象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的。

2.通过预读领会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在阅读中抓住简短的语言文字,认真领会每句话的含义。只有细细咀嚼、品味,才能更好地体会出寓言所包含的寓意来。

3.揭示寓意。学生只有在感受了寓言中的形象之后,才能领会它的寓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急于将寓意告诉学生。揭示寓意是个复杂的过程,教师也只有分析了寓言中的形象,使学生在了解了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再揭示寓言的寓意,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总之,在寓言教学中,只要我们真正弄清寓言的概念和特点,区分寓意和故事的差别,按照寓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能完成寓言这一体裁的教学任务。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以新大纲为指导,让学生在语文课中玩中学,学中乐。

第二篇:谈语文课改教学中的感动

谈语文课改教学中的感动

感动是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是互动的双向结果,更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或由内而外的情感表现。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它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感动的时刻就是幸福的时刻。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教学 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学的互动理念,是基于“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就为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深入探究和实践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感动就在其中凸显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教师的感动,教学就不再是单纯的工作任务,而是一种真实的生命体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因为学生的感动,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点燃心灵的火花;课堂不再是监狱般的牢笼,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园。

感动来自于互动,互动必然滋生感动。感动让教师更加热爱教学,更愿倾注心血和汗水;感动也让学生兴趣盎然,更加热爱和珍惜学习和生活的时光。那么,在课改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感动发挥作用,又怎样让感动来达到课改语文教学的目的呢?

一、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教师需要在新的课程教学中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而学生同样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建构。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新的语文课堂

教学环境,旨在改变传统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确定性,还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具备的开放性,拓展教学的空间,增大师生的自主性。这样,教学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也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而感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教师而言,感动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一个冷漠、毫无激情的教师,他的教学必定是枯燥无味的。而激情源于感动,开发感动情感是形成教师课堂教学激情的重要因素。审视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的感动主要有:

1、感动于文本的关键处。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语文课程是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的感动因素。而教材的感动因素往往源于文本的关键处,它是文本与师生生活最密切的触及点。只要教师紧紧扣住这一触及点切入教学,感动便会如约而至。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触及点就在儿童喜欢玩乐的天性上。因为喜玩,所以百草园有无限的乐趣;因为好乐,所以三味书屋的教学才枯燥无味。有了这点契合,对把握整篇文章就有了体验的基础,就能以此生发出更加开放性的理解,而不会回到过去“结论式”的展现。

2、感动于入课的导语。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课前激情导入的作用。好的导语紧紧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

激情导入,教师调动了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引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无疑为成功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感动于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

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活动中,如果强调了结合生活经验的理解,就能释放师生的个性。新课改强调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个性化。而在有个性的教学中,学生就会有对文本的真切的理解。这种理解必定会推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又为课堂教学的沟通提供了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处处留心、善于倾听,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就会让你吃惊,使你感动。如果你能把你的感动传递给学生,并用激励的语言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感悟,课堂就将更加精彩。

4、感动于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对生活的不同的感受,他们的体验是最朴实的。在生活的体验中,他们也有情感的积淀。善于调动学生的体验及情感的积淀进行教学就能构建文本与师生真诚的对话,就能采掘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就能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语文课程体系。这样,语文的课堂教学就与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了。

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对此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那么在感动于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时,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也就诞生了。

5、感动于课后的深入反思。

教师的教学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成熟的。那么,教师如果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就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课后的反思中,教师往往有两种情感的体验,一是成功的愉悦和享受,一是失败的懊丧和遗憾。当回想起课堂精彩的片段或尴尬与遗憾时,我们无不为自己的表现与学生的言行感动。这种感动将引领教师更深入体验教学的甘苦,也将使教师自身不断地走向成熟。“感动”是一种生命的诠释,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人性的叩问。感动始终是一种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乳汁,对于感动,师生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允吸者。吸着它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和激情。

二、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让感动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感动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感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可以起到课堂教学的“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还能同桌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文本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通道的信息传

