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人要方圆有度
做人做事要方圆有度 [原文地址]
南怀瑾说:他把自己以为是道德的东西,固执地抓得很牢,他自己以为的道德,其实是错误的。这叫邪见,也叫戒禁取见,“未达人气。”许多人的道德修养很好,所谓方刚的人,很方正,很刚强,觉得道德是不能碰的,方者就是方者,圆者就是圆者。道理讲得非常对,可是他实在是“未达人气”,对人生的气味,生命的气息都不懂,他自己虽然也是个人,但不通人情,不懂得做人的道理。
南怀瑾经常说,过去的读书人是“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在现代商业社会,读书人则是“学会数理化,卖给资本家”。但南怀瑾自己,既没有把自己“货于帝王家”,也没有把自己“卖给资本家”。早年,人家拉他进入官场,他没有干。后来,在台湾蒋家父子当权的时候,他有机会踏进仕途,也没有动过心。
另一方面,他并不拒绝与台湾当局的一些高层人士有来往。一天,南怀瑾在给他所创办的协会中的一个“特别班”上课,看到底下坐的全是少将中将,一数他们军衔上的星星,一共有二十八颗。这些人都是“党国重臣”,握有实权的大人物,是一些台湾政坛的重量级人物。
大师智慧活学活用
远离政治是南怀瑾先生的一贯标准,也就是他所坚持的“方”。因此他一生不愿为官,不愿与蒋氏父子过于亲近;另一方面,他并不反对与政要人士来往,只要是专程来听课的,他都来者不拒,并不有意回避。这又体现了他处世的“圆”,或者他所说的“达人气”,也就是有人情味。所以,他不从政,却不反对与政要人士来往。这就是“方圆有度”处世的大智慧。
其实,南怀瑾先生所指的“圆”、“达人气”,实际上是说,要通晓人情世故。他对“人情世故”四个字还曾作出了一种另类的解读。他指出,其实,不管是为政或做事,都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懂得“人情世故”,方能自在做人。“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懂得人,懂得事。
孔子有一句话,为中国人所熟知,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这句话,南怀瑾先生从“人情世故”的角度作了全新的解读。他说,孔子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十五年后,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经历过的人生磨炼,到了三十岁,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就“立”住了,然而,这时候心理还不稳定。到了四十岁,才真正没有任何疑惑。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知天命”。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耳中经过心中自定,毁誉不摇,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他,使其成为好人。然后再加十年,到了七十岁,才“从心所欲”,而又不超过人与人之间的范围。此时的孔子,已经完全通晓人世间的人情世故了。
人生在世,就要通晓人情世故,要懂得方与圆的道理,然后还要灵活运用,才能做到方圆有度。
1.要做到“行方”
所为“行方”,是指做人要有棱角,要遵循规矩,要坚持做人的原则,要有人的骨气和品格,要表里如一。
比如,经商要奉行的金科玉律是一个“诚”字。真正的大商人必是以诚行天下,以诚求发展,绝不会行狡诈、欺骗之伎俩,为一些蝇头小利或眼前得失而失信于天下。
做学问信奉的是一个“实”字。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点长进,方能积少成多,积薄成厚。那些沽名钓誉之徒终将会成为人们的笑柄。
2.要做到“智圆”
所谓“智圆”,就是说为人处世要周到细致、审慎干练,要把事情办得圆满。
处世要圆。圆的压力最小,圆的张力最大,圆的可塑性最强。
这里所谓的“圆”,绝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而是一种圆通,一种宽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在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智圆者,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不因坚持己见而感到压迫和惧怕,不因附和别人而随波逐流。这需要很高的素质和技巧,需要极强的悟性,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黄炎培曾给儿子写过四句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就是希望儿子像古铜钱那样外圆内方,对人要宽容和善,像春风一样;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像秋霜一样。这与南怀瑾先生所推崇并遵循的“外圆内方”的做人准则不谋而合,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南怀瑾说:他把自己以为是道德的东西,固执地抓得很牢,他自己以为的道德,其实是错误的。这叫邪见,也叫戒禁取见,“未达人气。”许多人的道德修养很好,所谓方刚的人,很方正,很刚强,觉得道德是不能碰的,方者就是方者,圆者就是圆者。道理讲得非常对,可是他实在是“未达人气”,对人生的气味,生命的气息都不懂,他自己虽然也是个人,但不通人情,不懂得做人的道理。
