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作训练系统建立的理想与可能
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操作性的作文教学系统和写作训练系统,可以说是一线老师的共同期望;认为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缺少一个教学系统和训练系统,也几乎是大家的共识。
作为两套初中国标教材和一套高中国标教材的编写者,经常受到责难:你们为什么不编写一个系统的写作教材?为什么不建立一个具有操作性的训练系统?我只能借用《祝福》中“我”的话回答这样的问题:“也许有罢,——我想。”“论理也该有的,然而未必。”“那是,„„实在,我说不清„„”我知道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搪塞,我也知道我的回答一如小说中的“我”吞吞吐吐、支支吾吾、踌躇而胆怯。然而我又能怎样说呢?因为这实在是说不清楚的问题,至今没有人说清楚,甚至至今没有多少人愿意多说就是明证。
这里,我们不讨论建立作文教学系统和写作训练系统,是否就可以解决作文教学的一切问题,或者说能否解决作文教学的基本问题,也不讨论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到底有哪些,而根本的原因又是什么。本文要讨论的是:如果可以建立一个作文教学系统和写作训练系统,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呢?
我想,大概会是这样几个设想:
设想一:以能力要素为主线的系统
即将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分解为许多个能力点或者能力元素,将这些点或者元素组合为一个作文教学的系统和写作训练的系统。这大概是最容易想到的,也是很多人认为最科学的系统。
写作是一种能力,写作训练的系统以能力为主线,从学理上讲也是符合逻辑的。如果我们把写作能力分解为无数个点,然后逐项训练逐项落实,最后学生达成了写作所需要的所有能力,而这些“点”和“元素”的相加,就是学生写作能力和素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美好的假设和理想。这就像我们曾经迷信一时的语文知识树:语文是一棵树,有听说读写四个树干,每个树干上有无数的小枝干,小枝干上又有无数的叶子。今天获得一个叶子,明天长成一个枝干,三年下来,不就是一棵树吗?小而化之,作文教学也是一棵树,也有许多枝叶,今日一枝,明日一叶,最后就是一棵树。以目标为中心,把目标体系作为教学体系的作文教学模式,就是以此设想为理论前提的作文教学系统。但这个设想,看起来很美好,却并不可行。因为那棵树就是真的能“长”成,也只能是一棵用塑料做成的没有生命的树,而语文(当然包括写作)是一棵有生命的树。
这种看起来在学理上最严谨的设想,却是学理上的漏洞最大:
1.语文能力,当然包括写作能力可以分解为无数个“点”吗?如果可以,又应该分为多少个呢?2.这些能力点,能分开来训练吗?每一次训练真能达成目标吗?3.这些分开训练的能力点合起来,就是写作能力吗?
从教学实际的角度看,三个问题中最关键的是第2个问题。教学实践早就证明,写作能力是很难分成一个个点进行训练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分不开,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分不开,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分不开,审题能力和立意能力分不开,甚至审题能力和结构能力也分不开。更重要的是,即使分开了,更不是每个能力点经过一两次训练就可以实现目标的。如果说阅读能力的任何一个“点”不是经过一两次训练就可以达成的,那么写作能力更是如此。先不说语言表达要有文采、立意要有深度、构思要有创意这样高要求的能力点,就是记叙文的结构安排、议论文的材料叙述、说明要简要明白等常规的能力点,也很难通过分点的训练解决;就连记叙文的开头、详略、标题等看起来很容易训练的点,也不是分点训练一段时间就能解决问题的。
如果写作的能力点很难分开来训练,更不是一两次训练能够达成目标,那么以能力要素为主线的写作系统和训练系统的建立,就失去了逻辑前提和操作可能。
设想二:以写作过程为主线的系统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活动。这个活动,自然是一个纵向的过程。如果按照这个过程建立一个作文教学的系统或者写作训练的系统,应该是最具有操作性的。事实上,进行这种尝试的老师很多,有普通的老师,也有名家大家。洪宗礼先生就编写过《高三作文“三阶十六步”》《初三作文“三阶十六步”》等作文教程。高原、刘腓腓老师的“观察一分析一表达”三级训练的作文教学实验,也是着眼于写作过程建构写作训练的系统。众多语文教育名家和普通老师探索实验的成果,后来在一些教材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但事实上这样的教材并不具有可操作性,主要问题是:
1.从写作规律看,写作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过程:一种是从生活引起的写作冲动出发,一种是从命题的要求出发,两者的过程虽然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有本质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完全逆向的过程。2.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过程,用一个总的过程无法照顾到不同文体,而不同的人写作过程还具有个性特点,这更是一个复杂的难以处理的问题。3.一个“写作过程”应该切分为多少“段”,也就是到底该是多少“阶”多少“步”,就可以实现写作教学的总的目标,或者说切分为多少个点是科学而且可行的,这儿乎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比如“观察”应该分多少个点,“分析”应该分多少个点,“表达”应该分多少个点,恐怕没有人说得清楚。4.把一个写作过程切割为无数个点,在教学中几乎无法划清楚这些训练点的界限。比如,没有“表达”的“观察”和没有“分析”的“表达”,不仅其价值都不大,而且是无法操作的,甚至就不再是写作训练了。5.每一个“点”也不是通过一次两次写作训练就能解决问题的。
设想三:以文体分类为主线的系统
很多人主张建立一个文体写作的训练系统。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要求掌握的还是常见文体的写作能力;按照文体集中训练,以使他们能掌握常见文体的写作,这样的设想还是有道理的。多年来的语文教材,基本都是按照文体组织训练的。实践证明,这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建立以文体分类为主线的系统,有许多无法回避的矛盾: 1.文体到底怎样分类?金人王若虚说:“或问文章有体乎?日:无。又问文章无体乎?日:有。然则果如何?日:定体则无,大体则有。”这是非常有见地的。粗略分,大致分,当然是可以的;要细分,要严格分,就很难。而要建立一个系统,必须比较严格而清晰地分类,也就必然会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比如记叙文,自然可以分为写人、写事,写人可以分为写一个人、写两个人、写一群人;写事分为写一件事、两件事、多件事。那么小小说怎么办,散文怎么办?其实,就是写人还是记事,也常常说不清楚。议论文也一样有这样的麻烦。这样必然会把老师的精力和学生的精力引到文体的分类上,这是吃力而没有意义的事。更麻烦的是,很多文章,尤其是一些好文章,很难简单进行文体分类。汪曾祺的很多散文就像说明文,鲁迅的很多杂文就是记叙文。编写高中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时,我就深感八大家在文体方面有很多创新和突破,有的传记就不是传记(如《毛颖传》),有的祭文就不是祭文(如《祭鳄鱼文》),有的论说文用的是对话体(如《进学解》)。在敬佩他们对文体运用娴熟、敢于创新的同时,也深感文体只能是“定体则无,大体则有”。,如果建立以文体分类为主线的系统,该如何制订文体评价的标准呢?倘若我们的学生写出韩愈、柳宗元、鲁迅、汪曾祺这样的文章,我们该怎样评价呢?