递;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信心。

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动主要是:从教师的引领中得到感动;在文本阅读中寻找感动;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动;在反复训练中学习感动;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动。当教师的感动与学生的感动产生契合时,就有了师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这样,过去那种呆板单调的课堂就可以得到彻底改变。师生就可在“共享”中“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密切关注在双向互动中的感动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的学习在感动中积淀和发展。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调动学生的感动,发挥感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这是课改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又注重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有效途径。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们如果能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那就会在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中会产生一些朴素而真诚的感动。如,读到“窗含西冷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会产生对壮阔美的感动;在读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时,会产生对文字所描绘的盎然生机的感动;在读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会产生对平静美的感动;在读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时,会产生是对作者刚毅品格的感动;在读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会产生对英雄的感动;在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时,会产生对故友的感动;在读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会产生对慈母的感动;在读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会产生对劳动人民的感动。„„。

感动始终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有益的洗濯和陶冶。

这些朴素而真诚的感动在师生间涌动,在互动交流中将会更得到尽情地发挥,也会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这样,就达到了既注重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又注重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就能让学生的学习在感动中积淀和发展。

第三篇:试谈初中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

试谈初中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

摘 要: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对于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课文进行理解。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许多初中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并没有养成朗读的习惯。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语文教学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是朗读。朗读对语文教育有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克服“弱化、边缘化朗读”和“朗读机械化、模式化”问题,充分认识朗读的意义,改革评价方式;激发朗读兴趣,丰富朗读形式;优化朗读方法,注重体验感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1.普遍不重视。

细心观察,如今的中学生并不是很喜欢语文这门学科。这种现象分析起来,原因不止一个,除了教学模式呆板、教学缺乏艺术性等因素以外,与不重视朗读有关。到了中学阶段,要看的文章长了,要理解的内涵深了,朗读既费时又费力,更何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师生的心态都渐趋功利,考什么学什么,既然朗读不考,那还学它做什么,不如多做点阅读题来得实惠。

2.朗读品质低下。

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起来朗读的学生多半是感到不自然,往往声若蚊蝇,结结巴巴,将一段美文读得支离破碎,文章的美感荡然无存。这说明,学生不懂朗读之法,不得朗读之味。初中生处在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个阶段,他们中很多人由原来的天真活泼、大胆勇敢转为腼腆内虑、含蓄内敛。在这样的心理变化之下,他们觉得自己不自然的朗读有些怪腔怪调,于是便不愿在同学、老师面前展示,造成朗读品质的低下。

3.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当前,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5分钟,老师基本不范读,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个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4.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呢?

5.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忽略了朗读表达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在走访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

二、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质量的途径

1.认识朗读意义,改革评价方式。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对朗读教学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教师不能只把能量化、可细化的内容作为教学和考试的重点,更应把眼光放在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语文综合素养上。朗读是一个人全方位地感悟自得的过程,是口、耳、眼、心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能使学生顺利进入“读其言、见其物、闻其声、悟其情”的境界。因此,朗读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流畅精炼,阅读理解更准确深刻,语言感受更迅速敏锐,情感熏陶更丰富细腻。可以说,抓好了朗读就是抓住了听、说、读、写的关键,就是全面地反映和体现了语文素养。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的一项措施是改革评价方式。如果考试是必须实行的评价方式,那么朗读能力的考查就应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比如在初中语文考试中增加语文听力的测试,播放一段优美文字,通过朗读者声情并茂的朗读,考查文中所表达的感情或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实质上是间接地考核学生的朗读知识与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朗读体验,才能和朗读者心灵相通,产生共鸣。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还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诗歌朗诵会、主题演讲赛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走出朗读教学的认识误区。

2.激发朗读兴趣,丰富朗读形式。

初中学生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意识越来越强,理解力与自学力也随之增强,阅读课文也越来越不喜欢发出声音来朗读,使得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全都无法表达出来。因此,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变被动朗读为主动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清?袁枚,《杂诗遣怀》)的朗读真谛。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与灵活化不但是提高学生朗读兴趣的有效方法,而且是深入把握课文思想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交替使用散读、齐读、跟读、个人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形式。各种形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应根据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对象和目的来作相应的选择。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感兴趣读的方法朗读、感悟,由“苦读”变为“乐读”,让他们把朗读看作是一种享受。