南怀瑾经常说,过去的读书人是“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在现代商业社会,读书人则是“学会数理化,卖给资本家”。但南怀瑾自己,既没有把自己“货于帝王家”,也没有把自己“卖给资本家”。早年,人家拉他进入官场,他没有干。后来,在台湾蒋家父子当权的时候,他有机会踏进仕途,也没有动过心。
另一方面,他并不拒绝与台湾当局的一些高层人士有来往。一天,南怀瑾在给他所创办的协会中的一个“特别班”上课,看到底下坐的全是少将中将,一数他们军衔上的星星,一共有二十八颗。这些人都是“党国重臣”,握有实权的大人物,是一些台湾政坛的重量级人物。
大师智慧活学活用
远离政治是南怀瑾先生的一贯标准,也就是他所坚持的“方”。因此他一生不愿为官,不愿与蒋氏父子过于亲近;另一方面,他并不反对与政要人士来往,只要是专程来听课的,他都来者不拒,并不有意回避。这又体现了他处世的“圆”,或者他所说的“达人气”,也就是有人情味。所以,他不从政,却不反对与政要人士来往。这就是“方圆有度”处世的大智慧。
其实,南怀瑾先生所指的“圆”、“达人气”,实际上是说,要通晓人情世故。他对“人情世故”四个字还曾作出了一种另类的解读。他指出,其实,不管是为政或做事,都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懂得“人情世故”,方能自在做人。“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懂得人,懂得事。
孔子有一句话,为中国人所熟知,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这句话,南怀瑾先生从“人情世故”的角度作了全新的解读。他说,孔子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十五年后,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经历过的人生磨炼,到了三十岁,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就“立”住了,然而,这时候心理还不稳定。到了四十岁,才真正没有任何疑惑。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知天命”。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耳中经过心中自定,毁誉不摇,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他,使其成为好人。然后再加十年,到了七十岁,才“从心所欲”,而又不超过人与人之间的范围。此时的孔子,已经完全通晓人世间的人情世故了。
人生在世,就要通晓人情世故,要懂得方与圆的道理,然后还要灵活运用,才能做到方圆有度。
1.要做到“行方”
所为“行方”,是指做人要有棱角,要遵循规矩,要坚持做人的原则,要有人的骨气和品格,要表里如一。
比如,经商要奉行的金科玉律是一个“诚”字。真正的大商人必是以诚行天下,以诚求发展,绝不会行狡诈、欺骗之伎俩,为一些蝇头小利或眼前得失而失信于天下。
做学问信奉的是一个“实”字。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点长进,方能积少成多,积薄成厚。那些沽名钓誉之徒终将会成为人们的笑柄。
2.要做到“智圆”
所谓“智圆”,就是说为人处世要周到细致、审慎干练,要把事情办得圆满。
处世要圆。圆的压力最小,圆的张力最大,圆的可塑性最强。
这里所谓的“圆”,绝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而是一种圆通,一种宽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在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智圆者,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不因坚持己见而感到压迫和惧怕,不因附和别人而随波逐流。这需要很高的素质和技巧,需要极强的悟性,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黄炎培曾给儿子写过四句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就是希望儿子像古铜钱那样外圆内方,对人要宽容和善,像春风一样;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像秋霜一样。这与南怀瑾先生所推崇并遵循的“外圆内方”的做人准则不谋而合,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第二篇:求职信要有度
自我推销与谦虚应适当有度
写求职信就是推销自己,就要强调你自己的成就,强调你对所选单位的价值,这就少不了自我介绍一番,但是一定要讲究技巧。比如,你信中要表达“有能力开创企业的新局面”,让人听起来就很刺耳。应用点技巧来表达,可以说:“我可以用所学的知识,建立一套新的管理计划,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可以为企业搞一些形象设计”等等。
对于中国人来讲,谦虚是一种美德。一个谦虚的人,可以使对方产生好感。但对于求职者来说,过分的谦虚,同样会使人觉得你什么也不行。谦虚不是自我否定,是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所以,写求职信应遵循“适度推销”的原则。但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对外资企业可多一些自吹,对国内企业应多一些谦虚。
