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梁晓声的《我们为什么对平凡的人生心怀恐惧?》
当我谈一篇文章时,我该谈些什么
——读梁晓声的《为什么我们对平凡的人生深怀恐惧?》
此文可贵之处在于贴着地气,不是为写而写。
“如果在三十岁以前,最迟在三十五岁以前,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那么我就自杀。”
“可什么又是不平凡呢?”
“……”
乍看之下,会以为作者打算引用典型案例,批评社会风气,教导年轻人安于现状,不要好高骛远。但会发现作者笔锋突转,开始干实事儿——追查“不成功毋宁死”的原因,深挖“不做平凡人”的根源。原来年轻人之所以如此想,是“情有可原的”,社会环境如此。
阅读中,我依稀看见韩寒《青春》中,那个骑电动车上下班、每月挣2500块的青年;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中那个做深思状的学者……现实社会并不如前者那么悲观,叫人消极避世;也不像后者那么乐观,劝人大有可为。社会现实之所以现实,就是因为它很现实。现实就是不偏不倚,按照既有规律和逻辑亘久运行。
现在的公共知识分子和尚有人搭理的作家,可分为两种,一种视而不见,指鹿为马,一如既往地劝人从善、做良民;另一种是愤世嫉俗,和拥趸者一起骂人、骂政府。后者尤其吃香,因为大家都装了一肚子的怨气,骂骂人图个嘴上痛快,阿Q一下。梁晓声异于以上两类。他算是一个大腕儿了,就我所知他有三种身份,做过三件重要的事情:写“知青小说”、改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关注社会问题(他是全国政协委员)。从这些身份的转变,我能觉察到一位有责任心的作家的成熟轨迹,那就是越来越踏实,不流俗。他同时也具备这样的条件,理论功底自不用说,1977年复旦大学毕业生,经历过上山下乡,生活阅历也积淀得够厚。要说这些都是最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愿意说真话,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现实既不是冰冷,也不是炽热,而是温吞吞的,教人昏昏欲睡,却时时强迫自己警醒。有的人贴的太近看不清楚,有的人离得太远,不愿看清楚。只有一种人,保持适当距离,看得最清楚。
我本来是说一篇文章,结果成了关于作者的长长短短,这可能是我最想说的。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第二篇:为什么我们对“平凡的人生”深怀恐惧
为什么我们对“平凡的人生”深怀恐惧
“如果在三十岁以前,最迟在三十五岁以前,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那么我就自杀。”
“可什么又是不平凡呢?”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
“具体说来。”
“就是,起码要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车,起码要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吧?还起码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吧?”
“要有什么样的房,有什么样的车?在你看来,多少存款算数目可观呢?”
“这,我还没认真想过……”
以上,是我和一名大一男生的对话。那是一所著名的大学,我被邀作讲座。对话是在五六百人之间公开进行的。我觉得,他的话代表了不少学子的人生志向。
我已经忘记了我当时是怎么回答的。然此后我常思考一个人的平凡或不平凡,却是真的。
做一个平凡的人真的那么令人沮丧么?倘注定一生平凡,真的毋宁三十五岁以前自杀么?
我明白那大一男生的话只不过意味着一种“往高处走”的愿望,但我觉出了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时代,近十年来,一直所呈现着的种种文化倾向的流弊,那就是——在中国还只不过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阶段,在国人还不能真正过上小康生活的情况下,中国的当代文化,未免过分“热忱”地兜售所谓“不平凡”人生的招贴画了。
而最终,所谓不平凡的人的人生质量,在如此这般的文化那儿,差不多又总是被归结到如下几点——住着什么样的房子,开着什么样的车子,有着多少资产,于是社会给以怎样的敬意和地位,倘是男人,便娶了怎样怎样的女人……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也盛行过同样性质的文化倾向,体现于男人,那时叫“五子登科”,即房子、车子、位子、票子、女子。一个男人如果都追求到了,似乎就摆脱平凡了。在七八十年后的今天,这一倾向仿佛渐渐成为文化的主流。这一种文化理念的反复宣扬,折射着一种耐人寻味的逻辑——谁终于摆脱了平凡,谁理所当然地是当代英雄;谁依然平凡着甚至注定一生平凡,谁是狗熊。
一点儿也不夸大其词地说,此种文化倾向,www.xiexiebang.com是一种文化的反动倾向。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的下一代,如果他们普遍认为最远三十五岁以前不能摆脱平凡便莫如死掉算了,那是毫不奇怪的。
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在平民们的某些下一代那儿,不畏死,而畏“平凡”了呢?