3.优化朗读方法,注重体验感悟。

“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此外,学生读完后,教师不要忘了点评。不管他们读的效果如何,都要先找出他们的优点说出并加以激励表扬,多说一些赞美的话,如“有进步了”“声音很洪亮”“咬音很准确”“感情把握很棒”诸如此类的评语还是必要的。如有缺点,再指出缺点,提出希望和要求,这样就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了。注重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正确地运用朗读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点本人深有体会。刚参加语文教学工作的时候,请学生起来朗读,大多噤若寒蝉,或读得连自己都听不到,或读得太大声了,但却是在“唱读”。针对这种朗读现状,不断地给他们制造机会来大胆朗读,教师范读,并经常放课文朗读磁带,以此激励他们读的积极性。慢慢发现,早晚读,教室里一改往日的沉默,传出了琅琅书声。课堂上一说要朗读,学生跃跃欲试,都想一显身手。这样,学生整体普通话水平、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提高,由此对课文内容、词语有了较好的掌握,语文学习的劲头提高了。

第四篇:寓言教学创新例谈

交给学生读好寓言的金钥匙

寓言,是人类文学宝库中闪着智慧之光的明珠。它引导我们从社会万象中找出事物的规律与本质,从而能深刻、理性地看待人和事。这对正处于抽象思维萌发期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语文课程资源。如何遵循这个年龄特征的学生的思维规律,教会他们创造性地来读好寓言呢?我以苏教版第九册《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和《狐狸和蝉》为例,尝试找寻寓言教学的一种范式。

一、还原故事情境

寓言总是由故事和寓意两部分组成,故事是叙述现象,寓意是从现象中提炼的本质或规律。拉封丹说:“故事是寓言的身体,寓意是它的灵魂。”这就把两者之间的关系说透了。因此,引导学生进入故事的情境,看清事情的过程,这对学生后面思考什么问题,怎么思考至关重要。

故事的情境是一个连续的画面,必须要抓住关键的画面,来还原人物形象和当时的情境。在《狐狸和葡萄》一文中,主要抓住三个画面来想象说话:抓住“垂下”来说葡萄的成熟和诱人;抓住“直流口水”来说狐狸站在葡萄前的馋相;抓住“用尽办法”来说狐狸想了哪些办法,怎样去够葡萄的情景。前两个特写镜头和后一个连续镜头的还原,为学生提供了理性思考的感性材料。

描述画面是受小学生喜欢的活动,老师可以给予巧妙地点拨,让他们享受创意表达的乐趣。如《牧童和狼》中,老师引导学生说人们“惊慌失措”的画面时,发现学生只想到人们带着“锄头”、“石头”等工具,了无新意。便启发他们:“想象一下,惊慌失措的人们身上的鞋子会怎么样?”你听听,谎言的后果——

学生甲:大伯跌跌撞撞地跑上来,脚上只剩一只鞋了。

学生乙:二叔没来得及拿武器,手上举着一只鞋,连声问狼在哪儿。

学生丙:妈妈鞋都没来得及穿,光着脚,一边跑一边喊着。

„„

二、揭示内在矛盾

待学生进入故事的情境,充分感受了人物的形象后,就可展开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了。分析思考的前提是抓住事物内在的矛盾。但文本中的矛盾也很多,要善于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矛盾。

1、从人物的言与行中找矛盾。《狐狸和葡萄》的主要矛盾是狐狸言行之间的不

一致。嘴上口口声声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但“直流口水”,“想尽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一边走一边回过头”的行为,却暴露了它内心的真实想法。启发学生学会透过观察人外在表现的细节,去解读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

