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走进学生心灵

时间:2019-05-15 09:12: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需要走进学生心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需要走进学生心灵》。

第一篇:教育需要走进学生心灵

教育需要走进学生心灵

——中小学教学名师论坛课程有感

这学期刚来到学校,就看到了新的课表,当我看到周三下午有四节中小学教学名师论坛课的时候,我的心情其实不是那么好的,因为是连续上四节课,谁都会觉得时间挺长的。那么长的时间,会讲些什么呢?老师不会讲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吧?这些都是我当时的疑问。但是,当在第三周上课的时候,我突然之间觉得这课真的挺有意思的,刚一开始上课,就有老师主持,然后介绍当前讲课的老师,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感觉有点新鲜。然后当老师上台讲课的时候,我觉得真不愧是名师,说话、讲课、细节等等都注意得很好,这对于我这种即将步入教师行业的懵懂大学生来说,真的挺有益处的。她们让我们了解了作为一个老师必须要具备哪些品质,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老师?当然,这些东西并不是一层不变的真理,我们必须要在亲身实践中去总结,才能知道是否适用于我们自己。

我们这学期到现在,这门课总共上了四次,我现在觉得上得时间挺少的,为什么不多安排几次课呢?这学期总共听了四位老师的讲课,她们分别是林姗老师,李华老师,林碧真老师以及黄静老师讲的课,仔细想想,都是女老师,不知是不是因为女老师比较细致才成为了优秀教师呢?每个老师给我们讲了一次课,我个人觉得受益良多,有了一些个人小小的看法或者说是心得吧。我个人映像最深刻的是第九周黄静老师为我们讲了“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方面的一次课,我挺有感触的。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就应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交流中走进学生的心里,使学生把你当作一个极好的朋友,与你谈心,这样老师才能做得更好。教育就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要了解学生所想要的,要倾听他们的一些想法,教师上课不是“一言堂”,单纯的灌输怎能教育好学生呢?本来对于教师上课的好与坏,我并不是一位资深的教师,说不出什么高深的理论或者经验。我只能从一个听课者或学生的角度来说,我觉得一个好的老师,就是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要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最重要的是要能打动学生的心,我们要善于倾听他们的渴望或想法,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的教师我认为才是一位合格的教师。教师要能够走进学生的心才是好的老师。那么,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教育是不是也要走进人心才是合格的教育呢?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部法国拍的电影,名字叫做《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本马修老师的特别日记。故事的情节我记得不是很清楚,大致是这样的:电影一开始就由音乐家皮埃尔的音乐演唱会开始,后来因为出席母亲的葬礼,他回到了法国家乡,儿时的旧友佩皮诺找上门来,送给他一本旧旧的音乐老师的日记,就由此引出了本片的主人公——克莱门特·马修。皮埃尔看着这本旧旧的日记,慢慢的回味起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开始浮现,一个失意的音乐家克莱门特·马修,来到一个叫做“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这学校是专为问题少年进行“再教育”的。他在人生低谷的时候,成为了这里的一名助理教师。刚刚走进学校就遇到学生把学校看门员马克森斯大叔故意弄伤的事以及被体罚而在擦地板的学生,就由此引出“残暴统治”这里的哈森校长以及他所奉行的“行动与反应”原则,还有那些被认为无药可救的问题学生,以及那些被学生作弄过的老师。最后写道马修组建合唱团,通过他自己写的的音乐,当然之间经过了很多事情,幸好最后还是用音乐感染了学生的心灵,可以说是挽救了这些问题学生,对这些学生进行了一场来自心灵的教育。

马修刚走进教室,那些学生就捉弄他,抢了他的包,但是他替学生在校长面前隐瞒了;他知道是谁伤害了马克森斯大叔,但是由于他看到了校长惩罚勒克莱克也替学生隐瞒了,他只让那学生去照顾受伤害的大叔,并最后使这个学生的心灵感动而知错能改。还有莫朗奇画像取笑他,同学们叫他秃头,他也没说什么,只是画了一下莫朗奇的侧身像,引得学生都笑了。是啊,这学校就是因为太死气沉沉了,校长所强调的“行动与反应”原则以及暴力,能给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带来心灵上的教育吗?谁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其实电影里的马修已经用他的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对于学生的问题是不能用暴力解决的,而是要与学生进行交心,走进他们的心灵,用一些小小的举动感动他们,才能使他们心灵得到真正的受到教育,一味的暴力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我们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里去,用平等的姿态与他们交谈,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感动他们,从而教育他们。