我联想到了曾与一位“另类”同行的交谈。我问他是怎么走上文学道路的,答曰:“为了出人头地。哪怕只比平凡的人们不平凡那么一点点,而文学之路是我唯一的途径。”见我怔愣,又说:“在中国,当普通百姓实在太难。”于是,我又联想到曾与一位美国朋友的交谈。她问我:“近年到中国,一次更加比一次感觉到,你们中国人心里好像都暗怕着什么。那是什么?”我说:“也许大家心里都在怕着一种平凡的东西。”她追问:“究竟是什么?”我说:“就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她惊讶地说:“太不可理解了,我们大多数美国人可倒是都挺愿意做平凡人,过平凡的日子,走完平凡的一生的。你们中国人真的认为平凡不好到应该与可怕的东西归在一起么?”我不禁长叹了一口气。我告诉她,国情不同,故所谓平凡之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不能相提并论。我说你是出身于几代中产阶级的人,所以你所指的平凡的人,当然是中产阶级人士。中产阶级在你们那儿是多数,平民反而是少数。你们的平凡的生活,是有房有车的生活。而一个人只要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那样的生活并不特别难。而在我们中国,那是不平凡人生的象征。
当时想到了本文开篇那名学子的话,不禁替平凡着、普通着的中国人,心生出种种悲凉。想那学子,必也出身于寒门;其父其母,必也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不然,断不至于对平凡那么恐慌。
当社会还无法满足普遍的平凡人的基本愿望时,文化最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应时时刻刻提醒社会来关注此点,而不是反过来用所谓不平凡人的种种生活方式刺激前者。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平凡而普通的人们,永远是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任何一个国家存在的意义,都首先是以他们的存在为存在的先决条件的。
一半以上不平凡的人皆出自平凡的人之间。
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同样的。
因而平凡的人们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成为不平凡的人们的心理基因。
倘文化暗示平凡的人们其实是失败的人们,这的确能使某些平凡的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变成较为“不平凡”的人;而从广大的心理健康的、乐观的、豁达的、平凡的人们的阶层中,也能自然而然地产生较为“不平凡”的人们。
后一种“不平凡”的人们,综合素质将比前一种“不平凡”的人们方方面面都优良许多。因为他们之所以“不平凡”起来,并非由于害怕平凡。所以他们“不平凡”起来以后,也仍会觉得自己其实很平凡。
而一个由不平凡的人们都觉得自己其实很平凡的人们组成的国家,它的前途才真的是无量的。反之,若一个国家里有太多这样的人——只不过将在别国极平凡的人生的状态,当成在本国证明自己是成功者的样板,那么这个国家是患着虚热症的。
我们的文化,近年以各种方式向我们介绍了太多太多所谓“不平凡”的人士了,而且,最终对他们“不平凡”的评价总是会落在他们的资产和身价上。这是一种穷怕了的国家经历的文化方面的后遗症。
而文化如果不去关注和强调平凡者们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看上去很弱,似乎已不值得文化分心费神,那么,这样的文化,也就只有忙不迭地、不遗余力地去为“不平凡”的人们大唱赞歌了,并且在“较高级”的利益方面与他们联系在一起。于是眼睁睁不见他们之中某些人“不平凡”之可疑。
这乃是中国包括传媒在内的文化界,包括某些精英们在内的思想界的一种势利眼病……
第三篇:读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读《人生》《平凡的世界》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出生于农村,其后就读于延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1988年完成百万字宏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获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人生”这个词似乎很沉重,他承载了太多的风霜雨雪、辛劳坎坷,同时,也因此他很伟大。《人生》的篇幅不长,不到15万字。在这里,思想经过命运的洗礼,似乎变得更加的踏实。从加林的坎坷命运历程中,我看到了作者要诠释给人们的一个道理:浮得高,摔得惨!