2、从人物行为的变化中找矛盾。《牧童和狼》的主要矛盾是村民们前后行为的反差。从“村民们闻声赶来”到“他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前来帮忙”,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第一次,村民们的着急、担心的情感受到愚弄,情感的受挫导致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从相信谎言到半信半疑,最后对真话的完全怀疑。引导学生探究人物情感的逻辑,能够使学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想法去找到问题的答案。

3、从不同文本的对比中找矛盾。《狐狸和蝉》的故事情节与《狐狸和乌鸦》相似,都是狐狸想用奉承话来蒙骗对方,达到自己的目的,但结果却大相径庭。紧紧抓住乌鸦上当和蝉幸免于难这对矛盾,通过对比探究“蝉”聪明在哪里?学生自己就能在文本中找到“狐狸对蝉的赞美言过其实”,“要听歌不要凑到狐狸跟前”,“蝉不是用歌喉来唱的”,“狐狸的粪便中有蝉的翅膀”等蛛丝马迹来深入理解 “蝉觉察其中有诈”这句话;自己能从“找到与自己体型相似的树叶来试探”,“很短的时间就能想出办法”。真正体会蝉的智慧。

三、引发理性思考

通过对矛盾的探讨,学生对人和事的理解深刻了,那么,对具体事件的思考怎么上升到一般规律呢?通过实践,我总结出了几种办法:

(一)设置悬念。

因为这两则寓言在课本的第三单元,学生还没有研读过,我把课文省去寓意后,打印在纸上。学生看不到作者的寓意,这就为学生多元化解读寓意创造了条件。《狐狸和葡萄》——

学生1:狐狸很想吃葡萄,吃不到就胡说葡萄没熟。

老师:作者借狐狸讽刺——

借吃葡萄比喻—— 借葡萄没熟比喻——

学生1:借狐狸讽刺一些人,借葡萄比喻做事情,借葡萄没熟比喻事情还没好做。

学生2:老师我明白了,这个故事就是讽刺有些人事情做不成,就把原因归

为事情还没好做。

老师:事物都有两面性。那狐狸这样想,有没有好的一面呢? 学生3:有,狐狸竭尽全力了,自我安慰一下也可以的。

老师: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总结的寓意。并把狐狸想法积极的意义补写在下面。

(二)归谬推想。

因为寓言大多是以讽刺和警诫的口吻说的,所以可以随着人物的想法和行为继续往下推想,直至让学生看到错误的言行的严重后果,从而深刻理解寓意。比如《狐狸和葡萄》,狐狸说葡萄没熟,那么等葡萄架上的葡萄熟了,狐狸能吃到吗?《牧童和狼》中,可以推想牧童以后和人们相处时,他说的话人们能信吗?用这些推想来帮助学生最终能理解作者的理性结论。

(三)添加人物。

在学习中,我们发现直接让学生总结出寓意,对中等以下的学生来说往往难度太大。(他们从具体现象中作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较慢。)怎样给这些学生一个台阶呢?根据他们思维的特点,添加一个旁观者或智者的形象,用这个人物劝诫或讽刺的口吻说出来,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如《牧童和狼》中,最后可以添加智慧老人或牧童的父母的角色,通过他们对牧童的批评或教育,把牧童的错误指出来,再提炼成寓意。

智慧老人:孩子,你说谎捉弄了别人,却失去了人最重要的宝贝——诚信。你是自食其果啊。(李艺文)

牧童父母:孩子,再三告诉你骗人的害处,你不听。现在我们家羊全没了,别人以后也不会相信你了!(吴静仪)

结语:首先要还原故事情境,走进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再展开对故事中主要矛盾的思考,最后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提炼出道理或规律。这可以作为学生自己读好寓言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第五篇:例谈小学语文课导入方法