既然文体不能严格分类,以文体分类为主线的系统也就失去了依据。
2.即使退一步说,可以分了,那么谁先谁后呢?以前的习惯是“记叙文一议论文一说明文”。然而很多人早就质疑:这有必然的科学道理吗?而记叙文内部,议论文内部,又谁先谁后呢?这些问题都不好回答。
3.一个高中生应该学会哪些文体的写作?进行哪些文体的训练?每个学生必须公式化地进行如此甲乙丙丁的文体写作训练吗?这合乎写作个性和多元能力的要求吗?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深入一些思考就不简单。有人会说,不就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文体吗?那么散文、小小说要不要学习呢?散文、小说是不是就属于记叙文呢?应用文又要不要学习呢?又该学习哪些种类呢?好吧,就是三大文体吧。那么议论文又该是哪些类型呢?评论要不要会写?是文学评论还是思想评论?时事评论又要不要学习?如果有同学喜欢写寓言、故事、童话、剧本,怎么办?高考作文,有时候连诗歌也不限制,那么要不要训练诗歌的写作? 4.文体训练和其他的写作维度之间,比如写作过程、写作方法等等是什么关系呢?我们都知道,仅仅从文体角度是不能完成写作训练的,也是不能真正建立系统的。如果将文体和写作过程、写作方法等等进行整合,我真不知道该有多少个“点”?那恐怕是“理不断,剪还乱”了。
设想四:以写作方法为主线的系统
有人认为,写作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以分点训练的,比如写作的基本素养、过程,包括文体类型,但写作方法是可以分点训练的。今天学习对比衬托,明天学习欲扬先抑,后天学习想象联想,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学会了写作。乍看是有道理的,但其实一样隐含着许多无法避免的矛盾。
首先是到底有多少方法,恐怕没有人能说清楚。我看到过一本初中作文的指导用书,仅仅谋篇,也就是结构安排,就讲了60多种方法。一些常用的写作方法,也几乎都可以分出很多小类。比如联想,就有所谓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系、相关联想,细节描写就有动作细节、肖像细节、神态细节、心理细节等等。而不同的人对许多方法,又有不同的分类和不同的说法。而许多方法之间常常是相互交叉的,相互的逻辑关系也不是非常清楚,比如反衬和对比,对比和比较,象征和比喻等等,始终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说法。要以方法为主线、为基本的点进行写作训练,就必须先理清楚这些概念的关系。这实在让人头疼,不仅学生纠缠不清楚,教师也会纠缠不清楚。
其次是不同文体有不同的方法,同一方法在不同文体中的运用该怎样处理。同样是结构安排,记叙文和议论文不一样,和说明文可能更不一样;同样是详略安排,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也会有不同的要求。而同样是比喻、描写,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中,方法又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应该说,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很复杂的问题。
最根本的问题是,脱离了整体的写作活动,方法是否可学,是否有用。现在初高三的复习课,或者说许多作文课,都会为学生总结出很多方法。比如选材,有到生活中选材、到历史中选材、到名人传记中选材、到影视作品中选材、到文学作品中选材、到教材中选材等很多看起来很具体很有效的方法。但细细想一想,学生知道了到哪里选材,就真的有材料可选了吗?似乎并不如此。所以,我们说方法是有用的,但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写作尤其是如此。
设想五:以核心话题为主线的系统
有人说,既然种种设想都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那就干脆采用以核心话题为元素建立作文教学系统和训练系统。罗列一下常见的话题,然后分话题进行写作训练,把写作方法的学习、各种文体的写作、写作能力的培养等等都融合在这些话题的写作之中。某种意义上说,这倒是一种无为中求有为的办法。
但首先要筛选出所谓常见的话题得到广泛的认同,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而有些话题本身内涵丰富,空间很大,也会对写作训练的具体操作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这些话题如何组织成系统呢?核心话题之间,往往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谁先训练谁后训练,没有必然的道理。
再次是同一个话题可以进行不同文体的写作训练,如果每个话题都这样训练,就没有操作的可行性。
因此,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个虚假的系统。
设想六:综合种种因素建立一个综合系统
即综合写作过程、写作能力、文体训练、写作方法、核心话题等种种因素建立一个作文教学和写作训练的系统。这看上去倒是一个万全之策,问题都不好回答。
3.一个高中生应该学会哪些文体的写作?进行哪些文体的训练?每个学生必须公式化地进行如此甲乙丙丁的文体写作训练吗?这合乎写作个性和多元能力的要求吗?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深入一些思考就不简单。有人会说,不就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文体吗?那么散文、小小说要不要学习呢?散文、小说是不是就属于记叙文呢?应用文又要不要学习呢?又该学习哪些种类呢?好吧,就是三大文体吧。那么议论文又该是哪些类型呢?评论要不要会写?是文学评论还是思想评论?时事评论又要不要学习?如果有同学喜欢写寓言、故事、童话、剧本,怎么办?高考作文,有时候连诗歌也不限制,那么要不要训练诗歌的写作? 4.文体训练和其他的写作维度之间,比如写作过程、写作方法等等是什么关系呢?我们都知道,仅仅从文体角度是不能完成写作训练的,也是不能真正建立系统的。如果将文体和写作过程、写作方法等等进行整合,我真不知道该有多少个“点”?那恐怕是“理不断,剪还乱”了。
设想四:以写作方法为主线的系统
有人认为,写作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以分点训练的,比如写作的基本素养、过程,包括文体类型,但写作方法是可以分点训练的。今天学习对比衬托,明天学习欲扬先抑,后天学习想象联想,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学会了写作。乍看是有道理的,但其实一样隐含着许多无法避免的矛盾。