少用简写词语,慎重使用“我”的字句
平时你与人交谈时,可能习很简称自己的学校或所学的学科专业,但在求取信上最好不要用简称,因为用人单位的领导不一定都了解你的学校或专业、简写,往往容易使他们因不明白而产生误解。如“科大”,究竟是指中国科技大学还是北京科技大学?专业的简称有时就更让人莫名其妙。另外,多处简写有时还会使人觉得你做事不能脱离学生本色,或认为你态度不够慎重,从而影响录用。此外,在求职信中需要用“我觉得”、”我看”、“我想”、“我认为”等语气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时,要慎重,否则会给用人单位留下你自高自大,思想不成熟的感觉。
突出重点
求取信要突出那些能引起对方兴趣、有助于获得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工作经验、自身特长和个性特点等。有一点项特别注意,即在介绍专业知识和学历时,切忌过分强调自己的学习成绩。许多人,特别是刚出校园的学生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以为社会上也和学校一样,重视学习成绩,认为只要学习成绩优秀就会谋到一份好职业,甚至为自己全优成绩而沾沾自喜.这是不成熟的表现,很容易导致求职失败。因为以自己的学习而夸夸其谈,只能给人以幼稚和书生气十足的感觉。而用人单位要重视的是经验和实际能力,所以应一般地写知识和学历,而重点突出工作经验和能力。
第三篇:凡事当有度,做人应知足
人生有度,过则为灾,做人不必刻意,做事不求完美。功不求盈,业不求满,花看半开时,酒饮微醉处。可以清高,但要有宽容之心,否则就是孤傲。可以仁慈,但要有果断之举,否则就是软弱。可以强势,但要有所敬畏,否则就是暴戾。有财,要懂得节俭,否则就会奢侈。有识,要懂得谦虚,否则就是骄傲。尊贵,要懂得谦卑,否则就是刁蛮。凡事有度,话不可以说尽,要把握分寸,事不可以做绝,要留有余地。
人生无完满,缺憾亦是美,优雅的人生,是阅尽世事的坦然,是沧桑饱尝的睿智,是过尽千帆的淡泊。聪明的人懂得,该说的时候要说,该哑的时候要哑。睿智的人懂得,该进的时候要进,该退的时候要退。智慧的人懂得,该显的时候要显,该藏的时候要藏。于事,要三思而行,勿乱,于情,要痛后而放,莫恨。于欲,要持中有弃,勿执,于求,要尘中不染,勿贪,凡事当有度,做人应知足。
生活没有绝望,只有想不通,人生没有尽头,只有看不透。快乐是心的愉悦,幸福是心的满足,不和别人比较,不和自己计较,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完美是一种追求,追求完美的同时,要把握做人的尺度。快乐是生活的必需,追求快乐的同时,要守住善良的底线。
得失看淡,尽心随缘,过去放下,现在珍惜,未来希望。逆境时忍耐,顺境时收敛,得意时看淡,失意时随缘。一种洒脱,看人间冷暖,一种恬淡,赏天高云淡。深深明白,岁月走过,留下斑驳无数,是愁,是叹,终不过一纸繁华。简单才是享受生活的最高境界,是看透人生的智慧结晶。人生窄的不是路,深的不是苦,累的不是身,是思想、是感受、是心情。路边有路,悲中有欢,忙可偷闲,就看自己如何领悟。
我们的一生,究竟有多少沟坎要独自跨越,又有多少遗憾留给岁月。一路奔波追求,忙忙碌碌,相聚分离,过客匆匆;偶遇邂逅,进进出出,苦辣酸甜,喜喜忧忧。绚烂的花朵,成熟的身心,来自多年的磨砺,人放松,心放平,让生活轻松,让生命丰厚。其实,人活着就是一种情怀,要的就是一种心情。
你若耕耘,就有收获,你若努力,就有希望;你若自信,就有微笑,你若看开,就有快乐。用纯净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是精彩的,用淡然的方式去生活,生活就是美好的,用平常的心态看得失,人生就是轻松的。岁月蹉跎,苦倦无果,不言心累,不诉烦恼。不为风光,不为炫耀,只为心底那份执着,只为找回自己。其实,人活着就是一种心情,心中有份惦念,是一种充实,心中有份坚持,是一种富足。
心中有份守候,是一种温暖,心中有道风景,是一种美好。人活着就是一种修行,看开处处充满生机,看透天天都是春季。人生没有假设,没有如果,过去的是永远,当下才是全部。用一颗平常心,平凡的活着,梦自己所梦,想自己所想,爱自己所爱。珍惜身边的幸福,欣赏自己的拥有,背不动的就放下,伤不起的就看淡,想不通的就丢开,恨不过的就抚平。人生本来就不易,生命本来就不长,何必用无谓的烦恼,作践自己,伤害岁月。从容达观一些,轻松自在一些,豁达随意一些。
我们总有所期待,寄托于明天,总有所梦想,放飞在未来。正是因为这些,支配着我们的身心,操纵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品尝了苦涩,坚定了信心,珍惜了经历,懂得了追逐的意义,理解了忙碌的真谛。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得失成败中才得以成长,才学会生活。生活是一盘棋,需要用心去下,当你有资本的时候才能赢。
第四篇:做事要有度
做事要有度
记得有一句广皆词说得好:“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呦!”酒虽好酒,但多了会伤身体,喝酒也需要有限度,做事情也同样如此,有了度才会产生美。
有诗云:“花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一个它力不能胜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花虽美,但过度的爱惜,反而弄巧成拙,欣赏不到花的美丽,虽曰爱之,真实害人,爱花,我们需要有度。弹琴鼓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弹好了,我们可以领略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境界,但过度的弹奏,超过了琴弦的弹性限度,那也就会“断弦舞指间,苍海变桑田”,悲凉而凄壮。所以说,做事有了度,我们才会收到美的效果,才会领略春花、夏炎、秋实、冬寒的真正内含。