马修替学生隐瞒这些小错误,看似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其实已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了一定的震撼。因为以前的老师从来没有这么做过,老师只要学生犯错,都是直接告诉校长,然后体罚,总之就是所谓的“行动——反映”原则:犯错,体罚;再犯错,再体罚,周而复始。这样是不可能真正教育好学生的,只会让学生害怕或者在他们心里产生仇恨心理。最后蒙东点火烧了学校其实就证明了这一点。他为什么会点火烧掉学校,其实就是因为他长期处在灰暗的环境里从而导致他心怀怨恨,才会烧掉学校的。我在想,如果这学校没有暴力行为,可能蒙东也不会变成这个样子吧。生活在这样一个经常发生暴力的地方,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学生,也可能会变得阴暗吧,更何况这些学生本身就是有问题才来这里进行“再教育”的呢?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里最感动人心的地方,可能就是马修发现许多孩子具有唱歌天赋之时,就萌生组建一个合唱团的想法,最后他真的成功了,他用自己写的歌曲来教学生们唱歌,在歌声中,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好以及童年的美好,还有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使他们的内心从长期暴力带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了一场来至心灵的教育。至于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产生了多少影响,这个不好说,只能说在当他们在唱歌的时候心灵肯定有一定的感动吧。在那一阵阵优美的歌声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即使作为一个普通的观影者,我们听着这些歌曲的时候,心里其实也会有一种莫名的感觉的,令我们不知不觉会想到自己以前的学习生活。无论以前学习生活怎么样,都会令我们在看这部影片时找到一些同感,发出许多感慨,我就深有感触。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都在强调老师不能体罚学生,国家也出台了一些这方面的法律,但是在一些地方还是时有发生体罚事情。不管你们信不信,在我的十几年学习生活里,我在初中被老师打过,我的许多同学也一样;在高中时也有同学被老师打过,当然打学生的原因可能有许多,或许是学生犯错,或许是学生考试考差了,也可能是老师对学生“恨铁不成钢”才导致的吧。老师们都认为是为学生好才打我们的,他们都是想让学生成绩好才打的,可能吧!反正我们好多人都是被老师打过的,说当时心里没有怨恨那是假的。其实现在想来,当时老师打我们越凶,我们就越害怕那位老师,也就越会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就越不喜欢听他的课,那科成绩越来越差也就不奇怪了。我以前初中的一位同学就是因为被老师经常打骂,然后转学了,后来这个同学的情况我再也没有听说过。在初中时,还发生过一个同学直接被老师打出鼻血的情况等等。现在我时常在想,如果在初中的时候,我的数学老师没有体罚我,可能我当时会认真学习数学,我的数学就不会那么差了,那么在高中的时候,我就可能不会选择文科而是选择理科,我的人生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景象。还有我们老师如果没有打或者骂那位同学,他也可能不会转学吧。当然,我说的这些都只能是如果,都已经过去了。我只是希望我们现实中的教育少一点责骂,多关心一下学生,老师们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走进学生的心灵里去,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然后理解他们,用真正的爱而不是鞭子来教育学生。有句歌词唱的好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只想说:如果每个老师都对学生多一点爱,学生将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在中国的一些电影中讲述的好老师标准,大多数老师都是作为一个神而存在的,至少不是一个正常的人,因为几乎没有错误和缺点,不是任劳任怨,就是什么无私奉献、、、、、、就如《烛光里的微笑》、《美丽的大脚》这些电影里的老师,我个人看来都是一个神而不是一个人了。试想一个都不把自己当人看的教师,还能把学生当做人来平等看待吗?相比较而言,《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里的马修老师更像一个人,他并不完美,但是他真实。从形象上来看,他长得并不好看,反而有点丑陋,同学们叫他“秃头”;从气质上看,他举手投足之间也没有什么突出的,他也会为了生活而到处奔波,他也有七情六欲,如他追求学生家长的事情。但这样他反而更真实了,更能与学生接触交流。就是这样的一位教师,最终却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教育了这些顽劣的学生。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用平等的眼光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并且站在人的基础上理解和宽容他们的一切错误。

美国教育家帕克说过:“一切教育的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灵魂的和谐发展。”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身体、思想及灵魂的和谐发展。首先,我觉得老师应该把学生当做一个人来看,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如果都像我以前的那位数学老师那样不把学生当人看,随意暴打学生,就不用谈其他的教育了。老师不能只喜欢学生的优点,也必须理解和宽容学生的一些缺点,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了解他们,尊重他们,把学生当做一个平等的人。其次,我们可以从电影里的马修老师教学生唱歌的事情里看到,老师要把教学活动做成一种使学生愉快的活动,一种具有丰富性内涵的活动,一种学生能主动接受的活动。教学本来就应该是快乐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并不是我们现实中老师占主导的“被动式教学”“填鸭式灌输”,老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老师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

总之,我们应该明白,教育的主体是人,教师应当把学生当做一个平等的朋友来看待,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多去了解学生,然后才会理解学生、宽容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里去,从而教育他们。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那就只能是在隔靴搔痒。真正的教育不能只注重学生成绩的发展,而是要从“心”开始,要从心灵层面去教育他们,注重学生身体、思想、素质等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当然学生也要爱学习才行,学生也应该积极的接受教师,认真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接受教育。

第二篇:走进学生心灵

走进学生心灵,享受教育幸福

华升学校校长

牛和泉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这样说:“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进学生心灵的世界,许多百思不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教师工作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又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知识、有个性的人组成的群体,他们可以接受管理,又可以干扰管理,还可以组织起来参与管理。班级管理没有学生的参与,许多管理过程是很难进行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参与管理,实现班级管理自主化呢?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爱心: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爱,一个古老永恒的话题,我们所处的世界处处都有爱的踪迹。朋友之间、亲情之间、陌路人之间、同路人之间、患难之间、危机之时,人们都渴望得到爱。只因有了爱生命才得以延续,人类才得以进化,社会才得以发展。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教育是心灵和心灵的碰撞,只有教师的爱才能开启学生闭锁的心灵。

爱,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感情,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关联。用爱心育人是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爱心奉献给学生。班主任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只有一心一意爱学生,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被人们公认的“爱心之父”的裴斯泰洛齐,用他自己的行动谱写了爱心教育的奇迹。他面对的孩子,大多身体有缺陷,很多有慢性皮肤病,使他们步履不便,或是头上长癞疮,或是衣衫褴缕、满身虱子;很多人骨瘦如柴、形容枯槁、目光无力,有的是不知羞耻,习于伪善和欺骗;另一些儿童为不幸所折磨变成猜疑和胆怯的人,完全缺乏感情。面对这些孤儿、弃儿、病儿、弱儿,裴斯泰洛齐 和他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孩子生病时,他在身边,孩子健康时他在身边,孩子睡觉时他在身边„„。被孩子们称为慈父的裴斯泰洛齐说:“我的目的在于使他们过着共同的新生活,产生新的力量,在孩子们中间唤醒他们兄弟般的情谊,使他们成为热情的、公正的、亲切的人。”假如我们的老师具有裴斯泰洛齐那样的爱心、耐心、恒心,什么样的顽劣学生不能转化,什么样的心结不能解开呢?俗话讲: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爱每一个孩子必须相信每一个孩子,班主任教师要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天才来欣赏,当成天才来培养。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坚持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成功的潜能。在教师确立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教育信念的前提下,教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最后逐步达到学生自己争取成功。通过反复成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其实,孩子都是喜欢读书的,每年学校招收一年级新生,孩子们满怀热情,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随后,考试出现了,于是总有人名次排在后边或考试不及格。当这种现象在某一个孩子身上反复出现,孩子的自卑感就会上升,勤奋感就会下降,表现为对学习的厌恶或抵制。学习反复失败是差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赏识学生。