首先是到底有多少方法,恐怕没有人能说清楚。我看到过一本初中作文的指导用书,仅仅谋篇,也就是结构安排,就讲了60多种方法。一些常用的写作方法,也几乎都可以分出很多小类。比如联想,就有所谓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系、相关联想,细节描写就有动作细节、肖像细节、神态细节、心理细节等等。而不同的人对许多方法,又有不同的分类和不同的说法。而许多方法之间常常是相互交叉的,相互的逻辑关系也不是非常清楚,比如反衬和对比,对比和比较,象征和比喻等等,始终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说法。要以方法为主线、为基本的点进行写作训练,就必须先理清楚这些概念的关系。这实在让人头疼,不仅学生纠缠不清楚,教师也会纠缠不清楚。
其次是不同文体有不同的方法,同一方法在不同文体中的运用该怎样处理。同样是结构安排,记叙文和议论文不一样,和说明文可能更不一样;同样是详略安排,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也会有不同的要求。而同样是比喻、描写,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中,方法又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应该说,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很复杂的问题。
最根本的问题是,脱离了整体的写作活动,方法是否可学,是否有用。现在初高三的复习课,或者说许多作文课,都会为学生总结出很多方法。比如选材,有到生活中选材、到历史中选材、到名人传记中选材、到影视作品中选材、到文学作品中选材、到教材中选材等很多看起来很具体很有效的方法。但细细想一想,学生知道了到哪里选材,就真的有材料可选了吗?似乎并不如此。所以,我们说方法是有用的,但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写作尤其是如此。
设想五:以核心话题为主线的系统
有人说,既然种种设想都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那就干脆采用以核心话题为元素建立作文教学系统和训练系统。罗列一下常见的话题,然后分话题进行写作训练,把写作方法的学习、各种文体的写作、写作能力的培养等等都融合在这些话题的写作之中。某种意义上说,这倒是一种无为中求有为的办法。
但首先要筛选出所谓常见的话题得到广泛的认同,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而有些话题本身内涵丰富,空间很大,也会对写作训练的具体操作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这些话题如何组织成系统呢?核心话题之间,往往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谁先训练谁后训练,没有必然的道理。
再次是同一个话题可以进行不同文体的写作训练,如果每个话题都这样训练,就没有操作的可行性。
因此,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个虚假的系统。
设想六:综合种种因素建立一个综合系统
即综合写作过程、写作能力、文体训练、写作方法、核心话题等种种因素建立一个作文教学和写作训练的系统。这看上去倒是一个万全之策,进行一个阶段的训练。我们觉得这比之于建立一个整体的训练系统,而每个点都只能机械地进行一两次写作训练更有针对性,效果也更能保证,而初三高三则更适宜采用这样的训练方法。
三是暂时放弃对固定系统的追求,建立灵活的作文教学系统和训练系统。
建立一个固定的作文教学的系统和写作训练系统,这似乎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作文教学的烦人的问题,其实不大可能:即使可能,效果似乎也不大好。作文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公式,作文教学也没有一个公式一样的作文教程。反而是灵活的系统更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更有生命力。今年可以这样组合,明年可以那样组合:这样的学生可以这样训练,那样的学生可以那样安排。训练的内容、训练的重点、训练的安排,完全可以随机应变,不拘一格。
四是暂时放弃对共性系统的追求,建立个性化作文教学系统和写作训练系统。
作文教学和写作训练无疑是有共同规律的,每个教师的作文教学都必须遵循这个规律。但遵循这个规律,不等于说就必须所有人按照同样的系统进行作文教学。事实上,每个老师对作文规律的理解,也未必相同;即使理解相同,作文教学、写作训练的方式,也未必相同。比如说,有的老师注重课内训练,有的老师依赖于课外的自由写作,有的老师注重阅读中的写作指导,有的老师喜欢在活动中进行作文指导,等等。这些个性化的写作训练方式,很难说孰优孰劣。所以说,建立个性化的作文教学系统和写作训练系统,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也许有人担心,这样会变得混乱。我想,这样的担心是不必要的,也是没有意义的。殊途同归,达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就行。不管怎么说,有一定经验的教师能根据自己的经验,针对自己的学生建立作文教学的个性化系统,比之于无序的训练效果,一定会好得多。也许有人会问,那些年轻的老师怎么办?我们觉得:不仅是年轻老师,凡是自己没有能力建立系统的,都不妨借用别人的比较合理的系统。所以我们要强调,这个个性化系统,也不只是指教师个人的,更多的是指一定群体的。一个教研组、一个备课组形成的个性化的作文教学系统和写作训练系统,是最实用最有价值的。
第二篇:初一阅读与写作训练
初一阅读与写作训练
(一)海中救援
①几年前,在荷兰一个渔村里,一个年轻男孩教会全世界懂得无私奉献的报偿。
②由于整个村庄都靠渔业维生,自愿紧急救援队成为重要的组织。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海上的暴风吹翻了一条渔船,在紧要关头,船员们发出S?O?S的信号。救援队的船长听到了警讯,村民们也都聚集在小镇广场上望着海港。当救援的划艇与汹涌的海浪搏斗时,村民们也毫不懈怠地在海边举起灯笼,照亮他们回家的路。
③过了一个小时,当救援船穿过迷雾出现时,欢欣鼓舞的村民们跑上前去迎接。当他们精疲力尽地抵达沙滩后,自愿救援队的队长说,救援船无法载走所有的人,留下了一个,要是再多装一个,救援船就会翻覆,所有的人都活不了。④忙乱中,队长要另一队自愿救援者去搭救最后留下的那个人。16岁的汉斯也应声而出。他的母亲抓着他的手臂说:“求求你不要去,你的父亲10年前在船难中丧生,你的哥哥保罗3个礼拜前就出海了,现在音讯全无。汉斯,你是我唯一的依靠呀!”