社会浮躁了,人也变得浮躁,殊不知社会的如此景象却还是归结到现实的个人。时代的宠儿,心高气傲的娇子们在看似不怠的追求中,却早已失去了方向!
加林在进入县宣传部门以后,确实脱离了农村的生产大队。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让他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在光环的荣耀下,他渐渐失去了以前平静的心,在人生的选择中,他把爱情和事业绑在了一起,舍弃了自己最后所认为的最宝贵的那块“金子”——巧珍。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错过了就不会再拥有!最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到村里当民办教师;但这时,已不再是当初的那个起点,而是更高的起点,他已经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更深的认识。
同样,《平凡的世界》里,少平从农村到城市的历程中,也在诠释着:一个平凡的人怎样在大千世界中实现自己不平凡的价值。这种
价值不是那种荣耀的光环,它没有鲜花和掌声,只是对自己的认可,一行默默的追求,一种心灵的踏实!在这种成就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的是坚持,不断的坚持!因为不放弃,总是有机会的!
这本书是在8月份看的,感触很深,而且随之我的QQ签名更新了一句话:做人做事,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这句话一直持续到了现在,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在各种社会事实、行为和情感的考量中,他会时刻提醒着我自己:我是否浮躁了,我是否背离了自己最真实的价值判断,我是否走错了方向。现在自己的路,在渐渐的明晰。理性的在审视着我人生的方向,坚定着我人生的信念,也在时刻的提醒着自己,戒骄戒躁,踏踏实实的把每一件事做好!
第四篇:读平凡人生有感
平凡劳动,苦难人生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一部作品会照亮你的人生,一个人的精神会成为你的信仰,这就是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
曾听有人这样评价《平凡的世界》,”这是唯一 一本能真正感动我的书,十年来我都不敢看第二遍,《平凡的世界》十分令人感动,“平凡但不平庸”。在农村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会让人找到方向找到支持„„人生,就是当有一天,你要离去的时候,回首往事,你不会因碌碌无为而后悔„„”。当时的我正值高三毕业,那个夏天的我闷热,狂躁,彷徨,升学或复读的压力让我咬牙成长,为了寻求内心的安定,我就这样走进了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给了我许多力量,让我再苦再难也在坚持着。
这部伟大的巨著,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书中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那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
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
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这样表达“„„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啊?每到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也许这种困难与挫折只有孙少平所遭受的苦难的百万分之一——我们可曾有过这样的认识?就算是哪天放学是下了场雨,亦或是天气有些闷热而又停了电,我们往往会听到许多的怨天尤人。然而,我想只要是你读了《平凡的世界》以后,读懂了“苦难的哲学”,那么就算是你今后遭受再多的苦难,你也不会怨天尤人。
关于劳动的认识,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这绝对是一条精辟的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理论。“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这里体现出的是两种人,勤劳的和懒散的。人生来是没有差别的,然而经过了不同的境遇和发展之后,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而在这期间,对于劳动的认识不同,对产生这样的差别起着决定性。正如我们考到大学的时候,在学习方
面,我们没有太多的差别。然而,经历了三年的大学生活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又是何其巨大。宰相刘罗锅在和绅临终前对他说:“其实,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设计的。”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都应当好好想想,我们是怎样对待劳动的。
关于生活的认识,他在写给妹妹孙兰香的信中这样表达的:“„„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是的,有什么是撑不过去的呢?有位了不起的人曾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
读罢此书,无数感慨萦绕心头,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没有经受太多的苦难,然而我们的世界也是平凡的。我们每一天过这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绎着一幕幕平凡的戏剧,体会着苦难、劳动、人生。
第五篇:读《平凡而闪亮的人生》有感
读《平凡而闪光的人生》有感
刘三姐中学潘怀善
今年暑假,我通读了《感动中国的100个教师的故事》。“我爱教育事业,我爱每一名学生”是这本书的主旋律。但其中的《平凡而闪光的人生》的事迹却使我的心难以平静,难以忘怀......当我看到《平凡而闪光的人生》中的周建成老师的先进事迹:一位在国家级贫困县的山村学校默默奉献了23年的农村教师。在教育生涯中,他“如同春蚕,吐丝结茧,将温暖留给人间;如同蜡烛,燃烧自己,把光明带给学生。”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甚至没有任何荣誉光环的笼罩;直到去世,他也未能亲眼看到自己晋升中级职称和优秀教师的荣誉证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感动是震撼,是自豪是幸福是酸楚……或许一切都有,但是最多的恐怕是自责。