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从教育自己女儿的过程中,探索领悟到相信、赏识在教育中的作用。他的女儿是一位双耳全聋、三岁半还是一个字不会说的残疾儿。他通过赏识,把聋哑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一个神童,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中国第一位残疾少年大学生。周弘第一次看女儿做应用题,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按说该发火了,可他没有。他在对的地方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对号,错的地方没有打红叉号。并由衷的赞扬:“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十道题就做对了一 道,爸爸象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呢!”八岁的女儿听到这些话自豪极了,自信心得以增强。他成功了,她的女儿成功了。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像他说得那样:“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但你却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哪怕是孩子一千次跌到,也要一千零一次地帮助他站起来。一位哲人这样讲:“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赞扬、鼓励正是对人肯定的表现。老师要想获取教育的成功,就要相信、赏识学生。相信、赏识学生是爱心教育的具体体现。孩子需要理解、帮助,孩子需要信任,孩子需要赏识,孩子需要鼓励,拥有爱心,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同时也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事业护照。

民主: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只有教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时,才会产生最好的教育。要走进学生心灵,教师必须把自己的心溶进学生的心,把自己的情溶进学生的情。将师生关系转化为师友关系,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生同化。建立民主、自由、平等、愉悦的师生关系。谈到师生关系,大体可分三个类型:一是服从型,即教师居高临下,以权威者的身份,利用手中的特权,通过规章和奖惩使学生服从,学生口服心不服。二是认同型,即教师以自己的渊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获得学生的认可,学生敬而远之。三是同化型,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把学生当朋友,这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要实现师生同化,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必须从以下几下方面入手。

第一、向学生学习。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曾经有过许多论述:《论语》中的“不耻下问”;《学记》中的“教学相长”,荀子《劝学篇》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韩愈在《师说》中的论述就更明确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这些说法似乎只就学业上来说的。而在思想、道德、人格上,“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宣传,给教师披上神圣的外衣。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绝对的权威、完人,教师也自认为自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其实封建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奴才教育,在这种教育下面,向学生学习是一句空话。教师这种“道德圣人”的自我感觉,到现在许多教师还不自觉地奉行着。认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是学生的道德楷模,有充分的理由和百分之百的资格去“教育”学生。正因为我们有这种观点,我们总以为学生一入校就品德不好,需要我们灌输“美好的道德”。从教育的起点上,我们已经把学生当作“道德病人”。而事实上,“人之初,性本善。”在很多方面,学生其实要比我们纯洁得多,这是有事实依据的。请看每次学雷锋的活动,参与热情最高的是孩子;每次各种公益捐款活动,积极性最高的是孩子;每周的升国旗仪式上,最整齐最严肃的队列还是学生„„。面对学生晶莹剔透的童心,难道我们没想到自己的心灵锈迹斑斑了吗?作为教育者要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但决不意味着每个教育者已经达到了这么高的境界。我们应当承认教师不是完人,承认教师在诸多方面不如我们的学生。这并不是降低了教师对自己的人格要求。恰恰相反,只有教师随时注意到自己的不足,才能真正促进教师自身的自我完善。在这个完善过程中,学生是我们的参照物和镜子。

加里宁说:“教师应当是学识很高的人,另一方面应当是无尚诚实的人。”向学生学习,其意义在于还教师的真实。我们在学生面前是人不是神,我们有优点和长处,同时也有缺点和短处,学生更会把我们当做可以信任、可以亲近的朋友,而朋友般平等的感情,无疑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向学生学习其意义还在于还教育以诚实。面对当前弥漫着的教育虚假,教育者以自身的诚实一方面消解着虚假教 育的负面影响,同时以诚实培育着诚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己不相信的决不交给学生。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这是教育者起码的职业道德。向学生学习,从教育角度讲对学生也是最有效的教育。学生会从教师的身上看到:什么叫“人无完人,”什么叫“知错就改,”什么是“见贤思齐。”教育者对自己错误的追悔和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将感染激励着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战胜自我,一步步走向卓越。

陶行之在谈到“民主教师”时,把“跟小孩子学习”作为民主教育的必要条件这一。他曾这样说:“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去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先生与学生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这是先生受学生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先生是受学生的锻炼。”正是在这“师生接近,”人格互相感化的过程中,教育便放射出“民主”之光。

第二、在民主管理中学习民主。今天,我们已走进新世纪的大门,今日的学生将是明天的公民,建设国家的“接力棒”,不久就要传到他们手中。没有民主精神,就不能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任;没有民主的教育,便没有民主的未来。看来教师是否具有民主精神和民主意识决非小事,它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可让人痛心的是:今日学校还有为数不少的文明监狱,将学生管得死死的。个别教师,高高在上、威风八面。只要他那张冰棍似的脸一出现。学生大气都不敢出,就象“耗子见了猫一样。还有部分班主任将班内的大小事物包揽无余,事无巨细,事必亲躬。从抓学生迟到早退到学生佩带校徽,从学生衣着是否整洁到学生是否洗脸,从和学生一起卫生扫除到陪着学生上自习,从学生吃零食到提着缺腿的凳子四处找木工。整日疲惫不堪,可得不到学生的理 解。自认为尽职尽责、呕心沥血,可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教师缺乏“民主”精神。

独裁、一言堂、个人迷信是愚昧落后的产物,民主管理是文明与进步的选择。作为教师应把全体学生当作朋友助手。谁是学生命运的主人,应该是学生自己;谁是班级的主人,应该是全班每一个学生。如果不发挥他们主人的作用,时间长了他们就丧失了自主、自立、自强的信心,失去了对集体的主人翁责任感。一个班级如果努力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人翁作用,那么他当班级主人的能力就越强。学生在班集体中主人翁作用发挥的越充分,他对班级就越热爱越关心。对教师就越信服越尊重。