让精彩从头开始

—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多样导入

泾源三小 马艳茵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对课堂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一堂语文课要取得成功,导入十分关键,教师在导入阶段就引爆学生的‘兴奋点’,有针对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使他们以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进入到教师为之精心营造的特定学习情境中来,能起到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阅读课的新课导入并无固定的模式可循,因而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风格,充分研究和设计,精心改革和创新。我们语文教师如能掌握一定的导入技巧,就可在导入时游刃有余,事半功倍。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怎样选择好导入的方法,努力打造课堂的 “凤头”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新课导入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导入方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魏书生老师说: “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一堂语文课要取得成功,导入十分关键,教师 在导入阶段就引爆学生的‘兴奋点’,有针对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使他们以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进入到教师为之精心营造的特定学习情境中来,能起到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成功的导入既要新奇,用新鲜火辣吸引学生,又要自然,跟所学内容自然衔接,天衣无缝。我们语文教师如能掌握一定的导入技巧,就可在导入时游刃有余,事半功倍。”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怎样选择好导入的方法,努力打造课堂的 “凤头”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新课导入的几点做法。

一、释题导入法

一篇课文的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常常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许多课文往往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也往往成为破题开讲的“切入点”,具有牵一发带全身的作用。如在教学《金色的脚印》一课时,我让学生读了几遍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重点应放在哪两个词上?当学生抓住题眼“金色”、“脚印”,明白“金色的脚印”体现了狐狸之间的亲情,从而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又如在执教《将相和》一课时,我首先提问:“《将相和》课文中谁是将?谁是相?‘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一直都是“和”的吗?他们为什么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呢?”一连串的提问将本课的主要线索梳理出来,达到了开窗入室的效果。

二、质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教学时,根据课文内容,教师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导入新课,会使学生积极参与“释疑”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如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提出疑问:

1、凡卡是谁?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

4、爷爷能收到信吗?

这些问题紧扣课文中心,直奔主题,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领着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

又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可以让学生质疑课题:谁去钓鱼?什么时候去钓鱼?通过钓鱼得到了什么启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随机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的学习。再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学生质疑课题:谁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引起回忆?十六年前是哪一年?等问题,这样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基本掌握。

三、谜语、故事导入法

学生大都很爱听故事、猜谜语,每每遇此都很认真,兴趣特别高。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新课时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谜语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旦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会使整个教 学过程收到极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匆匆》一文时,我是这样做的: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出个谜语,看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好吗?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是什么?(课件出示)(学生回答:时间)对,是时间。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对了。之所以令人后悔,是因为时间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复返!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也曾感叹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悄无声息地滴在时间的流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匆匆》,去感受时间的易逝!这样用谜语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进入课文的学习。如在学习《触摸春天》(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珍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同学们,你感悟的春天是如何的?”学生回答:“春天的草儿发芽了,花儿开了,鸟飞来了。”根据学生对春天感受的回答,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贴切的故事:“春天的确是草发芽了,花开了,鸟飞了。但是有这么一个与你们同龄的小女孩,却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知道了草发芽,花开了。而且她对生活的观察,都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的。为什么这个小女孩不用眼睛,却用手去‘看’世界呢?那就让我们来读读《触摸春天》吧!”这样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基础上的故事,使学生易于接受,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如在学习《詹天佑》(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时,以此文本为平台讲述故事,导入新课。如可以讲述詹天佑从小心灵里就撒下了爱国的种子,并且在美国留学期间努力读书以报效祖国、为祖国争光的故事,也可以讲述詹天佑在指导修铁路期间艰辛工作的故事。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一个“才华横溢、怀着爱国热情、不屈不挠”的詹天佑的丰满形象,从而对詹天佑产生由衷的敬佩,于是就能特别热情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对文章思想的理解更为透彻和深刻。

又如《小英雄雨来》,这一篇文章歌颂了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地和敌人斗争的优秀品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拓展课文内容来导入故事。如讲述日军侵华给中 4 国人民造成的伤害,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那一段历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还可以讲述苏联卫国战争时候小英雄的故事,让学生对儿童勇于报效祖国的事迹有一个印象,为课文的理解奠定基础。

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尝试故事案例的课堂导入方式,意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成功达成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为此,笔者就如何设计基于故事案例的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模式作一探析。