⑤汉斯回答:“妈,我必须去。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总有别人去!’那会怎么样?妈,这是我的责任。当有人要求救援,我们就得轮流扮演我们的角色。”汉斯吻了他的母亲,加入队伍,消失在黑暗中。
⑥又过了一个小时,对汉斯的母亲来说,比永久还久。最后,救援船驶过迷雾,汉斯正站在船头。队长把手围成筒状,向汉斯叫道:“你找到留下来的那个人了吗?”汉斯高兴地大声回答:“有!我们找到他了。告诉我妈,他是我哥保罗!”问题:
1.第①段中“一个年轻男孩教会”的是
2.第②段中“救援的划艇与汹涌的海浪搏斗”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的“应声而出”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中“扮演我们的角色”中的“角色”是指____________
5.第⑤段中“汉斯吻了他的母亲”中的“吻”一词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⑥段中,为什么“对汉斯的母亲来说,比永久还久”?
7.对汉斯的行为谈谈你的见解:
(二)母爱大于爱母
①如今的日子甜得流蜜,我和妻子合计一下,决定出国旅游一趟,辛辛苦苦几十年,也该风光风光了。可令我们犯愁的却是:娇小的“莉莉”。我们出国旅游十多 天,没人照顾,请别误会。“莉莉”并非是我们的女儿,而是一只纯种的“松鼠狗”。它金黄色的绒毛,闪闪发亮,晚上还摇头摆尾地钻进我们的被窝里。此刻,妻 子抱着小“莉莉”,抚摸着它的头说:“我们出国十多天,没人照顾它,准饿死。”小家伙好像也知道我们此刻正在做“重大决策”似的变得格外乖顺听话。
② 妻子抱着“莉莉”走来走去,苦思冥想,突然惊喜地来到我的身旁,说:“有办法!”我一边听着一边点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③晚上,我们带上水果点心等东西,抱着小“莉莉”去探望母亲。母亲独自一人住在河对面,由于我们工作忙,离得也算远,而母亲又习惯独居一处,因而我们一般都是“逢年过节”,左拎一包,右提一盒,回家探望老人家,连邻居见了也赞誉有加,我则免不了有点飘然自喜:口碑不错!
④回到家里,母亲正在看电视节目,我把东西放下,便直截了当地向母亲说明来意:“我们打算出国旅游十来天,这只小家伙就有劳您来照顾了。”据说母亲小时候 让狗咬过一次,从此以后就没养过狗。而这次为了出一趟国门,只好让老妈勉为其难了。母亲听了十分爽快地说:“行!这小东西就放在这里吧,保证一日三餐有肉 吃!放心吧。”
⑤我们一边看电视,一边闲聊。老妈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们出外游时要注意安全,就好像小时候学校组织郊游的前夜一般,反复强调:药品、日常用具、御寒衣服都应带齐,尤其是必须把钱放好,放妥当!
⑥ 突然间,母亲不说话了,双眼直勾勾地盯着电视画面。原来此刻正播放电视专题“古稀老人,携母万里游”,讲的是哈尔滨的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头儿,骑着三轮车携 带百岁老母亲,从北到南,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母亲看着看着,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嘴角微微地颤动着。此刻,我看着电视,心里真不是滋味:古稀老人尚能携母 走南闯北,看风景,而我们今天却为了图自个快乐,居然斗胆让母亲去照顾“宠物”。相比之下,我顿时感到无地自容,为人之子,亏你想得出来!
⑦母亲用手背擦了擦眼角,慢悠悠地站了起来,从衣柜的角落里掏出一只淡红色的小布袋,走到我面前,从袋子里拿出一千块钱,递给我说:“这钱是你们平时给我的,我没花,你们把它带上,路上用!”
⑧此刻,我又能说什么呢?母亲这一千块钱,就像鞭子一般一下一下地抽着我。我有的只是自责。我用眼睛狠狠地瞪了妻子一下,只见妻子也羞愧地低下了头,抱起“莉莉”轻声地说:“我们走吧。”
⑨母亲说:“太晚了,把小东西放下,你们回去吧。”妻子并没有把小“莉莉”放下,而是内疚地说:“妈,不用了,我们再想法子安顿它。”母亲觉得有点迷惑不解,她一边说一边把钱“强行”塞进我的口袋里。
⑩我拉着母亲的手,说:“妈,这只狗我们另外设法安置。把你的身份证拿给我。”母亲从枕头底下拿出自己的身份证,问道:“你要身份证干嘛?”拿起母亲的身份证一看,粗心的我这才留意到妈今年已经75岁了,我心里一酸,嗓门有点哽涩:
“妈,给你办护照,我们一起出国旅游!这钱我帮你保管,留着到了国外再花。”
“一起?我?一个老太太?”