魏书生老师在管理班级中,班级的每项制度,每件较大的事,在确定前都和学生商量。大家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由集体举手或投票表决。把个人意志上升到民主意志,学生从民主管理中学会了民主,增强了民主意识。他们的班级,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干,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干,学生真正成了班级的主人。魏老师即使多日不在家班级也能井井有条,学生学习成绩也能蒸蒸日上,其主要原因,在民主管理中学生学会了管理,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学习。

教师的民主精神、民主意识、民主管理密切了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心心相印、情情相溶,班级管理从“必须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尊重:走进学习心灵的信用卡

尊重是人的需要。尊重和帮助他人,内心就充满了做人的自豪和幸福,从中也体现出做人的价值和自尊。尊重他人的付出,会换来他人尊重你的回报。相反,如果教师的自命不凡,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学生当然也不会买你的帐。古人说:“尊人者,人尊之”就是这个道理。尊重能换来尊重,关爱能换来关爱。让学生尊重教师,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育集情感、科学、艺术于一身,尊重、理解、信任、宽容学生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不同,但都履行同一项特定义务,即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教与学分工的不同,绝无高低、贵贱、等级之分。教师应该把学生平等地看成一个大写的“人”字。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就等于尊重教育。曾经有这样一个教师,他所教的二年级学生在做数学作业时,曾三次出现错误。这个教师当着全班同学们的面,在孩子的小脸上画了一个“×”号。以此作为惩罚。回家后,这个孩子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害怕,我再也不去上学了。”难道说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也有自尊心吗?是的,因为学生无论大小,都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在教师的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堂堂正正的人,都有尊重别人和被别人尊重的基本权力。有位教育家曾这样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讥笑中有牛顿,你的冷眼中有爱迪生。”善待学生是每一个教师起码的师德要求。有些教师对待学生,冰凉的心、冰冷的眼,冰硬的语言、冰棍的脸。其实孩子所犯的错误是美丽的错误,连上帝都能原谅,何况是教师呢?面对灿烂的生命,面对花一样的笑脸,我们教师理应笑起来。教师要蹲下身来看待孩子的世界,把学生的人格提升到自己对等的水平上,师生之间才会产生心和心的交流,心灵和心灵的对话。

第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真正的素质教育理所应当的是个性教育,没有个性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我们面对一个班五六十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家庭、教养和经历,有着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特长。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要尊重学生性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教育教学中尤其要避免一刀切,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尊重学生 个性我们要从心灵深处去尊重那些倍受冷落和歧视的“后进生”,要坚信每一个学生在今后的生活舞台上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教育的职责正如《学记》中所说的那样:“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发展学生的特长。曾经有这样一位女教师,刚接手一个班的班主任时间不长,上课时他发现一个后进学生在那里涂涂抹抹,像是画画。老师来到学生身边,看到这个学生原来在给自己画像。老师并未生气地说:“嗬!画得蛮像,送给我作个纪念好吗?”这个学生吃了一惊,又惊又怕地把画交给了老师。下课后,老师把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对学生说:“你很有画画的天赋,今后你就负责办我们班的黑板报好吗?”学生愉快地接受了任务,把黑板报办得非常出色。从此后这个学生学习非常认真,后来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尊重学生特长、尊重学生个性是学生进步的潜在动力。

第三、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需要。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选择,没有选择只能导致停止、僵化、封闭、保守和落后,没有选择就没有发展。自然界也是如此,地球气候的不断变迁,对物种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严格甚至残酷的选择;物种也在不断选择自己的演变方向以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如生存地的选择,形态的选择,本能的选择,食物的选择等等。凡是选择了在大自然中正确的位置,就延续了下来,发展了起来,否则便会被淘汰。人之所以越活越好,就是因为大自然选择了人类,人类不断地选择大自然发展变化的方向。如恐龙也曾在大自然中称霸一时,但因它的选择背离大自然方向而灭绝。有选择才有特色,有选择才有多样化,有选择才有发展。教育同样如此,有选择才有教育的特色,才有教育的个性化。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足够的选择空间。学生的选择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我们理应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 生的选择。孔老夫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如何使学生选择自己,选择自己所教的学科呢?教师就必须改变自己,适应学生。让学生喜爱自己,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今后的教育不是教师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在新的历程里,教师要努力争取成为学生选择的对象。自己的教育内容成为学生内心的需要。

新世纪的教师,只有具备和时代相通的现代教育观和师生观,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当你实现了这一教育境界,你会由衷的感到教育是何等的崇高而又幸福的事业。

第三篇:走进学生心灵

走进学生心灵,塑造健康人格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有一个比“传道授业解惑”更高的境界,那就是赋予学生一个健全、完美的人格。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拥有一片纯净的蓝天。我们的责任是小心翼翼地珍惜它,不断地滋养它,而不是窒息它,摧残它。通过教育,他们应当有健康的心理,有坚韧不拨的意志,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有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能力,有美好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人生追求;他们应当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应当善于明辨是非,心地善良、疾恶如仇,应当善于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有了这一切,他们就将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一个快乐而幸福的人,有了这一切,他们在考场上的成绩和表现是不用过多的担心的。为此,我们从如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关注成长,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关键话语: 成长比成绩更为重要

对于学生来说,成长比成绩更为重要。进入高中的学生,其独立心理、批评心理、逆反心理增强,在情感上虽然不成熟,但他们总以为懂事,所以总想找理由对老师“反教育”,另外,高考与成长的压力也是空前的,比如,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常常被失望、沮丧、忧虑的情绪所困扰。面对家长,他们有深深的内疚;面对老师,他们觉得自己不被信任、不被理解;在同学面前,他们又充满了自卑、甚至嫉妒。即使是成绩优秀的学生,面对学习的压力和不可知的前途,面对多变复杂的世界和社会上许多消极负面的事物,他们也常常充满了怀疑、怯懦、甚至有孤独、无助的感觉。因此,可以说,所有的学生,面对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都有一些恐惧和迷惘。他们的内心涌动着的情绪需要倾诉,压抑着的生命的秘密需要解脱。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给学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如果我们不能和学生一起面对这些成长的焦虑、困惑,给他们以关怀、指导,如果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体贴、感受到理解、感受到期望,师生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深,学生对你的戒备会越来越严。则“亲其师信其道”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教师首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让自己成为学生高考中可以信赖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然后对症下药,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二、坚持正面教育,提升道德水准。