一、以课本为依托,导入故事

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为了成功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以以课本为依托,选择一个与文本内容贴切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为语文学习搭建一个新的平台。以课文为平台,导入的这个故事可以与作者生平,与课文内容,与课文的写作背景密切相关。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应该注意故事的趣味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二、以生活为媒质,导入故事

语文新课标指出:生活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全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潜在学习资源,让学生把学习变为一种自我需要。为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出发,以学生为本,立足生活来导入故事。为了让故事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故事导入上,应注重贴近生活,并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学习《触摸春天》(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珍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同学们,你感悟的春天是如何的?”学生回答:“春天的草儿发芽了,花儿开了,鸟飞来了。”根据学生对春天感受的回答,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贴切的故事:“春天的确是草发芽了,花开了,鸟飞了。但是有这么一个与你们同龄的小女孩,却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知道了草发芽,花开了。而且她对生活的观察,都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的。为什么这个小女孩不用眼睛,却用手去‘看’世界呢?那就让我们来读读《触摸春天》吧!”这样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基础上的故事,使学生易于接受,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不是学生所熟悉的事情,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差很远。如有些课文描述的是乡村的生活,城里的学生不太熟悉。这时候,教师可以运用社会资源,如在上课之前请学生家长或社会各界有关人士来讲述自身的故事。

三、以比赛为抓手,导入故事 为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比赛的形式,导入新课。如可以就课文某一主题,叫学生通过去图书馆查资料、上网、向大人请教等多种途径,事先准备故事,然后在上课之前,让小组成员推荐代表讲述故事。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猴王出世》(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的时候,教师根据小学生比较喜欢美猴王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可以在上课之前,举办一个讲故事竞赛。可以叫学生事先收集一些关于美猴王的故事。然后在上课开始的短短五分钟之内,让小组派代表举行讲故事比赛,比赛哪一个故事讲得好,讲得精彩,讲得动听。通过这一竞赛,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又如在学习《落花生》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知道更多种植花生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平台去自主搜集关于花生的故事传说,然后在班上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讲故事比赛,这样使学生对花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形式,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一导入形式,以期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作者简介:广西省来宾市忻城县城关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喜欢最新最早最热

虽然谜语很简单,但因为教师丰富而有感情的朗读再加上适当的肢体语言,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了。整堂课都在非常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着……这就是利用谜语或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心理,把学生由“要我读书”变成“我要读书”,从而进入“愿学”、“乐学”的境界,调动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合单元导语导入新课

在教学六下第二组课文的打头课《北京的春节》一课时,师深情朗诵单元导语的第一段: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 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受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接着:今天首先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去了解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这样自然导入课文的学习。

三、音乐、歌曲、影视导入

: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讲课文之前,播放一段乐曲,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草原》一文,上课铃一响,一首悠扬的《牧羊曲》立即将学生带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教《月光曲》一文,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它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舒缓缠绵,令学生陶醉,此时,老师再说这优美动听的乐曲便是《月光曲》。

影视导入: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的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长征》是毛泽东的一篇不朽的名篇,那磅礴的气势,昂扬的斗志,博大的胸襟,惊险的画面,深刻的内涵,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教学中,首先利用影视课件导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把学生引进课文的情景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心中自然激起对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藐视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的崇敬,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热情。

五、创设情境导入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是极为深刻的。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如一位教师教学《小壁虎借尾巴》。开始上课了,教师带着亲切的微笑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说着,从课桌上拿起一只小壁虎的图,这只小壁虎是用水彩画成动画片的形象,不但不丑陋,而且显得很可爱。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们马上惊喜地说: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有的学生说:壁虎有毒,能让人中毒。另一学生说:壁虎吃苍蝇、蚊子。教师这时趁机说:壁虎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将画上的小壁虎的尾巴摘下)。学惊喜地说:哎呀,尾巴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它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板书)这篇课文,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这个导课总共不到5分钟,却因其简洁凝炼、巧妙、新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想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六、背景介绍导入法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于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 新课。如《月光曲》一课的导入:同学们,一百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 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略读课文导入方法