我坚定地点点头:”我们一起出国旅游!是我们三个人一起去!”这回轮到母亲半天也说不出话来了,喃喃自语:“出国?出国旅游?”眼角流露出光彩„„
13.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②段中的“有办法”指的是什么办法?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把办法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对表现人物有何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揭示主题。请你列举两处,并说说其作用。(6分)
二、作文: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事给你启发,让你有所感悟,写下来,题目
自拟,600字以上,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自己当时的感受,受到的启发。
范文:我今天很快乐一个人活到这世上最重要的并不是钱财和权利,也不能只为了自己,不是吗?也许你并不美丽,也许你为此忧郁,可那又怎么样呢?美不美答案没有绝对,要用真心去体会,所以酷爱生活的人知道快乐让人变得美。
记得就是那样的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凛冽的寒风吹的人的心都冷了,结
冰了。我和奶奶一起走在去车站的路上,由于天气恶劣,所以平时走路的人都改成坐车了,就在人们都冷得受不了的时候,车的影子出现了。人们一拥而上,我和奶奶随着人潮挤了进去,赶紧找个位子坐下吧!人们冷得发抖,这时一个挺着大肚子的人上了车,带着颤抖的声音:“请让一下,请让一下。”一步一步挪着笨重的身体。人们视而不见,眼中也没有丝毫同情,“奶奶,我们让位吧。”我稚嫩的声音。奶奶莞尔一笑:“去吧”!好孩子!”我冲到了阿姨身边,示意让她坐下,她的眼中充满了感激与羞涩,可能是因为让我这个小不点给她让座吧!“孩子,谢谢你!”她在微笑、高兴的微笑、幸福的微笑,我偎依在奶奶的怀里好温暖、好温暖„„就好像春天的风儿一样抚摸这我幼小的心灵,我睡着了,因为奶奶散发这象暖炉一样的由内而外的温暖,“谢谢、谢谢”这句话一直回响在我的耳边,在梦中我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我真的很快乐,我原来并不明白为什么付出的人会这么快乐,可就在那天,我有了切身的体会,“谢谢”一个仅有两个字的词语,可他会让人们快乐,因为会感恩和付出的人都有一颗温暖、明亮的心。他们懂得爱与被爱都是错爱,也没人会去责怪,因为他的出发点是正确的。
不懂感恩的人就没人愿意付出,说不出谢谢的人也不会有感恩的心,她永远也体会不到什么是人性美,所以永远也不会获得快乐。
第三篇:写作训练与素质教育
写作训练与素质教育
(讲授提纲)
华东师大中文系
沈龙明
一、正确理解“写作训练”与“素质教育”的涵义
(一)写作训练
“写作训练”是“作文教学”的代名词,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l、要求学生写作
①写什么
②写多少
2、指导学生写作
①作前指导
②作后指导
着重解决“怎样写”这一问题。
教师不但要要求学生多写,而且还要要求学生写时多动脑筋;指导既要面向 全体学生,又要“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从中得到启迪,学到一些行之有效的 实用写作方法,不断增强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素质教育
1、素质
素质由“先天”和“后天”两部分合成:先天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 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后天素质是人的长期、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思想、知识、心理、身体等方面),通过环境和教育获得。
2、素质教育
有“大”、“小”之分;
①“大”概念: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小”概念: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是学科概念。
二、写作训练中的存在问题及对素质教育的片面认识
(一)写作训练中的存在问题
l、不太重视思想训练
不少教师“重文轻道”,未能认识到思想素质对作文产生的重要影响,因而
③写何种文休 忽视了在写作训练中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观点的教育:
①哲学观
②道德观
③审美观
2、不太注重培养写作个性
不少教师由于受传统写作教学思想中落后因素(作文要“循规蹈矩”,如推 崇入股式文章)的影响太深,在写作训练中很少考虑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过分 强调“统一要求”,因此学生独特的写作个性得不到发挥,写出来的文章大同小 异也就不奇怪了。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命题统一
②标准统一
3、不太注重创新创造
不少教师思想比较守旧,思维模式比较呆板,在写作训练中(无论是在对学 生要求时,还是在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时)很少能激励出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因而学生很难写出富有新意、见解深刻的文章。
4、不太注重动态训练
不少教师习惯用一成不变的模式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因而学生的写作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不太需要思 索的“机械劳作”,一直处于变动不大的静止状态之中。显然,在此种状态下,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兴趣是很难被激发出来的。
(二)对素质教育的片面认识
l、搞素质教育不需要考试
代表性观点:
“考试会使学生心理压力加大,应尽量减少。”
“考试(特别是其结果——分数)给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心理打击是巨大 的: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能力和发展他们的智力。”
2、等第制是素质教育,百分制是“应试考试”
代表性观点:
“等第制模糊分数概念,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
“百分制容易引起‘分分计较’,会导致他们虚荣心膨胀,为追求分数而‘不 遗余力’,他们的素质怎么能得到提高呢?”