关键话语: 一个人的高度是由其道德水准确定的,用道德的高度引领学习成绩,则其学业上的发展是无所限的。

1)、树立坚不可摧的信念和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不能让学生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不可在学生面前发牢骚,造成情绪污染)

2)、思想教育是具体的行动,是客观的可以操作的过程。

3)、榜样教育,朋辈教育,事迹感染。(宣读记实文章与名人传记,特别是记述当代青年成功与奋进的典型报道)。(不管遇到何种情况,我们的班会从不间断,始终坚持,且最大的亮点是宣读记实的文章,并以此做为每次班会的主题,让榜样的力量和朋辈教育效果发挥到极致,我们宣读的文章主要选自《求学》《青年文摘》《读者》《中国青年》《状元宝典》等。比如:《苦尽甘来话高三》,《一个复读生的状元之路》,《有梦就有希望》,《为理想而拼搏的人是幸福的》《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张弛有度》,《新手这样脱颖而出》,《绑架父母的潮流》,《我的校园因爱她而美丽》,《我的高考》,„„。这些文章对于学生的影响不止是现在的学习,也许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人生的价值都会有作用的)

4)、热爱集体,依靠集体,在集体中成长,在帮助别人中寻找一种自信与荣耀。(相信集体的力量,相信学生特别是差生很乐意为集体做一点事情,)

(十分重视各种集体活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通过集体活动,既加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又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打造形象工程,每个学生的形象不只是自己的形象,也是班级的形象,学校的形象和社会的形象。)

5)、让规则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需要。守“规则”不仅要有外在监督,更应当内化为内在需要。(可以更轻松些;放在成长与成人的高度;张扬个性,领会素质教育的要义;因势利导的引领男女生交往,替学生保守秘密;吃苦教育,劳动教育是根本;寻找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育人合力;让人人有被重视感被重用感; 回避诸如“不许”“不准”“不能”“严禁”等教化的“规范”要求)

6)、引导有效的学习策略。先做你应该做的,再做喜欢做的。学习不是一碗方便面,是栽种上的树,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没看到长多少,但它每天都在为成长蓄积能量,坚持下去就会根深叶茂。有的树一开始没栽好,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扶正、来适应土壤。当然,我们也不要期望杨树或灌木能长成红巨杉。

7)狠抓日常教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不好高骛远,不眼高手低,不偏科偏类,明白“粗心就是差距”,“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学习是一件苦差事,一定要坚持住,不能因为看不到明显提高就放弃。学然后知不足,要有韧性。要在刻苦中培养兴趣。)

三、教育的境界是宽容、关爱,但必须给学生赋予责任

关键话语:教育之失败是培养出有聪明而没有智慧,有知识而没有思想,有文化而没有教养,有德行却缺失责任的人

1)、学生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但要客观的去认识、分析其错误的成因,不能让同样的错误老犯。

2)、感恩教育(感谢父母,感谢师长,感谢同学,感谢对手)(怪象:读书是家里逼自己来的,自己本来就不想来,所以花钱是家里应该的)

3)、播种希望,收获心灵,偏爱差生,同情弱者。(有毛病的学生,听到的更多的是批评,最缺乏别人的是理解。因此,和他们多说一句话都是鼓励。一句问寒问暖的话,都可能在学生心中产生很大的波澜,给学生留下最后的“面子”。)

4)、有责任意识,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有使命感的人!这样我们的学习、我们的生活才有不竭的动力。(考核扣分问题,好学生从严要求问题)(每个人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责任,班干有班干的责任,值日生有值日生的责任,科代表有科代表的责任,„„当你走向社会,就会直面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有责任感的学生,无论走到那,都会很容易被别人接受)。

5)、体验社会,实践生活,培养社会道德意识。

(鼓励同学们在双休日、节假日到社区、贫困山区、开发区、工厂、电器商场、家电维修点、菜市场去接触社会,,实践生活,鼓励同学们去体验生活。)

四、创设立体的育人环境,展现鲜明的班级文化

关键话语:构建“教育磁场”,实施“无痕教育”,让你的教育有“润物细无声”之效。环境之于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创设润物细无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生存环境,使学生在这一环境中时时能感受到积极奋进的鞭策。

1)、创建鲜明的班级文化,充分利用教室的四面墙壁,让墙壁说话。让教室成为催人奋进的精神家园。

(教室是学生实现个人目标的主要场所,我们一贯所努力的就是让学生进入教室就能感觉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为此,我们在教室设置许多专栏,让墙壁说话。比如《成长专栏》,《管理专栏》,《教学专栏》,《教育专栏》,《新闻专栏》,《高考专栏》,《班级誓词》,还有名牌大学图片,全国大学排行,以及班团干部分工及职责,各宿舍长名单以及月考的宿舍排名等,栏目的更换由团干部负责)

2)、让积极的宿舍文化成为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座位之中有学问。(优化组合,互补互长,克服毛病,消化矛盾)

4)、教室卫生要反映当天值日生内心的纯洁程度。

(保持教室地面、桌凳、窗台、讲台、黑板等全天干净,同时也让神圣的教室永远安静。)

五、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制定一套系统的班级规约,让班干部带头去落实。关键话语:班级管理上也存在以班主任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关键看你塑造什么样的班干部。如果他们有被重用的成功感。班级工作一定事半功倍,自动运行。

1)管理的概念是一个全员的集体行为,而不是个别人的指手划脚。首先构建一套学生自我管理机制

(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品德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促使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而不断成长。)(目标:每个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他们积极上进,热情乐观,关心集体,胸襟开阔,意志坚定,严于律己,诚恳待人,积极锻炼,自觉吃苦,既有组织的统一,又有个性的张扬,既学会了宽容与忍耐,又学会了自律与自立)