七、利用连接语导入新课

在教学《顶碗少年》时,利用连接语回忆前一课《桃花心木》的主要内容: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作者悟出了成长的道理。下面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看了一场杂技表演所受到的启迪。看看作者受到了怎样的启迪呢?接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八、利用图片导入新课

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这样的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了 解民居的兴趣。

九、导游解说法

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 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草虫鱼,天文地理,无所不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视角,身处其境,促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导入:出示课件,威尼斯的概括性文字资料。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威尼斯还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的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教师以导游的形式简介了威尼斯概况。这时,教师设置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飞机穿越时空隧道,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看看威尼斯的小艇,好吗?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提高。

十、谈话导入

谈话,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情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蟋蟀的住宅》时这样导入:“同学们知道蟋蟀是“战场上的勇士”,还是有名的歌唱家。可你们是否知道,它还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这一问,首先就把学生的劲头调动起来了,使他们对学习新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十、悬念导入: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妙术,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且听下回分解”。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 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如讲《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在课堂初始扮演说书人,来了一段说书:话说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当时,曹操刚刚把刘备打败,又要进攻孙权。这时的孙权、刘备都像热锅上的蚂蚁,惟恐曹操一下子吃掉自己,于是这两家就商议联合起来对付曹操,先下手为强。刘备就派遣自己的军师诸葛亮到孙权那协助作战。孙权的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字叫周瑜。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于是,他就暗地里盘算,企图整治和加害诸葛亮。他假借商议军事为名,叫诸葛亮三天之内必须造十万支箭。在这仅仅三天的时间里,周瑜又设置了种种障碍,不但不给诸葛亮造箭所用的材料,而且还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如果三天之内造不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就会被就地正法。欲知诸葛亮如何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他的“高招”如何,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读课文《草船借箭》。

另外,还可以采用创设情景、名人名言、引经典、温故知新、做游戏、演说导入、直接导入、联想导入法、作者简介导入、游戏导入、绘画导入等等。

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还有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用什么样的导入形式,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灵活的思维,创造的头脑,而且要求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依据如下原则:灵活性原则、精练性原则、实效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知识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思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设计导入应注意“实”(讲求实效),“精”(精明扼要),“活”(方法多样),“美”(给人美感享受)的和谐统一,同时还要兼顾启迪学生的思维。

总之,导入绝非雕虫小技,不足挂齿,而应该把它看成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成功的导入法,就会引人入胜,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以小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为中心,设计巧妙而新颖的课堂导入,万万不可忽视对导语艺术的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绚丽多彩,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好的导入犹如优美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如同序幕预示着剧情的发展、高潮和结局,如同航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次艺术享受。导入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之有法,导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具体应用中不应占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重要的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只有依据教材特点,根据自身的习惯、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适应学生的导入方法,才能在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中做到游刃有余。一个先声夺人的导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我们只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综合运用多种导入方法,才能从容、简洁、有味地导入新课文。

下载谈小学语文课中的寓言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小学语文课中的寓言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课教学流程

    星湖小学语文课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课前口语训练(5分钟) 二、 激趣导课,揭示课题。(1~4分钟) 直接导课: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 间接导课: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20xx年12月16日 新课标,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学......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2006年8月30日 小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师,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斐斐课件 点......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踏着课改的浪潮走到现在。在这期间,我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质,并根据实际情况,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养......

    语文课导入例谈

    语文课导入例谈 导入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关系到整堂课的成败得失。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导入如同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引领学生积极求知,乐于探......

    谈语文课生成策略

    有心插柳柳成荫 ——谈语文课生成策略 摘 要:语文课程极具丰富性,正是这一特点要求课堂教学要努力激发生成性的内容。笔者主要从让学生满怀期待,让学生读出问题,让学生意愿达成,......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照天性来说,人都是爱美的,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们生活中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能充分发挥美育功能,让美育走进新课堂,可以收到事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