3、只有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能力才是素质教育代表性观点:
“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面是应试教育,只有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 方面的能力(如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意志等),完善他们的个性,才称得上是 真正的素质教育”。
4、在课余进行更多的文体活动是素质教育
代表性观点:
“多开展文体活动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而课堂 教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考试和升学,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的”。
三、写作训练如何促进素质教育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特别是其中的写作训练,是最能提高学生的整 体素质的,但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教师不但要在思想上对此有明确的认识,而 且更为重要的是采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加以实施。
下面介绍几种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要把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这要贯彻于整个写作训练过程之中,具体说来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l、作前指导时
2、批改作文时
3、作文讲评时
(二)要把培养学生个性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
l、要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个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特别要尊重学生通过写作活动表现出来的思维 个性。
教师要善于发现有写作个性的文章,要及时向学生加以介绍,要满腔热情地 加以赞扬;如能持之以恒,则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思维个性并能在他 们的文章中得以体现。
2、要鼓励学生表现具有个性的思想
对于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后在作文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思想,教师 要用心去发现,要大胆加以肯定;即使是其中有表述不严密乃至错误的的成分,也不要轻易加以否定,而应当巧引善导,保护他们的思维热情。
3、强调学生写作借鉴要有个性
教师指导学生借鉴人家的写作方法时,要强调指出:借鉴是必需的,但不能 不加分析地照搬照套;对别人的东西要能为我所用,借用后要使之具有“我”的 特点,要能体现自己的个性。
4、语言表达要个性化
“学生腔”是一种缺少思想内涵、形式单一的语言,这是由于学生对生活缺 乏深入思考、阅读贫乏以及对语言没有进行科学的训练造成的。
教师在写作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在广泛阅读、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推敲”(特别是在落笔成文时),如叙述性语言,要考虑与别人有些不同,人物语言,要能反映各人的独特性格。
(三)要把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l、要重视创新创造能力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无论是确定文章主题,或是安排文章结构,还是具体的行文写法,均应要能 体现出新颖性和独特性。增强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能力是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根 本内容和主要途径,教师在写作指导时对此应加以充分重视。
具体说来,应强调(或也可说提供)以下几种方法:
①发前人之未发
②发前人之所忽视
⑧“老调新弹”——老话题写出新观点来
2、要重视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要培 养和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在写作训练中应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活动,让学 生展开创造性想象。
“培养”可以从两条线展开:
①从学生生活出发,鼓励学生写放胆作文。
②安排好序列训练,循序渐进,提高想象的质量。
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从学生的想象 活动中发现创造的“苗头”和价值,使其中的一些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得到肯定 并发扬光大。
(四)要把动态写作训练与静态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动”与“静”是 相对的,动态能激发起学生的思维热情,进而能提高其思维质量。
动态写作的基本特点:随机、开放、沟通和合作。
1、写作指导要富于变化——动起来
写作训练不要全搬书上的序列,而应该有所变化。这里介绍两种具体化的做 法:
①命题可只规定范围,不规定题目
如:要求学生写自己的童年生活,题目自拟。先让学生读一些名家与童年的 写作(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张洁的《挖荠菜》、高尔基的《童年》(节选)等),然后再引导:“作家有自己的童年,你们也有,请回忆一下,你们 的童年生活是不是也和作家的一样有趣?”“大家尽情地写吧,写好后我们开个 讲童年的故事会,好不好?”
②也可半命题,即分为两个部分:规定+自选
好文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能引发好文章。
如:《想想这件事,心理还
》
不同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填上不同的词语,象“怕得慌”、“甜甜的”、“不好意思”、“沉甸甸的”、“感到羞愧”等。
f{{=如:《我真
他(她)》
同样,可填进许多不同的词语,象“羡慕”、“可怜”、“讨厌”、“喜欢”、“害 怕”、“想念”、“恨透了”等。
2、写作实践可打破常规
教师出题后,每个学生分别作文,这是写作训练的常规。为了使静态写作训 练变为动态写作训练,教师应打破常规,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写作实 践活动。如:命题后先分组讨论,再分别写;一篇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每人写其 中的一个片断;也可分为正方和反方,对同一论题(如《知乐常乐》我见)时行 针锋相对的辩论;批改时先让学生瓦批,教师再打分:而改后再打分等。
3、不同文体可互相变换
文体变换有两种不同做法:
①同一命题要求学生写两篇不同文体的文章
如《路》(要求写议论文和记叙文)
《水》(要求写记叙文和说明文)
②可利用书上的范文,提出变换文体的要求
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南郭先生逃走之后》
(议论文)
(记叙文)
再如:《景泰蓝的制作》→《手工不能废》
(说明文)
(议论文)
总之,教师如果在写作训练中有意识地与提高学生的素质联系起来,并能针 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多活多变的方式加以指导,那么,学生的作文能力与思 维能力均会有较大提高的。
第四篇:五年级阅读与写作训练
______________
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做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泸定城。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起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着短枪,()着马刀,()着手榴弹,()着敌人①密集的枪弹,()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突击队刚刚冲到对面,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②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③奋勇向前,不考虑自身的安危,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里,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④狼狈地逃跑了。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1.给课文片断加一个小标题,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2.在这段课文的第二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表示动作的词。3.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换成相应的成语。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 4.为每个自然段选合适的段意,把序号写在括号内。
第一自然段()A.泸定桥的桥面。B.两个团的敌人守住泸定桥这个天险。C.夺取泸定桥的准备。
第二自然段()A.我军发起总攻,冲到对面 B.我军发起总攻,冲向对面。C.二连突击,三连铺桥。
第三自然段()A.我军夺桥的经过。
B.我军在桥头跟敌人激战,夺下泸定桥。C.敌人被我军打得大败。
5.按照“桥上、桥下、对岸”的顺序用“│”线给第一自然段分三层。6.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党的号召”具体指下面哪句话?(在括号内打“√”。)
①“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②“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
《台湾神游》
中秋节的夜晚,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中。我注视着它,好像看见美丽的嫦娥仙子正坐在桂花树下,遥望着美好的人间,思念着久别的亲人。晚饭后,我们全家围坐在电视机旁,今晚的节目有些特殊,不管是新闻,还是歌舞、电视剧,大都表现了台湾人民思念故土、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和祖国人民想念台湾骨肉亲人的主题。看完电视,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望着那轮皎洁的圆月,我好像乘着飞机,飞到了美丽的台湾省。在飞机上我俯视全岛,它真像一座美丽的海上公园。接着,飞机降落在台湾岛东部,这里大部分是山地。远远望去,有险峻的奇峰、悬崖,飞奔的急流、瀑布,平静的湖泊,茂密的森林,景色优美。
台湾岛上还有世界闻名的游览区——日月潭。于是我慕名前去,饱览那湖光山色。我坐在汽车里,看到重峦叠嶂,潭水碧蓝,波光如镜,朵朵白云在翠峰山间飘浮。当夕阳把最后的余辉射向湖面时,日月潭烟霞四起,轻纱般的薄雾在湖面上飘来荡去,我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我又来到了台湾西部平原。我了解到这里盛产甘蔗、水稻,还有香蕉、菠萝、桔子等。随后,我又赶往北部海边,参观了著名的海港——基隆。这里,拥有多种矿产资源和水产资源。看到这一切,我心里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台湾真是名不虚传的宝岛!”