回首千年,小小的秦国凭借其足智多谋的军事策略最终统一了全中国,在之后的几百年秦国大兴土木,搜刮民财,建阿房宫,使天下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他的这种做法超过了百姓所能承受的限度,最终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令人悲哉。秦国超过了治国准则的限度,才会一败涂地,枉费基业。如果秦国治国有度。那也许会使秦国振兴上千年,落个国泰民安呢!故此,抛弃了限度,他就会报复你,让你疮恨累累;把握了限度,他就会感恩你,让你飞黄腾达。所以治国也需要有度。
在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无疑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代名词,但随着网络的出现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这不仅是浪费金钱,也是在浪费青春,浪费生命,我们运用网络,是从中获得知识,学习最新科技知识,而不是整天沉迷于网游中,打打杀杀,荒废了学业,所以说我们运用网络也得有个限度,创造一个学、玩良性循环的环境,这样,我们才会有进步,才会有一个美好的前途。
做事有了度,花才会更美,月才会更圆,风才会清凉,雪才会飘盈。做事有了度,我们的人生才会更辉煌。
第五篇:做人的方圆之道有奥妙
做人的方圆之道有奥妙(2)
做人要“圆”决非庸俗世故
所谓“做人要圆”,决非是圆滑世故、八面讨好、左右逢源的丑恶心态,而是一种宽容、忍让、圆通、融通的人生大。在做人上,要求既不随波逐流,随风飘动,也不咄咄逼人,强加于人。既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既有貌似糊涂的,也有形如疯傻的清醒,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完美结合。这是压力最小、张力最大、可塑性最强的人生境界。“做人要圆”,就要学会并善于赞美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发自内心地多用赞美语,就能搭起沟通的桥梁,上下左右沟通如沐春风,得到人间最珍贵的友谊。威.詹姆斯说:人性的根源有一股被人肯定、称赞的强烈愿望,这是人和动物的最大不同点。一般说来,无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都喜欢听好话,特别是那些自卑感很强、被压抑的小人物,更喜欢受到别人的赞美,这是人之常情。俗话说:“顺情说好话,耿直讨人嫌。”只要从赞美开始,学会以幽默的语言“顺情说好话”,必能打动他人的心,这是“做人要圆”的秘诀。“做人要圆”,就要努力做到不以小肚鸡肠嫉妒他人。英国哲学家斯宾诺莎指出:“嫉妒是一种仇恨,这种仇恨使自己对他人的幸福感到痛告,对他人的灾难感到快乐。”巴尔扎克也指出:“嫉妒者受到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以恨人开始,以害己而告终。”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这种不健康的嫉妒呢?古人云:“境由心造。”要克服自己的嫉妒心,不仅要超越自我,容得下他人的优点和,还必须有自知之明,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克服一
份虚荣心就会少一份嫉妒心。
“做人要圆”,就要走出“二分法”的思维困境,学会以“二合一”的思维程式思考问题。当你走进咖啡馆时,店内小姐问道:“你是喝咖啡还是喝红茶?”“二分法”者在两者中必选择其一:或曰“咖啡”,或曰“红茶。”而“二合一”者则回答:“随便”或“都可以。”努力在矛盾的对立中寻找二者的平衡点,以达到圆通的境界。
在人际关系中,“二合一”者从不向别人苦苦追问对某人某事是赞成还是反对这样非此即彼的问题;一旦被人问起对某人某事是赞成还是反对时,他们也多不会直接表示其中之一,而多是兼顾赞成与反对而加以包容双方。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态度明确固然好,但有时态度模糊或许更好。
【编辑注评】
做事要“方”,“方”到什么程度刚刚好?既不伤人又能维护自己的原则?做人要“圆”,什么时候该“圆”、“圆”到什么程度刚刚好?少一点伤人,多一点便成了庸俗世故的老狐狸。
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方”的确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没有“方”之灵魂的人,有悖于社会伦理,只会遭到大众的唾弃,永远无法取得最辉煌的。但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需要掌握为人处世、有效说话等技巧,才能无往不利。但单纯的技巧是低级的,一个人如果只是盲目地技巧,而不去努力升华品质,这个人也是低级的。技巧的目的既是为了掌握方法,更是为了升华品质。人的外在是内在的一种反映。内心没有的东西,外表就无法显露,人的心灵杰出,行为才可能杰出,人的内心美好,气质才会美好。人的气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人的内在品质决定的。对人生而言,技巧只是方法和手段,而决定人生成败的却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