事迹感人至深,发人深省。他崇高为人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都在向世人表明:他无愧为育人的模范,做人的楷模,他是当代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
在读周建成老师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先进事迹同时,也反思了一下自己。同为人民教师,和周建成模范教师相比我实在太渺小了。教师的职责是教书和育人。回顾过去的20多年教师生涯,我觉得自己既没有教好书,也没有育好人,教书时没有周建成老师那样尽职尽责,育人时没有将全部的爱付诸予学生,也没有那样的无私奉献精神。虽然这20多年来我一直很勤奋很努力地工作,也曾获得市级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教学能手称号,但同周建成教师的付出与收获相比,真是相去甚远。
20多年来,我怀着满腔热情在三尺讲台上,面对台下一张张渴求知识的脸,也曾暗下决心,我要做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师。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学生一视同仁。可背后总有人说我傻,笑我默默无闻工作。但当时我无论如何也不知道,我傻在哪。一年一年的过去了,我终于明白别人说我傻的原因了:你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时间可以改变一切,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渐渐地,我也变了。变得不再任劳任怨,能应付的也就敷衍了事。
通过学习《感动中国的100个教师故事》,尤其是《平凡而闪光的人生》中的周建成老师,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周建成老师说:“我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一个人民教师应该做的工作。”周老师所付出的一切,是常人做不到的。我又做了些什么呢?我觉得自己很关心学生,很爱学生。可同周老师相比,这究竟算不算爱学生呢?周老师才是真正“把爱献给教育的人”,我决心向模范学习。
周建成老师从教23年,从没有对学生发过一次火;从没有惩罚一个学生;从没有向一个学生家长告过状;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周老师所做的一切着实让人佩服,更让人赞叹。一般老师很难做到。恐怕作为我来讲,这四个从没有在我身上都有过。“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从这两句座右铭就知道,他一定是一位好老师。他努力以一个教师的真诚的爱去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孩子。他教育犯错误的孩子的方法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他认为,当学生犯错误本该受到责罚时,如果我们以“假如我是学生”的情感去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童心去理解他们的“荒唐”,宽容他们的“过失”,有礼貌的对待他们,让他们时时体验到一种高 1
于母爱,超越友情的师生情,这就可能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内在驱动力。对孩子来说,有时候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我觉得在学习周老师,爱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学习为人梯的精神,学习他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我们身边,周老师淡泊名利,乐于奉献,不计报酬,只为这山区的教育,为了山区孩子的明天,俯首甘为孺子牛。也因此,周老师的事迹才如此让人感动和敬佩,才会在他短暂的人生中树起一座闪光的丰碑。
作为同行,我们也应该像周老师那样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对待别人的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当我们希望别人怎么教自己的孩子时,就一定得怎么教别人的孩子。当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手上的时候,他们对我们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我得要把他们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要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的爱他们,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他们,扣击他们的心扉,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这是一种责任。我们要象慈母一样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比如:孩子身体不适时,我们应该嘘寒问暖;孩子有缺点或不足时,不歧视,不挖苦,不嘲笑,应该有颗包容之心,要想到:他们是孩子,拥有犯错误的权利;当孩子的优点或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加以肯定和鼓励,……总而言之,作为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关心让孩子真正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那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同时,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都说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时代在进步,孩子在成长,对老师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大胆创新,积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像那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都能像周老师那样把全部的爱都洒向学生,那我们还担心什么呢?祖国教育的明天定将灿烂辉煌!
最后,我用这句话跟大家共勉:既然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行,我就要用我的激情,用我的爱心把这份光和热永远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