“喵——”小花猫一声叫唤,把我从美丽的幻境中唤醒过来,但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为了让宝岛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我要贡献一份力量!夜更深了,中秋节之夜的月亮更圆更亮了。我想:此时台湾的少年朋友也在月光之下神游祖国的大陆吧。我相信,总有一天,海峡两岸的人民会团聚在一起,祖国一定会统一的。我怀着这美好的愿望进入甜蜜的梦乡。
1.联系课文,理解词语。(4分)
(1)慕名:_______________(2)陶醉:____________________
(3)名不虚传:________________(4)神游: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第三、四自然段的大意。(4分)
3.课文中第____个和第______个破折号的用法是一样的,另一个破折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1分)
4.“我”为什么会神游台湾呢?(2分)
5.从作者的神游中,你觉得台湾是一个怎样的地方?(2分)
6.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作 文
写一件自己经历过的有意义的事。
要求: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重要的地方写详细、具体。
提示:什么是有意义的事呢?凡对自己有教育,促进;对他人有帮助、启发;对社会有利的事,都是有意的事,也就是有意义的事
【习作指导】
这次作文首先要弄清要求,具体说来有四个方面。第一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不是看见的或听别人说的。第二是写事,不是写人,当然事在人为,会与人有关系,但要以事为主线。第三是有教育意义的,有意义是能感动人、教育人、启发人的。第四是要把事情发展经过写清楚,要用按事情顺序的方法写。第五,重要的地方要写详细些、具体些。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下笔之前,要明确作文范围。要求写有意义的事,又是亲身经经历的事,但没有规定是大事或小事,那就是说,大事小事都可以写,也没有规定什么时间、地点,没有时、地限制,作文时作者可以自己构思。只要是自己经历的有教育意义的事就可以写。
作文要求规定了叙述顺序要采用按事情发展顺序,不能用空间方位或时间顺序。因此,动笔前要认真考虑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作文时,按这个顺序去写,是符合事情的发展过程的,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能达到条理清楚,首尾连贯。这对初学作文者特别重要。最后一个要求就是把事情的经过写详细、具体。有的同学说,要写的材料全在肚子里,可就是写不具体,写不生动。怎么办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抓住要点想仔细,要点就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也就是一件事的经过部分,是写事作文的主体,这部分写具体了,文章内容才充实。其次是捕捉感人的细节。一篇具体而生动的文章,能吸引读者的是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细节,就是表现人或事的具体情节。例如《景阳冈》武松打虎的情节:描写老虎扑人的动作是“一扑”、“一掀”、“一剪”,表现了老虎的凶猛。写武松打老虎的“三招”是“一闪”、“一闪”、“又一闪”,然后趁势反击:“棒劈”、“脚踢”、“拳打”,这些描写都细致入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范文一 抓强盗
唉!又是一个闷热的下午。我看今天又要和平时一样,闷在家里啦!突然,我听到卖冰淇淋的老伯伯在楼下叫卖声。他每次来,便有很多小朋友跑近他的摊子,向他买冰淇淋。我也不例外,我向妈妈讨了几角钱,便飞也似地跑下楼去。
当我快到老伯伯身边的时候,我看见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一手拿着一把小刀,一手抓住老伯伯的肩膀。老伯伯很害怕,便把钱包拿出来给那青年。我立刻想到,那个人一定是强盗,便大声喊道:“救命啊,救命啊!有人打劫啊!”这时,刚好有两位警察在附近巡逻。他们听到我叫喊声,便立即跑过来把那个青年抓住。
过后,老伯伯很感激我,还给了我几盒冰淇淋。我很客气地说:“助人为快乐之本,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老伯伯听了,很高兴,他还称赞我是个好孩子。
回到家里,我把刚才的经过告诉妈妈,妈妈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范文二
一件有意义的事
星期天的上午,阳光灿烂,天上飘着几朵雪白的云。太阳公公笑眯眯地,好像在向小朋友们招手。我们一家三口兴高采烈地去街上逛。
刚走到步行街口时,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孩儿,径直向我们走来。看起来他和我的年纪差不多,手里拿着一个又脏又破的铁碗,他的指甲很长,指甲缝里有黑黑的东西,瘦瘦的小脸上布满了一道道的黑色的痕迹,看样子他有好长时间没洗脸了。他一下子挡住了我们的去路,用他那脏兮兮的小手端着那个破铁碗,向我们投来苦苦哀求的目光,对我们说:“叔叔阿姨给我点钱吧,求你们了,我要是要不到钱的话,爸爸回家会打我的。”然后他拽住了爸爸的裤子。看到他那可怜的样子,我的心里很难过,我也用手拽住爸爸的衣服,小声地对爸爸说:“爸爸,给他些钱吧,看他多可怜呀!”这个时候爸爸蹲下来问那个小孩子:“你多大,怎么不上学呀,你的爸爸妈妈呢?”这个小孩子一听哭着说:“8岁了,爸爸在家里整天喝酒,妈妈走了,家里没人管我。我想上学,爸爸不让我去,说家里没钱。”听到他那可怜的经历,我很同情他。看看他穿的,再看看我穿的,真是太不一样了。在家里我的生活条件是那样的好,要什么爸爸妈妈给我买什么,而他呢?连学都上不了,还要在外边乞讨真是太可怜了,我要帮助他。于是我从兜里拿出自己买玩具的钱,拿到他面前说:“给你!”他接过去说:“谢谢,太谢谢你了。”
范文三
星期四下午,老师告诉我们,明天下午要去街上刮小广告。我听了十分高兴。
第二天,一上午,我都沉浸在快乐和喜悦之中。好不容易熬过了下午,我们带着小铲子高高兴兴地出发了。我们兵分两路。个子高的跟老师一队,个子矮的跟校长一队。开始行动!我们先用水壶浇上一点水,再用小铲子不停地刮。但是,有些小广告很难刮下来。我心想:这些不法分子真可恶,他们不知道他们这样做会影响城市的美观吗?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和五
(一)班在大队集合。
回到班,我有种说不出来的快乐,也许这就是为城市出一份力的快乐吧!