2)公开竞选班团干部,采取民主选举的方法。让班干部的工作完全出于自觉自愿,从而强化责任意识。

(也可以指定候选人,挑选品学兼优、道德高尚、觉悟性高、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

3)培养班干部工作的艺术,要相信他们有很强的思想意识和独立的工作能力,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处理好干群关系,帮助他们妥善处理好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当好班干部的后台老板。

4)班干部必须是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典范。同时也是恪守职责,自觉表率,独当一面的班级精英。

5)创设以宿舍为单位的管理机制,积极参与“文明宿舍”评比活动

6)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全班一盘棋,高效而有序。让班干部成为沟通班内各种关系得 “桥梁”。(比如学习委员分管各科科代表,生活委员分管各宿舍长与留校生,卫生委员分管各卫生小组,团干部分管财产与宣传以及课外活动)

六、改变自己,完善自我,寻找适合于学生的教育方法。

关键话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内外皆修,与时俱进。

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要求,自己不保守,不落伍,更新观念,改变自我。以营造和谐,张扬个性为管理主线,带动一个全新的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在工作中,自己爱岗敬业,严守职业道德,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十分注意自身的品格、学识、涵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关爱在前,要求在次,教学生做人在前,传授知识在后,努力与学生和谐共进,避免由于自己过于刻板或严肃而使学生僵化教条,对老师敬而远之。可以说,自己做班工作更多的是一种享受、一种成就与幸福。

要点如下:

1)、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永不自满,永不言弃,处处留心,多渠道积累教育素材。

2)、调整心态,把自己最好的精神状态带进教室,用激情去感染学生。避免因个人情绪不好而污染群体。

3)、在班级工作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往往率先垂范。(一种游戏规则)

4)、增加班级管理的预见性,防患于未然。

(强化管理的前瞻性,提升突发事件的预见性,警钟常鸣,防患于未然,许多与安全、学习、卫生、活动、人际交往等有关的问题我们都基本能在出问题以前做出要求,做到有备无患,不会措手不及。)

5)、细心、公正、廉洁。(察言观色,拒绝诱惑)(具体成就实在)

6)、班工作是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不存在一劳永逸,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总之,教育是多种多样的,成长则应强调秩序与规则,不管学习、活动、修身、生活都如此,让学生给自己树立一个榜样,寻找一个对手,展示一片悬崖,让他们有板有眼的去做,而不是在乱哄哄的氛围中毫无头绪的死学。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班级氛围亦当如此,给学生营造创新的机会,在竞争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体验“与众不同”的乐趣。我只希望,自己的班级能团结一致,精诚合作,珍惜机会,在集体的智慧和集体的能动力量面前,时时刻刻进行着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我们所付出的辛苦难以一一说出,但留在学生的记忆里是长久的,收获却应当在其一生的成长中。我希望我们的学生面对复杂多变、充满诱惑的世界能有明确的美丑观念与善恶准则,对于未知的未来世界和道路的曲直不平,有深刻到位的思索,同时,也希望他们目光更远大,意志更坚强,忠于人民,热爱科学,遵守公德,关心时事,学以兴邦,回报社会,真正对国家有贡献,对民族有作为,对家庭有责任,对母校有情感!

第四篇:走进学生心灵

走进学生心灵

—主题班会课感想

吴翠萍 高中组

联系电话:***

案例背景

背景一:班会课难上是许多当过班主任的老师一个共同的感受。不少班主任认为,班会课至少有“三难”:难准备、难组织、难见效。班会课上,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成了哑巴。他们认为,班会课无非就是老师变着法子对学生进行说教:学生在学校不要做这,不可以做那,形式再多,目的只有一个:确保学生在校平安。既然如此,学生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背景二:近年来,随着蚌埠城市的发展,周边农村的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到城里来求学,希望他们能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受到更好的教育。农村的孩子进城以后,觉得城里孩子的一切都比他们优越。逐渐地,一些女生开始学着城里人的样子烫了头发,父母看不惯,他们有的还和父母闹翻了;一些男生三三两两地出入网吧,甚至彻夜不归。他们甚至完全忘记了父母送他们进城的目的,更没有体会到父母每个月给他们的那点钱的来之不易。看到这些,作为班主任的我真的很痛心:如何才能让学生懂得感恩呢?

案例过程

又到了学校举行主题班会比赛的时侯,这次班会的主题由各班自拟。因此,我决定利用这次班会课对学生进行一次感恩教育。班会课上,我请来了一位和孩子有矛盾的家长,首先让他讲述了父亲那威严冷峻的外表下深藏着的爱与期望。然后,又让那位同学就自己对父母的教育方式的不解与父亲沟通。当父亲终于放下面子,承认在平时的教育中方法有不当的时候,孩子的情感就象开了闸门的洪水,再也控制不住,泪流满面地向着台下的爸爸深鞠一躬,“爸爸,你对我从来没有笑脸,我考试考得再好,你也从来没有夸奖过我。我认为你只是想让我考好为你争面子。我真的不知道你原来那么在意我的感受,关心我的前途,对不

起。”会场上再也没有了沉默,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同学们的情绪达到第一个高潮。接下来,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发生在我们班的真实的故事:(配乐:念亲恩)陈小龙同学一个月以前退学了,走后,他给我留下了这样一封信:他说他的爸爸一天到晚在外面挣钱养家,留下生病的妈妈一人在家。有一天,当他回到家的时候,他发现妈妈病得很厉害。她渴了,没有人给她端水;她饿了,没有人给她做饭;她病了,没人知道,更没人能把她送往医院。看到这一情景,孩子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他说,从他看到妈妈躺在床上的那一目,他就作出了决定:回家照看妈妈。因为他即使留在学校,他的脑海里也总是妈妈的身影。他想明白了:人的一生中亲情最重要。听了他的一席话,我再也说不出什么安慰和挽留他的话。因为我知道,他是一个有主见的孩子,他知道他需要的是什么。现在,这位同学在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找了一份工作,每天可以回家照看妈妈。我们忠心祝愿他和妈妈生活得幸福快乐。(配乐:妈妈插图:一个生病的妈妈卧在病榻之上,一个孝顺的儿子端着碗在给妈妈喂药)