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我们城市的美丽吧!
范文四
我参加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区举办的环境保护活动。
“各位居民们,最近,有许多人经常乱贴小广告、破坏草地、把美丽的花朵摘下来插到自家的花瓶中、还乱丢垃圾„„所以我们决定举办一个环境保护活动,想参加的居民,可以去礼堂报名,不过,我们已经把工具配好了。”听完广播,我立刻去报名。
首先,我跑到了电话亭跟前,呀!这还是电话亭吗?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眼睛,上面全是小广告,就像穿了一件丑陋的衣服,我赶紧用刷子沾上水,刷在小广告上,再用铲子一铲,小广告就像一支失败的军队,乖乖投降了。我又把小广告放到小桶里。
我走着走着,看见前面有一个车站,有几个人正焦急的看着站牌,我想:一定是小广告挡住了公共汽车去哪儿。一想到这儿,我就立刻飞快地跑过去,一看,呀,果然不出我所料,真是被小广告给遮住了。我还是用原来的法子,这次,“小广告军团”吸取了刚才的教训,这招已经没用了,突然我灵机一动,想到清洁工是用抹布擦掉小广告的,于是我拿起一块抹布沾上水,便擦了起来。不一会儿,五六张小广告就被我消灭了,我一看,这个方法很管用,便用这个方法继续消灭“小广告军团”几分钟后,小广告就被我消灭了。我把这小广告放到小桶里,并把它们送给垃圾箱。
今天虽然很累,但我还是很开心,因为,我为保护环境出了一份力。
范文五
一件有意义的事
寒假里的一天上午,我和姥姥、姥爷、哥哥一起去西城广场玩。下午两点左右我们就返回了,可是就在我们回家的路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我们一起走在府苑新村的大门口,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朝我们走过来,我想:她可能有事需要帮助。果然不出我所料,老奶奶笑眯眯问我和哥哥:“小朋友,请问37幢在哪里?能告诉我?”我和哥哥异口同声地说:“当然可以。”于是我们就顺着37幢的方向指了指。老奶奶微笑着朝37幢走去。
我们也继续朝前走,但我们觉得有点不放心,就赶紧追上那位老奶奶,说:“奶奶,还是我们送您去吧!”转过身,我们又马上向姥姥、姥爷大声打了个招呼,然后就搀扶着老奶奶向37幢走去。快到37幢了,老奶奶说:“好了,就在前面一点点,你们回家吧。!我和哥哥坚持一定要把她送目的地。
到了,门铃一响,屋里的走出一位阿姨。哦!原来老奶奶是来走亲戚的。老奶奶刚转过身,好像要对我们说些什么,可我们马上跑开了。
回到家,姥姥、姥爷高兴地竖起大拇指直夸我俩,我们当时的那股高兴劲就甭提了。
第五篇:写作训练
写作训练
开头万能句型:
1)....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在...扮演一个重要的部分
2)As we all know,...becomes more and more....据我们所知,...变得越来越...3)As everybody knows,...is one of the most...in....众所周知,...在...是最...之一
4)Many people say that....But I don’t think so.许多人都说...但是我不这么认为
5)I will never forget the....我从不会忘记...结尾经典词组、句型:
At last/ Finally...最后
In a word,...总而言之
In short,...简言之
We hope that···我们希望
Let’s try our best to....让我们尽全力...I believe if we can...,...will be....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将会...What a...!/ How...!
巧用连接词,赋予语言灵气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或时间顺序
1)first, then/next, after that/ next, finallysoon, suddenly, at that moment , as soon as, from now on(从现在起), at the same time, not...until, before, after, when , while, during,at once 表示并列
not only...but also, both...and,on(the)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一方面...另一方面...)
写作训练
生活中充满了爱,有父母的爱,有兄弟姐妹的爱,有
朋友的爱,有老师的爱......请以“Love”为话题,简要描
述一件发生在你身边的事。
要求:
1、语言规范,书写工整。
2、90个词左右(开头已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Love means giving.Love means paying attention to others.Love means giving warmth to the one you love.Love also means understandin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