下面,就让我们把《感恩的心》这首歌送给我们的学校以及在座的每一位家长、老师及同学。(全班同学齐唱《感恩的心》)

故事讲完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评委在内)都被感动的热泪盈眶,我自己早已泣不成声,班会课进入最后的高潮。

案例效果

课就这样结束了,接下来的事情该是检查效果的时候。经过一个星期的仔细观察,我发现同学们的态度真的改变了:上网吧的没有了,攀比吃穿的没有了,他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向着我们共同的目标出发了。班会课的效果比以往似乎好了很多。

案例反思

班会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为什么这一堂班会课能够感动所有在场的人、效果显著?是因为给了学生想像的空间?是因为有身边人的教训作为借鉴?还是因为改变了单一的发誓式的演讲形式?抑或是因为班会主题贴近学生的生

活,触动了他们的心灵,所有的体会认识来源于他们自己?我似乎无从知道。但我们又确实都知道,主题班会课应该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加强教育的一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但班会课的形式不能永远是那种批斗会式的说教。否则,学生会变得麻木,班会课也就失去了意义。一堂新颖、别致的班会课不仅能达到从思想上教育学生的目的,最为重要的是还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投入真正的高昂的热情,从而水到渠成的寓教于乐。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怎样做才能“寓教于乐”呢?通过这一节班会课,我的认识是:

一、教育要生活化,内容要精品化

我曾经有意地收集过本校几年来的班会课主题要求,没有意外地发现,几乎每年的主题都相似:“新学期,新气象”、“庆祝教师节”、“纪念九一八”、“欢度国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庆祝元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学雷锋,见行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等等。

诚然,我们确实需要通过这些班会课教育学生,让学生有计划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乐于助人、不忘国耻、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等优秀品质。然而,我们似乎也更应该考虑到学生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的学生他们生活的经历是各异的,他们对于社会上一些现象的认识也是各不相同的。教育如果脱离了社会现实,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必然沦为空洞的说教。当今的中学生他们的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对自己的期待值高、接受知识的能力强,但同时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存在着层出不穷的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内容也应该努力去适应他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结合学生的情况和班级的实情,精心选择主题,精心设计形式,使之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

如针对学生进入高一后不能适应高中课程,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学生的情绪波动很大,我们进行了一个“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考试”的单元主题班会,请学生们谈自己进入高一以来的学习方法,并请来相关学科的老师来给他们作指导,使学生们明白了再也不能用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应对高中的课程;针对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我们组织了一个“考试作弊有没有意义”的单元主题班会,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并准备了大量的图片,以此帮助学生们理解考试的真正内涵,从而确立心目中真正的学习目标;而当班级中有些同学不能认真执行班级的一些制度

时,我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召开了一个以“如果我是班主任”为主题的班会,然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设想写成一份可行性报告提交班委会,班委会再组织学生进行商讨,最后决策。这样的班会课因为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且所选主题皆是师生精心选择的,学生上起来就有亲切感,参与的积极性自然就很高。

二、学习要创新化,形式要多样化

不同的教育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譬如英语文章,有的文章适合从语言文字上品读,有的文章适合从结构内容上品读,有的文章适合从思想意蕴上品读,还有文章的适合从写作手法上品读,凡此种种,都要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如果不加分析,不加研究地一味地分析结构或一味地分析思想教育意义,即使是奇文,也会让人兴味索然。

班会课也必须注重灵活与创新。再好的理论,说教者如果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且重复的次数又多,自然就会失去吸引力。同样,班会课若是长时间一个模式,采用的教育素材基本不变,那么肯定不会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班会课应不断充实新鲜血液,力求学习创新化、形式多样化、学生主体化。如可采用师生共同主持班会、鼓励学生自主召开班会、邀请任课老师参加班会等多种形式,将班会改革为报告式、讨论式、纪念式、知识竞赛式、读后感交流式、社会调查式、演讲会、辩论式等等,寓思想教育于丰富多彩的班会课具体形式之中;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不断更新健康向上的班会课素材,不断丰富班会课教育内容,以启迪、感染、教育学生;还可充分调动积极的社会因素,联合家庭进行参观式的班会活动、以形象具体、活生生的实物、人物事例教育学生。

伟大的民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要贴近日常生活。要让学生学会从身边学起从身边做起从身边想起。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从他们的切身感受中,提炼出对他们最有用的知识,帮助他们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体味求知的乐趣和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变枯燥的被动的学习,为生趣盎然的主动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值得提倡的学习,这样的教育才是值得提倡的教育。班会课的教育也应是如此,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环境下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不拘一格开班会,努力提高主题班会的质量,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展示思想,促进学生更好地健康地发展。

第五篇:走进学生心灵

班 主 任 工 作 点 滴

——走进学生心灵

春夏交替,日月轮回,转眼我教学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在这些年的教学生涯中,品尝了当老师的酸甜苦辣,同时也收获了桃李芬芳与孩子的爱。想想这些年与孩子们的相处,感觉到学生是一本书,一本无字却很深奥的书。在他天真灿烂的笑脸背后,经常藏着许多奇特的幻想,他们更是一张白纸,任由我们这些成年人和老师去作画、涂色。在我担任班主任的这么多年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孩子,有调皮捣蛋的,有活泼可爱的,有善解人意的,有腼腆内向的,有喜欢张扬个性的,有性格内敛的。学习好的总是受到老师的表扬,学习较差的总是默默无闻而被老师遗忘。在这些孩子中,最需要关心的是那些学困生,学困生们往往性格孤癖、自卑,不愿和同学们相处,更不敢和老师说话,他们害怕遭到同学的讥笑和老师的白眼,总是默默无闻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可是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寂寞的,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欣赏,得到同学的帮助和友谊。

作为班主任对于这样的孩子应该付出更多的爱,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老师走进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心理健康地成长,自由、快乐地学习。怎样才能走进这些学困生的心灵呢?

一、用微笑鼓励学生

教育家陶行知曾告诫老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的确,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老师“恨铁不成钢”,一出口就伤孩子的心,尤其是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你脑袋里进水了吗?傻瓜,笨蛋!”老师本意想激励孩子,却无端伤害了孩子可贵的自尊,可能这个孩子从此就破罐破摔了,对生活也失去了热情。如果我们每个班主任都这样对待我们的学生,试问,这样会毁了多少学生。而我认为,激励孩子不应该用刺耳、偏激的语言去刺激他们,而应经常鼓励孩子“你不错!”“你真棒!”“你能行!”。给学生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鼓励,多一些掌声才能够使这些学困生树立起信心,才能充满自信,才能有勇气迎接风雨,乐于在困难中微笑。

我们班的刘玉兰、付小雪同学性格特别内向,学习基础特别差,在班里总是默默无闻,不和同学交往,也从不敢和老师说话。刚接这个班时,我默默地观察了一阵,决定帮助这两个无助的女孩。于是我把先把付小雪叫到办公室让她们坐下,注视着我,对我说说她学习上存在的困难。然后我告诉她,在老师眼里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我说:“其实你很有潜力,很有发展前途,今后要多找老师沟通,有问题及时找老师解决,相信你一定能行。”在谈话过程中,我始终面带微笑,和风细雨地与她谈着心,末了,她说:“老师,谢谢你!跟你谈完心,心里舒服多了,觉得老师也不是那么可怕。”然后又将刘玉兰叫来,温柔地开导她。从此后,她们俩在班上都有了许多变化,她们还积极开始参与班级管理,主动请缨干力所能及的事,上听课也特别认真,我也经常提问她俩、表扬她俩,由于她俩七、八年级的英语基础太弱,经过一年的努力,虽然说她俩的成绩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性格自信多了。每次见到我,不再是低头而过,而是昂着头,迎着我的目光,问好。

二、用宽容唤醒学生

教育,需要我们老师用宽容去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尤其是对于学习上比较困难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和宽容。记得刚接上这个班的时候,那时他们是八年级,这个班有许多学困生,英语基础特别差,基本什么都不会,单词听写都是十几分。尤其是马金龙同学,从不背单词,每天一上课就睡大觉。一听写就交空本子,我非常生气,每次就用棍子敲他的手。而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还恨恨地看着我。我一想,这也不是办法啊,于是我想起曾经刚参加工作时一位老教师告诉我的话:“老师要有宽阔的胸怀,要有宰相的肚子,要用宽容的心去对待这种学生。”听完后我如梦方醒,立马改变了对班里学困生的态度,经常找他们谈心,用语言去激励他们,帮他们树立信心。对他们降低要求,要求他们每次听写别人写10个单词,他们写对3—5个就过关了,他们立刻有了兴趣,课堂上不再睡觉,每次都能写出几个单词,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对他们要求提高了一点,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竟然写对的单词越来越多,对英语学习也慢慢有了点兴趣。对于他们回答问题,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及时表扬,不管回答的正确与否,都报以宽容的一笑“不错,有进步!”当他们扰乱课堂纪律时,我也总是把他们叫到办公室,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久而久之,这些调皮捣蛋不学习的学生渐渐发现我是一个很大度的老师,不会斤斤计较,也不会给他们穿小鞋,他们也慢慢的把我当作他们的朋友。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九(2)班的大部分学困生无论是性格还是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用宽容唤醒学生勤奋向上,用一颗爱心感化学生积极进取,只有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才能拨动学生生命的琴弦,点燃他们理想的圣火。

三、用欣赏激发学生

学困生往往生活在自我的圈子里,性格孤癖、自卑,容易自暴自弃,他们往往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作为班主任,有责任去激励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而这一切需要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需要老师去欣赏他们。我们班里的学困生特别多,只要他们有一点点进步,我就及时表扬他们,有欣赏的眼光鼓励他们,用激励的语言去激发他们。多年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有不少学生喜欢找学习不好而又调皮的同学的缺点打“小报告”,尤其是女生特别爱告状,对此,我经常提倡学生要学会“阳光思考”,鼓励他们多看别人的优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些学困生,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去欣赏他们的优点,让他们在被欣赏中找回自我,在欣赏中获得快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用激情点燃学生理想的火花,用一颗爱心鼓励鞭策学生,用欣赏给他们自信的阳光,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照亮他们一生的道路。

伊宁市奶牛场中学2012—2013学年

第二学期班主任随笔

《走进学生心灵》

虹 2013.6.25

下载教育需要走进学生心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需要走进学生心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进学生心灵 感悟教育酸甜苦辣

    走进学生心灵 感悟教育酸甜苦辣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杨丽娟 走进学生心灵 感悟教育酸甜苦辣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二班的班主任......

    做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

    做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 ——假期读书体会 明晶宇 假期中,再次拜读了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及中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两本书,感触颇深,书中......

    走进学生心灵2

    走进学生心灵 山东省平邑县郑城镇教委范 英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这样说:“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进学生心灵的世界,许多百思不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

    走进学生的心灵

    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必须讲求工作的艺术性 ——————谈体验教育在工作中的应用 人们常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妙的土地,看你播下什么样的种子,你就有什么样的收获。无数人的成长......

    走进学生心灵演讲稿

    拨动心弦奏出华美乐章——“走进学生心灵”演讲稿柳林一中化学组 王 玲 玲 2010年4月17日拨动心弦奏出华美乐章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头变成了美丽的鹅卵......

    教育得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案例分析

    教育得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案例分析马王街道新旺小学刘依维背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学生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接收了许许多多信息。他们已不再是单纯的白纸,任由教......

    班主任如何走进学生心灵

    走进学生心灵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晚上好! 时光飞逝,转眼间半学期就飞速地过去了。在这半学期的时间里,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一是......

    走进学生心灵 关爱学生成长

    “走进学生心灵 关爱学生成长”心理讲座成功举行 5月23日下午,安徽工业大学学生处处长陈选华教授应邀为我院各系部分管学生工作书记、专兼职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等学生管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